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精选10篇)
1.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 篇一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大的宅园(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覆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著或背负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2.《寡人之于国也》“喻”字考辨 篇二
人教版解释的思路是: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这样解释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因文生义。《孟子梁惠王上》共七章,其中确实有几处比喻,比如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好杀戮的君王,比作盼望的七八月间救命雨水的禾苗。孟子用“禾苗”比喻百姓,用“雨水”比喻君恩,这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这两个比喻相互照应,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到第五章“寡人之于国也”中“请以战喻”,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过是程度较轻却讥笑别人。根据文意,把“喻”翻译为“比喻、打比方”似乎也颇合情理。其二,古文注释家释义为比喻。如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一向以注释准确著称,是当代《孟子》读本之一,在学术界中享有盛誉。在《梁惠王章句上》一文中:王好战,请以战喻。译为: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喻吧。再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孟子文选》也解释为“比喻”。其三,因人生义。孟子的门人曾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使用比喻的有93章,一共使用比喻个数159个。所以孟子散文善用多样的比喻,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与人们习见的事物作比,用直观感觉,因势利导,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顺理成章地达到传播仁政思想的目的。孟子独有的劝说特点让这个“喻”的释义成为比喻。可孟子好用比喻并不意味《孟子》中出现的每一个“喻”字都是“比喻”义。如《孟子·告子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其中“喻”释为“知晓,明白”。
这里的“喻”究竟是不是“比喻”义?我们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考释。
首先,我们要看“喻”从何处来?这需要我们探寻一下“喻”的源头。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并未见“喻”字,既然我们见到的先秦文献中存在“喻”字,该书却未能收录,原因是什么?笔者在该书中找到了形体相关的“俞”、“谕”二字。《说文》【卷八】【舟部】:“俞,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很明显《寡人之于国也》中“喻”字与水、舟无关。《说文》:“谕,告也。”有一篇关于解释“俞”字的文章,它从以“俞”为声符的诸多形声字入手,调查其共同的语源义。而“喻”字恰恰在这一组形声字中。它总结了含有“变动不居、畅达前行”意义的字,其中就有喻和谕;而“谕”字排在“喻”的前面,可见彼时“谕”使用更多且“喻”同“谕”。《集韵·遇韵》:“谕,《说文》:‘告也。一曰晓也,亦姓。或作喻。”《广韵·遇韵》:“谕,譬谕也,谏也,又姓。”“喻,同上。”《说文·言部》:“谕,告也。”《类篇·言部》:“谕,《说文》:‘告也。一曰晓也。”又口部:“喻”。这几个证据证明了“喻”是“俞”的声符字,也是“谕”的异体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晓谕人者,皆举其所易明也。”在古代汉语中,晓是明白、知道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告也”。在先秦汉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是晓的意思;对于“王好战,请以战喻”,汉代赵岐的《孟子注》说:“因王好战,故以战事喻解王意。”喻解,就是说解,开解之意,用战事来使您明白。喻并不是比喻、打比方的意思。所以,歧义也就产生了。那么,比喻之义从何处来?喻通谕,譬喻亦作“譬諭”,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现在一般称为比喻。如《荀子·非十二子》:“辩説譬諭,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姦説。”这也是“比喻”义最早出现的地方。它使用的范围是辩说,作用是委婉劝谏或顺礼义。《寡人之于国也》正是孟子劝谏梁惠王实施王道的辩说,请以战喻的“喻”字解释为“比喻”无可厚非。
在现在能够看到的文言材料中,“喻”字出现并不多见,它的解释现今已分为四种,一为《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皇疏(南朝皇侃所注《论语》)解释为:“喻,晓也。”即明白。二为《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解释为“比喻”。三为《淮南子·修务训》:“故作书以喻意。”解释为“表达”。四为《礼记·文王世子》:“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解释为“告知”,同“谕”。现代汉语用并列(联合)的构词法将比和喻组在一起。现代汉语词典中,喻的含义被分为四类。其一:说明,告知。如晓喻、喻之以理、不可理喻。其二:明白,了解。如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三:比方。其四:姓。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可以得出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喻”字应解释为“说明”。由于古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中学文言文的解释常常有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古文注释家常常采用“两说并存”或“亦通”的办法,这对教学是否有益仍待商榷,我们只能补充新的证据进行考察、辨析,提供不同的可能性,以益于注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周国瑞.中学古诗文注释汇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7]程翔,郑晓龙,严寅贤,翟小宁.特级教师高中文言文译解(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刘凌.释俞[J].兰州学刊,2013,(9).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H].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3.寡人之于国也 篇三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们的写作主导方向将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以表述自己观点、主张、意见等的文章。按照一厢情愿、畅所欲言的标准看,这种论文并不难写,可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才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诸子散文,而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的著名的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
二、教师诵读课文
三、理清本文的思路,翻看课后练习二,在自己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即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孟子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也就是孟子用以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是用以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是变相回答“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若用原文回答问题和分析,则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就是写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同时用以说明孟子“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第五自然段相当于从反面论证,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表现。
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诵读时一般还可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提问的办法逐段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分别由老师提问或老师以自己解答的办法积累实词和熟悉掌握有关的古汉语常识以及古汉语句式。
其中:在文章开头段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中,宜让学生掌握“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之”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
“则移其民于河东”,除书上有关的注解外,该句应译为“就转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中的“之”亦为取消主谓独立作用,但“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三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第二部分中“孟子对曰”中的“对曰”为“回答说”;“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而”为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中的两个“而”可用“而后”连在一起当“然后”译即可;至于“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句宜译作“拿上(向后跑)五十步的笑话(向后跑)一百步的”为好。
这部分字面以外有些学生很有可能不太理解整体意思是怎么回事,即按照本段内容总体来说是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意思,但孟子“以战喻”和本段最后一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之间的意思该如何联系呢?这一点完全可以让同学们先讨论讨论,如果效果不理想,教师再作解答。即既然承认向后跑多少步都是跑,并无实质上的区别,那么作为当统治者的,其用心程度如何,也并非有绝对的可比性,那么你个人一厢情愿认为百姓都该投奔你,同样也是没有依据的。
本文的第三部分中除已有的注释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再可以值得专门解释的。
之后就仍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并彻底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背诵方法如前一单元文言文。
4.《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教案 篇四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
对梳理的知识点进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梳理 教师总结 讲授 高考动向:文言文阅读
一、通假字
1. 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无,毋,不要)
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无,毋,不要)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4. 涂有锇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二、词类活用
1.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名作动,击鼓)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3.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作动,归罪)4.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5.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作动,称王)
三、重点字词解释
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3.河内凶亦然(亦然,也是这样)4.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无如,不如,比不上)5.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6. 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喜欢;请:请允许我)7.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之:助词,无义;既:已经。)
8.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兵:兵器,武器;或:有的人)9.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走:逃跑)10.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1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12.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时:季节)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学校;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戴:背着东西,顶着东西)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人食:吃人吃的东西;检:约束)1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17.非我也,岁也(岁:年成)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异:区别)
四、古今异义
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指黄河;今指一切河流)2.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古义“跑”,今:行走)五、一词多义
1.数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shuò)D、数罟不入洿池(数cù:密)
2、发A、百发百中(发射)
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调,派遣)C、涂有锇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
3、直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C、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
4、兵A、非我也,兵也(兵器)B、穷兵黩武(战争)
C、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D、草木皆兵(士兵)
5、胜A、驴不胜怒,蹄之(能忍受)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E、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六、文言句式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宾短语后置)2.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短语后置)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宾短语后置)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5.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宾短语后置)
七、翻译句子
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译: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译: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迁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迁移他的小米到黄河以北。3.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别国的政治,比不上我用心。4.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5.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止。6.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7.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8.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9.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5.《寡人之于国也》指导教学案 篇五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情目标: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2.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2)熟读课文、翻译文章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翻译文章。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2分钟)(展示)【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其进锐者,其退速。【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6)仁者无敌。【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9)民事不可缓也。【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简介孟子思想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自学过程:(12分钟)
1.用恰当的感情和速度朗读课文(结束后请学生朗读并评价)2.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1)生字疑难字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â)兵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xù)无(wú,同“毋”)失其时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3)学生展示朗读 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熟读课文。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10分钟)
1.同伴互助: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翻译,听者即时纠正补充。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四、释疑(6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五、练习检测(15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衣()帛数罟()不入洿()池庠()序 养生丧()死无憾鸡豚()狗彘()之畜()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涂有饿殍通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 河内凶古义今义 请以战喻古义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 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今义
4、翻译下列语句
⑪“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⑫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⑬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丰县民族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指导教学书
时间:2014年4月22日主备人:审核人: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情目标: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2.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2)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复习提问(2分钟)抽查读课文、翻译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各段的主要内容和词语要点。自学过程:(10分钟)
1.用恰当的感情和速度朗读课文
2.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背诵课文。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5分钟)
1.组内质疑互帮,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四、释疑(18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出疑问:尽心焉耳矣,民不加多 分析原因:五十步笑百步 根本措施:施仁政、行王道
(一)诵读、梳理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
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三)诵读第五段。措施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丧死→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四)诵读第六段。措施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帛食肉,→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五)诵读第七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1.孟子是用什么方法分析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3.孟子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时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分析。
4.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5.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达到王道的成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方面?(1.参考答案:比喻说理
2.参考答案: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参考答案: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油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4.[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参考答案:“不违农时......”“五亩之宅......” 养民(物质):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 教民(精神):实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情目标: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2.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疏理重要知识点(2)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背诵文章。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抽查背诵(会背的给小组加分)(2分钟)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疏理文言要点; 自学过程:(8分钟).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整理笔记。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5分钟)
1.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四、释疑(5分钟)
A.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B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1.词类活用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名词作动词(2)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5)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作动词 2.文言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3、通假字
直——只颁——斑无——毋涂——途
4、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五、练习检测(25分钟)【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④数罟不入洿池()2.发①百发百中()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4.兵①非我也,兵也()②穷兵黩武()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④草木皆兵()
5.胜①高处不胜寒()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③百战百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二).默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巩固提升】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2.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之义(兄弟友爱)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3.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 4.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B.②③⑦C.③④⑧D.⑤⑨⑩
5.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6.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 7.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
8.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9.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D.多用比喻、对比、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10.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1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第二课时答案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数数目几,若干读shuò,屡次读cù,密 发发射派遣打开花开 直不弯曲仅价值 兵兵器战争军队兵士
胜能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 二.默写:略 【巩固提升】
1.答案C(供养活着的人)
2.答案C(A或,有的人B请,请允许我„D通“斑”)3.答案C(C按ABD用、拿)4.答案C 5.答案D(①对②到③比④在⑤和)6.答案C(②④⑤⑦为介词结构后置)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B(战国)10.答案B 11.参考答案: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2.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13.参考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篇六
本文选自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在此之前,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分别是古代叙事性散文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与本文相较,文本内容较长,涉及的文言词句的知识点较多教全面,已经给学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因此,把梳理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以释疑问难为主。
本单元重在议论说理,那么,学习议论的艺术,感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并联系现实做适当延伸就成了课堂的重点。本节课立足于文本,围绕孟子的“仁政”思想展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议论能力。同时,借助朗读体会孟子雄辩的艺术特征。
同时,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孟子不仅创立了仁政学说,也关注道德伦理,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让学生对此有所涉猎和思考,也是帮助他们感受孟子的有效途径。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预习疏通词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学习其论辩艺术。
过程与方法:教师用情景设计、问题启发作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式学习与小
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文章雄辩的气势,关注现实社会,注重提升修养。
【教学重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播放百姓逃难视频)张养浩曾说,这天下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刚才的这个短片里,我们看到了战乱之时,百姓辗转流离、彷徨悲苦的凄惨情景。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学生回答引导)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
整体把握
齐声读,整体感知
学生拿着笔,将自己的与集体读音不一致之处做标记,读完后迅速核对统一。
自由读,疏通词句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此前的预习速读全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教师出示五个句子请学生翻译,以考查对文意的掌握情况。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内容探究
1、教师设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为三大块,分别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探究其心理,结合时代背景)
孟子是怎样向梁惠王说明道理的?(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修辞特点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讨论后要形成书面文字,推举出小组长做代表发言。回答要以文本为依据,适当联系所知的课外知识。
逐个解决问题(以学生的理解回答为主,教师引导辅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问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联系第二段“王好战”
介绍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匮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质相同
谈具体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选取一段让学生齐读,感受其充沛的气势
“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殍”的强烈对比,及“刺人而杀之”的比喻,指出了统治者应有的态度
此题的关键点在于,不只是对原文的翻译解释,而要进行理解归纳。
(“王道之成”相较于“王道之始”,在物质生活层面有大幅度提升,并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层面。)
孟子,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减轻刑罚,轻徭薄赋;
制民之产,使民以时;
重视教化,与民同乐。
原来孟子是在告诉梁惠王,只要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就会心满意足了。带着这种认知,让我们一起再把最后三段朗读一遍。
探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孟子的“仁政”思想无疑是极具人文情怀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维持社会秩序的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但它的人文光辉并未消减,反倒在几千年后的现代社会里大放异彩。请联系现实,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提示:分田到户,使农民都有土地
取消农业税,给以种粮补贴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家电下乡、城镇医保等
拓展延伸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博大不仅体现在治政方面,也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我选取了孟子学说中的几句,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引导学生提高完善个人品格,提高自身素质)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若学生打不开思路,教师可以以第二句做示范引导:
古人言:“知耻近乎勇。”羞耻感也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安于自己的落后,满足于现有的安逸,我们是永远没有办法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
结束语
这些文字所体现的仅仅是孟子思想的冰山一角。在群雄争霸的战国乱世里,在游说诸侯的艰难生涯中,孟子依然时时关心民生疾苦,处处传播道德伦理。他的光辉历经数千年的岁月而益发耀眼。那么,通过这短短的一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呢?请大家将你的想法在课后形成文字交给老师,给老师的教学以好的反馈指导。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提问:民不加多
析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解答:具体措施排比
7.《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校公开课 篇七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学习重点】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学习难点】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诵读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的心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也一直为这个美丽的梦想努力奔走,游说诸侯。在他52岁的时候,他来到了魏国,与梁惠王展开了对话,他是怎样向梁惠王说出他的美丽梦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寡人之于国也》,走进孟子的理想国。
(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案反馈 【预习自测】
一、字音 好()战 数罟()()弃甲曳()兵 胜()食 .....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孝悌().....颁()白 然而不王()者 饿莩()...
二、梳理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或五十步而后止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找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解释(1)填然鼓之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树之以桑
(4)七十者衣帛食肉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王无罪岁
3.解释重点虚词 以:(1)请以战喻(2)树之以桑
(3)以五十步笑百步(4)斧斤以时入山林
4.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1)非我也,兵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未之有也 5.翻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质疑释疑,合作学习
(一)正确率较低的题目 1.注音
弃甲曳兵()胜食()2.词义
或五十步而后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词类活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文言句式
(2)申之以孝悌之义(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未之有也
(二)疑问最多的地方 5.之
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加少 填然鼓之 6.而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7.(1)尽心焉耳矣
(2)斧斤以时入山林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是什么句式?怎么翻译?要求:1.积极讨论,随手记录。
2.把自己原来不理解的,现在已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加深印象吧。3.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下来或问老师。3.快速认真。
(记载了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文字跨越千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积淀中的经典。)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2.回答:
梁惠王就什么疑问向孟子讨教的?
孟子给予梁惠王哪些具体的建议?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改称梁惠王。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梁惠王急于招贤纳才,寻求救国治国之策,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四、浏览全文,回答问题
梁惠王就什么疑问向孟子讨教的?孟子给予梁惠王哪些具体的建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民不加多。(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教师补充背景:为什么梁惠王就这一问题向孟子提出了疑问呢?请看战国形势图,各诸侯国国君为了扩张领土,不断的发动战争,可以说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野”。人口大量减少,劳役繁重,生产力遭到破坏,兵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在当时这个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富国强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其目的就在于增加人口,为他成就霸权。而孟子呢,他是极力反对以武力来征讨天下的,他用一生的精力推广他的“仁政”“民本”思想,那么,他给予梁惠王那些具体的建议呢?)明确: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无罪岁
(齐读,特点:排比)
六、品读课文,文本研习
1.孟子提出的这些建议,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请就你理解较为深刻的一句,谈一谈你的看法。明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去服役,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君主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事要有限度,联想“则思三驱以为度”,对于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百姓丰衣足食,才会安居乐业。)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重视教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不做表面功夫,切实深入民众,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休养生息,珍惜资源,减少徭役,爱惜民力,重视教化,广布仁德,这些都是孟子“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认为做到了这些,就会怎么样呢?齐读“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这也是孟子心中的美丽梦想。在那个各个诸侯国都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孟子的这种理想确实是老百姓心中的理想天堂!孟子的理想是根植于“民众”的,所以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让我们看到了孟子那颗经世济民热血沸腾的心,这也是他的崇高之处。)
拓展延伸: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那么,现在的你有没有这种梦想呢?(有)时至今日,你觉得这个梦想离我们是慢慢近了,还是愈发遥远了?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回答)
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有“民生”“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基本指导思想“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2012年,十八大,胡锦涛主席提出“美丽中国”的理想。“让山绿起来,让人富起来”)
教师小结:有些梦想,已经实现;有些梦想,正在实现;有些梦想,有待实现。我们和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有着共同的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富有的,美丽的国度。同一个梦想,同一片中华大地,需要我们用同样的热血去实现。
孟子的思想跨越两千多年,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你能把这跨越两千多年的思想光辉,背诵下来吗?
2.同样是要“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要的是靠战争来争夺霸权,孟子提出以 仁政来让老百姓归顺,梁惠王和孟子的主张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如果一开始就说出他的想法,他能接受吗?那么他是怎样向梁惠王一步步地宣传他的思想的呢? 明确:
(1)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用了一个比喻,评价梁惠王的做法是“以五十步笑百步”。(抓心理,投其所好)
(补充: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与邻国相比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2)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仁政”之后百姓安乐殷富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展蓝图,引君入瓮))
(3)采用对比手法,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这样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梁惠王所谓的“尽心”,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样荒唐。(击现实,一针见血)即使历史之河流淌了两千多年,我们读他的文章仍然感受到他身上的浩然正气。
教师小结:孟子用心他敏捷的思维,雄辩的言辞,向梁惠王传达了他心中的理想王国。这样的理想在一个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里,很难被接受。然孟子,在一次次碰壁之后仍然不遗余力的为为民奔走,为梦努力。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些文字,重温他的思想,感受它的正义,体会他的担当吧!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憾:不满。.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畜:牲畜。.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A.弃甲曳兵而走 B.寡人之于国也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斧斤以时入山林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虽董之以严刑 则移其粟于河内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B)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客有吹洞箫者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D)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8.《寡人之于国也》的练习题 篇八
一、注音:
移其粟( )于河内 弃甲曳( )兵 数( )罟( )
不入洿( )池 不可胜( )食 衣( )帛( )
然而不王( )者 谨庠( )序之教
二、释词:
河内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弃甲曳兵: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直不百步耳: 不违农时:
数罟: 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 黎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斧斤以时入山林: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翻译句子(指明句式):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王好战,请以战喻。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文学常识:
1.《论语》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 体散文集,由 记载。
2. 、、、合称为“四书”。
3. 是记载 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
五、课文默写:
1. ,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
9.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 篇九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人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数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
发
(1)百发百中(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兵
(1)非我也,兵也(兵器)
(2)穷兵黩武(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4)草木皆兵(兵士)
胜
(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
孟子 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10.《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篇十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通过课后练习把握一词多义。
2、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
3、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孟子主张──仁政。
【教学过程】
一、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二、《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读课文,生字正音
弃甲曳(yè)兵
涂(tú)有饿莩(piǎo)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无(wú)失其时
谨庠(xiáng)序之教
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谷不可胜食也(shēng)
四、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然而不王者
3、之:
⑴ 寡人之于国也: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无意义。
⑵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⑶ 填然鼓之:衬字,无意义。
⑷ 树之以桑:衬字,无意义。
五、文言句式
1、否定句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2、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
六、分析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
1、提出问题:寡人之民不加多。
2、分析问题: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解决问题:斯天下之民至焉。
4、仁政内容:
孟子的仁政:
⑴ 民本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⑵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⑶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君王要“不扰民”、“不违农时”,要“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七、体味欣赏
1、结构严谨。
2、善用比喻。
3、气势充沛。
八、通过背诵练习感受孟子的语言魅力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王道之始也。
九、学以致用,课堂思考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十、课堂练习
一词多义。
十一、结束语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推荐阅读:
文言文译文及注释04-22
《口技》文言文译文及注释03-24
文言文《六国论》译文及注释04-13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08-12
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03-07
语文文言文译文及答案03-12
文言文的阅读及译文赏析10-22
简短文言文译文及原文对照11-15
祖逖闻鸡起舞文言文翻译及注释08-18
《新唐书·杨炎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