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14篇)
1.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篇一
水稻高产攻关连片创建实施意见
水稻高产攻关连片创建实施意见 市水稻高产攻关连片创建实施方案各县农委: 为扎实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深入开展水稻高产攻关创建,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推动粮食生产由土地依存型向科技依赖型转变,打造成为我市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先行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区。现根据《安徽省粮棉油高产创建工作方案》,特制定市水稻高产攻关连片创建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1、创建宗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品质,提高效益。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十百千万”、“双增双千”和超级稻示范工程,选择集中连片标准粮田,集聚科技优势、集成先进技术、集合各类项目,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良智相配套,和“三统”、“五统一”服务相结合,联片创建、联动创建。
2、实施地点:在肥东、肥西、长丰县建立13个共13万亩部级、市级集中连片水稻高产攻关创建示范区。其中在肥东石塘镇联建、马集、阚东、包公镇王集、大孟、竹塘六个村沿公路沿线集中连片打造2个部级和3个市级万亩示范区;在肥西柿树乡合农、柿树、黄花和丰乐镇肖家桥、三里、双枣、曹祠7个村沿丰乐河沿线集中连片打造2个部级和3个市级万亩示范区;在长丰下塘镇牌碑、顾圩2个村沿合水路沿线集中连片打造1个部级和2个市级万亩示范区。
3、推广品种:示范区主推新两优6号、丰两优香1号、两优6326、丰两优4号、丰两优1号、ii优明86、iii优98等超级稻品种。
4、技术展示:在部级万亩水稻高产攻关示范区建立1个百亩超高产示范方。开展机插秧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建立水稻机械化育
插秧示范点100亩。建立新品种展示区面积20亩,展示新品种20个。安排水稻3414肥料对比试验,设立42个对比试验小区,开展14种处理方式研究。建立水稻控施肥示范点200亩。在肥西柿树等有关项目区配置太阳能生物杀虫灯60盏,建立500亩二化螟性诱剂试验示范等。
二、创建目标
1、总产指标。以水稻为重点,全年粮食总产突破190万吨,力争200万吨,总产较上年提高%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达300万亩,总产突破万吨,力争达到155万吨。实现全市粮食生产连续七年稳定增长,优质率达98%以上。
2、面积指标:在全市建立水稻高产攻关创建示范区200万亩,包括一是在三县建立5个部级万亩示范区,面积5万亩;二是配套建立8个市级万亩示范区,面积8万亩;三是在全市推广超级稻种植面积130万亩;四是在三县建立千亩示范片100个面积10万亩;五是在三县建立良种挂钩补贴项目区30万亩;六是以10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
为重点,在全市建立600个百亩高产攻关示范方,总面积17万亩。
3、单产指标:通过项目的实施,万亩示范区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百亩示范方亩产达750公斤以上,力争带动全市水稻平均亩产比前三年平均水平提高5%以上。
4、效益指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力争每亩可增收优质稻谷50kg,每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实现“一麦一稻”粮食单产突破1000公斤,纯收入突破1000元的“双千双增”目标。
5、技术指标:推广优良品种: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100﹪,良种优质化率达100%.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13万亩,施肥建议卡入户率达100%。病虫害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0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8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与非示范区相比下降20%;防治成本下降20%;生物农药使用率达到2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药剂使用覆盖率100%;病害、虫害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和95%以上。
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推广机耕面积100%,机收面积100%,机防面积100%。
三、主要任务
1、落实五项惠农政策。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机综合直补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确保各项补贴及时到位、打卡到户;二是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力争项目区水稻参保率达95%以上;三是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四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倾斜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五是认真落实地方配套政策。市财政每年专项安排200万元用于高产攻关连片创建和规模种粮大户的奖励。对创建部级、省级示范区每个示范区分别奖励3万元和2万元,对500亩以上种粮大户每户奖励1万元。
2、开展五项创建行动。一是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百千万”行动。组织百名农业专家、结对1000个种粮大户和示范区、辐射带动1万户。二是开展“三统”社会化服务行动,包括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肥统
测统配、农机作业统耕统种统收。三是开展“五有五统一”技术服务行动,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机械作业。在万亩示范区和各功能试验区树立醒目示范标牌。四是开展技术集中展示行动。在示范区建立百亩超高产示范方、机械化育插秧、水稻新品种展示、测土配方试验等技术集成和品种展示区,使示范区真正成为科技成果展示的窗口、提高单产的主要途径和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五是开展各类观摩培训活动。以示范区为重要平台,适时组织农业部门、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参加高产攻关创建,组织现场观摩、技术交流和农民培训,展示示范成果,发挥示范效果。
3、实施五项重点工程。一是实施粮食生产“十百千万”工程。在全市建立50个万亩、100个千亩示范片,重点培植1000个50亩以上种粮大户,1万个2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粮食生产。二是推进粮食生产“双千双增”工程。在示
范区创建粮食亩产1000公斤、亩均效益1000元以上,实现粮食生产增产增收和农民增效。三是推广超级稻示范工程。在全市推广超级稻种植面积130万亩,力争亩均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的“双增一百”目标。四是实施品牌创建工程。组织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参与高产攻关创建,抓好产销衔接,优质水稻订单销售达50%以上。在肥西县全面创建2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加快“三品”认定认证步伐。五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确保用药、用肥、用种安全,积极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4、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集聚优势科技力量。集合全市580多名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多名农业干部深入项目区开展对接服务和示范引导,落实行政负责人、首席专家、责任专家、驻点技术员和示范农户五位一体高产创建服务体系。二是集成先进稻作技术。重点推广水稻新品种引种示范种植技术、高产高效水稻栽培技
术、测土配肥施肥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机械化耕种收技术等五项技术。三是集中各类重点项目。将粮油生产大县奖励资金,以及水稻产业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超级稻示范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新型农民培训、良种挂钩补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发挥资金集聚效益。四是集约耕地规模种植。积极扶持和培植规模种粮大户,全市100亩、300亩、500亩以上种粮大户分别发展到600户、100户和60户。五是集合力量联动创建。建立由农业部门牵头,加强与发改、财政、水利、金融、国土、粮食、气象等部门联合、联结、联动,共同推动高产攻关创建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市农委建立由委主要负责人牵头的粮食高产攻关连片创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安排高产攻关创建工作部署、整体推进及监督检查。
2、强化工作督导。对高产攻关创建进行全面督导,保证各项任务、技术措施到位,保证目
标任务完成。
3、强化技术服务。市农委组建高产攻关创建专家指导组和技术服务组,制定技术方案,推动技术专家、技术骨干、技术标兵联动创建。
4、强化宣传引导。强化测产验收,组织现场观摩,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农技人员、农民、企业和媒体共同关注支持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形成强大舆论氛围。
5、强化生产能力建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集中整理、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良田建设、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基本粮田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项目区集中倾斜,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至2020年平均每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万吨。
6、强化绩效考核。将粮食生产纳入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考核任务,将各项创建产量和技术指标落实到乡镇、到户、到田块,增强责任心,调动积极性。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八日
2.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篇二
1 技术措施
(1) 选好示范基地及品种, 水稻高产创建栽培对土壤条件要求高, 没有超高产的地力基础, 很难实现超高产的产量目标[1]。哨冲镇水稻高产创建百亩示范基地———莫测甸村的示范田, 土层深厚肥沃, 疏松透气, 富含有机质, 有灌溉保障, 抗旱抗涝能力强。
品种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 要因地选种,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在当地种植抗病性强、产量性状表现优的品种。哨冲镇根据近2年对水稻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总结分析, 大胆地选用了滇杂33为主栽品种, 楚粳27、楚粳28为配合品种。
(2) 统一播种期和育秧方式, 示范片统一播种期, 有利于水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统一管理。哨冲镇根据气候特点及农时节令, 要求在3月5—10日播种。统一育秧方式, 有利于培育出整齐一致的壮苗。育秧方式采用薄膜育秧。
(3) 统一栽培时间和种植规格, 抓住水稻丰产节令, 示范区水稻栽插节令比常规节令提早5~10 d, 于4月21日至5月1日移栽, 秧龄45~50 d。统一种植规格, 拉线双行条栽, 东西行向, 做到稀植、浅插, 合理密植。栽培规格为12 cm× (14+23) cm, 插45万丛/hm2, 基本苗90万株/hm2左右。
(4) 统一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施足底肥, 科学追肥。充分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肥料需求是获取水稻高产的关键。对项目内各水稻生产区提前取土进行化验, 根据化验结果, 制定各区施肥种类及施肥量。百亩核心区配方纯氮、磷、钾比例为14.4∶8∶6, 实际肥料为24∶6∶10测土配方控释BB肥 (水稻专用) 900 kg/hm2、过磷酸钙420 kg/hm2。肥料运筹为控释BB肥80%用作底肥, 20%用于穗肥追施;过磷酸钙全部用作底肥。根据肥力情况, 部分较瘦的农田施用农家肥。
(5) 统一科学节水灌溉方式,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理需水特点进行灌溉。掌握浅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晒田、浅水孕穗、湿润灌浆为原则。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开始排水烤田。烤至田现裂, 不陷脚, 再润水。进入穗分化期应及时复水, 孕穗开花期灌寸水, 防止颖花退化。抽穗时保持水层6 cm, 灌浆结实时以湿润灌溉为主, 随后保持干干湿湿, 时露时灌, 收获前7~10 d断水。追肥施药时田间保持3~5 cm水层5~7 d, 可提高肥效、药效[2]。
(6) 统一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在水稻高产创建中应注意观察长势, 发现病虫害要细心观察, 正确诊断, 对症下药。在整个种植期间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1) 青苔防治。在水稻移栽20 d后, 部分稻田开始起青苔, 青苔的生长吸收了水里的营养, 并遮光, 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 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用硫酸铜3 750 g/hm2用纱布包好固定在进水口随水流入稻田防治, 严重的稻田防治2次, 效果很好, 防治后青苔全部得以控制。 (2) 水稻相对缺钾性赤枯病, 由于稻田氮肥充足, 而钾肥施用量相对不足, 在水稻移栽后逾50 d, 出现了相对缺钾性赤枯病。指导农户于6月19、26日连续2次防治, 用75%三环唑750 g/hm2、植病灵2号乙蒜素900 m L/hm2、20%啶虫脒180 g/hm2、硫酸钾6 kg/hm2喷防。
2 成效
(1) 调整和优化了当地水稻种植品种, 加快新品种的推广速度。石屏县哨冲镇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种植品种大胆地采用了经过试种成功但还没有广泛被农户接受的品种滇杂33, 经过技术员的技术指导和示范农户的精心管理, 最终取得了百亩核心区平均产量达10 980 kg/hm2的好成绩, 从而让全镇农户放心地接受了滇杂33, 丰富了哨冲镇水稻品种。
(2) 科技人员业务素质稳步提高[3]。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县种子站和镇农科站的技术员实行全程监管, 从制定实施方案、技术方案到育苗、播种、大田管理、收割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真正掌握了水稻的生长规律和管理技术。
(3) 积极开展配套技术试验研究应用。在项目中开展了新品种引种试种试验和测土配方精确定量栽培试验。引进5个新品种进行试种, 3个品种获得试种成功。
(4)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2013年哨冲镇水稻高产创建项目获得了圆满成功, 完成示范面积669.1 hm2, 完成任务数 (666.7 hm2) 的100.36%。平均单产9 787.5 kg/hm2, 总产稻谷6 548.49 t。与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单产8 850 kg/hm2相比, 增产937.5 kg/hm2, 增幅10.6%。通过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哨冲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农民种田提供科学依据, 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4]。
(5) 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 集成先进实用技术推广, 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同时, 直接和间接地为当地农民群众创造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机会, 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在促进当地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的科技水平。
(6) 生态效益。通过高产创建项目实施, 合理开发利用土、肥、水等农业资源, 大力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减少了污染源, 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有效地保护了项目区的环境、耕地和水资源,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传学, 罗龙学.平塘县实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项目的成效与经验[J].贵州农业科学, 2011 (10) :77.
[2]张宏.江淮中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3) :271-272.
[3]许起荣, 严明强, 刘建华, 等.固城县水稻高产创建的成效及做法[J].汉中科技, 2012 (1) :7.
3.东丰县高产创建水稻集成技术 篇三
适宜选择8月5日安全出穗,气温≥10℃,积温2650℃~2750℃,生育期135~140天,抗性强,米质优,商品率高,丰产性好的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不适宜种植生育期140天以上的晚熟品种。根据东丰县多年水稻生产实践,水稻常规品种宜选择通禾837、通禾833、通育239、通育315、通育221、通育217、丰选2号(通92-36)、通98-56、通粳797、通粳929、通院513、九稻63等中晚熟品种和丰选3号、九稻39等中熟品种。
2.培育水稻壮秧
2.1種子处理 每ha本田准备种子20kg,选种前必须做发芽试验,对发芽率低于95%和发芽势低于90%的种子不予采用。3月下旬选晴天在向阳背风处晾晒2~3天,4月初用比重1.13的盐水进行选种,选种后必须用清水冲洗两遍,再用35%恶苗灵、25%溴硝醇、45%901或5%抑菌双等药剂中的一种,在室内常温条件下浸种5~7天,一浸到底。每天搅拌1~2次,浸后直接催芽播种。
2.2育苗技术 在水稻育苗方式上,适宜采用大棚育苗或中、小棚扣膜保温育苗。若采用平铺膜育苗,苗床保温效果低,育苗出苗不齐时必须注意保温,特别是遇到低温天气时,注意加盖保温层,防止秧苗出现冻害。秧苗生长中、后期,当气温超过25℃时,注意揭膜通风,防止烧苗。苗床地应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疏松的地块。苗床地最好在秋天浅翻,早春解冻10cm时开始细做床,双幅重叠式旱育苗床宽2m、床长20~25m,床沟宽0.4m;大、中棚旱育苗床宽3~5m,床长20~40m,床沟宽0.8~1.0m。做床要达到平、净、暄。此外,结合作床每平方米应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5kg,施后用耙子均匀平铺在床面上,对蝼蛄危害较重的苗床可在农肥中拌5%甲拌磷颗粒剂,每100m2苗床施用0.5kg。育苗面积因育苗方式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每公顷本田需要苗床地旱育苗100m2,简塑盘育苗50~70m2。
2.3秧田管理 出苗前密闭保温,当80%秧苗出齐时,立即揭开平铺地膜,并开始通风炼苗,床温控制在30℃以下;1.5~2.5叶期床温控制在25℃以下;2.5~3.0叶期温度控制在20℃以下。3叶期后,只要无霜,昼夜都要揭膜通风,进行大炼苗,使秧苗适应自然气候。旱育苗3叶期前一般不补水,3叶期后随通风量的加大,看苗补水,缺水时(早晚秧苗叶尖无水珠)要补水,补水宜在上午7时前进行,每次补水一定要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促进根系生长。
3.精细整地
翻耕整地要求:土地平整,耙碎耙细,每个田面内高低差不过寸,有利于水稻抛、摆秧。翻耕整地越早越好,秋翻好于春翻,早翻好于晚翻。因为秋翻冬冻春化,冻融作用可以把草籽、病菌和害虫冻死,减少病虫草的为害。翻地深度秋翻地要求20~25cm,春翻要求15~18cm,冷浆地深些,砂土地可浅一些,要求扣垡严,不漏耕,精细整地,水找平,达到寸水不露泥为止。
4.适时及早抛摆秧,全面推广应用抛摆秧栽培技术
插秧时的温度,一般情况下水稻生长最低温度14℃,泥温13.7℃,叶片生长温度是13℃。东丰县一般在5月18~25日期间集中插(摆)秧,坚决做到不插6月秧。插秧或摆秧密度为9×6~8寸,插基本苗2~3棵。
5.合理施肥
磷肥全部做底肥施用,钾肥2/3做底肥耙地时施用,1/3做第一次穗肥施用,氮肥以底肥、分蘖肥、补肥、穗肥、粒肥按20∶20∶30∶25∶5的比例施用。
6.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6.1化学除草 一般地块每公顷可采用10%草克星150~250g对60%丁草胺1500~2000mL,插秧后5~7天以毒土(砂)或毒肥法施药,保持水层3~5厘米5~7天。
6.2水稻虫害的防治 负泥虫:每公顷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mL加“来福灵”300mL对水300公斤喷雾,也可用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进行防治;二化螟:7月10~25日左右,在二化螟幼虫3龄前进行防治,可用“杀虫单”、“杀虫双”等药剂,对细砂土10kg左右撒施,保持水层3~5cm5~7天。也可用18%杀虫双撒滴剂摇匀后甩施;稻水象甲:施用40%稻象一扫光乳油或25%一盖死乳油等2000倍液进行喷雾,也可选用杀象毙或象甲透皮杀等药剂,每公顷670~750g对水进行喷雾防治稻水象甲,防治时期为6月10日至6月20日和7月中、下旬。
4.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篇四
枝江市农业局
枝江市是水稻生产大市,现有耕地面积6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4万亩,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79万人,辖8镇1个街道办事处,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42万亩左右,总产23万吨以上。2010年初,枝江市被省农业厅确定为湖北省粮棉油作物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县)市,按省农业厅安排我市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4个(部级2个,省级2个)。一年来,我市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在省农业厅和枝江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枝江市水稻高产创建工作方案》顺利实施。在今年的高产创建活动中,我们突出抓了集中力量,集成展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等环节,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和促进平衡增产,保持水稻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粮食生产水平稳步增长,全面提升我市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今年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就今年的水稻高产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施效果
1、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水稻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力争万亩集中连片中稻(单季稻)亩产700公斤。
2、实施地点和规模
部级中稻万亩示范片2个,实施地点:一是问安镇方家畈村、万水桥村、袁码头村,中稻种植面积10038亩,种植农户1119户;二是安福寺镇桑树河村、书院坝村、灵芝山村,中稻种植面积10093亩,种植农户1719户。两个部级中稻万亩示范片计6个村,中稻面积20131亩,农户2838户。
省级中稻万亩示范片2个,实施地点:一是仙女镇周场村、仙女村、桃花垱、金山村、施岗村、施店村,中稻种植面积10142亩,农户1878户;二是问安镇郑家井村、关庙山村,中稻种植面积10066亩,种植农户1124户。两个省级中稻万亩示范片计6个村,中稻种植面积20208亩,农户3002户。
部级、省级4个万亩示范片面积共计40339亩,农户5840户。
3、实施效果
产量情况:部级示范片:问安镇方家畈等村万亩示范片随机测
新两优6380为8980亩。高产优质品种在示范片中占90%以上,种植的品种均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穗大、熟期适中的特点,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2、着力狠抓适期早播,培育壮秧,规范化栽培。万亩示范片采用旱育秧和适当稀播,培育多蘖壮秧。万亩示范片内旱育秧和湿润秧播种期为4月20日-5月15日,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插(抛)秧时单株平均有2-2.5个分蘖。问安镇、安福寺镇、仙女镇中稻万亩示范片内各村中稻栽插按宽行密株开厢条插,株行距为16.7cm-20cm×26.6cm-30cm,亩栽1.3-1.5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亩栽(抛)基本苗6-7万苗。
科学管水,适时晒田。万亩示范片中稻在返青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田间持一定水层,其它阶段均以间歇灌溉,湿润为主。在亩苗数达到18—20万时、主茎12叶以内,及时排水晒田,最高苗控在25万以内,成穗数达到18万左右。万亩示范片中稻在收获前7天左右田间断水。
从田间测产调查情况看,亩平有效穗16-18万,穗平总粒数190-209粒,穗平实粒数155-170粒,结实率80-85%,千粒重26--28克,亩平理论产量达到650--700公斤。
3、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统一开展了测土、取样、检测土壤养分情况,4个万亩片取土样400多个,根据检测土壤养分状况,统一进行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配方施肥面积达40339亩。
万亩示范片施肥按有机肥、无机肥结合的原则,氮、磷、钾、微肥配合的原则,前控后促、平衡施肥,做到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酌施穗肥。移栽时亩施复合肥30-40公斤,或者50公斤碳铵,30公斤磷肥,10公斤钾肥作底肥;移栽后5-7天亩施8公斤尿素促分蘖肥;因田因苗施穗肥,在幼穗分化3-4期,亩追尿素3公斤,钾肥5-8公斤,或复合肥5-10公斤作保花肥,提高结实率;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磷酸二氢钾,防早衰,提高千粒重。积极示范推广施用生物菌肥,万亩片用生物菌肥5吨。
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中稻万亩示范片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达41万亩次,其中机防面积达35万余亩次。在秧田期重点防治了稻蓟马,拔秧前2—3天喷施一次农药,插秧时带药下田;大田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根据病虫发生情况,确定防治田块
市农业局为抓好今年粮棉油作物万亩高产创建工作,从3月份起,每月都召开了局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各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参加的高产创建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督办创建工作,促进了高产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2、强化宣传引导,营造高产创建良好氛围
为了搞好我市的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我市水稻生产优势,引导农民植稻增收,市政府、市农业局和涉农有关部门十分关注水稻市场信息,加强对水稻市场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布,正确引导农民应用、推广水稻新成果、新技术,年初市农业局组织农技干部培训团直接深入种植水稻村组,宣讲水稻价格上涨信息、宣讲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宣讲种稻技术;农业信息中心组织有关信息在“枝江农业信息网”进行了发布;枝江电视台在“农业天地”栏目组织了多次水稻专题信息讲座;市委市政府在年初的三级干部会上大力宣传惠农扶农政策以及水稻市场信息,调动了全市稻农的种稻积极性,确保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升,自觉参加水稻高产创建的积极性,为水稻高产创建工作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5月份在4个万亩片树立了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大标牌四块。
3、强化政策扶持,增强高产创建工作力度
我局年初就制定出了《2010年枝江市水稻优质高产创建工作方案》,同时,根据工作方案落实了创建资金,具体是:
良种补贴10000亩,标准为10元/亩,计10万元;配方施肥补贴2000亩,标准为15元/亩,共计3万元;机防队、农药补贴2000亩,标准为18元/亩,共计3.6万元;其他补贴2.4万元包括:①标牌制作0.5万元;②专家授课0.5万元;③测产验收0.4万元;④培训及资料1.0万元;⑤观摩交流及高产表彰1.0万元,计20万元,全市4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共投入资金80万元。高产创建资金的到位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户参与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针对今年灾害性天气频发的状况,枝江市农业局积极争取抗灾救灾资金,先后争取到了高产创建等项目扶持资金114万元、中稻促弱转壮施肥补助资金42万元、救灾种子补助资金30万元、价值100万元的太阳能杀虫灯30盏用于全市的中稻生产和4个万亩示范片的高产创建,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高产创建工作。
实施仍有不到位的情况,如要求水稻合理密植,有的农户种植密度偏稀,仍未达到高产的要求标准;三是经费不足,水稻高产创建涉及千家万户,推广高产技术,提高水稻产量,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投入。目前,市财政虽然对高产创建给予了一定资金扶持,但与资金需求相比显得太少。
下一步我们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加强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重大意义的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在对示范区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让广大干群进一步提高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的认识。让他们主动参与高产创建活动,形成把高产创建工作当作发展经济、提高产量、增加收入,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营造高产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
2、充分运用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成果,组织干部、群众总结交流,对高产创建示范片及典型户进行验收总结,并对示范片负责人、技术干部和高产户进行总结表彰奖励,为明年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打好基础。
3、为明年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做准备。2010年我市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按省农业厅安排,早动手,早准备,扎实安排好2011年水稻高产创建工作。
5.玉米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创建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集成组装技术,抓好优良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栽培,强化行政推动,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农机与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树立典型,辐射带动,推广成熟技术模式,全面提升我镇玉米生产能力和水平。
(二)任务目标
(1)面积指标:在金龙、符台队创建玉米高产高效面积1.2万亩,其中在金龙村建设核心示范区1000亩。
(2)产量指标:1.2万亩示范片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其中1000亩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
(3)技术指标:示范片内95%以上田块要达到目标产量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
二、玉米高产创建工作原则
(一)二级联创,以镇村为主
为确保玉米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分管农业副书记任组长,农业、财政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同时,成立以农业服务中心为主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方案、高产创建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
(二)突出优势,科学选点
示范片的选择依据是,村干部重视、产业体系健全、农民热情高、种植粮食面积大、产业化带动能力强、地理位置适中、水源条件比较好的金龙、符台村为创建单位,玉米高产示范片的面积为1.2万亩。
(三)严格管理,规范运作
严格按照《省玉米丰产工程高产创建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玉米高产创建标准与操作规程,从田块选择、创建标准、技术方案等方面制定创建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要求。明确组织管理、目标任务、责任分工、督查制度、考核细则、奖励办法等具体要求,促进玉米高产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三、玉米高产创建实施内容
(一)示范优良品种
玉米品种主要推广高产优质、抗高温耐渍涝、抗倒伏耐病虫的郑单958,通过统一供种,使我镇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二)集成高产技术
根据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的原则,因地制宜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益。玉米集成以下重点技术:选择优良品种实行药剂种、适时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病虫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生产(机械耕整、播种、施肥、植保、收割、烘干)统一防灾抗灾减灾技术。
(三)关键技术措施
1、培肥地力。通过秸秆还田、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缓控释肥等途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蓄肥水能力。
2、选择最佳播期播种。示范片玉米在5月25日-6月5日最佳播期内完成。
3、精量播种。每亩播种量为6-7斤。
4、测土配方施肥。以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为基础,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为示范片确定施肥数量、选择肥料品种、施肥时期和改进施肥方法等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底肥一般每亩施玉米专用配方肥40-50公斤,拔节期亩追施尿素20-30斤。
5、防治病虫草害。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及时做好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形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重点做好玉米纹枯病、大小班病,玉米螟、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积极抗御旱、涝灾害,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
四、玉米高产创建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玉米高产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分管农业副书记为组长,农业、财政、各实施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玉米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玉米高产创建资金与工作经费以及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农业服务中心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确保高产创建项目顺利实施。
(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
利用广播、板报、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高产创建的.政策措施、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实施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技术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达到万亩片有技术专家、百亩方有技术骨干,十亩田有技术标兵的高产创建要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创建点,开展玉米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及时采取田间管理措施,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提高项目区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三)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
积极整合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农业产业化、新型农民培训、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重点向示范区倾斜。为玉米高产创建提供保障。
(四)搞好检查督导和验收总结
农技服务中心要加强材料收集,建立活动档案,做好工作记录,抓好总结交流,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于9月下旬,对玉米产量进行初步测产。根据测产情况,在玉米收获后写出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报告。
五、具体工作进度安排
1-3月,制定方案,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检查机械或维修机械等。
3-4月,落实主推品种,技术培训。
5-6月,种子处理,肥料运筹等,开展适时抢墒播种,化学除草等。
7-8月,加强以水、肥、病、虫、草等为主的田间管理,开展入户指导、跟踪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加强减灾避灾措施的落实。。
9-10月,组织测产验收,召开现场观摩会,全力组织机械收割和烘干贮藏工作。
6.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篇六
高产创建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大举措,是科技增粮的重要途径。2012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高产创建支持力度。为扎实开展高产创建,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创建水平,制定实施指导意见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粮食主产省和非主产省的主产区为重点,以主要粮食作物和重要紧缺品种为重点,强化行政推动,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率先落实抗灾增产技术,率先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国粮棉油糖作物综合生产能力。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规模
在全国建设12500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粮食11145片、油料680片、棉花500片、糖料175片。通过将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向产粮大市、大县、大镇倾斜,继续支持开展整建制推进试点。
(二)创建目标
以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为基本单元,通过项目实施,力争示范片单产水平比上年提高2%以上,辐射带动所在县均衡增产。
——水稻。在全国建设4300个万亩连片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早稻650片,双季晚稻650片,一季稻3000片。东北、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亩产700公斤以上,双季稻区两季亩产900公斤以上,其他地区亩产600公斤以上。
——小麦。在全国建设2400个万亩连片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冀鲁豫苏皖小麦亩产600公斤以上,其他地区亩产500公斤以上。
——玉米。在全国建设3545个万亩连片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东北、华北、黄淮海地区玉米亩产800公斤以上,其他地区亩产600公斤以上。
——大豆。在全国建设450个万亩连片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片。以东北及内蒙古春大豆为主,适当兼顾黄淮海及南方大豆区,各示范片大豆亩产200公斤以上。
——马铃薯。在全国建设400个万亩连片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鲜薯亩产3000公斤以上,黄淮海、南方地区鲜薯亩产2000公斤以上。
——杂粮。在全国建设80个万亩连片小杂粮(高粱、谷子、燕麦、荞麦、大麦、青稞、糜子、薏苡、绿豆、小豆、芸豆、蚕豆、豌豆、芝麻、胡麻、向日葵等)高产创建示范片。兼顾优势区和作物间平衡,各示范片小杂粮亩产比上年提高2%以上。
——油菜。在全国建设450个万亩连片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以长江流域冬油菜为主,适当兼顾北方春油菜区,各示范片油菜亩产200公斤以上。
——花生。在全国建设200个万亩连片花生高产创建示范片。以黄淮海地区为主,适当兼顾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各示范片花生亩产300公斤以上。
——棉花。在全国建设500个万亩连片棉花高产创建示范片。黄河流域棉区亩产100公斤以上,长江流域棉区亩产120公斤以上,西北内陆棉区亩产150公斤以上。
——糖料。在全国建设175个万亩连片糖料高产创建示范片。桂中南蔗区亩产6.5吨以上,滇西南蔗区亩产5.5吨以上,粤西琼北蔗区亩产6.5吨以上,东北甜菜产区亩产2.5吨以上,西北甜菜产区亩产5吨以上,华北甜菜产区亩产3.2吨以上。
三、实施内容
(一)科学选择示范片。要求示范片集中连片1万亩以上,农田基础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农技推广网络健全,辐射带动能力强。每个示范片要有方位图,标明地理坐标和面积,每县一张,省级统一汇编成册。万亩示范片实施一定年限后,要适时轮换地块,以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良种良法示范推广。按照部、省、县三级筛选推荐制要求,组织专家论证并推介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主导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加强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抗灾增产关键技术模式,每个万亩示范片要有一张技术模式图。
(三)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扶持农机、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治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行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四)搞好指导服务和测产验收。组建部、省、市、县各级高产创建专家指导组,制定技术方案,加强协作攻关,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示范片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按照农业部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严格测产标准,规范测产程序,严禁虚报浮夸,并将测产验收结果及时上报农业部。农业部组织抽查复核,统一对外发布。
四、资金使用方向
每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中央财政原则上安排补助资金16万元,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方向和比例如下:
(一)关键环节物化补助。对高产创建示范片选用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离子处理、单粒点播、宽幅精播、化肥深施、赤眼蜂防螟、增施有机肥、智能化催芽等关键技术给予物化补助。该项约占项目资金的50%。
(二)开展专业化服务。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机耕队、机防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开展深松深耕、旋耕镇压、秸秆还田、起垄栽培、育苗栽插、机耕机播机收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给予补助。该项约占项目资金的50%。
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覆盖。高产创建中技术人员培训所需资金,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经费中支出。阳光工程负责培训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域内的骨干农民,每个万亩示范片培训农民100人左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部、省、县三级联创、以县(农场)为主的原则,农业部、财政部负责制定高产创建活动整体工作安排,农业部成立全国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种植业管理司牵头,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参与。各省成立省级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及专家指导小组,制定本省高产创建工作方案,加强农业、财政、发改等部门协调,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示范县根据部、省要求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高产创建活动县级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确定万亩示范片,每个示范片明确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负责高产创建各项具体工作落实。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省、市、县财政要积极支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按照资金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积极整合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农技推广、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方面的资金,重点向高产创建示范片倾斜,增加高产创建项目资金投入。
(三)规范项目管理。建立完善高产创建工作档案,及时将有关的文件、方案、记录、测产结果和工作总结等归档立案,促进高产创建有序开展。加强项目资金监管,规范管理办法,严格使用范围,落实监管责任,严禁截留挪用和超范围支出,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项目县要建立资金使用台账制度,对资金使用方案,要报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部省两级要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对截留、挪用、超范围支出等问题,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四)创新工作机制。依托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优先考虑农业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农办经[2011]24号))开展高产创建,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就跟进到哪里,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
(五)严格绩效考核。各地要按照农业部制定的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加强对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测产验收。同时,根据各地实际,加强高产创建绩效考核。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考核达标的高产创建示范县,可在项目分配上给予优先安排;对工作不力、实施效果差的项目县,减少下一资金安排。
7.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篇七
1 创建目标与技术路线
单产稻谷10 50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为:有效穗数255万~285万穗/hm2,穗总粒数190~200粒,穗实粒数160粒以上,千粒重27~28 g。技术目标路线:根据沙洋县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操作要求,其技术路线重点是把好“六关”,即:品种关、密度关、晒田关、肥料关、水控关、病虫关。只有把握住了这六关,粮食生产潜力才能充分挖掘,项目目标才能如期实现。总体目标:前期早管促早发、中期稳长攻大穗、后期勤管防早衰。
2 栽培技术
2.1 前期早管促早发,争多穗
中稻前期,要立足早管早发,争取有较多的低位分蘖。主要是因为早发的低位蘖成穗率高,穗大粒多,易获高产。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栽足基本苗。大田移栽密度人工插秧17 cm×23 cm或17 cm×20 cm;旱育抛秧30蔸/m2,达到大田基本苗27万~30万蔸/hm2。二是早施促蘖肥,补施壮蘖肥。中稻的施肥总量要求高产栽培的底肥与追肥比例应为氮肥6∶4,磷肥应以基施为主。钾肥用作基施与追施的比例为5∶5,施用追肥时,分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为(6~5)∶(5~4)。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氮肥是大田分蘖早发、快发的重要条件[1]。所谓早施就是指移栽后5~7 d施第1次促蘖肥,数量宜偏多,占分蘖肥的70%~80%;再过5~7 d,看苗情施肥,即分蘖势弱、苗色尖的田块,补施壮蘖肥,促进平衡;抛秧田应适当早一些,达到前期早发但不过头,为中期长穗创造条件。每次施肥都应与灌水相结合,实行以水带肥。三是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分蘖期的水分管理以促早发为目的,做到“浅水插秧,寸水活蔸,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即移栽至返青期间,一般水层以不淹没秧田最上全出叶的叶耳为适度;返青后间歇灌水,即灌2~3 cm水层,待其自然变干间歇2 d左右,再灌第2次水,即后水不见前水[2]。适时晒田,一般掌握在“苗够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即当茎蘖苗达到预期的成穗数,其中旱育壮秧和抛秧稻苗达到80%~90%时,或者移栽后达到20~25 d,即要开始落水晒田。晒田要掌握先露后晒、分次进行的原则,晒田程度以不陷脚、冒白根、未开裂为宜。凡耕层深厚、肥水高、苗势旺、苗数足的要重晒,反之则轻晒。四是化学除草。中稻田杂草的防除以化学除草为主,一般在移栽后5~7 d与第1次追促蘖肥相结合进行。免耕或直播田前期杂草严重的田块,应在抛秧前施用灭生性除草剂。五是病虫防治。中稻生长前期应注意防治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虫,还可结合稻田养鸭吃虫、频振灯诱蛾杀虫,减少农药使用量,要注意保护稻田天敌和中性昆虫的繁衍。
2.2 中期稳长促壮秆,攻大穗
中稻生长中期,要围绕稳长促壮蘖促壮秆保蘖争穗,关键在于稳氮促碳,保持稳长,达到群体适当,冠层结构合理,顶部3片叶长度适中,挺拔不披。一是正确施用穗肥。中稻生产上多用的是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生育期长,产量潜力大,要普遍增施穗肥,并以促花肥为主,保花肥为补充。促花肥的施用要掌握一个“巧”字,要做到“三看”,即看田、看苗、看天。一看田脚肥瘦情况,田脚肥、基肥足,分蘖肥施得多的,如叶色转色不明显,可以少施氮肥,补施钾肥;二看苗势、长相,叶片挺直、叶色发黄的要多施肥;三看天气,如阴雨天可少施肥,晴天可适当多施肥[3]。促花肥一般在叶龄余数3.5叶时施用,施氮量占穗粒肥总量的70%~80%,施钾肥量占穗粒肥总量的80%,当叶龄余数为1.2~1.5时,如叶色褪淡严重的,可补施1次保花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好;叶色正常的不施。对出现缺锌病状的田块,采用叶面喷施的办法进行。二是灌好孕穗保胎水。幼穗发育期的水分管理,应以浅水湿润、间隙灌溉为主,即灌1次浅水自然干后再复水,后水不见前水,待到孕穗后期以浅水层为主,严防受旱。三是防治病虫害。中稻中期特别是孕穗后期的病虫发生种类多,危害也重,重点是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1~2次混合用药,2次总体防治。7月中下旬的防治对象主要以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为主。8月上中旬以3代三化螟、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防治为主。
2.3 后期勤管防早衰,增穗重
中稻生长后期要围绕保护茎叶和根系不早衰,增强稻穗抽穗后的光合效率,促进高运转、高积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以获得高产优质。一是补施粒肥。粒肥施用以根外喷施叶面肥为主。水稻灌浆期如果叶色较淡,或植株表现出缺硼症状的田块,喷1次硼肥,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二是调节水分。后期应实行间隙灌水,保持田面处于干干湿湿状态,灌浆期以湿为主,蜡熟期以干为主。后期切忌断水过早,特别注意高温年份应以水调温防热害,以免影响结实率、粒重及米质[4]。一般掌握在收获前5 d左右断水。尤其是早熟品种抽穗扬花期最易受高温热害,如遇异常的高温天气,应采取灌深水,有条件的田块可喷施清水,以提高田间湿度,降低温度,避免高温热害影响结实率。三是防治好病虫害。中后期的病虫主要是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防治的关键是掌握在破口期采取一次总体施药防治,视发生动态采取个别单独补治,后期用药一定要选择对稻米无公害的农药品种,把握好用量和安全间隔期。
2.4 适时收获,及时干燥贮存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延迟收割期有利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米质,且作用明显。一般掌握黄熟期好收割,实行机械收割,防止割后堆闷,干燥应采用阴干、风干,或间歇晒谷,防止高温曝晒,以提高整精米率,若实行间歇干燥效果更好。
摘要:为实施农业部下达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保障沙洋县粮食生产安全,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结合近3年项目实施过程中栽培技术应用的实际,制定了沙洋县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规程,以进一步规范沙洋县水稻优质高产创建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湖北沙洋
参考文献
[1]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2]孙彦常,赵新明,郝成,等.豫粳6号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6(5):8-9.
[3]王书玉,郝成,张栩,等.豫粳8号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1999(11):9-11.
8.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水稻 高产增效创建 实践 启示
水稻是镇江种植面积和总产占比第一大粮食作物,确保水稻稳产高产,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市自2008年实施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项目以来,通过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专业化服务的带动,全市水稻单产水平逐年提升,通过分析2011年全市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工作中采取的显有成效的措施,总结得出一些启示。
一、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取得的主要实绩
据镇江市统计部门汇总,全市2011年水稻亩产604.0公斤,比去年增2.9%,比全省稻谷平均亩产552.3公斤高51.7公斤,踏上了单产600公斤的新台阶。全市2011年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其中,扬中市西来桥镇东来村、丹徒区荣炳镇凡石桥村、丹阳市皇塘镇蒋士村更是出现了亩产超800公斤的高产田。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已成为镇江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展示的重要窗口,带动了大面积平衡增产。
二、开展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的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1.1完善组织领导
全市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以省级挂片专家为组长的专家指导组,并实行领导挂帅、专家挂钩定点制度,保证了行政领导、技术人员、基层干部“三结合”。
1.2認真制定方案,明确创建目标
市农委和财政局联合下发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工作方案,明确2011年全市共落实8个部级、12个省级、10个市级水稻万亩片,累计示范区面积达32.9万亩。
2.狠抓关键,措施落实
2.1市政府领导亲自抓抗旱育秧
在水稻育秧阶段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千方百计抓水源调度,努力减轻旱情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
2.2农技部门大力抓社会化服务
为有效推进全市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市农委下发了《镇江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考评办法》,明确了具体目标细则。据统计,2011年全市在工商部门新增注册的植保专业防治组织66个,专业防治服务队达到787个,专业化服务从业人员达1.1万人,拥有专业化防治机动、电动机械1.01万台,共投入专业化统防统治经费70万元。全市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实现植保专业化防治全覆盖。
2.3抓现场观摩
镇江市农委通过召开水稻机插现场会和田管现场会等形式,有效推进了万亩片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
3.强化培训,技术落实
3.1多层次强抓技术培训
市农委先后邀请了省市专家组成员开展了水稻机插稻精确定量栽培、水稻主要病虫识别及防控技术等培训。各辖市(区)开展了抗旱和集中育秧技术培训,镇级农服中心针对机械手和种田大户开展了集中育秧管理、秧田病虫害防治、施肥等具体操作技术的培训。
3.2发放技术资料
为确保每个万亩片科技培训入户、措施落实到田,各地印发了关键技术的培训教材、技术光盘、技术模式图、明白纸等27万余份。
3.3农技部门密切配合。市、辖市(区)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等部门在各级农委农业处的协调下,实行挂钩定点,对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片品种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栽插密度等关键环节进行统一指导和把关。
4.全面考核,督查落实
为确保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市农委对高产创建工作实行全程督查和考核,认真做到事前有方案,事中有检查,事后有考核。尤其是对高产攻关方800 kg以上的田块的栽插密度、肥料施用、病虫防治等的考核力度加大,以确保丰产丰收。同时,在水稻收获期,邀请市统计局人员现场监督实割实收,保证了测产田块产量数据的权威性。
三、实施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的几点启示
1.领导重视是关键
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2011年我市水稻万亩示范片创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辖市区逐级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核,有利于保障高产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2.资金扶持是动力
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扶持,对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在统一供种、机械化作业、统防统治等方面服务给予适当的资金和物资补助,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户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推动高产创建深入开展。
3.技术落实是重点
要想获得高产,技术是保证。镇江市在水稻高产创建技术落实方面结合生产实际水平,大力推进“一推四普及”技术,实施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通过改分户育秧为统一集中育秧,改手栽、直播为机插,2011年水稻机插面积达70.02万亩,占全市水稻总种植面积的近50%,有效压减了直播稻,提升了全市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
4.示范带动是根本
9.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 篇九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包含内容广泛,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落实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强化栽培技术效果。
1.1培育秧苗
为提升水稻适应性,需要对水稻品种进行筛选,要提前移栽,合理稀植,需要选择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水稻的分蘖性要强,抗倒伏的能力也要比较突出,最好是偏大体型的水稻品种,能够提升其产量。水稻播种育苗要采用软盘旱育秧和湿润保温育秧等方式。要根据水稻品种和水稻秧苗生长特点确定播种量,注意做好育秧管理,培育适龄壮苗,为提早移栽创造条件。
1.2适时移栽
如果是单季水稻,要在秧苗2~3片叶时移栽。如果是双季稻,要在秧苗3~5片叶时移栽。如果前季是水稻田,可以选择免耕或翻耕。免耕要及时泡田、平田、施足基肥,待水自然落干后2~3天进行移栽。如果选择翻耕,要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泡田、翻耕、整平稻田、施足基肥,保留浅水移栽秧苗。2.3合理稀植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要求适当稀植。如果田力较低,移栽规格为25×25厘米;如果是中等田力,移栽规格为30×30厘米;如果田力属于上层,移栽规格为35×35厘米,或者更大。如果采取三角形种植,规格为30×30厘米~35×35厘米,每丛为3棵苗,尽量做到疏密相间,这对促进分蘖及提高有效穗数有重要作用。如果采取正方形种植,株行距保留要考虑通风透光需要,这样才能保证秧苗单株的正常生长。
1.4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应该是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核心内容。首先要确定施肥种类,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确保理想的增产效果。特别是基肥,需要以有机肥为主,在整个施肥过程中,有机肥要占总施肥量的20%~30%。无机肥施用也需要有合适比例,一般情况下,氮磷钾配比为2∶1∶2。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5∶3∶2。施肥量需要根据田力和水稻不同生长期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每亩施用纯氮量为10~14公斤。底肥以农家肥为主,每亩1000公斤,辅以化肥,速效肥料纯氮每亩5~7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10公斤。要遵循“减前增后,增大穗、粒肥用量”的施肥原则,这对平衡肥力有重要作用。追施分蘖肥在移栽后25天内分3次追施;穗肥在晒田复水后施用;粒肥在抽穗后10天施用。
1.5水分管理
水稻移栽后进入分蘖期后,前期要保持水稻田湿润或者浅水,利用干湿交替的形式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到分蘖后期,也就是总苗数达到每亩15~18万时,要排水晒田;如果发现水稻生长势头过旺,当全田总苗数达到12~15万时,就要准备排水晒田了。水稻进入扬花抽穗期,需要浅水灌溉,促使生长大穗。水稻进入灌浆期,需要干湿交替,有利于保根养叶促灌浆。另外,在水稻管理中,还需要对稻田进行中耕除草,在分蘖期需要2~3次人工除草,也可以利用湿润灌溉等方式防止杂草生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化学除草剂,注意用量要合理。
1.6病虫防治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培育出来的水稻秧苗,大多具有很强的抗性,由于秧苗生长旺盛,不仅抑制了杂草重生,也有效防止秧苗生长期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对于稻飞虱、卷叶螟、稻苞虫等虫害,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可以采用高频灯诱杀,或者采用生物农药,也可以采用国家允许的低毒、低残留、高效、安全的农药进行防治。
2结语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易于操作,技术优势明显,具有省种、节水、增产等特点,而且还可以免耕,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10.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篇十
现代水稻育种研究从其理论和技术上已达到很高水平,然而水稻育种成效却不那么显著,扩大和丰富水稻基因库颇有希望的途径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异源植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水稻中来,打破不良性状连锁,实现优良性状相结合.
作 者:赵剑峰 金凤霞 姜立雁 初秀成 李明英 作者单位:赵剑峰,姜立雁,初秀成(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梅河口,135007)
金凤霞(蛟河市拉法农业站,蛟河,132500)
李明英(通化市植物保护站,通化,134001)
11.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江苏省;丰利镇;棉花;高产创建;举措
中图分类号:S562.048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2095-3143(2014)01-0034-03
0引言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丰利镇2013年继续承担了江苏省棉花“万亩”高产创建工作,全镇棉花主推品种为盐杂3号实施面积706.7hm2,其中在环农、光荣两村核心示范科棉7号分别为26.7 hm2和13.3 hm2。在如东县农委领导、专家的精心组织下,经丰利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与示范片所在村领导及农户的共同努力,在经历了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天气情况下,棉花高产创建工作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示范片棉花产量和效益
2013年9月底经如东县组织专家实地测产,核心示范点的籽棉产量比2012年提高1.2%~4.4%,全镇平均籽棉产量也达到了3924 kg/hm2, 是大灾之年不减产(见表1)。对核心示范点调查20户统计植棉效益,表明2013年的棉花产值比2012年增加4020元/hm2,效益增加2224.5元/hm2(见表2)。
2项目实施的重要举措
2.1 立足“三情”,主动应用抗灾应变技术
2.1.1 用安全水育苗,确保全苗、壮苗 2013年棉花示范方播期在4月6~10日,制钵、播种时,为避免用外河水影响棉花出苗,浇的是深井水、自来水或鱼塘的水。保证了一播全苗、壮苗、足苗。据5月21日苗情测查,棉花平均出苗率96.1%,成苗率90.3%,有效苗钵在90%,平均株高10.2 cm、子叶完整率31.3%、真叶4.6张、红茎比87.6%,有效苗钵数及棉苗素质均好于上年。
2.1.2 增密、稳氮、增磷、增钾、增微肥 由于2012年棉花移栽密度偏稀,适当提高了密度,并等行移栽。行距1.1 m、株距0.37 m,密度在24000株/hm2左右。在肥料投入上,安家发棵肥一般施45%的复合肥450 kg/hm2、碳酸氢铵375 kg/hm2、粪水7500~11250 kg/hm2,另外增施硼肥、锌肥。针对2013年梅雨期短、雨量小,出梅后,天气高温干旱抬头较早,为防止花铃肥施肥迟上力慢,造成棉花肥力脱节现象,镇农办于7月20日 专题召开了植棉村农技员会,专门布置抢施、重施棉花花铃肥工作,要求在7月22日全面施好花铃肥,用量为45%复合肥600 kg/hm2、碳酸氢铵900 kg/hm2兑水在棉花大行间挖塘追施,或用尿素300~375 kg/hm2兑水浇施,并要求在伏旱期间只要天气下雨,再撒施尿素150 kg/hm2接力,打顶后趁雨天撒施尿素150~225 kg/hm2作盖顶肥,在花铃期结合治虫,每次用“中科”叶面肥1.5 kg/hm2叶面喷施3~4次,保证棉花生长发育需要,同时要求在伏天不化控,全生育期只采取轻调和打顶后化学封顶,以协调棉花生长。
2.1.3立足抗灾、高标准抓好棉田管理 一是结合秸秆禁烧禁抛工作,要求所有的棉田前茬都进行切碎全量还田;二是全面进行机械壅土和开好棉田一套沟;三是伏天高温期间,动员群众利用早晚进行田间作业,防止高温中暑;四是及时抓好棉花早打顶,2013年棉花打顶集中在8月5~7日比2012年提早3天左右;五是抓好红蜘蛛、棉盲蝽、斜纹夜蛾等虫害的防治工作;六是分两次用400 g/L乙烯利4.5~6.0 L/hm2兑水600 kg对棉花催熟,一次在10月10日左右,对中下部棉铃喷雾,另一次在10月25日左右对中上部棉铃喷雾;七是成立三盈农技专业合作社,在棉花示范片开展统防统治4次,统防面积达200 hm2。
2.2将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现场观摩进行有机整合,提高抗灾应变技术的覆盖率
全年到村举办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共4次,遴选8项技术措施上门到棉花科技示范户进行服务,田间观摩3次,共培训2890人次,发放资料3100份,培训的图片、资料被如东县信息网录用4篇,通过培训和上门指导推广了棉花新品种和棉花抗灾应变技术。上级有关专家先后4次莅临指导示范方建设和基质苗棉花栽培技术。
2.3强化棉花高产创建的组织领导
2.3.1建立建全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 3月下旬,丰利镇成立了棉花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朱逢涛同志任组长,农业服务中心桑乃军同志、财政所何杰同志任副组长,全面负责项目实施工作。同时还成立了高产创建技术小组,聘请如东县作栽站站长王永芳为首席专家,丰利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骨干为技术小组成员,高产创建工作实行技术工作首席专家负责制,负责技术工作方案和落实各项技术管理措施,指导、检查、督促实施单位的实施[1-2]。
2.3.2制定好实施方案 4月上旬根据县农委下发的《2010年全县粮棉油高产创建工作方案》,丰利镇农业服务中心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了丰利镇2013年棉花高产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对实施的内容、地点、规模、实施的目标、实施步骤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确保棉花高产创建工作的完成[1]。
2.3.3遴选好实施地点 根据棉花高产创建项目活动要求,丰利镇农业服务中心选择了生产条件好、棉农植棉水平高的光荣村、环农村为棉花高产创建的核心示范区,面积分别为13.3 hm2和26.7 hm2,示范区内棉花品种统一、株行距统一、移栽期基本一致。
2.4严格招标程序,及时发放补贴物资,确保棉花生产所需
nlc202309012310
在丰利镇招投标办的统一安排下,按招投标程序,及时组织招投标发放了补贴物资,2013年示范片共发放“中科”叶面肥2500袋(100 g/袋)、“保利”45%复合肥286袋(50 kg/袋)、“康宽”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20袋(5 ml/袋)、“农捕”450 g/L马拉硫磷乳油714瓶(100 ml/瓶)、“快达”480 g/L毒死蜱乳油3333瓶(80 ml/瓶),都进行了登记造册,足量及时的发放到棉农手中,确保棉花生产所需。
2.5 抓好苗情,生产情况观察记载,探索基质苗栽培技术和专业化服务新途径
全年抓好定点苗情观察36期,每期都及时调查上报给如东县作栽站,并抓好核心示范片内20户植棉户生产台账的观察记载汇总。承担如东县作栽站下达的基质苗试验也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据丰利镇农业服务中心2013年首次的试验实践,基质苗比营养钵苗节约成本1260元/hm2,节约成本为38.2%;比营养钵棉花增产皮棉378.15 kg/hm2,增幅23.6%,获得如东县专家组验收通过。
3 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明年打算
3.1存在的问题
一是植棉棉农年龄结构普遍较大,继续植棉的积极性不高,棉花产业在当地萎缩较快,给示范方的创建带来极不利影响。
二是由于水产养殖业在丰利镇发展迅猛,与种植业争地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内地2013年养虾面积激增189 hm。直接减少了植棉面积,同时由于棉花用工较多、当地劳力工价高,造成植棉比较效益下降明显,很多棉农放弃植棉,转向务工增收快且收入高的行业。
三是虽然物化补贴对植棉的投入有一定辅助作用,但由于棉花收购价格一直较低,且年度间波动较大,棉农靠植棉增收难度较大。这也是棉农放弃植棉的又一原因。
四是在示范方的建设上,硬件建设不到位的现象较普遍,如有些棉区,虽有一定规模,但道路不通;也有些地方,虽然道路通了,但不能连片植棉;达不到示范方展示的目的。另外示范方的建设要早规划,最好在上年秋播时就落实以便镇村从早落实茬口,省得来年抱佛脚。再者,一些外河植棉区的水质差,干旱时影响棉花管理用水。
3.2明年打算
丰利镇如明年继续实施棉花“万亩”高产创建工程,首先是落实好示范基地,从2013年秋播起就规划好作物布局,确保示范片能连片种植;其次是以新型栽培技术为依托,拓展棉花高产省力新技术,为棉花持续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再次是通过上下联动,努力改善核心方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 XXX. 2009年海门市棉花科技入户工程上半年工作总结[OL]. 海门农业网, http://www.hmny.gov,2013-11-05.
[2] 戚士章,戚士胜,李金宝,等. 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2007(16):204-205.
12.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篇十二
一、重推三大技术
一是强化栽培与半旱式相结合的栽培技术。实行1.6m开厢, 厢宽1.3m, 每厢栽种4行水稻, 采取40cm×40cm和40cm×35cm三围强化栽培。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 氮、磷、钾肥和微肥的配合施用, 攻关片的底肥亩用数量为腐植酸有机肥50kg、碳铵15kg、过钙40kg、45%硫酸钾复合肥30kg、锌肥2.0kg, 分蘖肥、穗肥、粒肥计划亩施尿素15kg左右。三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技术。重点抓好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和大田杂草的化学防治。
二、狠抓六个统一
13.粮油高产创建 篇十三
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落实2010年秋冬种小麦油菜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的通知》及省政府《关于印发2010—2011全省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扎实开展沂水县2010-2011小麦高产创建活动。
在沙沟镇、许家湖镇各建立一处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片。在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中,设百亩高产示范方和十亩高产攻关田。在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外,同时安排高产辐射带动区10万亩。
万亩高产攻关示范片,要求亩产量指标600公斤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12%以上;百亩高产示范方,亩产量指标650公斤,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15%以上;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量指标700公斤,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20%以上。示范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普及率达到100%。高产辐射带动区,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或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8%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98%以上。
测产结果
6月3日,临沂市农业局在沂水县自测基础上,对该县2个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百、万”高产示范田及十万亩带动田进行了产量复测,最终认定结果为:
(一)许家湖镇万亩高产示范片
百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穗数34.53万穗,穗粒数48.4粒,千粒重45克,平均亩产639.3公斤;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穗数43.9万穗,穗粒数37.7粒,千粒重43克,平均亩产604.9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46.4公斤,增产幅度8.3%。
(二)高桥-沙沟镇万亩高产示范片
百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穗数38.47万穗,穗粒数44.5粒,千粒重43克,平均亩产625.7公斤;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穗数43.59万穗,穗粒数37.8粒,千粒重43克,平均亩产602.2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47.7公斤,增产幅度8.6%。
全县十万亩带动示范田平均亩穗数41.46万穗,穗粒数32.06粒,千粒重43克,平均亩产485.89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43.19公斤,增产幅度9.7%。
三、十亩高产攻关田实打结果
专家组重点对许家湖镇龙泉站村十亩高产攻关田进行了实打验收。结果为:704.8公斤/亩。
玉米高产创建
为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全面增强玉米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县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继续扎实推进我县2011年玉米高产创建工作。
许家湖镇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个村,4064户,10407亩;高桥、马站镇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16个村,4267户,10160亩。在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中,设千亩高产示范片、百亩高产示范方和十亩高产攻关田。在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外,同时安排高产辐射带动区10万亩。
测量结果
经省市专家实打验收,许家湖镇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977.7公斤;百亩示范方亩产832公斤;千亩示范方亩产717.9公斤;万亩示范片亩产653.6公斤。经县农业局测产验收,高桥镇沭水村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量为943.4公斤,百亩高产示范田亩产量为810公斤,千亩示范方亩产量712.9公斤万亩高产示范田亩产量为633.7公斤,均达到了农业部、省、市高产创建工作要求和产量。
花生高产创建
为提高花生单产水平,全面增强花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县花生产业的发展,确保油料生产安全,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继续扎实推进我县2010年花生高产创建工作。
在四十里堡镇建立农业部万亩花生高产创建示范区,产量指标为春花生亩产380公斤以上;百亩方春花生产量指标为亩产500公斤以上;十亩田春花生产量指标为亩产600公斤以上。建立高产辐射带动区5万亩,平均亩产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10%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95%以上。测量结果
14.玉米高产创建工作总结 篇十四
工作总结
按照省、市、区二00九年高产创建活动方案的要求,东山镇二00九年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农业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在东山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全镇有关村组的通力配合下,经过全体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在四个村委会、26个自然村、33个村小组、6186余户农户中圆满完成了“百亩方、千亩片、万亩展示区”的玉米高产创建样板建设任务,通过最后省、区专家组评比并进行测产验收,示范区平均亩产660.8kg,超过亩产650kg的建设目标任务。现就实施情况小结于下:
一、明确任务,拟定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今年三月初,按照市高产创建活动工作部署,结合东山镇实际,草拟东山镇玉米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创建活动的具体目标任务,把创建活动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在撒马依、法色、转长河、石头寨四个村委会26个自然村、33个村小组、6186余户农户中实施高产创建样板示范12620亩,其中在撒马依村委会的小戈息、旱龙潭两个村小组建设180余亩的“百亩方”核心区一片,在撒马依村委会的7个村小组沿线建设1068亩的千亩展示片一片,从而带动万亩高产创建样板的顺利实施。
二、选用高产玉米良种,实施高产栽培技术
针对我镇实际,我们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宣传农户选用高产、优质、四月十五日完成核心区的种植任务,四月三十日完成千亩展示片的种植任务,五月五日全面完成万亩示范区的种植任务,六月份的中耕管理培训,八月下旬的现场观摩,九月上中旬的测产验收、分析评估等一序列活动,有效推动了全镇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认真做好测产验收、效益分析评定工作
为认真做好创建活动的分析评估,结合后期现场观摩情况,在省区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九月上中旬在示范区里选择了17户有代表性的农户进行测产验收,测产面积29.7亩,实收总产19625.9公斤,平均亩产660.8公斤,其中“百亩方(核心区)”测产3户、面积5.2亩,实收总产3939.1公斤,平均单产757.5公斤,“千亩展示片”测产3户、面积4.9亩,实收总产3431.0公斤,平均单产700.2公斤,“万亩示范区”测产11户、面积19.6亩,实收总产12255.8公斤,平均单产625.3公斤。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东山镇二00九年12620亩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最终达到了平均单产660.8公斤,较好的完成了650公斤∕亩的目标任务,比前三年平均单产491.6公斤,每亩增收粮食169.2公斤,实际增收粮食总量213.5万公斤,按目前市价1.60元∕公斤计算,增加收入341.6万元。其中“百亩方”超目标任务7.5公斤∕亩,“千亩片”超目标任务0.2公斤∕亩,“万亩示范区”平均每亩增加经济收入达270.72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水稻高产建设方案01-26
高产创建09-27
粮食高产创建情况调研报告12-23
万州区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的实践与启示02-02
水稻的英文06-10
高产优质01-28
高产高效02-16
水稻生产模拟论文08-13
《认识水稻》活动教案03-15
水稻直播示范小结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