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连贯(11篇)
1.文言文翻译的连贯 篇一
文言文翻译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 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
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 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
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⑧:“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信、达、雅。信,忠实原文,就是所谓的直译。达,翻译出来的句子最起码要通顺,上下句要连贯,不能首尾相悖。雅,有文采。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举,”,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
2、克服懒惰,“勤”字当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学习文言文最大的敌人是懒惰,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
怎么样,这样一座宝库——文言文,你去开掘,只要做到以上两方面,文言文其实并不难学,不是吗
1.审,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候的得分点,必须仔细思考,确保准确地位。
2.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3.连,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4.誊,将上述的句子写到答题卡上。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掌握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归纳如下:
(一)抄录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词语对照抄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于特殊名词可直接抄录;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等。人名示例:《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子”直接抄录;年号示例:《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可以直接抄录,直接译作“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
(二)替换法,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又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体现如下: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山”古代专指华山,现在指一般的山脉。示例: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3、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示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三)调整法,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曹刿论战》“何以战?”一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又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句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四)增补法,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扁鹊见蔡恒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治好病),翻译时就要补出来,应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个”、“张”、“把”、“把”、“块”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五)省略法,也就是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思,翻译时该虚词可省略不译。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一句中的虚词“也”可省略不译。又如《捕蛇者说》中的“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此句的“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省略不译。
(六)选择法,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进行翻译时要选用恰当的词义。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对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我们应作客观处理,不能作片面的理解,而要综合地运用。并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希望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2.文言文翻译的连贯 篇二
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 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 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体现语篇表层的语言结构关系, 表现句子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 是语篇的谋篇机制。韩礼德等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 指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当语篇中的某一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另一部分时, 这两部分就产生了衔接关系。因此衔接是跨越句子界限的, 其作用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 帮助实现语篇的连贯。一般地, 衔接手段有五类: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 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方式, 各衔接手段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语篇组成成分连为一体。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衔接手段的使用也不尽相同, 进而对翻译产生一定影响, 翻译过程中应做适当调整。
二、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译者不同于一般读者, 他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达的任务和义务。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不同, 对原文衔接手段的认识, 并不必然导致译文衔接手段的得体, 因此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衔接手段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从语句衔接方式来说, 英语多用“形合法”, 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 (分句) 衔接起来, 而汉语多用“意合法”, 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要一定依赖连接词语。因而, 英语多连接词语, 而且这些连接词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汉语中虽然也有一些连接词, 但在表达中, 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在语法上, 英语语法是显性的, 而汉语的语法则属隐性。汉语在表达上富有弹性, 许多逻辑关系靠意义来表达, 语法处于次要地位。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 不考虑语法甚至不考虑逻辑汉语最常用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 谓语的省略较少。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汉语替代的频率低于英语, 汉语往往用原词复现的方式来达到语篇的衔接。英语的照应多用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而汉语常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
三、衔接的手段
汉语篇章中的连贯关系大多依赖于隐性的衔接手段。相比之下, 英语却在很大程度上运用显性的衔接手段来创造语篇的连贯。现代汉语源自于宋、元以来的白话文, 其句法以“散”著称。不过汉语“形散神不散”, 句子结构虽灵活、松散、短小, 句子与句子间的语义关系却仍然明了, 但不是凭借形式或逻辑上的用语, 而是凭借作者或主体的意念、意识流。英语却是讲求“形合”的语言, 其段落篇章的连贯和流畅都依赖于显性的衔接手段。英语注意结构的严谨, 不论是句子还是语词都要求体现清楚的逻辑关系。
3.1、照应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 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 也就是说, 语篇中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由于照应与语言的语法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照应衔接手段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运用。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重语篇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不重表层形式的连接, 所以, 汉语中各种照应衔接手段常常呈隐性状态。相比之下, 英语是语法型语言, 各种句式有其严谨的表现形式, 注重用表层语言形式传达句子的语义内容。因此, 英语的照应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常表示为零式照应或其他衔接手段翻译时, 应理清原语语篇的指称关系, 并根据汉英不同的指称衔接特点, 在译文中合理构建衔接框架, 重现原文的照应关系。
3.2、省略和替代
省略指篇章句子中一些基本结构成分的缺省, 但这些缺省成分通常可以在语境中找到。于是, 省略便利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了上下文衔接的目的。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取代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 以简约达意, 避免重复。省略和替代都是为了更好地衔接上下文。从英汉对比来看, 汉语中常省略主语, 英译时需添加主语;英语却常省略动词, 留下主语与助动词, 汉译时, 需要把英语中省略的动词复现出来, 或用替代的方式表现出来。
3.3、连接
连接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 又称逻辑联系语 (黄国文, 1988) 。通过使用各种连接词语, 句子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可以明确表示出来。连接词语既可以是连词, 或是具有连接意义的副词或介词及其短语, 也可以是分句。由于英汉语言体系的差异, 英语中使用连接词语的情况有时多于汉语, 汉语小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全通过连接词语向读者表示, 因此,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 注意运用逻辑联系语加强句子之间的衔接, 显现各种语义关系。
3.4、词汇衔接
语篇中的一些词语相互之间存在着语义上的联系, 词汇衔接就是通过词语选择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语义链, 从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性。同现关系是指词汇在某一语篇中共同出现的语言现象, 在一定语境中意义上有联系的词会出现在同一语义场, 语篇中各句子通过这些关系词汇相互联系起来, 使得对一个句义的解读必须依赖其他句子, 从而构成衔接。复现关系是
指通过词语的重复、同义、近义、上下义和广义等关系使语篇粘连。比较起来, 汉语倾向于多用重复手段, 而英语则较多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及其他衔接手段体现衔接关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 语篇的衔接手段对于翻译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两种语言在构建语篇连贯上的差异, 尽量摆脱源语在结构和用语上的限制。译者如果囿于源语的束缚, 就会使译出的文字带上源语的语法和语义结构, 使读者产生误差, 致使语句不畅、意义令人费解。源语对译者能进行干扰, 是因为其汉语水平一般高于英语水平, 使汉语的表层结构先入为主而给读者带来束缚。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唯有充分了解和熟悉目的语的形式特征, 方能摆脱这一拘囿, 译出好的文字。
摘要:英汉语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有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由于英语具有形合的特点, 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 因此有必要探究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篇衔接和连贯。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翻译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d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3.文言文翻译的连贯 篇三
【关键词】英汉文学翻译 衔接手段 语篇连贯
一、引言
英汉文学翻译在译介西方文学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在进行英汉文学翻译时,我们往往会遇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这一问题。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韩礼德和哈桑(1976:4)这样说道,“语篇中某一元素的解释需要借助于另一元素时,衔接就产生了。其中一个元素对于另一个具有预设作用,也就是说,如若不借助于前者,后者就无法获得正确的解码或得到正确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种衔接关系:而这两个元素,预设者和被预设者,就有了被整合成为一个语篇的可能。”在这里,所谓对于另一元素具有预设作用其实就是语篇的衔接手段。汉英两种语言都会借助于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照应等衔接手段来实现语篇的连贯,然而,在具体每一种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又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英汉文学翻译中,从衔接手段的角度来看,要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实现汉语译文的语篇连贯。
二、从衔接手段的角度看英汉文学翻译策略
译言网的古登堡计划是一个长期翻译项目,旨在向国内翻译引介西方著作,其中英美文学著作占据了很大的比重。2012年笔者成功聘为该项目《遗忘的星球》一书的译者。在翻译该作品的过程中,笔者对于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特别加以关注,根据英文原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特点,总结出以下翻译策略。
1.减译法。在“指称”这一衔接手段的使用方面,汉语指称词不及英语丰富,往往省略主语,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减译法,即省略主语的翻译方法。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的翻译实例加以验证。
例(1):原文:The giant creature rocketed upward with Burl clinging to his spear.He held fast with an agonized strength.His mount rose from the blackness of the ground into the many times more terrifying blackness of the air.It rose up and up.If Burl could have screamed,he would have done so,but he could not cry out.He could only hold fast,glassy-eyed.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Chapter 7,para14
译文:这个巨兽带着长矛连同伯尔像火箭一样腾空而起。伯尔痛苦地死死抓住长矛。他被那巨兽携带着从黑漆漆的地面飞入更加恐怖、黑暗的空中。那巨兽一直在上升,上升。如果伯尔能够惊声尖叫的话,也许*早就那么做了,但他却喊不出来。伯尔目光呆滞,他所能做的只能是抓紧长矛。
--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page 152:
请看例(1)中所选英文段落和汉语译文的黑体字部分。在原文中,Burl....he,but he....主语Burl及其人称照应词he一共出现了三次,但在汉语译文只采用了“伯尔”和“他”两个词,主语省略了一次,用*代替,但是整个句子的意思并未改变。
例(2)原文:It was a tiny beetle no more than eight inches long—a sexton or burying-beetle.Drawing near Saya's body it scurried onto her flesh.It went from end to end of her figure in a sort of feverish haste.Then it dived into the ground beneath her shoulder,casting back a little shower of hastily-dug dirt as it disappeared.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Chapter 7,para14
译文:原来是一只不足八英寸长的小甲壳虫——专司挖土埋葬死尸、打理墓穴之职的甲壳虫。它爬近塞娅,急匆匆扑向她的肉体,*极度兴奋地在她的头和脚之间来回奔波,像是患上热病一般,然后*又潜入塞娅肩膀下的泥土中,将挖出的泥土快速掷出,像是撒下了一阵尘雨一般,然后自己消失在土坑中。
--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page 162
在例 (2)的英文原文中一连用了三个分句:It scurried onto......it went from.....Then it.....,在每个句子中,都使用了一个人称照应代词“It”,It共连用了三次,而在其对应的汉语译文中,我们只用了一个主语“他”字,后面使用了一连串的谓语动作,这些动作的主语都被省略掉了,这些表动作的词汇共享一个主语“他”,几个谓语部分你连着我,我连着他,如同接竹竿一般,一气呵成,构成了一个主语清晰、意思完整的长句。
从上面两例可以看出,在进行英汉文学翻译的过程中,采取省略主语翻译方法,即“减译法”,既可以使译文完整表达源语的意思,忠实于源语,又符合汉语语言“意合”的特点,不影响译文的连贯。
2.衔接手段对等翻译法。在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对应,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衔接手段对等翻译法。请看下文分句替代的译例:
例(3):原文:If Burl could have screamed,he would have done so,but he could not cry out.He could only hold fast,glassy-eyed.(分句替代)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chapter7:para14
译文:如果伯尔能够惊声尖叫的话,他也许早就那么做了,但他却喊不出来。他只能目光呆滞,搂紧长矛。(分句替代)
--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page152:para3
在例(3)中,源语done so属于分句替代,译为“那么做”,可以视为汉语中分句替代的例子。在这一译例中,英汉两种语篇都是连贯的。
3.衔接手段转换翻译法。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方式很多情况下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以下文的英语的“名词性替代”这一衔接方式在翻译成汉语时则无法找到同样的名词性替代。此时,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译文的连贯,又使译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的呢?请看例(4)是如何处理的:
例(4):原文:Red puffballs did not burst at night.They would not burst anyhow,except at one certain season of their growth.But Burl and his folk had so far encountered the over-hasty ones,bursting earlier than most.(名词性替代)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chapter 7:para31
译文:在晚上,红色的马勃菌不会散播孢子。除了在其生长过程中的某个季节以外,无论如何它们都不会散播孢子。但到目前为止,伯尔和他的伙伴们已经遇到了那些提早成熟、散播孢子也比其大多数同类都更早一些的马勃菌。(词汇衔接)
-- 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page 156:para1
在例(4)中,英文原文中词汇ones属于“名词性替代”这一衔接方式,翻译成了“马勃菌”一词,属于词汇衔接。像这样,在英汉文学翻译中,我们无法找到与其对应的衔接方式,将某一衔接方式翻译成另外一种衔接方式的方法,叫做衔接方式转换翻译法。
4.增译法。在英语中,有些名词属于某一组词汇的上义词,属于词汇衔接,但由于跟一系列语义丰富的不及物动词连用,这一上义词所涵盖的下义词迅速鲜活起来,在将其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若将该上义词与各个动词联系起来,逐一具体化,译文才更能体现原文的意思,也才更加连贯,如例(5)所示:
例(5):原文:All the thousand-and-one forms of insect life flew and crawled and swam and dived where the people of the rafts could see them.(词汇衔接)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chapter 8:para24
译文:凡是筏子上的族人们所能看到之处,到处都是昆虫,其类型之多,数以千计:有的在天空翩翩起舞,有的在地面爬行,有的在水里游泳,有的潜入水中.(名词替代)
--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page 184:para 3
在例(5)中,insect life属于词汇衔接,由于该词与flew,crawled,swam,dived这样四个语义丰富的不及物动词连用,insect life 所指的内容便可以具体化为“飞舞的昆虫”、“爬行的昆虫”、“游泳的昆虫”和“潜水的昆虫”,由于译文必须出现“飞舞”、“爬行”、“游泳”和“潜水”四个词汇,为了避免语义重复,也为了形成排比句式,我们将insect life翻译为四个“有的”。这样,虽然词汇衔接的本质未变,但是译文的词汇明显增加了,所以,我们称之为“增译法”。
三、结语
从上文可知,英汉文学翻译时,我们不一定非要使译文的衔接手段与原文一一对应。相反,根据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手段使用特点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减译法、衔接手段对等翻译法和衔接手段转换翻译法和增译法等方法,只要译文能够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并能保持连贯,我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就是切实可行的。
注释:
译言古登堡计划,古登堡计划是一项全球范围内的协作计划,负责提供版权过期的公版书。1971年7月由伊利诺依州大学学生哈特(Hart)建立,是世界上第一所数字图书馆。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德国15世纪的印刷商约翰内斯·古登堡,这位出版商通过推广使用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机的革命,使得更多的书籍传递到更多读者手中——古登堡计划的意义也因此不言而喻。在英语世界国家,这项计划的主要工作是依靠志愿者将版权已经失效的纸本书电子化,开放公版书的大目录,供世界各地的读者阅读。这笔公共精神财富由纸质书变成电子书与世界共享,传递到中国的时候,再由译言网和翻译爱好者们在网络间完成选择、策划与协作翻译,最终变成另一种语言的电子书甚至再次成为纸质印刷品传递到中国读者手中。详情请参考译言网,网址为 http://www.yeeyan.org/,《遗忘的星球》是译言网古登堡计划的一个翻译项目,是一片科幻英文小说,笔者参与了该小说的翻译。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Halliday,M.A.K.& Hasan,R.Language,Context,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Leinster,M.The Forgotten Planet.[EB/OL].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2015-06-07.
[5]穆雷·伦斯特.遗忘的星球[M].应雨桦译.[EB/OL].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2015-06-07.
作者简介:
4.马说文言文的翻译 篇四
王令
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闻者笑之。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以是不语者三日。
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惭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先生曰:“噫!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译文】
东郭(地名)的一个小孩,有生以来未曾见到过马,心想四条腿很大的动物都是牛了。一天,他到市场上碰见了马,惊呼道:“这头牛,怎么端庄强壮啊?”听见的人们都笑他。传扬于市场的人,市场的人全笑他。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说给长者听,原来是马啊。因为这事他三天没有说话。
5.太祖治军的文言文翻译 篇五
太祖治军
太祖朝常①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买鱼肉及酒入营门者,皆有罪。又制更戍之法,欲其习②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兼外戍之日多,在营之日少,人人少子而衣食易足。又京师卫兵请粮者,营在城东者,即令赴城西仓,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皆须自负,尝亲登石掖门观之。盖使之劳力,制③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注释
1.常:同“尝”,曾经
2.习:习惯
3.制:抑制
4.请:领取
5.戍:防守
6.孥:儿女
7.兼:而且
8.负:背
太祖治军的文言文翻译
宋太祖曾经告诫禁军的衣长不能超过膝盖,买了大鱼大肉和酒进入军营的人,都有罪。又制订了轮流守卫边防的办法,想让士兵习惯在外的劳苦生活,而减轻思念妻儿和家乡之情。而且士兵在外面守边的时候多,在军营里的日子少,每个人都发少量军饷,军队的衣食容易满足。另外,京城守卫军领取军粮时,如果军营在城东,就命令他们到城西的粮仓领取。如果军营在城西的,就命令他们到城东的粮仓领取。而且领军粮不允许租用车子和脚夫,一切都必须自己背,宋太祖曾经亲自登上石掖门审察这件事。大概是让他们辛苦用力,控制他们的傲慢和惰性。所以士兵不羡慕其他人的吃和穿,安心尽力而容易被驱使。
出处
《梦溪笔谈》,作者是北宋朝的沈括
启示:
6.韩愈文言文节选的翻译 篇六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7.文言文翻译的连贯 篇七
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 而英语重形合。汉语句子“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 然而“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 (陈宏薇, 2004) 如果直接将松散的汉语句式和篇章结构移植到译入语中, 恐怕散文的“神韵”是很难达到的, 至少在译文读者中不会产生原文读者相似的反应。因此笔者认为, 要使散文的神韵在译入语环境中得到再生, 就必须重构原文的语篇关系, 用各种手段保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只有保证原文在英语语境中的“形不散”, 才能做到真正的“神不散”。
本文将以刘士聪英译的夏衍的散文《野草》为例,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 探讨散文翻译的连贯重构。
《野草》的作者是夏衍, 该文是一篇议论文, 写于抗战时期。英译文作者是刘士聪, 他在散文翻译方面经验丰富, 颇有造诣。在散文翻译上, 他坚持要忠实传达原文的风格, 再现原文的神韵, 达到“神似”的境界。他认为翻译就不应该拘泥于汉语语言形式的束缚, 要按照英语语言的特点将文章的意味在译入语中加以传达。
要在译入语中传达散文的“神”, 必然要重视译入语的特点。英语是形合的语言, 英语的语篇讲究衔接与连贯。在进行散文汉英翻译时, 译者必须要考虑“形”的问题, 让原文的“形”合而不散, 只有做到原文语篇在译入语中的连贯, 才能真正地传达原文的“神韵”和“韵味”。
衔接与连贯通常是放在一起考察的概念。要取得语篇的连贯就会涉及一定的衔接方式和手段。这些手段的运用就是要达到语篇连贯的效果。连贯不是单维的, 而是多层次的。该文主要从语法层、语义层、文体层和篇章结构层来考察连贯在刘译的《野草》中的重构, 并以此来说明衔接与连贯在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
1 语法层
连贯在语法层的体现通常是指通过语法手段进行的衔接, 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等。英语常采用形合法连接, 衔接手段明显, 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 形式上的衔接在语法层面的表现并不是那么明显, 尤其是追求“形散”的散文中。汉语多用流水句, 小句, 句间关系模糊, 因此汉英翻译中, 译者首先要弄清汉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然后增补适当的衔接手段使逻辑关系在译入语中得到完美的再现。
刘先生在翻译这篇散文时, 充分考虑到英语的语言习惯和结构, 用符合英语习惯的语言形式把文章的内涵和神韵自然地表达了出来。汉语中那些隐藏的逻辑关系, 在翻译成英文后借助各种连接词、增补主语、分译、合译等方法表达, 译文读者就能清清楚楚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进而体会文章的意味。
例1:这, 也许特殊了一点...
译文:You may think this is too unusual a story...
“汉语中, 主语隐含不显或无主语的情况时常可见。译成英语, 则必须依照英语的规则, 将主语增补起来。” (王东风, 2005) 原文隐去了主语, 但是通过上下文语境, 原文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导出主语。在英译文中, 译者就要将隐含的主语明示出来, 使表达的思想更加清楚明白。
刘先生很据自己的理解增补了“you”做主语, 使译文的语篇保持了语义的连贯, 同时也拉进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显得亲切。
例2:它为着向往阳光, 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
译文:In order to get the sunshine and grow, no matter how heavy the rocks... (刘士聪, 2002)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内部结构逻辑性很强, 不仅有转折关系、因果关系, 还有让步和并列关系。译文部分主句是it will...up, 将目的状语in order to前置, 并将no matter how...the rocks后置做让步状语从句, 译文让原文的逻辑关系清楚, 保持了原文的语义的连贯且文字简约。
2 语义层
本文语义层的连贯主要讨论连贯在词汇衔接上的体现。词汇衔接是语义连贯的一个重要机制, 通常是通过词语的复现或同现关系建立起来。复现是语篇中某个词项的重复, 同现则是“比较接近语义场的概念”。 (王东风, 2005)
在夏衍的《野草》中, “力”是整篇散文的灵魂, 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 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 对民众力量的信赖。全篇主题词是“力”, 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词汇如“力气”和“力量”。这个不断重复的前景化意象实际上起到了语义连贯的作用译者在处理这样的情况时, 要尽量复现原文的意象, 使原文词语的诗学价值在译文中得到同样的体现, 从而再现原文的神韵。
例3: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
译文:What is the most powerful thing in the world?
例4: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
译文:The force displayed by a seed...
例5:这种力, 是一班人看不见的生命力……
译文:It is an invisible force of life.So long as there is life, the force will show itself. (刘士聪, 2002)
在以上的几例翻译中, 译文翻译与“力”相关的词语时, 用词准确且富有变化。有的将其义“融合”在句子中, 如例7;有的将名词用形容词译出, 如例3;有的是用语义完全相符的名词force译出, 如例4, 织成了一幅相互关联, 并突出主题的语义网。在例5的译文中, 译者深刻地理解了原文的内部的逻辑关系, 同时运用娴熟地道的翻译再现了原文的特点, 达到了语义连贯的效果。
3 文体层
散文的风格以及作家的风格到底还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文章的遣词造句都能体现原文的文体特色。文体层上的连贯需要译者通过保持与原文相似或相同的笔调在译文中完好地再现。
《野草》是夏衍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篇寓理散文。原文的标题是《野草》 (Wild Grass) , 寓意深刻, 哲理性强, 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 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进而行动起来。
例6: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译文:Have you ever seen how frail young grass grows out from under debris and rubble? (刘士聪, 2002)
这里“一颗小草”译为“frail young grass”, “frail”意为“physically weak or delicate”, 译者增添了frail这一词, 赋予了小草人的特性, 小草给人的感觉是柔弱, 弱不禁风的, 但是小草是坚韧、坚强的形象。这一鲜明的对比, 能在译文读者心中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译文两个并列的短句很形象生动, 将小草的“生长”这一看似近乎静止不动的现象具有了动感, 读者能体悟到小草在恶劣的环境下, 艰难但坚定地一点点拔节向上的精神。“草”的拼搏精神, 不仅看得到, 还能“听”得到!
其次, 散文的节奏也是散文文体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一般来说, 散文的节奏是贯穿始终的, 为全文的感情铺陈服务。连贯的节奏对于传达散文的文体风格即其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节奏是“指音响按一定的规律交替出现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节拍。” (傅德岷, 1988:311) 汉语的节奏美的体现方式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短句的交替使用或排比等修辞手法。而英语的节奏则主要是使用语流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来实现。
原文共有13个句子。有7个短句和6个长句, 很特别的是, 原文的长句也是由短的分句组成, 文章的节奏明快。译文再现了这一风格。译文共30句, 除了三句, 其余的全部是短句。
例7:……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 有弹性, 能屈能伸的力, 有韧性, 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译文:...because it is a force that keeps growing over a period of time, because it is an elastic force that can shrink and expand, because it is a tenacious force that will not stop growing until it is grown. (刘士聪, 2002)
在例7中, 三个排比句式形成了一种短促而有力的节奏, 展现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的描述充满激情, 真切动人。译文作者一连使用了三个排比句式的原因状语分句, 一句比一句有力。通过这样的结构处理, 译文保留了原文的节奏, 将野草蕴含的生命力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准确地勾勒出野草无法媲美的斗志, 从而达到了与原文近似的传情效果。
4 小结
散文的“神”是通过一定的“形”反映出来的, 散文的神韵蕴含在文章的语法、语义、文体、整体和局部的谋篇布局各个层面。在进行汉译英的散文翻译时, 要充分考虑用符合英语语义结构的语言形式把文章的内涵表达出来, 使连贯在译文语境中得以重构。从以上的分析讨论说明, 刘士聪先生的英译文《野草》, 是一篇考虑了原文语篇在译入语中的连贯, 很好地传达原文的“神韵”和“韵味”, 保留了原文品质的美文。
摘要: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取得语篇的连贯就会涉及一定的衔接方式和手段。这些手段的运用就是要达到语篇连贯的效果。连贯不是单维的, 而是多层次的。该文以刘士聪英译的夏衍的散文《野草》为例, 主要从语法层、语义层、文体层和篇章结构层来考察连贯在刘译的《野草》中的重构, 并以此来说明衔接与连贯在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散文翻译,连贯,衔接手段,重构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宏薇.野草之韵的成功再现[J].外语教育, 2004.
[2]傅德岷.散文艺术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
[3]刘士聪.散文的“情韵”与翻译[J].中国翻译, 2002.
[4]刘士聪.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8.浅谈文言文的翻译 篇八
关键词: 浅谈;文言文;翻译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一般而言是;准确、流畅,既能体现原文语言特色,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总结出文言文翻译的两种方法,既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利弊,在翻译时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我认为应该掌握以下十个要点;
1.凡属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物名、日期、国号、帝号、年号、称号、谥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学术用语、专业用语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直接沿用。如“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中“太行”、“王屋”都表示地名,“山”表示物名,所以直接译为“太行、王屋两座山”即可。
2.在文言文翻译中一般都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准确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才美不外见”(《马说》),直译为“才能和美丽无法表现在外面”,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现出来”。
3.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子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鱼我所欲也》中“行道之人弗受”,“行道之人”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走在路上的人”。因为从全文看上下意思不连贯,因此“行道之人”应是“路上饥饿的行人”。
4.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愚公移山》中的“年且九十”,关键是弄清“且”字,这里的“且”不能译为“而且或并且”,而应该译为“将要,快要”。又如“惩山北之塞”中的“惩”是关键字,这里的“惩”不能译为“惩罚”,而应该译为“苦于”,这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5.文言文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子贡问君子”(《论语十则》)译为“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这里的“问”后应补译上子贡问的对象“孔子”,否则这个句子就会误译为“子贡问君子”这样就无法正确理解了。又如“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译为“太行、王屋两座山”,这里“二山”之间省略了量词,因此在翻译时必须注意补充出它的量词“座”,这样就准确了。
6.有些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须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字数,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协调章节的作用,无须译。
7.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应译为“(君王)靠什么作战?”
8.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地应译成疑问语气。如“其真无私马邪?”(《马说》)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翻译时语气保持一致。
9.平时在学习文言文中学会自己归纳一些常见的一词多义。如“之”、“其”、“焉”、等。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之”是代词,指代千里马,译为“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0.重点积累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要求准确记忆。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反”是通假字,通“返”,意思是“返回”。又如“虽”译为“即使”,“蚤”译为“早”,“走”译为“跑”,“河北”译为“黄河以北”等。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归纳出了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只要将以上和翻译要领应用到自己平时的预习、学习、复习中去,并且在学习中善于总结,掌握规律,就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参考文献
[1] 芮阿生.准确到位地翻译文言文语句[J]. 文教资料(初中版) 2002年S1期
[2] 桂小成.怎样做好文言文翻译题[J]. 语文天地 2008年16期
[3] 裴雅琴.例谈中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J]. 考试(中考版) 2011年04期
[4] 赵国芝.关于文言文的意译[J]. 语文天地 2009年03期
[5] 康哲峰.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J]. 湖北招生考试(快速阅读) 2007年05期
9.鞭打之德的文言文翻译 篇九
原文:鞭打之德
〔明〕朱国祯
新昌吕光洵之父,豪于乡,县令曹祥抶之,卒为善士。曹祥,太仓州人也。光洵为御史,按太仓,谒祥。祥已忘前事,光洵语其故,祥不自得。光洵曰:“微翁,吾父安得改行善?其后,盖戴恩十余年如一日也。”竟留夕谭,乃去,且厚赠之。
注释:
新昌吕光洵的父亲,是个土豪,新县县令曹祥揍了他一顿,最后成了好人。曹祥,太仓州人。后来光洵为御史,巡视太仓,去谒见曹祥。曹祥已经忘了以前的事,光洵把事情的缘故说出来,曹祥感到很不安。光洵说:“要不是老先生,我父亲哪能改恶行善?那件事之后,我一直感激你的恩德十余年都不变呢。”结果就留宿在那里作长夜之谈,吕光洵离开时,还厚赠了曹祥很多礼物。
鞭打之德解释
鞭打是指用鞭子抽打。亦用作比喻。《北史·魏纪五·孝武帝》:“日晏还宫,至后门,马惊不前,鞭打入。(译文:一天吃完饭回皇宫,走到后门的时候,马匹因受到惊吓不再往前走,便用鞭子使劲抽打,强行让马匹走进去)”“鞭打之德”,是比喻人在受到别人的批评或攻击后,因此受到激励,最终取得进步,然而这个人却把别人对他的批评或攻击看作是自己取得进步的动力,反而认为这些批评或攻击他的人对他有恩德。
拓展:文言文翻译指导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文言文翻译指导教案。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例题回顾: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四、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教案《文言文翻译指导教案》。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牛何之(宾语前置)
④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6、另要注意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⑥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五、其他注意事项:
1.翻译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虑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2、观照上下文语境
例题6:将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译文: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解析:画线句的翻译,难点在”物色“一词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物色“理解成动词”寻找什么人“,但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词在介词以的后面,应该是名词,所以这里应理解成人的形貌外表。
3、联系平时的`学习积累
例题8:
将下面加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译文:(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解析:其关键词”曲意“,就可以在从成语中”曲意逢迎“的意义推断出”曲意“一词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据此可知”曲意“是”违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需补充主语。
六、练习
1、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妻子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范乔同乡在腊月除夕偷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范乔假装没听见,那个同乡惭愧地把偷砍的树归还给他。范乔前去明白的告诉他说:”您在节日里拿点柴,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为什么惭愧呢!“他通情达理善于开导,都像这样。
2、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视察了三年,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应分别取用它们的长处。古代达到盛世的君王,难道都是向其他时代借用人才的吗?我们正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现在人没有才能呢呢?“
3、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资治通鉴》)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廷上指出朕的错误,不肯当面顺从。
10.浅谈文言文翻译的教学 篇十
大凡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古今译文要做到信、达雅
1.信,就是准确
要求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一句话,尽可能逐字逐句加以翻译。如“虽然”在古语里是两个词,:“虽”:可以翻译成:“虽然”,“尽管”,“然”可以翻译成“这样”,“如此”。即译成“虽然”“这样”或“尽管”“如此”,是个连词加代词的短语。再如“妻子”也是两个词,“妻”译为“妻子”,“子”译为“儿女”,这是个名词加名词的短语。
2.达,就是通达,无语病
译出的文章句子要通顺,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由于古汉语在词语顺序省略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完全一致,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呆板的信守原文,否则译文就会颠三倒四,甚至文理不通。如《曹刿论战》一文中的“何以战”一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以何战”,即“凭借什么打这一仗。
3.雅,就是文辞优美
要求同原文“神似”。如《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的结尾。“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一句中的“辱教之”的翻译,应该译为“屈尊教导我”,因为这是作者一种谦逊的说法,如果非要追求“形似”,译成“侮辱来教导我”,就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愿意。
二、要注意所选文章中的个别字的读音
一些文言文在编入教材中,由于不是一个编辑所定,目前又出现了好多版本,文章中的个别多音字的读音改来改去。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的“汤熨之所及也”一句中“熨”字,人教版多少年都把它注释为“wèi”音,可有的版本却把“熨”字注释为“yùn”音。查古汉语词典,关于“熨”字的读音与解释是这样的:“熨(yùn)用加热过的金属器皿按压衣物使其平整。”“熨(wèi)中医的一种外治疗法,把药物炒热用布包裹热熨患处。”可见熨(yùn)与治病无关,熨(wèi)和汤(烫)即热水敷,都是治疗腠理的疾病的一种方法,是名词,故不能随意读成“yùn”音,这是明显的两个概念。
三、要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
古人寫文章注意修辞,当然这给今天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语文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往往会出现错误。如《醉翁亭记》一文中的“泉香而酒洌”应该翻译成“泉水清,酒水清”,若译成“泉水香,酒水清”是错误的,并且也不符合事理,酒是通过蒸馏出来的,哪有不清之理?虽有“浊酒”之说,只是说一种劣质的酒,低等的酒,不是说浑浊的酒,刚出山的泉水还没有经过污染当然清了。人们评价酒都说好香,可有些资料却不负责的硬翻译成“泉水香,酒水清”,原因就是此处没有运用修辞。
11.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篇十一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作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作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面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意才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应在数词“两”后面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应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作增添,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经常”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文言文翻译的连贯】推荐阅读:
文言文言的五种翻译技巧11-01
我的文言文翻译教案07-03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教案08-14
后羿射日文言文的翻译09-16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失分点12-21
秦观劝学的文言文翻译02-13
文言文兰亭集序的翻译04-05
美人赋的文言文翻译05-13
《外戚》的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01-31
文言文翻译的两大原则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