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西故障处理案例库(共6篇)
1.诺西故障处理案例库 篇一
爱立信基站典型故障处理案例
案例1:对基站进行IDB的配置总是无法完成,提示为时间超时。当对基站进行IDB数据的配置时,因为TRU与DXU软件版本不一致,或BSC下载软件的同时进行DXU数据配置而产生冲突,或第一次IDB配置电源电压类型错误,或短时间内频繁的对DXU进行IDB配置等原因,偶尔可能导致再进行IDB的数据配置时,出现提示为时间超时而无法完成的现象。导致DXU同机架内部的通信上存在异常现象,出现类似机架掉死的现象,更换DXU无效。
解决的办法是,将DXU(或新的DXU)放到同基站的其它机架上,或另外的基站上,仅对DXU加电,按照存在问题的机架配置进行IDB的重新配置,完成后再安装到存在问题的机架上,不必再重新配置,对DXU等各模块加电重起,即可解决问题。
案例2:RBS200基站工作不稳定,经常退服。基站各部件的稳定工作离不开稳定的时钟信号,而基站的时钟信号是从PCM传输中提取的,爱立信的基站不提供外部时钟输入的端口, RBS200基站是爱立信早期推出的GSM基站产品,这些基站设备是基于采用传统的PDH传输组网方式而设计的,并不非常适用于SDH传输组网方式,这就会导致RBS200基站在和某些厂家的SDH传输设备配合使用时,导致基站工作不稳定,频繁出现时钟同步的告警,经常退服,严重影响了基站的正常运行。
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将RBS200基站使用的SDH传输更换为PDH传输;另一种是将RBS200基站设备更换为RBS2000基站设备,因为RBS2000对同步要求较RBS200低,能够很好同SDH传输配合工作。
案例3:开始时,马厂湖基站有部分TS总是无法正常工作,且不固定在某个载频上,更换TRU、DXU无效,对基站的数据进行拆掉重新加载后仍无效,后来整个基站所有的TS均无法正常工作,基站硬件、传输、数据等均不存在问题。点检查了基站的所有硬件均不存在故障现象,对怀疑有问题的TRU、DXU进行了更换;对传输进行了环路测量,也未发现传输电路存在质量问题;检查小区、基站的定义数据也都正常。怀疑基站的数据存在掉死的现象,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尝试用另外一种方法进行故障的定位。从BSC的ETC传输接口处,即ETRBLT板子2M接口处将马厂湖基站的传输DIP=97同另外一个类似配置的基站装载机厂的传输DIP=98直接进行互换,也就是说互相用对方基站的数据来开通基站。互换后发现,马厂湖基站的数据在装载机厂基站上仍然存在同样的问题,而装载机厂基站的数据在马厂湖基站上却能正常工作。这就可以说明,马厂湖基站的硬件、传输均不存在问题,基站数据确实存在掉死的现象。
在确认马厂湖基站的数据存在掉死的情况后,重新定义了新的TG数据,来替换原先存在掉死现象的TG数据,整个基站恢复正常运行。
对上述基站数据掉死的解决办法还有一种是进行BSC的重新启动,因为需要在晚上进行,因此可能会导致基站退服的时间较长。
案例4:中国银行基站第2小区对应的机架为2个CDU C,4个载频配置,总是在4个载频全部开起来后,又很快全部退服,现象为第1、2个TRU状态为TX not enabled,第3、4个TRU为Fault灯和Operational灯同时亮。每次对DXU进行复位,总是出现上述的同样现象,整个小区无法正常运行。
因为第3、4个TRU总是出现故障现象,将这两个TRU更换,仍然出现同样的故障现象;更换第3、4个TRU对应的第2个CDU C,仍然出现同样的故障现象。将第3、4个TRU放到第5、6个TRU的位置上,将第2个CDU放到第3个CDU的位置,这样载频的位置为第1、2、5、6,甩开TRU第3、4位置不使用,整个小区正常运行,不再出现上述故障现象。
根据以上处理过程进行分析,应该是第2个CDU C对应的CDU BUS总线或第3、4个TRU对应的背板存在问题,导致第2个CDU C不能正常工作,不仅导致第3、4个TRU不能正常工作,而且导致整个小区不能正常工作。
将第2个CDU C对应的CDU BUS总线拆下来,更换一新的CDU BUS总线后,故障解决,确认是第2个CDU C对应的CDU BUS总线存在问题。下图是CDU BUS的连接示意图:
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将CDU C更换为CDU C+,并且使用Y cable,按照如下图连接:
这样就可以不再使用第2个CDU C对应的有问题的CDU BUS总线,就不会出现整个小区开不起来的现象。
案例5:沂水城东基站A小区扩容一个机架,由6载频扩容为8载频。在打开跳频的情况下,A小区所有8个载频的时隙全部正常工作后很快陆续全部退服,同时出现1A级的XBus Fault告警,但告警很快又消失。对基站A小区复位或闭解CF,仍然是同样的故障现象。将A小区的跳频关掉后可以正常运行。
针对出现的XBus Fault告警,重点检查了新增扩的机架TRU和DXU背板跳点设置,CDU BUS的连接情况,均未发现异常,更换DXU也不能解决问题。考虑到当时是在上午忙时,此小区承担的话务量很高,有可能是因为A小区重起时接入用户太多导致负荷过高而不能以跳频方式正常运行,设置A小区参数CB=YES禁止待机时手机接入,设置A小区为Layer=3小区限制其它小区手机用户向A小区切换,这样的参数设置曾经解决过类似大容量小区在打开跳频的情况下忙时重起困难的问题,但仍不能解决沂水城东A小区的问题。
怀疑新增扩的2个TRU虽然状态显示正常,但仍然可能存在问题,导致XBbus工作异常。由于A小区的主架的6个TRU和副架的2个TRU间已多次互相倒换位置来排除TRU的问题,已经不能分清哪2个TRU是新增扩的。于是将A小区的所有8个载频全部替换,问题解决。总结:某个存在故障的TRU可以导致其背板连接的总线工作异常,在这个案例中,导致了XBus工作异常,小区不能打开跳频,但是此TRU的状态显示完全正常。解决办法是替换怀疑有问题的TRU,尤其是新增扩的TRU,不要采取在有问题的小区内互相倒换的方式,因为存在故障的TRU无论在那个位置均可以导致同样的故障现象。应该用其它小区或新带来得TRU替换。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存在故障的TRU导致其背板连接的总线工作异常的情况:某小区新扩一个机架,载频由6个扩容到7个,但是每次启站时总是很快出现驻波比过高的基站告警,所有载频全部退服,故障原因是新扩的TRU(在新扩的副架上)存在问题,虽然表面状态均很正常,但是把它插到机框内加电后,就会干扰背板总线的正常工作,导致出现整个小区驻波比过高的问题产生。
案例6:付庄基站为3个RBS2202机架级联、4/4/4配置,故障现象为B小区退服,复位后B小区恢复正常,但几小时后又再次退服,基站不存在任何告警。如此反复,B小区工作状态很不稳定。
因为是在基站运行中出现的故障,所以首先怀疑是B小区DXU出现故障,但是更换后仍无法解决。检查B小区的射频电缆、PCM传输电缆、CDU总线均无异常。通过OMT软件监测付庄基站3个机架DXU的PCM连接状态均正常。考虑到B小区是级联A小区的,即PCM传输电缆从A小区DXU的G.703-2端口连接到B小区DXU的G.703-1端口,这段传输通路是否存在问题?更换这段通路上的所有传输电缆,仍不能解决问题。再向前考虑一步,是不是A小区DXU的G.703-2端口存在问题,虽然没有故障状态显示?更换A小区的DXU,重新配置IDB数据后,问题解决。
总结:针对多机架级联的基站,第2、3小区退服的情况,要考虑前一级级联的小区所在的机架是否存在DXU故障、PCM传输电缆接错、IDB数据中未定义PCM级联等情况。
案例7:某个基站第2小区有3个时隙LMO状态为0800,复位和更换载频后无效。
检查基站的定义数据,发现第2小区对应的TG-139,在定义半永久连接关系时,将RBLT-1309与DCP 28连接是错误的,导致DCP 28相对应的4个TS时隙,无法正常工作。应该是RBLT-1308与DCP 28连接,正确修改后,故障解除。类似的故障现象可能还有如下的故障原因:(1)某个基站第2小区4个时隙LMO状态为0800复位和更换载频无效:用DTIDP指令检查DIP的定义数据,发现MODE=1是错误的。RBS200基站的DIP定义为MODE=1,即传输的第16时隙仅用于传信令,不用于传话音。而此基站为RBS2000基站,正确的定义是MODE=0,如果定义为MODE=1,会导致DCP 16,即传输的第16时隙不能正常使用,出现上述的故障现象,或者导致用户占用时出现单通现象。
(2)某个基站第3小区2个时隙LMO状态为0800,复位无效: 第3小区的2个时隙的故障原因是在定义基站数据时,MO CF的参数SIG=UNCONC错误,因为所有的TRX的SIG=CONC,导致TG分配的DCP不够用。将MO CF的参数该为SIG=CONC,故障消除。
案例8:某个新建基站传输状态正常,硬件也不存在问题,但基站开不起来 基站数据定义看起来不存在问题,其它检查也做了很多,但基站仍然不能开起来。重点检查基站DIP所连接的SNT的DEVICE数据定义,会发现RBLT的状态不对,为MBL闭掉的状态,试图解闭,可能还会发现未完全定义,再用EXDAI、EXDUI指令进行补充定义,解闭此SNT所带的RBLT,再重新LOAD基站数据后问题解决。对新建基站开不起来的情况,还有BSC侧MO=RXOCF的TEI值与基站OMT软件定义的不一致,导致基站无法同BSC建立联系。此种情况较多的出现在级联基站上,重新定义,使基站的TEI值同BSC侧定义的TEI值一致便可解决问题。
案例9:盲校基站存在瞬断现象,导致信道完好率虽然很接近但达不到100%,同时基站传输设备也出现传输瞬断的现象。
检查基站硬件设备,及传输设备均未发现异常,更换DXU也无法解决问题。在基站上进行故障处理时,发现老式的爱立信开关电源存在模块损坏的情况,但仍能正常工作。经过长时间现场观察,发现交流电压不稳定,忽高忽低,当电压过高时,开关电源的过压保护器便跳脱保护,爱立信开关电源所有的模块处在过压保护的状态,同时传输设备瞬间复位,导致基站瞬断。此时就发现了交流电压过高可能是导致盲校基站瞬断的原因。经过分析,老式的爱立信开关电源对交流电电压波动范围的适应性较差,当电压过高超出其限定值时,开关电源的所有模块出现瞬间的保护而导致其直流输出电压异常,从而导致传输设备因直流供电不能满足要求而瞬间复位,导致爱立信基站瞬间退服。
将老式的爱立信开关电源更换为能适应宽范围交流电压波动的新式开关电源,问题解决,盲校基站再也未出现瞬断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其它部分型号的、对交流电压波动适应性差的老式开关电源上。
案例10:柳行头基站为九期新建全向2载频基站,传输环路状态正常,不存在滑码、误码等传输质量差的情况,基站硬件状态正常,不存在任何告警,但将传输头子接到DXU的G.703-1接口后,BSC侧传输状态显示WO正常状态,但是DXU黑灯,所有的指示灯均不亮。从BSC侧观察是CF无法Load成功,导致此基站开不起来。
首先全面检查基站硬件、传输设备、传输电缆等均没有发现问题,检查柳行头基站数据、小区数据定义也没有发现问题,更换DXU也不能解决问题。
从BSC的ETC传输接口处将柳行头基站的传输同另外一个相同配置且正在运行的松峰基站传输互换,不必改动任何数据,也就是说互相用对方基站的数据来开通。柳行头基站的数据在松峰基站上运行正常,而松峰基站的数据却无法在柳行头基站上运行,这就可以说明柳行头基站的数据不存在错误、掉死等异常情况,而从BSC到柳行头基站的传输通路上存在问题,也可能是基站硬件存在问题(这已排除)。
这样重点怀疑从BSC到柳行头基站的传输通路上存在问题,需要仔细检查,传输维护人员从BSC往基站方向一段一段进行检查,果然发现在北园传输机房处柳行头基站的传输跳线存在问题,120欧姆4根信号传输线中的一根与配线端子处在似接触非接触的状态,重新卡接后,柳行头基站CF软件load成功,基站顺利开通,问题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基站电路环路时是通的,并不能代表基站电路完全不存在问题,因为还存在类似上述传输信号线接触不好、远端告警等一些特殊的传输故障现象。
案例11:邮政局基站C小区扩容到主、副架共12个载频,但是最多只能开起来10个载频,总有2个载频无论如何也开不起来,并且这2个开不起来的载频位置不固定,状态表现为仅Tx not enable灯亮。基站不存在告警。更换相应的载频无效。仔细观察开不起来的2个载频的故障现象,发现总是某一个CU上的2个载频同时出现开不起来的现象,虽然这个CU也不是固定的。将12个载频中的某两个位于同一个CU上的载频TRX闭掉,其它10个载频均能正常工作。
根据以上现象,考虑到爱立信基站载频相互间发射部分TX和接收部分RX存在“借用现象”,即载频A的RX(可能载频A的TX存在问题)和载频B的TX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正常工作的“载频”,而载频A的状态可能为正常运行状态,而载频B的状态为仅Tx not enable灯亮。
进一步从BSC上观察邮政局基站C小区各MO的工作状态,发现最后2个载频的TX-11&&-12工作状态开始时总是NOOP,过一段时间之后状态变为FAIL,但是考虑到最后2个载频的TX发射部分可以借用另外2个载频的TX发射部分,即存在TX的“借用现象”,因此状态仍有可能是正常运行的。导致TX状态为FAIL的原因有发射通路上的CDU存在问题,连接的天线驻波比过大,TX定义的连接小区错误,TRU的发射部分存在故障等原因。经过排查,重点怀疑是最后2个载频,即TRX-11&&-12对应连接的CU存在问题,虽然此CU的运行状态正常,无故障灯指示。更换此CU后,邮政局C小区的12个载频全部开起来,问题解决。这种类型的故障处理,不要被基站各硬件的运行状态显示所迷惑,可能状态是正常的,但是也有可能存在问题,就像上面所讲的CU的故障现象。
案例12:TX无法正常工作,基站告警为CDU output power limits exceeds 九期工程中,在开通西梁王基站(S2,2,2)时,发现虽然基站本测过程中,各MO 状态正常,均无告警,但是在开站时,当TX打开后, B小区CDU的Fault 红灯亮,,小区不能工作。我们通过OMT查寻告警,监测到SO CF 2A:9 :CDU output power limits exceeds。首先我们怀疑天馈系统有问题,用驻波比测试仪测得DTF值1.08,SWR值1.19,均为正常值。随后更换了CDU及TRU后故障仍未排除。最后我们根据TX的原理,输出功率由前向及反向功率的比较得出的(Reference RBS2202),于是检查对应的Pref,Pfwd馈线,发现标签贴反,导致反向功率总大于前向功率,更改后故障消除。
案例13:基站存在SO CF 2A: Timing bus fault告警,TRU无法工作。建工大厦基站(S6,6,6,)在扩为(S8,6,6)时,A小区扩容的副柜TRU状态不对,TRU的Fault在自检后长亮。此时B,C小区已正常。用B,C小区的机柜带A小区的副柜无问题,从而证明A小区的副柜本身无问题。通过OMT查寻告警,监测到SO CF 2A: Timing bus fault。更换C5 BUS线后故障仍未排除,于是判定故障点应在A小区机柜本身之内。根据OMT读出告警,判断故障为机柜内 BUS问题,更换后状态正常,A小区正常工作。
案例14:PSU的排障方法
下面是满配置的PSU与ECU的光纤连接示意图: 在基站出现同PSU相关的告警后,到基站上观察PSU的状态,可能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PSU亮红灯或不亮灯,第二种是PSU面板状态正常但可能存在故障。针对第一种情况,首先检查PSU的-48V直流(PSU-48)或230交流(PSU 230)输入是否正常,可能存在输入开关跳脱或熔丝熔断的情况,如果排除上述情况,那么很可能是亮红灯或不亮灯的PSU存在故障,进行更换确认。对更换后的新PSU,应该先加-48V直流或230交流输入(下面的接头),再连接直流输出接头(上面的接头),否则容易导致新加的PSU因为直流电流倒灌的原因而再次损坏。针对第二种情况,使用逐个排除的方法来找出存在故障但面板显示正常的PSU。满配置的PSU数量一共是4个,与ECU通过光纤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环路。首先甩开左边第1个PSU,将剩下的3个PSU同ECU通过光纤串形连接,再观察基站的PSU相关告警是否消除,如果消除,则说明左边第1个PSU存在故障,进行更换;如果故障仍未消除,可将左边第2个PSU单独甩开,将剩下的3个PSU同ECU通过光纤串形连接,需注意的是从左边第1个PSU直接连接到第3个PSU的光纤需要换成长一点的光纤,再观察基站的PSU相关告警是否消除,以此类推,逐个排查PSU。除了上述方法,类似的,还可采用每个PSU单独同ECU串形连接,再观察基站告警是否消除的方法,逐一进行排查。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对PSU的识别并不是完全根据PSU的安装位置,例如最左边的PSU被识别为PSU-0,向右依次为PSU-
1、PSU-
2、PSU-3,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基站识别PSU是通过光纤环路来识别的,不在这个环上的PSU将不被识别,同时针对这个不在环上的PSU基站也不会产生告警。光纤环路连接最左边的PSU被识别为PSU-0,然后依据光纤环路上的连接,向右依次识别为PSU-
1、PSU-2等,例如PSU-0,它的实际安装位置可能是从最左边数第3个PSU。
有一个故障现象是某个PSU的架顶-48V输入接口因短路损坏严重,不能再使用,并且基站存在相应告警。消除告警的办法是在PSU与ECU的光纤环路中,甩开这个损坏严重的架顶-48V输入接口对应的PSU,再从IDB数据中删除多余的PSU(损坏的接口对应的)即可消除告警。
2.诺西故障处理案例库 篇二
2006年7月, 新建110KV堡东变电所, 为施工过程施工需要接入一临时交流电源, 工程进入后期发现, 头一天送上的交流电源总开关, 到第二天有时无故跳闸, 就此情况进行了排查。
现象:110KV堡东变三圈变:110KV/35KV/10KV, 双进线单母分段接线方式, 另在110KV母线侧有出线至110KV用户终端变。35KV出线六条出线和10KV出线三十六条均为室内地面开关柜地下室电缆布线方式。因工程工期紧所以前期工程施工图纸核对比较精细, 是为了施工过程少走弯路, 所以施工前期就严格接图施工接线, 没有接入交、直流电源, 进入工程后期调试时, 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交流电源总开关有时无故跳闸。
检查排故:交流电源总开关跳闸, 那一定是有接地或是总负荷超过总开关容量。在征得调度同意后, 供电所人员到现场暂时停下临时电源并做好安措后, 首先对总进线开关的容量进行核对, 发现总进线开关的容量与实际试验的结果相符且远远能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且空载没有跳闸现象, 总进线开关没有问题。交流屏总电源开关跳闸一定是有交流接地短路!短路接地在哪里呢?因考虑到是新建工程, 还没有完全调试, 后台监控还没有组成, 但是, 发现直流屏有直流接地告警。此时, 先断开所有间隔交、直流空开, 使之处于分闸状态, 在交流馈线屏上使所有空开合闸, 然后在各间隔逐个送上交流空开, 无跳闸现象。没有交流短路接地??又将直流馈线屏的所有空开全部合闸, 无跳闸现象, 然后在各间隔逐个合上直流空开, 当合闸至35KV侧开关柜备用出线2操作电源空开时, 操作电源空开有打火现象, 交流屏先跳开35侧交流小母线电源空开, 后总交流空开跳闸!断开所有交流、直流总电源, 对备用出线2用1000V摇表进行接地测量, 发现107回路对地电阻只有0.2MΩ, 接近于零。最后发现在开关柜柜顶上厂家这一个间隔布线误将直流电源的负电源与交流电源的零相混接。重新接线后, 再用1000V摇表测量直流、交流对地绝缘正常, 送上所有交、直流空开, 无交流总电源跳闸现象。
总结分析:工程施工过程中任何情况都可有可能发生, 要有怀疑一切的思想准备, 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不正常现象, 工程过程要做精做细才能为以后的正常运行带来保证。
案例二:分相开关不储能排查
2009年9月, 220KV唐子变电所220KV出线间隔唐都线4947因新投运设备周期开关检修, 保护全检工作, 在进行两次开关分闸、合闸后发现C相开关不能实现储能动作, 就此情况进行了排查。
现象:因现场刚实现过开关分闸、合闸动作, 就直接在开关现场地手动分合开关, 发现A、B相开关均能储能并实现分、合动作, 电机运行正常, C相处于分闸状态, 现场手动不能合闸, 开关储能指示显示没有实现储能动作, 后台有开关未储能信号动作未复归。现场开关端子箱内三相储能电源均正常, 线电压均为三百九十点几伏, 相对地电压均正常。
检查排故:开关端子箱储能电源正常为什么不能实现开关储能呢?因为是正常运行间隔停电检修, 顾先排除接线错误、机械不良等故障, 首先怀疑二次故障。又因刚进行过开关机构的分闸、合闸试验, 先进行目测没有发现开关端子箱内继电器、接触器、空开处于非正常状态, 同时也没有在端子箱内闻到异味。拉开交、直电源, 检查继电器后正常, 检查电压接触器线圈, 接触器线圈电阻正常, 检查电机马达线圈发现, A、B相电机马达线圈电阻正常, 均为三十几欧, C相电机马达线圈为无穷大, 难道是电机马达线圈烧毁??打开C相分体机构箱门, 也没有闻到线圈烧毁的难闻气味, 送上储能电源后, 在C相分体布线端子排上测量储能电源正常, 在开关端子箱断开储能电源后, 松下电机马达自身线圈与外部连接外部电源接线带白色塑料绝缘插口, 直接测量电机马达线圈电阻后发现为无穷大, 真是电机马达线圈烧毁?手动轻轻转动转子, 转子无任何阻力, 根据电机马达的工作原理, 电机的工作是靠电机转子与电刷碳片一起协同工作, 小心打开卡着电刷碳片的外面卡子, 发现电刷碳片内有锈迹, 用摄子小心取下电刷碳片, 发现因包袱电刷碳片的塑料外壳过小, 电刷碳片被紧紧卡住, 而小弹簧弹力不足使电刷碳片不能前进从而不能抵住电机转子, 使得电刷碳片在几次储能过后磨去后不能接触到转子, 顾而在外测量电机马达线圈为无穷大。小心把电刷碳片在平滑纸片上磨去四周表层锈物, 利用镜子的反光取下另一面电刷碳片也在平滑纸片上磨去四周表层锈物, 重新安装好电刷碳片, 恢复好接线, 上电后, C相分体机构储能正常。
总结分析:220KV唐都线4947开关为广州维奥开关, 电机马达这一类缺陷另外在后来的几条开关的检修工作中得到验证, 实为制造上的缺陷。在市公司继电保护例行会上进行汇报, 再次在市公司的220KV变电所得到验证。我们就此在市公司范围内执行了这一类开关的反措, 借着检修的机会, 批量处理了这一类家族性问题, 例如加大碳片后面的弹簧压力等小修改, 为设备的健康运行增加了筹码。
案例三:验收内桥接线闭锁备自投
2011年6月, 110KV史堡变为一期为一台双圈变:110KV/10KV, 双进线单母分段内桥接线方式, 公司委派笔者到现场负责进行投运验收。
现象:近期公司内部投运不少内桥接线, 主变高压侧且不设开关而使用进线开关作为主变高压侧开关, 110KV史堡变主变低压侧为分支:101 (Ⅰ) 及101 (Ⅱ) , 在现场验收主变闭锁备自投时, 发现高压侧复压过流保护、差动保护、重瓦斯保护动作后能使得110KV备自投放电, 从而实现闭锁功能。但低压复压过流保护动作没有使得110KV备自投保护放电, 就根据此情况进行了排查。
检查排故:为什么要实现闭锁110KV备自投?是由一次设备接线方式或运行方式决定的。发现高压侧复压过流保护、差动保护、重瓦斯保护等保护都是能引起主变高、低压侧开关全跳的保护, 特别是能引起高压侧电源侧开关跳闸, 说明或是主变内总有故障, 或是110KV母线部分亦或10KV母线部分有故障要使得引起主变电源侧来侧跳闸。那主变低压侧复压过流保护有没有可能引起主变电源来侧的跳闸呢?也是有可能的, 例如:低压侧101 (Ⅰ) 或101 (Ⅱ) 开关跳圈烧坏不能实现及时切除低压侧故障引起的需要主变高压侧电源断电。复查看设计图纸, 没有设计低压侧复压过流保护闭锁110KV备自投, 也就是说低压侧故障切除不了时引起的主变电源侧跳闸, 不能闭锁110KV备自投, 这种设计考虑不全面。向上级反应变种情况, 又与设计院进行了沟通并得到了肯定重新更改图纸后接线, 重新验收试验主变低压侧复压过流保护全跳动作闭锁110KV备自投成功。这在后来的调度正式定值单上能得到反应。最后又对于高压侧电源进线开关偷跳进行了验证, 110KV备自投不放电。
总结分析:在工程验收过程中也不能纯粹依赖设计院的设计和施工队的队伍质量, 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要勇敢地提出问题, 在工程事前把问题多考虑周全细致, 才能为以后的设备健康运行带来保证。
内桥接线主变高压侧且不设开关, 主变高压侧零序 (方向) 过流、零序过压、复压 (方向) 过流保护、差动保护、差速保护、重瓦斯保护等引起主变高、低压侧全跳, 特别是引起高压侧电源侧跳闸动作的, 必需要闭锁高压侧备自投。低压侧如果有故障能使变压器高、低压侧全跳的可能, 特别是主变高压侧电源侧跳闸的亦要闭锁高压侧备自投。
结束语
3.诺西运营引发震荡 篇三
2006年6月19日,芬兰诺基亚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发布,合并成立一家名为“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网络”的新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图为诺西全球管理团队。
为了避免裁撤手机部门时员工静坐事件再次发生,西门子裁员过程采用了温和的做法,但这并没有缓和那些被裁撤员工的激愤。“完全没有道理,我们的裁员比例要比诺基亚高出好几倍。”在北京望京的前西门子产品高级经理王某通过MSN如此对记者说。
裁员只是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在华合并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实际上,4月1日投入正式运营的诺西公司,还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难以摆平的三角关系
有关诺基亚和西门子合并的真实目的,判断如此之多,反而掩盖了真相。在无法确立一个长久有效的市场以及明确的竞争策略之前,诺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白伟贤的回答过于讨好和模糊,“固定和移动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而中国则是诺西公司极为重视的区域市场。”
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
西门子在中国的实体,也就是北京西门子通信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完成对中国通信业务整合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并入诺西中国公司的。在合并前夕,西门子中国网络业务坏消息不断,中国IPTV业务部门几近解体。而IPTV业务,正是西门子的强势所在,也是中国固定网络市场未来数年的最大商机之一。
随着正式合并日期的临近,西门子在中国最强劲的合作伙伴华为,则对西门子将合资公司鼎桥通信的控制权和股份并入诺西公司有所担忧——作为两家公司在TD-SCDMA领域的重要落子,在中国TD-SCDMA市场迅速迎来高潮的风口浪尖,鼎桥通信的突然变局,必然将影响它在TD-SCDMA规模采购中的利益。
“这对于普天公司也是不好的消息,在TD-SCDMA市场,普天和华为无疑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计世资讯副总经理郭海涛说。普天和诺基亚在TD-SCDMA领域结成了战略联盟,其利害关系,和西门子与华为结盟鼎桥通信完全等同。
在大唐移动、中兴通讯之后,普天、华为,以及上海贝尔阿尔卡特,都处于TD-SCDMA的第二阵营。在成立的两年中,华为和西门子在鼎桥通信的总投入已近3亿美元。如今,随着鼎桥通信控股权并入诺西公司,华为、普天都成为诺西公司的战略联盟,三者的关系将如何摆平,到目前仍不明朗,这无疑使两家中国公司在TD-SCDMA竞争格局上,都陷入难题之中。
诺基亚如何主导诺西
虽然诺基亚和西门子在新的合资公司中各持50%的股份,但是诺基亚才是诺西公司的主导者。有分析人士认为,诺西运营,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给诺基亚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诺西运营并不会减少诺基亚在移动网市场的对手数量(西门子在该市场的份额无足轻重),反而可能因为合并的整合时间差,给对手们留下攻击空间。
其次,由于诺基亚和西门子在中国所面对的客户重合度较小,整合之后虽然表面上客户范围扩大,但是对客户的粘性反而有可能因此降低。相互具有的优势,在无法迅速渗透到彼此客户的前提下,很有可能因为整合而导致客户的流失。
另外,虽然诺基亚在全球WCDMA市场的份额节节攀升,但是在中国,诺基亚除了要面对阿尔卡特朗讯(在中国是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爱立信、NEC等国际性的竞争者,更重要的是还有华为、中兴两个强劲对手。
从全球竞争来看,合并前的朗讯科技在IMS和网络融合、CDMA网络所具有的优势,完全可以帮助阿尔卡特扩展更多的市场空间。爱立信在电信服务市场已经成为领头羊,同时在收购马可尼和RiverStone之后,完成了从最底层的光通信到更高层的IP网络管理的实力扩充。并且,有理由相信,在随后不长的时间里,爱立信还会寻找到其他的被收购目标。这些变化,无疑给诺西公司在下一轮“通信企业扩张潮”中获取有利地位,造成很大的难度。
西门子和诺基亚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部门合并,最直接的结果是扩大企业规模、丰富产品线,以及降低销售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但是,拥有160年历史的西门子,在固定网络领域的优势,已经为其高成本现状所累。而拥有140年历史的诺基亚,在移动通信网络市场的历史,并不比中国的华为早多少。
诺基亚多媒体运营部主管Anssi Vanjoki曾经就明基和西门子在手机业务上的合作称,“两只火鸡顶不了一只鹰”。那么,正处于订单下滑的诺基亚通信部门和赤字庞大的西门子通信部门,能否在合并之后成为雄鹰,也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作为主导者的诺基亚,将把诺西引向何处,目前尚难看清。
能否力挽狂澜
诺西公司在4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之后,其中国公司总裁何庆源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鼎桥通信的未来。
尽管在3月26日,鼎桥成立两周年庆典上,西门子网络全球总裁卡泽力反驳鼎桥通信即将“散伙”的传闻。但对于这一能够在中国TD-SCDMA市场占据极佳位置的合资公司的未来,卡泽力并不能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表示“会找到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方案”。华为的态度则更微妙,在鼎桥通信的两周年庆典上,华为作为母公司之一,甚至没有高层参与。这一诺西公司合并后遗症,也将成为何庆源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
此外,和普天在TD-SCDMA领域的合作,也有可能存在变数。尽管普天集团是诺基亚在中国的终端合作商,双方拥有良久的合作关系,但是普天在TD-SCDMA领域的话语权并非足够强大,而双方在TD-SCDMA领域的合作,也并非坚如磐石。如今,随着TD-SCDMA商机从“画饼”转变为现实,而且诺西同时与普天、华为在该领域战略合作之后,普天是否会有新的动向,仍存在变数。
中国作为诺基亚公司最大的单一市场,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诺基亚公司在中国通信市场的强势,更多体现在终端领域。作为诺西中国区总裁的何庆源,在2001年加盟诺基亚,其在摩托罗拉和北电网络的经验,被业界看做是带动该公司走向更强竞争力的优势。然而,在7年之后,特别是正当中国通信设备市场处于缓增长、甚至停滞增长的阶段,何庆源是否能力挽狂澜,仍需时日证明。
链接
2006年6月19日,诺西公司成立,总部设在芬兰赫尔辛基。
诺基亚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有多数席位,诺基亚执行副总裁白伟贤担任新公司的CEO,西门子公司CEO康培凯担任新公司董事长,西门子另一位高管Peter Schonhofer担任新公司的CFO。
这一交易的总金额预计约250亿欧元(316亿美元)。根据瑞士信贷集团的统计,在总价值650亿美元的无线设备市场上,新组建的诺西将占有21%的市场份额,而爱立信公司占26%。
有分析人士认为,通信产业正在经历融合,一个强大、独立的诺西公司可以降低成本,同时能有效应对技术融合带来的挑战。诺基亚与西门子的合作,可以扩大公司规模优势,建立广泛的产品组合,在参与全球竞争中更加具备优势。
4.诺西的明天 篇四
2011年7月25日, 诺基亚西门子大中华区总裁张志强表示, 诺基亚西门子将在全球裁员1 500名, 主要涉及无线宽带领域员工。
2011年11月3日, 诺基亚西门子公司宣布, 公司计划裁减7%至9%的现有员工, 约6 000人, 到2011年底减少大约5亿欧元的运营成本。
2011年11月23日晚间, 诺基亚西门子宣布在2013年年底前在全球裁员17 000人, 作为全球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公司将专注于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市场, 并努力削减运营成本和生产间接费用。
一连串的裁员和整合, 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从2006年诺基亚和西门子发布联合声明, 宣布两家公司合并电信设备部门, 成立诺基亚西门子通信, 短短5年时间, 是什么让诺西这个老牌电信设备商沦落至此。
2006年6月19日, 诺基亚和西门子签署协议合并电信设备业务, 双方各持50%股份, 成立了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来自芬兰的诺基亚, 来自德国的西门子, 前者灵活, 后者更看重规则。风格迥异的两家, 在以后的三四年间, 开始了痛苦的整合。三年之后, 整合的阵痛似乎过去, 2010年7月19日, 诺西宣布收购摩托罗拉无线部门, 由于种种原因, 该交易曾一度推迟, 最终虽然交易完毕, 但诺西又开始了漫长的整合过程。
2009年, 北电曾同意将无线网络业务以6.5亿美元底价出售给诺西。对于北电无线资产的收购, 诺西一度志在必得。北电和诺西在2009年6月份即宣布达成LTE和CDMA无线业务的交易, 涉资6.5亿美元, 诺西甚至已经在讨论收购完成后安置员工等细节问题。未料爱立信最后以11.3亿美元收购北电在北美的LTE和CDMA无线资产, 重击诺西。诺西收购北电CDMA和LTE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就是北美市场以及未来LTE客户资源, 不幸的是, 爱立信同样看到了这个机会, 拿下北电优质资产再度拉开与诺西的差距, 诺西“北美梦”再度破灭。
虽然诺西在LTE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但诺西推出的技术解决方案与其他厂商相比, 并没有特别大的杀伤力。而且技术产品相对单一, 很难形成无可替代的效应。在服务方面, 诺西起步也比较慢, 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均难以赶上现在在该领域独占鳌头的爱立信。此外, 华为和中兴近几年在欧洲市场的迅速崛起, 逐渐蚕食了诺西欧洲大本营的部分市场份额。
全球电信运营商的新一轮设备采购高潮即将汹涌而至, 中兴通讯正计划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 迎头赶上前排的诺西, 一举跃升为全球第三大电信设备供应商。稳坐设备厂商第二把交椅的华为, 已经不是2003年初闯美国市场, 被思科告上法庭的华为。获得摩托罗拉专利转让费, 其自身市场地位可见一斑。
诺西对手之一, 华为表示, 已将未来业务发展重心转向企业级客户解决方案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 希望能给公司带来一片蓝海。在华为2010年的总营收中, 电信网络设备贡献了1 229.21亿元。该公司CMO余承东认为, 电信设备市场的成长空间有限, 未来电信设备市场对华为的贡献大致为300亿-400亿美元规模。而中兴2010年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2.50亿元, 较2009年增加32.22%, 其中1/3份额就来自终端收入。
很明显, 爱立信和华为已在竞争力上大大领先, 中兴正以“大国大T”策略迎头赶上, 诺西的市场份额在不断被对手蚕食。根据Gartner的数据, 2010年, 诺基亚西门子占据13.2%的市场份额, 与阿尔卡特-朗讯并列移动基础设施市场第三名。爱立信居第一, 拥有34.1%的市场, 而华为占据15.6%的市场。有分析认为, 诺基亚西门子在管理服务方面位居第二, 非常强大。“它应该采取追随战略, 提供更多产品从而获得成功。”
“高利润、高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高利润、高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似乎已经是电信设备行业的共识。经过十几年的厮杀之后, 主流电信设备商仅剩下了五家, 爱立信、华为、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和中兴, 除了华为和爱立信始终在保持稳健的增长外, 其他几家的日子过得都不是很好。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设备商的天花板已经来临, 转型已经成为设备商能否继续存活下去的关键。
3G网络建设基本落幕, 4G大幕尚未拉开, 运营商对电信设备需求不断下降, 这给设备商造成了强大的压力, 是坐以待毙还是积极应对, 这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2009年被誉为中国的3G元年, 为了抢占制高点, 运营商在网络上疯狂烧钱抢时间, 即便到了2010年, 网络军备竞赛也如火如荼, 受益最大的国内电信设备商都出现巨幅增长。而表现萎靡的阿朗、诺西以及爱立信, 去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好转。但这种增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步入2011年后, 3G网络建设基本进入尾声, 4G大幕尚未拉开, 运营商对网络的投入明显放缓。而从全球市场来看, 4G规模商用也尚需时日, 这对跳跃式增长的国内电信设备商而言, 是不小的考验。
为了应对运营商对通信设备投入放缓, 华为2011年将重心转移到终端与企业网市场, 而中兴通讯2011年也积极转型, 在全球积极布局LTE的同时开启“全网融合”战略, 其云计算与IT经营部已经投入3000多名研发人员, 同时, 公司将终端提升为公司的战略核心, 在海外市场主打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机。但是, 在产品毛利不断下降的今天, 过快上涨的成本支出, 必将对它们的利润造成一定的影响。
全球设备投资增速缓慢,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这也导致产品毛利率出现下滑。而对运营商而言, 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随着竞争加剧电信资费的下降, 运营商倾向于选择质优价廉的网络解决方案, 欧美设备商压力加大。
电信设备整体处境并不乐观。有证券人士认为, 3G建设大潮已过, 运营商对4G布局才刚起步, 预计在两三年内对电信设备商的贡献很有限。从全球格局来看, 每年约为1 500亿美元市场容量, 随着3G建设大潮渐次落幕, 已触及天花板。虽然一些设备商在LTE (长期演进) 上有一定技术积累, 但很难在短期内有所回报。
而为了保持竞争力, 一些设备商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就导致支出增加, 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未来可能会承受较大的压力。
LTE, 诺西的出路?
2011年11月24日凌晨消息,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大规模重组, 未来将专注于端对端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 尤其是移动宽带服务领域。此次重组, 诺西将进一步加强其在移动宽带领域投入, 而4G业务必然成为其发展重点。
诺西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 (Rajeev Suri) 表示:“我们认为, 产业的未来在移动宽带和服务领域,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导者。能够使这些网络价值最大化的信息以及让这些网络实现无缝结合的服务能力。尽管有必要对公司的部分业务进行重组, 但我们对研发的承诺依然未变, 未来几年我们会增加对移动宽带的投资力度。”
随着移动宽带技术的快速发展, 用户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 运营商正面临前所未来的数据流量压力, 在此环境下, 运营商开始加速网络升级。来自GSA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10月, 全球已有248家运营商致力推动LTE的商用 (包括FDD与TDD) ,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0%。
同时, Maravedis的季度报告研究报告显示, 目前采用第四代LTE移动技术的运营商正在增加。在第三季度, 有35个运营商投入FDD LTE商用。2011年第三季度, 诺西斩获了大多数的LTE基础设施合同, 占有29%的市场份额。目前, 诺西已成为全球50名LTE运营商首选LTE基础设施供应商。
诺西在LTE领域的优势, 除自身技术研发投入以外, 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源自对摩托罗拉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资产的收购。2011年4月, 诺西宣布最终以9.75亿美元完成对摩托罗拉解决方案旗下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资产的收购。此项交易使诺西快速晋升为美国第三大无线基础设施商, 并成为日本非本土领导厂商。更为重要的是, 这一收购增强诺西通信在商用LTE解决方案的优势, 摩托罗拉此前与KDDI、Zain的LTE订单也被诺西收入囊中。
截止到2011年7月, 诺西对外公布的LTE商用合同共计38个, 商业合同数量居领先位置。
在FDD全球范围内规模商用之际, 国内TDD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道路。而诺西对TD-LTE的研发则更为长期深入。目前, TD-LTE的研发主要放在了杭州研发中心。杭州研发中心是诺西在中国最大的研发中心, 于2007年11月启动, 目前是其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通信技术创新基地。
在TD-LTE发展方面, 2009年, 诺西打通了全球第一个TD-LTE电话, 2010年4月, 在上海与台北之间打通了首个TD-LTE视频电话, 5月, 率先成功实现了TD-SCDMA/TD-LTE共模。2010年5月, 诺西宣布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院合作顺利完成TD-LTE外场测试。测试基于诺西的Flexi基站、LTE的包交换核心网设备 (EPC) 和第三方终端进行, 展现了TD-LTE优异的外场性能。在测试全程中, Flexi基站持续稳定工作, 其高效表现得到了现场各方测试专家的一致赞赏。
2010年4月, 诺西在杭州研发中心成立了TD-LTE终端IOT开放实验室, 为芯片和终端设备商提供TD-LTE开放的实验环境, 推动TD-LTE技术发展和加快相关产业链的成熟;并在6月初将开放实验室推广到海峡对岸, 配合中国移动建立了台北4G推进实验室。截至2011年8月底,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成为首家在工信部正式完成和五个芯片厂商互通的系统厂商。
进入2011年后, 中国移动开始加速推进TD-LTE的发展。2011年3月, 中国移动决定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六个城市建设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以及在北京的演示网, 并选定10家设备厂商进行互通测试。在此期间, 诺西负责承建杭州规模外场试验网, 并于2011年9月顺利通过最后一个可选案例的测试, 成为首家完成所有第一阶段基本和可选测试案例的系统厂商。诺西的明天, 或许从此是另一个开始……
一连串的裁员和整合, 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短短5年, 是什么让诺西这个老牌电信设备商沦落至此。
5.诺西故障处理案例库 篇五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3月22日召开的诺西投资者大会上,西门子CFO乔·凯瑟尔(Joe Kaeser)表示,西门子无意继续保留诺西股份,他说:“我认为,西门子应该在2013年帮助诺西进入到一个更好的状态。”由于诺西两大股东诺基亚与西门子的合作协议将于今年4月1日到期,凯瑟尔的表态加剧了市场对该公司未来命运的猜测。
就在凯瑟尔表示将放弃诺西股份前一天,诺西通信宣布将发售6亿欧元(约合7.79亿美元)债券,并计划用这笔债券收入来偿还贷款及债务。这也是该公司首次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此,一些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诺西此举或许是为即将到来的公司股权变更做准备。
今年2月,欧洲市场上便有消息传出,称德国人已经就退出问题与芬兰人展开了谈判。该人士表示,根据双方正在讨论的一项方案,后者将与另一位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收购前者所持有的全部诺西股份,这位“战略合作伙伴”很可能是阿尔卡特朗讯(阿尔卡特和朗讯成立的合资公司,以下简称“阿朗”)。
诺西的成立曾一度被业内视为西门子和诺基亚的强强联合,但自成立起,这家公司就亏损不断,2012年的净亏损额高达14.6亿欧元(约合18.9亿美元)。据行业分析师拉尔斯·索德尔吉尔(Lars Soederfjell)估计,目前诺西的市值约为100亿欧元(约合136亿美元)。
有来自欧洲市场的分析指出,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的萎缩,以及来自华为、中兴等中国对手的竞争,让本就处于亏损中的诺西更加举步维艰。
目前,市值410亿美元的爱立信仍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但华为与它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尽管被挡在美国大门之外,华为未经审计的营收依然达到350亿美元,几乎与爱立信持平,其强劲的增长势头让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它极有可能在年内超过爱立信。不过,由于去年电信设备市场的不景气,除了华为,爱立信、中兴等企业的业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爱立信去年第四季度出现10亿美元的亏损,近年来一直极力推行海外扩张策略的中兴的亏损更为严重,其市值已缩水至146亿美元。
不久前,诺西CEO苏里(Rajeev Suri)表示,由于全球电信市场增速放缓,未来市场将只有三家电信设备供应商能够维持盈利,他希望“诺西成为其中之一”,但以如今的市场环境和诺西的现状来看,苏里的希望很难实现。
尴尬的“强强联合”
2006年,当时的诺基亚稳坐全球手机行业头把交椅,德国老牌电气公司西门子则拥有从照明到铁路的广泛业务。为了开拓全球电信设备市场,两家公司于当年6月宣布将双方的通信业务合并,各出资50%成立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交易总额高达250亿欧元,并于次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
当时诺基亚和西门子预计,诺西的成立将会增加双方的营收,并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然而事与愿违,诺西并未实现盈利,反而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持续亏损,到2009年,诺西的年运营亏损已经达到16亿欧元。
由于对诺西的业绩感到不满,西门子在2010年便已萌生退意。只是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接收人,而在此期间,诺西的市场表现不但没有起色,反而在2010年被中国的华为公司超越,丢掉了第二的位置。
近两年,随着全球电信行业的增长放缓,运营商纷纷削减设备采购开支,因而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在移动网络上,诺西无力追赶爱立信,又不断受到华为的冲击;固网方面则基本上是阿朗和中兴平分天下,诺西不占优势。
为了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诺西不得不从去年开始全球战略重组,将移动宽带和服务作为未来的战略重点。为了节省运营费用,诺西于2013年底前裁减约1.7万名员工,占到其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此外,诺西还出售了手中的BSS、光纤网络等众多业务。
通过裁员和对非核心业务的剥离,诺西终于在去年第三季度首次实现9.2%的盈利,但其全年业绩依然亏损严重。诺西的重组计划似乎收到了成效,但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电信行业投资周期较长,诺西一旦放弃部分产品线以及规模化经营方式,当其自身的资源难以支撑其发展时,会容易出现布局失误,这可能会将其带入新的困境,尤其在目前电信设备市场收缩的情况下。
当初期待的“强强联合”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加上在手机市场节节败退的诺基亚几乎自身难保,西门子对诺西的未来更加失去信心。如同当年放弃移动电话部门那样,对于正在计划朝新能源等创新领域转型的西门子来说,尽早甩掉诺西这个包袱无疑是正确的决定。
何去何从
一旦西门子宣布退出,诺西必将迎来一场巨变,有分析认为,一个最为顺理成章的结果是:诺基亚收购西门子手中的诺西股份,这样诺西将会成为诺基亚的全资子公司。
不过丹麦银行分析师罗伯特·雅各布森明确指出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很难说诺西命运将会如何,但最后肯定不会由诺基亚独自拥有”。
雅各布森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根据诺基亚刚刚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其营收已连续第7个季度保持下滑。对于芬兰公司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提高现金储备,况且这家公司的战略重心依然是智能手机业务,它显然不愿也无力购买更多诺西的股份。
而根据一些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最有可能的结果便是诺基亚联合另一家公司共同收购西门子的股份。正如前文所述,准备介入的这家公司可能是阿朗。
与诺西一样,阿朗此刻也面临着需求下降和亏损问题,不得不实施总额12.5亿欧元的成本削减计划。而自阿尔卡特和朗讯合作至今,该公司市值已下滑约70%,总计亏损达到100亿欧元。此外,阿朗CEO本·韦华恩(Ben Verwaayen)已确定将于今年5月离职,该公司内部也将迎来大幅人事变动。
有分析指出,阿朗或许期望借助与诺西的联合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两家失意企业的合作能否取得正面的收效,现在还不得而知。另外,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经历了2012年的低迷之后,今年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需求有望回升,美国、中国市场都将处于上升阶段,欧洲市场最坏的时期也已过去,这对诺西而言是个利好消息。但是根据市场调研机构Dell Oro的分析报告,占有35.5%市场份额的爱立信依然优势明显,华为的份额达到22.3%,增长平稳,而诺西的份额为18.1%。
6.诺西故障处理案例库 篇六
手机业务亏损用诺西补血赢时间
众所周知, 手机业务对于诺基亚的现在和未来都是重中之重。但在苹果、三星及众多对手的打压下, 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可谓是节节败退。这种败退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上, 在营收和利润上更是如此。据诺基亚2013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 其手机所在的设备与服务部门净营收37.71亿美元, 同比下滑32%。更令业内担心的是, 与此同时, 诺基亚的功能手机业务也在不断下滑, 这使得诺基亚希望以功能手机换取诺基亚智能手机业务增长的时间变短。为此, 有分析称, 按照目前诺基亚手机 (包括功能手机) 业绩下滑的速度, 不久诺基亚的现金将会被耗尽。
与手机业务所在的设备与服务部门相比, 诺基亚与西门子的合资企业诺西网络则继续显示出复苏迹象。在第一季度中, 诺西运营利润达300万欧元, 同比增长117%, 环比增长25%。另据相关统计, 去年诺西的营收占据了诺基亚总营收的46%。可以说, 今天的诺西已经成为诺基亚稳定的现金来源。对此有业内分析认为, 并购诺西而使其成为诺基亚的全资子公司, 可以利用诺西的营收缓解手机业务的亏损压力, 重要的是, 可以为诺基亚仍在进行中的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型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LTE设备市场机遇中存挑战
成立于2006年的诺西, 一度占据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宝座, 仅次于爱立信。不过自2011年以来, 受通信业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 加上来自华为、中兴等中国公司的竞争压力, 诺西业绩大幅下滑, 连续多个季度出现亏损。针对于此, 诺西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裁员、转让出售非核心业务资产等措施来降低运营成本, 同时向LTE网络设备市场布局, 自去年第三季度实现扭亏的诺西似乎已开始走上复兴之路。
此外, 业内权威咨询机构分析认为, 虽然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在去年的增速较为低缓, 但受益于LTE网络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空间将在2013年之后逐步恢复, 并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平稳增长。包括爱立信、华为、诺西、中兴通讯、阿朗在内的电信设备厂商也一致认为, LTE网络建设将成为拉动电信设备市场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诺西故障处理案例库】推荐阅读:
铁路通信故障处理07-18
轨道电路故障处理流程11-23
电梯故障应急处理方案11-25
列车安全装置故障处理02-04
plc常见故障处理教案09-16
光缆故障处理流程图09-24
门禁系统故障处理流程01-20
典型故障案例通报12-24
液氯钢瓶瓶阀故障处理技术12-07
人员定位设备故障处理管理制度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