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试题:3-3-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1.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试题:3-3-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篇一
专题检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A.宗法制
C.君主制
B.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选B 材料中“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阐述的是西周分封制,故B项正确。
2.“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这样的变化()A.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C.强化了皇权的专制
B.带有鲜明等级色彩
D.顺应了儒学的发展
解析:选B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表明森严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强化了皇权的专制是在秦朝之后,故C项错误;儒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发展,故D项错误。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B.所谓“天”就是天理
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解析:选C 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可以防止贵族权力争夺引起的纷争,维持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争乃不生),故C项正确。
4.《左传》记载:“史佚之(西周初年太史)《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地域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宗法制度由此确立 C.诸侯国离心倾向渐趋强烈
D.“文化认同”是区分种族的主要标准
解析:选D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意为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同我们一条心。这说明文化成为区别种族的主要标准,故D项正确。
5.《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建立保密制度 C.维护皇帝权威
B.震慑谋反之徒
D.削弱丞相权力
解析:选C 秦始皇“弗善”是因为丞相车骑过多损害了皇帝的权威,捕杀在旁者也是因为“中人”泄密给丞相,有损皇帝权威,C项正确。
6.“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解析:选B 材料中“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顺应了时代趋势要求,故B项正确。7.(2018·泰州期中)《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顾炎武也曾说过:“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突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 B.提出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 C.正确揭示了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 D.已经认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
解析:选D 从《汉书》和顾炎武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廉政对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8.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记载()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 C.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D.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
解析:选B 解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侯国是分封制的结果,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B项。
9.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解析:选A 曹操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
10.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解析:选A 材料所述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材料“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表明当时的察举制没有依据孝廉的标准,暴露出来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
11.(2018·启东中学月考)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摧毁了门阀政治 C.促进了社会公平
B.扩大了政权基础
D.与人才培养脱节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制使寒门子弟缺乏政治素养,与人才培养脱节,故D项正确。
12.(2018·南京质检)《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曰:‘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结合唐代三省制,拥有审议、封驳权的是门下省,故A项符合史实。唐代门下省的五品官给事中有封驳权,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D项正确。给事中只有封还诏书的权力,但没有否决权,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故仍体现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B项错误。
13.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
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解析:选C 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控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政治上的统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物产富穰”“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信息说明江浙等省份富裕,显然设置行省的目的是搜刮财富,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少数民族信息,故D项错误。
14.(2018·盐城中学段考)元人程矩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选C 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下,长官拥有大权;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是中央派出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
15.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析:选C 材料中《大明律》加大了对“乱臣”惩处,强化皇权专制,C项正确;“协调了”“解决了”不符合实际,A、D两项不正确;内阁机构的运作和材料主题不符,B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8·盐城期中)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代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6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3分)解析:第(1)问,从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概括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关于继承方面,根据材料可从宋代殿阁制、元代中书省制等方面进行说明;关于创新,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可从拥有票拟权、地位有所提高等方面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从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等方面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参政优势。从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其积极意义。第(3)问,关于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
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试题:3-3-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推荐阅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12
全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3-05
2019版高考历史第一轮12-09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3-1-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06-16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7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限时训练03-02
中国近代史历史年表06-20
高考思想政治复习总结06-25
2023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训练题02-10
古代诗歌高考一轮复习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