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说课稿

2024-07-2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反思性说课稿(共12篇)

1.反思性说课稿 篇一

健康领域研讨交流课:有趣的报纸

金鹿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巩固幼儿跑和跳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玩报纸的兴趣。

2.引导幼儿利用报纸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学习与同伴商量合作玩的方法,发展幼儿相互交往能力。活动准备:

旧报纸若干、音乐,纸做方向盘,宽胶带,玩具若干,小鼓 重、难点分析:

重点:幼儿发现探索报纸的各种玩法,巩固幼儿跑和跳的基本动作。

难点:如何与同伴商量、合作,学会一起玩。活动进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们上午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开小车的游戏,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动起来吧(播放开小车音乐,跟老师做开车动作)

二、进行部分:

师:小朋友,来仔细地看一看,老师的方向盘是用什么做的?(报纸)对了,报纸可以当做方向盘开小车玩,那报纸还可以怎么玩呢?

1、请个别幼儿说一说,玩一玩。

2、幼儿创作活动(发报纸)

3、邀请个别幼儿上来展示各种玩报纸的方法,相互启发交流,其他幼儿学一学。

1)顶纸转圈:将报纸顶在头上,练习四散走,不能让报纸掉下来。

2)带纸跑:将报纸放在胸前,向前速跑,不能让报纸掉下来。3)双腿夹报纸跳:将报纸夹在两腿之间往前跳。4)报纸放在背上在地上爬。

3、幼儿带着同伴的启发,继续探索练习。

A跳纸棍:请2名幼儿手扶纸棍两头,进行单脚、双脚跳。B胸脯夹报纸:两个人合作,手背后,用胸脯夹报纸往前走。C俩俩合作兜报纸:每位小朋友抓住报纸的两个角,兜报纸运纸球

4、集体游戏活动:去探险寻宝

A要用双腿夹报纸跳过小河(跳过纸棍)B翻过山坡(带报纸跑)

C把报纸铺在背上趴在地上钻过山洞,经过重重考验,才能完成探险的任务。

三、结束部分:

1、放松身体:放轻音乐做动作

小结: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动手动脑,把旧报纸变得神奇而有趣,小朋友在一起也玩得很开心,很有趣。但要想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优美,就要爱护环境,收拾物品,回教室吧。

健康领域研讨交流课:有趣的报纸

说课稿

金鹿鹿

【说教材】

“报纸”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本次健康活动利用旧报纸作为幼儿游戏的对象,通过幼儿自由的尝试,体验各种报纸的玩法,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也让幼儿体会到:只要肯动脑,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包括一些没用的东西都能成为我们游戏的材料,而且一物多玩。【说目标】

我将目标定位于能力、认知、情感三个方面。

1.在游戏中巩固幼儿跑和跳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玩报纸的兴趣。

2.引导幼儿利用报纸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学习与同伴商量合作玩的方法,发展幼儿相互交往能力。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幼儿发现探索报纸的各种玩法,巩固幼儿跑和跳的基本动作。

难点是:如何与同伴商量、合作,学会一起玩。

为使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报纸若干及报纸所做成的滚筒、纸球等等。

2、热身操的音乐及录音机。

3、游戏所需要的器械。【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

者”,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激发幼儿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其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其能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重复练习法。整个活动我选择在户外进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组织幼儿活动,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以此来达到该次活动的最终目标。【说学法】

1、操作法:《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会让孩子们操作探索他们手中的报纸应该怎样玩。

2、自由讨论法: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的核心,教师应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像“报纸还可以怎样玩”?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空间。

3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劳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所以在活动中让每一个幼儿参与其中,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的理念。【说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集中,特点鲜明的特点我从热身活动——自由探索——游戏:冲过封锁线——在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幼儿做放松运动,四个方面引导幼儿活动。

热身活动:幼儿手拿卷好的报纸入场,在音乐声中做韵律操。这是整个活动的开始,是让幼儿有个好的心情进行后而活动的基础,相当于准备运动。在节奏较强的音乐声中有精神地做操。同时做操的器械是报纸,对幼儿来讲较为新鲜,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并与下面的环节相联系。

健康领域研讨交流课:有趣的报纸

课后反思

金鹿鹿

《好玩的报纸》是一堂有趣的健康游戏活动,通过活动,让小朋友大胆尝试报纸的玩法,体验乐趣。

废报纸的玩法对孩子来说是比较新鲜的,所以整个活动中,孩子一直处于一个动的过程,情绪高涨,所以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将玩报纸与游戏活动巧妙结合,让孩子“玩有所值”。

孩子们已经探索出了报纸的多种玩法,可以继续进行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进行报纸玩具制作,从而擦出他们创新的新火花。但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足:

1、作为新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整个活动的组织,让幼儿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和要求才能更好地投入游戏。

2、在引导幼儿进行游戏过程时,应注意发号口令一定要准确、清晰、明了,才能让幼儿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3、游戏环节的设置与目标巩固跑的基本动作不突出,应在游戏中多设置与跑相关的环节。

4、经验的积累很重要,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使我明白了:摇上好游戏课,教具的准备和环节的设施很重要,要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去体会环节中的细节。

2.反思性说课稿 篇二

1 说教材

例题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入手引入“对策论”应用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比较困难的, 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 能饶有兴趣的去学习, 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 改进教学方法外, 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 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 并学会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2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确立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性目标: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 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对策论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为:能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择一个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为:能理解在报数游戏中采用怎样的对策才能保证获胜。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标, 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使他们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力求把多媒体落在实处、落在难处。

4 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4.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以“玩扑克牌, 比

在本课重点问题上我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突破的:

第一步, 看故事, 初感知。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十分清楚, 因此我通过播放视频片断,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 初步体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步, 设障碍, 找对策。

此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是不是唯一的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运用搭配的知识去探究田忌在赛马中所有可能采取的对策。探究中学生会发现有六种比赛对策, 其中五种齐王赢, 只有一种田忌赢并总结出田忌赢的方法是: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这时学生产生了质疑:田忌用这种方法就一定能赢吗?这时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顺势进行了分析。

第三步, 模拟赛, 促优化。

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田忌赛马的模拟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对疑难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有所思、有所悟, 最后得出:比赛中, 田忌要想获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让齐王先出, 第二田忌用最弱的马牵住齐王最强的马, 换取后两场的胜利。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解决方案的最优化。

在这个环节中, 对知识的探究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组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乐趣。

4.3 多种练习、巩固提高———关注非数学因素的作用

新课程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

(上接266页) 术要求, 应增添相应的试验项的设计上我没有安排过多的题目, 而是精选题目, 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 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练习。

a.说一说田忌这种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b.设计学校组织跳绳比赛的情境, 通过“你发现哪个班队员实力较弱?”、“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问题, 渗透德育教育。

c.完成书上116页的取纸片游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4 交流评价, 课堂小结———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 我设计了“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两个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概括, 归纳提升, 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同时, 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5 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 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并一直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首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 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在玩中学、学中思的数学空间, 但本节课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本节课虽然采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活动方式, 但由于师生、生生思维互动交流的时间较少, 导致在互动中生成新知的概率较低。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学习不断实践。

为a%, 石子含水率为b%, 则将上述实验室配合

摘要:结合实际, 重点介绍了《对策问题》说课过程与方法。

3.《认识左右》说课稿 篇三

本节课,我选取人教版第二册《左右》一课,在这一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大部分智障学生缺少方位概念、不能正确辨别左右及无法分清镜面条件下的左右这一共性特点,进行改进,我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相结合,设计了校本教材《认识左右》。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为15岁左右,智商在50至70之间,大多缺少方位概念,无法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方位,他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却又活泼好动,不能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力。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律动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天性,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分辨,掌握了关于镜面对称条件下的左右。

三、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引导他们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运用体验法施教,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体验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和技能,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我通过学生对左右的掌握情况设立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分辨左右;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

2.过程与方法:注重体验过程,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完成有效的知识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完成初评;突破难点;强化巩固。

第一部分:律动导入,完成初评

此环节以律动音乐《幸福拍手歌》导入,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关于左右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要观察学生对左右的感知情况,测评出完全掌握的有多少,偶尔需协调的有多少,不能掌握的有多少,并在以下教学中给予指导支持。

第二部分:实际应用,突破难点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辨,以便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实物演示,认识左右

活动1.说出名字

按照初次测评的结果分组坐,并进一步强化,低能力组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左边、右边同学的名字。高能力的学生帮助补充完成。

活动2.观察积木

我拿出多种颜色的积木摆放好,让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数第二块积木是什么颜色,顺势说出,为什么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不一样呢?此时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站到我的位置观察并说出结果。从而引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左右的位置是发生相反变化的,这时交代这种现象,在数学中我们叫镜面对称现象。

活动3.分析照片

我出示一张多人合影的照片,让学生找出在我的左边是谁?那么在实际拍照时我的左边又是谁呢?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个环节:运用所学,理解镜面

因为我发现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在学习团体操及律动舞蹈时,做镜面运动,学生分辨不清。虽然我们的左右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改变方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我们应该根据方向的变化认清左右两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1.同桌互做

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拍手歌引入教学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亲自体验虽然彼此伸出的同一侧的手,但却是相互交叉才能配合完成。为下一步学习镜面动作打下基础。

活动2.观看录像

第一步采用直观观看的方法,让学生看相同方向下的动作,请高、低能力组的学生各一名,跟随录像做动作。然后全班同做。第二步,再次观看录像,说说不同方向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此时引导说出与录像中的人是相反动作的,并让全班同学试着跟做,我进一步指导纠正镜面条件下的对称动作。

活动3.镜面动作

我采用分组式教学,高能力组的学生动作难度加深,做镜面条件下的动作,强化辨别左右。低能力组的学生由辅助教师带领继续学习镜面条件下辨别左右。

第三部分:强化巩固

练习题1:

“请学生说说教室的窗户在你的哪边?那么你想想窗户在老师的哪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练习题2:

通过课件,找出正确的位置来帮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下的左右。

最后,在我的引领示范下做镜面动作,与学生共同跳一段律动舞蹈,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同时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

我依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分层式作业,强化巩固完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当然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掌握等现象。那我会在施教过程中适时调整,借用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大型团体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位置。

4.金属的化学性质反思性说课稿 篇四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而我戴的戒指是真还是假的呢。请你学完本节课后设计方案鉴别我戴的黄金戒指的真假,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5.灰雀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篇五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回忆名人故事。【课件出示《难忘的泼水节》、《数星星的孩子》《爱迪生救妈妈》《蜜蜂引路》】在蜜蜂引路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列宁,现在我是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列宁。【出示资料袋】今天我们来学习发生在列宁身上的另外一个小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认识灰雀,跟灰雀打招呼。

2、按要求读读这个故事。

3、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我们把词语请出来,请小老师领读。注意“胸脯”读二声,胸脯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拍拍自己的小胸脯。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与身体器官有关的很多字都有月字旁,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有哪些字带月字旁。

4、齐读词语。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填空总结【课件出示】

三、深读领悟

(一)1、你看到了怎样的三只灰雀?用一个词语来说一说。

2、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灰雀的呢?默读第一段,找找描写灰雀的语句划下来。

3、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你喜欢吗?你喜欢他们的什么呢?

(1)、来回跳动

(2)、婉转的歌唱

(3)、羽毛颜色

4、大家都很喜欢灰雀,谁能读一读,度的让别人仿佛看见了这三只灰雀?

5、闭上眼睛,老师读,你来想像。、(二)

除了你们喜欢灰雀,还有谁也喜欢呢?对,列宁,正在养病的列宁,在公园里散步,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给列宁带来了不少欢乐。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了什么?(灰雀不见了)。到了第二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了什么呢?(灰雀又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到那棵白桦树下,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1、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列宁心里怎样?把你的着急读出来。

2、男孩说?男孩的话吞吞吐吐,男孩为什么吞吞吐吐呢?

3、你明白了,列宁也明白,但是列宁是怎么说的呢?批评男孩了吗?从列宁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读出你的担心,4、列宁还说了什么?什么叫自言自语?列宁真是说给自己听的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男孩捉走的,她地小男孩有批评吗?有指责吗?他只是用话语和爱鸟的情感来打动男孩,所以当列宁问:“会飞回来?”男孩肯定的说?

5、小男孩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三)、我们明白了,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去是因为喜欢,在列宁的教育下,小男孩知道了,放飞自然才是真正的爱灰雀。

1、现在我们在小组内来分角色朗读这几段,再来体会体会他们的内心。

2、找同学表演

(四)、瞧,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果然回来了,列宁看看灰雀又看看男孩,微笑着说?灰雀又不会说话,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呢? 我们感受到了,列宁不仅爱灰雀,他更爱小男孩。小男孩在列宁的教育和爱护下放回了喜爱的灰雀。列宁、灰雀、男孩,多么和谐美好的画面呀!

四、拓展延伸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读一读,想一想,列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列宁或者其他名人的故事来读一读。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内容简单,学生只要认真读书就能读懂,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通过走进课文内容中才能体会出来。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以学过的名人故事导入,同学们回忆熟悉的故事,普遍比较兴奋,很快便进入课堂,效果还不错。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的交谈使那个小男孩放回了灰雀的经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我采取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在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先读列宁说的话,从他的话语中你体会出什么?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而不对小男孩说呢?体会列宁的做法。再看小男孩的语言和神态,体会小男孩的内心活动。体会过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本节课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我没有注意指导学生的表情,在下次的教学中,把握学生的语言同时还应关注表情,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本组教材,可看出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所以,“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范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

2.引导发现,质疑启思。“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本课教学充分预设学生读文本后的问题,引导质疑,寻疑导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若干板块,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简单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事做铺垫。

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同学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角色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调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读句情况。进而由句到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词。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

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五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

聚焦列宁尊重男孩,继续引导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一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进而,抓住课文空白点“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练笔写一写。

第六板块:板书为参照,升华

阅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解读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说说读到这,又明白了什么,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至此,学生已能感受到列宁、灰雀、男孩,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得益于列宁对小生命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呵护。

第七板块:读物为活水,拓读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从例子出发,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质关重要。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6.《惊弓之鸟》教案、说课稿、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文中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不同心理。2.学会读出问句、感叹句所表达的感情色彩。

3.感悟最后一自然段,体会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能力,练习因果倒置句式。4.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引申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惊弓之鸟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做事用心观察仔细分析,感受中国成语故事的博大精深。第一课时预习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朗读之后,画出自己不熟练的词语,再读一读,第二遍之后,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第三遍朗读,做到读正确,不多字,不少字。并标好段落序号。

2、对本课的生字进行分类,把在文中出现的与生字组成的词语抄写在练习本上。借助工具书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惊弓之鸟、孤单失群、大吃一惊、悲惨、愈合

3、读一读文中更累与魏王的对话,想想应该怎样读?(注意感叹号和问号的读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问惊弓之鸟的意思?(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得人。)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通过词学习字 候 慢 掉 惨

射 群

2.朗读课文(指读)检查第二项预习作业

弄明白

悲惨

愈合孤单失群 等词的意思

3.自读课文,复述故事

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老师作指导 时间 人物 故事的梗概

4.再读课文,重点注意人物对话,试着读出问句感叹句的语气,为下节课做准备 5.书写汉字。写字书

第一课时包含说读写的内容,落实生字和课文的阅读以及惊弓之鸟的引申义。第二课时预习作业

1.更羸为什么是射箭能手?从文中找出原因来,画一画。

2.思考,更累是如何创造了只用拉弓就能射下大雁的奇迹呢?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一次课我们初学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20《惊弓之鸟》。

谁知道大雁的生活习性?(候鸟、群居生活)它们成群结队生活在水边,成群结队的展翅高飞。可文中的大雁呢?生:只有一只。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课文吧!(这在第一课时讲)

二 品读课文

1.介绍更羸这个人物 首先自读课文。

师:谁为我们介绍文中人物?(幻灯一)生: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文中第一句话)师:什么叫射箭能手? 师:更羸为什么是射箭能手

生:不用箭只用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弓,就能射下来)2.通过对话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 师:更羸是怎么说的?

生读: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2个人)师:只要……就……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当中我读出了更羸很有信心

师:谁来试一下?射大雁最主要就是靠箭,不用箭只用弓,真是天大的笑话。我们不信,魏王怎么说?

生读:是吗?魏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魏王心里怎么想?你来读一读,注意问号的语气。生:魏王不相信,心里都是疑惑。(2人读)

师:更羸怎么回答?我们一起读“我可以试一下”好戏上场了!更羸怎样把大雁射下来的? 生读:四自然段(注意弦忽读音)(幻灯二)

师: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看到这里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太激动了,太神奇了 师:魏王呢?怎么说?

生读:大吃一惊,啊!真有这样的本事!(2人)师:这时候魏王还像之前一样疑虑重重吗? 生:他真有本事

师:还有吗?他可是我魏国的射箭能手呀 生:魏国能有这样的人才!魏王很骄傲呀 师:读。

师:我们的英雄是怎么说的?

生读: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这个笑笑很轻松呀,你听到出了什么?xx你第一次参加小主持人大赛得了二等奖,很了不起呀。Xx笑笑说这没什么。

生:轻松一笑的背后是更羸的自信和谦虚。(幻灯三)3品读最后自然段,感悟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能力 师:更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伤的鸟? 生读:最后一段(幻灯三)

师:请学生从最后一段画出更羸看到听到的以及更羸分析的内容。生: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师:点出因果倒置句式。老师说前半部分大家说后半部分。1.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2.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的慢)

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的悲惨)练习:大雁掉下来是因为?(幻灯四)

师:看到这里你觉得更羸射雁成功凭借的是什么? 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板书)

之所以不用箭,只拉弓,就能射下来,是因为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师:称他为射箭能手真是名副其实。4.了解惊弓之鸟的引申义

师:现在再来看惊弓之鸟是指的哪一种鸟?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得人。(幻灯五)三,拓展练习

孩子们,许多成语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精彩故事,大家课下收集自己喜欢的成语,我们看谁收集的最精彩。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分析: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论: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惊弓之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惊弓之鸟》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如何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下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并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突出更羸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品质。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2.从课文的学习中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推断,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从这篇课文的艺术特点来看,它采用了顺叙与倒叙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一个更羸是如何虚发落雁的悬念。但是如果在课堂上仍然按照课文顺序推进,把悬念当作秘密来讲,这显然忽视了学生预习的成效。因而我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块状”的阅读教学法,将文章划分为两大板块,给学生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分析悬念与揣摩人物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一)分析悬念

我将课文的第一、二、八这三个自然段合为第一板块的内容——分析悬念。

1、课堂伊始,我出示一段视频皮影短片。希望用这种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铺垫。

2、当视频播放到了魏王看到更羸不用箭就射下大雁而大吃一惊时,我问学生:聪明的你能不能告诉惊讶的魏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更羸有什么魔法吗?这个时候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膨胀时他就有了动力去做这件事。因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然会迅速查看课文第八自然段。

3、分析第八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会在第八自然段找原因,但是他们可能只会读出原文内容,而不能分析出这段话的层次。因此,接下来就转入本节课的重点:分析更羸的话。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段。这一方面是为了集中学生刚才在回答问题时分散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整体感。接着,我出示这段话的三个层次,用不同颜色标出,请学生思考这三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在第一层次,我提醒学生注意“飞”和“叫”着两个字;第二层次提醒学生注意“因为”这个词语所暗示的人的思维活动;第三层次注意“一……就……”这个句型。在教师的启示之下,学生应该能对这三个层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一部分学生可能还不能形成明晰的线索,这时我将出现一张表格让学生来填。(见课件)这张表既是为了巩固知识,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归纳。

另外这一段中还包涵了一个因果关系倒置的知识点。当对这三个层次比较明确时,我就训练他们句型转化。这时我会问学生,现在你们清楚了更羸虚发落雁的奥秘,那么你想怎样讲给“魏王”听呢?同桌之间互相演练。其中一个做魏王,另一个做更羸。更羸在回答时可以用完整的“因为……所以……”句型或“先果后因”句型。

4、初步感受人物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当请了几个学生进行因果句型的示范之后,我接着问最后一组学生:“魏王,你看更羸分析 的头头是道,有根有据,你不想夸夸更羸吗?”由这个问题直接转到感受人物形象的目标上。学生可以有他们自己对更羸的看法,也可以提示学生看屏幕,归纳出更羸的人物形象特点:善于观察、分析,并能结合经验作出判断。

(二)分角色朗读重点语句,揣摩人物心理。(第3——第7自然段)

在第一版块的学习中学生一方面掌握了这只大雁的情况,另一方面对更羸的形象的理解也在不同程度的丰满起来。有了这两点积淀,我所设想的学生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洞察到人物的心理就有了支点。

第一版块到第二版块的过渡我采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魏王和更羸都已经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但是书中的魏王并不知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当时魏王和更羸有过什么样地对话,分别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现。试着和同桌练习对话。

在诠释魏王的心理时,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魏王的“信不过”、“啊”、“大吃一惊”等词语来表现魏王由怀疑——惊讶的语气变化。而读更羸的话则要抓住“请让我试一下”和“笑笑”等语句读出胸有成竹而又谦虚的态度。因为学生已经知道更羸在向魏王许诺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前已作了周密的思考,所以对更羸胸有成竹的姿态比较容易理解。也正是因为周密,如果外人不理解原因,也很难相信,所以魏王才怀疑和吃惊。这也就是全知全能视角所带来的便利。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将多次练习表演对话,直到比较精确为止。

四、说教学设想 纵观整节课,我采用块状的阅读教学法,将文章分为两大块,课堂教学分三步骤来实施,理出其中的逻辑线索,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和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

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可以说是一篇寓言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引申义,还要明白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虽然我不喜欢用道理这个词但是我还不知道要用哪个词来代替它更好。

在反复阅读文本的阶段。我在心中告诉自己备这篇课文,我要考虑三件事。

首先,明确教学内容是什么,这堂课人物对话是重点、射箭成功的原因是重点。所以这堂课上应该指导学生多读、多说。

其次,怎样提出的问题或者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摆脱我之前上课经常出现的一问一答的形式,我发现当我提问的时候,只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就能答到点上,第二个同学站起来往往和第一个学生回答的一样。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问题上!我的提问延展性不够。问的“简单”,答得自然也就简单。

最后,在第一次写惊弓之鸟的教学设计时,我在尝试创新。从各个环节到提出的问题,同样的教学目的可以用和我自己原来的思路不同的新思路。所以设计了:射雁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中心话题。

7.《桂林山水》说课稿 篇七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这篇课文中, 作者紧紧抓住桂林的山和水, 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整个内容都洋溢着作者喜爱桂林山水的愉悦心情。通过课堂学习,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文本中的图文, 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 逐步培养我们民族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掌握课本中生字新词,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及课文中的观察和表达的写作手法。

4.教学准备:收集图片、音乐、文字等, 制作有关桂林山水的课件。

5.教与学: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解全文生字、新词,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感情地朗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一) 充满激情, 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时, 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在我们国家, 有名的游览景点非常多, 你们知道的都有哪些?你们去过桂林吗?桂林的山水甲天下, 今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欣赏它的美景。

出示课题——桂林山水 (板书)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 引领学生走入风光秀丽的桂林山水。教育, 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旅程。)

(二) 初步感知课文

我利用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 同时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课文朗读录音, 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

我说:同学们, 欣赏完优美的风景, 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当学生回答完后, 我引读文本的第一小节, 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接着, 我问学生: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对学生回答出色的, 我给予了表扬。)

(设计意图:在听朗读和教师提问的过程中, 让学生欣赏桂林优美的山水风景图片, 可以使他们初步领略和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三) 初读课文, 自学字词

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声诵读课文, 同时, 利用字典、成语字典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查找出课本中不懂的字、词、语。

2. 要求学生在朗读时, 将把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勾画出来。

3.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效果, 点名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一个教学小环节中, 我锁定重难点, 采用多种手法, 引导学生多元化阅读课文, 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 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 读顺文意。)

(四) 细读课文, 品味情感

1. 学习描写桂林“水”的部分。

我说:课文的题目突出了“山和水”。那么, 在课文中哪一节是描写山的呢?哪一节是描写水的呢?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

我范读了描写桂林“水”的部分, 并提问:桂林的水如此美丽, 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色,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 (停顿3分钟)

我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并板书水的三个特色 (水:静、清、绿) , 然后提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提示:美)

然后, 我说:桂林的水真美啊!现在, 我们再一起听听音频朗读吧, 再一次感受漓江水的美。

2. 进一步学习桂林“山”的部分。

我说:漓江的水太美了, 但我们说到水时自然会想起山。在这篇课文中, 请大家注意一下这篇课文的题目, 说的是桂林的山和水, 因此, 我们应该去看看桂林的山又有哪些美?它的美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话, 让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桂林的山上, 起着过渡作用。)

我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桂林“水”的部分, 现在同学们可否自学描写桂林“山”的部分呢?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学, 可同桌一起学习;交流:奇、秀、险。)

课件演示桂林的“山”, 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同时, 我引导提示: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再让我们听读这段, 感受一下“奇、秀、险”的特点。

我说:同学们, 原来桂林的山也是如此之美, 难怪桂林山水甲天下呀!

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读“我攀登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这一句, 然后提问:难道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壮美吗?难道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出示课件, 对比桂林、泰山、香山等, 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桂林的山和水, 桂林的山水兼有山与水之美, 当然是甲天下的。) 我总结说:所以我们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 布置作业

1. 熟练朗读课文,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8.《荷花》说课稿 篇八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荷花》。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本组教材围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一主题,旨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引领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本文节选自《诗的材料》一文,准确地说,《荷花》是叶圣陶老先生专为语文教材的编撰而创作的一个例子。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细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有三美:

1.荷花美。作者笔下的荷花形态万千,多姿多彩,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2.语言美。叶老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用简洁、确切的语言将荷花的婀娜多姿描写得惟妙惟肖,文中的每一个词句无不闪动着美的艺术。

3.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老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把自己的感情和描写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达到了行神合一的艺术境界。赞美了荷花的千姿百态,再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二、结合实际,说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形象思维较为发达的年龄特点,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制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读准“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中好词佳句的品味,激发学生爱“荷花”之美、赞“自然”之奇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5.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积累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并能进行创新和大胆地运用。

三、立足发展,说策略

1.引情生趣,欣赏美。

2.以读为本,发掘美。

3.品析结合,领悟美。

4.以情促思,升華美。

5.以生为本,注生成。

四、情景交融,说流程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的。因此,在预设教、学流程的时候,我力求把“言语训练”这条主线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以“读、品、想、练”为手段,以言语操练的形式,把课堂当成学生的操练场,引导学生在文字中体验语言美、朗读中品味荷花美、想象中领悟意境美,不断升华对荷花、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感受、学会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以此为依据,我预设了以下教、学流程:

新课伊始,我以谜语“美丽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坐在绿船上”导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猜谜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荷花风景片,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把学生带入文本。“投石激浪”让学生情感的河水泛起涟漪。

接下来,我指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当学生熟读课文后,我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荷花美在哪里”,待学生充分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我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这一问题,引领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此,在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质疑,这时学生会提出几个关键问题:“白荷花会怎样冒出来?”“除了‘冒’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白荷花冒出来,想做什么?”我引导学生再次读文,读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感知。等他们说出可以替换“冒”的字后,我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读、反复读,体会作者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功夫。然后完成说话训练“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冒出来,仿佛( )。”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抓住“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这句,继续引导学生质疑“荷花会有怎样的姿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并自己设计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让语句描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荷花美妙的姿态,从而理解“一大幅活的画”的意思。伴随着我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结合多媒体展现一幅幅优美的荷花图,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我让学生大胆想象:此时他们就是一朵朵风姿卓越的荷花,除了蜻蜓和小鱼,他们还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之后,让学生带上我准备的荷花头饰,配乐美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里,我将“读、品、想、练”有机结合,在大量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语言的独特性、学习的自主性,真正落实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细细品读完全文,请你们发自内心地用最美的语言去赞美心目中的荷花吧!”经过前面的层层品析之后,学生对荷花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火已经熊熊燃烧。学到这里,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得以解决,教学重点得以训练,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在多层次的言语训练中感受到了荷花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五、移情入境,写感受

从言语训练的角度,我设计了以《假如我是一朵白荷花》为题的操练,让学生通过“自化其身的角色转化”展开想象,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把言语与思维的读写操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紧扣内容,说板书

课前,我在黑板上画好荷花图,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围绕荷花相机板书:

以此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老师们,整节课我以言语和思维的内在联系为基础,实施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于本课的生字书写及字词的拓展延伸我将在第二课时中具体落实。衷心感谢各位评委、各位老师的聆听,谢谢!

9.小鸭子说课稿及反思 篇九

——刘俊红

一、设计意图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关心爱护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大班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爱听爱看爱思考,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爱表现自我,尤其勇于大胆尝试,动手操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运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出主题,充分调动了幼儿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在自由谈话,欣赏图片,模仿小鸭子的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小鸭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也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得了快乐,也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欲望。从而在捏泥制作过程中更耐心更专注的学习,体验,更快速的掌握捏、粘、揉、搓等技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真实地反映在作品创作中,使作品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目标

1、认识小鸭子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掌握做泥塑过程中捏、粘、揉、搓等技能。

3、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幼儿体验泥塑活动的成就感和快乐,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三、活动重点

1、了解小鸭子的外形特征。

2、掌握太空泥的使用方法以及小鸭子的制作过程。

四、活动难点

1、掌握具体的做泥塑过程中捏、粘、揉、搓等技能。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活动准备

太空泥、PPT课件、自备范例作品

六、活动过程:

(一)、手指操

(二)、猜谜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可爱的小动物朋友,需要小朋友们猜一猜:(指名猜谜语)

头上没帽子,全身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左右摆,不是摆架子。

(三)、出示小鸭子图片,让幼儿说一说小鸭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四)、教师出示捏好的小鸭子(引起幼儿兴趣),指导幼儿动手操作:

1、取黄色的太空泥揉成圆球,做成小鸭子的头部。

2、取红色或橘色的太空泥捏出小鸭子的扁嘴巴。

3、用白色和黑色的太空泥,做成鸭子的眼睛,并且将准备好的小棒插到做好的小鸭子头部。

4、再取黄色的泥揉成一个圆球,再将圆球搓长一点,做成小鸭子的身体部分,将尾巴捏扁一些。

5、将鸭子身体的尾部捏出一个向上翘的趋势,并做成两个小鸭子的翅膀。

6、做出小鸭子的脚。

(五)、作品展示,师生一起唱《数鸭子》

六、反思

10.《问银河》说课稿与教学反思 篇十

一、说教材

《问银河》是小学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描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引发许多瑰奇想象,提出了一连串富有意趣的问题。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作者向银河提出了哪些问题。

能力目标:感情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对银河的想象,感受童真。

2、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像。

二、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树立大语文观,从课外引向课内,再从课内引向课外,变课堂为交流会,为展示台。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诗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更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颂读诗歌、编写诗歌的兴趣。由此制定了以下教法:

1、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2、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相关的网页,让学生通过浏览,了解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把课读通,把字写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小朋友们,还记得识字六中我们认识的小丁丁吗?这天,天气真热啊,一吃完晚饭,小丁丁和爷爷奶奶就来到院子里乘凉,小丁丁仰望星空,想着爷爷讲过的银河,不禁好奇起来,他好奇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范读课文,揭示课题

1、老师感情朗读课文。

2、揭示课题

小丁丁课真会想象啊,这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问银河》。

3、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个体自读,要求将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新词,检查是否读准。

3、指名个别逐段朗读,检查个体朗读情况。

4、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积累词语

1、出示要求掌握的四个生字:轮、郎、相、拦

2、开火车认识新字

3、观察字型,交流识记方法

4、指导写字

5、交流组词,随机板书并朗读词语

6、学生作业,师巡回检查指导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理解语言,感情朗读

2、大胆创想,续编课文

3、识字背诵,积累语言

一、深入阅读,体验情感

1、提问导入:小丁丁对银河充满了好奇,仔细读读课文,丁丁在好奇些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的设计理念是:【本诗采用猜想提问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老师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逐渐丰富意象,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

3、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A/抓住“清澈”感受银河的美,体会戏水的快乐。

B/感情朗读第一

4、学习第二小节。

(1) 借助网页了解“宽阔的河道”、“客轮”“伸着大鼻子的货船”、“航标灯”

(2) 交流认识

(3) 指导朗读。

5、学习课文第三、四小节

(1) 网页浏览,了解“宽广的河面”“雄文的斜拉桥”、“拦河大坝”“葛洲坝发电站”

(2) 交流看后感想

(3) 感情朗读课文

6、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指名读课文

(2)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课文。

(3)感情朗读这一段。

这一过程的设计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尤其是理解、鉴赏课文时。课堂上,老师应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因此,课堂上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内容,通过浏览网页自主学习,交流感知语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熟读课文,积累语言

1、分组朗读课文

2、自由背诵课文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1、出示生字:坝、宇、宙,交流识记方法

2、选择组词

3、指导写字

11.《店铺定位》说课稿 篇十一

关键词:《店铺定位》;有效课堂;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原市财贸学校的宋瑶。我说课的内容是《店铺定位》。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五个环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材是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电子商务实务》。这本教材紧扣教学大纲,依据B2C电子商务的真实业务流程所撰写而成,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本次说课的内容《店铺定位》是本教材第三章“网上交易管理”中第一节“网上交易前管理”中的内容。本课内容实用性强,涉及的知识属于电子商务专门化方向中的“网店装修模块”。《店铺定位》的学习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掌握店铺定位系统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店铺定位策略对自己经营的网店进行准确定位,提升学生的网店策划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店铺定位的含义,掌握店铺定位的策略。

(2)技能目标:能综合运用店铺定位策略对自己经营的网店进行准确定位,提升学生的网店策划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店铺定位方法的实施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店铺定位的策略

教学难点:店铺定位策略的初步运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营销》等课程,有了较具体完善的理论知识及一定的技能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有亲身网购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对于网上开店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于在开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人气、店铺没有特色成为本节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职学生虽然基础知识不太扎实,学习功底较差,但他们的智力发展并不比别人差,而且他们的思维相当敏捷,对新型事物接受能力强且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他们对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电子商务类事物的应变能力也非常强。因此,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以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辅。

(1)情景教学法:职业化情境设置“店铺没有人气,没有特色,怎么办?”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体验活动更具职业水准。

(2)任务驱动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布置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网店进行定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完成任务活动中。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3)案例教学法:利用“绿盒子”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更好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2.学法

(1)体验式学习法: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學习法: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努力为学生创造与他人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不断为学生创造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会交流合作,同进也可尽情施展他们的个人特长。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体会学习的乐趣。

(3)对比讨论法: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交流、发表意见,提高学习兴趣,加强技能操作,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四个环节构成。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2~3分钟)

设置情景:我们的店铺没有人气,没有特色,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怎样让店铺有特色,富有竞争力,在众多店铺中脱颖而出呢?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店铺定位。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教学法。

(1)任务与分工

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网店进行定位。

分工:学生2~5人为一组,开设网店,为了更好地体现各自职能,在该任务实施过程中,网店成员分别担任网店信息收集员、资料分析员和网店策划员。

(2)任务实施

任务一:认识店铺定位

学生课前收集与自己网店经营项目类似的人气旺、皇冠级的网店。各网店信息收集员列举网店,资料分析员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网店人气旺的原因是有特色,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店铺定位的含义。

任务二:店铺定位策略的运用

学生已经明确了店铺定位的含义,那么在网店运营中该如何运用其策略呢?

教师通过演示案例库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归纳店铺定位的策略:特色策略、价格策略、专业策略、附加值策略、情感策略。在学生对店铺定位策略流程有一定了解后,各网店根据经营情况进行店铺定位策略的运用,写出店铺定位的方案。

(3)任务评估

任务评估从店铺定位方案入手,而在评估时从定位准确、定位创新、团队协作、团队分工四个方面进行。进行生生互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逐一补充并强调重点、难点内容。

4.布置作业

网上冲浪,自主学习成功网店案例。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实战,学生已开设的网店正在发生着变化,准备开设网店的学生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店铺定位的学习,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获得网店经营实战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再塑生命》说课稿 篇十二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 第一单元课文讲述的都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 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 感受到人间关爱和温情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尤其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选段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海伦在家庭教师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 由黑暗迷茫的聋哑世界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 走进大自然, 体验人间真情的故事。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 形象鲜明, 叙事感人, 既可以用来学习复述课文、把握关键句段, 也可以用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还可以用来进行爱心教育。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 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 还是情感的升华方面, 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 即:“欣赏文字作品时,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将这篇课文的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 知识目标

⑴理解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

2. 能力目标

⑴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概括文中主要事件。

⑵品味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 深入挖掘文章主旨

3. 情感目标

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 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会关注弱势群体, 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 说教学对象

初中生的接受能力较强, 可以很快了解文章的情节内容, 形象思维具有优势。但初中生的注意持久性较差, 注重文章情节的把握, 忽视文章语言的品读, 所以对文章的主旨的理解比较粗糙, 容易浮于表面。

三. 说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该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突破方法:创设情境、游戏激趣、以读促思、合作探究

1. 在教法上, 一方面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在课外材料中发掘兴趣点, 充实课堂内容,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 引导学生揣摩文字, 深入挖掘文本, 培养学生品读文本的能力。

2.在学法上, 课前通过预习指导来理解盲聋哑儿童的特殊性, 从对故事情节的浅层阅读中上升到对文本的进一步研读;课堂上通过速读训练把握文章内容, 运用泛读搜索文章信息, 通过声情并茂的精读品味文章语言, 最终达到以读带动思考探究文章的主旨, 形成读者和文本的真正交流。

四.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确立理念: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培养品读文本的意识。

1.教学重点:理解“再塑生命”的过程

2.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深入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

五. 说教学程序设计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设计理念, 通过课前预习活动、学生自主展示, 小组讨论探究等形式, 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整个模式分为5部分:引导激趣——感知课文——理解“再塑生命”的过程——合作探究“再塑生命”的原因——主题升华

1. 教学设想:

第一步:游戏导入———以“盲人猜字, 肢体交流”的游戏导入, 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试着走进盲聋儿童的世界。

第二步:学生自主展示, 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生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1) 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用投影仪或幻灯片演示自己课前所查询的资料。

老师在课前预习的活动中对学生的搜集整理作出指导:语言简明扼要, 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平、他人评价, 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不重复不罗嗦, 适合多媒体演示。

(2) 在课堂上教师也应准备图文课件材料随时进行相应补充。

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 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再塑生命的历程分为5部分, 请同学们在速读课文后围绕下面问题完成板书,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建议:学生可以在泛读课文后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一步进行品读, 体味语言。

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 (课文第4自然段)

光辉的起点:我和莎莉文小姐的相识 (课文第5自然段)

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文字 (课文第13自然段)

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大自然 (课文第14自然段)

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爱 (课文第39自然段)

因为这一环节的答案来自课文的语句, 所以难度不大, 学生在朗读这些相关语句时就很自然的将注意力从情节把握逐步转移到文本的品读。

第四步:学生质疑, 合作探究——谈谈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这是课文的教学难点: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研读文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精读文中优美丰富的语言, 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 与作者进行真正深入的交流。所以以一个看似简单的填空来启发探讨:________通过_______再塑________生命。

通过上一步文章内容的梳理, 学生会很轻易的找到再塑生命这一行为的实施者和承受者——莎莉文小姐再塑了海伦的生命。而对于实施这一行为的方式学生开始很容易的填上“爱”这一个抽象的答案, 仿佛世界上所有神奇伟大的事情都可以用“爱”来概括, 而没有深入思考爱的具体内涵。难道沙莉文老师是第一个爱海伦的人吗?难道海伦的父母就不爱她吗?为什么父母的爱不能起到这种神奇的作用呢?

提出了探究中的盲点——爱的具体内涵 (莎莉文老师的爱和父母之爱有什么区别?)

面对这一疑惑, 我们仍然回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再读一读课文。

2. 解惑建议:

(1) 精读课文“生命的原貌”——在莎莉文老师到来前, 海伦因为什么而苦恼, 痛苦, 愤怒呢? (尤其是对课文第4段重点句大雾中的航船进行品读)

明确:又聋又盲的她仅凭触觉无法与外界交流。她缺乏和外界交流的媒介, 所以她即便拥有爱也无法感知更无法交流付出, 那么沙莉文老师到来以后呢?我们继续回到文本的品读中去

(2) 精读课文“幸福的复苏”——莎莉文老师最让海伦高兴的游戏是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课文第13段对海伦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明确:拼写文字使她开始通过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时学生开始逐渐了解到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3) 分小组合作探究:文章3部分“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之间的关系, 这三部分的顺序能否调换? (尤其引导学生精读描写再塑生命历程中的挫折段落, 对重点句“水唤醒了我的灵魂, 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进行品读讨论)

通过这样的不断精读和小组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莎莉文老师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 带领着她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 走进了大自然, 体验人间真情和爱。而这都是海伦认识文字, 学会通过语言文字与外界交流后产生的结果, 从而得出探究结论:莎莉文小姐通过语言文字用爱重新塑造了海伦的生命。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

第五步:课堂小结

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 想象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 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全新方式——通过语言文字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 语言让海伦的生活变得美好, 文字让海伦的爱变得丰富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通过语言文字教给海伦爱的真谛, 她自己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魔力。通过本文的学习也希望同学以后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情节的囫囵吞枣, 更能够认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 真正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六步:练习

(1) 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目的:让学生在领悟语言魔力的情况下也施展文字的魅力完成语文教学的写作训练)

(2) 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 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目的:从知识能力目标升华到情感目标, 也使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年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