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几月几号星期几

2025-04-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春节是几月几号星期几(9篇)

1.春节是几月几号星期几 篇一

圣诞节是公历12月25日,星期五。

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耶诞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

圣诞节的由来

关于圣诞节的起源,与太阳神的诞辰有关。2月25日是西元274年罗马皇帝奥勒良指定的庆祝罗马帝国官方庆祝叙利亚太阳神苏里耶和伊朗太阳神米特拉的节日Dies Natalis Solis Invicti(意为“不可征服的太阳”生日),这一节日一直持续到基督教被定为国教之后被禁止。叙利亚太阳神崇拜最早是古罗马国王安东尼努斯 (Marcus Antoninus)引入古罗马帝国还取代了主神朱庇特,并在奥勒良国王时期成为国家节日。这一天是为了庆祝太阳的重生或回归,因为那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期,用中国的概念表示就是指罗马历法的冬至节。

那一天以后,白天会逐渐变长,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同时庆祝太阳回归的那一天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都是作为重要节日庆祝的。而存在太阳神的文化,这一天都成为了太阳被拟人化后诞生的日子。早期基督教会为了利用这一天假日,也试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就把耶稣生日指定在了这一天。所以除去强加的宗教意义,圣诞日其实就是西方的“冬至”。

圣诞节习俗与活动

圣诞习俗数量众多,包括世俗,宗教,国家,圣诞相关,国与国之间差别很大。大部分人熟悉的圣诞符号及活动,如圣诞树,圣诞火腿,圣诞柴,冬青,槲寄生以及互赠礼物,都是基督教传教士从早期Asatru异教的冬至假日Yule里吸收而来。

自从圣诞庆祝习俗在北欧流行后,结合着北半球冬季的圣诞装饰和圣诞老人神话出现了。

圣诞节送礼物已经接近成为一个全球通行的习惯了。神秘人物带给小孩子们礼物的概念衍生自圣尼古拉斯,尼古拉斯是一位4世纪生活在小亚细亚的好心主教。荷兰人在圣尼古拉斯节(12月6日)模仿他送礼物。在北美洲,英国殖民者把这一传统溶入圣诞假期的庆祝里,而Sinterklaas也就相应的成为圣诞老人或者称为Saint Nick(圣尼克)的人物了。在英籍美国人的传统中,圣诞老人总是快活的在圣诞前夜乘着驯鹿拉的雪橇到来,从烟囱爬进屋内,留下给孩子们的礼物,吃掉孩子们为他留下的食物。他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里忙于制作礼物和监督孩子们的行为并记录下来。

2.牛年春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篇二

02月12日 星期五 (辛丑年(牛年)正月初一)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农历春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春节习俗大全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这一天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正式开始过年了,二十三这一天就是正儿八经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会置办过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等到家里来客人在闲时吃的。从这天开始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糖管够。

腊月二十四,除尘。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屋子,“尘”字和“陈”字想通,意味着陈旧的意思,这一天全家总动员意把陈旧、晦气、霉运去掉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这一天的习俗来源于传说,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后会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疾苦,玉皇大帝会在二十五这一天下届查访,看看人间是不是如灶王爷所说的那样,人们在这一天就做豆腐吃豆腐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大帝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习俗,去割肉(炖大肉)。

这一天家家户户是准备过年伺候客人用的猪牛羊肉,这一天也是小编最爱的一天,因为不管走到哪一家都有肉吃,这一天肉要切大块儿,用大锅慢慢炖,在古代是没有冰箱的,炖熟的肉可以保存到正月十五左右,这一天可是家家飘香啊。

腊月二十七习俗,宰公鸡。

这一天是把家里的家禽杀了备用,因为过年的饭桌上不能只有地上跑的动物,还得有能飞的,寓意着来年能飞黄腾达,当然这一天也是赶大集的好日子,家家户户在这一天会备足年货,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腊月二十八习俗,把面发。

腊月二十七准备肉食,二十八这一天就得准备主食了,因为从前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各家商店是不开门的所以年前必须准备充足饭食,发面、准备主食的原料都是大工夫。当然现在不一样了,超市大年初二就开门了,甚至过年都不会关门。

腊月二十九习俗,蒸馒头。

这一天是把昨天发的面蒸馒头,越多越好,这是为了给年后要来的客人准备主食,有的大户人家客人多,可能在二十八号这一天就开始蒸馒头了。

腊月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早上起来准备包饺子的面,饺子馅,年夜饭需要的菜品。家里的男人准备着贴春联,放鞭炮,贴福字,写牌位,太阳下山之后还要去上坟(在有的地区会把已故的人请回家里过年),年三十晚上称之为守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小孩子们放鞭炮,一直等到过了十二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年初一,扭一扭。

3.春节放假安排 春节是几月几号 篇三

春节是1月28日,正月初一,星期六。

春节是法定节假日,法定假期3天,放假调休7天。

故20春节放假安排为:

年1月27日(星期五)至2月2日(星期四),共7天。

其中,1月28日(初一)、1月29日(初二)和1月30日(初三)这3天为法定假期。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自西汉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时指腊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亡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又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个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任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氛围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进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惊慌逃窜。第二天正是大年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发现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村民讲起乞讨老人的事情,这件事情很快在村里传开,大家都知道了驱逐‘年’兽的办法,从此,家家贴红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访友恭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从此成了中国民间最传统的节日。

欢度春节宣传标语

1. 新年新气象 来年更辉煌

2. 欢度春节,祝福万家

3. 龙腾云海国昌盛。

4. 狮醒神州世界惊。

5. 莺啼杨柳风。

6. 削平山岭铺大道。

7. 百花遍地飘香。

8. 洞庭自有千重浪。

9. 春雨洒来万象新。

10. 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再创新辉煌。

11. 梅为小院添春色。

12. 世上今逢万里潮。

13. 鹊向龙年报好音。

14. 龙萦华表冲霄汉。

15. 一点公心秋月明。

16. 梅为春意赋新意。

17. 张灯结彩欢度佳节,齐心协力共创伟业

18. 度盛世春节,共鉴美满春节 恭祝全体人民节日愉快,万事如意

19. 辞旧迎新 来年更上一层

20. 过欢乐春节 文明春节 做文明市民

21. 以我文明新貌,共庆新春佳节

22. 新年伊始,向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致敬

23. 张灯结彩迎新年,齐心协力谱新篇

24. 求真务实抓转型 全心全力搞跨越

25. 建设文明和谐新丰谷,再创丰谷新辉煌!

26. 恭祝全体员工及家属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27. xx(单位名称)祝全市人民新春快乐平安吉祥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28. 庆祝春节,欢度新年。

29. 龙兴阳动乾坤晓。

30. 春到碧桃树上。

31. 满怀生意春风蔼。

32. 春草满庭吐秀。

33. 龙步震开盛纪春。

34. 雪向龙年报丰年。

35. 户栽花树户生辉。

相关文章推荐:

1.2017春运火车票预售期时间表

2.2017年过年放假安排时间表图

3.2017年春节法定放假安排时间表

4.国务院关于2017年春节放假安排

5.国务院2017年春节放假安排时间

6.2017年春节高速公路免费时间表图

7.2017年春节是什么时候?几月几日?

8.2017年春运几号开始,2017春运时间

9.2017年春节是几月几号 2017过年是几号

4.乌龙节是几月几日 星期几 篇四

乌龙节,节期在每年5月6日,因为“乌龙”与“56”谐音,故因此得名。2015年乌龙节是5月6日,星期三。

乌龙节是什么意思?

乌龙节普遍说法是,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秋,负责将诏书装在盒子里,用绳子吊着从承天门缓缓放下去的祥哥善讲笑话。一天祥哥忙着与同僚一起大说笑话,不小心降旨时绳子断了,装诏书的盒子摔坏了,乌黑了诏书。

御史参劾其将“嘻哈搞怪,以致真龙御诏成乌”,要求将此人治罪。但皇上甚是喜爱其笑话,免其死罪,命其出家开先寺思过,因其污了真龙御诏,大家给他起了个诨号“乌龙”。

一日,乌龙夜宿开先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佛祖命他日后天天为寺外劳作的农人讲笑话以解饥饿和徭役所带来的痛苦,乌龙从此以后天天出庙门为四方农人讲笑话排遣抑郁逐渐被大家熟知,其受佛祖托梦一事也不胫而走,恰逢时临五月播种季节,乌龙又与“56”谐音从此五月六日被称为“乌龙节”。

乌龙节的习俗与活动

旧社会科技还不发达时期,人们过乌龙节约上几位多日不见的好友在家中一边喝酒一边叙往日友谊,并将近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糗事作为笑话互相讲述,以博取大家一乐更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5.20元旦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篇五

20元旦放假3天,从年1月1日开始,一直到1月3日,共三天,其中1月1日是元旦法定假日。

2020年元旦高速免费吗?2020年元旦节高速收费。

因为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共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

元旦的由来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之名称指的是夏历(阴历,又称农历)正月初一,有现存文献记载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或“公历年”。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有现存文献记载的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公元19,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元旦的习俗

元旦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我国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从古代开始说起,历朝历代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燃放炮竹、舞龙灯、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对挂春联、书写福字、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当然时代不同,元旦对我们的意义也变得不一样,在中国古代元旦习俗,即现如今的“春节”的习俗。

6.2021端午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篇六

2021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2021年06月14日,星期一,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节日习俗

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习俗-小孩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端午节习俗-插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钟馗捉鬼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节习俗-挂荷包、栓五彩线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的由来

说到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赛龙舟和诗人屈原,因为我们早已把这天当做是纪念屈原投江的节日。但大家知道嘛这并非是端午节真正的由来。实际上端午节本应是祭祀大火星的日子,却变成了纪念碰巧那天自杀的屈原,也就是从那时候中国文化就开始走向歧途。我们的文化就是在这一代一代人的胡编乱造和臆想中,一点一点偏离了方向,以至于忘记了我们究竟为什么是华夏民族、为何会有个端午节。

其实端午这一天,本来是一个感恩祭祀的日子,感谢大自然的赐予,黍子丰收,为人类提供了粮食。因此在这天,人们会把收获的黍子包在叶子中,包成棱角的形状,也就是现在粽子的雏形,做为贡品,在人类享用之前,先献给大自然享用。

那么古代人们用黍子做成的角黍,在端午这一天究竟祭祀什么呢?据记载是用于祭祀大火星,这颗星就是心宿二,指得是曾经的商星,是商朝时期对商部落来说最重要的一颗星。因为此时的大火星在中天,大火星在中天时,代表着黍子成熟、收获的时节。另外端午也叫中天节,午是地支中的一个,把中天节改成端午也是一个历法变更的过程。

祭祀端午,过中天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节日,目的是感谢自然的风调雨顺,为下一季节的来临做祈祷。那么,屈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的一个故事吧。

当年的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是悲愤之时便自沉于汨罗江。从网上查询得知,屈原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后来被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的节日。传说屈原投江的时候,百姓们怕江里的鱼把屈原吃了,就把粽子投在江里。

但是百姓们的手里为何会有现成的粽子?难道是他们听闻屈原投江的时候,回家找糯米、叶子发明的粽子包好蒸熟了再投到江里吗?这么做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

这究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老百姓在祭祀大自然时,刚好碰到屈原投江,就把手中现成祭祀大火星的粽子扔到了江里。把感恩大自然,祭祀大火星,变成纪念碰巧那天自杀的屈原,所以中国文化在某一时节就走向了一个歧途。

中国文化是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是纯自然的文化,从战国就开始不断加入人文的装饰,中国文化也因此逐步脱离自然。夏商周三代之时,人人皆懂天文,那时的人们把自然科学当作最基本的常识,就像今天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在受自然科学的教育一样。

人们一直执迷不悟于把屈原当作端午祭祀的对象,就跟认为易经是迷信一样的,让人非常痛心。一方面渴望中国文化的复兴,一方面却不断地作践中国文化。

楚地南岳衡山,火神祝融的道场,祝融被尊为火神,是远古主持观测大火星的人。端午祭祀屈原,远不如祭祀祝融还更有文化意义。祝融代表的是科学,是自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易的应用。

祭祀屈原,还不如好好看看《天问》,看看什么是屈原眼中的文化。

7.阿昌族泼水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篇七

2016阿昌族泼水节时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4月6日,星期三。

阿昌族泼水节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 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了,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把汗流干了,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索性一头扑到江水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 傣族人民为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长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间,相互用青松蘸水洒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泼洒,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

阿昌族泼水节风俗

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泼水节的开端。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采来鲜花,女的插在头上,男的别在胸前。下午四时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汇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着户撒刀,后面几个人跳着象脚鼓舞,浩浩荡荡,一路鸣枪,向山里进发。上山后,放完鞭炮就采花。大家手拿鲜花,在山上尽情欢跳。大家跳够了,又敲着象脚鼓回村。村里的妇女早已准备好苏子粑粑。当听到采花队伍鸣铜炮枪报信时,立刻挑选十来个姑娘端着苏子粑粑往村外迎接。采花的男子向姑娘们献花,姑娘们请他们吃粑粑,然后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里,他们把采来的鲜花扎成花塔、花轿,围着花塔和花轿歌舞到深夜。

关于节日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 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了,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把汗流干了,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索性一头扑到江水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 傣族人民为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长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间,相互用青松蘸水洒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泼洒,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

风俗

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泼水节的开端。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采来鲜花,女的插在头上,男的别在胸前。下午四时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汇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着户撒刀,后面几个人跳着象脚鼓舞,浩浩荡荡,一路鸣枪,向山里进发。上山后,放完鞭炮就采花(桑剑花、杜鹃花之类)。大家手拿鲜花,在山上尽情欢跳。大家跳够了,又敲着象脚鼓回村。村里的妇女早已准备好苏子粑粑。当听到采花队伍鸣铜炮枪报信时,立刻挑选十来个姑娘端着苏子粑粑往村外迎接。采花的男子向姑娘们献花,姑娘们请他们吃粑粑,然后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里,他们把采来的鲜花扎成花塔、花轿,围着花塔和花轿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

第二、三天是浇花水。男子敲着象脚鼓、芦锣、钹镲,扛着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在后面排成一条龙到河里挑水浇花塔和花轿。并用清水喷洒花轿里的“佛”。

第四天

青年男女敲着象脚鼓到井边互相泼水祝福。泼水非常讲究文明礼貌:

男:“今天浇花水?”

女:“浇给点。”

男:“你的衣服象鲜花,怕给浇脏了?”

女:“你一浇,我的烂衣服就更好了。”

共同协商好后,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后衣领上浇一点清水,女的照样浇一点还礼。

从不勉强,更不互相追逐,随心所欲的乱泼。

泼水节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他们互相泼过水后,就邀约到山坡上对唱。歌词内容丰富,天上地下,花鸟虫鱼,无所不及。如《十二属扮花名》

男:“二月里来什么开?花中绣出什么来?什么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时报更来?”

女“十月里来茶花开,花中绣出酉鸡来。小鸡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时报更来。”……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对到夕阳西下才回家。

若是小伙子看中哪个姑娘,到了深夜十二点,又到她家门口吹葫芦萧,姑娘若对小伙子也有好感,就把门打开,让小伙子进屋坐在火塘的上方,跟姑娘对歌:

男:“草地相连水相交,今晚相逢非陌生。”

女:“郎是细雨从天降,妹是清风就地生。”

男:“结交要学长流水,莫学露珠一早晨。”

女:“你我如同板栗树,风吹雨打不运根。”

第四天晚

小伙子相约去串村。他们刚进这个村,就被这个村汇集在一起的姑娘们请到一姑娘家去安睡。姑娘们则到另一姑娘家去,照着来的小伙子的人数,一个杀一支鸡,然后,煎、炒、煮、炖……做成八样菜,以她们高超的烹调技术,引起小伙子们的爱慕。到了夜里两点,一个碗装一个鸡头,一个碗盛满米酒,一双筷子,一人一套摆上圆桌,姑娘才去请小伙子进餐:“来串的小伙子啊,我们做了点饭菜,请去尝一尝。”小伙子原本是去“串”的,一来就请去睡觉,岂能睡得着!躺在床上睁着眼睛,竖着耳朵,静候发落!这下可好了,但又不敢冒失,于是装着不好意思不开腔,姑娘们见没动静,再请一遍,小伙子人才齐声说:“我们厚脸皮去吃吧”大家起来跟着姑娘们走。入席后,互相说些客套话,又是男一句,女一句对歌到天亮。

8.立春是几月几号 篇八

1.20立春是公历年2月3日,而农历还处于腊月二十二。

2.2021年立春具体时间为:2021年2月3日,22:58:39,星期三。

立春介绍

1.立春的由来

立春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西汉时期,才有二十四节气。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国民政府正式下发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仅作为24节气之一存在。

2.立春的习俗

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

一般立春后还要冷多久?

1.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立春之后我国北方地区还会冷一两个月,而南方沿海地区开始慢慢转暖。但是小编所在地区湖南,每到立春之后又,气温还是比较低,大概带3月份才开始暖和起来,没那么冷。

2.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其所对应地域是位于黄赤交角的岭南,冬春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斗指寅(或太阳黄经达315°),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入春。

3.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一些地方仍在下雪。对于北回归线(黄赤交角)以北地区来说,距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综上,立春并不代表气温就会立马上升,还是会冷一段时间的。

立春节气饮食习俗

一、春饼:馅(萝卜,豆芽,豆子,为主)

二、春盘: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或拼成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三、春卷(春蚕):《岁时广记》:“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9.观潮节是几月几日 星期几 篇九

观潮节的由来

旧俗,观潮节也是“潮神节”。以前每当这一天,沙地到处都要募捐聚众祭祀潮神,称“潮神会头”或“潮会”,张神殿、镇海殿、静海殿、靖江殿等处,香火十分旺盛。这种风俗,与钱塘江河口段“坍江”频仍有关。那时人们无法了解潮汐的成因,就免不了以神力来穿凿附会,于是就产生了潮神的传说。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段潮神众多,但沙地民众普遍敬奉的是张老相公,即北宋时的漕运官张夏。凡潮神节、“坍江”及农历三月初六张老相公生日,必祭祀。

除了地理因素,涌潮也因时而异。每当农历朔、望之后一两天,月球所引起的太阴潮与太阳所引起的太阳潮相合,出现大潮;上弦和下弦之后的一两天,太阴潮与太阳潮相消,则为小潮。而每遇天体运行的秋分大潮,涌潮最高,尤其是农历八月十八日的潮水,高大整齐,蔚为壮观,所以自古以来这一天是观潮节。

习俗

钱江观潮,起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余年。南宋定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所谓潮神生日),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把这一天作为观潮节。苏东坡盛赞:“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旧俗,观潮节也是“潮神节”,以前每当这一天,沙地到处都要募捐聚众祭祀潮神,称“潮神会头”或“潮会”,张神殿、镇海殿、静海殿、靖江殿等处,香火十分旺盛。这种风俗,与钱塘江河口段“坍江”频仍有关。那时人们无法了解潮汐的成因,就免不了以神力来穿凿附会,于是就产生了潮神的传说。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段潮神众多,但沙地民众普遍敬奉的是张老相公,即北宋时的漕运官张夏。凡潮神节、“坍江”及农历三月初六张老相公生日,必祭祀。

传统的观潮胜地是海宁盐官镇,所以又称“海宁潮”。这一带有镇海塔、海神庙、中山亭等景点,每年中秋前后,有10万余人聚集,形成人潮海潮齐涌,热闹非凡。观潮最佳胜地有三处。一是在盐官附近可看银涛滚滚整齐而来的“一线潮”。二是在盐官以东的八堡大缺口可看东、南两股潮头相撞,掀起万座冰山、千里雪峰的“碰头潮”。三是在盐官以西的老盐仓可看潮头猛冲丁字坝后,浪涛壁立,冲向天际的“返头潮”。因为潮水以每小时25千米的速度逆行,因此如果一潮三看,必须乘观潮专车与潮头赛跑。可先在八堡看“碰头潮”,再到盐官饱览“一线潮”风光,最后到老盐仓欣赏“返头潮”。由于涌潮变化多端,观潮的最佳地点也迁徙不定,可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涌潮形成

从现代科学来看,地球上的海洋潮汐是海洋水体受到天体(主要是月亮和地球)引力作用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形成的一种周期性运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地球、太阳和月球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在一起,力量特强,易形成大潮。中秋前后,不但它们的位置连起来恰好接近直线 ,而且这时又是一年中地球比较接近太阳的时候,所以秋潮较大,这也是一般的自然现象。

为什么钱塘江大潮特别汹涌和巨大呢?喇叭形的河口是原因之一。杭州湾外的江面宽度约100千米,往里则急剧收缩,到距湾口90千米的钱塘江口的海盐澉浦时,宽度只有20千米,而杭州市区的河宽仅1千米左右。当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水面就会迅速地壅高。又由于这里的河底有大量的泥沙淤积形成沙坎,进入湾口的潮波遇到沙坎,水深减小,阻力增大,前坡变陡,后坡相应变缓。当前坡陡到一定程度后,前锋水面明显涌起,从而形成涌潮,甚至翻出浪花。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中小学基地建设方案下一篇: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