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精选15篇)
1.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一
◆多种方法识写生字 (教学重点)
师:小朋友们,我们怎样才能把本课的6个生字记住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生1:“大”字多一横就是“天”。
生2:“夫”字不出头也是“天”。
生3:“人”字加两横也读“天”。
师:很好,这都是利用熟字记忆生字的方法。
生4: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个字,这里面就有“天”。
师:生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见它们。在生活中识字可是识字的重要方法哟!
生5:老师,我昨天在家预习的时候,妈妈查到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站着的人,人头上有一个方框。妈妈说那就是古时候“天”的写法。
师:你懂得可真多!(出示“天”的字理图)古时候“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引申为头顶以上的天空。
师:老师这里还有“天”这个字的字理演变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6:“天”还有一个好朋友,那就是“无”,“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
师:受你的启发,老师突然想到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生字:“无”换一笔变成“天”。
师:同学们都是识字高手,一个“天”字就找到了这么多识记方法。
赏析:识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发掘多种识字方法,再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互动交流,识字的多元化方法、多元化途径得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此环节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有效提高了识字效率。
[《天地人》名师教学实录片断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2.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 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 课件, 气球图, 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 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 (1) 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 (教师反方位的示范) , 请举起你的左手, 教师带着示范两次, 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 (2) 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 体会加法含义
(一) 结合儿童生活, 体会“1+1=2”的含义
1. 师生共同演示。
(1) 伸出1只左手, 伸出1只右手, 合起来是几只手? (师生共同边说边做, 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 (2) 引导学生说一遍, 教师板书:1%1%2。 (3) 让学生独立说一遍, 教师板书+=。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 (1) 学生起立, 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 (轻踏一下) , 一只右脚 (也轻踏一下) , 合起来是几只脚?
(两脚并拢) (2) 同桌互说一只左脚, 一只右脚, 合起来是几只脚, 算式是什么。 (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 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 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 只要说出来, 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 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 创设情境, 体会“1+2=3”“2+1=3”
1. 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1+2=3 2+1=3。 (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 教师应予以表扬, 但不做要求) 让学生读算式, 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 (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 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 4.认识“加号”和“等号” (1) 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 (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 加号怎样写呢? (教师示范, 让学生先书空, 后在桌上写。) (2) 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 (板书:等于号。齐读) 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 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 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 体会加法含义
1. 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 让学生得出, “3+1=41+3=4”。
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 (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 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 带领学生摆学具, 左边摆2个圆形, 右边摆2个圆形, 合起来是几个圆形, 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 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 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 放轻音乐, 做一做课间操, 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 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 (并注上拼音) 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 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 说算式, 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 (1) 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 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 (2) 男生拍1下, 女生拍3下, 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 (3) 左边的同学拍2下, 右边的同学拍2下, 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 (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 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 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 合起来是5下。) 3.实践活动, 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 说一道加法算式 (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 如灯管、黑板、门、窗等) 【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 摆小棒。2+1%1+1%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 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 采取摆图片说算式, 看算式摆小棒, 拍手游戏等形式,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 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 再让学生写。 (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3.“巴西”教学解读(人教版) 篇三
知识与技能: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属于“新大陆”上国家之一,人口组成与其它“新大陆”国家有共同性——“民族的大熔炉”,各色人种俱全。教材除描述性语言外,一个“家庭”的案例是了解巴西种族特点的材料。通过实例认识种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济发展需要一定条件,巴西依靠自身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成为全世界的典范。时间线索图体现了巴西“单一经济”的发展历程;地图中纬度信息隐含着热量、气温等条件,图形中有海拔、矿产资源的信息,可以对应上升至农业生产条件、工业资源与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前后对比形成“发展中”巴西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巴西是现今地球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热带雨林开发方面是其它国家各地区环境保护的前车之鉴。
二、教材分析
1.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巴西人口组成的特征——多样混杂,是“新大陆”的共性。巴西土著居民是黄种人。1500年殖民后,欧洲人、非洲人、亚洲人纷沓而至,仅1884至1962年间迁居巴西的移民即达497万余人。然而巴西印第安人却死于屠杀和疾病,至1922年仅存26万,而后略有回升。现在巴西人口组成中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约占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少数日本人和华人等黄种人。由于这种历史原因,巴西人口的种族构成十分复杂。不同种族、多种肤色的人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一个小朋友“卞卡”家庭成员的人种组成恰似“联合国”,是千千万万巴西家庭人种组成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2.发展中的工农业
殖民者在巴西发现红木后,大量砍伐运回欧洲。此时砍伐巴西红木成为当地主要生产活动,也被称为“巴西红木时代”。“红木(Brazil)”一词慢慢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称“巴西”。在随后的两个世纪,砍伐了大约5 000万株,导致巴西红木数量剧减。至18世纪时这种经济活动终于崩溃。目前红木在巴西大部分地区绝迹,成为濒危物种。
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将甘蔗引种、非洲黑人劳动力贩运到巴西后,巴西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甘蔗产区和欧洲主要的蔗糖供应地,也是当地传统甘蔗酿酒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巴西开始实施甘蔗酒精生产计划,甘蔗主产区的2/3被用于生产酒精,目前甘蔗及其副产品是位居石油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来源,并用于生产塑料等;蔗渣大量用于还田和造纸等方面。17世纪巴西首次发现并找到含有金刚石的砂砾层后,掀起了百年的“采金热”。欧鲁普雷图因有黑金矿被命名为黑金城,仅在其后的50年间靠采金富裕的当地人不惜用成吨的黄金装饰教堂,创造了体现殖民时期巴洛克艺术南美教堂的巅峰,也因此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仅在18世纪的100年中,黑金城就产出200万克拉金刚石、1 200吨黄金,有些年份黑金城黄金产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40%。淘金高潮时黑金城人口多达11万,而当时美国纽约才只有5万人。咖啡在巴西18、19世纪之交得到大发展,1810年起咖啡庄园连片兴起,19世纪50~80年代成为咖啡盛世,那时约有40亿棵咖啡树,前后共持续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咖啡繁荣期”,一直左右国际咖啡市场的价格。20世纪初,巴西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从而赢得“咖啡王国”的美称,成为咖啡世界的“巨人”和“君主”。在较长时期内,咖啡占巴西出口总收入的2/3。巴西是天然橡胶的故乡,种植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得到大发展。19世纪末巴西曾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二战后汽车、飞机对天然橡胶需求增大,巴西天然橡胶重新出现振兴的局面。
巴西曾一直是“单一经济”,依赖某一种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19世纪末巴西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靠国外资本和技术成就了“巴西奇迹”,建成比较完整的工农业体系,在世界所有国家中均占一席之地。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行列,咖啡、甘蔗、柑橘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大都居世界首位或前列,优先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如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占统治地位。
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亚马孙河流域靠近赤道,丰富的降水量使森林生长得特别茂盛。这块丛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有700万平方千米,它从安第斯山脉低坡延伸到巴西的大西洋海岸,大半位于巴西。由于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利,巴西的亚马孙雨林正在遭受惊人速度的破坏,平均每8秒就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森林覆盖率已从原来的80%减少到58%。最严重的1995年一次性毁林近3万平方千米,到目前被毁森林总面积已近60万平方千米,并导致水土流失、暴雨、旱灾、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已引起巴西以及国际环保组织的密切关注,专家们说,这种情况对物种保护和全球气候的平衡有可能构成威胁。
三、图表利用与活动建议
1.“巴西文化的多元性”(P83活动)
巴西的白人最初来自欧洲,也带来了欧洲宗教及节日。狂欢节原是基督教的节日,巴西的狂欢节可能融入了非洲黑人对本土文化的崇拜,也可能已经是非洲和伊比利亚两种文化的混合体。狂欢节现在成为盛况空前的非宗教全民联欢活动。桑巴最早起源于非洲土著带有宗教仪式性的舞蹈,也有说从非洲的安哥拉第二大部族基姆本杜语中的“森巴”演变而来,原是一种激昂的肚皮舞,通过被贩卖到巴西的黑人奴隶带到巴西,再与流传至当地的其它文化混合,渐渐演变成今日的桑巴。20世纪初,巴伊亚州的妇女们将这种舞蹈带到当时的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从此桑巴从沿海流向内地,从贫民窟流向上层社会,从黑人、混血传播到白人中间。同时,一直以西班牙六弦吉他和尤克里里四弦琴为主伴奏的乐器,逐渐被里约热内卢贫民窟中的铜鼓、大锣、钹等打击乐器所取代。桑巴现已被公认为巴西和巴西狂欢节的象征,是最大众化的巴西文化表达形式之一。巴西足球是从欧洲传入的。人种的通婚为巴西人造就了足球运动先天的身体和运动优势,融入各种技能甚至舞蹈动作的全民性运动将足球技巧发挥到极致。可见,多民族的融合交流,利于文化的大发展;尤其是包容性更大的现代社会,使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2.“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P85图9.20)、 “巴西工业分布与原材料(农、矿产品)的关系”(P86活动)
农业需要依赖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气候、水文、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的特征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工业生产需要原料,矿产资源分布、农业生产空间特征,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地域性。
低平地势、深厚土层、肥沃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亚马孙河流域具有水热优势,且河流谷地、赤道低气压带风速不大等条件,共同造就了亚马孙平原的天然橡胶集中种植区。巴西热量丰富,东南沿海地势较低平,季节性降水适宜,成为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及粮食主要种植区,如棉花成就了东南沿海城市的纺织工业和商品工业;东南沿海中部的铁、锰、石油等矿产,奠定和支撑了里约热内卢、圣保罗、贝洛奥里藏特“工业三角”的钢铁、汽车、造船、化学等产业部门。
3.“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P87图9.25)、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P88图9.26)、“讨论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P89活动)
亚马孙雨林对于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产生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被称为“地球之肺”。这里蕴藏8亿立方米的木材,经济价值超过7 000亿美元,占全世界木材总蕴藏量的45%。生物物种占全世界总数的1/5,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淡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8%,河里有2 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亚马孙平原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繁多,而且数量丰富。森林还具有改善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
大量移民涌入亚马孙地区,造成农业耕地紧缺,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如天然橡胶,为了满足更多人的粮食需求,为了生产更多的乳畜产品,亚马孙外围地区毁林造田现象十分普遍。另外,无序采矿、修路、建房等毁林占地的现象以及人为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也使森林面积不断减少。
4.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四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立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读好词,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利用“反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
3.初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中心句。4.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热爱五千年文化。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阅读深化故事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感悟利用“反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读写结合。【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故事,导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图片,让学生猜故事。2.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设计意图:出示的图片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的人物,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出示词语,学生读词
(1.指名读火2.齐读3.火眼金睛快速读。)肌肤
四肢
滋润
辽阔 逐渐
缓缓
一丈
血液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2.老师重点指导多音字“血”的读法。3.老师帮助学生理解“一丈”。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对一些词语可以借鉴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解释。如“一丈”。同时积累一些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四字词语,如“开天辟地、顶天立地、生化万物。)
三、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出示读书要求。读书要求:
a.读准确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找出中心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是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设计意图: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重点讨论: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再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在读中启动思维的发展。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
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出示句式)
盘古的(),变成了()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五、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18.盘古开天地
5.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很喜欢看书,谁来说说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呢?
2、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征?
板:神话
幻想
想象
(让孩子们对神话这一体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印象)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就是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读课题
对课题质疑(盘古是谁?他是怎么开天地的?)
二、初读
1、自由读
2、学习生字新词
猛劈
肌肤
四肢
辽阔
一丈
追逐
祖宗
缓缓地 血液
倒下(1)第一行的生字都是形声字,说说识记方法(2)“缓缓地”近义词是“慢慢地”
“追逐”的近义词是“追赶”(3)丈是长度单位
一丈等于10尺 三尺等于一米 一丈等于10/3米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4)“倒”是多音字,分别组组词
“血”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有不同的读法
三、再读
1、分节检查读
2、说说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3、连起来复述课文,生生互评
初步掌握复述方法:理清思路 归纳大意
复述时要说主要的,删去次要的、解释性和描述性的部分,对话部分一般改为转述。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远古时代,亲自看看宇宙当时的情景吧!(课件出示)话外音: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只是一大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只是混沌一片,像一个大鸡蛋。就这样一直到十万八千年的一天,混沌之中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醒了,这时候,(出现第二段文字)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特别是第二句。(提示:你看经历无数年的混沌,要把它劈开多么艰难啊,请再读。这么大的混沌,得多大的斧子,多大的力气啊,再来试试看)
注:课件中把2、3两句变红
3、师:随着山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那个曾紧紧地包着他、孕育了他的混饨的大鸡蛋被他劈裂了。把这混沌一片的东西劈成了两半,轻而清的东西往上浮,就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往下沉,就成了地。(引读)
4、再读读这段话,让我们用朗读来感谢盘古给我们带来明朗的天和坚实的土地。(齐读)
5、同学们,你们发现作者在写这段神话时用了很多的什么词?请赶快找出来。并校对。
6、(去掉其他的内容,留下反义词)我们能利用这些反义词和近义词把天地分开的情景说清楚吗?(自由练说——指名说)
7、小结:作者用上了这么多的反义词和意思相近的词,使神话情节形象起来了,讲起来就更有味道了。同学们,天地分开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出示盘古那种顶天立地的画面,)请找到课文的语句读读吧。
三、课文的第三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或者齐读(提示:把天和地分开后就挺累得,还要使劲蹬着地,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3、引读:(中间穿插导语:同学们,盘古为了不让天和地合在一起,就像巍巍的巨人一样,直挺挺的撑在天和地的中间,孤独寂寞的、辛苦地站住那里。十年过去了、百年、千年、万年——一站就站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变得很高很高,高到了九千丈,地就变得很厚很厚,天和地终于被固定住了,但盘古也到了精疲力尽的时候,所有的精力也消耗殆尽。终于有一天,他轰的一声,倒在地上死去了。此时,你又想对盘古说什么?
过度:就算他倒下了,可他还是用自己的整个身躯把这个世界变得美丽。让我们去看看吧!
四、学习课文的第四段
1、自由读
2、提示:同学们,边读书边想着画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习惯,咱们去试试好吗?(学生再读)
3、你刚才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呢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交流)
4、到底是什么使我们联想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吗? 师:“飘动的云”,像这样的词语,在这一段还有好多呢,找找读读吧。出示: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
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诃
茂盛的花草树木
滋润万物的雨露
5、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意思,使人家一听,就能听懂意思了。谁来试试。
6、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就能读的更好了。(指名读——齐读)
7、我们看看当时神话般的情节吧!(出示课件)
小结:同学们,盘古虽然倒下了,但他没有忘记把自己的全部留给他开创出的天和地。所以后人称赞盘古是“垂死化身”,他用了自己整个的身体来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那么你们也想作者一样,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变成了大自然中的什么呢?
1、交流(用上怎么样的什么,这样的词语)
预设:他的牙齿、骨头、骨髓则变成了蕴藏在大地下的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美丽的珍珠和湿润的玉石。就连他身上的汗水也变了,变成了无尽的雨露和甘霖。肉变成肥沃的土地,筋骨变成条条宽阔的道路。他高兴的时候是睛天,发怒的时候是阴天。
2、由此引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3、是呀,正因为盘古的献身,才使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草木,才有了现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神话,人们喜欢这些神话,一谈起历史,常常就说从“盘古开天地”起。这是因为盘古是我们人类的创世神,那在神话中说是谁创造了我们,(而民间认为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是始祖神,盘古和女娲作为和创世神和始祖神,广泛而又长久地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崇拜。同学们,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让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座巨大的宝库里,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吧,引读民族神话千字文
四、课外拓展(民族神话千字文)
6.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六
一、春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 秋
暮江吟 白居易(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冬
江雪 (唐) 刘长卿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山
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水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描写月诗句: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八、描写田园风光: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
九、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
牧童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十、.物(托物言志)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赋得古原草送别 又名《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十一、.思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静夜思 【唐】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秋 思 (唐)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它:
悠悠天宇旷, 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江南几度梅花发, 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十二、.爱国
示儿 陆游(南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三、.友情
别董大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关于友谊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汪洙)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邢俊臣)
十四、哲理
登鹳鹊楼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十五、亲情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六、含动物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画鸡(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十七、含颜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暮江吟 白居易(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十八、含数字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十九、描写山水风光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王士稹)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穷路,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张若虚)
二十、写景的古诗名句: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二十一、出自神话故事。
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二十一、描写草原: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十二:毛主席诗词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涯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7.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七
一、与老版本的相互对照
(一)加强了学生对于文章思想的领悟能力
在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于课后的练习减少了关于字词句方面的训练,加强了学生对于课文整体的领悟和感知程度。在旧版的教材中,通常在课后练习中设立关于字词句积累的训练和文章章节节选的背诵等题目,在新版教材中取消了这一部分的练习,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学生对通读文章后对整体的归纳和总结能力。相比于原有的题目涉及内容过于分散,新课改设立的题目更具针对性,注重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认知程度,这更便于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性。更多的是针对于文章主体鼓励学生做出更深层次的延伸和思考,在培养了学生听、写、读能力的同时,着重提升了学生本身对文章思想的领悟能力。
(二)加强了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及灵活运用
在现有的人教版教材中,减少了对于字词句繁琐的、机械化的练习,增加了一些对文字的灵活运用,练习本身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进而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的兴趣。在构设一些题目的解题思路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路的引导、其自身素养的培养、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方面。通过减少课后题中默诵的比例,着重强调了学生自身对于语言的积累,使之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
(三)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多元化的理解
不同于过去的死读书、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式,现有的人教版课本中对于课后练习的设立更多地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体现了人的特殊性和学生自身思维的独立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提升到更为高的层次上来说,就是解放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也更有利于今后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拓深。
(四)注重培养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从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新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更加提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处理和搜集相关信息、获取新知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读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学生往往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一方,学习语文大多通过背诵课文,这就造成了课后的联系缺乏一定的联系性,其过于单一化也使得学生在提升自身语言能力上不能够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现有的人教版教材中更多地设立了口语表达方面和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一些习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进而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相关人物特性做出一定的讨论和评析。这体现了现今教材中更加看重对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结合能力的运用;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们更加地踊跃发言,表述自己的意见,进而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使课程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除此之外,教材中还加入了一些综合实践的要求,这都体现了教育本身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结合,强调了学生本身对于个体生活的需求。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主要要求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相关实践活动的参与,这在现有教材中的一些课后习题中都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二、课后习题相应模块的设计特点
(一)指导性
指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文章的品读和知识的讲解两个方面,前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欣赏和评析,通过对文章细节语句的运用来猜测作者当时的内心心理活动,进而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现力的认知和日后的灵活运用。在习题中设立一些引申的题目,使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已有内容做出进一步的深化和补充。而在练习中设立知识讲解方面的习题,同样有利用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将语法向自身的能力进行转化,这与过去注重单一知识的培养和传授方面有较大的区别。
(二)自主性
新课改的教材中设立的课后练习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题目的构建时必须与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化和学习需求相互结合,并根据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相关学习方式的探究。
(三)开放性
这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空间、意识空间、学科间和认知方法的开放几个方面。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对于课后习题的设计更为注重课本外知识与课堂知识的相互结合,同时保证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通过对课题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使课程本身的内容与社会实际、其他课程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自身参与实践、搜集资料、分析判断、动手动脑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8.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三疑 篇八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
与教材配套使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透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贾府是一个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的豪门旺族,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礼节繁复,等级森严,仆从如云,吃穿用度豪奢。
这个答案是否准确姑且不论,其中的“豪门旺族”写法正确吗?“豪门”指有钱有势的家庭,无疑是没有问题的。如鲁迅《集外集拾遗·<所闻>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而“旺族”在汉语中却无一用例,肯定是行不通的。笔者以为:这里的“旺族”应改为“大族”或“望族”。
“大族”指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如《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新唐书·李密传》:“永安大族周法明举江黄地附之。”“望族”指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如秦观《王俭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茅盾《一个女性》:“但巧而又不巧的是琼华出身于本镇的望族,命注定了该受周围五十里内的青年男子的崇拜。”再看贾府,它有钱有势,人口众多,很有名望,正可谓“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这也确是众所周知的。若说贾府是“豪门大族”或“豪门望族”,则显然是恰当不过的。
二、“直栏横槛”译文准确吗?
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翻译为“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试问:“直栏横槛”可译为“直的栏杆,横的门槛”吗?笔者以为,这样的译文并不准确。
“直栏横槛”是个并列短语,“直”与“横”相对,将“槛”译为“门槛”也能与“栏”(栏杆)相对,这似乎符合短语的结构,也符合宫殿的实际,但查检工具书却无法找到相应的理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槛”为多音多义词,除了有读jiàn的音与义,还有读kǎn的音和“门槛”的义。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释“槛”为单音多义词,只有读jiàn的音和几个义项。其中有引申义“栏杆”,例证是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里的“槛”,不是指滕王阁的门槛,而是指它的栏杆。可见,古代诗文中的“槛”是不能释为“门槛”的。
同样的道理,“直栏横槛”中的“槛”也不能释为“门槛”,它不会是阿房宫的“门槛”,只能是它的“栏杆”。这从有关权威资料中也可获得佐证,如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教育出版社)释“直栏横槛”为“纵横交错的栏杆”,阙勋吾等译注的《古文观止》(岳麓书社出版)译“直栏横槛”为“纵横长短的栏杆”。因此,“直栏横槛”当译为“直的横的栏杆”或“纵横交错的栏杆”。
三、“任意信笔写出”表达顺畅吗?
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46页、第152页都写有下面的话:
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任意信笔写出的,实则形散而神不散……
这是编者对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评说。请问:其中的“任意信笔写出”表达顺畅吗?
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便知,“任意信笔写出”犯有成分赘余之病。“信”有个义项是“听凭;随意;放任”,例如“信步”“信口开河”。“信笔”是个副词,意即“没有多加考虑,随意(写或画)”,例如“信笔涂鸦”“信笔写来,直抒胸臆”。既然“信笔”含有“任意”之义,那么“任意信笔写出”就有叠床架屋之嫌。笔者建议,应删去“任意”或“信笔”。
9.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九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部编本第一册识字单元的第一课《天地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先说一说教材。本课是识字单元的开篇,以国画为背景,展现了6个汉字,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第一组的3个字向我们呈现了画面中3个主要的事物“天、地、人”。“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第二组生字“你我他”是生活中常用的3个人称代词,不仅反映中华文化对人的重视,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这六个生字是生活中常用的汉字,要紧密联系生活来学习。本课的.识字量本身不大,难度也不大,我们讲得可深可浅,可多可少,让孩子在整个意境中认一些汉字,去粗浅地认识人与自然。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有意思,让他们觉得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东西,新的形式。
基于这样的背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天地人,你我他”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出6个字
3、能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运用六个生字
其中,我把认识6个生字定为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把能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运用六个生字作为本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法和学法。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关键。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图文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则通过游戏,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等方法学习6个生字。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教学过程,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这个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认识“天地人”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相反动作对对碰”,比如,老师说举起右手,学生就举起左手,做相反的动作,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比如,老师说左,学生说右,由此引出课题《天地人》。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进其心灵的,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两个游戏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让孩子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进学习目标,达到“课开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欣赏童谣,认识“你我他”
1、播放童谣视频《你我他》,将视频定格在最后一句话“你和我,我和他,你我他是一家,什么都不怕。”
2、学生尝试朗读这个句子,回忆刚才看过的视频,说说“你”指谁?“我”指谁?“他”指谁?
3、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交流“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然后,学生小组内交流表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童谣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体验中体会“你我他”的基本意思,然后进行互动交流,在实际的情境中再一次感受三个人称代词的不同含义。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学生观察生字卡片上的6个生字,充分认读,如果读错了,可以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
2、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
3、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
(1)联想识字,比如“大”字多一横就是“天”,“夫”字不出头也是“天”。
(2)组词识字
(3)“加一加”的方法识字。比如“地”字,左边是“土”,右边是“也”,合起来就是“地”
低年级识字教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玩生字卡片识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四)游戏巩固,课堂总结
课件出示打地鼠游戏,学生打地鼠,打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在游戏中巩固6个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应用生字组词、造句,是对识记生字情况的进一步检验,更是深入理解字义,运用生字的重要环节。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说课稿】相关文章:
1.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b p m f》说课稿
2.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我上学了》教学反思
3.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4.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5.人教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叶》教案
6.部编版秋天的雨说课稿
7.部编版动物儿歌说课稿
8.秋人教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始业课》教案
10.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十
引导学生做小实践,揭开自然视象中的谜团。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意识。
重难点:
导学生初显身手,选择题材写作。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围绕不怕鬼这一主题讲故事。
教具准备
用于实验的必需品。
教学过程
一、师讲述故事引入。
二、揭示本课教学内容。完成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
三、开故事会
四、做实验室
1、过渡
2、生自由汇报
3、动手做实验,请注意安全。
(1)师表演;谈观后感受。
(2)阅读课文,了解奥秘
4、分组做实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围绕四个选材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评讲作业
二、出示本次作文要求
1、读要求。
2、选择自己的意向。
3、按选择的题目分小组讨论。
三、写前辅导
(一)、选择报告的如何写作。重点汇报报告的格式。拓展思路,寻找写作材料。
(二)、选择写经历的如何写作。
四、习作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欣赏佳作,修改病文,掌握报告的写法,提高叙述、修改能力。
教学过程:
(一)点评此次作文情况
(二)共同欣赏
(三)选择病文或片断,指导修改。
(四)课堂活动。分小组修改。
各自读改,进行对比。
11.人教版九年级《浮力》教学设计 篇十一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用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器材,自主设计方案完成探究,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真正做到发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
2教材分析
《浮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浮力概念的建构以及经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力现象,并结合学生已有的力学知识结构,综合应用密度、重力、平衡力、合力和受力分析等知识来展开,因此本堂课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又由于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又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3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2)练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3)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观察、交流,了解浮力的存在;(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
4.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身边物品自制教具与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5重点难点
重点:(1)建构浮力的概念;(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6教学策略与手段
为了突出本堂课的重点,综合应用了直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了突破本堂课的难点,设计了两个相关的探究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但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记录的物理量多,实验方法较多,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各小组进讨论,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小组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的优势,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分组实验的成功完成.
7教学仪器
弹簧测力计、细线、圆柱体、小圆柱体、小石块、水、盐水、酒精、小桶、乒乓球(2个)、烧杯(大小各1个)、矿泉水瓶(大小各2个)、跳棋子、溢水杯、口服液瓶、水槽等.
8教学过程
8.1新课引入
活动一:观察对比实验
师生共同分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乒乓球与放置在水面的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回忆浮力现象,从而引入新课——浮力.
8.2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认识浮力
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提出问题:通过挖掘学生生活记忆——直接引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那么,石块、铁钉这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说出猜想的原因,强调猜想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设计实验:初中物理课堂中浮力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因此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到间接测量浮力的方法.
交流与评估:(1)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2)点明这是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活动三:讨论浮力的方向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的概念.
第二部分:阿基米德原理
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提出问题:有些物体受到的浮力无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那么,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猜想与假设:设计一个小船载重的实验来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表各种意见.
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仪器,自主设计实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两大难点:如何测量物体浸在水中的浮力大小F浮? 如何测量此时物体排开水的重力G排?
收集数据: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
分析与论证:从数据的分析中得出F浮=G排;点明这是阿基米德原理.
8.3课堂练习(略)
9设计特色
特色1:应用建构主义思想设计课堂架构
特色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堂课共设计了16个问题,提问学生达35人次,组织学生讨论6次,交流实验方案及实验结论2次,交流学习经验1次,课堂演示实验3个,学生分组实验2个,学生设计及实施的实验方案6个,课后小制作2个,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学生回忆、观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与交流的思维操作,非常巧妙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了的主体地位,这深刻地展示了教与学的主体关系和辨证关系,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从强调论证知识的结论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化的现代物理教学观.
特色3:体现注重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标理念
12.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内容组成
二年级下册第三组教材编排了一个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四篇课文分别是《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从课文题目上不难看出, 本组教材描写的都是祖国的壮美山河, 所以爱祖国、爱家乡就成为引领本组教材的专题。导语在前, 要布置学习内容。课文在中间, 要铺垫学习内容。口语交际在最后, 要展示学习成果。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学情分析
本组教材所选择的学习内容有这样几个特点:
1.篇幅短小, 适宜低年级学生阅读。
2.语言优美但不生僻, 适宜学生积累词句。
3.语言凝练, 适宜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4.体现了多民族的风景风情, 适宜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自主开放学习。
因为学生年龄小, 又是第一次接触以祖国山河为主题的学习内容, 恐怕对数量众多、扑面而来的四字词语有些不适应,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四字词语的理解、想象、积累上要多下一些功夫, 多想一些办法, 力求深入浅出。
本单元涉及到的祖国山河分布在四个地方, 联系到四个民族, 教材特意增加了“我知道”和“宽带网”两个栏目帮助学生学习, 教师要利用这两个栏目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理解课文词句的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6个生字, 会写48个要求会写的字, 巩固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编字谜识字、拆合法识字等识字方法。
2.积累四字词语, 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景色的优美、山河的壮丽。
2.通过展开联想和情境体验, 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祖国的广大美丽, 产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感情。
四、教学建议
教学实施必须有理念的支撑, 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教学才会扎实到位, 深刻有效。本组教材的教学建立在以下理念的基础上:一是整合阅读策略, 将图画观察、朗读体验、展开想象结合在一起, 提升对祖国山河的认识与感受;二是创设实践的平台, 学习资料的搜集方法, 感受祖国的辽阔与广大。
对于本组教材, 教学中可以采用两两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朗读中积累
《日月潭》和《北京亮起来了》两篇课文语句生动优美, 课后四字词语数量很多。作者以清晨与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优美风姿, 令人陶醉其间;如数家珍般地把北京的灯光一一描述, 绚丽多彩, 璀璨夺目。文中的优美词句就像日月潭, 如诗如画, 又像北京的华美灯饰, 满篇生辉。对于这样的课文, 讲是讲不出什么味道的, 甚至会抹杀两地的美。只有通过朗读, 在读中想象, 在读中感受, 在读中积累, 才会使两地的美内化于学生之心。
学习《日月潭》前两个自然段要让学生给其定位、描形。学习第一自然段, 给日月潭在地图上定位。学习第二自然段, 体会日月潭的形状之美, 在心中描绘出日月潭的基本轮廓。三、四自然段为本篇课文学习的核心段落, 可以采用听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步骤为:
———教师朗读清晨与中午的日月潭, 学生闭眼用心听, 看到了什么?
———然后把看到的读出来, 仿佛就在眼前。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加以指导, 如:湖水中的灯光不那么清晰, 该怎么读?中午, 太阳出来了, 所有的景物和我们的心情一样明朗, 让大家听到朗朗的声音。如果说, 太阳高照下的日月潭是阳光的, 那么雨中的日月潭就成了害羞的少女, 谁来读读?
———连起来读, 总结两种不同的美。
———通过四字词语的填空, 基本完成背诵。
学习《北京亮起来了》, 在读中给第二自然段绘图, 在读中体会立交桥怎么会像彩虹, 在读中明白“不夜城”的含义, 在读中体会古老而年轻的故宫, 从而积累“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等9个四字词语。
★情境中体验
《葡萄沟》和《难忘的泼水节》两篇课文喜气洋洋, 热闹非凡, 其间洋溢着浓浓的维吾尔风情和傣家风情。这样的课文, 一定要让学生走入特定的环境中, 好像维吾尔族老乡与傣族人民就在身边, 心与他们共歌共舞, 从而产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葡萄沟》的情境创设, 方法多种多样。体会茂密的枝叶, 可以用手势体验密密层层几乎没有缝隙, 向四周展开没有约束, 所以像绿色的凉棚。体会葡萄的五光十色, 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 课件中的葡萄要铺满银幕, 体会数量之多、品种之丰。而体会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则可以用表演的方式, 边歌边舞, 边说边唱, 感受热情。
《难忘的泼水节》要创设两个情境, 一是江边与江面的热闹, 突出一种色彩———红色, 表现人民爱总理;二是泼水活动中的热闹, 抓住关键的描写动作的词语, 体会总理也爱人民。最后落脚在“幸福、难忘”两个关键词上。需要强调的是学习本文要首先了解周总理, 之后的情境创设才会产生作用。
★练习中使用
通过以上两阶段的教材整合, 最后过渡到使用阶段, 即语文园地中的说和写。说就是口语交际训练, 鼓励学生像前面学习的课文一样, 可以夸风光, 可以夸物产, 但切入点要小, 说得要具体, 最好在学生中间展开竞赛, 看谁夸家乡夸得美。如果说口语交际要多说, 那么写的训练就要精炼短小。几句话即可, 切不可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失去了美好的心情, 又怎会有美好的文章产生。最后, 还可以根据教学时间的长短, 安排学生学习搜集其他地方的资料, 进行拓展迁移的训练。
13.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十三
这一单元的语文天地安排了连一连,说一说节日,数一数填一填,读一读,看图讲故事。
连一连是将阿拉伯数字与汉字连起来,并数一数自己坐在教室的哪里。
说一说让学生熟悉各种节日。
数一数填一填让学生了解量词的使用方法。
读一读让学生通过读诗熟悉汉字,数字。
讲故事陪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金钥匙告诉学生讲故事的好方法。
教学建议:
“语文天地”的内容可穿插在课文中进行学习,也可集中进行。
连一连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说一说节日可以放在《数字歌》里进行。
数一数可以和《山村》结合进行,要在写字后做。
读一读在《数字歌》后进行练习。
看图讲故事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观察一张图,最低要能说出船里有几只熊,岸上有几只熊。四张图连起来,要能说出船上的熊和岸上的熊数量有什么变化,要能把“太多了”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
相关资料:
“两”和“二”
序数用“二”不用“两”,如第二名。
个体单用“两”,如两个女孩。
习惯的固定说法:十二,二十,两千,两万……
度量,衡量词前,“两”“二”通用,如两米、二米、两千克、二千克。
14.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十四
执笔人:张丽娟
教学目标:
1: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勤劳热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识记“葡萄沟碉堡”等词语,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4:运用采访、角色朗读、节目表演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具学具:
葡萄沟图或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自主设疑
1、听说新疆的吐鲁番有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想去吗?2质疑:你都想知道关于葡萄沟的哪些信息呢?
预设:葡萄沟在哪里?(出示幻灯片,找一找葡萄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ィㄒ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工具书解决。)
2、通读课文,注意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3、检查朗读情况。游戏识字。
三、“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葡萄沟出产水果有哪些?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沙果、蜜桃,到九十月份有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
四、多元对话,合探解疑
(一)学习第二段同桌交流汇报。
1、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知道葡萄沟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沙果、蜜桃,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既然人们最喜爱吃葡萄,那么老师就带你们去葡萄园玩一玩好不好?说去就去,快把书打开。
2、葡萄沟到了。快看看葡萄种在哪儿?(学生读文后,画图理解“山坡、梯田”。
3、赶快登上山坡,用你们的慧眼仔细瞧瞧这里的葡萄生长的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枝叶,也可能会说葡萄可以按顺序学习)
(1)让大家一起画图理解“茂密”。
(2)这山坡上茂密的葡萄架就像什么?教师用手势表演让大家感悟出是“凉棚”)老师只画了一个凉棚,难道只有这一个棚吗?(让学生发现句中的“一个个”,并说说自己的理解)赶快钻进去感觉如何?(引导学生创造“凉快”、“凉爽”、“舒服”等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4、快抬头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读书上的句子,看看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
(1)用图片,认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
(2)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词语中的“光”中发现)
(3)实物演示“一大串”,同时悟出“一大串一大串”之意。
小结:这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种类这么多,而且水灵灵的,像一个个玛瑙,晶莹剔透,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5、下面我们要演一个节目,老师扮演新疆老乡,谁愿意到前面表演?
看,新疆老乡来了!
(1)小朋友你们好!欢迎你们到葡萄沟来玩儿,汉族小朋友长的真可爱,你们猜猜我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维吾尔”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知道就让他们介绍,不知道教师就介绍:维吾尔就是联合协作的意思,我们新疆还有哈萨克,回族,汉族,这些民族联合协作团结向上。)对我们新疆的葡萄沟的葡萄印象如何?(训练学生口语交际时,有意指黑板的画面,适当鼓励引导学生用上刚才学习的好词佳句)
(2)“我”摘下最甜、最美的葡萄让你们“吃个够”是怎么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体会悟这个词)
(3)请送给老乡一句话,哪怕是一个词也好!(通过表演和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感悟老乡的热情好客……)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嘛。(版书热情好客)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赶快夸夸老乡吧(带着感受读课文)
6、感情朗读:
过渡:如此优美的语言,大家难道不想美美地读一读吗?
(1)先听老师读,大家闭目想象画面。
(2)带着自己的想象朗读这段话。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评读)
(4)引导学生评价,以评促读。
(二)、学习第三段
多么热情的老乡呀,非要带咱们去阴房看看,想想阴房是什么样。(发散思维,让学生异想天开)不过。他还有个问题要考者你:“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读课文,看幻灯片,再讲一讲,可以创造语言,只要意思对即可。)
9、观察葡萄干。(让学生观察后发表意见,把感受到的讲讲根据学生的感悟板书:色鲜味甜)
五、审视文本,放胆质疑
1、 回顾课文,自主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最大收获是什么?
预设:第四段(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看出来,同学们参观游览的真心。大饱眼福,大饱口福。就要离开葡萄沟了,难道你就没有什么话要说?新疆老乡要咱们留言,哪怕写一句话也好呀,现在请同学们签名留言。
(动动笔,把对葡萄沟之行的感受写下来,此环节既是对课文的总体认识,又是感悟、交际的训练)小结:千言万语化做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板书:把“好地方”前面加上“真是个”句号改成叹号)没有发言的同学一起读一读。
2、旅游到此结束,回家把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
六、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夸夸自己的家乡,收集家乡的资料。
板书:
10.葡萄沟
出产水果品种多
葡萄五光十色
葡萄干色鲜味甜
老乡热情好客真是个好地方
15.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 篇十五
新课改后, 与听、说、读、写相比, 语法教学在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已逐渐被淡化, 似乎难以“登堂入室”, 仅在讲评练习试卷中单项选择等题目时方能见其身影。由于不同流派对语法教学各执一词, 使其长时间处于备受争议的地位, 语法教学并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些教师虽然在理论上对语法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不知道如何下手, “换汤不换药”是目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鉴于此, 该文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板块进行分析, 希望以此帮助英语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 进而就如何以课文为载体实施语法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1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语法板块安排的理论依据
1.1 布鲁纳发现学习
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 正确地说, 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他认为, 发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方式, 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的智慧的潜力, 促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学会探究学习方法。因此, 他主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亲自去发现所学的知识和规律。传统教学的讲解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张假设式教学, 由教师提出问题, 提供材料, 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得出结论和原理。
1.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奠基人皮亚杰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 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 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 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语法板块都是采用呈现-发现-归纳-演绎-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而其板块的安排是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充分体现了布鲁纳的教育理念和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思想。
2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语法板块解读
人教版高中英语语法板块的的安排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来编排和设计语法项目的, 它体现了下列特点:
打破了单纯以语法结构为主要脉络组织和安排教学的模式, 采取了话题、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编写思路;即每个单元都有设置topics, Functional items以及structures, 把输入输出紧密结合起来;
以不同的主题作为组织教材的线索, 一个语法项目可能分解在几个主题中呈现, (如定语从句既出现在必修一的第4, 5单元也出现必修二第5单元中) 也可能在一个主题中同时出现几个语法项目 (如:同样是描写人物:必修一第5单元, 必修四第1单元) ;
提倡发现式学习方法, 采用的呈现-发现-归纳-演绎-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材中的语法项目以一定的情景呈现, 先由学生自己发现新的语法现象, 再由教师引导他们归纳出语法形式和功能, 并加以运用;
侧重语言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提供非交际性语言活动、交际性语言活动和任务型活动来巩固和运用语言;例如必修一第3单元“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 2”体现了语法为交际服务。
2.1 语法教学的模块分布
语法不仅包括了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全部语法项目, 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语法项目, 语法项目先在必修阶段集中呈现, 以便于教学, 并且不断循环反复, 可帮助学生巩固并加深理解, 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如表格1所示:模块1-5基本上包括了高中阶段的所有语法。模块6—8除增加新的语法点:虚拟语气外, 主要是循环再现高中的主要语法。模块9-10通过句子成分 (主谓宾定状补) 深层次复习初高中的主要语法项目, 且介绍了独立主格结构和句子分析等, 以便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法基础。并以语篇的角度让学生掌握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 活动和任务去复现, 对比归纳, 拓展和加深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法要求。
2.2 语法教学的单元设置
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主要在阅读篇章reading中呈现, 此后在语言学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中, 有专门的语法教学板块 (discovering usefulstructures) 和 (revising useful structures) 要求学生对阅读篇章中呈现的重点, 语法项目进行学习, 探索, 实践和运用。
语法练习的设置一般按照从简单的语法项目辨认渐渐过渡到稍微复杂的控制性练习和指导性练习, 最后要求学生在实际的交流中使用语法。为了加强对语法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 增强学生对语法运用的能力, 在学生用书的后面的每个单元的练习册部分也设置了专门的语法教学板块 (using structure) 。复现重点语法项目, 加深学生对语法项目的理解和认知,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把此部分整合到学生用书的语法教学中去。整个语法安排体现了三维语法教学模式:呈现语法点-操作实践-交际运用。
2.3 教材语法练习和活动分析
教材语法板块部分包括了各种的练习和活动, 这些练习和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 基于语法形式的练习
引导学生从观察, 发现语言现象到归纳, 分析语法结构, 然后还要运用总结出来的规划作一些相关形式的练习。
2) 基于语法所传达意义的练习
(1) 语法练习都提供了具体的语境, 和语法项目表达的语言功能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从而加深对语言项目所表达的语言意义的理解。
(2) 练习的具体形式包括补全句子或对话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二) , 选词填空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一) , 看图回答问题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二) , 翻译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三) 等。
(3) 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对教材中所提供的练习形式进行总结, 也可以用其他的练习形式来达到巩固掌握特定的语法项目的目的, 这样在教授新单元中的重点语法项目时,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语法练习形式, 学生不会感到枯燥, 也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举两得。
3) 以交际为目的练习使用语法活动
(1) 这些语法活动都提供了一些真实的或者类似于真实的任务型活动来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从而解决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2) 活动的形式包括做一些小游戏 (见模块四第5单元语法活动四) , 讲述或者复述故事, 情景对话等。
(3) 研究这些活动, 有助于教师自己设计出符合学生水平的语法练习, 帮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所学到的语法知识, 从而来真正实现语法教学的交际运用。
3 语法教学策略分析
教师在使用该教材进行语法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下列三个方面:
3.1 明确语法教学的三维目标 (意义, 结构和用法)
教师在教授语法时除了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外, 还要在完成课本句子层面的语言练习要求的基础上, 实现语法练习所应达到的传递意义的交际目的。此外, 教师应利用课本和课外大量的真实语境, 组织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来掌握包含语法项目的各种语言材料。
3.2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授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法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该语法在传递意义和形式结构以及功能上的特点, 组织语法材料的真实运用。让学生的智力活动参与到语法练习中。如果采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环境, 学生在掌握形式的同时也就可以通过前后的语境来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例如必修三第1单元情态动词语法教学:在教授may、must、might、can等情态动词时, 教师可以先精讲词语的含义, 然后将它们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口、笔练习掌握。例如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玩一个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杀人游戏”, 如果能把游戏与语法教学结合起来, 课堂就比较有乐趣。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玩此游戏, 分别设置一名法官、两名警察、两个杀手和多个平民。让学生应用情态动词的一些相关句子找出杀手。如:Who can be the killer?You must be the killer?You can be my partner.等句子。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能深化对这些语法点的理解, 为他们在以后的语言交际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奠定基础。
3.3 语法教学趣味化
受传统语法教学观念以及传统语言材料的影响, 语法教学一直是枯燥乏味, 呆板死记。碰到规则繁多的语法, 学生更是望而生怯。所以, 教师在语法备课时应多动脑力, 是规则简易化, 达到易记而有趣的目的。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第4单元定语从句教学为例:定语从句是高中的一大重难点, 规则繁多, 学生掌握的支离破碎。尤其是针对:何时只用that不用which, 这一问题时, 学生更是一脸茫然。多数教师一般是让学生记住以下规则:
1) 先行词为much, little, none, all, few, every (thing) , any (thing) , no (thing) 等时, 通常用that。
2) 当先行词the very, the only, the same等修饰时, 通常用that。
3) 当先行词被形容词的最高级修饰时, 通常采用that。
4) 当先行词是一个既指人又指物的并列词组时, 通常采用that。
5) 当有句子中有who或which时, 通常用that。
6) 当先行词被序数词 (包括last, next等) 修饰时通常用that。
这么多条规则学生总会丢三落四, 若是教师稍微花点心思把规则简化, 学生必牢记。如:趣味性的以网络红人凤姐 (学生大都熟悉) 为例:凤姐其貌不扬, 但是曾发出申明:其对象必须富二代, 高学历, 否则没戏。教师以此为例简化成“二代特高有序”, 其中“二”指先行词既是人又是物时。“代”指先行词为不定代词。“特”指先行词被特指的the very, the only, the same等修饰时。“高”指先行词被特最高级修饰时, “有”当有句子中有who或which时, “序”指先行词被特序数词修饰时。这样学生就会掌握的很牢了。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板块, 旨在希望教师在语法教学实践中, 要善于利用教材, 灵活使用教材, 合理开发教材, 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法教学模式,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语法的应用能力。《新课标》倡导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 重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不能局限在语法自身的范畴内, 而必须与逻辑思维, 语言意识, 篇章语境, 题材体裁, 词汇用法和文化联系起来。英语教师要正确领悟新课标和大纲的要求和理念, 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应有强烈的搭建支架的意识, 在呈现—发现—归纳—实践—活动等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语言情境, 还学生语法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一个充满真实、趣味、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掌握语法知识。
摘要:针对许多英语教师在语法教学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 该文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板块的分析, 希望以此帮助英语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 有效地实施语法教学, 进而就如何以课文为载体实施语法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从而促进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法教学。
关键词:语法,语法教学,教材解读,语法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Thornbury S.How to Teach Grammar[M].Edinburgh Longma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9.
[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崔刚.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7 (3) .
[4]何广铿.英语教学法教程—理论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
[5]林小玲.再论英语语法教学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 2011, 26 (12) .
[6]项书涟.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法英语教学[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 (10) .
[7]许蓉.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人教版model4unit2working the land (Grammar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0) .
[8]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人教版天地人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部编版语文一上天地人10-07
天地人教学视频04-03
《天地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04-26
天地玄黄教学设计10-31
语文天地2教学设计09-07
《语文天地四》教学设计04-06
盘古开天地教学案06-10
地理导入(实习天地 教学心得)08-17
语文天地四教学方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