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优质教案(精选8篇)
1.清塘荷韵优质教案 篇一
《清塘荷韵》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4、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学习重点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反复诵读和感受具体的文字,理解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
阅读--讨论--体悟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感知
1、初读课文,扫除“拦路虎”。
①脍炙人口②()泥③旖旎④翘盼⑤接踵而至⑥睥睨
⑦堕⑧擎⑨u
三、交流研讨
(一)合作探究
1、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和怜爱跃入了池塘,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从此老人的心为之牵绊,随之起伏。圈划出表明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语句,理清行文的线索。
2、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品读圈划5、6、7节文字,交流体悟荷之韵。
4、我们很难想象,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找出表现荷的生命力的语段,集体朗读。同学们能对寂寞沼泽中的莲子或跃出水面盛开的荷花说上两句吗?
5“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色,本文的“神”更是融入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试概括本文的“神”。
6、课文引用了不少古诗句,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说说这些诗句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四、链接提升
1、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2、荷的形象、荷塘的景致,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驻足;关于荷的诗文,也时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陶醉。你还知道哪些与荷有关的诗文名句?写在下面。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的对象,那荷花身上还有其他方面的寄寓意义吗?
五、拓展延伸
绝唱
严阵
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脱口而出。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1、给文中加线的词语注音并结合上下文解释其含义。
(1)徜徉()()
(2)蓦然()()
2、多数人认为荷花的美体现在什么时候?而作者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用原文回答)
3、文中二至四段自然写了荷的绿叶、红花,结合下文,分析其作用。
4、找出文中描写残荷形象的句子,并分析这些描写体现了残荷的什么精神?(用原文回答)
5、统观全文,说说文中画线句的内在含义。
6、文中说那满池枯梗残叶,“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又说“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试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
7、当代诗人严阵的《绝唱》可谓感人肺腑,是满塘残荷美艳绝伦的绝唱。结合全文,分条说出“称这满塘残荷为绝唱”的原因。
8、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出发,说说本文属于哪种体裁。
杜素红
2.清塘荷韵随笔 篇二
我在农家村旁或田野上看到过不少的荷塘,但在校园内能看到如此令人向往陶醉的美丽荷塘,这还是我人生的第一次。
这是S中学校园内的清塘,这清塘中的新荷别有一番难以言说的情韵。
我来到S中学任教于今已是第十个年头了。S中学校内有两口方塘,一大一小,一稍浊一清澈。大的方塘两亩左右,小的方塘一亩上下。以前这两口方塘中只有游鱼,塘岸边只是长着水草。去年学校新来的校长很有个性,很有自己的“创意”——他说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令人向往,我们学校有这样两口好池塘,我们也可以使它们都变成学子们向往的美丽荷塘。校长说过这话不久就真的行动起来了。今春开学不久,学校请来市园林处的几位师傅,在校园内的两口大池塘中莳下许多莲藕。一段时间过去了,那口小一点的池塘水面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铜荷”,而另一口大的池塘却不见“铜荷”的半点踪影。原来大的池塘中有比较大的鱼,鱼把池塘中的藕种啃掉了。
几个月过去,原来清澈的小方塘已变成眼前实实在在的荷塘了。细赏荷塘,当在夏日的清晨和傍晚时候。
我清晨起来,先在校内大操场上跑几圈步,然后在校园内随意散步。我散步之后总要来到荷塘处流连一番。我这样做不为别的,只为欣赏我住房下不远处的这一荷塘。
清澈的方塘中已先先后后长出不少荷叶,但它们因出水时间的不同而形态各异。有的刚刚出水,还只有铜钱那么大;有的出水已有几天时间,但荷叶完全没有舒张开,只是卷起来形成约半尺长的筒状“春卷”;有的出水已久的荷叶紧贴着水面,似无手柄的圆形摇扇平放在水面上,这样的荷叶颜色很淡。在雨后的清晨,你会看到紧贴水面而又平展着的荷叶上有许许多多的水珠,大大的,犹如玲珑剔透的珍珠般莹洁泛光。这“珍珠”又像是谁轻轻地放上去的,稳稳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明亮。有的荷叶出水好久了,大大的圆圆的碧绿荷盖早就挺出水面,并且离水面有一尺多到两尺的距离。经过雨水冲洗的荷叶稍微斜倾,映着朝阳,更觉清新可爱。这挺出水面很高的大荷叶上是看不到大水珠的,因为大的水珠容易滚落下来。
更可爱的是那开放时间先后不一的荷花。刚出水的粉红色的荷花“箭朵”,远比“箭镞”要大,好像用力挣脱了水面对他的束缚而挺出水面,又像是一个顽皮的少年游泳时突然在水面伸出一个脑袋,逗人喜爱。开放时间稍久的荷花的瓣片已舒张开了一点点,但又没有完全张开,还看不到里面的莲蓬。开放时间更长的荷花花瓣已完全自由舒张开了,里面露出碧绿的莲蓬,可以说是花果一体,这就像那些容貌美丽而又有几个月身孕的少妇一样,更令人生疼爱怜惜之心。开放更久的荷花有一两片粉红花瓣脱落了,它们静静地浮在碧绿的荷叶下的水面上,让人觉得似乎有点孤单。有的荷花的花瓣全脱了,只留下莲蓬,但莲蓬下还有一圈花须,这花须像是莲蓬的点缀,确实为单调的莲蓬增添了美感。
3.《清塘荷韵》读后感 篇三
《清塘荷韵》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于一九九七年一篇散文,当时,季老已是八十六岁的高龄。文章开头,他是以较为平淡的文笔,记述自己所处的北京大学的朗润园内,有一个数亩的清塘,以前,清塘内长有许多荷花,每当到了盛夏时节,荷塘内就会翠盖红裳,清香逸散。但是后来,荷花莫名其妙地遭到劫难,全都消逝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塘寂寞的清水,季老作为一名热爱生活,向往自然的文人,他常渴望清塘中会重新长出荷花来。
有一天,季老的一位朋友带来几粒洪湖莲籽,他就满怀希望地把这几粒不起眼的莲籽丢在清塘内。他期待着有一天,奇迹会发生,孤寂的清塘内会长出荷叶来……但是,很遗憾,第一年、第二年,水面上毫无动静,就在作者灰心丧气的第三年,一直静寂的水面上竟出现了五六片荷叶,这怎不让季老欢欣鼓舞!虽然,这几片荷叶都是那么的纤细柔弱,毫不起眼,但总算有了希望,有了盼头。到了第四年,荷叶竟然不停地生长出来,大面积的铺展开来……以至于把整个清塘的水面都布满了!
我读到这儿,真是感叹生命的伟大与神奇!这又怎能不让季老欣慰,是季老创造了这一美丽的奇迹!他竟把西湖的“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搬到了自己的家门前!
纵览全文,季老的写作顺序是盼荷、种荷、观荷、赏荷,他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又把动静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完美结合。季老写道,在莲籽刚刚投入湖中淤泥的第一年、第二年的时候,水面不见一点儿动静,这些是静的描述;第三年,水面上也只是仅仅长出了几片纤弱的圆叶,到了第四年,荷叶的绿色竟蔓延到整个荷塘,每天都有变化,这是动的描写。
还有在赏荷时,季老又一次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他巧妙地运用了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又是静的描写。“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猫扑入水中,把月亮的倒影打的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这几处都是动的精彩描写,这一静一动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思,真是越品越有味道。
季老的文笔隽永,情感更是真挚。他能巧妙地把荷花细微的变化与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己对荷花的一腔深情抒写得淋漓尽致,诚挚地表达了他对荷花的无比热爱之情。
在文章结尾处,季老又写到,天气逐渐转寒了,这满塘的荷叶荷花也即将凋零、消逝,但是,荷花的根还在,它们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是的,荷花是不会消逝的,它会继续储蓄着生命的能量,等到来年的春天,又会翠叶轻舞,重绽娇颜。季老引用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切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以及他对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决心与信心。
回想季羡林先生的一生,那真是曲折坎坷,历尽风雨……但他始终保持着宁静、豁达、乐观的心态,他一生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热爱祖国、人民,他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完全奉献给了祖国人民。这不正像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吗?荷花的高洁品性,不正是季老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写照吗?
还有,本文的语言异常的细腻优美,让人读了犹如品酌一杯芬芳的清茗,又如聆听了一首舒缓的禅曲……真是回味无穷,妙不可言。我特别喜欢文中那些描述荷花色彩、姿态的经典语句,细细读来,真的就仿佛把我带到了荷塘前,看到了那一株株在微风里摇曳的娇荷……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清塘荷韵》教学设计范文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
3、理解作者借荷寄托的人生感悟。情感态度:
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热爱生命,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与热情。教学重点
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教学难点
理解荷花高雅洒脱、乐观豁达的神韵,借以理解作者的人生境界。教学方法
通读赏读、启发点拨、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投影片展示几幅荷花图片)千娇百媚,万种风情,相信这些荷的图片一定带给你绝美的享受。看到它们,你联想到了哪些赏荷、咏荷的古诗文名句?
千百年来,荷花以它的美丽圣洁受到历代文人的钟爱。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在他86岁高龄时写了一篇散文《清塘荷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清塘荷韵的世界,去闻一闻荷香,品一品荷韵。
二、展示目标 明确任务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
3、理解作者借荷寄托的人生感悟。
三、积累整合 夯实基础
课前预习课文时,同学们对作者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老师又补充了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坎坷的人生。
1、走近作者 大屏幕展示:
他,曾是一个生在贫困至极家庭的农村少年。他,曾是一个置身战争硝烟饱尝饥馑难眠的留学青年。他,曾是一个深遭文革**受残酷迫害的知识分子。他,曾一度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他,最终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2、预习检查 读一读,写一写:
旖旎 翘盼 睥睨 蓇葖 脍炙人口 接踵而至 旮旮旯旯
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以“荷”为线索展开,叙写了作者____荷、____荷、____荷的事情。明确:种荷 — 盼荷 — 赏荷
五、局部探究 把握情感
在作者挥洒自如的笔下,一塘荷花带着它的清香秀雅,带着它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请同学们再次走近课文,和这位八旬老人一起去体会种荷、盼荷的忧与乐吧。
默读课文3——7段,思考:季老在四年的漫长等待后,面对蓬勃生长的荷,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六、个性赏读 品味荷韵
季老的这篇《清塘荷韵》,堪称是咏荷佳作。作者赏荷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为我们展现了荷的风姿神韵。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两个片段,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进行赏析.学法指导:可从修辞、用词、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要求学生在文中进行圈点批注)
(小组赏读交流、教师分组指导。如学生多把着眼点放在荷叶荷花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有关荷瓣、冬日残荷的描写)
1、找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重点片段: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明确:这飘落的荷瓣,曾经饱尝过孕育的艰辛,感受过生命的快乐,此时要悄然离去,那就顺应自然吧,它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其实这荷正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他经历过苦 2 难的颠沛流离,体验过成功的欢欣愉悦,已至耄耋之年的他,面对必然来临的死亡,就像这荷一样超然洒脱。
老师也选取了其中精彩的一段,我们找几个同学起来有感情地朗读,比一比谁能够读出其中的美。
2、找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大屏幕展示精彩片段,并播放背景音乐)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七、解读文本 感悟人生 在这位八旬老人的笔下:
荷是顽强的,深埋四年、不曾言弃; 荷是秀雅的,迎风弄姿、睥睨一切; 荷是洒脱的,生命陨落、乐观豁达。
1、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要歌颂荷花吗?那作者写荷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仅仅是为写荷,更是借荷咏怀,借荷抒情,借荷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2、从全文看,作者借荷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 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追求高洁 追求宁静
乐观面对人生
点出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漫漫人生路,愿同学们与季荷同行——守住一份宁静之美,追求一种淡泊之境。
八、拓展延伸 跳出文本
除了荷花之外,我们还可以借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来抒情言志,比如说,可以借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特点,来赞美哪一类人?还可以借松树坚强不屈、不畏风寒、四季常青的特点,来赞美哪一类人?
红烛:借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特点,来赞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教师们。松树:借松树坚强不屈、不畏风寒、四季常青的特点,来赞美驻守边疆的解放军战士。
九、课堂小结 与你共勉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愿大家都能从季先生的文章中汲取生的力量,感受旷达之气,让我们的人生也因此而豁然开朗。下面以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请同学们齐读!(播放背景音乐 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节选自 泰戈尔的《生如夏花》
十、布置作业
1、阅读: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语言和主旨方面求同辨异。
2、写作:选取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清塘荷韵
季羡林
5.《清塘荷韵》的教学设计 篇五
1.读课文,标段序,圈出生鲜优美的四字短语十个以上,用波浪线标划优美的描写句子,用波浪线标划富有哲理的句子。
2.熟读课文,在书上概括季羡林种荷的三个原因,以“荷”为线索写的三件事。
3.季羡林笔下的荷花与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有何不同?
4.借助网络或图书,查找季羡林的资料,并结合课文思考“季荷”的内涵。
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积累、圈点批注、合作探究等方式,品季荷之情,赏季荷之韵。
教学评价:
1.能够正确书写、理解书中十多个生鲜词语和所引诗句。
2.能够结合相关语句品季荷之情,赏季荷之韵。
3.能结合文本与资料,理解“季荷”的内涵,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课题,解题意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86岁高龄时写的一篇文章《清塘荷韵》。
2.析题:清塘荷韵:中心语是荷韵,地点是清塘。荷韵:指荷的风韵、风姿和情趣。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借荷花美景抒发了对荷花的赞颂之情。
二、知文意,做积累
活动一:读课文,标划并积累四字雅词,背诵课文所引诗句。
所引诗句。
池话对影落,沙鸟带声飞。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小荷才露尖尖角。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活动二:浏览课文,概说文意。
提示:从叙事的角度,情感变化的角度,荷之韵的角度概说。
明确:作者围绕荷写了种荷、盼荷、赏荷之事,作者的情感发生了热盼――失望――欣喜――狂喜――祝福的变化。赏荷韵分为赏荷叶之韵、荷花之韵、落花之韵、残荷之韵。
教师小结:事中含情,情随荷生,荷中有韵。
三、品荷情,赏荷韵
活动一:用圈点批注法细读6-12自然段。
要求:
1.用横线标划最能体现荷之韵的词句,并以短语的形式概括。
2.用曲线标划作者情感浓郁的抒情议论句,适当记录自己的思考,联想。
交流明确:
(此环节,学生的联想已略去)
荷叶之韵:坚韧顽强。
(关键词句:6-7段“严冬一过”,“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议论句“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教师点拨: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会让你联想到什么事物呢?
学生:临风之草迎霜之菊,含霜之梅、悬崖上的孤松,自然界万物的生生不息,挣扎于苦难历史长河中的人们。)
荷花之韵:超凡脱俗。
(关键词句:8段“与众不同”,“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抒情句“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
(教师点拨:落花在黛玉眼中是“花谢花飞花漫天,花谢人亡两不知”,在韦庄的笔下是“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相比之下季老笔下荷花的飘零则给人超凡脱俗之感。)
落花之韵:优雅豁达。
(关键词句:9段“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议论抒情句“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教师点拨:这些体现莲荷的关键词仅仅是表达莲荷的品质韵味吗?是什么写法?学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莲荷的品质其实就是作者的品质。)
残荷之韵:生生不息厚积薄发
(关键词句:12段议论抒情句“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6.《清塘荷韵》读后感600字 篇六
208月的一个清晨,睁开惺忪的睡眼来到了荷塘,为的是看到争奇斗艳、不凋谢的荷花和如翡翠般的荷叶。就在此时,我眼球里倒影出的是一朵朵荷花,还有一片片荷叶,我想:如果我能站到荷叶上不掉到水里该有多好,到那时,我就可以成为“荷花仙子”了,带着这美妙的幻想和纯真的心,我便和荷叶玩耍了起来,我往它脸上洒水珠,它却不让水珠落到它那无污渍又干净的脸上,妈妈说,“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听了这句话,我便爱上了荷叶。
还有荷花也是很美丽的。
淡粉、淡黄色的花瓣,里面包着莲藕,真令人陶醉。假如有一天,我变小了,我一定要躲到这里面,因为荷花里面很安全。哇,是一对母子呀,凋谢的荷花,低着头,看着正在开放的荷花,母亲呵护着它,为它遮风挡雨。
渐渐的蜻蜓也来了,真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不得不承认,这景色太美了!浪漫的亭子,优雅的小桥,蜻蜓点水,含苞待放、争奇斗艳的荷花,如翡翠般的荷叶……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时,我想到了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季羡林清塘荷韵的读后感300字 篇七
没有蓝天的深邃,却拥有白云般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却拥有小池的优雅;没有百花的芳香,却拥有小草的翠绿;水波涟漪徐徐荡开,风中花瓣轻轻坠落,“荷”!在告诉我生命的真谛!
那荷啊!由原本瘦小的`种子,聚集力量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努力的扩散、蔓延整个池塘,又不满足于现状,更努力的长成了荷花,此时的它就是一个成功者,可是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它还是没能逃过季节对自己的挫败,在瑟瑟秋风中失去了所有的美丽,可它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等待时机,等到来年春天再来冲破所有难关,再来完成自己的梦想,。
成功开放的荷,我们只惊羡它这时的惊艳,然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拼搏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我们就应该在这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即使牺牲也不要畏惧,因为人生,在跌宕起伏之中,才方显惊世骇俗的豪迈。
8.清塘荷韵读后感 篇八
荷花,清新优雅、坚贞纯洁,无论是“出淤泥而不染”,还是“至今莲蕊有香尘”,她从古至今就是人们心中圣洁的象征。今日漫步在季老先生的荷塘边,在静谧的典雅中我发现了荷花如强者张扬生命,又似智者静默无言的一面。
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空空水塘里,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安然冒出了绿芽,含着老人的心愿,那五六片圆圆的小绿叶在泛着涟漪的水中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游走到四方,数不清一天长出了一百片还是两三白片,这顽强而高洁的生命不会辜负老人寄托的期望,来年在水下长眠的荷花还会亭亭出水,为路人送去一份甜美。
“别有池塘一种幽”,在荷塘边半卧在躺椅上,看月光缜密地排列在水雾荷叶之间,注视着荷花出水向天空伸展,可是总有一天,她们将成为残荷。其实,荷的一生与我们的人生道路颇有相似,我们在童年和少年默默地蓄势待发,待到青年时期一跃走向社会,把自我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光华过后,便在满心欢愉中轻轻离去,什么都不带走,只留下一生的光彩荣华,进入一个永不苏醒的梦。“池花对影落”,说与其相似,不如说彼此相连。这瓣零落的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安享绽放之欢愉,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投入曾今抚育她的水中,这是一个她曾梦寐向往的天堂。
这种彻悟正清白地摆在我面前,如一个智者在阐述高论:竟然注定任何生命都有完结的那一天,那为什么所有人都向往生存?荷,你历经生的艰难,埋没于腐朽的淤泥却积蓄了三年的希冀,在紧裹着的黑色铠甲中梦想着绽放的那一天,也许你弱无力的叶片被灌输了顽强的血液,还是老人的真心感动了上苍,你浮水而出,凭着你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创造一生的辉煌。你明白秋天的到来意味着什么,残荷,失去了路人赞赏的目光,你却注目时间淡远,在你生命的轮回中,死亡只是一种宿命。
荷,你的消逝换来来年春天里的新生,你无所顾忌,因为这一生只为绽放,别无所求——这就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