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资料

2025-02-0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王维资料(精选8篇)

1.王维资料 篇一

王维(692年-761年,一说699 —759),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诗佛王维的生平

王维祖籍祁县,生于蒲州[2]。开元九年(7)进士,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3],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十四年(726年)调淇上,十六年辞官隐居淇上。十七年入长安闲居。二十二年秋赴东都洛阳,献诗张九龄,然后隐居嵩山。二十三年返东都。二十四年,在东都任右拾遗,当年冬随玄宗还长安,又为监察御史,二十八年(740年),迁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选,自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 隔年北归,过瓦官寺谒璇禅师。天宝一年(742年),转左补阙。三年购得宋之问故居蓝田辋川别业。五年转库部员外郎。九年春,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十一年拜吏部郎中。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长期居住于辋川别墅,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本以六等定罪,其弟王缙请削己职以赎兄罪,后来以《凝碧诗》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后转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上元初卒[4]。

开元一九年(731年),丧妻不娶,鳏居三十年。

诗佛的诗风

王维青年时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写成“陇西行”等一类关于边塞、游侠的诗篇,运用歌行的体裁,描写各方面的题材,具有岑参、高适那种雄浑的气派。

王维后期歌咏山水的作品,真正代表其诗歌艺术。作品以五言为主如《鸟鸣涧》,描写退隐生活、田园山水,追求清静闲适的精神生活,风格恬静清朴。

王维作品佛道和退隐思想浓厚,政治上的挫折,妻子的去世等,给他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佛教思想的介入,成为他晚期避世的主导思想。

王维十七岁时所做异乡游子重九怀乡思亲的抒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言绝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已成为华人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名诗。

2.王维诗歌赏析 篇二

王维诗歌赏析

一、王维简介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直接继承了陶渊明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田园山水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有《王右丞集》。

二、文学作品赏析常识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宝库

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思想内容

⑴、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三、诗歌赏析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题一作《猎骑》。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至于其艺术手法,几令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唐诗别裁》)

诗开篇就是“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该具备何等手眼!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两句使人联想到鲍照写猎名句:“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但这里发现猎物进而追击的意思是明写在纸上的,而王维却将同一层意思隐然句下,使人寻想,便觉诗味隽永。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宝库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折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实。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写到猎归,诗意本尽。尾联却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七句语有出典,《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宝库

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宝库

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现诗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宁静淡泊。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象《辛夷坞》下面一首《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宝库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3.王维相思 篇三

一、目标锁定

1、初读诗文,读准诗中的生字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

2、结合译文再读诗文,理解诗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插图与情境,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3、通过读诗文,观察诗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五言绝句的句式押韵规律。

4、引导学生运用诗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格律,结合诗意填诗仿写。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的用韵与格律之美,了解五言绝句诗的韵律和格式。

2、难点:能运用诗格根据文意仿写填诗。

三、教学方法

以读贯穿始终,读中习法,读中悟境,以点盖面。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堂流程设计

(一)初读入韵

1、激趣导入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的诗人,称为“诗佛”。我们学过不少他的诗,如《杂诗其二》,《送元二使安西》,《终南山》等。哪位同学能背诵这些王维的诗。(生背诵)今天我们再一起漫步于王维的《相思》中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相思》。(配乐,板书课题)

2、初读正音

A、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B、指名读,正音 C、全班齐读

3、再读画节奏

A、生划分“红豆生南国”一句的节奏 B、生交流展示这一句

C、以上述的方法划分全诗的节奏 D、全班有节奏地读

(二)、察文识律 1、三读晓平仄 A、录音范读,注意轻重

B、了解平仄知识,知晓仄声读得重而急,平声读得轻而缓。C、学生再读 2、四读识格律 A、体会音韵,找出韵脚

B、明晓格律(五绝是四句,每句五个字)C、全班再读

(三)、会文悟情 1、读文会意 A、简介王维

B、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结合译解,学生汇报)2、析诗悟情

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结合导读,学生汇报)

3、以情再读

(四)仿文填诗

南宋伟大的诗人苏轼曾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请同学们认真地看看这这张画,画中就藏着王维的诗。

4.唐诗 《渭川田家》 (王维) 篇四

《唐诗三百首》【第一卷:五言古诗】

14、王维: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注解】①渭川:即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②墟落:村庄。③穷巷:深巷。④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⑤荷(hè):肩负的意思。⑥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⑦野老:村野老人。⑧倚杖:靠着拐杖。⑨荆扉:柴门。⑩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⑾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韵译】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讲解】

年轻时,王维好求上进,积极参与政事,并希望得到名人的授引,后经张九龄提拔当了右拾遗。但由于朝廷奸臣当道,王维看破红尘,失去了对朝廷的希望,于是半隐半退,内心异常痛苦。为了聊以自救,排遣心中的痛苦,他开始走向山水林泉,领受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和山村农家生活的田园诗。《渭川田家》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田园诗意思是: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式微乃《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的一开头“斜阳照墟落”,就描绘出夕阳西下,夜幕将临,夕阳斜照村舍的萧疏景色。这里既交代了时间,有点名了地点,并拉开了全诗背景的帷幕。接下来诗人饱蘸生动和亲切的笔墨,满怀激情的写下了“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这种景象,在乡村来说是极为平常的。但是,正是这种极为平常之事,才感染了诗人:慈祥的老人,心中惦念着孙儿,他步履蹒跚,拄着拐杖,倚门而望,迎候孙儿的归来。这种爷孙之间的深情深深地感动了诗人。使人仿佛从中看到了这种野老候归、爷孙相见那欢快的情趣。诗人从这幅恬静、静谧的图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另一幅田园山水画“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前两句是描写的静景:在麦子吐华之际,野鸡鸣叫,召唤家人快快回归;桑叶稀疏,桑蚕休眠。后两句是描写的动景:夕阳下的农夫们扛着锄头,踏着暮色,带着一身泥土的芬香,走在归家的途中,遇见乡亲,亲切絮语,相互问候,显得非常亲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显得那么的自然、协调,仿佛这天然成趣、不假雕饰的田园山村的风光情趣就在眼前,使人倍感亲切!

农村的生活是美好而充实的,农夫的心底是善良而淳朴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诚挚而纯真的。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坎坷不平的政治生涯,联系到当朝之间尔虞我诈而感慨万分,心中不免顿生羡慕与惆怅之情。诗人写此诗时,正是自己官场不得志、希望破灭之时。当眼前看到田园山川这一幅幅美景与自己身处在险恶官场生活一对比,不免发出了“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感慨。诗人在最后用《诗经·邶风·式微》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这一反复咏叹的诗句,正是表达自己想摆脱尔虞我诈的官场争斗,归隐田园的愿望。所以,这最后两句不仅在意境上与“斜阳照墟落”相照应,而且在内容上也点明了诗的主旨所在。

全诗从内容上紧扣一个“归”字,如牛羊归圈、牧童牧归、野鸡归鸣、桑蚕作茧、农夫归家等,都在写“归”。诗人写他(它)们的有“归”,实际上反村自己的无“归”。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优美、怡静、安宁、闲逸的山村农家晚归图,而且借此抒发了内心的惆怅之情与摆脱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

王维此首《渭川人家》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愿望,以农村斜阳西下做背景,描绘出农夫(牲畜)们“归”的情形和“归”后的“语依依”情景,来反衬自己的痛苦、苦闷和孤单的心情与归隐田园的愿望。整首诗结构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首句交代背景,中间写“归”的各种情景,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使得整首诗意境完整,首尾照应,读来分外亲切。【评析】

晚年的王维,深居简出。沉酣于辋川别墅的优美风光中,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因而田园风光,成为王维晚年诗作的主题。

在这首诗中,王维以羡慕田家风光的闲逸为诗的主旨,着重描写了夕阳村落、牛羊下山、野老侯门、麦秀雉鸣、蚕眠桑稀、田夫荷锄等一系列的田舍风景,原本及为平易的事物,却被王维信手拈来,意味怏然。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归村的情景。在观察村庄景象的时候,使人发现了令人惊叹的一幕: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诗人十分感慨。

全诗在内容上中心就在“归”字上,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诗人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与灵魂,“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点评】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5.王维优美的诗句 篇五

1、《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 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金句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6、《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金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王维的作品 篇六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1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1个“欲”字,1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1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1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1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7.王维经典诗句诗 篇七

王维经典诗句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三首·其二》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终南山》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陇西行》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临湖亭》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归嵩山作》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秋夜曲》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老将行》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春中田园作》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青溪 / 过青溪水作》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酌酒与裴迪》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杂诗》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西施咏》

双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杂诗》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田园乐七首·其四》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田园乐七首·其一》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吟》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洛阳女儿行》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七首·其五》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白石滩》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田园乐七首·其二》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息夫人》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七首·其三》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书事》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8.王维 《鹿柴》 诗词赏析 篇八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所著之诗无不浸染了禅意而言尽意无穷,令人在空花水月般无我之境里体悟现实之外的幽然之境,摩诘的诗总能唤起人们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共鸣,最终窥见内心本我,迎来久违的宁静与释然。

以《鹿柴》一诗为例,全诗未著“我”一字,却感觉得到一位孤独旅人的行迹。看似写景,实则写虚空,写内心的圆满自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奢侈品牌的英文广告标语下一篇:描写班级发声巨大变化的作文:蜕变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