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

2025-07-0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10篇)

1.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 篇一

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欣赏几副风景画,等到放完这几幅画,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

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2分20秒左右)

⑶ 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三、(一)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要求注意读音(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 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a、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课件展示)

3、学生按以上要求自由朗读全文。(二读)

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5、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读准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6、全体同学齐读课文(三读)。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课文朗诵FLASH(3分15秒),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四、品读赏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课文基本知识教授和翻译(20分钟)(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2)第一段翻译与评点: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流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木,芳香的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很是惊异。又继续前行,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意境。(3)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4)翻译技巧的指导:

(a)翻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们现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所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

(b)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

(c)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去翻译。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d)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3、落实全文翻译并逐段评点(1)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帮助指导。(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并建议学生不要借助翻译资料书,以免养成依赖资料书的习惯。)(2)合作小组完成后进行翻译接龙活动,比比哪个小组翻译最准确最完整。(课件展示评点)

4、中心和写法总结

中心: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反映作者对上古大同社会的憧憬。

师结: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赋税,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朝代的更替,远离外界的干扰,桃源醇厚,世事如幻,这不就是陶渊明心中的乐土吗?

五、知识归类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得:此处义为“看到”,今义,用为助词 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7.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三)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③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休息,动词)

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寻找,动词)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②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

①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杀两尉)(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四)同义词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怡然自乐

欣然规往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类判断)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语)②便舍船,从口入(句前省略主语“渔人”)③初极狭,才通人(句前省略主语“山洞”)④问所从来(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⑤便要还家(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六)精华集萃

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世外桃源

是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战乱和没有“王税”的社会.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2.鸡犬相闻

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桃花源记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件展示)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学生谈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教师理解注释(1)都:唐时的京城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赏析: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师结:桃花

——

迷茫虚幻的美好

桃花梦 ——

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课件展示)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这里自然环境清幽,人们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这里没有烦恼,没有沽名钓誉,他们一直在寻找着,却无一例外地失望了,因为人间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仙境,今天我们把这样的仙境叫做“世外桃源”,“桃花源”

——(课件展示)它得名源于1600多年前的一篇散文和一首诗歌,这就是《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

(板书“梦” “桃花源”)

二、赏读课文

(一)自由朗读,思考完成(课件展示)①渔人“缘”溪行走的路程„„忘

②渔人遇到桃花林的路径„„

心 ③渔人出桃花源后的路途„„

志-----迷

(二)拓展

1、《桃花源诗》(课件展示)

原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2、插入视频歌曲《梦入桃花源》(课件展示)高悬瀑布远叠山

动听雀鸣静听蝉 不知松竹谁先绿 难辨水天哪最蓝 忽逢桃花岸 白云裹红团 牧笛惊花雨 花蝶戏流泉 忽逢桃花岸 白云裹红团

桃花源头随梦远 忽在天际忽眼前 桃花源 桃花源 梦入桃花源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梦入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梦入桃花源

桃花流水 福地洞天 梦入桃花源

日照小村 月照田 午伴茶神 暮醉仙 不说桃花几时去 只见小姑又红颜 眼含星点点 腮挂霞片片 风吹红裙动 深秋花依然 眼含星点点 腮挂霞片片

桃花源头随梦远 疑是天上留人间 桃花源 桃花源 梦入桃花源

红树青山 斜阳古道 梦入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梦入桃花源

桃花流水 福地洞天 梦入桃花源

3、【关于陶渊明】(课件展示)

陶渊明少时就有“猛志逸四海”的大志和“大济苍生”的愿望。①孝武帝年间,出任江州祭酒。因出身受人轻视而辞官。

②隆安四年,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但他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辞职。

③元兴三年,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起初对刘裕的功绩抱很大期望,但不久对官场黑暗感到很失望,于是辞职归隐。④义熙元年,任建威参军,不久辞职。

⑤同年秋,叔父介绍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不满官场黑暗,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注]

逸:超过。

/

济:救助。

/

苍生:老百姓 归 园 田 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教师板书:理想破灭的苦痛

归隐田园的无奈

【现实图景】

①义熙七年,江州刺史刘毅上表陈述当地状况:

江州(陶渊明故乡,今江西九江)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战事紧迫,社会混乱),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尽)力竭,无以至此。

——《晋书·刘毅传》

② 《宋书·武帝本纪》:“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朝廷律政松弛),权门兼并,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

③《宋书·荆州蛮传》:“宋民赋役严苦(赋税严重,百姓艰辛),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荒野之地)„„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三、我想对陶潜先生说

陶潜先生,你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年少即有济世猛志,不幸生逢乱世之时,彭泽县令太窝囊,潇洒转身向田园,生存不避艰辛,艰辛不失自我,你用淡定与从容,将朴素的田园显现为风光,将平淡的生活提升出诗意,将人生的理想具体化为那个芳香四溢的桃花源,从此每一个彷徨迷惘中的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课堂小结

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五、教师寄语

今天,叫桃花源的地方很多,湖南的常德、湖北十堰、安徽、台湾、重庆等地都有桃花源,陶渊明所所述的桃花源究竟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尚有争议,真正的桃花源也许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同自己进行一场较量、一场抗争,我愿同学们多采撷古仁人的崇高,多汲取古经典的情怀,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2.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 篇二

种子植物 第二节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子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划分依据。本课还安排有一个学生实验,一个观察与思考,二组讨论。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 .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3

.识别校园或本地公园内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4 .通过认识本地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5 重点难点.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1分的功能,种子的结构是本章的关键,它阐明了种子是形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学生只有了解双子种子中具有将来发育成幼苗的基本结构——胚;成下一代植物体的基础,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才能理解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原因,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培养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能力。2.实验的顺利进行,玉米种子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因为:玉3很难分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易观察;米种子的子叶有一片且很薄,开,不容易观察。.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4

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媒体.通过调查,了解初一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具备的相应能力,学生学习生物1

知识的兴趣,从而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具准备:①实物投影仪、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培养皿、解剖针,镊子、2刀片、放大镜、滴管、稀释的碘液。②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外形和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 构的剪贴图③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装置。1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学生准备红色、黄色、绿色、黑色水彩笔各一支。3组,分别调查家乡植物种类,每组绘制一种家乡常见植物(代表一类5.课前将学生分成4 植物)的头饰,以备课上使用。,浸湿后以备课上使用。.学生课前采集五种以上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其中必须要有松子)5 课时安排: 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起承上启下 回答并在黑板上列出简表。玉米种子结构内提问有关菜豆、回顾上节 的作用 容 实验培养学生运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种子,并使学生的认识从局部点拨指导,观察其它用所学知识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分上升到整体,从个别上升到一

种子结构解决实际问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种子结般,类,发表自己的看法。构的完整概念。题的能力题,并2培养学生交、P82 1分组讨论: 指导小组内展开讨论 分组讨论流与合作的将答案填在书上,根据观察实

表达交流分组讨论并列表比验的结果,能力较(自己设计表格)单、双子在班级交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3.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 篇三

儒森汉语对外汉语教案我的汉语教室第一册第二课1,2课时

第一册 第二课: 你是英国人吗?(第1-2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自我介绍。 对于基本陈述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的学习。   教学重点:我叫…… 我是……人 ……吗? ……也……   教学难点:基本句型 人称代词   教具准备:图片-国旗,职业(见附件)      (120 分钟)   时间 教案 板书 5 话题导入:(对外汉语教案) T: Ní hǎo. Ss: Ní hǎo. T: Bobby, where are you from? Sb: I am from America. T: So, you are American. Crystal, where are you from?  Sc: I am from China. T: So you are….. Sc: I am Chinese. Today, we will learn lesson 2 in book 1. (Read the topic)           …… rén 10 国家+人 (词汇拓展):(对外汉语教案) Good, in English, we have country and nationality; In Chinese, we just need to + rén followed by the country name, it becomes the nationality.  “Rén” means the person/people. For example, Candy is from zhōng guó,I am zhōng guō rén. 通过对图片中国家名称的学习,来拓展对…人的学习。拓展6-8个常见国家名以及学生的.国家拓展。 注意:国家名分为三个group,尾音为“国”的,中英差别很大的, 和音译的。 Zhōng guó  Yīngguó  Měi guó  Fǎguó  Hán guó   Rì běn+ rén   Ruì shì   Yì dà lì jiā ná dà    Shàng hǎi  Běi jīng 10 利用图片对于国家和人的练习,重在让学生熟悉国家名称以及国籍的说法。 T: rì běn (show the picture of Japan) S: rì běn rén ……… 15 基本陈述句型讲解(对外汉语教案) (Basic sentence structure) 中文的主谓宾句型,表示陈述。 Subject + Verb + Object. 专属名词(personal nouns)前要大写。 对于“你,我,他/她/它”人称代词(personal pronouns)的简单介绍. 并让学生练习。 Zhōng guó  Yīngguó  Měi guó  Fǎguó nǐ Hán guó  wǒ shì tā Rì běn+ rén  Ruì shì   Yì dà lì jiā ná dà    Shàng hǎi  Běi jīng S+V +O 15 基本否定句型的讲解:(对外汉语教案) (Negative Sentence) 注意:“不”否定词(privative)的位置,在BE动词前面。和英语中NOT的位置不同。并让学生练习。   注意:“不”字的变调。 当“bù”遇到第四声的音节,需要变成第二声。 E.g. bú yào, bú shì Zhōng guó  Yīngguó  Měi guó  Fǎguó nǐ Hán guó  wǒ(bú)shì tā Rì běn + rén    Ruì shì   Yì dà lì jiā ná dà    Shàng hǎi Běi jīng 5 课间休息(对外汉语教案)   10 复习(对外汉语教案) 学生进行替换联系,每个人发一张图片,并根据图片说出自己是哪国人, 不是哪国人. e.g. wǒ shìMěiguórén, wǒ bú shì Hánguó rén.   10   疑问句的拓展 (对外汉语教案) ……m?(General question)  ….. m? Means a general question, and it will add the end of the statement. No need to chang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but just add at the end of it.    疑问句的回答:1. 肯定回答(positive answer) :shì,wǒ shì……。  2.否定回答(negative answer):bù,wǒ shì……      Zhōng guó  Yīngguó  Měi guó  Fǎguó nǐ Hán guó  wǒ (bú)shì tā Rì běn+ rén +m?  Ruì shì   Yì dà lì jiā ná dà    Shàng hǎi  Běi jīng   shì, wǒ shìMěiguórén. búshì,wǒ shìMěiguórén 15 对话的替换练习。(对外汉语教案) T: nǐshì Zhōngguó rén m? S: shì, wǒ shìZhōngguó rén.   T: nǐshì Rìběn rén m? S: Búshì, wǒ shìZhōngguó rén. 15 问句的拓展: (对外汉语教案) 向学生拓展基本的问句(四格问句图)。 1. …….ma? =V. + bù + V./ Adj. + bù + adj.都是 YES OR NO question.   2. E.g. 好不好,吃不吃,难不难,是不是,(*有没有)   3. …..呢?有两种意思,一种是 “你呢?”,另一种表示地点如:“我的笔呢?”   4.疑问代词的问句   1. …….ma?   2. V. + bù + V. Adj. + bù + adj. 3. ………..ne? 4. 特殊疑问代词 shén me(什么) nǎ lǐ(哪里) shén me shí hou(什么时候) shuí(谁) zěn me(怎么)  nǎ 括ǎ哪个)   10 总结(对外汉语教案)      更多对外汉语教案登录儒森汉语网站www.mandaringarden.org/chinese

4.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 篇四

教材简介:

《画风》一课讲述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在画画时,宋涛提出画风的想法,在赵小艺的启发下,他们互相激励,用不同的方法描绘出了风的样子。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本文对话较多,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学目标:

1、会认七个生字和与生字有关的词语。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画一幅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巧设悬念

1、孩子们,你们喜欢画画吗?请把你课前画的一幅画拿出来,我们一同欣赏,好吗?

瞧,这朵花真美,你怎么没把香味画上?这只小鸟一定叫得很动听,你怎么忘了把声音画出来?

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怎么画?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不能画呢?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几位会画风的小伙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问题与伙伴共同研究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电脑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式认读。

(2)电脑出示生词,指名读。

(3)游戏《找宝》,学生一人读字音,其他人从字卡中迅速找出生字。

3、这些字真调皮,它们又都跑到课文里去了,请你再读一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围绕字的音、形、意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

三、抓住重点,精读课文

过渡:三个小伙伴正画得起劲,这时,宋涛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画风?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经过动脑思考,他们都想出了自己的办法。

1、你喜欢谁画的风?选你喜欢的小朋友仔细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2、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1)课件演示图画:飘动的红旗

赵小艺在飘动的红旗上画出了风,此时她的心情怎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写赵小艺的句子吧!

(2)宋涛看到赵小艺的画,恍然大悟,因为他看到了风,陈丹也会画风了,他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高兴地读一读写宋涛和陈丹的句子吧!

课件分别演示: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转动的风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在赵小艺的启发下,也学会了画风的过程,认识了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造。

四、分角色朗读,锤炼语言

1、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28自然段。

2、指一组较好的在全班表演,其他同学从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评价,教师适机点拨。

设计意图: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课堂的气氛更活跃。

五、动手实践,拓展思维

赵小艺、陈丹、宋涛三个小伙伴把摸不到、看不着的风画成了美丽的图画,那么你们会画风了吗?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看谁最聪明?

1、说一说,你想怎样画风?

2、画一画,把说的内容画出来。

3、比一比,谁画的风最美?开办一次小画展。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手脑活动的完美结合。

六、小结:

5.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 篇五

教学内容:完成写好钢笔字和读读背背。课时目标:

1、写好钢笔字(“返、越、处”三个字)注意写好捺画。

2、进行读读背背。教学进程:

一、写好钢笔字。

1、看看写的字。(“返、越、处”三个字)要注意什么?

2、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势。正确把握三个字的捺画起笔走势。

“遮”字一捺走势平缓;“越” 字一捺比“遮”陡;“处”字一捺更陡。

4、教师边指导边范写。

5、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描红、仿写。注意写字姿势。

二、读读背背。

1、熟记8个成语。

(1)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

风云变换: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2)指导记忆。

2、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介绍: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杂兴》非常著名,今天一起来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2)引导学生看图,并借助图画读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大致体会诗的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3)小结: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也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不会帮助织布,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

(4)根据诗意,指导学生熟读背诵。(5)自由练背,指名背,齐备。布置作业:

1、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诵读。

6.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 篇六

2、了解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互惠互助的事。

3、激发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动物之间互惠互助?

2、这三组小动物的故事很有意思,让我们先来学习蜜獾和导蜜鸟的合作情况。

二、讲读第二段:

1、蜜獾和导蜜鸟在什么事上互助呢?打开书,请一个同学读第2自然段。

2、它们合作捣毁蜂巢,各自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3、这就是它们互惠的一面,那它们怎样互助呢?

4、导蜜鸟凭什么能发现野蜂的巢?

它又怎样传信号给蜜獾呢?

5、蜜獾得到信号后怎么做呢?

6、导蜜鸟目光敏锐,能发现蜂巢,蜜獾听觉灵敏,能听到信号,去捣毁蜂巢。它们配合默契,真是太聪明了,让我们齐读。

7、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找到小伙伴,表演一下导蜜鸟和蜜獾的互惠互助。

8、谁愿意来表演?

9、太精彩了!了解了蜜獾和导蜜鸟的合作,你们还想了解谁和谁的互惠互助?

10、请大家按自学要求再次合作。

11、小小组学习。

12、交流:

(1)请研究海葵虾和红海葵互惠互助的同学来汇报一下。

(2)还有谁想补充吗?

(3)女生齐读。

(4)凶猛的鳄鱼和千鸟之间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5)哪一句体现了它们的互惠互利?这里的关联词和本文哪一组关联词意思相同?

(6)它们更为有趣的地方表现在哪里?指名读。齐读。从只要&&就&&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两句话生动地表现了鳄鱼和千鸟的亲密关系,这比前面的事例更生动。

(7)男生读。

(8)谁来补充介绍一下。

13、小结: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从中得到了好处。

三、拓展知识:

1、大自然奥秘无穷,互惠互助的小伙伴还多着呢!汇报一下你课前收集的例子。

2、小结:是呀,关心就是关心他人,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我们在互助时肯定能互惠。

在众志成城,共抗非典的时刻,我们更应学会合作,学会奉献!

四、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将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7.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 篇七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热、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读秋天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被艺术化了的语言。教具准备:收集树叶或者图片(如银杏叶),录音机,磁带,课件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略)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导语:同学们,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雷雨的洗礼,秋雨姑娘又象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是美好的,神奇的,又是令人陶醉的。

二、动情朗读,感受美景

1、师:你喜欢《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吗》?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读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一下,好吗?

2、学生有选择地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3、组织学生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总结优点,指出不足,并提自己的建议)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1、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同桌交流,再指名汇报,师适时板书:颜色、气味、声音。)过渡:好,同学们,现在你是想看看秋雨的颜色,闻闻秋雨的气味,还是听听秋雨的声音呢?

2、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书后的收获。

3、组织学生班上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朗读体会。师:喜爱秋雨颜色的小朋友,你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1)学生读文汇报,其他补充回答。师:秋雨的颜色可真多呀!你们看!(2)可见展示:(填一填、读一读)

()的银杏树()的枫树()的田野()的果树()的菊花

(3)口头练习填写,指名读,齐读。

师:秋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是——(生:五彩缤纷)那么,你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词语的含义。

师:你喜欢秋雨的颜色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被艺术化了的语句)(5)学生汇报,师随机出示下列句子,并知道朗读、品味。黄黄的叶子象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风的凉爽。师:秋雨不仅有好看的颜色,还有好闻的气味,谁闻到了?(6)生读文或口述。

师:秋天的雨还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人们——(生:冬天到了)还有谁也听到这个消息了?

(7)师引读第四自然段。(8)拓展:你还知道那些动物植物也在准备过冬呢?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同学们,喜欢秋天的雨吗?(说说喜欢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丰收、欢乐)

3、学生合作,配乐朗读全文。(钢琴曲《秋天的私语》)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景数也数不完,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到课外去寻找吧!

4、自选作业:

(1)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3)和爸爸、妈妈一起秋游。

五、板书设计

颜色:五彩缤纷

秋天的雨 气味:香香甜甜 丰收、欢乐

8.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 篇八

复习巩固生字新词,指导写好部分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字词卡片。

2、朗读课文。

3、指名背诵。

二、拓展延伸,发展语言

汇报交流自己从课外收集到的有关动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自己描红。

2、你觉得哪个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虎:第五笔是横,不是撇。

雀:偏旁是“隹”。

鹿:第四笔是横折,第五笔是竖。

斑:左中右三个部分要写得紧凑。

3、学生再一次进行描红联系。

4、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5、反馈。

展示学生的作业,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师( ) 星( ) 代( ) 机( )

狮( ) 猩( ) 袋( ) 虎( )

二、查字典。

生字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页码

三、扩词。

斑( ) ( ) ( )

9.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 篇九

时教案部编版

日月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篇韵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能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为使学生体会读韵文的快乐,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促悟——读中识字——再读再悟”的模式,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对会意字的认识从朦朦胧胧到逐渐清晰再到豁然开朗,完成这一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引起学生对学习会意字的兴趣,激发其探究会意字的欲望,进而培养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字卡、词卡。

2.准备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教师引言:这是什么?古人根据太阳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这是什么?古人根据月亮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古人不仅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出了象形字,还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造出一种非常有趣的字——会意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演示:日和月合到了一起。

3.教师导学:看,光芒四射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新字,你们认识它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通过复习象形字,引入会意字,可以激起学生对汉字的探究欲望,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探究的基调。

二、以字引文,兴趣读文

.认识“明”字。

导言: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个字?

教师指名读,强调“明”是后鼻音。

教师导学:日是光芒万丈的,月也是明亮的,两个字放到一起组成的新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看猜想生字“明”的意思并互相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给“明”组词。

预设:光明、明亮、明白、明朝……

2.读文感知。

过渡:看,日和月相处得多友好呀,“日”总是让着“月”,“月”总是伴着“日”,多棒的组合啊。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许多像“明”这样的字,让我们翻开书看一看吧,它们都藏在《日月明》这一课里。

教师范读韵文,学生指字跟读。

引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齐读韵文。

男女生比赛读。

教师导学:同学们把字音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你们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教师导学:看到你们无论怎么读都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咱们来合作读,好不好?老师读日月——你们接。

教师导学:看到你们现在已经能把韵文读得这么正确、流利,我想增大些难度,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看,没有了拼音,你们能准确地读出韵文吗,先和同桌读一读。

设计意图:借助生字“明”的教学,依托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反复地读文,从读准字音、正确读文再到流利读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逐步让学生感知会意字的特点,加深对本课生字的记忆,为接下来学习会意字做好铺垫。

三、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学习会意字“尘”。

教师导学:同学们,你们真棒,生字宝宝很佩服你们,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

多媒体出示:“小”和“土”。配图:小小的灰土。配音:同学们,猜一猜,我们两个组合在一起是什么字?

教师导学:想一想,怎样才能记住“尘”字?

预设:

生1:我是这样记住“尘”字的:“小小的土”就是“尘”。

生2:我能给“尘”组词:尘土。

教师引导学生给“尘”组其他词。

预设:

生1:灰尘。

生2:粉尘。

生3:扫尘。

2.学习“木”“林”“从”“双”。

多媒体演示:先出示一棵树,再出现一棵树。

导学:这是什么字?你们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这是“林”字,一棵树是“木”,两棵树就是两个“木”。书上说“双木林”。

生2:我能给“林”组词:树林、林海、林区。

导学:你是怎样记住“从”的?

生:我用“想一想”的方法。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就是“从”。

你是怎样记住“双”的?

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双”,两个“又”就是双。

生2:一双手。

生3:一双鞋。

3.引导学生小组内学习“森”“众”。

多媒体依次演示:三棵树成上下排列的图案;三个人成上下排列的图案。

教师引导学生猜字、弄清字义、组词。

4.学习“心”。

导学:这些生字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可是有一个字还没有出来,很着急。快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预设:我用妈妈教的谜语记住了“心”:锅里煮三个豆,跑了一个,蹦了一个,锅里还剩一个。

5.初步感受会意字的特点。

教师导学:同学们记字的方法可真多,老师认为你们真棒。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字,看看它们的构字方式与意义上有什么联系。

教师介绍会意字:像“明”“尘”这样,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的字就是会意字。

拓展:同学们找找本课中还有哪些字是会意字。

预设:

生1:我找到了,“林”就是会意字。

生2:“从”也是会意字。

生3:“森”也是会意字。

…………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10.小学语文辅导教案(1-2课时) 篇十

1、在反复认读中,识记8个字,认识偏旁扌、氵、火。

2、在识字过程中学会正确朗读本课的词语及课文。

3、在看图说话、朗读课文中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学会尊敬父母。

●●预设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8个生字。

难点:认识8个生字,掌握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师一套,四人小组各一套词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你在家里做些什么事?

2、活动:摘苹果

秋天到了,果子熟了,农民伯伯请你帮他们摘果子,愿意吗?

(做摘果子游戏,复习熟字:服、书、话、爸、妈、我、他、水、了)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3课《在家里》,要求学习更多的生字宝宝,有信心学好吗?

一、看图说话,认读生字。

1、(出示客厅的课件)引导学生看图说话,随机贴出八组词语,认读词语。

①你觉得这儿可能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在相应位置展示八组词语,并适当介绍,如:沙发是用什么做的?你见过哪些沙发?

②自由读词,圈出生字(会读的读给同桌听,不会的可以拼拼拼音)

③学生充分读后反馈:

a、指名读一读,集体正音。(其余小朋友认真听,你能听出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你当小老师帮他指出来)

b、你最有把握读好哪个词,请你站起来读一读。(以开火车形式)

c、这么多词语都在小组长的信封里,赶快拿出来,小组里比赛读一读,看谁又快又正确。

小组比赛读词,教师巡视。

d、小组推荐代表比赛读词。

2、识记生字。

①指名认读生字。

②认识偏旁:氵、扌、火、日

这几个偏旁在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生字宝宝中,你能找出来吗?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沙、报、灯、晚。

③想一想,你认识的字里有没有带这些偏旁的字?

小组交流,汇报。

④你有更好的办法记住其它字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或找朋友识记。

3、巩固识字

小朋友真了不起,这么快又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宝宝,圆圆见大家学得这么认真,这么棒,就想邀请大家去她家玩。你们想去吗?不过路上可不太好走,有很多生字宝宝拦住了路,得叫出它们的名字才准过去,我们一起加油吧!谁愿意第一个走?

指名认读集体认读

二、学习短文

1、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到了圆圆家。(课件:课文插图)你看到什么样的一幅情景呢?

a、指名说图意。

b、他们一家三口是多么开心快乐啊!让我们听听圆圆自己是怎么自我介绍的?

c、听录音。

2、圆圆说得多好!让我们翻开课文,赶快也来学着她的样儿读一读吧!

①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文(或请教同学、老师等)

②谁想来试一试,读一读?(教师应充分肯定,多鼓励)

③师范读。(小朋友刚读得那么认真,我也起来试一试,听听我读得怎么样,行吗?)

④齐读。(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得好,可以照自己的方式读;如果觉得老师读得好,或是圆圆说得好,就学学他们的样儿。)

三、拓展

1、学了一节课,小朋友也休息一下了,我们来猜谜语吧!

出示:老大天天演戏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电话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基层组织建设年解难题办实事工作总结下一篇:古代名著的歇后语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