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驾驶员情绪因素对安全驾驶的影响(共13篇)
1.浅谈驾驶员情绪因素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篇一
路怒症论文:愤怒情绪下的汽车驾驶行为特征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迅速上升,小汽车已经成为普通市民的出行工具。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压力也不断增加,人们积累的压力、不良情绪需要释放,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间,因驾车引发的情绪冲突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会袭击他人和其他车辆以泄愤。据调查,中国有60%多的驾驶人有过在马路上带着愤怒情绪开车的经历。愤怒驾驶不仅会给道路交通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隐患,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等。因此,研究驾驶人愤怒情绪下的驾驶行为特征,识别愤怒驾驶状态,制定愤怒驾驶的干预、管理措施,对于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汽车驾驶人愤怒情绪下的驾驶行为特征,利用统计学方法深入的分析了愤怒驾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驾驶人愤怒表达量表。在广泛收集和整理国内外驾驶人愤怒驾驶文献的基础上,得到了驾驶人愤怒驾驶的交通情境和驾驶人愤怒驾驶的表现特征。在此基础上,在武汉市招募了15名驾驶人开展访谈工作。根据访谈和文献分析的结果设计了驾驶人愤怒表达量表的预测版,并在武汉市进行了随机调查,共收回问卷119份。结合数据分析了预测版量表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car ownership is increasing sharply in China;and traveling by car is common.With the increasing stresses of work and life, the accumulation of stress and emotion need to release.In the rush hour, traffic jams happen, which results in more and more emotional conflict triggered by driving.Some drivers will even attack other person and cars to express their anger.According to the survey, more than 60% of people in China have driving experience with anger on th...【关键词】路怒症 交通情绪 驾驶行为 交通安全 驾驶愤怒表达量表
【英文关键词】road rage traffic emotion driving behavior traffic safety driving anger expression scale
【目录】愤怒情绪下的汽车驾驶行为特征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11-2314
摘要4-6
Abstract6-7
第1章 绪论1.2 课题来源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41.3 研究现状14-19
1.3.1 汽车驾驶人愤怒情绪的影响因素14-1616-1818-19不足19-20
1.3.2 汽车驾驶人产生愤怒情绪时的表现
1.3.3 汽车驾驶人愤怒情绪对交通安全的影响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9-23
1.4.1 当前研究
1.4.3 论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文的组织与结构21-2323-30
2.1 情绪相关理论23-262.1.1 情绪的概念
绪25-2627-29
2.2 情绪测量26-272.4 本章小结29-30
2.3 因素分析
第3章 驾驶人愤怒情绪量
3.2 项目
3.4 3.4.2
表设计30-37收集的结果30-31
3.1 量表采集项的收集方法30
3.3 项目的集体讨论及修订31
3.4.1 被试情况32
量表试测及数据分析31-35收回问卷的整体填写情况32-3333-35小结36-3737-4837-393939-43
3.4.3 试测问卷分析
3.6 本章
3.5 量表的进一步修订和试测35-36
第4章 驾驶人愤怒情绪量表正式施测及数据分析4.1 研究目的37
4.2 研究方法
4.2.2 研究工具
4.2.1 被试情况37-394.2.3 统计方法39
4.3 因素分析及结果
4.3.2 4.3.4 因4.5 验证性第5章 汽车驾驶
4.3.1 研究变量之间的偏相关性检验39
4.3.3 公因素提取40-424.4 量表的信度分析43-454.6 本章小结47-48
公因素方差39-40素结构42-43因素分析45-47
人愤怒情绪下的行为特征48-57特征的整体分析48-5148-4949
5.1 愤怒情绪下驾驶人行为
5.1.1 愤怒情绪下驾驶人的表现途径
5.1.2 驾驶人愤怒表达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5.1.3 驾驶人愤怒表达方式与人口统计学特征之间的相关
5.1.4 愤怒情绪下驾驶人表达愤怒的差异性5.2 愤怒情绪下驾驶人的操作行为特征
性49-5050-
5152-5353-54
5.2.2 愤怒情绪下驾驶人的操作猛烈程度特征5.3 驾驶人的其他表达愤怒情绪方式54-55
第6章 愤怒驾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55-5757-6957-6057-606060-64分析61-63
6.1 愤怒情绪对驾驶人生理、心理、行为的影响6.1.1 愤怒情绪对驾驶人生理心理影响的综合分析6.1.2 愤怒情绪下驾驶人可能发生的违法驾驶行为6.2 汽车驾驶人愤怒情绪下的行为与交通安全的关系6.2.1 驾驶人愤怒表现与违反交通规则频率有序回归
6.2.2 驾驶人愤怒表现与违反交通规则频率多项
6.3 愤怒情绪下开车对交通安全的Logistic回归分析63-64影响64-6764-6565-6666-6769-7370-71献74-7777-78
6.3.1 愤怒情绪下发生交通事故形态统计6.3.2 愤怒情绪下”几乎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统计6.3.3 愤怒情绪对驾驶人开车安全的影响程度6.4 本章小结67-69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
7.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69-707.3 研究展望71-73
致谢73-7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附录A: 试测版驾驶人愤怒情绪量表78-80
附录
B: 正式版驾驶人愤怒情绪量表80-8282-83
附录D: 相关矩阵R83
附录C: 旋转成分矩阵
2.浅谈驾驶员情绪因素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篇二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 汽车在世界各国逐渐普及并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这也激化了驾驶人与道路、其它驾驶个体以及其它交通要素之间的矛盾, 从而直接导致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的愤怒情绪产生的频率的增加, 进而使驾驶人的不良驾驶行为 (如攻击性驾驶行为等) 次数增加, 由此引发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愤怒, 一般是由于人或动物对自身以及外界的不满而表现出来的1种强化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这种状态对个体的行为意识将产生一定的作用。当驾驶员存在愤怒情绪状态时, 其驾驶行为将偏离常规, 从而对交通运输安全产生影响[1,2,3]。2001~2003年间, 美国研究人员对9 282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面对面调查发现, 患“路怒症”的美国司机达5%~7%, 约1 600万人。其中公交车、出租车和长途车司机患这种心理疾病的比例更高达30%以上。每年10%~20%的车祸与“路怒症”有关[4]。2008年搜狐网等单位在中国国内展开了1项调查, 结果显示, 有60.73%的车主认为自己患有“路怒症”[5]。
在驾驶愤怒情绪的影响因素方面,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主要与驾驶人自身和外界因素相关, 个人因素主要为驾驶人性别以及驾驶经验等, 而社会因素与行车环境相关性较大。Maxwell[6]研究发现年轻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出现愤怒情绪的概率要远高于年长的驾驶人;Bj9rklund等[7]指出有经验驾驶人比新手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出现愤怒情绪的概率明显要低;而Lajunen等对驾驶里程数与愤怒情绪的关系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同时Deffenbacher等[8]编制的DAS (driving anger scale) 比较系统全面的对驾驶过程中的一些交通场景与驾驶愤怒情绪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内, 驾驶愤怒情绪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雷虎等对愤怒情绪下的汽车驾驶行为特征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 编制了驾驶愤怒情绪表达量表并分析了驾驶人在愤怒情绪下操作油门、脚刹、离合、转向盘、档位的一些特征[9]。钟铭恩等利用车辆模拟驾驶器研究驾驶员在愤怒情绪状态下驾驶速度、超速、刹车、鸣笛和斑马线减速等驾驶行为的变化规律以及愤怒状态下驾驶人的脑电特征[10]。
国内外对于驾驶愤怒情绪的影响因素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 其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和模拟实验2种方式。笔者基于实车实验采集相关数据对驾驶愤怒情绪的影响因素做了1个比较全面的论述。系统的分析了性别、年龄、驾龄、驾照类型等因素与驾驶愤怒情绪的关系。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车简介
为了能够采集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以及提高实验的安全性, 研究中采用经过技术改装的自动档的小汽车作为实验车。该车加装了3路摄像头, 分别可以采集前方道路、驾驶人面部表情以及驾驶人操作动作等信息, 以便实时掌握前方道路及驾驶人的状态, 提高驾驶安全性。同时实验车还安装了Mobileye车道偏离预警系统, 能够对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本车与车道的位置进行判断, 同时与前方障碍物的距离进行预警来提高安全性。此外, 通过车载惯导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车辆信息采集系统能够采集实验过程中的车辆速度、加速度、转向盘转角、踏板的开度、档位等信息。
1.2 情绪自评量表
为了对驾驶人在实验过程中的驾驶愤怒情绪进行测试及分析, 采用1~7级 (1-习以为常;2-不满;3-微愠;4-愤怒;5-大怒;6-暴怒;7-暴怒以致失控) 愤怒情绪自评量表来开展研究。驾驶人在实验过程中每2min对其情绪做1个自我汇报, 并且在遇到特殊交通事件 (如周边车辆抢道、拥堵、红灯等待时间长等) 时也需汇报自身的情绪状态。
1.3 实验流程
通过社会招募以及发放传单的形式征集志愿者, 招募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志愿者的技能, 以及个体特征开展1个简单的考核, 最后确定招募社会驾驶人共计22名。被招募者都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C1及以上驾驶执照的驾驶人, 其中包括女性驾驶人4名, 男性驾驶人18名, 年龄为18~6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2.27岁, 平均驾龄为13.50年, 身体健康, 属于正常人群中选取的个体。同时还招募了有经验的职业驾驶人1名, 并对其进行安全以及实验要求的相关培训, 其职责就是在实验过程中辅助驾驶人进行安全驾驶并且负责记录驾驶人自我汇报的情绪等级以及相关的交通事件。被试者按时按量完成实验后将获得300元的酬劳, 辅助安全人员将获得200元的酬劳。
实验步骤如下。
1) 被试者到达后先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表, 并且签订相关的用工合同。
2) 帮助被试佩戴相关的实验设备并且向其介绍实验的大致路线以及实验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同时还向其介绍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的奖惩制度, 即驾驶人必须在2h内完成指定路线的驾驶任务并且不能出现交通违法违规行为, 若驾驶人无法按时完成驾驶任务, 则按照每延时10min扣除50元报酬的方式执行。若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出现交通违规或者违法行为, 需驾驶人本人负责相应的罚款或扣除驾照分数。
3) 设备佩戴完毕后, 引导驾驶人启动实验车并且启动车载实验设备, 然后由工作人员完成设备的正常检查以及设备的同步, 完毕后让驾驶人围绕学校附近进行约10min的适应性驾驶。
4) 进入指定路段开始驾驶任务, 同时由安全辅助人员记录开始试验的时间。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实时记录被试的情绪状态并且采集相关的实验数据。同时驾驶人不得接听电话、收听广播, 除了汇报自身的情绪等级外不得与车内相关人员过多的交流。
5) 实验结束后, 由工作人员关闭实验设备, 整理和拷贝实验数据进行归档处理。
2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的实验流程, 开展了22组实车实验, 通过采集的实验数据验证分析驾驶人的性别、年龄、驾龄以及驾照类型对驾驶人愤怒情绪的影响。通过数据处理得到22名驾驶人的个体特征与驾驶特征见表1。
2.1 性别与驾驶愤怒情绪的关系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驾驶人性别与驾驶愤怒情绪以及驾驶时长的关系见图1。
考虑到男女被试者的比例不均衡以及样本量的问题, 未对数据进行精确的检验, 只是对男女被试者驾驶过程中的差异性大致趋势进行验证分析。由图1可知, 不同性别的驾驶人在平均驾驶时长、产生愤怒情绪的平均次数以及愤怒时的平均等级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男性驾驶人完成驾驶任务的时间要比女性驾驶人平均减少13min, 平均愤怒次数多出1.72次, 同时对于平均愤怒等级而言, 男性驾驶人比女性驾驶人高出0.1, 差异性不显著。
2.2 年龄与驾驶愤怒情绪的关系
通过分析22组实验数据得出平均驾驶时长、驾驶愤怒情绪与驾驶人年龄的关系见图2, 并且对其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的方法进行分析的见表2。
注:在置信度 (双测) 为0.05时, 相关性是显著的。
由图2及表2可见, 被试完成驾驶任务的平均驾驶时长与年龄未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其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48, 观测的显著性水平为0.832>0.05, 故可以说明平均驾驶时长与年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比较不同年龄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愤怒情绪产生的次数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愤怒情绪的次数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其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18, 观测的显著性水平为0.02<0.05, 故可以认为在本研究中驾驶愤怒情绪产生次数和驾驶人年龄呈正相关, 驾驶愤怒情绪产生的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同样不同年龄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产生愤怒情绪的平均等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 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其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83, 观测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05, 故认为在本研究中驾驶人平均愤怒等级与驾驶人年龄呈显著负相关, 即驾驶人愤怒情绪的等级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2.3 驾龄与驾驶愤怒情绪的关系
通过对22组不同驾龄的驾驶人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到驾龄与驾驶愤怒情绪以及平均驾驶时长的关系如图3, 并且通过采用Spearman秩相关的检验方法得到其相关性如表3。
由图3和表3可知, 平均驾驶时长以及愤怒产生次数与驾驶人的驾龄无明显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 平均驾驶时长与驾龄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78, 观测的显著性水平为0.730>0.05, 表明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同样愤怒发生次数与驾龄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83, 观测的显著性水平为0.202>0.05, 表明二者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而通过研究平均愤怒等级与驾驶人驾龄之间的关系发现, 随着驾驶人驾龄的增加平均愤怒等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虽然个别样本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 但是总体而言下降趋势比较明显, 同样对其进行相关性检验, 得出平均愤怒等级与驾驶人驾龄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76, 观测的显著性水平为0.001<0.05, 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随着驾驶人驾龄的增加平均愤怒等级逐渐降低。
注:在置信度 (双测) 为0.05时, 相关性是显著的。
2.4 驾照类型与驾驶愤怒情绪的关系
通过对22组不同驾照类型驾驶人的实验数据分析, 得到3种不同驾驶类型 (包括A、B、C 3种, 其中A1, A2, A3都归类到A照, B, C 2种类型划分同A照) 与驾驶愤怒情绪的产生次数、平均等级以及完成驾驶任务经历的平均驾驶时长的关系见图4。
由图4可知, A, B, C 3种驾照类型的驾驶人完成驾驶任务平均驾驶时长差异性较小, 其中C照驾驶人完成任务所用时间最短为104.5min, B照驾驶人需要的时间最长为123.5min。而对比不同驾照类型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产生愤怒情绪的次数可以明显发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其中B照驾驶人产生的愤怒次数最少为31次, 而A照和C照驾驶人产生的愤怒情绪次数分别为39.65和41.67, 都较B照驾驶人多出将近10次。同时对比3种不同驾照类型驾驶人平均愤怒等级发现, A照驾驶人产生愤怒情绪的平均等级最低为3.72, 而B、C照驾驶人产生愤怒情绪的平均等级分别为4.88和4.78, 其比A照驾驶人平均等级高出1。差异性比较显著。
3 讨论
笔者主要基于实车实验对驾驶人个体因素与驾驶愤怒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采用情景诱导法中的给定任务法对驾驶人愤怒情绪进行诱导, 通过采用主观情绪等级自报告和旁观者报告等级的方式记录驾驶人的实时愤怒情绪状态。通过22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针对于性别与驾驶愤怒情绪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男性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产生愤怒情绪的概率要高于女性驾驶人, 但是在其愤怒的等级方面未出现出相关的规律。同时本研究还验证了前人研究中提到的男性驾驶人的驾驶速度普遍高于女性驾驶人这一结论。
2) 国外研究发现年轻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出现愤怒情绪的概率要远高于年长的驾驶人[5]。而在本研究中发现驾驶人产生愤怒情绪的次数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这与国外研究结论相矛盾,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与本研究中采用的奖惩制度相关, 年长驾驶人对利益的需求高于年轻驾驶人, 从而导致其愤怒次数增加。而对比其平均愤怒等级则可发现年长驾驶人的愤怒等级要远低于年轻驾驶人。
3) 笔者发现驾驶人平均愤怒等级与驾驶人驾龄呈显著负相关性, 这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结论[6]相吻合。但是在愤怒情绪产生次数这一指标上则未出现显著相关性, 这同样可能和奖惩制度相关。
4) 笔者还初步研究了不同驾照类型对驾驶愤怒情绪的影响关系, 研究发现不同驾照类型的驾驶人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愤怒情绪次数以及平均愤怒等级都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区别。其中C照驾驶人产生愤怒情绪的次数和平均愤怒等级都处于1个较高的水平, 这也间接反映了职业驾驶人和普通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愤怒情绪的差异性。目前国内A照和B照驾驶人多为职业驾驶人, 而C照主要为普通驾驶人, 研究表明普通驾驶人相较于职业驾驶人更易产生驾驶愤怒情绪。
4 结束语
笔者通过比较系统的验证, 分析了驾驶人的自身因素对驾驶愤怒情绪产生的影响, 能够为驾驶愤怒情绪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但是由于实车实验难度较大, 所以在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样本量较小, 有待于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同时笔者考虑的驾驶人自身因素并不是非常全面, 并未针对驾驶人所有的个体特征进行分析, 例如驾驶人气质、性格等方面也有有待于继续研究。同时驾驶愤怒情绪与交通事件的关系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Deffenbacher J L, Lynch R S, Oetting E R, et al.The driving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A measure of how people express their anger on the road[J].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02, 40 (6) :717-737.
[2]陈晨, 高嵩.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1, 25 (1) :59-63.
[3]李平凡, 王殿海.驾驶中拨打手机对驾驶人脑力负荷及驾驶行为影响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0, 28 (4) :104-107.
[4]NHTSA.Traffic safety facts 2007:a compilation of motor vehicle crash data from the fatality analysis reporting system and the general estimates system[R].Washington DC: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2007:32-43.
[5]Centre for Accident Research and Road Safety.State of the road:A fact sheet of the centre for accident research and road safety-Queensland[EB/OL]. (2009-02-16) [2013-06-17]http://www.carrsq.qnt.edu.au/publications/corporate/aggressive_driving_fs.pdf, 2009.
[6]Maxwell J P, Grant S.Lipkin S.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propensity for angry driving scale in British drivers[J].Pers.Individual.Differ.2005 (38) :213-224.
[7]Bjrklund, Gunilla M.Driver irritat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08, 40 (5) :1069-1077.
[8]Deffenbacher J L, Huff M E, Lynch R S, 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high-anger drivers[J].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000, 47 (6) :15-17.
[9]雷虎, 吴超仲, 张晖.基于驾驶行为的驾驶愤怒表现量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2 (4) :25-28.
3.浅议影响汽车驾驶的因素 篇三
关键词:道路驾驶;特点因素;判断处理;避让方法
一、自身影响因素
1.视觉因素
人眼观察物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在静止的状态下观察,称为静态体视力;二是在运动状态下观察,称为流动体视力。流动体视力比静态体视力的视野要小,而且运动速度越快视野越窄。
人眼对光线的明暗变化具有视觉暂留特性,一般从明亮区进入黑暗区需要4~5分钟才能适应,从黑暗区进入明亮区也需要1~2分钟才能恢复正常视力。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暗适应和明适应。人眼在黑暗区受到强光照射,在这段时间里,人的视觉会暂时消失。
2.感觉因素
驾驶员要感知自己在车上与周围环境的相对位置,车辆的每一侧外缘离自己有多远;车辆在路面上的方位;轮胎在路的压位及车辆与外部障碍的距离。依据迎面物体临近的快慢、路旁物体掠过的速度以及发动机和底盘的响声、车速表的指示来判断车辆速度,选用合适档位,处理道路情况。
临近泥泞路面就联想到侧滑;临近凹凸路面便联想到颠簸;遇到疏松、损坏的路面,不假思索就能采取减速或停车的措施。正常行驶中,驾驶员能感觉到道路上全部情况,而且注意力几乎是平均分布的。当路面情况突然出现异常点时,应能及时形成感觉重点,马上集中注意力。
3.动作因素
驾驶员的动作要求迅速、准确利索、果断,最忌讳犹豫不决、拖泥带水的动作。從大脑下达动作命令到动作开始,这是一个心理反应到身体反应的过程,一般人的反应时间约为0.6~0.8秒。如换挡时在空挡上来回晃动找档位、打方向时来回窜动校方向、该让不让、该超不超等等。
4.情绪与身体因素
驾驶员最好的精神状态应该是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判断力准确、反应敏捷并形成自身良好的职业习惯。
工作不顺心、家庭生活不和谐、心情忧郁、休息不好等情况会严重影响驾驶员的情绪。另外,酒精、麻醉剂、兴奋剂、镇静剂等药品会使驾驶员精神恍惚、感觉迟钝、判断力减弱。
人的智力、体力、情绪呈周期性的变化,驾驶员要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周期,如身体处于低潮期时尽量不要驾车。
二、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包括:雨雾冰雪天气影响驾驶员视线;炎热气候使驾驶员容易疲劳,感到昏昏欲睡,情绪变得烦躁;寒冷天气驾驶员衣着较多,行动不方便,处理情况的反应时间延长;气压高、暴风雨来临之前人的心情抑郁,容易引发伤感情绪,还有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也影响驾驶员对路面交通情况的判断处理。比如炎热的路面前方有时出现水坑的幻影;峡谷里的白云会使人感到路面宽阔等。
三、情况的判断和处理
道路上的情况千变万化,驾驶员要善于抓住共性和个性特
点,正确判断处理道路上各种情况。
1.重点注意行为异常者,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如有横穿倾向的行人、走路出神的人边走路边思考、思考专注时对前后来车置若罔闻。可采取提前先短促鸣号提醒,后急迫鸣号的方法,防止突然受惊乱窜。
对于强行拦车者,招手拦车,设置路障。这种情况不能强行通过,可在车中摆手示意,必要时停车说明不能搭乘的原因。以上四种人是驾驶员在道路上要重点注意的对象。处理时不可急躁,应提前减速做好停车准备,同时适当使用喇叭。
2.重点各种车辆,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机动车辆速度变化大,加速性能好,惯性大,危险性相对来说也较大容易造成事故。而非机动车,如自行车,稳定性差,极易摔倒。对于已让路的自行车不要鸣号不止,应保持1 m以上的安全侧距小心通过。同时要增加安全侧距,防止自行车万一倒向汽车而碰上车轮和其他部位酿成事故。
四、道路驾驶的处理方法
避让是驾驶员处理道路情况、防止交通事故的主要手段。避让方法如下:
1.转向避让
用转动方向盘的方法改变行驶的轨迹来避开行人、车辆和其他障碍物的方法。
2.减速避让
当车辆和其他移动物体按一定速度又可能发生碰撞时,驾驶员往往采取制动措施,而避免瞬时交叉的方法。
3.加速避让
驾驶员为了避免自己的车辆与其他移动物体发生瞬时交会,采取提前加速通过的方式避让。
驾驶员只有掌握汽车道路驾驶的影响因素和特点,才能正确判断处理复杂多变的道路交通情况。在汽车道路驾驶过程中,有的放矢地使用应对措施,得心应手地采取避让方法,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4.浅论驾驶员心理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篇四
目前,交通安全管理已成为各级安全管理的重点。近年来,小汽车不断进入家庭,单位公务用车也逐年增多,且车辆档次越来越高,一旦发生事故,动辄就损失上万元之多。日常生活中交通安全尤其因违章驾车发生事故的居多,要想控制交通事故发生,各级就必须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把握驾驶员素质关。因为稳定的心理素质是机动车驾驶员实现车辆安全行驶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他每时每刻都会影响机动车驾驶员的行车安全。尤其是单位车辆管理干部应对本单位驾驶员的心理特征变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掌握每位机动车驾驶员的心理特征变化,有利于车辆调度,减少因驾驶员心理变化引起的交通事故。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有情绪、注意和意志三项心理特征是最常见的,它直接影响着机动驾驶员在从事驾驶活动中所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一、根据“情绪”表现,掌握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机动车驾驶员在从事驾驶活动中都会对自己周围的环境表现出自己的心态。愉快、忧愁、失望、悲伤、恐惧、苦恼等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变化,是外部事件在人体内引起的一系列内变过程之后出现的表情,当受到刺激时一般是通过面部、动作、眼神等表现出来。在驾驶车辆行驶过程中,当驾驶员心
1情愉快、满意时能感到心情舒畅、心理舒适,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常常表现出感受力强,勤于观察,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动作敏捷,这就是常说的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有利于车辆行驶安全。反之,要产生忧愁、恐惧、苦恼等情绪波动时,则感受力下降、精力分散、懒于观察思考,开起车来胆大气粗,易开“英雄车”、“霸道车”,一但遇到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时,则反应迟钝,判断失误等不良行为。足见驾驶员的情绪和情感好坏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所以驾驶员在从事驾驶活动时,不但要有稳定的“情绪”,而且还要有较好的“情感”。
做为一名优秀的驾驶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感,也就是对待他人礼貌、谦让、关心交通“弱者”,同时还要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理智感就是善于寻找和发现各种路面情况及车辆行驶变化的规律以及可能产生的原因、后果,随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当人们遇到工作压力或受到某环境事物刺激时,心理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思想情绪。可见,心情的好坏与驾驶员的意识及驾驶活动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良好的心情对大脑反应、判断、操作等方面都能起到敏捷的作用,也是确保车辆行驶安全的必要条件。相反,不良的心情就会感到活动枯燥无味、易怒、缺乏礼貌等等。常表现出对路面状况或其他情况不满而开“斗气车”、“违章车”等,忽视了自我约束能力,违章
现象十分严重。因此,不良的心情对行车安全是极为不利的。当人在受某种心理负担情况下,有情绪逐渐增强的紧张表现反应。如:在驾驶过程中出现这种心理反映,则往往会与其他过往车辆、行人的行动得出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的预估和判断,容易误解对方或做出与对方不满的表现,他所做出的动作是常人不敢想象的行为,在没有判断准确的情况下强行超车行驶,往往会造成两车相挂或对面驶来的车辆相撞,以导致恶性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出乎以外的有害刺激引起体内异常变化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状态,所感受产生心理紧张情绪所引起恐惧的心理。在驾驶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如:后面的车突然超车,对面来车突然逆行,自行车、摩托车突然猛拐,行人突然横穿道路等等,在这些突发事件和突然情况面前,驾驶员一般都处于应激状态(与个人的体质、气质方面的强弱有关),这种以外的情况下在瞬间难以做出避让动作或做出错误反应。
二、掌握“注意”规律,增强驾驶员的心理准备
在驾驶员从事驾驶活动的工作中,注意占特殊地位,它是心理活动对那些于自己有无意义的事物指向和集中。当缺乏集中于注意客体的车辆、行人、道路线型、视距及交通标志所引起的情绪、兴趣之间的关系,如:不注意看,就会视而不见;不注意听,就会听而不闻;不注意思考,就会判断失误;不注意操作,就会操作失控等等,在这些情况下都是注意力没有的到集中,而导致感知迟缓、判断错误甚至出现危险征兆。在驾驶活动中要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扰,全神贯注的开车,时刻记住:“马达一响,集中思想,车轮一转,想到安全”,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当客体集中注意的时候,主动权是属于主题的,主题必须经过意志努力,才能得到的集中,不仅是指那些情绪上令人愉快或使人兴趣的东西,而是那些应该注意的东西。因此,与驾驶员要达到安全的目的和意志的努力有着密切联系。人的心理状态是维持注意的重要条件,身心疲劳的人很难集中注意力,往往在驾驶无关任务即将结束时,会变的反映迟钝、差错增多。另外与驾驶无关的(如:家庭纠纷、人际关系等)而引起的情绪都会减弱注意力。而这种随意后注意对驾驶员来说,是对他认为有意义、有价值客体的集中。如驾驶员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在驾驶活动中他的随意注意是很容易转变为随意后注意,在驾驶活动中就会变得轻松、自如。
三、增强“意志”能力,确保驾驶员的心理舒畅
在从事驾驶活动时,为达到安全的目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商,克服重重困难,正确处理路面情况,冷静处理复杂的交通矛盾冲突,这都是意志的表现。
意志是意识的调节,他表现在有能力去实现有目的方向的活动和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人的意志是在完成预先拟定目的活动行为中表现出来。驾驶员在从事驾驶活动中常会遇到各种
复杂的情况,当为了达到安全目的时,就需要拟定达到目的的一系列决定。例如,是加速还是减速,是超车还是让车,是避让还是停车等,并付诸实施,运用意志去完成任务。
善于提出和达到具有意义的目的所表现的个性意志,人在琐事和细微节上耗费精力,他能理解社会的要求和公众的利益,并反映出这种要求和利益的目的。迅速而又经过深思熟滤地选择目的和确定其达到的方法表现出的个性意志特征,能全面深刻地考虑行动和达到目的的方法,懂得其重要性,了解其后果,一般在紧急情况下,能摆脱动摇,坚定地实现这个目的,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做出成效。
能够抑制住妨碍达到目的的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所表现的个性意志时,驾驶员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会破坏情绪。如急噪不安、惶恐等。而有自制力的驾驶员则会克服这些不良情绪而保持良好的心情。
总之,人的心理特征变化是由人的心情、环境所表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对驾驶员来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及其重要的,但是目前还有部分驾驶员存在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心理特征,如抢时间、爱超车和出风头心理等,这些特殊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特别是一些年轻的驾驶员要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良好的心理状态要靠驾驶员自身去培养,首先要努力学习技术,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下决心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让安全扎根于自己的心灵深处,这样才
5.浅谈驾驶员情绪因素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篇五
运用注意力转移法控制情绪。当驾驶员受到某种外界不良刺激,如其他车辆强行超车,行人、车辆避让不及,引起急躁情绪时,驾驶员首先要尽早意识到这种情绪的滋长对安全行车不利,应及时调整心态,不计较他人过失,集中精力驾驶好自己的车辆。
运用暗示法调节控制情绪。包括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通过暗示的过程,来消除紧张,保持心态的平衡。
运用警句提醒自己。如在宿舍、办公室等处,悬挂“宁静致远”、“常乐”、“善思”、“制怒”等有利于安全的名句、条幅,以陶冶情操。
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抗疲劳能力,能使精神振奋。
6.浅谈驾驶员职业道德与安全行车 篇六
安全行车,预防事故,是每个驾驶员的共同愿望,也是亲戚朋友的愿望,当然更是国家、单位的期望和要求。“平安是金,平安是福”。发生事故不仅仅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影响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们的安居乐业,这是谁都不希望的。那么怎样才能开好安全车,预防事故呢?我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驾驶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实现安全行车的美好愿望。
一、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种原因
发生事故的原因很多,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交通规则、条例规定都是很全面、详细的,如果每个驾驶员都能够自觉地按照要求去行车,一般就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大多事故都是因为违反职业道德规范,没有遵章守纪引起的。本人归纳了这样几条导致交通事故的原因:
(一)超速行驶。开快车、赶时间,这是一般人都有的心理特点。都想充分发挥汽车的快速特性,所以在行车中,一味地求快,以速度而引以为豪。关于速度交通规则是有详细规定的,速度要根据公路的等级、当时的气候等环境特点掌握适当。开英雄车、开霸道车是不道德的行为,十次事故
九次快,这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要开稳当车、把握车,养成“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行车习惯。
(二)开故障车。出车前不认真检查车辆,对所驾驶车辆的技术状况心中无数。平时不注意检查保养,临出车时,明知方向、制动等安全装臵有故障而不及时修理,抱着凑合一次的心理,这是没有安全责任感的表现,开着这样的病车上路,是非常危险的,将对自己、对其它车辆或行人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会酿成车毁人亡的惨祸。
(三)性格也对行车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驾驶员的性格特点与驾驶员驾驶车辆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性格特征反映到驾驶车辆上,便形成不尽相同的驾驶特点。通常情况下,驾驶员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就会有什么样的驾驶特点。例如,驾驶员性格宽缓,驾驶车辆时往往表现出犹豫缓慢的特点;驾驶员性格急躁,驾驶车辆时往往表现出莽撞、果断的特点。但是,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驾驶员的驾驶特点也是可以转变的。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平时性格粗鲁的人,驾驶车辆却格外细致耐心,一些平时性格温静的人,驾驶车辆却冒冒失失,这些现象均是人的性格在驾驶上的变态。人的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驾驶员平时要多加注意,多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克服这些气质性格中不利于安全驾驶的弱点。
二、安全行车与驾驶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从上述的原因来看,如果驾驶员缺乏职业道德素养,交通事故的发生就会从偶然走向必然。很多交通事故都是驾驶员没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造成的。不讲职业道德,没有对人民生命以及单位财产的高度责任心,把遵章守纪臵之脑后忘乎所以,这是非常危险的。驾驶员应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并做好以下四条具体规范:一是遵章守纪,安全行车;二是文明驾驶,礼貌待人;三是工作热情,优质服务;四是热爱本职,钻研技术。提高驾驶员的职业道德素养,防范事故的发生,驾驶员要按照这四条规范去实践,去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并时刻牢记工作平凡、责任重大。千万不要因为一念之差,而臵职业道德,防止事故于不顾,以至于安全意识淡薄,更不应该明知故犯:开超速车、英雄车、霸道车、冒险车、故障车、超载车、酒后车。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不时时刻刻遵章守纪,将会给他人、自己、单位、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可见,驾驶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发生事故的根源之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防范事故的发生,就必须着力进行驾驶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以起到从源头清淤疏通的作用。
三、提高驾驶员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措施
驾驶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关键要靠自己自觉去培养去实践。驾驶员要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职业道德
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对策:
(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和谐促发展”的重要思想。驾驶员要把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与“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思想联系起来,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倡和谐建设,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安全行车、预防事故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倘若发生事故就会给社会安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和谐促发展”的重要思想,把培养好自身的职业道德,提高到“以和谐促发展”的重要高度,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国主义、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自己周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因此,用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行为来指导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驾驶员的工作往高了说就是一种人命攸关的职业,因此,讲究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二)要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守法意识。就拿我们葛电运输分公司来说,驾驶员作为我们实业公司的形象代表与业主直接接触,驾驶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业主对我们企业的感观,要提高驾驶员素质最根本的就要让驾驶员具有三个基本意识:一是服务意识。运输行业是服务行业,是为整个集团公司的广大业主提供服务的,我们的客运驾驶员的主要工作是运送业主上下班,直接与乘客打交道,他们就是业主了解我们企业的一扇窗口,服务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大众心中的形象,这就需要讲究服务意识。“不是亲人胜似是亲人,不是朋友胜似朋友”,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把每一位乘客当成是自己的亲人、朋友来对待,以细微的服务、真诚的微笑,如火的热情来接待,是每一位驾驶员服务的宗旨,只要心中有了这个意识,我们的驾驶员就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驾驶员的基本条件,也更能体现出驾驶员的优良职业道德。二是安全意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作为驾驶员来说,安全行车是头等大事,它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单位的财产、也关系到他人和自己家庭的幸福。一名合格的驾驶员应自觉加强对交通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识。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是汽车驾驶员行车的基本准则,如何才能更规范地驾驶好车辆,更是任何驾驶员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将以往的交通安全教育上升为法律规定,将“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等写进法律,并作为法律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驾驶员应经常学习交通法律、法规,提高的交通安全意识,模范遵守路道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树立安全行车思想,把安全行车看作是对国家和人民承担的一种重大责任,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决不能违法驾驶,更不允许带任何
侥幸心理驾驶车辆。只有严格按章行车,才能确保行车安全。三是守法意识。遵守交通管理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驾驶员要学法、懂法、守法,用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自觉接受依法管理。一名合格的驾驶员应有高标准的安全行车记录。俗话说“先违章、后肇事”、“违章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是违章发生的必然结果”,这是人们在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也可以说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分析事故的直接成因,人们逐步地认识到,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在事前总是有违章行为的。所以说违章是交通肇事的直接根源。加强交通法规教育,交通管理人员日夜坚守在道路交通管理的第一线纠正违章行为,其目的都是告诫所有的交通参与者:人人都应遵守交通法规,尽最大的努力来避免交通违章或减少违章.以求减少交通事故。这是驾驶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行车的重要保证。
7.驾驶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篇七
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当中,参与人(驾驶员、乘客、行人)是最为核心的因素,尤其是驾驶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行驶过程当中,驾驶员会遇到各种信息,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信息处理,处理的好坏影响到行驶安全性。本文针对感知、判断、操纵特性,分析驾驶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 驾驶特性分类
1.1 驾驶过程
驾驶过程即驾驶员信息处理过程,由感知、判断、操纵三阶段组成。详细过程为:驾驶员大脑处理由感官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全面判断,做出合理操作,之后依据操作结果不断调整修正。整个过程影响到驾驶安全性。
驾驶过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驾驶员驾车行驶,实际上就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和判断、输出的不断重复的过程。由参考资料知,大样本事故统计时,因感知、判断、动作失误造成的事故百分率分别为54.55%,36.36%,9.09%。
1.2 驾驶员的感知特性
驾驶员的感知特性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人类反映或者解释客观事物大多数都是以知觉的形式。
1.3 驾驶员的判断特性
在该阶段驾驶员将感知到的信息输入大脑进行加工和分析,根据自己的驾驶经验或积累的知识实现对信息的反应判断,之后做出相应的动作。驾驶员的判断特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因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尽相同。
1.4 驾驶员的操作特性
驾驶员做出决策后,其手、脚等运动器官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驾驶员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协调性也会影响行车安全,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小。
2 驾驶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2.1 感知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研究表明,影响安全驾驶的驾驶员感知特性有视觉特性、听觉、速度知觉、深度知觉(空间知觉)、风险感知等。其中,由于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多数处于与外界隔离开的封闭环境,所以听觉感知并不重要。
(1)视觉特性
驾驶员在行车时,要不断地获取交通环境中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和判断,作出合理的操作反应。由于驾驶人80%以上的交通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所以视觉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视觉因素主要包括静视力,动体视力,夜视力,暗适应。
①静视力。在静止状态下检测的人的视力是静视力。虽然驾车行驶中,驾驶员很少处于静视力状态下,但良好的静视力是职业驾驶员的必备条件。
②动体视力。人和视标处于相对运动时(一方或者两方都运动)检测的视力为动体视力。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与周边会产生动体视力,所以有必要进行具体研究。原吉林工业大学和长春市交通警察支队利用日本的动体视力检测仪对103名事故驾驶员和103无事故驾驶员进行了动体视力检测分析。
检测结果见表1(动静视力是指在动体视力测试仪上测量视标在静止状态下的双眼视力)。
由表1可以看出,驾驶员静视力要低于动体视力,无事故组驾驶员的动体视力要高于事故组驾驶员的动体视力,充分表明动体视力与交通事故是存在相关性的。
③暗适应。“暗适应”是指人由明亮地段进入黑暗地段,眼睛会看不清,过一定时间后会逐渐看清暗处物体得现象。驾驶人由于这种现象,很可能在行车过程中酿成车祸。
驾驶员由于本身生理上的差异,其暗适应能力是不尽相同的。西南交通大学的张殿业专门研究了在夜间发生事故驾驶员的暗适应水平,并与安全组驾驶员作对比,其结果表明:两组在暗适应能力上有明显差异(P<0.05),夜间发生事故的驾驶员其暗适应时间比安全组要长,暗适应水平低下是夜间发生事故的原因之一。
与暗适应相对的是明适应。通常人的明适应过程很快,一般仅几秒钟,因此对安全影响不大。
④夜间视力。夜间视力是指驾驶员在夜间的视力水平。夜间视力相对于暗适应来讲,区别在于没有明显的光线强度变化。主要强调人在不良光线强度下的视力情况。
尽管驾驶员在夜间行车时会打开前照灯,但前照灯的照射范围有限,特别是灯束的两边的照度仍然是非常低的,此时,驾驶员对车辆周边的信息采集比较困难,较难发现周边潜在危险,一旦发生突发情况,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非常有限,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并且驾驶员对灯光照亮的视野中出现的视觉刺激物的反应与白天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注意这种差异,就会产生判断错误,导致车祸发生。由上可知,夜间行车比白天危险得多。研究发现,尽管夜间行人稀少,车辆密度小,但事故率很高。国外事故统计资料表明,在一昼夜中夜间交通量只有白天的1/10~1/3,但交通事故总数却占全天总数的46~54%,占死亡总数的60%。而驾驶员由于本身的生理的差异,其夜间视力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白天视力相同的驾驶员,由于夜间视力的衰减率不同,他们的夜间视力也可能是不相同的。
(2)对速度和距离的感知
主要研究动态条件下驾驶员对距离和速度的知觉,即速度估计和深度知觉。
①速度估计
速度估计是指人对物体移动速度判断的能力。速度估计准确性是驾驶安全性的一个有效指标。驾驶员在驾驶中通常依据其他车辆的行驶速度来估计自身车速,从而保持必要的行车间距,低估两车的相对速度易造成追尾,超车时与对向车相逢,速度估计偏低或距离估计偏大,也会造成正面冲撞或刮擦。日本学者中井俊一、北村晴朗等人的研究表明,事故倾向性驾驶员速度估计不合适者的比率远远高于安全驾驶员,且多表现出明显的速度估计偏快的倾向。我国的金会庆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事故多发驾驶员也存在的速度估计偏快的倾向。在对事故组和非事故组的速度估计的检测研究,两组之间的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事故组与非事故组的速度估计是存在显著差异的,速度估计与交通事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事故组驾驶员具有速度偏快的倾向。
②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指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对物体空间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是否有正确的判断能力。深度知觉包括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指判断观察者到物体的距离,如驾驶员自身驾驶的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另一种是判断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距离。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要对车外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物体的距离不断地进行目测、判断,以采取不同的驾驶操作。驾驶员的深度知觉能力较差,往往会导致追尾、刮擦事故;由于对车辆左右两侧的距离判断准确性不同,往往导致车辆右侧发生的刮擦、碰撞事故要多于左侧。华东师范大学对卡车驾驶员的深度知觉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事故组卡车驾驶员的深度知觉误差均值高于非事故组,表明事故组卡车驾驶员的深度辨别能力不如非事故组卡车驾驶员。并且,在高速条件下,两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汽车正是一种高速运行的交通工具,因此,深度知觉与交通事故是具有较强相关性的。
(3)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是指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感受和认识道路交通环境中实际存在的潜在危险。有研究表明,驾驶员的危险感受与视觉探索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危险感受高的驾驶员,有自发探索、预测环境内在危险的动机。这类驾驶员具有选择较为安全的行动倾向。相反,驾驶员危险感受低则出现各种问题,表现出危险倾向。一般而言,危险感受能力差的驾驶员在危险认知方面和行动准备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日本的学者调查研究表明,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即感知、判断、操纵这3个阶段重复完成的过程当中,伴随着风险感知的产生。
2.2 判断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驾驶员发生判断错误是指通过思考所作出的结论和决策与交通环境的实际情况不符,其主要包括对车距、车速、超车时机等的判断。判断失误则会操作失误,导致交通事故。张殿业、金会庆等人的研究表明,注意力水平和反应能力都是对驾驶员行车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心理指标。
(1)注意力特性
驾驶员的注意特性是指注意的分配、注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驾驶员行车中既要注意并及时发现行车过程中的各种道路交通信息,又要正确的完成驾车操作,从而确保行车安全。我国许多高校也做了相关调查,验证了上述结论。如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的李百川教授等对全国的5 853次事故发生的原因作了细致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的交通事故高达14.26%。
(2)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包括反应的快慢和反应的正确及协调性。驾驶员驾车行驶过程中遇到多种信息,多次进行判断决策。所以行车安全与驾驶员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密切相关的。
在现代交通中,面对多种而复杂的交通道路信息,要求驾驶人做出迅速正确的反应,此类反应有三种:
①简单反应
对单一刺激信号作出单一反应动作的反应,称为简单反应。其特点是检测者的注意力仅被此刺激信号占据。经研究证明,简单反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不大。
②选择反应
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必须对大量交通信息感知、选择与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对于两种以上刺激,需根据不同情况,经分析判断后,作出不同的反应,称为选择反应。与简单反应不同,选择反应包括认识与判断过程必需的时间,所以反应时间要延长,而且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反应。
③紧急反应与连续紧急反应
驾驶员在驾车行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例虽然这些紧急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一旦发生,而且驾驶员没有采取合理的紧急措施,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连续紧急反应是在紧急反应的基础上,又强调其密集性和连续性,要求更高。汽车行驶时,前方的状况不可预知,刚规避了一个紧急情况,难保下一时刻还会出现紧急情况。驾驶员只有经受住这些连续考验,才能确保安全。
从交通安全上讲,驾驶员的这两项检测比较注重的是驾驶员对突发状况的反应快慢及其准确性。这个反应不仅仅包括在人脑中形成的刺激,还包括由这些刺激而产生的操作。
2.3 操作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操作失误是指驾驶员的肢体(主要是手和脚)做出的操作动作不及时,不准确或者不协调。针对驾驶员而言,是指没有及时、正确地踏制动踏板或加速踏板,还有转动方向盘过度或不足。其原因包括了反应的时间过长;驾驶员的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疲劳应;变能力差;盲目驾驶等。
操作技能是指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对车辆进行及时、准确地操,从而能够安全行驶。这主要取决于驾驶员的驾驶知识水平、驾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驾驶经验,影响到行车安全。
3 总结
驾驶员的行为是在需要和动机的支配下,由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决定的。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部分是由于最终导致事故发生的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错误或者失误,如感知错误、判断错误、反应迟缓、反应错误以及操作错误等直接原因。分析研究驾驶员的驾驶特性对驾驶的影响,是我们控制交通事故的前提,是我们遴选职业驾驶员及再培训在职驾驶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辛德胜,等.驾驶员动视力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检测系统的研究[J].汽车工程,1998,20(3):82-86.
[2]宋景禄,谢晓民.驾驶员运动视力的研究[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0,(4):68-69.
[3]张殿业,等.汽车驾驶员暗适应能力与夜间安全行车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1999,12(4):107-109.
[4]金会庆,等.机动车驾驶员的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和操纵机能特征研究[J].人类工效学,1995,9(1):13-15.
[5]郭伟力,何存道.卡车驾驶员的深度知觉研究[J].人类工效学,1999,9(5):10-13.
8.浅谈驾驶员情绪因素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篇八
安全教育、自查的汇报
武汉市江岸区城管委渣土办:
关于对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及管理人员和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自查的事项,我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并在第一时间结合我公司目前实际情况,组织公司全体人员及驾驶员“安全第一、警钟长鸣”进行安全教育、自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签订驾驶安全承诺书。
内容如下:
一、认真学习,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二、大力宣传交通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治理防患未然;
三、制订交通安全责任书,确保全年无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四、建立建全交通安全管理档案,确保国家财产和人身的安全; 现将我公司安全教育、自查落实情况上报,请区领导审阅并批示!
组织人:冯凯
电 话:***
武汉市利杰机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10月17日
武汉市利杰机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驾驶员
交通安全会议
会议参与人:董事长
陈杰
总经理
陈凯
副总经理
陈联军
安全员
冯凯
车队队长 邹亦磊以及全体驾驶员 会议地点:利杰公司会议室及停车场 会议时间:2017年10月17日 主持人:冯凯
一、认真学习
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武汉市利杰机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全体驾驶员在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不断组织交通安全培训,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使员工的交通安全意识不断的提升。通过学习员工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按规定行驶车辆,做到“文明出行、平安归来”才能保证他人和自身的人身安全,才能做到无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在行驶过程中不仅是要做到遵规、守法、安全行驶,更应该时刻把“生命曾宝贵,安全是首位。”记在心上、印在脑海,同时也要改正以往的一些不良行为。组织经验丰富人员及维修人员对公司所属车辆进行逐一排查,结合市、区两级城管职能部门对运输车辆的整改要求,做到:车辆智能系统上线率、车辆蓬布密闭率、车辆车身整洁率、不带泥、不抛洒污染、不违规、违法开车、不醉酒驾车行驶、不超员、超载、不疲劳驾驶、不超速行驶、不向车外乱吐、乱扔杂物;杜绝变道不打灯、开车打电话、过坑不慢行、遇水还加速等现象发生,让文明交通、安全行驶与人们时刻相伴,做文明行车人。
二、大力宣传交通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治理,防患未然。为了有效的排除交通安全隐患、防患未然,公司领导组织全体驾驶员大力宣传交通法律、法规,力求从源头上治理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他们相互传阅宣传资料、传递图片或以口头宣传,用事实说话,让大家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大大的提高了公司驾驶员的文明出行交通安全意识和道德修养;通过大力宣传,关爱生命、文明出行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三、制订交通安全责任书,确保全年无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安全方针,公司制订了有效的交通安全制度、驾驶员工作守则与区城管委、交通大队签订了一系列交通安全责任书及其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汽车队负责人根据责任目标内容的要求,对安全生产做了认真分析、深入理解、精心研究,制订了一系列相关工作 计划和对策,并认真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交通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对管理者来说做到了制度到位、管理到位,对驾驶员来说做到了认识到位、落实到位,消除了交通事故隐患,确保了年内无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提高了从源头抓好交通安全工作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公司制订了相关管理办法,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和雇用驾驶人员协议书及驾驶员交通安全责任书,要求他们认真学习交通法律、法规、遵守工作制度、严格履行职责、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安全行驶车辆、及时保养维护车辆。因此,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了交通安全行驶指数,确保了全年无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四、建立建全交通安全管理档案,确保国家财产和人身的安全 为了保证驾驶员信息和车辆信息的准确无误,我公司汽车队在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驾驶员建立、建全了驾驶员管理档案,以使各车辆信息真实可靠,有据可查,同时,要求驾驶员对管理车辆的各部位进行及时安全有效的定期检查、保养,发现问题即刻汇报、及时维修,确保了车况良好,安全行驶,为正常工作提供了保障,内无交通事故发生,为了确保国家财产和人身的安全,公司为各机动车辆办理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财产保险,为全体司乘人员办理了人身保险,从而安抚了民心,提升了公司在全体员工心中的信誉度和安全感,为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武汉市利杰机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10月17日
武汉市利杰机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驾驶员安全承诺书
为了保证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杜绝避免降低交通事故给社会、各领导单位以及公司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本人自愿向单位承诺并遵守,认真履行下列条款内容:
1、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当地交通安全部门及单位的车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坚持“文明行车、安全第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职业行为准侧;
2、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安全教育,接受单位定期安全知识、《驾驶技能和机械常识的考核》;
3、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安全教育,接受单位定期安全知识、《驾驶技能和机械常识的考核》;
4、因下列发生的交通事故,本人自愿接受交通管理部门及单位的相关处罚:
(1)酒后、疲劳驾驶车辆、闯禁令标志、超速行驶、野蛮驾驶;
(2)违章抢先、不按规定礼让、未按规定倒车、掉头(3)行进路口不减速、不避让优先放行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
(4)持无效驾驶证驾车或驾驶与驾驶证准驾车辆不相符的车辆,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驾驶无效机动车辆;
(5)造成交通事故后擅离事故现场或逃逸。
9.驾驶员安全驾驶操作规程 篇九
1、驾驶员必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集中思想不麻痹,谨慎驾车不急躁,中速行驶不冒险,礼让三先不抢道”。
2、要管好用好车,驾驶员随时带上“三证”,不准将车辆交给无证人驾驶,做好车辆保养以及安全运输。
3、认真执行“三查”制度(出行前检查,行驶中检查,回公司后检查)。
4、防止“四漏”(油、水、汽、电)。
5、坚持以下情况不出车:(1)安全设施不齐全(2)备修工具不带好(3)制动器作用不良(4)喇叭不响(5)轮胎气压不符合标准(6)转向系统有故障(7)灯光不亮(8)雨刷不灵。
矿区鑫生出租车有限公司
10.浅谈驾驶员情绪因素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篇十
据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道, 全球每年有超过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 有2 000万~5 000万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 且超过90%的死亡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而这些国家的车辆总数仅占全球总数的48%[1]。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由交通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是巨大的。2010年, 全国共有交通事故219 521起, 造成65 225人死亡, 254 075人受伤, 财产损失9.3亿元。2011年, 全国发生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 812起, 导致62 387人死亡[2,3]。以上数据表明, 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导致我国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 道路交通事故总量的25%~50%是由于驾驶人注意力分散引起的[4]。在驾驶过程中, 驾驶人除了进行控制车辆、保持车道、监控道路状况等主要驾驶任务外, 还同时进行与驾驶任务无关或不直接相关的任务, 称之为驾驶次任务, 如收听广播及音乐、接打电话、与乘客交谈、使用车载导航及调控车内设施等。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 驾驶次任务会在不同程度上占用驾驶人的视觉资源、动作资源和认知资源, 分散驾驶人注意力, 进而导致交通事故[5]。因此, 对次任务驾驶行为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文中对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总结目前有关次任务驾驶行为的研究方法, 对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不同次任务对驾驶安全性的影响
Stutts等人[6]通过统计1995~1999年的碰撞安全性数据, 分析得出了各类次任务在分散驾驶人注意力方面所占的比例, 见图1。
由图1可见, 由驾驶人主动参与次任务引起的驾驶人注意力分散占总注意力分散的36.4%, 包括操作收音机、磁带及CD, 车内移动物体, 调整车辆或空调开关, 喝水吃东西, 接打电话, 与吸烟有关, 调整车内其他设施7个方面。在这些次任务当中, 研究最多的为移动电话 (手持式或非手持式) 使用, 其次是收听音乐、调控车载设备及喝水、吃东西等,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下几个方面。
1.1 移动电话使用
早在1969年, Brown等人[7]就对24名男性驾驶人进行了次任务驾驶安全性研究。该研究令驾驶人在接听电话的同时, 驾驶车辆通过不同宽度道路间隙。结果表明, 驾驶人在驾驶实验过程中接听电话时, 他们对道路间隙的判断错误次数要比不接听电话时多,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
英国研究者A.M.Parkes在《车辆中的语音通讯》[8]中指出, 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接打电话会增加驾驶人心理负担, 降低驾驶绩效, 并明显减慢驾驶人对紧急状况的反应时间。但他在文中同时指出, 移动电话完善了车载系统, 并可以在必要时用来指挥驾驶人的动作及监控交通状况。
1997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研究表明, 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提电话会削弱驾驶人对汽车的控制能力, 尤其削弱驾驶人保持车道和维持合适车速的能力, 此外还能导致驾驶人反应速度减慢, 使用后视镜频率减少。另外NHTSA指出, 驾驶过程中使用非手持式电话对驾驶人控制车辆方面的影响不大, 但会减弱驾驶人情景意识并增加驾驶人遇到紧急状况时的车辆制动时间和反应时间[9]。
A.Stevens等人[10]指出, 如果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 驾驶绩效会明显降低。同时他们还通过实验发现, 在驾驶过程中使用非手持式电话也会大幅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 但其对驾驶人注意力的影响程度要低于手持式电话。
David等人利用高精度仿真模拟器对40名驾驶人 (25名男性, 15名女性) 进行了驾驶实验, 实验目的主要是对驾驶时使用移动电话和酒后驾车2种情况下的制动时间、最大制动力、行驶速度等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 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使用电话时, 遇到紧急状况时的制动反应时间延迟, 最大制动力减小, 发生交通事故的次数增多[11]。驾驶人酒后驾车 (血液酒精质量浓度为0.8mg/mL) , 会呈现出兴奋的驾车状态, 在即将接近前方车辆时驾驶人才会实施强有力的制动, 其制动反应时间与正常驾驶时的差别不大, 但最大制动力较大, 平均跟驰车距较短, 碰撞时间比接打电话和正常驾驶状态时都要长, 同样具有危险性[12]。
2008年7月据哥本哈报道:丹麦一家报纸与丹麦车主协会联合对8名驾驶人进行了1次对比测试, 先测试在行车过程中拨打手机时驾驶人对一些意外情况的反应, 再测试他们喝3杯烈性酒后开车对同样意外情况的反应。结果表明, 开车打手机, 即使使用耳机, 也比酒后开车危险。丹麦车主协会指出, 测试结果虽然并不完全令人信服, 但足以起到警示作用[13]。
据《英国医学期刊》报道, 开车时接听电话会增加发生车祸的机率, 它是正常驾驶时发生车祸机率的4倍。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的是, 驾驶时使用免提装置接听电话同样具有高危险性[14]。
我国在次任务对驾驶人注意力的影响方面研究的比较少, 起步也较晚。2009年清华大学王颖[5]运用实际道路测试和模拟仿真2种方法, 针对我国北京地区62名年轻驾驶人进行了移动电话使用次任务的研究。王颖通过实验研究得出, 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使用移动电话, 会使驾驶主任务绩效显著下降, 与基本驾驶绩效类指标相比, 探测识别类驾驶绩效测量指标所受影响最大, 比如, 对交通标示的识别、跟车距离标准差、换道错误次数及碰撞次数等。
2014年吉林大学金立生等人[15,16]对40名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使用蓝牙耳机通话进行了研究, 分析数据表明, 利用蓝牙耳机接听电话不仅对驾驶人注视区域熵率、水平和垂直方向视角标准差、平均扫视速度造成显著影响, 同时还会降低车辆的纵向速度标准差, 并显著增加方向盘转角熵值和方向盘转角标准差, 降低了行驶车辆的稳定性。
统计表明, 自1969~2004年间国内外共有84篇关于在驾驶过程中使用移动电话的论文, 其中有68篇对驾驶过程中使用移动电话时的驾驶绩效进行了研究, 16篇对驾驶过程使用移动电话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进行了实验分析。这些研究证实, 在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持式移动电话会增加驾驶人的心理负担, 削弱驾驶人保持车道和维持合适车速的能力, 延长驾驶人对紧急状况的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 减少驾驶人使用后视镜的频率, 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驾驶过程中使用非手持式电话相对手持式电话而言要安全一些, 但同样不利于安全驾驶[17]。
1.2 音乐
据Stutts等人[6]调查, 约有92%的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使用声音或音乐设备。目前, 学者们对驾驶过程中使用音乐对驾驶绩效的影响方面研究的比较少, 概括来说主要集中于音乐节奏、音量及类型等几个方面。
1.2.1 节奏对驾驶绩效的影响
2001年Warren Brodsky[18]研究了音乐节奏对驾驶人的影响, 通过对20名音乐系学生在驾驶过程中与不同节奏的音乐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 不同节奏的音乐通过占用注意空间而增加交通事故的危险, 并对驾驶人模拟驾驶速度及对速度的估计造成持续影响。一定范围内, 驾驶人心律 (HR) 随音乐节奏增加而增加, 驾驶人的模拟驾驶速度和对速度的估计值也会增加, 此时驾驶人易发生忽略红灯、对斑马线视而不见等驾驶错误。另外, 节奏过缓的音乐也会占用驾驶人较多的注意力, 不利于驾驶[19]。
1.2.2 音量大小对驾驶绩效的影响
车载音乐音量的大小会对驾驶人注意力的分配造成影响。
2002年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 高分贝音乐将直接影响驾驶。Oldham等人[20]指出, 音乐通常会对驾驶人造成刺激, 分贝越高刺激越大, 对驾驶绩效影响就越大。Turner等人也指出驾驶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高分贝的音乐会占用驾驶人的一部分注意力, 可能使驾驶人对一些信息或标志视而不见, 造成交通事故。
1.2.3 选择适当将有利于驾驶
2003年Wiesenthal和Hennessy[21]证实, 车载音乐是最常见的1种分散驾驶人注意力的形式, 但他们指出节奏舒缓、旋律轻松的车载音乐会帮助驾驶人从压力、气愤及其他更容易分散驾驶人注意力的危险中解救出来。此外Oldham[9]的研究也表明音乐可以缓解驾驶疲劳, 使驾驶人得到放松, 在简单的驾驶任务下音乐的这种好处表现的更为明显。但如果歌曲充满愤怒或含有暴力的歌词, 则容易助长驾驶人的鲁莽和一些不顾危险的行为。
除了要求音乐的类型要具有舒缓、轻松的特点外, 音乐声音的大小选择也非常重要。Turner等人[19]发现, 当音乐分贝适合驾驶人时, 音乐不但不会分散驾驶人的注意力, 而且会缩短驾驶人遇到紧急状况时的反应时间, 此时对驾驶有利。对男性驾驶人而言音乐声音的大小在72dB上下较为合适, 女性驾驶人约为66dB左右, 但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此值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为此, 英国驾车人协会在专家的帮助下专门设计了“驾车音乐”盒带, 其中大都是节奏舒缓、旋律轻松的歌曲, 这些音乐除了能解除驾车人的旅途寂寞外, 还能帮助驾驶人克服紧张和急躁的心情[19]。
由此可见, 过分徐缓或过分强烈、节奏过快、音量过高、摇滚或打击乐等带有强烈刺激性的车载音乐在驾驶过程中容易使驾驶人产生神经紧张、感官疲惫等不适, 造成驾驶人注意力分散。节奏舒缓、旋律轻松的歌曲, 除了能解除驾车人的旅途寂寞外, 还能帮助驾驶人克服紧张和焦躁的心情, 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1.3 调控车载设备
金立生等人[22]通过对操作车载收音机和触屏设备等的研究表明, 驾驶过程中调控此类设施时将占用驾驶人大量视觉资源, 并显著增加驾驶人视线离开道路时间百分比, 减少道路注视频率、注视区域熵率, 并显著降低车辆行驶稳定性。
Stutts在《交通事故中驾驶人注意力分散方式研究》中[6]指出, 驾驶人在与车载收音机、DVD, CD及车载移动电视相互作用过程中较易发生交通事故, 其中由于驾驶人调节音频设备 (收音机、录音带及CD) 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因驾驶人注意力分散引起的交通事故总量的11.4%, 而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因使用手机 (说、听及拨号) 造成的交通事故仅占因注意力分散引起的交通事故总量的1.5%。
2008年S.L.Chisholm等人[23]运用MP3对19名年轻驾驶人进行了实验, 实验要求驾驶人在驾驶模拟器上分别完成1项简单任务和1项复杂任务, 其中简单任务是指一两步就能完成的任务, 完成任务时间不超过5s, 包括关掉MP3、停车及调整MP3跳过几首歌曲等。复杂任务则是指完成该任务需要5~7步, 单独测试时长为20~30s, 如开启MP3并在含有900首歌曲的菜单中找到某一指定歌曲。S.L.Chisholm等人通过实验得出, 在复杂任务条件下驾驶, 驾驶人对紧急状况的处理能力明显下降, 反应时间增长, 发生碰撞的次数增加[23]。
1.4 喝水、吃东西及抽烟等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指出, 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同时进行喝水吃东西等活动, 将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机率。另外他们还对驾驶过程中食用的不同食物进行了研究, 得出咖啡是最能分散驾驶人注意力的食品, 其次是热汤、玉米卷、汉堡等。这些食物在食用过程中极有可能溢出或掉渣, 食用汉堡时还需要涂抹番茄酱或芥末酱, 也有可能弄脏衣服, 这些都会造成驾驶人注意力分散[24]。
Jane C.Stutts研究指出, 驾驶人因在驾驶过程中吸烟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因注意力分散引起的交通事故总量的0.9%[25]。使用打火机、手持已点着的烟、吸烟及将烟熄灭等动作都会对驾驶人注意力造成影响。
此外, 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还有可能从事与他人交谈、收发信息或电子邮件、开关车窗、调整车内后视镜、调控空调、收听广播等活动, 这些行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占用驾驶人的注意力, 如果交谈内容或广播内容恰使驾驶人比较感兴趣, 驾驶人的注意力将严重分散, 甚至导致交通事故[26]。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 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同时进行次任务驾驶, 容易与主任务形成资源竞争, 造成驾驶人注意力分散, 影响驾驶绩效。因此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驾驶过程中的次任务操作行为, 并拒绝主动参与次任务驾驶, 减少交通安全隐患。
2 次任务驾驶模型研究
在次任务驾驶模型研究方面, 密歇根大学Yili Liu等人利用排队网络-人类处理机制模型 (QN-MHP) , 基于ProModel软件建立了驾驶人物理和认知行为相结合的模型, 该模型主要有感知、认知和运动3大模块组成[27]。感知模块主要有视觉处理、视觉认知、视觉定位和视觉认知定位融合四方面组成;认知模块则有相关神经系统组成;运动模块则通过感知、反馈、运动及人类身体运动器官等构成。该模型主要用于分析车载次任务设备分布位置对驾驶安全的影响。
Dario D.Salvucci利用控制车辆前方固定距离的远近两点和两点与参考系间的夹角关系确定出转向策略, 并设定了速度运行规则[28], 开发了次任务驾驶行为分析软件Distract-R, 较便捷的实现了次任务驾驶下车辆运行状态分析, 成为较普遍认可的1种次任务驾驶行为对车辆运行状态影响的预测方法[29], 该软件能方便设计不同类型次任务, 同时快速实现不同次任务操作下的车辆运行参数预测。但其所建车辆运行模型中的控制策略在速度较高时与实际驾驶差异性较大, 对车辆运行状态的预测结果不够准确, 也并未对次任务操作时的驾驶安全性进行评估, 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次任务对驾驶安全性影响的评价方面, 金立生等人研究了不同次任务类型对驾驶人眼动行为和车辆运行状态的影响, 基于差异显著性原则, 建立了次任务驾驶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利用模糊网络分析法构建出次任务驾驶安全性评价模型, 较为准确地实现了次任务驾驶时行车安全性评价[30,31]。
此外, Lin Y等人还利用神经网络对驾驶人操纵行为模型进行了探索, 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次任务驾驶行为模型。
3 次任务驾驶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 对次任务驾驶行为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4种[32]。
1) 实际道路测试。驾驶人在实际道路上进行驾驶次任务实验, 通过采集驾驶人视觉行为及车辆运行状态参数反应次任务驾驶对驾驶绩效的影响。此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实验结果真实, 但存在实验成本高、危险性大、场景再现和重复性差等不足, 因此该方法只能进行一些简单实验, 在较复杂的次任务驾驶研究中一般不采用。
2) 简单实验室测试。指在测试实验中不采用仿真方法的简单实验室配置测试, 比如运用计算机对电脑屏幕中的交通事件进行反应时间测试。此类实验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易于操作等优点, 但与真实驾驶及驾驶环境差距较大, 准确性低。
3) 交通事故数据统计法。基于已有的认知科学、心理学、功效学等学科理论对驾驶行为和其他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预测不同行为对驾驶安全的影响程度, 并通过简化的实验进行验证。此方法的主要缺点是难于获得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定量关联模型。
4) 仿真环境测试。在仿真实验室使用带有场景的驾驶模拟器进行模拟驾驶, 该方法为目前多数研究采用的方法, 具有安全、实验设计性强及实验操作方便等优点。该方法虽不如实际道路测试所得结果精确, 但随着模拟仿真技术的发展, 驾驶模拟器已能给人以实车的感觉, 并能很好地反映实际驾驶状态, 同时更容易获得各类驾驶人行为和车辆运行状态参数[33]。
目前, 由于我国在次任务驾驶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较宜采用简单的仿真环境测试, 此方法也可以用来对驾驶人进行培训, 提高驾驶人遇到紧急状况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以期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次任务驾驶行为直接威胁交通安全, 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开展次任务驾驶行为相关研究, 寻找解决次任务驾驶危险性的有效方案, 既对当前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也对未来车载信息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参与价值。
由于驾驶行为影响因素繁多, 且每种因素有多种不同水平, 分析这些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变得十分复杂。要准确分析次任务驾驶对驾驶安全的影响, 就必须尽量减少因驾驶人、交通条件、道路条件及天气条件等引起的驾驶行为变化。鉴于很多实验都是在设定的公路条件下进行研究,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不同道路和交通环境下的次任务驾驶安全性研究, 以提高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未来还可以将次任务驾驶行为安全性分析结果应用于不良驾驶习惯判别及干预、开发相应的车辆主动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
摘要:次任务驾驶已成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驾驶过程中, 次任务操作会在不同程度上占用驾驶人的视觉资源、认知资源和动作资源, 分散驾驶人注意力, 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因此, 对次任务驾驶安全性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移动电话使用、音乐、调控车载设备、喝水抽烟及吃东西等4个方面, 对目前国内外次任务驾驶安全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次任务驾驶安全性评价模型研究进展, 概括了次任务驾驶对驾驶安全性影响研究手段和方法的优缺点, 并对我国驾驶次任务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11.驾驶员安全驾驶责任状 篇十一
为保证公司车辆的安全使用,确保正常的安全营运和驾驶人员的人身安全,特与公司签订本安全责任状,并承诺按此责任状的内容贯彻执行。
一、遵纪守法
本人将遵守交通法规,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本着 对车辆负责,对行人安全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对道路安全及畅通负责,对集 体荣誉负责的态度,时刻保持强烈的安全意识,时时处处注意安全驾驶。
二、认真学习
坚持参加公司组织的安全学习,如有任务出车,任务完成后补学习。平时做到认真学习,主动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阅读交通安全报刊,学习有关交通法规,注意在交通事故事例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确保自身安全行车。无故不参加学习,公司有权下令补学,如不补学可停驾驶车辆权力。
三、车辆管理
加强营运车辆的维护、保养,坚持例保、一保、二保及定期综合检测制度。主动配合公司建立健车辆健康档案,定期检测,强制维护。严格执行车辆送修单记录制度,按规定时间三个月和间隔里程(5000--6000公里))进行保养维修作业。车辆返回公司(营业站)后,负责做好检查移交工作,用车前对维修工维修过的部份作特别检查。按期进行季检、年检和节前车辆检查。
四、行车安全
本人按规定对所驾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认真做好出车前、行车途中、收车后的自检自查,特别是制动、转向、传动系统及灯光信号装置检查。本人保证绝不酒后开车;不违章行使;不擅自将车交给他人驾驶;绝不将车交给无照人员驾驶;本人保证随时注意车辆附属设施和行车物品的稳固,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本人保证长途行车,晚间行车,山路行车、雨雪冰冻或大雾天气行车更注意安全。
五、交通事故
如出了交通事故,绝不逃离现场,迅速向当地交警报案,保护现场,抢救伤员,积极配合处理。并及时向公司及车管人员、保险公司报案。1
六、事故处理
1、本人同意公司对因本人疏忽导致的责任事故给予批评,视经济损失之大
小给予适当的处罚,以达到警示本人以后谨慎驾驶的作用。
2、本人同意对于因本人疏忽导致的责任事故,造成公司车辆停驶一日由本
人工资中扣除50元作为赔偿或给予相应的处罚,及要求本人停运学习,扣除全年安全
奖的处理。
3、本人同意对于因本人疏忽导致的车辆违章在接到公司通知处理时15日内
处理完毕,逾期由公司代为处理;所有费用由本人工资中扣除(所扣分按每分五
十元扣除)。
4、本人同意对于因本人疏忽或处置不当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取消公司内驾驶资格,调离驾驶岗位的处分。如责任方发生事故造成公司经
济损失,以事故的责任大小,除保险公司赔偿外,按事故的大小比例由本人相应来承担
事故的赔偿,并支付给公司。
七、本责任状一式二份,公司、本人各一份。
公司(签章):驾驶员(签字):
12.论汽车驾驶员如何做到安全驾驶 篇十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上汽车日益增多,道路的交通安全问题受到政府、人民的广大关注,这种形势下安全行车便成为一个重要准则。交通系统是由人、道路和车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运作系统,三者相辅相成,必须相互合作、协调,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一旦这个和谐失调,那就造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交通事故。追其原因,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分客观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客观因素指的是道路状况和驾驶技术等方面;主观因素指的是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和行人的行为等等。其中种种因素中人为因素居高,例如酒驾这一以危险方法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罪行,如果驾驶员能多加注意,并具备良好的驾车素质,那么事故发生的几率将大为下降。反之,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不强烈,技术不达标,那么事故就很容易发生,这一随机事件不仅危害自身健康,更会危害他人身安全和财产。
一、安全行车中的心理因素
据统计表明,人是交通安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交通安全的关键是人。大约每年有80%到85%的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员造成的,其中包括驾驶技术的失误、违规行驶等等。当然其中也不乏骑自行车的和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的情况,但是在机动车面前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算是弱者。所以,驾驶员是道路交通的核心,必须做到安全驾驶,如何做到安全驾驶需要注意如下五个部分:
(一)切勿疲劳驾驶
驾驶员在紧张情况下,会出现越来越紧张的机能不协调情况。这种状况是人类正常的一种身体机能衰弱。所以在道路行车中必须尽量避免这种不良反应,这就需要驾驶员保证足够的休息,一旦由于疲劳产生头晕目眩、判断力下降,者产生的后果不可估量。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因小失大,切忌疲劳驾驶。
(二)切忌酒后驾车
酒后驾车是指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每100毫升20毫克,并小于每100毫升80毫克为酒后驾车,如大于每100毫升80毫克为醉酒驾车。酒精是一种化学成分的产物,它能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中枢神经系统就无法正常运作,这就会使人们的感官能力下降,随之视力情况、运动能力、判断能力下降,这是十分可怕的一件事。近年来,酒驾入刑已经是广为人知的一项遏制驾驶员正常道路运行的措施。在酒驾行驶中,酒精浓度被检测出超过0.3%时,被判为驾驶能力下降,达到1.5%时,驾驶能力会下降30%。可见,即使一点酒精也会造成大祸,切忌酒后驾车。
(三)切忌带着不良情绪驾驶
情感是人们最难控制的一种感觉,同时这种感觉对驾驶员来说正是影响颇大的一个因素,积极的情感可以调动驾驶员的积极性,比如在音乐的熏陶、优雅的环境下人们的心情自然好,办事效率自然高很多。消极的情感会使驾驶员做事消极,没有干劲,甚至会使自制力、应变能力下降,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两者对比,不难看出,消极情感是行车驾驶不可具备的,切不可为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左右。对于驾驶员来说,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不为外物左右。积极努力的提高自身驾驶能力,养成沉着冷静的好习惯,尽量避免驾驶中消极的情绪。
(四)切勿带病驾驶
驾驶是一种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高级工作,这就需要驾驶员有一个沉着冷静的大脑,和一个精力充沛的体魄。然而病魔会使驾驶的驾车综合能力下降。驾驶员一旦带病工作,不仅仅大脑反应能力下降,精力不足造成手脚反应能力下降,在事故发生时判断不及时、身体跟不上拍而错过最佳反应时机,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再者,生病期间服用的药物中含抗生素、抗组织胺类成分,这些都会使驾驶员产生嗜睡的欲望,一不注意力不集中便会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这在道路行驶中是十分严重的,很容力造成连环交通事故。所以,切忌带病驾驶。
(五)要注意把握和控制自身生命节律的影响
人的生命周期指的是人的体力、智力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作周期变化。通常,人的正常生理周期是23~33天,这种周期科学家称为正常的心里现象,科学家并研究其运转曲线,发现在高潮生命周期时,人的精力充沛、情绪高亢、随之记忆力强,反应能力好、采取措施也迅速;而在低谷期,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记忆减退、工作效率不佳,还易疲劳,且心理平衡能力差。从中可以看出,自身的生命节律对驾车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伴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低谷时期,变化即为情绪消极期;高潮时期,变化即为情绪高亢时期。我们要对此多加利用,找出其优势,避免其劣势。所以,要注意把握和控制自身生命节律的影响。
二、安全行车应始终保持车况良好
车辆自身的技术问题和道路状况是道路交通问题的一大诱因。车辆是驾驶员最忠诚的伙伴。如果你不去爱护、保养它,那么车辆就会与你唱反调,不听使唤。所以,不管时间多么紧迫,我们都要做好车的保养与维修,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都要勤检查,勤保养。支持年检制度,定期进行车检等等,一旦发现故障,驾驶员要及时排除,哪怕是一个螺丝的松动,都要及时处理,事故往往是由于一个小的细节而酿成的。自觉养成或做到心中无数不出车,故障不排除不出车的良好习惯。细节决定成败,这有专心细致才会一路平安,做到真正的安全驾驶。综上所述,安全行车要始终保持车况良好。
三、安全行车要具备良好的综合应变能力
(一)驾驶员要具备良好的洞察能力
驾驶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洞察能力,比如,前方车辆打左闪灯时,你要了解它在几秒后要进行什么轨迹的运动,了解你需要与前方保持多远的车间距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驾驶员需要具备的洞察能力。听起来很简单,很容易做到,但在真正驾驶中,很难做出冷静的思考、判断。这就需要在观察中,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和车辆性能来指导自身的观察活动,形成独特的经验。在这当中,需要驾驶员细腻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洞察能力。观察不仅仅考验的是视力,而是观察后的判断。驾驶员要在观察后及时的作出判断,因此,安全驾车在掌握过硬的驾车技能同时,也需要驾驶员具备良好的驾车素质。多观察、多分析、快行动。
(二)驾驶员要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
天气的因素对行车安全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自然多变,无法掌控。所以就要求驾驶员根据天气、环境的变化来调整。比如夏天炎热干燥,驾驶员心情低落,会产生烦躁的情绪,疲劳会让人们反应迟钝。冬天也是,寒冷常常让人们四肢麻僵,此时就应该注意保暖工作。秋季大雾天气时常发生,大雾会使路面能见度下降,严重影响了行车驾驶的安全。这个时候驾驶员需要要给自已的车辆配备合格的防雾灯,它可以让后面的车辆很清晰地看到你的车,并保持车恰当的间距,这便提高了道路的能见度,为自己的出行上了个保险。当然最好是能住在雾散去后再行车。等等类似的道路环境还有很多很多,自然规律不可以改变,我们能做的就只是预防自然状况下的自身的行为和后果。在危险来临之前做好万全之策,学会预防和感知风险,将道路风险化降到最低,甚至为零。只有这样,驾驶员才能安心上路,安心行车,这不仅仅是对自身的负责,更是对他人的负责。让家里人少一分担心,让单位少一分忧心。这点点预防能力就能换来巨大的宝藏,何不人人都去实施呢,让天气状况不成为我们交通事故的借口,不成为交通压力的沉重包袱。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每一个驾驶员共同的必修课,让这种随机应变能力更为固本。
13.浅谈驾驶员情绪因素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篇十三
交警大队对全县校车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为进一步增强幼儿园教师和校车驾驶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使校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涉及校车的交通事故明显下降,有效杜绝涉校车辆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为校园营造良好的周边交通安全环境。按照《德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关于进一步推进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管理工作的通知》及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管理的通知》精神,2010年9月12日上午,中江县教育局、中江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在教育局四楼会议室对全县幼儿园教师及校车驾驶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在培训会上,交警大队首先通报了今年以来我县境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及今年以来中江大队查处的涉校车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等情况。同时,对校车驾驶人员进行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强化其交通安全意识,并要求校车驾驶员对校车车况、安全性能要坚持日常性的安全检查,确保校车车况良好;在9月底前,凡是校车未到检测中心进行检测,车辆安全性能不符合要求的,将一律取消从事涉校运输服务。最后,希望全县校车驾驶人员,要认真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到守法驾驶、安全出行,严防各类涉校交通事故发生。
【浅谈驾驶员情绪因素对安全驾驶的影响】推荐阅读:
浅论驾驶员心理对安全行车的影响06-15
浅谈如何提高汽车驾驶员预防事故的能力01-27
驾驶员的安全要求07-08
老司机的驾驶经验浅谈01-07
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规范12-11
浅谈节油驾驶01-29
高速公路交警对驾驶员朋友们的诚恳忠告03-04
驾驶员安全驾驶技能考试试题07-30
浅谈如何驾驶汽车稳定的低速行驶05-16
公交公司驾驶员安全开车的应急方案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