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1.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练习题
一、填空.
1、铅笔每枝a元,买了m枝,付出b元,应找回元.
2、服装计划做x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每天做y套,还剩()套.
3、小东每小时走8千米,小明每小时走7千米,他们走t小时后,小东比小明我走()千米.
4、甲乙两数的和是m,乙数是甲数的3倍,甲数是(),乙数是().
5、两种水果的价钱都是a元,小芳的妈妈分别买了2千克和3千克,一共花了()元.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x=3.6是方程2.8+x=6.4的解.()
2、a2>a()
3、x的5倍加上5,写成式子是5x+5,是方程.()
4、6a-57=50是方程.()
5、等式就是方程.()
三、解方程(要写出检验过程)
8.5x+6.5x=2251.2x0.9x=2.1100-9x-12x=37
四、列方程并解答出来.
1、某数的.5倍加上3等于它的8倍减去9,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6倍减去15,正好等于这个数的4倍加5,这个数是多少?
2.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5~116页练习二十八第5一12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以及解含有二、三步计算的简易方程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及解方程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基础训练
1.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八第8题。
2.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八第6题。
二、练习指导
1.揭示课题,巩固练习(板书)。
2.指导练习。
(1)解方程,请说明解题思路:
①4x一2.5=1.1②17+x一5=18③12×15一4x=112
④6.2x一3.5x=54⑤x+0.36x=13.6⑥5x+7x一3=9
让学生观察思考,进行讨论:
题①把4x看作一个被减数进行转化得出:4x=1.1+2.5
题②可把17+x看作一个被减数转化为:17+x=18+5
题③先整理后得180一4x=112,再把4x看成一个减数转化。
题④先求出剩下的X的个数把左边式子化简即可转化为最简单的方程:2.7X=54。
题⑤先求共有几个X,把左边化简得:1.36X=13.6(X表示1x即1个X)
题⑥先处理左边为12x一3=9,再把12x看作被减数进行转化。
通过以上多种转化方法的实施,最终都使一个多步的方程转为最简单的一步方程。这就是解方程的基本思路。
(2)教材116页练习二十八:
①第7题,每小题要求把x的值代人两个式子分别求出数值,再同①右边的数比较大小。练习时可以先以第1小题第一个式子为例,让学生说说解题方法及思考过程,其余的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第9题,题目的问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解题方法也比较灵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算出了什么就能知道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道题有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法,要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然后共同讨论,订正:
解法一:可求出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再和计划天数比较。
1200÷(560÷16)≈34.3天,34.3<40,说明能按时完成任务。
解法二:可以分别求出计划的日产量和实际的日产量,然后加以比较。
1200÷40=30560÷16=3530<35,说明能按时完成任务。
解法三:先求出实际日产量,然后乘以40,得出的积与计划产量比较。
560÷16×40=1400个1400>1200,说明能按时完成任务。
③第10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答案多种多样,且有无数种。对能动脑筋编出二、三步运算方程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中差生可引导他们参照已学过的类型编,并要求学生通过检验,判别所编的方程是否符合要求。
④第11题。“填人相同的数”,只要把□换成X,就很容易求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⑤第12题:方程两边都出现了X,怎么求解?借助天平平衡的图示,容易想到:两边各拿走一个“X”,可得到2X=100求解。也可把等号右边看作两个加数,根据和减去一个加数得另一个加数,得3X一X=100,再求解。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115一116页练习二十八第5、6题。
作业辅导
1.教材116页练习二十八第7、9、10、11、12题。
2.找一找右边的方程是从左边到右边的哪个方程转化而来的,把它们用线连起来。
4x十5=197x=13十8
7x一8=134X=19一5
1.3x÷3=2.65x=1÷8
1÷5x=81.3x=2.6×3
2.5×4一4x=14.8÷x=6.6+3
4.8÷x一3=6.64x=2.5×4一1
0.7x+3x=7.43x=12+3
5x一2x一3=123.7x=7.4
3.一匹布长36米,裁了10件大人衣服和8件儿童衣服,每件大人衣服用布2.4米,每件儿童衣服用布多少米?
先用算术方法解答:
如果设每件儿童衣服用布x米,完成下列方程:
+ =36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依次出示各习题
教后感: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第70-73页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要求:
1、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在割补、观察与比较中,初步感知与学习转化、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运用面积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微机及多边形、平行四边形课件两组、边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画有高)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指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几厘米?
2、向学生出示可拉动的长方形框架,问: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办?(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3、分别用手拉长方形相对的一对角,使其变形为平行四边形后,问: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求呢?(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引导探究
(一)、初探
1、微机出示第70页左图,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然后数出它的面积。
2、出示第70页右图,让学生说出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出它的面积。
3、让学生观察、比较:
(1)两图形的面积都是18平方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从上面的比较中你想到什么?
(二)、深究
1、做导引题下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微机演示剪拼过程后让学生回答:
(1)剪拼前后,图形形状变了没有?面积改变没有?
(2)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3)解这道题你想到什么?
2、剪拼
(1)刚才用剪拼的方法解决了一个求面积的问题,你能不能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求出它的面积呢?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剪一剪,拼一拼,试试怎么样。
(2)请剪拼方法不同的学生展示剪拼结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演示。
3、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沿着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任意一条高,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4、归纳
(1)讨论:
A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两种图形的面积是否改变了?
B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原平行四边形什么线段长度相同?
C剪拼成上面三种情况的图形后,哪些面积可以直接求出来?怎样算?
(2)归纳、总结,推导公式。
A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B先启发学生用字母分别表示三个量,写出字母公式,再告诉学生一般的字母表示公式:S=ah
C引导学生分析公式,使学生知道,要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三、深化认识
1、验证公式:
让学生用面积公式算出课本第70页平行四边形面积,看结果与数方格法得出的结果是否一样。
2、应用公式:
(1)引导学生解课本第72页例
(2)完成课本第72页做一做1
3、求下图表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列式为3×2.7,对吗?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略)
五、课堂作业
1、第72页做一做2
2、练习十七1
3、练习十七2、3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后感: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页练习十七第4-9题
教学要求:1、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应用问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树立责任感。
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口算:
4.9÷0.75.4+2.64×0.250.87-0.49
530+2703.5×0.2542-986÷12
3、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是7米;(2)高13分米,底长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4)底0.24分米,高0.5分米
4、出示课题。
二、新授
1、补充例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125米,高2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独立列式后,指名口述,教师板书。
(2)如果改问题为“每公顷可收小麦6吨,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吨?”怎么解答?
让学生议一议,然后自己列式解答,最后评讲。
(3)如果问题改为:“改种花生,一年可收花生900千克,这块地平均每公顷可收花生多少千克?”又怎么想?
与上题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
让学生自己列式。
辨析:老师也列了三个算式,到底哪个对呢?帮个忙!
A900×(125×24÷10000)
B900÷(125×24)
C900÷(125×24÷10000)
2、小结(略)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七第6、7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8、9题
⑧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7.6米,高是15米,每平方米收油菜6千克。这块地收多少千克油菜?
⑨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田,底是250米,高是78米,共收小麦13650千克。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3.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 篇三
今天对五年级教材中的各种解方程题进行了教学。本课主要对方程的解法和格式进行强调。
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同时又为最后的检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让孩子们看成是解谜,是寻宝,比一比看谁找的是宝石,谁找的是石头,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验证。孩子们做的是津津有味,寻得异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实。
二、在练习题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为分数,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三、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分小组比赛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四、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五、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4.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篇四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右两边分子、分母都乘以15,原方程变形为3(10x-3)-5(4x-10)=15
5.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知识点 篇五
1、用字母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c=(a+b)×2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s=ab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c=4a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s=
3、读作:x的平方,表示:两个x相乘。
2x表示:两个x相加,或者是2乘x。
4、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③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把下面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单产量=(总产量)÷(数量)
数量=(总产量)÷(单价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大数-小数=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
一倍量×倍数=几倍量 几倍量÷倍数=一倍量
几倍量÷一倍量=倍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小学数学基数和序数怎么区分
1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一、意思不同
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序数是在基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层意思。
二、用处不同
基数可以比较大小,可以进行运算。
例如:
设|A|=a,|B|=β,定义a+β=|{(a,0):a∈A}∪{(b,1):b∈B}|。另,a与β的积规定为|AxB|,A×B为A与B的笛卡儿积。
序数,汉语表示序数的方法较多。通常是在整数前加“第”,如:第一,第二。也有单用基数的。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三、写法
基数:1、2、3
序数:第1、第2、第3
以上就是一些基数和序数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基数和序数简介
基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
基数在数学上,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
序数原来被定义为良序集的序型,而良序集A的序型,作为从A的元素的属性中抽象出来的结果,是所有与A序同构的一切良序集的共同特征,即定义为{B|BA}。
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只需注意在估算时,要先根据“四舍五入”法分别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使其变成整十整百数后,再估算。
2、再书写估算结果时,不要忘了“两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写几个0”.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速算绝招:
(A)60×20=『』,把60×20看作60乘2,得120,20是2的10倍,再将得数扩大10倍得1200,心算过程是60×2=120,2的后面有一个0,积120后面加一个0,得1200.
(B)估算时,把一个两位数看成是整十数进行估算,如39×40,把39看成40,40×40=1600,39×40~1600.51×30=『』,估算过程是50×30=1500,51×30~1500.
(C)35×11+『』,把35乘10得350,再用35×1=35,350+35=385,心算过程是:35×11=350+35=385,又如43×11=430+43=473.
(D)23×19=『』,把19看作20来乘,多乘龙1个23,再减去23,心算过程是:23×20-23=460-23=437,如45×21=『』,把21看作20来乘,少乘1个45,再加上45,45×20+45=900+45=945.
6.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1、会使用化简的方法来求方程的解。
2、掌握解三步方程的顺序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解含有三步运算的方程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如何对方程进行变形求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化简:
9X+5X=
b-0.4b=
a+4a=
5x+4-4x=
23+x+18=
7x+9-3x=
2、解方程
(1)18-4X=2
(2)23+X+18=60
独立完成,交流核对(有不同方法的可以辨析)
3、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解方程:(23+x+18)÷2=30
学生尝试解方程。然后进行交流核对(可能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
解:先求(23+x+18),23+x+18=30×2
23+x+18=60
再化简,41+x=60
最后求x,x=60-41
x=19
方法二:
解:先化简,(41+x)÷2=30
再求(41+x),41+x=30×2
41+x=60
最后求x,x=60-41
x=19
集体检验
师:解这个方程,应该先算哪一步?怎样更方便?
引导小结: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化简”的方法,能计算的先计算出来,再求解。
2、模仿练习(1)
(26+X―18)÷3=10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集体核对,讲清解题算理
3、出示:解方程:7x+9-3x=17.8
这道题目有什么特点?(方程左边有2个含有未知数x的项)
[
学生独立探究并试做
]
汇报交流:
7x+9-3x=17.8
解:先化简,4x
+
9=17.8
再求4x,4x=17.8-9
4x=8.8
最后求x,x=8.8÷4
x=2.2
师:这题和上一题相比,有什么异同点?(都需要化简,但第一题是把数字进行合并化简;而第二题是把x项进行合并化简)
师总结:解方程的步骤:先化简,再求含x的项,最后求出x。
4、模仿练习(2)
8X-4X+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集体核对,讲清解题算理。
引导学生小结:解这一类方程,能化简的部分要先化简,把三步方程转化成两步方程,再求含有X项的字母式的值,最后求出方程解。
(三)巩固练习:
1、解方程(有*的要检验)
(1)(4X-7+5X)÷2=1.9
(2)4(6X+2.8-4X)=72
*(3)(X―2.8―7.2)÷6=2.5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2.8减去X,再加上0.6,所得的和除以2,结果是1.5,求X。
(四)总结归纳
今天学习的解方程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解方程
步骤:
(23+x+18)÷2=30
7x+9-3x=17.8
先化简
解:
(41+x)÷2=30
先化简,解:
4x+9=17.8
再求(41+x),41+x=30×2
再求4x,4x=17.8-9
41+x=60
4x=8.8
最后求x,x=60-41
最后求x,x=8.8÷4
x=19
7.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篇七
【2】六年级同学参加科技小组的有25人,比五年级参加人数的2倍还多7人,五年级参加科技小组的有多少人?
【3】2007年亚洲人口约32亿,比欧洲人口总数的5倍还多4亿。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亿人? 【4】图书馆有故事书120本,如果再购买14本故事书正好是科技书的2倍,图书馆有科技书多少本? 【5】4个乒乓球和2只乒乓球拍,千米,某人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5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多少倍? 第四组:
【1】一批煤计划每天烧0.4吨,21天刚好烧完。实际每天烧0.3吨,可以烧几天?
【2】有126米布,原计划做45件成人上衣,现在用这批布做儿童上衣,每件儿童上衣比成人上衣少用0.7米。可以做儿童上衣多少件?
【3】服装店选用一种画布做上衣,做一件上衣需要用布1.15米。服装店购进这种花布130米,最多可以做多少件上衣?
【4】建筑工地要运200吨黄沙,五年级上册解方程
(A)4x-12=48 5x+4=24 6x-14=16 3x+2=14 5x-40=20 3x-6=0
10x+350=650 160x+20=260 1.2x-1.7=0.7 5x+16=20.5 3x+12=75 3x+15=60 5(x+1.5)=17.5(x-3)÷2=7.5 13(x+5)=169 3(x+2.1)=10.5 4(x-3)=9.6
3×(x+2.8)=17.4(x-2.4)÷8=1.25 0.5×(x+0.8)=0.8 5(x+1.6)=9
(D)(x-3.1)÷6=1.2 10×(15-x)=12(x+1.7)÷3=1.4(x+37)×7=300+860 花了49元。每只乒乓球拍18.5元,每个乒乓球多少元? 【6】父亲的年龄是小聪年龄的9倍,母亲的年龄是小聪年龄的7.5倍,父亲比母亲大6岁,小聪今年几岁? 第二组:
【1】奥运会用的篮球场是一个长28米,宽未知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6米,求篮球场的宽。【2】河里有鹅若干只,鸭的只数是鹅的4倍,又知鸭比鹅多27只。鹅与鸭各有多少只?
【3】有一块长方形地,长是宽的3倍,周长是12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4】大小两只船合运一批货物,大船装载的货物是小船装载的1.8倍,小船比大船少运40吨,两只船各运货物多少吨?
【5】育红小学五、六年级共有学生288人,五年级学生的人数是六年级的1.4倍,五、六年级各有学生多少人?
【6】用一根长5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长是宽的2倍,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第三组:
【1】有两袋大米,甲袋大米的质量是乙袋大米的1.2倍,如果再往乙袋里装5千克大米,两袋大米就一样重了。原来两袋大米各有多少千克?
【2】现有数量相同的鸡兔共居一笼,已知鸡腿和兔腿共有90条,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鸡和兔子一共有7个头,一共有20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4】52人外出郊游,一共用了7辆车,每辆面包坐12人,每辆夏利车坐4人,全部坐满。问:面包车与夏利车各几辆?
【5】小红的储蓄罐里5角和1元的硬币共20枚,要把它全部捐给汶川地震灾区,她数了数共12.5元。你能帮她算算,5角的硬币和1元的硬币各多少枚吗? 【6】一列火车4.5小时行驶495
一辆汽车每次运8吨,运了20次,还剩多少吨?
【5】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公园,成人票每张5.5元,儿童票每张2.5元,他们买门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第五组: 【1】一艘船每小时行11.5千米,28小时达到目的地。如果每小时多行2.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目的地?
【2】A、B两地相距400球迷,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汽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距40千米? 【3】一扇窗户的玻璃长是1.3米,宽是1.1米。那么做12扇这样的窗户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得数保留整数)【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是宽的1.5倍。有一面国旗长1.44米,这面国旗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甲乙两袋大米共重24.6千克,如果从甲袋中取出3.5千克放入乙袋,这时两袋大米同样重,原来两袋大米各重多少千克? 第六组:【1】一个三角形的花圃,底是25米,高是22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可产鲜花50枝,这块花圃共可产鲜花多少枝? 【2】一张梯形的纸片,下底是24㎝,上底是18㎝,高是14㎝。把它剪成一张尽可能大三角形纸片,余下的总面积是多少? 【3】有一块三角形麦地底58米,高72米,如果每公顷可收小麦4500千克,这块地共收小麦多少千克?
【4】有一块梯形的菜地,上底长4.5米,下底长7.5米,高10米,平均每平方米能收6棵白菜,这块地共可以收多少棵白菜? 【5】一个等腰梯形的周长是30厘米,每条腰和高分别是5厘米和3.6厘米,求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3x-20=70 3x+105=450 6x-8.3=1.9 5x-80=400 2x+17.5=36.9 2x×6=1296 5x+4=39 8x+8=280
(B)24-6x=1.8 19-2x=7
8.15+2x=21.35 10+1.5x=25 25.6-2x=1.3 5.5-4x=3.5 8x+2×5=42 3x-2×7=22 5x-4×9=25 7x-4.5×7=43.4 7x+5×8=320 4×1.5+2.5x=11 10x+23×4=227 0.4x-4×51=60.4 X+14.3=50×2 5x-0.4×16=29.6 2.5x+34=49
12×0.7+4x=28.4 4×2.5-2x=3.6 5x-5÷2.5=3.8
(C)13.5×4+3x=126 6x+3.1×6=64.2 4x-4×0.73=25.08 5x-4×5=30 6×8+3x=186 4x+2×0.8=21.6 5×1.3-2x=5.5 3.18×2-2x=4.26 X÷7.2+3.8=15 2(x-2.6)=8 8(x-6.2)=41.6
(3+5)x=960 6(x+0.8)=10.8 7(x+4.5)=42(x-1.2)×6=0 9(x-0.1)=2.7 5.2(x+8)=33.8 2(x+3)=18 x-0.36x=160 x-0.05x=20.9 x+4x=32.5
7.8x-2.4x=1.08 3x+x=200
3.5x-1.5x=0.6 4x+1.2x=7.8 X-0.48x=0.78 6x+2.5x=2.55
(E)3x+2x+13.2=97.6 x+3x=16
7x-5.5x=10.5 14x-8.4x=40.32 x-0.2x=16 3.5x+5x=168 3x-x=19 2x+x=51
7.8x-x=14.28 x-0.32x=13.6 7.8x+7.2x=45 0.82x+0.28x=3.52 x+3x=9.6 1.5x+x=95 4x-x=27 24x+6x=63.6 3x-3.6=7.89 5.5x-1.3x=12.6
8.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篇八
翼翼2002
女儿:“妈妈,我在慢慢成长!”今天学了两节新课,第一节是“方程的意义”,我把学习目标简单化了:一要学会什么是方程?二能够准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其实就是为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而做铺垫的!等式的基本性质,我觉得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给他们总结性质,五年级“解方程”教学反思(原创)。没必要让学生很复杂的来学习,毕竟到初中才正式再学习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什么是方程?”和“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理解的很到位了,因为他们可以举出例子来证明这句话对还是错了,掌握的算不错!第二课“解方程”难倒了许多同学,不是因为不会做题,而是因为这种书写格式是第一次见,我本来觉得理解“方程的基本原理”是个难点,现在才发现其实规范的书写格式才真正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学反思《五年级“解方程”教学反思(原创)》。尤其是检验过程,说好说,都会口头检验,但实际书写是很费事的,也是很浪费时间的,所以要多拿出两节课来大量练习书写格式,直到成为习惯!在此我也没敢尝试讲解解方程的老方法,因为老方法简单,你要是先教学老方法,再教学新方法,学生肯定就不习惯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题的,毕竟麻烦啊!但老方法适用于所有题型,所以我准备等学生练熟了这个方法之后,再教学老办法!试试看吧
9.《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九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10.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篇十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简易方程的复习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
1.重视等式性质的再理解,提高学生解方程的能力。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是教材在代数知识上的最大改革。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代数知识,这些代数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相关的代数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与以往的教材中用四则混合运算中各部分关系来解方程的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复习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2.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提高自主归纳整理的能力。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这部分知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并能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简易方程”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简易方程)师:同学们请打开教材看一看第五单元的内容,这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写在黑板上)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形成知识网络,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回顾知识,巩固提高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1)完成教材113页3题(1)。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生汇报集体订正。(2)填空。
①图书角原来有x本书,被同学借走10本后还剩()本。②小芳今年y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芳的6倍,妈妈今年()岁。
③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小组内交流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师:用字母表示数,简写时应该注意什么?(3)判断。①a×b×8可以简写成ab8。()②a的平方等于2个a相加。()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和写法等。2.复习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2)判断。
①4+x>9是方程。()②方程一定是等式。()③x+5=4×5是方程。()④x=4是方程2x-3=5的解。()(3)完成教材113页3题(2)。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借助等式的性质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提高解方程的效率。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113页3题(3)。①学生审题后同桌交流等量关系式。
②根据等量关系式让学生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③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是什么。(2)解方程。
10.2-5x=2.2
3(x+5)=24 5.6x-3.8=1.82×1.5+6x=33 600÷(15-x)=200x÷6-2.5=1.1(3)列方程解决问题。
①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9人上车,现在车上有21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②小明是5月份出生的,他今年年龄的3倍加上7正好是5月份的总天数。小明今年多少岁?
③学校买回来3个足球和2个篮球共90元,足球每个22元,篮球每个多少元? ④学校买10套桌椅共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椅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⑤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且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⑥油桶里有一些油,用去20千克,用去的比剩下的油的4倍还多2千克,油桶里原有油多少千克?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计划01-06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09-12
五年级上册解方程教案02-24
六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训练的试题12-26
五年级数学上册实际解决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03-30
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一)》教学反思11-29
五年级数学上册《折扣》教学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