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产导游词(共8篇)(共8篇)
1.历史遗产导游词 篇一
世界遗产导游词精选5篇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遗产导游词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界遗产导游词精选5篇1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颐和园旅游社的导游,我叫叶章丽,你们可以叫我叶导。这一次,由我带领大家参观颐和园,请多多关照。
走进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这条长廊有7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看!这每一间的横涧上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在这几千幅画中,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穿过长廊,我们就来到万寿山脚下,大家抬头看一看,在半山腰间耸立着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物,那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大家猜猜它是什么?没错!那就是佛香阁。它的下面就是排云殿。
我们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鸟瞰颐和园,它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瞧!那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从万寿山下来,就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我们再来看看昆明湖上的石桥。昆明湖上的石桥式样不同,就那这座桥来说吧!它有十七个桥洞,叫做十七孔桥。桥上有上百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都刻着小狮子,这么多小狮子,没有那两只是相同的。湖中心有个小岛,我们过桥可以到岛上去玩。
好,大家先到桥上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参观下一个景点,希望你们自觉爱护颐和园的一草一木,祝你们玩得开心!
世界遗产导游词精选5篇2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一座美丽迷人的古城——丽江。大家可能对丽江的美丽早有耳闻,可百闻不如一见。丽江有“高原姑苏”之称,为什么称它为“高原姑苏”之称呢?姑苏是指哪里?哪位说说看?对了,是苏州。那可是江南著名的`水乡呀!为什么丽江有“高原姑苏”之称呢?因为丽江既有山城的风貌,又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它坐落在海拔2400米的高原上,北靠玉龙雪山,西有狮子山、金虹山。古城依山而建,三座大山环抱着丽江,丽江古城就像一个摇篮里的娃娃。来自玉龙雪山和黑龙潭清澈见底的山泉穿城而过,将古城装点出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所以被称为“高原姑苏”,它还被称为“东方小瑞士”呢!
丽江古城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家请看,每一条道路都有流水相伴,这是你在其它城市中见不到的景象。你们一定很奇怪,城中没有规规矩矩的道路网,也没有森严的城墙。只有大大小小的水渠一路行来。这就是丽江古城特有的景象。它的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城中清净而充满生机。我们在城中走,既没有灰尘又感觉凉快清爽。再看看水渠两边的杨柳青青,一派江南气象。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的纳西族人,视水为灵魂,自觉地爱水、护水,形成了早晨取水饮食,傍晚洗衣裳等等规律。他们定时清洗小溪流,尤其是在节假日,只要把地势高的水闸打开,哗哗流水就会冲向巷道街面,人们便自觉地走出家门洗扫干净,五花石板街道永远是那么洁净明亮,旱不扬尘,雨不泥泞。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传说。传说丽江世代的统治者姓木,有一个土司木天王曾打算征集民工大兴土木修筑城墙,一时间民怨沸腾。聪明的纳西人阿一旦向木天王进言,终于使人民免除了一场灾难。我们走走看看,不知不觉来到古城中心四方街。这是一个方形广场,数数看这个广场有几条主街通往别处?对了,有四条路通往四方。这四条又分出无数小巷。这个四方街不仅是古城中心,而且还是滇南北较大的集市。你们看,这里到处是商铺,商品琳琅满目,游客朋友如果想购买当地土特产尽可以在这里尽情选购。你们还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各种纳西风味小吃。很多人知道水上城市威尼斯桥多。丽江还称得上“东方威尼斯”。它有古桥354座。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古城众桥之首的大石桥。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河水中可看到玉龙雪山的倒影,又名“映雪桥”。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要是看到了纳西族姑娘千万别称她们为小姐,要叫她们“潘金妹”。这里的潘金妹勤劳、美丽、热情、大方。这里的男人却靠女人养活,一切粗细工作均由“潘金妹”包揽,而男人则在家养花鸟或舞文弄墨。纳西民族还是一个顽强进取、自尊自信、聪明智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更是闻名遐迩;名族服饰绚丽多彩;还有如醉如狂的舞蹈。丽江古城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貌,灿烂的文化,让人流连忘返。朋友们,你们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
世界遗产导游词精选5篇3我得家乡有一处美丽得风景,叫龙门石窟,是世界遗产。它位于洛阳市西郊得伊河边上,风光秀丽。
走进景区大门,可以看到山崖上开凿了无数个洞。这些洞有大有小,密密麻麻,像蜂窝一样。其中著名得有万佛洞、古阳洞、莲花洞、奉先寺等等,每个洞里都雕刻了很多佛像。
万佛洞有一万五千多尊佛像,个个栩栩如生。大得像人一样,最小得却只有4厘米高。
莲花洞得顶上有一朵巨大得莲花,洞里墙壁上有一尊尊小佛像。中间有一尊大佛像,都非常漂亮。
继续向前走,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奉先寺。奉先寺真高大呀!其中,最大得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光是一只耳朵就将近2米。跟万佛洞里4厘米高得小佛像比,差距真是太大了!
欢迎大家到龙门石窟去旅游,你一定会喜欢这个地方得。
世界遗产导游词精选5篇4来到北京,发现有许许多多名胜古迹。首先,我们来到了故宫博物院。
故宫可真大啊!我走了半天,脚已经累得痛了。妈妈说在这里休息一会,于是我买了一份有关故宫博物院得书籍。我了解到许多知识,书上说:紫禁城现名故宫博物院,这座“宫殿之海”,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各式宫殿890座,房屋9000多间……故宫原来这么大啊!真让我大开眼界。在故宫里,既有雄伟得大殿和开阔得广场,又有华丽得后宫,和深邃得幽径,及机密得议政处所,还有帝王后妃休息娱乐得御花园。真是不简单!这些房屋得装潢大都华丽、古朴,深感皇家得气派。御花园内,苍松翠柏,奇花异石,楼阁亭台,曲池水榭,如天然画卷,使人流连其中。
休息过后,我们又继续游览故宫……
世界遗产导游词精选5篇5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观赏!首先我介绍一下自己,我姓郑,叫xx,大家可以叫我郑导。既然要来颐和园,那就让我先介绍一下吧!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首先,我们来到的地方时颐和园的长廊。来到长廊之前,我们要先绕过大殿。现在,长廊就在我们眼前,是不是一眼望不到头?因为,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要花费多少劳动人民的心思啊!
走完了长廊,我们即将登上万寿山,让我们边走边来介绍一下万寿山吧!
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现在,我们在半山腰上,颐和园的景色大半可以看到。我们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我们现在到了昆明湖,昆明湖上有一座桥叫十七孔桥,它为什么叫十七孔桥呢?因为,这座桥上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们有时间去细细观赏。
2.历史遗产导游词 篇二
居住建筑是澳门近代民用建筑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 遍布澳门各地。居住建筑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其发展之迅速、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代社会发展与构成的多元性。在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方面, 中葡居住建筑亦呈现出不同特点, 尤其是在大型豪宅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1. 圣珊泽宫 (图3)
现为澳门特区政府礼宾府, 原为澳门总督官邸, 又称圣珊泽宫, 建于1846年, 位于澳门半岛西望洋山圣珊泽马路。圣珊泽为葡语译音, 原意为洗衣妇水塘, 由此可见当时建筑所处的环境。圣珊泽宫是一幢极富葡萄牙古典建筑色彩的两层高级别墅式建筑, 对称布局, 外墙为红色粉刷, 窗框及墙面装饰线条采用白色粉刷, 红白相间使整个建筑显得干净典雅。建筑外围有面积颇大的花园, 优雅美丽。这座建筑物最初的业主是贝纳迪诺, 后转售给赫伯特, 1923年由澳门政府收购, 曾用做博物馆, 1937年巴波沙任总督时确定为澳督的官邸。1999年澳门回归后, 该建筑主要为接待贵宾之甲。
2. 郑家大屋 (图4)
原为中国近代实业家与思想家郑观应 (1842--1922) 的祖屋。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年经商, 31岁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商, 后对当时社会积弊深恶痛绝, 著《盛世危言》一书, 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巨大影响。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建造, 约建于1881年, 位于澳门半岛亚婆井前地龙头左巷。建筑占地约4000m2, 纵深达120多米, 是一规模庞大的建筑群, 主要由两组并列的四合院建筑组成。主体建筑为坡屋顶, 多为两层, 辅房多为一层, 均为硬山建筑, 有的还做成可上人的平屋顶。建筑外围高墙, 主入口向东, 有高大门楼。由于地形所限, 建筑并非正南北向, 虽为纵深布局, 并没有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方式, 而是错置为两组, 按其与主入口的关系分为前后两个组群, 两者通过角部咬接。前面组群采用中国合院形式, 周围分别围有门楼、倒座、正房和附属用房等。中间为长条形开敞庭院, 上铺石板主要用于通行, 右侧遍植花木, 为住宅花园。后面组群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方式。轴线上布置有两层正房, 室内空间高大, 屋顶采用传统中式木屋架, 但支撑屋架的柱子却是带线脚的西式方柱, 根据其规模和室内布局可知是本宅的主体建筑。整个建筑布局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 但在装饰与细部处理上都是中、西混合手法, 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时尚。郑家大屋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一座中西混合式住宅, 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
3. 福隆新街民居 (图5)
约建于清同治年间 (1862—1874) , 是澳门传统民居风格的代表。整条街现有民居50幢左右, 下层为商店, 上层住家, 每幢建筑面阔为3—5m, 进深9m左右, 地上二层, 平面为长方形, 建筑面积约60—90m2, 室内装饰简单。立面总高约8.6m, 双坡硬山顶, 墀头略有装饰, 白色墙面, 红油漆门窗是其特点。主体结构形式为砖木混合型, 木楼板, 木屋架, 瓦屋顶, 地域特色明显, 红色的门窗给人印象深刻, 建筑特点突出, 目前已成为澳门旅游景点之一。
●近代行政建筑
澳门自开埠以后, 葡人蜂拥而至, 人口日众, 在这种情况下, 明清两朝对澳门重视的程度日渐加强, 对葡人进行防范约束, 曾出现一些颇有特色的中式行政建筑, 如朝廷召见澳葡官员的议事亭、粤海关澳门官部行台。但随着中国对澳门管制权的旁落, 这些中式行政建筑逐渐被拆毁, 目前遗留下来的主要是葡式行政建筑, 比较典型的为市政厅大楼与澳督府。
1. 市政厅大楼 (图6)
现为澳门民政总署所在地, 位于澳门半岛新马路。1783年, 澳葡议事会向中国购买了该地段, 并于1784年建成大楼。大楼由圣约瑟 (Patricio de S.Jose’) 神父设计。高两层, 地基采用麻石, 其他部分用砖石和石灰砌筑。1874年大楼遭到台风的破坏, 1876年重修, 主要变化在建筑的立面上。1940年再次加以维修, 保留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五世时代的建筑风格。现在的建筑立面为古典式, 二层, 横向分为三部分, 中轴对称, 中部三开间, 两侧各四开间。门厅内墙裙上贴有南欧风格的装饰瓷砖, 墙壁上方嵌着载有历史事件的石刻, 它们原来分散在城市中不同的地点, 后被集中在该建筑的门厅内。沿门厅向前, 拾级而上, 穿过拱形门洞是一方小小的天井, 天井两侧有楼梯通向二楼。二楼中间, 即门厅的上部为会议室, 原为议员们开会和总督上任、卸任或其他重大事件演讲之用。沿天井继续向前行进, 再穿过一拱形门洞就到了市政厅后的花园。花园中央的铺底图案原为地球形状, 上面标有根据《托得西拉斯条约》确定的分割线, 根据这一条约, 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一个向东, 一个向西, 瓜分全球, 最后在日本会合。此外, 花园中还立有两尊人物胸像, 其中一位为葡国著名诗人贾梅士。
2. 澳督府 (图7)
现为澳门特区政府总部, 建于1849年, 位于澳门半岛南湾大马路中段。建筑师为若瑟·多马斯·阿基奴。该建筑初期只是一座私人豪宅, 原为余加利子爵的私人产业, 后家族衰败, 产业拍卖, 1881年被政府投标购置, 遂成为澳督府, 后一直作为澳门的政治中心。建筑充满南欧特色, 占地面积达4645m2, 建筑前后有庭院, 侧面有花园, 堪称当年澳门首屈一指的大型豪宅。该建筑立面为葡萄牙古典式, 高两层, 正面朝向南湾海面, 对称布局, 平面呈山字形。立面为粉红色粉刷, 下为花岗岩墙基, 山花、檐口等重点装饰部分为白色线脚, 角部有隅石, 入口处有门廊。二层回廊通畅, 左右两翼做成露台, 减轻了建筑的沉重感, 也丰富了空间层次。廊柱、隅石均为花岗石造。花园平面考虑到后高前低的地势, 正中布置花架, 两旁对称布置水池和草地, 增加纵深感。建筑室内现已按现代要求进行了改造, 分别布置有中式风格和葡式风格二类。澳督府在回归前一直是澳门的政治中心, 回归后, 它仍然是澳门有特色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近代公共建筑
澳门近代的公共建筑是随着澳门的开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色尤为鲜明, 类型丰富, 是远东一带的先驱。这些新式的公共建筑不仅为澳门社会带来了生机, 而且也成为西方新建筑文化最初传入中国地区的标志。例如仁慈堂、圣拉法艾尔医院、岗顶剧院、摩尔人兵营等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建筑艺术价值。
1. 仁慈堂 (图8)
仁慈堂是澳门最早的慈善组织。该组织历史悠久, 由葡国王后莲娜 (D.Leonor) 于1491年8月15日创办, 为葡人在世界各地所设的慈善机构之一, 原名“神甫慈善会”。
由于历史悠久, 加之政府协助以及大量私人捐赠, 仁慈堂物业很多, 遍布澳门各区,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慈堂大楼, 它是澳门最美的西方古典建筑之一。仁慈堂底层原有一座美丽的小教堂, 后面还有弃婴收容院, 楼上还有档案室和博物馆。目前仁慈堂底层功能已有所改变, 育婴院也不复存在, 只是楼上的档案室与博物馆依旧开放。现在仁慈堂大楼位于议事亭前地, 始建于18世纪, 后于1905年重建, 是一座两层的砖石建筑, 宽22m, 三角山花高16m。除花岗石基座外, 整个建筑均粉刷成白色。正立面为古典风格的券柱式构图, 中轴对称, 共七开间。三角形山花内有浅浮雕装饰图案, 色彩鲜明。立面柱子成对布置, 柱身上还装饰有束结, 颇有创新之意。柱子均立于基座之上。二层游廊栏板和顶层女儿墙做成镂空状, 加上立面线条丰富, 整座建筑显得很精致。
2. 岗顶剧院 (图9)
又称马蛟戏院, 葡文名为伯多禄五世剧院, 建于1860年, 位于澳门半岛岗顶前地, 是澳门最著名的新式剧院。19世纪中叶, 欧洲热衷于豪华剧院的建造, 效仿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院是当时的风尚。澳葡也追随这种时尚, 集资修建了这座剧院, 用以纪念葡王伯多禄五世的功绩, 并以该国王之名命名, 故称伯多禄五世剧院, 后来又改称为马蛟戏院, 俗称岗顶剧院。剧院建筑造型为希腊古典复兴风格, 主体一层, 外墙为绿色粉刷, 饰有白色线脚。剧院正面为面宽15.7m的门廊, 上有三角形山花。门廊共三开间, 券洞宽约3m, 8根爱奥尼倚柱成对布置, 下有基座, 柱高约6m。山花及柱子较为简洁, 立面看起来雄伟庄重。檐部下面的主入口上写有葡文“Teatro Dom Pedro V”, 即伯多禄五世剧院的意思。侧立面九开间, 为连续券形窗, 每窗宽2.45m, 落地, 整齐而有韵律。屋顶为红色两坡瓦屋顶, 屋脊高12m, 屋檐高7.5m。平面为长方形, 长41.5m, 宽22m, 纵向布局。从入口门廊进入前厅, 然后是圆形观众席, 再后是舞台, 两侧有化妆间。观众席两侧是可供休息的空间, 左面布置有酒吧及餐厅, 右面为长廊, 设有直达楼座的楼梯。二楼观众席为月牙形, 依靠楼下10根排列成弧形的柱子支撑着。岗顶剧院是葡人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昔日澳葡凡有庆典活动, 皆在此举行。
3. 摩尔人兵营 (图10)
现为港务局大楼, 位于澳门半岛妈阁斜巷, 由意大利建筑师卡苏索 (Cassuto) 设计, 1874年建成, 当时作为1873年到澳门的印度籍军人的营地。据记载, 宽敞的营房通风条件很好, 建筑建成后不久, 澳门遭遇台风, 建筑被毁, 此后大修, 成为今天的样子。建筑位于西望洋山西南麓, 多为一层, 仅中部为二层高达6m多。建筑长67.5m, 宽37m, 建在花岗岩筑成的高台上。除东面背靠西望洋山外, 建筑其他三面均有宽达4m的回廊环绕。回廊转角处高起, 打破周边回廊单调的水平感。券廊在正立面开有19个具有印度色彩的尖拱券, 各拱券之间的上部以三叶饰点缀, 加上女儿墙上有节奏的雉堞式排列的尖形装饰, 形成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建筑通体粉刷成黄色, 饰以白色花纹, 与粗糙的花岗岩台基在色彩、质感上形成强烈对比。1905年该建筑被改为澳门港务局所在地, 除外观保持原样外, 室内大部分已被改造。
4. 东望洋山灯塔 (图11-1, 11-2)
随着海上运输的频繁, 在澳门海域与港口的夜间日益需要有导航的灯塔, 澳门东望洋山灯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灯塔建于1864年, 位于东望洋山的顶部, 外观为三层, 圆柱形, 高约13.5m, 外观顶部为红色筒瓦屋面。灯塔上部有二层瞭望塔, 底部直径约7m, 顶层收进, 直径约2m。灯塔主体为砖筒结构, 目前仍在夜间使用。该灯塔是中国及远东沿海最早的灯塔,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也是澳门城市的重要标志。
●近代军事建筑
澳门位于南海的边陲, 由于周围小岛在明清时期常有海盗出没, 以及后来西方海上殖民势力的进犯, 使得葡澳当局不得不考虑防御设施, 因此, 澳门各处遍布的大小炮台便形成为其在近代建筑中较为独特的类型。今天这些炮台遗迹仍历历可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例是位于今天澳门市区中心的大炮台 (图12) 。
大炮台在大三巴牌坊的右侧, 同其地理位置一样, 它在整个澳门近代社会生活中也具有中心的意义。它不仅是保护者的象征, 还是缅怀昔日政治军事权力职能的纪念碑。
大炮台原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 始建于1617年, 至1626年建成, 位于澳门半岛中部的大炮台山顶, 高踞澳门市中心。1623年, 首任澳督意识到炮台的战略价值, 遂从耶稣会会士手中抢夺过来, 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坚固的堡垒, 炮台从此成为澳督官邸。随着总督权力的增加, 炮台相应成为澳门军事政治权力的中心, 从1623年至19世纪中叶, 历任总督均在此举行就职仪式。同时, 大炮台也是澳门对外联系、举行正式仪式的场所。大炮台向来是军营所在地, 驻军经常更换, 并利用这里作为驻防地及军需品仓库等。1965年, 大炮台用做军营的历史告终, 同年, 澳门气象台迁至该处, 旧军营被拆除, 1995年气象台迁出, 大炮台被同时改造设计成澳门博物馆。大炮台占地面积约10000㎡, 呈四边形, 上面有一个广场, 每边为一百步。四角各形成尖形的小平台。在大平台四角以及平台东、西、南三边放置数门大炮, 由于北面正对中国内地, 所以当时没有建立堞墙。平台南侧放着一口铜钟, 应该是作为当年发生战争报警之用。作为重要的防御中心, 大炮台经过了数次修葺。今日大炮台上有大片空地, 绿色如茵, 古树参天, 巨型钢炮, 雄踞四周。大炮台四周景观优美, 可俯瞰全澳景色, 更可远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带的风光。
●妈阁庙 (图13)
澳门是妈祖文化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弹丸之地的澳门辖区, 现存八座妈祖庙, 其中妈祖庙几乎就是澳门的象征。在澳门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妈阁庙是闽人最早的建筑, 远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据说当葡萄牙人首次驶进澳门海域时, 看见澳门半岛港湾里有一座妈祖庙, 问坐在妈祖庙前面的当地人, 此处是何地?答曰:妈阁。于是, 葡萄牙人就把澳门称为“Macau”。
根据历史记载, 广东香山县在宋代就有福建的移民, 其中来自妈祖故乡的仙游郑氏和莆田郑氏后来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 正是他们成为妈祖信仰的积极传播者。澳门当时作为香山县辖区, 尤其妈祖又是海上保护神, 受到妈祖文化的影响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澳门最著名的妈祖庙位于澳门丰富西南部的妈阁街上, 背山面海, 依崖构筑。妈阁庙正名妈祖阁, 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和四个独立的大殿 (正殿、弘仁殿、观音殿和正觉禅林) 组成。四个大殿分别建于四个平台之中。建筑群四周建有围墙。该组建筑始建于明代, 后历经重修, 现状大体上保持着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入口的一组建筑包括庙门、牌坊和正殿, 均用花岗岩建造。神龛是一个天然石窟, 只稍加整饬, 围以石壁石柱, 加盖翠檐翠脊, 宛如一座琼宫玉宇。大门之上楷体镏金:“妈祖阁”, 两旁楹联为“德周化宇, 泽润生民”。进庙门, 入牌坊便是一座小型正殿, 初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 , 为澳门闽藉商人所建, 1629年经历一次大修。现石殿门楣上刻字记载“明万历乙巳年, 德字街商建”以及“崇祯己巳年, 怀德二街重修”字样。殿内供奉天妃娘娘妈祖的塑像。
在正殿后面的半山腰上是弘仁殿, 只有3㎡大小。它以山上的岩石作后墙, 以花岗石作屋顶及墙身, 殿内供奉天后, 两侧墙体的内壁上刻有天后的侍女及魔将浮雕。石质屋顶上也以绿色琉璃瓦和起翘的屋脊作装饰。
观音殿, 位于妈阁庙建筑群的最高处, 供奉观音, 采用砖石砌筑, 建筑造型为硬山式屋顶。入口门廊由两长方形柱子支撑, 一对石狮镇守左右。前廊两侧采用西式手法, 上部发拱券, 券中有拱心石, 是中西合璧的形式, 建造年代在民国期间。
在入口轴线的右侧为“正觉禅林”, 是由供奉天后的神殿及禅院组成。天后的神殿在前, 里面供奉着妈祖神像。对面有一个内院, 正对院墙有一个大圆洞, 仅为观望之用。在圆洞外墙之上题有“万派朝宗”, 两旁楹联为“春风静, 秋水明, 贡士波臣, 知中国有圣人, 伊母也力。海日红, 江天碧, 楼船凫艘, 涉大川如平地, 唯德之林。”神殿之门旁启, 门楣上刻有“正觉禅林”。天后神殿之后是观音殿, 这种将妈祖与观音混合崇拜一直是澳门的地方特色。在澳门人看来, 这种混合崇拜并不矛盾, 更无所谓冲突。虽然观音来源于陆地, 妈祖来源于大海, 但是在许多人看来, 妈祖是“海上观音”, 不仅没有心理障碍, 而且还使看似不同的两种信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天后神殿与禅院观音殿均为硬山式屋顶, 两边侧墙顶部为“锅耳”山墙, 外墙面涂鲜艳的红色粉刷, 具有强烈的闽南特色。内院外的正立面, 由左至右可分为五部分, 中间高两侧渐低。墙身有泥塑装饰, 上有屋檐及翘起的屋脊。“正觉禅林”由于在1988年遭受火灾被毁, 后按原样进行了重建。
妈祖庙终年香烟缭绕, 来朝拜与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它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也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澳门的天主教堂
1565年在澳门出现了天主教第一所耶稣会会院, 耶稣会士开始在中国人中间传教。最初澳门的天主教会隶属于马六甲教区, 1576年1月23日澳门主教区成立, 管辖日本、中国内地和越南等地的教务。天主教在澳门得到确立之后, 先后建立了修院、教堂、学校、医院、仁慈堂等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 使教务得到了不断拓展, 尤其是设立了华人教区使华人教徒迅速增加。1988年林家骏出任澳门第一位华人主教, 使澳门天主教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澳门天主教的教务很多, 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大, 现在澳门的行政分区基本上就是按照教区来划分的。每一区有一座教区中心教堂, 如望德堂区、风顺堂区、圣安多尼堂区等等。在众多的天主教堂中, 最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大三巴牌坊、圣若瑟修院圣堂、玫瑰堂。
1. 大三巴牌坊 (图14)
位于大炮台山麓的大三巴牌坊, 是原圣保禄教堂的前壁, 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教堂创建于1580年, 重建于1602-1637年, 亦名圣母升天教堂, 1835年毁于大火, 其仅存的前壁俗称大三巴牌坊, 是目前澳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教堂坐北朝南, 前有宽20m的68级石阶。牌坊的正立面为意大利巴洛克风格, 同时, 还吸收了一些澳门本地的装饰图案, 并由中国和日本的工匠进行建造。圣保禄教堂的设计者是耶稣会传教士卡尔洛·斯皮诺拉神父, 他是一位数学家, 为了工程设计的精确性, 由数学家设计教堂往往是欧洲教会的传统习惯。教堂从1602年动工到1637年主体竣工, 历时35年, 在漫长的建造过程中, 大部分工作都由嘉惠劳神父监督主持。
教堂正立面采用米黄色花岗岩砌筑, 共五层, 高24m, 宽23m。第一层是教堂的入口, 有三座大门, 采用长方形门洞, 中央的正门略大, 采用2-3-3-2的爱奥尼柱式布置进行分隔。正门上方有门楣, 上有Mater Dei (天主之母) 字样, 两侧的两座门上雕有IHS, 这是天主教耶稣会的标志。
第二层采用2-3-3-2的科林新柱式进行分隔, 形成了三个券洞和四个立着耶稣会圣徒的神龛。正中的左边是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的雕像, 相对称的另一边是东方传教使徒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雕像, 靠左边的石龛供奉着弗朗西丝科·德·波尔吉亚的雕像, 右边则是路易斯·龚萨加的雕像。位于正中央的相互对称的科林新柱式之间的嵌板上刻有棕榈树的浅浮雕。
第三层采用3-3的复合柱式, 两侧各采用两根上有圆球的方尖碑形柱将下层的柱子延伸上来。正中为一圣龛, 内有升天圣母, 周围环以一圈菊花图案, 表现了日本工匠对菊花圣洁的崇敬。石龛旁边有嵌板, 上面刻着天使形象的浮雕。柱间的嵌板上也刻有浮雕, 左边是一个生命之泉, 右边则为一颗柏树。两端的嵌板上分别为帆船和“圣母踏龙头”浮雕。第三层的两个尽端各有一个狮子雕刻, 骑在正面的墙体之上, 是东方装饰在这一层的显著体现。同时。第三层两端的缩小墙面上则有大片涡卷来连接。左侧的涡卷中有魔鬼的形象, 还有一个女性的胴体, 一支对准心形物的箭。由上而下刻有一条中文字——“鬼是诱人为恶”, 右边的涡卷内是一躯死神的浮雕, 上面刻着中文字——“念死者无罪”。
第四层采用四根复合式柱, 其基座简单、无装饰。中央为一圣龛, 内为耶稣的圣像。柱间的嵌板上刻着两位天使, 左边的天使捧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 右边的天使则捧着打耶稣的木樁。
第五层为一三角形的山花, 最高处竖立着一个十字架, 山花的正中为一只鸽子, 周围围绕着太阳、月亮和星辰, 代表由天主所创造的宇宙。
大三巴牌坊正面墙体的构图显示了一种对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兼容并蓄, 它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2. 圣若瑟修院圣堂 (图15-1、15-2、15-3)
对教堂与历史性建筑感兴趣的旅游者来说, 这座教堂是不能不去的地方, 它具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圣若瑟修院圣堂是一座附属于修道院的小教堂, 位于澳门半岛西南部隐蔽的三巴仔横街上。它曾经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最早来华传教培训的基地, 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性建筑。教堂于1758年落成, 建在一处高台上, 门前有几十级石板阶梯, 气势雄伟。1953年与1999年进行过两次大修。在第二次大修时因发现中央穹顶开裂, 故将原砖石穹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形式仍依照旧制。
圣若瑟修院圣堂以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称著。立面以米黄色粉面为主, 线脚都为白色。教堂立面为三段式构图。两侧设有塔楼, 内置铜钟, 塔楼的屋顶为紫红色琉璃瓦顶, 高19m。底部中央入口为厚重的暗红色大门, 其上方为断裂的曲线形山花门楣, 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立面上柱式繁多, 柱头和檐部均有多重装饰线脚, 整个立面富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中央顶部山花呈不规则的曲线形式, 其中部饰有曲线形浮雕图案, 中央镶有IHS的耶稣会标志。
教堂室内是浓厚的巴洛克风格。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布局, 纵轴长22m, 横轴长13m。中央穹顶下部采用帆拱结构, 这是我国境内唯一仅存的带有帆拱结构的巴洛克建筑实例。
主祭坛是献给圣若瑟的。祭坛两边各有两根金叶缠绕的麻花柱, 其柱头为复合式, 金碧辉煌, 非常壮观, 柱头上以断裂的山花形式作为结束, 这些都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典型手法, 也是认识巴洛克风格的生动教材。
3.玫瑰堂 (图16)
3.加拿大力保历史遗产 篇三
从现代化的魁北克国际会议中心向东步行两三分钟,即可见3米多高、7米多厚的灰色石头城墙,被约4公里长的城墙环绕的,就是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魁北克城老城区。穿过窄窄的肯特门,时光仿佛一下子倒退了数百年。凹凸不平的石街,斑驳陆离的墙壁,漆黑无语的炮台、细碎从容的马蹄声……连空气里都有一种城墙外所没有的奇异的味道。
1608年,法国探险家尚普兰始建此城,此后150年,这里一直是新法兰西的首府。1759年法国败给英国,新法兰西易手,之后魁北克城被英国人统治了108年,直到1867年加拿大立国。
历经400年沧桑,魁北克城已发展成一个人口七八十万的大都市。而约占全城总面积5%的老城区,有幸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那里有一半的建筑都是1850年之前兴建的。1608年兴建的皇家广场、1759年设立的英法大战的战场公园和建于1886的魁北克省议会大厦等,无数座历史建筑风物依旧。顺着曲折的小街前行,就像走进历史的画廊,每一砖,每一瓦,每一个门廊,每一块招牌,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陪同我参观的市旅游局导游沙伦女士说,1875年因为商业发展和城市扩张的需要,有人提出要把失去防御价值的古城墙拆掉,但遭到总督的干预。
从保住古城墙起,慎“拆”就成了魁北克城保护历史遗迹的重要原则。城市的扩张只能在墙外进行,墙内的城市格局则不能有任何改变。街道可以修补,建筑可以加固,但要尽量用可用的旧材料,“整旧如旧”。屋内可以进行装饰装修,但房屋大小高低颜色外形等严禁改动,古建筑一旦列入保护范围,谁也不许动,简单拆掉更是绝对禁止。
数年前,市政府将古城内一座废弃的教堂卖给了一位房地产商,条件是他要把教堂改造成一座宾馆。这位地产商后来发现,改造教堂比拆掉重建成本要高很多倍,于是偷偷开始拆教堂,结果他被以破坏文物罪送进了监狱。
魁北克城人留住文化记忆的方式有时很独特,很有创意。在皇家广场附近,有家宾馆是在1659年左右的一座旅店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建筑设计风格、用材都与周围17世纪的古建筑极其匹配,和谐相容。更让人称奇的是,建筑师还巧妙地将废墟设计成了地下一层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从废墟里找到的瓷器、衣物碎片、纸张地图以及枪支炮弹等加以精心组合,嵌入每层精致的橱窗里,还配上了详细的文字说明。整个宾馆因为这种博物馆的氛围而显得更加雅致。
沙伦女士不无骄傲地说,魁北克人特别崇尚循环使用,建筑也不例外。在战场公园附近,原有一座建于1867年的监狱。1970年闲置后,被改造成了魁北克美术馆的一部分。
正在魁北克城参加世界遗产大会的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深有感触地说:“魁北克城是古城整体保护的典范,值得世界许多城市学习。只有尊重祖先留下的一砖一瓦,才能真正做到弘扬自己的文化。”
童明康打比方说,将古城、古建筑拆了重建,如同把遭虫蛀或水渍的古画撕了,再请人仿画,但仿画的那张价值就不一样了。
可是,看看我们国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随意开发珍贵的历史遗产,名义上是保护,实则是在破坏,它们一旦融入人为的因素,就将不复原样了,就失去了其特有的历史意义。
4.世界遗产导游词 篇四
首先,我们来到宫殿,这是有五个故宫那么大皇家园林。据说是当年皇上打猎的地方。大家请看,这些建筑:绿色的琉璃瓦,朱红的宫墙,真是古色古香。这里有贵妃房,和皇上居住的地方。古代时期这里流传一句俗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时期,一般男人不得进入后宫,也就是贵妃房,而贵妃也不能跨过门槛。
走到宫殿尽头,大家可以看到一辆漂亮的旅行车,它将驶向我们下一个目的地:八达岭小长城。站在小长城上,大家眺望远处,会看见一条河和布达拉宫。
下了小长城,我们就来到了热河,它是世界上最短的河流,只有60米长,因为从地下冒出来的水是热的,在冬天里也不结冰,所以叫热河。河中心的小岛上,就是还珠格格的拍摄地……
在这里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请大家尽情的游览吧。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金海旅行社的导游,我姓牛,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游览乐山大佛。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大佛的脚下。
大家好都知道,神秘的大佛、汹涌的大江组成了亮丽的乐山风景线。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掀开乐山大佛神秘的面纱。
这座大佛高71米,肩宽2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大佛,可谓“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你们看大佛慈眉善目,双眼微眯,两耳垂肩,端坐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合处,镇住了湍急的河水,看遍了人间疾苦和喜怒哀乐。而大佛的那双脚就像穿梭在巨浪中的方舟,又像大海中的孤岛。据说那大佛的脚背上可坐百余人,真让人叹为观止!
大佛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更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更是辛勤劳动者的自豪啊!
接下来,给大家15分钟自由拍照时间,拍完照就是我们和大佛说再见的时候了,但愿大家也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大家拍完照,我们还在这里集合。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长城。我是春光旅行社的导游,大家叫我小薛就行了,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观赏长城,希望大家玩的开心。在游览之前,我先强调一下游览中的注意事项:第一、请大家紧跟队伍,不要掉队;第二、请大家爱护长城,自觉保持它的整洁。
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建筑,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我们现在所在的长城是在八达岭上,也就是八达岭长城。
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高大坚固。脚下的方砖十分平整,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大家一定知道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孟姜女哭长城,体现了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艰辛。
关于长城不仅有民间故事,名人诗词也有很多。毛泽东就曾写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名句。
关于长城我就介绍到这儿,请大家细细观赏吧!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杜晨嘉,如有不满的地方,请告诉我。好了,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举世无双的颐和园,游览时,请不要乱丢垃圾。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颐和园以前并不叫颐和园而是叫清漪园,它建于1750年。颐和园有山和水助阵,山是万寿山,水是昆明湖,使颐和园添加了一份春色,中外游客看了颐和园,都称赞颐和园。看了就说:“没有到颐和园和万里长城,不算到北京。”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天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条长廊很长啊!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好了,请你们细细游赏吧!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导游,能和你们在一起游览布达拉宫,是一个缘分。
大家首先请向前望去,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西藏著名的布达拉宫景区。
再向上望去,一座座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耸立在我们的眼前,布达拉宫是一座建立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的宫宇。
现在,我们又到了布达拉宫的中心建筑,宫堡,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为13层,高总约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它被藏族人民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那时的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修建的。
5.世界遗产导游词 篇五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苏州园林,那里是世界著名遗产,请大家注意,不要随地吐痰,制造垃圾,还有一点就是进去时必须脚步轻轻哟!
大凡称之为“园林”的景观,都是运用工程技术和园林艺术相结合的手段,通过人工改造地容地貌、种植花草树木、营造成小桥流水、一步一景的园林景观。苏州园林也不例外,是中固最具特色的园林艺术大观园。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的底韵。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此建都。尔后,历代子民繁衍生息,创造光辉灿烂的吴国水乡文化。
美丽富饶的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园林是典型的古典园林代表: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兴建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以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下面,我着重为大家介绍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
第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第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别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绝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第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第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雨惊诗梦来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载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
6.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 篇六
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1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我叫周欣鸣,大家叫我小周好了。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导游,和大家一起浏览西湖。随后,我还要带着大家浏览风景如画的曲院风荷。
大家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吧!其实,就是把杭州比喻成了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这美丽的西湖。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她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游客们,你们知道吗?西湖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长约2。8公里,绕湖一圈近15公里。听了我的讲解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了呢?下面请随我来。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湖十景之一——曲院风荷。曲院最精彩处在风荷景区,宁静的湖上,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等各种名贵的荷花。从水面造型各异的小桥上且行且看,人倚奇姿,花映人面,人、花、水、天,相融在一起。夏日清风徐来,荷花与酒香四下飘逸。游客们,你们是否被这美丽的风景迷住了呢?
请继续跟着我走。低下头看看湖面,清澈的湖水里,小鱼儿在快乐玩耍,似乎我们也被带进了美好的情景之中。
大家知道曲院风荷的由来吗?呵呵!我来告诉你们吧: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终日花天酒地。他特地在西湖九里松洪春桥堍设立了一所曲院,专门酿制美酒。这曲院造得十分讲究,前面挖了一口大池塘,引进西湖水,种了红莲、白莲等各种名贵的荷花。
这年六月,曲院满池荷花盛开。忽然院门开处走来一位身穿青衫的读书人,酿酒老人立刻迎上前去,提着一葫芦酒,满满斟上一大碗说:“先生,请用。”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卷起满池荷瓣,恰好有一瓣掉在酒碗中。老人刚要把荷瓣取掉,读书人连忙说:“别拿!这正是一碗荷香美酒啊!”说完读书人拿起碗一饮而尽。为感谢老人,他留下了一幅水墨荷花图。曲院风荷就这样诞生了。
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去欣赏西湖的湖光山色,不过游览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乱扔垃圾,两小时后在此集合。祝大家玩得愉快,谢谢!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2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俗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咱们此次旅行的导游员钱某某,大家可以叫我小钱或钱导,我很荣幸也很乐意为大家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我会尽可能满足大家的合理要求。
相聚是一种缘分,我希望大家在相聚的日子里相互关心相互爱护,注意安全,为这段旅程留下一个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石刻艺术宝库。它们分别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而另一个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的龙门石窟了。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由两山组成,一山为香山,因古代的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另一座为西山,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主要景点。大多的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传两山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
龙门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间(447-49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就在此营建,经历了众多的朝代,开凿时间长达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有佛像十万余尊,佛窟,佛龛2100多个,碑刻题记3600多块,洞内造像多为唐代河北魏时期开凿的、其中唐代占三分之二,北魏占三分之一,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莫北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实践的结果,堪称我国雕刻艺术宝库,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它是佛教流传到我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朋友们,现在大家已经来到龙门石窟北端第一大窟,钱西寺,这是唐高宗初年雕凿的一个洞窟,洞中主佛是阿弥托佛,她面部丰满,双肩宽厚,衣纹整洁流畅,主佛左侧是大弟子家业,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第子两侧分别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钱西寺洞高19米,大势至菩萨是龙门石窟雕刻中最精美的雕像之一,雕像躯体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文雅文静,开起盛唐时期那种丰满,典雅的造型风格的序曲。
现在我们面前的三座洞窟合称宾阳三洞,以中洞为代表,它是北魏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和母亲文昭皇后做功德而建,洞中三壁早三连像,从南到北依次为过去连佛燃灯佛,现在连佛释迦牟尼和弥勒佛,完成于六世纪中叶,显示了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前面那便是石佛洞,洞内两侧雕刻有整齐排列的15000尊小佛。石佛洞 即由此得名,是龙门石窟中造像组最完整的洞窟之一。
沿着台阶而上,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凤先寺,它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洞中主佛卢舍那大佛,通高有17.14米,头高4米,身长7.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雕像。
大家请看那佛首微垂,呈俯视状,下垂的目光,似在关注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少中的俯首和下垂的目光是整个卢舍那大佛的精髓所在,更是雕塑的画龙点睛之笔,卢舍那大佛的双目,利用光的折射使用阴刻的刀法把眼球雕刻成前凹进去,而又保持着瞳孔部分的凸出,利用光线的反差,也就早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他那智慧的目光,恰好和朝拜者虔诚的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撼,凤先寺的整个布局好像是黄氏在预兆文武百官的场面,它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好了,各位游客,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下面留给两个小时的自由参观时间,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在龙门石窟全场留念。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3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观赏!首先我介绍一下自己,我姓郑,叫xx,大家可以叫我郑导。既然要来颐和园,那就让我先介绍一下吧!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首先,我们来到的地方时颐和园的长廊。来到长廊之前,我们要先绕过大殿。现在,长廊就在我们眼前,是不是一眼望不到头?因为,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要花费多少劳动人民的心思啊!
走完了长廊,我们即将登上万寿山,让我们边走边来介绍一下万寿山吧!
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现在,我们在半山腰上,颐和园的景色大半可以看到。我们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我们现在到了昆明湖,昆明湖上有一座桥叫十七孔桥,它为什么叫十七孔桥呢?因为,这座桥上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们有时间去细细观赏。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4尊敬的先生们,女士们,小朋友们,你们好!
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壮丽的万里长城。我是你们的导游。万里长城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__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啊!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身为中华儿女怎么能不来游览一番呢?
古时候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动人传说:勤劳聪明的孟姜女为了寻找被官兵捉去修长城的丈夫,千里迢迢来到长城下,经过打听,却知丈夫已被活活累死!听到这晴天霹雳,孟姜女伤心地在长城下一连哭了三天三夜.只听“轰隆”一声,8百里长城倒下了.游客们,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故事啊!
万里长城凝结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长城像巨龙盘旋在群山中,那磅礴的气势,闻名世界.我们此时正站在八达岭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单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着陡峭的山岭.游客们,看着这些,我们没有理由不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他们的智慧不得不让我们敬佩!
万里长城到处都是雄伟壮丽的景象,说也说不尽,下面就请大家慢慢游览吧!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5亲爱的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陈,你们可以叫我小陈。此时,我的心情非常高兴。
中国安徽黄山是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也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人间仙境般的黄山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的美誉。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就说黄山的“奇松”吧,那不能不提到“迎客松”。迎客松挺立于玉屏风东侧,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寿逾八百年。松名始见于《黄山指南》。树高10米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千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来客黄山游览。此松被称为黄山松的代表。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形象可爱。
亲爱的游客们,黄山的神秘、优美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的。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6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金海旅行社的导游,我姓牛,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游览乐山大佛。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大佛的脚下。
大家好都知道,神秘的大佛、汹涌的大江组成了亮丽的乐山风景线。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掀开乐山大佛神秘的面纱。
这座大佛高71米,肩宽2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大佛,可谓“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你们看大佛慈眉善目,双眼微眯,两耳垂肩,端坐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合处,镇住了湍急的河水,看遍了人间疾苦和喜怒哀乐。而大佛的那双脚就像穿梭在巨浪中的方舟,又像大海中的孤岛。据说那大佛的脚背上可坐百余人,真让人叹为观止!
大佛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更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更是辛勤劳动者的自豪啊!
接下来,给大家15分钟自由拍照时间,拍完照就是我们和大佛说再见的时候了,但愿大家也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大家拍完照,我们还在这里集合。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7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王鑫鹏,大家叫我王导就可以了,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人民的象征。
长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始建的,现在比较雄伟的长城关口基本都是明朝建的。之所以人们称它万里长城,是因为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游客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长城脚下,大家向远方望去,它多像一条在崇山峻岭上伏卧的巨龙,时隐时现,正欲腾飞。长城高大坚固,它是由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
让我们登上长城看看吧。这里的城砖十分平坦,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关于长城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脚下。孟姜女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脚下,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在长城脚下大哭了三天三夜不止。长城为此迸裂,露出范杞梁的尸骸,孟姜女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修建了孟姜女路等。
各位游客,下面可以自由活动,注意不要乱扔果皮纸屑,不要在城墙上乱涂乱画,要注意安全。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8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谢靓嘉,大家可以叫我谢导。现在我们来到了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颐和园是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享乐,花了几百万银两而建成的。接下来就让我带你们去游赏吧!
走进颐和园的大门,来到了颐和园里最有名的长廊。长廊里绿漆的柱子配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非富多彩的图画,你们相信吗?几千幅画中没有哪一幅是相同的。
走出长廊,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望,我们就可以见到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矗立在山腰,那就是佛香阁,屋顶上闪闪发光的东西就是琉璃瓦。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边有头铜牛,你们发现了吗?铜牛的尾巴是断的,为什么会断呢?让我来给你们细细讲解:有一年的七月七,铜牛活了,朝着织女亭跑去,几个壮汉拉住牛的尾巴,谁知,力气太大,牛尾巴断了,在昆明湖边留下一头断了尾巴的牛。
颐和园的风景说也说不完,大家有时间请再跟我来颐和园游赏吧!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9“南靖土楼不仅在中国民居中是非常奇异的,在世界民居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路秉(bing)杰对它的评价。来到这,果然名不虚传,有有趣的田螺坑土楼群,有奇特的东歪西斜裕昌楼,有美丽的高山水乡,还有和贵楼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田螺坑土楼群了。
田螺坑土楼群是由4个圆形,1个方形组成,大家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四菜一汤。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等,经过反复揉压、夯(hang)筑而成。具有防震、防兽、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等特点。土楼一般高三到五层,一层是厨房,二层是仓库,三层以上是起居室,可居住200到700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kou)之出入,蟊(mao)贼之内讧(hong)”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它依山而建,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kan)像一朵盛开的桃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真是巧妙的绝景,令人赞叹不已啊!
一座土楼就是一份精品;一座土楼就是一段文化;一座土楼就是历史的见证,我为它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10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导游,能和你们在一起游览布达拉宫,是一个缘分。
大家首先请向前望去,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西藏著名的布达拉宫景区。
再向上望去,一座座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耸立在我们的眼前,布达拉宫是一座建立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的宫宇。
现在,我们又到了布达拉宫的中心建筑,宫堡,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为13层,高总约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它被藏族人民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那时的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修建的。
各位亲爱的游客们,这次我们的布达拉宫之旅就此结束,请大家爱护公物,除了照片和欢乐什么都不要带走,游客们,祝您旅游愉快,欢迎下次光临。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11各位旅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一日游的导游小赵,我会带你们畅游名迹古迹。
现在,我们现在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脚下,故宫也称“紫禁城”。这里曾经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在被称为“故宫博物院”。我们再进去看看。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间,现在我们看到的殿堂,都是由砖木机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代表着金碧辉煌的形象,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这些都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还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皇宫周围还有10米高的城墙,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着,所以,整个宫殿的防卫系统是很完整、很强的。
今天看了这金碧辉煌的故宫,可真有古代皇帝的气魄呀!故宫还有许多值得赞美的地方,都有充满威风的形象。现在,大家自由参观,不要乱扔垃圾。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12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丽江古城一日游就快结束了,大家玩得开心吗?我相信回答是肯定的啦!明天,还有更美的风景等着我们。希望各位好好休息,养精蓄锐,我们明天再见!
各位朋友: 大家好!经我了解,多数朋友是第一次来到秦皇岛,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一些有关秦皇岛的情况,现在我利用行车途中,将秦皇岛的概况介绍给大家。首先告诉大家,秦皇岛这个地方为什么叫秦皇岛这个名字呢?这还得从头说起: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这就是秦始皇的第二次东巡。这里所说的童男就是二十岁以下的男孩,因为当时的男孩到了二十岁,就要加冕成为成年人了。所说的童女就是十六岁以下的女孩,因为当时的女孩到了十六岁,就要在头上别簪而成为成年人了。这些童男童女到了日本以后分为两支,一支姓徐,一支姓秦。后来姓秦的犯了罪,被追捕改姓羽田。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就承认自己是他们的后代。又据《史记》记载:“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这就是秦始皇第四次东巡。并在北戴河金山口岸建秦始皇行宫一座。据此,这里就起名叫秦皇岛了。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13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杜晨嘉,如有不满的地方,请告诉我。好了,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举世无双的颐和园,游览时,请不要乱丢垃圾。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颐和园以前并不叫颐和园而是叫清漪园,它建于1750年。颐和园有山和水助阵,山是万寿山,水是昆明湖,使颐和园添加了一份春色,中外游客看了颐和园,都称赞颐和园。看了就说:“没有到颐和园和万里长城,不算到北京。”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天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条长廊很长啊!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好了,请你们细细游赏吧!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14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诗人苏轼曾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昨天迎接我们的是浓妆妖娆的西子湖,今天在蒙蒙细雨中这位淡妆素雅的奇女子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说她“奇”,奇在她的“怪”。西湖有“三怪”,分别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长桥不长。
断桥,《白蛇传》中说,白娘子与许仙雨中在此相逢,借伞定情。因为这段传奇的爱情,从此来到这座桥上的年轻人都要牵手一起慢慢地走一走。大家看,由于断桥所处的位置背城面山,处于北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点,所以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好的地方。每当瑞雪初晴,桥的阳面已经冰消雪化,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远远望去,桥身似断非断,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就因此得名。此外断桥又是白堤的终点,从平湖秋月而来的白堤到此中断。讲到这里,或许大家已经明白,原来是“堤断桥不断”。
大家向西望去,这座山就是“三怪”之一的孤山。它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海拔35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仅以断桥和西泠桥与陆地相接,孤悬湖中,因此得名。孤山在唐宋年间就已闻名,南宋理宗曾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宫,雍正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寺院”。或许有的朋友要问:孤山既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为什么要取名“孤山”呢?这是因为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称为孤山。从地质学上讲,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岛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所以“孤山不孤”。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湖的西岸。长桥样貌酷似九曲桥,蜿蜒曲折,桥的两端各有一个小拱,桥身由石板平铺而成,轻伏在软缎般的湖面上。著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依依惜别的地点就在长桥。三年同窗,十八里路,长桥对于临别的他俩,还长吗?你们看,前面的那座长亭,就是他们当年惜别的场所。我们不妨去长亭休息片刻,幸运的话还能见到成双成对的蝴蝶呢!
小费听很多游客朋友已经一路惊叹西湖果然奇了,怪了。其实西湖还奇了,绝了!接下来,我们要一同去见见西湖“三绝”:风景如画的汪庄、刘庄、环碧庄。休息好了,我们就马上启程吧!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15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李解,今天我来介绍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在介绍之前请大家随时保持清洁。
龙门石窟在我国河南省洛阳市。首先我介绍的石窟是石窟中最大的一个,那就是奉先寺。奉先寺长宽各30多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的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垂肩,神情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介绍完了奉先寺,现在大家请看那边,这个洞叫古阳洞,又称“石窟寺”,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后,贵族显宦兴造佛像较为集中的一个石窟。该洞庭湖利用天然融洞扩凿而成,为龙门开凿最早之地,雕刻内容丰富。洞内主佛属北魏风行的清秀型,略带微笑。二菩萨戴宝冠、着长裙、饰缨络宝珠,庄严文静。值得一提的事,魏体书法最有代表性的“龙门二十品”中,十九品就在该洞。这些造像题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他们不仅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的史料。
7.历史遗产导游词 篇七
1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人们对历史保护的认识水平还普遍很低,尤其是某些城市领导者的认识还有些欠缺与模糊。尽管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发现一些古镇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进行保护,但是,有些地方仍然把保护历史环境看成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而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将保护纳入地方建设的规划中;某些城市把文化遗产仅作为吸引大量游客的资本,旅游业的不恰当与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引起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不利于保护的现象,都源于没有以全面、长远的观点来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而对环境发展的策略造成误导,致使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继续遭受着人为的破坏。虽然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高,但理论的探讨却并未用以指导政策的制定。目前虽有许多专家不懈地为保护振臂高呼,尚且不能有效扼止破坏的强势,如若保护不主动,其后果可想而知。另外,还有些操作中的问题。
从现状分析,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出现许多问题,主要是:
1)认识上的问题,人们普遍不能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部分城市的决策者。2)方法策略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在如何协调保护和利用关系的认识上不完善,在狭隘的地方、部门、小团体甚至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在制订政府策略时本末倒置,导致出现了许多旅游发展过头、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丧失、居民利益受损等结果。3)管理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职能部门不清。中央部门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权限重叠,规划局、建委、文管会、房地局之间互相责权不明,由此产生政出多门、矛盾百出等问题。4)规划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偏重宏观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衔接,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5)技术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适合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建筑的维护、修复、整治的研究和实践,出现许多画蛇添足、修旧如新的案例,甚至出现大量假古董[8]。
2 西方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道路
1)保护方法。西方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基本上遵循《威尼斯宪章》中的规定,即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建筑的原有部分,尽量避免增添和拆除,只采取必要的修缮措施,使用具有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的保护方法等。关于新、旧建筑的关系,西方虽然经常运用对比的手法,但大体上仍以协调为主。这种协调并非追求建筑风格的完全统一,而在于建筑形体之间的相互搭配,体量和比例的有机组合以及良好的空间关系。2)保护观念。许多欧洲国家在战后都经历了为解决住房短缺而进行的大规模重建时期,以及为改善内城环境而进行的大规模城市改造时期。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原有社会结构被破坏,城市中心活力丧失,城市风貌变得呆板、单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对城市历史遗产都开始采取一种比先前更为谨慎甚至保守的态度,即强调适度发展,限制再开发,希望通过鼓励人们返回市中心居住以便更好地保护旧城风貌;在增强旅游业活力的同时,重视开发本土市场。3)保护制度。西方国家已建立起一套涉及立法、资金机构、官员等方面的较为完整的保护制度。这套制度在保护管理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使自上而下的保护约束和自下而上的保护要求能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空间中相互接触和交流,并经过多次反馈而达成共识。在这样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下,民间自发的保护意愿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成为具体的保护参与,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各个种类和层次的保护机构以及部分纳入了法制轨道的监督与咨询机制。比立法、诉讼等强制手段更为有效的则是恰当的引导,做好有关法制与规划的衔接,特别是利用经济手段来调动保护的积极性并保证规划意图的实现[5]。
3 关于加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
1)加强教育宣传,提高整个民族的保护意识。2)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严格完整的法律约束体系,严惩破坏法律的各种行为和个人。法律条文中对奖惩的规定要明确,可操作性强。3)建立多层次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尽可能使各种保护对象都能纳入保护体系,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监督。4)加强技术实力,提高保护规划技术方法,培养高素质的规划人才,加强对保护规划的研究,使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从而得到有效的技术保证。5)提高城市管理者对保护的认识,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使城市管理获得更好的权利保障。
4 在保护内容方面的调整
1)从单一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到历史环境的保护,从有形的物质环境的保护到无形的文化保护。2)保护目标从原来的历史留存到价值重现,加深对遗产的认识和利用。3)在保护方法方面,从原来的专业保护到综合保护,保护范围和深度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5 结语
8.捷克文化遗产:从历史中一路走来 篇八
历史厚重让文化留存
“你看,从这个角度看窗外,如果忽略我跟你交流的这一特定环境,我们哪里能分清楚,这是在北京,或是在纽约,或是在任何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呢?”在捷克驻华大使馆里,利博尔·塞奇卡大使在访问伊始便向记者“发问”。
诚然,对于城市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特色。“不能为了快速的发展就建造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桥梁马路。城市应该有自己的识别度,历史、文化、建筑等等都可以让人识别城市的气息,也能够帮助公民识别自己的身份。这些实际上就是非常重要的国家软实力。换言之,文化能够帮助人们培养对于国家的印象。”大使如是说。
大使进一步向记者介绍,“在政府的参与规划下,捷克有专门的文化保护法。儿童从小就被教育要爱护自己的家园,包括环境和保护文化。有很多相关的教育活动来提升人们对于文化保护的意识。比如,捷克设立了免费开放日制度并实施了多年。”
另一点需要提及的是历史的重要性,正如大使所言,“捷克是一个有历史感的国家,保护文化就是在保护历史,保存时代的记忆。实际上,捷克的文化基于‘石头’。因为很多建筑都是由石头砌成,这使得它们更易于保存。”
久负盛名得著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他的作者米兰·昆德拉的故乡布拉格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捷克的首都。随着时间得流逝,留下了无数华美的建筑遗产。然而据记者了解,在800公顷的布拉格中心古城中,却几乎看不到二战以后的建筑,在1992年,整座老城中心就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欧洲的地理中心,布拉格并没有国际大都市的超然格局,而是选择完整地留存了历史文化。
经济与文化并不矛盾
“只在乎资本和经济的发展,忽略文化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后果。经济和文化并不一定矛盾,关键是平衡两者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要允许我们能够时时地停下脚步来看看自己的生存环境,不能走的太快从而忽略了文化发展和历史的记忆。”
提及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大使坦言,“因为对文化古迹良好的保护,捷克一直在世界享有盛誉。布拉格、科鲁穆洛夫、卡罗维发利,还有很多城市都保存得很好。庆幸地是我们在努力发展城市活力的同时,保持了历史传统和建筑的完好。这样的城市才能吸引游客,我们十分清楚这一点,并能保证这点。”
大使告诉记者,在捷克的一些旅游景区,随着游客的增多,兴起了很多旅馆,政府逐渐开始介入,以保证人们的生活不受干扰、环境不被破坏。现在还制定了有关政策以限制旅馆的数量。如果居民的生活因为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受到破坏的话,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近年来,布拉格在发展的同时,对古城的保护仍然毫不懈怠。每年一度的布拉格国际马拉松赛以“从世界最美丽的老城中心跑过”为口号,把长跑和观光完美地结合起来,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爱好者踊跃报名。不过,布拉格马拉松组委会却往往在距离报名截止时间还有几个月之时便早早收官,为的是把参赛者的规模控制在古老的街道能够负担的范围之内。
“带爪子的母亲”
从大使的介绍中,记者得知在捷克负责和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主要有三个部门:文化部、各地方政府和文化部下属的一个独立机构——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他们有专门的基金、专门的项目负责保护,比如纪念碑,遗迹,所有的建筑项目,拆建等都要经过这个部门的专门检验和评估,是被严格控制的。这三个部门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形成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机整体,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更重要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大力推动的行政项目,而是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捷克人血脉之中的传统。大使告诉记者,布拉格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与市民的关注和热情是分不开的,“家的概念对捷克的文化遗产保存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与生存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生存的环境就是家,当你有家园的概念时,就会有强烈的归属感。而公民的归属感越强,国家的文化就越富足。”
在布拉格有个著名的“古老布拉格俱乐部”,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由民间人士组成的文化遗产保护团体。大使告诉记者,早在20世纪初,古老的查理大桥上曾通电车,电线埋在桥面轨道下经常引发故障,因此市长决定在查理桥上空架设电线。“古老布拉格俱乐部”请建筑师画了一张假想图,图中电线像陈旧的蜘蛛网覆盖了美丽的查理大桥。这张效果图一目了然,最终促使错误的决策被否决。时至今日,这个俱乐部仍活跃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中。
For most young people in China, their impression about the Czech Republic probably comes from the famous cartoon The Little Mole, whose humorous, exaggerated and lyrical features and overflowing happiness make it the treasures in the world library, and send the happiness and warmth of the Czech people 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Moreover, the Czech Republic, a beautiful charming country, seems to contain many wonders of material culture, such as the Historic Centre of Prague, the Cathedral of the Our Lady in Sedlec, Lednice-Valtice Cultural Landscape, Holasovice Historical Village Reservation, Gardens and Castle at Kromeriz, Holy Trinity Column in Olomouc, Tugendhat Vila Brno and so on. The inland country in the Central Europe has already achieved the perfec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Recently, on the 65th anniversary of diplomatic relation establishment between Czech and China, the reporter conducted an interview with Libor Secka, Ambassador of Czech Republic to China.
nlc202309032222
Grand history retains the culture
“Look, if you look out of the window from this angle and forget what we are doing here, can you tell which city it is? Is it Beijing, New York or any other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Libor Secka, asked the reporter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interview in the Embassy of Czech in China.
Admittedly,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a city are its features. “We should not build buildings, bridges and roads of the same style simply for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ity should have a character of its own. History, culture, and buildings can all distinguish a city and its citizens, which actually represent the soft power of a nation. In other words, culture can help develop a country’s image,” said the ambassador.
“With the eng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Czech Republic has issued State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Children should be educated to love their country including the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since childhood. The government should launch relevant educational events to enhance people’s awareness on culture protection.”he continued.
Another important thing worth mentioning i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s the ambassador said, “Czech is a country with historic significance. Protecting its culture is protecting its history and preserving memories of times.” Actually, Czech’s culture is based on “rocks” because many buildings are made of rocks and easy to preserve.
Milan Kundera, the author of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grew up in Prague, a city with long history and nicknamed as “City with Thousands of Towers”, “Golden City” and so on. It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cities in Europe and became the capital of Czech lands thousand years ago. As time goes by, the city was left with countless colorful architectural heritages. However, to the best knowledge of the reporter, within 800 hectares of the Prague Center City, few buildings that were built post WWII can be found. In 1992, the whole city was recorded in the UN World Heritage List. As the geographic center of the Europe, Prague doesn’t adopt the detached pattern of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 but well preserved its culture.
Economy and culture can stay parallel
“Simply developing capital and economy, and neglecting culture will surely bring certain consequences. Economy is not contradictory to culture. Balanced development holds the key.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allow us to take time and look arou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doesn’t mean that we should overlook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memory.”
nlc202309032222
Speak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e ambassador said: “Thanks tothe good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zech earned itself a good fame around the world. Prague, Cesky Krumlov, Karlovy Vary, and many other cities are well preserved. We are very glad that we preserve the buildings and maintain the culture while realizing vitality.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ttract tourists. We are well aware of that and will make sure of that.”
As the ambassador said, in some scenic spots in Czech, the ever-increasing tourists have catalyzed the emergence of hotels. The government starts to make regulations to make sure that people can enjoy their life while maintaining the intact environment.
Now the government introduced relevant policies to restrain the amount of hotels because the loss will outweigh the gain if people’s life gets ruined by tourism development.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Prague and unremitting effort to protect the old city. 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Prague Marathon Race with the slogan of “Run through the center of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ancient city” integrates long distance running with sightseeing, which has attracted thousands of runners to compete. However, the committee of IPM Roften brings this event into a close several months before the deadline. The reason for such behavior is to keep the size of participants within the bearable range of the ancient streets.
“Mother with paws”
From the ambassador’s introduction, we learn that there are three institutions in charg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i.e., Ministry of Culture, governments on all levels and National Heritage Institute, an independent institution under the direct administration of Ministry of Culture. They protect monuments and historical relics. They have special funds and project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of the projects shall all go through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and be stringently controlled. These three institutions support and constrain each other, forming an organic integrity of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role.
More importantly,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is not only an executive project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but also a tradition rooted in the bloodline of Czech people. The ambassador said that the success of Prague culture heritage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people’s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The concept of home is vital for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because everyon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 people are living in is their home. When you keep home in mind, you will gain a strong sense of belonging. The more the citizens feel belonged, the richer the culture of the nation becomes.”
The famous “The Club for Ancient Prague”, which dated back to over a century ago, is a social group composed of individuals who care about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s the ambassador said,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trams ran on the old Charles Bridge. The wires buried under the tracks on the bridge often led to malfunc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mayor decided to install wires over the bridge. So the Club asked an architect to draw a blueprint where the wires wraps up the Charles Bridge like a spider web. The blueprint showed the potential trouble, and the decision was canceled. Now, the Club is still playing its role in protection culture heritage.
【历史遗产导游词】推荐阅读:
中国历史遗产资料01-10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05-13
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01-25
世界遗产导游词作文09-26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范文05-23
介绍长城世界遗产导游词作文06-14
写世界遗产导游词200字06-22
世界遗产北京长城的导游词10-29
2022世界遗产的导游词作文600字02-08
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导游词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