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古建筑2-湘美版(2014秋)(精选8篇)
1.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古建筑2-湘美版(2014秋) 篇一
《纸品乐陶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利用各种纸材进行艺术造型的有趣活动。采用的材料是皱纹纸搓、捏成的纸团、纸绳,或较厚的等宽纸条,并根据材料性能运用合适的工艺手段进行构思、设计和制作。所表现的形象装饰性较强,能够产生浅浮雕的效果。
本课设置了三个学习活动,材料及其相关制作技术虽不同,看似有差异,实质上却包含着相似画面构成的一般规律。如将多个点靠近作线状排列会形成线的感觉,点的间距、大小及色彩可产生各种变化;如将点聚集又会形成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与疏密配置可产生多种变化;线如果大量密集地使用,可形成面的感觉,线还有曲直、长短、粗细、闭合变化。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教学中可将以上基本原理、知识浅显地渗透到学生的游戏制作中,但更强调手工制作的可操作性和创意设计。
活动一:学习内容是用纸团、纸绳粘贴出一幅装饰画。本课作业可单独用纸绳或纸团表现或同时使用,参见教材图例。不同的作业方式其要求也就不同:
1、采用纸团粘贴,应让学生掌握纸团的制作方法和巧妙组拼成形的方法步骤。纸团贮存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把握好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设计制作装饰画时,注意利用“小纸团一点点排成线,一点点连成片”的方法,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
2、采用纸绳粘贴,应让学生掌握纸绳的搓捏制作方法和粘贴设计成装饰画的步骤、方法。注意在造型设计时巧妙利用纸绳的松紧使画面的线条出现粗细变化。
3、综合采用纸团、纸绳粘贴成画,应同时掌握纸团、纸绳的制作方法,并根据画面中点、线、面的呈现方式,巧妙利用材料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掌握纸绳、纸团画制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完成一幅纸绳、纸团装饰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做纸绳、纸团。
难点:如何做到完整和精美,从构图的简易到细节的处理、装饰的方法、填充的适度。
教学准备:
教具:小店装饰画、课件。
学具:绘制工具、材料。
教学方法:讨论法、游戏法、实践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纸品乐陶陶》小店呈现纸团、纸绳的范品。
2、师:老师家刚搞好装修,准备去乐陶陶小店淘些装饰画挂墙上,一起去看看。
3、陶陶姑娘:欢迎来到乐陶陶小店,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引导欣赏小店装饰画及课件展示的装饰画。
师:咦,这些漂亮的画都不是画的,他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又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呢?
4、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纸绳、纸团贴画。(课件展示)
二、质疑交流,初步体验:
陶陶姑娘:既然是纸绳、纸团粘贴画,怎么做纸绳、纸团呢?我请大家来参加闯关游戏,只要大家闯过我的关卡就会做出最美的纸团纸绳了,你们愿意接收这个挑战吗?
(1)第一关
做一做(出示课件)。
A一分钟内,学生分组尝试将皱纹纸制作成纸绳或纸团。时间到。
B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做绳的?
板书:拧成条。
C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做团的?板书:揉成团。
(2)第二关
想一想(出示课件)。
A、陶陶姑娘:我刚发现这个同学做的纸绳很松散,怎样做纸绳不易松散?(顺着一个方向、一条边拧)请同学上台示范。
为什么有的纸绳很粗有的很细?
展示宽的纸条搓的粗,窄的纸条搓得细,我们的画面中粗细纸绳搭配,让画面更丰富。
B怎样使纸团的大小基本一致?请同学上台尝试把大的纸团变小或小的纸团变大。(总结出加或者减的方法)
C怎么使纸团外表好看?(包一层外衣)
三、自主探究,发展体验:
1、师:我们闯关成功了!在陶陶姑娘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怎么制作条和团,那我们赶紧向制作工厂出发吧!(课件出示)
2、师:请同学们观察制作纸绳、纸团贴画有几个步骤?
3、小结制作方法步骤
:
(1)构思画草图,内容可以是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要简洁鲜明。
(2)做纸团、纸绳(合理安排)
(3)涂胶(均匀、细致)
(4)粘贴(轻压,粘牢)
4、师:选择粗的还是细的纸绳粘贴边线呢?(粗的)
怎样做到精美?(衔接好头和尾)
5、找问题(课件出示)。
出示粘贴好边线的作品。
(1)师:你觉得这幅作品做完了吗?怎样会让它变得更好看?(填充)
(2)既然要填充,看看这幅作品怎样?
(填充太满了,还可以变换用纸绳填充)
(3)这张作品怎么样?
(颜色要有对比,不要跟底色相似)
四、创造表现,评价展示:
1、小组合作,用纸绳、纸团制作一幅粘贴画。把做好的作品贴在展板上,开一个属于我们的装饰画店。
2、装饰画店开张了,快来欣赏我们喜欢的画吧。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五、总结全课
亲爱的同学们,只要我们多动脑,勤动手,创意作品就会源源不断的涌现。
生活将被装点的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利用各种纸材进行艺术造型的有趣活动,根据材料性能运用合适的工艺手段进行构思、设计和制作。纸条具有一定的强度、弹性、张力,本课学习让学生感知体验纸材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学会用撕、揉、扭、卷、搓的方法制作纸团纸绳粘贴画。
教学中,首先在搓纸绳方法的研究上,虽然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搓绳,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难度,但给他们以研究和动手尝试的时间,其实学生在观察、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已经有所收获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自己解决问题。我适时暗示出本课难点的解决办法,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能够深入和拓展的空间。通过亲自去实践学生发现做纸绳和纸团的方法,其次,让他们根据自己纸绳纸条进行大胆联想,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随后,再引导学生根据纸绳纸团组合零件的形态变化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限定的时间内共同创意、构思一件新作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即掌握了制作方法和技能,也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准备好这堂课所需要的材料,整堂课上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创作欲望很强,互动非常热烈,搓、卷、折、压、扭、揉等方法运用恰当,个个都是能手,学生创作也是各有千秋,不拘于教材,有的制作花瓶、有的制作动物、还有的制作卡通形象,小组之间能团结协作,小组合作作品基本完成,在造型和色彩能大胆表现,令我折服。可惜的是时间有限,个别作品粘贴还欠细致,深入些会更好。
我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2.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古建筑2-湘美版(2014秋) 篇二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大胆想像,描绘未来世界人类去太空旅行或探索的情景。
2、运用易拉罐、铁丝等材料进行人造卫星的立体造型表现训练。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件或挂图、录象展示充满无穷无尽奥秘的太空
2.教师小结: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充满无穷无尽奥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地对太空进行探索,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天文学家,近几十年来,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发射了许多探测器,去探索无边无际的太空世界,今天我们也一起去太空看看。(揭示课题).二、交流
1.游太空前的准备——资料交流,参观了解。
(1)资料收集:课前搜集航天发射中心、火箭、飞船、卫星、探测器等有关太空的资料和图片。
(2)讨论怎样游太空。e突出“游”的方法)a、坐上各种飞行器。
b、穿上太空服。(因为没有地球的吸引力,没有氧气,在太空中会飘来飘去)
--1--(3)去航天发射中心。(分组交流资料——教师总结)a、了解航天发射中心。我国有三个航天中心,分别是甘肃省酒泉发射中心、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航天发射中心。(课件展示图片)航天发射中心是发射卫星、探测器、飞船等。b、了解长征系列火箭。(出示长征系列火箭图片)c、了解“神舟”号系列飞船和各种卫星、探测器。(出示图片)卫星、飞船、探测器等是靠火箭装载飞进太空的。
d、观看“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发射遨游太空的精彩片段。2.乘坐飞船游太空——指导构思,引发奇想。
(1)乘坐“神舟”六号飞船游太空(播放音乐和游太空录像)(2)说说在太空见到什么?提示:五颜六色的星星,各种人造卫星,无边无际的宇宙,美丽的城市,和地球一样有各种生命,可爱的外星动物,儿童乐园,高速公路„„
(3)说说在太空出现什么情况?(没有大气,会失重,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失重的各种不同动态和在睡眠、饮食时失重的有趣状况)3.画太空——欣赏作品,评价学习。(1)课件展示多幅学生作品。
(2)说说这些小朋友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
三、创作
大胆设计造型独特的航天飞行器、奇异的外星人和壮观的太空城市,描绘出一幅未来人类在神秘太空世界进行探索、旅行的图片。教师巡回指导。
--2--
四、评价
表扬想像奇特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其作品。
五、拓展
3.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古建筑2-湘美版(2014秋) 篇三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
涞源第一小学
孙艳玲
课型:表现(线描写生练习)
教学目标:
1.引起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生活及大自然的美,体会和了解本地景物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能大胆、创造性的表现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能学会取景及巩固写生、构图知识。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艺术。
教学重点:认识生活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多角度
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
教学难点:取景、构图、认识到画面形的处理和安排,是作者把自然形变成艺术形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具:线描作品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练习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围绕主题收集丰富的学习资料,如风景图片、影视资料等。
2.准备绘画工具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用多媒体放映幻灯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片。
提问: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见到过这些熟悉场景呢?美不美,是不是留意过这些风景?(揭题:《身边的风景》)
2.教师小结: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乏用心感受美的心,缺少对事物认真观察,只要认真观察我们同样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只要去留意观察,细心体味,你就会发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卷。
二、讲解如何取景构图。
1.当我们看风景时,能看见的风景很多,如何来取景呢?为什么要取景?
面对生活中我们常见、熟悉而又美丽的风景。要想把这些风景表达到纸上,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呢?这就突出了取景的重要性,面对美景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都要画下来。有两点对初学者要重点说明一下:
一是,照抄自然景物,如同照相机一样,把自然界的(即眼下能看到的)景物一五一十地全搬上画面,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也是绝对做不到的。
二是,培养自己的敏锐观察力,注意观察方法。
2.取景:在取景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的是确立主体,根据主体选取景物,根据画面需要选取亮点进行构图,取景时不要面面俱到,大而空泛,应本着小而精的原则。
3.多媒体放映图片结合图片分析怎样取景。
取景时选择能够触动内心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的主体进行写生,写生时要突出重点以表达情感为目的,主次分明。
可做取景框,双手组成镜框,先观察周围的景色,选取吸引你的部分,仔细观察,确立主体。
4.把你看见的景象用简单的线条画下来。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三、讲解描绘步骤:
1.起稿:选好要表现的风景,确定画画主体景物安排好构图(强调构图要恰当,使学生在写生时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把精力放到主体物上)
2.根据画面主体用简单的线条勾画草图,可适当进行取舍和位移。
3.深入:对定好的草图进行深入的刻画,可整体考虑也可从局部画起注意线条的疏密简繁。
在写生时用线要点、线、面结合搭配,利用线条的疏密突出主体,使画面充满节奏美感。
四、分析范图:欣赏线描作品和学生作品。
分析作品的取景、构图、用线
五、风景写生练习
1.要求:能勾画出草图并简单对主体进行描绘,用线肯定、大胆、流畅。
2.指导学生选景写生:
(1)选好要表现的风景,确定画面主体景物、安排好构图。
(2)先用简单的线条勾出整体轮廓图。一次画不好,可以反复修改。
(3)细节刻画,注意线条的疏密。
六、作品展评:
七、课堂反思及总结:
4.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古建筑2-湘美版(2014秋) 篇四
教材分析:
花灯又叫彩灯,是我国流传甚广且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本课以花灯为题材内容通过赏灯、说灯、做灯实施教学活动,旨在了解花灯这一民间艺术。
闹花灯教学中分别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花灯特点,概括出传统花灯两种基本形状:圆形、方形,并欣赏现代花灯造型的丰富变化,接着介绍花灯的两种不同手法,而本课主要采用刻纸的方法来制作花灯,深入浅出是学生既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学到知识。
课业类型: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和花灯的历史
2.了解不同花灯特点和造型,掌握刻纸类花灯制作手法。3.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花灯的不同造型 教学难点:刻纸类花灯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教师播放课件,学生欣赏,视频里表现的是什么节日?节日里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通常会干些什么活动? 2.揭示课题: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节日里人们放鞭炮、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等活动来庆祝节日。今天,我们就学习做一盏漂亮的花灯,也来闹一闹元宵佳节,感受一下节日里的热闹气氛。
3.板书课题:闹花灯。
二、教授新课
1.花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一,从唐宋年间开始流传,形成年年闹花灯的习俗延续至今,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漂亮的花灯:提问:你发现这些花灯造型怎样的?这类花灯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归类,板书:
一、圆形;)2.师:对比之前的花灯,这两盏花灯造型是怎样的?装饰手法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师:刻纸类花灯与其他花灯不同之处?(归类,板书:
二、方形;)小结:圆形和方形是传统的基本花灯造型,不同的色彩、装饰手法给人不同的感受。
3.了解现代花灯作品:
师:随着时间和人们需求的发展,花灯在传统造型基础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像一个什么形状?(鱼形灯)、师:这类大型的放在地上花灯给你什么感受? 生: 师:造型逼真 气势恢宏 用于大型灯盏 节日庆祝除了这种供还有放在水里的河灯。有谁知道河灯有什么作用?
生:
师:花灯除了漂亮美观之外,还有祈福许愿的作用
小结:花灯的种类多种多样,艺人们因材施艺,因艺造型,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花灯。
4.师:那么造型各异花灯如何来制作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第一种彩扎类花灯(欣赏课本)
三、方法指导 :
师:今天我学习一种更为简练实用的方法来制作花灯——刻纸花灯
刻纸类花灯制作步骤 1.教师做适当的示范:(1)折纸:做框架(圆形、方形)(2)装饰:剪刻、贴纸、描绘(3)捆扎:灯绳
2.欣赏学生刻纸花灯作品,提问:这些作品的选材、造型和装饰分别有什么特色,你也能试着做一个花灯吗?
四、自主表现
1.学生分小组动手合作制作一盏花灯。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并对学生制作上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
五、评析交流
1.将学生作品悬挂展示。布置观灯会 2.提问:
教室里的花灯展上,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元宵节里提着自己的花灯闹元宵、许祝福。
七、课后延伸:
花灯制作还可以用水果、塑料桶之类材料采取镂刻的方法制作,课下同学们可尝试制作。
5.湘美版一上美术说教材 篇五
湘教版美术小学一年级上册说教材
今天我研说教材是湘版美术一年级上册,下面,我着重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等方面来谈谈我对本教材的理解。
一、说课标
根据《美术课标》小学美术的课程总目标为:
1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3、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其中
第一条体现了知识目标:
第二条体现了能力目标
第三条体现了情感目标
二、内容标准
本学期一年级使用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实验教材。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安排了四个新的学习领域。
1、“造型、表现”(即运用多中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2、“设计、应用”(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梅花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3、“欣赏、评述”(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组部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4、“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这些课程内容新颖,版面美观,贴近学生的生活,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
二、说教材
本册教材包括二十个课题。教学安排考虑幼小衔接的内容,同时,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与需要。
教材突出艺术学习的价值;隐含学科知识技能,在低年级学段更注重感性的积累和体验;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艺术能力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内涵,从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选择人文主题,并注意单元主题的延伸与拓展。教材内容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
(一)、教材编写意图
湘版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在科目编制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养成,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与尝试,强调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美术学习活动的体验与认识。在教材中,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美术创作活动,让学生选用多种媒材进行尝试美术创作,鼓励学生勇敢去做、去表现。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了锻炼,学到新的美术创作方法,还体验到大胆创造表现的乐趣,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就会更加高涨。
湘版教材打破了单一知识结构框架,建立起学科内不同类别知识的相互综合和学科间相互交叉以及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综合的体系。音美结合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熏陶。
(二)、编排体例:
下面我就《我的太阳》这一课为例来说说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通过图片我们不难看出:
湘版的美术教材图例资料比较丰富,体例、版式设计美观,体现出独特的视觉特色和可读性,将随堂练习和作业改为了活动,符合学生的行为特征。
(三)、教材的逻辑联系与知识整合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走出来,他们需要一个适应、热身的过程,这些在本教材中也有体现。
本册共20课,其中前四课《大家一起画》、《花花绿绿的糖纸》、《绕绕涂涂》、《有趣的拓印》是属于热身引导课,让学生通过造型游戏的方式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
5-11课《我的太阳》、《奇妙的撕纸贴画》、《做拼音卡片》、《小鸟找家》、《鸟语花香》、《小动物盖房子》、《数字变变变》、则是让学生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12-20课属设计 应用领域让学生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六、教学方法建议:
1、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因此要特别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特别让他们记住在准备工作,上课纪律,及作业等方面的一些要求。抓住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无法长时间端坐的特点可以结合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录像、范画、参观、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检索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6、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渗入思想品德教育。
7、欣赏评价: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价。
七、评价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来评价,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4、建立促进自己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面就此结合笔者的一些做法,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当地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民间美术种类多,影响大,如陶瓷、剪纸、风筝、砖刻、剪纸、年画等,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开发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围绕对当地传统造型艺术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学习活动,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发掘地方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
寺头自然环境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术学科开发与利用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美协组织的小画家联谊活动;参观地方美术展览活动;利用节假日去公共场所进行寻求美的足迹……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通过学生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和写生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欣赏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废弃物品、材料进行再开发创造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河边有漂亮的卵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卵石的自然纹理设计制作各种精致的卵石画,还可以根据卵石的造型特征精心粘接塑造新的艺术形象;用煤精、废砖头等进行工艺作品创作;用泥土制作泥塑、彩塑等。这一系列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从学科角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学会美化生活,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弃物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美化意识。
四、开发利用社会人文资源,促使教学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民间是一块内容丰富的文化课堂,乡土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美术课教学可以把课堂扩大到教室之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和实践相结合,会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使他们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节日风俗链接着人们特有的精神与实践活动,是美术教学宝贵的素材库。这一年四季的节日里,民间美术作品记载着人们的生活,丰富和娱悦着老百姓。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在拍下了一组照片,有舞龙灯、敲锣鼓、捏面人、吹糖人,最多的是花灯,这些照片运用在《民间美术》这一课上,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提升美术学习效果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我们围绕校园中的运动会、美术展览、联谊会、学生摄影作品展等,这些活动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术教育成果的一块实验田。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要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对教材进行综合调整。只要我们能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能,就一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不断把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推进到更高的层次。
6.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古建筑2-湘美版(2014秋)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表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画表现意境的主要元素。
2、能够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分析具体作品。
3、能够通过短文描述自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和真切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基本特点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笔墨特点以 及意境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文房用具笔墨纸砚,以演示的方式展示宣纸上笔墨的效果。
2初步认识中国画:简单介绍中国画的流变。比较工笔画和写意画,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极其细腻地描绘物象。
3用笔—状物传情:以大观小的认识方法;“不似之似”;灵活变化的空间表现。
4.线描、书法比较:详解《五牛图》,你眼中的五牛图表现了什么意境?
四、板书设计
笔墨千秋
了解中国画笔墨特点和意境表现方式
1、介绍文房用具笔墨纸砚,以演示方式展示宣纸上的笔墨效果。
2、欣赏《出水芙蓉图》、《册页——荷花翠鸟图》、《千里江山图》王 希孟、《册页——荷花翠鸟图》、《册页——鱼》朱耷、《韩熙载夜宴图》、《送子天王图》、《渔翁渔妇图》及篆隶草书图解;
《五牛图》韩滉、《墨葡萄图》(徐渭)、《容膝斋图》倪瓒、《山水图轴》黄宾虹
五、作业与练习
1、由学生归纳中国画的表现特点教师进行补充。
2、参照教材上的一幅作品。
3、撰写一篇分析笔墨特点的短文。
4、尝试中国画笔墨感觉。
六、教学反思:
第2课 梅竹言志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梅与竹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学会梅竹花鸟的基本笔墨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体会; 传统绘画技巧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梅竹形象及象征意味的探讨与讲解。2画梅技巧的教学:梅花花朵和花枝的勾画技巧。3画竹:竹竿、竹枝、竹叶的画法。4花鸟绘制:简要讲解。
四、板书设计
第2课 梅竹言志
1、梅与竹象征意味
2、画梅的技巧
3、画竹的技巧
4、花鸟的基本用笔手法
五、作业与练习
1、欣赏梅花作品,分析其中寓意和表现手法,写一篇300字小文章。
2、临摹或者自主绘制一幅梅、竹或花鸟图。
六、教学反思:
第3课 寄情山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时,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学习山水画中树木、山石的绘法和山水画的布局。
二、教学重难点
山水画意境的体会和表现手法的理解;树木、山石等山水画元素的绘画技巧以及山水画布局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富春山居图》,体会其中的意境,然后讲解;
2、树木和山石的绘制技巧讲解;
3、山水画的布局讲解。
四、板书设计
第3课 寄情山水
1、中国传统山水画介绍
2、树木和山石
3、山水画的布局
五、作业与练习
1、简要画出大小两颗树,表现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的生动姿态。
2、尝试运用所学树木、山石画法,创造一幅山水小品,并与同学交流你所表达的意境。
六、教学反思
第4课 用笔画触摸细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认识、感受材质,基本掌握运用材质来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材质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材质的形式语言及运用材质形式特征来进行创作; 材质与形式特征的和谐对比原则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体验探究认识材质(4分钟)
2、认识材质。问:你手中的材料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石头、布、毛线等不同材质的软与硬、光滑与粗糙等质感特点。学生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增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问:日常生活中的材质在人们心中有什么感觉?例:石头在我们心中是什么感受?棉花是什么感受?要表现现代感用什么材质?要表现古朴感用什么材质? 学生举例说明,讨论不同材质在人们心中的感受。(石头都很坚硬,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棉花轻盈柔软、温馨;不锈钢可表现现代感;木质材料自然质朴,可表现古朴感。)
4、师生共同小结:材料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用不同的格料表现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学习探究材质运用
5、发现细节(讲解)。
6、讨论与学习细节的表现手法
四、板书设计
第4课 用笔画触摸细节
1、导入:欣赏《查波罗人复信给苏丹王》,讨论图中你最细化的细节。
2、发现细节
3、细节的表现手法
五、作业与练习
1、用熟悉的工具描绘你认为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尽量表现你观察的细节。
六、教学反思:
第5课 静物画有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欣赏静物画的一般方法,了解静物画表现情感的关键手段,并能就静物画作品结合自己的感受发表独特见解;
2、了解绘画造型基本要素在静物画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于静物组合,构图和改画的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倾注个人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静物画构图和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引导学生就课题展开议论:提问学生:例如构建一座房子,首先第一步是要干什么?引入主题
小结: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出于对表现生活的兴趣,描绘那些静止的物体,表达他们的心声,把极其普通的对象变成了富于美感的艺术品。
2静物画的情感表达(讲解)。3静物画的构图处理。4静物写生步骤讲解。
四、板书设计
第5课 静物画有声 1“静中有声”,体会画家心灵和情感的交响。
2静物画的情感表达—形、色、质、光影、构图和空间造型 3静物画的构图处理—主次的布局
4静物写生步骤讲解—道具、构图、色调、细节把握
五、作业与练习
参照写生步骤,画一组自己摆放的色彩静物。
六、教学反思:
第6课 公益招贴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自己所在的生活、学习环境,确定主题,设计一幅公益招贴画。
2、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招贴画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认识公益招贴画的特点和设计要求,感觉公益招贴画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宣传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益招贴画设计的表现形式。
难点:公益招贴画设计的创意,以及将创意用图文(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搭配适当的色彩,设计的主题紧密围绕“综合,探索”活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2006年重庆特大干旱录像。
镜头一:地壤龟裂,农作物枯萎。
镜头二:人畜缺水,老井干沽,辛苦担臭水。
问:你有何感受? 保护自然,节约用水,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更应保护环境)
引出表达方式——公益招贴画。
(二)通过展示二组图片比较 A组为公益招贴画
B组为商业广告画
1、让学生学会讨论区别
2、教师总结公益招贴画的概念,特点。
A、般矗立或张贴在公共场合。
B、图像色彩鲜明、强烈。
C、文字简练。
D、不以盈利为目的。
E、迅速传达信息。
(三)设计要求与方法
1、教师现场创作“环保主题”招贴画;
2、让学生分析讨论此画的组成要素,构图,图文处理等。
3、PPT欣赏不同绘制方法制作的招贴,辨析不同的视觉效果。(水粉、粘贴、电脑制作)
4、同一主题招贴画欣赏,用不同创意表达,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四)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要求:设计一幅“环保”为主题的公益招贴画。
(五)展示交流、评价定位
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自评、互评,师点评总结。
(六)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
第6课 公益招贴设计
1、公益招贴构成的要素:图形、文字、色彩
2、公益招贴设计的方法
确立主题—选择要素—绘制草图—组合创作并修改
五、作业与练习
设计一幅“环保”为主题的公益招贴画。
六、教学反思
第7课 远古的呼唤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从美术作品中探寻原始人的文化与生活。2了解原始人各种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原始人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重点体会和理解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历史的久远,时空的屏障,使我们很难确知原始人的文化生活。遗存在世界各地的石器、风格粗犷的洞穴壁画,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岩画、具有生命感的雕塑….2欣赏和探讨原始人的各种遗存作品。3讲解原始人的图画 4讲解原始人的装饰
四、板书设计
第7课 远古的呼唤
1讨论:原始人的艺术作品 2原始人的壁画 3原始人的装饰
五、作业与练习
制作面具、服饰、装饰品等演出道具,选择“收获”、“打猎”、“灾难”等原始人生活主题来设计剧情和表演场景,进行模拟演出。
7.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古建筑2-湘美版(2014秋) 篇七
《小小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大胆尝试用手指印画,通过欣赏、观察范画作品,引导学生用手指印作画,并能够在指印上做出各种创意的联想。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手指印画的乐趣。
3.尝试进行手指印画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体验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利用手指印画大胆地创造出各种形象,并添画组合成有趣的图形。
教学难点:
感受手指变化后印画所带来的趣味性指印的联想和画面内容的组合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范画、颜料、调色盘、水彩笔、图画纸、指纹纸、湿纸巾等。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以《手指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出示课件)小小手,真能干,十个指头本领大。蘸蘸颜料印一印,添添画画真有趣。
同学们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
十个手指头也有秘密,大家看一看,发现了什么?
那么手指蘸上颜色印出指纹,我们可以让它变成什么呢?
二、出示范例,引导学生欣赏
出示课题《小小手》,课件展示范例,了解指纹添画的奇妙之处。
三、结合儿歌,示范指纹添画的画法,学生体验。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我是怎么让指纹大变身的。
2.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示范指纹画的画法。
儿歌:小小手,真能干,十个指头本领大。蘸蘸颜料印一印,擦干手指换颜色,然后拿笔画一画,马上变成桃子,色彩干净又美丽。
3.(出示课件)你能把这个指纹变成什么?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四、操作实践,体验创作的乐趣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表现真棒,你们的手指印会怎么变呢,老师很期待看到你们的成果,用添加的方法,把你印出来的手指印也来变一变吧。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创作(配乐)
2.学生们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疏通难点。
五、展评添作、体验成功
1.展示作品,贴在板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评一评,选一选谁的作品画面最漂亮、谁的想法最有趣、谁的颜色最鲜艳……
2.引导学生从颜色、画面内容、奇妙构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
六、小结
8.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古建筑2-湘美版(2014秋) 篇八
教材分析: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三种——抽象艺术。抽象艺术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这是它与具象艺术和意想艺术的区别所在。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冷抽象”和“热抽象”,严格的“抽象艺术”是指那种完全抛弃了任何可视自然现象的表现形式。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让学生对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艺术上的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必求全。
过程•方法:
1、了解抽象艺术的概念和鉴赏抽象艺术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2、能从抽象艺术的形态、语言、艺术美等方面表述自己对抽象艺术的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名画赏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2.以美的角度在生活中寻找美,创造美,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教学重点: “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评价抽象艺术 教学准备:计算机、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对比引入新课
比较具象、意象抽象艺术作品
学生区分什么样的作品是具象、意象、抽象的引出课题(板书)三幅作品初步认识抽象艺术--抽象艺术是被发现的
1、讲述康定斯基如何’发现’抽象艺术。教师总结看似偶然,其实它的出现是必然的。
2、了解抽象艺术产生的背景(摄影、摄像技术的发明)
3、对比欣赏蒙得里安的《红树》、《灰树》、《开花的苹果树》。
学生答:红树比较像树,灰树有些像又有些不像,而开花的苹果树则非常不像树。
4、教师归纳:具像发展到意象,最后才到抽象。所以抽象艺术的出现是必然的。《红树》、《灰树》、《开花的苹果树》。
两种抽象艺术(深入认识抽象艺术)
(一)冷抽象
1、蒙得里安和《百老汇的爵士乐》
2、什么是冷抽象
一、欣赏蒙得里安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学生谈感受[学生交流内容] 学生1:我看起来就像坐在飞机上鸟瞰城市时的景象。
学生2:我觉得蒙得里安像一位预言家,作品是二十世纪40年代的画,却像我们这个时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电子网络一样。学生3:纵横交错的线条像美国发达的交通网,小方块像各式各样的汽车在大道上奔驰。
学生4:直线与方块的构成,画面不拘一格,就像美国人那种开朗的性格与灵活多变思维。
学生5:我觉得各式各样的方块就像夜总会和歌剧院一样遍布于百老汇街的大街小巷。学生6:我觉得像霓红灯随着爵士乐的节奏而闪烁。鲜艳的色块象百老汇夜晚的霓红灯光闪闪烁烁、一明一暗;直线和竖线象百老汇大街小巷横平竖直;其中的大小方块象街道上跑的汽车,鸣着喇叭象萨克斯和小号的滴滴答答悠扬的声音、金属的光泽、还象音乐上的五线谱高音低音跳跃的鼓点。
二、提问;这幅画的语言元素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点、线、面方面分析)
学生;全是由直线构成,形成直角关系,并由方块构成,互相平行且垂直。
老师归纳;凡是由直线、几何形构成,看起来比较冷静、理性的抽象作品就是冷抽象作品。蒙德里安是冷抽象代表人。(板书)
1、《百老汇的爵士乐》
2、蒙德里安简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课知识
二、新授
(二)热抽象
1、康定斯基和抽象艺术
2、什么是热抽象
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即兴之31》
提问:从即兴二字,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当时是怎样的心态?
学生:充满激情,这幅画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是不是还是由直线,几何形构成的比较冷静、理性的呢?
学生:不是,它是由曲线,比较乱的形构成,一点也不理性,相反比较随意。
老师:很好,大家分析的非常不错,康定斯基的这幅画是典型的热抽象作品,我们只要记住像这种由曲线,自由形构成,感受性较强,笔势较明显的大都是热抽象作品。康定斯基是热抽象代表人。(板书)
1、《即兴之31》
2、康定斯基简介
(三)学生练习
辨别冷抽象和热抽象作品 让学生辨别一些作品,哪些是冷抽象,哪些是热抽象。(通过提问,回答并说出为什么,来巩固理解两种抽象风格)
理解抽象艺术的艺术美
抽象艺术的艺术美:1形式与色彩、2构图与笔触、3材料与肌理、4空间与透视、5光影与运动
刚才我们已经欣赏了各种抽象艺术,并且也学会了区分冷抽象和热抽象。那么抽象艺术到底美在何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抽象艺术的五点艺术美学生活动:由四个组分别分析前四个艺术美,最后一个由老师来补充。
A组选择作品《白上白》
冷抽象,该作品由直线,正方形构成画面感受非常严谨,冷的白和暖的白让人感到理性。B组选择作品《作品36号》
无上无下、无前无后的满构图,笔触随意,姿势笔触绘画。
C组选择综合材料《隐现3X》
银灰色的金属材料给人一种理性的感觉,流畅的曲线线条带给人自然的美感,一点红色若隐若现。
D组选择作品《红窗》
菱形所形成的方向既像里转又像外转,产生视觉错觉感,从颜色上由深红到浅红到明黄有种空间感
E老师总结 选择作品《26-4-94》
色彩上前黄后绿,产生明暗空间的视觉感受,方向一致笔触强烈,有运动感。
学生有说不到位的地方老师予以补充,学生初步有个了解即可 课堂引申
中国抽象艺术
1、原始彩陶
2、草书
3、赵无极 彩陶图片、作品图片 尝试练习画抽象画
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
大师能创作抽象艺术,我们能不能创作抽象作品呢?尝试结合背景音乐进行即兴创作(可以用冷抽象也可以用热抽象的风格)
巡回播放音乐及大师的作品 展示评价-自评、点评
结束语 抽象艺术作为无主题、无逻辑、无故事的艺术,是经验之外的生命感受,它追求创新挑战经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美图画,抽象艺术用鲜明的个性及艺术符号来完成画家对艺术的生命体验。
【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古建筑2-湘美版(2014秋)】推荐阅读:
(湘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飞天畅想》教案05-09
2015湘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05-08
六年级美术下册 走向明天 1课件 湘美版01-12
湘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花样课评02-09
五年级美术家乡古建筑11-16
湘美版小学美术课件04-11
湘美版三上册美术教案02-10
一年级上美术赣美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