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翻译(精选8篇)
1.古诗《登鹳雀楼》翻译 篇一
古诗 登鹳雀楼 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认识1个生字。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二、教学过程:
1、这首古诗浅显易懂。预习时可要求学生在自学生字的基础上,读读想想,看看靠自己的努力能读懂哪些诗句;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和同学讨论。
2、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试读、试讲。
学生试讲时,要注意学生提出的疑难之处,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对学生自己认为弄懂的地方也要注意辨析,看理解得是否准确。学生理解不准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点。
3、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
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
4、要弄懂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并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今天人们在使用中,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入海口尚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黄河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两行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
看见一轮圆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原指眼睛,这里指看。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万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 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摹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唯愿其愈高,望远者唯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予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5、活动提示
(1)“讨论交流”。这里是为学生创设的一种学习理解古诗的交流情境。里面提示了四种学习此诗的不同的想法供学生参考,为理解诗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使学生各抒己见,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不要只局限于以上四种想法,可与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方法,大家畅所欲言。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这是让学生更加明确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依山尽”是依山落下。“千里目”是眼睛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积累”。这里给出了唐代诗人李商隐《乐游原》这首诗,教师先简要介绍诗人以及诗歌大意,让学生在大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积累。尤其诗的后两句堪称传世佳句,而今人们已赋予它太多的理解,所以可组织学生查资料,展开讨论:如今人们是怎样看待夕阳的?
①诗歌背景:李商隐少年时就聪颖过人,19岁时得到牛党令孤楚的赏识,25岁中进士,此年做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牛党因此骂他“背恩”。以后牛党执政时,把他排挤了,他只好到各地节度使的幕府谋生,终生不得志。这首诗反映了他失望后又有点忧郁的心情,很有代表性。
②诗歌大意:傍晚时分,我感到心情很不舒畅;为了排遣情绪,乘车来到乐游原(今长安南)去欣赏风景。快要落山的太阳,确实是无限美好的;可惜已近黄昏,很快就会消失。
6、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怎样深入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料,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相关资料
1、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省永吉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雀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
唐人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
楼共三层,是当地的风景名胜,后来被大水冲毁。大浪淘沙,历史无情。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彩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
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2、黄河
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3、王之涣(688—742)
字季,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2.《登鹳雀楼》古诗词 篇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方的山峦渐渐地往下落,滚滚的黄河水向着大海滔滔地奔流。
你如果想要把这千里的风光和美景看个够,那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更高一层的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夕阳傍着青山缓缓落下和黄河奔涌着流入大海的景象,气势磅礴,景观壮美,给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的感觉;诗的后两句,是写诗人登高望远的感受,诗人由描写景物引发道理,只有站得高一点,才能欣赏到更多美丽的风景,同样地,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也要站得高一些才能看得更远,思考得也更为深入。全诗写景优美,说理深入浅出,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之涣在公元688年出生于晋阳,字季凌,是唐朝鼎盛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生性格非常豪放,经常自己在家中练剑和吟唱一些悲伤的曲子。
3.《登鹳雀楼》古诗教学实录 篇三
《登鹳雀楼》前两行写了作者登楼时见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色。后两行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画一幅画。
(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一段话?
生:早晨,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边散步。
生:一天傍晚,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岸边看风景。他看到黄河两岸的花儿都开了,非常美丽。
师:你编得真好!像个小作家一样!老师也想编一段,行吗?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可以用望远镜!
师:这是个好办法,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望远镜呢!
生: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
师:这座楼的名字叫鹳雀楼,登到哪一层呢?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生:我会背!(不少学生跃跃欲试)
师:谁会背这首诗的同学举手给大家看看(大部分学生举手)真了不起!谁想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师抽二生背诵)
师:你们都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么多同学已经学背这首诗了,可是还有一些同学不会怎么办?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二生主动上讲台指课文领读)
(给优生表现的机会,使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师:两位小老师教得很认真,大家读得声音也很响亮,老师想和大家比赛 读这首诗好吗?
生:行!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师配乐朗诵古诗)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还加上了音乐!
师:你们读的时候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练习一下,一会儿和老师比赛。
(学生积极练习后,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绝大多数学生学生已经能背诵)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给你们打一百二十分!
(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设计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屏幕上显示的课文中,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什么地方?它们分别长什么样子?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定位联想,运用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师生竞读等形式巩固记忆生字。)
师:学习了生字,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
生:好!
师: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请到讲台前面来。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做远眺姿势):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鹳雀楼最顶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青青的小草,美丽的花儿,草地上还有一群可爱的小绵羊。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清清的小河,河里还有一群小鱼在快乐地游泳。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一座学校,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想象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我们的祖国景色这样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吧!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那么.除了这首古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古诗?我们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
(立刻有好多学生举手要求背诵)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生:《锄禾》……
生:《梅花》……
生:《回乡偶书》……
生:《易水送别》……
生:《毕业诗》—“今天是我最后—次站在这里……
4.登鹳雀楼古诗带拼音版 篇四
《dēnɡ ɡ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zuò zhě:wánɡ zhī huàn
作者:王之涣
bái rì yī shān jìn,huánɡ hé rù hǎi li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ɡ qiān lǐ mù,ɡènɡs hànɡ yì cénɡ lóu。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关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rì huánɡ hé ɡāo shān dà hǎi
qiónɡ rén má què lóu fánɡ yù yào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 ) 尽( ) 衣( ) 欢( )
入( )近( ) 依( ) 欲(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楼 一( )河 一( )红日 一( )绿叶
一( )山 一( )人 一( )诗人 一( )老虎
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 )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来或出去 ③收入 ( )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 )
六、连线。
1.白日依山尽 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2.黄河入海流 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3.欲穷千里目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4.更上一层楼 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七、默写《登鹳雀楼》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著名诗人_______。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_________,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____________。
5.古诗《登鹳雀楼》翻译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6.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 篇六
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
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家居,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7.古诗《登鹳雀楼》翻译 篇七
教学目标
1.会认“楼、河、海、千、层”五个生字。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诗中展现的壮阔景象。[教学重难点] 识字、诵读古诗是教学重点,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王之涣给我们当导游,去鹳雀楼看看。想认识这位导游吗?(幻灯—介绍作者)
看!这就是鹳雀楼。(幻灯—鹳雀楼简介)下面我们就随诗人出发吧!(幻灯—出示课题,拼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诗人说,过了以下两关就能顺利到达鹳雀楼,你们有信心吗? 我们来闯第一关:请你们借助拼音,读准下面5个字的音(幻灯—出示有注音的5个字)
①生试读②指名读③领读④齐读
师:同学们能读准字音,王之涣诗人让我们进入第二关:借助拼音,看谁能读通古诗。①请同学们好好表现自己,读读古诗。②指名读 ③范读 ④小组赛读
⑤男女生分角色赛读
三、体会诗意,指导朗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诗人王之涣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幻灯—鹳雀楼)想象一下,自己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幻灯—“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⑴诗人在楼上看到了什么?
①指名说 远处:太阳-------。
楼下:黄河-------。
②诗人用怎样的语言写出这些景物的呢?
③指名读第一句诗(板书 看见 白日 山)
师:诗人由远及近,看见远处的落日依傍着群山落下,楼下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谁能读第二句诗
⑵登上鹳雀楼看到太阳。。。黄河的水。。。这真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们可以读得比老师更好。
①练读 ②赛读 ③齐读
⑶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还想看到更多的景象,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 ①生读3、4句诗
是啊,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板书 想到: 想看远 须登高)
②(幻灯—第3、4句诗及大意)生再度第3、4句诗。③范读 ④指名 ⑤齐读
小结:诗人由远及近,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用这首诗写出来。我们下面也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四、诵读古诗
小小的吟诵会现在开始 ⑴试吟
⑵指名上台吟诵 ⑶闭目体会诗意
8.登鹳雀楼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3)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六、背诵古诗
1、学完整首诗,小朋友们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让两个同学背。
2、后面坐着这么多老师,他们一定也很想听听小朋友们背这首诗,我们一起背给他们听好吗?(全班齐背)
3、理解并背诵了这首诗,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小朋友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播放歌曲)小朋友们可以跟着唱。
七、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课文插图的简笔画)
《 《《登鹳雀楼》
年级:二年级
【古诗《登鹳雀楼》翻译】推荐阅读:
登鹳雀楼古诗拼音11-26
登鹳雀楼古诗的原文11-24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课件05-03
写景诗——《登鹳雀楼》07-25
《登鹳雀楼》王之涣04-19
《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07-20
登鹳雀楼的全诗意思01-20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04-22
一年级语文 《登鹳雀楼》教案09-07
部编版登鹳雀楼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