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1视听说教案(精选9篇)
1.unit1视听说教案 篇一
Unit TWO
Journey into the unknown
Objectives 1.To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2.To practice the listening skill---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3.To talk about asking for and giving directions 4.To conduct a serie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ctivities on how to discuss and organize ideas(e.g.pair work, group work, etc.)Focus 1.Understanding & using the key words,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2.Understanding the main idea of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nd complete the related exercises 3.Practicing the listening skill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4.Practicing the speaking skill---how to discuss and organize ideas
Difficulties 1.Understanding the main idea of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nd complete the related exercises 2.Practicing the listening skill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3.Practicing the speaking skill---how to discuss and organize ideas
Step 1 Opening up Read the following quotes about traveling.What does each quote mean? Do you agree with them? Why or why not? Text book P20
Step 2 Listening to the world Sharing 1.Watch a podcast for its general idea.The podcast is mainly about people’s traveling experiences and what they like and don’t like about traveling.2.Watch Part 1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that Finn uses.1)different countries 2)home 3)new places 4)new cultures
3.Do they travel a lot? Look at the people below and read the statements.Then watch part 2 of the podcast and check(√)the true statements.Travel is her passion.2 He has been to Istanbul twice.3 She has done little traveling on holidays.4 She gets excited about going to any country.5 She loves to travel to different countries.6 He has been traveling for 12 years.7 She has been to Turkey, India, and Malta.8 As an expedition leader, he often works in the United Kingdom.Answers 1 √
2(He has been to Istanbul once.)3(she has done quite a bit of traveling on holidays.)4 √ 5 √
6(He has been traveling for about two and a half years.)7(she has been to Turkey, Egypt and Malta.)8(As an expedition leader, he often works outside the United Kingdom.)
4.What do they like about traveling? Look at the people below and read the statements.Then watch part 3 of the podcast and fill in the blanks.A He thinks that traveling helps a person 1_______a lot and learn completely different experiences.B She loves the 2______experience.C He loves to see art.And she loves to see 3________in other countries.D He can see the most beautiful4 ________ around the word.E He likes getting out there and experiencing a different 5____, getting far a way from what he’s used to, and meeting new people.F She loves being in a new place, seeing very different things, hearing a different 6_____, and eating different food.Now watch again and check your answers.4 Answers 1)mature 2)airport 3)theater 4)scenery 5)culture 6)language What don’t they like about traveling? Look at the people below and read the statements.Then watch part 4 of the podcast and match the statements 1-6 to the people A-F.1 I suppose plane journeys aren’t always the most exciting of things.2 I don’t like long flights.When I was backpacking, and we all …we ran out of money, or we were in dangerous situations, I actually quite enjoyed that.4 Flying.I don’t particularly like flying, but it’s a necessity when you live in Ireland, you know.5 You spend a lot of time outsid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disadvantage of that is, that you, you tend to miss families and friends.6 I suppose the biggest problem I have with traveling is living out of a suitcase.Now watch again and check your answers.Answers B A E C F D
6.Work in pairs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1.Do you like traveling? Why or why not? 2.Have you traveled much? Where have you been? What did you like most? 3.If you can afford the money and time, which place(s)would you love to go? Why?
Reference answers
1.I like traveling a lot.It is a good experience since it helps people escape from the pressure of city life and the boredom of daily routine.What’s more, the contact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helps broaden the mind and probably change our way of living and thinking.I don’t like traveling.I like the stability and the secure, warm feeling of home, which make me feel comfortable.Hotels or other people’s houses are poor substitutes for home, and I really don’t like sleeping in strange places or being away from home for a long time.I don’t get enough out of traveling to justify the discomfort of being away from home.2.I haven’t traveled much so far, but the backpacking trip I had in Yunnan is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I walked on foo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for a long distance, occasionally going down to the valley to appreciate its majestic power and beauty.What I liked most was to drift along the river on a bamboo raft.It seemed to me that the river had a life of its own with the current either drifting in leisure or raging forward with force.Tiring as the trip was, I was greatly rewarded with what I felt and what I experienced.3.If I had enough time and money, I would choose to go to the American west, to visit the deserts, the canyons, and the mountains, and to totally get immersed into the wilderness.Probably only by going deep unto nature can we truly find our true self, our real value, and our relation with others and the world.Step 3 Listening BEFORE you listen 1.Work in pairs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What do you know about Venice?
Venice is a city in danger.What do you think the major problem might be?
Listening skills WHILE you listen 2.Read the questions.Then listen to a man’s tal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 what problem is Venice facing now? 2 how serious is the problem? 3 what measure is being adopted to save the city? 4 what does the speaker think of the measure? 5 what advice does the speaker give in order to save the city? Reference answers the city is slowly sinking.Venice is sinking at a rate of two and a half inches every decade.barriers are being put in to try and stop the water getting too high.it is a temporary measure.put pressure on the government to spend the money it needs to find a permanent solution to the problem.3.Listen to the talk again and check(√)the true statements.Answers(ever since the 14th century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save Venice.)(there are as many as 40 floods in Venice between march and September every year.)√
√
√
After you listen 4.Work in pairs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problems threatening tourist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In your opinion,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tackle the above problems?
Step 4 Viewing Before you view 1 Read the program information below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five places mentioned in the following program, information?
Which places do you think is the number one place to see?
While you view 2 read the statements and the answer choices.Then watch the video clip and choose the best answers.According to the program, Bangkok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____.A tourists around the world
B people of Thailand C temple lovers D Buddhists To Joanna Lumley, the Masai Mara is so special because___.A it is a fantastic place for studying animal behavior
B the open spaces and wild animals are impressive
C the African sky is particularly cleat and blue
D the animals there live in complete freedom ……
Answers 1 D 2 B 3B 4C 5D Read the statements.Then watch the video clip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1 With over six million people, it’s big, it’s______and you love it!It’s very good for ____ and the nightlife is great, too.2 It’s got lots of clubs, ______, shops, food… everything you _____, really.3 Huge open ______ , fantastic animals, just wide open freedom, warmth, _______, and all underneath the great African skies.4 To me, Paris is ______, romantic and ________.5 And behind Cape Town is the 1,000-meter-high table mountain, with its fantastic_______.6 Friendly people, loads of _______.7 With every ________ inch of the ______, the colors in the canyon change.8 I remember actually sitting there…and I just______.Now watch again and check your answers.Answers 1 busy, shopping 2 bars, need 3 spaces, friendliness 4 elegant, expensive 5 views 6 beaches, cheap 7 changing, sunset 8 cried
After you view 4.Discuss the questions.1.Which places in the world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Make a list of three places and give your reasons.2.Which attracts you more: a natural or cultural landscape? Why?
Assignments: 1.Reviewing new words and phrases of Unit 1 2.Listening to “Further Practice in Listening” again after class.3.Working in pairs and practice how to discuss and organize ideas.
2.unit1视听说教案 篇二
I.II.Time Allotment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1.Develop the Ss’ awareness of involving of talking about Western-style cuisine and their table manners;2.Ask Ss to remember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3.Strengthen Ss’ ability to listen for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4.Provide Ss some information about how to hold an informal discussion.6 periods III.Teaching Procedures i.Starting points Teaching tips
The activity can be done very quickly if the steps are explained to Ss clearly and the T gives them time limit to do the steps.ii.Inside View Conversation 1 Activity 2 Alternative activity 1.Play Conversation 1 for Ss to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it.2.Choose several Ss to describe the restaurant briefly, for example, the room of the other diners.3.Put Ss in groups of three and give each student a task: Student A reports the names of t he dishes mentioned;Student B reports the ingredients of each named dish;and Student C reports what dishes Janet has asked about.4.Play Conversation 1 again.5.Ask Ss to discus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ogether.Activity 3 Teaching tips Encourage S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full sentences first and then fill in the blanks.Additional activity 1.Ask S to form groups of four and do a role-play using the completed table;Student A is the interviewer, Student B is Janet, Student C is Kate and Student D is Mark.2.Student A asks the Qs and Student B, C and D explain the dishes.3.Choose one group to perform their role-play in front of the class.Conversation 2 Activity 6 Additional activity 1.Put Ss back in to their groups of four.2.Ask Ss to read through the conversation, aiming for greater fluency.3.Student A is Janet, Student B is Mark, Student C is Kate and Student D is the waitress.Talking points Additional activity
Challenge Ss to summarize the contrasts between Britain and China without looking at their notes.iii.Outside view Language and culture A Creole is someone with European and African ancestors who live in the West Indies.The term also refers to someone with Spanish ancestors who live in the Caribbean, Central America or South America.Creole is also the name of a language that is mixture of a European language and one or more other languages.It is spoken as the first language of a people.The specific example in the video is the French Creole people of Louisiana who are generally descended from three heritages: early French settlers, African Americans and Native Americans.Many Creoles speak a variety of French, besides English.iv.Listening in
Passage 1 Activity 3 Teaching tips Ask Ss to check their answers by reading the complete transcripts to each other.Encourage fluent and meaningful reading.Passage 2 Activity 6 Teaching tips
Ask S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 while listening.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is spoken with stress..Activity 8 Teaching tips
3.马说教案 篇三
主讲:沙石九年一贯制学校
朱永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通过学习,感受古典作品的精妙,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读准语气,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通过积累掌握文章中的文言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诵读能力,逐步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和体验。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一齐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齐声朗读,大声点。(生齐读)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 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 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11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 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3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 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 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对食 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 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 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听老师读一下。(老师示读第三段)
师:大家来学一遍。(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
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家,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 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又一学生举手朗读)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
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 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 那就不好听了。再来,“策之……” 读──(生齐读)
师:这里又有个缺点,“呜呼” 一点劲也没有,(生笑)再来。“呜呼” 要感叹,既要停顿又要“呜呼”。(生笑)“策之……” 读──(生齐读)
师:这就可以了。下面就要准备自己演读,过会儿选三位同学出来在这里演读。(生准备)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三位同学在前面读,三个小韩愈来朗诵你的文章。(三个同学上台,分别读第一、二、三段)
师:读得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 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好,咱们“诵读” 就到此为止。二、四步“积累”加深理解。
第一步叫做听记积累。“听记”,听老师讲解并记录。有这样几个地方要记下来: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 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是指囚犯。不,这里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
第二个地方,是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两个“其” 不是平常意义中的“其”,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或者是“大概”。还有三个很难理解的字,“马说” 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文章的体裁),好像现在的议论文。那么“马说” 就是“说说马的事”,“谈谈马的事”,“议议马的事”。第二个字,“马之千里者” 的“之”,这一个“之” 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千里马”,但是读起来不好听,而“马之千里者” 读起来有韵味,好听,所以“之” 就有“强调的意味”。第三个字,“不以千里称也” 的“以” 字,这个“以” 字注释里没有讲清楚,它说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但没有解释“以”。“以” 在这里作“因为” 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有的地方也把它翻译成“不拿千里马的称号来称呼它”,但就现在的注释来看,它含有“因为” 的意思,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还要注意四个没有注释的词:“故虽有名马” 的“虽”,一般来讲,不把它翻译成“虽然”,而翻译成“即使”,“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的“是”,应作“这” 讲。“且欲与常马等” 中的“等” 是“相同,一样” 的意思,“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安”,“怎么” 的意思。
第二步是辨析积累。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课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状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下面你们做一个这样的活动,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两个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如两个“之”,两个“也” 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要一组一组地找,开始。
(学生在课文中找,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把探索的结果写下来)
师:好,我们再做一个活动,在你认为同形不同义的词上画个圆圈,并用线连起来。(学生画圈连线)
师:现在就开始交流我们的学习所得。
生:“食(shí)” 和“食(sì)”,第一个是“吃” 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通“饲养” 的“饲”。
师:一个“食(shí)”,一个“食(sì)”,形同,义不同,音也不同。
生:“不以千里称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前一个“以” 的含义是“因为”,后一个“以” 是“按照” 的意思。
师:两个“以” 不同,这是第二组。
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
师:好!三组了,还有没有?
生:“策之不以其道” 和“执策而临之”,第一个“策” 是“鞭打” 的意思,第二个“策” 是“鞭子” 的意思。师:四组了,还有!
生:“安求其能千里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其” 不同,第一个“其”指的是“也许,可能”,第二个“其” 指的是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师:这里要注意一下,“安求其能千里也” 中的“其” 还是指的马,“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你再考虑一下。
生:“故虽有名马” 和“虽有千里之能” 的两个“虽”,前一个是“虽然”的意思,第二个是“即使” 的意思。
师:“虽然” 和“即使” 都可以翻译成“即使”,这两个词的词义可以说是一样的。好,再来!
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代千里马”。
师:两个“之” 不同,请坐。
生:“千里马常有” 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的“常” 不同。
师:大家看,又是一组!还有!老师给你们提示一组。“而伯乐不常有” 的“而” 是“然而”,“执策而临之” 中的“而” 则表示两个承接的动作,这两个“而” 也是不同的。还有一组。“千里之能” 的“能” 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的“能” 不同。前一个“能”指的是“能耐”,后一个则是“能够” 的意思。你们看,我们通过这种辨析词义的活动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反之,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相同的词。它的方法就是两两相比,甚至三个相比,四个相比。大家看课后练习的设计,就是这样比出来的。因此你们熟悉了这个操作方法之后呢,自己也就可以编练习了,就能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好,这就叫“辨析积累”。
第三,翻译积累。自己现在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不要读,把它讲成白话文。好,开始讲。(学生开始译说)
第四,背读积累。这篇课文要背下来,背诵课文要讲究科学性。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窍门:首先想一下课文共三段,这是它的三个层次。第一段是亮出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二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摆现象;第三段点出千里马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食马者不懂什么是千里马,点实质,这样就理解了课文大致的脉络。这样还不够,你们记不记得老师说《马说》中有?个“不” 字,那么就要抓住这?个“不” 字来背课文。第一段的圆个“不” 是讲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由于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就不以千里而称。第二段有缘个“不” 字,由于食马者不懂怎么样食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是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最后一段有源个“不” 字,写的是食马者与作者的关系。食马者是那样地不懂得辨别千里马,因此作者非常愤慨。抓住“不” 字来背课文,就比较顺理成章了。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背课文。(学生开始读背)
师:好,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背。(学生开始自由默背)师:好,现在试一下。(学生开始齐背)
师: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背下来了。老师还要讲几句话,这篇《马说》其实讲的不是马,表面写马实则写人。千里马就是那不被重视的人,食马者就是不会用马的人,伯乐就是识马的人,这是一种比喻的写法。整篇文章用“不” 字串起来,通过亮观点,摆现象,点实质,表达了作者呼唤伯乐的情感。作者他不是真的在写马,他是在呼唤知马的人出现!
这一节课,我们从“诵读”、“积累” 两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体味与研讨,学习了《马说》。
4.马说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学法指导:
先阅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疏通文章大意进行理解,再赏析课文内容,逐一弄明白,最后熟读成诵。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有关马的成语和诗句,导入本课。如: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鞍前马后、马踏飞燕
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
现代的杂文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三、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听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教法:引导学生解释划线字词,在此基础上翻译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分析课文内容
〈一〉分析课文第一段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二〉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二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2、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分析课文第三段
1、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2、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3、本段中哪些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六、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吧?说说“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喻指哪些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有才干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嘲讽作用。
七、讨论: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八、各抒己见
1、试谈谈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伯乐:任人唯贤、唯贤是举 千里马:毛遂自荐
2、找历史中的伯乐和千里马
鲍叔牙举荐管仲,助齐桓公称霸春秋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汉朝四百年。
欧阳修慧眼识苏轼,造就一代文豪
胡罗庚发现陈景润,摘得哥德巴赫猜想的桂冠······
3、做自己的伯乐
孔子游说列国,不被重用,转而聚徒讲学,成为一代宗师。吴敬梓屡试不第,继而写作,终成大文豪。
九、反馈练习
1、指出句中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2)食之不能尽其材(3)其真无马邪
2、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十、拓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5.师说教案 篇五
澄迈中学 肖独林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句式特点。教学难点
学习有破有立的论证方法,能运用正反对比说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2、熟读课文,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唐宋古文“文以载道”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感受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2.教师PPT正音:
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
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①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三、理解课文
(一)、诵读课文,对照翻译理解全文。
(二)、完成课堂作业,掌握重点词句,夯实文言基础。
(三)、讨论订正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论证结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2.掌握“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3.背诵课文,体会作者针砭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说理论证、正反论证。
4、齐背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这段文字运用的正反对比论证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4、齐背第二段。
5、拓展练习。
古代的先民,茹毛饮血,民生维艰;当今的我们,智识发达,衣食无忧。因此,社会在于发展进步,文明在于革故鼎新。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是什么论证?与第一段关系是怎样?
明确: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3、齐背第三段。
四、分析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五、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
总结语: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附一:【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 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附二: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6、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7、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
1、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5、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3、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9、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0、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11、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名+形)
8、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五、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6.师说教案 篇六
本文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从师原则,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以教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第四段,点明写作缘由。
7.师说教案 篇七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3、阐述本文写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明晰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阐述韩愈所论述“谦虚好学、尊师重教”的思想。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这里针对第二课时设计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2min)
切入文本,直接导入。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大家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那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全文,来加深我们的学习的记忆,同时请同学们在诵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从文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10min)
问题不难,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三、深入文本,讨论研习(30min)
【问题二】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想想看,有哪些原因?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虽然说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部分与李蟠相志同道合的人,而韩愈正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所以才以李蟠为他们的代表来写这篇文章的。也就是说,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的原因在于阐发“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的意义
【问题三】这里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学习之道,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一、三两段,分组讨论“韩愈是如何认识古人从师之道呢?在课文里有哪些体现?”
好,接下来我们先分析第一段,在这里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有哪些方面的缘由呢?(根据原文概括回答)
【明确】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同样的,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又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无常师
【问题五】作者是如何论证古人学习无常师这一观点的?
【明确】举圣人从师却无常师的范例) 行:孔子师老聃等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同时引用圣人孔子的话,称为引用论证
【教师点拨】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六】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艺术特色鉴赏】
1、顶真手法(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种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8.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篇八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
2.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马说》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1)相马故事导入。
教学活动2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初读课文,明确字音、语气、节奏。(幻6)
(2)自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初译课文 ,学习字词。(幻8-12) 教学活动3 3. 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幻13、14)
教学活动4
4.再读课文,合作探讨(幻15)
(1)指读第一段,研讨回答 = 1 GB3 ① - = 3 GB3 ③ 问
= 1 GB3 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2 GB3 ② “伯乐不常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3 GB3 ③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
(2)指读第二段,研讨回答 = 4 GB3 ④ - = 6 GB3 ⑥ 问
= 4 GB3 ④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 5 GB3 ⑤ 用反问句,表达强烈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食马者愤怒谴责,对千里马的痛惜之情。 = 6 GB3 ⑥ 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3)指读第三段,研讨回答 = 7 GB3 ⑦ - = 9 GB3 ⑨ 问
9.我想对你说教案 篇九
这板块是以“我想对你说”为题进行表达。题目限制了要以第一人称来写,“说”是文题的重点,“你”是指“我说的对象”。文章要交待清楚要说的内容,至于通过这一内容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文章已有确定,即在《圣诞老人的礼物》这篇文章的理解上,选择最想交流的人物,给他(她)写一封信,针对这个故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小女孩,收到礼物后给“圣诞老人”写封信。
要写好这个题目,关键是确定好中心和选好要交流的人物,“要说的”必定是自己的肺腑之言,这样才能感人,因此“说的”一定不能是平平常常,无关痛痒的话。要想写好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对谁说,由自己定。文章的内容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话,表达出真情实感。先想一想,最想对谁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说些什么心里话。写的时候,要注意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写完以后读一读,看看是不是把要说的意思说清楚了。如有不妥当的地方认真加以修改。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和巩固写信的格式。
2.加深对《圣诞老人的礼物》这篇文章的理解,从而选出最想交流的人物,针对这个故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学会换角度表达。如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小女孩,如何给圣诞老人写封信。
4.指导学生学会针对课文的内容,有序有理地表述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自己特别想对文中人物说的话写出来。写完之后修改。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有序有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圣诞老人的礼物》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引出内容:我想对你说。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自读作文要求。
课文中的人物都生活在遥远的国家,请你给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人写信,把你最想说的话表述出来。或者,你就是文中的小女孩,受到礼物后,你给“圣诞老人”写封信吧。
读后学生自己表达:写什么题目?要达到什么要求?
(学生说,教师板书)对谁说什么怎么说
(三)、解决“对谁说”
你想对谁说内心话呢?学生说后,自己到黑板上书写:大胡子叔叔、小女孩、小女孩的妈妈……
(四)、解决“说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自主讨论;
3、个别发表,学生评点
学生板书:表达敬佩之意,评价人物的高贵品质,表达感激,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感受……
(二)、解决“怎么说”
1、范文引路《大胡子叔叔,我想对你说》
2、讨论:结合范文讨论,写这篇文章应注意些什么?
人称语气(看对象说话;看内容说话)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三)、复习书信的格式: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落款
板书设计:
我想对你说
书信格式:称呼(顶格)
问候语(另起一行,空两格)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
祝福语(此致:另起一行,空两格 敬礼:另起一行,顶格)
【unit1视听说教案】推荐阅读:
新世纪视听说教案03-08
unit5视听说教案讲稿04-26
实用英语视听说教程3教案01-24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06-19
师说教案11-05
有话好好说教案02-10
师说教案说课稿04-14
九年级语文雨说教案06-23
表格式的马说教案07-06
23马说教案部编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