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2025-01-1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历史学科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精选14篇)

1.历史学科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篇一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3(人教版)

D.选官应注重品行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唐代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而缺乏对所选拔官吏品行的考核,唐太宗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制度的弊端,认为即使所选拔官吏因腐败失职得到惩处,也难以弥补他们给人民造成的困苦。这里唐太宗强调的是从选官源头上注重品行。B项是科举制的优势,故排除。A、C两项虽是从不同角度据材料意思得出的认识,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故排除。答案 D 例2(2012·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A.唐长安

C.元大都

B.宋开封 D.明北京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注意图片中的关键词。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所以答案选择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 C 例3(2012·广东高考)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D.废除三省六部制 C.实行君主立宪制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产生的影响。题干的大体意思是:保留宰相制度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确保君主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君主专制的弊端。B、D两项显然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C项君主立宪制度出自近代西方,直接排除,答案为A项。答案 A 例4(2012·江苏高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审题突破 本题以史料切入考查明代内阁制的特点,解题关键是熟知明代内阁制的有关史实。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明成祖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到嘉靖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说明内阁成员地位上升,但辅政功能未变,因此D项正确。内阁成员都是入仕后的官员,故排除A项;内阁成员只是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且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故排除B项;后来内阁地位虽上升,但未统管六部,六部权力和内阁权力在明代不同时期有所消长,排除C项。答案 D

抓主线,明规律

高考命题常常会设置迷惑项来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

内涵的区分。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要明确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化皇权的措施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抓住“变化”这一特征归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发展演变的史实,并能透过变化趋势揭示演变的本质,总体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当今公务员考试及教育的公平、公正)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A.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

答案 B

B.科举制 D.均田制

解析 隋朝开始的科举制是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其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允许平民子弟参加。通过科举考试,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也扩大了统治基础。故本题选择B项。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核心概念:军机处)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军机处。由此可见,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政令统一的需要 D.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康熙帝的话明确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要求,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实行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政令统一的需要,排除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立意——主干知识:君主专制制度)明朝解缙曾说:“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初法律制度不完备

B.明初注重法律制度的修订和补充 C.明初君主专制强化 D.明初贯彻以法治国的方针 答案 C 解析 “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说明法律变化频繁,人人自危,而能够随时变更法律制度的只有皇帝,这体现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A、B、D三项的结论。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社会史观)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C.九品中正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有利于“老百姓”,即平民百姓进入既得利益集团、扩大统治基础的制度,与此相符的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机构制度,不具有材料所体现的作用;征辟察举制往往被地方大族把持,很难涉及平民百姓;九品中正制依据家族门第高低选拔官员,也不涉及平民百姓地位的变化。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答案 B 解析 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A项是唐朝实行的;C、D两项是“法宝”的具体体现。

6.在古代中国,太监社会地位低下,最为人瞧不起。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太监中的许多人却能受到皇帝的恩宠,甚至掌握实际军政大权。比如明熹宗时期的宦官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B.征辟察举制 D.科举制

()A.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

C.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

答案 C

B.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森严的等级制度

解析 秦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显著特征是皇权至上,侍奉皇帝的太监是皇帝与大臣联系的主要通道,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为他们把持政权提供了方便。故C项正确。

2.历史学科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篇二

一、教学案一体化的涵义和优势

1. 教学案一体化的涵义。

所谓“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师将详细教案简约为学生教学案, 通过教案与教学案的有机统一和师生的共同探讨, 完成设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教学的教学活动程序。为了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教学案一体化更注重了具体教学流程中各个具体环节的设计, 但并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认为, 实行教学案一体化, 教师在教学案圈圈点点就可以代替教案了。没有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全面分析和研究, 没有教师对教学案各个环节的精细化设计, 是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出现的, 也正是基于此, 我们教案中的具体环节还是要认真地落实, 只是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2. 教学案一体化的优势。

一体化教学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注重学生的自学, 促进学生由先学, 再到会学, 从而学会学习, 学会探索,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二、教学案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 资源共享。

在教学中, 我们备课组老师做到互通有无, 资源共享。有好的资料、好的主意应毫无保留地交流、讨论, 我们坚持统一教案。在集体备课开始前, 中心发言人把单元整体教案、课件拿出来, 其他老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修改。在个人备课环节, 大家有好的资料、素材, 都会拿出来共享, 有时就直接放到英语组QQ群中。我们备课组绝对不允许教师个人私自跟本班学生单独印资料或者购买资料。

2. 认真选题, 把好练习的质量关。

教师把好习题的质量关, 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前提条件。在选题上, 我们从多种途径精选了设计严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练习题, 限时完成, 保证质量。让学生在应试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高中阶段所学语言知识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分辨能力, 增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掌握解题技巧。

3. 疑难辨析。

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 采取在教师的点拨下, 层层领悟最终引导出结果的方法。对于教学案中的经典例题, 我们一般不给出学生现成的解答分析, 而是让学生先尝试自己去解题 (可讨论) , 在此期间, 教师可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4. 精讲精练。

我们反对题海战术, 课堂精讲和精选练习材料是我们备课组又一特点。集体备课解决精讲的问题。精选练习是我们课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从各种材料中精选出有价值的题目精练。

5. 达标训练。

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后, 其效果如何, 需要经过检测来完成。课堂上老师可随时面批部分同学作业。一方面, 学生通过完成测评试题, 检验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可根据测评中学生暴露出来的薄弱甚至错误的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制订补救措施。

6. 总结提高。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 虽经过自学和讨论相结合, 但获取的认识是零散的, 只是初步的结论。因此, 需要把已学过的分散知识进行归纳, 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通过寻求相互之间的联系, 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联系图, 使之系统化。

三、教学案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成效

1. 夯实基础, 发展能力, 教学案编写富有成效。

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第一轮复习是不是做些练习就算完事了呢?这么做的话, 我们老师是不是省心又省力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是不是有利的呢?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此我们决定自编一套复习资料。从模块一到模块十总共35个单元, 单元重点和难点都以学案的形式呈现出来, 做到教学案一体化。每个单元的学案由两部分组成:重点单词和短语, 以及重点句型。重点归纳总结词汇的词义和用法, 并适度地扩大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由点及面,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常用词的基本用法和常用搭配。特别是那些用法和词义繁多、搭配能力强的常用基本词汇, 尽可能做到训练到位、熟练运用。归纳复习之后, 再配上高考考点及对应练习, 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 个人反思, 名师指导, 教学效果凸显。

我们英语备课组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 全组教师们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钻研教材、教法, 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中去, 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总结。

总之, 教学案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合一, 能够激活日常教研, 激活课堂教学, 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无效劳动, 减轻学生由于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取得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夏谷鸣.高中英语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期

3.历史学科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篇三

【关键词】三案一体六模块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所谓“六模块·三案一体”教学模式中的六个模块是: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迁移应用、矫正反馈。三案是:教案、学案、巩固案。要求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精心实施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合理实施“六环节·三案一体”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六模块”可以在一课时或多课时内完成。注重向课堂要效率、要效益、要效果。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被动性学习而言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我要学”和“要我学”。自主性是学习者对自己课堂内外学习的自我负责,是学习者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而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辅之导之,是提供学生顿悟的条件或情境以及相关的方法,是及时地调整学生的思路。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转化呢?以《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为例进行讨论:

一、立足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

抓基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索求知识。在上课之前把相关的资料、学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结合书本把自学质疑部分填空准确填写,找出本课的重点知识;通过交流展示的方式要求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经过消化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尽可能对知识产生疑问。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1、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景

结合时政热点,巧妙引出历史问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如在问起了英美两国的关系,这样就拉近了历史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从而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2、提供历史资料,创设体验情景

历史由于具有“过去性”的特点,有时学生不能身临其境进行体验。可以通过历史歌曲、历史录音、历史图片、电影片断、原始材料、历史实物,“再现”历史,以生动教材、丰满教材、补充教材、延伸教材,如让学生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照片中掀开历史的画卷。

3、结合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创设讨论情景

很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讨论情景,一定会更容易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如在本课教学时,我先提出问题:“美国现任总统是谁?”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奥巴马,一下子学生讨论的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了,然后趁热打铁引出问题:“奥巴马创造了历史,是第一位黑人总统,那美国独立一开始就倡导种族平等吗?”这样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也达到了创设讨论情景的目的。

三、立足发展性,互动探究,构建自主发展的平台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把“教”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而忽略了学生是的“学”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而容易出现有“教”无“学”的现象,特别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这一现象更加普遍。很多走上社会的人士,都说中学时基本没有真正学习历史。这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悲哀,中学历史教师的悲哀,亦是民族的悲哀。因此,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学习历史,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

例如在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学生分成原因探究组、历史追溯组、原则考查组和综合评价组四个探究活动小组,每一个探究小组给出一至二条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课前需要作好一定的准备,例如学生分组、给出探究问题、给出探究具体要求等。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学习历史,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

四、开展迁移运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与学的活动都重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创新,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迁移运用中注意激励学生,努力完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例如本课设置两个主题:一是搜集材料说明“独立战争的原因”,二是华盛顿的伟大之处,充分鼓舞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五、引导自主创新和矫正反馈,提高学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检验,同时会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1)通过小组的自评互评,养成习惯:对于自己的作业有时自己批改,有时互相批改;对于自己的错题也能自我分析、查书印证、并且触类旁通。这样做可以养成学生正确做题以及及时落实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同时,培养学生一种意识:会解题目,不能只满足于做出答案,应该“解析”题目的题干和题枝,从分析题目中,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及原理,分析、体会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2)引导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课堂辩论。例如,本课可以让学生围绕“美国独立战争是否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和平等”主题展开辩论。

总之,“三案一体六模块”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应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形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一模式实施之初,学生自主学习困难较大,主要原因是不仅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知识储备不足,文化素养缺乏,往往造成学生讨论、理解陷入困境的局面,它严重制约了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教师如何通过整合课本知识与提供相关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持,有效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主编.《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2007年3月第1版

[2] 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主编.《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对话 》,2005年9月第1版

4.教学案一体化与教学相长(模版) 篇四

近年来,我们学校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经过多方面的学习、分析、调查,反复揣摩、研究先进地区和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精神实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摸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策略、路径和手段。确立“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正在不断完善、推广应用。这里就“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应用、反馈完善过程中与教、学相长的关系作一些总结。

一、“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中体现“教”、“学”相长

1.“教、学案一体化”的特点

(1)“教、学案一体化”应具备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探究、课堂笔记本、课堂演练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思考订错等多重功能,是教案和学案的统一体。所以既有教案的完整的环节,又有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即有教师的引导部分,又有学生的思维、探讨部分;即有教学的典型例题,又有精要题量要少而精的分层练习,既有知识覆盖面宽的基础部分,又有适宜迁移思维提升的部分。

(2)“教、学案一体化”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流程为主线,突出过程与方法。

2.“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

“教、学案一体化”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将第一思考时间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给学生”。为了充分体现这个基本理念,我们对“教、学案一体化”栏目和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反复调整。因此对一份“一体化教、学案”要经过多道程序,框架构思、查找资料、拟出初稿、讨论增减、定稿打印等。因此整个备课过程都是备课组的集体活动,备课组长负责,有经验的教师带头、把关,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这样“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过程就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备课过程,改变了原来的“教”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教”了,而是在教中学,学中教,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集思广义、有经验教师带动、年轻教师注入活力、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密切合作。因此,一份成功的“一体化教、学案”完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我们的“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不仅是要体现教师的“教”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旋律是学生,如果我们的设计不是为学生考虑,不是从学生的“学”出发,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案一体化”的具体内容设计中要求做到: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要从学生学习流程的角度,给予点拨或提出一些问题引起进一步思考,要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角度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要能使学生循序渐进、拓展提高,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对效果能够得到检测、对学习过程能够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

二、“教、学案一体化”的应用中体现“教”、“学”相长

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关键一环。设计了优秀的“一体化教、学案”,关键还是要通过课堂这个平台,老师的引领充分发挥其功效。因此要求每一位老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围绕教材、围绕“一体化教、学案”的设计反复思考、推敲、琢磨。充分发挥教师的特点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用好它。

在应用“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

(1)预习自主探究部分。在这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课前进行,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同学交流等手段来完成。在传统的教学中,预习仅仅是老师口头的作业,学生几乎是不去做的。但在我们的“一体化教、学案”教学中就不一样,我们把口头变成了具体的内容,而且是必须完成,因为在每一节课前,教师要将“一体化教、学案”收起来批改预习内容的完成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慢慢养成了预习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学会了如何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其中的“思考探究”、“拓展思考”的问题不仅激起他

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分析、归纳、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而教师的“教”则体现在预习自主探究内容的设计和对预习内容完成情况的检查,通过检查,我们教师了解到学生对哪些内容是可以预习解决的,对哪些内容是需要老师引导解决的,这样对以后的教学案的设计和教学中就更能有的放矢,更具有针对性,更接近学生,“教”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2)课堂演练反馈部分。在这部分我们从课本的基础知识出发,设计一些由基础知识引发出的问题,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点拨、引导。从而使同学们对知识的有了认知,“思考讨论回答”是将认知逐步转变到理解,“当堂练习反馈”是对知识的简单应用,“教师追问”是对知识的引伸,“学生提问”、“学生评价”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思维后展现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其实学生在展现问题、发表见解的同时也在积极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是分组学习、讨论、提问、回答是必不可少的。总之“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是以“一体化教、学案”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和引擎,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即围绕学生的“学”。而要顺利完成教学内容,体现学生的“学”,教师的引导、协调、组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把一堂课比作一台机器,机器的运转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教师的“教”就是机器运转的控制程序和润滑油。如何将课堂这台机器在规定时间内运转的效率最高,就体现在教师的“教”上面。因此“教、学案一体化”的应用不仅挑战了学生的“学”,同样也挑战我们教师的“教”,即“教”与“学”相互浸润,“教”、“学”相长。

(3)课后练习巩固反馈部分。这部分主要针对上课内容的检验、巩固、提高。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一定相同,我们在选题时就明确不同层次:基础题、理解应用题、能力展示题等。前两部分题是要求全体学生完成,能力展示题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完成也可以部分完成或不完成。教师的选题和批改体现教师的“教”,学生自主完成,量力而行体现学生的“学”。同样这里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体现教师的“教”,“教”、“学”相长。

三、“教、学案一体化”的反馈完善中体现“教”、“学”相长

“教、学案一体化”的反馈完善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以及学生发现和提出的相关问题、教师解答问题中,教师感觉到“一体化教、学案”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下课后应及时修改、补充,以便以后教学的推广中的应用。即教师的“再备课”。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当场适当补充一些知识点、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内容,同样也是为了学生的“学”。另一方面是:本课总结反馈表。在教师对试题批改、评讲后,学生要认真填写反馈表,教师要回收统计,最后讲义给学生留存。学生在填写表格时又是一个温故学习的过程。他要反思自己在本课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还有未解决的问题等。还有学生留存表格也是为了自己的“再学习”――复习,在复习时他就知道这部分知识中哪些是较难学的、哪些是需要加强的。而对于教师,在对同学们的表格内容统计时,是对学生在这部分知识上存在的问题的又一次了解,让教师又进一步真正了解到学生在学习时的困难,为我们教师的下一步工作积累资料和素材。这又一次教师的“再备课”。

5.《将进酒》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篇五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在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后,专设了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该专题有4首诗,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本课要学的两篇系自学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增进对李白个性的了解,对李白诗歌风格的了解。

2、了解古体诗的样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并赏析诗歌里的思想情感。

3、领会本文的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4、背诵。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多写饮酒放歌的情怀。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自创新意,跳出了前人的窠臼,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面上是人生易老的在感叹,骨子里是怀才不遇的悲愤。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二、写作背景

李白写这首诗时,大约是在被“赐金放还”后的七八年。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还是刚刚离开京城,多少还有点幻想,幻想有一天突然圣旨到,宣李白进殿,可是等了这许多年,他已经完全失望了,于是看破红尘,借酒浇愁,写下这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巅峰之作。

三、朗读

1、注意读音

将进酒()金樽()烹羊宰牛()钟鼓馔玉()恣欢谑()

2、听读

3、自读

四、理解

1、理解下列词语,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将进酒——高堂明镜——人生得意——金樽——会须——钟鼓馔玉——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径须沽取——歌一曲

2、班级交流

(将进酒——古体诗汉乐府曲名,多写饮酒放歌的情怀。

高堂明镜——在高堂上对着明镜。

人生得意——这里指朋友聚会的得意之事。

金樽——酒杯。

会须——正应当。

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指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精美的饭食。

陈王昔时宴平乐——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和朋友畅饮。

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十千,价格很高的酒;恣欢谑,恣意畅饮,只求欢快。

径须沽取——径须,直接;沽,买。

歌一曲——劝酒辞。)

3、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五、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开头四句读起来有怎样的感觉?又有怎样的含义?

(开头四句读起来,气势雄浑而豪放。以黄河起兴,写河水奔涌,一去不返,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几句包含天地人生,气魄巨大,表现出一种慷慨悲伤的情感?)

2、李白一向非常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的积极用世的态度也非常明确,本文中也有一句表明他的自信和期许,找出来并赏析。

(“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

豪放,实际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算是一种自我安慰。)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蕴涵着李白怎样的情感?

(钟鼓馔玉,是达官贵人的生活,一般人当然是羡慕不已的,但李白对他们不称贵,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当然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借酒解愁,长醉不醒来回避痛苦,事实上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

4、有人说这首诗在感情上大起大落,试分析。

(悲→ 欢→愤→狂→愁。开头四句写悲,悲叹人生短暂。以下六句写欢,朋友聚会,转悲为欢,开怀畅饮。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还想到了“古来圣贤”,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结尾写狂放之情,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最后一句又回到愁上来。全诗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6.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篇六

美国学者贺拉斯说过:“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他有利地鞭挞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当前的高中教育在很多地方接近普及的现象,生源的质量相对下降,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困难,就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导学案”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比较适用的。

一、使用“导学案”的好处: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我在“导学案”的末尾处插一个历史小故事,使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历史对总结历史经验、开阔视野,对学习各门社会科学及今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极为“有用”的。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现千百年来中外历史舞台上种种引人入胜的话剧,引导学生去逐步揭开许多千古之谜,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是极为“有趣”的,逐步养成对历史学科的感情。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长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技能,使他们感到学习历史确实“有得”。只要学生真正感到学习历史“有用”、“有趣”、“有得”,就会迸发巨大的力量,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攀登。

(2)引导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多练”的学习习惯。学习历史要提倡“多读”,要广泛涉猎各种历史读物,观看历史影视戏剧,扩大 知识面。要“多思”。凡是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没有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大?等等。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历史要领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很有帮助。当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提倡学生相互议论,以便集思广益。要“多练”。只有做到课课练才能真正落实。

(3)督促学生“自学、自得、自进”

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自学”,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必须让学生自己独立去解决,并使他们获得成功。如:导学案的填写。不这样做,就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自得”,对那些学生独立获得困难的新知识,应教学生以方法,使他们自己求得新知识。如:在学习每一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先明确本课课标要求,再构建知识框架,自主完成学案填写,解决探究问题等。要求学生“自进”,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增长才干,求得进步。

怎样运用“导学案”教学呢?其具体方法如下:

(1)引导学生自学

自学关键是教师必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整个深层次教学的成败也在此一举。学生有能力自学,教师就可淡化知识的讲授,否则仍不脱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窠臼。在“学”与“导”的关系上,主要靠学生学,但关键又在教师“导”。“导”既要指向,即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学,又要激趣,即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课文的兴趣。如学习笔墨丹青一课,可以向学生展示各个阶段的书法图片,激发学生 的学习欲望。带着兴趣学习,快乐中掌握知识。

(2)学生自学中适时解疑

由于学生智力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督促。关于自学方法的介绍也要逐步深入。对于实践学生要求能正确地阅读课文,能划出重要年代、地名、人名、事件,基本上能讲得出重大历史现象的或历史事件的过程及评价。特别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提出问题。作为教师我很容易就把握了学生的思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加以指点,使其扫除思考障碍;或者直接解疑,这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并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会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属于分析理解型的问题,不能一下给出答案。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的阶级本质。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3)教师精讲

这一环节最大特点是“精”。内容要精,语言也要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教材的知识结构。为了节省时间,我通常将知识结构预先写在幻灯片或小黑板上向学生演示讲解。不是讲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讲教材内容的“框架”。一段时期后,在课后打出幻灯,让学生自己对照结构优化其自学笔记。在精讲过程中发现有独创性的学生自学笔记及时予以表扬,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的发挥。因实践生知识和能力水平所限,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内容都是我要精讲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背景,性质、影响的分析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政治主张的剖析等等都是我在讲授中引以重视的。在讲课中我 力求语言精练、点到为止,让学生独立感悟。

(4)反复演练

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一节课的成败关键是在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这部分必须紧扣一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巧设疑问。以《理性之光》为例为设如下提问:

(1)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2)启蒙运动的高潮?

(3)启蒙运动的扩展?

(4)启蒙运动了历史意义?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练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掌握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些疑问可在精讲中提出,也可在前一节课上就提出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自学、效果更好,也更省时。

7.初中历史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七

关键词:学案教学,历史,教学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与此同时,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由过去填鸭式的满堂灌输转变为积极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应有的利用。学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既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又能克服开放式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 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共同提高。在教学一线耕耘多年的我, 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 也有很多的顿悟和感触, 觉得学案教学对我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也很多。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谈我在学案教学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学案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往往很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很重视甚至忽略。这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学案教学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理想是“教为不教, 学为自学”。因此“学案”的重要一环是“学法指导”, 解决“怎样学”, 做到“授人以渔”, 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培养自学能力。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在学案教学中, 通过学案的设计和反馈, 更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因而学案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学案教学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 它的主要目标和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分层次的学习目标一方面可以帮助历史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顺利达标,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和有进一步要求的同学。学习标的制定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而学案教学恰恰体现了这些优势, 它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做到因材施教。例如, 我在教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挑战两极》这一课时, 就设计了两类学习目标。一类是基础的学习目标:1.知道欧盟形成的过程, 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意义;2.了解欧盟的地理范围, 提高识图能力;3.简述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因素及主要表现。一类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这样, 可以使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学习任务下, 处于“饥饿状态”的尖子生“吃饱饭”;让进步生享受成功体验,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案检测试题量小而题精, 不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让大家在愉快的氛围内享受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 调动全班学生, 使课堂灵动。符合以人为本, 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所以学案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案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而确定教学重点是以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教学重点往往可以通过学案的设计体现出来, 可以在学案的设计时多留空间, 在时间的安排上也可适当倾斜, 而学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例如, 我在八年级上册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时, 这一课的重点是三大战役, 及渡江战役, 因此, 在学案设计时, 我设计了关于三大战役的三张表格, 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自己填空,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与此同时, 学生通过填表的形式掌握了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 如果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学案教学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同样在《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这一课时, 该课的难点是分析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法, 我只需课堂教学内容结束时, 总结是归纳即可, 但这样却不利于难点的突破。在学案中, 我为了突破这点, 在每张表格下设计了一个问题, 分别是:解放军同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在东北战场展开?如何理解陈毅的话“淮海战役是小车推出来的”?平津战役为何选择“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自然得出三个答案:战略战术的正确、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这样,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水到渠成, 难点顺利突破。

四、学案教学让课堂更开放, 更具个性化。

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真正的参与学习, 使课堂变成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 实行真正的民主教学。有了学案的课前引导, 同时将历史中的“死”知识变“活”, 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学互动就水到渠成。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我布置学生预习后写一则旅游日记 (内容要求是一个中国人到英国、德国或美国去, 时间可以是太约1800、1885年或1900年, 反映当时当地的人们衣、食、住、行及生活中娱乐等最新信息) 。其中有位同学写到:1885年5月1日凌晨, 我乘坐的蒸汽轮船到了伦敦, 街上灯火通明, 我穿着尼龙袜, 但冷得发抖。我己提前打电话通知姑姑, 姑姑开着汽车来接我。第二天我们去看了精彩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又去参观科技博览:飞机模型、电动机、纺纱机、无线电报等。这篇文章基本上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许多科技成就, 真假难分。由于它改变了传统的表达方式, 在课上我让学生互相阅读、讨论其真实性。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 翻书、思考、提问、辩论, 兴致盎然, 一反常态, 将枯燥的发明创造变为生活常识, 他们知道汽车刚刚发明, 电话虽然发明, 但在中国不可能有等。这样有了学生的先行自学, 克服了被动学习, 主动探究知识, 新知识点很快就掌握了。学案教学可以让课堂更具开放性, 更具个性化。

然而在践行学案教学的过程中, 我觉得仍然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 这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例如, 学案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就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钻研, 设计科学实用的学案, 因材施教, 教师既要准备教案, 又要准备学案, 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大了历史教师的工作强度。因为历史教师, 往往所任班级较多, 如果备课时间较多, 加上作业的批改, 历史教师将会非常辛苦,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教师不愿意过多地尝试学案教学的原因。有的历史课如果采用学案教学, 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忽视教师在过程方法的指导, 往往很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例如, 有的历史内容一旦缺乏教师的讲解和引导, 学生就不容易形成感性认识, 也就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因而, 不是所有的历史课都适用于学案教学的。学案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已经把学案上的内容自主学习完成填充, 甚至讨论也完成, 在课堂上的任务是展示自己的成果。而由于学生本身其他学习任务比较繁重, 有的学生为了减负, 很可能去借鉴其他同学, 而自己没有认真思考过, 也就难以起到学案的作用。还有, 有些学案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方式完成, 然而, 作为农村家庭的孩子, 尽管有的家庭也有电脑, 网络, 但是毕竟还是少数, 而到网吧显然是家长不放心的, 老师也不放心的, 谁能保证学生在诱惑前部被引诱。这也是当前我在学案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相信跟我一样在一线耕耘的教师中, 也会有类似的体会和想法。

8.历史学科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篇八

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学要合一。”因此,教案、学案设计必须有机统一——“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教学案一体化”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体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案一体化”的基本操作程序

“教学案一体化”的基本操作程序如下图:

二、“教学案”的主要内容

“教学案”应有以下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活动设计、反馈练习、知识拓展、课外阅读、作业、教(学)后反思等。一方面侧重学习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活动设计力求恰如其分地形成认知冲突,针对学习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或探究活动,使其成为学生乐于使用的学习方案;另一方面,又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案,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学。

三、“教学案”设计原则

设计“教学案”时应充分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以学生为本,遵循以学定教、课时化、问题化、层次化、方法化、参与化、系统化等原则,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

四、设计“教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师要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体现的理念以及对教学的要求,合理使用教材,内化课程标准要求并体现于教学设计之中。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教学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恰当障碍,使其产生强烈认知冲突与学习欲望,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经验,让每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精心研究教学策略

(1)“教学案”应根据课型及知识内容的变化灵活设计,在基本内容具备的情况下,重视教与学的活动设计。例如,习题课或复习课的教学案设计,应精选习题模型,以点带面,并通过变式,寻找知识规律,提高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问题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案的设计中,应围绕知识点精心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问题组,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

(3)科学设计探究活动。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积极的教学方式。探究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学案的设计中,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获取方法,提升能力。

五、“教学案”的使用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其预习并解答相关的问题。通过自学,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并知晓自己的疑点,从而使其在课堂学习中将注意力集中到疑点问题的学习上。

2.教师在批阅预习案中,更有效地预设课堂教学中的“导”

教师课前对学生预习的教学案进行批阅,了解学生预习达到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案”,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和重点,提高课堂效益。

3.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案”实施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多角度启迪学生思维,重视学法点拨,促进师生互动。对学生的思维“火花”给以激励,使其品尝成功感,维持持久的学习内动力,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

4.组织复习

将若干 “教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资料。还可挖掘各“教学案”间的隐形知识和内在联系,及平日学生反映出的知识薄弱点,设计更具实效的复习“教学案”。

5.用好教(学)后反思

精心设计“教学案”,要求教师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实践过程中应强化集体备课,激发群体思维,确保“教学案”的质量。同时,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生动案例的积累,及时进行教学后记与反思,使“教学案”真正“动态生成”。[e]

9.七下历史 第7课教学案 篇九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掌握隋唐时期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与学的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与学的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文化的部分杰出成就。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叫什么?是谁主持建造的?它的作用及地位如何?

2、唐朝的哪个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的历史价值?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有什么书?他被后人尊成为什么?

5、说出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及诗歌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出示赵州桥图片)引导学生读图评价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

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2、光耀千古的诗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观看李、杜、白三人画像插图和“文献资料、诗句摘录”,然后讨论回答:

1、唐诗繁荣的情况怎样?

2、哪三位诗人的成就最突出?

3、说说他们的诗歌风格为什么有所不同?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从中品味三位大诗人诗歌的不同风格。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教师布置学生看书寻找答案。教师在学习回答基础上强调: 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可引导学生联系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近代欧洲人发明了机器印刷、现代的电脑排版等。让学生感触到近现代中国的与世界的落伍和差距,让学生意识到振兴中国的责任。

教师作如下介绍: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

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教师强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教师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小结板书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李白(作品及特色)杜甫(作品及特色)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知识再现:

1、唐朝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

2、()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被后人称为(),杜甫的事诗被后人称为“()”。

二:精挑细选

1.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建筑物是()。

A.江苏宝带桥 B.北京玉带桥 C.大明宫含元殿 D.河北赵州桥 2.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3.以下是赵州桥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

B这座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C由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

D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4.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A唐朝

B元朝

C隋朝

D北宋 5.古人云“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是“酒中仙”的诗人是()

A杜康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6、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高度繁荣的原因不包括()A科举制重视考核诗赋的内容

B繁荣的经济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C唐朝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亡国的教训促使了唐诗的繁荣

七、教、学后记: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1、金刚经、最早、标有确切

10.历史学科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

写出情节的波澜

――记叙文写作技巧谈 教学目标:

1.叙事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

2.叙事要注意渲染和手法的运用,了解一些生波澜、生变动的方法。

教学重点:要善于抓住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曲折性,再现扣人心弦的生活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直接、间接经验,充实情节和细节,使记叙文生动可感。

课时分配:2课时

课前准备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熟悉作品人物和构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例文导学 该环节以谈话法为主,由学生评析例文,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总结出波澜的常见的方法。我们探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突出地运用了哪些方法,写出情节的波澜,运用这些

技巧之后有什么效果。

通过问题的设计和适当的引导,总结出兴波澜的方法和目的

三 要点点拨 为让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1制造悬念:(在文章开头就给读者设置疑问,再进行层层铺叙,最后才给读者一个明

确的答案)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2情节突转法 :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 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3情感起伏法:如 闲适→惊喜→失望→悲观 欢愉→悲观→平静→快乐→伤心→愉快 思想反复法 :如 满怀信心,努力拼搏→万念俱灰,自暴自弃→振作奋发,努力进取 4倒叙和插叙法: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插叙法:运用插叙, 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是使文章能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四 实战演练

(一)升格作文:

待升格作文:

拐角处的眼神

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

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

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

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

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

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我 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

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

一肚子的气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升格后作文: 拐角处的眼神

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几分钟前,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自己走回家!”

我是父母的宠儿,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居然冷漠地抛下了我。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血肉模糊的膝盖,一阵凉风吹过又是一阵钻心的疼痛……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

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飞快骑走的老爸其实并没有骑出多远,离我不远的某个角落,他用他的眼神守护着我,就因为老爸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似乎立刻明白了先前老爸那句话中的另一层意义,明白了他那一份深藏的爱。我也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

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那眼神牵起了一串往事。

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游泳,老爸把连狗刨都没练熟的我往深水区一扔,任由我“自生自灭”,当我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他的眼神,充满希望和关爱地追随着我。当他把我从水中拖出来时,他又是帮我捶背又是哄我说为我买好吃的。我当时

只知道害怕的哭,然后是傻傻地笑,现在想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这样想着,一肚子的气也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

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都被我用老爸的“名

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推开大门,我一眼便看见了桌上的二个棕色小瓶──一瓶是双氧水,一瓶是紫药水。

书房里,只看到老爸一个背影──他正在看报。他的肩膀似乎是动了一下,但还是没有

起来:“自己擦药吧。

(二)作文训练 作文题参考

1、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7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意外 ** 好事多磨 喝彩

2、续写结尾: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 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

3、也可以带一篇自己以前的记事作文,运用一些方法把事件写得更加波澜起伏。五 拓展阅读

爱让我抬起头

不要为面子而丢失了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题记

进入重点中学,时间才漫过几天,腾飞就失落了。

他选择了沉默。不,是他只能选择沉默。

像往常一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校门口迎接父母,而他却一直低头不语举步徘徊。他胆怯地 看看校门口,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开始向餐厅奔跑。

“喂!那位是叫你的吧!”一位同学对他说。他的心紧张起来,慢慢抬起头。

只见,一位身着西服的中年男子正向他招手,那个人的身边是一辆黑色的轿车,阳光下显得格外 气派。

腾飞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然后奋力奔向了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呀?”

“我看很像他的父亲,看来他还是个体面人物呀!”同学们议论纷纷。

那个人递给腾飞一个牛仔包,然后笑着对他说了什么……

回到教室,所有人都把目光移到了他的身上。“你家可真富呀!你爸爸的车子可真气派。”男同学们都羡慕地望着他。

他有些许吃惊,但片刻后便自信地点点头。

一时间,他成了“风云人物”。

几个月过去了,他还沉醉于羡慕的海洋中。

突然有一天,当他和几个男同学说说笑笑去吃饭时,背后传来了一阵响亮而嘶哑的声音。

“腾飞,腾飞,快过来。”

他转过头,脸上的笑容倾刻间凝固了。

只见一位衣着褴衫、满脸皱纹的老人缓缓地走过来,手里还提着四个红红的苹果.腾飞立刻把头又转回来,心里“怦怦”跳得极快,他的脸连同耳根都红透了。

“腾飞,腾飞,我在这里。”那位“老人”的声音更大,更粗糙了。

腾飞把头又重重垂下。然后灰心丧气地走过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变得惊诧。

“爸,你怎么来了。”腾飞的眉头紧住了。

“上次我腿病犯,没能新自把包包送给你,多亏了那个有心人呀!不仅送我去医院,又把包包带给你。”父亲说了几句就喘起粗气来。

腾飞怔了怔,难怪那人说:“祝你生日快乐!”

“我刚刚出院,可是心里挂着你呀!就带了些苹果给你,也想看看你。”父亲舒心地笑了,慈祥地 拍了拍他的肩膀。

腾飞慢慢抬起头,脸颊上滑落一滴泪,他强忍着笑了,笑得那么自信。没有空虚,是那么真实,真切。

一直是作文高手的腾飞第一次大胆地站在讲台前,在作文评点课上展示了自己的《爱让我抬起头》这篇文章。

“为了面子,我冷落了一直为我付出的父母,我深深自责过,多希望父母打我,骂我。而父母却 用爱的力量让我抬起头,用朴实的行动告诉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坦诚充实自我……”

全班一片泪眼模糊,掌声如雷。[点拨鉴赏]

这是一篇采用“小小说”文体的考场佳作,文章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扣人心弦,真叫人爱不 释手!小说写的精彩,一则靠逼真的细节,比如,在描写年迈的父亲时,运用了极富传神的词语,如“衣 着褴衫”、“满脸皱纹”、“缓缓”等,一个年老勤俭的老父形象便跃然于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 构思精巧脱俗,情节曲折生动:初读此文,读者还以为是在写一个富家公子,然而读到腾飞的《爱让我

抬起头》,我们猛然发现,文章原来用了“情节突转”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1976年7月28日

下班刚进家门,妻就一脸的怒气,“这是怎么回事?”啪地一声甩给我一张纸条,我疑惑地展开,见上面写:

亲爱的:

也许是情缘让你我在旅途中相识,如果你要和我保持联系,请按下面的地址通信: 河北省唐山市南开区四马路二号楼1单元201号。爱你的燕 读完纸条,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气得想哭也想笑,便问妻:“你是从哪个垃圾箱里拣回来的?” 妻说:“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我就不问你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张纸条是在你的书里发现的。” “书?什么书?”

“台湾李某写的那本《外遇》!” “这怎么会呢?” “是啊,这怎么会呢?在我最真诚的丈夫身上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但是这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这你又如何跟我解释?”

“我无法解释。”稍停,我又说:“尽管我无从解释,但我敢对天发誓,我问心无愧。” 妻听后笑了,笑的表情挺冷酷,说:“你是什么我不追究,但我要追出那个叫燕的女人。”

我不语。

妻又说:“明天我就去唐山,按纸条上的地址,找那个叫做燕的女人。”

我知道妻说的是气话,便不再理她。

第二天我去上班。中午下班时,见写字台上留有妻的一张纸条,告诉我她去唐山找那个叫做燕的女人。

看后,我又急又气。女人啊,女人!转念又一想,妻此行也许是一件好事,她到了唐山后真的能找到那个叫做燕的女人,妻对我的怀疑不就云消雾散了么?

然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妻走后的第二天清晨,广播里的一条新闻竟使我听后险些昏倒:“今日凌晨3点40分,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据我国地震台测定,这次地震为7.8级,如同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烈爆炸。”

听完这条新闻,我周身上下直冒冷汗,.我意识到我美丽的妻子有可能遇难,因为按照路途的旅程算,我妻子是发生地震的这天夜里到达唐山的。

我望着唐山的方向,留下了一个男人不轻易留下的眼泪。

当我带着伤感的心情,去单位告假准备奔赴唐山时,我见到我的同事小张那双红红的眼睛好象哭过。

我问:“你哭过?”

小张点头后说:“我深爱的一个女人,她居住的那座城市发生了地震。”

我忙问:“她是不是叫燕?”

小张的思想一下高度集中:“对!你……”

“她是不是给你写过一张纸条?”

“对!”

“妈的!纸条怎么会弄到我的书里?”

“哎呀!”小张一拍手,说,“我借过你的书。”

我一切的一切都明白了,我狠劲狠劲地揪住小张的前衣襟,吼道:“你奶奶的孙子小张,还我妻子!”

妻子真的没有回来。经过官方的确切消息,我妻子是这次地震死亡人数242769的遇难者之一。

妻子的遇难日期是:1976年7月28日。

阅读思考:

11.初中历史导学案有效教学探究 篇十一

导学案教学模式革新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主要教学目标。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科学化、系统化的指导,并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的情况下,教师要重点研究并有效运用导学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导学案教学概述 导学案不同于一般教案,它是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而专门编写的纸质文案。因此,教师要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获得全面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提高导学案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发挥出导学案应有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获得全面提高。

其次,教师应遵循导学性原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化学习,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模式下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应遵循探究性和创新性原则,通过探究创新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三、初中历史导学案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1.有效设计导学案。

初中历史导学案有效教学实现的关键在于有效设计导学案。作为教学的指导,导学案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应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有效设计导学案。

例如,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历朝科举制度的异同之处。

2.开展以导学案为中心的小组探究活动。

在导学案设计完成后,教师要利用小组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小组探究活动的主题,引导学生搜集素材,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西方文明之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西方文明的起源”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搜集素材,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3.运用导学案进行课堂评价。 在小组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探究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均由教师决定,这就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对此,教师应运用导学案进行课堂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另外,在学生自评和互评后,教师还可以进行整体性点评,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 4.利用导学案拓展教学内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还要补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应以导学案为指引,拓展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长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拓展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的认识。

12.历史学科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二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教育政策等内容。教学资源是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地利用资源来满足。我们应该认识到,不仅教学媒体是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也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完善高效的学习环境。

教学案一体化资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教学案一体化资料既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教学案一体化资料的实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教学案一体化资料不仅能沟通教与学,还要承担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即引导学生在预习、展示、复习和巩固的过程中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教学案一体化资料的编写和使用,可以正确处理好师生在课堂中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案一体化资料建设与使用的优势

1.落实了集体备课,实现了资源共享,减轻了教师负担

原来每位教师都要单独备写教案,自己操作,孤军奋战。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后,备课组内的每位教师轮流执笔,共同讨论定稿,以“一人主备,人人参与”的模式构建教学案,是一个集体智慧释放的过程。上完课后,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以便下节课改进。这样既落实了集体备课,又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教学案”替代了备课本,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2.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案的使用能使学生的自学或课前预习有章可循,促使学生去读书,了解本课要学的内容,完成有关的练习,真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和听讲,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学得容易,教师讲得得心应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搭建了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以往的教学都要求学生准备作业本、练习册或其他的课外复习资料,而这些复习资料往往很难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实际,而教学案将上述内容结合在了一起,可谓“精”而“少”,既省时又高效,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教学案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激活了枯燥、沉闷的课堂,师生之间和睦共处、教学相长。

三、教学案一体化资料的编写原则

在教学案一体化资料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就是资料的编写坚持从大纲、课程标准和省教学要求出发,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1)从大纲、课程标准和省教学要求出发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各省制订的教学要求是英语教学的准绳,离开这三点,英语教学也就失去了方向。围绕这个原则,教学案编写时强调几个“不要”:大纲、课程标准和省教学要求不作要求的不要,繁难偏怪的不要,高考题中基本不出现的不要。这几个“不要”确保了教学案的难度适中,针对性强。同时,新课程标准强调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资料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充分体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适当的地方留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2)从教材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离开了这个载体,教学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细心研究,不难发现高中英语教材无论从词汇、话题、语篇、语法讲解、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独具匠心,用好用足手中的教材是每个教师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因此,在教学案的编写中强调回归教材,紧扣教材,强调对教材中词块句块的积累,强调例句的选用尽量来源于教材,强调教材中重要知识点和经典句型在巩固性练习中的变式训练。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案的编写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到课后的巩固反馈都必须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这一点在一些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教学上显得特别重要。例如,在讲解名词性从句时,首先要关注学生对名词、从句了解的基本情况,然后借助例句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储备进行串联,从而由简单到复杂,举一反三,并在语境中触类旁通,最终理解掌握名词性从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用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体的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其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资料编写上要体现层次性,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于学习并且学有所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还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案的设计编写上要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给学生留有自我反思、提高的空间。

2.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序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的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一般来说,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学生发展的规律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的顺序必须以这两方面为依据,按照这两方面的要求持续、连贯地进行。同时,教师也要了解作为课程基础的科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更自觉地安排处理教学,使得教学活动的顺序更加科学合理。

教学案编写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系统性。从大的方面看,要把三年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从小的方面看,要把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编写计划。二是内容上的系统性。要以基础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提升并重。以高一英语为例,教学案的编写内容包括:基本词汇和知识点讲解、语法讲解和训练系列、阅读训练系列、书面表达训练系列、美文欣赏系列、滚动纠错系列、词块句块的积累系列等。基本词汇和知识点学习的内容贯穿授课的始终,阅读训练系列、书面表达训练系列、美文欣赏系列每周一次,滚动纠错系列和词块句块的积累系列每两周一次,语法讲解和训练系列随教材内容的安排进行。因此,只有保证资料编写的系统性,才能提高资料编写和使用的质量。

3. 反馈性原则

心理学家布鲁姆把控制论用于教学,把教学和评价结合起来,从而提出反馈教学原则及其一系列教学方法。反馈教学法始终以信息反馈为主线,及时调控教与学,力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反馈性原则同样适用于教学案的编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精心设计配套的反馈性练习。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仅靠授新课的教学是不够的。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把新的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紧密地融为一体,并储存下来,使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加充分和完善,并进一步检验学习的效果。反馈性原则的第二个方面是指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馈。教学案的编写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有教师曾经上过一节完形填空的示范课,该节课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该教师在每篇完形填空题的下面留出一部分空间,让学生摘录文中重点的短语和句型,并写下自己在做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反馈,如果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也能借鉴采用,并坚持积累下去,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馈性原则的第三个方面是指注重收集学生对教学案使用情况的合理化建议,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从而及时改进和补充,不断完善编写的内容和形式。

四、教学案一体化资料的优化与实施

1.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智慧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也是高质量的教学案编写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各校三个年级的备课组都非常重视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强调“四定”“五备”和“六统一”。“四定”指的是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预先写好发言稿,备课时,在中心发言人发言后,其他成员要充分讨论研究和补充。“五备”指的是备教学目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六统一”指的是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检测反馈。

2. 规范教学案一体化资料的编写过程

(1) 教师大量占有资料, 广泛做题

教学案一体化资料的编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这就需要教师的学科知识储备做支撑,教师的前瞻性做引导,也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是一名研究者,研究教材,研究大纲,研究课程标准,研究高考试卷,这样,教师在编写时才能具有较强的敏锐性,才能保证编写内容的针对性。教师首先要大量占有资料,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了解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了解高考的命题方向,这样才能在备课和资料的编写过程中做到心中有谱,有的放矢,才能站到一定的高度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精选典型题例,写出初稿

每一份教学案编写之前,首先确定两名主备人(按照传统的做法,基本上是一老搭一新),由两名主备人在集体备课之前拿出初稿。初稿既要有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有相应的变式训练,还要有典型高考题的分析;既要注意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教学重难点,同时还要体现备课人对所涉及词汇和语言点的理解,留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空间。

(3)备课组集体讨论研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后定出二稿

主备人形成初稿后,在集体备课时交由全组教师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完善,采纳集体修改意见后定出二稿。

3.注重教学案一体化资料的个性化使用

13.历史学科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三

邹超 王修潭 徐爱俊

一:短语互译:

1.看得到、在视力范围内 2.抬头凝视

3.报达、偿还 4.由于.....而呆住

5.充分利用 6.忽视某事 _________

7.避免做某事 8.取得进步 ________

9.突然、猛地 10.不小心撞着某物

11.a piece of jewellery 12.hit the shark on the nose

13.make one’s way to s.p. 14.rest on

15.be likely to do sth 16.observe sb do sthdoing sth

17.observe the traffic rules 18.The tall man was nowhere to be seen.

19.run that far 20.reach out for sth

二.填词题

1.Although our sense of sight is over used , our senses of touch and smell are often i .

2. I’m sure something will be done to r air pollution.

3. The doctor said that his lung cancer was l to smoking.

4. The harder you study .the quicker p you will make.

5. No matter how you read it, this sentence doesn’t make any s .

6. The sudden bang (僵住 ) the man and he dropped the gun .

7. This work costs us nothing.It’s all done by( 自愿者).

8. The telephone poles were fixed (牢牢地 )in the ground.

9. The parcel was sent to the worng (目的地).

10(幸运的, she was in when I called .

三:选择题

1 My computer ________ work any longer .

A won’t B shouldn’t C couldn’t D wouldn’t

2 Is it Mr Green _______ runs an organization_______ he wishes for

more help for children ?

A who, that B that , which C who , where D that , as

3 If humans continue to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 more serious problems

will _______

A result in B result from C result D cause

4________ explaining to us how to do it , he also did the work together with us .

A In addition to B Despite C In spite of D Instead of

5 You’d better keep the medicine _______ children can’t find it .

A in which B when C where D that

6 With their work _______ , the workers returned home for supper .

A being done B done C do D doing

7 Americans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Sep.11, a sad day , _______ two planes

crashed into the World Trade Towers , ______ is always reminding them of

thousands of deaths and ________it happened .

A when , which, how B which , that , that

C when , as , what D that , which , which

8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has_______ plenty of jobs .

A invented B developed C discovered D created

9 It was dark everywhere , and the rain _______ our difficulty .

A added to B resulted from C turned out D make up

10 It was ________star that you will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notice it .

A such little a B such little C so little a D so a little

11 Eventually they found someone who ________ the plane.

A took control B took the control of

C took control of D had taken the control of

12 It is a fact known to all________ everyone has to eat to live .

A That B which C of which D what

13 When he decides to do a job , he always finds ______ hard to decide which

job________

A it ,to be done B that , to do C it , to do D that , he does

14 The earthquake made itself _______ as far as in another country .

A feel B feeling C felt D to be felt

15 It is ______ that people will keep trying to find new ways ______

the global warming .

A certain , of stopping B sure , of stopping

C certain , in stopping D sure ,to stop

16_____we were excited about was _______we had won the match .

A That , how B That , whether C What , that D What , whether

17 Everyone else says we should set off earlier . That is _______ I disagree .

A what B where C which D why

18 People wonder whether things in this country will________ in the near future .

A rise up B hold on C pick up D hang out

19 My hometown is no longer _______ it was when I was in my teens , _______

seriously polluted .

A what , when B that , which C what , which D which , that

20 He gained his_______ by printing ________ of famous poets .

A wealth ; work B wealths ; works C wealths ; work D wealth ; works

四、完成句子

1.他没有时间观念。

He .

2 .我们中的三个人去,其余的人留在家里 。

will go , and staying at home.

3 .在晚上那个 弃的男孩睡在一个庙里。

At night , that slepttemple .

4.当她走进教室,他匆匆瞥了她一眼。

He her as she ______the classroom.

5.周末有可能弄到票吗?

Is there any ________ at the weekend ?

6.不知道这种花你们叫什么。

I wonder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7.她突然的到来把我们所有的计划全打乱了。

Her arrival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

8.你认识背着婴儿的那个女士

Do you know the lady with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9.在那次宴会上,他放开肚子拼命地吃。

He ate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at the dinner.

10.他们是那么小的孩子还不能自理。

They are childeren that they can’t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一:

1. In sight 2. star up at 3. pay back 4 .be frozen with 5. make the most of 6. ignore sth 7. avoid doing 8. make progress 9. all of a sudden 10 . bang into

11.一件珠宝 12。 击中鲨鱼的鼻子 13。 前往 14。 依

15. 可能做某事 16。 观察某人做某事 17。 遵守交通规则 18。 那个高个子男人哪儿也看不见 19. 跑那么远 20. 伸手去拿

二: 1。 Ignored 2. reduce 3. linked 4. progress 5. sense 6. frozen 7. volunteers 8. firmly 9. destination 10 . Fortunately

三:AACAC BADAC CACCA CBCAD

四:1. has no sense of time 2. Three of us the rest are 3. deserted boy in a deserted 4. gave a quick glance entered

14.历史学科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四

案一体化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

⑴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⑵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提示与建议

⑴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⑵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⑶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高考考点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注意以下两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把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知识体系】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百舸争流的思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客观唯心主义

【重难点释疑】

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教学,建议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可以选用哲学史上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开展争辩的史实,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既可以给学生讲点哲学史的东西,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选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争论的史实,提出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为什么说它们的观点是对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现象。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在外国哲学家中也有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如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就否认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

【例题精析】

辨析: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解析】本题以是否追求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明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只能是对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但是题目中的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又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因此,这道题目是一道正误混杂的辨析题,同时又是一道附加条件型的辨析题,需要对不同条件下的“追求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明”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最终确定是坚持了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答案】(1)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去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这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3)题目中的观点缺乏必要的前提,混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界限,因此是不确定的。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①是否信仰宗教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④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2.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因为它是

()

A.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5.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则神存,形谢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6.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它们是: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

D、古代唯物主义与近代唯物主义

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而形成的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D、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能动作用而形成的

8.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中国明代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18世纪英国主教贝克莱的观点是“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他们的观点属于:

()

A、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0.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二、非选择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留意过这些场景: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他只有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材,不同体形裁减和缝制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大方,否则,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剪裁,是注定要失败的;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土地的水、肥等情况和不同庄稼的生长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否则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否则必定害人坏事;学习中,只有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来选择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成效,若一味仿效,必将一事无成……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这一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中国科协曾经就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人相信算命。此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18岁至69岁成年人。课题组负责人特别指出: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旗号迷惑和欺骗公众。“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各种命运预测的迷信活动如今招徕了一些笃信者。

(1)我们周围是否存在迷信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这些现象的危害说明青少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D

5、B

6、A

7、B

8、D

9、B

0、c

二、非选择题

1、(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一个共同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现实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凡是认识到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就能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要牢固地树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用这种世界观指导人们的行动,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辨证法。因此,不能绝对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和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3、(1)存在。这些迷信现象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妇产医生工作总结下一篇:“百年追梦 全面小康”主持词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