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教案(精选10篇)
1.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教案 篇一
16.母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
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讲解。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猜谜激趣
出示谜语:一朵红花头上戴,一身锦衣身上盖,一有成绩咯嗒叫,生怕别人不知道。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生答:母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母鸡的课文。板书课题:《母鸡》
(二)、讲授新课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1)把自己觉得精彩的句子用红笔画出来。
(2)想一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生字词预习情况检查:
自由读,指名读,正音,齐读,出示拼音后再齐读。
怨(埋怨 怨恨)抗(抗击 反抗)侮(侮辱 欺侮)
绩(成绩 功绩)凄(凄惨 凄凉)慈(慈详 仁慈)
辛(辛苦 辛勤)
3、近义词
自由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警戒:警备 成绩:成果 欺侮:欺负 心思:想法
凄惨:悲惨 尖锐:尖利 预备:准备 反抗:抵抗
4、反义词: 尖锐:迟钝 勇敢: 胆怯 慈爱:凶狠 欺侮:爱护
5、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非常认真地读了这篇课文,请给课文分段?(分三段)总结每段的大意(第一段讨厌母鸡,第二段尊敬母鸡,第三段赞美母鸡)。你觉得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起先很讨厌,但后来不敢讨厌了,而是尊敬母鸡。板书:讨厌 喜欢)请同学们找出过渡句:(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6、分段理解课文:
(1)默读第一大段(1—3自然段)总结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无 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
(2)默读第二、三大段(4—8自然段,9-10自然段)
A、思考作者起先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因为它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是一位伟大的鸡母亲,同时板书: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B、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由喜欢变为了敬佩)(板书:敬佩)
C、由哪句可以看出来作者是敬佩母鸡的?(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个英雄)
D、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不,他其实也在赞美普天下所有的母亲)同学们你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学生自由畅谈),最后请同学朗读第9自然段,要有带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看,老舍先生通过对母鸡态度的变化,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我们还学了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猫》,那么,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1)结构都非常清晰,并使用了过渡句
《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时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母鸡》也分为两部分,即用孵鸡雏以前和孵鸡雏以后,以过渡段第4自然段使文章浑然一体。(2)在叙述动物特点时都用了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分几段具体写哪些方面古怪。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讨厌的三个方面。(3)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是一向喜欢。(4)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5)描写生动,都是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七、板书设计: 16* 母鸡
讨厌: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
尊敬: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赞美:英雄的母亲
2.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教案 篇二
师: (在黑板上画图:猫、狐狸、猪、狗、鹅) 今天, 我们来认识一下动物……
生: (纷纷回答) 这是猫!这是狗!大白鹅!……
师:如果大家从这些图画中, 只是认识了猫, 认识了狗, 那么, 我们这里就变成了幼儿园了, 而且还是小班。我们已经上四年级了, 应该有一双“X光透视眼”了, 要透过这些动物的皮毛, 看到它们的内心世界。同学们想一想, 你能用哪些符合它们性格特点的词语形容这些动物?
生:狐狸很狡猾。
师:你太厉害了, 马上就具备了火眼金睛的本领。你透过了狐狸的这张脸, 看到了狐狸的内心。按照这个思路, 大家再说说猪是什么性格的。
生:很懒惰, 只知道睡觉吃饭。
师:这只狗呢?
生:忠诚。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样看来, 你身边的动物, 就不再是动物了, 而是跟你一样的人, 它们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我们见到的猫, 给你的感觉是不是行动迅速、特别机敏呀?再来看看这只大白鹅, 这只白鹅……
生:昂首挺胸, 特别高傲。
师:说得真好, 这样才是真正的观察。可是, 我发现许多同学在作文中写小动物, 却总是抓不住动物的特点, 只会从头到尾介绍一遍小动物的外貌, 然后来一句“它真是可爱呀!”就写完了。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小动物的名家名篇——《白鹅》, 这是丰子恺先生创作于1946年的散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丰子恺笔下的《白鹅》, 认识一下这只白鹅的特点。
师: (朗读课文) “这白鹅, 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 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 左顾右盼, 我一看这姿态, 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第一段, 就点明了白鹅的特点——高傲。下面, 作者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描写它的高傲。 (继续朗读) “……鹅的叫声, 音调严肃郑重, 似厉声呵斥……”这一段写了白鹅叫声的特点, 鹅的叫声虽然跟鸭子差不多, 不过它有特别的地方。如果你们听过鹅的叫声, 回想一下鹅的叫声, 是不是都像说“啊”的疑问语气一样呀?这段通过对声音的描写, 生动地刻画了这只白鹅的高傲。 (继续朗读) “鹅的步态, 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 但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个地方用了一种修辞方法, 来写鹅的走路姿态, 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比喻。
师:对, 是比喻。把鹅的步调比作净角出场。比喻本来是把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比作熟悉的东西, 但是这里的净角大家都不怎么了解吧。京剧里, 有五个角色, 生旦净末丑。净是大花脸, 武将, 走起路来特别稳重、威风。在丰子恺写这篇文章的那个年代, 闲暇时间, 人们的娱乐活动就是观赏京剧, 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个比喻的意思。描写鹅的叫声和步态就到这里: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对白鹅吃相的刻画, 占了全文的一多半, 这叫“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说明这才是丰子恺先生认为最有趣, 最能突出白鹅的高傲的内容。
师: (继续朗读) “鹅的吃饭, 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 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 一样是泥, 一样是草。……真是架子十足!”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 作者虽然没有对大白鹅的外貌进行描写, 但是, 这只鹅是不是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了呢?丰子恺先生对这只鹅, 一定非常熟悉, 并且发现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高傲。这才是来自生活的生动的白鹅, 绝不是没有任何真实感受, 空洞地介绍的“可爱”的白鹅。
一群有个性的动物
师:课文读到这里, 我们了解了这只白鹅的特点, 还知道了写动物的作文应该怎么写, 好像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 但是, 刚才我说大家应该有一双“X光透视眼”, 这双透视眼还没有发挥威力呢!如果你真有一双透视眼, 你就会发现,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这只白鹅, 根本就不是白鹅, 它是生活中的一种人……
生:高傲的人!
师:能不能说得准确些, 什么样的人像白鹅这样高傲?叫声像厉声呵斥, 走路不给人让路, 吃饭架子十足。
生: (思考后, 纷纷回答) 当官的吧?有钱的!……
师:确实像某些官员。丰子恺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1946年, 正是旧社会, 许多贪官污吏横行的时候, 他们依仗权势, 飞扬跋扈, 高傲的白鹅不就是贪官污吏的写照吗!这是写动物的文章经常运用的手法——借物喻人。丰子恺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 还是一位漫画家, 他善于运用讽刺幽默的手法表现生活。六年级语文书中选用了丰先生的另一篇散文《手指》, 文中刻画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 各有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他把五根手指的特点刻画得活灵活现, 有趣极了, 最后告诉我们, “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 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他还写过散文名篇《口中剿匪记》, 他把自己嘴里生病的牙齿比作一群匪徒, 他说:它们原是我亲生的, 它们替我研磨事物, 送到胃里去营养我的全身, 它们真是我的忠仆。谁料它们居心不良, 渐渐变坏, 歪斜偏侧, 吊儿郎当, 一味对我残害, 使我疼痛, 不能作画, 不能作文, 不得说话, 不得安眠。我忍气吞声, 敢怒而不敢言。丰先生又一次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指斥那些像匪徒一样的贪官污吏。丰子恺先生的这些作品大都收集在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中, 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 有利于你的“X光透视眼”的早日成熟。
师:了解了丰子恺先生和他的作品之后, 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位既是画家, 又是作家的大艺术家——黄永玉。我读过他的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今天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这是“永玉六记”中的一本, 书名叫《罐斋杂记》。 (把书展示给学生) 这也是写动物的, 不过这本书很特别, 每一页是一个动物的画像, 然后旁边只写了一句话。这一本书就像一本白纸一样, 你在书店不会留心这样的书。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黄永玉是怎么写动物的。 (翻到一页问学生) 这幅图画上画的是什么?
生:小老鼠。
师:小老鼠旁边的这行字, 是这样写的:“我丑, 但我妈喜欢。”你们说, 老鼠是好, 还是坏呀?
生:坏!
师:有个成语, 说的是“老鼠过街……”
生:“人人喊打!”
师:这只人人痛恨, 人人喊打的老鼠, 竟然得意地说:“我丑, 但我妈喜欢。”你们知道老鼠代表生活里的什么人, 或者什么事儿吗?
生:小偷!
师:许多小偷都是有组织的, 他们偷了东西交给“大偷”, “大偷”给他们开工资, 他们偷的越多, “大偷”越喜欢他们。所以, 他说:“我偷, 但大偷喜欢我!”
生:我想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的妈妈, 就是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人。
师:太对啦!如果你能想到这些, 那么, 阅读这样的书, 就不会觉得没趣儿了, 这本书在你眼里将会变得非常有意思。我们再来看一篇 (翻到一页问学生) , 这是什么动物?
生:是蚊子。
师:蚊子是这样自述的:“我注定饱吸人血, 或是在巴掌下粉身碎骨。”蚊子是社会上的哪一类人?
生:强盗!“我注定从银行里抢出钞票, 或是在警察的枪口下牺牲。”
师:哈哈, 说得好!但是, 你这个“牺牲”一定是带引号的。牺牲可是褒义词, 不能给这强盗用呀!大家再看看骆驼的自白:“如果这算个美德的话, 那就是对于艰难困苦的漠不关心。”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骆驼的话就是说, 它在沙漠中的行走, 背着沉重的行囊不知疲倦的性格, 是因为它已经不去考虑这些困难了。
师:如果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就更好了。现在有些同学还没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就先把困难想遍了, 等想完了这些困难, 他就没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那你说, 还能成功吗?所以, 你们也要学学骆驼的性格。
一只高傲的白鹅与一群有个性的动物
师:现在, 大家要变成一种动物, 替动物说话, 也像黄永玉那样, 用一句话就把动物的性格表现出来, 还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我记得曾经有个同学代表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懒惰, 但是我耳朵大有福。”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呀, 既表现了猪的特点, 又让我们认识了生活中那些不肯脚踏实地勤奋努力, 只想依靠运气生活的人, 他们就像猪一样懒惰。 (板书:猪懒惰)
(学生写话, 教师巡视指导, 10分钟。)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展示自己的文采与思想。
生:我写的是狐狸。狐狸说:“我狡猾, 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师:狐狸想的只是自己能够填饱肚子, 不管使用什么手段。狐狸狡猾的根源是什么呀?
生:自私!
师: (板书:狐狸自私) 是啊, 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有自己, 那么他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生:“别看我不起眼, 碰到我, 你就知道我的厉害了。”这是电水母说的话。电水母有毒, 人被蜇到之后, 会有生命危险的。
师:那你说说, 你写的这个电水母, 能说明什么样的人物性格。
生: (思考) 厉害吧?
师:是不是也可以说“真人不露相”呀? (板书:真人不露相) 有些人外表很普通, 你以为他没什么了不起的, 可是, 遇到了事情, 他一鸣惊人。
生:公鸡说:“我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被我唤醒了。”
师:写出了公鸡的特点, 但是, 你知道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吗?
生:含义是公鸡嗓门特别大。
师:哦, 这是公鸡的特点, 不是含义。我觉得你的这句话写得很深刻, 同学们, 谁能替他想一想隐藏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公鸡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醒来了, 这像生活中的什么人, 什么事呀?
生:像特别会讲道理的人, 才说了一句话, 大家就明白了。
师: (点头) 说得好!我是一名教师, 我听了公鸡的这句话, 想到了我自己。好老师就应该像公鸡一样, 不必说太多的话, 如果只说一句话就能把问题讲明白, 就能让学生受到启发, 那这个老师就是“超人”了。可惜的是, 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师都是母鸡, 整堂课“咯咯哒”地叫个不停, 学生的收获却很少。 (板书:公鸡聪明)
生:老黄牛说:“失去了田地, 我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牛就是用来耕田的, 如果没有田地, 主人养它就没用了, 它就要被宰了。
师:这头老黄牛知道, 自己必须辛勤耕耘, 才有幸福生活。 (板书:牛勤劳) 如果联系到我们人的身上, 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人只有辛勤地工作, 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
师:好, 你们替动物说的这些话, 写进黄永玉的《罐斋杂记》里都毫不逊色, 你们已经要变成思想家了。下面请大家从黑板上这五个动物里, 任选一个, 让它与那只高傲的白鹅相遇, 编一则寓言故事, 把你的思想表达得更生动一些吧!
(学生写寓言, 教师巡视, 20分钟后朗读讲评。)
生:我的寓言题目叫《自高自大的鹅》:有一只鹅, 看见公鸡每天早晨站在木桩上鸣叫, 便嫉妒起来:“难道只有他能够叫醒人们吗?我也能!”第二天, 天还没亮, 鹅就跳上高高的木桩, 抢在公鸡的前面, “啊啊”地叫了起来。鹅刚叫第一声, 就吵醒了主人。鹅看见主人出来了, 叫得更欢了, 可是主人却气呼呼地揍了他一顿。看来, 做人不要自高自大,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你去做。
师:在符合两个动物特点的前提下, 你写出了自大者的下场, 真是生动而又深刻。如果你经常这样思考, 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一个寓言家呀! (继续朗读讲评, 略) 今天, 我们从丰子恺的作品, 《白鹅》里学到了很多知识, 丰子恺把大白鹅写得趣味盎然, 十分生动。从黄永玉的《罐斋杂记》里, 我们找到了思考的快乐, 原来小动物们有这么多话要表达。其实,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 真正在观察生活上下一番功夫, 那么你也一定会妙笔生花。一篇好的文章, 与你的勤于观察、积极思考是分不开的。最后, 希望同学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体会到观察的乐趣, 做一个拥有“X光透视眼”的人。下课!
备课笔记
我的偶像是公鸡
《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由此诞生了成语“教学相长”。我在课堂上, 经常受到学生的启发、教化。讲授《白鹅》这篇课文的时候, 一个学生为公鸡创作了一句名言:“我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被我唤醒了。”我立刻就联想到我的课堂, 我的追求……原来, 我的偶像是公鸡。
我喜欢看黑白电影, 因为我不用担心五色令我目盲;我喜欢听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因为我可以更清楚地听到天籁之声的弦外之音;我喜欢观赏丰子恺的漫画, 因为我透过画面上的寥寥几笔, 领悟了丰先生非凡的眼力。一句话, 我喜欢简约。
我最羡慕两手空空, 自信满满走上讲台的老师, 他们只要一根粉笔, 一块黑板就够了, 课文早就装在他们的心中了, 甚至连一个标点都没有漏掉。然而, 这需要多年的修炼。一个人, 依赖的现代化工具越多, 自身的能力就丧失得越多。我为了使自己的课堂简约, 使自身的能力增强, 讲课时, 不用电脑, 不用投影仪, 不用录音机, 不用挂图, 只用我的这张嘴, 我手中的一支粉笔。需要看图, 我来画;需要朗诵, 我来读。渐渐的, 简约成了我的特色,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挂图都长在了我的身上, 它们已经化作了我的教学能力。
如果我能像公鸡一样, 站在讲台上, 只叫一声, 就把懵懂中的同学们唤醒, 我想, 那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 手指头一动, 只用一招, 就能取胜。可惜, 目前我还达不到公鸡的境界, 我还要在实践中修炼。
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教案 篇三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4.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作文教案 篇四
写作目的
1、可以续编童话也可以自编童话。
2、根据所编童话内容自拟题目。
3、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
4、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5、写完之后多读几遍,认真修改。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一起去认识了“童话”这一体裁,知道“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学写“童话”。希望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一篇生动、引人注意的童话来。
二、新授。
1、指导写作。⑴选择材料。
童话的选材十分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你可以写;白云、雨滴等自然现象,你可以写;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你写作的素材。
自编童话的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几种,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事情,再写下来。
续编童话的同学可以选择续编《小木偶的故事》,也可以选择续编你读过的其他童话故事。
⑵确定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核心思想的体现。因此,根据所选材料的内容,给文章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十分重要。
① 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白雪公主》。② 以主人公的特征命名,如《丑小鸭》。③ 以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命名,如《幸福是什么》。
⑶大胆想象。
童话要有神奇的幻想世界。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起读者们阅读的兴趣。在幻想世界中,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也能当作事实的体验。希望同学们能按照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奇幻世界。
⑷内容具体。
围绕童话要突出的主题,借鉴本单元中《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的写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要写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还要抓住几处细节描写突出文章的中心。
⑸认真修改。
同学们写完文章后,要围绕本次习作的主题认真修改。与文章的主密切情节要详写;不密切的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同时,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是否通畅,想象是否合理,用词是否准确,书写是否规范。
三、布置学生动笔打草稿,写作文。
四、把写得好的片断读给全班同学听,树立表率。
五、要求学生课后写好作文,写在作文笔记上。
第二课时
一、优秀作文欣赏。奇怪的乐队
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城镇里有个磨坊主,他养了一头驴,这头驴为他做了许多事情,后来驴老了,再也不能继续工作了,磨坊主便决定杀死它。驴只好逃走,它准备到布勒门市当个街头艺人。
路上,驴子看到一条狗趴在路边喘气,于是它询问狗为什么累成这样。狗告诉驴子,因为主人准备把它勒死,所以它逃了出来。驴子问它想不想和自己 一同到布勒市做个街头艺人,狗愉快地答应了。
两只动物再次踏上旅程,没走多远就看见一只满脸愁容的猫。这只猫也由于年龄太大而被主人嫌弃,主人相淹死它,所以它逃离了家门,但是不知今后该如何生活。于是,驴子和狗邀请它加入队伍。
经过一户农家时,它们救了一只快被杀掉炖汤的公鸡,加入一支乐队总比成为汤好,公鸡很高兴地和它们一同上路了。伙伴们又唱又跳地向着布勒门市出发,傍晚的时候,他们到了大森林里。
森林里住着一伙强盗,天黑以后,它们叠站在一起,然后它们撞碎玻璃,冲进了屋里。强盗们吓得毛骨悚然,还以为是发出怪叫的魔鬼来了,他们迅速到了森林外,而且再也没敢回来。伙伴们觉得这里很好,所以不准备离开了,这给养从此定居下来,在森林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讲评学生作文。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c、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第四单元 描写一种动物
写作目的
1、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可以写它的外形、脾气等特点,也可以怎样捕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习性,还可以写你和它之间发生的事情。
3、这些内容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写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4、写完之后多读几遍,看看有没有不通顺、不清楚、写错字的地方,修改后,再与其他同学互评,进一步完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高傲的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在作家的笔下,一个个小动物都是栩栩如生的。今天,我们也要来学学作家们的这些描写方法。也要来描写一种小动物。大家有没有信心写好啊?
二、指导写作。
大千世界中,动物的种类丰富多彩,一般分为飞禽、走兽、昆虫、水族等。不同的种类有它不同的外形、习性,怎样写活小动物呢?
1、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来写。
只有自己喜欢,才能留心观察它、了解它、疼爱它,才能把它生动具体地写出来。
2、要注意观察。
一是要观察小动物的静态,写好它的外形特点;二是要观察小动物的动态,写出它的生活习性。
3、描写时必须做到“三要”。
一要抓住小动物的特点;二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条理清楚;三要注意把静态写活,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描写,动物才能在纸上“活”起来。
4、要在写动物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使读者受到感染。
三、布置学生动笔打草稿,写作文。
四、把写得好的片断读给全班同学听,树立表率。
五、要求学生课后写好作文并修改,誊写在作文笔记上。
第二课时
一、好文章欣赏。
可爱的小乌龟
我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它的壳十分坚硬,像一块钢铁做的挡箭牌。
以前,我以为乌龟不吃肉。那次我买肉回来,一不小心,把一块小肉掉进了小乌龟的家。只见小乌龟迅速游过去,一口就把肉吞了下去。从那以后,我时常喂些肉给它吃。
小乌龟捕食最有趣了。有一次,我捉了一只吓放在鱼缸里。小虾在鱼缸里游来游去,全然不知道危险将降临在它头上,小乌龟慢慢地向前移,离小虾只有几厘米了,小乌龟猛扑上去。说时迟,那时快,小虾一闪,小乌龟扑了空。这时,小乌龟穷追不舍,眼看就要追到鱼缸的尽头了,小虾来了一个急转弯,害得小乌龟一头撞在玻璃缸上。这时小乌龟改变了战术,拿出看家的本领——装死。
小虾看乌龟一动不动,还真以为它死了呢,毫无顾忌地游来游去,得意得不得了。小乌龟见时机成熟,等小虾游到自己旁边时猛地一咬,哈哈,成功了!它津津有味地吃着“战利品”。
怎么样,我的小乌龟很有趣吧!
二、讲评学生作文。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第五单元 学写导游词
写作内容
长城、颐和园、兵马俑……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后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写作目的
1、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2、体现导游词的特点:根据游人所需,选取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3写好以后,可以根据后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发“习作”的需要
1、创设情境: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邀请咱们班全体同学担任导游,我们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小导游,大家愿意吗?
2、揭示要求;要当好导游,首先要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传说,明确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然后写出导游词,熟悉导游词。今天,我们就来学写导游词,让这批外国游客大开眼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国的“世界遗产”。
交流资料,确定“习作”的内容
1、师生交流,随机点拨:你想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指名说一说自己确定的最有特色的内容。
3、各人自主说一说,相互说一说最有特色的内容。阅读范文,借鉴“习作”的写法
教师出示或朗读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导游词,再默读教材中“习作”下面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自主习作,完成“习作”的内容 模拟讲解,展示“习作”的成果
1、指定二至四名同学,宣读“导游词”,进行模拟讲解,根据“游客’’意见共同修改与完善。
2、读一读自己的习作,适当修改;改动较大者重新誊写。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习作评讲)教学过程 交流习作
1、与同桌、自己的好朋友交换阅读各自的习作,有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用修改符号在文中改一改。
2、自荐或推荐在全班交流:可以朗读,也可以当小导游讲解;可以宣读全文,也可以宣读一个片段、一个语句;可以自荐,也可以推荐他人习作,教师要积极推荐以下方面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内容上丰满者、语言上出众者、表达形式上创新者、表达水平上进步明显者,等。
评议问题
1、教师小结全班同学本次习作的优缺点。
2、出示普遍性问题,引导全班评议与修改,如错别字、不通顺语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内容表述不准确等。
3、修改习作中语句等方面的明显问题,订正文中的错别字、错误标点。习作欣赏 颐和园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我们将要游览的是颐和园。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是我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览时请大家自觉保持它的清洁。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颐和园最有名的长廊。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多美啊!这长廊有七百多米,共有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你们相信吗?几千副画没有哪两副是相同的。
现在我们已登上万寿山山顶,这里是欣赏颐和园全景最佳的位置。正前面的就是昆明湖,游人常说它像镜子,像碧玉,不知你们是否有同感?下面我们就去昆明湖边仔细欣赏。
看,昆明湖多大,它周围的堤岸更长。看见湖中心那个小岛了吗?走过这个长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请仔细看这座桥,它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些小狮子姿态各异,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万寿山。那个耸立在半山腰的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是佛香阁,房顶闪闪发光的是琉璃瓦。下面那些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叫排云殿。
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我说也说不尽,请你们慢慢游赏吧!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写作内容
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注意图中人物的服饰,想一想她们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和了什么事。再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可以用“胜似亲人”做题目,也可根据习作的具体内容自己拟题。
如果你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生活中真实的事。所写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见到的。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最好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作目的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可以写图画里面的内容。
2、如果你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生活中真实的故事。
3、所写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见到的。
4、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最好能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习作指导)教学过程 指导看图写文 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着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读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
“胜”是什么意思? “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想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引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引导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老奶奶的亲人呢?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想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引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苗汉亲如一家)
2、引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指导写细节抒真情:把老奶奶的表现,小姑娘的表现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体现“亲”字。
试写片段,评议修改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指导写自己身边的事 明确要求,口头交流
1、读作文提示,明确要求。
2、四人小组交流藏在心中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振代表发言,组织评议。习作与修改
1、学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把习作读给同学或家长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我是小小鉴赏家
教师推荐几个写得较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我是啄木鸟医生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病例。
2、引导诊断“病因”,并进行修改。a.图意是否抓得准; b.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c、小女孩Jb理活动与她的所作所为是否相吻合; d.在语文文字的表述上是否恰当。
3、个人自诊或互诊:学生自己评析、修改自己的作文,或找要好的同学交换互评、互改。
习作欣赏
村里有位王奶奶,她是苗族人,今年七十多岁了,唯一的儿子长年在外工作,家家务就全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了。同村还有个乖巧的小女孩凤儿,经常来帮她做家务。
今天是星期天,凤儿一大早又悄悄地来到王奶奶家。她发现王奶奶还没有起床,走进堂屋里,看到地上有好多脏衣服。凤儿心想:“今天就帮王奶奶洗衣服吧!”说干就干,她找来一条围裙系在腰间,拿出木盆,坐在凳子上洗起来。
“嚓嚓……”,这有节奏的声音惊醒了王奶奶。她戴上头巾,拄着拐杖来到堂屋,映入眼帘的这一切让她的眼睛顿时湿润了,嘴角抽动着,半天没说出话来。凤儿洗得正起劲,竟然没有发现王奶奶。过了一会儿,衣服洗好了,她在起身晾衣服的时候才发现了王奶奶站在她身后。
王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凤儿揽入怀中,用她满是皱纹的脸贴在凤儿的脸上,粗糙的手不停地抚摸着凤儿那苹果似的脸,心疼地说:“多好的孩子,谢谢你…… ”凤儿有点不好意思了,低下头,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红着脸说:“王奶奶,看您说的……”
第七单元 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写作内容
通过“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综合性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吧。建议从下面的提示中选择一两项,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
我们了解许多人的成长故事,也回顾了自己成长的经历,请写一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写清楚具体。写完以后,可以和同学交流,还可以变成短剧演一演。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读了《乌塔》以后想到了什么,再从中确定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以后,还可以写一写“从《乌塔》想到的”。
读下面的信,讨论信中提出的问题,再给那位同学写封回信,帮他解决遇到的烦恼。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写作目的
1、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2、要写得清楚具体。
3、要写出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生活感悟。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二课时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习作欣赏
今天,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吵架了,并不是因为什么严重的事,而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早上,老师叫我抄写每月的故事,写着写着,我的同桌碰了我的胳膊肘儿,氢墨水注滴到了笔记本上,我火了,骂了他一句。他只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他的微笑让我很不舒服,于是我想报复他。
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的胳膊肘儿,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没想到同桌气得脸都红了,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被老师看见了,同桌急忙缩回手去,然后又说:“我在外边等你。”我觉得很不安,气也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他是个好人,每天都帮父母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可我却故意碰了他的胳膊肘儿,平时我们都玩得很好……
老师讲的课,我一句也没听进去,毕竟是心里有事。终于挨到放学,我赶紧向同学道歉说:“对不起,我不该那样做。”他说:“没关系,我也有错,我们还是好朋友。”这场争吵才算“圆满”结束。教学后记:
第八单元 写科幻想象类作文
写作内容
在20世纪,人类的许多幻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各自的奇思妙想,说说未来的衣服、未来的食品、未来的住房、未来的交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介绍,如边画边讲,边演示边讲,把奇思妙想讲清楚。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听,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还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一两个奇思妙想展开讨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想象作文。可以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可以写受别人启发想到的内容,还可以写科幻故事。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题目自己定。写好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写作目的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想象作文。
2、可以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可以写受别人启发想到的内容,还可以写科幻故事。
3、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2、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受别人启发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吗? 揭题讨论
1、师生共同商讨习作内容和要求。
2、综合归纳:写清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产生这奇思妙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奇思妙想如能实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3、小组交流习作内容。动手习作
1、学生起草习作内容。
2、草稿完成之后,伙伴交流,互相帮助。
3、根据同学意见修改。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
教学过程 教师评议
1、整体评价。a、习作态度。
b、习作内容、角度等。c、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等。
2、习作内容、质量的评价。a、宣讲、展示优秀习作。师生评议。b.宣讲、展示优秀语段。师生评议。
c、宣讲、展示优秀语句。(主要针对后进的学生,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3、小组交流评价,互助提高。
1、组内数人朗读交流各自的习作,互评互议。
2、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3、互评互议,选出优秀习作若干份,在“展才华天地”里展览。
习作欣赏
前些天的一个晚上,我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梦,至今记忆犹新。
我坐着6606-PK飞船,来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入口处写着“水果星球村”。里面有草莓国王、香蕉警察、芒果小偷。我一进村,妈呀,我怎么变成一个西瓜了,我怀疑着。走着走着,“哇噻!”我大叫一声。“好美丽呀!”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里有清澈见底的小河;有争奇斗艳的花朵;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有绿茵茵的草地。小河旁边还有一棵橡树哨兵样挺立在那儿。
我又往前走,突然 发现了一个芒果小偷,警察说什么 也追不上它。我想,该我这个西瓜显神通了,我就地一滚,很快就滚到了芒果小偷身边。香蕉警察对我说:“西瓜朋友,抓住这个芒果 小偷,你是产了大功啊!”说完警察要请我吃甘甜可口的水果大餐,我也有机会大饱口福了。
5.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1 云会告诉你(第1课时)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悠扬”写一句话。
2.能说出山村这所小学校的样子,体会学生喜爱自己学校的感情。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小朋友对自己学校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晴朗的天空,飘着一朵朵洁白、美丽的云,那美丽的白云,会引起我们美好的遐想。它们还想和我们说话哪!你们想知道他们要说些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老师布置读的要求。
2.在学生完成自读与组内学习后,教师检查反馈
① 抽读生字词卡片。②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出示学习题:
理解课文内容
1.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阅读练习:
读读课文,文中有( )( )( )( )向我们介绍了山村小学的情况。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 )( )( )你从他们的介绍中都知道了什么?
2.你有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吗?(老师指导学生质疑并解疑)
3.小组学习:读了课文,你知道这所学校什么样了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作介绍。
4.班上交流,教师给与适当指导。
注意: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怎么说都行。说“美丽”可以;说“大”(与城里的学校比)也行;说“很小”也很好。无论说什么,都追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然后通过填空或对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中自豪的情感。(指导朗读)
例如:
(1)填空,再读一读。
那( )的瓦房,
就是( )的课堂。
(2)对比着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那瓦房, 是课堂。
那漂亮的瓦房, 是我们的课堂。
那最漂亮的瓦房, 就是我们的课堂。
(3)激情朗读:我们的学校什么样?如果你向别人介绍它,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体会山村里的这所小学校什么样。
5.练习用“悠扬”说话:
①学生汇报时,涉及到这个词的时候,先让学生说说它的意思。
②填空练习:( )悠扬(即弄明白悠扬应和什么事物进行搭配)
③练习说话。
三、小结:你觉得这所小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一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四、作业: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1.云会告诉你
那瓦房, 是课堂。
那漂亮的瓦房, 是我们的课堂。
6.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4.抄写喜欢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2.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3.生词卡片.教学方法:快乐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 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播放本课录音
至第;自然段.)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
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3.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巩固“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4.抄写喜欢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2.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
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 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重点是像“唤来寒冬 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等含义深刻的句段.)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五、安排作业
1.生字词书写.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7.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教案 篇七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 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 (如旅游) 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 (例如, 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把答案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 打乱前后顺序, 提出问题:
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 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
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
5.18 页图 1.25 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 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
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 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请完成 18 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满分20 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 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第8题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和复习;第9题则是让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完成复习考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时有接触, 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这部分内容学会。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 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把问题放手给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快乐的“牧者”。
参考文献
8.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教案 篇八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9.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 指读全诗。(正音)
⑵ 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3、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课上说课后写)
五、作业
1、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两相和 镜未磨
白银盘 一青螺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想象词中意境,体验词中情感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
(4)“风景旧曾谙”
1、理解“旧”“谙”与“曾”的含义(“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3、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四、作业:背诵并默写《忆江南》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人
情 珍惜
景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的:
1、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抓住“静”、“清”、“绿”、“奇”、“秀”、“险”,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学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同时理解“荡漾”、“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自然段,体会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游览胜地参观,好吗?桂林在我们祖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为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1、说说“甲”是什么意思?
2、再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异的风光。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在图文声并茂中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发求知欲望。
1、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想:桂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2、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写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的结构,看看作者如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题目:
A、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B、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学文,体会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旖旎的桂林风光的。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荡舟漓江上的录像,并配以课文录音。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请有画出句子。
(3)、引说:正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们(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可以说我们是慕名而来的。现在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先来观赏漓江的水。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录像中的漓江的水,问;漓江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
(有图画或录像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风光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分析后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却从没看见地漓江这样的水”一句。)
(2)、作者是怎样写出了漓江水之美的呢?它有着什么特点呢?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圈出有关的关键词语,想想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的?
(出示第二句话,体会三个分句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是那么纯,那么可爱。释“无瑕裴翠”)
(3)、句子比较,体会A、B两句哪一句好?B、C两句哪一句好?C句为什么好?说说好在哪里。(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描写漓江水“清、绿”两句)
A、漓江的水很静。
B、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C、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注意“啊”的读音以及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用赞叹的语气,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5)、读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写作者游览漓江水的什么?说明了漓江水怎么样?(分析后指导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课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然后用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最后还写了人的感受,你能按这样的顺序把这段文字背下来吗?
(四)、仿写训练,读写结合:
(1)比较下面句子,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啊!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2)照样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例:漓江的水很绿。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A、公园里的花多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节日时街上的人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妈妈的手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漓江水,体会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并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同时还学习了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自学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大海(波澜壮阔) 静
漓江的水 清
西湖(水平如镜) 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绵”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绵,绵长、绵延、连绵;棉,棉花。
(四)作业
1、练笔:写写感受或运用典型句式写几句话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重点: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五、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六、作业
背诵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六作业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板书设计:
景象奇异
金华一罗店一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朗读课文,给课文列提纲。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难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教学反思: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每当我们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想到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在我国的西北边疆,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那就是地域广袤,景物丰美的天山。天山不但雄奇壮观,而且天山的夏天更是与众不同。你在夏天见过雪吗?天山的夏天你就能见到雪,虽然有雪但是一点都不冷,就象秋天那样凉爽,而且有着春天一样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碧野一同走进 《七月的天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解决字词
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时间的先后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地点变换(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五、汇报交流 ,升华情感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1、天山的雪峰是什么样的?
学生汇报雪峰和溪流的特点。
2、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
学生汇报森林特征。
3、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笔下更是美不胜收,别有风韵!学生汇报野花的特点:
例: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在悠悠飘浮着的白云的蓝天,全是变幻莫测的图案,蓝白相间,像登不尽的天梯那样无限,像童话中的仙子那般梦幻,像神话中的宫殿那样若隐若现。
4、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清晰的写作顺序和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美丽奇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4、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5、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明白春游计划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
教学难点:说清春游方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进行讨论。
3、各小组进行汇报。
4、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四、作业:写一份春游计划
板书设计:春游计划(时间、地点、准备工作、开展的活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目的:
1、 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2、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教学重点:
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面容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性: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作业:完成本次习作
板书设计: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一定的顺序写具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学生通过诵读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3、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教学重点:
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诵读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五、作业:默写“日积月累”的诗句
板书设计:排比(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祖国的山山水水(五岳和五湖)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10.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教案 篇十
【单元分析与提示】
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纪实作品,也属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虚幻的文言小说。本单元入选的作品古今中外兼而有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宗旨。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②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设想:
①熟读课文,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②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本单元虽是以探索自然世界为主,但每篇课文的内容又各不相同,因此应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中体会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看云识天气》要掌握怎样将事理说清楚的方法。《绿色蝈蝈》不仅从科学观察随笔中了解了美妙的大自然,还可以学习用通俗易懂、优美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月亮上的足迹》学习写纪实报道的写法。《山市》这篇文言文则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
③可以采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加强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
⑤认真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的活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故事、趣闻和科学知识,指导学生从网上、书籍中或天文台等搜集查阅资料。可以开展‘我心中的月球”或“我在月球上的一天”等多种多样的课外专题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要极好充分的准备,在准备中探索学习,在活动中探究提高。
⑥利用好多媒体电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看云识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 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山市》教案 ○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恰当导入
①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②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拓展练习 ①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探索月球奥秘》教案 ○活动目标
① 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索奥秘的能力。
② 了解月亮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重点
进一步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① 学生自行收集关于月的亮诗、词、文,传说、寓言、歌曲、图片等。
② 每人将所收集资料装在资料袋里,带到班里交换、欣赏,互通有无,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再次丰富和整理。
③ 把资料袋交给老师,打分后再进行一次专题活动课。○活动过程
男女擂台,男女生各一名主持。
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先装饰黑板,在黑板正中写上“明月千里寄相思——探索月球奥秘”几个字,黑板的右上方画一个散着清辉的满月,黑色的天幕上有几颗星星散布在各处,有几艘飞船正向月球飞去,同时VCD放出《水调歌头,中秋》这首歌,上课了,主持人宣布主题,活动开始。
第一课时 科学探索
第一轮
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陈述对月球某个方面知识的了解,各自说五个问题,一个问题一分,说不出和说错的就不给分。男女各10分。
①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
②哪个国家的哪个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阿姆斯特朗)
③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月球被俘获说、地月同源说、地球分裂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④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等)
⑤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用巨大的反光镜反射太阳光到地球背光面)⑥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38万多公里)⑦月海是海吗?(不是,是平原)⑧最大的月海叫什么?(风暴洋)
⑨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月球大)⑩月球的半径是多少?(1738公里)第二轮
分别请五人上台接龙,也是谈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这五人的问题可以独立成题,只要是关于月球的知识就行。每人限说一分钟,超出时间和说错就不给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一个问题给一分。男女各10分。
① 为什么会发生日食现象?(要求学生根据地理课知识回答)② 月球上大大小小的坑是怎么回事?(陨石坑)③ 人到了月球上为什么那么轻?(因为月球引力小)
④ 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运行造成的自然现象)⑤ 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上的什么建筑?(万里长城)⑥ 月球是行星吗?(不是,它是地球的卫星)
⑦ 你能说出哪些天文仪器?(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⑧ 天文台为什么建在山上?(地势高、视线好、便于观察)⑨ 天文台为什么是圆的?(观察面广,便于确定位置)
⑩ 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甘石星经》的作者是谁?(甘德和石申)第三轮
相互提问。男女可分别提五个我国古代的天文问题考对方,每题2分,答不出就不给分,男女各10分。
①岁差现象是由谁发现的?(虞喜)
②祖冲之编定的历法叫什么名字?(《大名历》)③唐朝是谁主持测定了午线长度?(僧一行)
④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是由谁编定的?这个历法叫什么?(郭守敬、《授时历》)⑤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是什么?(水运仪象台)
⑥水运仪象台是在哪部书中记载的?(《新仪象法要》)⑦《新仪象法要》的作者是谁?(苏颂)
⑧祖冲之在自己编定的历法中把一年定为多少天?(365天)
⑨《甘石星经》发现了哪些行星的运行规律?(金、木、水、火、土)⑩《甘石星经》记录了多少颗恒星的方位?(120)
所有答案正确与否由主持人评判,如果出错由主持人更正,男方出错由男主持人更正,女方出错由女主持人更正,问题不重复,已解答过的问题不重提,每轮提问或答问的学生不重复,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机会,评出“月球专家”。
第二课时 艺术荟萃
第一轮
一分钟内谁能说出月亮的几个别号?(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第二轮
在5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月的词语多,说多少算多少,每个一分,男生先说。
(月黑风高、月色朦胧、月光皎洁、年年月月、风花雪月、一弯新月、皓月当空、月如银盘、明月如镜、望月思乡、月下独酌、月下老人、新月如钩、月中带影、嫦娥奔月、日月如梭、月薪、月晕等)第三轮
在5分钟内看谁背出的关于月的诗句多。背出一句给一分,组内谁都可以背,但不能两人一起背。女生先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四轮
讲关于月亮的故事。男女各讲一个,看谁讲得清楚。每个故事3分,共6分。第五轮
唱歌比赛,看谁唱得好,如唱出五月的歌就扣分,唱对了就给分,一首歌给2分。
如果分数相同,由主持人临时出题考对方,以分出胜负。评出“月球艺术家”,最后与VCD同唱《明月千里寄相思》。
活动小结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07-05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火烧云教案07-18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09-01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作文09-29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15、 猫09-25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12-03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08-12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单元试卷09-19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二教案06-15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四季》语文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