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共13篇)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篇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2、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教学过程:
一、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二、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2)酗酒
长期过度饮酒对人体危害最大最直接的器官是肝,乙醇长期大量进入肝脏可使肝细胞反复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除此之外还会伤害到生殖器官、消化系统等,大量饮酒也是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酒精是一种嗜神经性精神活性物质,严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人格障碍、遗忘综合征、脑萎缩等,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但是,适度饮酒对防治慢性病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3)不合理膳食
专家指出,“吃出来的慢性病”危害巨大,大量研究显示,膳食中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膳食不平衡尤其对心血管病影响最为明显,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但也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全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饥饿减少”向“慢性疾病”方向发展。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超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万,预计今后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4)静坐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里谈到的静坐不是参禅的静坐,而是指缺乏运动,几乎整天坐在椅子上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学习、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强和电脑的普及,静坐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会使骨质丢失,容易造成骨质疏松,同时,乙型糖尿病的诱因与体力活动不足也有很大的相关。静坐生活方式也容易导致肥胖、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疾病。对此本人有切身的体会,我在高中时因课业繁重而极少运动,整天几乎屁股不离椅子,以致患上颈椎病,至今仍未痊愈。(5)长期不健康的心理
WHO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灵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心理问题十几年前在我国还较少被提及,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工作节奏紧张,情绪波动大,极度亢奋或极度低落,精神过度压力,从而导致的失眠、焦虑、抑郁、和心理障碍已相当普遍。心理问题也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功能性和器质性的损害。
三、危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因,加重了全球疾病的负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持久的创伤。预计到2020年全球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将达5000万人。慢性病其持久性和反复性导致其治愈率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假如能治愈还好,治不了还会致残甚至引起个体生命的死亡。慢性病病程长,这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国家每年要为防治慢病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消耗,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妨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慢性病的危害不容小觑。
四、防治
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可以针对前面提到的病因采取综合措施。
(1)以防为主:预防是最有效的措施,我们应该是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作为个人,应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愉悦。作为医院,应该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医院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治病救人,更应该把健康知识传授给群众,激励和引导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和武器。作为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在慢病预防领域的的投入,加强领导和改革慢性病防治机构,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2)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当确认自己患上慢性病时,除了要积极就医外,更应该注意一些对此病禁忌的生活习惯,并保持乐观心态接受治疗。家人亲友对慢性病病人应多关怀、多照顾、多鼓励,耐心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中晚期不治之症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帮助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和死亡观,有条件的可以去临终关怀医院度过生命剩余的时间。国家应加强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探索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防治质量。
五、总结
十九世纪及十九世纪以前人类主要死于传染病,现在则面临着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双重压力。WHO指出,在人类健康和寿命方面60%与生活方式有关,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急剧增加,不良生活方式即前文所谈到的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因此,预防慢性病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遵循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无疑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慢性病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卫生费用支出率高、控制率低的“四高一低”现象,在提倡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合理饮食,强身健体——平衡膳食宝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平衡膳食宝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能够指导自己的膳食。
3、培养学生平衡膳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衡膳食宝塔
2、如何指导自己的膳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我们的嘴会说话以外,其实你们你的肚子也会说话,你听得动它说的是什么吗?
当你饿的时候,你最想干的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就说明了“吃”的重要性,“吃”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到底怎样能吃出健康,怎样才是科学的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衡膳食。(板书)
二、新知:
1、同学们你们平时吃的食物有哪些?
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平时吃的量的多少,将食物填在你手上的那幅图上。(老师出示塔图)
第一层:我们吃得最多的,并且也是最基础的,应该是什么呢?
请一位同学到老师这里来填。
其它各层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摄入量的多少来填,老师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填。
填好后,判断进行判断。
第五层:我们平时都没有注意到,但是炒菜又离不开,在放菜之前要先放什么?
2、我们已经把这座塔建好了,有的同学见到好吃的就多吃点,不好吃得就少吃,你觉得这样做好吗?
我们的科学家们已经帮我们统计出来了一个标准值。(出示各层摄入量)
我们知道了这幅图是依据所需量的多少来形成的,那你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平衡呢?
3、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是平衡呢?我们看一下各层的营养情况。(课件)
我们都是学生,学习任务很重,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大脑,今天小博士想告诉我们一些补脑益智的食品。(出示)。
三、运用
同学们我们已经把宝塔建好了,也知道塔是怎样形成的了,那该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我们来做几个小练习。
1、判断食谱。(可以看书)
2、判断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讨论后回答)
五、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曾这样比方过:身 体是1,成绩、荣誉、钱财等都是1后面的0,如果1没有了,那么这个数字就变成什么啦?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吃出健康,吃出一个好身体,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你们说好不好?
六、作业:把平衡膳食知识讲给你的父母听,你们能做到吗?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篇二
1 健康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目的。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 健康管理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来进行评价, 即根据个人的疾病危险因素, 由医生进行个体指导, 动态追踪危险因素并及时进行干预。目前, 健康管理主要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及肿瘤等。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 当今医学发展趋势已经从以治病为目的转变为预防疾病, 维护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医学模式将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健康管理是当今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 其是在健康学理论指导下, 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 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内涵与评价标准, 健康风险因素监测与控制, 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 健康信息技术与标准等[2]。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体检;健康检测、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服务;慢性病风险筛查与跟踪管理。
2 开展“零级预防”, 提高慢性病管理效果
转变观念开展“零级预防”, 实现慢性病防控策略前移。对于吸烟、缺乏运动、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等危险因素, 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危险因素在社会上的流行。通过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等使个体认识到吸烟、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的危害, 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远离危险因素。慢性病防控不能限制在生命的某个阶段, 而是要贯穿从胎儿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
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 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慎用药, 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抵御疾病、恢复健康, 具有丰富的内涵。零级预防理念与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健康管理学的兴起, 健康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发展, 预防疾病、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更加被重视。健康管理在慢病防控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是实现预防为主, 推动医学服务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干预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相信在贯彻“零级预防”理念, 实现慢性病防控战略前移的过程中健康管理将发挥更大作用。
3 加强健康管理学科建设
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已成为目前制约健康管理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与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是当前我国健康管理面临的最重大挑战。健康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但理论与相关政策研究滞后, 学科与专业未纳入国家学科目录;正规的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建立, 相关人力资源匮乏;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数量多、发展快, 但普遍对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内涵建设薄弱。随着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 不断加强学科建设, 适应当今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 势必在慢性病防控中将彰显出独特优势[3]。
4 综合性医院应启动慢性病管理服务
在现行的医疗模式下, 大多数慢性病患者首选到综合性医院接受后续治疗, 我院在对体检后新诊断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后续治疗调查显示, 95%的患者愿意选择综合性医院接受后续治疗和管理。但各级综合性医院在慢性病管理方面, 多以专病门诊的形式开展服务, 其虽能提供规范性诊疗服务, 但因门诊服务条件受限, 患者多, 服务多停留在临床诊治, 无法真正确保服务的长期性、连续性。因此, 各级综合医院要尽快适应我国慢性病服务新需求, 充分利用医疗技术资源优势, 探索慢性病管理方法, 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建立信息档案, 利用信息网络, 开展双向转诊, 与各社区医院信息共享, 进一探索丰富慢性病管理手段。
4.1 开设慢性病管理专科门诊。
门诊及体检筛检出的各类慢性病患者, 由临床医学专家进行专科会诊, 制订系统规范的诊疗方案, 进行规范化治疗。
4.2 收集个人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调查。
详细记录病史、生活习惯史 (吸烟史、饮酒史、睡眠史等) 、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利用信息网络, 开展双向转诊, 与各社区医院信息共享, 指导患者就诊, 定期复查, 采取深入性的生活方式干预, 长期有效监控等措施, 切实改善生活方式, 使慢性病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慢性病管理服务。
4.3 大力开展健康宣教。
通过开展面对面健康咨询, 个体化健康指导, 定期举办健康讲座, 开设医院健康网站、教育处方、专栏等形式, 重点围绕慢性病管理相关知识开展多渠道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 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针对新患者可能出现的失望、恐惧、焦虑或紧张的情绪, 可实施个体化干预措施。通过心理评估与指导, 可以帮助慢性病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正确看待疾病, 树立控制好病情、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严重危害和沉重负担下, 综合性医院必须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需要, 利用强大的资源优势, 建立有效机制, 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服务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15) :1011-1012.
[2]黄建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J].疾病控制杂志, 2006, 10 (3) :215-218.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篇三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居民健康建档
【中图分类号】R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80-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慢病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1]表明10个死亡病例里面有6个死于慢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7%。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5800万,其中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早死亡的人中,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病和癌症而死亡的占44%,是因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的2倍。各国卫生专家近日称,在未来10年中,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全球将有约3.88亿人(80%在发展中国家)死于慢病,慢病的发病率目前已达到流行病水平,慢病管理在当前显得刻不容缓。
1 是主动干预还是被动救治
国内外的病因学研究证实,慢病是一组以社会生活方式因素致病为主的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少体育锻炼、超重、精神紧张、环境污染、高血脂等。因此,预防是完全可能的。WHO认为,1/3慢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早期发现可得到有效控制,1/3早期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
1.1 国内外成功个案提供了实践依据:1965-1975年美国行为干预试验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了40%,脑血管病患病率下降了50%[2]。我国首钢1974-1988年的行为干预使脑卒中发病率从155/10万降至58/10万,死亡率从84/10万降至18/10万[3]。1969-1979年芬兰北卡省的行为干预试验使男、女冠心病死亡率下降24%和51%[4]。
1.2 将健康管理纳入慢病防治中:健康管理作为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包括对健康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及干预(解决健康问题)[4],其经发达国家近20年的研究与应用,已形成产业。在我国也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1.3 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而慢病的危险因素中包括不可控的健康危险因素(如遗传、性别和年龄等)和可控的健康危险因素(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嗜酒等)[5]。健康管理主要是针对可控危险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核心是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其目的在于使健康人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使亚健康人了解自己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减轻精神压力,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对疾病人群则采用健康促进诊疗管理的模式,改变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传统做法,通过有效控制,减轻病情,降低并发症及致残的发生率。
2.健康管理,需要居民健康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高质量的健康管理,需要有规范的或者标准的居民健康档案作为依据及支撑。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在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得到了普遍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乡镇实行的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也获得了好多效果。现就宣汉县居民健康建档和慢病管理工作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与探讨。
宣汉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角大巴山南麓,与重庆、湖北、陕西接壤,幅员4271平方公里,总体地貌“七山一水两分田”。辖55个乡镇,常住人口约117万,是川陕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止2010年11月底,宣汉县已完成规范化健康档案561206份,健康档案覆盖率48.20%;慢病建档15373人,慢病规范化管理12170人,规范化管理率79.20%。其中乡镇卫生院健康建档529752份,健康档案覆盖率48.21%,高血压12592人,二型糖尿病630人,重性精神疾病636人;社区服务中心健康建档31454份,健康档案覆盖率50.6%,高血压2245人,二型糖尿病450人,重性精神疾病15人。宣汉县居民健康建档及健康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分不开。
2.1 充分准备,夯实基础:宣汉县卫生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盘部署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组织县疾控中心、县保健院于三月份对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按《规范》要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现场考核培训效果; 三月份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大成镇卫生院先期进行项目工作试点,探索方法,总结经验。至四月份全县项目工作启动前,该院规范化建档500余人,健康档案管理初具雏形; 依据大成镇卫生院先期工作经验修改完善方案,以便其他乡镇能借鉴此方案科学、快捷、有序地开展项目工作;4月16日专门选在了大成镇卫生院召开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启动会,通过方案学习和现场参观交流,使各乡镇能快速、有效地进入项目工作角色。
2 .2多管齐下,转变机制: 针对乡镇卫生院普遍重医轻防的现象对医院领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强化宣传,使其逐渐转变观念; 制定由院长牵头和负总责的项目工作制度,形成以防保所(站)为重点、全院各科共同参与的乡镇项目工作模式,摆脱以往公共卫生工作只由防保所(站)负责的局面; 必须有执业医师全程参与健康体检和慢病病人随访管理,使公共卫生工作与临床诊疗有机结合; 依项目工作进度发放部分项目工作经费,适当补助耽误临床医疗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项目工作人员积极性; 将县疾控中心、县保健院定期督导和各地项目工作成效纳入单位年终考核指标,依据考核结果发放剩余工作经费,逗硬奖惩。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后乡镇卫生院将由以医养院过渡为以服务养院。通过以上措施多重并举,不仅从观念上更是从制度上进行转变,以利于该项目工作持续性开展。
2.3 强化宣传,全面覆盖:按要求由疾控中心和保健院印制共12种宣传折页分发各乡镇; 要求各乡镇在做好群众性宣传的同时,重点做好六类重点人群的宣传,如高血压病人必须在体检或第一次随访时为其发放高血压防控的相关宣传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由卫生局牵头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巡回宣传车等做好群众性宣传; 通过乡镇党委政府牵头、积极动员村支兩委参与,由村支两委组织我们对各村各组逐院逐户进行动员宣传。
2.4 因地制宜,修订方案:按照《规范》的标准,我们提出了项目工作的总体要求:数据真实有效,管理科学到位。各地在具体实施中,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而采用有效的工作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种是采取反复培训村卫生站人员,并通过建立模拟健康档案、建立自己家庭健康档案、建立小村落居民健康档案并逐个考核合格后,为其配备血压计、听诊器、身高仪、体重仪等体检设备,按三至五个村站为一个组的方式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建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进度快,医院成本低,但培训和质量考核任务重;
二种是抽调临床医务人员5至7名组成巡回医疗体检组,逐村逐户进行健康建档和巡回医疗宣传,平均每天能建档三四百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病人就诊人数,但医院工作成本高(如车船费、生活费),项目工作进展慢;
三种是部分工作人员较少的乡镇卫生院采取医院医生牵头、村站医生配合的“包村”制,这种方法既节约人力资料,又能保证进度。
为保证慢病病人及时建档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各地在建档前要充分查阅并利用医院已有病案和新农合报账资料,对其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人群做到心中有底,并先期重点体检和随访管理。
2.5 频繁督导,及时调校: 市疾控中心先后二次对我县中心及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督导,翻查已建档案,了解工作细节,及时对慢病病人建档和规范化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 县卫生局组织县疾控中心和保健院成立两个长期巡回督导组,重点查阅项目工作资源配备(如电脑、档案柜、档案室等物力资源和项目管理、电脑录入、体检、质量控制等人力资源)、工作进度、表卡填录质量、六种重点人群随访及管理等。在督导中对一些可行的方法如通过新农合慢病报账系统调出辖区慢病病人先期重点管理等经验进行借鉴推广。
2.6 交流学习,共同探讨: 建立了全县150余名公共卫生人员参与的超级QQ群,大家既能与同类型乡镇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又能与疾控中心、卫生局项目管理人员询问探讨; 要求中心卫生院在做好项目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辖区乡镇卫生院技术指导和督导,互相实地交流学习; 各中心卫生院项目工作人员交流工作心得,互相借鉴学习或实地参观交流。
参考文献
[1]WHO.2002年世界卫生大会报告【R】
[2]马丽斌,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的健康管理事业【J】.中国药业,2007,16(8):14-15
[3]于学海,张树和,廖小泸,等。首钢社区高血压控制率与药物成本调查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3):132-135
[4]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1011-1013。
[5]马芬,王丽,李辉。健康管理与可控的健康危险因素【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6):606-609
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篇四
(2012年-2015年)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县慢性病上升的势头,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格局,强化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效果,逐步减轻慢性病给居民健康带来的严重影响,保护我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卫生部等15部门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卫疾控发【2012】3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县慢性病防控工作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慢性病对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近10年来,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慢性病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二是慢性病患病人群出现年轻化趋势。三是慢性病危险因素更加复杂多样。随着城县现代化进程、人民生活方式转变,除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外,环境污染、是慢性病防控工作是一项压力增大、精神紧张等也成为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不可忽略因素;四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慢性病防控难于形成合力,综合防控措施难于落实。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保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目的,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先进慢性病管理模式相匹配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全县人民生活质量。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慢性病防控的支持性环境;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防控工作网络;全面开展慢性病监测和风险评估,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高全县人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和致残率,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将慢性病防控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2012年,制定慢性病防治规划,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政府领导的多部门合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积极创建省级慢性病防控综合示范区。
2、到2013年,完成省级综合防控示范区慢性病防治目标、工作指标,成功创建省级综合示范区,将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常规工作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目标综合考核内容,定期进行考核。
3、到2015年,建立健全覆盖全县范围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协调运作机制,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二)制定实施有利于慢性病防控的政策标准
1、制定食品成分标识规定,并监督实施;制定合理营养标准和指南,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平衡膳食的居民比例。
2、制定控制烟草的有关政策,严格执行公共场所控烟规定,积极创建各类无烟单位,规划期间内每年无烟单位创建不少于2个。
3、实施环境优化措施,加快公共绿化面积和健身场所建设,进一步改善环境生活质量。
4、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不超过8%。
5、把慢性病防治的基本预防服务项目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保险范畴,积极探索基本医疗保障基金对慢性病预防性医疗服务项目的投入问题。
6、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工间操健身制度覆盖率达50%,定期为职工提供健康体检制度覆盖率达60%。
7、完善职业安全和卫生的相关政策、规定和各项标准。
(三)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控信息管理系统
2013年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到2015年,健全全县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人文环境的监测系统;完善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慢性病防治工作评价体系。
(四)慢性病宣传教育纳入各相关部门常规工作
2012年各卫生单位要建立宣传栏,2013年各乡镇(办事处)、村、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建立慢性病宣传阵地,定期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大众媒体设置宣传专栏,定期向群众传播慢性病防治知识,设置户外广告牌2块以上。到2013年县居民、农村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分别达到60%、50%以上,2015年县、农村居民分别达到70%、60%以上。
(五)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防控网络
1、在全县范围内逐年建设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2012年,在全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到2013年,在全县部分村卫生室设立健康检测点,逐步涵盖全县所有乡镇、社区、村、重点企业以及医疗服务场所,满足全县居民对自我健康指标检测的需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血糖测定,3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展简易肺功能测定,4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的乡镇卫生院开展口腔预防保健服务。2、2013年起,在全县范围内部分小学和托幼机构开展儿童口腔卫生防治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在校学生口腔卫生检查率达到100%,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0%,龋齿充填率逐年增加30%,符合适应症儿童窝沟封闭率达到30%以上;到2015年,覆盖全县所有托幼机构和小学,并达到上述指标。
3、全县学校全面开展系统慢性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到2013年,25%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60%的各类学校创建成为无烟学校;到2015年,8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无烟学校创建率达到100%。
4、到2015年,全县所有大型企业达到健康促进标准,全面倡导建立健康促进工作场所。
(六)实施慢性病防控优先项目
1、确定高血压防治、脑卒中防治、糖尿病防治、精神病社区防治、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防治、控制烟草危害、居民合理营养、社区卫生诊断8个优先项目并制定实施方案。
2、常住人口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60%;管理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逐年递增,到2015年达60%以上。
3、定期组织开展全县内60岁以上常住居民的免费健康体检工作。
4、到2013年,青少年和医生、教师吸烟率零增长;到2015年,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
5、加强慢性病防控科学研究,在客观、深入分析我县慢性病防治现状基础上,到2015年,探索出适合我县的行之有效的慢性病防治模式。
三、部门职责
县委宣传部:参与制定全县慢性病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有关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协调新闻单位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形式开展慢性病防治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公益宣传教育,大力报道我县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成果、经验和重大主题活动。
县总工会:负责制定相关制度,积极督促各相关、企事业单位每2年为职工提供1次体检,落实工作场所职工工间操制度。
县卫生局:制订慢性病防治方案,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核心内容,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衔接,实现防治有效结合。做好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工作。评价防治效果,推广适宜技术,指导社会和有关部门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组织成立慢性病预防控制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决策咨询。开展社区诊断,完成社区诊断报告。负责完善慢性病综合监测体系和网络,提高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率、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积极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县发展和改革局:将慢性病防治相关内容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保障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条件。
县教育局:将营养、慢性病和口腔卫生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监督、管理和保证中小学生校园锻炼的时间和质量。
县民政局: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社区建设中,协助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社会组织参与慢性病防治的管理工作和居民死亡登记工作。进一步完善贫困慢性病患者及家庭有医疗救助政策,逐步加大救助力度,对符合当地医疗救助条件的,积极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县财政局:将慢性病综合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疾病谱的转变和疾病负担的变化,安排必要的慢性病防控经费。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做好基本医疗保险与公共卫生服务在支付上的衔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减轻参保人医疗费用负担。
县体育局: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2011年-2015年)》,指导并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县广播电视台: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慢性病防控宣传教育,制定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媒体宣传计划,每半年在电视台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1次及以上。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规划、建设社区健身场所,设置健康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等健身场所。
公安局、城管、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爱卫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履职尽责。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大力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在辖区中大力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等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协助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落实慢性病综合防控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规范实施。各级各部门将促进全民健康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战略,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加强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管理。卫生部门制定专项实施计划,指导各级各部门推进规划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规划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地防治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认真研究推进规划目标实现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大力加强社会动员,努力形成政府社会防治工作合力。
(二)履行部门职责,落实综合措施。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效监督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大问题,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能力。实施卫生中长期人才规划,建设一支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的医学专业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慢性病和口腔疾病防治实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政策保障,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加强慢性病防治复合型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培养既掌握临床医学技能又熟悉公共卫生知识的人才,在全科医生、住院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强化慢性病防治内容,提高防治技能;加强对康复治疗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医疗服务水平,降低慢性病致残率和残疾程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人才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
(四)创造支持环境,搞好社区防控。将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纳入政府职能,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要将慢性病防治工作与卫生文明城县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面向社区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教等全方位的服务。采用家庭访视、家庭病床、上门咨询等向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等重点目标人群提供服务。充分发挥现有防治网络,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五)突出健康教育,实施综合干预。围绕“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社区/乡镇为基本单位,以全人群和特定人群为目标人群,针对不同人群对慢性病知识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了解程度,制定符合其需要和特点的健康教育方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宣传工作。针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不同方式,加强对不良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干预和健康促进。
五、考核与评估
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篇五
1、为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中的妊娠妇女建立母子保健手册,并进行早孕检查与指导。
2、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对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统计上报相关信息。
3、做好孕产妇与未产儿生命检测与管理工作。
4、对建册的孕妇进行高危筛查,筛查出的高危孕妇按要求进行登记、追访与管理。
5、入户调查、核实本辖区内的孕产妇和未产儿死亡(含外地户口及外区户口)情况,填写死亡报告卡,及时上报。
信息收集、报告、管理制度
1、及时准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培训信息。
2、建立健全各种登记、统计制度,健全统计台账,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
3、按要求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举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和篡改。
4、根据统计指标,定期分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5、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报送、管理。
6、逐步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做好数据录入及整理工作。
7、严格执行计算机操作规范,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维护及数据备份。卫生监督协管员工作职责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社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3、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生发展趋势。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
5、对本辖区已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性服务。
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负责老年保健工作,建立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健康档案。
3、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对辖区内老年人进行管理。
4、对以居家养老形式为主的老年人进行服务需求评估,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及精神慰藉、舒缓治疗服务。
5、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管理,进行饮食、运动、合理用药、合理就医指导。
6、对于高危老人,进行健康指导、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7、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进行疾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等指导。
免疫规划管理制度
1、对适龄儿童根据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并宣传免疫预防知识。
2、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及时做好信息登记和更新,上传至国家信息管理平台。档案应长期妥善保管。
3、疫苗专人管理,制定需求计划,从规定渠道购入。购入时须验收疫苗相关合格证件。做好颁发登记,及时掌握使用量及耗损量。过期疫苗登记后上交。
4、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符合冷链管理要求。建立冷链设备档案,账物相符、专物专用。
5、合理安排疫苗接种门诊周期。接种场所、接种人员、消毒、体检及接种均应符合相关要求。
6、及时建立接种卡,接种簿与接种证,按时预约接种。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
7、做好接种率监测与常规接种月报表统计,定期评价疫苗接种情况。
传染病管理制度
1、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法定报告时限内,以最快速度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实行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转入传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3、建立传染病个案登记卡,按照卡片登记项目填写齐全,不得漏项。掌握其动态情况,做好追踪随访。
4、做好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应急救治、转院治疗等。必须对病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对病人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预防性用药。
5、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建立监测资料档案,开展监测分析。
6、加强对结核病传染源的发现与报告,配合疾控中心做好辖区内恢复期结核病病人的送药和访视工作。
7、建立健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开展防治知识宣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咨询、检测、转诊服务;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随访、医疗救助;妥善保管工作档案,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8、对传染病预防、治疗管理中发生传染病病情缓报、漏报、谎报、隐瞒不报、造成疫情扩大或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部门和责任人,应严格追究责任。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人负责辖区内新生儿、婴幼儿、托幼园所儿童保健工作以及生命监测等工作。
2、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实行定期健康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3、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提供0-6岁儿童保健,按照要求开展体格检查,进行生产发育监测,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6-8、18、30月龄时别开展一次血常规检测,对发现有轻度贫血儿童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4、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等工作。
5、对不同月龄和年龄的儿童进行智力、视力测查,听力筛查和口腔检查,对检查结果异常的儿童进行登记、转诊、追踪和治疗。
6、在儿童定期健康体检中发现的体弱儿,按照管理常规进行登记和管理。
7、掌握辖区内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定期深入幼儿园进行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预防、卫生消毒、五官保健等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8、负责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工作,掌握辖区内出生活产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及死亡原因。
9、及时准确完成儿童保健信息的登记、统计和上报工作。
精神卫生工作制度
1.成立辖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乡镇、村、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开展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上报精神卫生工作统计报表。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规范要求定期走访,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病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8.做好重点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9.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对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帮助申请享受、发放免费药物治疗。
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1.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2.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板报、橱窗,定期推出新的有关各种疾病的科普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通健康服务咨询热线,提供健康心理和医疗咨询等服务。
4.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解答居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5.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书籍,宣传普及防病知识。
6.定期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调查,至少开展两次,根据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7.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评估等资料。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设立健康档案资料室,以户为单位,一人一档的原则为家庭和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健康档案要集中档案室保管,按照行政村名和编号顺序存放,档案专柜存放,保持整洁、美观和规范有序。
3.责任医生要对健康档案进行按照65岁以老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进行分类专册登记,档案盒要有目录和分类信息登记。
4.资料管理人员及社区责任医师,应及时登记已经获取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反馈。凡非本人管辖区居民的诊疗情况应及时反馈给辖区责任医生,以便纳入该居民本人的健康档案;凡居民因大病转上级医院住院时应随带健康档案,出院后继续交由责任医生保管并及时将本次住院概况记入档案。
5.居民健康档案具有医疗保密性,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料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翻阅已经建档的各种资料。未经资料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得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
6.应为辖区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加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及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档案建立工作。
7.对孕产妇、儿童、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病人,应在健康档案袋上用颜色标识区分。
8.健康档案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不得随意涂改。
9.孕产妇、儿童、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重性精神病病人健康档案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动态管理。
10.健康档案应及时收集、及时记录、统一编号、归档保管。个人健康档案分散存放的,应在家庭健康档案中标明其存放地。
11.健康档案管理应责任到人、制度到位、硬件落实、管理达标,逐步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12.健康档案存放处要做到防火、防潮、防光、防虫蛀、防鼠咬,应妥善保存。
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制度
在卫生监督所指导下对辖区内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履行6项职能:
一是对本辖区内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市场等进行日常巡查或集中式检查、指导,并及时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报告监督信息及违法信息;
二是对在卫生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宣传并及时制止违法行为; 三是协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开展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查处违法案件;
四是为辖区范围卫生单位提供卫生行政审批咨询,并代为交件、代办、领证工作,方便群众办事。
五是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及时如实报告,做好前期现场控制以防止事态进一步蔓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六是认真完成县卫生局及卫生监督所交办的其他工作。
资金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财务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落实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统一归口到单位财务部门,实行专账管理,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资金管理。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必须严格遵守财务、会计制度,专项资金的使用率要与项目工作进度相适应。
4.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机制,各单位要将专项资金的落实、管理、使用情况以及项目实施的绩效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制定具体的绩效考核方案。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不得将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规定用途之外的工作,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或事业经费等。6.定期向社会公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制度
1、负责本乡镇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化妆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医疗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职业放射卫生等摸底调查,建立本地资料档案。
2、协助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开展本乡镇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领域日常监督检查。
3、开展本乡镇卫生许可现场初步审查。
4、按照县卫生局的要求负责本乡镇管理相对人卫生法律法规和基本卫生知识宣传。
5、按照县卫生监督机构的要求负责本乡镇卫生监督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报送。
6、负责本乡镇群众举报投诉的登记、报告和协助县卫生局开展群众举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调查。
7、协助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参与本乡镇卫生违法案件的初始调查和处理。
8、协助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在本乡镇的卫生专项执法检查行动。
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篇六
我校在XX镇卫生院和东坡区疾控中心大力支持下加强对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充分履行慢性病预防控制职能,保障了学校教师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本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慢性病防制指导思想。
我校慢性病工作在XX镇卫生院和区疾控中心的具体指导下深入校园,大力开展慢性病防制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结合控烟、控酒、饮食干预等措施,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促进,降低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我校教师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强化慢性病防制知识网络工作。
为了加大信息工作力度,提高信息数量和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形象,推进慢性病防制的规范。成立慢性病防控工作小组。从分管领导到各个处室,宣传教育深入教师学生之中。积极落实慢性病防制工作的计划,开展各项慢性病防制工作。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的网络,通过健康课和专题讲座,对各种慢性疾病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
三、定期开展师生体检,及时发现慢性病隐患。
我校在东坡区政府的关怀下,近年均对在岗在编教师和离退休教师进行体检,先后发现高血压,癌症病人共4人次,及时进行治疗康复。对学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近视、龋齿、沙眼等。对先天性心脏病学生患者,告之家长,已在华西医院手术治疗,康复后回校上课。
四、求真务实,科学防治,全面落实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
1、开展学校主要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举办讲座、咨询等活动,发放教育宣传资料,制作慢性病防制健康教育黑板报和专栏。
2、进一步加大慢性病健康教育力度。以二病防治知识为重点,利用“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4.26全国疟疾日”、“10.8全国高血压日”、“11.4世界糖尿病日”、“12.1艾滋病日”等宣传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讲座活动,普及防病知识。
3、加大校园内控烟力度。
五、工作体会。
我校慢性病防制工作的进行,每位参与人员共同努力协调。不仅是我校组织形式的完善,更需要学生家长和镇卫生院的配合。在改善学校教师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的同时提高教学人员健康素养,从而推广到全校。影响教育学生、家长等。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队伍建设有待整体提高,缺少专业校医,工作力不从心,教职工中少数人吸烟已上瘾,在专门时空听抽未养成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相关疾病知识素质培养,努力开创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和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篇七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急性传染性疾病,疾病防治
随着多种曾经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被有效控制,人类期望寿命延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在疾病谱和死因谱中所占顺位排名提前、顺位前列所占位数增加,慢病的预防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危害的严重性、及表现形式都显著甚于慢病,人类防治疾病的历史中,特别是人群防治方面主要重心一直放在急性传染性疾病上面,因此相应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模式。慢病防治在本质上有诸多不同于急性传染性疾病,本文尝试对显著影响两类疾病防治实践的几点不同之处作一分析。
1 两类疾病防治的经济属性差异
因具有传染性、对周围人群的直接危害性,所以急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天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即具有他享性和非排他性:对急性传染性疾病感染者的防治,在使感染者收益的同时,可以有效阻断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进而使周围的其他人群得到保护,获得收益。因此,急性传染性疾病发生时,政府首先负有防控的责任,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对(地方)政府财政经济能力不敏感,特别是重大、传染性强的疾病一旦发生,政府必须无条件投入。
而慢病防治工作经济属性的界定涉及多个方面,情形十分复杂。首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程长,危害表现形式不激烈,直观上对周围人群多无危害,对其的防治也不能给其他人带来好处,即慢病防治效益的他享性特征不明显;其次,从三级预防角度分析,慢病防治其第一级防控、第二级防控中部分内容(如疾病的人群筛查),因具有普遍的人群收益,将这部分工作划归公共产品范围,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但慢病的治疗及针对个体的康复等干扰活动,则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非他享性等私人产品属性特征的,这部分工作是否划归政府管的公共产品范围,则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可支配财力以及人们的防病意识而定。
2 两类疾病防治需求的判断方法存在差异
这一差异与前文提及的两类疾病防治经济属性的不同界定密切相关。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一种欲望或意愿,在经济学上称为需要。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卫生服务的客观要求,因为不考虑支付能力,所以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等描述疾病发生及流行强度的指标数据,即可反映一个地区对该疾病的卫生服务需要情况,并可作为一个地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措施的主要依据。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的一定价格条件下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形成需求有两个充要条件:一是人们的购买愿望;二是购买者或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如果只有购买愿望而没有支付能力,或有支付能力而没有购买愿望,都不能产生有效的需求,从而不能在市场上形成实际的购买力。就是说,卫生服务的需求指人们有支付能力、并愿意购买的卫生服务。
因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这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其防治费用,所以卫生服务需要几乎等同有效的卫生服务需求,政府或相关管理部门可以直接根据发病率等指标高低、变化情况制定相关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策略、进行区域卫生规划。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则不同,上述指标反映的只是人群存在的慢病防治方面的服务需要,是否能够转变为有效的服务需求,则与人群的购买意愿、支付能力,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在慢病防治管理中,不能简单将卫生服务需要等同于卫生服务需求,需要综合的方法测算需求。
目前我国慢病防治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立,主要依据政府指令性区域规划:政府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1]。这种以人口或区域范围为基础的规划建设标准,隐含的理论依据就是根据辖区人口数、发病率或患病率等疾病流行强度数据,测算出该地区存在的卫生服务需要,并且直接将卫生服务需要等同于有效卫生服务需求。这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允许,并有相应配套制度保证政府的资金投入,即通过政府购买将慢性病防治统一纳入公共产品范围,按这样规划建设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可行的。但我国区域之间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2],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仍通过“有偿服务”和“以医养防”来维持运行[3]。在这些经济发展落后或不太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投入不足而不能持续的情况下,机械地按这样标准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然会引起一系列问题,诸如:技术人员不足且稳定性差[4]、群众认可接受度低[5]等。与这些问题、现象相应映的是,一些有项目经费支持的慢病防治工作往往效果不错,但难以持续、难以推广[6]。
3 两类疾病防治措施的差异
除了上述两点在宏观策略管理上差异外,一些防治措施等技术层面两类疾病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之处。
3.1 防治措施执行的强制性不同
两类疾病防治属性的不同,导致相应配套制度、措施的差异,涉及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数量、内容明显比慢病防治多且详尽。针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大多具有强制执行力,如对传染性疾病的发现报告,急性病例、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控制等都有强制性要求。同时由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危害的表现形式激烈、后果直观具体,因此相关措施的实施对象在接受处置时的态度多能积极配合。
慢病防治主要是围绕WHO提出的人类健康的4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产生的相关措施。目前虽有如公共场所禁烟等相关硬性规定,但慢病涉及的危险因素非常复杂[7],慢病防治形势依然复杂和严峻[8],总的来说,慢病防治措施很难要求干预对象强制性执行,只能通过深入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活动,提高人群健康意识,自觉修正、建立健康行为、生活习惯。在慢病防治中,对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的执行技术要求显著提高,工作量显著增加;同时,健康的环境改造、建设对全社会的要求越发严格。
同样是人群防治,由于缺乏了强制力的保障,慢病防治措施落实过程中,个体特征、对人的尊重的要求会越发凸显出来。慢病防治将更加体现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终身健康管理模式。
3.2 疾病监测的意义与作用明显不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是传染性疾病传播三环节,任何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只要有效控制、消除其中一个环节,便能控制疾病的流行传播,效果通常十分明显,但对相关措施实施的时间性要求十分高,因为传染性疾病一旦在扩散,感染人群可以几何级数迅速增加。因此,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中,必须建立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的监测报告系统,以及时发现疫情,保证相应防控措施的执行。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及时性要求极高。
慢病由于病程长,影响因素的特异性不高,所以慢病防治中,对疾病发现的敏感性和及时性要求相对较低,慢病的监测主要在于高危因素或高危人群的识别、亚临床及早期病例的诊断。 对于慢病防治策略,WHO明确强调:一级预防优于二级预防;全人群策略优于高危人群策略;整合的危险因素管理优于单个危险因素的干预。慢病监测将主要用于高危人群、病人的干预随访、效果评价,该监测系统在特异性的要求不同于传染病监测系统。因此慢病防治实践中相关监测工作的管理、质量控制不宜简单套用急性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方式或控制指标,如目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健康档案工作,不应该像传染病报卡那样对报告率、及时报告率等指标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初期。
3.3 防治效果的表现及评价方式差异
由于疾病自然史、影响因素作用效应差异,正确的防治策略和措施能较迅速控制急性传染性疾病,如通过改水、改厕对肠道传染性疾病的控制,通过疫苗接种对脊髓灰质炎、麻疹等针对性疾病全人群发病和局部疫情的控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降低发病率表现出来。而慢病病程长、可治疗难治愈,影响因素常为微效应的综合作用,难以做到像急性传染性疾病那样采取针对必要条件(环节)的措施手段,需要长时间(终身)、综合措施的持续干预,并且其效应具有很长的时间滞后性,因此在开展慢病防治工作初始时期,无法像急性传染性疾病那样用发病率或患病率评价防治效果,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研制出综合性评价的中间指标体系。
3.4 疾病自然史、影响因素效应差异
除了上述防治实践中的差异外,因两类疾病自然史、影响因素效应差异带来病因研究所需样本量、观察时长和研究质量要求的不同,基层单位或条件不充分的单位不宜开展慢病病因类研究项目;且从慢病病因研究历史来看,除了一些特殊地球地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工业污染)等影响外,大多慢病病因在不同地区、人群的特异性不强,集中资源开展大人群的病因研究,成果共享应更适合慢病防治的要求。
4 结语
慢病防治任务在日益加重,但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慢病防治工作模式,加之作为慢病防治主要承担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我国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既往长期的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经验无疑会给慢病防治提供极大帮助与借鉴,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必须明确认识的,这样会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对两类疾病防治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希望给慢病防治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Z].2006-02-21.
[2]刘茜.中国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效率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7):497-499.
[3]荣超,黄晓光,孙健,等.杭州市社区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1):733-734.
[4]张永建,季建隆,谢成渝,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效果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30-132.
[5]卢智胜,赖秀荣.关于社区慢病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和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76-477.
[6]王亚东,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和策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40-42.
[7]谢虹,詹思延,孔灵芝.我国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点组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2,22(5):31-34.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篇八
2016年在区疾控的指导下,在中心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卫生部《关于做好全国重性精神疾病排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宜昌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排查和随访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健康管理,取的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心下设A、B两个区,下辖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17个村、8个社区、10个柑桔场,区域面积3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0118人,其中城镇人口:64292人,农村人口55826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做好培训,为更好地做好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我们对中心(A、B区),团队、社区站、村卫生室公共卫生人员开展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防治管理规范的培训工作,为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高血压、2型糖尿病防治的宣传工作,我们通过“全国高血压日”和“联合国糖尿病日”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杂志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高血压糖糖尿防治知识宣传,通过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
3、推行了门诊患者首诊测血压工作,要求临床医生对首次
就诊者常规进行血压测量,以提高血压患者的发现率。
4、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较为规范的管理,根据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服务规范,中心(A、B区),团队、社区站、村卫生室采取集中访随、门诊与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进行了随访,截至目前为止中心现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9086人(管理率达到49.5%);认真执行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提高高血压的筛查率,要求各医务人员认真为每一位首诊就诊患者测血压,并做好详细记录,以利调查随访管理,为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24297人次。新筛查登记462人,今年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体检5860人,随访24954人次。登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2230人(管理率达到23.55%)。新筛查登记184人,今年开展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1428人,随访6001人次,空腹测血糖6001人次。
5、开展督导检查,今年我中心采取集中督导检查,对中心(A、B区),团队、社区站、村卫生室开展了多次督导检查,通过检查规范了高血压糖尿病的随访,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慢病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因而领导重视是做好现阶段的工作的关键。为做好我区慢病防治工作,中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文件,成立了慢病管理服务工作项目领导小组,对团队、社区站、村卫生室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开展了就业上岗培训,通过培训为做慢病防治工作打下了基-23
9.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篇九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金粟实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分管学校的领导任组长,学校校长为副组长。党办、校办、教代会、工会、政工、少先队大队部、教导处、后勤服务组、保卫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校安全办公室,由校安全专干任办公室主任。各村(校)同时成立本村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本村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对学校负责并随时向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情况。后勤、保卫、学生工作等部门成立相应的应急工作小组。
(二)认真作好传染病预防工作
1、利用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根据传染病流行的特点,由校安全办公室牵头,定期开展传染病预防科普知识宣传,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特征与预防的方法,作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并保持校园环境和室内清洁卫生。后勤部门要组织力量消除鼠害、蚊蝇等病媒昆虫以及其它传播传染病或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的危害。同时对学校宿舍、教室、食堂等生活区和公共区域内进行定期消毒。
3、后勤服务组要继续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学生集体用餐、食品、饮水等的安全管理,加强食堂卫生情况的监控。
4、校医要拟订和执行对师生员工的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使师生员工的传染病接种率达到95%以上,并作好登记工作。
5、校医要对学生进行每年一次的健康监测。后勤部门要有计划地对教职员工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后勤部门和校医还应组织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6、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在新生中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保健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7、校医要建立健全师生员工的健康档案,随时了解师生员工的发病情况。
(三)认真作好传染病控制工作
1、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各单位、各部门一旦发生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应立即向校医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2、一旦发生传染病,校医要迅速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源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爱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予以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并由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向仪陇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如必要,由卫生部门通知指定的医疗机构将病人转送到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治疗(传染病病人的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3、除爱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
4、校医要立即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5、一旦发生传染病流行,教导处在必要时可提出申请,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必要措施,经学校行政批准后实行。
(四)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传染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为保证我校传染病预防科普知识的宣传和预防保健工作的定期开展,由校医及校安全办公室负责此项工作,同时按一定标准安排健康教育费和预防保健工作经费。学校还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传染病控制工作所需药品、用具、设施、设备的供应。
10.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篇十
1 建立以高年资护士为主, 其他人员为辅的慢病管理队伍
慢病主要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6]。鉴于以上病种, 本院慢病管理中心从以上科室抽调常年从事该专业的高年资护士, 组成本院慢病管理队伍的基干力量;同时, 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为辅, 共同组成本院慢病管理团队。其中, 高年资护士与康复专业技术人员为中心固定人员;医师为机动人员, 主要帮助解决慢病病人的诊疗咨询问题。
2 明确慢病管理服务项目与具体内容
有调查发现, 在我国慢病病人中存在病情控制率低、对慢病致病因素和防控知识知晓率低的“三低”现象[7]。本院慢病管理中心基于以上三方面并结合本院实际和本院慢病病人群体特征, 开始着手制定对在本院门诊住院部诊疗的慢病病人, 开展院内外慢病服务的项目和内容。 (1) 阶段式问卷调查:由中心护理人员在慢病病人住院、门诊诊疗、院外居家治疗的各个阶段开展问卷调查, 以跟踪评估慢病病人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病人对慢病管理服务的需求和病人疾病的控制情况;为慢病病人管理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 (2) 分级分层次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作为搞好慢病管理、控制慢病的重要手段和途径[8], 一直以来在慢病管理领域备受重视。本院慢病管理中心也不例外, 中心护理人员在为慢病病人提供院内外慢病管理服务时, 也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手段。但由于本院慢病病人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 其余来自各行各业各群体, 导致病人间在文化层次、经济水平、认知能力、防控意识、依从性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 本院在对慢病病人开展院内外健康教育时, 根据病人间存在的差异, 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分级分层次分解, 不同的慢病病人给予不同层级的健康教育内容, 以使慢病病人能够有效了解自身疾病、提高防控意识、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积极遵医嘱配合治疗, 具备自我护理和管理的技能和能力。例如, 对于本院慢病管理服务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服务对象, 来自农村的慢病病人, 他们在文化层次、经济水平、认知能力、防控意识、依从性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准, 因此, 本院慢病管理中心在对这一群体病人开展健康教育时, 将健康教育内容简化, 不在为病人传播有关慢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危害及居家自我护理的全过程内容, 而是简化内容, 告知病人致病因素和自身疾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并向其说明遵医嘱用药在慢病治疗和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不遵医嘱用药的后果及其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负担, 帮助其迅速掌握自身疾病的关键性必备护理要点和技能, 嘱其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慢病的治疗, 从而延缓病情的进展,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自身带病生存的质量和病情的控制率, 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3) 针对性的行为、意识干预:相关研究结果证实, 慢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等密切相关, 因此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9], 也就说该病的发生与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及饮食结构、缺乏疾病防控意识有关。因此, 本院慢病管理中心护理人员、康复人员、医师分工合作, 就此对我院慢病管理服务对象存在的相关问题展开干预, 以帮助慢病病人建立正常的饮食结构, 纠正其与疾病发生相关的不良生活行为, 提高其疾病防控意识, 保证和促进疾病药物治疗的效果。具体来讲, 就是对本院门诊住院部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的慢病病人及出院居家治疗的慢病病人, 出现的上述相关问题一一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 如帮助病人戒烟、限酒、减盐控油、低脂饮食、保证营养元素的合理摄入、适量运动等, 使病人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促进疾病的控制, 保证治疗的效果, 延缓病情的进展, 减少疾病的病死率、致残率, 提高病人带病生存的质量。 (4) 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慢病多病程长、迁延不愈且易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导致病人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而且医疗费用高, 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导致病人及家属在长期疾病中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 在慢病管理服务中, 护理人员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利用各种时机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3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开展慢病管理服务
本院在开展慢病管理服务的过程中, 不断探索, 创新工作方法, 做到了慢病管理服务的院内院外全覆盖。即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分级分层次的开展慢病管理服务。“走出去”就是, 本院的慢病管理服务不再拘泥于院内, 而是走入社区、走入慢病病人家庭, 采用组织病友俱乐部、开展社区慢病大讲堂、进行一对一慢病管理服务等多种方式, 对本院慢病管理服务的对象进行全程管理服务。“请进来”就是, 邀请国内外慢病管理领域专家学者来院, 定期为在本院门诊或住院、出院后居家治疗的病人 (理解力正常、行动便利、文化水平较高) 开展讲座、互动交流、示范演示等。总之, 就是要使每一位病人都能够享有符合自身情况的慢病管理服务。
4 小结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 本院慢病管理服务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 明确了服务项目与内容, 有了适应与我院实际和慢病病人实际的工作方法, 从而有效降低了我院收治的慢病病人的致残率、致死率, 提高了病情控制率和其对慢病致病因素和防控知识知晓率, 改善了慢病病人的生存质量, 减轻了其经济负担。但也有很多方面并不能完全满足慢病病人的需要, 让慢病病人满意, 还需要我院慢病管理服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与慢病病人共同努力, 不断改进, 不断探索, 形成一套具有鲜明特色和病人满意的本院慢病管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欣.慢病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 (3) :42-44.
[2]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J].中国肿瘤, 2008, 17 (5) :344-345.
[3]葛卫红, 谢菡.慢病管理现状[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2, 20 (6) :479-484.
[4]顾东风, 武阳丰, 朱永赞, 等.“中国慢性病防治中的科学问题”香山科学会议纪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 (4) :380-383.
[5]王维民.综合性医院启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服务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6) :63-64.
[6]程朝晖, 刘慧慧.简述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和应对策略[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6) :56.
[7]王燕, 张毅, 苗志敏, 等.健康体检后续服务管理体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 2009, 13 (11) :42-45.
[8]谢明奎.搞好慢病管理重在健康教育[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3) :103-105.
11.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篇十一
(讲话稿)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它们相互联系,同时存在,被称为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发育、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地说,就是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二是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传染源排出,侵入另一易感机体所经过的途径,如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医源性传播、经垂直传播);三是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某人群的易感性取决于构成该人群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
二、常见的传染病
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肺结核。
消化系统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霍乱,手足口病。
接触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红膜症),疥疮。媒介传播传染病: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
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俗称“非典”),甲型流感(H1N1、H7N9)。
三、防控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双手清洁、勤洗手,打喷嚏与咳嗽应用纸巾掩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出现呼吸道传染性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照顾或接触患者应佩戴口罩。不吃不洁或半生食物,食用餐具要严格消毒,不喝生水,处理食物生熟分开,饭前便后要洗手。患者用过的物品,须清洗并消毒,不共用毛巾及其他人物品,接触患者应戴上手套、勤洗换衣,不要多人同床居住,勤洗换被子、床单。拒绝毒品、不要共用针管和针头,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流行时要减少公共集会及集体娱乐活动。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
重点实现传染病防控的“一控三消”的目标。“一控”既控制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病率低于500/10万以下,但低于上年水平。“三消”即消除麻风病,使麻风病的患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消除疟疾危害,实现无本土疟疾病例;消除麻疹危害,使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
12.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手册 篇十二
宣传手册
春季是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活跃的季节,也是呼吸道、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为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按照省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春季传染病预防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请把好“病从口入”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
2、增强身体抵抗力。平时多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同时,要接受相应的预防性接种,增强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3、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净,剩饭、剩菜要煮沸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加工销售单位和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4、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春季预防这类疾病的主要方法:
1.接种疫苗。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3.保持教室、居室内空气流通。4.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5.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6.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7.衣、食细节要注意。(特别是学生课后或上体育课进行活动时要注意及时脱穿衣服。衣服湿了,又开窗通风,一吹就容易得病)8.切莫讳疾忌医。(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9.家里发现了呼吸道传染病人,可在室内用食醋熏蒸。预防春季传染病学校采取的措施:
1.加强晨检。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有疑似病例及时上报、隔离。
2.教室要指定专人负责通风,每天通风时间必须保证在2小时以上。
3.出现疫情要消毒。用紫外线消毒时,要教育学生不要观看或入内。紫外线照射对眼膜、皮肤及内部组织都会造成损伤。桌面、门把手可用1:200的84消毒液擦试消毒。
4.做好教育工作。不要跟疑似或有传染病的学生接触。
5.复学时要凭正规医疗机构证明,先进校医室确认,然后回教室上课。
有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典型经过分3期。1.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少数病
人病初1~2日在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数小时即退。2.出疹期:于第4日左右开始出疹,皮疹首先开始耳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往往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体温高达40度。3.恢复期:无菌性脑膜炎、暴发性心肌炎等,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天降至正常。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症全程10~14天。本病潜伏期为10~14天,隔
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离期至出疹后5天。
儿咽喉分泌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被患儿唾液、疱
2.风疹是一种临床症状轻、预后良好的病毒性传染病,容易被疹液、粪便传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人们甚至临床医生所忽视。风疹的典型症状是经过16~18天潜伏期床上用品、内衣等可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后出现轻度发热,卡他、皮疹、耳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孩子发病水源,可经口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感往往首先发现皮疹。(而麻疹为先发热)。风疹的皮疹第一天即可布染。
满全身,第二天先出现于面部的皮疹开始消退,3日内基本消失。
预防措施: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故有“3日麻疹”之称。风疹的典型症状与典型麻疹的3-3-3现象效降低被肠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有明显区别。风疹隔离期至出疹后5天以上。
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 2.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等全身材不适症状。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肿块以耳 3.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垂为中心,边缘界限不清。表面发热,手压时有弹性感和压痛4-5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天逐渐消退。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睾丸炎为常见合并症。本病 4.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潜伏期约14~21天,隔离期:自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要在阳光下曝晒。孩子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的症状,应尽早带孩子
4.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到医院就诊。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结核病的防治
儿童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亦可发生水痘。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也可接触污染的用物间接传染。潜伏期2-3周。民群众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全身各器官、皮肤粘膜、淋巴结、骨骼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初起时皮肤出等均可发病,其中,以肺部最为多见。所以,通常所说的结核病,现米粒至豆子大小的鲜红色斑疹,24小时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水是指肺结核。患了肺结核,轻则影响劳动力,重则危及生命。2009疱,周围有红晕,3~5天后,水疱渐渐干燥,先由中央萎缩,然后年3月24日是第14个世界结核病宣传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控结痂,经7~10天或2~3周,结痂完全脱落而痊愈。
水痘和蚊子制结核,人人有责---关注农明工和学生,共享健康”。结核病它主块的区别:1.观察非裸露部位是否有红色斑疹。2.观察24小时,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当排菌的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看红色斑疹是否出现水疱。
时喷出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或吐在地上的痰干后,经空气、接触、水痘的隔离期为: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特别要注意的是:有尘土等传播,健康人吸入肺部造成感染而得肺结核病。
些患儿头面部已愈,但身体部位还没有全部结痂,应当继续隔离。患结核病后出现的可疑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消
5.手足口病好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临床表瘦、食欲不振、盗汗、月经不调等,尤其连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或痰中带血丝,就应怀疑是否得了结核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查痰、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病程经过较短,约4~10天,做结核菌检查、X线胸透或拍片。目前,我国已经实行对传染性肺多在一周内痊愈。预防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多通风、结核病人进行免费检查和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结核病人应该给晒衣被。
予关怀和照顾,不应该歧视。结核病患者自己也要树立信心,坚持
6.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防治知识
治疗,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会有助于康复。我校校医院配备有管理
肠道病毒EV71是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等的常见病原体。该病多发督导校内师生结核病患者的临床医师,定期对结核病患者进行追踪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甚至访视,督导治疗。但是,阻击结核病,还是要从预防开始:
引起死亡。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肠道病毒71型感
1、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结核高危人群如老人、儿童、糖尿病人、染后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多数患儿突然起病,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免疫力差的人,要定期体检,一旦发现被感染,半数患儿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同时出现发热症状,多在38度左应及早治疗。
右。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2、要勤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尤其是集体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
1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篇十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4月,在曲阜市沂河小区3 644户社区居民中,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符合条件的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小区居民楼或街道,随机确定起始户,对每户中最近2年内在本社区累计居住超过12个月的15~69岁常住居民(包括保姆、雇工等非亲缘关系的成员)进行调查,直至完成样本量,合计调查860人,分布在387户。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体育锻炼情况;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情况;对吸烟、高盐饮食危害的认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由曲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入户面对面调查,并填写问卷,当场自查并签字,当天交回答卷,复核员审核签字。发放问卷860份,收回合格答卷844份。
1.3 评定方法
锻炼:指规律性进行的每次超过20min的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各种活动。涉及知识得分的调查问题共5个,每题答对1项得1分,其中高血压可发展疾病知识满分4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措施知识满分6分,糖尿病可发展疾病知识满分4分,预防糖尿病知识满分4分,预防高血脂知识满分6分。
1.3 统计方法
不同组别得分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各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844人,其中男性411人,女性433人;15~19岁61人,20~24岁49人,25~34岁158人,35~44岁225人,45~54岁195人,55~64岁106人,65~69岁50人;文化程度较低(文盲或小学)的162人,文化程度中等[初中或高中(中专)]的515人,文化程度较高(大专或大学及以上)的167人;在校学生、家务、待业223人,离退休121人,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226人,商业及服务业、生产运输业、军人及其他劳动者274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379人,一般的350人,较好的115人。
2.2 慢性病相关知识调查情况
2.2.1 高血压相关知识调查情况调查844人,知晓高血压诊断标准的355人,占42.06%。知晓高血压可发展为脑卒中的497人,占58.89%;可发展为冠心病的399人占47.27%;可发展为肾病的87人,占10.31%。知晓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应按医嘱服药的429人,占50.83%;应少食盐的407人,占48.22%;应适宜活动的238人,占28.20%;应控制体重的203人,占24.05%;应调节饮食的290人,占34.36%;应控制情绪的257人,占30.45%;不知道的217人,占25.71%。
2.2.2 糖尿病相关知识调查情况调查844人,知晓糖尿病常见症状的481人,占56.99%。知晓糖尿病可发展为高血压的216人,占25.59%;可发展为冠心病的244人,占28.91%;可发展为眼病的363人,占43.01%;可发展为肾病的277人,占32.82%。知晓糖尿病预防控制措施有健康教育的116人,占13.74%;有合理膳食的535人,占63.39%;有体育锻炼的313人,占37.09%;应定期血糖监测的221人,占26.18%。
2.2.3 高血脂知识知晓情况调查844人,知晓预防高血脂症,应少吃高脂肪食物的527人,占62.44%;应体育锻炼的303人,占35.90%;应控制体重的234人,占27.73%;应少吃盐的270人,占32.00%;应多喝开水的176人,占20.85%;应定期检查血脂的173人,占20.50%。
2.2.4 慢性病相关信念和行为调查情况调查844人,半年内测量过血压的523人,占62.00%。在调查的844人中,认为吃盐过多易患高血压的649人,占76.90%;认为成人有必要定期测血压的734人,占87.00%;本次调查前测量过血糖的302人,占35.80%;曾经检测过血脂的306人,占36.20%;认为高血脂影响健康的771人,占91.35%;进行体育锻炼的579人,占68.60%。调查确诊高血压患者199例,规律服药的155人,占77.89%。调查确诊糖尿病患者48例,因为糖尿病控制饮食的34人,占70.83%,为此增加体力活动或锻炼的35人,占72.92%;为此接受药物治疗的41人,占85.42%。调查确诊血脂异常患者109人,因为血脂异常而控制饮食的54人,占49.54%;接受药物治疗的53人,占48.62%。
2.3 不同人群慢性病知识得分比较
经K-W非参检验,高血压可发展疾病知识得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措施知识得分、糖尿病可发展疾病知识得分、预防糖尿病知识得分、预防高血脂知识得分,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090、0.293,1.182,2.050,0.114,均P>0.05);5类知识得分不同年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828,33.159,34.080,43.534,49.908,均P<0.01);不同职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229,39.116,36.302,63.431,58.891,均P<0.01);不同文化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1.988,80.989,68.129,116.210,118.696,均P<0.01),得分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不同经济收入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措施知识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7.495,P>0.05),其他4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563,9.933,20.346,21.608,均P<0.05)。见表1。
2.4 不同人群慢性病信念或行为比较
半年内血压测量率、曾经血糖检测率、曾经血脂检测率、体育锻炼率、认为高盐饮食易患高血压信念持有率、认为成年人有必要定期测血压信念持有率、认为高血脂影响健康信念持有率,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0.062,4.423,0.497,2.149,0.560,1.899,均P>0.05);7方面信念或行为持有率不同年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821,61.595,57.688,43.068,22.447,29.525,30.734,均P<0.01);不同职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446,64.291,55.890,53.301,28.196,26.840,29.846,均P<0.01);不同文化程度间半年内血压测量率、体育锻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84,4.4232,P>0.05),其余5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73,13.772,41.855,43.473,45.738,P<0.01);不同经济收入水平间认为成年人有必要定期测血压信念持有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80,P>0.05),其余6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264,39.308,46.345,12.624,10.222,10.9047,均P<0.05)。见表2。
注:各组调查人数同表1。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曲阜市城市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试点社区人群慢性病相关知信行状况基本达到了预定的阶段性目标,居民健康意识明显提高,体育锻炼率达到68.60%,近6个月内血压测量率为62.00%,血糖、血脂检测率分别达到35.80%和36.20%,确诊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率为77.89%,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和药物治疗率均达到70%以上;认为35岁以上成年人有必要定期测血压者占87.00%,认为高血脂影响健康者占91.35%,认为高盐饮食易患高血压者占76.90%;各项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均较高。上述成果的取得与2年来所开展的慢性病社区综合干预活动密不可分,提示综合防治干预措施已初显成效。
调查发现,慢性病相关知信行状况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水平的人群中存在差异,所以,今后应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以有限资源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控制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应开展社区综合防治,广泛社区组织动员和全人群积极参与[1]。在一般人群中普及慢性病知识,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对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正规治疗,最终控制和减少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来说,只有整合的预防策略才是最有效的[2]。
调查社区的慢病综合防治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未来的工作任务还非常艰巨,整个人群对慢性病的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还远未得到解决,社区综合防治的观点远未被社会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老年人中有约1/2的人患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为2.60%[3]。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必须更新观念,调整策略和措施来迎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向人类的挑战。
摘要:目的 了解曲阜市城区居民目前的慢性病相关知识、信念与行为状况,为干预效果评价及调整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4月,自行设计问卷,对曲阜市沂河小区居民社区中的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860人,体育锻炼率为68.60%;近6个月内血压测量率为62.00%;确诊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率以及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药物治疗率均达到70%以上;认为35岁以上成年人有必要定期测血压者占87.00%;知晓高盐饮食易患高血压者占76.90%。结论 目标人群慢性病相关知、信、行状况基本达到干预计划预定的阶段性目标。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信念,行为
参考文献
[1]Pekka P,Pirjo P,Ulla U.Influence public nutrition f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prevention:from community intervention to national pro-gram-experiences from Finland[J].Public Health Nutr,2002,5:245-251.
[2]李立明,吕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3):97-98.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推荐阅读:
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标语10-08
预防传染病国旗下讲话稿:关注食品安全,加强疾病防控09-22
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04-21
幼儿园春季常见幼儿传染疾病宣传知识12-30
中小学传染病防控知识03-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论文题目06-10
学校及幼儿园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试题10-29
慢性病防控示范区进展04-09
预防传染性疾病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