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11篇)
1.《题西林壁》说课稿 篇一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五、说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应用
在刚才以上的环节中,本节教学巧妙地将远程教育设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资源中的范读去使学生懂得诗要读出诗韵、读准诗意,获得自己对古诗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中的资源——(庐山的风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图)攻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为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2.由《题西林壁》想到的 篇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著名说理诗《题西林壁》。它以庐山为描写对象,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切身的体会,把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哲理熔铸在诗的意境中,巧妙地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让人从中启智,进而引发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深入的思考。
游山所见如此,认识世事也常如此。它启迪人们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哲理——由于立足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各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纵观全诗,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使人觉得亲切自然,合乎情理,易于接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题西林壁》对自己不无启发。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和巧妙纠正呢?记得初为人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常常讲大道理责令其改正,结果却事与愿违。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乌克兰马甫雷什乡村中学做校长时,校园的花坛里开放出一朵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惊喜不已。一天清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女孩从花坛里摘下了一朵玫瑰,把它牢牢抓在手中,惊魂未定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想要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羞愧极了,小声地回答:“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开着一朵朵大玫瑰,奶奶不信。我想摘一朵送给她,等奶奶看过后,我再把花送回来。”
聆听完小女孩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眼眶噙满了泪……于是,他牵着小女孩,在花坛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深情地吻了一下她的额头,动情地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小女孩目瞪口呆,看着眼前这位慈母般的苏霍姆林斯基,百感交集,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地号啕大哭起来……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面对孩子的“出轨行为”,不是大声训斥,不是讲大道理使其改邪归正,而是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深处,细心聆听其童真的心声,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赞美、鼓励小女孩的行为,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小女孩爱的潜能,为我们树立了思想教育“理趣浑然”的楷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恍然大悟,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如果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么,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说“道”。这种缺乏“理趣浑然”的“道”就会把颠扑不破的真理变成冰凉的、僵死的训诫,从而使语言对意识和情感的影响显得苍白无力,这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警惕和反省。
3.《题西林壁》评课稿 篇三
今天听了徐乐敏老师执教的《题西林壁》一课,收获颇多。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的说一下我的听课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上课兴趣
徐老师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徐老师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又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日,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劳
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
诗来有滋有味。
针对本节课,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老师课堂上对学生的新任不足,总怕学生理解不好、不到位,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激情不够,稍显淡定,所以导致课堂气氛也有些平淡。
三、教师几乎没有使用过渡语言,整堂课显得不连贯。
4.题西林壁 篇四
姓名:桂巍
单位: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邮编;335005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3.powerpoint。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页,齐读古诗《题西林壁》。(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齐读诗的前两句,思考:
作者是站在同一个地方观察庐山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每到一处都仔细欣赏。
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懂,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张开手,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照做并说看法,师相应板书。
横看:多座山峰
侧看:一座山峰
4.让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归纳板书:
远处:崇山峻岭,连绵起伏
近处:一座或几座山峰
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
低处:悬崖峭壁
5.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6.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桂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四.拓展延伸
听一听,评一评“盲人摸象”的故事。
(1)师说“盲人摸象”的故事
(2)师:大家说说,这四个盲人说得对吗?为什么?
(3)看一个人,是只看他的优点呢,还是只看他的缺点?
(4)“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这样的事情过吗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板书:
题西林壁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题西林壁 篇五
一、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四、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认识庐山吗?请谈一谈。以前学过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诗,还记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1、这是唐代李白写的诗。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诗,不过它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课件出示苏轼简介)
2、师:传说他在庐山游玩了十多天,还没有完全认清庐山的全貌,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板书: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4、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生各抒已见,师小结、归纳,课件出示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韵味美(4)想意境,悟诗情
5、先根据预习,说说诗题意思。(题:书写,题写。
这是苏轼在1804年游庐山是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二)、明诗意,悟诗情。
1、生练读,读得准确,流利。指读。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个词,哪句诗?还有什么读不懂的?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再不懂的,等一下,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
3、四人小组自学交流,教师巡视,4、小组汇报:
(师:你们这一组读懂了什么?刚才理解时抓住了哪些字眼?其他组有什么补充?或者有什么不同?多请几组同学说说。)(1)前两句。1)说说句意。(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2)刚才是抓住了哪些字眼来理解的? 析词:“横、侧、岭、峰 ”
课件出示图片,直观感受“岭”
“ 峰”的不同。3)看图、想象、说话(课件出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从远处看,低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庐山的形状、姿态又会是什么样?
4)师: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看来那么多次,每次看到的庐山的姿态都不相同。为什么呢?(因为角度不同)请画出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板书:横看
侧看
各不同
远近
高低
师:同一个事物,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不同。就像我们三年级学过的《画杨桃》中老师说的那样„„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还真像五角星。
5)小结:我们刚才理解的这两句诗在告诉我们什么?(点明:写景)
6)该如何读好这两句?请自己边读,边想想庐山的景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7)指名读,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评议,小组读。
(2)后两句
1)前两句理解得很透彻,哪一组再说说后两句。
追问:你们组是怎样理解的?(先理解 “识、真面目、缘、身、此”等字,再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请一组说说。
2)讨论:同一座庐山,为什么每次看到的景象会不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究竟是什么真面目呢?你们懂吗?(不懂)诗人苏轼呢?(诗人游览了那么多天,也不懂)所以,他感慨万千,而且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看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板书:不识真面目
身在此山中
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呢?
3)小结:后两句诗在写什么?(点明:写感受,说明道理)4)指导朗读.根据你的理解该怎样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5、再读全诗。
三、想意境,悟道理。
1、学完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也是这首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所以,这句诗成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再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其实,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像这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事很多呢,无论是看待一个人,一件事,还是一个物体,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所看到的结果就不同,必须全面、客观的去认识,才能真正了解。
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吗?
(1)看待同学既要看到他的缺点,也要看到他的优点,某些同学可能学习差了点,但他在体育啊、画画啊其他方面却很优秀。多听取别人的、老师的意见,才能全面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2)在处理事情时,有时自己会感到困惑,这时我们的老师、同学、父母可能会比我们更清楚,也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
(3)在做操时,我们站在队伍里面,只能看到旁边的同学,而看不清整个队伍整齐不整齐。
2、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这节课收获不小呀。不但领略了庐山的雄奇壮丽、千姿百态的景色,还懂得了待人处事的人生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做作业,再延伸。(自选二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画画、诵读、编故事„„)把庐山这么雄奇,这么变化多姿,这么令人向往的意境表现给爸爸、妈妈看。
2、收集庐山的有关图片或文字资料,进一步了解庐山。3读读、背背苏轼的其它古诗。
六、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看
不识真面目
各不同
身在此山中
远近
6.题西林壁改写 篇六
崇山峻岭尽妖娆
——改写《题西林壁》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凉风袭过脸颊,好不惬意!夏姑娘悄悄地退到幕后,秋姑娘粉墨登场。我拿着摄影机,看到了苏轼带着他的老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妹妹苏小妹一起去庐山游玩。
来庐山游玩的游客都赞叹庐山的空气太新鲜了。亲自体验一下,深吸入鼻,清新不已,散发着泥土和高山的气息。我小李森深吸一下,好像进了天然氧吧一样。(时间不早了,赶快拍摄):苏轼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岭一座挨着一座,像一只只绵羊,又像一条条青绿色的蛟龙,它们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群山缭绕,更像是那云间的仙境啊!睁大眼睛看,似乎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呢!半山腰轻轻地笼着一层薄雾,一座座山就像一位位仙女披着面纱在舞动……“啊,这庐山真是名不虚传啊!”苏轼赞叹道。
苏轼一边牵着老父亲,一边喊弟弟妹妹跟紧了。他们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路旁许多参天的古木挺立着——银杏树拿着小扇子,枫树在摇摆着自己的身子,好像在展现它那优美的身材,展示它如火般的热情……
沿着山峰前行,突然奇迹出现了——庐山的山岭改成了山峰的模样!山峰有的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有的像一把利剑……那里怪石嶙峋,千姿百态。苏轼拿出毛笔,挥笔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画外音:今天我再加上几句。都说庐山风景好,今日上山才知道。一山连着一山绕,身临其境真奇妙。)
7.题西林壁教案 篇七
(生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
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
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
生:可以用的方法理解词义。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生:这是我根据诗意画的画。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
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六”在这里是虚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
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案例分析:
8.诗词解析:题西林壁 篇八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侧。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各不同:不相同。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缘:同“原”,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 3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处在庐山之中啊!解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
/ 3
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9.《题西林壁》翻译注释 篇九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诗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10.读《题西林壁》有感 篇十
曾记得这样一个人,他是我们学校的,患有白血病,家里本来就不宽裕,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学校开展了募捐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这几块钱并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是却是生命的延续。
老师曾经说过,春天能听到鸟的歌唱,这是幸福;夏天能听到蛙鸣,这是幸福;能坐在教室上课,这是幸福;能够助人为乐,这是幸福。幸福是有规律的心跳,有节律的呼吸。幸福不是要奢侈,而是平平凡凡的过每一天。
11.题西林壁改写 篇十一
山游玩。
我一下马车,就呼吸了一下庐山的新鲜空气。举目四望了一下周围,只见山峰连绵起伏;仿佛像骆驼,又像仙女。()横着看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又像陡峭的山峰。
看了这边的景色,苏轼又像前缓缓前行。我停下了脚步,观赏了路旁的树木,“银树像一把扇子,风儿一吹它就不停的扇;银杏树的叶子像一个个火红的脸蛋,万物是多么美呀!”我不禁的赞叹。
接着我又往前走了走,又在一处美不胜收之地停了下来,我又赞美道:“这奇形怪状的石头里的水多么清澈;”并且还赞叹道:“庐山风景真美,处处是青山。”
【《题西林壁》说课稿】推荐阅读:
《题西林壁》课件12-29
题西林壁的赏析06-16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06-20
题西林壁苏轼的诗意11-03
题西林壁古诗的解意06-13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01-03
古诗《题西林壁》阅读训练及赏析01-11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7)《题西林壁》教案设计10-19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2-17
小学作文:西林真美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