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共15篇)
1.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识字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情感。
3、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谈一谈你读了这一课后的体会?
三、合作学习,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弄清生字的发音。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再全班交流:
⑴ 结合地名认字:州(广州、兰州、苏州),川(四川),岛(台湾岛、海南岛),峡(三峡)
⑵ 与熟字比较记忆:申──神、勇──涌、岛──鸟、夹──峡。
⑶ 韵文巩固识字:
4、易错处:
“奔”是前鼻音,不能读成后鼻音。“大陆”不能认为是“大路。”
“争朝夕”中的“朝”读zhāo不读cháo。“兴中华”中的“兴”读xīng不读xìng。
四、指导写字:
夕xī 与yǔ 川chuān 州zhōu 民mín 族zú 争zhēng 台tái、1、出示生字,认读生字,巩固字音,学生组词。
2、观察字形天间架结构。
3、独体字:夕 与 川 州 民 上下结构:争 台 左右结构:族
4、学生书空、写字。
注意:夕不能多上面一横;与不能写能写;争中间的一横要出头
5、听写
五、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朗读课文,能背诵的就背诵。
二、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师范读课文,生体会情感。
2、生自由读文,思考: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自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讨论解决,还有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思考。
⑴ 我们的祖国为什么“称神州”、华夏、中华?
⑵ 黄河、长江、长城、珠峰都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它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地位?
⑶ 台湾在哪里?为什么说“台湾大陆是一家”?
⑷ 结合读读认认,说一说你都知道我国有一些什么样的民族?说说你对它们的认识。
5、我们生活在这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共同拥有这美丽富饶的祖国,你想对我们的祖国表达你的心情吗?用朗读、用歌声、用舞蹈表达表达吧!
6、总结。鼓励学生通过读书了解更多祖国壮丽山川的知识。
三、我会读。
1、出示词语,自主认读。
2、指名读,正音。
3、小老师领读。
4、齐读。
四、读读认认。
1、出示图片。
2、学生展示:什么民族。
3、自由识记。
五、总结。
2.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学生进行探究式数学学习, 就应向学生提供许多现实的、有趣的、生活化的教具以及许多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4.1“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中的“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的课程应用现实中的玩具、实物做模型, 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能成为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素材, 故精心设计了这节课, 收获颇大。
一指导思想
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做教具,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 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形成规律、口诀,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努力探求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 课标要求
了解直棱柱、圆锥的表面展开图, 并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并制作立体模型。
2. 教学目标
第一, 知识与技能。了解直棱柱、圆锥等简单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初步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第二, 过程与方法。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换的过程中,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几何直觉;通过动手操作、归纳、猜想和主动参与等数学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模型和实物制作,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 教学重点
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体会一个立体图形按照不同方式展开, 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4.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三教具准备
三棱柱积木、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八棱柱茶叶盒、圆柱茶叶盒、圆锥形圣诞帽、石膏三棱锥、四棱锥、圆台形纸杯、棱台形灯罩、多个正方体积木。
四教学过程
1. 观察生活, 创设情境
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 上方有一只蚊子, 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 应该走哪条路径?
2. 尝试体验, 自主探究
活动1:认识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师: (展示教具三棱柱积木、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八棱柱茶叶盒、圆柱茶叶盒、圆锥形圣诞帽、石膏三棱锥、四棱锥、圆台形纸杯、棱台形灯罩。)
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展开, 看它们的平面展开图是什么?
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然后展示成果。
师:有些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展开
有些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折叠
活动2:初步应用, 体验成功。
课本124、126页
活动3:探索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 (各小组发放一个正方体积木。)
把桌上的正方体积木按任意方式沿棱展开, 你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展开图?比比哪一小组的展开图多且与众不同。
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成果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
师:正方体的展开图共有11种, 可以归为四类。
3. 快乐练习, 巩固提高
第一, 下列图形中, 不是正方形表面展开图的是 () 。
第二, 以下四张纸板按图中线经过折叠可以围成直三棱柱的是 () 。
第三, 以下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
第四, 下列图形哪个不是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第五, 如右图, 为一个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 每个面内都标注了数字。若数字为6的面是底面, 则朝上一面所标注的数字为 () 。
A、5 B、4 C、3 D、2
第六,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
第七, 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 标注了字母A的面是正方体的正面, 如果正方体的左面与右面所标注代数式的值相等, 求x的值。
4. 反思交流, 收获感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首先, 学会了简单几何体 (如棱柱、正方体等) 的平面展开图, 知道按不同的方式展开会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其次, 学会了动手实践, 与同学合作。
师:不是所有立体图形都有平面展开图 (如球体) 。
5. 布置作业
作业: (1) 课本121页第2题、124页第6题、125页第11题; (2) 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 (3) 选做作业:研究圆台、棱台的表面展开图。
五教学反思
1. 生活化的教具, 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 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为本节课提供了大量现实有趣的教具和素材, 所以笔者找了许多实物作为模型, 特别是找到正方体积木更是令人欣喜若狂。六年前第一次接触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时, 笔者担心如果用剪刀剪下来折叠, 即麻烦又费时间, 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如何找到一种既省时又实用的教具来取代剪纸呢?正好看到女儿在玩积木, 于是灵机一动, 把积木带到教室。当学生看到自己曾经见过或玩过的积木, 都围拢过来看, 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积木给他们动手操作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教具, 下课时听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节课太好玩了!”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好处。
总之, 本节课教学中,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当教具, 通过让学生观察大量丰富的立体图形, 从中“发现”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加强了其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 更好地了解了立体图形, 从而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 探究式的教学, 还学生充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更易于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兴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保证学生质疑提问的随机性和充分性, 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提供平台。教学中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分享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失败的痛苦, 又享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在意志品质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节课在活动2中,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得出三棱柱、四棱柱、八棱柱、圆柱、圆锥、三棱锥、四棱锥的表面展开图;特别在探究正方体的多种表面展开图时, 更是充分放手, 让学生小组探究, 并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 比赛哪个小组找到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形状最多。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 争先恐后地把找到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笔者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探究中, 并适时地展开小组评比, 给予表扬,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高涨。
总之,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交流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做中学”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3.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感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 正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本节课中用Flash应用软件制作了动画, 展示了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过程,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之后, 又亲眼目睹, 从而加强了空间感, 在大脑中形成空间变化的印象;另外, 还制作了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 并且制作了它们旋转90°、180°、270°后的各种造型。
总之,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这种图形的动态演示, 连续变化所形成的众多画面变换, 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图形空间变化的印象, 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感, 帮助学生在动态变化的图形中寻找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从而了解图形的特性。
4. 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标》告诉我们“教什么”, 教材告诉我们“用什么素材教”, 而这些却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 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转化为现实、生动的教学活动的过程。随着教材版本的多样化, 究竟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显而易见。教材应当尊重,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开发教材的精髓、内涵。本课把立体图形的制作和圆台、棱台的表面展开图纳入作业中,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另外, 还强调立体图形是实心体, 展开的只是它们的表面, 纠正学生以为立体图形是空心的错误认识。
总之, 教师创造性、个性化地使用教材, 转化成灵活合理、丰富多彩的“生态化”教学过程, 整体实现了三维目标, 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5. 规律记忆, 易于形成知识脉络, 帮助学生愉快长久地记忆
把要记忆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为口诀, 再结合图形来记忆, 有利于把理解的知识点上升到掌握的层次。本节课中除了列一个表格归纳整理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还把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归纳整理为四类:
第一, 四连排的 (6个) 。
可记为:中间四方连, 上下各一方。
第二, 三连排的 (3个) 。
第三, 两行的 (1个) 可记为:两个三, 日状连。
第四, 二连排的 (1个) 可记为:三个二, 成阶梯。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独立的或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有效地应用生活化的教具, 促成探究性的学习, 从而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中, 成为生活的数学。
可记为:三方在中间, 双方位居偏, 单反任意放。
参考文献
3.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自测题 篇三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65-16 34084 15+5
825 28015 486
6300210+21 20-588+22
2.用竖式计算,打号的要验算(6分)
271355777682
3.递等式计算(6分)
(704+258)73155 935-358
4.用简便方法计算(6分)
6祝?9)185 21+244+69+56
二、想想、填填(37分)
1.□967, □里最大填(),商是一位数;□里最小填(),商是两位数。
2.下图中有( )条射线,( )个直角,( )个钝角,( )个锐角。
3.10个一千万是(),一个千亿是()个亿。
4.一个十一位数的最高位、千万位、万位、千位、个位上都是9,其它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 ),四舍五入到万位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 )。
5.在○里填上<、>或=。
180-(79+9)○180-(79-9)
1805 ○ 1805)
89-24-41○ 89-(41+24)
20+13 ○ 20祝?+13)
6.选择合适的数填一填。
960万 40万 63001496亿
(1)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约是()米。
(2)长江是我国最长的一条河流,长约( )千米
(3)我国领土面积约()平方千米,几乎和整个欧洲面积一样大。
(4)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约()平方米。
7.在计算器面板上OFF键是()键,ON键是()键。
8.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转动15分钟,形成()角,是()度;如果分针从12起转动25分钟,形成()角,是()度。
9.一根木头锯成2段,要锯()次;锯成3段,要锯()次;锯成10段,要锯()次。现锯了12次,锯成()段,我们发现锯的次数比锯成的段数()1。
10.黑板的上下两条边(),相邻的两条边()。
11.根据每组前三题的得数找一找规律,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1)9=81(2)(10-2)=1
999=9801(100-12)=11
99999= 998001 (1000-112)=111
9999999=(100000-11112)=
999999999= (10000000-1111112)=
三、当一回小判官(对的打√,错的打祝?分)
1.一条直线长8米,它的一半是4米。()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余数大于除数,说明所试的商大了。()
4.687+3可以运用乘法的结合律写成68祝?7+3),使计算简便。()
5.万级的数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
6.在一块平板上画若干条直线后会发现,凡是平行的线肯定不相交。()
四、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5分)
1.木板与地面的夹角成( )时,放在木板上的物体向下滚落得更迅速。
A.10B.40C.55 D.70
2.在250后面添上( )个0,这个数是25亿。
A.8B.6C.7D.4
3.一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后得到近似数是50万,当这个数最大时,千位上的数字只能是()。
A.4B.9 C.5D.0
4.用一副三角板能拼成的角是( )度
A.115B.130C.150 啊?D.145
5.一个正方体,在6个面分别写上数字,三人一组各抛20次,看谁赢的次数多。你觉得下面()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
A.正方体两个面写“1”两个面写“2”,两个面写“3”。“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3”朝上丙赢。
B.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两个面“2”,一个面写“3”。“1”朝上丙赢,“2”朝上乙赢,“3”朝上甲赢。
C.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这6个数字。“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3”朝上丙赢,“4”、“5”、“6”朝上都不算,重新再来。
五、画一画、连一连
1.一匹小马在A点,它要到河边喝水。为了让小马尽快地喝到水,请你为这匹小马设计一条到河边的路线,并在图上画出来。(2分)
2.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下图,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各是什么形状?用线连一连。(3分)
六、解决问题(4+4+4+4+7=23分)
1.奶糖每千克15元,水果糖每千克6元,巧克力每千克12元。把三种糖取同样重量合成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2.
(1)李力买了多少桶色拉油?
(2)刘芳花了多少钱?
3.看表格,列式解答。
4.
李老师带1000元够买4个足球和8个篮球吗?
5.下面是小华家2006年缴纳电费情况统计表,请你根据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
小华家2006年缴纳电费统计表
小华家2006年缴纳电费统计图
1.每个单位长度表示()元。
2.()季度电费最多,最多的电费比最少的多( )元。
3.平均每个季度缴电费()元。
4.平均每个月缴电费()元。
5.观察以上的统计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4.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一、填空题(18分)
1、小明身高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身高()厘米。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米,面积是()米2。
3、一堆煤有a吨,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吨。
4、在自然数中,与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和()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5、当5x=11时,x=(),4x=()。6、2.8比()的5倍少1.2。
7、已知x4是方程ax186的解,a的值是(),6a=
()。
8、小丽买了5个笔记本,每个x元,付出了20元,应找回()元。
9、某班有学生40名。女生有40-b名,这里的b表示
()。
8、当a=10时,b=15时,3a=(),b÷a=()。
9、解1.7x=8.5时,需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x=()。
二、判断(10分)
1、方程9x-3x=4.2的解是x=0.7。()
2、一批货物a吨,运走b吨,还剩a-b吨。
()
3、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看到2个面。()
4、如果盒里有8个白球,2个黄球,小明先摸一个,一定是白球。()
5、同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一定相等。()
三、选择题:(10分)
1、下面()说法是正确的。
①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②a2
一定大于a。③方程4÷x=0.2的解是20。
2、爸爸今年a岁,比妈妈大3岁,表示妈妈明年岁数的式子是()。
【① a3② a3③ a31】
3、(ab)cabac表示()。
【①乘法结合率②乘法交换率③乘法分配率】
4、下面各式不属于方程的是()。
【① 3a>2b② x31③ 82b13】
A、9、8B、7、6C、7、5四、计算(35分)
1、口算:(5分)0.34×5=16×0.01=1.78÷0.3=0.27÷0.003=0.01÷0.1=1.8×20=
3a+a=x-0.4x=5d-2d=
2、解方程:(12分)
x6.751.684(0.3x)4.8
0.7x65371.2x0.8x4.83、用简便方法计算(18分)
0.125×0.32×0.259.6+9.6×99
2.8×7.6+1.4×2.8 +2.86.3×10.1五、解决问题:(用方程解下列各题)27分
1、水果店运来15筐桔子和12筐苹果,一共重600千克。每筐桔子
重2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4分)
2、图书室科技书的本数比文艺书的3倍少75本,科技书有49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4分)
3、小东买6本笔记本,付给营业员16元,找回1.6元。每本笔记本是多少元?(4分)
4、小红和小明共有126张邮票,小红的邮票是小明的2倍,小明和小红各有多少邮票?(5分)
5、北京和上海相距1320km。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相对开出,6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5分)
6、李明到书店买了4本连环画和3本故事书,一共付了29.7元,连环画每本4.8元,故事书每本多少元?(5分)
5.九年级化学上册3.3元素教案 篇五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元素的概念。
2、掌握各种元素在地壳和生物体中的含量排布。
3、能运用元素、分子和原子来解释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
学习难点
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我们从小就听着关于脑白金的宣传广告,每年大妈不收礼,为什么大妈们却还是收礼-脑白金?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妈?那究竟脑白金这种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今天就去学习一下关于脑白金组成的知识.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
【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例: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等等。
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
【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
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可谐音记作“氧探亲”
【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O2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小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总结】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
原子质量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A
硅
B
铁
C铝
D
氧
报道“目前世界上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约有2
0亿之多”
这里的“铁”是指(B)
A
钢铁
B
铁元素
C
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过氧化氢是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6.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2~113页的《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排列与组合知识。《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在三年级上册的实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演示等方法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学生分析】
排列组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衣服的选择问题、生活中照相问题,点心搭配等等。这就表明学生对排列和组合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生活情境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设计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小明生日——选择衣服——点心搭配——游数学乐园——帮唐僧师徒拍照等一系列学生熟悉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本节课设计中,通过让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如你是怎样选择衣服、点心搭配?用7、3、9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等等排列组合问题,使学生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中有序的思考过程。最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教、学具准备】
衣服卡片、抽拉的数字卡、数学卡片、答题纸、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小明和小丽,并配上《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明的生日,他想邀请大家到“数字广角”参加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去吗? 生:愿意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件——“小明过生日”作为切入点,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二、趣味活动,探索新知 ① 教学例1:衣服的选择
师:哎呀,小丽也想去参加,她正愁着穿什么衣服去昵?请看,她都有什么衣服?(出示课件)
生:有T恤装,牛仔服,长裙,喇叭裙,牛仔裤。师: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上装和下装搭配可以怎样穿? 生:T恤和牛仔裤搭配。师:这样是一套衣服。生:T恤也可以和喇叭裙搭配。
师:这也是一套衣服。像这样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的方法,数学上叫做“组合,一种穿法就是一种组合。(板书)
A、小组合作探讨
师:4人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衣服摆一摆,找一找,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看哪个小组搭配的最快。(注意:想一想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
B、汇报交流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种穿法?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我们?
组1:“一件T恤可以和喇叭裙搭配,也可以和牛仔裤搭配和长裙搭配。师:这是3种穿法了。
组2:牛仔服也可以和喇叭裙搭配,和牛仔裤搭配、长裙搭配,这也是3种穿法,一共就有6种穿法。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两个小组在搭配时都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将这件上装与不同的下装搭配。这样,有顺序,表示的也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互相交流、补充,让学生找到一种科学的搭配方法。】 C、连一连
师:我们除了可以通过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还有其他方法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吗?(可以用连线的方法)学生在作业纸上动手连一连,连好后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连线的? 生1:我们可以一件上装搭配不同的下装。
生2: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在连线上标上数字①②③④⑤⑥。
„„
小结:只要我们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再通过连线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搭配时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叙述出来。】
② 点心的搭配
师:小丽穿上一套漂亮的衣服来到了小明家,看到了小明为他们准备好了丰盛的自助餐,看看都有什么?(出示课件:汉堡包、蛋糕、薯条、可口可乐、橙汁)
师:同学们,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你们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怎样能很快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法?
师:老师想大家用连线方法来解决,可你们的答题卡又没有画图,你们有更好方法表示出来吗?(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①用文字表示:
②用符号表示:用1、2、3、4、5分别表示五种食物;或用A、B、C、D、E表示。小结: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进行搭配,这样一共有6种。
【设计意图:在这个层次中,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来找出点心和饮料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特别是对学生中出现用数字或字母做代号并用连线方式做记录的答案要大加赞扬。】
③ 破译密码
师:吃完了点心,喝过饮料,小明想邀请大家去他家附近的数学乐园游玩,她们正准备进去,却发现门是锁着的。智慧老人告诉她们,我知道,这两把锁子是密码锁,咱们只要破译了密码就可以顺利进入乐园。(课件出示乐园大门的锁子,左右各一个,一大一小。)
A、十位上是2、4、9和个位上是3、6、8组成两位数。
师:(出示小锁子)快看,这把小锁子上有密码提示:请拉一拉以下数字活动卡,看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左边表示十位上的数,右边表示个位上的数,老师拉动数字卡片,现在组成的两位数是26。
师:现在请你们拿出数字活动卡,动手拉一拉,看能组成多少位不同的两位数?并记录在答题纸上。反馈学生的操作结果。请两位学生上来,一人拉动卡片,另一人说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
师:还有谁用的方法和他们小组的不同?(一种: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另一种: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师:说得真不错,我们组成了9个两位数,胜利打开第一把密码锁。
【设计意图:以游数学乐园为主线,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破译密码这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自身产生对知识的迫切需要,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
B、用3、7、9组成三位数。
师:(课件出示大锁子)请看这把大锁子的密码提示:用3张数字卡片7、3、9 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A、四人小组合作探讨,小组长负责记录,其他三人动手摆 B、小组汇报交流 可能会有:
1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再摆十○
2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再摆个○
位上和百位上的数字,从而得出6个不同的数。
小结:大家的记录方法都有道理,只要有顺序的记录就能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
四、巩固发展,学会应用
师:瞧,我们把密码锁打开了,胜利进入数学乐园,里面可漂亮极了,有些游客还拍照留念。课件出示:唐僧师徒4人在照相
师:唐僧师徒4人也觉得这里美极了,决定拍照留念,但好像遇到什么困难? 生:唐僧想让徒弟3人交换位置多照几张相,可是不知道有多少种排法? 师:好吧,我们来帮帮他们。
A、4人小组合作,其中3个同学来扮演徒弟角色,另一个负责记录。B、交流汇报:一共有几种不同排法?怎样有顺序的排?
【设计意图:这样的角色游戏既满足了儿童的表演欲,又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位上和百位上的数字,从而得出6个不
同的数。
今天,我们陪小明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在陪伴他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可以用今天所学的内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7.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七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8.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自测题 篇八
1.0.8== =20∶()=12 )=()%
2.某同学计算一个数除以 时误看成了乘以 ,计算出的结算是,这道题正确的结果应是()。
3.如果a和b互为倒数,那么 =()。
4.小时=()秒35千克=( )吨
5.一面国旗长495厘米,宽330厘米,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6.将一根长80厘米的电线截去 米,还剩()米;如果再用去它剩下的 ,则剩下()米。
7.师徒二人合作5天完成一项工作,徒弟单独做要8天,师傅单独做要()天完成。
8.一间教室的周长是24米,长与宽的比为7∶5,这间教室的占地面积是()平方米。
9.据统计,中国现有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22%。而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5%,那么美国现有人口大约()亿。(得数保留整数)
10.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是它的对称轴,它有( )条对称轴。
11.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2.现有含盐5%的盐水400克,如果再加30克盐,则盐占盐水的( )。
二、明辨是非(6分)
2.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1∶25。()
3.把3千克种子平均分给4户农民,每户平均分得75%千克。( )
4.一种商品,先降价10%,过几个月后又提价10%,这时现价相当于最初定价的99%。( )
5.根据纳税种类的不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
6.将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则它的周长和面积都扩大了2倍。( )
三、择优录取(9分)
1.一条公路,已修的比没修的少 ,这时修了这条路的( )。
A. B. C.
2.一堆钢材重24吨,甲车单独运需8小时,乙车单独运需6小时,两车同时运需多少小时运完?正确算式是()
3.在三角形ABC中,AD∶DC=2∶3,AE=EB。甲、乙两个图形面积的的比是()。
A.2∶3 B.1∶4 C.1∶6
4.2006年,某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入清华大学理科的录取分数线为650分,比上年降低了15分,降低了百分之几?正确的算式是()。
5.有一个皮带传动装置,大轮半径是0.75米,小轮半径是0.25米。大轮转一周,小轮转( )周。
A.3 B.3.14C.30
6.两只小蚂蚁以同样的速度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寻找可口的食物。甲蚂蚁沿外圆路线走,乙蚂蚁沿内圆路线走,那么它们()。
A.甲先到 B.乙先到 C.同时到达
四、学当小小会计师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2.解方程。(4分)
x- x =2018-150%x=7.5
3.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12分)
五、想想算算显才干(4分)
如右图所示,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环形(阴影面积)是100.48平方厘米。小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六、生活中的数学我喜欢(30分)
1.我国首都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第二轮投票中,以56票名列第一,比位居第二的多伦多得票数的还多6票。多伦多共得了多少票?
2.小玲在银行存入1000元,定期三年,年利率是2.52%。到期时她共可取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3.一种新型合金材料,钢与锌的比是19∶2,为了使这种材料的品质更优,现加入8千克锌重新治炼,共得新合金176千克。原材料中铜和锌各有多少千克?
4.某市街心花园有一正方形空地。边长是45米,为了美化公园,在这块正方形空地中间建一个喷水池,四个角建4个完全相同的“L”型花坛。
(1)花坛共占地多少平方米?
(2)喷水池及四个花坛共占这块空地面积的百分之几?(保留一位小数)
5.小明家距学校2200米,他骑的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70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100圈,他上学大约需要几分钟?
6.学校食堂有一个长方体油桶,装了半桶食用油,把桶里的油倒出40%后,桶内还有油24升。已知油桶的高是 米,求油桶的底面积。
七、试试潜力有多大(8分)
阅读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文成县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约50万千瓦,可开发资源约为42万千瓦,居温州第一位,浙江省第五位,现已开发78.5%。其中飞云江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珊溪水利工程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就达2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55亿千瓦时。
(1)珊溪水利工程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约占文成县可开发水能资源的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2)文成县水能资源可开发的但未开发的约为多少万千瓦?
9.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九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八年级英语上册The fourth period教案
I.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New words.Ask and answer questions.2.Ability objects
Listening skill.Reading skill.Writing skill.Communicative competence.3.Moral object
Exercise every day and keep healthy.II.Teaching Key Points Junk, food, milk, fruit, vegetables, sleep, intervier, healthy III.Teaching Difficulties How often do you drink milk?----I drink milk every day.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I exercise every day.How many hours do you sleep every night?----Nine.IV.Teaching method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methods.Listening and writing methods.Pairwork.V.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A projector.VI.Teaching Procedures.Step 1 Greet the class and check the homework.Step 2 Show the new words on the screen and teach the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new words.Ask students to repeat them.And make sure everyone knows the meanings.Step 3 Section B 1a Now open your books at page 4.Look at Activity 1a.First I’ll read each word.Junk food
Milk Fruit Vegetables Sleep There are vegetables on the plate.Step 4 1b Pairwork Ask some pairs to present some questions and answer to the class.Step 5 2a Now you’ll hear a reporter interview two people.Katraina and Bill.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Students only listen.Then play it again.This time ask students to circle Yes, No or I don’t know.Step 6 2b First read the questions in the chart to the class.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How often do you eat vegetables? How often do you eat fruit?
How many hours do you sleep every night?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How often do you drink?
How often do you eat junk food? Step 7 2c Pairwork Read the sample in speech bubbles to the class first.Inteviewer: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Katrina: I exercise every day.Interviewer: And How often do you …? Step 8 Summary and Homework Thisclasswe’ve leant some words and leant to interview somebody with the sentence, how often…?After class please give more practice.Step 9 Blackboard Design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How often…?
Katrina
Bill 1.every day
hardly ever 2.10 or 11 times
twice a week 3.every day
never 4.nine
nine 5.every day
never 6.2 or 3 times a week 3 or 4 times a week
Healthy
Unhealthy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10.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能力目标: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四、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
散步
昂望
胸脯
一定
肯定
惹人喜爱
或者
坚定
面包渣 白桦树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叫声体会它的可爱。指导朗读,体会“惹 1
人喜爱”一词。
3.找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再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列宁的心里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1.同桌分读合作,体会列宁的心情、小男孩矛盾的心理。
2.再读,讨论: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这是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男孩的不同心情,讨论: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十一、十二自然段。
1.自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思考、讨论:
灰雀这几天到哪里去了?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
3.分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男孩十个诚实的孩子?
三、自由读全文,深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诚实孩子的喜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全文。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七、布置课下扩展联系:
1.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11.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篇十一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12.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二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一次函数课程内容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4)理解正比例函数;(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1]
(二)本章教学目标分析。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展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在实际背景中感受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体会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2]
(三)本章学习目标分析。“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函数,从“数”“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并形成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意识,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一)主题图与章前文字。本章主题图选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健身跑、弹簧秤等图片,力图让学生认识到章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在直角坐标系中同时展现一次函数的表达图像两种表示方式,一方面体现了本章与上一章“位置与坐标”的密切联系,另方面也暗示了“数”和“形”是一次函数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研究其他有函数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2]
章前文字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切入,转而思考这些关系的刻画,自然过渡到本章的学习主题。而一连串的疑问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点明了本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本章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回顾。
(二)例题设计。以第四章第二节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为例,例1是在明晰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出现的一个例子。考虑了三个方面的情况:是正比例函数(当然也是一次函数),不是一次函数(当然也就不是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这暗含了某种逻辑关系。对此,不必告诉学生,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例2的文字量较多,三个问题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带领学生读题,划去对解决问题无关的文字,明确已知与所求;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评讲。
(三)学生活动。本章教材里的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以第三节一次函数的图像为例。
做一做:
1、画出正比例函数y=-3x的图像;2、在所画的图像上任意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3x。[3]
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画图体验,同时也为后续归纳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共性提供材料。因此,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四)阅读材料。"读一读"是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实、现实中的数学应用介绍文章或趣味性小评文,本章的阅读材料是:中国古代漏刻。
漏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一次函数的一个创造性应用。介绍这一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挖掘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应用实例,也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一些研究性活动,探寻各种计时方法。
(五)课后习题设置。本章课后习题设置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数学理解、问题解决这三大块。
1、知识技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数学理解:通过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3、问题解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回顾与思考。本章通过一定的探索活动抽象出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并进而研究一次函数的的有关性质和应用。"回顾与思考"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三、对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一)问题情境的选取要尽可能符合广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函数概念引入中,所引用的摩天轮对很多没有坐过摩天轮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陌生的生活情境。(二)北师版教材在综合性习题类型的编制方面应有所增加.如增加一次函数在几何中运用的习题,增加求函数自变量范围的问题,增加函数实际应用问题的类型,如运输问题的最优方案问题等。[4](三)北师版教材中例题的数量与题型的种类应有所增加,并且例题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课堂内容、习题相匹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三
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课到底该怎么上,是每位数学教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算法多样化
又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倡导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在算法多样化中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研究》。
首先谈谈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我们认为,算法多样化不同于算法多样。算法多样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有多样的计算(解题)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指在对同一个数学问题进行多样计算(解题)的基础上,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算法多样化的基本教学策略和一般操作形式。具体策略如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独立思考,探究算法-交流算法,理解算理-体验感悟,优化算法-联系实际,应用拓展-归纳评价,激励创新。
本次参赛我们选择了5个3加3个3等于8个3这一计算教学内容,旨在体现以上教学策略,汇报我们初步的研究成果。
其次谈谈本课的一些设计思路
在学习本知识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几个几),掌握了乘法口诀,因此,本堂课新的地方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等时,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来算,在教学中则如何巧妙地渗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强,能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听取其他组员的意见;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也较强,但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许多学生不能完整、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这方面有待于教师的指导与培养。
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难点是理解算理,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并能很好地与课题联系起来,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的一、创设生活情景,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
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新教材没有独立成章的应用题教学了,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渗透解决问题呢?在我们研究课题中也提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开展教学,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就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解题的愿望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了学校成立羽毛球队这样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情景,学生不断地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充分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一共有多少个队员?看似是一个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实质上蕴含了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如何计算几个几加几个几,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学生既探索了几个几加几个几的计算方法,又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
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得到的是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因此在交流时,我也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我则帮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通过板书展示出来,但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或错误时,及时给予帮助或纠正,让学生在群体中呈现自己的算法,从中使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感悟同伴算法的特点,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三、在体验感悟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优化算法,感知乘法分配律
算法多样化后到底要不要优化,这一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
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我们认为,算法优化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本堂课中,就应该优化,但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反复地体验感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学生思维的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虽没有推荐给学生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算法,但我在不断地帮学生梳理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这一方法,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到这一方法能使运算简便,从而自然而然地应用这一方法,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感知乘法分配律。
四、精心组织练习,在多样化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在生活化情境中设计开放性、综合应用性问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策略之一。教学中,遵循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这一原则,设计了一组既具有层次性,又具有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提供更多创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1:由图过渡到算式,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练习,这种练习是最枯燥的,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回答正确或能说出想法就奖励小星星,体现了评价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将课堂气氛推向了**。
练习2:由练习1巧妙地变化出:蔡老师一共奖了多少颗星星?这一问题
情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圈一圈,算一算,从而改变了练习为练而练的机械的形式。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圈的方法也不一样,从而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练习3是开放性的练习,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你能写几种就
写几种。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最后的课后思考,应用拓展,与课开始的情景遥相呼应,既体现了课的完整性,又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将课延伸到课外
最后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和课题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按对教材可以重组、补充、超越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再处理
1、为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景,与我校成立羽毛球队相联系,将书上例1的苹果图改成了羽毛球图;
2、无论从整数乘法的定义来看,还是从乘法的实际应用来看,几个几是更为基本的含义,几的几倍是派生的,为突出重点,本节课中我紧扣几个几来帮助学生理解。
14.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四
3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
在本课联系实物认识直角的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角是直角,而是让学生拿数学本上的角与周围的角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角来比较。有的学生与桌面上的角比,有的学生与黑板上的角比,有的跑去与墙纸花纹上的角比„„结果发现这些角都是一样大的(也就是两个角的顶点、边都分别重合了)。这时我再告诉学生这类角就叫直角,学生感知充分,记忆深刻,让知识来源于熟悉的生活,所以直角已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创新发展
(一)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到实物上去感知,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角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操作、去发现,留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后来的一切活动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二)发挥合作优势,改变评价方式
15.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五
1.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通过图象和文字两种信息形式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这两种形式去求一次函数表达式.因此在素材选取时, 既关注由现实背景确定一次函数的实例,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又关注由图象特征研究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例子,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的过程, 体会一次函数的建模思想,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2.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两个基本量———k、b, 我们根据情境需得关于k、b的两个方程, 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学生还没学, 因而本节课研究的一次函数, 某个参数 (k或b) 应较易于从所给的条件中获得.
二、学生分析
1.通过前面作一次函数的图象, 学生应该有所领悟:当k、b不同时, 所作的直线不同, 由此分析得出: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求出k、b.
2.学生还未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求k、b时会有一定难度.
3.学生识图还处于启蒙阶段,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
(2) 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 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2.能力目标
(1) 通过现实情景, 获取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必要信息,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感悟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道理
(2) 通过图象获取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信息, 利用图象来分析函数值与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变化趋势,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2) 在探究合作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感受共同合作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
学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给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与回顾, 提问:正比例函数及其一次函数表达式及其性质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课本P194页 (略)
[师]启发诱导, 让学生通过图象分析所求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如何求?
[生]同伴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的才能, 写出解答过程.
[生]总结求正比例函数表达式的几个条件
[师]引入课题, 如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例1 (补充) 直线l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
求 (1) k与b的值
(2) 函数的表达式
(3) 当x=6时, y的值是多少?
(4) 当y=6时, x的值是多少?
[师]图象是什么函数?
[生]一次函数.
[师]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需知几个条件?
[生]需要两个条件.
[师]如何从图象中获取?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得知:交点坐标 (0, 3) (-2, 0) 把其中一个点的坐标 (0, 3) 代入表达式y=kx+b中, 求出b, 然后把 (-2, 0) 代入表达式求出k, 最终求出y与x之间的表达式.
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如果已知函数的图象, 怎样求函数的表达式.大家互相讨论之后再表述出来.
[生]第一步应根据函数的图象, 确定这个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或是一次函数;
第二步设函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根据表达式列等式, 若是正比例函数, 则找一个点的坐标即可;若是一次函数, 则需要找两个点的坐标, 把这些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所设的表达式中, 组成关于k, b的一个或两个方程.
第四步解出k, b的值.
第五步把k, b的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师]由此可知, 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
[生]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一个条件,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条件.
例2课本P194页 (略)
[师]请大家先分析一下, 这个例题和我们上面讨论的问题有何区别.
[生]没有画图象.
[师]在没有图象的情况下, 怎样确定是正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呢?""
[生]因为题中已告诉是一次函数.
[师]如何从题中获取两个条件。
[生]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cm, 得知:x=0时, y=14.5, 弹簧挂3千克物体时, 弹簧长16cm, 得知:
x=3时, y=16, 知道上述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得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师]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4.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师]通过上述三个例题, 请同学们总结, 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有:
[生] (1) 设函数表达式.
(2) 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方程.
(3) 解方程.
(4) 把求出的k, b的值代入表达式中即可.
5.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 随堂练习:P195页1、2题
(2) 达标检测:知识技能1、2题
八、感悟与收获
[师]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困惑?
3.你能总结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吗?
九、布置作业:P197页第4题
十、教学设计的几点说明:
1.根据课标,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探究规律———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
2.通过师生互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的教法,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建立友好的师生情感, 使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阅读:
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例3教案09-15
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3教案11-04
3,二年级体育上册教案2分钟定时跑02-09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3教案05-11
2018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05-05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测试题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