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思考(高扬波)

2025-06-1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思考(高扬波)(精选2篇)

1.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思考(高扬波) 篇一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2008-12-11要闻·评论

文/本报评论员 余牧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直至消灭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一般工业化国家的做法是向城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民进城创业、进城务工,不再成为农民。

1996年我国城镇化率是30.48%,2006年已经达到43.90%,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即每年增加2000万以上城镇人口。

与之相适应,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来源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初期,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以农业和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到2005年,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比重演变为45%和55%。可见,推进城镇化发展,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要看到,我国城镇化的水平还是初级的、不稳定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户籍制度是城镇化过程的严重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虽然进城工作了,但户口却不能进城,被称为流动人口。比如2003年底,在农村居住人口是76851万人,而农业户口人员总量还在93500万人以上,两者差距在1.66亿人以上。这些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没有归属感,产生了不少经济、社会问题,延续了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来,许多城市实施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落户基本条件的户口准迁制度,但尚未在全国统一实行。

二、城镇经济实力不足,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说明,凡是小城镇形成规模的,都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较强的产业支撑,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像这类城镇总体上还是少数。不少城镇建设属于地方政府推动型,定位于城镇现代化,规模扩张过快,建设超越发展阶段,但缺乏经济的支撑能力。三是城镇功能还不健全,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及社会服务功能、居住服务功能不足,城市的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环境状况、园林绿化、居民小区停车场及防灾减灾机制等都不能适应城镇发展要求。中心城市对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求职和用人等方面的就业服务、生活服务,如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也相当短缺。

可见,城镇化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我们要继续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多层次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并为陆续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市民创造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比美国多10亿,是日本的10倍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不可能像美国、日本等国那样实现人口基本城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应该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行不悖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2.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思考(高扬波) 篇二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城乡人口的变动, 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 也包括由此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 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 也包括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即“城镇的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 它的内涵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 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下,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可见,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 任务一致, 目的相同, 要求一样。因此,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 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 二者相互关联, 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上, 有一种观点认为, 农村落后是因为农村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 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了, 而农村却落后了, 因此, 现在需要放慢甚至停止城镇化步伐, 全力加快农村发展。对这一问题, 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是,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并不冲突, 相反,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 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经济学家茅于轼表示, 要建设新农村, 非得减少农民不可。所以,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 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随着农村的进步,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量的富裕农民必然涌向城镇, 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 城镇化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没有新城市, 就没有新农村。”城镇化程度越高, 城镇的第二、三产业越发达, 城镇的功能越键全, 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 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农业现代化, 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 减少农民, 富裕农村,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 它们相互关联, 不可分割, 互动互促, 相伴而行, 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 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 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代化建

设必须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对我国来说, 非常重要的就是人口问题, 这始终是我们今后改革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大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 若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16亿人口, 按有关学者提出的“合意城镇化率”为65%, 则农村人口仍有5.6亿。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 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移到城镇就业, 还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 所以, 我们要两条腿走路, 一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 而且要给农民创造更好的进城条件;另一方面, 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 发展新农业, 使农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 真正安居乐业。

(四) 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证明,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事实上, 新农村建设只有保持农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 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新农村建设战略是在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 是城镇化发展趋势在农村的具体政策体现。所以,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 应当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相互推动的合力作用,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我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 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 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 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此, 城镇化应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 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否则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可能达到, 城镇化也不可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三、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路径

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凸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 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 必须高度关注以下方面。

(一) 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

产业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 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

城镇化的发展是以产业为支撑的, 如果一个城镇没有产业支撑, 没有工作机会, 大量的人集聚起来, 这样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同样, 农民收入的提高, 单靠种地也是不可能得到显著改善的, 必须依靠发展第二、三产业。例如, 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的小城镇之所以繁荣起来, 都是专业镇的发展所带动的。因此, 发展产业, 从而以产业的支撑来带动城镇的发展和推动新农村建设, 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 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

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要紧密结合, 防止两张皮, 务必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科学发展, 突出超前性, 体现人文、产业特色, 整体推进, 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

(三) 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也是城镇化的主力, 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 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素质的提高, 除了强化培训外, 务必实现两个转变, 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 由农民向居民转变, 调整思维方式, 改变生活习惯, 增强谋生致富手段, 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 在改变中提高。

(四) 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关于调整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下一篇:电梯报废技术标准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