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

2025-05-2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共12篇)(共12篇)

1.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 篇一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

各科室:

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

八、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九、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十、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

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线药物(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三线药物(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一般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物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二线或二线以上药物治疗。(2)根据病情需用二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结果作依据。若无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无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

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3)根据病情需用三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致病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药敏报告,若无药敏报告,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科室主任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4)根据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药物轮换使用。(5)感染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原则

一、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一线药。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经具有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

二、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需要联合应用的,只能选择两种一线抗菌药物。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三、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使用时间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四、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

一、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原则:

(1)预防用药指征:患者具有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如果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

(2)应在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基础上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

(3)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新品种、价格昂贵品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联用作为预防用药。

(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范围、手术部位与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原则是: A、广谱、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手术部位大多数病原菌。B、杀菌剂剂量要足够。

C、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

D、宜静脉给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E、清洁手术(分甲、乙两类):

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不用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的大型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参照此类用药。

F、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如胃、肠、肺、耳鼻咽喉科、妇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如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可用至术后2~3天。

G、污染的手术:

如脓疡切开引流、化脓性胆管炎、骨髓炎、肠穿孔、腹膜炎等术前已明确感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用药。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注意事项:

(1)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

(2)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便宜。(3)预防用药应有目的,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的感染菌选择药物,不能盲目采用广谱抗菌药或联合用药以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4)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不能放松严格的手术操作及无菌技术,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消毒隔离措施。

(5)清洁肠道用药:施行结肠、直肠手术,于术前2-3天开始口服肠道制菌药物,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

一、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二、联合用药一般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可联用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

三、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难以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耐药菌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4)为减少各药物单一使用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5)需长期用药,有利于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如抗结核治疗。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1)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如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

(2)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二、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

三、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

四、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

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五、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六、哺乳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

七、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

一、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遵循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在病历中有相关性记载,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二、检验科加强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工作。协同院感办定期公布致病菌,细菌药物试验及耐药情况,并向全院发布相关信息。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做到以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为依据。

三、药剂科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深入临床、监督临床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调配处方时发现抗菌药物滥用应拒绝调配。协同有关部门收集、整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技术信息,定期向全院发布。

四、实行抗菌药物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每季度对用量较大、用药总金额畸形和异常增长的品种,组织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全面分析,经认定为不合格的品种,医院对其进行调控(限量或淘汰)。对确定为临床需要的品种,将采取临床科主任负责制,所属科室医师开具该品种,都需科主任签名同意。

五、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对临床医师和各科室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价。每季度抽查10%以上医师用药情况,定期对门诊处方及归档病历进行审查、定性和质量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定期公示、通报。

六、加强评价、监督后的奖惩落实工作,对执行合理用药较好的科室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的,进行警示谈话、经济处罚或参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对不合理用药情况的考核成绩将记入医生技术档案,作为个人评先、评优、晋升、评聘职称参考。

2.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分析2012年至2013年度我院西药房计算机药品管理系统中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等原始数据,根据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将我院西药房中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①非限制应用类:该类药物为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有效不易出现细菌耐药性,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价格较为低廉的抗菌药物。②限制应用类:该类药物为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相对于非限制应用类抗菌药物而言,其对细菌的耐药性或者价格等方面具有局限性。③特殊应用类:该类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或较为严重,不宜随意使用或易出现耐药性,需控制使用或缺少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实践资料或价格昂贵[3]。

以年度为单位,观察各年度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在全部药品销售总金额中所占比重,以及不同分级管理类抗菌药物在各年度的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计算: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值计算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和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AUD以平均每人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DDD数值表示,即DDD/100人/天。

2 结果

2.1 各年度抗菌药物的销售情况分析

表1结果表明:2013年度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占全部药品销售总金额的比重为22.12%,明显高于2012年度。

2.2 不同分级管理类抗菌药物在各年度的使用情况

表2结果表明:2013年度非限制应用类和限制应用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明显降低,特殊应用类抗菌药物呈上升趋势。2013年抗菌药物在门诊处方比例为30.05%,且每季度都呈下降趋势。明显低于2012年的39.15%。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79.5DDD,明显低于2012年的95.06DDD。

3 讨论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应用的现象日益严重,很多临床医生在患者没有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的情况下,仍坚持使用抗菌药物且应用的起点高,剂量大,换药频率快,由此带来的医疗和社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为了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明确指出各医疗机构需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4]。

通过在我院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我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已经初见成效,临床上加强对于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在取得医疗机构配合的同时,还要取得患者的支持,通过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减少患者对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疑虑、担心及由此引发的相关医疗纠纷,消除患者的误解[5]。医院要严格明确各级医师使用不同分级抗菌药物的处方权,尤其是门诊医师不得使用特殊应用类抗菌药物,通过限制其使用,减少耐药性,保证安全性[6]。临床上要定期开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培训,通过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的点评制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7]。

综上所述,在西药房药物管理中应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促进其应用日趋合理。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

[2]周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西药房抗菌药物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2):150-152.

[3]孟菊英,孟秀英.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不合理表现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58.

[4]聂忠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6):741-742.

[5]张蓉蓉,计瑛,江静舟,等.上海市26家二、三级医院2007-2009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4):258-261.

[6]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1,8(4):4-9.

3.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 篇三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多种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则导致了不良反应增多和细菌耐药等问题,例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肝菌等,其中有些耐药菌感染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最大程度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并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抗菌药物通常仅对细菌性感染有用,对病毒感染无效。并非所有的发热均由感染所致,而且并非所有的感染均由细菌引起,抗菌药物不能治疗病毒感染。下列情况不宜或应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病毒性感染;原因不明的发热,又无细菌感染迹象提示者;无症状或轻型胃肠炎型的沙门菌感染,因使用抗菌药物可抑制正常肠道细菌,有利于沙门菌生长繁殖,延长带菌期,并易产生耐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应列为常规,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予限制,因局部应用后易产生过敏反应,也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2004年10月国家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该规范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指征确定是否联合用药,最好按药敏试验结果用药;1种抗菌药物可以治疗时不联合应用多种药物,一般不联用3 种以上抗菌药;一旦联合应用,用药剂量要足,不宜采取少量长时间应用或频繁更换;还需注意配伍禁忌,联合应用抗生素应达到协同或相加的治疗效果,必须有严格的指征,如重症混合感染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低的患儿,以及耐药菌感染和难治的细菌感染等,防止拮抗作用和毒性作用的产生和增强。

药物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药物的选择不当,不但产生不了抗菌治疗效果,还可能给病人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诸如不良反应增多,致病菌的变迁现象增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合并症,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等等。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的选择,首先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性质,多数抗菌药物仅选择地作用于有限范围的致病菌,因此,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必须建立在对致病菌的正确诊断之上,有条件者应进行细菌分类与药敏试验。

2 患者情况

有药物过敏疾病及具有过敏性家族史者,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应禁用;机体防御机能低下者,应采用杀菌剂来治疗。肾脏是大部分抗生素排泄的主要途径。肾功能不全时,应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宜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以防因药物排泄障碍而招致的过量中毒,特别是那些本身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如:二性霉素B、先锋霉素Ⅱ、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等更应注意。而尿中排泄量少于15%的抗生素一般可不受肾功能影响。一般认为即使在肾功能衰竭时,仍可按常规用药,但肝功能必须正常。至于青霉素虽大部分经肾排泄,在肾功能衰竭时半衰期延长不多可以使用,其原因系在肾功能衰竭时该药可由肝脏代谢。因此,当肝功能不全者应用时必须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如羧苄青霉素仅在肾功能严重损害时,可每次2g,每12小时一次,但当肝脏有病时用药间隔应延长1倍。在肝脏中浓度高或主要经肝脏代谢和灭活的抗生素,当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时,可引起异常反应,例如:氯霉素血浓度可显著升高,从而增加对骨髓的毒性反应;林可霉素的半衰期可延长1倍,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良者应禁用或慎用。

(1)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使致病微生物不宜被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感。

(2) 病毒性或估計是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患者给予抗生素是有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3) 皮肤黏膜局部尽量避免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他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有眼黏膜及皮肤烧伤时要应用抗生素时要选择适合的时期和剂量。

3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生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在观察疗效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与感染过程继续发展的症状相似。如发热、皮疹、中枢神经功能紊乱、造血系统障碍以及肝肾损害等。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调整剂量或停药。

4 药品的价格或患者个人的经济负担能力

4.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篇四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并定期调整;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库,按照规定规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建立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

多省已发文明确

7月25日,国办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67号。

67号文中就提出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查房、分级护理、手术分级管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临床用血安全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等。

随后不少省份都跟进发文。201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陕西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2021年12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21〕181号。

2021年1月22日,河南省发布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21〕4号 。

豫政办〔2021〕4号提出,到2021年,全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大幅下降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近5年的全国范围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率和平均费用呈下降趋势。

笔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出版的《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中了解到:

从到2021年,全国住院患者平均抗菌药物使用率从67.3%下降到39.1%;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9.4%下降到9.4%;

抗菌药物占药品总收入比例从19.7%下降到11.3%,人均抗菌药品费用呈现递减趋势。

多地基层抗菌药物限制使用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发布的2021年12月《北京卫生监督行政处罚公示》显示:

北京家圆医院有限公司因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五十条第(一)项相关规定,被警告、罚款10000元。

除北京外,2021年3月,四川成都市就因“擅自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处罚了6家诊所,最高罚款近两万,并且市卫计委将行政处罚在卫生官网上进行了公示。

江苏则规定7类抗生素村卫生室不得采购。从2021年4月开始,按照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规定,村卫生室不允许采购以下抗生素:

阿洛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唑肟、阿奇霉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除基层外,据媒体报道,根据《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广东将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逐步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5.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 篇五

为贯彻吉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和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根据医院用药目录和用药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2.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

特殊使用: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3.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4.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并应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经感染专科医师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

5.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如需继续使用,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6.对违反制度者根据情节给予警示谈话、院内公示、院外公示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特别严重者降一级职称使用或晚两年晋级。

7.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

附:

明城镇卫生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

一、非限制使用类

编号药名及剂型

青霉素注射剂

氯唑西林注射剂

阿莫西林口服剂型

哌拉西林注射剂

头孢氨苄口服剂型

头孢羟氨苄口服剂型

头孢拉定口服剂型 头孢拉定注射剂

头孢唑啉注射剂

头孢克洛口服剂型

头孢丙烯口服剂型

头孢呋辛口服剂型

头孢呋辛注射剂

头孢替安注射剂

红霉素口服剂型

琥乙红霉素口服剂型

红霉素注射剂

交沙霉素口服剂型

克林霉素口服剂型

林可霉素注射剂

磷霉素钠注射剂

复方磺胺甲噁唑口服剂型

复方磺胺甲噁唑注射剂

甲硝唑口服剂型

甲硝唑注射剂

26盐酸小檗碱(黄连素)口服剂型

27庆大霉素口服剂型: 细菌性肠道感染 环丙沙星口服剂型:敏感菌所致泌尿生殖系统、呼吸、胃肠道、腹腔、皮肤、骨关节等感染、伤寒(<

18、孕妇、哺乳期患者避免用)诺氟沙星口服剂型:敏感菌所致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18岁、孕妇、哺乳期患者避免用)氧氟沙星口服剂型:同环丙沙星口服剂型

31氨苄青霉素

二、限制使用类

编号药名及剂型限用适应证、人群及其他

美洛西林注射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阿洛西林注射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剂型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轻、中度感染 阿莫西林/舒巴坦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氨苄西林/舒巴坦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引起的重症感染 头孢美唑注射剂胆道、腹腔感染 头孢噻肟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除铜绿假单胞菌外)所致中、重度感染、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头孢曲松钠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除铜绿假单胞菌外)所致中、重度感染、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头孢哌酮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头孢他啶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头孢克肟口服剂型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及慢支急性细菌感染 庆大霉素注射剂革兰阴性杆菌或葡萄球菌重症感染的联合用药、尿路感染的二线用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联合用药(注:肾功能减退者、>65岁和<8岁小儿尽量避免应用该药)妥布霉素注射剂同庆大霉素注射剂

阿米卡星注射剂同庆大霉素注射剂 四环素口服剂型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支原体、衣原体、下呼吸道感染轻症患者(8岁以下小儿、孕妇、哺乳期避免用)多西环素口服剂型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支原体、衣原体下呼吸道感染轻症患者、中重度痤疮的辅助治疗(8岁以下小儿、孕妇、哺乳期避免用)米诺环素口服剂型同多西环素 氯霉素注射剂敏感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伤寒沙门菌感染、厌氧菌感染 阿奇霉素口服剂型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感染、细菌性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敏感菌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 阿奇霉素注射剂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性感染

克拉霉素口服剂型同阿奇霉素口服剂型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联合用药 环丙沙星注射剂敏感菌所致泌尿生殖系、呼吸、胃肠道、腹腔、皮肤、骨关节等感染、伤寒(<

18、孕妇、哺乳期患者避免用)左氧氟沙星口服剂型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性感染、急性细菌性窦炎、单纯性和复杂性尿感、皮肤软组织感染(<18岁、孕妇、哺乳期患者避免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同左氧氟沙星口服剂,为中、重度感染者

加替沙星口服剂型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感染、急性窦炎、尿路感染(<18岁、孕妇、哺乳期避免用)注意监测血糖变化,糖尿病患者慎用 加替沙星注射剂同加替沙星口服剂,为中、重度感染

莫西沙星口服剂型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感染、急性窦炎(<18岁、孕妇、哺乳期避免用)氟康唑口服剂型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包括脑膜累及者)、骨髓移植患者接受细胞毒素或放射治疗时预防用药

氟康唑注射剂同氟康唑口服剂

特比奈芬甲癣、大面积严重的体癣、股癣或皮肤念珠菌病

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引起的重症感染

34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引起的重症感染

35头孢地嗪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36奈替米星注射剂革兰阴性杆菌或葡萄球菌重症感染的联合用药、尿路感染的二线用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联合用药(注:肾功能减退者、>65岁和<8岁小儿尽量避免应用该药)

37依替米星注射剂耐药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感染的联合用药(肾功能减退者、>65岁和<8岁患者尽量避免应用)

38奥硝唑注射剂厌氧菌感染不能耐受甲硝唑者

39克林霉素注射剂

三、特殊使用类

编号药名及剂型限用适应证、人群及其他

1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剂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感染,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患者

2美罗培南注射剂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增加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4比阿培南

5第四代头孢*头孢地尼口服剂型敏感菌所致轻中度下呼吸道感染、急性上颌窦炎

6头孢吡肟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除铜绿假单胞菌外)所致中、重度感染、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7头孢匹罗注射剂

头孢噻利

8多肽类与其他去甲万古霉素注射剂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等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所致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肺炎、骨髓炎等重症感染

9万古霉素注射剂同去甲万古霉素注射剂

10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注射剂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其治疗无效的曲霉病、中性粒细胞减少(<500/mm3>10日)持续发热(>96h)疑为真菌感染的经验治疗

11伏立康唑口服型剂侵袭性曲霉病、念珠菌血流感染及食管炎、氟康唑耐药念珠菌感染

12伏立康唑注射剂侵袭性曲霉病、念珠菌血流感染及食管炎、氟康唑耐药念珠菌感染

13卡泊芬净(科赛斯)注射剂

14米卡芬净

15两性霉素B注射剂隐球菌、念珠菌、曲霉、毛霉等真菌所致的各系统感染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篇六

一、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

二、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未经备案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医疗机构不得采购。

三、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四、医疗机构确因临床工作需要,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超过规定的,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详细说明原因和理由;说明不充分或者理由不成立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接受其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的备案。

五、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品种结构,并于每次调整后15个工作日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得少于1年。

六、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选用基本药物(包括各省区市增补品种)中的抗菌药物品种。

七、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八、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九、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医疗机构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在乡、民族乡、镇、村的医疗机构独立从事一般执业活动的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权。

其他医疗机构依法享有处方权的医师、乡村医生和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药师,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十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当包括:(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处方集》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三)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四)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控制方法;(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十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十三、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十四、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十五、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村卫生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十六、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十七、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未出具前,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当地和本机构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经验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出具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十八、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相应措施:(一)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二)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三)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四)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十九、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内部公示和报告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并予以内部公示;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医师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年报告一次;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半年报告一次。

二十、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二十一、医疗机构应当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

7.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自医院HIS系统调取2013-2014年抗菌药物应用数据, 包括抗菌药物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 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包括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病原学送检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病原学送检率=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送检人数/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总人数

近年来, 以DDD值为基础数据进行的各类药物利用评价成为医院评价用药合理性的主要方法[2]。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 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确定。使用频度 (DDDs) =该药品年消耗总量/该药的DDD。DDDs显示某种药物每日使用频度, DDDs值越大, 表示某种用药频度越高, 选择倾向性越大[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UD) 以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DDD表示, AUD= (抗菌药物累计DDDs/住院患者人天数) ×100[4]。

2 结果

2.1 2013-2014年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应用情况

由表1可知, 除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201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于卫生部规定指标 (≤40) [5], 其余符合要求。医院抗菌药物指标完成较好, 2014年仅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未达标。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有所下降,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有所增加。

2.2 2013-2014年三级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应用情况

由表2可知, 2014年三级抗菌药物的DDDs比2013年均高。抗菌药物使用总金额与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金额有所下降, 但各级抗菌药物构成比并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该研究结果可知, 我院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均较好的完成指标。抗菌药物强度有所下降并且2014年已达到卫生部规定指标。分析上述的结果是医院采取如下干预措施: (1) 医院成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院长与科室主任签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 明确科室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2) 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知识培训, 切实发挥临床药师作用; (3) 院领导带领抗感染相关专家下临床督导; (4) 医院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等;利用信息化手段控制医师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 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必须有两位高级职称人员审核后才能开具。 (5) 医院定期抽查病例, 组织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专家进行点评。 (6) 严格落实奖罚制度和通报制度。所以经过一系列干预, 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有所提高。

我院每月组织专家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抽查, 对不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个人进行处罚以及院里定期召开科主任会议对Ⅰ类切口手术不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较多的科室进行批评, 组织专家去其科室抽查指导。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较多的科室主要为神经外科、心外科与骨科。但本次调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医师片面惧怕术后感染, 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此前医师术前未能严格遵守外科手术消毒方法进行消毒故现医院已严格监控医师术前的消毒过程。

非限制级、限制级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DDDs均增加, 使用频率均增大。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6.07降至39.29, 抗菌药物DDDs增加的原因可能为我院住院患者人数增加。近两年我院特殊使用级及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DDDs所占比例较高, 选择药物起点较高, 经验用药较多因此临床医师必须树立强烈的病原学观念, 掌握从临床表现特点而判断病原性质的本领。

我院抗菌药物各项应用指标自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有较好改善, 近两年各指标持续改善, 抗菌药物应用水平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然而在临床应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医院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继续加强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保证医疗质量[6]。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2013-2014年抗菌药物相关指标情况, 以期了解近两年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通过限定日剂量数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方法对我院抗菌药物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完成较好, 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尚未达标, 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已达标, 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DDDs构成比较高。结论 临床应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整治措施。

关键词:抗菌药物,医院管理

参考文献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甘泳江.2006-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1, 20 (6) :310-312.

[3]郗颖, 周妮妮, 许健.418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合理性分析[J].安徽医药, 2012, 16 (6) .

[4]孙习鹏, 陆瑶华, 陈燕, 等.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的干预措施及成果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于监测, 2013, 10 (4) :212-215.

[5]陈艳伟, 于雪, 梁卉.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2, 15 (12) :837-839.

8.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篇八

【关键词】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44-01

抗菌药物是临床疾病治疗和预防应用交普遍的的一类抗菌药物, 合理对症的抗菌药物与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有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强弱也相互相互联系。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对发挥抗菌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在临床治疗中比较严重 ,出现了用药过程中伤害到患者的治疗需要,而一味追求药物利润,给患者带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1 临床资料:

1.1随机选取2013 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00 例 , 男124例 ,女76 例 年龄16-76岁 , 平均 46岁。

1.2方法:

对抽取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按设计的表格将患者资料逐份填写进去,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病案号、年龄、住院时间、疾病诊断情况、感染病类别、细菌学检查、药敏测试、用药记录,用药记录包括药名、用法、用量、用药时间、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将所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1]。

2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3 结果:

3.1 疾病诊断所有患者中,被诊断为感染的患者共106例,占52%。患者的原发病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肺气肿、急慢性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胆囊炎、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尿道炎。其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胆道感染等,其中呼吸道感染56例,胃肠道感染20例,泌尿系统感染18例,胆道感染12例。

3.2病原学检查

抗菌素应用状况本组200例患者中 ,以被诊断为感染106 的患者为例 , 其中主要包含了泌尿系统感染 、 胆道感染 、 胃肠道感染 以及呼吸道感染等 。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有136 例 , 使用率为68% , 主要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类 、 头孢类、氨基糖昔类、大环内脂类等 。总的来说,我院抗菌素的使用率68%,感染率32%,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6例感染的患者中,有52例患者送病原学实验室检验,病原学检出率为49%,其中有19例中检测出带菌者,7例检查出真菌感染。

3.3 抗菌药分级应用情况

按照药物分级管理要求, 所有患者中,限制性应用抗菌药79例, 其中包括美洛西林、青霉素G、头孢呋辛、庆大霉素、甲硝唑等, 非限制性应用抗菌药88例, 包括头孢他啶、头孢地尼、克林霉素、替硝唑等, 特殊应用抗菌药8例, 包括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4]。

4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要科学,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抗生素进行科学的选用 ,另外要对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副作用进行准确 的评估[5]。世界卫生物质关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一定指导性的要求 , 一般要求使用率要低于30% [6]。

通过对住院患者回顾性的研究和探讨,发现内科住院患者抗菌素使用情况很高,而且高出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的使用范围,高出我国卫生部门规定抗菌素是使用规定范围。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严谨、科学、严格遵循用药适应症并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抗生素进行科学对症的用药,另外要对抗生素治疗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副作用进行准确、科学的判断和评估。 如果发现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的感染时 ,应综合判断和评估对患者进行联合抗生素用药治疗,比如头抱吠辛和阿奇霉素的联合使用时,一个是抑菌剂,一个是杀菌剂 , 这种联合用药就不够科学[7] 。 联合用药能够给患者带来及时有效的治疗,一定做到做到科学、严谨、认真、负责 的态度,体现良好的医德风貌。在临床抗生素的治疗中,抗菌药物频繁更换使用,而且没有详细注明更换药物的具体原因,导致抗生素滥用,最终出现耐药和真菌感染等严重后果。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会选择价位高的药物的现象,而忽视的患者的承受能力,为了保障临床抗生素用药地安全有效, 院内应该加强抗生素科学安全的管理 ,在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时要有必要控制和监督,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经调查,对内科抗生素的应用存在不合理的使用的现象,需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加强对临床抗生素用药的监都和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科学、正确的用药指导,增加患者的用药常识。

参考文献:

[1]陈雪清,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当代医学[J]2011,11,25

[2]陆卫英.20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师,2009,05:635-636.3.

[3]李进杰.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08:2018.

[4]王瑞臣,沈钺,杨又力,等.92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 (1):89-91.

[5]瑞臣 沈钱 杨又力 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01)

[6]张丽娟 王彦荣,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当代医学2009(15)

[7]石宝莲 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探究.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1-15

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篇九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讨论制定了《平凉中医骨伤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以期达到提高我院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院费用的目的。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方案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是否正确、合理,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有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住院病人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采集血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未获结果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病原学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3、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需认真对待。治疗前应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可使用一般口服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后应及时转为口服。

4、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辅助治疗。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裹性厚壁脓肿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导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滴耳。

5、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所感染的病原菌种类、部位、程度和患者的综合病情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是否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根据本地区、本院、本病区细菌耐药情况选用抗菌药物。(2)给药途径: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等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3)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药物消除半衰期,确定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4)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按特定疗程执行。

(5)在多种药物可供选择时,应以窄谱、价廉、不良反应少的优先。

(6)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3天量,最多不超过7日(抗结核药物除外),应控制多药联用。

(7)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用药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更换抗菌药物必须在病程记录上注明理由。

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指征。单一药物治疗有效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以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明确的严重感染,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疾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及重症感染。

(4)需长疗程治疗,并且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感染等。

(5)由于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会增多。

7、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各临床科室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到48小时。

8、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己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1、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各科室必须严格按照《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落实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我院的抗菌药物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个管理等级,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出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2、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定期(每季度)分析报告本院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决定,是否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3、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监测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规定要求,我院现明确将抗菌药物使用率作为医疗指标进行定期监测。药剂科期组织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月一次,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院内公布相关处理结果。

4、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考核与处罚制度 根据本规定内容,我院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纳入医疗质量监控范畴,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监控,并按下列条例进行处罚。(1).医生未按权限使用抗菌药物,发现一张处方或一份病历扣300元;

(2).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非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发现一张处方或一份病历扣300元;

(3).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未开具皮试医嘱,发现一张处方或一份病历扣罚300元;

(4).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发现一张处方或一份病历扣罚300元;

(5).剂量、用法不正确,发现一张处方或一份病历扣罚300元;(6).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不合理,发现一张处方或一份病历扣罚300元;

(7).有重复给药现象,发现一张处方或一份病历扣罚300元;(8).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发现一张处方或一份病历扣罚300元;

(9).择期手术未在术前0.5-2小时,或未在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剖宫产为结扎脐带后给药),发现一份病历扣罚300元;

(10).未按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择术前预防用药,发现一份病历扣罚300元;

(11).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污染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超过48小时,发现一份病历扣罚300元;

(12).未根据病种选择药物的疗程,发现一份病历扣罚300元;(13).未依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且未说明理由,发现一份病历扣罚300元;

(14).病程记录中未对抗菌药物使用目的、更换药物、停用药物进行分析说明,发现一份病历扣罚300元;

(15).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未上报,发现一例扣罚300元;(16).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发现一张处方或一份病历扣罚300元;

(17).超出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标准,(门诊∠20%,住院∠60%)每超过1%扣罚500元。

(18).将合理用药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中,科室或个人一年内如违规三次(含三次)以上,分别取消科室及个人评先资格。医务科、药剂科、院感科参与考核管理。

10.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 篇十

一、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加强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医院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依据。

三、医院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

四、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院取消其处方权:

(一)被责令暂停执业的;

(二)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三)被注销、吊销执业证书的;

(四)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五、药师连续3 次以上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医嘱,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

六、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六个月内不得恢复其处方权和药物调剂资格。

七、医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报请主管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 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使用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

(四)索取、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八、药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报请主管部门按照《药品管理法》 有关规定,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六条、三十四条的规定,违法购入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

(二)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调剂审核处方、医嘱,造成患者严重损害的;

(三)未按照规定,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和规格的;

(四)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九十条的规定,在药品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十、医院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销售行为的管理,对存在不正当销售行为的企业,及时采取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制度

一、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负责每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并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进行统计。信息科应提供技术支持。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的重点:

1、重点监测疾病:

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 介入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

2、重点监测药物:特殊使用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

3、重点监测科室:外科系统、心血管内科等介入治疗科室、感染性疾病科和呼吸内科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始终不达标的科室。

4、重点监测医师:抗菌药物使用量前3种中的前10名医师;检查中发现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较多的医师。

三、监测的内容应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使用时间(天数)、使用量、使用强度、用法及次数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等。

四、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

1、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2、半年来使用量排名,始终处于医院前10位的抗菌药物;

3、临床经常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4、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5、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五、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11.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在普外科患者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比较多,因此也是管理抗菌药物的重点时期。为了减少手术之后的伤口感染的发生,讨论抗菌药物是怎样被使用的,以及如何能提高抗菌药物用量少而疗效好的使用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对2011年普外科围手术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可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调取2011年全年在普外科住院并施行手术的患者档案,从中随机抽取200份患者档案,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方法

把抽取的患者档案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数字研究分析,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因诊断,手术的名称、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名称、种类、起止时间、使用方法以及剂量。对上诉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使用数据技术采用方差校验的原理。

2 结果

2.1 抽取档案的患者的基本情况

在200份患者档案中,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115例;年龄平均49.66岁;平均住院时间16.21天;治愈率达到87.5%。其中进行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有132例、Ⅱ类切口手术为46例、Ⅲ类切口手术为12例。

2.2 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

200例患者中无一例外全部使用过抗菌药物,药物主要涉及9个大类的32个品种。使用率最高的为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类、硝咪类等。使用频次位列前十的排序见表1。大部分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注射,少部分为外敷或者口服。单一類的用药43例(21.5%),二联类用药104例(52%),三联类用药37例(18.5%),四联类用药16例(8%)。

表1:抗菌药物使用频次位列前10的排序

药名药品类别使用频次百分比

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氨基糖苷类18721.59%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硝咪唑类16521.36%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青霉素类13515.89%

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氨基糖苷类10812.47%

注射用替考拉宁 738.43%

甲硝唑注射液硝咪唑515.89%

硫酸异帕米星注射液氨基糖苷类424.85%

注射用盐酸头第2代头孢菌类394.50%

注射用萘夫西林钠青霉素类354.04%

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第2代头孢菌类313.57%

合计 866100%

2.3 抗菌药物给药时间

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为2d~23d不等。其中手术前没有用药10例,手术前不大于2h用药的116例,大于2h的74例。手术之后用药100%。其中停药在不大于2d 的5例,3d到6d的139例,大于7d的56例。下表普外科围手术期临床药师给药时间统计。

表2:普外科围手术期临床药师给药时间统计

使用时间Ⅰ类切口手术Ⅱ类切口手术Ⅲ类切口手术合计

术前<2h45583116

术前>2h23351674

术前未用药73010

术后<2d1405

术后3d到6d54778139

术后>6d1638256

2.4 临床标本细菌培养

根据档案中记载统计,出现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细菌感染的患者总数达到2.5%,采集被研究患者的相关临床标本共34例。

2.5 对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现象

研究还发现,在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的48例,基本符合规范的66例,而不合理的达到86例。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主要体现在给药的时间不恰当,手术后用药的时间过长,药物的选择、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规范等。下表统计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恰当的原因。

表3:统计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恰当的原因

原因病例数百分比

选药不恰当89.3%

给药时间不合理4451.2%

药物剂量和方法不规范1214.0%

手术后用药时间过长2225.5%

2.6 抗菌药物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必须依据手术的种类以及手术后最容易感染的病原菌,还要结合患者自身的抗病菌的能力。一般地医生都会选择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易于患者接收的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对主要感染病原菌为葡萄球菌的手术通常选择注射替考拉宁、青霉素类,而格兰阴性杆菌、甲硝唑则主要用于无厌氧菌的感染。预防用药的起点要高于治疗用药,且频繁换药在无医生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以一天为准。

3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通过此次病历档案调查,作者发现在在我国关于抗菌药物使用的法规颁布之后,在普外科围手术期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进。药物的选择,使用时间上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仍然不很理想。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3.1 预防使用的抗菌药物的起点选择高

理想状态下手术期的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首先考虑高效的杀菌能力,所以应选择广谱抗生药等能覆盖手术部位可能所感染的绝大部分病原菌,同时也应该适当的考虑药品价格因素。导致患者发生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病原菌一般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于这些菌类,一般来说,头孢菌素的选择通常是第一位的。相关用药规范也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做了详细的规定,建议预防性的用药首选头孢唑林及头孢拉定,而在本院的研究过程中却发现:Ⅰ类切口手术中仅有86例符合上述要求,其他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大都是三、四代的头孢。广谱性的抗菌药物尤其是第三、四代的头孢药物并不适合轻症感染及预防用药的需要。Ⅱ类切口手术患者是以胃、十二指肠以及结直肠手术为主要類型,其可能感染的病原菌大部分是厌氧菌类型,这时才用得着三四代头孢药物。

3.2 术后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过长

研究患者病历档案发现,联合用药占到总用药的84%,Ⅱ类切口手术大多是三联四联性用药,试验中56例患者的用药时间在手术后超过了6d,而规定手术后预防性用药的时间一般为3d以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联用,可获得叠加的作用并且可以避免耐药株的产生,但是盲目进行药物联用,却会适得其反。对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来说,单一的药物预防就足够了,无需进行药物联用。

研究结果显示,医院在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必须引起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正确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加大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给药时间、剂量方面的管理力度,从而提高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玛依拉·阿不都克力木,金小越.我院普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医学信息,2012, 25(3):102-103.

[2] 谢爱华.531例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 23(6):56-57.

[3] 张遂.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 24(6):89-90.

12.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676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选取病例的年份分为3组, 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住院期间使用过抗菌药物。

1.2 方法

完善病例的信息, 由专业人员录入所有入选病例的姓名、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至Office Excel表格中, 反复核对。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作为判断院内感染的标准, 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所选病例6765例, 实查病例6765例, 实查率100%。其中应用抗菌药物5953例 (87.99%) ;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2.60%) ,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 (P<0.05) 。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三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见表1。

注:与2011年比较, *P<0.05;与2012年比较, #P<0.05

2.2 常用抗菌药物及使用途径

此次调查统计了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结果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名的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分别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

3 讨论

抗菌药物为感染患者带来了福音, 极大降低了感染导致的死亡数, 是目前医院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抗菌药物种类数量的不断提高, 在医院及个人利益的驱使下, 医院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普遍。WHO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 而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0%之高, 远远高于国际要求的用药水平[3]。抗菌药物滥用不仅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破坏体内菌群屏障, 导致二次感染, 扩散至呼吸道、消化道, 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 还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严重的会产生超级耐药菌, 使治疗无药可用。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已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 加强其合理应用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课题[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调查所选病例6765例中, 应用抗菌药物的有5953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7.99%;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感染率为2.61%,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3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统计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名的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分别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综上所述,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摘要:目的 观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676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选取病例的年份分为3组, 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住院期间使用过抗菌药物。录入所有入选病例的信息至Office Excel表格中, 反复核对。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作为判断院内感染的标准, 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关系。结果 6765例患者中, 应用抗菌药物5953例 (87.99%) ;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2.60%) ,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 (P<0.05) 。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3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统计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位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结论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 杜德才, 姜玲, 沈爱宗, 等.某三甲医院2005-2006年住院患者抗菌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3) :191-193.

[2] 沈志君.2007-2009年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74-1775.

[3] 龚小明, 范利红, 王莉, 等.抗菌药物应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3 (7) :1638-1639, 164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高一数学期中考试教学反思下一篇:生产运营管理咨询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