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器械的清洗流程(共5篇)
1.腔镜器械的清洗流程 篇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3月可重复性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分组清洗消毒。持针器 (厂家) 1 000件和止血钳 (厂家) 1 000件。准备新华全自动清洗消毒机 (厂家) 、纯水处理器 (厂家) 、光源放大镜 (厂家) 和杰力专用测定试纸 (厂家) 等。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污染的1 000件持针器、1 000件止血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持针器500件、止血钳500件, 观察组持针器500件、止血钳500件。
1.2.2 清洗方法
对照组:临床科室、手术室护士使用可重复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专人定时统一回收, 再集中放入清洗消毒机内清洗、漂洗、消毒、干燥。观察组:消毒供应中心专人定时负责统一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 清洗前将污渍、锈渍严重的进行除锈 (除锈剂稀释比例1∶7, 水温50℃~80℃) 、漂洗处理, 然后同其他器械进行多酶 (按照1∶270加入全效型多酶清洗剂、水温20℃~40℃, 温度越高越好) 浸泡处理, 再放入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漂洗、消毒、干燥。两组医疗器械清洗过后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办法进行检查、包装、灭菌、存放。
1.2.3 观察指标
1.2.3. 1 清洗效果
日光检测:用目测及光源放大镜监测两种清洗流程处理后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 目测外观应光洁如新、无任何残留物质、无血渍、无水垢[2]。在光源放大镜下关节齿牙等处无锈迹或腐蚀斑点, 此类器械为清洗合格, 反之为不合格。
1.2.3. 2 血污情况
用杰力专用测定试纸检测两组器械的血污情况, 原理是试纸的显色试剂块上含有过氧化物和苯胺类显色剂。使用中通过残留血污中的血红蛋白或残留组织中的肌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样功能, 催化试剂中过氧化物分解促成显色剂显色, 从而判定血污或残留组织的存在。将试纸测试端蘸取被测器械表面的水迹1min后试纸测试端成绿色说明含血污成分。色泽越深说明血污越重, 此类器械隐血为阳性, 若不变色则为阴性。
1.2.3. 3 灭菌合格情况
对两组器械进行包装灭菌处理, 观察两组器械灭菌后合格情况, 检测器械灭菌后的血污情况, 血污情况存在的为不合格, 反之为合格。
1.2.3. 4 临床医护人员满意度
调查100名临床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性能满意度情况, 对两种清洗方法的器械使用满意度进行比较。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件 (%)
件 (%)
件 (%)
人 (%)
3 讨论
医疗器械实行消毒供应中心专人管理并改良清洗流程后, 不合格率明显下降、合格率明显升高。研究表明, 公司自行清洗租借物的合格率仅为27.33%, 其中手术器械、钢板、螺钉盒的合格率分别为48.9%, 70.9%, 13.6%[3]。因此, 彻底清洗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医疗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处理, 不断持续改进清洗流程, 提高了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避免了因器械运送时间差异造成的血液、体液等的凝固变性带来的清洗上的困难。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经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不断摸索改良清洗流程, 经过分类、预处理、酶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后, 再在包装环节进行进一步的质量控制, 符合要求后进行包装、灭菌。包装环节的质量控制采用的肉眼加光源放大镜法是目前国内外临床上普遍作为清洗物品放行的依据, 而单凭肉眼裸视法认为合格的医疗器械隐血试验阳性率为39.6%~57.5%[4]。因此。由专人负责, 加强清洗流程的管理, 并不断摸索改进清洗方法及检测标准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本研究对照组中, 杰力试纸检测出的器械含血污不合格率高达10.7%, 而观察组中只有1.8%, 统计分析示, 两组清洗效果的血污残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增加预处理环节后清洗效果明显提高。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用于临床工作的技术越来越多, 其操作过程都必须有时效性和有效性。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 导致肺部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菌血症、造口感染、胆道感染以及分枝杆菌、沙门菌、幽门螺旋杆菌等感染都与清洗、消毒不严格、操作不当等医疗行为有关。从源头上控制医院感染是消毒供应中心的首要任务,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找到相关的研究证据并能确定其可靠性和真实性。如器械清洗中关于预处理环节中多酶浸泡的问题, 因为多酶有清洗和酶解双重功能, 能去除血迹、蛋白质等顽固污迹, 且对手术器械无腐蚀性, 清洗方法简便快捷, 还可以根据器械的污染程度选择不同成分的多酶清洗液, 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以提高清洗质量, 清洗效果明显[5]。另外, 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和组织液是危险的传播媒介, 即使微量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也可导致50%的人感染乙型肝炎, 因此对术后的器械必须经过严格清洗。
通过对两种清洗流程的比较, 医疗器械在增加预清洗流程后医护人员对手术器械性能满意度由84.0%上升到97.0%, 满意度明显提高。以往传统的手术器械处理流程难以保证器械的清洗和包装质量, 灭菌质量也受到影响。医疗器械现在由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流程持续改进后清洗质量明显提高, 在包装前再次对医疗器械进行检查, 包括对器械的光洁度、器械完整情况、轴关节灵活性和张力、器械咬合完好性、器械尖端部分闭合功能、器械锁齿功能、锐利器械的锋利功能等, 贯彻双人核查制度, 不得遗漏物品以免影响手术工作, 避免了由于医疗器械质量和数量问题给病人带来的安全隐患, 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 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目前, 国内外医院医疗器械采用的压力蒸汽、环氧乙烷等所设置的灭菌程序、参数都以彻底清洗为前提。清洗的目的已经转变为尽可能减少附着在医疗器械表面的细菌量及各种污物。资料表明, 对接触血液的器械灭菌后进行抽查, 残留血阳性率为35.9%,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率为2.86%, 且未经彻底清洗的染毒材料虽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 即使灭菌程序正确, 参数指示合格, 乙型肝炎病毒的RNA仍能被活着检测出来, 而彻底清洗的器械灭菌后检测HbsAg则为阴性, 说明残留有机物对器械灭菌的效果影响很大。若对有血迹的医疗器械清洗不彻底将影响到灭菌效果, 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因此提高器械清洗质量是保证器械灭菌合格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 医疗器械实行统一回收集中管理后灭菌包检测的不合格率由9.3%下降到0.2%, 医疗器械包灭菌合格率显著提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医疗器械经过消毒供应中心专业人员采用流程更新处理后, 保证了其灭菌质量, 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在禁止滥用抗生素的大趋势下更加有利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本研究比较了传统的清洗方式与进行预处理后清洗方式的效果,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进行预处理流程后医疗器械的合格率明显提高。此次研究对消毒供应中心以后器械的清洗处理流程的持续质量改进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在今后手供一体器械集中处理的模式下, 对外来器械的清洗也有一定意义。但对复杂器械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清洗流程, 使其真正地让临床满意, 让病人放心地使用每一件医疗器械。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清洗流程运用于医疗器械清洗的效果。[方法]将污染的1 000件持针器、1 000件止血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 观察组通过分类、多酶浸泡、除锈等预处理后再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 清洗结束后依据中国医院消毒供应行业标准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清洗合格率明显提高、血污明显减少、灭菌合格情况和临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在清洗消毒流程上持续改进可提高医疗器械质量、保证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安全使用, 达到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清洗,消毒,医疗器械,医院感染,血污,灭菌
参考文献
[1]马成云, 李波, 李文君, 等.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5) :550-552.
[2]魏静蓉, 李斌, 施建辉.手术器械清洗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4) :413.
[3]陈莎莉, 钟白丽.不同方法对骨科植入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965-966
[4]邢书霞, 马玲, 张伟.4种医疗器械清洗效果评价方法的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1) :28-29.
2.腔镜器械的清洗流程 篇二
关键词:供应室,清洗,手术器械
手术器械的清洗、保养和准备工作,以往由手术室内部自行设立器械室并配备高年资护士来完成。随着手术量的增加、护士工作强度的增大、整体护理的开展和洁净手术室环境的需求,这种传统的手术器械处理流程难以高效地完成手术器械的清洗和包装,灭菌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自2008年笔者所在医院新建洁净手术室后,手术器械的清洗、保养、打包和灭菌均在消毒供应室进行,有效地利用了消毒供应室的资源。消毒供应室承接清洗灭菌工作中,对清洗能否达到“清洁”的要求、受哪些因素影响、清洗质量如何检测,以及在交接和整理工作中手术器械缺失,数目不符合等现象,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保障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的重要意义
清洗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无生命物体上污染的有害微生物达到安全水平的操作,是医疗用品再处理的一个必然过程。如果器械清洗不彻底,随后的消毒灭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目前,医疗器械清洗和灭菌现状仍不容乐观。执行过程中,人们往往更依赖灭菌的作用。对清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清洗监测手段,导致清洗质量大打折扣,灭菌效果很难保证,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随着医院医疗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目前国内医院所用医疗器械大多数均需再处理后反复使用。为严格控制医院交叉感染,各级各类医院监测部门和执行者对器械的清洗应引起足够重视,将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命放在首位。
2 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流程
流程管理强调规范化、流程化、持续性和系统化。消毒供应室工作最大的特点是物品数量多、流动性大、洁污区分性强。其灭菌物品质量与医疗结果紧密相关。因此,供应室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的设计,并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严格执行。
2.1 消毒供应室污染区接收下送器械
清点后的器械在指定的区域内由专人送往消毒供应室的中心污染区,消毒供应室的中心污染区护士,按照“器械清点回执单”接收下送器械,根据器械污染类型,经过标准、完整的清洗流程后,放入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内,选择相应的清洗程序清洗,并在清洗记录本上登记。
2.2 规范清洗流程,及时清洗
(1)预洗:将器械拆卸到可拆卸单位最小化,使用流动水冲洗掉肉眼可见的污染物。(2)刷洗:在流动水水下使用小牙刷刷洗各关节齿纹处,使用管道清洗刷刷洗管腔内壁,刷洗时需两端见刷头,并洗尽污染物后再回抽。(3)高压水冲洗:用流动水冲洗器械外表,高压水枪冲洗管腔至少10秒,持续冲洗至排出水变得澄清,高压水枪的压力须大于30 pis。(4)超声加多酶清洗:将多酶清洗液按比例配制在超声清洗槽内,把冲洗好的器械放入超声清洗槽内,使用注将射器将清洗液注入管腔内,以排除空气栓。启动超声清洗机清洗。这样,器械按照完整的流程规范清洗,保证关节、齿纹及管腔难以清洗的部位得到彻底清洗,保证清洗质量。
2.3 消毒供应室在清洁区内整理器械
手术器械在清洗消毒机内经过酶洗、漂洗、上油、烘干等程序后到达清洁区。清洁区护士经过将器械检查、整理归类。根据器械名称放入新的“器械清点回执单”并注明整理者姓名。最后将器械打包、灭菌。
3 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手术器械缺失问题
由于洁净手术室洁污区分的限制,手术室护士和消毒供应室护士之间不能当面交接器械。因此,在手术器械交接环节中,早期曾出现个别器械丢失的现象。器械护士清点器械和消毒供应室护士接受、整理器械时,如发现器械性能、数目不符号,要求在30 min内通知器械室的护士,以明确责任,及时查找原因。工作中注意加强科室之间信息沟通与协调工作,以确保临床工作的正常有序的开展。
3.2 手术器械生锈问题
手术器械经多次实用后易发生锈蚀现象,在轴节、齿槽和管腔壁等难于清洗的部位更明显。轻则影响器械的使用性能,重则可引发医院感染或直接导致器械报废。因此在除锈过程中可采用软毛刷刷洗器械上的锈蚀部位,但杜绝对器械损失作用大的硬质毛刷或金属球,也可采用机械超声加除锈剂的方式。但超声波对器械上的铬膜有松动效应,须严格控制超声时间和超声强度。另外,除锈后的器械应及时进行润滑,使润滑剂在器械表面形成保护膜,有效隔绝器械主体材料与空气的接触,以免器械迅速返锈,器械生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清洗干净。因此,平时工作中,加强器械清洗保养工作和规范使用工作,从而有效地降低器械生绣的机率。
3.3 做好器械清洗后保养工作
任何器械如果保养不好就容易生锈,给清洁工作带来困难,同时缩短使用寿命。传统的液体石腊油,因不溶于水,易阻隔高压灭菌的水蒸气,即影响灭菌效果又不能抑制器械生锈。目前,全部使用润滑油浸泡器械,而使器械整体润滑,器械的轴节、齿槽、缝隙、螺丝等不易手工操作的部位均可涉及,增加了关节的灵活性,并可在器械表面形成保护膜,达到防锈、抑菌、润滑的三重功效。同时避免了轴节部位难上油、漏油现象,以及涂抹操作造成清洗后器械二次污染的可能。更由于其水溶性的特质,不影响高温、高压蒸汽的穿透,有效地防止了器械的生锈。
4 小结
3.腔镜器械的清洗流程 篇三
关键词:手术器械,标准化,灭菌,感染控制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 手术成为治疗一些顽固疾病最有效的方式, 其实施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如果对手术器械处理不当易引发医院感染事件, 减弱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实施合理有效的手术器械清洗流程。本文研究了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后对于医院感染控制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属三甲综合性医院, 随机选取我院609件手术器械为研究对象,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面积为687 m2, 共配备工作人员42名, 其中男13名, 女29名;主要设备有:全自动清洗机4台、超声波清洗机3台、高压水枪3台、高压气枪3台、纯水机2台、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3台、环氧乙烷灭菌器2台、全自动封口机2台、干燥箱3台、高温低温生物培养阅读器1台、温湿调节监测仪2台。
1.2 方法
研究方法: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前, 在609件手术器械中随机抽取150件进行无菌一次检验, 使用609件实施201例手术。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后, 在609件手术器械中随机抽取150件进行无菌一次检验, 使用609件实施198例手术。
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水质为软水及纯化水, 清洗剂选择多酶清洗剂, 以便分解手术器械上残留的血液、体液等。消毒人员根据手术器械的类型实施不同的消毒方法, 能进机清洗的使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消毒, 可拆卸的器械应拆开后清洗消毒, 精密细小器械应手工清洗消毒, 清洗消毒完毕后使用机械烘干。手术器械所选用的灭菌包装盒使灭菌剂与手术器械良好接触, 避免器械暴露在空气中, 包装前擦洗除尘, 包装松紧适宜, 不能妨碍空气的排出和灭菌剂的渗透。对手术器械包装前应严格检查器械外观清洁度和功能完整性, 并在包装内部放置化学指示卡, 包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带。包装完毕的手术器械应及时进行灭菌处理, 严格按照高压蒸汽灭菌步骤进行。
1.3 观察指标
记录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前后手术器械的无菌一次检验合格率以及手术后医院感染率。
1.4 统计数据分析
使用软件SPSS17.0对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值 (χ2)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前, 手术器械无菌一次检验合格率为84.66%, 实施后手术器械无菌一次检验合格率为95.33%, 有较大差异 (P<0.05) ;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前医院感染率为9.45%, 实施后医院感染率为1.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提供无菌物品的主要场所, 对医院的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实施标准化流程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控制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对手术器械的清洗是保证灭菌效果的前提, 而清洗程度高的手术器械能提升灭菌效果, 有效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这就要求消毒供应中心对手术器械的清洗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对所使用的水质、清洗剂、设备类型和清洗步骤加以规范, 根据所清洗的手术器械类型制定相应的清洗步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所制定的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进行工作, 在保证手术器械以及包装盒的清洗质量的同时保证手术器械的功能完整性, 为灭菌处理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 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 能有效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 对于医院感染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月凤.外来手术器械全程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34) :4723-4724.
4.提高器械清洗质量的探讨 篇四
自8月起,我科与手术室进行了沟通,将手术台上使用与未曾使用的器械分开放置,吸引器等管腔类器械于手术结束前多吸生理盐水以冲洗管腔,做好保湿,并尽快送我科进行清洗。我科去污区人员将复用器械分类,冲洗表面较少血渍、污渍的器械,超声清洗后放入全自动喷淋清洗机清洗;对于较多血渍的器械先冲洗后放入1∶200酶液中浸泡15 min~30 min,再超声清洗,检查器械表面如有血、污渍,应进行局部刷洗。
特殊器械如吸引管、活检钳、带螺丝及生锈器械于分类时分别放置于各个器械篮,先冲洗后浸泡于1∶200酶液中15 min~30 min再超声清洗。吸引管等管腔类器械先用水枪冲洗,再用适宜的刷子刷洗管腔内壁,经水枪多次冲洗后,将管腔另一端置于纱布上,用气枪吹气,如遇污染较重的管腔器械需反复多次吹气,直至管腔内无血、污渍喷出在纱布上。而活检钳、带螺丝器械应用刷子刷洗前端钳齿及螺丝等部位,并旋转螺帽将螺丝不同部位洗净,必要时旋开螺帽将整条螺丝暴露刷洗洁净后旋回螺帽,但应注意避免螺帽遗失。生锈器械应与其他器械分开清洗,待血渍、污渍去除后放入1∶10除锈剂中超声除锈8 min将锈迹清除。部分器械仍需刷子去除,无法去除锈迹的器械予以淘汰。上述器械经消毒、润滑后进干燥箱干燥,由检查包装区护士取出。
经过改进清洗方法,器械特别是特殊、复杂器械的清洗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由检查包装区护士退回的清洗不合格器械明显减少。
器械清洗是器械处理的第一步,也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彻底清洗是合格灭菌的前提。清洗不彻底的器械会使细菌在器械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而生物膜是造成有关感染的重要原因。
影响器械清洗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重视器械清洗的每个步骤。彻底有效的清洗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消毒专业的工作人员不但要保证器械的清洗质量,还要在实践中探索出更为得当的清洗方法,保障个人的防护安全[2]。
参考文献
[1]刘君,王子平,车英,等.2种清洗医疗器械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8):42.
5.复用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监测 篇五
关键词:手术器械,清洗,监测
0.引言
长期以来复用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已经成为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引发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及医疗纠纷屡见不止, 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复用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的危害性很大, 影响消毒、灭菌质量的因素众多, 但清洗质量是影响消毒、灭菌质量的关键要素, 清洗不合格会引起消毒、灭菌的失败。使用后的医疗器械表面会残留有人体组织、渗出液、血液等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如果没有有效清除, 污染物会形成细菌的保护屏障, 阻碍消毒因子的穿透, 清洗质量不合格也会增加热源的风险。《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 310.3) 中要求对清洗后的器械进行清洗质量监测。目前, 检测器械清洗质量的检测方法很多, 以目测和光源放大镜目测法为主, 此外水合茚三酮法和ATP生物荧光法也逐步被业界认可。
1. 复用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监测方法
1.1 光源放大镜目测法: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 310.3) [1]要求目测和/或借助光源放大镜检查。目测法可发现50um的残留物, 借助5倍光源放大镜可发现30um残留物。
1.2 水合茚三酮法
1.2.1 水合茚三酮反应原理
水合茚三酮在弱碱环境中与氨基酸共热, 引起氨基酸氧化脱氨、脱羧反应, 水合茚三酮化合物被还原, 还原物可与氨基酸供热物分解产生的氨结合, 在与另一个分子还原茚三酮缩合, 生成紫色化合物。该化合物颜色的深浅与氨基酸的含量成正比, 可通过测定570nm处的光密度, 测定氨基酸的含量。
1.2.2 水合茚三酮的灵敏度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可影响水合茚三酮检测氨基酸的灵敏度, 37˚C、45˚C、110˚C的条件下反应30min, 其灵敏度分别为5ug、0.5ug、0.05ug1.2.3使用水合茚三酮判断器械清洗效果
根据国际标准ISO15883中规定, 擦拭后的棉拭子放置在110˚C环境中, 时间30min, 观察颜色变化判断清洗质量[2]。
1.3 ATP生物荧光法检测
1.3.1 原理:
ATP (三磷酸腺苷) 是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化合物, 在荧光素酶催化下, 荧光素、ATP、镁离子、氧发生反应, 发出560nm的光, 通过测定相对发光值 (RLU) 可以反映污染程度。也可以通过加入ATP标准品的方式, 计算出样本中ATP的量 (mole) 以实现定量检测。
1.3.2 灵敏度的要求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采用ATP生物荧光测定清洗与清洁效果时应符合灵敏度的要求[3]。”目前, 市场上常见的ATP荧光检测仪按检测灵敏度可分为灵敏度为10-15moleatp、灵敏度为10-18moleatp两类。经研究表明灵敏度为10-15moleatp的仪器检测细菌总数的线性范围在104~108cfu/ml, 灵敏度为10-18moleatp的仪器检测细菌总数的线性范围在102~108cfu/ml。
ISO15883给器械的清洗效果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将107菌片清洗后下降4个数量级即器械清洗后残留的细菌总数103cfu/件清洗合格。按照ISO15883的要求灵敏度为10-18moleatp仪器, 可有效检出103cfu的细菌, 可以用于器械清洗效果评价。
1.3.3 ATP荧光检测仪及相关试剂的性能评价方法
ATP荧光检测仪检测限 (灵敏度) 的评价方法:
(1) 将ATP标准品从10-12mole梯度稀释至10-18mole备用。
(2) 取20支在保质期内的检测试剂, 放入ATP荧光检测仪检测试剂的空白本底值, 并计算平均值RLU0, 最大值RLUMAX。
(3) 取ATP标准品10-12mole、10-13mole、10-14m o l e、10-15m o l e、10-16m o l e、10-17m o l e、10-18mole加入荧光素酶, 放入ATP荧光检测仪检测Ms。
(4) 当某一稀释度的Ms大于或等于MT时, 该稀释度为该仪器和配套试剂的检测限 (灵敏度) , 可信度为95%。
1.3.4 ATP荧光检测仪的使用
以清洗后的医疗器械为检测对象, 如手术器械、内镜等。操作时要穿无菌隔离衣, 佩戴无粉、无菌手套及一次性口罩、帽子防止人为污染。
ATP检测试剂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体化试剂, 将反应所需试剂做到一个棉拭子试管中, 完成涂抹后释放试剂, 即可完成反应, 进行测定。另一类是可定量试剂, 一般是一套试剂盒, 包括细胞裂解液、荧光素酶、ATP标准品, 需要按顺序加入试剂完成检测反应, 该试剂盒能够消除因酶活性或者残留消毒剂等带来的影响, 并可以换算出ATP的量, 达到定量检测的目的。
1.3.5 一体化试剂检测
取出拭子涂抹待测器械除手持部分以外的各个部分, 重点涂抹关节、齿牙等难清洗部位, 涂抹时要注意试子与涂抹面成45˚角, 并不断转动试子。涂抹完成后, 将拭子装入试管中, 释放出试剂, 振荡15次, 注意不要振荡出过多的泡沫。将试管放入检测仪中检测, 仪器显示光度值单位为RLU, 与ATP含量成正相关。一体化试剂操作简便, 便于携带, 但是此类试剂无法做绝对含量的检测, 在结果判定上只能参照厂家说明书, 在使用中有一定局限性。
1.3.6 可定量试剂检测
使用专用的棉签, 用无菌水进行预湿, 对待测器械进行涂抹, 涂抹方法同上。涂抹完成后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细胞裂解液, 在裂解液中充分洗脱棉签, 最后在试管壁上将棉签中的水分挤出, 弃掉棉签, 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荧光素酶, 振荡混匀, 放入检测仪中读数, 显示数值即为ATP参与反应生成的荧光的光度值。取出试管, 加入定量标准ATP, 轻轻振荡, 再次测量光照度, 仪器可通过两次检测数值计算出样品中ATP的绝对含量, 以amol表示。
1.3.7 判定标准
ATP荧光检测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 目前没有明确的数值标准, 仅作为参考比较的依据。中国CDC消毒检测中心自2005年至今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曾用ATP荧光法与目测法、潜血法等清洗质量监测方法进行对比, 并参考ISO15883的要求, 得出使用灵敏度为10-18moleatp的检测设备RLU<2000可作为器械清洗合格的参考值。
2. 目测法和ATP荧光法检测器械清洁度的应用
2.1 目测法和ATP荧光法检测器械清洁后达标情况
目测法和荧光检测法监测同种器械, 其结果有差异。检测中发现个别器械有明显污染, 但RLU值仍合格的现象。见表1。
2.2 ATP荧光法检测器械清洁后RLU值
被检器械的RLU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为, 吸引器接口>麻醉面罩>吸脂管>止血钳>持针器>手术床。见表2。
RLU≤2000作为清洁合格标准
3.讨论
运用目测清和ATP检测仪观察清洗后的器械管腔、关节、卡口及齿槽处流动水不易冲洗到的部位, 污染情况还有一定的差异, 目测法的误差比较大。ATP荧光法检测持针器合格率为91.43%, 止血钳为88.57%, 吸引器接口和吸脂管合格率分别为86.36%和81.82%。尤其是美容手术常用的吸脂管内, 可见残留的脂肪颗粒, 检测值超过标准2000多倍。可见手工清洗不认真, 再加上没有配备超声、高压水枪、气枪等设备, 使附着的污染物不容易清洗干净, 关节、卡口及齿槽处容易隐藏肉眼看不到的残留污染物。麻醉面罩合格率只有40.00%, 按要求应该是一次性使用, 可见还存在重复使用的现象。手术床的清洁效果最好, 合格率为92.86%[4]。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比目测法更能直观反映器械清洁的效果, 值得推广使用。文献报道水合茚三酮法检测清洗效果敏感性可达95%以上, 但其灵敏度受温度、PH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目前在临床的应用还不广泛。
参考文献
[1]卫计委.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2]邢书霞, 马玲, 王志, 等.4种医疗器械清洗效果评价方法的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 (3) :245.
[3]卫计委.《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
【腔镜器械的清洗流程】推荐阅读:
油烟管道清洗流程07-06
手工清洗操作流程12-17
关于水箱清洗流程05-11
中央空调清洗流程04-05
医院医疗器械流程02-08
器械科工作制度流程10-09
医疗器械注册流程图10-23
如何注册温州医疗器械公司?具体流程!02-22
清洗地毯的请示10-06
河南省药品和医疗器械类网站前置审批流程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