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推进报告

2025-06-2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中国信息化推进报告(精选8篇)

1.中国信息化推进报告 篇一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20xx年上半年,我办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xx〕22号、桂政办发〔20xx〕24号和玉政办发〔20xx〕46号文件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政务服务,规范权力运行,依法行政和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现将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

我办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任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主动听取公开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明确1名分管领导分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综合科负责我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1名工作人员落实具体工作,确保了人防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一)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公开。进一步推进本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取消、下放以及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和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等信息的公开。推行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及其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运行流程、监督方式等信息。对于承担的5项行政许可、1项非行政许可、2项便民服务等行政审批事项,均在部门网站发布了服务指南,列明设定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基本流程、审批时限、收费依据及标准等内容。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进展情况、结果等信息均公开。上半年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一共公开了46件行政审批事项。

(二)做好财政资金信息保密和公开工作。根据国家人防办有关文件要求,人防经费属于国防经费范畴,人防经费预决算信息不属于公开事项。人防“三公”经费也属于人防经费范围。经报告市财政局,已同意我办不对外公开人防经费预决算和“三公”经费。此外,我办积极做好非涉密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工作,完整公开采购项目信息、采购文件、中标和成交结果、采购合同等内容。上半年,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采购栏目公开招投标信息7条,

三、全面加强主动公开工作

(一)进一步拓展主动公开内容。对于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方面的信息,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依法依规做好公开工作。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政府信息进行梳理,进一步细化主动公开范围和公开目录,并动态更新。对制作形成或在履行职责中获取的政府信息,严格落实公开属性源头认定机制,依法依规明确公开属性,确定为依申请公开或不予公开的,应当说明理由。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都要按《条例》规定全面、准确、及时做好公开工作。

(二)发挥各类信息公开平台和渠道作用。我办现主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市政府服务中心、市图书馆、市档案局、新浪官方微博等平台和渠道公布政府信息,以扩大发布信息的受众面、提高影响力。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布的信息较全面,主要有行政审批事项、财政资金信息、法律法规政策等信息。其中,上半年在政府门户网站发布18条,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布信息46条,官方微博更新信息1条。

四、强化依申请公开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了《xx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试行)》,完善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接收、登记、办理、审核、答复、归档等环节的`制度规范。通过政务中心人防服务窗口、人防办门户网站等渠道受理依申请公开,为申请人提供便捷服务。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明确工作标准,做好现场解疑释惑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时限履行答复程序,制定统一规范的答复格式,推行申请答复文书的标准化文本,依法依规做好答复工作。探索建立依申请公开促进依法行政的机制,及时总结依申请公开工作中发现的依法行政方面的问题,加强跟踪调研,提出工作建议。及时梳理本单位本系统信息公开申请情况,按照申请内容、答复情况等进行分类管理,加强研究分析,促进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上半年,我办未收到依申请公开申请。

五、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我办建立了《xx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试行)》、《xx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试行)》、《xx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协调制度(试行)》、《xx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度(试行)》、《xx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办理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规程(试行)》等规章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依时做好信息公开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数据分析和运用。年初按照编制和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加强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建设,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依法依规做好保密审查。

2.中国信息化推进报告 篇二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胡燕巡视员、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毕俊生副司长、深圳市鑫宇环检测有限公司梁丹、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杨檬等做了主题报告, 涉及工业产品生态设计、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治政策、供应链绿色管控、绿色工厂评价等诸多行业热点。

节能环保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节能环保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倡导节能环保、节约现有能源消耗量、造福社会为宗旨的工业发展之路是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信息产品量大面广, 节能环保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电器电子产品达到使用年限上限和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 我国电器电子产品报废也将进入一个高峰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推动电子电器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和废旧产品回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要求, 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发展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对产业转型、节能降耗、绿色发展可以发挥强大推动和引领作用, 同时, 通过节能环保生产高质量产品不仅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打造品牌的战略需要, 也是现代企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强调要“突出机制模式创新与务实推动,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 希望通过两化融合电子信息技术能为广大工业领域提升节能降耗水平助一臂之力, 这也为电子信息行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生态设计将是“十三五”的重点方向

工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生态设计是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产品生态设计, 国务院将“推行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作为“十二五”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共同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产品生态设计及其相关工作, 推进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 加强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管理和报废产品综合利用, 推动有毒有害原料及产品的替代。

未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推进包括电子电器行业在内的重点行业的产品生态设计。一是继续推进产品生态设计工作。2015年将适当调整、拓展试点范围, 继续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示范企业试点工作。制定重点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标准, 研究制定生态设计产品评价管理办法, 开展试评价, 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品生态设计工作的路径与措施。二是继续推进电器电子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发布《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 推进电器电子产品污染防控, 减少电器电子产品废弃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三是推广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料和产品。组织修订《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 (产品) 替代品目录 (2012年版) 》, 鼓励企业开发、使用低毒低害和无毒无害的原料, 减少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 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四是谋划“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工作。目前, “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预研工作已经启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有关要求, 做好“十三五”工作的总体规划, 产品生态设计将是“十三五”的重点方向和工作任务之一。

污染防治政策持续出新

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各个国家及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欧盟REACH负责高关注物质 (SVHC) 及限制条款的更新, 目前SVHC中已有161种化学物质, 限制条款已有64条, 且SVHC每年有两次更新加入SVHC清单中。2014年12月17日, 欧盟向WTO通报将修订Ro HS指令附件II限制物质清单, 增加邻苯二甲酸酯DEHP、DBP、BBP、DIBP的限制要求, 限值均为0.1%。如何加快多环芳烃 (PAHs) 在环境中的消除速度, 减少PAHs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 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德国GS认证中提出PAHs的管控要求, 2014年8月德国技术设备及消费品委员会 (ATAV) 公布了需要进行GS认证产品的新的PAHs管控要求, 从产品分类要求及PAHs的限值要求上均有显著变化, 其生效时间为2015年7月1日。

加拿大则发布了《加拿大环境保护法》之下有关汞的法规SOR/2014-254。该法规已获得通过, 并将于2015年11月7日生效。该法规管控所有含汞及其汞化合物的产品, 但该法规列出不受管控的产品范围, 并针对特殊类别产品因目前技术不能达到不再使用汞时, 对汞的限量给出了豁免, 部分还指出了豁免时间。

绿色制造工厂评价体系初步完成

绿色制造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 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 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 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3.中国信息化推进报告 篇三

“2012年宽带中国战略服务信息化推进大会”召开

日前,备受瞩目的“2012年宽带中国战略服务信息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会议主要围绕“提速度、惠民生,构建下一代国家新兴基础设施网络”的主题展开,专家们针对国内外宽带发展的最新动态、宽带战略实施的途径及对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宽带的建设和接入、电信资费水平和服务体系等五大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17173游戏风云盛典举办 全球战略启动 2月17日,2011年度“优游天下.17173游戏风云盛典”在京举办,17173揭晓了“2011年度网络游戏风云榜”、“2011年度十大游戏新闻”和“2011年度十大游戏视频”,并发布了《17173 2011年度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用户调研报告》。17173总经理赵佳宣布17173今年还将对网站服务和工具进一步开发,加强网站用户的交互体验,开辟新的业务领域。

伊顿北京办事处新址暨客户体验中心启用 伊顿日前宣布其北京办事处暨华北区总部新址已正式启用,新的客户体验中心也同期启用。全新的伊顿北京办公室占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包括员工办公区域以及全新打造的伊顿体验中心(EEC)和培训中心,纳员工约200名。目前来自伊顿电气和液压集团的员工已入驻新办事处,伊顿过滤事业部也将于近期加入,其中还包括伊顿去年底刚收购的英德诺曼技术公司人员。

市场

SAP HANA?助力中小企业实时分析

本报讯 2月20日,SAP 公司宣布推出两款基于SAP HANA平台的新产品——SAP Business One分析应用和SAP HANA Edge版本。这两款产品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实时访问根据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的信息,利用SAP强大的内存计算技术,中小企业也可以实现大数据的实时访问,改变决策过程,加速工作流程。

GREE将发布多款社交游戏

本报讯 近日,GREE株式会社宣布将发布包括互爱(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Rise Of Olympia”、上海海湃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Haypi Kingdom”,以及北京触控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Fishing Joy X”等12款社交游戏。这12款社交游戏应用将于6月前后开始提供英语版,日语、中文、韩语等其他语言版本也会协商逐步提供服务。

联发科技发布智能手机平台MT6575 助力智能手机市场

4.中国信息化推进报告 篇四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崇泉在2007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Accelerating E-comme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s

--Speech by Assistant Minister Chong Quan at Info China 200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Respected leaders and guests:

国信办、信息产业部、发改委、商务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07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今天开幕了,这是中国信息界的一次盛会,将对推进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我代表商务部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Info China 2007 co-sponsored by the Informatiz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Advisory Committee for State Informatization is officially inaugurated today.As a flagship event of China’s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conference will surely boost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a healthy, fast and lasting way.On behalf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congratulations on the opening of the conference.今天,我就“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成长”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Today, I would like to speak briefly on “accelerating E-comme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s”.一、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突显重要地位

I.Important role of modern services in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正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At the 16th CPC Party Congres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rough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called for comprehensive,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veloping modern services is precisely an effective means to this end in line with the new situation of opening-up.国务院于今年3月19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服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

On March 19, 2007,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pin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s Sector, which set forth the specific goals for services development and clearly indicated that the services sector w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economy.By the year 2010, the share of added value generated by services in total GDP will have increased by 3% than that of the year 2005, its share in the total job creation will have risen by 4% over that of 2005, and total services trade volume will have amounted to 400 bn USD.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现代服务业成长

II.Modern services driven by the broad applications of E-commerce.现代服务业是指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依托现代化的新技术和新的服务方式,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典型应用,越来越成为现代服务业成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Modern services represent a relatively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intensive sector, based on modern technology and creative services models.The sector provides high value-added and high-end production and life services.As a typical IT application in economic activities, E-commerc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essential link of modern services.(一)电子商务提高了服务业的服务能力

(I)E-commerce enhanc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ervices sector.电子商务促进了服务企业的营销范围扩大,促进了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生产性服务业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向生产者提供更加全面服务,使其能在生产前更深入地了解市场供求状况,经过充分的信息交换,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E-commerce enlarges the scope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for service companies, and contributes to customer relations management.E-commerce enables the productive service sector to deliver broader services to producers, helping them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market, and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and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through full information exchange.(二)电子商务提高了服务业的服务效率

(II)E-commerce improves service efficiency.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整体上提高运营效率。特别是在金融、物流、旅游、咨询等传统服务业领域,电子商务的应用具有先天优势。

The application of E-commerce can greatly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provide better services for customers, and improve overall operating efficiency.The application of E-commerce has inherent advantages, particularly in traditional service areas such as finance, logistics, tourism and

consultation.(三)电子商务开辟了新的服务业领域

(III)E-commerce opens up new service areas.电子商务在不断提高传统服务业服务能力的同时,还开辟了新的服务业领域,形成更多新兴行业和就业机会。如网上商店、网上银行、信息技术支持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等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即节省了中小企业自己开发和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的费用,又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买家信息及产品的进出口服务。

While continuing to improve service capability in traditional areas, E-commerce is also pioneering in new service areas, which in turn creates more burgeoning businesses and job opportunities, such as online shopping, online banking, IT support, and third-party E-commerce etc.Alibaba, the leader of third-party E-commerce service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helping them save the costs of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E-commerce platform and plenty of information on suppliers and imports and exports.三、商务部在推进电子商务方面所做的努力

III.MOFCOM’s role in E-commerce development.多年来,商务部一直致力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For many years,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MOFCOM)has been committed to E-commerc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reas:

(一)为改善我国网上交易发展的外部环境,防范网上交易风险,推动网上交易健康有序发展,商务部在今年3月6日发布了《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目前正与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电子商务统计,第一批统计数据预计在2007年年底前可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第一个权威的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I)On March 6, 2007, MOFCOM issued the Guiding Opinions on Online Trading(Provisional), aimed at improv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online trading, preventing risks and boosting healthy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online trading.Currently, MOFCOM is working together with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n E-commerce statistics.The first batch of statistics is expected to be officially released before the end of 2007.China’s first official index system for E-commerce statistics is under construction.(二)商务部自2003年起每年组织撰写《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报告从宏观上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并对外贸、国内流通、网上零售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对引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II)Since 2003, MOFCOM has been compiling the annual China Report on E-commerce.The Report, which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E-commerce in China and looks into specific areas of E-commerce application such as foreign trade, domestic distribution and online retailing, is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 China.(三)为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商务部与教育部自2005年开始联合组织有关高等院校,开展了电子商务案例调研和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共完成了200多个电子商务案例调研。

(III)To roll out E-commerce applications, since 2005, MOFCOM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selecte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engaged in case and theory study on E-commerce.So far, over 200 E-commerce cases have been studied.(四)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等大型展会上,商务部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工作。每届广交会为超过 8000家参展商会员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商务部还支持和推动福建省举办中小企业“网上产品博览会”和“网上投资贸易洽谈会”,推动宁波市举办“网上消费品博览会”。

(IV)At the 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Canton Fair), China Hi-tech Fair and other large-scale exhibitions, MOFCOM actively advances the application of E-commerce.Each year, there are over 8,000 exhibitors providing E-commerce service at the 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MOFCOM also encourages and supports Fujian Province to host the Online Fair and Online Investment & Trade Symposium for SMEs, and encourages Ningbo City to hold the Online Consumer Goods Fair.(五)为提高地方和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能力,商务部组织了多期地方商务主管部门领导参加的“电子商务培训高级研究班”。

(V)With a view to enhancing local and company-level E-commerce applications, MOFCOM has organized several “advanced training courses on E-commerce” for leaders of local commercial departments.(六)商务部启动了“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和国信办等单位支持下于2006年8月25日开通了“新农村商网”。举办了三次“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共促成交易金额40.66亿元。

(VI)MOFCOM launched the program of Commerci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 Rural Area.On August 25, 2006, MOFCOM launched the New Rural Business Network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Informatiz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It also held three online fairs for agricultural by-products, with a total transaction value of 4.066 bn RMB.(七)商务部积极组织参与电子商务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与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电子商务交流合作机制。从2004年开始,商务部与部分国外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合作建立并开通了“中国俄罗斯经贸合作网站”、“中国新加坡经贸合作网站”等9个经贸合作网站,利用信

息技术为国内外企业开拓市场、开展业务提供了全面、及时、权威的商务信息服务。

(VII)MOFCOM has participated actively in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ed mechanisms for exchange with 13 countries and regions.Beginning 2004, MOFCOM has worked with foreign commercial authorities in the launch of 9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ebsites, such as the “Russia-China Economic & Trade Cooperation website”, and “Singapore-China Economic & Trade Cooperation website”.MOFCOM also u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updated and authoritative commercial information service to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businesses.商务部还积极组织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与地区组织中的电子商务工作,分别于2004年、2005年、2006年主办了“APEC电子商务博览会”、“APEC无纸贸易高级别研讨会”和“亚欧会议电子商务论坛”。

MOFCOM was also involved in E-commerce activities by APEC, ASEM,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s.It hosted APEC E-commerce Fair, APEC High-Level Symposium on E-commerce and Paperless Trade and the ASEM Conference on E-Commerce in 2004, 2005 and 2006 respectively.最后,预祝大会获得圆满成功!

5.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五

一、调查的目的、方法、样本及实施

(一)调查目的。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于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并为政府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二)调查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作为调查的指导单位,于XX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工作。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作为调查工作的承担单位,负责调查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数据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作为调查的支持机构,负责抽样调查样本的选定和调查结果的测算工作。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作为调查的协助单位,分别向下属机构发文,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并协助开展调查工作。

(三)问卷设计。经过反复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保证能够形成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的总体判断,同时兼顾具有长效作用,争取形成基础性指标以及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

(四)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总经理/总裁、分管业务或者信息化的副总、信息化主管或者企业综合管理人员。

(五)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特别针对尚未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做了专门调查;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计划;企业信息化对政府和发展环境的要求;企业对第三方社会服务平台的评价;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意见。

(六)样本选取。根据《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完成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样本的抽取工作。抽样库采用了XX年最新维护的国家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全国层面上选定了26022家样本企业。

“样本企业”既包括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也包括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其中,21067家为支持分行业分析的样本,另外4955家为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而补充的样本。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的样本共6924家,其中1969家既可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又可支持分行业分析。

1、样本的规模属性。样本企业规模的标准,上限依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签发的“国经贸中小企[XX]143号”文件中有关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下限是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含)以上,或者职工人员在10人(含)以上的企业。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即可。

2、样本的行业分类。以XX年国家统计局等三部委对中小企业的分类为基础,增加了“农业”、“信息与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和“其他”。

七)问卷回收。数据汇总采取远程电子化汇总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9200多份,回收率达35.35%。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负责对调查结果进行测算。从对样本回收情况和问卷质量的分析表明,回收的有效问卷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要求。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一)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信息化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小企业法人单位营业状况良好。全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中,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为205.68万户,占企业法人的88.6%。非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占11.4%。调查显示,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持续好转,对信息化的投资能力不断增强。

(二)中小企业最优先的需求是市场与营销。调查中了解到,52.7%的企业首先关注市场与营销(销售)方面的问题。说明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明显有别于更多关注长期效益和无形效益,更加关注战略、管理控制问题的大企业。此外,17%的企业强调管理方面的需求,13.3%的企业关注客户管理方面的需求,11.2%的企业强调生产与研发方面的需求。

将上述四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需求特点表现为:

第一,中小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了解市场信息和扩大销售能力。59.6%的企业把了解市场信息作为市场与营销方面最主要的具体需求;46.5%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扩大销售区域;36.8%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加强产品的推广;28.5%的企业强调控制销售成本。其它需求还包括管好销售渠道(21.9%),改善售后服务等(16.9%)。

第二,在客户管理方面,与大企业普遍把如何保留优质客户看得更重要相比,中小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发现更多的客户。48.1%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发现更多客户;42.4%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了解客户满意度;39.8%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管好现有客户资料;34%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了解客户的购买行为;30.7%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了解客户对产品改进的需求;18.4%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了解客户信用信息。

第三,在生产和研发方面,与大企业更多关心创新等长期发展要素相比,中小企业把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作为信息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50.8%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49.6%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控制、降低生产成本;41.5%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了解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的信息;40.6%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加强生产管理,提升生产效率;15.5%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

6.中国信息化推进报告 篇六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于2005年8月中旬启动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调查历时4个多月,先后接触各类企业2400余家,并从中筛选出有效答卷852份。

基于上述调查的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专门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问题独立出来加以考察,尽可能将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和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基础建设趋于平缓

本次调查的受访中小型企业中,PC机的平均拥有量为128.6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拥有量为20.0台,服务器的平均拥有量为5.6台,集线器的平均拥有量为9.2台。调查发现,中小企业选购硬件与大企业一样,有尽可能使品牌一致的倾向,从而形成特定品牌在特定企业所占份额相对集中的现象。

全部受访企业中有98.8%已接入互联网。从接入终端看,平均有66%的企业计算机联上了互联网。在这两方面,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并无明显差异。各类企业接入互联网最主要的方式是采用ADSL和数据专线,两种方式所占比例之和高达84.3%,其他方式比例均较小。

调查显示,企业规模越大,建立企业网的比例越高。大型企业中已有96.4%建立了企业网,中小型企业的建成比例稍低,其中已经建立90.5%,正在建立1.0%,计划建立1.9%,未建立的占6.1%。大型企业完全自主建立的比例占43.1%,完全由专业单位建立的占37.1%,19.8%的企业由专业单位协助完成。中小型企业完全自主建立的比例占43.0%,完全由专业单位建立的占34.3%,22.7%的企业由专业单位协助完成。

网站建成率也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其中大型企业中有96%已经建立网站,中小型企业中有93%已经建立网站。但企业网站应用目前还多停留在发布产品、服 1

务信息和企业新闻,以及收集客户信息方面,而网上购销等涉及交易的应用尚不足四分之一,说明企业的网络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见表1。

在企业数据库建设上,中小企业的建设率均低于大型企业;在数据库共享方面,大型企业中,84.7%的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正在建设的有4.1%,有计划的3.0%,尚有8.2%的企业还没有计划;中小型企业中,72.7%的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正在建设的有4.1%,有计划的4.1%,尚有17.3%的企业还没有计划。

而在信息安全方面,受访企业中只有两家表示未采取安全措施,其他所有企业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在采取了安全措施的中小型企业中,83.9%采取了防病毒措施,90.3%安装了防火墙,25.1%使用了数字加密技术,实行身份认证的企业有14.4%,14.1%的企业进行入侵侵犯检测,定期检测的企业有23.6%,12.7%的企业能够做到数据的自动恢复。

通过与中心200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变动幅度平缓。这说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经历了前些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

应用满意度较高

调查显示,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应用系统的建设率与企业规模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建设率与企业规模相关,但相对于其他应用系统,差距明显缩小。这说明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市场竞争新的手段,中小企业也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受访企业对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使用,回答很满意和满意程度两项加总的比例在71%~75%之间,可见,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见表2。

至于企业信息化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排在前几名的分别是企业内部网、外部网、数据整合/数据仓库、互联网和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其他方面的需求倾向则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其中,中小企业对互联网、外部网、内部网的需求较大型企业要大,大型企业对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的需求较中小型企业要大。

除电子商务系统之外,其他大多数业务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比例,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一般要相差14个百分点左右。在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方面,上中小企业的指标与大型企业差距较小,说明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上也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对各类业务系统的满意度,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并无明显差别。

IT服务需求不旺

调查显示,各类企业IT有偿培训的需求总体不强,而中小型企业更弱。其中,大型企业当中有39.7%表示接受培训方式,有37.4%表示不接受这种方式,而22.9%的受访企业表示要视费用而定;中小型企业当中有27.0%表示接受培训

方式,有48.4%表示不接受这种方式,而24.6%的受访企业表示要视费用而定。针对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显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最需要的为软件知识和网络知识。大部分培训内容的指标,都是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但在电子商务和人事管理知识上,中小型企业表现出更高的兴趣。见表3。

培训方式按被选择的频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单位派人上门提供培训服务(40.6%)、到外单位提供的场所去培训(36.9%)、光盘(13%)、Web方式(10.1%)。这说明企业还是习惯于传统的面对面培训,这可能是由于面对面培训方式比较有利于互相交流。对此,不同规模的企业未有明显差异。

受访企业中,大型企业上平均在IT培训上的投入为14.9万元,中小型企业为4.1万元—就绝对数而言,大型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的3.6倍;而就人均IT培训投入而言,全部受访企业平均为96元/人年,其中大型企业为53.7元/人年,而中小型企业为162.7元/人年—中小型企业是大型企业的3倍。

在IT咨询服务方面,数据显示,各类企业对IT有偿咨询的需求较低,中小型企业更弱。其中,大型企业中有16.2%的受访企业回答需要,21.6%的受访企业选择视费用而定,而高达62.2%的受访企业选择不需要;有11.2%的受访中小型企业回答需要,18.1%选择视费用而定,而高达70.7%选择不需要。上一发生IT咨询费用支出的中小型企业仅9.2%,平均支出为4.69万元/年。而大型企业此项支出是中小型企业的4倍左右。

专业的IT系统维护的指标,落在IT培训与咨询之间。其中,大型企业中有20.0%、中小型企业中仅有16.8%选择需要。上一有IT系统维护支出的大型企业中有36.9%、中小型企业为31.0%。中小型企业平均支出额为6.30万元/年,仅为大型企业平均支出额的40%。

总体上看,各类企业对有偿的IT培训、咨询、系统维护的需求都不够旺盛,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更弱。这说明国内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服务市场发育不足,各类服务提供商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IT培训、咨询、系统维护费用支出上看,大型企业的支出额虽是中小型企业的2.5~4倍,但相对于其资产或人数对比来说,这个比例差距不大。就人均水平而言,中小型企业在上述三方面都高于大型企业。这说明,比起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自身的IT能力更不足以实现自我服务,IT服务企业应该针对中小型用户企业的特点,通过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刺激需求,逐步做大市场。

深入发展基础良好

调查显示,信息化投资额与企业规模明显相关。软件投资,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相差2.6倍;硬件投资额相差2.5倍;网站投资额相差2.3倍。见图1。

中小型企业对今年信息化投资的预期略高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预计信息化投资额会增长的为22.6%,基本持平的为52.2%,投资额下滑的为9.2%,不一定的比例为16%;而中小型企业中这四项比例分别为23.3%、56.1%、7.5%和13%。

对比分析显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认为在降低库存、缩短周期、提高履约率和改善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建设能有效帮助实现效率提高;在降低企业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方面,大型企业的评价较高。

综合考虑企业信息化投入和实际效果,受访大型企业中,16.1%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3.4%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89.5%。认为收效不大的占10.5%,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3.5%。

中小型企业中,11.9%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9.7%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91.6%。认为收效不大的占8.5%,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1.7%。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其中,中小型企业的指标稍好于大型企业。

通过交叉分析显示,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机构设立、信息化规划、培训计划三大指标上与大型企业有明显差距。设立信息化机构的中小企业为72.9%,而大型企业为83.9%;制定信息化规划的中小企业为66.1%,而大型企业为81.1%;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的中小企业为50.8%,而大型企业为67.1%。中小企业可能受企业规模所限,在信息化专门机构的设置上持保留的态度。但信息化整体规划和信息化相关培训的中长期安排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7.中国信息化推进报告 篇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贯彻落实2009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 全面总结近年来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取得的进展, 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化水利信息技术应用, 加快水利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 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和实际效能。下面, 我谈3点意见。

1 信息技术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水利发展方式深刻变化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事业的全面推进, 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十一五”期间, 全国水利系统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全国水利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 是水利信息化投资最多、应用最广泛、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水利信息技术已成为提升和创新水利工作、促进水利发展与改革、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手段, 有力地推动了水利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1.1 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自动化水平

各级水利部门加强了水情、雨情、工情、旱情、灾情等信息的采集能力建设。至2009年底, 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的各类信息采集点达63 336个, 其中自动采集点为27 113个, 占42.8%, 采集的信息覆盖了水文、水质、地下水、水土保持、土壤墒情、水生态等方面。遥测、在线、自记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水利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 让我们“测”得更准、“看”得更多、“动”得更快, 提高了水利信息采集的自动化水平。

重点水利工程加强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 为水利工程的管理提供了直观、迅捷的手段。至2009年底, 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点达2 928个。传感器、视频监控等技术得到深入应用, 水利工程被“看”得更透, “用”得更顺, “管”得更好, 提升了水利工程的监控水平。

1.2 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应用, 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

至2009年底, 水利部与直属单位、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实现了政务外网的全部联通;流域机构与2级单位的政务外网联通率达到98.9%;32家省级水利部门中, 与地市级水利部门政务外网联通率达到76.7%, 其中实现对地市级水利部门全覆盖的达到20家, 与县级水利部门的政务外网联通率达到35.4%, 其中7个省级水利部门实现了县级水利部门的全覆盖。水利部还实现了与直属单位、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联通。水利通信网逐步完善, 建成了包括1个卫星主站、500多个卫星终端小站的全国防汛卫星通信网。通信卫星、微波、光纤、软交换等技术得到全面应用, 水利通信网络“联”得更广, “传”得更快, 保证了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信息的高效安全传输, 提升了水利信息的传输效率。

1.3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深化了水利信息的分析应用

至2 0 0 9年底, 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具备336 TB的在线存储能力, 提供信息服务的数据库达600个, 存储的总数据量达到71 TB, 内容覆盖了水利业务的各个方面。水利部组织加工了1∶250 000水利基础电子地图, 并分发给直属单位、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使用, 正在建设1∶50 000水利基础电子地图。遥感信息在全国第1次、第2次土壤侵蚀调查中得到充分应用, 并在目前开展的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中得到深入应用。数据存储、处理、多媒体等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 使水利信息组织更合理, 表达更直观, 分析更快捷, 丰富深化了水利信息的分析应用。

1.4 决策支持技术的应用, 增强了业务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

至2009年底, 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经投入运行的业务应用系统达到780余套。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进入项目总体竣工验收阶段, 建成了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共129个, 建成了水情、气象、防汛等业务应用系统。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 建成2个流域监测中心站、13个省级监测总站和100个分站, 开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空间数据发布系统。在全国21个省级行政区的32个城市开展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 监控72.4亿m3的城市取用水, 覆盖城市供水人口2 873.23万人。在29个灌区开展了信息化试点, 开发了灌区业务应用系统212套, 建成了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的动态管理。建成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 覆盖全国3 866座大中型水库以及库区、移民安置区, 有效支撑了省、地、县2 600余个移民管理机构的业务管理工作。这些业务系统的建设, 提升了防汛抗旱决策支持水平, 提高了水资源管理能力, 改善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件, 拓展了农村水利管理手段, 加强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监管力度, 增强了水利业务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

1.5 电子政务技术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的水利管理和服务方式

至2009年底, 22个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本单位内部实现了公文流转无纸化。水利部实现了与流域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网上公文交换, 7个水行政主管部门实现了与上下级单位的网上公文交换。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都开通了门户网站, 部分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实现网上办理。电子公文流转、远程办公、网络服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大量可重复、程序化和繁杂的工作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公务人员提高了办公效率, 群众降低了办事难度, 改变了传统的水利管理和服务方式。

1.6 信息安全技术的利用, 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安全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和广泛, 信息安全的形势也日益严峻, 网络成为泄密的主渠道, 也成了安全保密工作的主战场。水利系统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 水利部完成了电子政务内网保密改造并通过国家保密部门的测评, 达到机密级保护水平, 流域电子政务内网保密改造正在实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进行安全等级保护定级的系统334个, 正陆续开展等级保护改造工作。电磁屏蔽、身份认证、安全审计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水利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得益于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引领, 得益于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大力支持, 得益于广大水利信息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此, 我谨代表水利部, 向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广大水利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近年来信息技术应用和水利信息化工作, 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始终把促进水利发展方式转变放在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首位,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将科学发展观对水利的要求贯彻到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各个方面, 为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2) 始终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 把水利信息化作为覆盖水利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 把水利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水利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不断提高水利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3) 始终坚持统一规划、资源整合的工作思路, 坚持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放到重要位置, 坚持“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的5个统一原则, 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4) 坚持以信息技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 水利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已成为水利创新的重要模式, 水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5) 积极争取持续较强的投资支持, 水利信息化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较高的投资规模, 先后开展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试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和二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建设, 使得水利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

2 强化信息技术的利用, 支撑“十二五”水利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 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同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 强化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 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按照水利部党组的部署, 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顺应国家对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要求,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水利应用, 提高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及水利业务应用的水平, 为“十二五”水利建设提供信息化保障。

2.1 促进水利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未来发展的主线。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将深刻影响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水利行业, 提高水利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动水利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2 应对防汛抗旱工作的新挑战

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的重要支流、小型病险水库、山洪灾害易发区、病险水闸等成为防汛抗旱薄弱环节。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为主要手段, 用5年时间, 基本完成流域面积200 km2以上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 基本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在加强工程措施的同时, 我们更要重视和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目前, 对于山洪灾害频发的小流域, 水文站网布设稀疏, 观测设备较差, 数据传输和报汛手段落后。根据对80 942座水库的调查结果, 有通信设施的水库不足54.25%。在应急机制方面, 水利部门普遍缺乏应急抢险机动通信及指挥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通信与信息技术, 加快通信网络、信息采集、信息传输系统的建设, 增强防汛抗旱预测预警及应急管理的能力。

2.3 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新任务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纳污总量“三条红线”上。先进的水资源监测和用水计量体系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为此, 需要进一步完善取水、用水、排水计量监测手段, 加强重要江河、湖泊省界断面和重要控制断面水量水质在线监测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地和水功能区监测设施建设;加快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尽快建立覆盖中央、流域和地方的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 切实提高水资源监管的技术能力。

2.4 保障民生水利持续发展的新期待

今后一段时期是推进民生水利的重要时期, 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临繁重的民生水利建设任务, 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及时监测饮水安全状况, 监控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提高农村水利装备现代化水平。同时, 信息化在倾听民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服务广大民众、接受群众监督等方面具有优势, 通过网络服务, 能让最大多数的公众受益于水利, 分享水利发展成果。

经过多年的发展, 水利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了一定基础, 进入了全面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需要, 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 深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显著提高信息技术的水利应用能力, 已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

3 加快信息技术与水利融合, 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2009年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 陈雷部长明确指出今后3~5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1) 建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2) 形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3) 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按照这一要求, 水利信息技术应用近期应重点开展7个方面的工作。

3.1 整合完善信息采集设施, 提升水利信息综合采集能力

1) 现有采集站点的完善与优化。目前, 水利信息采集站点还无法满足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工作的需要, 应在统一规划和现有基础上对现有采集站点进行完善与优化, 对信息采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2) 充分利用遥感技术, 提高信息采集及应急监测的能力。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体信息, 与地面站网进行互补及耦合, 建设实时或准实时的天地一体化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要深入分析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水利工作对卫星遥感信息的需求, 综合利用现有卫星遥感数据资源, 推进卫星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要利用低空无人机等航空器平台, 开展高空、中空、低空相结合的水利航空摄影测量研究与应用。

3) 积极开展传感网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应积极研究和应用传感网等新技术, 提高水利监测与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当前要着重研究如何把传感器嵌入和布设到各类水利设施中, 并积极探索与现有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应用系统的集成, 尽快在防汛抗旱、水环境、工程监测等领域开展试点应用。

3.2 拓展水利通信和网络, 增强对信息交换和服务的支撑能力

1) 水利卫星通信网建设。依托重点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工程、山洪和重点蓄滞洪区通信建设工程等项目, 完善现有水利通信设施, 加快公网无法满足水利特殊需求以及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水利通信工程的建设, 为防汛指挥调度、水文测报、蓄滞洪区建设、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等业务提供通信保障。

2) 水利信息网络的建设。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项目, 逐步完善水利信息网络, 形成覆盖全国区县级 (有条件的地区可到乡镇级) 及以上水利部门的水利政务外网, 完善水利政务内网。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和公共网络资源, 实现水利信息网络与相关行业以及与各级政府网络的互联互通。

3) 积极研究和应用下一代网络、第3代移动通信等技术。水利行业要认真分析研究下一代网络、第3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给水利工作带来的影响, 结合水利工作特点, 提出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和升级方案, 保证水利信息化的先进性, 为水利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 深入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 强化信息整合与共享

1) 建设基础信息库。包括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库、水利基础信息库等。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库方面, 要根据水利工作的需求, 逐步丰富地理信息资源, 并加强与测绘部门的合作, 逐步实现多种类、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库的一致性及同步更新。水利基础信息库主要包括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等, 应尽快建成并持续及时更新。

目前, 水利部正开展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 其成果将是水利数据中心的重要信息资源, 在水利数据中心的设计和建设中要注意对水利普查成果的整合和利用。

2) 公用平台的建设。在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中, 特别要注意公用平台的建设和共享, 主要包括应用支撑平台、信息交换平台、信息发布和服务平台、维护管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是业务应用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软件构件的集合, 能大幅度减少业务应用系统的重复开发。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内外网间、业务系统与水利数据中心间, 以及水利部、流域机构、地方等3级水利数据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信息发布和服务平台将统一资源目录, 集中响应用户需求, 让用户获得一站式服务。维护管理平台对网络、通信、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进行统一监控, 保障信息系统持续提供服务的能力。

3) 存储计算能力建设。水利数据中心需要海量的存储计算能力, 支撑多源数据的聚合分析和海量数据的综合处理。采用云计算等新技术, 通过高速网络连接并集成地理上分布、异构的各种资源, 为水利用户提供超大规模、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通用性的存储计算服务。

3.4 推进信息安全技术应用, 夯实水利信息化安全保障能力

1) 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根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及《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技术要求》, 完成安全保护等级3级及以上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建设, 逐步完善全国各级水利部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根据国家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的相关要求, 逐步完成全国各级水利部门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防护建设。

2) 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各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应根据《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 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 落实相应的应急处置和恢复措施, 并做好物资、技术等储备, 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体系, 减少突发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造成的影响, 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

3.5 加强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提高水利管理和服务能力

1)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

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 建成覆盖全国中央报汛站的水情信息采集系统, 初步建成覆盖全国重点工程的工情信息采集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全国区县的旱情信息采集体系;扩展重要江河预报断面方案和调度区域, 增强业务应用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和优化调度方案, 强化旱情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整合资源, 扩展和提高异地会商能力, 提高信息的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科学、高效、安全的国家级防汛抗旱决策支撑体系。

2) 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依托水利信息化已有的基础设施, 建设以水资源日常业务为重点, 覆盖中央、流域、省 (自治区、直辖市) 3级水资源管理机构, 以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和排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环节的监测以及大江大河行政边界控制断面、地下水超采区监测为基础, 以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为依托, 以水资源业务应用系统为核心的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 形成支撑国家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工作业务平台和决策支持环境, 动态及时准确掌握国家主要江河和区域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总体状况, 从而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更好地履行水资源管理职责,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科学保护的目标提供支撑。

3) 电子政务建设

充分利用新技术, 推动各级水利部门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 发挥水利政府网站作用。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 要主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管理创新的要求, 与政府管理过程有机结合, 在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 着力促进电子政务建设从独立运行向协同互动转变、从提高办公效率向提升政务效能转变, 从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 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促进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

3.6 完善体制机制, 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化的持续发展能力

1) 完善管理体制

根据信息化工作的特点, 使水利信息化工作逐步正规化、制度化, 逐步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工作高效的水利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

2) 加强人才培养

根据水利信息化的发展, 分析人才需求, 制定人才政策, 规划人才队伍建设, 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 采用信息化培训班、在职培训和高等学校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 形成与水利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

3) 重视成熟技术和系统的推广应用

逐步规范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业务系统、信息资源建设, 初步使各级水利部门的核心业务都有标准、规范的软件进行支撑, 并降低系统运行维护的难度, 为各级水利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业务协同打下坚实基础。

3.7 科学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 谋划水利信息化新发展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 “十二五”建设也即将开局, 水利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完成编制, 各流域机构、各省区市的水利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正在编制。还没有开始编制规划的单位, 应立即启动编制工作。已经完成规划编制的各单位要积极与规划计划、财务部门沟通汇报, 把筹划的重点项目纳入各流域、各地的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争取编制的规划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并印发实施。正在编制规划的各单位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紧完成, 编制过程中注意与当地水利发展规划的对接, 注意与上下级水利信息化规划的衔接。

8.中国信息化推进报告 篇八

我们对2007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一、国民经济骨干成分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

1.信息化500强企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信息化正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入选信息化500强的企业收入大幅度提高,从03年的3.45万亿上升到近10万亿,5年来提高到相当于GDP 40%左右的水平。这些率先实现信息化的企业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带动力量,信息化正融入国民经济的支柱性骨干企业。

2.基础建设高潮已过,企业信息化进入深化应用的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比重,继2002年、2003年、2004年三次下降,2005年略有回升后,2006年再次下降到10.33%。综合相关情况,我们认为这一结果说明:第一,由于企业的基础设施的技术已经基本完成,投资重点向软件和服务转移。第二,随着IT产品应用范围的拓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企业对于IT服务提供商所提供服务的需求正在逐步细化和复杂化、投资日趋理性化,对于服务价值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在相应提高,对信息化价值的判断力增强。第三,信息化效益稳步提升,核心业务贡献率上升。例如反映信息化综合效果的核心指标“虚拟财务决算速度”5年来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高,至2006年(2007年度调查以2006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趋于平稳,也表明500强企业的财务系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信息化应用已开始进入深入应用阶段。

3. 信息化领导力逐步增强,目前已经有83.2%的企业由企业的高层担任信息化工作的主管。

4.对信息化机构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信息化机构已经被大部分企业看成是企业的商业策略合作伙伴或者决策力来源之一

5.信息化战略规划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调查数据显示,信息化战略规划已经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500强企业中目前已经有98.44%企业制定了信息化规划。已制定信息化规划的企业中,有87.15%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是基于业务战略制定的,企业平均审视信息化战略的周期为11.32月,大部分企业都会每年重新审视信息化战略规划,使之符合企业业务战略的需要。有89.02%企业信息化规划获得高层批准。

6.决策支持能力提升

目前,有97%的信息化500强企业开始进行信息化决策支持的建设,其中有31.47%的企业建设了BI系统,并有21%的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程度达到中级以上的水平,其中有7%已经达到高级水平,该数据表明,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决策支持的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7.大企业电子商务稳步发展

调查数据表明:在开展电子商务的信息化500强大型企业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销售、采购业务比率逐年上升。电子商务销售额比率由2003年的20.92%上升到2007年的31.03%;采购额比率由2003年的21.21%上升到2007年的33.99%;销售订单比率由2003年的21.24%上升到2007年的35.73%;采购订单比率由2003年的19.74%上升到2007年的36.45%。

信息化500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并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几年来信息化500强企业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电子商务的建设铺垫了较好的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8.供应链管理提高了信息化龙头实力,27.57%的企业已经进入生产计划同步阶段

通过供应链实现的平均交易比例为43.7%,表明大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有效提高了供应链信息化龙头的实力。

二、大型企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背景下,开始关注信息化能力建设

1.IT架构建设方面获得大型企业关注

调查显示,信息系统的变更能力平均为98.24天,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关注这方面的建设,有57.61%的企业准备开始进行总体IT架构设计。

2.IT运维服务管理成为企业信息化主管重点关注领域

调查显示:随着中国企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在金融、电信等行业,IT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应用系统建设已基本完成,信息化水平已达到一个较高的层级,进一步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IT基础设施的作用,IT运维管理成为企业信息化主管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3.商业泄密问题得到重视

调查数据表明,在企业需要的培训中,需要安全培训的企业占66.43%,在培训需求中居于第二位,充分表明企业对信息安全建设的重视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在本次调查数据中,500强企业认为2008年最需要解决的前三个安全问题分别是“病毒”、“安全审计”和“商业泄密”,与去年调查数据的前三个安全问题“病毒”、“安全审计”和 “垃圾邮件”相比,商业泄密问题成为目前大型企业信息安全问题中新的关注点。一方面表明去年的反垃圾邮件取得了成效,另一方面商业泄密问题的凸显也表明500强企业进入了深化应用阶段。

4.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重视

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信息化部门重视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并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也不仅限于业务需求,还逐步涉及到业务战略和客户需求方面,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得到比较充分的重视。

本次信息化500强调查数据显示:信息化对企业多方面的创新能力产生了影响,其中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的是管理服务创新和业务流程创新,表明大型企业在应用管理和业务信息化实现创新方面取得了成效。

三、大型企业投入精力加强风险和内控管理

在萨班斯法案影响下,风险和内部控制管理成为2007年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之一。根据统计数据,500强企业中已经有63.52%的企业进行了IT审计,有25.46%的企业信息化对内控管理的支持达到“企业内部管理过程能够提供适用的可以遵循的法律法规性的合理保证”的水平,有37.99%的500强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进行实时风险监控。

四.当前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领导力。领导力是决策能力,也是执行能力,是保证信息化成功的综合能力。第二,要深层次认识信息化的商业价值,建设有效益的企业信息化。第三,要加强信息化的风险管理。

五.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未来之路

企业下一步的信息化重点,应以信息化能力建设为目标,提升信息化的基本能力,例如,加强机构能力的建设,加强总体架构把握的能力建设等;最终提升信息化产生实际效果的能力,由基础应用、信息集成、管理创新,走向战略优化、卓越引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质量专题宣传稿件下一篇:复述策略的指导与训练论文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