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藏经楼导游词

2025-03-2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成都文殊院藏经楼导游词(9篇)

1.成都文殊院藏经楼导游词 篇一

文殊院坐落在成都的北门,当庙暮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不禁诧异了,因为比我想象的还要壮观。庙门前有块方匾,上面写着三个有力的大字“文殊院”,放眼望去,只见它古朴端庄,历史悠久,是我们四川的佛教中心。我走进文殊院更是惊呆了,只见雄伟的大殿前香火缭绕,钟声阵阵,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身穿袈裟的和尚端坐在大殿里念佛诵经,绿树成荫的参天大树遮掩者殿堂,游人、居士、和尚若隐若现,使文殊院又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特别是寺里面的一幅幅对联,一段段经文,虽然我不了解它们的意思,但我却感受到深邃的文化内涵,每一座大殿每一尊佛像,乃至每一幅对联,都有一个优美的传说故事。

在这里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菩萨虽然不是救世主,更不是靠念佛诵经来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却从佛义上来明确了做人的道理,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事物,热心助人,对生活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更会有一个和谐的社会。小朋友们,热爱生活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

2.文殊院导游词 篇二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200余间,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见古色厚朴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正门上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与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映衬,使文殊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护法韦驮像,1829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一尊观音大士像,也为1829年用青铜铸造。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

另有一尊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鳞1922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苦,步行到缅甸请回的,也十分珍贵。

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圄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高僧玄奘顶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以它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来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闻名退还,中外来宾争相品尝,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 四川导游词

★ 简单四川著名景点导游词

★ 的四川武侯祠导游词

★ 四川三星堆遗址导游词

★ 四川广安华蓥山导游词

★ 四川天台山风景导游词

★ 四川九寨沟英语导游词

★ 四川九寨沟英文导游词

★ 四川必去景点导游词

3.樊楼导游词 篇三

樊楼算得上是东京百年老字号。至少在宋真宗时就名闻遐迩了。据《湘山野录》,大中祥符中(1008-1016),真宗为日本国一佛寺题额。朝辞日,日本使者临时要求再赐一篇寺记,张君房是最合适的作者。但当天他不当值,“醉饮于樊楼,遣人遍京城寻之不得”。樊楼有自酿好酒,名叫“眉寿”、“和旨”。据宋代档案《会要》的记载,当时,樊楼每天上缴官府酒税就达二千钱,每年销售官酒竟至五万斤。后来老板转手,酒楼新主“大亏本钱,继日积欠,以至荡破家产”。因为不是国营资产,国家尽可以不闻不问,但国库缺了一大笔酒税,宋仁宗还是十分在意。天圣五年(1027),他有一道诏令,大意说,谁愿意承包樊楼年销五万斤的酒税额,就可以给他划拨三千家京城的小酒店,作为酒类专卖的连锁销售店。从皇帝亲自过问,既可见那时就有税收优惠政策,也可见樊楼在东京酒楼业中龙头老大的地位。

东京酒楼的格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面朝大街都扎“彩楼欢门”,也就是大门楼。进门则是院落或主廊,底层是散座,楼上天井两廊都是当时称为“小阁子”的包厢。一到晚上,“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不过,据《都城纪胜》说:“大酒店,娼妓只伴坐而已,欲买欢,则多往其居”,说的虽是南宋临安的行规,北宋东京当也如此。东京一般酒楼仅上下两层,唯独樊楼,在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改建为东西南北中五座三层的主楼,《水浒》中宋江喝酒时应该还是改建前的老楼。新樊楼各楼之间用飞桥栏杆,明暗相通。改建完工重新开张的头几天里,最先光顾者赏以金旗,以招徕宾客。每到元宵灯节,樊楼顶上每一道瓦楞间各放莲灯一盏,把樊楼点缀得分外靓丽妩媚。其中西楼,后来禁止酒客登临眺望,这是出于对皇帝安全保卫的考虑,因为从西楼俯瞰下去就是大内。据《水浒传》的蓝本《宣和遗事》说:樊楼“上有御座,徽宗时与李师师宴饮于此,士民皆不敢登楼”。西楼可能就因此谢绝了外来客。

樊楼西楼借景于大内,北楼则可以凭眺艮岳,再加上相去不远的州桥夜市与汴河游女,市口十分优越。樊楼因原就是京城头号酒楼,“饮徒常千余人”,改造后,不仅本身生意兴隆,也带动了周围的人气。连樊楼旁的小茶肆也“甚潇洒清洁,皆一品器皿,椅桌皆济楚,故卖茶极盛”,卖出了好价钱。而那位以善煮鱼羹而知名的宋五嫂,也“是汴京樊楼下住的”。许多宋代话本就以樊楼作为敷衍故事的主要场景,描写倒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赵伯升茶肆遇仁宗》引一首《鹧鸪天》词为证: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 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羞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由于声名远播,京城第一,樊楼成为达官贵族和富商阔佬摆谱的地方。《齐东野语》有一则故事,说一个叫沈偕的吴兴阔少,狎游京师,追求一个声价“甲于都下”的名妓。有一天,带她上樊楼,对楼上千余酒客说:你们都“极量尽欢”,最后由我来买单。“至夜,尽为还所值而去”。沈偕的豪奢之名传遍京师,那些摆足身价的名妓也“唯恐其不来”。诗人刘子翬南渡之初有《汴京纪事诗》云: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樊楼成为宋代酒楼业的样板,各地酒楼在经营风格、布置格局上,都纷纷仿效。南渡以后,宋室君臣“直把杭州作汴州”,在西湖边又造起了名为丰乐楼的大酒楼,其瑰丽宏伟,“上延风月,下隔嚣埃,遂为西湖之壮”,而丰乐楼正是樊楼在北宋末年的正式名称。大概到南宋后期,樊楼就成了一般酒楼的代名词。

4.甲秀楼导游词 篇四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贵阳著名风景区——甲秀楼。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的一座人文景观,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一样,它是贵阳市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公元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自此之后,贵阳确实出了一些名人:例如《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李端芬,清朝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在甲秀楼里你还可以看见贵州的许多名人以及他们的生平介绍。所以说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简介,介绍了甲秀楼的由来,抬头便是石牌坊,上面题词“城南胜迹”,大家往下看,就可以看到牌坊前后共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游客朋友们,有兴趣的不妨去留个影,做个纪念。

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它可以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和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相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十分美丽。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用“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九角攒尖顶,高约20米,九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是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现在我们走进甲秀楼中,过去这里是文人雅士的云集之所,其中以清人刘玉山的长联最为著名,全联一共174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现在我们游览的是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明代建筑——翠微园。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大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明代时期所留下的横梁至今仍完好无缺地保存在里面,大梁上“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还清晰可见。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面山楼,半面水楼”,显得颇有诗意。拱南阁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翠微阁内还开辟了肖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肖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隽秀,“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做客。

5.镇海楼导游词参考 篇五

这座绛红色的建筑就是镇海楼,它是广州文化史迹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而称其为“五层楼”。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xx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xx年改为广州博物馆。

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天,他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到广东查询,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朱元璋立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候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圣旨下来,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该楼呈绛红色,据说亦有辟邪镇王之意。

镇海楼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楼高28米,阔31米,共五层。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似楼似塔,红墙绿瓦,造型古朴独特。楼前对峙一对高达二米的红砂岩石狮,为明代雕刻。镇海楼坐北向南,翘檐飞脊,巍峨挺拔,雄镇山巅,气度非凡,独具特色。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盛赞镇海楼山海形胜、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不能超过它,实“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在清朝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楼顶,远眺珠江水波荡漾,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近抚云山层峦叠翠,羊城锦绣,尽收眼底,气象万千。

6.关于江西浔阳楼导游词 篇六

江西区位优越、交通很便利。江西,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为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境内高速公路达2206公里,出省主要通道全部高速化。京九线、浙赣线纵横贯穿全境。航空和水运便捷。 江西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截止7月8日,全省有4处世界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0个省级森林公园;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和风景如画的柘林湖、浓淡相宜的仙女湖等;全省森林覆盖率60.05%,居全国前列。江西矿产资源丰富。

江西名人辈出、文化璀璨。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江西红色文化闻名中外。 江西物产丰厚、品种多样。景德镇的瓷器源远流长,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色闻名中外。樟树的四特酒,周恩来赞誉为“清、香、醇、纯”,四特酒由此而得名。遂川狗牯脑茶叶,曾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南丰蜜桔,历史上是皇室贡品。此外,还有庐山云雾茶、中华猕猴桃、赣南脐橙、南安板鸭、泰和乌鸡、江铃汽车、凤凰相机、金圣卷烟等,列入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种有9件。 、

江西产业齐备、特色鲜明。江西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省份之一。生态农业前景可喜,绿色农产品成为重要增长点,截止207月8日,全省绿色食品数量达916个,居全国前列;有机食品数量415个,居全国第一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3家,其中国家级14家。江西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有了较好的基础;光电、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特种车船、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特色化工、绿色食品、度假旅游、新型服务等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7.贵州甲秀楼导游词 篇七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甲秀楼欢迎您下次再来。

8.河北秦皇岛奇园怪楼导游词 篇八

我们来到的这个景点叫做“奇园怪楼”,是一个离奇古怪的地方。奇特少见就被称之为怪,怪异独行就被称之为奇。说奇就奇,不奇也奇;见怪不怪,不怪才怪。奇园是1991年新修的一个公园,而怪楼却有它一段实实在在的历史呢。

怪楼的主人叫做辛柏森(W·J·Sinpeson),美国加州人,生于1898年,是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毕业的专攻园艺的林学博士。1928年,他受美国基督新教美以美会的派遣,来到北戴河海滨,创办了东山园艺场。他在北戴河工作、生活了12年,这期间,他引进了苹果、葡萄、李子、樱桃等20多种优良果树,引进了荷兰奶牛、约克夏猪、来航鸡等优良禽畜,并引进和推广了华北绿化先锋灌木——紫穗槐。辛柏森每天辛苦劳动,经常大汗淋漓,衣服上溅满了泥土;他认真进行科研,撰写了许多科学论文和推广农业技术的书籍。他成立了“义工研究会”,培养了许多技术人员。直到全国解放以后,京东地区和北戴河的一些园林技术骨干还是辛柏森当年的学生。爽朗的性格,幽默的语言,渊博的知识,实干的精神,使他和北戴河一带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是中美友谊的使者,是科学技术的导师,是北戴河现代园艺事业的奠基人。对任何一个充满善意和爱心、作出贡献的人,北戴河都不会忘记他。辛柏森的名字,将和他培育的花草树木一样,扎根于北戴河的土地,挥洒他永远的芳香。

1936年,辛柏森自己动手设计了一座从外部造型到内部结构都十分奇特的别墅,由当地建筑师苏全仁主持建造。辛柏森的别墅,整体上属于欧洲哥特式建筑,三层五顶,七角八面,楼顶的每一个角,都用花岗岩做成尖形墙垛,直插云霄,非常好看。全楼有44个门,46个窗,却没有一个方方正正的房间。别墅里边,屋套屋,间套间,大大小小,相通相连。生人进来,三拐两拐,就很难再找着刚刚进来的那个门。走进中间大厅,四周都是大玻璃镜子,往当间一站,到处都是人影,转上一圈,又很难找着出去的门。地下室正中有一口水井,围绕着井口,修了一个盘旋式楼梯,贯通上下。这水井,就成了别墅里的温度湿度天然调节器:夏季用来降低气温,冬季用来增加湿度;这楼梯,用藤条和果树干枝做成,走上去,忽忽闪闪,松松软软,颤颤悠悠,真是妙趣横生。这个离奇古怪的别墅修好不久,很快地就赢得了一个“怪楼”的美称。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辛柏森博士回到美国,他的“怪楼”却更加名声显赫,“怪”名远扬,成了北戴河的一道瑰丽而神秘的风景线,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人前来欣赏考察。可是,三十多年前,一场文化大革命,无辜怪楼也难逃。终于有一天,怪楼被人为地强行拆毁了。

9.八咏楼导游词 篇九

登楼远眺,蓝天万里,白云朵朵,南山连屏,双溪婉蜒,尽收眼底。现存建筑共四进。第一进为主体建筑,重檐楼阁,歇山屋顶,翼角起翘,石砌台基。此楼系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沈约建造。峻工后沈约曾多次登楼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有一首《登元畅楼》云:“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谢,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云生岭作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写了八首诗歌,称为《八咏》诗,是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传为绝唱,故从唐代起,遂以诗名改元畅楼为八咏楼。北宋至道年间定今名。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扩建,将沈约的八咏诗勒于石碑。元皇庆年间(1312年一1313年)楼毁于火,碑亦不存。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造宝婪观,八咏楼废址建玉皇阁,后玉皇阁毁。万历年间(1573年一1620年)重建八咏楼。现存八咏楼为清嘉庆年间(1796年一1820年)重建,1984年大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全国司法考试报名条件下一篇:给予单身男女的七夕祝福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