非语言交流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概况

2025-04-1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非语言交流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概况(精选4篇)

1.非语言交流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概况 篇一

如何与孩子交流?居高临下的说教或是一厢情愿的喋喋不休?这都不可取。反而,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馨的拥抱,甚至只是点点头、微微笑都能胜过千言万语。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吝惜你们的神态和动作,在用语言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辅之以热情的、充满爱的非语言沟通方式,让孩子全方位地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爱和鼓励。

非语言在沟通中影响巨大

我们知道,人与人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依据研究分析,在日常的沟通中,一般人以为影响力最大的是用词遣字(语言内容),其实仅达到7%的效果。和语言相对的非语言信息,其影响力却高达93%,其中55%是通过眼神、表情、姿势、手势、动作等身体语言来表露,38%的影响力是由语气(音调)表现出来。因此,在整个沟通中,非语言沟通就成为影响信息传达的最重要因素。

人们在潜意识层面或刻意的意识下,凭借各种眼神、表情、姿势、动作与声调等身体语言,传达出千百种可能自己都压抑不住或自己都不甚明了的情绪化信息。所以眼神、表情、姿势、动作与声调等,都被归纳为非语言沟通的要素。

重视和孩子间的非语言沟通

“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经常抱抱我;如果你们爱我,就经常亲亲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陪陪我……”正如这首歌传达的孩子们的简单心思,爱,并不一定要说出口,抱抱、亲亲、陪陪都是孩子希望你和她沟通的方式,这便是爱的语言,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

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会用爱的语言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关爱的眼神;如果你会用关爱的眼神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微笑;如果你会用爱的微笑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教育孩子时,你除了有意识地用语言与孩子交往,还应该重视与孩子之间的非语言沟通,学会通过目光、表情、服饰、姿态等非语言行为与孩子交往。

亲子交流中的那些非语言方式:

1、抚摸。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心理需求。

2、拥抱。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温暖。

3、亲吻。让孩子感受到你开心和快乐。

4、握手。传递你坚定的力量。

5、点头。传递认可和鼓励。

6、微笑。传递默许和包容。

7、眼神。表明你是默许、支持,反对。

8、表情。传递你内在的态度。

2.非语言交流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概况 篇二

1 非语言沟通的分类

1.1 无声静态:包括体态、体位、仪表、装饰等。

1.2 无声动态: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眼神、注视方向、全身和(或)拒不动作和触摸等。

1.3 有声类语:包括咳嗽、哼哼声、咬牙声、跺脚声、拳掌拍(捶)击声等。

1.4 时空类语:包括环境、气氛、温湿度、准时、拖拉、迟疑等用时间和空间表达传递信息的内容。

2 非语言沟通的意义

非语言沟通代表着护士和患者双方的思想、性格、行为、修养和道德水平等各方而,内容十分丰富。它是语言性沟通的补充.是护理工作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之一,正如Albert-Menridian认为:语言表达在沟通中只起方向性及规定性的作用,而非语言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的思想及感情[2]。

患者及家属出于种种原因对医护人员的非语言沟通十分敏感。例如当患者不能正确理解医护人员复杂的医学术语时,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手势等,以此作为了解情况的有效办法。心理学家奥.梅热比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沟通效力=38%语调+55%表情+7%语言”[3]。这一公式表明了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各种语言的与非语言的符号对双方理解所起的作用,着重强调了表情与语调等非语言成分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3 非语言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技巧

3.1 自然得体的仪表

护士出现在患者而前时始终应该是衣着整洁、容貌修饰、自然得体大方,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树立护士“天使”形象,有利于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取得患者的信任、配合和支持,从而建立良好的护忠关系。相反护士若衣冠不整,不修边幅,或浓牧艳抹,身着奇装,就会影响护士的职业形象破坏良好的护患关系,不利于防病治病的进行。

3.2 真诚友善的面容

面部表情是人类喜怒哀乐的晴雨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表情沟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护士的目光应充满同情、关心、真诚、友善,比如在听取患者陈述或要求时,目光要注视患者表情,给予积极的信息反应,切不可眼球游动似听非听,随便中断病人谈话,更不可流露出歧视或不满的神态,这些微小的细节也能对患者产生强大的不良心理反应。

3.3 温柔委婉的语调

语调的不同反映的情绪也不同,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就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如给患者更换床单时,所说的“请先起来一下”这句话,语调委婉,语气亲切,就会被人理解为诚恳友善,使病人愿意配合护理工作;而语调高亢,语气又粗,就容易被理解为不满情绪的发泄,难以配合。更甚者引起争吵和纠纷。

3.4 端庄大方的举止

病房中护理人员举止应端庄大方,在治疗过程中要准确严谨,对待不同患者举止也应有所区别:老年人要抚慰,儿童要爱护,对异性要正派。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如果护理人员抢救治疗紧张有序,操作技术准确熟练,给患者以安全感、信任感,就能减轻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提高抢救成功率。

3.5 恰到好处的动作

3.5.1 身体姿势和步态:

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健康状况和自信心。如直立的姿势及轻盈快速的步态显出自信、健康和敏捷,可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赖感;而垂头弯腰、缓慢的拖沓行走,则表示情绪低落,工作无热情,容易使人产生一种不信任和不安全的感觉。

3.5.2 触摸:

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任何文化背景下触摸都是社会交流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人体触摸在护患交流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当一患者因内出血需紧急手术时,你可以轻轻握住患者的手,让患者感受你的关心及力量;对视力障碍的病人,触摸可以引起对方注意,起到加强沟通的作用;对患儿,通过必要的抚摸拥抱可使小患者减少恐惧,身心受到良好的保护。护士在运用触摸时应保持敏感和谨慎,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须遵循轻柔操作的原则,以消除病人的恐惧不安;在导尿、皮肤护理时,更要做到从容镇定、手法轻柔。触摸可以有正反应也可以有负反应,要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国籍、社会文化背景而适当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3.6 足够的交流时间

在临床护理中,护士不要来去匆匆,应在床边适当停留,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不适或要求。足够的交流时间还可以让护士有机会观察到患者的表情变化,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的处理,如疼痛时患者会愁眉苦脸;害怕使患者会显得畏缩:焦虑时患者双眉紧锁等。

3.7 合适的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交往时的距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将人际沟通中距离的应用划分为4种:①亲密距离(50cm);②个人距离(50~120cm);③社交距离(120~400cm);④公众距离(400cm以外)[4]。对于护士,在整个医疗护理工作中处于人际交往沟通的中心地位,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缩短和患者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沟通。但并不是距离越近效果越好,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越密切越好,而是要根据谈话内容选择不同的距离和音调,在护患交往中表示亲切、爱护时可采用个人距离;站立与患者交淡时多采用社交距离;一些护理操作,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必须进入亲密距离时,应向患者解释说明,使之有所准备并给予配合。如果距离和谈话内容不恰当也会使病人感到不适和焦虑,将直接影响到护患的心理状态和交流效果。

3.8 关注、真诚和尊重患者

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首先应尊重患者,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利和义务。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即使病人昏迷,也应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护患之间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这就需要每位护士耐心的去体贴、关心患者并与之交流沟通。例如护士为患者输入液体后为了执行治疗后查对,对患者再一次亲切的称呼,再次仔细查对液体,聚精会神的调节滴数,轻轻地为患者摆好输液肢体的位置,拉展患者卷起的衣袖,掖好被子使之舒适。虽没有语言交流,但是其认真、体贴、关心等等信息已从病人视觉、听觉、触觉通道,自然、真实、深刻地传给患者,这些信息使患者心理上产生正效应。可谓:“润物细无声”。

3.9 准确把握患者通过非语言信号传递的交流信息

在与患者进行非语言沟通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行为,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等,体察和揣测患者的需要,注意耐心、细致、准确把握患者通过体态语言传递的信息。患者在涉及到敏感部位或问题时,如便秘、导尿管不畅、生殖器发炎等,往往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时虽然患者没有通过语言信号向护士表达自己的需求信息,但从他们的眼神、表情、体势或体语如咳嗽吸气都可传递某种信息需求,护士应对各种动作心领神会,这既是护士职业本能的体现,也是护士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的一种渠道。

4 体会

综上所述,在我们护理工作中熟识并正确地使用非浯言沟通,确实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方便,给患者带来良好的心境,可以帮助患者战胜疾病。解决了许多平时利用语言沟通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广泛、最频繁,每天都要为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完成各项检查和治疗。护士良好的非语言沟通,可减少患者负面情绪的变化,减轻心理负担。笔者在护理实践中体会到,除了创造物理环境让患者在光线柔和、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宁静温馨的病室内休养与治疗外,在日常护理中,应主动而准确地使用非语言手段作好心理护理,尤其在实施整体化护理中非语言沟通更为重要所以在护理工作工作中,使用非语言沟通要掌握它的技巧性,同时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具备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要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社会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拓宽医学视野,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曹力艳,刘荣玉.非语交流在外宾门诊急诊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22.

[2]赵长云,范守莹.非语言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3.

[3]卢秀美主编.沟通技巧.[M]现代护理实务全书海灭出版社, 1998:57-59.

3.非语言交流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概况 篇三

作者/章立英

摘 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语言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英语学习的非语言因素(nonlinguistic factors)。殊不知,非语言因素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教育艺术的完美展现。英语教师应努力学习,并掌握非语言因素在课堂中的应用,使之为教学服务。以非语言因素的概念为切入点,探讨了英语学习的非语言因素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非语言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体现。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

4.非语言符号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篇四

传播学研究认为, 人际交流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才能实现, 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非语言符号是指不具有词汇、语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往往比语言符号更加丰富形象, 有时甚至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步。“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分析, 人际交往中传递的信息量, 7%凭借语调, 38%出自声音, 55%来自表情。”

2. 非语言符号运用的不足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很多学校应用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不利于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2.1 教师课堂活动范围缩

小, 教师自身的非语言不能充分展现给学生, 从而影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平台大多安装在可容纳好几十人的大教室, 教师同离讲台较远的学生的眼神交流几乎没有了。投影的运用使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屏幕显示的教学信息上, 学生直面教师的时间和机会就减少了。

2.2 课件干扰了师生间面部表情的呼应。

很多教师依赖课件, 按着起先备课的步伐走, 有时注意到学生“迷惑的眼神”, 无法更改课件内容。教师忙于点击鼠标, 学生忙于看屏幕, 师生间的表情呼应被程序化的课件淡化了。

2.3“人—机”交往排挤了“人—人”交往。

师生面对面的交往虽然存在, 但悦耳动听的解说和背景音乐以及丰富多彩的画面吸引了学生, 无暇注意教师的体语符号。

3. 在课堂教学传播过程中, 教

师的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手势语、体态语、眼语、面部语和空间语言。从以下几个方面看非语言符号在语文堂课中的运用。

3.1 衣着服饰和仪表教态。

据调查, 小学生就在背后议论教师的衣着、发型。教《绿手指》时, 教师穿着格子上衣和棕色靴子, 衣着简单, 色彩搭配合理, 给人做事简洁干练的印象。扎着高辫子, 显得十分精神利落, 使学生对教师信任和尊敬的程度加深, 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2 手势。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 从非语言行为中所流露出的无意识冲动, 经常显示在手的动作、位置和紧张程度上。可以说手是人体里仅次于面部表情的最富表现力的部分, 有时手势又具有眼神和表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 手势有助于描摹事物的形状外貌, 有助于有声语言的说明和强调, 有助于组织教学秩序, 调控课堂气氛, 有助于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师请学生以起因, 经过, 结果的形式陈述课文所讲的故事。学生回答得十分精彩, 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代表教师和同学对他的称赞。教师让学生讨论问题, 几分钟后教师拍一下手, 停留两三秒钟又连拍两次手。学生讨论停止。这种约定俗成式的手势, 省去了教师喊停的麻烦, 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师的板书如下:绿手指

栽种

收种侍弄

选色

教师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时, 学生站起来后心理紧张、思维混乱, 说着说着卡了, 教师就对着栽种画了个圈, 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中学生将老奶奶年复一年种花的情景描述完整。

3.3 面部表情。

人类的感情或欲望, 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 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教《绿手指》时, 教师问:老奶奶告诉儿女自己要尝试种白色金盏花时, 大家说了什么?学生读“你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专家都做不到的事, 你这么大年纪了, 怎么能做到呢?”教师听得很投入, 融入到儿女们的角色之中, 撅起嘴来。老爱皱眉头的教师会给学生心烦的感觉, 影响课堂气氛。面带微笑不仅让人觉得平易近人, 还会带动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4 眼神。

人们称眼睛为心灵的窗口, 它把大千世界的各种映像摄入, 同时又反映着内心世界的各种复杂情感。在教学中, 师生关系常常靠眼神来维持。教师提问时两个学生举起手来, 教师微笑着凝视了这名一直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几秒钟, 然后把头转向另一名学生, 把机会给了这位学生。教师的凝视与微笑代表着对学生的赞扬、鼓励的情感, 同时还渗透着请求谅解之意。在这种眼神中, 学生能体会出教师的用心, 也不会损伤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热情。

3.5 手势与身姿。美国哲学家、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 从非语言行为中所流露出的无意识冲动, 经常显示在手的动作、位置和紧张程度上。手是人体里仅次于面部表情的最富表现力的部分, 有时手势又具有眼神和表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 手势有助于描摹事物复杂的形状外貌, 有助于有声语言的陈述、说明和强调, 有助于组织教学秩序, 调控课堂气氛, 有助于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让学生用身姿表示做好题了:学生双手交叉平放在桌子上, 上身成直立姿势。这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信息的一种方式。

4. 非语言符号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天性好奇、好动, 自控能力较弱, 乐于模仿新鲜事物。非语言符号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运用就更为重要, 大凡优秀的教师, 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 都很重视非言语交流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4.1 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与发挥, 受其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的影响。学生更易受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的影响, 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4.2 吸引学生注意, 有利于组织调控教学。

教学过程是学生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运用的认知过程。单靠有意注意支撑使学生容易感到疲劳, 各种非言语交流手段的使用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有时更为有效。

讲课过程中富于变化的表情, 抑扬顿挫的语调, 配以恰当手势, 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表情、眼神、坐姿、手势等都会随时给教师发出可靠的反馈信号, 教师可及时调控课堂。

4.3 形象的传达知识, 增加学生的接受量。

实践证明, 课学教学效果与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成正比。在拼音、识字教学中, 教师有声语言与体态语作用于学生的视觉系统结合, 扩大对学生感官的刺激, 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4 能反映教师的人格, 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生受教师的性格和品行影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角色意识, 规范自己的行为动作, 从而提高体态语言的表达效果。

总之, 教师将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机结合,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 自控能力较弱, 乐于模仿的特点灵活运用,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吸收他人的经验教训, 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探索, 提升教学质量, 完善教学艺术。

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感情、沟通信息的过程。非语言符号在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应从衣着服饰和仪表教态、面部表情、手势与身姿、空间与距离等几个方面, 认识到运用的不足之处进而掌握运用非语言符号的技巧, 有效地管理班级,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南国农, 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吴郁节目主持人艺术探,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第40页.

[3]吉丹霞.非语言符号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技术, 2009.

[4]吕林.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张春晓.语言符号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 2007 (31) .

[6]张雁, 宇平安.浅谈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杨九俊, 姚烺强.小学新课程教学概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5—36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舌尖上的美食糖醋排骨作文下一篇: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分工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