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精选10篇)
1.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 篇一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58 例1 “想一想”,“练一练” P61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难点: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并检验。(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4)齐答。
4、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5、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
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 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1)8行树有多少棵?(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2.做练习九第7题。(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2)列式解答并检验。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
四、总结收获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练习九第13~1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一个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13题。(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头——每头每天20千克
良种奶牛:18头——每头每天36千克)(2)分析解答。
交流: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略)(3)检验结果。出示补充题:
(1)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饲料?(2)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_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各是怎样想的。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 1.做练习九第14题。(1)解答第(1)(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14题,看看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板演)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j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2.做练习九第15题。(1)提问题。
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四、练习小结 1.回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完成思考题。
启发:为什么后一次比前一次的要重一些?倒水杯数怎样变化的?
2.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 篇二
共10分)1.(2分)爸爸今年a岁,儿子今年b岁,20年后两人相差()岁。
A.a-b+20 B.20 C.a-b 2.(2分)小兵今年(x-4)岁,小红今年x岁,再过a年后,他们相差()岁。
A.4 B.x C.x+a D.无法确定 3.(2分)下面简写正确的是 A.4×5=45 B.b×2=b2 C.a×b= ab 4.(2分)下面()的积大于a(a>0)A.a×4 B.a× C.a×0 D.a×1 5.(2分)甲有a元,比乙少b元,乙有()元. A.a-b B.b-a C.a+b 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6.(2分)x×7省略乘号写成x7。
7.(2分)某种电脑降价x元后是4999元,这种电脑原来的价格为(x+4999)元。
8.(2分)判断对错. x的7倍的一半是7x÷2. 9.(2分)a+a=a2 .(判断对错)10.(2分)a×8=8a()三、填空题(共10题;
共15分)11.(1分)公鸡有x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母鸡有_______只.(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12.(1分)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_______. 13.(1分)梯形的面积是,上底和下底分别是2cm和3cm,高是_______cm. 14.(2分)如果每筐苹果x千克,上面的苹果一共有_______千克. 当x=10时,求这些苹果一共有_______. 15.(2分)填一填。(1)如果用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_______。
(2)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_______。
16.(1分)填上适当的式子. 弟弟的年龄是a岁,哥哥比弟弟大2岁,哥哥的年龄是_______岁. 17.(2分)学校栽了20行柳树,平均每行X棵,学校一共栽了_______棵柳树,当X=12时,柳树一共有_______棵。
18.(2分)某品牌的手机十分畅销,某天上午售出75部,下午售出100部,已知每部手机a元,这一天一共售得_______元,上午比下午少售得_______元。;
19.(2分)买了50米花布,每米a元.用式子表示买布共用去_______元.根据这个式子,当a等于14.5的时候,共用去_______元.(省略乘号)20.(1分)儿子今年a岁,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爸爸比儿子多_______岁.四、应用题(共5题;
共34分)21.(4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1)当x=3.5时,4x-7.5_______7,4x+7.5_______20.5。
(2)4.25×0.5_______4.25÷0.5,16.8÷8_______ 6.3÷3 22.(10分)如图是东岭小学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平面图。
(1)用式子表示出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总面积。
(2)当a=8时,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23.(5分)一篮苹果比一篮橘子重2.4千克,一篮苹果重13.6千克。一篮橘子重多少千克? 24.(10分)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x元/本,小强买了7本,小刚买了3本。
(1)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小强比小刚多用了多少元?(2)当x=3时,小强比小刚多用了多少元? 25.(5分)仓库里有货物96吨,运走了12车,每车运b吨,用式子表示仓库里剩下的吨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1、2-1、3-1、4-1、5-1、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6-1、7-1、8-1、9-1、10-1、三、填空题(共10题;
共15分)11-1、12-1、13-1、14-1、15-1、15-2、16-1、17-1、18-1、19-1、20-1、四、应用题(共5题;
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 篇三
数学书长约2()教室的门高2()大米宽约2()10张纸的厚度约1()茶杯高10()一本新华字典厚3()指甲宽6()黑板长约3()旗杆高8()课桌高约6()
2.5厘米=()毫米90厘米=()分米10分米=()米8分米=()厘米
3.小刀长7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毫米;一条绳子长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分米。
4、填一填。(38分)
钟面上有()大格,()个小格,时针走1个大格是()小时,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分。
1分=()秒()分=1时1分15秒=()秒 1小时20分=()分90分=()小时()分70秒=()分()秒
我们每天大约睡9()
小学生上一节课是40()
妈妈做菜用了20(),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30()从8:00到10:00,经过了()小时。
4.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 篇四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30分)
1.(5分)选词填空。
青翠
清脆
①雨珠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________的声音。
②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________。
幽静
寂静
清静
③他喜欢在________的地方默读散文。
④如水的月光泻在山中,使空旷的山村显得更加________。
⑤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________。
2.(4分)我会填。
________的孩子
________的表情
________的鲜花
________的苹果
3.(6分)选词填空。
(1)掩护
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________环境。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________着小麻雀。
(2)搏斗
战斗
老麻雀不顾自己安危,誓与猎狗作生死________。
这场场激烈的________持续了三天三夜。
(3)猛烈
剧烈
风________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
饭后不要做________运动,对身体不好。
4.(4分)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①________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剧种,________被世人称为“国粹”。
②________是哪一种花,我________喜欢。
5.(7分)我想表达。
(1)说说自己在暑假里都参加了那些快乐的活动;自己希望在寒、暑假参加什么活动,今后有什么打算、计划……仿照第四节中“跳进清凉的海水……快乐便四处飞溅”说上几句。
(2)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是________。
(3)我想对小伙伴们说________。
6.(5分)按要求,写句子。
①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照样子,写句子)
②自己
修
我们
就能
台灯
了(连词成句)
7.(6分)按照课文看拼音写词语。
ɡuì
chánɡ
róu
________花
羊________小路
________韧
jiǔ
zhēn
shū
________歌
________藏
________理
8.(3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苹(pínɡ
pín)果________ 紫袍(báo
páo)________ 烦恼(nǎo
lǎo)________
9.(4分)选择正确的的读音
红缨(yīng
yīn)________ 一曲(qǔ
qū)酒歌
________
梳(sū
shū)理________ 酿(niàng
liàng)造________
10.(4分)选择正确的的读音
稻穗(suì
shui)
________ 肥膘(piāo
biāo)________
梳(sū
shū)理
________ 酿(niàng
liàng)造________
11.(3分)写出描写秋天的词语
秋高气爽________ 秋色宜人________ 金风送爽________
12.(8分)形近字组词。
桂________ 肠________ 酒________ 恼________
挂________ 扬________ 洒________ 脑________
13.(6分)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________香气 一________牛羊 一________酒歌
一________梳子 一________红袄 一________菊花
14.(15分)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氵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禾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辶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艹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5.(6分)给下面字组词。
池________ 铺________ 稻________
飘________ 游________ 场________
16.(5分)仿写句子
例:(敬爱的)周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
①
()黄叶从()落下来。
②
蓝天下是()的稻田。
17.(5分)仿写句子。
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①太阳如同
②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如同
18.(7分)读《秋天》,根据原文填空。
①秋风如同________的梳子,把田野梳得________;秋光________发亮的汗珠,________在田野闪耀。
②走在秋天,头顶有________的阳光照耀;捡一片黄叶悄悄地________,秋天________会向我们微笑。
19.(10分)读《秋天》,填空
秋天到了,大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阳________,空气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开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成熟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也成熟了。
20.(3分)读《秋天》,填空
课文语句优美,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________之情。
21.(5分)填描写秋天的古诗,并背熟。
①采________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________花开,十里飘香。
③停车坐爱________晚,________红于二月花。
④无边________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2.(2分)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的词,想一想其中的意思,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
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划线的词语是把苹果和葡萄当做________来写,更生动地突出了________。
23.(7分)读《秋天》,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秋风如同________,把田野________;秋光如同________,________在田野上闪耀。
②走在秋天,头顶有________;捡一片________,秋天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5分)
24.(12分)读《秋天》,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玉米举着红缨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梁红着脸儿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风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光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文中所缺的句子补上。
玉米举着红缨乐了,________ ;高梁红着脸儿笑了,________。
秋风如同________,________ ;秋光如同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一段话中,我们体会到了________。
(3)文中用________ 的方法,把________、________ 当作人来写,在写秋风与秋光的时候,又把秋风比作________,把光比作________。
25.(13分)
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还有白的,美丽极了!
秋天到了,果子熟了。黄澄澄的梨,红通通的苹果,亮晶晶的葡萄。一阵凉风吹来,果儿点头,散发出香味儿。
(1)短文有________个自然段。第________自然段写秋天到了,菊花开了。第________自然段写秋天到了,果子熟了。
(2)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的菊花
________的苹果
________的梨
________的葡萄
________的香味
(3)把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下来。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30分)
1-1、2-1、3-1、3-2、3-3、4-1、5-1、5-2、5-3、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二、阅读题
(共2题;共25分)
5.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 篇五
共37分)1.(5分)硬币是_______形,手绢是_______形,毛巾是_______形,红领巾是_______形,自行车轮胎是_______形。
2.(5分)数出下面图形的个数。
_______个 _______个 _______个 _______个 _______个 3.(4分)正方形_______个;
三角形_______个;
长方形_______个;
圆形_______个。
4.(1分)街心花园是_______形。
5.(7分)分类与整理。
(1)按照形状分类整理一下,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里。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个数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2)拼成图①和图②各用了多少个图形? 图① 图② 个数 _______ _______ 6.(8分)小朋友,数一数,填一填,你会吗? 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
7.(1分)数学书的封面是_______。
8.(1分)如下图所示的小棒中任选4根,可以搭_______种不同的长方形(包含正方形)。
9.(4分)是_______形,它的两组对边分别_______,而且_______。它相对的角也_______。
10.(1分)正方形四条边长_______。
二、判断题 (共5题;
共10分)11.(2分)这是个圆形()12.(2分)这是个圆形()13.(2分)这是个长方形()14.(2分)一个正方形一定能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15.(2分)七巧板中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对吗? 三、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6.(2分)将该图形沿虚线对折可以得到的图形像?()A.正方形 B.一棵树 C.三角形 17.(2分)这是()图形? A.正方形 B.三角形 C.长方形 18.(2分)下图是由()种图形组成的。
A.4 B.3 C.2 19.(2分)下图是由()种图形组成的。
A.4 B.3 C.2 20.(2分)下列图形哪一个不是对称图形? A.B.C.D.四、应用题(共5题;
共26分)21.(5分)填一填. 22.(5分)23.(5分)给圆涂上红色。
24.(6分)看图列式.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 25.(5分)右图是什么,判断具体是有多少种“零件”组成,各种“零件”有多少?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题;
共37分)1-1、2-1、3-1、4-1、5-1、5-2、6-1、7-1、8-1、9-1、10-1、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11-1、12-1、13-1、14-1、15-1、三、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6-1、17-1、18-1、19-1、20-1、四、应用题(共5题;
6.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 篇六
师:谁赢了?知道为什么吗?被你发现了老师的策略,你真聪明。
师:在游戏中,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轻松的赢得胜利,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策略能够帮助我们使问题变的很简洁,方便我们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师:平时大家去超市吗?今天有三位同学,小华、小明、小军相约来到超市,他们想买同种类型的笔记本,现在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能解决吗?
生:求不出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没有条件啊。
师:同意吗?老师这里有你们需要的条件,不过需要1个男生来读小明的话和1个女生来读小华的话,谁能来帮助我呢?其他同学拿出纸和笔,请你们运用一定的策略去记录,看谁的策略好能把信息记录的既快又全面。
师:刚刚的信息用图文表示的在屏幕上,现在先看看这几位同学的记录。
生:展示作品
师:你觉得这位同学记得怎么样?
生:完整、全面
师:这2个放在一起你会选择谁呢?为什么?还有吗?
生:更完整、全面,因为有人物名。
师:把1号换掉,现在这两种你觉得谁好呢?
生:后者。
师:这样记录有什么优点?
生:同一个人物的都记录在一起。
师:有条理。还有不一样的记录吗?(如果有,继续比较,说说有什么优点?)
师:现在为止记录的形式还是不错的,可是老师觉得字有点多,写的麻烦。能不能把它再记录的简洁一些呢?谁来把它简化一下?
生:叙述。
师:这个“多少”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未知,是不是更简洁?
师:刚才这幅图出现了很多信息,大家想办法对条件和问题进行了收集和整理,现在上下对比,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有条理、简、完整、全面
师:上面的形式好处还真多,那现在老师再给它加上线框变成表格,看看是不是更清晰一点?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个表格我们是如何形成的?
生:叙述。(板书)
师:像这样把信息收集、整理形成表格形式,我们称之为“列表”策略。(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表格中的数据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根据表中数据你能很快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同学们可以先同位置交流一下各自的思路,再列式解决。
生:解题并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你是如何思考的?
生:18÷3=6元6X5=30元;先求出一本的价格(单价)再乘以本数就等于需要多少元了。
师:你是怎样想到要求出单价的?
生:要求买5本多少元,就必须知道1本多少元。
师: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求出?(单价)
师:刚才大家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了图中的信息并且进行了分析,从而解决了问题。而此时小军也遇到问题了,他用42元去买笔记本,能买几本呢?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什么条件?
生:需要单价。(在题目中你需要哪些信息?)(小明的信息)
师:第一列我们写上“小明、小军”,下面请同学们把表格补充完整并计算。
生:解题。展示作品。
师:和他的列表一样的请举手。说说自己的思路。
生:叙述。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解决了2个问题,它们是同一个题目中有联系的2个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信息整理在一起,如下图。下面请根据刚才的解题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30怎么得到的?7呢?(填数)填完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同位置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叙述。(引导出单价相同)
师:单价相同,你能根据屏幕上的信息把它绘制成表格吗?
生:(列综合性表格)
师:大家看看这样的表格有什么优点呢?
生:一组信息能解决2个问题、有条理、信息全面。
师:那以后大家再遇到用一组信息求不同问题的题目,就可以用这样的综合性表格去解决问题了。
师:刚才同学们用列表的策略顺利的解决了三位同学买本子的问题,接下来又有几位同学遇到了新的问题,(读题目)
生:展示表格。
师:从那知道6本的啊?看来大家不仅能从对话中获取信息,还能从图表中找到隐藏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真厉害。谁来说说你的思路?
生:叙述
师:看来大家会用列表的策略之后,就连思路都变的更清晰了。还有一些同学跟着体育老师去买球类用品,看球类用品多吗?那你有什么好的策略吗?
生:列表。
师:同意吗?那大家就列表并解答吧。说说你的思路。
师:关键所在是求出“老师有多少钱”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师: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可以看出大家把列表的策略学的不错,那老师最后再考考大家,我们开始的游戏还记得吗?我和你们的对决2胜1负,你能用列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吗?给你们2分钟时间。开始
生:展示作品。
师:看了他的列表,你明白为什么老师会赢了吗?
7.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 篇七
1.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在一些简单的图中识别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3.联系具体情景认识厘米和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它们的长度,会画指定的线段,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
认识线段、会画线段。进度安排:
认识线段 1课时 认识厘米和米 2课时 我们身上的尺 1课时 单元练习2课时 机动 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准备:直尺。
1.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新授。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4.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粉笔盒高8()黄瓜长20()旗杆高15()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3.我会算:
完成红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题、第4题。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第68-69页。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8.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 篇八
学设计(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重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单位,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却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注重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认识线段
课时
认识厘米
课时
认识米
课时
练习十
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
课时
认识线段。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毛线、直尺、正方形纸和。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地放在课桌上。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讲述:我们把两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讲述:线段可以这样表示,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
讲述:我们用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生1:如果把正方形对角折,折出的折痕就比这条线段长。
生2:把这条折痕对折,折痕的一半就比这条线段短。
师:说得很好。你会画线段吗?
生: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画线段。教师边演示边画线段,提醒学生画线段时要画出线段的两个端点,要沿着直尺的边画直。学生模仿画线段,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学生对线段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
认识线段
.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下面哪些是线段?在里画“”。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B类
画一条线段,跟同桌画的比一比,谁画的线段长。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2.4 6 10
B类:略
教材习题
第60页“想想做做”
.第二条和第四条是线段。
2.4 3 4 5
3.连接两点可以画1条线段。图略。
4.能画3条线段,画出的是三角形。图略。
5.能画6条。
认识厘米。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直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瞧,这三位同学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教材第61页例2图。
生1:第一个小朋友说课桌长大约7拃;第二个小朋友说大约有5个铅笔盒长;第三个小朋友说大约有4本数学书长。
生2:他们说的数量不同。
师: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课桌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生:我觉得数量不同的原因是用来测量的工具不一样。
师:是啊,测量工具不同就是导致测量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采用相同的工具进行测量——直尺。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发现所用测量工具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例2。
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两根手指比画1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对照直尺用两根手指比画1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可能会说:
生1: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生2:田字格的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3:订书钉的宽大约是1厘米。
……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各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直尺,交流。如直尺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是2厘米。
【设计意图:直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直尺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例3。
师:认识了“厘米”这位新朋友,我们能借助尺子进行测量吗?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师: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蜡笔长是多少?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蜡笔长是8厘米。
生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直尺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直尺刻度的几厘米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3.教学例4。
师:你想画一条线段吗?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画出4厘米长的线段的。
生1: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就是长4厘米的线段。
生2:可以先画一条线,然后用直尺从线上截取4厘米长的线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对齐。
认识厘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类
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B类
.量纸条的长,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下面的里画“”。
2.看图填空。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2根蜡笔的长度。
B类:1.第二种量法正确
2.5 5 19
教材习题
第62页“想想做做”
.第二种量法对。
2.第一条线段长,长3厘米。
3.8 8 8
4.7 14 课桌的高和椅子的高略
5.长4厘米 宽3厘米 左边4厘米 右边4厘米 下边3厘米
6.3 6 8
7.认识米。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米尺。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度测量的知识。
师:同学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学生说出课桌的长是1米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说得都挺好。其实,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画1米长。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再交流。学生可能回答:
生1:一个格一个格数,1米是100厘米。
生2: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黑板的长。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清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对齐。
认 识 米
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
m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
一颗图钉约长1米。
课桌的高是70厘米。
小红的身高是1米45厘米。
学校的环形跑道长400厘米。
B类
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
B类: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65页“想想做做”
.测量教室的长,测量操场的长度等可以用米作单位。
2.教室的门大约高2米。
3.长估计10米,实际11米;宽估计5米,实际6米。
4.23厘米 23厘米。
发现一庹的长度大约等于人的身高。
5.25+5=30
6.小明需要走85米,小红需要走64+30=94,所以小明走的路近。
练习十。
.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宽是1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1厘米、1米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师: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教材第66页第1题。
生1:我自己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所以床长2米。
生2:我的一拃大约是10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8厘米。
生3: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拃,所以是20厘米比较合适。
生4: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15米。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想法其实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不能靠感觉解决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师: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练习十
估计实际物体得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
.结合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也容易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之间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A类
用尺子量一量你家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B类
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略
B类:厘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66页“练习十”
.米 厘米 厘米 米
2.> = <
3.一样长
4.60-32=28
5.98-6=92 可能是95厘米。
6.11 17 19
7.略
思考题:
测量略 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任意折一折、量一量略 长方形的对角线那条折痕最长。
我们身体上的“尺”。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感受用身体的一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尺子。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带着尺子,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进行简单的测量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都有“尺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身体上的“尺”。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拃、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米多多少厘米?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师: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吗?先量出1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米大约有7拃;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
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
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是黑板长3庹多一些。
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
生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大约是20步。
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我们身体上的“尺”
.认识“身体尺”。
2.用“身体尺”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用步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度、宽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B类
量一量自己拳头的周长,再和自己的脚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类似的“秘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略
9.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 篇九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会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会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谈话:《曹冲称象》的故事
聪明的曹冲用石头替换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解决了难题。在数学上,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替换。今天我们就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替换
二、铺垫导入,分散难点
老师把720毫升的液体倒入9只小玻璃杯里,每只小玻璃杯能倒入多少毫升?(这个问题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了未知量的个数:当只有一种未知量时,可以用除法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形成解决问题的总体构想。)
三、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出示例题情境: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一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教师问:还能直接用除法计算吗?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720毫升中,既有1个大杯的容量也有6个小杯的容量”,也就是出现了两种未知量。这是产生困难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问题——两种未知量。)
师:你们还想让老师提供一个怎样的信息?
学生举手回答。
师:也就是要知道这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对吗?然后你们想怎么办?
(把大杯换成小杯,就可以用除法计算了;也可以用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教师接着呈现信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组织学生思考并交流:怎样实现这种替换?
法1:把1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720毫升就是9个小杯的总容量,所以用720÷9求到小杯的容量,大杯的容量只要再乘3就行了。
法2:我是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用720÷3先求到大杯的容量,再除以3就是小杯的容量。
比较上面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把两种杯子转化成一种杯子:第一种方法是全变成了小杯,第二种方法是全变成了大杯。
现在就变成了只有一种未知量了。
根据两种杯子容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替换,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是吗?
教师: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二)延伸例题
师:如果老师把例一中大杯和小杯容量关系改一下:小杯的容量比大杯160毫升(多媒体出示)
师:大家试一试又可以怎样解决呢?
学生思考,教师适当提示
学生展示做法,并作说明。
师:例题和试一试,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试一试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四、小结评价:
一个问题中出现两种未知量,我们就可以考虑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
如果知道了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就能解决问题。替换时一定要依据关系。
10.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 篇十
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图画、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1、教师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提问:曹冲怎么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为什么只需要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讲述:原来用石头的重量来代替大象的重量,这种方法就是“替换”法。
2、板书:替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替换”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补充板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复习导入
1、说说图中两个量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追问:还可以怎么说?
指出:两个量的关系,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天平的左边放上一个菠萝,右边放上四个香蕉,天平平衡。)
提问:现在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两个菠萝,要使得天平平衡,右边可以放些什么? 追问:还可以怎么放?
指出:从这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能把一个物体换成与之相等的另外一个物体。
4、口答准备题:(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指出: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就能得出所要求的问题。
三、新授
(一)教学例1
1、读题
2、分析探索 提问:也同样是720毫升的果汁要倒入到杯子里,这题与刚才的两题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小结:刚才两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种杯子里,而这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两种不同的杯子里。提问:那么还能像刚才一样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用720÷(6+1)可以这样计算吗?
追问:那该怎么办?同桌先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
谈话: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该怎么办? 追问:还可以怎么办?
小结:两位同学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一种杯子,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啦!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替换。
4、列式计算
A:把大杯换成小杯
提问: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板书),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板书)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板书)
小结:在用这种方法解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来的也是每个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换成大杯
谈话: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板书)
提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指出: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再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提问: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个大杯。(板书)提问:能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每个小杯呢?(板书)
5、检验
谈话: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6、小结
谈话:解这题时,我们可以把大杯换成小杯来计算,也可以把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那你觉得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看成一种杯子。
(二)练习十七第1题
谈话:把这道题目,做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指名板演)提问:把你的做法讲给同学们听。
追问: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还要对它进行检验。就请你口答一下检验的过程吧!
(三)教学“练一练”
1、出示题目
谈话:自己先在下面读一遍题目。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题与刚才的例1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指出:哦!例1中小杯和大杯的关系是用分数来表示的,而这题已知的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的差数关系。
提问:那么这题中的大盒还能把它换成若干个小盒吗?那该怎么换?谈话:现在你能做了吗?把它做在草稿本上。
3、学生试做
4、评讲
谈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指出:在大盒中取出8个球,就可以换成小盒;另外一个大盒也是这样。
提问:现在这7个小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还是100个吗?几个?指出:算式是100-8×2,所以84÷7算出来的是每个小盒装球的个数。
追问:把小盒换成大盒也能做吗?把原来的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现在这7个大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
指出:算式是100+8×5,所以140÷7算出来的是每个大盒装球的个数。
谈话:把大盒换成小盒算出结果的请举手!把小盒换成大盒算出结果的也请举手!看来同学们还是喜欢把大盒换成小盒来计算。
5、检验
谈话:同桌相互检验一下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6、小结
提问:解这题时你觉得哪一步是关键?
指出:哦!还是把两种不同的盒子换成一种相同的盒子,然后再解题。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提问:那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能给大家来举一个例子说说吗?
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五、巩固练习
1、用33元钱正好可以买12本练习本和8本硬面抄,练习本的单价是硬面抄的1/4。练习本和硬面抄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2、一袋薯片比一盒巧克力便宜3元。妈妈买了8袋薯片和15盒巧克力,一共花了91元。薯片和巧克力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3、练习十七2(机动)
板书设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 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
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
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个大杯。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
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
1、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共需要9个小杯
720÷(6+3)=80(毫升)
验算:240+6×80=720(毫升)
80×3=240(毫升)
240÷80=3(倍)
2、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共需要3个大杯
720÷(1+2)=240(毫升)
240÷3=80(毫升)教学反思
由于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所以教学时做到了心中有数,因而今天这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们对于用替换这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都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包括很多平时学习数学困难较大的学生也掌握了这一策略。
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探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它促使学生将过去已掌握的静态的知识和方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动态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再次,它能使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迁移到他们不熟悉的情景中去,这既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一种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首先,它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其次,它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同步练习】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10-07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同步练习03-0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2教学设计02-27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教案 苏教版07-06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2-26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目标11-21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11-07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1-08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单元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