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18篇)
1.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一
《程序设计语言VC++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Programming Language VC++ Course Design
学时:总计3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0学时,实验(含上机)32学时
学分:2.0学分
面向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方向)本科专业
教材:
《Visual C++程序设计》,潘克勤,华为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年 1月 第1 版
《Visual C++程序设计解析与实训》,张晓如,王芳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年 3月 第1 版
主要教学参考书目或资料:
1.Visual C++开发技术大全——软件工程师典藏.明日科技 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3月
2.C++大学教程.(美)戴特尔(Deitel,H.M.)等著,张引 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2月
3.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上机考试习题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命题研究组 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计划中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帮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设计及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程序设计语言VC++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实际开发,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C++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步骤,对系统开发实践有进一步体会。从而综合复习课程中的所有理论知识点,进一步熟练面向对象程序的开发方法和流程,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理解书本知识,牢固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按照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通过两周的时间,设计出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能实现对某班级学生成绩的管理及奖学金、三好生的评定工作。要求具备查询和检索等功能,并且能够对指定文件进行操作,也可以将多个文件组成一个文件。从而进一步掌握算法的描述、了解初步的数据结构,熟悉C++语言的语句格式、功能及其应用。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基本要求
实验项目 学生课程成绩管理系统 设计内容:
设计一程序,实现对某班级学生成绩的管理及奖学金、三好生的评定工作。要求具备查询和检索等功能,并且能够对指定文件进行操作,也可以将多个文件组成一个文件。
设计要求:
⒈应严格按照开发小型项目的基本流程进行设计。⒉成绩管理程序至少应具有以下功能:
⑴输入: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学号、姓名、性别、籍贯、VC++成绩、英语成绩、物理成绩等; ⑵计算:每个学生的总成绩、平均成绩,所有学生单科的平均成绩,找出总成绩和单科成绩最高的学生并输出;
⑶查询:可以按学号、姓名等进行成绩查询;
⑷排序:可以按学号、姓名、VC++成绩、英语成绩、物理成绩、总成绩、平均成绩等进行排序并输出;
⑸删除:删除某条记录;
⑹按学分积点计算办法计算出每个学生的学分积点,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输出。
⑺按奖学金评定办法,从特等奖开始,输出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名单及该生的学习成绩与学分积点。⑻按三好生评定办法,输出获得三好生的学生名单。⑼定义类,用类和对象的知识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
本实验由单人一组完成,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的查阅,规范地进行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工作。本实验是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的开放模式组织教学。
六.考核方式及考核方法
⒈考核方式为考查。
在课程设计的最后一次上机时间进行检查和成绩评定。⒉考核方法
通过设计答辩方式,并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设计报告和答辩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综合考评。
成绩分为五个等级:
优:能独立完成设计要求所规定的全部内容,设计方案正确、基本概念清楚,有独到的见解或创造性。
良:能较好完成设计要求所规定的全部内容,设计方案正确,分析问题正确、基本概念清楚。
中:能完成设计要求规定的全部内容,设计方案基本正确,基本概念清楚。及格:基本完成设计要求规定的内容,设计方案基本合理,基本概念较清楚。
不及格:未完成设计要求规定的内容,设计方案不合理,或有较严重缺陷,基本概念不清楚。考核标准包括:
程序设计的可用性、实用性、通用性、可扩充性(30%); 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30%); 课程设计报告(20%); 答辩水平(20%)。
(制定人: 审定人:)
2.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二
1 改革背景
1.1 目前VC++课程设计课程存在的不足
1) 缺乏从C语言到VC++语言的知识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课时有限, 教师很难有机会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衔接, 以至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较大的困难。C语言强调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 而VC++语言则强调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二者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区别。
2) 缺乏层次分明的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每人的基础差异明显, 对于VC++语言知识的感兴趣程度, 能够在学习中投入的精力也不尽相同。尤其采用项目设计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时, 这些差异更为显著, 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不同的学生务必区分对待进行教学。
3) 缺乏更积极开发学生创造性的措施。
学习中, 更多的解决方法是在现有的参考书籍或网络中寻求答案, 比较少的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尝试来解决问题。
4) 缺乏更有效的辅助性教学措施。
在VC++教学过程中, 最大的矛盾体现在有限的课时与高难度的知识之间。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习的延展性很大, 学生在课外需要独立面对的问题很多, 如果不能制定有效的学习措施, 学生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1.2 解决问题拟采取的措施
1) 由于VC++语言涉及的概念多、规则广、应用十分灵活, 因而初学者难以掌握, 很容易出错。尤其C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 学习VC++更是困难重重。针对这一问题, 我院组织任课教师开设了暑期学校, 进行远程授课并录像。
2)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本课程改单一方案研究性教学模式为“双平台”研究性教学模式。我校面向全国招生, 各地基础教育水平差异明显, 为此教学方案理应多元化。
3) 使用网络教学法, 模块教学法, 项目驱动法和发现教学法, 与启发、探究教学法结合, 形成多元化教学方法。目的是进一步全方位提高学生听课和主动学习的效率。
4) 增加资料齐全的课程网站、课程资料网络云盘, 使用QQ教育软件远程授课答疑, 求助学长等多种措施来共同提高学习效率。从教学效果来看,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 改革思路
2.1 一个方向:
以研究性教学模式为指导, 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导方向。鉴于有限的教学学时, 务必要挖掘课堂以外的时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2 两个平台:
“以项目整体构建为主导的教学平台”和“以项目模块构建为主导的教学平台”, 构建因材施教, 学有所成的教学环境, 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以项目整体构建为主导的教学平台”主要面向有一定基础的同学, 让学生尽快融入到项目开发中去, 在项目开发中不断掌握新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以项目模块构建为主导的教学平台”则面向基础薄弱的同学进行实施。此种方式将VC++整体分成若干个项目模块, 每个模块包含若干知识点, 通过这种分解的方式让学生轻松掌握VC++每个知识点内容。
2.3 多元融合:
鉴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 宜实现多元化融合。综合采用网络教学法、模块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和发现教学法, 以及启发、探究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全面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延展教学空间,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材施教的双平台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
以多元教学方法为支撑, 确保研究性教学改革有效实施, 具体措施如图2所示。
3 研究型教学内容
3.1 网络远程教学环节
新学期开始之前的假期, 开展网络远程教学, 即通过网络实时授课的方式, 进行前导知识的教学, 以缓解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教学中通过和学生互动,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知识需求程度, 为正式上课后的教学组织提供有效参考。
3.2 项目教学环节
“以项目整体构建为主导的教学平台”采用项目教学模式, 教学初始阶段布置整个课程的项目设计内容, 围绕一个实际的数据库或网络项目设计主题, 积极引导同学确定项目具体内容, 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 完成该项目设计的制作。在课程的网站中, 提供该项目设计相关的资料, 要求和目标, 鼓励同学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习延展性知识的同时, 增强对计算机程序总体项目设计的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
3.3 模块化教学环节
“以项目模块构建为主导的教学平台”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教学的课堂组织中,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针对性的对某个案例的研究, 剖析知识, 启发研究, 综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 项目驱动法等不同的方法, 使学生在课程以外的时间, 产生更多的思考。具体教学内容为, 组织15次专题讲座, 分别对应Visual 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核心内容。每次讲座前让学生做一些与讲座有关的编程题目, 题目设置时尽可能步骤详细, 能让多数学生对照做题步骤完成题目。然后教师通过讲座完成类似的题目, 但题目的难度要稍微大一些, 解题效率要高一些。内容设置应统筹考虑, 一般三次讲座以及学生动手实验的内容可以组成一个独立功能的小型应用系统, 以锻炼学生的系统集成和软件测试能力。
3.4 项目竞赛环节
为学有余力, 愿意进一步开展项目制作和研究, 自主创新学习效果好的学生, 提供项目竞赛的机会, 更进一步的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的欲望。竞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预赛即为项目考核, 项目考核中20%的项目进入决赛, 决赛中分为“数据库”和“网络”两个分组进行评奖, 设一、二、三等奖和创新奖等奖项。项目竞赛环节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外延, 给予学生更高, 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引导其继续学习, 深入研究, 发挥潜能。
4 考核方式
4.1 平时成绩
包括上课上机出勤情况, 上课点名回答问题附加分。平时成绩占学期综合成绩的10%。
4.2 实验成绩
包括课程实验的实验出勤, 实验完成情况记录, 实验检查, 实验报告。实验成绩占学期综合成绩的40%。
4.3 研究性教学环节成绩
以项目整体构建为主导的教学平台, 学生考核方式采用“项目考核”形式, 对于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价, 包括项目内容, 难度, 外观, 答辩, 竞赛等环节, 综合评定其分数。以项目模块构建为主导的教学平台, 学生考核方式为考试, 课程考试在试卷库中随即抽取进行机试, 机试成绩即由系统给出。研究性教学环节成绩分占学期综合成绩的50%。
5 结论
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验, 本教学改革方案成绩是显著的, 学生对此持欢迎态度。此次改革也只是一个初步的成果,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发展、不断充实、与时俱进。今后要加大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力度, 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V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同步过程,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教学。通过“一个方向、两个平台、多元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的自觉性。经过我校实践,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V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乃陵.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2) .
[2]邱建林, 刘维富等.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4) .
[3]徐章艳“.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4 (2) .
3.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程序设计基础
“VC++程序设计”是学员入学以后学到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由于大部分学员在之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编程语言,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易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较差。但这门课程作为理科学员的必修课程,对学员将来的专业学习有重大帮助,怎样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任课教员的教学重点。
网络教学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员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习惯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大部分院校都建立了网络教学网站,通过异步教学交互方式,以期使学习空间得到最大的拓展。然而,在网络教学网站的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习环境的有效设计。笔者针对目前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策略,从而使网络教学在VC++程序设计这门课中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适应性。
1.VC++程序设计网络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1 资源针对性不强
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员,需要设置相关知识的电子资源库,而对于基础相对好的学员来说,需要提供大量的实践案例。很多网络课程设计没有评估学员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没有分类提供适用于各个层次的专门资源库,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资源下载及知识链接。因此,资源看起来很丰富但缺乏针对性。
1.2 自主学习环境的应用不够深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的目的,不仅是让学员更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员的信息素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常见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在“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用层次不够深入。虽然为学员创设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情景,学员可以使用学习环境中“论坛”、“答疑”、“网上作业”、“网上自测”等功能实现学员与老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互,但交互形式比较单一,也不够充分。学员们也表现出对自主学习环境的应用层次和交互性等方面的兴趣不高。
1.3 缺少评价与反馈
很多网络课程都缺少评价与反馈的设计。一方面,在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上仅局限于教员对学员的评价,缺少学员自身的评价、学员之间的评价,而这些正是学员获得成就感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在课程评价形式上缺少问题形式的设计,侧重填空题和选择题,缺乏案例题和实践题,学员不能及时检验学习情况,降低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2.网络教学自主学习环境设计方法
2.1 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由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和学员作业共同组成。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和辅助的功能,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资源、学员作业等。其中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实验安排等,这些教学文件为教员提供教学指导方向;教學资源包括教员的备课教案、PPT课件等,这些教学资源对教员的教学起着辅助作用;学员作业包括学员的作业、学员的作品等,学员作业是教员了解学员学习情况最好的信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这些资源往往分布在院系的行政人员、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员各处,资源的分散不但给教学工作带来不便,也使得学员难以接触这些资源,不利于学员的学习。因此,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必须将上列三部分全部包含进去,才能建成真正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库。
2.2 加深“VC++程序设计”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的应用层次
为了加深“VC++程序设计”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的应用层次境的应用层次,教员必须努力做到下面几点:首先,在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不再是简单的网络辅助教学功能,应该充分使用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教学改革,发展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员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员应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的新技术,在“教”中“学”,进而形成应用兴趣与技术能力相互提升的良性循环。再次,教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能力,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主动探寻更为灵活多样、教学相长的互动教学模式,不断实现网络辅助教学的创新。
2.3 互动空间与评价反馈的设计
据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的观点,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可以分为3种类型:学员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互、学员之间的交互。实现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要借助动态网页效果,为学员和教员、学员之间的提供各种交互环境,如专题讨论区、在线答疑等模块。为教学双方以及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便利,使学员可以方便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求帮助和相互讨论,培养学员的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强学员的协同意识,让他们在共同体中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的结构和过程实际上为学员提供了一种“隐形”课程,学员从中感受到自主学习和自我肯定的力量。
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应该包含四要素,即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网络课程教学的评价依赖于网络教学评价系统的实现,评价的因素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最关键的是对学员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员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职责的完成情况、小组的协作学习过程等。在设计评价标准时,应使学员不感到有压力,并且能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学员的学习效果。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提供及时的学习反馈可以促进学员的发展,为学员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让学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让学员利用网络评价工具进行测试和反馈,参加在线测试、在线自动判卷,以便于教员及时给予点评、诊断。这既能帮助学员在网络课程中进行自我练习、自我评价,又能便于教员及时了解阶段教学效果和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3.结语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笔者认真分析学员的学习特点以及“V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制订VC++程序设计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过程中的几点问题与改进方法。
虽然目前在高校中课堂教学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基于网络的教学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主要的网络教学形式还只局限于建设网上精品课程。但是,随着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理论的发展,网络学习理论的逐步完善,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在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必定会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华.交互式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M].北京:清华学出版社,2011(2).
[2]黎军.网络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
[3]DON E.Descy,IGoogle,uGoogle,WeAllGoogle[J].Techtrends.March/April 2008 volume 52,number2,page6-7.
[4]王天虹.基于Web的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环境构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2).
[5]高永红.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模式构建及其运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作者简介:
杜晓静(1975—),女,镇江船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何秋燕(1980—),女,镇江船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4.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四
1、启动VS2008(我的默认环境是VC),单击“File”->“New”->“Project”
出现如下对话框:
接下来按照图示来,我就不文字叙述了,
2、点击“Finish”后,在右击“Source Files”->“Add”->“New Item”:
出现如下对话框:
如果是C程序,就添加后缀“.c”,单击“Add”就可以写程序代码了(对于头文件和资源文件的添加是一样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3、我用的测试代码如下:
4、单击“Debug”->“Start Without Debugging”:
出现如下对话框:
单击“Yes”,运行结果为:
5.《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五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设计题目一般为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如减速器等),设计工作量最低应相当于以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每个学生应完成:部件装配图1张(0号或1号图),零件工作图2张,设计说明书约6000~8000字。
课程设计的进度安排为:
1.教师讲解设计内容并布置题目,学生根据题目确定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计算。(1周)2.学生绘制所设计机械装置的装配草图并在通过初审后绘制正式装配图。(1周)3.学生根据装配图拆绘零件图,然后整理编写设计说明书,最后参加答辩。(1周)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几何精度设计
后修课程:专业课,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6.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六
一、课程设计意义、目的和任务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 适应专业:交通运输(本科)专业 课程设计学分:2学分 大纲审核人:王卫东
1.《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综合性突出的重要教学环节,是 机械学相关专业的 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 进行的较长时间、较系统、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设计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同学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教学环节的实施目的是:
1)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
4)有条件的话,可熟悉计算机和流行 CAD 软件的使用操作,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图的训练。
3.任务(学生应提交的设计成果)
机器或部件正式装配图 1 张,A0 或 A1 图纸。
零件工作图 2 张,A3 或 A4 图纸。通常为轴、齿轮(或蜗轮)零件工作图。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说明书应包括:确定传动装置总体方案,选定电动机,传动装置运动学、动力学计算,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轴、轴承、键联接的校核计算,联轴器选择等内容。
二、课程设计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能从机器功能要求出发,制订或分析设计方案,合理地选择电动机、传动机构和零件。
2.能按机器的工作状况分析和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合理选择零件材料,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和确定零件主要参数及尺寸。
3.能考虑制造工艺、安装与调整、使用与维护、经济性和安全性等问题,对机器和零件进行结构设计。
4.绘图表达设计结果,图样符合国家制图标准,尺寸及公差标注完整、正确,技术要求合理、全面。
5.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初步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和使用计算机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装配图、零件图的方法。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及安排 1.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题目常以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为主,也可选做其他设计题目,其工作量相
当于一级齿轮减速器或单级蜗杆减速器的设计。
每个学生应相对独立完成:确定机器或传动装置的总体方案,选定电动机和传动机构,并完成其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进行传动零件以及轴、轴承、键联接、联轴器的设计计算,选择有关零、部件的类型和规格;结合设计计算,穿插进行主要零件的结构设计;绘图进行机器或传动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并综合考虑其润滑与密封等问题;进行轴的精确校核计算;绘制正式装配图;整理、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总结设计,准备答辩等内容。
若采用计算机绘图,机器或部件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可用计算机绘制。设计题目可仅给机器所需实现的功能,由学生自行设计传动方案;亦可给定传动方案,由学生分析后进行设计。
2.工作进度安排
(1 传动方案设计(含选电动机、传动装置的运动学、动力学计算)(1 天);
(2 传动件设计(1.5天);(3 装配草图设计(2.5天);(4 装配工作图设计(3 天);(5 零件工作图设计(0.5 天);(6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0.5 天);(7 总结(0.5 天);(8 答辩(0.5天)。
设计过程总计2 周。在此之前已经其中安排一次减速器装拆实验和观摩模型实物展览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安排 8 学时集中讲课,讲解各阶段要点;其他时间采取集体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其中讲课、辅导穿插在各阶段进行。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设计完成后应进行答辩,对设计进行总结。指导教师应引导同学对设计中的问题进行研讨,直至得出正确答案。同时考察同学的理论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成绩应根据上交设计成果的质量、平时成绩和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并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出成绩,成绩单独记。达及格以上者,获得2个学分。
五、课程设计参考书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黄珊秋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机械设计基础.陆萍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机械设计常用标准.山东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原理零件教研室.1999.4、机械零件设机手册.东北大学《机械零件设计手册》编写组.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7.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七
在VC++6.0的环境下实现串口通信通常有3种方法:(1) Windows API串行通信函数和多线程技术 ; (2) 程序员自行开发的串口编程工具;(3) MSComm控件编写。采用第一种方法涉及计算机底层操作, 需要扎实的编程基础, 难度较大, 但控制较灵活, 实时性好, 适用于要求较高较复杂的实时监控系统。第二种方法采用串口编程工具, 内部封装了Windows API串行通信函数 , 例如CSerialPort类 , 它使用方便, 但要求用户熟悉编程代码, 并能对其自由改造, 在项目开发实践中, 该类也不能很好地与某USB转CAN接口虚拟的串口进行通信。第三种方法使用简单, 但灵活性差。为此,提供一种采用定时器消息和Windows API的方法, 减小了设计难度, 提高了开发效率, 且灵活性好。
1软件总体设计
本串口通信上位机软件以VC++6.0为开发环境, 利用Windows API并采用单线程消息响应机制来设计, 主要由4个主要模块构成, 分别是: 打开串口模块、发送数据模块、接收数据模块和软件结束模块。打开串口模块用 “打开串口”按钮消息响应函数实现, 完成对串口打开、串口配置、并启动定时器等功能; 发送数据模块用“发送数据”按钮消息响应函数实现, 完成数据的写串口操作; 接收数据模块用定时器消息响应函数来实现查询串口和接收数据; 而软件结束模块通过“结束”按钮消息响应函数实现, 关闭串口, 结束一切串口操作。
串口通信软件的基本程序框图如图1所示。
2软件程序实现
2.1打开、配置串口
当点击“打开串口”按钮后, 响应“打开串口”按钮消息函数, 对串口初始化设置, 并增加定时器设置语句。程序如下:
2.2发送数据
在打开串口以后, 当点击“发送数据”按钮则响应相应的消息函数, 发送数据。程序如下:
2.3接收数据
对于接收串口数据, 采用定时器定时查询串口, 当有数据时就接收数据, 程序如下:
3软件测试与分析
在软件开发、测试过程中, 为了测试方便, 在PC机上安装了虚拟串口软件VSPM, 再安装一个串口调试工具, 使用串口调试工具经虚拟串口与开发的串口通信程序进行通信, 相互发送和接收数据, 并显示在对应的“发送完成”和“接收完成” 文本框内, 结果如图2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电源在额定功率下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3结语
基于VC++6.0环境利用Windows API函数开发了某上位机串口通信软件。给出了串口通信的基本模块及部分程序代码。重点介绍了基于消息机制的定时器查询接收串口数据的方法。测试表明, 软件运行稳定、可靠。程序编写简洁高效,开发周期短, 可作为串口通信程序编写时参考。
摘要:基于VC++6.0和Windows API函数开发了一种串口通信程序。该程序采用单线程消息响应机制,利用定时器消息响应查询串口来实现数据的接收。编程方法减小了设计难度,提高了开发效率。给出了基于消息机制的程序框图和部分程序代码,并编制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稳定可靠,可作为其他串口通信编程的参考。
8.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八
一、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具体的编程及上机操作时,往往出现无从下手、错误百出、不会调试等情况。长此以往,会使学生认为程序设计课程十分深奥、可望而不可及,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的思想,即使学习完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思路也非常狭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项目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能有效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項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选取工程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情境设置
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接近的情境,即项目的选取,是项目学习法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可大可小,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创造发挥。选项目时可以先选简单和典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然后再选有一定难度的,可促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数组时,笔者选取的学生成绩处理项目中,有成绩的输入、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这样贴近实际,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操作示范
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满足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笔者选择成绩输入这个小项目,示范用数组来实现该模块的功能。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成绩输入这个示范项目,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4.分组并确定各小组的项目
小组通过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成绩的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划分好的小项目分配给各小组。
5.协作学习
各小组开展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调试运行,完成项目。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时,每组人数应适中,在组员的个性、能力方面应采取互补方式搭配好,设立各小组项目经理,协调组内成员分工,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6.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能否共同协作,实现预定功能;程序的优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组员的参与意识如何。第三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综合三级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项目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作难度较传统教学模式增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项目的选取要求高,既要简单、典型又要有一定难度。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经常变化的。教师应当做好对各项目的评估总结,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教师应当发挥好协助作用,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
9.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九
Digital Imaging Processing Course Design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设计(论文)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开课学期:6 总学时数:16 执 笔:何家峰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针对给定的图像处理任务,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并编程实现;通过课程设计,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编程实现能力)。
总学分数:1 编写年月:2006.9 修订年月:2007.7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设计最好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图像处理任务,即包括图像增强、图像分割、图像表达与描述。学生可以选取下面的任一图像处理任务作为课程设计的目标:
1、手写数字识别;
2、掌纹识别;
3、虹膜识别;
4、其他的典型图像处理任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设计(论文)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能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具备制定相应技术路线的能力,以及应用MATLAB语言或VC语言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编程与调试的能力。
1、课程设计报告应包含的内容:课程设计目的介绍;技术路线及制定依据;软件清单;实验结果;结果分析与改进措施等。
2、考试与成绩评定:可采用面试与审阅设计报告结合的形式。总评成绩:课程设计期间 的表现占30%;面试占7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后续课程:无。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Rafael C.Gonzalez, Richard E.Woods 著,《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2]Rafael C.Gonzalez, Richard E.Woods, Steven L.Eddins 著,《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3]李弼程,彭天强,彭波 等编著,《智能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
[4]何东健,耿楠,张义宽 等编,《数字图像处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注:
1、“课程代码”由教务处教研科统一填写;
2、“课程性质”按培养方案的“课程性质”及“必/选修”两栏填写;
3、“适用专业”按招生简章填写;
10.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十
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
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教学目的:主要探讨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制定等的原则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和提出实际运用的课题。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 34课时
实践环节:深入教学实际,了解所在学校的课程开发和大纲研制等实践,并提出分析报告。
教学内容:
一、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的概念
课程设计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并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
课程研制则涉及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基本阶段。
课程研制包含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研制的一个阶段。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的区别:
课程设计:形成物态的课程产品。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用书、多媒体课程包、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等。
课程研制:形成动态的课程链条。涵盖课程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不仅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模式,更致力于课程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的关系:课程研制=课程设计(课程理念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1.实在性。即为实在的人服务,从学生的需求、可能、发展规律出发去设计课程。2.整体性。即为整体的人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活动性。人是一个活动的存在,因而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智力、情感和身体活动的空间。
4.发展性。即课程必须致力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5.多样性。人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存在,课程必须具有多样性以适应个体差异。6.动态性。社会与人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课程设计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学科中心设计
学科中心设计以体现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精华的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
学科中心设计的理论假设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学科中心设计的三种基本形式:
1.科目设计。科目设计把课程组织成许许多多的科目,每一门科目有意识地阐述专门的同质的知识体系,强调知识的同质性。
2.学科设计。学科设计以内容的内在组织形式为依据,强调标准的专门化,以此把知识体系确立为学科。而不像科目设计只是占有材料和信息,它强调专门化与学术性。
3.大范围设计。大范围设计通过把两门以上有关的科目合并成单一的大范围教程,试图克服科目课程的破碎形式与对知识的分裂, 它强调综合学科课程。
(二)学习者中心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主张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为中心设计课程。其典型代表为活动—经验课程设计。
其主要特征有三:
第一,课程的结构要由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第二,在课程实施中形成课程结构。
第三,把重点放在所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上。
(三)问题中心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或社会问题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社会改造主义者较早倡导这种设计方式。其课程代表为核心课程。
问题中心设计的主要特征:
1.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2.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3.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四、课程研制的基本阶段
(一)课程设计阶段
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具体包括课程设置依据的选择,课程标准、课程目的、课程目标的确立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等。
(二)课程实施阶段
主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具体包括课程实施程序的设计和课程实施方式、方法的选择等。
(三)课程评价阶段
课程评价主要解决的是课程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的恰切性问题,其实施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的,包括评价指标的确立、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结果的反馈等。
五、课程研制的基本模式 1.泰勒的目标模式 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3.施瓦布的实践模式 4.批判模式
六、大纲研制
1. 在教学目的中体现课程目标
2. 大纲研制反映语言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成果 3. 大纲类型
4. 教材研发:搭建大纲与学习者之间的桥梁
考核形式:过程评估=笔试+研讨+实践环节 教材和参考书目:《课程设计》,Fraida Dubi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C.Kissock, Thomson Press(India)Ltd.《比较课程论》,Martin Mclean,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程与教师》,佐藤,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程社会学》,吴永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后现代课程论》,William Pinar,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程设计课程考核试卷分析
试卷覆盖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代表了学生应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试卷难度一般,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整体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实现了这一目的。
试卷成绩呈负偏态分布,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课程了解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因为是课程考核,该试卷没有把区分度作为其目的。
11.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课程设计;C#程序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net开发方向)一门专业技能课 ,是C# winForm 应用程序和ASP.NET Web应用程序设计的前导课程,是.net开发方向的核心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 C# 语言的基本语法,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能对一般问题进行分析和面向对象抽象,根据UML图编写面向对象的C# 程序。
二、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语句;掌握C#中的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熟练掌握顺序、分支和循环三种基本的程序控制结构;掌握结构、枚举的定义,并灵活使用;熟练掌握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数组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掌握面向对象相关概念:类、对象、类的封装、继承、多态等特性和使用;掌握接口和抽象类的定义,并灵活使用;掌握集合、多态状态下的类型和值的比较、类型的转换、泛型;掌握事件与委托的概念与使用。
能力培养目标:
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抽象,并编写出面向对象程序;熟练运用C#语言的编辑调试环境,能编写常用的C#应用程序。
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与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模块
第一章 C# 简介
1.教学要求
了解什么是.NET Framework,什么是C#,理解.NET Framework的运作流程,了解C#的主要特性,以及C#的现代编程语言特性。
2.教学内容
C#和.NET Framework的含义,.NET Framework的工作原理和特别之处,C# 的功能。
第二章 编写C#程序
1.教学要求
掌握使用Visual Studio 2005创建C#程序的方法,掌握使用Visual Studio 2005创建基本控制台界面的C#程序的方法,掌握C#程序的基本结构,熟悉控制台输入、输出方法,了解C#基本语句、注释等要求,理解命名空间。
2.教学内容
Visual Studio 2005的基础知识,编写简单的控制台应用程序,编写Windows Form应用程序。
第三章 变量和表达式
1.教学要求
掌握C#的基本语法,理解C#程序的基本结构,掌握简单数据类型的定义和使用,包括整型、浮点型、小数型、布尔型,掌握变量的定义,熟悉camelCase和PascalCase变量命名法,了解数据类型转换,掌握常量,熟悉表达式及运算符实现数据的计算。
2.教学内容
C#的基本语法,简单数据类型,变量及其用法,表达式及其用法。
第四章 流程控制
1.教学要求
了解C#中的布尔类型的定义与使用方法,理解位运算,掌握分支语句,包括if和switch,掌握循环语句(包括for、while、do while),学会分析问题,并使用分支和循环解决。
2.教学内容
布尔逻辑的含义及其用法,位运算的含义及其用法,分支语句,循环语句。
第五章 复杂的变量类型处理
1.教学要求
掌握枚举类型的定义和使用,掌握结构类型的定义和使用,掌握一维、二维数组的使用,理解隐式和显式类型转换,掌握.NET对字符串的处理常見功能,包括字符串的查找、替换、格式化、调整等。
2.教学内容
枚举的定义与使用,结构体的定义与使用,数组的定义与使用,类型转换,字符串处理。
第六章 函数
1.教学要求
掌握函数的定义和使用,理解可变参数函数,函数的参数,包括值参数、引用参数和输出参数,理解变量作用域概念,变量在不需要它们的代码块中可以隐藏起来,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内容
定义和使用简单函数,通过参数在函数之间传送数据,变量的作用域,结构化程序设计。
第七章 程序调试和异常处理
1.教学要求
掌握VS2008中程序调试方法,包括中断模式和非中断模式,使用try...catch... finally处理程序异常。
2.教学内容
VS中的调试方法,程序异常处理语句。
第八章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入门
1.教学要求
掌握类的定义,包括类成员的访问级别、函数定义及重载,掌握对象的使用,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封装性。
2.教学内容
什么是面向对象编程,类的定义,对象的使用,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
第九章 类的定义和使用
1.教学要求
掌握构造函数的定义和使用,理解面向对象的继承性,掌握类中虚成员的定义和重写,理解类型的上传,了解类的层次结构和基类object,掌握类中属性的定义和使用,并理解其实现的封装性好处,了解静态类和类的静态成员,掌握运算符的重载。
2.教学内容
构造函数,面向对象的继承性,类的其他成员,包括属性、静态成员、运算符的重载等。
第十章 类的高级使用
1.教学要求
掌握抽象类和接口,理解两者的区别和适用情况,理解面向对象的多态性及其原理,掌握面向接口的编程。
2.教学内容
抽象类和接口的使用,创建类库,理解面向对象的多态性,使用面向接口的编程。
第十一章 集合、比较和转换及泛型
1.教学要求
掌握ArrayList集合,掌握自定义集合的方法,掌握多态状态下类型和值的比较及类型的转换,
掌握泛型的使用。
2.教学内容
ArrayList的使用,自定义集合,比较和转换,泛型。
第十二章 事件的定义和使用
1.教学要求
掌握委托及事件的定义和使用,理解事件和委托的区别,了解线程的使用。
2.教学内容
12.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二
串行通信具有实现简单、使用灵活方便、数据传输可靠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时经常使用的方式之一,所以针对计算机与外部设备通信的上位机关于串口通信的开发,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选用VC++为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因为VC++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开发工具,提供了良好的界面设计能力,在PC机的串口通信方面有很强的功能[1]。它具有功能强大、简便易用和代码执行速度快等特点,在通信软件的开发中成为越来越多开发人员的首选工具。本文着重介绍基于VC++关于串口通信设计与实现的方法[2,3]。
1 串口通信实现过程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串口通信的实现过程一般为[4]:
(1) 按协议的设置初始化并打开串行口,即通知Windows本应用程序需要使用此串口,并对其他应用程序禁用此串口。
(2) 配置串口。
(3) 在串口上往返传输数据,并在传输过程中进行相关校验。
(4) 不再需要串口时,关闭使用的串口,即释放串口以供其他应用程序使用。
2 运用MFC进行编程实现串口通信
Win 32系统扩展了文件的概念,无论是文件、通信设备、命名管道、邮件槽、磁盘还是控制台都被看作文件[5]。因此,可以用MFC中的CFile类来实现对串口的操作,并且Win 32中的I/O函数支持重叠式输入输出,提高了系统的时效性。Win 32 API包含了一系列访问通信资源的通信函数。串口通信一般步骤[6]:
(1) 打开串口。Windows通信会话以调用CreateFile()函数打开串口为开始,通信程序在CreateFile( )处指定串口设备及相关的操作属性,并返回一个句柄,该句柄将被用于后续的通信操作。
(2) 串口初始化(设置串口参数及进行串口超时设置)。在打开通信设备句柄后,通常要对串口进行初始化(即配置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数、停止位数、奇偶校验以及握手协议和流控协议等),串口配置通过改变数据结构:设备控制块(Device ControlBlock,DCB)来实现[7]。结构DCB有近30个数据成员,对于采用3线方式的串行通信,只要设置好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等几个关键参数即可。这种简捷的方法可以使得不了解DCB的详细内容也能设置好串行通信参数,即利用BuildCommDCB()函数来设置DCB,然后用函数SetCommState()配置串行通信接口。
DCB dcb; //定义数据控制块结构
GetCommState(hCom,&dcb); //读串口原来的参数设置
BuildCommDCB("COM1: 9600,N,8,1",&dcb); //创建数据控制块DCB结构
SetCommState(hCom,&dcb); //将结构DCB的主要参数设置到串口COM1
(3) 读写串口的API函数。串口打开后,可以对它进行读写操作。
(4) 关闭串口的API函数。串口是非共享资源,所以打开某个串口后,一定要关闭。CreateFile()返回值非零,则表示调用成功。
3 串口通信编程的具体设计过程
(1) 在VC 6.0环境下[8,9],创建一个基于Dialog MFC应用程序在对话框资源上增加控件一个组框,用来标识,2个组合框资源,1个用于选择COM口,1个用于选择波特率,4个按钮,1个用于打开串口,1个用于发送数据,1个用于清除数据,1个按钮用于退出程序。最后在添加1个CRichText控件 用于编辑数据和显示数据的窗口。把上面添加的部分资源关联相应的C++类的对象。才有一些菜单栏的设计如图1,图2所示。
(2) 相应打开串口按钮的操作,在相应的响应函数里打开串口,对串口进行一些参数配置;代码如图3所示。
(3) 数据发送操作的代码如图4所示。
4 测试结果
把上位机和下位的串口连接好,启动程序,选择串口号,选择波特率,打开串口,输入数据 点击发送按钮,双方可以进行数据通信,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
5 结 语
VC++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用户开发平台,提供了多种方法对串口进行通信控制,使用户不必了解具体的硬件原理,简化了编程,使程序透明化,并且适应性好,可移植性高。采用Win 32 API串口通信编程是最灵活、最常用并且功能强大的方法,适用于同各种不同的外设进行串行通信,但需要程序员对硬件工作原理有较深的了解,本程序设计的串口通信软件基本实现了数据交换的功能,还有数据的保存于设置参数的等功能,能够满足一般的通信测试需要。
摘要:随着控制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日趋成熟,各类控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模块越来越多,因此,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之间能否实现可靠通信成了整个系统协调而稳定工作的关键。而串行通信则是各类通信方式中最基本、最常用、最可靠的一种。在此采用VC++开发软件,基于Win 32 API函数进行的串口设计与实现,实验结果证明数据交换正常,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关键词:串口通信,VC++,Win32API函数,MFC
参考文献
[1]龚建伟,熊光明.Visual C++/Turbo C串口通信编程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冯雪飞.Windows平台下串行通信的几种实现方法[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6(7):92-95.
[3]刘鎏.用Visual C++实现计算机串行通信的几种方法[J].舰船电子工程,2006(1):94-97.
[4]李现勇.Visual C++串口通信技术与工程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李长林,高洁.Visual C++串口通信技术与典型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乌尼尔,董海军.Visual C++经典例程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7]张筠,刘书智.Visual C++实践与提高--串口通信与工程应用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8]齐舒创作室.Visual C++6.0开发技巧及实例剖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3.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三
(90分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会面礼仪。2.让学生了解公共场所礼仪。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掌握会面礼仪,并运用到生活中去。2.让学生意识到在公共场所的一些基本礼仪。
教学对象:大一学生
教学难点:我们必须让他们了解基本的礼仪知识,并在个人交际生活中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助教一名;
学生:着正装;分成6个小组(每组5人),选出组长。
教学方法:头脑风暴、人体雕像、情景再现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观看一段视频,内容为一个企业举办的酒会,邀请各同行企业的总经理和优秀精英出席,让学生观察和做记录里面出现称呼和寒暄、介绍用语、握手礼仪、名片礼仪。
【情景再现】(共15分钟)
1.6小组分别列举出称呼和寒暄、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5分钟)2.各组选定视频里的一小段内容,上台角色扮演。(10分钟)
【讲授】(30分钟)
1.课件配合讲述:称呼和寒暄包括:尊称、平称、谦称、寒暄问候;介绍礼仪包括:为他人介绍、自我介绍;握手礼仪包括:握手要求、握手场合、握手禁忌;名片礼仪包括:名片种类、名片携带、名片递交; 2.并逐一简要讲述每种礼节的用法和要求(8分钟)
【头脑风暴】(5分钟)
观看案例,思考推测出案例中隐藏的涉外交往基本礼仪,并同时联想出涉外交往的其他基本礼仪:
案例一: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独自掌握景泰蓝工艺。有一次,一个日本访问团到一家知名的景泰蓝厂,陪同人员在介绍各种工艺流程„„不久,日本同类产品很快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
案例二:
小韦被派到一位来京工作的英国专家家里做服务性工作。一天,英国专家携夫人外出归来,小韦随口问:
“回来了,你们去哪里了?”
“„„我们去王府井步行街了。”专家迟疑一阵后,吞吞吐吐的说,“你们逛了什么商店?”小韦继续问,“„„书店„„”
“中关村的书更多些„„”没等小韦说完,老夫妇阴沉着脸进屋了。
案例三:
经过长时间谈判,国内一家企业终于与一家日本公司草签了一个双边合作的草案,但是在正式签订合作协议的当天,中方代表比约定时间晚了一刻钟。当中方代表满头大汗,跑步进入会议室的时候,日方代表已经衣冠楚楚,一字排开,规规矩矩向中方人员鞠一个大躬,未接受中方任何解释,集体退出了会议室„„
涉外交往的基本礼仪:
(1)服从国家大局;(2)不卑不亢;(3)平等相待;(4)懂得欣赏差异;(5)信守约定;
(6)保守机密;(7)灵活耐心;(8)热情有度;(9)三思而后“说”(10)女士优先。
课间休息
暖场游戏:贪吃蛇(2分钟)
【讲授】(8分钟)
1.课件配合讲述:主要国家的主要礼仪,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泰国;
2.重点讲授在正式场合接待以上国家客人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角色扮演,情景再现】(20分钟)
(一)规则:
1.每组自行设定选用以某个国家为情景背景,在组内进行见面交谈、商务礼仪等模拟训练(3分钟)
2.按顺序上台表现;(15分钟)3.总结评奖。(2分钟)
(二)活动关键点:
1.情景设计思路流畅、合理; 2.情景过程应涵盖较多的礼仪内容; 3.上台表演者的礼仪应规范、得体。
【小组讨论】(13分钟)
1.观看案例后,各组讨论:举出在接待中灵活运用规则的事例,说明应该如何做到涉外接待中的“大智若愚”;(2分钟)2.派代表上台讲述;(9分钟)3.总结评奖。(2分钟)
案例一:
——做一个“大智若愚”的接待者
一位英国公爵主持一个招待印度当地居民首领的宴会。在宴会结束的时候,侍者为每位客人端上来了洗手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印度客人看到精巧银器里的水时,竟然端起来一饮而尽。这一举动让在座的英国贵族们目瞪口呆,不知道如何是好,傻愣愣的看着温莎公爵。只见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客人谈笑风生,一边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也一饮而尽„„
案例二: ——不“当面纠正”
邓小平在接见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没有坐在事先安排的“左”边的沙发上(主宾居“右”,表尊重),工作人员也没有当场提醒。双方坐定之后,邓小平解释说:“按照中国的习俗,您是贵客,应该坐在我是右边,但是我右边的耳朵听得不太清楚,为了能真切的听到您的声音,我就坐在您的右边了„„”
全课总结:
14.《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四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设计素描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48学时
适用对象:
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初学者
考核方式:写生考查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素描(设计素描)是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素描在训练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造型艺术门类都把素描列为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素描课程教学主要从传统的素描学习入手,通过对造型的基础知识与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现代造型艺术入门,都须经过严格的素描基本功训练,它包括对透视学、投影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也包括对造型的观念、造型的美学原则、造型的诸形式要素和各种艺术表现方法的实践和认识。因此,设计专业的素描作为设计造型的基础课,着重解决学生的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造性表现意识和思维理念的形成。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以造型意识为核心,调整传统的绘画素描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设计的发展。在尊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前提下,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理解、认识事物并赋予联想。通过素描的线条、肌理、明暗、空间结构的表现,不仅塑造了对象,而且通过形象的联想、夸张、变形和构图,选择画面主导形象和自由驾驭画面的能力,使画面形成一种具有节奏、韵律、秩序、构成的效果。从物体的二维图形到三维立体结构的认识。对物体进行归纳、剖析、置换、创造性地经营画面。从设计画面到注入全新的创作理念,对物体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安排画面,拓展视觉经验的过程,脱离写生对象来组织画面,还可以对物体进行创造,提高学生独立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们的探索意识,挖掘他们的艺术创新的潜能,对事物各层面的探究。在绘画表现中采用与常规相悖的手法,以各种材料混合或借用自然肌理的效果,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素描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对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进行训练,包括:形体观察能力、形体刻画(表现)能力、形体创造能力,并着重培养学生在造型方面的意识形成,培养学生的画面构成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的:造型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传统素描造型能力(明暗、体积、结构)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引导,设计意识和理念的培养,创造性表现意识和思维理念的形成。1、激发造型意识,训练造型能力,提高造型手段;2、利用素描去实践形象的组成,探讨形象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基本的造型要素,并运用造型方式对形式语言表现手段更深一步的研究;3、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基础练习
第一节
素描基本功练习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和理解素描的概念。
2、掌握线条表现手法,对素描工具灵活运用。
3、了解素描基础框架:构图、透视、比例、观察、光影、体积、结构。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素描概述、素描工具材料、练习线条。
以造型意识为核心,调整传统的绘画素描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设计的发展。在尊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前提下,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理解、认识事物并赋予联想。通过素描的线条、肌理、明暗、空间结构的表现,不仅塑造了对象,而且通过形象的联想、夸张、变形和构图,选择画面主导形象和自由驾驭画面的能力,使画面形成一种具有节奏、韵律、秩序、构成的效果。
工具材料:笔类:铅笔\木炭÷钢笔等。其他。
初学画面弊病:花\脏\乱\腻等。
(2)、形体观察以及观察的新方法(整体性)、理解形体、素描语言表现。
A:形体观察——整体性观察方法:判断形体的整体性特征,由外轮廓向内结构的延伸,掌握形体的动态特征和形体之间、形体内部结构之间的比例。观察的训练是脑和手的协调性练习,在观察中把握的原则:整体与局部、分析与综合、比例与结构,特征与轮廓,对比观察的原则。
B:形体结构——形体乃是有“形”——物体之外形,轮廓,形态."体"——体积,体量,结构,形可以离开体而存在,而体不能脱离形而显现.形不回因光线变化而变,体则受光影影响.
C:形体比例:结构的准确依赖于比例的准确,比例的准确依赖于对比的运用。
D:形体明暗:光影变化影响形体明暗变化,光影调子十表现形体体积的重要手段:三大面\五调子。
E:质感\量感\空间感
F:形体透视:
a:透视基本知识点:视域,视平线,画面,心点,余点,天点,地点。平视,仰视,俯视。
b: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G:素描语言:表现素描或者表达素描的独特方法系统(技法系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素描的语言特征;传统素描的基础框架:构图、透视、比例、观察、光影、体积、结构;形体。
素描的语言特征单纯,简单明了,直指形体表达.素描的表达也是个体对形体的体验,沿袭西方传统素描造型,力求把握:构图、透视、比例、观察、光影、体积、结构;形体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学会整体的观察方法并养成素描的整体性思习惯。对素描的造型语言能够掌握并利用。
重点:科学观察方法的养成对素描的表达尤为重要,看_即观察,是在大脑控制分析下的对形体的看.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掌握形体的相关概念和定义。
2.练习线条,利用线的变化突出形体的变化和节奏,熟练使用素描工具。
3.试着练习形体,加强线的表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课堂实践,教师示范法。
第二节石膏形体写生素描练习
(一)、目的与要求
几何形体是组成所有复杂形体的基本元素,学会观察和认识几何形体,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形体的观察分析表现能力,并逐步从几何形体的表现中学习形体的明暗\光影\体积等的变化。激发学生造型意识.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对形体结构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能指导写生;
(二)、教学内容
1.避免初学画面弊病。
2.主要内容:以简单几何形体为训练单元,进行结构÷光影÷透视等方面的训练,侧重于对形体的观察,着重分析性,分析形体的结构和关系。
形态形体结构的分析要求学生对形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用几何形体研究方法分析复杂形体结构,观察与理性分析并重,在形体之间寻找其关系.
3.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几何形体;结构;形体结构;关系。
几何形体:立方体\圆球\圆柱体\连贯体\柱头\几何形体的组合等。
柱头形式:多利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结构:形体的内部框架,包括个部分的组合与穿插、衔接、次序关系等。
结构分类:自然结构(物的生长),工业造型结构,运动结构,静态结构等。
结构的理解:
(1)、从解剖学的角度理解。
(2)、从视觉触摸的角度理解。
(3)、从眼睛观察到的客观结果理解。
结构的表现:
(1)、抓物象突出的点留心与周围突出点的距离并找到表现这种距离的结构关系,最终表现在画面上即“堆起”一个部分和“掏空”一个部分的大起大落的表现
(2)、正确理解结构间——形体的组合\复杂形体的结构(突出点之间)的关系:
A、运用解剖和透视知识。
B、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客观结果。
关系:形体内部、形体与形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即它们在画面上的前后、主次、虚实、轻重、交错、重叠等.__在对比中求均衡,在统一中找对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感性观察、理性分析,能分析由几何形体组成的物体的形体内在结构和关系以及形体之间的关系。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完成明暗调子素描(单个结合形体\几何形体的组合)1—3幅。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课堂实践,教师示范法。
第二章
形体练习(石膏几何体写生)
第一节、形体多样化的认识与练习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形体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现代艺术的新认识,从而理解和分析形体的内在结构,学会由繁到简的表现形体。运用明暗表现手法表现形体的结构和体积。
在现在绘画与设计创作中,我们发现大量的创作手法与表现形态与传统的绘画形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着主要是因为当用绘画表达我们的主观感受时,不同的意识形态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因此,将自然形态简化,将原由的次序打破,将创作者的主观认识和表现情感代替,将会带来全新的画面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被释放出来了.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从物体的二维图形到三维立体结构的认识。
将所观察三维客观形体客观地再现于画面:空间\体积感\光感\等的表现手法。
对物体进行归纳、剖析、置换、创造性地经营画面。从设计画面到注入全新的创作理念,对物体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安排画面,拓展视觉经验的过程,脱离写生对象来组织画面,还可以对物体进行创造,提高学生独立的设计能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形体多样化、发散思维。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发散性思维、对形体展开想象与造型能力。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利用明暗手法表现形体的空间\体积感\光感\等,并能较好地处理好画面的各种关系。
(3)、完成形体多样化练习作业4-6张(形体结构分析与表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法,作品赏析法,课堂绘画实践法,教师示范法。
第三章
形体演化练习(穿插石膏几何体明暗练习)
(一)、目的与要求
图形作为视觉传达的最重要的信号,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设计的基本元素是图形,以图形来表达设计理念。将图形作为一个单独的章节进行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素描的练习中不断体会和领悟到图形的实践意义,并逐步提高对图形的观看与表达能力。可为艺术、园林设计专业提供帮助。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形语言符号:
1、主要内容:
图形语言的直观性为受众提供形象性的符号,在设计专业教学里,图形语言也是一种表达的符号系统.在设计作品中,图形与文字语言还是存在差别的,图形语言符号要求具有明识性\典型性等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图形语言(结构,明暗,质感,空间,节奏,秩序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图形语言.
第二节:画面语义练习
1、主要内容:
假设把画面存在的各种符号看作是文章中的字词句的话,文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语境,所谓语境是指:语言赖于生存、运用和发展的环境,它制约着语言,决定着语言的命运.这种环境在设计的画面里同样存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传播学,语言学,画面语义,语境,图形命题。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把握画面语境,并对文字语言进行图形语言的转换。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课堂完成:素描写生作业1—2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授,课堂实践,教师示范。
第四章
图形关系练习(石膏几何体组合写生)
(一)、目的与要求
现代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在与,前者注重重构成画面的新关系,建立画面的新秩序,而后者相对比较在乎感性层面的认识和表达.通过石膏几何体的写生组合,使学生能在画面中安排好形体与形体的相互关系,处理好画面的主次虚实关系,能将画面的要素作新的构成安排,并很好地利用这种关系于今后的作品练习中。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组合写生
1、主要内容
文字语言偏向于抽象,图形语言偏向于直观和形象,利用他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做相应练习,可以强化学生的图形想象能力.在有明确目的性或明确命题的设计创造中,我们不仅要用元素来构成画面,而且要从众多的元素中提炼,筛选出最合适的图形来进行组合.这种组合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画面符号之间的关系问题.
(1)、中国传统绘画画面中"黑"与"白"的经营.
(2)、设计作品的构成关系分析.
(3)、几何体组合的秩序,节奏等研究。
2、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从众多的画面元素中提炼,筛选出最合适的图形来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画面并控制画面,能够运用于设计素描作业中。
第二节、张力问题的探讨。
1、主要内容
(1)、形体表现中的技巧产生张力;
(2)、线条的张力_弧形线和圆形线的张力感;
(3)、由形体对比所产生的张力__运动与静止、方与圆对比、刚柔对比、强弱对比.
2、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打破形体正常的空间结构关系、图形图底关系、疏密关系、主次关系、节奏关系等.用不同的新的视点和图形元素构成画面,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作品分析。
2、完成:几何体组合写生作业1—2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作品赏析,课堂讨论,课堂实践,教师示范。
第五章、形体具象描绘(静物写实练习)
(一)、目的与要求
从多角度增加学生对素描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素描造型表达能力,丰富画面的造型语言,增加设计视觉要素.写实与具像素描的练习与结构性素描练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单纯的结构性素描联系容易让学生走向肤浅和浮躁,不能很扎实地进行一定深入性的刻画锻炼,于造型能力的提高不利,为此,在素描课程中可适当开展此类练习.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静物素描的写实训练1
(1)、局部写真__细部比较丰富,具有表达的可能,并能深入.
(2)、物体外部肌理的描写__选择表面肌理感强的形体作为练习对象,如苹果\香蕉\陶罐等.
(3)、具象物体的画面位置__着重表达形体的空间位置感.
设计素描的写实训练2
(1)质感的表达.__如:玻璃杯\陶罐等。
(2)综合材料的素描表达.__梨子\衬布等手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具象,写实,写真,肌理,质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锻炼比较扎实的形体刻画能力,比较强的写实表达能力。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局部写真作业1-2张。
(2)、外部肌理的描写1-2张。
(3)、具象物体的画面位置1-2张。
(4)、质感的表达与综合材料的素描表达.作业1-2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法,作品赏析法,课堂绘画实践法,教师示范法。
第六章 选择性创作素描练习(静物写生).
(一)、目的与要求
在素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技法的训练,达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这种激发应该在课堂中给学生更多的主观能动性.选择性创作素描练习的目的就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注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主观因素的选择。
为自己的画面需要而进行的有选择性的素描练习,带有研究性.
(2)、简化物体的组合与选择。
对复杂的景物进行简化选择.
(3)、从艺术创作角度去选择物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主观选择,研究型素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对复杂形体的主观选择能力,主观处理画面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主观因素的选择练习1-2张。
(2)、简化物体的组合与选择1-2张。
(3)、从艺术创创作角度去选择物体1-2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法,作品赏析法,课堂绘画实践法,教师示范法。
第七章 选择性创作素描考核(任意静物和石膏的组合写生).
(一)、目的与要求
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对课程学习不足之处进行补充练习。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主观因素的选择。
为自己的画面需要而进行的有选择性的素描练习,带有研究性.
(2)、简化物体的组合与选择。
对复杂的景物进行简化选择.
(3)、从艺术创作角度去选择物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主观选择,研究型素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对复杂形体的主观选择能力,主观处理画面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主观因素的选择练习1-2张。
(2)、简化物体的组合与选择1-2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法,作品赏析法,课堂绘画实践法,教师示范法。
素描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实验
其他教学环节
小
计
第一章基础练习
(线条,工具的使用)
第二章形体练习
(石膏几何体形体结构写生)
第三章形体演化练习
(石膏几何体明暗写生)
第四章图形语言练习
(穿插石膏几何体明暗写生)
第五章形体具象描绘
(静物写生)
第六章选择性创作素描练习
(静物组合写生)
第七章选择性创作素描考核
(组合写生)
—
END
15.基于VC的个人日历的设计与实现 篇十五
在现代的生活中,人们每天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管理自己每天的日程安排,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日历已经是个人电脑上必不可少的实用软件之一,每台电脑都自己带有时间显示,可是它的功能确实太少,加上事件管理等功能就可以使人们方便的安排自己的行程,计划等。而且日历软件消耗的系统资源很少,不会影响电脑的运行速度。所以个人日历软件的开发前景很好。
2 系统总体设计
本论研究了基于Visual C++6.0平台开发个人日历的设计和实现,完成个人日历的以下功能:1)可以实现日历的基本功能;2)实现事务的管理功能;3)能根据事务的内容查询多个事务;4)能根据时间段查询多个事务;5)能实现日历显示位置的鼠标响应事件;6)能显示系统当前时间;7)实现定时关机的辅助功能。
2.1 系统模块结构
根据个人日历软件的功能划分,该软件分为四个不同的大模块:“主界面显示”、“日期的调整和数字显示”、“事务的处理”、“辅助功能”。
“主界面显示”能够显示一个月份的所有日期,以及标记日期的事务属性;“日期的调整和数字显示”能把选中的某个日期以xxxx-xx-xx形式显示,并可以对年份和月份进行调整,对于鼠标的位置也有事务有无的提示;“事务的处理”可以对事务进行增加,删除,查询(包括按时间段查询和按内容查询);以及“辅助功能”可以实现定时关机等。
2.2 系统主要函数及其功能列表
系统主要函数及其功能列表如表1所示。
3 详细设计
限于篇幅,本文给出了两个代表性的模块。一是日历记事软件的界面;二是按时间段查询小模块。
由于个人日历是一款小型工具软件,主要的以实用为目标,界面布局以简单,醒目为主。其中红色代表有事务记录,绿色代表当天。整体效果如图1所示。
“按时间段查询事务”主界面如图2所示。
时间段差值必须为正,就是第二个时间必须在第一个时间的后面。判断语句为:
if(year1
时间段提取关键判断语句为:
4 结束语
本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1)日历的显示与日期的调整;2)事务的增加、删除、查询等功能;3)定时关机,以及按不同要求筛选事务记录;4)鼠标事件与功能按钮的关联。
但是,由于时间的仓促和作者能力的有限,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1)对在事务的添加上不够细致没有实现预想的按小时为单位添加记录;2)触发式的提醒;3)软件的信息安全性做的不是很完善。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完善。
摘要:该文简要论述了个人日历的开发意义和背景,详细介绍了个人日历的主要功能:按日期对事务的添加,删除和提醒,按时间和按内容的对事务查询功能等。该文还介绍了整个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以及详细设计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日历,事务,查询
参考文献
16.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六
[关键词]课程设计;机械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3-0051-04
0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类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等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培养机械设计的能力和机械设计的技能,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现代控制科学等与机械科学不断交叉融合,使传统的机械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械的概念和机械设计过程相对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工程设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存在很多问题,还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程设计人员。因此,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进行的第一次比较正规而全面的设计,由于其涉及课程多,知识面广,且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工作量,因此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以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后续,是在将机械设计课程完全授完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一方面这样使得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产生了断续:另一方面,由于单纯针对授课,学生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中很重要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从而使课程设计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必要的复习上。同时,由于课程的断续,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题目从最开始进行重复式的机械设计基本计算,又花费了一般2~3天的时间。加上事先对设计题目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思考,学生自身又有一定的惰性,临时抱佛脚,缺乏系统思维,乱抄乱设计。这都使得设计过程时断时续,时间紧张,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影响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社会工作,给学生和社会造成了很不必要的浪费与困扰。
1.2设计题目单一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题目和给定数据多年不变,只需要按设计任务中给定的数据、方案及规定的设计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形成相互抄袭的后果“’。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同时,传统课程设计题目与专业、毕业设计相关度不大,使得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无用武之地,缺乏学习兴趣,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不同步,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3计算机绘图欠普及
传统机械课程设计,手工绘图贯穿始终,工作强度大、效率低。加上空间想象力不足和缺乏工程设计经验,学生面对二维设计图纸难以想象出机器的整体结构,导致学生对设计缺乏全面认识,似懂非懂,极大地影响了设计的积极性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技术及Solid—work、Pro/Engineer三维设计软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使机械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与设计手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4协作与团队意识差,缺乏创新意识
以往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每个学生一个题目,题目类似而参数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缺乏沟通与交流,虽然能够巩固单个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现实生产中,任何一个机械设备不可能单靠一个人就设计完成,也不可能单靠某一个人的设计方法就能完善所需要的功能,必须集思广益、广泛讨论。因此,必须在学生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使其逐步与社会接轨。
以往的课程设计由于时间紧张,工作量大,老师往往忽略或不明显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从而局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单一的、互不协作的课程设计,时间紧张,思维狭窄而受限,就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即便是学生有好的想法,也因为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没有老师的认真点拨和严密的思考论证而流产。
创新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去推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类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设计训练,必须充分利用其契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5考核制度不完善
传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二、三、四周三种模式,所布置设计任务根据时间不同稍有区别。在这几周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很认真,能够脚踏实地地进行设计,因此对自己最后辛苦所得的成绩也比较在意。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图面成绩50%(包含草图和抄正图成绩)、平时成绩30%和答辩成绩20%。但图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成绩,老师们各凭印象标准,自行决断,并不能像正式考试那样给出一个让学生一目了然、欣然接受的成绩,考核缺乏标准性和透明度。这既有可能造成学生成绩评定的不公,又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答辩成绩学生相对心里有数,但倘若老师们在答辩过程中所问问题难易有所偏颇,也极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毕业设计产生不好的影响。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2.1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过程相融合
改变课程设计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在机械设计课程开始阶段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使课程设计与教学相同步,把课程设计分部、分阶段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步完成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带着设计任务听课,既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思索自己设计任务中的若干问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老师交流、沟通,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逐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
在最近两年的机械设计课程中,将课程设计与教学相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
习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和更好的课堂效果,而课程设计过程中又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与以往相比,单最开始的方案设计和基本计算就节省了3天时间。由于课堂讲授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课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难点、重点大部分学生已经心中有数,遇到问题大都能自己解决,或在书本中随手就能翻到,既节省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也节省了老师的时间,使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解答设计中个别的疑难问题。而最后的答辩,学生对常见问题的掌握程度由以往的63%增加到了85%,引申问题的掌握程度由50%增加到75%,疑难问题的掌握程度由33%增加到50%。图面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常见绘图错误减少二分之一,局部结构错误减少三分之二,没有发生整体结构错误。
可见,无论是设计过程中对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还是最后的绘图效果和答辩结果,都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这表明,将课程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可行的。
2.2题目的多样化和实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挑战是最好的催化剂。选择一些多样化、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的题目,加强专业特色,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其工程设计的理念。例如,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可布置机床传动装置、石油工程系学生可布置钻井和抽油机中的机械传动装置、机电专业的学生可布置六自由度机械手等方案。
信息社会,交流是共同提高的重要手段。参考其他院校引入一些新的题目,从题目的质量和数量上提高设计的质量。也可结合机械厂所拥有的设备,选择合适样机进行现场教学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改进。例如,各类传统和数控车床、铣床等传动装置的设计。这既有助于学生后期的毕业设计,也有助于与学生工作后的工作相接轨。
2.3改革设计手段,加强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多在三年级进行,学生已经学完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对CAD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同时,由于在机械设计课程开课的同时,已经布置了设计任务,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学习某一种设计软件。早期的CAD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而Solidwork和Pro/En—gineer是参数化的三维CAD/CAM软件包,具有零件三维造型功能、装配设计功能、工程图功能以及仿真分析功能等,正逐渐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学习和掌握某一种或多种设计软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能力、设计效果是一个全方位的尝试。
两年多以来,教研室已在多个班级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结果表明学生对CAD技术软件有很好的掌握,同时对Sloid—work和Pro/Engineer三维软件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所有采用计算机绘图的同学在进度上都比手工绘图的同学快,且在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较少。尤其是采用三维软件绘图的同学,绘图过程中对设计对象的结构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能发现更多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结构方案。这无疑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4分组设计、分组考核,加强团队意识
课程设计任务布置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设计题目比较类似但又不同的几个学生分为一组,组成一个团队。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除了自己的课程设计之外,也了解同组其他同学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及设计思路,拓展学生设计的知识面。同时要求学生积极为其他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检查并指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设计方法和结构设计问题,督促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以往老师们要逐一检查每个学生的设计计算、结构方案和设计进度,结构方案类似的学生所犯错误有很多类似或雷同之处,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去纠正和讲解。分组设计可以指定小组长除督促同小组成员的设计进度外,定期集体检查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将大多数问题查阅资料后自己解决,部分疑难问题讨论后不能解决得,等待和老师讨论。这既有利于锻炼学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加强沟通,培养团队协作和团队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节省了老师和同学的时间。如此分组之后,学生课程设计的进度大幅度提前,以前那种等待老师讲解和等待老师解决问题的现象基本消失,所有同学都能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学生由于完不成任务而二次答辩的现象也不复存在。
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的监督,考核制度透明化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考核制度透明化,可以在设计伊始就向学生公布考核过程中老师主要的考核标准,评分依据,同时接受同学的监督,鼓励同学提出好的意见、建议。这将使得学生心中有数,做到心态平和地将所有精力放在设计任务上。
以往课程设计的考核与答辩是单个学生逐一进行,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充分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学生分组设计之后,将考核与答辩均分组进行。考核过程中注重小组的整体进度与表现,同时兼顾个人。这有利于督促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而答辩过程中除共性问题外,注重个性问题的问答,将问题普及到每一个人,不再是针对个人的设计。这有助于督促学生加强与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其团队意识,拓展其知识面。这都使得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设计知识内容,拓宽了其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其团队意识。
2.5课程设计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注重后续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新平台,注重学生的后续培养。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课程设计的时间毕竟很有限,最长的不超过一个月,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课程设计之后,继续引导有较强创新思维的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将是一个更加重要的过程。
燕山大学创新基地是机械学院为众多机械爱好者提供的学习和交流场所,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每年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多种创新竞赛,例如机创杯“机械争霸赛”、科技制作大赛、滑翔机航模比赛、小型智能机器人比赛等。而由教师们指导的学生科技作品在全国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学生科技作品《健康节能饮水机》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天津赛区比赛中获得第五名及二等奖的好成绩。
为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兴趣,把大赛作为一种标杆,引导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后续教育,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3结束语
21世纪是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素质性”人才。为了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将逐渐从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发展。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也必将越来越注重学生设计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7.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七
课程编码:100351103学时/学分: 2周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专业2010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二)课程设计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对先修课没要求
2、后续课程:
对后续课没要求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工艺流程,同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
思考能力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的模型材料的性质和加工要求,并具备进行模型制作的动手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内容:独立完成环境沙盘设计及制作的内容
安排:第一周沙盘模型大型比例制作;第二周沙盘细节制作
四、指导方式
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点评作业。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法:考查
成绩评定:作业制作情况由任课老师按要求和制作情况按百分制给出,出现代做或是抄袭
总成绩直接以不及格计。
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装饰设计空间艺术》,叶斌编,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室内设计与环境》,王铁编,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
编写人:
审核人:
18.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八
课程编号:90211003
总学时数:85(理论
51、上机34)总学分数: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全院理工科专业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全院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类专业的公共课,是一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
C语言程序设计是近年来在国内外迅速推广使用的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由于其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应用面广,因此实用性很强。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各种数据类型,基本语句,基本程序设计结构以及常用算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1)C语言概述
C语言出现的背景、特点 简单C程序介绍及上机步骤(2)算法
算法的概念、特性 算法的表示
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
(3)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常量与变量 整型数据 实型数据 字符类型数据
各种数值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 算术运算符和表达式 赋值运算符和表达式
复合的赋值运算符和表达式 逗号运算符和表达式(4)顺序程序设计 C语句概述 赋值语句
数据输入、输出的概念及在C语言中的实现 字符数据的输入输出 格式输入输出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举例(5)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 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
if语句的三种形式、if语句的嵌套 条件运算符 switch语句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举例(6)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概述 while语句 do-while语句 for语句 循环的嵌套
几种循环语句的比较
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举例(7)数组
一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二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字符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字符数组的输入输出 字符串处理函数(8)函数 函数概述
函数参数和函数的返回值 函数调用的一般形式、方式 对调用函数的声明和函数原型 函数的嵌套调用 函数的递归调用 数组作为函数的参数 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变量的存储类别 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9)预处理命令 不带参数的宏定义 带参数的宏定义 “文件包含”处理(10)指针
地址和指针的概念
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 数组的指针和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 字符串的指针和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 函数的指针和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 返回指针值的函数
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
有关指针的数据类型和指针运算的小结(11)结构体和共用体 结构体概述
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方法 结构体变量的引用 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 结构体数组
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 用指针处理链表 共用体 枚举类型
用typedef定义类型(12)文件 C文件概述 文件类型指针 文件的打开和关闭 文件的读写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通过上机实验,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能自然熟练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定,学会编程并上机调试通过。
各部分的实践环节和要求如下:
1、了解Turbo C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独立使用该系统;了解在该系统上如何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C程序;通过运行简单的C程序,初步了解C程序的特点
2、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熟悉如何定义一个整型、字符型和实型的变量,以及对它们赋值的方法;掌握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类型转换的规律;学会使用C的有关算术运算符,以及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3、掌握赋值语句的使用方法;掌握各种类型数据的输入输出方法,能正确使用各种格式转换符
4、了解C语言表示逻辑量的方法;学会使用逻辑运算和逻辑表达式;熟练掌握if语句和switch语句;结合程序掌握一些简单的算法;
5、熟练掌握用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实现循环的方法;掌握在程序设计中用循环的方法实现一些常用算法(如穷举、迭代、递推等)
6、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赋值和输入输出方法;掌握字符数组和字符串函数的使用;掌握与数组有关的算法(特别是排序算法)
7、掌握定义函数的方法;掌握函数实参与形参的对应关系以及“值传递”的方式;掌握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的方法;掌握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动态变量,静态变量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8、掌握宏定义的方法;掌握文件包含处理方式
9、掌握指针概念,会定义和使用指针;能正确使用数组的指针和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能正确使用字符串的指针和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能正确使用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
10、掌握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掌握结构体类型数组的概念和使用;掌握链表的概念,初步学会对链表进行操作;掌握共用体的概念与使用
11、掌握文件和文件指针的概念;学会使用文件打开、关闭、读写等文件操作函数;学会用缓冲文件系统对文件进行简单的操作
四、教学时数分配: 上课课时分配:
基本内容 C语言概述
数据类型 算术运算符和表达式 顺序程序设计及简单算法介绍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常用算法设计举例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嵌套、递归调用 局部和全局变量 存储类别 一维、二维数组定义、引用和程序举例 数组作为函数参数 预处理命令
指针和指针变量 指向数组、字符串、函数的指针 返回指针的函数
结构体 链表 共用体 文件操作
课时数 3 4 5 3 3 3 6 6 3 8 4 3
五、其它项目: 上机操作课时分配: 基本内容 课时数 熟悉Turbo C实验环境 2 数据类型、常量、变量的使用 运算符和表达式的使用 4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2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2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2 常用算法实验一 2 函数实验 4 数组实验 4 预处理命令实验 2 指针实验 4 常用算法实验二 2 结构体实验 2 文件实验 2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该课程属考试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上机)。
2、习题:
书面作业布置不少于8次。
上机作业布置不少于8次,通过软盘或网络方式提交作业。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以及对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的自学能力。针对实际问题能编写相应程序并经过上机调试通过。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其它程序设计语言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程序设计语言(VB)、程序设计语言(F90)、程序设计语言(VFP)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C程序设计 谭浩强编著
【V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vc课程设计任务书03-1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08-27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12-14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0110-31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09-01
VB程序设计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研究09-04
重庆理工大学实践教学大纲(实习设计)05 网络程序开发 课程设计大纲 ok02-22
labview课程设计程序09-23
安卓程序课程设计报告04-13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