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选15篇)
1.《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一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每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第1课 形的魅力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2、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第2课 形体的组合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形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掌握形体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来组成艺术作品。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体的基本特点。
2.学会运用各种形体进行雕塑创作。
第3课 抽象雕塑
教学目标:
1.学会初步欣赏优秀的抽象雕塑作品。
2.初步了解抽象雕塑造型表现的设计要领,指导学生用线材、板材、块材等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抽象的雕塑作品,体会创作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欣赏抽象雕塑,学习构思制作抽象雕塑。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媒材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第4课 多样与统一
课时: 3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进行构图训练。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2、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对不同静物的观察。
教具学具:各种水果、文具、小器皿、写生用具
第5课 静物写生 教案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写生的意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及重要性。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掌握写生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3、体会写生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学习写生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静物。
2、学习写生的构图知识,学会用线描的表现方法。
第6课 喜怒哀乐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 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各种表情,感受不同表情五官的变化。
2、欣赏运用方法表现人物表情的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对人物表情的感性认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体验人物绘画、造型活动带来的欢乐。
教学重点:学习绘画人物的表情。即:喜、怒、哀、乐。教学难点:抓住人物表情的特点进行绘画。
第7课 夸张的脸 教案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特点,同时观察中国京剧脸谱中人物脸谱的变化特点。
2、指导根据学生自己的想象,同时模仿运用大师的表现方法和脸谱表现的特点,设计出有新意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模仿大师作品表现方法,设计有特点的作品
2、学生大胆想象,设计富有创意和夸张的形象。
第8课 十二生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用橡皮泥制作生肖动物的方法。了解十二生肖的人文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制作十二生肖的过程中,学习变形、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1、用橡皮泥制作出自己喜爱的或自己的生肖动物。
2、掌握橡皮泥造型的技巧,学会夸张装饰。
第9课 学画山水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2、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2、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教具学具:中国画绘画工具
第10课 风的魅力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风力玩具。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
1、利用风能,制作风能玩具。
2、如何将风能的运用和纸玩具完美结合。教具学具:竹条,薄纸、绘画工具
第11课 微观世界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省视、探究事物的另一构造世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画面,体验观察与绘画的乐趣。
3、提高学生对抽象美的认识和熏陶。教学重难点:
1、微观事物的细致观察与表现。
2、微观世界的表现。
第12课 会亮的玩具
课时:3课时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用电发光的原理。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会亮的玩具。
3、通过制作会亮的玩具,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
1、进行灯泡发光原理的解说,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结合灯泡发光原理的电路知识制作“会亮的玩具”的设计图和实物模型。
2、如何根据灯泡发光原理及各种发光源,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会亮的玩具。教具学具:制作发光的材料及玩具外观的废旧材料
第13课 电脑美术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Windows画图板中各种工具的综合使用。
2、“复制、粘贴”命令和对称图案的关系。
3、试用Windows画图板上各种上具当画笔,设计多种形式的图案,并发展成多样对称图案。
4、用Windows画图板绘制对称图案,感受电脑绘画便捷、有趣的特点,探索电脑美术学习的多样表现形式。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Windows画图板制作形式多样的对称图案。
2、多样工具表现多种样式的图案。教具学具:电脑
第14课 旅游节
课型:综合 探索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科,增进学生对当地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2、小组合作调查当地旅游资源资料。
3、学生通过合作,锻炼自己的沟通合作能力,使同学之间的友谊得到加强。教学重点:
1.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及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2.知道旅游资源的分类情况,明确区分旅游节的性质。教学难点:
1、概括出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15课 舞台布景
课时:3-4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感受舞台美术设计所带来的综合艺术效果。2.尝试设计课本剧的舞台美术场景与道具、服饰,并进行排练与演出,提高学生将艺术设计与大胆实践创造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勇于艺术实践的态度,提高学生对艺术表现活动的兴趣。教材分析
舞台美术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场景构思、背景设计、道具制作、服装设计等各个方面,反映了设计者对于演出主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场景空间立体综合效果的把握与想象,是对各种艺术手段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体现出设计者极大的艺术设计能力和创造力。随着我国的富强,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文化与艺术的追求也日益强烈,各种形式的演出、晚会等成为我们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孩子们也可以从各种渠道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舞台美术,如大型广场演出、文艺晚会、电视晚会、社区演出、校园演出等。因此,每一个孩子对舞台艺术都有着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但如何引导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与欣赏舞台美术,并亲身参与到舞台美术设计的活动中,可以说不但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由于这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整体上是设计与应用,因此在具体的创作中,也可以有一些造型表现的成分,但教学的着重点应立足于对舞台美术设计的了解、感受、制作与排练演出上。教学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多个课时进行,尤其实践环节可以与学校艺术节、新年联欢演出、参赛节目的排练等相结合,从而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舞台美术的基本了解、艺术感受与设计制作。难点:组织开展以舞台美术的方式进行排练与演出活动。
第16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教具学具:课本、图片
2.《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是第五组课文的延伸。第五组课文通过对蔺相如、诸葛亮、武松、孙悟空的描写, 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个性品质的写作方法。第六组为综合性学习。学习第七组课文, 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并学习在习作中运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是个教学的例子。学习这个例子是手段, 目的是要通过这个例子的学习来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语文水平, 获取语文能力, 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这些理念如何在教学中综合体现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习作来反映。所以新教材把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一块编排。当教师明白了这一编排意图后, 习作教学就会以课文提供的信息为“蓝本”, 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来梳理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思路, 完成该项训练。
二、回顾已学课文
第七组共编入三篇课文。第一篇是一组人物描写, 是精读课文。编者选取了三部作品的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出自小说《小兵张嘎》。张嘎是个儿童英雄, 很受孩子们喜爱, 选入这一片段, 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调动儿童生活经验, 深入内化, 爱上课文。另外两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分别选自古典名著《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相对前一个片段来说, 后两个片段的内容离现实生活远了些。三个片段在人物描写上各有侧重。《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侧重于动作描写。第二自然段里有“跳起来”、“退后两步”、“一闪身”、“叉着腰”等动作描写。第三自然段里的“眼疾手快”、“一叉一搂”、“虎势儿一站”、“蹦来蹦去”、“塌着腰”、“鼓鼓着眼珠子”、“走马灯似转了三四圈”、“三抓两挠”、“揪在一起”……更是生动细腻地把摔跤写活了, 把场景写热闹了, 让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若是把这些词语抽掉, 这个片段就平淡得没了看头。《临死前的严监生》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严监生至死也不忘减少灯盏里的两茎灯草, 活脱脱刻画出一个“吝啬鬼”的面孔。《“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最突出的是外貌描写。对“凤辣子”这个人物, 作者从穿的写到戴的;从眼睛写到身体;从“粉面含春威不露”写到“丹唇未启笑先闻”……本组第二篇和第三篇均为略读课文, 其中《刷子李》在选材上和《临死前的严监生》很相似, 仍然是以细节描写取胜, 《金钱的魅力》在刻画人物时, 以语言描写见长。第一篇 (3个片段) 似是这组课文的“总述”, 后两篇则是对总述的诠释。
“鸿爪回头细细看”, 回顾是为了运用, 是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这个例子提供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因此, 相关知识点教师不必一一告诉学生, 可让学生重读课文, 调动印象积累, 思考学习收获, 也可以通过提问,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申补充, 还可以请学生翻看听课笔记, 熟悉课文中涉及的描写方法, 为习作做好“临战”前的准备。
三、习作指导
1. 明确要求。
当上一步骤完成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习作要求”了, “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本次习作要注意把人物写得特点鲜明;二是要把课文中学到的一些人物描写方法运用到习作中来;三是习作写成后, 同学之间要互评互改。教师可举出具体例子来引导。如, 写老师, 你要突出老师的哪一方面, 在这方面有哪些典型事例。假设是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学习有困难, 老师耐心辅导, 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细处着手,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怕学生课间奔跑撞上书桌的棱角, 老师用废旧报纸做成角套将桌子棱角给套上;老师把自己阅读过的、适合同学们阅读的书籍、报纸捐赠给班上, 供同学们阅读;带上糖果去慰问生病的学生……在这些材料中进行比较取舍, 选择印象最深的, 最能感动自己的来写。这只是一个例子, 不要求都写老师。
2. 先说后写。
通过示范引导, 把学生思想激活,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酝酿构思。构思好后, 请学生练习说, 即口头习作, 进入口语交际, 老师同学做听众, 边听边参与进去, 既接受, 也分享。如某同学写得好, 语言描写方面值得自己借鉴, 另一同学材料选取典型, 人物特点鲜明, 值得自己学习, 又一名同学善于外貌描写, 还有的同学加入人物对话, 可以仿照……让学生充分地说说, 这样能在习作涉及的方方面面让学生通过交流, 受到启发, 易于动笔。
口头习作完成后, 动笔习作紧跟上来。要把口头语转换成书面语言, 还需要积极的思维参与, 需要多种语文能力的运用。口头表达在逻辑上存在松散欠严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习作中出现就不允许了。所以在谋篇、布局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严密组织, 准确表达, 把一些学过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运用进去, 随时提示检查。
3. 自改互改。
3.《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三
1、以往认识因数和倍数是借助于整除现象,“X能被X整除,或X能整除X”,所以X是X的因数,X是X的倍数。现在的教材完全不同了,2X3=6,所以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以往数学教材中,概念教学的量很大。数的整除,因数(老教材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老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倒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而现在新教材本单元只安排了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其它内容安排在了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借助约分引出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改变了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
3、以往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有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而新教材中鼓励方法多样化,不把它作为正式的内容教学,而是出现在教材的你知道吗中?不那么呆板了,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4.《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四
1.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初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初步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
3.在互动质疑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会找一个数的因数。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片
【教学设想:“双向导学”重点体现:互动交流,自主梳理,思维驿站。
1.互动交流。在学习的重难点处,让学生上讲台汇报交流,促进课堂互动交流与问题的动态生成。如果仅从知识获取的角度看,学生上不上讲台好似区别不大,但如果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学生上讲台则能营造出生生“面对面”的互动氛围,促进学生主体自主性的发挥,同时有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更有利于保持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
2.自主梳理。在下课前5分钟左右,安排三个环节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梳理,一是想一想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二是上讲台借助板书
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生生互动补充,完善思维;三是教师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这样,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提升学生整体建构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思维驿站。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思维“停下来回头看”的机会,使思维能再向深处走一小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思考。真正有效的理性思维活动不能一个劲的往前跑,需要适时的回头看。】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初步感知 1.设计方案,列出算式。
情境:学校要组织“经典诵读庆新年”活动,正在征集场景布置方案。想用12盆花摆在演讲台的周围做装饰,可以怎样摆?。
随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方案效果图。
引导:根据这个方案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展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列出乘法算式。板书:3×4=12,2×6=12,1×12=12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布置舞台”情境,通过设计方案的方式自然引出乘法算式,既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为后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数提供了必要条件。】
2.引导观察,感知概念。
揭示目标:在刚才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还列出了三个乘法算式(大屏幕出示)。下面我们就利用这样的算式来认识一组新的数学概念——因数和倍数。
感知概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3、4和12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
运用理解:结合另外两个算式,引导学生介绍2、6和12,1、12和12的因数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因数与倍数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这里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并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并通过自主介绍的方式,感知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互动交流,深入理解 1.举例介绍,加深认识。
举例介绍:指名汇报,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算式。概括提升:能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的乘法算式吗?
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数的有关知识概括a×b=c。2.合作探究,互动质疑。
互动交流:让学生上讲台介绍a×b=c时,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预设问题:(课件)机器猫带来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来讨论讨论。*0×2=0,这样怎么办?
随学生讨论介绍:为了方便,我们在小学阶段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并利用“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和提升,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渗透了数学的模型化思想,也为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构建了基本的数学结构。在这里,让学生上讲台汇报交流,营造互动质疑的氛围,为学生搭建了深入思考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知识结构,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暴漏学生还未理解的地方,进而引导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概念。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质疑分析能力、自如的应变能力等,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探究方法 1.引导观察。
12的因数有哪些特点呢?那12的因数还有没有其它的吗? 介绍另一种表示的方法。板书:12的因数 1,2,3 4,6,12
2.探究方法。
18的因数有哪几个,你能找出来吗?独立探究,小组交流。指名板演汇报。
(预设主要方法:对应法:
1、18,2、9,3、6;算式法:18=1×18„„或18÷3=6;尝试法:1、2、3„„)
对比分析,提升方法。
【设计意图: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看似简单,但要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部找出来还是需要方法的,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其中的有序思想和方法,才能快速、准确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因此在这里引导学生找18的因数,并把学生的不同方法展示出来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意识到有序的思维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方法意识。】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升 1.辅导练习。
师生合作:30的因数有哪几个?
独立练习:20的因数有哪几个?25的呢?
思维提升:观察分析。我们找到了这几个数的因数,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在学生找出5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进而概括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培养了学生归类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2.独立练习。选一选,连一连。15页第2题。独立完成,订正汇报。
思维提升:在你填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3.综合练习。在□里填上一个数,说一说这个数和哪个数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
4.提升练习。下面一组数,他们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吗? 16和2,7和23,20和4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运用联想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堂反馈是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反映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要求,通过第1题,反馈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方法的运用,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认识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第2题通过在一些数中找两个数的因数的过程,即巩固了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又渗透了“公有因数”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深入探究奠定思维基础。第3题通过学生写一个数,并说一说和哪个数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第4题脱离乘法算式的支持,判断两个数因数和倍数关系,更需要抽象思维的支持,进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五、梳理提升 1.独立想一想。2.结合板书汇报。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活动结束后的小结过程,历来就是“鸡肋”式的环节,教师的设计上都有这个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没有真正起到提升认识的作用。在这里安排了三个环节,即想一想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并自己独立的总结一下语言;说一
说自己的收获,生生互动补充,完善思维;教师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这样,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提升学生整体建构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点击:31评论:0查看同栏目其它文章 评论列表 暂无数据
共0条,当前第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末页 发表评论
请用本平台账号登录后发表评论
本工作室统计信息(详细)总访问量:28540575 当前在线人数:165成员 41 文章 261 浏览 2629885 评论 2814山东省教育厅 师范教育处 主办 山东新世纪网络教育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电话:0531-88590007-1010 邮箱:qilushiwang#sina.com(请将#替换成@)@ 2008-2010页面加载中...100%山东省教师教育网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师友社区资源库搜索政策文件帐号密码
小学数学高中政治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信息技术 心理教育 初中政治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美术 思想品德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小学音乐 小学体育 综合实践 品德与社会 小学科学 小学自然
姚宗岭名师工作室尊崇名师,造就名师,用好名师
工作室首页名师学习名师导教课例打磨课题研究您所在的位置:齐鲁名师网 >>小学数学 >>姚宗岭工作室 >>名师导教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姚宗岭 2011年12月12日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2-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初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初步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
3.在互动质疑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片
【教学设想:“双向导学”重点体现:互动交流,自主梳理,思维驿站。
1.互动交流。在学习的重难点处,让学生上讲台汇报交流,促进课堂互动交流与问题的动态生成。如果仅从知识获取的角度看,学生上不上讲台好似区别不大,但如果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学生上讲台则能营造出生生“面对面”的互动氛围,促进学生主体自主性的发挥,同时有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更有利于保持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
2.自主梳理。在下课前5分钟左右,安排三个环节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梳理,一是想一想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二是上讲台借助板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生生互动补充,完善思维;三是教师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这样,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提升学生整体建构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思维驿站。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思维“停下来回头看”的机会,使思维能再向深处走一小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思考。真正有效的理性思维活动不能一个劲的往前跑,需要适时的回头看。】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初步感知 1.设计方案,列出算式。
情境:学校要组织“经典诵读庆新年”活动,正在征集场景布置
方案。想用12盆花摆在演讲台的周围做装饰,可以怎样摆?。
随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方案效果图。
引导:根据这个方案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展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列出乘法算式。板书:3×4=12,2×6=12,1×12=12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布置舞台”情境,通过设计方案的方式自然引出乘法算式,既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为后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数提供了必要条件。】
2.引导观察,感知概念。
揭示目标:在刚才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还列出了三个乘法算式(大屏幕出示)。下面我们就利用这样的算式来认识一组新的数学概念——因数和倍数。
感知概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3、4和12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
运用理解:结合另外两个算式,引导学生介绍2、6和12,1、12和12的因数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因数与倍数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这里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并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并通过自主介绍的方式,感知因数和倍数相互
依存的关系,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互动交流,深入理解 1.举例介绍,加深认识。
举例介绍:指名汇报,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算式。概括提升:能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的乘法算式吗?
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数的有关知识概括a×b=c。2.合作探究,互动质疑。
互动交流:让学生上讲台介绍a×b=c时,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预设问题:(课件)机器猫带来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来讨论讨论。*0×2=0,这样怎么办?
随学生讨论介绍:为了方便,我们在小学阶段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并利用“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和提升,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渗透了数学的模型化思想,也为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构建了基本的数学结构。在这里,让学生上讲台汇报交流,营造互动质疑的氛围,为学生搭建了深入思考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知识结构,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暴漏学生还未理解的地方,进而引导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概念。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质疑分析能力、自如的应变能力等,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探究方法 1.引导观察。
12的因数有哪些特点呢?那12的因数还有没有其它的吗? 介绍另一种表示的方法。板书:12的因数 1,2,3 4,6,12
2.探究方法。
18的因数有哪几个,你能找出来吗?独立探究,小组交流。指名板演汇报。
(预设主要方法:对应法:
1、18,2、9,3、6;算式法:18=1×18„„或18÷3=6;尝试法:1、2、3„„)
对比分析,提升方法。
【设计意图: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看似简单,但要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部找出来还是需要方法的,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其中的有序思想和方法,才能快速、准确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因此在这里引导学生找18的因数,并把学生的不同方法展示出来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意识到有序的思维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方法意识。】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升 1.辅导练习。
师生合作:30的因数有哪几个?
独立练习:20的因数有哪几个?25的呢?
思维提升:观察分析。我们找到了这几个数的因数,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在学生找出5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进而概括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培养了学生归类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2.独立练习。选一选,连一连。15页第2题。独立完成,订正汇报。
思维提升:在你填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3.综合练习。在□里填上一个数,说一说这个数和哪个数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
4.提升练习。下面一组数,他们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吗? 16和2,7和23,20和4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运用联想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堂反馈是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反映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要求,通过第1题,反馈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方法的运用,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认识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第2题通过在一些数中找两个数的因数的过程,即巩固了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又渗透了“公有因数”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深入探究奠
定思维基础。第3题通过学生写一个数,并说一说和哪个数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第4题脱离乘法算式的支持,判断两个数因数和倍数关系,更需要抽象思维的支持,进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五、梳理提升 1.独立想一想。2.结合板书汇报。3教师小结。
5.《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五
学参考
一、教材说明:
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火山和地震成因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火山和地震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活动准备:
提出本课要探究的内容:“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们有密切的关系,让我们来研究吧。”提示学生预前探究,为课堂探究做准备;以文字的形式提示学生准备课上探究的典型材料,为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以情景图的形式调动学生对火山和地震已有的认识,为课堂探究提供心理上的准备。
活动过程: 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交流搜集的地震资料。
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介绍了世界著名的圣??海伦斯火山喷发的情况,包括了火山喷发全过程的图片及火山喷发对火山周围广大地区造成的破坏。目的是为学生研究火山提供最基本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引起学习兴趣,为探究火山的成因打下基础。二是介绍唐山大地震的情况。教科书呈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地震巨大的危害性,引发学生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兴趣,结合卡通语言“真是不平静的地层。”,引导学生针对火山和地震的形成作出假设,这些变化有可能是地层的运动引起的,为探究地震的成因打下基础。
两组图片只是教科书的一种指向,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进行交流,获得对火山、地震的初步感知,了解火山、地震时会出现的现象。
活动二:研究火山、地震的成因。分为两个环节:
一是设计实验,探究火山及地震的成因。教科书呈现了一系列学生探究实验的情景图,“做个模拟实验吧。”提示学生设计实验,展开探究活动。三幅图片分别给学生以探究方法的提示:(1)加热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做成的装置。提示学生番茄酱看作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土豆泥看做是地球构造中地壳。借助这个实验提示学生认识到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类
似接近液体状态的岩浆。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喷发。(2)用力折断木棍,模拟岩层的断裂及震动。(3)用手挤压毛巾。“实验中的毛巾和木棍相当于地震中的什么?”提示学生利用这两个实验了解地震的成因。木棍和毛巾都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手用力弯折木棍、挤压毛巾相当于提示学生地球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力,木棍折断发出“啪”的声音。手感觉到振动,以及毛巾的褶皱分别代表了地壳在受力下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就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图片中设计的各种方法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展开探究。
教科书通过“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及预留的记录空间,提示学生边探究,边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最终获得的结果。
二是通过资料卡的介绍,丰富学生对火山、地震的认识。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教科书以资料卡的形式具体介绍了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上面的资料卡展现的是岩浆即将冲破地壳的情景和火山形成的原因。下面的资料卡展现的是没有被挤压的水平地层、受到挤压发生褶皱的地层、岩层断裂的地层及地震形成的原因。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丰富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认识。
活动三: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讨论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科书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火山、地震与人们的关系,分别是地震造成的楼房倒塌,桥梁断裂情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金刚石等珍贵矿产、地热资源;地震夺取人的生命。提示性语言“火山、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害呢?”“火山、地震还能带来什么?”提示学生交流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它们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还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有益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教科书设计的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提示,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的影响还有很多,如火山喷发能污染空气、烧毁森林、毁坏农田、覆盖村庄、城市,喷出的火山灰也能形成肥沃的土地;强烈的地震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夺去人的生命,破坏人类的财产,但地震往往能告诉人类一些地球内部的信息,一定程度上促进地质科学的发展。学生可以从更多的方面交流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是避震小常识。教科书提出了“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问题,提示学生交流避震常识。借助资料卡简单介绍了根据地震前兆预报地震的方法,以及发生地震时,避免人身伤害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认识,对生活更具有指导意义。
自由活动: 模拟避震演习。
教材展示的是一个模拟避震演习的情景图,背景是在一个教室里,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演习各种避震的方法,关于避震的方法有很多,教材中主要展示了三种:①学生把书包举在头上,往门外跑。提示学生意识到头部是人体最脆弱的部位,因此在地震发生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这种方法适合于平房教室。②学生抱头蹲在桌子旁。提示学生地震时,处在楼房里的人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蹲在桌子旁比蹲在桌子底下逃生的机会大得多,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③学生蹲在墙角。墙角是建筑物最牢固的地方,如果地震来得突然,来不及逃离房间,用这种方法也能增加生还的机会。借此活动目的是培养每个学生的防震意识,提高他们的防震能力,是对学生生存技能的一次有意义的训练。
拓展活动:
现在许多火山都成了著名的风景区,搜集有关资料,办一份火山旅游报吧!
提示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办一份火山旅游报。借助旅游报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更多的火山、地震知识的机会,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和地震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给人类造成负面的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现象;认识火山、地震的利与弊。
三、教学建议: 活动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毛巾、木棍、土豆泥、蕃茄酱等。搜集有关火山、地震的资料。为了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酒精灯、三脚架及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
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你对火山和地震有哪些了解?”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也可以先播放有关火山或地震的录像资料,增加学生的视觉刺激。在学生观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火山和地震发生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通过交流获得研究火山和地震的相关资料。
在学生了解了火山、地震发生的现象后,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由这些现象可以推想到什么?学生结合自己了解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猜想
与假设。
活动二:
在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后,教师提问学生:“怎么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呢?”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设计相关的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设计。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张探究提示卡,提示学生实验设计的思路及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在学生设计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利用准备的材料展开实验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密切注意学生的实验情况,并及时提醒学生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进行整理,对实验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结合学生的汇报适时的提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最终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整理,你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资料卡,弥补学生认识上的不足。
活动三: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或介绍相关的数字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可能只重视到火山和地震带给人类的灾难,那么教师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介绍,让学生认识到火山和地震给人类带来负面作用的同时,也有有利的一面。训练学生学习辩证地、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科学素养。
在学生认识到火山和地震与人类的关系后,教师提示学生思考:如果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教学时,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再补充一些有科学根据、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
自由活动:
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的准备要充分,包括对教室房屋结构、室内物品、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等都应有个大体的了解。
2、活动时间要充足,各种避震方法的掌握要到位。
3、活动后注意总结、评价,对于活动中学生所表现的灵活性、创造性一定要及时发现,多鼓励。
拓展活动: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火山的喷发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喷发后,会形成许多优美的自然
景观,如国内的长白山天池、五大山莲池,国外的富士山、维苏威火山等。可以搜集资料办一份火山旅游报。在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火山旅游报展览。
6.《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六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Unit 4的阅读篇章“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讲述的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在贫苦山区支教的感人事迹。
《英语 (新目标) 》教材从八年级下册开始每个单元后设置一个篇幅较长的大阅读, 每篇阅读都教授一项阅读策略 (Reading Strategy) , 本课时的阅读策略是“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 (Using Context) ”。
同时在语言上, 每篇阅读都是其所在单元语法现象的一个再复习。Unit 4的语法重点是间接引语, 此阅读文章中通过呈现前几个课时学习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语法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目标
1. 学生理解以下词汇:graduate, rural area, thin air, fortunately, dormitory, influence.
2. 学生掌握以下词组和句式:v-ing...may not sound (like fun) to...However, ...
There’s no difference between...and...;open up sb’s eyes to...;give sb a good start.
3. 学生进一步掌握间接引语的用法。
(二) 能力目标
1. 学生学会在部分词语缺失的情况下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学会利用上下文推断陌生词汇的意思。
(三) 情感目标
1. 学生进一步强化对志愿者工作意义的认识;
2. 学生进一步锻炼与同伴或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 课前学案设计
(二)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教师带学生核对课前学案第3、4部分的答案, 同时对第4部分各题的解题方法进行说明;教师总体归纳第5部分学生完成情况。
设计说明:教师将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评和小结, 为新课做好准备。
步骤2:引入。幻灯片上显示著名的“希望工程”宣传照——“大眼睛女孩”, 问学生能从照片中看出什么。学生们能答出她很渴望学习、她的教室环境很差, 于是教师讲述故事:多年前这张照片一发表, 国人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渴望学习的眼神, 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大眼睛女孩”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已经读完大学, 现在一家银行工作。
设计说明:由一个典型的“希望工程”的事例引入主题:From her story we can see others’help changed her life.Then do you think helping others can also change one’s life?由此过渡到本节课的课文标题:“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
步骤3:学生第一遍阅读, 理解文章大意, 并搭配各段落的大意。
设计说明:以此训练该阅读课的Reading Strategy——First read for meaning, not for detail.
步骤4:引导学生第二遍阅读, 将文中缺失的词语放归正确的位置;通过上下文猜词法理解以下词汇, 选择其正确的意思。核对答案时教师就如何从上下文中寻找有效信息作说明和指导。
△graduate (C)
A.someone who is going to college
B.someone who is studying in college
C.someone who has finished college
△rural area (A)
A.the countryside B.the city
△thin air (B)
A.air with less fat
B.air with less O2
C.air that is not clean
△fortunately (B)
A.however B.luckily C.probably
△domitories (A)
A.rooms to sleep in
B.rooms to study in
C.rooms to play in
△influence (B)
A.发展 B.影响 C.回忆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context来帮助理解阅读中碰到的生词。教材中仅给出了using context的阅读策略建议, 但没有给出相关的练习来指导学生, 所以这里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设计。以上6组是笔者从课文中“挖”出来的带有典型上下文的新词汇, 该练习能训练学生阅读策略。
步骤5:学生完成课本第33页的练习3a, 将自己的生活和山区孩子的作对比。
对比后可得出结论:So teaching and living there for one year does not sound like fun to you, does it?
教师抽出重点句型: (Teach) ing...may not sound (like fun) to you.However, ...
然后给出两组句子让学生做句型转换操练:
例1.Many students hate to wear school uniforms.But in poor villages children don’t even have enough clothes to keep warm.
→Wearing school uniforms may not sound like fun to you.However, ...
例2.Some of us spend a lot of money on buying snacks, mp3and cellphones.But in some rural areas children can’t even pay for school education.
→Buying snacks/...may not sound difficult for you.However, ...
设计说明:此处的重点句型操练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知识的练习, 但其实句意所要传递的信息与3a的对比练习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意在给学生一个情感态度的冲击, 为接下来探讨文章主题作准备。
步骤6:文本深层解读。Yang Lei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HOW DID IT CHANGE HERLIFE?
为帮助学生们理清思路, 教师同时给出5个小问题帮助他们思考 (题目见后) 。
设计说明:这5个问题是基于课本第33页3b中4个问题的再创造和升华。3b中的问题仅是复习间接引语, 而笔者设计的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用到间接引语, 同时还可以从回答中归纳出志愿者工作的意义, 巧妙地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一起实现, 一箭双雕。具体如下:
Q1:Life in the poor village doesn’t sound like fun, why did she decide to go?
Answer:young people today needed to experience difficult things.
导出:She gained new experience and felt needed.
Q2:Does she get on well with the students there?
Answer: the volunteer teachersare like big brothers or sisters to them.
导出:She made new friends and had fun.
Q3:What could Yang Lei do to help the students there?
Answer: she could open up her students’eyes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give them a good start in life.
导出:She made others’lives better.
Q4:How did Yang Lei like her teaching experience?
Answer: she enjoyed her time very much.tWheh eanr ehae.r yearwasover, she would return to
Q5:Why did she plan to return to the rural area?Isn’t one year enough?
Answer (同时导出) :She wanted to spend time doing what she really liked.
从问题推导出的结论可以发现, 在成为志愿者帮助山区的孩子后, Yang Lei有了一个richer and happier life, 这也就回答了“How d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文章标题被清晰解读。
同时, 从各结论中归纳的“To gain new experience and feel needed;To make new friends and have fun;To make others’lives better;To spend time doing what you really care about”就是the meaning of doing volunteer work。
步骤7:在文本经过深层解读、文章主题得以剖析后, 学生重新回到课前学案上的那条数轴, 并标出他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对志愿者工作新的看法的坐标点。
设计说明:一篇好的课文和对其深入的解读能对学生们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产生良性、正面的影响, 原先的坐标点会否朝左侧移动是此课时的情感目标有否达到的直接体现。
步骤8:读后活动。学生在课本第33页Section 4的四个志愿者组织中选出他们愿意参与的组织, 并将原因陈述给同伴听。听者做好记录然后将同伴和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全班, 其中必须用到若干本课文中学习的新句式。
汇报的模式如:***said she would like to work for..., because she thought...
As for me, I would like to..., because I...
设计说明:此设计让学生巩固词汇, 加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并再一次复习间接引语, 同时将已经形成的情感态度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体现出来。
步骤9:Homework.完成课后学案。
设计说明:学生将知识目标、情感态度、阅读策略等加以内化, 并及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作自我评价。
(三) 课后学案设计
※自我评价
How well did you do in this class?Color the stars.★☆for“Not bad”;★★for“Very good”.
(1) 在部分词语缺失的情况下理解文章大意;☆☆
(2) 利用上下文推断陌生词汇的意思;☆☆
(3) 进一步掌握间接引语的用法;☆☆
(4) 进一步强化对志愿者工作意义的认识;☆☆
(5) 进一步锻炼与同伴或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巩固
Can you finish these sentences with the new words we just learned today?
(题略)
※小试牛刀
Can you understand the underlined words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题略)
※大展身手
Please choose one task that you would like to do after class:
1.Do you feel like starting a new volunteer group?What would your group do?Please make a poster to tell us about your plan.Don’t forget to give your group a nice name!
2.In the coming Qingming Holiday, would you volunteer to do something helpful for your community?Write what you have done and how you feel.
四、总结
7.《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七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认读。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
3、多读多想,基本读懂课文的内容,体会“我们”热爱祖国,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思想感情。
人文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表达诗人对祖国日新月异的歌唱,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多读,讲读结合,学生在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和太阳比赛早起》。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二、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地方读懂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教师示范朗诵,说说:你听出了什么?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情感。
4、学生像老师那样动情地朗诵。
自由练读--同桌互相练--读给全班同学听。
二、指导学生背诵。
1、背诵喜欢的小结。
2、整篇背诵。
三、指导学生做作业。
教后小结:
阅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同学间的交流,让学生的疑点在大家思想观点的碰撞中化解开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内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快速提高。
8.《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八
教学内容: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9页“真分数和假分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经过分类、举例、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或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
3、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感悟生活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假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把分数在直线上表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活跃气氛:
师:课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游戏规则是:根据成语,猜分数。请听好!
成语:七上八下 十全十美 一分为二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百发百中 一举两得
师:大家真聪明,反应很快,这些都是分数,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希望大家像刚才一样积极思考,认真动脑,来上好这节课,好吗?上课!【设计意图:通过分数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复习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有几个分数单位 师:我们先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请看!谁来回答? 1. 2/3,6/7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说的真好!
2.说出5/6,3/4,7/8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利用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熟知分数的意义,我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引导:把谁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取了几份,写成分数是?
师:你发现这三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分子比分母小。
师:像这样的分数它有一个名字,叫真分数。谁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什么叫真分数?
生: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母叫做真分数。
师板书:真分数
师: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说明理由。生:真分数都小于1。
生:第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这样的3份也就是一个整圆才表示1,而阴影部分只有1份,所以比1小。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这三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关系,从而引出新知识——真分数,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下面这几个你还能解决吗?(提示:把谁当作单位“1”,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生尝试回答!
师:再观察这三个分数有什么特点?你来说!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假分数)
师:真聪明!谁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什么叫假分数? 生: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师板书:假分数)
师:大家比较一下这几个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我们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生: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样的分数是真分数和假分数,那怎样区分它们呢?(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谁知道?你来说!说的真好!看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来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请看黑板,我们刚才写的这几个分数分别是什么分数呢?
师:谁上来给大家连一下?(用三角板连)同意吗?给大家说一下你是怎样判断的?(说得真好)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设计意图:通过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回过头来解决课前发现的分数,从而巩固了知识的运用。】
(2)我会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大家明白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了吗?下面我们进行“创造真假分数”接力比赛,老师任选两组同学,看哪组同学说的又快又好,表现更出色!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三个不同的真分数和三个不同的假分数!先写出来,再和同桌读一读。开始吧!
谁愿意把你写的分数读给大家听?谁还想给大家说说? 生:汇报。
师:谁能给大家举几个等于1的假分数?你来说!(强调: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是特殊的假分数。)
师:大家不但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还会自己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厉害!
【设计意图;在学生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进一步加深印理解。】
2、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你,有信心吗?看谁反应快?
(1)下面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把它们分别填入相应的圆圈内。
生回答。师进一步强调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2)把上面的分数在直线上用点表示出来。
引导1:把谁看作单位“1”?
——把0至1的这条线段看作单位“1”
点拨:平均分为6份中的几份,相当于平均分为3份中的1份? ——平均分为6份中的2份,相当于平均分为3份中的1份。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2:真分数在直线上的哪个部分?假分数呢?真分数和假分数在直线上的分界线是?1呢?——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设计意图:在直线上表示出分数是难点,应强调好谁是单位“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找准分数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相信你们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老师这儿还有几关等着大家去闯,大家愿意挑战吗?好,加油!
(一)真假你来判
师:同学们非常仔细,不但会判断,还知道错误的原因,这样学习才会更扎实!
(二)我会填 师:把谁看作单位“1”?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它们是什么分数呢?
(三)智慧大挑战
1、分母是2的真分数分别有哪几个?
2、分母是3的真分数分别有哪几个?
3、分母是4的真分数分别有哪几个?
4、分母是5的真分数分别有哪几个?
5、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几个?分母是10的呢? 师:你会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如何思考?真聪明!其实真分数还有一个小秘密呢?想知道吗? 小秘密:真分数的个数比分母小1。
这个你还能解决吗?
写出所有分母是8的真分数: 写出所有分子是8的假分数: 写出4个分母是8的假分数:
师强调:在写时,要考虑好有几个符合条件的分数,怎样能一个补漏的写全?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并将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拔高。】
四、课堂小结,意蕴深远: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给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2、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3、老师也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
老师有一个成功的秘密,大家想知道吗?
(百分之一的天才+ 百分之九十九的的努力=百分之百的成功)祝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大的收获,有更优异的表现!
9.《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九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10.《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小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与面积知识为储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按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发现长方体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组内强化正方体特征—共同研究正方体特征—结总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本节课的课前准备较好,学具、教具非常丰富,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
11.《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十一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范文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
1、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2、教师自身数学语言应进一步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3、对于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以及棱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那样就会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12.《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十二
揣摩一个中心句
“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 句中概括了“我”窃读时的百般感受, 也是“我”情感的集中体现, 可谓意味深远, 寓意涵咏。
勾勒了文本脉络:这句话位于课文的第四小节, 这一小节在全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三小节写“我”渴望读书, 而又无力购买, 因此只好“窃读”。后六小节具体写了“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 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从“没钱买书而偷偷找书看”到“找到书后偷偷看书”, 这就是课文极其清晰的思路, 而这句话就像是一条线串起了整个文本。
体现了文本主题:读着这一句话, 我们似乎也跟着小女孩一起体会着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 一起经历着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 一起体验着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 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而“我”心甘情愿地品尝这复杂的滋味, 一切都源于“我”对读书的热爱, 对知识的渴望。
品析两个场景
细读课文不难发现, 作者用她那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两个场景:一个是“我”匆匆赶到书店, 找寻那本书的场景;另一个是找到书后, “我”如何“窃读”的场景。无论是哪一个场景, 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那由于“窃读”而生的百般滋味。
急切:“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 目的地可不是饭店, 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 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 却找不到那本书。”……读着这些词句, 分明让我们看到了“我”急切地想找到书的画面, 甚至让我们产生了替“我”找书的冲动。
担忧、惧怕:在去书店的路上, “我”为书店里会不会没多少顾客而担忧;没找到书时, “我”为书会不会被卖光而担忧;找到书了, “我”又为会不会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而担忧、惧怕……一个小女孩饱受着担忧、惧怕, 只是为了能够多看一会儿书, 多读一本书。因此, 当那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的眼睛出现在我们眼前时, 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时, 我心痛了, 我多想递上一本书!
快乐:“走到门口, 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 我可以安心了。”——这一刻, “我”为书店的环境适宜我进去“窃读”而“快乐”;“我跨进店门, 暗喜没人注意。”——这一刻, “我”为不被人注意, 能去找书而快乐;“啊!它在这里, 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这一刻, “我”为终于找到了自己想看的书而“快乐”;“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 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 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这一刻, “我”为能利用“下雨天, 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继续留在书店里“窃读”而快乐;“我低着头走出书店, 脚站得有些麻木, 我却浑身轻松。”——这一刻, “我”为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而“快乐”……这是多么牵动人心的“快乐”, 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快乐”!
在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度触摸, 对文字进行了反复咀嚼后,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如何紧紧围绕中心句,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 揣摩词句, 想象画面, 体验情景, 感受“我”对读书的热爱, 对知识的渴望, 从而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呢?
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
在教学预设时, 教师应该眼中审视文本的教学内容, 心中换位思考学生: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预习能自己了解和掌握的;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 需要教师重点引导和讲解的;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成为课堂的兴奋点等等。
《窃读记》一文描述的是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读书的经历。故事中所讲的那个年代距离现在有八十来年。那时候, 书店不欢迎只读不买的人。作者买不起书, 所以只能在书店窃读, 辛酸中包含着乐趣。而现在的孩子的生活经验中只有开放式的可以自由阅读的书店。这种认识上的落差,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使学生能真正了解“我”为何窃读的原因。对于“窃读”之“惧怕”滋味的体会,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来交流, 当学生感受到“惧怕”的是遭到店员和老板的驱赶时, 教师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展开想象:“我”曾经有过怎样的被驱赶的遭遇?学生自由表达之后, 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已有思考和认识, 适时用深情的语言为学生朗读《窃读记》原文中的有关章节 (见文后“附”) , 此时, 学生完全能体验到“我”因无钱买书而“窃读”, 因“窃读”而遭店员和老板的驱赶的尴尬、惧怕的心理。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品读课文, 二度关注描写“我”这种“快乐而又惧怕”的“窃读的滋味”的句子,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样,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的认识从笼统走向具体, 从肤浅走向深入, 由模糊变得清晰, 既深刻地感受到“我”那酷爱读书, 渴望知识的立体形象, 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三学段“阅读”的目标设置清晰明确, 其中第五条是这样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窃读记》是第三学段的开篇课文, 教师在深入领会教材意图和注重学生真实感受的基础上, 还应带领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 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的是:体会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自语式的心理活动描写, 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如:“我跨进店门, 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 更表现了“我”为环境如此适宜“窃读”而开心的心情和“我”对读书的渴望;“就像在屋檐下躲雨, 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这是“我”在自我安慰, 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 言语中, 有几分童稚, 还有几分诡异, 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 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使人如临其境。
教材在思考练习中, 安排了这样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 抄写这样的句子, 并说说自己的体会;2.“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 找出来多读几遍,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时, 教师可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的滋味的, 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做到主动积累, 模仿运用。
附:
《窃读记》相关章节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 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 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 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 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 还有一双巨掌, 10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 压住了整本书:“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 惊动了其他顾客, 全部回过头来, 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 羞愧而尴尬, 涨红了脸。我抬起头, 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 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 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 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13.《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十三
一、本节课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点特点: 1.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通过自主探究与研究,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
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中自己领悟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后,自学能力得到培养,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从自学检测反馈来说,学生能正确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从而达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3.关注学困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存在的不足: 1.教学能力还需提高
虽然我能及时给学生纠正错误,但还是显得有些急躁,没有让学生准确用数学语言表达,忽略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2.自学指导争取做到精、简、细
本节课的自学指导虽然体现了自学方法、自学时间、自学内容,但感觉容量太大,问题过多,设计不够精细,学生在自学中容易忽略个别问题,而书中小精灵提的问题没有在指导中体现出来,造成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没有真正理解,只能照着书回答。3.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还需提高。
三、教学重建
1.如果让我重新来上这节课,我将会合理整合自学指导,尽量在自学指导中不直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语言组织做到简明易懂,适合学生操作。
14.《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篇十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p27-28的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空间大小的概念,知道“体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会并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毫米。
3、初步掌握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课前互动:回顾乌鸦喝水故事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建立体积概念。
1、游戏感知体积概念。
通过“比比谁喝得快”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2、引出体积概念。(1)引出概念。师小结概念并板书
(2)谁能说说什么是柠檬的体积?什么是桔子的体积?
请你举例说说身边其它物体的体积。
3、比比谁的体积大。
(1)那么柠檬和桔子比较,谁的体积大?(2)师举例(3)生举例
二、探究体积单位。
(一)设疑解疑,引出体积单位。
1、设疑: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长方体的体积
2、解疑
3、要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应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请大家从课本第28页找出来,并说一说。(师板书)
(二)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单位体积的大小。
师:那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究竟有多大呢?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本第28页内容,完成学习报告表,再小组交流学习。(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2、反馈
3、具体感受,形成单位体积的表象(1)、感受1cm3的大小。1)定义出示 2)看实物
3)摸一摸、记一记 4)捏一捏 5)等体积变形
6)举例: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cm3? 7)估一估
(2)、感受1dm3的大小。1)过渡
2)学生描述
3)师拿起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4)请你也拿起1dm3的正方体,看一看,用双手握一握感受它的大小并记在心中。
5)举例
6)现在请你估一估,这个鞋盒的体积大约是多少?(3)、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1)说说 2)实验 3)举例
4、师小结。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1)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单位名称。
(2)请同学们选择正确答案序号填入括号内。
2、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指名回答,师小结。
3、说一说1dm,1dm2,1dm3分别是用来计算什么量的单位,他们有什么不同? 补充练习
4、判断。
5、改错。
对了,在生活中要正确地使用各种单位名称,否则,可能会闹出很多笑话的。下面请看淘气写的一篇日记。
四、总结。
15.谈低年级教学目标的细化 篇十五
低年级是学生正式学习书面语的开始, 围绕语言文字运用学习开展的听说读写等活动, 与中高年级相比, 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相对来说, 在强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 识字写字、读课文等学习语言的方式更常见, 这也与低年级的学段目标一致。另外, 低年级处在起步阶段, 一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语言基础都决定了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较多。而学生在学习语言中遇到的那些障碍都要在教学目标中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关注, 即细化。
一、识字、写字教学在教给一般方法与规律时, 也要关注特例与“变异”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数量多、结构复杂是识字、写字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可以推广的有效方法, 但汉字乃至整个汉语在规律之外都还存在着大量的例外, 需要老师们特别关注。
例如, 一年级上册《阳光》一课中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 常见的写法是“会认12个生字, 会写本课的4个字”。看上去目标已经细到对要认和会写的生字的个数进行了统计, 但还是跳不出格式化的怪圈, 至少它对文本中存在的学生在写字时容易出错的一个地方没有给予关注, 即“山”与“出”这两个字形有相似之处而中间一竖的笔顺不同的情况。如果对这种不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是让学生照着去写, 学生很可能受前面写“山”字的影响, 形成在写“出”字时也会先写一竖的错误。低年级学生出现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 与他们缺乏细微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有关。
如果教师在备课中意识到“山”与“出”在写一竖上笔顺的差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并给予充分的关注, 在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中突出:“注意‘山’与‘出’中的竖的笔顺不同”, 到了课堂上再运用多种方法来落实这一目标。比如可运用对比辨别的方法, 用红色粉笔在“山”的第一笔写出一竖、在“出”的第三笔写出一竖;再引导学生想象竖笔在两个字中代表的不同含义。有了这样的关注、引导, 相信学生一开始就会对这两个字中竖的笔顺不同产生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在汉字的认识与书写中, 除了这种例外情形, 还存在着大量的“变异”同样也值得关注。许多可作偏旁的独体字, 当它们在合体字中作偏旁或构字部件时, 其中的某些笔画是要发生变化的, 这种变化还因为所在位置不同而有差别。
如, 教材在一年级上册的《识字 (一) 4》中安排学生认识的“足”字, 到了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写合体字时才安排写。“足字旁”的字要求写是出现在《画家乡》中的“跑”字, 这时教师若适时强化“足”字与“足字旁”在写法上的变化, 学生就不会出错了。也就是说, 当“变异”第一次出现时有必要将其列入教学目标之中, 通过细化的办法来慢慢落实这些学习点。
二、读课文, 在学习句子的读法中, 关注语言的画面感和超越常规之处
在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惯性思维中, 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具体到学习的课文中, 编者特别注意选择画面感很强的语言形式, 以便学生在读句子时能够自然地链接已有的生活经验, 发挥想象力, 在大脑中清晰地出现相应的画面。然而, 教师确定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往往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年级上册第19课《雪孩子》第1自然段:“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虽然只有简单的两句话, 却构成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大雪后的天地之美。这其中有三个“一”和三个“上”, 就是使句子显现画面感的关键所在, 与学生关于下大雪的经验一碰撞, 藏在脑海中的雪景就一幅又一幅地被唤醒了。对这种语言的形象感知, 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语言进行训练, 不能简单地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去对待。像《雪孩子》的朗读目标就可以细化为“在第1自然段中读出画面感”。因为这样优美的画面是雪孩子的后续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和舞台, 朗读好了就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了基调。
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 备课中一般也就把课后练习三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这样就读不出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秘妙所在。这篇课文在总写北京亮起来时说“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这个句子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修辞手法的运用, 但笔者在文本细读中发现了其中还有一个超越常规的表达方法, 那就是“灯”与“光”在句子及后文中都呈现出互动的情形。笔者在确定朗读的教学目标中把它细化为“在‘灯’‘光’互动中读出精彩”, 并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 较好地实施了语言表达形式的拓展与迁移。这样, 学生不仅了解这个句子在看似平常的语言表达中隐藏着非一般的特点, 而且在认识了其语言的表层含义的同时, 也理解了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渗透其中的文化内涵, 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的。
【《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和教案10-16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03-1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07-13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10-12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03-18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11-07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随笔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