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为话题作文(精选18篇)
1.发现为话题作文 篇一
我对一些事物总有好奇心,会感觉它们新鲜、神奇。因此,我问父母的次数很多。但是,比较来说,我还是喜欢自己发现秘密,如下面的小故事。
一天,我在一个通知上发现了一个单位——cm3。我知道cm是长度,cm2是面积,那么cm3应该是体积了。我想:体积我还没学过,不过,这一定十分有趣!就这样,这二个字再次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我揭秘的第一步是思考。但是体积我既没学过,以前又没思考过,这对我这个新手有十分大的困难。我怎么想怎么思考,还是一筹莫展,连用什么运算符号都不知道。突然,一个公式浮现在脑子里:长×2+宽×2+高×2。我就以9为长,8为宽,2为高,算一下,结果等于38,还没面积大。哎!我实在没办法了,就用第二招——实物观察。我拿起语文书慢慢地仔细地观察,过了一会,我脑子里好象有点什么启示了,我继续看下去,突然想到高多少厘米,就有几个厘米的面积。我的新公式为:长×宽×高,因为面积是长×宽,拿面积×高就可以了。我把这个公式告诉父母,他们点点头。这样,中学才学的东西被我攻破了,我终于发现了体积的秘密。
这个新发现让我高兴不已。看来,没学过的东西并不是不会的东西,只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2.发现为话题作文 篇二
微博是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产物,作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它具有内容生产便利、信息传播迅速和数据实时海量等特点。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到目前,其注册用户数已超过2. 5 亿,每天有接近1 亿条的消息发布,内容从个人日常生活琐事到具有历史性影响的重大新闻,无所不有。这些数据包含丰富的信息,为信息探索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1]。
微博热点话题,是由大量用户针对具体事件或者观点的讨论而形成,内容多与突发新闻事件相关。热点话题发现能降低信息过载的风险,改善用户信息获取的体验。比如,帮助记者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或者为普通用户推荐感兴趣的话题; 或者应用于话题排行榜等服务。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热点话题发现技术[2,3],使用高频关键词描述话题,选取包含微博数目超过一定阈值的话题作为热点话题。该技术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 第一,关键词难以准确概括相关热点话题。比如在热点话题“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多数分词软件没有收录关键词“天宫一号”,导致无法正确分词。ICTCLAS软件( http: / / ictclas. org / ) 的切分结果为: 天宫/ n 、一/m、号/ q,单凭这三个独立无序的关键词无法准确表达热点话题的内容。第二,热点话题选取方法未充分考虑微博平台的特点,不利于用户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影响了热点话题发现的效果。微博平台的传播途径和关注结构,决定热点话题的形成因素,不但包括话题本身意义大小,还包括话题传播者的影响力。因此,只根据微博数目来选取热点话题是不够的。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最长公共子串和维基百科知识,提出了一种基于主题词的中文微博热点话题发现方法。话题本质上是重复出现内容的高度概括,高频最长公共子串往往是短语,比关键词更能准确描述话题,可作为话题的候选主题词。但是,高频最长公共子串,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字符串。考虑到维基百科的知识能够比较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有助于改进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4,5],因此本文使用维基百科知识筛选高频最长公共子串,得到主题词集合。在此基础上,根据主题词共现频率,对其聚类以发现话题,并按照话题能量大小,选取最终的热点话题。
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3 个方面:
1) 结合最长公共子串和维基百科知识,检测主题词;
2) 对主题词进行聚类以发现话题,并按照话题能量,选取热点话题;
3) 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发现热点话题。
1 相关工作
热点话题发现多采用向量空间模型。文献[2]提出了一个Twitter爆炸性新闻发现与跟踪的方法,并设计了Hotstream系统,对Twitter中爆炸性新闻进行收集、分组、排序与跟踪,提供给系统使用者。Twitter Monitor系统[3]能够实时识别微博的话题趋势,对话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的描述。
借助其他领域模型,结合微博自身特点,是热点话题发现研究的新方向。文献[6]介绍了一种基于时序和社会关系评价的Twitter热点话题检测方法,其思想是: 在一个适当的时间段内,如果一个话题可以被广泛地检测且在此之前很少出现,那么该话题在此时间段里是新热点话题。在具体检测过程中,根据Aging理论,为关键词建立生命周期模型,选择相应的高频关键词集合,作为新热点话题。Labeled LDA模型[7],把Twitter内容映射到substance、style、status和social四个维度,利用该模型对用户和tweets按照话题进行区分,缺点是模型复杂,计算量大。文献[8]认为单一主题事件的大量信息发布,与早期的讨论明显不同,可从中发现新话题,采用词典学习解决新话题识别的问题,提出一个基于检测和用户产生内容聚类的两阶段方法。
国内针对微博的研究较少。基于LDA的微博生成模型MB-LDA[9],综合考虑了微博的联系人关联关系和文本关联关系,辅助微博的主题挖掘,采用吉布斯抽样法对模型进行推导,在挖掘出微博主题的同时,还能挖掘出联系人关注的主题。文献[10]提出一种中文微博新闻话题检测的方法,即在线检测微博消息中大量突现的关键词,综合考虑其词频和增长速度,构造复合权值,用以量化关键词作为新闻主题词的合适程度,并将它们进行增量式聚类,从而找到新闻话题。该方法基于ICTCLAS分词软件,只能找到部分主题词; 并且检测效果依赖计算参数值的选取,稳定性和自适应性较差。
2 基于主题词的微博热点话题发现
热点话题发现依赖主题词的检测以及话题能量的计算。本文的方法包括3 个步骤: 首先,获取微博数据的高频最长公共子串,作为描述话题的候选词项; 其次,利用维基百科知识,对候选主题词进行筛选; 最后,对主题词集合进行聚类以发现话题,并按照话题能量大小,从中选取热点话题。
2. 1 基本概念
表1 列出了本文所使用的主要符号及其说明。
本文涉及的术语定义如下:
定义1 高频最长公共子串。在D中频繁出现,且频率超过设定阈值的最长公共子串。
定义2 主题词。在D中用于描述某个话题的关键词或者短语。
主题词必然是高频最长公共子串,但是高频最长公共子串,不一定是主题词。两者紧密联系,但有所区别。
定义3 微博流行度。在特定时间段中,微博被转发次数forward( di) 和被评论次数comment( di) 的累加。
定义4用户权威度。在特定时间段中,用户粉丝数目fans( ui) 与关注用户数目follow( ui) 的比值,加上用户被提及次数at( ui) 与发表微博数目weibo( ui) 的比值。
定义5 话题能量。在D中与该话题相关的所有微博能量累加,其中单条微博能量是微博流行度和用户权威度的乘积。
话题能量反映了其社会影响力,提供了相应的量化评估标准。
定义6 热点话题。话题能量超过设定阈值的话题。
热点话题与普通话题相比,参与讨论的用户更多,传播范围更广。具体体现在文本内容上,其微博流行度更高; 而从发布行为来看,其用户权威度更大,使得话题的影响力越大。
2. 2 高频最长公共子串获取
主题词是热点话题发现的关键,高频最长公共子串则是主题词的候选。本文设计FLCS算法,用于获取微博数据集合的高频最长公共子串集合,作为候选的主题词集合。FLCS算法包括3 个步骤: 1) 设置构建候选的主题词集合E的最大迭代次数MAX_ITERATION。在每次迭代过程中,随机抽取D中任意两条微博di和dj,借助LCS算法得到它们的最长公共子串,对于符合长度范围[MIN_LCS,MAX_LCS]的,统计其文件频率并加入E中。2) 对于E中所有候选的主题词,按照文件频率由大到小重新排序。3) 遍历E中所有候选的主题词ei,如果其文件频率DF( ei) 小于设定的阈值FREQ_THRESHOLD,则删除之。
LCS算法是FLCS算法的关键步骤,它利用了最优子结构性质,采用动态规划的思想求解两个字符串的最长公共子串。对于字符串S和P,为其所有可能的前缀组合找到最长的公共后缀:
从中选择最大的公共后缀:
最后,根据字符串序列的匹配位置信息,容易获取最长公共子串。
FLCS算法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对D中所有微博两两求解最长公共子串,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 | MAX_ITERATION | ) 。通常MAX_ITERATION设为| D | ,因此对于海量的微博数据集合,FLCS算法是简单高效的。FLCS算法完整的伪代码如下:
输入:D,最大迭代次数MAX_ITERATION,频率阈值FREQ_THRESHOLD,最小长度MIN_LCS,最大长度MAX_LCS
输出:候选的主题词集合E
步骤:
2. 3 主题词筛选
主题词多是高频最长公共子串。判定高频最长公共子串作为主题词合适与否,依赖于丰富的语料背景知识。维基百科作为一部网上百科全书,提供了较为完备的语料知识。基于上述思路,利用维基百科的条目知识,设计WE算法,筛选出合适的主题词。
算法包括5 个步骤: 1) 遍历E中的每一个候选的主题词ei。2) 检查ei是否为停用词,若是,则删除之。3) 在维基百科中检索候选ei对应的条目。4) 对该维基百科条目进行简繁转换预处理,计算主题词与其相似度。5) 检查相似度是否小于设定的阈值SIM_THRESHOLD,若是,则删除ei。
WE算法采用编辑距离计算主题词与维基百科条目的相似度。编辑距离,又称Levenshtein距离,是指两个字符串之间,由一个转成另一个所需的最少编辑操作次数。允许的编辑操作包括将一个字符替换成另一个字符、插入一个字符以及删除一个字符。字符串之间的编辑距离越大,其相似度越小; 否则相似度越大。相似度值域∈[0,1],0 表示两个字符串完全不同,1 表示两个字符串完全相同。
式( 6) 考虑了主题词与维基百科条目同义或者近义关系的情况。比如,主题词“小悦悦”和维基百科条目“小悦悦事件”,它们的编辑距离为2,相似度为0. 75。若选择合适的相似度阈值,与维基百科条目同义或近义的主题词,将得以保留,而不是简单删除。
WE算法完整的伪代码如下:
输入:候选的主题词集合E,维基百科中文简繁转换方案Zh Conversion,停用词文件STOPWORD,相似度阈值SIM_THRESHOLD
输出:主题词集合E
步骤:
2. 4 热点话题发现
话题发现是通过对主题词集合聚类完成的,每个聚簇代表一个话题,簇中的主题词则作为该话题的描述。每个话题可计算其能量值,并按照能量值由高到低排序,超过设定能量值阈值的,则作为热点话题。基于上述思想,采用AP聚类算法,设计了TAP热点话题发现算法。TAP算法的具体实现流程如下所示:
输入:主题词集合E,能量阈值ENERGY_THRESHOLD
输出:热点话题集合T
步骤:
AP算法是TAP算法的关键步骤,影响了热点话题发现的性能和效果。该算法是Brendan J. Frey等人在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聚类算法,它的特点是快速、高效,无需指定聚类数目。算法以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矩阵作为输入; 数据点视为网络的节点,节点之间通过网络的边,传递吸引度( responsibility) 和归属度( availability) 消息; 每个数据点初始化为聚类中心,随着信息的迭代积累,真正的聚类中心被选中,数据点的聚类标签也随之确定[11]。其中,吸引度和归属度计算分别如式( 7) 和式( 8) 所示。
定义R = ( r( ei,ek) ) ,A = ( a( ei,ek) ) 分别为吸引度矩阵和归属度矩阵,t代表算法的迭代次数,阻尼因子 λ∈[0,1]。则消息矩阵更新公式为:
主题词之间的相似性度量是影响AP算法聚类效果的关键因素。假设主题词在相同微博共现的次数越多,它们属于同一个话题的概率越大。根据该假设,得到相似性度量公式为:
完成主题词聚类后,找出话题的所有相关微博,根据式( 3)计算每个话题能量,选取热点话题。假设微博包含某个话题的主题词越多,则与该话题相关的概率越大。微博与话题的相似性度量公式为: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1 数据集
本文抓取了2012 年1 月13 日至2012 年2 月23 日的新浪微博热点大事件的数据。表2 给出数据集详细的描述,按照热点话题对微博分类,包含9 个话题,12 987 条微博。实验平台是Intel Core i3 - 530M( 2. 93 GHz) 处理器,内存容量为2 GB。实验参数ENERGY_THRESHOLD、FREQ_THRESHOLD、MIN_LCS、MAX_LCS、SIM _ THRESHOLD和MAX _ ITERATION分别设为:3000、2、2、5、0. 6 和| D | 。
3. 2 主题词检测
WE算法可以识别数据集的绝大部分主题词。图1 是关于前16 个主题词的文件频率详细情况,短语“天宫一号”、“校车安全”和“药家鑫案”等均可识别。
3. 3 热点话题发现
TAP算法在主题词集合的基础上,聚类得到话题; 然后根据能量大小,有效地发现热点话题。实验结果如表3 所示。话题9761 交流的是“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 话题5274 是关于“药家鑫杀人案”探讨; 话题6564 谈论的是“微博私奔”,出现主题词“郭美美”,是因为该话题的很多微博与“郭美美事件”相关; 话题5016 是关于“利比亚何去何从”的问题,“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出现,丰富了该话题的外延; 话题7398 对“网店征税”进行了讨论,“淘宝网店”揭示了具体征税的对象,但主题词过多,不利于用户准确获取话题的信息; 话题6882 讲述的是“谢霆锋和张柏芝离婚”; 话题11778 是关于“甘肃幼儿园校车车祸”的新闻,“校车安全”与其紧密相关; 话题10025 报道了“天宫一号成功”的信息; 话题5351 是“Weibo上线”的报道,属于“新浪”的产品新闻等等。
表3 还展示了热点话题的能量值。用户权威度和微博流行度越高,话题的能量值越大,话题排名越靠前。使用能量作为热点话题的选取依据,符合微博平台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话题的社会影响力。其中,“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的能量值最高,“富二代”折射了当前的社会结构问题: 收入差距过大,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药家鑫杀人案”紧随其后,网民希望看到合理公正的判决结果,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每个人的合法利益。“天宫一号成功”和“Weibo上线”等重大新闻反而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毕竟网民关心的只是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话题。热点话题的能量值,有助于理解话题的社会影响程度,改善微博服务的质量。
4 结语
本文结合最长公共子串和维基百科知识,提出了一种基于主题词的中文微博热点话题发现方法。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发现微博热点话题。相比向量空间模型,本文方法检测的主题词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话题; 采用话题能量作为热点话题的选取依据,符合微博平台的特点。
如何在海量数据中高效地获取候选主题词,仍然是个挑战,后续的研究工作,将致力于开发高效的搜索算法。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地利用维基百科知识,保证主题词的质量,也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摘要:近年来,微博网站已成为海量信息的发布平台。微博丰富的信息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风险。针对热点话题发现能够降低信息过载的风险,改善用户体验。结合最长公共子串和维基百科知识,提出一种基于主题词的中文微博热点话题发现方法。首先,获取微博数据的高频最长公共子串,作为描述话题的候选主题词;其次,利用维基百科知识,对候选主题词进行筛选;最后,对主题词集合聚类以发现话题,并计算每个话题的能量,从中选取热点话题。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发现微博热点话题。
关键词:维基百科,最长公共子串,热点话题发现,微博
参考文献
[1]Lin J,Snow R,Morgan W.Smoothing Techniques for Adaptive Online Language Models:Topic Tracking in Tweet Streams[C]//Proc of the17th Int Conf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New York:ACM,2011:422-429.
[2]Phuvipadawat S,Murata T.Breaking News Detection and Tracking in Twitter[C]//Proc of 2010 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Los Alamitos:IEEE Computer Society,2010:120-123.
[3]Mathioudakis M,Koudas N.TwitterM onitor:trend detection over the twitter stream[C]//Proc of the 29th Int Conf on Management of Data.New York:ACM,2010:1155-1158.
[4]Hu X,Sun N,Zhang C,et al.Exploi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semantics for the clustering of short texts using world knowledge[C]//Proc of the 18th Int Conf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New York:ACM,2009:919-928.
[5]Lau J H,Grieser K,Newman D,et al.Automatic Labeling of Topic Models[C]//Proc of the 4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Human Language Technologies.Pennsylvania: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11:1536-1545.
[6]Cataldi M,Caro L D,Schifanella C.Emerging topic detection on Twitter based on temporal and social terms evaluation[C]//Proc of the10th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media Data Mining.New York:ACM,2010:1-10.
[7]Ramage D,Dumais S,Liebling D.Characterizing microblogs with topic models[C]//International AAAI Conference on Weblogs and Social Media.Washington:The AAAI Press,2010:10-17.
[8]Prasad S,Melville P,Banerjee A,et al.Emerging Topic Detection using Dictionary Learning[C]//Proc of the 20th Int Conf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New York:ACM,2011:745-754.
[9]郑斐然,苗夺谦,张志飞,等.一种中文微博新闻话题检测的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2,39(1):138-141.
[10]张晨逸,孙建伶,丁轶群.基于MB-LDA模型的微博主题挖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48(10):1795-1802.
3.为学生自主发现创设空间 篇三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愿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二鼓励直觉、猜想,展开发现活动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直觉(顿悟)、猜想是学生探究发现学习的重要奠基石,它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运用引导——发现模式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的直觉和猜测。
三提供数学素材,引导自主探索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和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素材,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归纳整理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的素材要有一定的逻辑序列,要有利于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必要的指导,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最高的效率。
四自主概括结论,合理验证假设
通过探索,学生已初步发现了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但此时掌握的知识是一种缄默的知识,还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生无法进行交流和表达,更不能较好地运用。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运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加以概括提炼,使缄默的知识外显化、理性化,促使学生更好地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将发现的知识规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设计挑战练习,促使主体发展
通过发现而获得的知识是经过一定的组织或转化后才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学生发现新知后可通过设计一些练习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 适度引进开放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利用学生新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中,可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编写应用题。复习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全班46人去南京梅花山游览,门口的购票须知上写着“门票每人15元,5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你认为怎样购票花钱最少,最少要用多少钱?一读完题目,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全班只有46人,不足50人,不能享受优惠,所以要买46张票需要(15×46=)690元。”随即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如果买50张,可以享受8折优惠,只要15×50×80%=600元,比买46张少花钱90元。还有的说:“我认为还可以把多余的4张以每张15元的价格卖给别人,这样只用(600—15×4=)540元。”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讨论:当人数只有41人、40人,少于40人或超过50人时,怎样买票较合算?经过计算、讨论大家认为:在保证既省钱,又能办事的情况下,人数不少于50人时,按规定可享受8折优惠;人数在41~49之间,买50张合算。人数是40人,买40张与50张所用的钱一样;不足40人时,按实际人数购买合算。像这样,经常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并获得成功的练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逐渐培养他们求异、独立、自信的个性,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开展数学综合实践练习,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实践性,让他们用自己的知识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真有用。
综上所述,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動,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该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心小学)
4.发现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突然一个差不多十三岁的小男孩站了起来,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坐我的位子好了,您是老人,腿脚又不方便,还是来坐会儿吧。”老奶奶笑着说:“不用了我站着好了,当锻炼身体。”小男孩说:“这怎么行,这牌子上都写着老人专座。”老奶奶无话可说,但老奶奶还是用感激的目光说:“谢谢你啊,小朋友。”“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小男孩的脸上浮起了一丝笑容,老奶奶那慈祥的脸上也浮现了笑容。有的乘客们都像小男孩投向了赞许的眼神。然后,小男孩一手扶着老奶奶的手,另一手紧握扶手,还对老奶奶亲切地说:“您小心点,要走稳喽!”让老奶奶小心地坐下了,老奶奶对小男孩说你真懂事,真是个好孩子。“老奶奶的脸上又浮现出了笑容。”而他一直靠着座位。我见老奶奶有了座位,心里很高兴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关爱、这样,我们彼此的心里都会感到甜蜜和温暖!
美,是公交车上每个乘客的善举;是马路边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校园内学生的欢呼雀跃;是大自然中奇特的景象……它来源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现在,我们不妨把脚步放慢些,把生活细读一遍,那时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5.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 篇五
为什么有自动门呢?我发现,只要碰一下含羞草,含羞草的叶片就会缩拢下去,我想,人类制造了感应自动门,会不会是从含羞草那学来的呢?
为什么世界上会有盾牌,我发现大概是因为看见过乌龟在有危险的时侯会缩进壳里,乌龟的壳很硬,所以人类就制造了盾牌用来防身。
为什么大象身体那么大,我发现,它还不吃肉,吃素呢?大概是为了要减轻自己的重量吧。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飞机呢?因为美国的莱特兄弟发现鸟能飞是因为有翅膀才能飞起来,而人类却没有翅膀,所以他们才发明了飞机。飞机的机翼就像鸟的翅膀。
为什么狗是狼进化而来的呢?大概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一家人的缘故吧!
6.以我发现了为话题作文 篇六
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怎么样也睡不着。我听见客厅里静悄悄的,心想:爸爸妈妈应该睡着了吧!要不,现在去看电视吧……我蹑手蹑脚地来到爸爸妈妈的卧室,看见他们都熟睡着,时不时地还发出“鼾声二人奏”,便放心地来到了客厅,打开了电视。正当我津津有味地看着《快乐男声》的时候,爸爸一个箭步来到了我面前:“我就知道你这小鬼不会乖乖午睡,所以刚才你来我房问时,我和你妈就装睡等你上钩……快!快去睡觉!”爸爸真的生气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了房间里……
望着天花板,我心想:不是说数羊就可以睡着吗?不如我就试一试吧!“一只懒羊羊、两只懒羊羊、三只懒羊羊、四只懒羊羊、五只懒羊羊……”我越数越兴奋,更加睡不着了!哎呀!我这么喜欢懒羊羊,数它当然会睡不着啦!应该数数我讨厌的事物,这样说不定会睡着呢!
哎,对啦!我不是讨厌英语课吗?可以数英语课呀!好,说干就干!“一堂英语课、两堂英语课、三堂英语课、四堂英语课、五堂英语课、六堂英语课……”数着数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个讨厌的英语字母和单词;数着数着,我仿佛坐在那令我昏昏欲睡的补习班课堂上;数着数着,我渐渐进入了梦乡……
“雅君,快醒醒!快两点钟了!”耳边义传来了妈妈的唠叨。什么?我睡着了?这真是不可思议啊!看来用“英语课催眠法”对我们小学生还很有作用啊!我可得将这午睡的秘决提前申请国家专利啊……想到这里,我“扑哧”笑出了声。“快!还磨蹭什么?上学快迟到了!”爸爸又在一旁催促道。
7.为学生的发现式学习搭建阶梯 篇七
情景呈现, 帮助学生感性体验
信息技术课中有很多知识 (常识) 性的内容, 如“信息的编码”、“计算机病毒”等。尽管它们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起到关键作用, 但中小学生对这类学习内容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 教师在上课时也往往一带而过, 导致学生机械记忆, 失去学习的意义。
以《计算机病毒》一课为例, 此节内容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知道病毒传播的途径、特征、危害性等知识。在教学时, 我将感染“熊猫烧香”病毒的电脑窗口画面展示给学生, 并播放网上的新闻视频, 介绍病毒的特点、传播途径、危害以及专家的防范建议。我还让学生从网上下载一些病毒专杀工具, 亲自动手尝试查杀病毒, 体验电脑在查杀病毒前后的运行状况等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 师生再共同总结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特征等知识, 就比较容易了。
作品对比, 为学生的发现搭建阶梯
信息技术课中的很多任务通常在作品创作中完成, 常见的思路是, 教师演示或学生探索基本的操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创作作品。但这种“先技术后创作”的模式往往过于依赖学生的基础条件, 容易忽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以“表格的修饰”为例, 在教师讲授一些操作方法后, 学生自主美化表格的目标并不难实现, 学生的作品也可能形态各异。不过对学生来说, 他们此时的成功体验是不充分的。如果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发现软件 (如W o r d、W P S) 的表格处理技术, 并由此产生积极利用这些技术的愿望, 他们的成功体验才会变得充分。
教师可以预设多个作品, 有些修饰了文字、有些修饰了边框、有些修饰了底纹、有些对单元格进行了合并和拆分……师生共同分析这些作品分别采用了哪种技术。接下来, 学生一边尝试操作方法, 一边创作作品, 将方法学习的过程和创作作品的过程融为一体。在这里, 教师预设作品的价值在于, 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呈现, 让学生感受不同技术的应用价值。
教师不教技术而是呈现技术, 让学生感受技术及其应用价值才是让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学生的“发现”总是在一定环境中、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 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到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条件下, 让学生的发现从偶然变成必然。
设问诱导, 点拨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
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直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模块, 也是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较高层次的应用, 需要用程序语言来表达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在中学阶段, 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不难, 将其编写成程序却并不容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往往是教师的讲解能够听懂, 教师的程序也能够看懂, 模仿着写也没有问题, 可一旦要自己设计程序解决问题, 就感觉无从下手。本质上说, 很多学生并不具备编写程序的独立思维过程, 学生并没有获得过独立编程的成功体验。因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不佳。
下面, 借助“F o r语句”的实际应用, 例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本质的过程。
任务:编写程序判断一个数N是不是素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循环结构, 并运用循环语句编写程序解决问题。
很多学生无法编出程序的原因是, 他们不知道从实际问题中去提炼程序的关键变量, 不知道这些关键变量在程序中的作用。例如:循环控制变量对应实际问题中的哪个量, 这个量的初值和终值如何确定才最优, 循环体语句需要实现什么功能等。
遇到这种情况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是如何判断一个数N是否素数, 请谈谈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方法。
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判断素数的过程:看数N的约数, 如果除了1和N外, N还存在其他约数, 则N不是素数, 否则就是素数。
教师进一步引导: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N的约数?
学生:看N能不能被这个数整除。如果能整除, 则是N的约数, 否则不是。
教师:N可能的约数范围是什么?
学生:1~N。
教师进一步引导:1和N是否可以不参与判断?
学生:可以。
在教师的设问引导下, 学生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 自主地将问题抽象、转化为问题“在2至N-1的范围内寻找N的约数”, 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当然,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约数的范围上限缩小至N的平方根。这个枚举约数的过程和“F o r语句”的循环控制结构天然地结合了起来。当学生感受到程序的奇妙和强大功能, 才会真正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
巧用错误, 变偶发事件为发现学习的有效资源
面对课堂上的偶发错误, 有的教师会巧妙掩饰, 有的能坦然改错, 有的善于有效利用。显然, 能将错误转化为学生发现式学习的有效资源是更高的境界。
在讲解《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课前, 我做了充分的预设, 将奥运相关常识引入教学。为了引导学生制作“折线图”, 我还设计了1 9 8 8年~2 0 0 8年各届奥运会上我国代表队获得金牌总数的表格, 利用这些数据制作图表,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折线图可以直观地表达变化的规律或趋势, 感受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图表制作完成后, 我没来得及仔细检查, 便请一位学生起来分析。结果, 学生的分析结论竟是“金牌数先逐届增加, 后来又减少了”。学生哄堂大笑, 有学生喊道:“老师, 你有没有搞错!”仔细一看, 原来是我误将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总数打成了2 1枚。怎么办?
学生是依据图表的事实来回答问题的, 他没有错。我不得不先承认错误:“对不起, 老师太粗心了。”几乎同时, 我也发现了这个错误的潜在价值。我立即将话题转移:“那么, 如何将老师造成的错误改正过来呢?”有学生说删除图表, 将数据改正过来重新建立图表。大家一致认为可行。我肯定了这种方法, 继续引导学生:“在用公式计算的时候, 计算结果会随着源数据的变化而变化。图表是不是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呢?”我又请一位学生进行尝试, 果然可行。通过对这个“错误”的补救, 下个环节“图表和数据源的关系”的教学也顺利完成。在其他班级上本节内容时, 我一直保留着这个“错误”, 因为它比我最初的教学设计效果更好。
8.在探究中为学生创设发现的空间 篇八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个重要的学生探究实验。在这个实验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凸透镜成各种性质像的条件外,还要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开始我是按新人教版课本所给的现成表格(见下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的,课后感觉这样学生只是按照表中已给出的成各种性质像的条件,填入具体数据,从中发现在哪个范围内成的是什么性质的像。通过实验学生只是验证了物距在某个范围内成什么性质的像,并没有训练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结论。而且学生对物距与焦距的关系为u>2f,2f>u>f等并不太理解,如做u>2f实验时u取值的范围也不够宽,两次数据都是取20几厘米,虽然我还提示他们可取大一些,但学生取值的范围大多仍在30cm以内,表明他们对 “大于2 f ”的概念还不够理解。也有的学生疑惑地问:“为什么u要在大于2 f的范围,而不是要大于3 f、4 f呢?”这时我还要再花时间做解释。“物距大于2 f” 等条件像是老师塞给学生的,不像是从探究中得到的。
第二次上到这节时,我对表格做了些修改,先不给出成像的条件,而是直接给出物距的具体数据,对学生说我们从较远处开始逐渐减小物距到30cm,……如下表中所示:
(表中物距之所以取两列不同的数据,是因为我校实验室有f=10cm,f=5cm两种规格的凸透镜,且每种都不够单独供一个班每桌一个凸透镜做实验,我让两组同学用f=5cm的凸透镜,另两组同学用f=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由于有现成的物距,学生在收集数据上的难度降低了,实验很快就做完了。随后,我问学生:“成缩小倒立像的物距是焦距的多少倍?”用f=5cm凸透镜的同学说:“是焦距的6倍和4倍。” ,我在黑板上写上:u=6f,u=4f;用f=10cm凸透镜的同学说:“是焦距的3倍和2.5倍。”我又在黑板上写上u=3f,u=2.5f 。我又问:“你们发现这4个数据都是在什么范围?”有的学生小声说:“物距大于2f。”我接着问:“这里只有4个数据,如果u=40cm,50cm,32cm,
48cm,可否也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学生已逐渐看出规律,很肯定地说:“可以。”我又问:“可见不论哪种凸透镜,只要物距在什么范围内,就能成缩小倒立的像?” 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物距大于两倍焦距。”这时我在上表“物距与焦距”一栏的对应位置写上u>2f 。我再让学生分析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学生也很快找出,我按学生说的归纳后在表中像距与焦距关系一栏的对应位置写上f
课后我请同学们交流测量的数据,找出成等大倒像、放大倒像、放大正像的条件以及它们的像距与焦距关系,以此作为当天的作业,并让学生在分析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后,看看还有哪些发现。从学生的作业看,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找出成各种像的条件,且在下次上课时,有的同学提出发现了“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物距减小时,(实)像变大”等等。
9.五年级发现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九
剪刀上粘的胶时间长了,很难弄掉,可我却很快就把这胶弄掉了,你们信吗?
有一次,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做手工,可因为剪刀上粘的胶太多,很难把纸剪下。我见了,心想:太难剪了,还是先把胶弄掉吧!我端来了一盆清水,把剪刀放在清水里泡了一会,便拿出来撕,可撕了半天,也没弄下来,我又在水里撒了很多洗衣粉,然后又把剪刀放了进去,这回我把剪刀擦了又擦,才拿出来撕的,可还是撕不掉。我非常着急,可又没有办法,只好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你用风油精涂到剪刀上,再擦擦看。”我连忙拿起风油精在剪刀上涂了涂,并用纸擦了擦,结果胶一子就没了,我高兴极了,不停地蹦来蹦去。正在这时,疑问又来了,为什么把风油精涂在剪刀上,再擦一擦,上面的胶就没了?我带着疑问,走进了电脑房,打开电脑就查了起来。原来化学中有个原理叫做相似相溶原理,指有机物通常可以和有机物相溶,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而水不是有机物,所以很多有机物质不能与水相溶。风油精是一种有机物,橡胶也是有机物,它们之间也遵循相似相溶原理,所以风油精可以溶解橡胶。
我看了之后还是似懂非懂。
10.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篇十
今年夏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带着树苗去种树,我们先挖土,再把树苗放进去,然后把树苗放好了,倒一些水,我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我们带着东西来看小树苗,但是小树苗断了,我们非常伤心,各自回家问家长,家长都没有办法,我妈妈说:“这个小树苗你就把他扔了吧,再买一个。”我看着那个受伤的小树苗,心想:“它多可怜呀,受着伤被人扔掉,那种滋味一定不好受。”我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回到家拿了剪刀。小刀。水和塑料兜,跑到楼下给小树苗包扎,我先拿小刀把小树苗的下半部分最光滑的地方切开一个小口子,我再把塑料兜最长的地方剪下来,放在一边,然后,把树苗的另一半的最下面切成扁的形状,把它插进切好的地方,接着,拿塑料兜剪好的一块缠在树苗接上的那个部位,最后,倒一点水。就完工了。
过了一个星期,我又来看这个小树苗,我怕这个塑料兜一直在上面会影响它的正常发育。便把缠上的塑料兜解了下来。我惊奇的看着那个树苗,断了的地方竟然连在一起了。
11.发现为话题作文 篇十一
根据最近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恐龙时代维持地面清洁任务的其实是一种很不起眼的昆虫:蟑螂。更确切地说,是来自已经灭绝的小蠊科(学名:Blattulidae)的蟑螂。
来自斯洛伐克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Peter Vr·ansky几乎是在无意中取得这一发现的。当时他正在研究小蠊科物种的食物组成,并预期结果与同时期其他蟑螂种类差不多。不过,其他这些蟑螂种类并没有以恐龙粪便为食的,因此研究团队一开始并没想到这一点。
后来,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黎巴嫩的琥珀,并用同步辐射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对里面保留的蟑螂化石进行研究。这种技术可以给出蟑螂的虚拟三维形象,而不会对原始标本造成损伤。
他们意外地发现,与其他蟑螂相比,这种蟑螂的食物中含有更多的木材颗粒。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任何木材颗粒的出现……都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这些颗粒具有光滑的边缘,表明蟑螂并没有进行咀嚼。此外,这些木材颗粒分解腐烂的程度,并不是蟑螂消化系统所能做到的。因此,这支持了研究者的假说:在这些蟑螂摄食之前,木材已经被消化过了。
那么是什么动物会以木材为食呢?答案是恐龙!
Peter Vr·ansky说:“木材没有其他可能的来源。这些木材碎片明显是经过消化的,而那个时期没有动物能吃下新鲜的木头。”在中生代时期,蟑螂是大部分地区最常见的昆虫。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涵盖了恐龙存在时间的一大半——的大部分时间里,还看不到现代“粪便清洁工”蜣螂和苍蝇的身影。
12.发现为话题作文 篇十二
一、秋叶原动漫产业的概况
在笔者看来,世界上的动漫大国不仅只有日本一个,还有韩国、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但能形成动漫专属地区,并对世界有巨大影响力的只有日本东京的秋叶原。
1.秋叶原的历史沿革。探究秋叶原的发展,就不得不回顾这个地区的历史。二战前后,这里只是东京的一条电器街,以电器零售闻名遐迩。但没过多久,电器市场逐年趋于饱和,秋叶原开始朝电脑行业转型。当时懂电脑的大都是年轻人,他们聚集于此、相互交流、畅谈梦想,进而形成了一个个同人社团。这些社团便成为后来御宅族(OTAKU)的前身。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资源共享、传输和交换足不出户即可进行。更多的御宅族利用网络改变人气作品、发布同人原画、分享动漫音乐等。秋叶原抓住时机,开展针对同人社团的大型联谊会、招商会,借此机会培养、发展、挽留了一批有潜力的新人,还有一系列有价值的原创脚本、软件等资源。
由此,秋叶原在动漫圈子名声扩展开来,并吸引了大厂商入驻。如:
1997年ACG专营店Gamers落户秋叶原
1998年K-Books和海洋堂落户秋叶原
1999年Gamers总部大楼Dejiko在秋叶原落成
2000 年秋叶原已经形成同人游戏、动画、广告、会展、餐饮、艺术品、主题公园等多产业集聚的产业园。
2.秋叶原的动漫产业特点。第一,合作共赢。在日本动漫产业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达到整个产业链条的“通吃”。相反,各个产业链条的环节间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最终达到合作共赢。
以下是笔者总结的日本动漫产业链分工简图:
第一,动漫工作室—版权代理事务所—印刷出版/ 图书发行企业—电台杂志—销售
第二,市场细分。日本动漫作品有着严格和齐全的门类细分。对于年龄分为面向青少年的和面向成年人的。而面向青少年的作品内容细分更加细致:科幻、侦探、校园、热血、励志、童话、规劝、搞笑、幽默、探险、女生等主题。面向成年人的内容细分包括:搞笑、幽默、调侃、家庭、惊险、情色等主题。
第三,培养市场。这是日本动漫产业的核心意识,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产业的营销思维。在下文市场营销部分本文详述培育市场的重要性。
第四,互动创作。日本动漫产品的创造者和消费者之间有良好的互动,一部新的动漫作品会经过漫画试刊的检验过程。在检验过程中,如果市场反响良好,那么以后可能就会发展成为动画片、真人电影、动漫电影、舞台剧、音乐剧及多种游戏平台,与之相关的衍生品和数字作品也会因此名声大噪。如果市场反映不好,就会修改,甚至最终放弃。这体现了日本动漫产业链完善和业态的成熟,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3.动漫旅游。首先,我们要对动漫旅游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概念。动漫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较高级的形态,是动漫产业和旅游业跨界整合的产物。动漫旅游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寄生性。动漫旅游应该寄生于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周边或内部,亦或寄生于著名旅游景区之中。第二,独特性。动漫旅游是以动漫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所以要求其动漫产业必须具有独特吸引力和影响力。第三,体验性。动漫旅游由于其产业特点,要求整个旅游过程以体验性和交互性为主,每个游客的参与度都非常重要。
接下来,总结世界范围内成形的四种动漫旅游模式:
动漫主题公园—旅游模式:迪士尼主题公园
动漫产业园—旅游模式:日本东京秋叶原
动漫会展—旅游模式:中国上海China Joy
动漫演艺—旅游模式:美国暴雪娱乐嘉年华,魔兽世界主题音乐会
整个动漫旅游产业都是以动漫为主题,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类型。这必然要求动漫产业发展到一种高级的业态阶段,才能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所以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成功的动漫旅游范例。
秋叶原是一个动漫产业园性质的聚集区,而后形成的动漫旅游产业。一般来说,产业园是某个产业集聚的园区,不具有旅游参观、成为景点的可能。而秋叶原完全是商品消费式的动漫旅游,其营造的“动漫街”气氛,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最后,我们总结动漫旅游的优势:第一,成本低,附加值高。作为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低成本和高附加值显然成为秋叶原的巨大优势,动漫产品尤其是各类衍生品和体验服务的开发,延长了整个产业链条,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第二,有利于原创动漫。由于秋叶原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多漫画家和动漫公司进驻于此。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展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动漫创作,更加有利于日本原创动漫的发展。第三,动漫产业和旅游产业互相促进。众所周知,日本是著名的火山岛国,旅游风光独具特色。烂漫樱花,风情北海道还有魅力富士山都是日本的旅游名片。东京作为世界顶尖城市的代表之一,彰显日本的现代文明。秋叶原作为动漫迷的天堂,为日本旅游提供了新的景观;与此同时,日本的旅游知名度也为秋叶原源源不断输送消费群体。二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秋叶原动漫产业的市场营销
秋叶原的动漫产业,富有多元特色:产业园,科技园,甚至是动漫主题旅游区。这都标志着秋叶原的动漫产业已经达到了一种业态的高级阶段。其中,有三种重要的市场营销手段和模式非常重要。
1.用心培养动漫市场和受众。日本动漫产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市场培育。这也同样是动漫产业最重要的市场营销模式。当代日本人,从孩提时代到步入成年,再到白发苍苍的老年,其周围都充斥着动漫的身影和足迹。在日本,动漫节目的播放频率堪比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日本广告和知名产品会用热播动漫或经典形象做包装和宣传,优衣库就是典型的范例。还有一些类似歌迷会的动漫作品读者俱乐部,更体现了在培养受众方面的用心良苦。
在日本动漫策划人员的座谈会中,他们强调抓住青少年的心理,反映和引导青少年的生活,并树立“跟踪读者,服务一生”的创作意识。在这样的市场培育下,在日本最先诞生了对动漫及相关衍生品痴迷,甚至疯狂的一部分人群———御宅族。
御宅族也成“宅人”,日文ヲタク。原指热衷及博精于动画、漫画及电脑游戏(ACG)的人,而现在一般泛指热衷于此文化,并对该文化有极深入的了解的人,但目前于日本已普遍为各界人士使用而趋于中性,其中也有以自己身为御宅族为傲的人。
在动漫市场培育下行程的御宅族,自然首当其冲地成为秋叶原的消费主力,同时也带动了更多动漫爱好者。秋叶原作为动漫天堂多次出现在动漫作品中,并开发为同名的电子游戏,种种有针对性的市场培育行为都成为秋叶原在世界上名声大噪的原因。
2.打造ACG娱乐文化体系。有人认为,以ACG为代表的“第三娱乐世界”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所谓ACG娱乐文化就是针对上述御宅族建立的动漫娱乐文化体系。这里有他们独有的语言词汇,有他们独有的欲望体验。
ACG所传播的语音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当代青少年群体中十分流行。例如二次元、腹黑、BL/GL、萝莉/ 正太、怪蜀黍等。针对特殊爱好人群的女仆咖啡和执事红茶作为一种次文化的代表,也为秋叶原增添了许多特色。
总而言之,ACG文化是对市场培育的延续,构建了完整的市场体系,这对于秋叶原,乃至整个日本的动漫产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打通版权和销售渠道。日本各种动漫产品的销售渠道非常广泛,除了随处可见的动漫书店、衍生品专卖店,便利店、超市和大型商场也有专门区域销售漫画书、动漫游戏光盘、玩具和模型等。种种动漫产品的销售渠道,都十分强调品牌的培养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一般来说,销售渠道包括直营专卖、代理销售和企业捆绑销售三种模式。这样的销售渠道直接避免了“山寨”产品进入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树立品牌形象,最终达到各方收益。
动漫产业作为日本“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零盗版”的产业形态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三、结语
13.以发现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篇十三
每次照镜子是都要擦一下才清楚,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这是为什么呢?每当爸爸回来时,我都会缠着他,问他怎么回事?他都会说:“不知道,不知道。烦死了!”我只好去查电脑,电脑上说:“当水的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或说超过沸点时),水分子因为吸收了足够大的内能,从而使其转换成脱离分子束缚的斥力,分子之间的距离开始变大,水便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水。这种气态水中不含有任何其他物质,是理论上的蒸馏水(空气中含有杂质)也称水蒸汽。当水在沸点以下时,水也可以缓慢地蒸发成水汽。
科学地应说,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地变为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就叫蒸发。水蒸气是一种气态的水,无色。地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在天上形成了白云;如果水蒸气凝结成较大的水滴,水滴就会落下来形成雨。大量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时,常呈现一团“白气”状,“白气”常被误认为水蒸气。使沸腾的水变成的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便可……通过比较“白气”和水蒸气的颜色、形态、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知道“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飘浮在空气中。
14.以发现为话题的小学作文500字 篇十四
一天,我去村里的八伯伯家玩,看到他把一些干桔子皮点燃后,放到猪圈里熏死了不少蚊子。八伯伯告诉我,桔子皮不但可以熏死蚊子,还能让猪栏里的空气清新一些。我立即想到,桔子皮对人体无害,能不能用来做农药,杀死其他虫子呢?
那天下午,我便在大伯家的电脑上查了一下资料后,得知:桔子皮中含有苦桔酸,味道苦而酸麻,能散发浓郁的刺激性气味,挥发性强,可驱虫,也可入药。
第二天,我又花了一个下午,捉来了许多种害虫,我将它们放入一个瓶子里,在瓶子里放进点燃的桔子皮,进行实验。不一会儿,瓶子里的害虫全部“惨死沙场”了。
这些害虫到底是被熏死的还是被苦桔酸毒死的呢?我又收集新鲜桔子皮,用打浆机榨了一些桔皮汁,来到屋后的菜园进行实验。正好,大白菜叶上有许多虫子,我把桔子汁喷在菜叶上。
第三天一大早,我就去菜地查看“战况”。结果许多虫子死在了大白菜的叶子上,甚至一只路过的蜗牛都被毒死了。
15.发现为话题作文 篇十五
一、以文本的典范语言为要素, 找准基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是例子。例子意味着隐含规律, 意味着是一种示范, 可以让学生欣赏、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 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语言实践建立发展平台。因此, 要挖掘文本中独具特色的, 丰富多彩的典范语言作为语言训练的要素。以《秋天的雨》第二段为例阐述:
1.提炼精巧语言为要素。
这一段首先运用比喻, 把银杏树的叶子比做小扇子, 把枫叶比做邮票, 把田野比做金色的海洋。这些事物之间形状、样子、作用相似, 产生近似联想。其次, 运用人格化的写法, 秋雨是一个充满活力、魔法无边的精灵, 它把斑斓的色彩赐予各种植物, 把黄色给银杏树, 红色给枫树, 金黄色给稻田, 橙红色给果树, 多种色彩给菊花仙子。一个“把”字, 一个“给”能让你感觉到秋雨就像一个画家, 慷慨地把各种颜色送给别人, 让大地色彩斑斓, 让秋天美如画。在秋雨的感召下, 植物似乎富有灵性, 他们有思想、有语言。他们扇哪扇哪, 扇走夏天的炎热;飘啊飘啊, 邮来秋天的凉爽;他们你挤我碰, 展示自己的饱满, 争着让人们去摘;他们在秋雨中展露那优美的舞姿, 点头、微笑、弯腰, 风姿卓越。
2.挖掘关键词句为要素。
这一段中句子组合很有特色。第一句话中先是拟人写法“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接着比喻“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又是拟人“扇哪扇哪, 扇走夏天的炎热”。句子与句子之间富有变化, 银杏树和枫树一种句式, 田野和果树一种句式, 菊花仙子是另一种句式, 读来富有节奏感。句子之间连接时还有一些看似不起眼却蕴藏妙用的连接词语:“你看”, “看”, 细细读来, 能感觉到作者发现了秋天的美, 非常兴奋, 他又迫不及待地想和别人分享, 惊喜地叫着“你看”, 想要引起同伴的注意, 让更多人和他一样发现秋天的美。让三年级的学生发现、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魔力, 并试着说一说、写一写, 这是我从中提炼的语言训练要素。
3.紧扣典型段落为要素。
这一段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段式, 围绕第一句“秋天的雨, 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展开描写。再看整篇文章的布局, 也是总分总, 将每一段的第一句串起来就是一首写秋雨的诗歌。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语言进行创作:秋天的雨, 是一个画家, 他用五彩缤纷的颜料把山林画得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秋天的雨, 是一个魔术师, 把田野、果园变得得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我从教材中这些活泼、生动、有趣而有诗意, 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字中提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仿写的语言训练的要素。我抓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 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一段段话玩味, 通过细嚼慢品, 发现语言精妙, 实践语言智慧。
二、探言语发现和表现的过程, 寻得方法
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展开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巴说, 用自己的身体经历, 用自己的心历练的训练过程, 寻得多角度、多途径的方法, 体验语言的魅力, 获得语言技能。
1.巧用辨析之法, 获得词语运用技巧。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 不仅形象生动, 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运用辨析法, 引导学生学会辨别词义和词的不同色彩, 获得运用词语的技巧。
如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是有色彩, 有画面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展开联想,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美景?学生在音乐声中闭眼联想:我仿佛看到德国人窗前五彩缤纷的花十分鲜艳;我从花团锦簇看到花紧挨着, 从姹紫嫣红看出花的颜色丰富多彩;我仿佛看到德国人窗前那鲜红的杜鹃花绽放开来;我仿佛闻到阵阵花香……多么生动的联想啊, 接着出示与文字相映衬的画面, 将话显现为画。看着形象的画面, 再让学生背一背带有词语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道,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通过联想, 学生明白这两个词语写出花的数量多, 品种多, 形态多, 色彩多, 甚至写出花的香味。通过辨析, 学生更清晰:姹紫嫣红, 侧重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 娇艳、绚丽、好看;花团锦簇, 侧重于形容五彩缤纷, 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现词语的准确性、丰富性、情感性, 让学生得到一把打开词语宝库的金钥匙, 为语言实践积淀厚实的词语基础。
2.妙用赏析之法, 把握句子语言范式。
课文中有许多语句富有内涵, 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 并体现语言规律的现象。我选择这些语句,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赏析、感悟遣词造句之美, 体会表达之妙, 发现语言范式, 并模仿句子范式, 为独立运用语言夯实基础。
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中这一句: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小鱼, 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敏捷, 我请学生圈出关键词句体会。学生圈出了动词:蹬, 飞, 叼, 贴, 从动作上感受到了翠鸟的敏捷;圈出了比喻句“像箭一样”, 从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中感受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当然语言实践不能只是停留在此, 我引导学生读读前后两句, 还从哪里感受到翠鸟的快?学生发现前面一句用上“尽管……还是……”的关联词写了小鱼的机灵, 通过对比突出翠鸟的机灵、锐利。学生又发现后面一句写了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翠鸟已经飞远了, 通过对景物的侧面描写间接写出翠鸟的快。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 我选择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前后句子的赏析, 并大量积累这样的语言范式, 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继而引导学生运用“尽管……还是……”的句式仿写, 把学生引向对文本语言更亲密的接触, 引向更形象的表达。我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经典语句的语言范式, 让学生积累并运用有价值、有生命、有灵性的文字。
3.运用仿写之法, 掌握段落构成秘妙。
不同的文章构段的方式不同, 有的同一篇文章还出现多种不同的段式, 这些不同的构段方式使文章像一朵色彩艳丽的花朵。我运用语言迁移仿写的训练,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不同的构段方式, 如总分式、转折式、并列式、因果式、概括具体式等, 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段式, 我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段, 合作完成表格, 发现本段的构段特点。
这段是围绕第一句, 从船只多、拥挤、极窄三种情况直接写出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从乘客飞一般和忙极了的感受衬托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并运用三组关联词语。我在学生发现总分段式构段特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仿写, 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语言技能的训练需要方法, 需要在语言实践中反复练习。在段的训练方面, 我还进行了模仿立意、转换语境等方法的探索, 让学生获得语言的技能, 习得语言并运用。我就是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亲历语言实践的过程, 借助文本, 通过感悟、欣赏语言现象, 感受词语使用的精妙和特点, 感悟句段所蕴含的味道和情感, 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并通过一个载体让学生把学习而得的技能转化成语言, 内化成阅读积累,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炼言语实践的表达与运用, 创造提高
我在学生学会语言的通顺, 用词准确, 句子完整, 句意明确, 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 段落层次清楚, 思路清晰的基础上, 又进行语言创造提升的实践训练。就是学习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 指向话语与篇章, 指向“说”和“写”的创造性行为实践。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及自身的生活经验, 进行满足内心表现的一种说写语言实践形式。
1.学习小说利用短句烘托渲染的方法, 延伸创造。
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小说中短句的描写很有力量, 我运用增减法引导学生体会像泼、像倒。读着这两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请把想到的写在文字的旁边:“仿佛看到雨水是从天上凝成一条泉水直接冲下来;仿佛看到天上开了一个大口子, 水从天上直往下倒。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老汉的话想告诉人们什么?请写在文字的旁边:他想告诉人们桥窄, 情况危险, 提醒人们要排成一队, 有秩序, 共产党员要舍己为人, 先人后己。”
学生用丰富的语言表达, 于是引导质疑:为什么文章不这样详细描写?对比读一读, 有什么不同感受。学生体会到短句更简短有力, 更能渲染特殊的氛围, 烘托出生死关头的紧迫感, 丰满人物的形象。这就是短句的魅力, 请你用短句续写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 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 被人搀扶着, 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___”
在写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情感和写作的方法融入语言表达过程中, 使言意相融, 相得益彰, 生命感悟也在语言实践中绽放。
2.模仿运用动作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迁移创造。
如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一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特别是文中的动作描写尤为生动。于是, 我引导学生默读2-10自然段, 抓住写父亲动作的词, 写一写批注。学生交流:挑———写出一个爱护菜园的父亲;扛———写出一个不怕累不怕苦;冲———写出一个心急如焚的父亲;笑———写出一个乐观的父亲……教师引导:砌、挑、盖住、磨起、开、笑———写出一个坚持不懈的父亲。一个个动词, 让我们读出父亲的内心世界。接着运用动词, 从课文这一留白处入手进行迁移创造: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辟的菜园, 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那天, 父亲正在吃午饭, 把碗一丢, 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当父亲抓起铁锨冲进暴雨中, 他会去哪里?又会做出怎样让我们意料不到的举动呢?请你展开想象, 用上几个动作的词。学生恰当地运用动词, 写出一个“坚持不懈、执著、顽强、对土地爱得深沉的父亲……”这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
我还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写一个你敬佩的人进行课堂素描, 将这一语言实践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物的一个特点, 在事例描写时, 重点写出人物的动作。有学生这样写道:他弯着腰, 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 两眼溜溜地转动, 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 一会左拐, 一会右拐, 冲过了两层防线, 来到篮下, 一个虎跳, 转身投篮, 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 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在阅读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表达顺序、表达手段等写作方法, 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 进行创造性练笔, 实现语言、思维、情感和谐共生。关于篇的创造性训练我们进行了猜想人物的心理、换位转换语言、关注描写顺序、模仿场面描写等方面的探索。有效组织学生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经历感悟、认识、迁移、运用的过程, 把语文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 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更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 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引导, 将运用语言的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经历感悟、认识、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说、写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中, 语言实践训练把语文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语言技能, 内化为语文素养,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夏丏尊.文章讲话[M].北京:中华书局, 2010.3:1-20.
[2]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9:269-293.
[3]刘仁增.让语文回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8:1-90.
16.三年级新的发现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十六
后来,我查阅了《十万个为什么》,终于得到了一个准确的答案。原来,鸟儿的脚掌上有一个不会导电的薄膜,鸟站在电线上时,到达脚下的电流就会被很好地反射回去,停在电线上的鸟儿就不会触电了。
根据这一点,我想发明一种绝缘服,这种服装很轻,人穿上去以后碰到电也不用怕了。这种服装是用绝缘橡胶做成的,所以非常轻。
17.五年级发现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十七
一天清晨,我和妈妈第一次在春天的清晨晨练。那一天,我和妈妈起得很早。当我们一起在小区的羊肠小道上晨跑时,我听见一片“咯吱、咯吱”的声音。于是我和妈妈停下脚步细细地听,原来是桂子树正在长新芽,那种声音真好听,快乐、喜悦,向人们传送春天的消息。我们在近处找到了一棵桂子树做为观察对象。看,一株小芽长出来了。小芽是鹅黄色的,小小的像颗黄豆,当我正在观察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咝咝咝咝,咝咝咝咝”如蛇般的声音。一下子,我就被这声音深深的吸引了。于是,我向这声音的源头走去。原来,这是竹子拔节的声音,我站在竹笋前,半天也没有发现竹笋长高。于是,我准备以后每天都来观察。
第二天,我发现竹笋一点也没有长高,而是长胖了。又过了一天,我第三次去观察,这天下了雨,我第一次拿直尺去量,14。7厘米,我心里很吃惊,以昨天的手感来说,可一下子长了3。6厘米呀!于是,我晚上又去量了一次,天呀!17。2厘米!现在我经过无数次的测量,我知道了竹笋在雨天长的很快。
18.发现为话题作文 篇十八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二是在学习两者的特征后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怎样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图形认知基础,使这两点目标相互依托,让学生自然地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呢?我从以下三个环节来体现。
一、与美术学科开展协同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运用谈话法,通过介绍学生和教师的画像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想去了解自己班上其他同学的外貌特征。和美术学科进行协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观察不同事物和人物都要抓住他们的特征。
二、实践探索主动获取
数学思想方法是蕴涵在知识的发生、拓展、应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因此我让学生从搭一个长方形入手,通过选小棒使学生知道长方形边的特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从事数学活动,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折一折、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长方形的特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接受和发现是不断交替进行的。接受学习是发现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充分地去发现、探索,以学生的发现为主,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当然教师适当的点拨也很重要,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及时讲授。在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两者的优势互补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基础与发展平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目睹了他人的思考方法,习得了观察、比较与分析的相关经验,更充分地理解了新知。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初步归纳的能力,我让学生观察正方形,独立思考归纳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异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验证正方形边和角特征的方法。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使他们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在总结协同实际应用中感悟
我们请学生观察不同建筑物的平面图形分别是什么,比如,故宫、水立方和四川龙居寺正方形大殿等。在这次的协同活动中既有对原知识内容的巩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也有对知识的拓展,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辩证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生活中的美。
【发现为话题作文】推荐阅读:
以我的发现为话题的200字作文10-04
发现美的话题作文08-31
发现奥秘话题作文02-19
关于发现话题作文04-24
发现的小学话题作文11-13
我的发现话题作文初中06-26
发现生活的诗意话题作文01-27
玩耍中的发现话题作文07-31
我发现蚂蚁搬家的话题作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