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测量教案

2025-04-1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科学测量教案(13篇)

1.科学测量教案 篇一

1.4、科学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正确使用刻度尺上的刻度

2、和测量范围;学会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的测量结果。

3、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4、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

5、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记法。教学过程:

引入:怎么测一个不规则石头的体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直尺,三角板,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使用

1.通过关于测量的小故事引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同类标准量比较的过程,并举实例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感受一下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长度测量方法,如用伸开的双手去量,用脚步去量,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使学生对长度的测量有一个初

练习

2.科学测量教案 篇二

一、标准差 (standard devia-

(1) 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 (离均差) 的平均数, 它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因此, 标准差也是一种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 标准差未必相同。例如, A、B两组各有6位学生参加同一次语文测验, A组的分数为95、85、75、65、55、45, B组的分数为73、72、71、69、68、67。这两组的平均数都是70, 但A组的标准差为17.08分, B组的标准差为2.16分, 说明A组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比B组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得多。

(2) 标准差如果大, 意味着分化也大, 标准差小;意味着整体性较好, 比较容易统一教学。标准差在某一意义上指示着教学的努力方向。

(3) 简单来说, 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 代表大部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 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二、区分效度 (differential va-

(1) 区分效度是检验测验构想效度的方法之一。检验一个测验的构想效度, 要检验两个假设:一是与测验相同特质的测验分数应该有较高的相关。二是测量不同特质的测验分数间应有较低的相关, 如数学能力测验与语文能力测验应该相关较低。第二假设检验的就是区分效度。

(2) 题目的设定就存在着区分效度, 区分效度高的和区分效度低的都应当出现, 这也是反映学生在一些科目中的偏差情况。

三、信度

(1) 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 随机误差越大, 信度越低。因此, 信度可以视为测试结果受随机误差影响的程度。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 不影响信度。每一个测试的实得分数 (X) 总是由真分数 (T) 和误差 (E) 两部分构成, 用公式表示如下:X=T+E如果我们讨论一组测验分数的特性时, 可用方差代表具体分数, 得到公式:

譓2 (x) =譓2 (t) +譓2 (e)

公式中, 譓2 (x) 是实得分数的方差, 譓2 (t) 是真分数的方差, 譓2 (e) 是误差的方差。

在测量理论中, 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分数方差与中方差 (实得方差) 的比率。即:

r (xx) =譓2 (t) /譓2 (x)

由于真分数的方差是无法统计的, 因此转化为:

r (xx) =2 (x) -2 (e) /2 (x)

=1-2 (e) /2 (x)

因此, 信度也可以看做是总方差中非测量误差的方差所占的比例。

(2) 大部分情况下, 信度是以信度系数为指标, 它是一种相关系数。常常是同一被试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 理论上说就是真分数方差与实得分数方差的比值, 公式为:

r (xx) =^r2 (xt) =譓2 (t) /譓2 (x)

公式中^r2 (xt) 是真分数标准差与实得分数标准差的比值, 称作信度系数, 公式为:

可见信度指数的平方就是信度系数。

信度系数仅表示一组测量的实得分数与真分数的符合程度, 但并没有直接指出个人测验分数的变异量。我们可以用一组被试两次测量结果来代替对同一个人的反复测试, 于是有了信度的另一个指标, 公式为:

公式中SE为测量的标准误, S (x) 是所得分数的标准差, r (xx) 为测验的信度系数, 从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测量的标准误与信度之间有互为消长的关系:信度越高, 标准误越小, 信度越低, 标准误越大。理论上说, 只有测验难度为50%时, 才能使测验分数分布范围最大, 求得的信度也最高。选择题的理想平均难度, 四择一测, 应为0.74。

(3) 标准差大, 离散程度大, 学生的差距也大, 考题中偏难的题, 对差的学生而言信度就小, 偏易的题对好的学生而言信度也小, 整张试卷的测试科学性就差, 对教学的科学指向也就偏离了有效的意义, 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就意义不大。如何使教学过程的测试更有意义呢?显然, 在大致同一层次的学生使用标准差小的试卷, 测试的信度就高, 更能使教者与学者都能从中找出学习的问题所在, 更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与学习的进展。

(4) 在标准差大的一组学生中, 继续使用标准差大的测试题测量, 那么试卷的区分效度更低, 标准差就更大了, 教学的方向就更背离了教学的原点, 更偏离了最近教育区的理论观点。

从基本的教育教学科学测量方法上, 我们看到科学测量的重要意义。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得以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得以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从知识的层次上看, 有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样的梯度, 这些层次在实际学习中呈现出双倒三角形的关系, 也就是说, 在学习中记忆的气力下得越大, 创造的实施就越小。对不同的学科, 对文理分科, 显然这些层次要求是不一样的, 但是不管什么学科, 记忆都是低层次的学习, 记忆的目的也是为了向高层次的转化, 而过多的考试, 简单的考试分析, 就加重了学习向高层次发展的背离。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谁也不愿意看到我们的学生经过我们的教育, 结果本领不大, 往往所学的只有考试能通过, 在实际中不会理解、不会应用、不会分析、不会变通, 学生所学的一经考试后, 全都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教师。

考试分析如果不具科学性, 必然会产生一种误导。比如对实验班、平行班共同使用一份测试卷, 教师就会以为实验班如何如何好, 平行班如何如何差, 就不能找出不同班型各自存在的问题, 也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考试分析如果不具科学性, 对一些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打击, 并且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上也是有失公平的。

3.科学测量教案 篇三

这里,举一个怎样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的例子。

测量物体的体积,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学过测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对于测量一个苹果这种不规则的物体来说,可见就比较难了。

当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时,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时却令我刮目相看。许多学生想出了办法,其中大多数学生提出,先拿一只较大的玻璃杯,将它装一定高度的水,然后测量玻璃杯的底面积和高度,算出杯子内水的体积,再把苹果放进杯子里,测量多出来的体积,便是苹果的体积;也有少数学生说,先将杯子里的水装满,再在杯子的下方放一容器,然后将苹果放入杯中,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便是苹果的体积;也有这样几个学生是这样想,把苹果加工一下,削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量出这个近似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进一步算出它的体积。从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又善于大胆猜想,且敢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是可喜可贺的。作为一般的老师,也就肯定大家的想法,表扬大家的积极思维,课堂热热闹闹,大家谈得振振有辞,课堂的活动就此罢休。事实上,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仔细研究一下,不难发现,这样测量苹果的体积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事实上是不精确的。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我对上述方法既没有作出肯定也没有作出否定,对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多种方法给予赞扬。但我提出一个要求,回家试一试,并且将测量的过程记录下来。

在收集全班作业时,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做任何实验,而是理想化的画图、计算,“完成”了对一个苹果体积的测量;一部分学生的确按上述方法实验,并测算出苹果的体积(也有少数学生发现算出苹果的体积比较小);一部分学生发现上面所说的把苹果放入水中的体积减去放入前的体积计算有误差。面对大家种种方法,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大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的发言中,我看到了一部分学业生懒于动手实验,而用理想化的设计;也看到了一部分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实践,在这部分学生中,一些人虽然动手做了实验,但不能积极思考:苹果的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露出水面,该怎么办?而另一些人想到了,但好像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听取了大家的汇报,我当场将一个苹果放入装水的杯中,让学生看到苹果漂浮在水面上,组织大家讨论:用苹果放入后的体积减去苹果放入前的体积准确吗?全班学生讨论非常热烈,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这种计算明显存在差距。我又布置大家回家想办法研究一下,到底怎样做才能准确地测量苹果的体积。

接下来的一节课,就更加精彩了:有的学生先将玻璃杯装入一定数量水,再用一厚重的铁块把苹果捆绑起来投入水中,使整个苹果完全浸没在水中,算出苹果连同铁块的体积,然后取出苹果,再测量出铁块的体积,减去铁块的体积就得到苹果的体积了;有的学生先将玻璃杯装入一定数量的水,然后用一牙签(或钢针)将苹果压入水中,使其完全浸没,然后算出增加体积便是苹果的体积(牙签或钢针体积忽略不计);还有的学生为了便于操作用一枝铅笔将苹果压入水中,使其完全浸没,将增加的体积减去压入水中的铅笔的体积就得到苹果的体积;还有个别同学想到不利用水来测量,而是将苹果放入较大的玻璃杯中,用黄沙覆盖住苹果,再用测量的苹果和黄沙的体积减去黄沙的体积。这节课上学生表现太棒了,学生热情高涨,我也深受感动。这时又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测量一个桃子的体积?李子的体积?大家纷纷开动脑筋,于是将桃、李等水果分别放入水中,看这些水果在水中沉浮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测算。整个活动,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主动表现,让老师也惊叹不己。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正确测量出苹果的体积,更重要的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由此,我想到了目前小学老师中科学素养还不够高,对周围的事物观察不够细致,有的对自己“无关”的事敬而远之,造成一些教师教学中知识面不宽、动手能力不强,甚至会以葫芦画瓢,因此需要掌握好相关学科的实质性知识、章法知识、学科信念及学科发展,要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自身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

4.七年级科学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 篇四

七年级科学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除了要求学生应用感觉器官去直接感知外,还需要使用工具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在学生原有的动手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测量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及规范动手操作技能。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在介绍长度、面积、体积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渗透特殊测量的科学方法,使本节教学成为启蒙科学思维的实践过程。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⒈采用学生动手测量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⒉教师多设置障碍,让学生在克服障碍的过中,采用探索、讨论的方法来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教案实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㈡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⒉教学难点: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看、读、记、四正确。

三、教学准备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四、教学过程 ㈠新课教学

⒈测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看一段有关测量的录像(也可教师举例),说明测量的重要性。

探索性实验1:学生每人拿出一把米尺(暂盖刻度尺),去测量课桌的长度。讨论后总结:没刻度,不能测量。

然后教师指出: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2:揭去遮盖在米尺上的纸条,去测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动手实验后总结:测量的实质是一个比较的过程。继续讨论:谁跟谁比较?讨论后总结:桌子与刻度尺比较,即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悦考网

悦考网

拿出学生中几个记录错误的代表数据:如0.64或64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指出错在没有单位,从而引出长度单位。⒉长度的单位。

指出长度单位就是事先确定的一个标准的长度。世界上各国有不同的长度单位,中国就有丈、尺、寸、分等。为了便于国际交往(通商、科学技术交流等),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SI),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m。再出示米尺,来加深米的概念。并介绍其他常用单位。学生练习:138000米=

千米;0.000075米=

微米。说明单位换算应为数值×单位间的进率。⒊正确选用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3:每位学生拿出甲尺(最小刻度为厘米)和乙尺(最小刻度为毫米),分别测同一块木块长度。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测量同一块木块用甲、乙两尺得到的准确程度不一样。教师马上投影甲尺和乙尺。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甲、乙两刻度尺上刻度每大格分别是多少?每一小格分别是多少? ②用甲尺能准确读到哪一位?用乙尺能准确读到哪一位?

在学生明确甲刻度尺最小刻度是厘米和乙刻度尺最小刻度是毫米后。小结:刻度尺的最小刻度越小,测量的结果就越准确,也就是说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就是准确程度。因此,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决定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教师介绍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让学生继续讨论: ①选择刻度尺是不是越准确越好呢?

②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用准确程度是多少的刻度尺?

③测量人的身高该用准确程度为多少的刻度尺?而用来量体裁衣该用多少? 小结:不同的测量对象选用准确程度不同的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4:让两位学生分别用米尺和卷尺测量教室的长与宽,比较快慢。显然,用米尺测量显得比较麻烦。应该用卷尺比较方便。

教师介绍量程概念,然后让学生拿出甲、乙两尺和米尺确定量程各是多少。教师指出选用刻度尺特别要注意准确程度和量程外,还要注意刻度尺的“0”刻度(投影三种不同“0”刻度起点的刻度尺)。⒋正确使用刻度尺

投影两种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

让学生讨论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然后得出测量中要做到四正确: ①放正确

讨论并指出图1测量物体长度

时的错误:刻度尺斜放;零刻度线

没有对准物体一端。提问有些刻度尺比较厚,读起来很不方便时,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指出按图2位置放,使刻度线紧靠被测的物体。②看正确

分析图1看刻度时眼睛的视线是否正确。让学生纠正,要做到视线与尺面垂直。③读正确

悦考网

悦考网

让学生用甲、乙两尺再一次正确测量同一木块。拿出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如用甲尺测量结果为13.4cm,乙尺测量结果13.42cm。分析甲尺最小刻度是厘米,13cm能准确读得,而0.4cm是靠眼睛估计出来得。乙尺最小刻度是毫米,13.4cm能准确读得,而0.02cm是靠眼睛估计出来得。即 1 3 ┊ 4

cm

13.4 ┊ 2

cm 准确值 估计值 单位

准确值 估计值 单位

小结:长度测量的读数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也就是如果给你一长度数据,其中倒数第二位就是能准确读到的一位(可以判断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如果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19.342米,即19.34米是准确值,0.002是米估计值,准确值最后一位是厘米数,即准确到厘米这一位,那么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厘米。

让学生检查刚测量的课本的长、宽加以修正。

问:如果某一物体的长度刚好是18厘米,则应该怎样读数?

应该是18.0厘米。强调这里的“0”不能少(有时间可展开说明)④记正确

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㈡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长度的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学习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同学们课外要多加以练习,真正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⒈长度的国际单位:米

⒉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⒊正确选用刻度尺 ①量程

②准确程度:

A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决定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B不同的对象选用准确程度不同的刻度尺。③零刻度

⒋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放正确

②看正确

③读正确

④记正确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

木块的长度,读数分别是

和。

⑵用刻度尺测得某物长度为7.864米,其中准确程度为

,估计值为,准确值为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⑶下面是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得《自然科学》课本得宽度,符合读数要求的是()。

(A)14cm(B)14.0cm

(C)14.00cm

(D)0.140cm ⑷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为201.8毫米,等于

分米,等于

米。

悦考网

悦考网

⑸填入单位

a、某同学身高17.0

b、21英寸彩电对角线长度

c、5分硬币的厚度约为⒉课后作业

⑹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A)实验者的熟练程度决定

(B)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C)数据记录时所用的单位决定

(D)实验时测量次数多少决定 ⑺金属表面喷漆,每喷1平方米金属表面用去油漆150立方厘米,求漆层平均厚度?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了解面积和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掌握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二)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量筒,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三)情感目标

通过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的探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⒈教学重点:正确使用量筒。

⒉教学难点: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三、教学准备

刻度尺、棉线、量筒、水、烧杯、带线的小石块(每桌准备一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什么?长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⒉某刻度尺测得某物体长度为6.784米,准确值为多少?估计值是多少?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什么?

⒊单位换算:0.285米=

分米=

厘米

二、新课教学

⒈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学生讨论:

⑴根据地图怎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⑵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⑶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小结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①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棉线在地图上按铁路线的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铁路线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②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其中一块三角板作为寻找圆柱体直径的辅助工具,另一块读出圆柱体直径的数据。

悦考网

悦考网

③以少积多法。数n张纸,用刻度尺测出总厚度h, 然后

就是每张纸的厚度。⒉面积的测量

⑴规则形状物体的面积计算

复习提问:a长方形面积公式?b圆面积计算公式?

练习面积单位换算:3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⑵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方法:方格法也称割补法。

教师出示一片树叶,问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先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画好等大的小方格,量出长度,算出每个小方格的面积。

②把树叶平整地放在小方格上。③数出树叶所占的方格总数。因为每一小格的面积相对树叶的面积来说是较小的,因此,采用“取半”数法对测量影响较小。

④树叶的面积=树叶所占总的方格数×每小格的面积。

学生在全班练习基础上,每个人自己训练数课本图2-7中的方格数,计算树叶面积,学生汇报结果。⒊体积的测量

⑴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

复习提问: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练习体积单位的换算。30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立方米 ⑵液体体积的测量(教师出示实物讲解)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a、刻度单位:毫升(ml)1毫升=1立方厘米

计算:1升=1立方

b、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c、刻度特点:量筒上的刻度均匀,量杯上的刻度上密下疏。

d、使用方法:①放平稳,倒入液体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让学生讨论如果视线是仰视,读数会有什么影响?

小结: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学生练习测量几次。

⑶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

利用量筒或量杯也可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练习。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1.b、用细线系住物体。轻轻沉入量筒内液体下,正确读出上升后水的总体积V2。c、算出被测量物体体积数为V=V1-V2.学生练习读出课本图2—10所示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教师继续提问:刚才讨论的不规则物体是会沉到水中的物体,如果是浮在水面上的应怎样处理?

悦考网

悦考网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出,可采用⑴用体积不记的细针把物体浸下去。⑵可以用铁块或重物把物体绑着沉下去。⑶可以用细沙代替水。㈢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⒈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①以曲化直法 ②卡尺法

③以少积多法。

⒉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计算—方格法。

⒊量筒的正确使用: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一个油漆匠给某人家漆面积为12平方米的地板,用去油漆6升,其油漆的平均厚度是()

(A)0.05毫米

(B)0.5毫米

(C)5毫米

(D)50毫米

⑵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cm,这本书共有26页。每张纸的厚度为()

(A)0.992毫米

(B)0.0992毫米

(C)0.0496毫米

(D)0.496毫米

⑶为测定某漆包线直径,把它紧密地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得总长度为5cm,圈数有50圈,该漆包线的直径为()

(A)0.2毫米

(B)1毫米

(C)1厘米

(D)2厘米

⑷在盛有30cm3水的量筒中放入一块金属块,液面上升到45cm3,则该金属块的体积为()

(A)15立方厘米

(B)10立方厘米

(C)20立方厘米

(D)15立方分米

⑸下列有关用“小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是()(A)若不占有整个小方格,就不能算入该物体面积中

(B)只要占有一个小方格中的一小部分,就应算入该体积的面积(C)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出叶片的真实面积(D)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 ⒉课后作业

⑹用一根橡皮筋在地图上沿着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线确定长度后,然后再把橡皮筋拉紧,量出该它的长度,则测量结果比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值()(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无法确定 ⑺单位换算:

25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200立方厘米=

立方米 12升=

立方厘米

1500毫升=

5.科学测量教案 篇五

教学重点

1.时间的单位,停表的正确使用

2.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停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动手实验、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提前收集有关记时间测量工具的资料。

教学器材:常用的计时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时间的单位

用停表测时间

国际单位简介

复习巩固

思考并回答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相互合作学习。

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

同桌相互总结并补充完善

提问: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个别答疑

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精讲

安排课外查找古今中外的记时工具,下节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提问:世界上最宝贵的,人人都拥有的东西是什么?(启发并允许学生有多种回答,最后点明是时间)

讲解: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那么到底什么是时间呢?时间又应该用什么来测量呢?请同学们自学回答如下问题:1。时间测量的工具和方法。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二、新课教学

学生以学习小组(4人一组)的形式交流自己提前收集的有关古今中外的记时工具和方法,相互合作学习

时间测量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日晷,燃香,沙漏

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在记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和主义教育。

常用:手表、闹钟、电子停表、机械停表原子钟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秒、分、时、天、月、年……

1小时=60分1分=60秒

设问:你知道现在最先进的计时方法什么吗?

教师简介:世界时、铯原子钟(也可以让学生代表上讲台介绍,教师根据情况补充)

设问:如何使用秒表测量时间呢?

3.时间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同桌相互总结并补充完善

实验室常用工具: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使用方法:回零、开始、停止,读数。

读数方法:机械表中的短针读出的是分,长针读出的是秒,注意每大格,每小格各代表多少。

学生练习: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相互测量每分钟的脉博

强调:机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电子停表长时间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教师简介:国际单位制。

三、复习巩固

小结:让同学们自己进行。

课堂练习:P21T1——4。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查找当今中外最先进的记时工具,并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第八节时间的测量

1、方法和工具

方法: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工具:钟、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2、时间的单位:秒、分、时

1时=60分1分=60秒

3、停表的使用:回零、开始、停止、读数

注意:机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电子停表长时间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教案点评: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燃香、沙漏(滴漏)、日晷、节拍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变化等,并使学生知道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时间的单位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可以简单介绍;实验室的计时工具的正确使用与读数,由于学生接触较少是个难点,教学中通过动手实验多次练习,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时间秒的规定和国际单位制都可以向学生作以简介,培养学生的兴趣。

6.科学测量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温度,培养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

2、教幼儿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教学时间:

2教时第一教时活动准备:

1、每组一支气温计,其他温度计(如体温计)若干。

2、温度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幼儿认识温度计。

“你们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多少度呢?”“我们看到桌上的东西就是测量温度的,叫温度计。它能告诉我们气温的变化,比如今天×度,昨天×度……”“你们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一样的地方?”2、教幼儿学习怎样测量气温。

“你们知道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是干什么用的吗?”请幼儿观察,红柱子指到的数字就是温度。

“现在我们来用温度计测量活动室里是多少温度”。幼儿学习观察测量温度,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你们测出来现在温度是多少?”幼儿交流。

“我们再把温度计放到外面一会儿,测一测外面的温度是多少,好不好”?

幼儿继续学习测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你们发现温度计有什么变化?外面的温度是多少?”幼儿表达、交流。

3、介绍其他的温度计。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温度计测量房间和外面的温度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有别的温度计,你们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出示体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的体温,看他有没有发烧;水温计用于测量水的温度,了解热水瓶是否保暖,用在实验室测量水的温度等等)幼儿表达、交流。

活动延伸:

1、在室内外各安装一支温度计,供幼儿日常观察。让幼儿在一天种不同时间观察、记录气温的变化。

课后小记:

据我了解,多数幼儿家里没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了解很少,但对温度变化很感兴趣。在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积极指导,幼儿均能积极参加操作和探究活动,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但他们需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正确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第二教时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支温度计,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自制温度计教具一件。字卡:“上升”、“下降”记录符号“↑”、“↓”。

活动过程:

1、迷语导入主题。

“一根红线墙上挂,能变长来能变短,天冷天热去问它。”幼儿猜出后,让他们讨论:温度计是做什么用的。

2、出示温度计教具指导幼儿观察温度计,着重了解温度计中水银柱为什么会上升和下降。

3、幼儿探究活动让幼儿各自把温度计放在自己的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观察水银柱的升降变化,说出为什么。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同时教幼儿掌握词汇:上升和下降,学习用符号“↑”和“↓”记录温度上升和下降。

4、老师规纳幼儿的发现把温度计插入热水杯中,水银柱就上升;插入冷水杯中,水银柱就下降。

5、扩散思维训练让幼儿想一想,除放进热水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让水银柱上升。幼儿通过尝试,知道用手捂、嘴呵气、太阳晒等都可使水银柱上升。

6、学习看度数,知道它的意思(1)让幼儿看温度计,读出度数。教师随机指导。

(2)向幼儿讲解0℃以上和以下表示什么意思,各有什么读法。强调标准读法,如5℃应读5摄氏度,-6℃应读零下6摄氏度。

(3)教师操作教具,幼儿读出度数。先请能力强的,再请能力差的。

(4)让幼儿再次把温度计放进冷、热水杯中,自己读度数,同桌幼儿相互观察纠正,教师指导帮助认识度数有困难的孩子。

7、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温度计的用途,它跟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用温度计?这些地方为什么要用它?

8、让幼儿感受在同一时间里,不同的地点也会有不同的温度。幼儿自由选择地点测量温度。如:室内、室外、阳光下、阴凉处、厨房里等,发现差别,讲述差别并知道为什么。

活动延伸:

让幼儿记录一周自己家中客厅里早、晚的温度。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后反思:

在此活动之前,我班大部份幼儿对温度计了解甚少,更不会标准认读温度计的度数,经过此活动后,教师再次测查,全班幼儿都认识了温度计,知道了温度计遇热水银柱会上升,遇冷水银柱会下降的科学性,知道了合理使用温度计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激发了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此活动能运用感官探究问题,动手动脑,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7.科学测量教案 篇七

本刊:牛老师您好!作为《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的编委、撰稿人和读者, 您可能看到了今年第1期上刊登的, 作者王瑛关于医学计量的文章。鉴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想麻烦您就“医学测量”、“医学计量学”和“医学计量器具”的界定给以指教。

牛凤岐:指教不敢说。“医学测量”、“医学计量学”和“医学计量器具”的界定, 是我几年来一直在学习和思考的问题。你说的那篇文章我看了, 但对其中的一些定义和论述很难苟同, 很愿意与大家一起讨论。

本刊:在您所见的国内外文献中, 有“医学测量”、“医学计量学”和“医学计量器具”的提法和定义吗?

牛凤岐:我所了解的情况是:

(1) 关于“医学测量”的提法, 国内未见过, 但有“生物医学测量”的提法;国外文献中, “medical measurement”的提法极少见。

(2) 关于“医学计量学”, 由于国内计量部门自己制定的计量技术规范JJG100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违背国际通行概念, 把“测量”和“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都混称为“计量”, 而且“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和“计量学”又对应同一个英文单词“metrology”, 故难以简单地分辨和判断其所称“医学计量”到底指什么;英文文献中确实有“medical metrology”的提法, 但未给出过定义。

(3) 关于“医学计量器具”, 国内有提法无定义, 然而却有人列出了由三部分构成的名单:第一部分是《强检目录》中真正用于医学临床在体和离体检验的仪器设备;第二部分是所谓“医用三源”;第三部分是既不在《强检目录》中, 又不属于“医用三源”的MRI和PET。用英文检索, 确实不乏“medical measuring instrument”的提法, 但细看都是出自中国的“土特产品”,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英国国家物理研究所 (NPL) 、美国国家标准与理工研究所 (NIST) 、德国技术物理研究所 (PTB) 五大权威机构均不曾提出过。

本刊:按照逻辑关系, 弄清了“医学测量”, 才好定义“医学计量学”和“医学计量器具”。您认为该如何定义“医学测量”呢?

牛凤岐:医学是研究和解决人体疾病 (损伤) 诊断、监护、治疗、缓解、康复及妊娠控制的学科。既然几何、力学、电磁学、热学、无线电、时频、电离辐射、光学、声学、化学等学科中, 基于对几何量、力学量等的测量称为“几何测量”、“力学测量”等, 那么“医学测量”就应该是指“对医学量的测量”。当然, 从形式上看, 中文文献中确实找不到“医学量”这一术语, 英文文献中也找不到“medical quantity”;但从实质上和道理上看, 描述人体解剖结构、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病理特征, 属于医学领域专用的众多理化参数, 都可以称为“医学量”。对它们的测量, 就是对医学量的测量, 也就是“医学测量”。

本刊:那“医学计量学”的定义呢?

牛凤岐:在《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 与国际接轨的“计量学”的定义是“关于测量的科学”, 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是“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照此类比, “医学计量学”的定义就应是“关于医学测量的科学”或“关于医学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王瑛文章中所定义的“医学计量”, 测量对象是仪器设备, 而非“医学量”, 故不是“医学测量”;但他的定义也不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因为作为对象的医疗器械, 很多不符合计量器具定义, 不是计量器具, 不归计量部门检测和监管。

本刊:有了前两个, “医学计量器具”的定义照理应该不难给出。

牛凤岐:是的。咱们依然采用类比法。在《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 关于“测量仪器、计量器具”的定义是“单独地或者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修订本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是“单独或与一个或多个辅助设备组合, 用于进行测量的装置”。据此, “医学计量器具”的定义就应该是“单独地或者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医学测量的器具”, 或者表述为“单独或与一个或多个辅助设备组合, 用于进行医学测量的装置”。

本刊:关于“医学测量器具”的界定, 国际上有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呢?

牛凤岐:国外没有“医学计量器具”的提法, 但欧盟文件中有“带有测量功能的医疗器械”的提法, 而且还给出了定义或称判定标准, 内容是:

第一条, 制造商意在将该器械用于定量测量生理或解剖参数, 或者测量送至或取自人体的能量或物质的量 (多少) , 或者测量这种能量或物质的可用于定性的特性。

第二条, 测量结果以法定单位显示, 或者与用法定单位指示的至少一个参考值进行比较, 看是否符合预先约定的规定。

第三条, 制造的质量要求包括测量准确度, 且明确指出或不言而喻, 如达不到预定的准确度, 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产生显著的有害作用。

文件中还特别强调, 只有同时具备这三项特征, 才可列为“带有测量功能的医疗器械”。

本刊:欧盟文件中有举例说明吗?

牛凤岐:有的。所举的例子包括:测量人体温度的无源器械, 包括无源温度显示的奶嘴, 指示人体温度高于或低于指定数值的器械, 测量血压的无源非侵入性器械, 测量供给或取自人体的液流或气流的体积、压力的器械 (包括带刻度或单点刻度的器械) 等。

本刊:我觉得, 欧盟文件中所指的“带有测量功能的医疗器械”, 与国内《强检目录》中真正用于临床医学检验, 即同时符合“医疗器械”和“计量器具”两个定义的仪器设备, 在口径上好像很一致。

牛凤岐:我也这么认为, 不过欧盟文件中的表述更严密、细致。

本刊:关于“计量器具”和“医学计量器具”的概念既然如此明确, 那为什么针对“医用三源”是否计量器具的争议至今尚未解决呢?

牛凤岐:根本原因在于, 持肯定意见的, 回避关于“计量器具”的权威定义, 顾左右而言他;而持否定意见的, 对相关概念又多是一知半解。如果大家都以国际公认, 且被国内计量部门采纳, 订入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的“计量器具”定义为准, 不可能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

本刊:厘清概念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既然“医学测量”、“医学计量学”和“医学计量器具”三个概念都有了说法, 而且都源于经典定义, 那我们能否现在就实践一下, 请您给分析分析“医用三源”对相关定义的符合性好吗?

牛凤岐:一起讨论。先说说我的看法。我认为, 按照相关定义, 所谓“医用三源”肯定不属于计量器具和医学计量器具。原因很简单:第一, 计量部门解释说, 他们所称的“医用三源”, 是指超声、激光、辐射三大类医疗器械整体结构中的超声波、激光和射线发射部分。这就是说, 它们都只是部件, 不是“器具”,

对于不是“器具”的东西, 讨论它们是哪类器具是没有意义的。第二, 它们都不具有测量功能, 不用于测量目的, 完全违背“计量器具”定义。第三, 单独的发射部分也无法用于医学目的。

本刊:据刊登在本刊同一期上的作者周力田的文章称, 《强检目录》中的“三源”, 原本是标准辐射源 (辐射校验源) 、标准激光源和标准超声源 (超声校验源) 。既然《强检目录》第37、40、41三条的主体是照射量计、激光能量 (功率) 计和超声功率计, 为什么要挂上这三种“源”, 而且放在括号中并用“含”字限定呢?

牛凤岐:这就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的了。 (1) 首先说三种“标准源”。计量界专业人士都知道, 照射量计、激光能量 (功率) 计、超声功率计三种功率计, 分别是检测医学和工业用放射设备、激光设备、超声设备输出功率的计量器具。放在基层供日常使用的叫“工作计量器具”, 放在国家最高计量技术机构, 用于对工作计量器具作检定、校准的, 叫“基准计量器具”。但检定、校准都离不开“标准源”。所谓“标准源”, 就是按照相关规范制做, 能够发射系列量值辐射、激光、超声信号的标准信号源。检定、校准的具体程序是:首先用国家基准器具测出与系列输入电压对应的辐射、激光、超声输出信号的功率, 然后用工作器具作相应测量, 以工作器具所得值与基准器具所得值的符合程度对其准确度和可用性作出评价。鉴于其重要性, 我国专门制定有针对标准源及利用基准器具、标准源检定、校准工作器具的技术标准和检定规程。 (2) 就像校验天平所用的标准砝码一样, 标准源虽然重要, 但它们只是辅助用品, 并不在国际公认的计量器具名单中。在国际和国外文献中, 也没有像国内的《强检目录》那样把标准源列在功率计后面括号中的。 (3) 虽然没有国际先例, 但考虑到三种标准源与三种功率计的密切关系, 作为各自的辅助用品注释在括号中也可以理解。不过,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含”字的意思是“包括在内”。标准源并非功率计的结构部件, 用“含”字是不合理的, 应该用“附”字。

本刊:把“标准源”改成了“医用源”, 还说得通吗?

牛凤岐:当然说不通。想想看, 既然是超声、激光、辐射类医疗设备中的能量发射部分, 怎么会同时又是超声功率计、激光功率 (能量) 计和照射量计的结构部件, 或者成为它们的辅助设备呢?显然既不合逻辑, 又违背事实。

本刊:我很同意您的分析和结论。不过还有一种意见认为, 超声、激光、辐射类医疗设备, 尤其是其中的影像型诊断设备, 是具有某些测量功能的, 所以属于计量器具。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牛凤岐:我也曾经这样认为。但进一步学习以后发现, 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其实, 仔细琢磨国际公认的“计量器具”定义和欧盟文件中的“带有测量功能的医疗器械”的定义, 就不难意识到, 它们都是就设备整体或整机而言的。影像型诊断设备虽然具有某些测量功能, 但都是过程性、局部性的。制造商的目的和设备的整机功用并不是用于临床测量。再者, 对于测量仪器或称计量器具, 首要要求是量值准确;而对临床诊断设备, 首要要求是发现和检出病灶的能力, 其次是影像所见的真实性, 第三才是定性、定量的分析综合能力。正因为如此, 除中国之外, 其他国家, 尤其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欧美发达国家, 从来没有把超声、激光、辐射医疗设备列为“measuring instrument”的。

本刊:关于“医用三源”问题的争论还没解决, 现在又组建了“医学计量”和“临床医学计量”两个技术委员会, 势必使局面更为复杂。对此, 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8.科学测量教案 篇八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第三、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的难点;制作简易测力计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小塑料袋(装称量物体用)、文具盒等各种待测物体、实验记录单、相关课件及视频资料等。

六、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所以说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测量力的大小》。”

导入新课强调指出“力是有大小的”。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怎样测量力的大小作好铺垫。

2、认识弹簧测力计

(1)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2)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弹簧、刻度板、挂钩

(3)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克1牛≈100克力

课件出示弹簧秤的几种刻度,学生认读,并感受1N、2N的力有多大。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并进行实验。

再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体会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4、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学生们能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后,引导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用不同的力拉伸一个弹簧,观察弹簧受拉伸的长度感受所用力的大小。

提问:你能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测力计吗?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并制作,用自制的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力的大小。

5、课堂小结:学生交流谈收获,教师总结。

6、布置作业:自制橡皮筋测力计,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4、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等。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1N≈100克力

使用方法:1、2、3

本课板书具有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的特点。

9.科学测量教案 篇九

任务一

常用长度量具及其测量

【课题名称】

常用长度量具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常用长度量具的种类、精度。

2.掌握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刻线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

能正确选择长度量具的种类,并准确测量出零件的实际尺寸。

三、素质要求

会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掌握量具的保养方法,养成爱护工量具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要求

1.了解机械工业常用使用长度单位和各种量具的测量精度。2.了解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刻线原理,会正确地选择与使用测量工具。

3.能够准确地读出测量的长度值。【教学重点】

1.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刻线原理。2.正确读数。【难点分析】

1.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2.千分尺的使用与读数。【分析学生】

学生可能对量具的使用与测量技术不够重视,实际上这是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上岗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至关重要,应克服轻视实践的错误观念,切实学好技术测量。【教学思路设计】

先讲授,后课上练习量具测量身边的文具或工件,达到初步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目的。【教学安排】

2学时,应配以1学时的量具使用练习。【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内容是对零件加工质量的要求,而这些公差及基本尺寸要求要经过量具的测量才能反映出来,了解和使用量具即成为本章的主要内容。

二. 导入新课

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项目很多,概括起来包括长度和角度两个方面,所以常用的测量工具也分为这两大类。

三.讲授新课

在机械制造业中,长度单位是米,但在图样上的规定以毫米作为计量长度单位,且不注单位符号。

1.钢直尺

钢直尺是最简单的常用量具,其精确度一般为0.5 mm,其长度常见为150 mm,300 mm,500 mm等。一般可直接测量工件的长度。

2.卡钳

卡钳是一种配合其他量具间接测量工件内、外径的量具,分为内、外卡钳。卡钳特别适用于测量某些量具不方便使用的场合。目前,卡钳应用较少。

3.游标类卡尺

游标类卡尺是目前应用较广的通用工具,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精度较高。游标类卡尺分为游标卡尺、深度游标卡尺和高度游标卡尺三种。但它们的刻线和读数原理都是一样的,近来新出现的数显式游标卡尺,数码显示精度为0.01mm,使测量结果更为精确,读数更简单。

(1)游标卡尺的结构

游标卡尺由尺身、游标和辅助游标三大部分组成。(2)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及读数方法

游标卡尺的测量精度分为0.10 mm、0.05 mm和0.02 mm三种,在机械加工中常用精度为0.02 mm的游标卡尺。

精度为0.1 mm的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尺身上每小格为1 mm;游标上的刻线每小格为0.9 mm,共有10个刻线,每个刻线相差1 mm-0.9 mm=0.1 mm,当尺身和游标零线刻度对齐时,游标上最后一条刻线与尺身的9mm 对齐,其他刻线都不与尺身上的刻线对齐;当游标右移0.1 mm时,游标上第一条刻线与尺身上面的刻线对齐;当游标右移0.2 mm时,游标上第二条刻线与尺身上面的刻线对齐;依此类推,如果游标上的第6条刻线与尺身上的刻线对齐,则表示右移了6×0.1 mm=0.6mm。游标卡尺的读尺方法为:游标零线左侧尺身上的毫米数与游标上和尺身上刻线对齐的刻线数值乘以0.1得数相加即是工件的实际尺寸。

对于精度为0.02 mm的游标卡尺的刻线与读数方法和0.1 mm的 精度相同,只不过它的游标上每格刻线为0.98 mm,共有50个刻线。

(3)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先检查尺身和游标的零件是否对齐;不能用以测量旋转的工件;卡平面要与外径垂直或平行于被测平面,保证测量准确;用300 mm的游标卡尺的下卡爪测量内孔时,应将测量值加上10 mm卡爪的宽度才是内孔实际尺寸;使用后应及时将卡尺放入盒内。

4.螺旋测微量具

螺旋测微量具通常称为千分尺,是一种较为精密的测量工具,精度可达0.01 mm,分为11种不同测量用途的千分尺,但其刻线原理都是一样的。为了保证量具的准确度,其测量范围仅为25 mm,常用规格有0~25 mm,25~50 mm,50~75 mm和75~100 mm等。

(1)外径千分尺的构造

尺身支持固定测量砧座和活动砧座;活动砧座与带刻度的活动微分筒固定在一起,由螺距为0.5mm的外螺纹与固定套管内的螺纹轴套配合,以调整测量工件的长短;活动微分筒右端有测力控制装置,以控制测量工件夹持的松紧。

(2)千分尺的刻线及读尺方法

微分筒左端圆周上刻有50个等分的刻线,由于外螺纹的螺距为0.5mm,活动砧座每转动一周,轴向移动0.5mm;而每转过一小格,活动砧座轴向移动0.51mm0.01mm,即为每小格的分度值,也是50千分尺的精度。读数时应将微分筒左端面的毫米数加上微分筒上转过刻度的毫米数相加,即为实际尺寸。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固定套筒上的长毫米刻度上方露出一短小刻度,说明微分筒已转了一周,应当将测量的结果再加上0.5mm,才是工件的正确尺寸。

(4)使用千分尺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测量前要先对齐微分筒和固定筒的零线;测量时应保证砧座与工件的垂直或平行,并用测力装置调整活动砧座与工件的接触,直至发出“卡、卡”声为止;测量后即将量具放入盒内。注意不得用千分尺测量毛坯或旋转工件。

其他种类千分尺的使用方法相似,可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掌握。

四. 小结

本次课主要介绍两种常用测量工具,即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刻线原理和使用方法,介绍刻线原理使学生懂得了该量具的精度是怎样来的;而掌握使用方法是学习的根本,是为了将来工作的需要,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要通过反复训练方能达到准确测量工件的目的。

10.长度的测量 教案 篇十

1.长度单位及换算关系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欲进行观察和实验,就离不开物理量的测量,所以初中物理从最简单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开始讲起。为了科学地测量物理量,就需要一个公认的标准作为依据,即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的主单位是米。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国际通用的符号,米的符号是m,长度还有其他一些单位,其换算关系为:



单位换算列式,遵循“数值保持不变,把相应单位作等量代换”的原则,在把小单位换算为大单位时,不可把应用分数表示的进率,错误地用倍数表示,示例:

2.长度的测量

测量长度最基本的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刻度尺有:钢尺、木尺、三角板、卷尺等等。另外,在测量要求比较高时,需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1)“一选”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应由测量所要求达到的准确程度来决定,如裁玻璃安装门窗时,要求的准确程度较高,要选择分度值为mm的刻度尺;测量篮球场的长、宽时,选择分度值为cm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2)测量前“三看”

①零刻线:这是测量的起始刻度,应细心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被磨损了。若零刻线已经磨损,测量时可使待测物体的一端对准某一刻线,观察物体末端所对刻 度值,待测物体的长度等于末端所对刻度值减去初始端所对刻度值; ②量程: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

③分度值:相邻刻线所代表的长度,即该刻度尺的准确度。例如三角板上的分度值是 1mm,叫毫米刻度尺,其准确度为1mm。(3)“四值” ①测量值:对某物理量测量的结果,它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三部分; ②准确值:指测量时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数值,它是刻度尺最小刻度的整数倍,与测量者无关;

③估计值:是测量值的一部分,读出准确值后,余下的一位数要用眼睛进行估计,其 结果为估计值,跟测量者有关。例如:某同学用最小刻度是cm的刻度尺测量物体 的长度为0.926m,这里0.926m是测量值,其中0.92m是准确值,0.006m是估计值;

④真实值:物理量的真正实际数值,它是一定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一般也是不可能 准确测量出来的,即使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也只能是比较接近真实值。(4)用时“五会”

①会认:正确认清刻度尺的零刻线、最小刻度和量程;

②会放:将刻度尺的零刻线或某一整数值刻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线 的边贴紧待测物体,并与所测量长度平行,不可倾斜;

③会看:视线应与刻度尺面垂直; ④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5)特殊方法:

①替代法: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测量与被测量相等的物理量,用它去替代被测 量。如直尺不能直接测量圆的周长,但可用一条无弹性的棉线,将它与圆的周长重合,在棉线上标出它的起、止位置,再将棉线拉直,测量出棉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圆的 周长。用该法还可以记录车辆行驶的路程,如在汽车里安装里程表,用车轮的周长乘 以车轮的转数,就得到车轮通过的路程;

②积累法:如果要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即使测量技术很好,也无法用刻度尺 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我们可以将很多相同的纸叠放在一起进行测量,然后再除 以被测纸的张数就可以得到一张纸的厚度了。另外,还有平移法、辅助法等。在实际 运用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3.误差和错误

(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测量时的客观环境及操作者的测量技术造成 的;(3)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提高测量工具的精确度;

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 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错误是由于测量时疏忽大意,违反操作规则造成的,是可以而且必须避免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1.弄清分度值

例1.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正确记录结果为0.7698m。由此可知,该刻度尺 的最小刻度是__________。解析:有三种方法: ①对位法。该法是根据测量值所带单位,将测量值的每个数位与长度单位一一对应。0.7698m的个位对应的长度单位是m,“7”对应的长度单位是“dm”,“6”对应的 长度单位是“cm”,“9”对应的长度单位是“mm”,“8”对应的长度单位是“0.1mm”。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8”是估计数字,而“9”所对 应的是最小刻度上的准确读数,即最小刻度是mm;

②移位法。该法是将小数点移到测量值的最后一位与倒数第二位之间,在不改变测量 值大小的情况下,此时测量值所带的单位即最小刻度。此题将小数点移动到“9”与 “8”之间,不改变原测量值大小的情况下为769.8mm,故答案为mm;

③数位法。根据测量结果所带单位与刻度尺最小刻度的关系,通过数小数位来确定测 量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如果测量值的单位是m,小数位只有一位,最小刻度就是m; 小数位若有两位,则最小刻度就是dm;小数位若有三位,则最小刻度就是cm;小数 位若有四位,则最小刻度就是mm;小数位若有五位,则最小刻度就是0.1mm。若测 量值是以dm、cm、mm为单位记录的,数位方法依次类推。在测量值没有小数位的 情况下,测量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单位要比测量值所带单位大一级,如230mm,测 量此值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cm。

2.判断正误

例2.用最小刻度是cm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下列数据记录正确的是()A.7.8dm B.78cm C.78.0cm D.0.78m 解析:与例1相反,由于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cm,则所测量数据必须准确到cm。根据读数规则,必须在cm的下一位估读一位,对四个测量数据分析可以知道,78.0cm符合题意及读数规则,故选择答案C。3.补充单位

例3.给下列数字填补单位。(1)某同学身高15.9_______;(2)课桌高约76.8_______。解析:欲正确解答这类题,必须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其次是在平常多积累一些生活经验。某同学身高应是15.9dm=1.59m;课桌高约76.8cm=0.768m。以上数字后应填补的单位分别是dm、cm。4.减小误差

例4.四位同学分别对同一长度的测量结果记录如下:25.1mm、25.2mm、25.1mm、25.3mm。则第________个测量结果最接近长度的真实值。

解析:测量误差发生在估读数字上,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最接近所测量长度的真实值,其误差最小。在求平均值时,应该按照原测量工具的准确程度来决定保留的位数,实际计算时,可以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不足者补零,则所测量长度最接近于

即第二个结果最接近真实值。

5.记录结果

例5.如图1,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

解析:这是最常见的测量题型,联系实际,考查能力。应该注意:测量不是从零刻线开始量起的,所以应该用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减去物体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即为所测物体的长度,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故被测物体的长度为6.单位换算

例6.下列几个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型试题,这类题型是中考的热点之一,它避免了传统题目枯燥、单

11.长度时间测量教案 篇十一

1、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4、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5、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体验国际单位制的确定及测量方法。

【导学重点】

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和计时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导学重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学法提示】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会正确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

【导学过程】

2课时

一、预习导学 (利用10分钟通读教材填写下列问题 )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通常我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通常我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时间?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二 问题精讲

1、通过你的实际操作,你能归纳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吗?

2、误差是怎么回事?如何才能减小误差?误差和错误有何区别?

三 练习反馈

(一) 填空题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______决定的,测量结果是由______和_______组成。

2、写出下列长度单位对应的符号

米( )千米( )分米 (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km=_____m=______cm=_______μm 357.8cm=___________m=_______nm

0.35cm=_______m=_______km 82mm=_______μm=_______nm=______m

1m3=______cm3=_______mm3 0.08cm3=_______m3

6×105 nm= m= cm

4、补上适当的单位:某同学的身高158____ ,物理课本长度25.81______ ,我们大拇指甲宽11.2______。

5、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 。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

6、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符号 。1h= min= s.

2小时12分= s 6分02秒= s

7、和 之间的差别是误差。 是减小误差的方法。

四、联想变通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

2、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万,则在地图上长1 cm的铁路线实际长度为______ km,地图上1 cm2的土地实际面积为______ m2

【反思总结】

总结:

(1)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本节内容的知识点:

【作业超市】

必做题:完成课本后面练习。

12.测量小班教案 篇十二

在圆柱体上绕线。

根据缠绕的圈数判断线段的长短。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块圆柱体积木,上面有一段彩色线(线的一头固定在圆柱体上,各圆柱体上的线长短一)。

粗细相同的`圆柱体五个,上面缠绕彩色线2—6圈,l一5的数字标签。

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25页,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绕线圈。

幼儿操作小教具(圆柱体积木),将线段整齐地缠绕在圆柱体积木上,然后用手按住线头,数一数自己绕了几圈。

将线段放开,与同伴比一比线段的长度。

与同伴交换圆柱体积木,再次缠绕比较,感知圈数与线段长短的关系。

按线段的长短给五个圆柱体排序,并依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贴上1—5的数字标签。

出示已缠绕线圈的五个圆柱体积木。比一比哪个圆柱体上绕的线最长,哪个圆柱体上的线最短。

二、比长短。

请幼儿翻开活动材料,指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理解操作要求。

数一数不同颜色的绳子分别绕了几个圈,找到相应的长短标记后连线。

观察、比较各种颜色彩条的长度,给相同长度彩条下的灯笼涂上相同的颜色。

请几名幼儿展示操作结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活动建议】

采用幼儿操作在前、教师演示验证在后的做法,可以让幼儿自主积累有关的直接经验,这是探索圈数与长度之间关系的必经过程。如果幼儿在操作中有不同想法,可让他们再次操作验证,获得正确的结论。

用于缠绕的线段不宜太长,以方便幼儿比较。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13.科学测量教案 篇十三

陈老师的这堂课闪光点较多,我认为较为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把握理念,重教材处理。

陈老师的《用水测量时间》一课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由谈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流水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然后展开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经历三次积聚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从三个数据的分析中深刻认识到流水确实具有等时性,感受到用流水确实可以测量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探究活动二:连续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从而认识到流水的速度会随水位高低不同而发生变化,要准确计时,必须保持水位高低始终一致。最后组织学生欣赏古人设计的水钟,感受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水流速度不恒定的难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钟(课外作业)。整节课的处理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一气呵成。

二、关注探究,重思维发展。

这节课,陈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简单租车协议下一篇:新教师岗前培训学习汇报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