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导学案上册(精选9篇)
1.三年级数学导学案上册 篇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导学案教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课题 集 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因此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集合的意义,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便出示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埋下伏笔。接下来出示例题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神奇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真正地做到了自主探究、不断创造,还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6分钟)1.课件出示: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揭示原因:因为只有三个人)2.引入新课——集合。(板书课题)1.怀着好奇的心理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把西瓜、土豆、黄瓜、香蕉、南瓜、豆角、菠萝、柚子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1。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2)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判断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3.结合学生讨论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维恩图”解决重叠问题。(课件出示“维恩图”)(1)认识“维恩图”,结合例题探究“维恩图”各部分的含义。①两边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 ②三个问号所在的区域分别表示什么?(2)完成“维恩图”,探究解题方法。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题方法。
只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只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总人数 对应算式:6+3+5=14(人)5.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2)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1.观察统计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1)根据获取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选代表汇报方法。3.(1)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维恩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完成“维恩图”并探究解题的方法。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5.明确解决集合问题的不同方法。
2.两位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进入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呢?
3.有几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前往后数,小明排第5;从后往前数,小明排第4。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完成教材105页“做一做”1题。2.完成教材107页5题。
1.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一填。2.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集合问题。
4.三(1)班的同学参加运动会,其中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5人,参加跳远比赛的有22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10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四、全课总结。(4分钟)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集 合 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2.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2.三年级数学导学案上册 篇二
导学案是指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指导, 由教师精心设计的, 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求解、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以后, 学生才接触新的知识, 而导学案的运用则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流程, 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前移, 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 因而大受青睐。一般来说, 一份优秀的导学案需具备以下三要素:
一.学习目标的可行性
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的“航标”, 只有“航标”明确了, 轮船航行的方向才不至于偏离。一份优秀的导学案, 必然要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起点和归宿。一般来说, 学习目标应该控制在3-4个, 难度适中, 太多太难则无法完成, 太少太易则缺乏成就感, 应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能够“跳一跳, 摘桃子”。学习目标是隐身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 学生很难明了, 所以在上课前, 教师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
学习目标的制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并以此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其次, 要熟知教材内容, 不同的教材因学习重点和难点的不同, 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不同的, 比如必修教材对学生能力和知识积累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更微观和具体, 明显高于选修教材的要求;再次, 要了解学情。学生因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 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能力层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水平, 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内容的问题化
导学案是让学生“先学后教”, 所以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果出现大量文字介绍、文章说明, 就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 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而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是指将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上, 学生每做一个题目都需要查阅资料, 并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打开思维之门,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 每做完一个题目, 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 这种成就感来自于学生的内在, 对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时, 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是问题的梯度化。问题的设置要先易后难, 逐步加深, 呈台阶式螺旋上升, 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其次是问题的分层性, 可以将问题化的学习内容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出来, 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选做不同等级的题目, 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三.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案”重知识的传授, 采用的方法必然是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等,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纯粹被动地接受必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制定导学案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优势, 灵活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比如文科中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己搜集, 使其感官受到全面刺激;有难度的题目可以讨论法呈现, 提高其合作能力;联系社会实践的题目可以探究法出现,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能力;甚至还可以采用问题发现式, 每张导学案预留一定的空白, 让学生自行发现总结未能解决的问题, 以锻炼其归纳能力等等。
3.三年级数学导学案上册 篇三
关键词:农村小班额;数学教学;导学案;运用措施
农村教育的发展愈加迅速,导学案在数学小班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愈来愈高。下面主要通过导学案的运用意义引出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应用现状论述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导学案的运用意义
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研究后,制订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帮助学生在课前了解基本内容与学习目标,给学生布置预习目标,定期在课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小班教学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农村,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造成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学案在此项教育模式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导学案的应用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带动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导学案在农村小班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切实度不足
目前,很多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如小班课堂上预习内容的讨论,只是少部分学生参与了讨论,这不利于小班教育的发展。
2.针对性不足
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育水平的缺失。教师按照指定的导学案,教导学生预习、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内容,围绕教学中心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偏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针对性,把握不住重点,影响数学教学。
3.导学案引导性不足
农村小班数学导学案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教学方式过于散漫,如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不少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恰当引导,最后使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偏行。
4.学习延伸性不足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导学案逐渐应用于小班教学,但是有些教师对该种学习模式有不少误解,如不少教师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布置一定的导学任务,并且认为只要学生将导学案内容弄懂就是达到目标了,其实不然,学习需要适当的课外延伸,教师应利用自己的成熟见解引导学生延伸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数学资源,因此学习延伸性不足的现状应该得到教师的关注。
三、导学案运用问题的措施
1.采用适当的竞争奖励措施。教师应引导学生丰富学习模式,适当地增加竞争奖惩措施,激励学生争优,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抢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优胜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以引导为主、鼓励为辅,利用小班导学案教学模式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
2.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研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数学习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最有效的预习,使学生可以有明确的预习目标,把握各单元的数学学习重点。例如可以这样出题:5.4*2=0.2*();36+54=18+(),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
3.加强教学引导和课外延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学习重点,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积极引导学生,努力结合生活实际实现高效教学,如平均数的教学问题,可以用全班学生的身高进行实例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更加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另外,还可以通过分小组进行教学,小组选出组长,带领学生分工测量统计组员身高,并求出平均身高,将“平均数”概念融进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综合表现,如完成速度、完成质量等进行小组评比。
4.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延伸。课外延伸能够很好地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课内外的知识融合,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深度,同时还能够利用课外的趣味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导学案在农村小班中的不断深入,响应当今教育大纲的号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积极自律,努力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村高年级数学的教育水平,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际数学应用能力,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福军.警惕“学案”导学陷入“低效”的漩涡[J].数理化学习,2012(1).
[2]陈蓓.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12(1).
[3]山子.“学案”,需要一点冷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1(8).
4.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篇四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年级:三年级 学科:语文 课 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李云锋 学习内容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儿童的欢乐的心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
学习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体会“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儿童的欢乐心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自豪感和上进心。
学习过程:
一、歌曲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刚大家上了一节体育课,现在很疲惫,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下面老师就把这首歌放给你们听。听的时候可以翻开课本第一页,边听边看课文,看看歌词和课文有什么联系?
2、放歌曲。让学生听后指名回答。
3、这首歌好听吗?想唱吗?如果我们把课文读熟了相信你们一下就学会唱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吧!
4、板书课题: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
二、学生预习检测。
1、请学生自读课文,能读正确、流利。
教学
2、自读生字,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自由认读生字。(独学)
2、把你认为最容易读错的生字用笔圈出来,自己多读几遍。(独学)
3、同桌互读互查(一人读,一人听,帮助正音)。(对学)
4、组内交流(一人读,其他人听,帮助正音)。(群学)
5、自由认读下列生字新词。
双桨 推开 波浪 白塔 四周 环绕 轻轻 飘荡 凉爽 愉快 倒映 伙伴 悄悄 安排 洒 红墙(1)自由朗读。(独学)(2)同桌互读。(对学)(3)组长带读,再个别正音。(对学)
6、班内展示交流。(群学)
(1)你觉得哪些生字新词容易读错?提醒大家注意。(2)小组长比赛读新词。
四、初步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在各个小节的开头标上小节号。自由读课文,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独学)
2、同桌互读互查,注意正音。(对学)
3、组内交流,组长检查朗读情况,及时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同学。(群学)
4、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独学)
5、班内展示交流(群学)
可以个别展示、小组竞赛、挑战别人等。
五、学习品读第一自然段。
1、先看看文中的插图,再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独学)
教学
2、在小组内联系上下文理解“四周 环绕 飘荡 凉爽 倒映”等词的意思。(群学)
3、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从文中找出来。
4、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读三、四行)。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时,小船是怎样的状态呢?(读五、六两行)。
5、有感情地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呢?
6、练习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7、班内展示交流。
(1)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其他小朋友朗读时,你也要认真倾听,学会评价)。
五、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shuāng jiāng bǎi tǎ sì zhōu hóng qiáng()()()()yú kuài ān pái xìng fú()()()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环绕()愉快()凉爽()
六、学习小结。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读读课文,再唱唱这首歌,你一定会很开心!就请同学们下课后开心地去玩吧!
教学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年级:三年级 学科:语文 课 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李云锋 学习内容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二、三小节。
2、继续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
学习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不,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自豪感和上进心。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第一小节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中的其他内容。板书课题:1 让我们荡起双桨。
二、预习检测。
1、听写词语。(老师念,学生听写。)推开 波浪 轻轻 飘荡 愉快 倒映 伙伴 悄悄 环绕 安排
2、“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
三、学习品读第二自然段。学习引导
1、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的内容。(独学)
教学
2、这一小节又描写了哪些景物?同桌说一说。(对学)
3、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群学)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
“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 阳光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
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示一个什么意思呢?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鱼儿真的在望着我们,听我们歌唱吗?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呢?
4、学习朗读。
(1)同学们心情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读?(独学)(2)自由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这一小节。(独学)班内展示交流(群学)
1、“红领巾”指谁?“阳光”指什么?
2、课文三、四两行应用了什么手法?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一小节。
四、学习品读第三自然段。学习引导
1、同桌一起读读课文第三小节。(对学)
2、从文中哪一句话看出划船的时间?(独学)
3、理解诗句意思。(群学)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联系课文理解“尽情”是什么意思?“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
教学
4、学习朗读。(群学)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什么语气?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怎样?“谁”该怎样读?“幸福生活”语调要怎样?
班内展示交流
1、“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
2、指名有感情地背诵这一小节。
五、学习总结全文。学习引导
1、课文中三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他们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呢?(对学)
2、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说说课文中三个小节内容表达了小朋友们怎样的思想感情。(群学)
班内展示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课文表达了小朋友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达标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美丽的()愉快的()凉爽的()尽情的()
2、按课文内容填空。
红领巾(_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____________)。
七、学习总结。
1、课文抒发了少年儿童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你回家后把《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唱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年级:三年级 学科:语文 课 题:第八次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李云锋 学习内容 11 第八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认读绿线内的生字,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练习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内容。学习重难点:
1、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的方法写一段话。
2、体会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的不懈斗争精神。
3、弄清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历史故事,题目是“第八次”。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想到那些问题呢?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学习课文吧!
二、预习检测。
1、通过课前预习,你已经会读哪些生字了呢?你还能为生字组词吗?
2、古代的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是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认读生字词
教学
学习引导(1):
1、借助拼音自由认读生字。(独学)
2、把你认为最容易读错的生字用笔圈出来,自已多读几遍(借助工具书查出 “几、结”的另一个读音并组词,记在生字表旁边。)(独学)
3、同桌互读互查(一人读,一人听,帮助正音。)(对学)
4、组内交流(一人读,其他人听,帮助正音。)(群学)学习引导(2):
1、自由认读下列生词:(独学)
信心 失败 抵抗 战斗 灰心 动员 侵略 成功
2、组长带读,再个别正音。(群学)班内展示交流
1、你觉得哪些生字容易读错?提醒大家注意。
2、小组比赛读生词。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引导:
1、标上自然段序号,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独学)
2、同桌互读互查,注意正音。(对学)
3、组内交流:组长检查朗读情况,及时帮助朗读困难的同学。(群学)
班内展示交流
可以个别展示、小组竞赛、挑战别人等,展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个自然段。
五、初读感知课文。学习导引
1、自由朗读课文。(独学)
教学
2、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你能试着分一分吗?注意突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独学)
2、同桌交流。(对学)班内展示交流
在组内说说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六、学习生字的书写。学习引导:
1、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容易写错的字和写时要注意的地方。(独学)
2、仔细观察后在小组内说一说。(群学)
3、同桌交流怎样写好“磨 侵 抵”。(对学)
4、书空练习课本后田字格中的生字后、再按笔顺描红。(独学)班内展示交流
比一比,看谁写的最美观。
七、达标检测。
1、拼拼写写。
qīn lüè dǎ zhàng shòu shāng()()()xìn xīn zháo jí dǐ kàng()()()
2、把下面搭配不但的词语改正过来。
爱护时间()反映精神()高贵灵魂()
改进作文()发言强烈()树木茂密()
5.全册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篇五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这些数你会读吗?
56321
78041
4506
96502
4780
90285
8746 2.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3.这些数你会读吗?
456321
70864025
890562
764253
1560248
145023
二、点拨自学 自学提示
1. 你知道数位名称、计数单位、分别指什么? 2. 你知道计数方法是怎么样的? 3. 你能说出一个数的组成吗? 4. 数级指什么?怎么样给数分级的? 5. 你能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吗?试一试: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569000
24600
708000
三、交流解惑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2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5.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标上数位再读。
四、达标检测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3.读出下面个数
3256875
6012654
936852
1020509
2000350
20250378
五、自我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
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你能写出下面这些数吗?
四千三百九十八
一千九百五十三人
六千九百五十二
四千八百零七 2.说说你是怎么样写的? 3.先自己试做。4.自学课本第6页内容。5.小组讨论。
二、展示交流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归纳总结: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达标检测
1.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2.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3.课本第10-11页7、9、12题。
四、自我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看法?
五、教﹝学﹞后记 4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学习重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学习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学习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 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并进行交流归纳: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6 2. 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并进行交流归纳: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请注意: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自我检测: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⑴读两个0;
⑵读一个0;
⑶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自我总结
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6题。学习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学习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学习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习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填空。
10101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位,表示()个()。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8902○8903 7810○810 8950○6905
二、合作探究、交流
1.你会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吗?
67520 ○47520 874590○36528 698235○69823 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 2.学生尝试完成,在进行分组讨论: 3.回报讨论结果,交流归纳: 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
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三、达标检测
1.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2.完成练习二第1题。3.完成练习二第2题。
四、自我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求近似数(A)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例
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5、7-8题。学习目标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习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读一读下面的数
5896521 234002 45600450
6502
3020000
4500405 2.我会求近似数
9241≈﹝﹞千 5832≈﹝﹞千 4563≈﹝﹞千 280≈﹝﹞百 895≈﹝﹞百 说说你是怎么样估的
二、探究、交流 1.我会合作学习①读一读下面的数
500 0000 2340000
45600000
0000
3020000
4500000 ②我会改写
500 0000=﹝﹞万
2340000=﹝﹞万
45600000=﹝﹞万
0000=﹝﹞万
3020000=﹝﹞万
4500000=﹝﹞万
23400000=﹝﹞万
60500000=﹝﹞万
③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④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78510≈﹝ ﹞=﹝
﹞万
58963014≈﹝ ﹞=﹝
﹞万
5324801≈﹝ ﹞=﹝
﹞万
65014830≈﹝ ﹞=﹝
﹞万
14852≈﹝ ﹞=﹝
﹞万
2140563≈﹝ ﹞=﹝
﹞万
3201540≈﹝ ﹞=﹝
﹞万
501248≈﹝ ﹞=﹝
﹞万 ⑤说说四舍五入的意义 ⑥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自我检测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自我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4、5、7、8。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习难点:
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561285○49621965
75124○65122
7501274○7502202
86301○8530652
452103○453102 6502314○502341 8541203○786542 3012456○21035647 学生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万
1210000=﹝﹞万
720000=﹝﹞万
321450000=﹝﹞万
89500000=﹝﹞万
65000000=﹝﹞万
9650000=﹝﹞万
4510000=﹝﹞万
学生归纳总结: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3.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7851042≈﹝
﹞万
589≈﹝
﹞万
5621034≈﹝
﹞万
5324≈﹝
﹞千
650≈﹝
﹞百
4562≈﹝
﹞千
1485286≈﹝
﹞万
2140≈﹝
﹞千
874≈﹝
﹞百 12 320≈﹝
﹞百
5012≈﹝
﹞千
12587460≈﹝
﹞万
二、交流学习
①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自我检测 1.第4题 2.第5题 3.第7题 4.第8题
四、自我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五、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学习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重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学习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学习过程:
一、点拨自学,提出自学提示
1.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那么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2.这些数是用怎样的符号和计数方法呢? 3.你能绘出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吗? 4.十进制计数法怎样的? 5.自学课本内容。
二、合作探究 我会合作学习
1.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
﹞需要。这样就产生了数。
2.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
﹞。
3.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
﹞,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
﹞是不同的。
4.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
﹞。
5.最小的自然数是﹝
﹞,自然数的个数是﹝
﹞。14 6.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计数法。
三、展示交流
想想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来吧,交流交流。
四、自我检测 ﹝相信自己,我能行﹞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数级„„
()级()级()级 计数单位„„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①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⑤4在十亿位,表示()个()。
4.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五、自我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给大家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六、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学习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我会读
456321
78902456
68542013
4562103
12450005 12304501
12584020
12000045
845870
40102501 2.我也会说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尝试自学
(一)我会合作学习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23500000双。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52256321人。
(二)我也会说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16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三)你知道数中间的零怎样读吗?先读后说。
12000360
500120406
4560127008
400080007900
450006980007
500560
20304050120
4501200014 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三、自我检测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2.出示卡片让读数:
800 7000 012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0000 0000
7800 0000
2070 0600
0100 0000
6203 0040 0000
0080 0000 3.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4.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多选)()①自己看书。
② 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5.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自我总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五、教学后记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活动内容:
第33页~34页的内容。活动目标:
1.在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2.确立研究的问题。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学(教)反思:
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训练课
(一)学习目的:
1.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3.结合练习素材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习重点: 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学习关键:
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㈠训练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1.说说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
2.在数位顺序表中怎样分级?每级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㈡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
4005 2136()
4500 0234()
6500 0230 4780()1.亿以内数的读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3.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怎样读?
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都只读一个零。㈢训练亿以内数的写法
七千万零五百()
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1.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 3.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 ㈣比较大小 8090()20 0809
1900()2万
3458()123456
比较大小时首先分级,然后看数位,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㈤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470 0000=()万
0000 0000=()亿
1292 4800≈()万
7200 0000≈()亿
0720 0000≈()亿 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二、自我检测 1.填空。20 ⑴从个位起,第五位是(),计数单位是(),第九位是(),计数单位是(),第十二位是(),计数单位是()。
⑵1702030009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⑶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
⑷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⑸在4和6之间填上()个0,这个数就成为四百万零六。
⑹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中间的3表示(),最后的3表示()。⑺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2.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⑴13500000元=()。
A 135元
B 1350元
C 1350万
D 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个零。A 1
B 2
C 3
D 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位,这个数是八位数。A 百万
B 十万
C 千万
D 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A 207375
B 2070375
C 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A 19998
B 20003
C 21000
三、自我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四、学(教)后记
第十五课时大数的认识(训练课二)
学习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20
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学习重点:
在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学习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万是(),()个千万是一亿
⑵从个位起,第四位是(),计数单位是(),第八位是(),计数单位是(),第十一位是(),计数单位是()。
⑶1602050002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0次是()。
⑸一个数是由5个十万、3个万和7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4,万位上是6,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⑺1个百万是()个十万,1个千万是()个百万,()个百万是一亿。⑻在2和7之间填上()个0,这个数就成为二百万零七。
⑼50500050最高位上的5表示(),中间的5表示(),最后的5表示()。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3,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8,这个数写作()。⑾862000是由()个()和()个()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5423>5423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五万零八百写作:50000800
()⑸707070读作七十万七千七十。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⑴29600000元=()。
① 296元
② 2960元
③ 2960万
④ 2960万元 ⑵读50505050这个数时,要读()个零。① 1
② 2
③ 3
④ 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位,这个数是八位数。① 百万
② 十万
③ 千万
④ 亿 22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① 207375
② 2070375
③ 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40000的数是()。① 39998
② 40003
③ 4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亿吨
810000千克=()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万(四舍五入到万位)。1309998572≈()亿(四舍五入到亿位)。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3000000)+(80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 ⑵读两个零: ⑶一个零也不读: 学教后记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教材分析:
1.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2.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4.画指定度数的角 学习目标:
1.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学习重难点:
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学习内容: P35、36页内容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2.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学习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学习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线段有什么特征? 2.线段要怎样画? 3.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4.你能画一个角吗?角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二、合作探究
㈠自学课本内容P35页内容,认识: 1.什么是射线?
2.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射线怎样画?自己画几条射线。4.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5.认识什么是直线?直线有哪些特点? 6.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4 7.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8.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几条直线。
9.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10.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自学课本内容P36页内容,认识: 1.角是怎样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同桌互相交流练习。
三、自我检测
1.画一画,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
2.按要求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请在小组里说一说。①经过任意一点画直线。②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3.填空
①射线有()个端点,线段有()个端点。②一个完整的角是由一个()和两条()组成。③完成39页第1、2题。
四、自我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经验想给大家说说吗?不妨大胆的说说吧。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学习内容: 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及练习四的第3~8题。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
2.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学习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正确的度量角的读数。学具准备:
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说说什么叫角?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3.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出示角1和角2,看看那个角大。说说自己比较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㈠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⑴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⑵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观察量角器)
⑶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⑷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⑶探究两角器内、外刻度线的使用方法 3.实践
⑴内刻度:找到55、70、130、180的角。⑵外刻度:找到80、15、180度的角。㈡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说说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根据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练习。出事小黑板上的角进行。
四、课堂小结
五、学(教)后记
第三课时:量角的练习
学习内容:
教材第39、40页内容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学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角的量法。
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
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用投影仪)
二、量角练习
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投影出示:
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在学生读刻度时,要求学生搞清楚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
量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
2.练习四第4题。想一想。
①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②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27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
3.练习二四第7题。
(1)现在请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9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
(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用投影仪投影出第7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开口”,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学(教)后记
第四课时: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习内容: 教材第41—42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2.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3.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4.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学习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㈠自学课本内容
1.认识直角的度数。直角=()度
2.认识平角。平角=()
1平角=()直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28(1)按照上学期学习的内容,怎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2)锐角、钝角各是怎样的一个角呢?说说看。
4.认识周角。
教师演示并指出周角=360度 5.组织练习。
“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学习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 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 的角)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4.组织练习。(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学(教)后记
第五课时
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习内容:
有关角的分类和画法练习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很快的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学习重点:能准确判断角的类型,学会画角。
学习难点:能很快的用量角器或者不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角。教具学具:小黑板
投影仪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回答问题并完成各题:
⑴什么是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⑵指出下列角各是什么角?(小黑板出示。)⑶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各两个。⑷看看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⑸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几个角?试一试。
二、自我检测
1.量出下列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2.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能说说他们都是什么角吗?
45度
165度
93度
120度
35度
158度
95度 3.小亮没有量角器,能画出一个角吗? 4.你能不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吗?试一试。45度
60度
90度
120度
135度 5.下列图中各有几个角?(小黑板出示)
三、自我小结
你能说说你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吗?你满意吗?还有什么意见? 学(教)后记
第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学习内容:
角的分类、度量、画角的练习学习目标:
1.能快速、准确的进行角的分类,按照要求迅速的画出角。2.能够利用不同的手段画出角,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
钝角()
直角()
平角()
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3.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4.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5.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
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6.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 135° 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7.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 用半圆仪 用三角板)
8.看下图,已知∠1=60°,求∠
2、∠3和∠4的度数.
9.用一副三角板拼成下面度数的角.
180° 120° 135° 75° 105°
10.下图中∠1=90°,∠2是多少度?
二、自我小结
通过刚才这些练习题,你有什么想法,给大家说说。学(教)后记:
第七课时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 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力,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活动方式:
32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 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2.比一比: 探究活动二: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 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 力,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 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6.三年级数学《统计》导学案 篇六
学校: 美泉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凌日红
课题 统计
案序 第10单元第2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3页第5题,练习二十五第5题。
学习目标
1、回顾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统计知识的意义。
2、分清已学统计图、表的特点。并能绘制条形统计图,能对统计图和表中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
3、能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一些问题。
自主预习
1、整理统计相关知识。
1、说一说在本册统计中,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我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 )情况。
2、完成教材第113页第5题。
交流合作
1、介绍学过的几种统计图。
2、说说统计图的作用。
3、做一做P113页5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教师再小结。
(1)观察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横栏和竖栏分别表示什么?
(3)你从统计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4)观察这个地区沙尘天气情况,你有什么感想?
(5)计算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反馈测评
练习二十五第5题:
(1)完成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这个城市7年中,平均每年人均消费粮食多少千克?
拓展延伸
1、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求平均数,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了解很多信息,对我们生活有帮助。
7.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篇七
一、走进生活, 走进数学
数学的根基是生活, 这门学科它源于生活, 而又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课教学的大背景, 如果脱离了现实中的背景, 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 只有将这门课融入到生活中, 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本地区的教学改革中, 结合自己学生和地区的特点, 通过探索实践得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教学设计“导学案”, 即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案合一, 在“导学案”设计中, 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 通过学生的三维目标制定出本节课的“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变角色, 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 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探讨者、合作者, 与学生一起在共同中发展。在制作导学案时, 首先我们要让一道题是一个“活”题, 那就要教师设计导学案时提一些相应的问题, 比如有几种圈法, 通过这些物体我们还可以写出那些算式等等, 再比如让小朋友把小动物身上的算式与相应房子上的得数连一连, 其中会碰到有一两道是没有数可以连的, 细心的小朋友发现问题对老师说, 老师有一道不能连, 这时如果教师说不能连就别连, 那也就过去了。相反, 如果这时教师能把自己当做与学生共同的探讨者, 问一问那该怎么办, 小兔子不是没有家了吗?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可以改一下房子上的得数, 有的说可以改一下房子身上的算式, 还有的想出给小兔子重建一座新房, 写上正确的得数, 这样不仅能发现存在的问题, 而且还能解决问题。
二、“导学案”设计分层次, 关注到每位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 也是实施高效数学课教学的根本, 一节课教学设计得再好, 教师讲得再精彩, 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 那算不上是高效课堂, 要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到全体学生, 而学生的认知是有差别的, 有的学生认知高, 有的学生认知低, 那么我们的“导学案”设计是不是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 是不是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 这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和制作教学设计时的最大难题, 对于“学困生”转化, 教师要有更多的关注, 更多的关心这个集体, 对他们要多些谅解、多些宽容、多些偏爱、多些帮助, 时长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 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心, 激起他们学习的激情, 哪怕是与这门课程无关的东西, 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利的, 我们也要他全部发掘出来。
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吃多饱吃多饱”这类问题, 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做到在“导学案”中巧用开放性习题, 实行弹性作业, 增强练习的层次性, 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情况, 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既有坡度也有一定的跨度, 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既要使“后进生吃得消”, 又要使学习好的学生“吃得饱”, 要让全体学生通过做“导学案”获得更多的知识和需要。
三、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言堂, 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 一堂课下来就像看电影一样看教师表演, 所学知识不知道如何用在生活中, 是“死”知识, 优质的高效课堂不仅要学生轻松学习到知识, 更要让他们动起来, 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当中, 所以我们在制作“导学案”时有“课堂实践”这样一栏, 来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和实践的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 有助于把教师从“语文要念, 数学靠算”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单项活动”为师生教与学互动的“双边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平台, 把课堂延伸到室外、校外, 使课堂丰富生动, 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体验学习,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 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 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在生活中学习, 避免数学课产生的枯燥乏味、学而生厌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轻松学习。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 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 可及好地锻炼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 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进行评价学生, 学生课堂上不同的想法, 教师不要急于去评价, 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算法,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即“条条大道通罗马”。
8.初中数学导学案如何设计 篇八
【关键词】数学 导学 设计
初中数学“导学案”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学案导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导学案”的科学、恰当的设计,显的极为重要,“导学案”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实施,可使学生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的转变。
学案导学是我校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老师,根本在课堂,主体在学生。借助这一模式,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案,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教与学模式,体现了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结合自己实践,谈谈我们在导学案设计上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理念“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
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流程目前我们一个“导学案”的形成,要经过“五备”过程的历练,即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完善整理、形成定案;跟踪听课、形成复案;教后反思、形成补案的过程。
主备人备课:提前一个月由备课组长对本学期的备课任务进行分工,主备人钻研课标,了解学情,钻研教材,先写出一个星期的助学案草稿,通过释锐平台发送给同备课组成员,其他组员同时也要备课,在教材上留下痕迹,但不需要写出助学稿的草稿。
备课组备课:备课组长召集本组组员,集中大家的意见,修改后定稿,再由同组的审核老师复核,没有问题后打印出来,由备课组长交学校分管领导审核签字,交印室印刷,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按照导学内容去自学教材(以上版块教师研究的是教材、课程标准与考纲,备出公用助学案)课前备课:助学案虽经备课组集中研讨,但毕竟是静态的、共性的东西,各个教师情况不同,各個班级学生基础也不同,学习习惯、个性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每个任课老师在批改导学内容后,考虑自身的情况及班级学情后,对上课的思路、环节进行调整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助学案4. 课后反思:教师上完课后,反思自己助学案的得失。
最终修订稿的电子稿传至备课组长存档。集体备课是编制导学案的关键。现在我校的导学案已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即:课标解读、导学内容(课前热身、知识点剖探、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标测试和盘点收获。导学案以实用性和高质量为编制原则,两人一组具体编制。
编制时实行电子稿,并注明编制时间和编制人和审核人,每课时 1 份。当然在编制过程中,老师们也付出了很多辛苦。每一份导学案的编制,我们都翻阅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并借助网络广泛地寻找材料以便充实学案,尽可能地把导学案作精做细,然后我们再根据教学案做好课件,进一步提高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环节课标解读学习目标:根据本课时知识内容、课程标准及其考纲的要求而确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我们通常的教学目标。
学习重、难点:依据考纲、课标的要求重要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在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难点。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又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学前热身:主要是指学习新课所需要的知识储备。
其内容可以是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堂清试题的易错点;本节课新知识学习所需的知识铺垫;引入新课的问题情境等。
课前导学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自主学习,这部分问题设置低台阶、小步子、多层次。把课本内容巧妙变形,设计成问题串,给出处理每一个问题的方法和探究形式,分散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同时也使学生依据学案有指导性地进行自主学习;二是自主质疑,目的是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的总结和概括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对本节课提出新的质疑。
9.三年级数学导学案上册 篇九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词词语,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编写教师 张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时 共(2)课时
第(1)课时
学习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自主学习:
1.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把课文读两遍,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认识它们。
2.我要做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3.我发现这些字容易写错:
4.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λ来给带大家介绍展示一下。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2.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烈欢痢⒄乙徽摇⒒一画┬∽榻涣鳌
小组展示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六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题 爱我中华 课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μ寤崞渲斜泶锏那苛业拿褡迩椤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μ寤岽死喔枨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编写教师 张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时 共(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μ寤崞渲斜泶锏那苛业拿褡迩椤爱国情。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μ寤岽死喔枨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重,情同手足,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朗读课文爱我中华)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ū泶锪嗽跹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ń《奋起步伐。”可联系刚结束的奥运会谈谈自己所知道的ù又刑寤岬搅耸裁矗
2.“爱我中华ńㄉ栉颐堑墓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Ρ茸鞔蠡ㄔ袄锏奈迨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民族爱我中华ń《奋起步伐
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爱我中华ńㄉ栉颐堑墓家
大花园的五十六枝花爱我中华ㄖ谢雄姿英发。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题 草原 课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ɡ斫狻⑻寤崦栊床菰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编写教师 张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时 共(2)课时
第(1)课时
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过渡: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
3.找出句子抓对比。“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4.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5.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
点拨2:
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草原
风景美人情美草原风情
1.草原美景
2.远迎客人
3.盛情款待
4.蒙汉情深
5.联欢话别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题 草原 课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ㄔ銮棵褡逋沤嵋馐丁 编写教师 张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时 共(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ㄔ銮棵褡逋沤嵋馐丁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
【知识链接】
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总结:是-┎菰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板书
设计 草原
自然美草原美景
人情美远道迎接盛情款待
深厚情谊民族团结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题 中国结 课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会认19个生字理解“杰作”、“受宠”、“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图腾”、“憧憬”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编写教师 四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时 共(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会认19个生字理解“杰作”、“受宠”、“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图腾”、“憧憬”等词语的意思。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你喜欢的中国结ㄋ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你都见过什么样的中国结?
2.我们继续来感受文章中给我们怎样来解释中国结的?
3.集体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叹为观止憧憬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2、你能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吗?
3、小组研究,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民族感情?
纵观全文,说一说,中国结代表了什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课堂小结对于本节课你想说点什么?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题 中国结 课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2. 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编写教师 张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时 共(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教师出示一根编中国结的红丝线,同学们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中国结,这又是什么呢?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2.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课文中新的生字朋友。
【知识链接】
中国结的寓意。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上的这些描写你还能想到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境界。
1.读完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头”的。
2.中国结中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的浓浓深情,有一种怎样的感情?课文中那些词语表达这种情感?
【温馨提示】
要用心哦。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中国结不仅代表着你们说的意义,它还代表着中国心,饱含这中国情。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中国结受欢迎的原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
设计 中国结
一根红绳
三缠两绕
编织万千祝福
蕴涵悠悠古韵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题 语文天地 课型 练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同音字组词,以区别字的音、形、义┳龅秸确使用。
2.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编写教师 张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时 共(2)课时
第(1)课时
学习难点 同音字组词,以区别字的音、形、义┳龅秸确使用。
学习重点 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同学们,通过我们学习了“民族”你对民族深情是不是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2.你能来说说吗?
3.你们可真棒,又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部分知识吧。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摘录笔记
把课文中新的词语积累下来,┎⒔行自学。
2、聊一聊各个民族
全班一起来汇报自己的情况,并让学生回答自己对都了解什么。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在小组里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多、谁读得正确。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金钥匙大家写完文章后,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修改它们呢?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熟读《开卷有益》,背诵两句谚语。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题 语文天地 课型 练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 运用以掌握的阅读方法,默读短文┭约蛞怅嗟鼗卮鹂魏笪侍。
2.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 编写教师 张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时 共(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难点 运用以掌握的阅读方法,默读短文┭约蛞怅嗟鼗卮鹂魏笪侍。
学习重点 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短文《发明大王的秘诀》。
2.默读短文,查字典或与他人交流解决其中的生字。
3.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2.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富于智慧的人的故事。例如曹冲称象、用冰取火、阿凡提智斗国王等。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回忆刚才所听的故事,说一说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题习作 课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选材,构思。
2. 指导写作,学生自主习作。 编写教师 四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时 共(1)课时
第(1)课时
学习难点 指导写作,学生自主习作。
学习重点 选材,构思。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回忆本单元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2.自由读题、审题:这次作文要写什么?
3.介绍一种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或活动。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及在“民族之花”获得到的大量信息,再重新思考、整和,选择最能反映这个民族特色的话题。
抓住一个民族话题的一、两点来写。比如:什么民族、主要分布的地区、有什么风土民情。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选择几篇好文章和差文章,全班互评。
板书
设计习作
民族节日
民族衣着
民族主食……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修改誊正。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日
改进措施
【三年级数学导学案上册】推荐阅读: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03-02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07-24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导学案06-1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导学案 1.2.4《绝对值》04-03
七年级数学上册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08-0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三》导学案06-23
四年级数学导学案讲课稿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