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推理解题思路(共13篇)(共13篇)
1.图形推理解题思路 篇一
GRE阅读推理题常见出题套路和解题思路
GRE阅读暗示推理题介绍
GRE考试题型有很多,什么是GRE阅读的暗示推理题?在你选出答案以前,其实你并不知道这是暗示推理题,你的概念或许只有细节题,即除了中心思想题以外所有题都是细节题。事实上,在真正做题时,你也不必事先判断它是属于哪一 类题型,我们将其归类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对考试的题型有一个确切的把握。
也就是说,如果你碰到某一道“细节题”,顺利地将关键词定位以后,你仍然不能很快地确定到底是哪一个选项正确时,你不要灰心,因为有一种比复述题稍微复杂一点的题,即暗示推理题。
如何判断暗示推理题
这一过程,我们的题型分类就起作用了,因为它事先给了你思想准备,即对未知的考题有一个合理的期待。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暗示推理题的基本问法来事先判断它是否属于暗示推理题: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passage/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passage/author implies that...
暗示推理题解题思路
暗示推理题是阅读中较难的题型。如果说复述题要脑子转一次弯的话,那么暗示推理题就需要转两次弯。ETS,包括所有的美国人将这称为一个人的“intelligent ability”, 即智力。这种题在阅读题中出现的概率是0.3,每3道题中就会出一道,即大概每篇阅读出一道。
对于暗示推理题,考生首先要找到文章中心句,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含义,在此基础上对题目的选项进行逐个分析,找出最符合文章主旨的内容。因此,解决暗示推理题的关键就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
GRE阅读如何进行泛读练习
它们固然可以帮助读者有效的缩小阅读量,甚至鼓励人完全忽视掉那些专业的细节,但这些技巧存在有共同的问题:只对讲解员所讲到的有限的文章适用。 改进的办法是发明不同的技巧去对应所有文章。
这些做做GRE阅读理解的手法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上给考生留下问题:他们不容易知道何时该使用哪些技巧。技巧越多,就越具特殊性,杂多技巧的组合,让人感到混乱。
另一方面,做题的技巧倒是非常实用,不过,运用做题技巧的基本条件是知道题目考察的是文章的哪个位置;位置的确定也许不能只靠单纯阅读技巧来碰运气。 GRE文章是论证性文字,不是说明性文字,如电视机的说明书和校园简介,也不是叙述性文字,如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GRE题目也总是以考论证结构为主。
例如,考主题和态度(包括写法型EXCEPT,考负评价的取非,从否定角度考核心内容的一般的EXCEPT);考特殊论证内容,如让步、对比;考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in order to);考有哪些论据(论据列举);考论据中的特殊形式(泛指化)。
由此,新GRE阅读读文章最重要的是分析结构。分析结构是一种研究式的学习,在其要求下,我们的阅读方法是结构化阅读。 论证性文字一定是以论证为特点,这特点及于文章的各个层面:篇章-段落-句子-单词。
篇章由多个论点组成,论点由作为论据的句子构成,句子本身的典型构成是前后场由表示论证关系的词汇连接,体现论证的意义的单词最重要。要真懂得文章,必须把所有那些表现论证的字词句抓出,而这却恰好是过去所有阅读方法都忽略的。
关联词和广义的关联成分,经过GRE的反复宣传,已经获得众所周知的重要性,在此不论。但是,单纯的关联词也可能组成没有新鲜内容的堆砌文章,于是内容上的关联成为必要,这靠论证形式,也就是,我们要看一个论点是如何展开的,或说文章是如何结构或论证的。
对一个论点而言,论证的方式是分角度;但不是所有论点都可以分角度,那些不容易分角度的,论点按照其自身潜在包含的内容展开,由此有差异、正、反三类关系,每种关系的论证都相对模式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懂得GRE阅读理解文章每句话在论证上的作用,无须完全依赖对文章各句所涉专业知识的了解。
GRE阅读应该怎么做题
突破瓶颈,我们需要两本书:N04——NO9及LSAT全真阅读分册。前面的一本书大家都很熟悉,尽管是老题,但是你要知道这是出来的东西,答案是无争议性的,而且题目编辑的是迄今为止最规范的参考书。所以我以个人经历感悟发誓,研究透NO题84篇GRE阅读,你就进入了GRE阅读中的一个全新境界,你全部作对的信心也是从这里起步的。那么如何去研究呢容我慢慢道来!
(一)阅读的习惯及阅读的“雷打不动”的金科玉律
对付GRE阅读难度层面上的阅读,永远都是先读文章后解题,而且读文章时间解题时间。遵守的准则是阅读“三字经”——边读,边记,边想。记的东西要有侧重,要trenchant,主要有:新观点的内容及出现处,TS,强对比之处,最高级及惟一性出现处(若有,大都没有,其实只要有个印象,哪个环节有这种内容,没有的话选项中一有这类词统统画X!),人名第一次出现处,大列举处。想,是读完一段的必要工作,想三个问题:该段说了什么内容,回忆TS,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作者对这里的看法态度如何。这三部曲是解题最根本的东西,无论何时,何地,何等危急情况都不可省,切记!这是大牛们最珍贵的经验之一!
(二)GRE阅读的突破方法——集中突破法
我先师在N次的感悟及扫遍所有市面上见到和见不到的出国考试阅读题的基础上,创出一套以此法为依托的《葵花宝典》,最终实现了上面所言之境界。集中突破法,顾名思义,就是在短时间里集中突破思维的极限达到出题人的高度去审视每道题背后的东西,从而提前迅速地围追堵截,实现阅读飞跃。
突破原则:10—15天,以NO题为蓝本,《难句》一书为文火培元固本,再辅以LSAT武火锤炼。但是前提是你现在已经做完所有的NO题一遍,且已经达到第三阶段的要求与现象,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错题在3—5以内,规定时间是在15—18分钟内。记住:集中突破法直接决定你最后达到的阅读境界,所以一个人一生只能用一次,如果你还没有这种水平,奉劝你切勿操之过急,否则永远也达不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一定要达到第三阶段的水平再练,切记!另外,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直至完成,否则前功尽弃,后果不堪设想!
文火:NO4—9共84篇文章认真研究,如何研究下面先区别两种情况:
(1)我的书上已经做好了答案,擦不掉了!那么你就直接省略步(1),进入步骤(2)。
(2)我的书是空的,那么最好,现在你可以准备在上面画了,因为由于前面说过的“一遍性”,你这辈子可能是最后一次做NO题了,如果你不想将它以后卖几十块钱的话,还犹豫什么。
集中突破过程:
(1)从NO4开始,掐时间读一篇文章,长文章1.5—2分钟,短文章1—1.5分钟,然后以平均每题1分钟的速度解完后面的题。注意是“平均”,即你只要控制在比如7题在7分钟内作完即可!
(2)然后看哪些题作错,为什么会作错。主要有以下两类供参考:①看错,主要分为:定位错误;题干词NOT,EXCEPT,LEAST,ERR等看错;选项没看懂,诸如untreated理解成“无可救药”的,其实是“未经治疗的”,无可救药的应该是untreatable!②想错:中国式思维≠美国式思维≠的思维,我们所要作的就是中国式思维与的思维间建立直觉联系。
(3)把文章不计时间地仔细研究一遍,主要研究层次结构,起承转合,语言套路及选项特征,“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
(4)此时对后面的所有问题作如下三个工作:①不论作对或作错,想一下此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是否具有多种解题方案,自己距离某种解题方案还有什么缺陷或不足,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我。②最短的一条路是什么③把每道题的五个选项都找出对或错的理由来,一定要是让自己信服的理由。可能有人达到一定高度觉得没必要,太费时,但是有些看来现在很友好的错误项只要改动一点就能要你的命,你信不信所以你不要这么做,一定要仔细看过,找到它的弱点,其中有什么困难,笔者就自己的经历推荐大家参考两本书:吴中东的《GRE阅读高分快速突破》或思马得的《GRE阅读》,这里都有译文和注解,可以减少大家的盲点和理解误区,当然若有更好的书,你完全可以自己决定,也希望你能告诉我,一起交流。
(5)找出文中自己不熟悉的抽象词与难句,反复操练。所谓“抽象词”,《难句》一书有介绍,这里从略。永远记住:阅读是读“意思”,不要用“中文翻译思维”(看到一组词就用中文词义理解)去读,更别去用语法,“意思”是种比爱情更朦胧的东西,你说不准,但你作题时你就是知道答案是什么,答案长啥样,记住啊!
武火:早晚LSAT法。LSAT阅读是世界最高难度阅读测试,它的一个SECTION有四篇60—65行的长阅读,共计28题左右,早期也有26,27题,现在稳定在28题,要求在35分钟搞定,可见与GRE根本不是一个档次,要知道我们很多走上GRE考场的考生们阅读水平正常发挥也要大抵在15分钟左右搞定11题一长一短,而现在我们平均要用这段时间作完LSAT的两篇超过GRE长文篇幅10行左右的长文章,解完14题,你看差距有多大。LSAT的阅读分册,市面上一般没有正式出版物,记住:读思想是不受个别语言字句的羁绊的。所以,读者可以从小贩手里获得,大体是黄封面或白封面的217页的书,共28个SECTION,112篇长文章。很多人觉得LSAT不是出卷,多做无益。
可是我要告诉你,现在是提高实力,LSAT是你最好的选择,GMAT比GRE容易得多,多做只是将有限的技巧发挥到极至,而最终无法让你有足够的资本来坦然面对一切困境,所以笔者推荐大家大可扔掉GMAT,转攻LSAT。LSAT中的题,思路上与GRE如出一辙,但是就变化性,不规范性和难度上远远大于GRE,你只要作过几套,就会被它高度的晦涩性,选项的冗余性及惊人的长度,细节题的细微性所折服,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都知道GRE阅读中最难的就是“逻辑组织题”(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rticle),无友好因素的细节题(定位困难的题),及细节推断题(跨段推断的细节题),有时还有类比题(analy),而LSAT在这里让你过足瘾,如果你能坚持下来,当你在考场上遇到GRE的“变态题”时,你可以从容浮起一丝会心的微笑,视之为just a piece of cake!
好了,如果大家信我的话,下面我们开始训练:每天起床做一篇,晚上睡觉前做一篇,一天共两篇,对待它们,不必像对GRE那样仔细研究,也不要以LSAT的时间要求来解,只要尽量在15分钟内解完一篇即可,分析也只要从错题入手去研究,映射出自己的不足,寻求解题的突破口。怎么去分类突破分析,我会在下面详述。
好了,有了文火与武火的基础,下面介绍我们要达到的最最基础的目标——寻找阅读平衡点。大家都明白,如果一个人的阅读速度越快,他对文章的理解率也就越低,那么我们若作出两条这样的函数曲线,就会在坐标轴上产生一个交点,这个点就是一个平衡点,在该点上,他的速度在满足尽量多的理解率上最快。好了,那么我们就要在集中突破的过程中去寻求这个点,由于这个点应该在规定要求之外15—18分钟,我们就要在训练中通过掐钟点逐步逼迫自己的速度平衡点移入这个时间区间中,这是个痛苦漫长的过程,但是不掐时间,你永远也达不到全新的高度,笔者当时就是痛苦地摁着秒表强迫苦练,从20分钟到18分钟,到15分钟,到最后12——13分钟就解完11题,所以大家要有信心拿下它!
英语阅读
2.图形推理解题思路 篇二
一、几何推理与图形证明教学的现有问题
一些初中数学教师目前依旧使用较为传统的讲课模式,即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和例题进行详尽地讲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一味地接受状态,在课堂上要对庞大的信息量和知识接受让他们应接不暇,大部分学生做不到真正地理解和消化,更不用说培养起有效的几何推理思维和图形证明能力.这样的教学收效甚微,几何证明与普通的数学证明有着一定的区别,它需要学生不仅仅掌握数学证明的技巧和方法,更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二、定理和重要概念的引入及教学
定理是几何推理的根本,许多几何推理与图形证明所需的知识都是由定理推广而来,因此教师在几何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的就是定理和一些重要概念的引入及教学.在引入方面,由于定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生死记硬背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入定理和重要概念的时机和方法.许多几何推理题往往就是对定理的反复运用,只要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定理在做题的过程中就能够游刃有余,例如下题.
例1已知在三角形ABC中,D为BC边上的中点,在AD上任取一点E,连接BE,延长BE交AC与F,BE=AC,求证AF=EF.
证明:如图1,连接EC,取EC的中点G,AE的中点H,分别连接DG,HG.
则:GH=DG.
所以:∠1=∠2,
而∠1=∠4,∠2=∠3=∠5.
所以;∠4=∠5,所以:AF=EF.
乍一看这道题的题目比较复杂,实际上就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这一基本定理的应用,学生对定理掌握的程度较深时,面对“三角形”、“中点”等条件很容易就会进行联想并作出辅助线DG和HG,通过等腰三角形和平行线段的性质进行角与角之间的转换,最后通过“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完成证明.这道题就是典型的对定理掌握程度的考察,对于这种题型要注意对定理的灵活应用.
三、学会“读题”,明确题中条件要素
在进行几何推理和图形证明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大量的例题进行讲解,这是十分必要的,在讲解之前,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阅读题设看起来似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解题和证明所需的大部分要素都包含在简短的题设之中,在读题的过程中对题设进行拆解,提取出其中重要的要素和隐含条件,才能为之后的证明或解题铺好路.尤其是当学生面对较为复杂的题设,要学会从中抽丝剥茧,理清头绪,一步一步地整理题设中所提及的条件,结合图形将它们以合理的逻辑排列出来,与最终需要解答或证明的问题进行条件匹配.这种读题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时引导学生慢慢去学习和掌握,这样才能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会被复杂的题设蒙蔽了双眼,做到心中有数[2].
四、培养学生几何推理思维
1. 三种思维的应用
几何推理和图形证明同样属于数学证明的一种题型,对于这样的题型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在推理的过程中,通常有以下三种思维方式.第一、正向思维,也就是学生在推理和证明的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从题设和条件出发,一步步地推出结果.这种方式比较常见,因此学生学习和应用起来也比较轻松.第二、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反向地去推理,也就是从结果入手进行推理,最典型的一种逆向思维证明法就是反证法.逆向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十分常用,但它往往是解决难题的好帮手,难题的题设往往十分复杂繁多,在许多条件的铺陈下,题设拆解分析能力较弱的学生难免会一时之间找不到头绪,不知从何下手,而逆向思维法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找到题目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很快进入到推理之中.第三种就是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结合,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难题的推理证明之中,将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相结合,同时也将题目中的条件和结果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迅速找到推理的有效路线.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当注重这三种思维的教学,尤其是学生不太常用的逆向思维和正逆结合思维,帮助学生开拓几何推理的思维,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做到多种思路的选择[3].
2.“动手”做题,辅助线的应用
在学习几何推理和图形证明的过程中,最常用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个方法就是做辅助线.当学生遇到单纯靠拆解题设和思维分析无法解决的时候,应当有动手画图做辅助线的意识,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进行重点培养.然而做辅助线有时候并不是万能的,一条错误的辅助线甚至会将学生的推理思路带入误区,导致推理混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将辅助线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
例2已知:在△ABC和△A'B'C'中,AB=A'B',AC=A'C'.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中线,且AD=A'D'.
求证:△ABC≌△A'B'C'.
证明:分别过B,B'点作BE∥AC,B'E'∥A'C'.交AD,A'D'的延长线于E,E'点.
则:△ADC≌△EDB,△A'D'C'≌△E'D'B'.
所以:AC=EB,A'C'=E'B';AD=DE,A'D'=D'E'.
所以:BE=B'E',AE=A'E'
所以:△ABE≌△A'B'E'
所以:∠E=∠E'∠BAD=∠B'A'D'
所以:∠BAC=∠B'A'C'
所以:△ABC≌△A'B'C'
这一题需要证明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全等,现有的条件是其中的两条边相等,还差一个条件,边BC和边B'C'相等或现有两边的夹角相等,经分析,有边AD和边A'D',我们很容易发现实现角的相等更为容易,AD将我们需证的夹角一分为二,因此需分别证明分角与分角相等,等角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平行线,这就是辅助线的灵感来源,显然,有了辅助线的帮助就多了一个等角的条件,可以进行角之间的转换.这一题就是典型的辅助线的巧妙应用.
总之,几何推理和图形证明是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打好基础,在定理的教学方面下功夫,努力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几何思维方式,提高几何图形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葛莹.初中数学几何推理与图形证明对策[J].学周刊,2015(14):222.
[2]焦龙.初中数学几何概念和定理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5(20):163.
3.初中数学几何推理与图形证明对策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 几何推理 图形证明
几何是要求空间感与立体感相结合的学科,在几何的推理与图形证明过程中,既充满了挑战,又包含了很多乐趣。几何推理与图形证明是数学题目中相对有趣的内容,需要解题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能正确运用线条来解答题目。初中数学的几何推理与图形证明着力于立体空间,解题方法也以辅助线为主。因此,初中的数学几何一定要在空间教学中做足功夫,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难题。
一、几何的重要推理过程
在解答几何图形习题时,推理是关键的一步。合理推理的有效方式是借助对比和归类,即在解题时找准点线的关系。分析图形中点线面之间的联系,要大胆地猜想图形中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哪些点之间可以连成线,也可从一点或一线入手,或在一面中做出线段,使其分成多面,以求证最后的关系。推理的过程需要仔细研究图形的不同特点,并运用其特点进行推算。在平时的推理中,我们应多看一些必要条件,如平行、相等、相似等字眼,也可以适当地运用“跳跃性”思维。跳跃性思维要求解题者在推理的时候不要用陈旧思维,可以把看似没有关系的线段和面結合在一起,这样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运用跳跃性思维时也要注意各面和线的关系,只有在同一空间下的线和面才可连接,不可把两个或多个图形相连接。
二、巧用基本图形进行推理
(一)掌握简单图形
初做立体几何题时,学生会分不清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差别,有时也会用错方式和方法,这时只要巧妙运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就能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基本的图形在解题中比较常见,通常会在题中出现证明相似、相等这样的字眼时用到。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图形有一定的了解,在复杂的图形中找出基本图形。复杂图形都是基本图形组成的,所以学生在做题时不用担心找不到解题方法,只要把基本的图形从复杂图形中挑出来,几何证明就会变得简单了。基本图形有很多种,有的只要稍稍变化就可以成为另一种图形,所以我们在运用基本图形时,可以多变化几种形式,如三角形可以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这样学生在进行几何推理时就更加方便了。
(二)图形简单化
由于几何推理是在图形中进行有规则的分析和解答。当图形比较复杂时,我们可以考虑把图形中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一部分分离出来,一步一步地进行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对于分离图形,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这样的分离方式不会遗漏任何条件,并且能使学生对题目有更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图形分离的越简单,对学生解题就越有利,所以在分析图形时,积极拆分图形是很有必要的。
三、明确题目中各要素
在几何推理命题中,题目的各个给出条件都是很重要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是已经知晓的,可以直接用来解题,哪些条件能够推出结论,特别是在复杂的命题面前,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在解题中,找到各种条件是很重要的,把握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解题的关键,如从已知条件推出什么样的结论,什么样的结论该由哪些条件推理得出,包括怎样推出。读题是解答几何图形的关键步骤,题中的一些关键字眼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几何推理的过程。因此,掌握好各要素,并加以分析,在几何解题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四、正确利用辅助线推理
(一)辅助线的重要作用
辅助线是几何推理中的重要的部分,辅助线可以分解图形,更有利于推理和分析。在分析如何绘制辅助线时,我们要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比如,三角形的辅助线多以某一顶点开始;而立方体的辅助线多是在空间中体现的,有时甚至是在不同面连接而成。
(二)合理的推理过程
初中数学几何更倾向的是考查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单一的死记硬背不能应用于所有几何推理中,只有找到几何推理的窍门并加以运用,才能在每一种几何推理中取得成功。注重面与面之间的构成关系,以及线与线之间的连接关系是推理的重要步骤。在做好辅助线后,一定要标明各个线面的名称,为后续的推理做铺垫。在几何推理中,面面证明和线线证明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理清每一个面之间的合理关系及线与线的相辅关系。
运用辅助线是推理和解答几何题的重要一步。好的辅助线能让学生轻松地解答几何图形题,所以在几何解题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辅助线的运用及合适的位置,以便顺利完成几何题的推理过程。
参考文献:
[1]范成.初中数学几何推理与图形证明策略例谈.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4(10).
[2]沈定祥.浅谈基本图形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的作用[J].学科科学,2014(104).
4.自己总结的宝洁图形推理 篇四
A
A 边数
B 旋转
D去掉重合部分
A 旋转
旋转
旋转
D 行图形遍历 列颜色遍历
D 边数,并且每幅中都有3个颜色
A
B 都有5条线 封闭区为白色
A
A 边数千两个相加等于第三个
C 旋转
A 边数相加均为14
B 选转
D每行都有两个D
A 前两个边数相加等于第三个
A 每行第2个图形作为第3个外框 第一个图形的里面小图关于纵轴翻转作为第3个里面的图
E 旋转
E 对称
E 旋转
D 旋转
B旋转
A 每个图内部用3条线分成4份
c每列前两个相加减去相同部分
D 旋转+对称
d 每行前两个相同部分都是黑变白 有一个黑的就是黑
D 格子数25 5 5 16 ? 25=5*5 16=4*4 选4个的
A 所有的组合成矩形
b边数 12 3*4=12 9 3*3=9 下面应该是6
答案是D,第一行和第三行的大框内的加黑小方格是10个,所以,第二行的应该也是10个小黑方格,那么只有D和E符合,此外第一行的有2个大框涂灰,第三行没有一个涂灰,那么第二行就应该只有一个大框涂灰,所以是D!
A 第2行所有图形都既关于横轴又关于纵轴对称 并且为粗线
E 每种形状出现3次 每种填充出现3 次
E 里外边数比较 相同的均为灰色 里〉外 里黑外白 里<外 里黑外灰
D 上升+旋转 重合变白
C 外框旋转 里面边数递减
没有答案的
个人认为 D梯形旋转,另外的图形总是指向外侧
认为A 阴影部分分别为2/5 2/7 2/9 ? 2/8,也有同学认为E因为阴影有两个而且连在一起
个人认为C 每一列的第3行的数目(黑点数或边数)大于第一行小于第2行
图片看不清楚 也许是D?
A
E ? 唯一不同的一个?
跟上一个一样 选D则是不同的一个 选B 则是看每个中的两个图有没有接触
旋转+上升
E 震荡上升
不太会 蒙个A
D ?
5.数字推理解题方法汇总篇 篇五
第一部 整体特征分析
一、项数较多或有两个括号
特点:项数较多,超过6个或者6个以上,或者是数列中有两个括号;
技巧:
1、交叉分组
2、两两分组
注意,(1)如果数列中出现两个括号,那么一定要采用交叉分组来解答。
(2)当我们两两分组不能得到规律时,可以考虑三三分组,当试题很难时会出现首尾项为一组,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
例1:257,178,259,173,261,168,263,()
A.163 B.164 C.178 D.275
【分析】数列比较长,所以先交叉分组。
奇数项数列:257、259、261、263 等差数列;
偶数项数列:178、173、168、()等差数列;
显然原数列是163,选A。
例2:5,24,6,20,4,(),40,3
A.28 B.30 C.36 D.42 【分析】数列较长,交叉分组后奇数项数列变化很大,不存在什么规律,考虑两两分组,组内做四则运算。
两两分组后发现,6、20与40、3的乘积一样,也等于24×5,所以未知项为30。
*************************************************************************************
二、数列中存在分数
数列中存在分数,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数的个数多于整数,一种是分数的分数少于分数,但是无论是那种情况都有对应的解题方法。
当分数的个数多于整数个数的时候,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数数列,在解答分数数列的时候用到的技巧主要有:约分、通分、反约分、做差、做积或者考虑前后项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约分、通分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做差和做积的在浙江出现过,最流行的还非反约分、前后项关系莫属。
当分数的个数少于整数个数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情况:
1、数列呈现橄榄枝型,此时应考虑多次方数列;
2、数列具有单调性,且只有一项或者两项分数,此时考虑等比数列或者递推数列,递推的规律是前两项的和或者乘积除以某个数值。
*******************************************************************************
例1:5,3,7/3,2,9/5,5/3,()
A.13/8 B.11/7 C.7/5 D.1 【分析】数列中整数和分数的个数相同,但是选项中多是分数,应采用分数数列的方法解答。先看分数的分母,分母较小,不可能是约分,前后项关系等,“9/5”的分母为5,且为第5项,所以我们就以项数为分母进行反约分有5/1,6/2,7/3,4/8,9/5,10/6,显然应该是是11/7。例2:10,6,8,7,15/2,()
A.13/2 B.7 C.29/4 D.15/2
【分析】数列中的整数比分数多,且不具有橄榄枝型,所以考虑数列的递推规律。分数的分子为2,所以数列应该是和值或者乘积除以2,由其中的10+6=16,是8的2倍,显然规律是前两项的和的1/2为第三项,即未知项为29/4。
*******************************************************************************
三、数据较小,且比较分散
如果数列的数据较小,且比较分散的时候,我们就要采用做和或者做积的方法来解答,可以是两两做和,也可以是三三做和。
所谓数列的数据较小,指的是数据均为一位数或者是两位数;比较分散,则是指数列不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如2、2、0、7等组成的数列。
*******************************************************************************
例1:1,2,3,4,7,6,()
A.11 B.8 C.5 D.4 【分析】数列中均为个位数,且不具有单调性,给出的选项也不大,所以采用两两做和的方法,数列经过做和后有3、5、7、11、13,是个质数数列,所以未知项为11。例2:2,2,0,7,9,9,()
A.13 B.15 C.18 D.20
【分析】数列中均为个位数,且不具有单调性,给出的选项也不大,采用两两做和的方法,有4、2、7、16、18,没有规律,然后三三做和有4、9、16、25,平方数列,所以未知项为20。
*******************************************************************************
四、数列的最后一项和选项变化较大
当数列的最后一项或者是给出的选项变化较大的时候,我们基本可以判定数列为递推数列,且为倍数、乘积或者是方递推数列。
我们在推测数列的规律的时候,可以采用局部分析法来判定,所谓局部分析法指的是通过数列中某些值来初步判定数列的规律,然后在将这个规律推广到整个数列,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数列的两项或者三项即可推测出数列的规律。
*******************************************************************************
例1:2,3,7,16,65,321,()
A.4542 B.4544 C.4546 D.4548
【分析】数列的最后一项以及给出的选项变化很大,所以采用递推数列的方法解答,由3、7、16可以得到3×3+7=16,由2、3、7有2×2+3=7,推测7、16、65的关系为7×4+16,显然不对,那就只能是7×7+16,正确,未知项就是65×65+321,尾数为6。例2:1,2,7,19,138,()
A.2146 B.2627 C.3092 D.3865 【分析】数列的最后一项以及给出的选项变化很大,所以采用递推的方法解答。由2、7、19有2×7+5=19,同时有7×19+5=138,1×2+5=7,则未知项是19×138+5,尾数为7。
*******************************************************************************
第二部 趋势特征分析
所谓趋势特征分析,指的是分析整个数列的变化趋势,看是增加的还是减小的,通常来说,我们在分析数列的趋势的时候,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一、单调增变化,有明显倍数关系
当数列呈现单调增加或者减小,且有明显倍数关系的时候,我们首先采用两两做商的方法解答。
所谓倍数关系,并非我们狭义讲的商值是整数,还包括部分小数和分数,如数列中出现2、3、6、15这样的数,我们也称其为有明显的倍数关系,同时前后项的商值为2/3时,我们也说是明显倍数关系。
*******************************************************************************
例1:2,14,84,420,1680,()A.2400 B.3360 C.4210 D.5040
【分析】数列是单调增加的,14与2,84与14有明显的倍数关系,所以先两两做商有7、6、5、4,所以未知项为1680×3=5040。例2:1,4,14,42,(),210
A.70 B.84 C.105 D.140 【分析】显然数列的中间出现括号,但是整体上数列单调增加,且1、4与14、42有明显的倍数关系,所以两两做商有4、3.5、3,所以未知项为42×2.5=105。
*******************************************************************************
二、单调变化,且变化不大
当数列呈现单调增加或者单调减小,且变化幅度不大的时候,我们通常采用两两做差的方法解答。
所谓变化不大,指的是相邻两项的数据的倍数关系在3倍或者3倍以下。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数列时,优先两两做差。
*******************************************************************************
例1:21,28,33,42,43,60,()
A.45 B.56 C.75 D.92 【分析】数列单调增加,且没有明显倍数关系,变化也不大,所以先两两做差有7、5、9、1、17,数列呈现振荡型做差有-
2、4、-
8、16,等比数列,所以未知项为-32+17+60=45。例2:3,6,9,13.5,22.5,45,()A.112.5 B.100 C.95.5 D.90
【分析】数列单调增加,且没有明显倍数关系,变化也不大,所以先两两做差有3、3、4.5、9、22.5,数列单调增加,有明显倍数关系,两两做商1、1.5、2、2.5,等差数列,所以未知项为3×22.5+45=112.5。
*******************************************************************************
第三部 数字特征分析
所谓数字特征分析指的是通过分析数字的特征来获得解题的灵感,这就需要一定的数字敏感,需要考生在备考前熟记一些常用的平方数、立方数以及多次方数,并且熟悉这些数字的变形。
通常来说,我们在解题时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一、数字呈现明显的指数特征
当数字呈现明显的指数特征时,我们可以将数值转化为指数的形式,然后分析数值的指数、底数以及修正项来找到数列的规律。
所谓指数特征,并非单单指能化为指数形式的数值,也包括这些数值附近的一些数,如15、123、340等,这点需要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注意。
*******************************************************************************
例1:1,4,16,49,121,()
A.256 B.225 C.196 D.169 【分析】数列中的数值都是平方数,所以采用多次方数列的方法。数列的底数为1、2、4、7、11,这个是二级等差数列,所以未知项为11+5=16的平方256。
例2:0,9,26,65,124,()
A.165 B.193 C.217 D.239 【分析】数列中除了0、9是多次方数,其他的三个周边有多次方数,26旁边有25、27,65旁边有64,124附近有125、121,分析差值情况,显然只能选项差为1的,所以将他们转化为多次方的形式,并对数列进行修正就有未知项为6的立方+1,尾数为7。
*******************************************************************************
二、数字呈现多位数的特征
当数字呈现多位数的特征时,我们可以根据数列的特征有针对性的解答,一般采用两两做差、强行分组组内做四则运算以及分析数字的特征等方法解答。此部分属于特殊题型,将专门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6.阅读理解推理判断题解题技巧 篇六
《考试说明》关于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具体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含义;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既要求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义及全文的逻辑关系,又要求根据其含义及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NMET中,推理判断题的考查每年都占阅读理解试题的一半左右。推理判断试题属于高层次阅读理解题,很多考生对此类题型的解答感到很吃力,没有把握。下面笔者结合近年高考试题,谈谈推理判断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推理题常见的提问形式
常以infer,imply,suggest,conclude,learn,intend,mean,describe,purpose等词提问。或提问中含有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如can,could,might,would等和其他表示可能性的动词,如probably,most likely等。
二、推理题的.解题思路
如何做好推理判断题?笔者以为,考生做题时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在语篇的表面意义与隐含意义、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间架起桥梁,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
首先,要求考生在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根据上下文内在联系,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在进行推理时,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短文,千万不可脱离原文而仅凭个人的看法,主观臆断。
其次,对于暗含在文章中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的因果关系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意图、态度、观点等要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分析,进一步增强理解能力,抓住材料实质性的东西。
再次,在解答推理性问题时,应清楚所要解答的问题是针对某个细节进行推断,还是针对主题思想、作者的意图进行推断。
针对细节的推断可运用scanning方法,迅速在阅读材料中确定推理依据的位置或范围,然后再进行推理判断。
针对主题思想作推断时,其解题的主要依据是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再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观点与例证(opinion and fact)、原因与结果(cause and effect)、主观点与次观点(main idea and supporting idea)。
三、推理题的解题方法
1. 抓住特定信息进行逆向或正向推理
做此类试题要善于抓住某一段话中的关键信息,即某些关键词或短语去分析、推理、判断,利用逆向思维或正面推理,从而推断出这句话所隐含的深层含义。
例 安徽春季D篇
69. The text suggests that not getting enough sleep might make you _____.
A. suffer from poor health
B. feel tired and nervous
C. dream more often
D. breathe quickly
解析 解题时抓住第一段After a busy day of work and play, the body needs to rest. Sleep is necessary for good h
7.图形相似中的阅读理解题 篇七
“阅读—分析—理解—应用”是解答阅读理解类型试题的基本步骤. 首先认真阅读题目中介绍的新知识,包括定义、公式、表示方法及如何计算等,并且正确理解引进的新知识,读懂范例的应用;其次,根据介绍的新知识、新方法进行运用,并与范例的运用进行比较,防止出错. 现以图形相似中的阅读理解题为例,以期对同学们的数学能力发展有所帮助.
一、阅读新定义解题
例1 (2013·山东菏泽)我们规定:将一个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叫做该平面图形的“面线”,“面线”被这个平面图形截得的线段叫做该图形的“面径”(例如圆的直径就是它的“面径”).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则它的“面径”长可以是_______.(写出1 个即可)
【解题思路】通过对新概念的理解,知道问题的关键点是“等分面积”. 从直观上分析图形,会发现符合条件的“面径”不止一条. 联系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不难发现以下两种比较简单的解题思路:一是利用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将其面积二等分;二是利用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以将面积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
【解答】(1)如图1,取BC中点D,连接AD,则AD所在直线是等边三角形ABC的对称轴,线段AD是它的“面径”,且AD⊥BC.
∵AB=BC=2,∴BD=1,在Rt△ABD中,
(2)如图2,在AB上取一点D,使
过点D作DE∥BC,交AC于E,
∴S△ADE=S四边形DBCE,
∴DE是等边三角形ABC的面径.
∵DE∥BC,
∴△ADE是等边三角形,
综上可知,这个等边三角形的面径可以是或.(写出一个即可)
【解题反思】本题先提出一个新概念,继而用图形“圆”对概念进行解释,最后要求应用新概念解决有关等边三角形的问题. 本题既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也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时更侧重于考查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问题解决方法的迁移能力.
二、阅读解题方法解题
例2 (2014·山东日照)阅读材料:
小明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他在学习了有关圆的切线性质后,意犹未尽,又查阅到了与圆的切线相关的一个问题:
如图3,已知PC是⊙O的切线,AB是⊙O的直径,延长BA交切线PC于P. 连接AC、BC、OC.
因为PC是⊙O的切线,AB是⊙O的直径,
所以∠OCP=∠ACB=90°,
所以∠1=∠2.
又因为∠B=∠1,所以∠B=∠2.
在△PAC与△PCB中,
又因为∠P=∠P,所以△PAC∽△PCB,
所以,即PC2=PA·PB.
问题拓展:
(1)如果PB不经过⊙O的圆心O(如图4),等式PC2=PA·PB还成立吗?请证明你的结论.
综合应用:
(2)如图5,⊙O是△ABC的外接圆,PC是⊙O的切线,C是切点,BA的延长线交PC于点P.
①当AB=PA,且PC=12时,求PA的值;
②D是BC的中点,PD交AC于点E,
求证:
【解题思路】(1)连接PO交⊙O于点E、F,根据阅读材料可知PC2=PE·PF,连接AE、BF,证明△PAE∽△PFB,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可得PC2=PA·PB;
(2)①直接运用问题(1)的结论求出PA的值;②过点A作AF∥BC,交PD于点F,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PC2=PA·PB,通过转化即可得证.
【解答】当PB不经过⊙O的圆心O时,等式PC2=PA·PB仍然成立.
证明:(1)如图6,连接PO并延长,交⊙O于点E、F,连接AE、BF,
根据阅读材料可知PC2=PE·PF,
∵ABFE为圆内接四边形,
∴∠PAE=∠F,
又∵∠APE=∠FPB,
∴△PAE∽△PFB,
∴,即PA·PB=PE·PF,
∴PC2=PA·PB,∴结论仍然成立.
(2)①由(1)得PC2=PA·PB,
∵PC=12,AB=PA,
∴122=PA·PB=PA·2PA,
解得
②过点A作AF∥BC,交PD于点F,
∵D为BC的中点,
∴BD=CD,
即
8.高考阅读理解推理判断题解题指导 篇八
一、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
既要求考生透过文章表面文字信息推测文章隐含意思,又要求考生对作者的态度、意图及文章细节的发展作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力求从作者的角度去考虑,不要固守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这类试题常以如下句式发问:
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is passage?
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Which statement is (not) true?
二、解题思路与应试技巧
考生做题时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在语篇的表面意义与隐含意义、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间架起桥梁,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
首先,考生在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根据上下文内在联系,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在进行推理时,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短文,千万不可脱离原文而仅凭个人的看法主观臆断。
其次,对于暗含在文章中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的因果关系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意图、态度、观点等要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分析,进一步增强理解能力,抓住材料掌握实质性的东西。
再次,在解答推理性问题时,应清楚所要解答的问题是针对某个细节进行推断,还是针对主题思想、作者的意图进行推断。
针对细节的推断可运用scanning浏览方法,迅速在阅读材料中确定推理依据的位置或范围,然后再进行推理判断。
针对主题思想作推断时,其解题的主要依据是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再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观点与例证、原因与结果、主观点与次观点。
下面结合最新高考试题,对推理判断题的不同类型加以解读:
1.抓住特定信息进行逆向或正向推理
做此类试题要善于抓住某一段话中的关键信息,即某些关键词或短语去分析、推理、判断,利用逆向思维或正面推理,从而推断出这句话所隐含的深层含义。
【考例】(2008全国卷I,B篇)63. We learn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Del Monte ____.
A. allowed other companies to develop pineapples
B. succeeded in keeping the pineapple for itself
C. tried hard to control the pineapple market
D. planned to help the other companies
【解析】C。从原文最后一段Seeing the growing market for its winning pineapple, Del Monte tried to keep the market to itself. But other fruit companies developed similar pineapples. Del Monte turned to law for help but failed. Those companies argued successfully that Del Monte’s attempts to keep the golden pineapple for itself were just a way to knock them out of the market.可知,Del Monte为了控制菠萝市场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不惜诉诸法律。
2.整合全文(段)信息进行推断
做推理题时,有时需要在弄懂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整合与题目相关的有用信息,综合起来去推理判断,确定最佳结论。
【考例】(2008全国卷I,C篇)67.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A. To show how to enjoy fishing. B. To persuade people to fish less often.
C. To encourage people to set fish free. D. To give advice on how to release fish.
【解析】D。文章开头部分提到“It is often necessary to release a fish”(对鱼放生是很必要的),然后就鱼放生后怎么容易存活给出了5条建议,最后得出结论:With a little care and by following the suggestions given above, you can give the released fish a better chance of survival. 因此,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诉人们怎样对鱼进行放生。
3.利用语境的褒贬性进行信息推断
很多文章的语境都有一定的褒贬性,这种褒贬性反映了主人公的特定心理和情绪状态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利用好文章的语境褒贬性就能在把握主旨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准确的逻辑判断。认真阅读原文并找出反映语境褒贬性及变化的标志性词汇或句子,对我们掌握文章主旨大意,了解主人公的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从而正确地进行逻辑推断很有好处。
【考例】(2008天津卷,E篇)55. How does the author feel about his childhood?
A. Happy but short.B. Lonely but memorable.
C. Boring and meaningless.D. Long and unforgettable.
【解析】A。文章前三段用大量的篇幅描绘孩子们在树林中自由自在玩耍的美好时光,最后一段提到突然有一天在树上玩耍时意识到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开始到了朦朦胧胧的青春期了,已经长大,不能再爬树玩耍了,作者的心理在这一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推知,作者感到童年是快乐的,但又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已经步入青年的行列。
4.根据文章的结论推断作者的态度
作者态度、倾向是指作者对陈述的观点是赞同、反对还是犹豫不定,对记叙或描写的人、物或事件等是赞颂、同情、冷漠还是厌恶、憎恨。作者的这种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往往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或流露于修饰的词语之中。因此,在推断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文中作者的措辞,尤其是表达感情色彩的形容词。
【考例】(2008江西卷,C篇)67.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Nigel’s actions?
A. He is mildly critical. B. He is strongly critical.
C. He is in favor of them.D. His attitude is not clear.
【解析】A。从第二段来看,Nigel与Alicia交朋友并帮助她的真正原因是不引起她的怀疑并力图在比赛中打败她而获得1000美元的奖金,根据最后一段来看,作者并不赞同Nigel的做法,但也没提出强烈的批评,而只是说Without her, he would never win the competition.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做法暗含批评意味。
5.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得出结论
逻辑结论是指严格根据文章中所陈述的事实、论点、例证等一系列论据材料进行推理,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态度、观点或爱好去理解文章的内涵。做这类题时,应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预测下文可能发展的内容。
【考例】(2008江苏卷,A篇)58. In the next part, the author would most probably discuss with you ____.
A. how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B. how to make up for lost time
C. how to have a good timeD.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ime
9.国考行测备考:类比推理解题技巧 篇九
A. 学院:大学 B. 白马:马
C. 打印机:办公室 D. 矿泉水:水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硬盘是计算机的一个组成部分。A项,学院是大学的组成部分。B项两词为种属关系。C项,打印机是办公室里的一种办公用品。D项,矿泉水是水的一种。故选A。
【例2】眼镜:镜片
A. 饮水机:桶装水 B. 汽车:轮胎
C. 墙体:开关 D. 公园:园丁
10.图形推理解题思路 篇十
在物理解题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题,貌视不成立的结论,或者从物理意义上讲是很难解释清楚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但经过严谨的数学工具的推导,却很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下面略举两例来说明。
例1 如图1所示,子弹水平射入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静止的木块后不再穿出,此时木块动能增加了6J,那么此过程产生的内能可能为()A.2 J B.4 J C.6 J D.8 J 分析 初看此题,似乎题给条件太少,难以定夺。子弹水平射入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静止的木块后不再穿出,此过程中子弹与木块相互作用间的摩擦力F对木块作正功,及由动能定理易知
W1FS木6J(1)(式中S木表示木块在光滑水平地面滑行的位移)摩擦力F对系统(子弹和木块组合)作负功
W2FS相(2)
(式中S相表示子弹相对木块滑行的位移)
因无法比较S木、S相的大小,W1、W2的大小关系也无法得出。所以从物理角度,表面上看此题难以确定答案。
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整个物理运动过程,子弹与木块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子弹与木块组成的系统符合动量守恒定律。我们设子弹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0,木块的质量为M,相互作用后两者共同速度为V.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列式 mV0(mM)V ○又由题可得:木块动能增加了6 J,即 MV26J ○2而此过程产生的内能由能量守恒关系,应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数值相等,即 内能Q113 mV02(Mm)V2 ○22
1式求出 V然后由○
mV0,mM2式与○3式可得 代入○1Mm24 V26J ○202(mM)1 11m225 QmV0V02 ○22mM再整理得Q1mM6 V02 ○2mM4式的特点把○6式再变形为 又根据○1m2MM2m2QV0 22(mM)1m2M1mM22VV2 20202(mM)2(mM)1mM227 ○6JV022(mM)4式和○7式不难得出Q > 6J.比较○从此题的分析解答可以看出:在审清题意、得出物理关系式进行分析,不能得出答案的情况下,如果不畏繁琐,经过数学逻辑推理却能很正确地得出结论。
例2 两个定值电阻R1、R2串联后接在输出电压稳定为U的直流电源上(如图2)。某人把一个内阻不是远大于R1、R2的电压表接在R1两端,电压表的示数为U1,然后又把此电压表改接在R2的两端,电压表的示数为U2。则
R1U“<”“=”)______1(填“>”R2U2 分析 很明显,如果这里是理想电压表的话,它将不会影响原串联电压的分配原则,此空格中应填“=”。由于电压表的内阻不是远大于R1、R2的值,所以,原电路中R1的实际电压不等于测量值U1,R2的实际电压也不等于测量值U2,故从物理角度上看,两者关系难以确定。怎么办呢?如果我们不草率行事,根据物理规律,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则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出结论。
设电压表的内阻为RV,则当电压表并联在R1两端时,其示数应为R1与RV并联的电压,所以有
R1RVR1RVU11 ○R1RVUR2R1RV当电压表并联在R2两端时,其示数应为R2与RV并联的电压,有 R2RVR2RVU22 ○R2RVUR1R2RV1○2两式相比得
由○R1RVR2RVR1RRVR2RVU1,1R2RVR1RVU2R2R2RVR1RV 将右边再通分,得
R1RVR2RVRRVU 11R2RVR1RVU2R2RV再约分,得
R1R2R1RVR2RV
11.图形推理解题思路 篇十一
2018省公务员联考行测试题讲解-图形推理十大奇葩题型
省考怎么备考,奇葩的人年年有,貌似今年特别多,判断的题年年考,希望今年无奇葩。下面上海华图历数了图形推理中近年来考的比较剑走偏锋的十个题,望各位看官们遇到这些题的时候都能巧妙化解,遇难成祥。
NO 1:图形推理中位置类的“旋转”
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项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选A 【解析】观察,1图与4图长得一样,2图与5图长得一样,需要间隔观察,元素组成相同看位置,发现,第4幅图可由第1幅图顺时针旋转90°得出,同样第2图和第5图,那么第6图可由第3图顺时针旋转90°得到。观察选项,D和3图长得不一样,排除,再看3图上面的小三角,将选它顺时针旋转90°得到A选项。
【难点】观察路径:一段式中并不常见的间隔观察。NO 2:图形推理中样式类的“叠加”
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项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上海华图
【答案】选C 【解析】观察,九宫格的题,先横看,叠加相减求同求异都不成规律,再考虑竖看 发现第一列的第三个图形由一图和二图叠加得到,二列验证规律,三列应用规律,得C选项。
NO 3:图形推理中数量类的“素”
3.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上海华图
【答案】D 【解析】观察,九宫格的题,都是汉字,先横看,第一行由一个部分构成;第二行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三行由三个部分构成;选择D。
NO 4:图形推理中数量类的“拼音个数”
4.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A 【解析】观察,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常考的结构和封闭空间都不成规律,再读一遍题,发现拼音当中的字母个数,gu、gao、geng、guang个数依次为2、3、4、5;la、lao、lang个数依次为2、3、4,选择拼音字母个数为5的,选择A。
【难点】汉字中的拼音字母个数,考察极少,想不到。NO 5:图形推理中数量类的“元素运算”
5.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D 【解析】观察,一段式,从左向右看,图形均由圆圈和正方形两种元素组成,圆的个数依次是2,3,4,3,4;正方形的个数依次是0,1,2,1,2,;发现,圆圈的个数减正方形分数都等于2。选项中圆减方等于2的只有D。注意一定是圆减方,A为迷惑项。
【难点】不同元素个数做差恒等于常数。NO 6:图形推理中数量类的“内外式” 上海华图
6.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项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B 【解析】观察,九宫格的题,每个图形均由内外两部分组成,且这两个图形均有重合部分,即有交线,先横看,交线的个数依次为2,3,1;1,2,0;1,1,?发现,横看不成规律,纵看规律为2-1=1;3-2=1;1-0=1;?处应填入交线数为1,所以B选项。
NO 7:图形推理中数量类的“除法”
7.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项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B 【解析】观察,一段式,从左向右看,星星的个数依次是8,4,2,2,1;发现数字呈现这样的一个规律,8/4=2,4/2=2,2/2=1,则下一个是2/1=2,由此可得B选项。上海华图
NO 8:图形推理中黑白圆之“区域分割”
8.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项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A 【解析】观察,一段式,从左向右看,5个图形均由黑圆白圆组合而成,切黑圆数量上不一致,再观察,第1个图形和第4个图形黑圆分别将白圆分割成了左右和上下两部分,再观察2,3,5图形发现白圆同样被黑圆分割成了两部分,规律是将每个图黑色圆圈相连,剩下的白色圈被分成两个部分,分析选项,A两部分,B三部分,C三部分,D一部分。选择A。
【难点】用黑圆将白圆进行了区域分割,往往想不到。NO 9:图形推理中属性类的“曲直性”
9.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项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选A 【解析】观察,一段式,从左向右看,没有明显规律,结合选项,发现B、C、D都含有曲线,只有A项没有,回到题干,发现,都是直线图形,不含曲线,所以,选择A选项。
【提示】有的题观察题干规律不明显,结合选项,发现选项会给有提示。NO 10:图形推理中重构类的“特殊拼合”
10.左边给定的是纸盒的外表面,下列哪一项能由它折叠而成 上海华图
【答案】C 【解析】折纸盒的问题,选能折成的。由选项到题干,A项小实心三角的底边应平行于公共边,排除;B项小圆圈图案不完整排除;C项将箭头面移到小实心三角面右侧正确;D项梯形上面应为实心黑点面,排除。所以选C。
12.图形推理解题思路 篇十二
逻辑推理题是事业单位行测考试重点。下面我们就对于逻辑推理题中的推断结论题型进行详细地分析。
一、推断结论型 【出题形式】
以题干的陈述为前提,要求在选项中选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者不可能推出的结论。此类题型通常要求直接从题干中可以推出,而不需要附加其他条件,并且推断出的结论不是在原文中直接出现的,需要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出。【提问方式】
主要有:“由此可以推出„„”“由此推不出的一项是„„”“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下述哪项断定是真的?”“如果上述信息时真实的,那么以下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 【类型分析】 1.言语推理型
言语推理型类似于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型,在此不做详细的阐述,只要是对片段阅读掌握的充分,相信此类型的试题将会很容易解答。
【例题】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缨勒解释道:“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把宗教解释为“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而领悟“无限”的才能,真是高明之极。让宗教站在“无限”上,也就一劳永逸地摆脱了科学知识的“纠缠”。因为科学知识无论怎样发展,始终是“有限”的,那些“未被科学知识体系说明其原因的经验事实”也就永远成为“无限”——“神和上帝”的领地。
从以上文字可以推测()。
A.作者认为麦克斯的高明之处在于掌握了领悟无限的才能 B.麦克斯支持“世界永远是不可知的”这样一种理论 C.作者认为麦克斯解释使“无限”成了“神和上帝”的领地 D.科学知识无法触及支撑宗教发展乃至繁荣的智慧核心
http://jiaxing.offcn.com/ 【解析】答案为C。A项偷换概念,麦克斯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才能”,其高明是在于领悟了“无限”,让宗教站在“无限”上,也就一劳永逸地摆脱了科学知识的“纠缠”。B项中的“永远”本身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并且由题干并不能推出麦克斯支持“世界永远是不可知的”这样一种理论。C项是正确的,题干最后一句话恰好是表述了这一意思。D项属于无关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项。2.话语真伪型
根据题目的表现形式把这类考题归结为真话假话型,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基本质是逻辑基本规律的运用问题。此类题型在表述中,通常涉及几个有矛盾关系或者反对关系的陈述,并且根据一定的条件可知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或者真话,要求推断出各个命题的真伪。
【例题】甲、乙、丙、丁四人在一起议论本班同学申请银行助学贷款的情况。甲:“我班所有的同学都已申请了贷款。”乙:“如果班长申请了贷款,那么学习委员就没有申请。”丙:“班长申请了贷款。”丁:“我班有人没有申请贷款。”? 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A.甲说假话,学习委员没申请 B.乙说假话,班长没申请 C.丙说假话,学习委员没申请 D.丁说假话,学习委员申请了
【解析】答案为A。本题可以用命题的矛盾关系来解题,题干中甲和丁的话互相矛盾,互相矛盾的命题不可能同为真必然一真一假。根据题意,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乙和丙都是真话,那么学习委员没有申请贷款,则甲说的是假话。3.关系推理型
此类题型从大的范畴来看属于推断结论型,但是该类题型有自己的特点,其解题方法也与一般的推断结论型题目有所不同。此类题型通常包含的对象较多并且对象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题干中给出部分条件,要求能够将对象间的隐含关系表述清楚。
【例题】某学校新来了三位年轻老师,蔡老师、朱老师、孙老师,他们每人分别教生物、物理、英语、政治、历史和数学六科中的两科课程。其中,三个人有以下关系:① 物理老师和政治老师是邻居;② 蔡老师在三人中年龄最小;③ 孙老师、生物老师和政治老师三人经常一起从学校回家;④ 生物老师比数学老师年龄要大些;⑤ 在双休日,英语老师、数学老师和蔡老师三人经常一起打排球。根据以上条件,可以推出朱老师教()。
A.历史和生物 B.物理和数学 C.英语和生物 D.政治和数学?
http://jiaxing.offcn.com/ 【解析】答案为C。题干中存在着隐含的关系,由①可推出物理老师和政治老师不是同一个人;由③可知孙老师不是生物老师和政治老师,生物老师和政治老师不是同一个人;由②④可知蔡老师不是生物老师;综合以上可推知朱老师一定是生物老师,故排除B、D两项。再由⑤可知蔡老师不是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不是同一个人,那么孙老师和朱老师必定一个是英语老师,一个是数学老师,所以朱老师只能是生物老师和英语老师,或者是生物老师和数学老师,只有C项符合条件。
总之,通过对推断结论型的类型分析,希望考生能够掌握这些推断结论型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考生解答行测逻辑推理题的能力。
13.图形推理解题思路 篇十三
一、图新推理整体难度降低规律范围依然广泛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图形推理专项的题量依然为10道题,延续2011年的考查力度,考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图形分类题型依然在列,共为5道;5道传统题型包括了3道视觉型图形推理、1道九宫格图形推理、1道空间形式图形推理。通过对此专项试题的分析,中公教育专家可以看出单个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考查的规律范围很广,如果考前能熟知这些规律,作答起来将不会吃力。
传统题型的考点包括图形种类、笔画、封闭区域等,依然需要考生具备很强的求同与求异思维,快速的解题依然需要建立在仔细观察图形构成的基础上。值得一提的是汉字再次出现,由去年的考查相同部分转向考查封闭区域;空间形式图形推理虽然采用最不易思考的平面图形,但正确选项就是第一个,大大减省了作答时间。
新题型图形分类,考点包括了位置关系、对称性、部分数等,除最后一道题,题干图形较多,需要的要求较高外,其他试题在题干图形上存在明显的考点展露,难度都不大。
二、定义判断依然以单定义判断为主,考查难度加大
定义判断题量依然是10道,考查的定义非常不常见,与社会、民生相关的概念较多,如差别性信贷等。需要严格依据题干所给定义进行分析,更能体现考试公平性的原则。
【考题】根据我国有关规定,职工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三)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四)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负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根据上述规定,下列情形中可以认定为工伤的是:
A.周某开车在下班途中违章驾驶,与前车发生追尾事故,导致颅骨骨折
B.交警小李因纠正王某的违章行为引起王某不满,在上班途中遭到王某的殴打
C.赵某在车间加班时因操作不当,手指被绞进机器中,事后被鉴定为二级伤残
D.张经理为加深与同事的感情,在工作日邀请同事共进午餐,结果同事在用餐后不慎摔伤
【中公名师作答】A项“违章驾驶”不符合定义第(四)条;B项“在上班途中遭到殴打”不符合定义第(二)条;C项符合定义第(一)条,属于工伤;D项不符合“因工作原因或因履行工作职责而造成的伤害”。故答案选C。
分享一点个人的经验给大家,我的笔试成绩一直都非常好,不管是行测还是申论,两次考试都是岗位第一。公考中,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是因为时间不够用而只完成了少量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智商,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都要有很高的效率。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1-2分钟,读的次数就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在千军万马的公考大潮中,这是非常不得了的。想学的朋友可以到这里用这个训练的软件训练,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快速阅读的能力,这也是我最最想推荐给大家的网站,再次极力的推荐给大家(我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点击鼠标)。大家好好学习吧!祝大家早日上岸!QZZN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重要性,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帖子地址按住键盘Ctrl键同时点击鼠标左键点击这里就链接过去了),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另外,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觉得,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可以成功2/3,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
【考题】相对剥夺感是指人们与那些既和自己地位相近,又不完全等同于自己的人或群体做比较时,由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不一致的认知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属于相对剥夺感的是:
A.参加学生会竞选的人数比往年多了一倍,小燕感到竞选的压力更大了
B.王某从海外名校学成归来,总觉得在单位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C.小张经常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项目组其他人认为小张就是喜欢表现自己
D.小扬原本认为自己的工作还不错,但是参加同学聚会后,他觉得跟同学相比显得没有前途
【中公名师作答】相对剥夺感的定义要点是:①与自己地位相近;②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不一致。A项“感到竞选的压力大”不符合要点②;B项“海外名校学成归来”不符合要点①;C项并没有表现“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不一致”的情况;D项符合定义要点。故答案选D。
【考题】统计性岐视,是指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推断对群体中的个性具有的特征,并将此特征作为对个体的评价标准。
下列不属于统计性歧视的是:
A.小莉觉得周围许多金牛座的人都不太诚实,她就认为金牛座的人都不诚实可靠
B.公司认为某高校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不够,该校的优秀毕业生小刘因此未被公司录取
C.某专家根据北京市过去十年的降雨量推断今年的降雨量将与往年的平均值基本持平
D.一名外国游客在旅游区随手乱扔垃圾,周围人们认为来自这个国家的人素质普遍较低
【中公名师作答】统计性歧视的关键信息点是:将群体的特性作为个体的评价标准。A、B、C项均符合定义;D项是将个体的特性作为群体的特性,不符合定义。故答案选D。
(三)类比推理题量回归至5道,难度不大
类比推理在去年国考中增加为10道,今年又恢复了前年的题量,依然是5道,考查的题型有2道两词型,2道三词型,1道对当型。
尽管考查的词项间关系不是非常明确,但是只要需要仔细分析其内在的隐含关系,运用遣词造句法等分析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就能区分迷惑性选项,选出正确答案。总体难度不大。
【考题】通话记录:手机
A.硬盘:计算机B.遥控器:电视机
C.录音磁带:录音机D.语音之件:录音笔
【中公名师作答】本题属于两词型。通话记录是手机储存的一种信息;语音文件是录音笔储存的一种信息。
【考题】B超:超声波:诊断
A.雷达:天线:探测B.冰箱:制冷剂:冷藏
C.相机:底片:摄影D.电脑:显示屏:工作
【中公名师作答】本题属于三词型。B超利用超声波作出诊断;冰箱利用制冷剂进行冷藏。
【考题】萎靡不振对于(),相当于()对于食物
A.活力;丰衣足食B.精力;饥寒交迫
C.毅力;饥不择食D.动力;饥肠辘辘
【中公名师作答】本题属于对当型。萎靡不振缺少的是动力;饥肠辘辘缺少的食物。
(四)逻辑判断依然以可能性推理为主,考查题型更加多样化,前提型题目成为可能性推理的重点考察对象
逻辑判断部分题量仍然为10道,其中7道题考查了可能性推理,1道为复言命题的推理,1道为直言命题,还有1道分析推理题目。题型大类跟历年相差不大。
分析推理的难度不大,但是题干较长,所给信息较多,需要进行简化,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而必然性推理部分则考查的难度明显加大,不仅出现了国考中多年未露面的直言命题,并且对于复言命题的查考也不再是单一的考查假言命题某一推理规则,而需要熟练掌握各类复言命题的推理规则。
可能性推理部分变化也较大。多年来削弱、加强占“半边天”的情形今年首次被打破,前提型成为了判断推理的“新宠”。同时其他题型也更加丰富,削弱、加强、评价、结论都有考查。
【考题】任何无法量化及不设定时限的目标都是无效的目标,而任何无效的目标都没有实际操作的方法。因此,详细的职业规划不是无法量化及不设定时限的目标。
为使上述论证成立,必须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A.详细的职业规划有实际操作的方法
B.详细的职业规划不都是无效的目标
C.有效的目标都是可以量化和设定时限的目标
D.无法量化及不设定时限的目标没有实际操作的方法
【中公名师作答】由题干前两句话可推出“无法量化及不设定时限的目标都没有实际的操作方法”,需要得出的结论是:详细的职业规划不是无法量化及不设定时限的目标。
要使上述论证成立,根据三段论推理的规则,需要在“详细的职业规划”和“实际操作方法”之间建立联系,即A项。
【考题】某高校外语教研室新招进五位外语老师,每位老师只教授一门外语。并且满足以下条件:
(1)如果小钱教德语,那么小孙不教俄语;
(2)或者小李教德语,或者小钱教德语;
(3)如果小孙不教俄语,那么小赵不教法语;
(4)或者小赵教法语,或者小周不教英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可以得出“小李教德语”的结论?
A.小钱教德语B.小孙不教俄语
C.小赵不教法语D.小周教英语
【中公名师作答】采用逆推法。要得到“小李教德语”,根据条件(2)以及相容选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必须保证“小钱不教德语”;要得到“小钱不教德语”,根据条件(1)
以及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必须保证“小孙教俄语”;要得到“小孙教俄语”,根据条件(3)以及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必须保证“小赵教法语”;要得到“小赵教法语”,根据条件(4)以及相容选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必须保证“小周教英语”。故答案选D。
【考题】某刑事人类学家在对260名杀人犯的外貌进行了考察后,发现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生理特征,于是得出“杀人犯具有广颚、颧骨突出、头发黑而短特征”的结论。
以下哪项与上述推理方式相同?
A.24~28之间没有质数
B.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C.植物种子经超声波处理后可增产,所以玉米种子经超声波处理后也可增产
D.某高校在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后,得出“我校同学学习态度普遍较好”的结论
【中公名师作答】题干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A项和D项是完全归纳推理;C项属于演绎推理,有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B项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与题干推理方式相同。故答案选B。
【考题】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8%的儿童中耳炎患者均来自二手烟家庭。研究人员表示,二手烟环境会增加空气中的不健康颗粒,其中包括尼古西和其他有毒物质。与居住在无烟环境的孩子相比,居住于二手烟环境的孩子患中耳炎几率更大。因此医学专家表示,父母等家人吸烟,是造成儿童罹患中耳炎的重要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门诊数据显示,儿童中耳炎就诊人数下降了4.6%
B.调查中还显示,无烟家庭的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C.研究证明,二手烟家庭中儿童中耳炎的治愈率较高
D.在这次调查的人群中,只有20%的儿童来自无烟家庭
【中公名师作答】题干由调查结果“78%的儿童中耳炎患者均来自二手烟家庭”得出“家人吸烟是造成儿童罹患中耳炎的重要原因”的结论。
【图形推理解题思路】推荐阅读:
总结图形推理08-04
国考行测图形推理02-09
图形推理典型题例解析11-20
中公图形推理100题及答案08-14
烟草行测备考图形推理之汉字题10-16
行测最新归纳的图形推理的十大规律03-02
02—15年浙江行测图形推理真题和答案07-07
2022公务员_演绎推理题型精华分析及解题技巧总结04-30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