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精选8篇)
1.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篇一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及求职方向
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总体上来说,就是三大领域: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因为自己是预防医学领域的学生,所以想随便写两句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方向。
预防医学的就业前景,相比来说,可能要比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就业面广一些。而且就业后接触的行业领域要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丰富一些。预防专业的考研问题,其实并不像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那样必须化。因为不管任何学历的人,最终的目的还是就业。读书是手段,不是目的。
现在说说就业情况,当然了,下面列出的情况,都是在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背景,没人的情况下,完全凭借学历程度和自身能力找到的工作。
基础医学的本科生毕业,如果只是本科毕业,可能只能到一些研究所,高校,医药科研公司去做很简单的重复工作,毕竟上面有无数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海归压着,或者当医药代表。或者除非你在上大学时期,就准备出国深造,那么学基础的,本科毕业后,继续出国读硕士,博士的话,那是个很好的选择。
所以,基础的学生,很多都是7年制的,直接出来是硕士,或者就是本科毕业后不断的考硕,考博,然后出国,最后在国外继续迷茫。。
临床专业的学生,那就不用说了,如果只是本科毕业的话,除非你有关系,否则可能很难医院工作,除非是你愿意去乡镇的卫生院,区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以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了逃避这种情况,都纷纷将临床专业设置为7年制硕士。而你要想进区级医院,市级医院或者2甲以上医院的话,最起码是硕士,有的三级医院,起点都是博士,博士后,甚至是带项目的博士,毕竟,学临床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只能到医学从事医疗工作。离不开医院的工作环境。
而预防医学的学生,在不同的学历阶段,就业面是不一样的:
本科毕业,就是到区级,县级的CDC,或者卫生监督所,总体来说,工作相对算稳定,有保障,但是想有大发展的话,可能性不是很大。而且不会有特别高的收入。或者考卫生局的公务员,因为卫生行政部门,招录公务员,基本上只要学预防医学的,很少用到临床的和学基础的,因为卫生局需要的是有宏观,大卫生概念,人群健康整体概念的以学生,这是制定政策的基础。
硕士毕业:因为在硕士期间,你是做项目的,做科研课题的,也会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人。同时,你的专业背景,科研学习经历等等,可以去以下一些工作单位:
1,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的预防保健科,病案统计科,信息统计科,也可以到医院的科研处,教育处等等,因为你有做项目,管理医疗项目的经历,有从事项目开发与监管的经历(不过,不是所有医学院校的预防专业研究生都如此的)。
2,可以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出版社,杂志社,从事医学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如果能到核心期刊的出版社工作的话,待遇也很好的。
3,可以到高校,从事助教工作,不过,说实话,除非你硕士毕业时能留在你所念的学校的院系里,否则,如果是想进一所新的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话,基本要是博士为起点。但在高校收入不会很高,除非有一天,你成为研究生导师以后。
4,可以到一些与公共卫生相关的科研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像CDC,监督所,一些科研单位,同时,因为预防医学有很多分支,如果你是学毒理的,环境卫生的,食品卫生的,你或许可以去一些医药,食品安全的生物技术公司等,如果是学统计与流行病,慢性病,妇幼卫生的话,可能只能到一些科研单位和医疗单位。
5,同时,也可以考国家公务员,地方级的公务员等等,而且要考国家公务员的话,基本上都要求硕士为起点。卫生部和人口计生委,药监局,是作为医学生考国家公务员三个主要选
择。
6.可以到一些医疗教育,培训等单位,公司,像一些考研培训单位,因为他们看重的是你考研的经历和学习体会。当然,如果你是当年免试的研究生的话,可能就无法满足那些公司的需要。
7,可以到医疗保险公司,因为对于会统计,和人群疾病预防的学生来说,在做医疗保险的评估核准时,他们是需要的。
8,有一些医院有专门的流行病室,如果你是学流行病专业的。
9,同时,你虽然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但在就业时,可以抛弃自己的专业和学历,而以自己的能力,去应对更广阔的医疗行业的求职方向。
10,最后一个选择,就是考博,两个原因,一个是,你自己特别喜欢这个行业,想继续深造,想出国留学,想搞科研,另一个原因,就是为找不到工作时,提供一个暂时的缓和之路,毕竟,现在想考博士的人,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因为第一个原因,而是第二个原因,多一个选择吧。而且现在博士越来越不好毕业,上了博士后,就业面可能就相对更窄了。
很多时候,如果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硕士生,那么我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个必然的,也是一个应该的选择,毕竟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相比,是个技术性,操作性,创造性,探索性很强的专业,并不像预防医学,公共卫生那样,虽然也有很大的科研创造空间,但是,应用型要强一些,真正的理论创新与探索,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比,还略显不足,这可能也是很多预防医学生硕士毕业后就想先工作的原因。
对于预防医学的博士生来说,因为毕竟我还不是博士,我只是硕士毕业,所以我只能说说我粗浅的看法:
1.继续在你所读博士的高校,科研院所工作,或者继续做博士后
2,出国做博士后,就一心一意搞科研,然后回国,开创自己的事业 :
3,应聘到一些国家级的科研单位
4,当然,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博士,也可以完全降低身价,去和医学本科生,硕士生去同时竞聘,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能竞聘过人家,但至少自己的学历是硬的。5,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博士毕业后去转行,或者继续迷茫,这种情况现在也很常见。不过,说句实话,医学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从学习的过程,就业过程,将来发展的过长来看,都要相对苦一些。
而且,医学是个很吃技术和学历的行业,所以,无论你现在是什么学历,争取将来早晚获得博士学位还是很有好处的,说的功利化一些吧,就是为了将来评职称,晋升等等情况。预防医学毕业的医学生,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但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以下:
1,以上说的情况,都是按部就班的,没有任何人际关系和家庭背景的情况下,找到的工作,如果有人,有关系,一切都可以从0,瞬间变成100,呵呵,更何况,毕竟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大部分还都是事业单位,并不是那些大公司,大企业,大外企,事业单位虽然也看能力,但毕竟有相当大比例的人际因素在里面
2,既然是事业单位,那么就牵涉到户口问题。有些单位,最终没办法要你,并不是因为你水平不行,也不是他们对你不满意,而是,确实无法帮你解决户口问题。有些时候,不是说你想不想要户口的问题,而是,事业单位,如果要招聘人,就牵涉到解决户口,解决指标的问题,因为要向当地的人事局和卫生局上报。
总体的就业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2.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篇二
1.1 研究对象
选择北京大学医学部2006级公共卫生专业来本院妇产科见习学生62人,随机分成两组。循证医学组29名学生,采用循证带教法带教;PBL组33名学生,采用PBL教学模式带教。
对两组学生的临床病例分析能力、开拓思维能力、理论考试等进行对比研究。(1)学生对临床病例分析的能力:病例分析的能力的考核是从教学题库中抽临病例分析题进行考核,每题20分,考核5题(涵盖产科、妇科和计划生育),总分100分,(2)学生开拓思维的能力:从教学题库中抽疑难病例题进行考核(考前已带同学进行模拟训练),每题30~40分,考核3题(涵盖产科、妇科和计划生育),总分100分,按细节分段给分;(3)学生理论考试成绩:题库中抽题,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病例分析题5部分,总分100分;(4)学生对教学方式满意程度:调查问卷(包括对教学老师、环境、方式和教学进度的掌控),10大问题,内含小问题,每大题10分,总分100分。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t检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对病例分析的能力比较
循证医学组病例分析考核的成绩为(87.6±6.8),PBL组为(80.9±10.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对学生开拓思维的能力比较
循证医学组开拓思维能力疑难病例讨论成绩为(82.2±8.0),PBL组为(73.1±9.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循证医学组(88.3±7.0),PBL组(86.5±8.1),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对教学方式满意程度比较
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百分数打分,循证医学组(92.9±7.1),PBL组(83.5±10.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国际临床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1,2,3]。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任何临床的诊治决策,必须建立在当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相结合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主”的临床研究证据。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应该借鉴、学习并实践循证医学对文献分类、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循证医学将是临床实践和决策不可替代的可靠方法。教会学生应用“PICO”原则提出问题,检索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最佳证据、评价及应用证据。在医学生临床实习期间进行循证医学实践,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十分必要。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法首先由加拿大Mc Master大学引入医学教育。其教学模式为“一位老师带6~7人为一教学小组”,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学及讨论的授课方式[4,5,6]。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学习。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基本要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综合的相互合作和交互式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自学、临床操作、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妇产科学专业课程在多媒体环境下开展PBL教学的条件人体模型、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手段是实施PBL教学的重要途径,以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以期为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依据。应用循证医学与PBL结合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临床分析问题能力和思维,通过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进行调查和根据调查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引导学生提出临床问题并指导学生寻找答案[7]。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及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8,9]。
在妇产科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提高新时期妇产科教育质量。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循证医学概念对妇产科临床教学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培养,有利于教学相长[10,11]。
循证医学定义了临床医学的新模式,强调最佳证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患者需求3者的结合,并且指出3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循证思维的主体。循证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固然是由它优于传统医学模式的特点而决定,但它的出现决不意味着取代传统医学模式,而是两种模式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循证医学不是、也不能否定和取代所有的经验医学,经验医学能解决的问题将不需要循证医学的研究;经验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循证医学若能解决,则必定提供高质量证据予以证实,若解决不了,则还需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研究并行探索。因此,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
本研究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专业见习生共62人,采用循证带教法带教和PBL教学模式带教,两组对病例分析的能力、对教学方式满意程度、对学生开拓思维的能力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理论考试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公共卫生专业妇产科临床见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在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公共卫生专业见习生共62人,按班级随机分两组,循证组29名采用循证带教法带教,PBL组33名采用PBL教学模式带教。结果 两组对病例分析的能力、对教学方式满意程度和对学生开拓思维的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是理论考试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公共卫生专业妇产科临床见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循证医学,PBL教学模式,公共卫生专业,妇产科,见习
参考文献
[1]WU J.On the teaching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J].Medical Education,2009,11:1389-1391.Chinese
[2]GAO SP,LIU XJ.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eaching in edu-cation in evidence-based medicine[J].Heal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2009,16:88-89.Chinese
[3]YANG H,YAO J,ZEN YQ.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eaching[J].Chinese Medicine,2008,6:1198-1199.Chinese
[4]YU QY.Take the essence of PBL teaching reform maternity teaching[J].Southern Medical Education,2007,4:32-33.Chi-nese
[5]SUN X,XUE M,WAN YJ,et al.PBL teaching metho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questions classroom theory applied re-search[J].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2010,3:612-613.Chi-nese
[6]GUAN R,HUI N,XU MJ.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the PBL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J].Medi-cal Education,2010,3:351-353.Chinese
[7]WANG AP,ZHANG XC.Medical students of PBL teaching questionnair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tudy[J].Chinese Medicine,2008,18(11):1625-1627.Chinese
[8]SHEN YQ,FENG MH.Under the modern medical model of clinical teaching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practice[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2010,6:257-258.Chinese
[9]ZHOU Q,ZHANG W,CHEN J,et al.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eaching models in CPPT preliminary exploration[J].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2010,3:45-47.Chinese
[10]ZHANG XF,CHEN SJ,YU CX,et al.Group OSCE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eaching survey[J].Medical Education,2010,9:1251-1253.Chinese
3.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 教学改革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污染、H7N9禽流感、食品安全问题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公共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及对社会危害严重性的特点[1],因而迫使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职能发生转变,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形势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公共卫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2]。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已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要求,转变传统观念,构建完善课程体系是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核心。
一、修订培养方案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公共卫生体系和职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把卫生防疫技术人才培养转变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与行政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并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此形势下,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基础、提高教学质量、拓宽专业知识、加强素质教育,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培养全面发展,既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有较扎实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卫生检验检测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卫生科研等单位开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流行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二、调整课程结构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结构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方面,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一般由五大卫生即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组成,随着疾病谱的转变,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身心疾病及及亚健康状态等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逐渐增多,传统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已经不能体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及时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院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本着应急与现场的原则,在预防医学教育中,除开设了传统的预防医学专业课外,还开设了人类行为学课程,如医学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另外系统性开展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还开展生物实验新技术、现场调查设计、环境医学检测新技术、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三、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改革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在某些教学上,采取案例分析或教学讨论等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引入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调整教学学时,精简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在一定条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能够协调发展。三是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精简传统理论教学内容,摒弃过时的内容,增加公共卫生新兴课程及现代预防必须的内容,补充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进展,系统化、规范化的设置选修课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其他专业领域,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学科体系的理解。
四、增加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3]。传统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然后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在此实验过程中,学生仅是被动的熟悉实验流程,缺乏独立思考、设计、完成实验的机会,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所以我院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根据公共卫生形式的变化将实验操作或内容上具有相似性或重叠性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对环境卫生学和职业卫生学实习课的空气采样、噪声测定等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时,既要顾及相互衔接又要避免脱节等问题。二是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教学内容前提下,大力开展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相应的设备、仪器和试剂,使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设计、准备和完成实验。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三是在实验方法上引进现代技术手段或先进技术方法。如引进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检验手段(如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对微量元素、重金属污染物、生物毒素及有机磷农药残留物等物质的检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实验教学改革, 使学生对疾病防治任务的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熟悉疾病防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提高了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面临着挑战,又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我们做了以上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探讨,通过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杨莉,韦小敏.全面改革预防医学教学培养新型公共卫生人才[J].医学教育,2005,3(6)
[2]莫宝庆,王心如,沈洪兵,等.预防医学人才促动式培养方式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改进素质教育的决策[J].教育导报,1999(2)
4.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篇四
【关键词】公共卫生硕士 培养模式 满意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know about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Methods Sample survey and the relevant analysis of differentgrades of students were made.Results All tache of the training mode needs optimizing withdefinitude training aim,perfect course setting,increased social practice and strict quality control.Conclusion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shoud be kept on and made perfect in order to solvethe peoblems existing in it.【Key words】MPH;Training mode;Degree of satisfaction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是国际上公认的公共卫生领域的主流学位,主要为公共卫生部门,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机构、检验检疫机构和医院等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专门人才[1]。从2002年开始,我校已连续招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6届,在校人数达两百多人。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公共卫生领域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2],也为MPH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升MPH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对现有的MPH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和质量控制,进行评估优化、不断完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连续三届不同年级的在校MPH学员,其中一年级学员91人、二年级学员54人、三年级学员63人。
1.2方法
采用纸质及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MPH培养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对原有MPH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并依次运用于后面一届学员。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 Date 3.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MPH培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对MPH专业学位缺乏了解,更有些人依然沿用科学学位标准来衡量MPH专业学位。作为MPH培养单位之一,首先需要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通过对3届不同培养阶段的MPH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见表1):三个年级的学员对MPH培养中专业知识、科研素质、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方面的教育期望认同率都超过了50%。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了现有的培养目标。表1数据提示:对于组织领导、管理水平及沟通能力的认同率,三个年级有较大差异,而且年级越低,对其期望值越高。结合三个年级的职称分布情况(图1)来看,其可能与学员职称比例不同,对教育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不同有
关,相对于二三年级的MPH学员来说,一年级的MPH学员中职称为中级和初级的人员所占比例更大,而三年级学员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明显高于一二年级。
从表1的数据还可以看出,3个年级的学员对动手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很关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公共卫生硕士与科学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不同。
2.2课程设置由于MPH培养具有半脱产学习、在职攻读、人员较分散等特点,因此需要各培养单位根据其特点设置具体培养方式。但是由于受到招生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各学校的培养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每届学员的课程设置都是针对MPH培养特点,同时结合前面各年级学员的反馈意见及每年的生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表2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课程与专业的关系、课程的个性化程度,3个年级的学员满意度基本一致。从此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学员需求而增大比例的选修课,一年级学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二三年级(见表3)。从表4显示的数据来看,学员对于管理类和人文类课程的需求仍然很大。在下一届学员的课程设置中需对此类课程予以更多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考虑调整,并适当增加。
2.3社会实践MPH专业学位的培养对象为大学本科毕业3年以上的在职人员,学习年限一般为2~4年。MPH
培养的特点是在培养过程中,强调与工作实际需要结合,培养模式采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课题研究三者结合,注重培养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3]。虽然各试点单位都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一环节落实的并不够理想。在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上,现有培养模式包括扩展实践基地、增加对实践基地导师的培养,同时督促社会实践的落实。但是从对MPH教学情况的评价来看(见表5),三届学员都觉得现场实践较少,而案例教学及讨论课也不能满足大多数学员的需求。
2.4质量控制要想真正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就必须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评估、监控。目 前,我国公共卫生硕士教育还没有一个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也没有统一的衡量评估标准,这一问题在MPH教育中亟待解决。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MPH教育质量进行控制:①理论教学督导作用。鉴于公共卫生硕士在职工作的性质,在听取广泛意见的基础上采取时间相对集中、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②培养环节严格有序。从确认导师开始,学员真正步入课题研究阶段。课题设计、开题报告,及最后的论文答辩,采用导师及指导小组负责的原则,论文集中组织相关专家对学员进行考核、评估。从表6来看,对各个培养阶段管理的认同率都 超过了50%,但是完全认同的比例并不高,从而提醒培养管理人员,应该更加注重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对不合理的部分及时纠正。MPH的教育管理,也是MPH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从表6的学员评价来看,现有管理制度较合理,得到了大多数学员的认可。
3讨论
3.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的从结果看,大多数学员对MPH教育的期望与我校现有培养目标一致,也就是说现有的培养符合大多数学员的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也能满足一定的个人发展要求。但是,随着MPH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作为培养单位,要不断加强对MPH专业学位的认识,真正做到能够培养具有较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公共卫生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公共卫生的管理方法和技能,能独立从事公共卫生现场工作,同时能结合公共卫生实际发现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4]。
3.2设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此次调查,作为MPH的培养单位,需要近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结合课程质量评估结果,调整每届学员的课程,原则上微调公共必修课、合理调整专业必修课、同时利用校内外丰富的师资力量,并结合每届的生源特点,大力拓宽选修课,从而满足各专业学员的需求。虽然现有的课程中也有案例、讨论的形式,但是从学员的意见
来看,在下阶段的课程安排中,需要进一步增加上述类型的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围绕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增加社会实践分量,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另外,尽可能邀请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单位的中层干部作讲座,让学员对威作福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3增加实践机会,确保实践效果社会实践是MPH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今后的培养中,将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适当增加实践机会,加强对实践基地导师的培养和考核,督促并监督社会实践的落实。严格规范原有的社会实践报告,保证实践的质量和效果。落实实践项目,并不仅仅将其作为培养中的考核内容。
3.4严格质量控制在今后的理论教学督导中,将更加注重学员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不合理的部分,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调和在职人员学习与工作的冲突。另外,将进一步强化科研训练与实践结合,从选题到考核,都尽量要求学员能够结合自身工作或现场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完成一篇收录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一览表的论著,并完成一篇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学位论文。由于我国的MPH教育目前还不够成熟,而我校的MPH培养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作为一名MPH培养管理人员,需要对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仔细思考,根据本学校的层次、类型,进一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分析、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增加实践机会;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各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范围;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信息化,保证学员的培养质量等。
总之,通过此次调查,对我校现有的MPH培养模式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和评估。前期有效的改革方案,将进一步确保和优化,对于存在的不足,将召集相关人员认真讨论,对于合理可行的部分,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希望我校进一步的改革使能使整个MPH教学体系更加充满活力,同时也为完善我国MPH教育体系提供一些依据。
参考文献
5.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篇五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7(22):3408-3409.
[3]肖荣,余焕玲,封锦芳,李卫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课课程内容改革设想.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16(11):1276.
6.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篇六
学校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对学生传染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组织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人员接受卫生部门的培训。学校内集中式供水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学校内的自备水源必须经城市建设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学校应有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校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告所属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教育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停止向学生集体供水;
2、积极协助医疗卫生机构救治学生;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的水源和现场;
4、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样品和材料;
5、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它措施。
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时,学校应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停止学校群聚活动,停止可能造成学生传染病局部流行的一切活动;
2、积极协助医疗卫生机构救治学生;
3、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4、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它措施。
7.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篇七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 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排名位居第三的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2008 ~ 2012 年发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的国内科技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1. 2 数据来源
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作者单位, 按通用的检索策略分别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检索2008~ 2012 年被收录的科技论文, 对检索到的论文逐一人工甄别、筛选, 确定属于该校公共卫生学院在这一学科领域发表的论文为326 篇, 其中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按国家教育部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内确定的二级学科: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检验学[3]进行分类。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以2013 年7 月31 日为统计时间节点。
2 结果分析
2.1数量分析
2.1.1发文数量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共326 篇, 其中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 占63. 80% 。见表1。
2. 1. 2 发文数量的学科分布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其中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数最多, 达67 篇, 占32. 21% , 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最少, 为9 篇, 占4. 32% 。可见, 5 年来该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发文数量在各二级学科之间分布不均, 差异较大。见表2。
注:*该校此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2. 2 质量分析
2. 2. 1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中,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117 篇, 占56. 25% 。见表3。
2. 2. 2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的学科分布
在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117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中, 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数最多, 达45 篇, 占38. 46% , 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最少, 仅5篇, 占4. 27% 。见表4。
注: 以2008 和2011 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分别对2008 ~2010 年和2011 ~ 2012 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确定。
2. 3 影响力分析
2. 3. 1 整体影响力分析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总被引用次数为406 次, 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为1. 95 次, 5年间单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为彭志行等人于2008 年发表在《数理统计与管理》上的《ARIMA乘积季节模型及其在传染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截至本文统计时间节点该篇论文已被引用44 次。论文的总被引用频次基本符合文献引证规律。见表5。
2. 3. 2 影响力学科分布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总被引用次数为406 次, 其中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 达215 次, 占52. 96% ; 各二级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仅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高于一级学科的篇均被引用次数, 为3. 21 次。可见, 5 年间各二级学科国内论文的影响力差异也较为明显。因为从论文发表到被引用有一定的规律, 需要时间说明, 所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 思考与建议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8 ~ 2012 年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 论文数量与质量基本呈平稳发展趋势, 但在二级学科分布差异较大, 科技论文的影响力参差不齐, 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如何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3. 1 统筹发展规划, 调整发展策略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平台, 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促进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既要考虑整体建设, 更要突出重点发展领域。首先应清楚自身发展现状, 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与特色, 同时也应注重发现自身不足。在教育部关于该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再对二级学科进行分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的基本组成单元, 对二级学科进行分析评价, 有利于反映同一学科内部不同领域的研究实力与水平, 发现各领域的优势和不足, 以寻求稳步发展[5]。“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 应在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该学科的发展水平与趋势和自身目标定位的基础上, 集思广益, 科学安排, 制定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发展目标, 既要倡导积极进取、敢于争先的拼搏精神, 也要避免不切实际、盲目冒进的浮躁做法。同时, 将各二级学科的发展目标纳入一级学科总体发展规划, 积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既可提升整体实力, 也能突出重点, 凝炼学科特色, 努力开创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
3. 2 科学调配资源, 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科技资源是学科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因素, 科技资源的有限性与学科发展日益增长的科技资源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无疑是每个学科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科技资源配置中, 应实行政策倾斜, 优先保障重点领域发展的物质需求。对重点领域实行弹性管理, 设立相关的制度保护重点领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要健全管理机制, 加大管理力度, 设立重点学科重点领域建设的领导小组, 同时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学科内各二级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争取政府专项经费和加大科研经费在事业费中的比例, 并多渠道筹集资金, 满足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6]。同时, 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学科内部激励机制, 鼓励竞争, 统筹科技资源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主动探寻和把握发展机遇, 形成相互支持、友好竞争、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
3. 3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 提升科研平台水平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2008 ~ 2012 年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都呈上升趋势, 与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呈上升趋势是分不开的。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和衡量指标, 对引领学科整体发展、促进科研平台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7]。南京医科大学在“江苏省应用毒理重点实验室” ( 1993 建立) 、“江苏省医药/农药/兽药安全性评价与研究中心” ( 1999 年建立) 和国家科技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建的“人类生殖调控与危害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 ( 2002 年建立) 的基础上, 于2005 年又被正式批准成立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6 年, “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被批准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2007 年,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9 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被列为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并于2010 年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这些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 对该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凝炼学科特色, 形成核心竞争力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以卫生毒理学为例, 依托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应用毒理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 已形成了以“生殖与内分泌毒理学”、“神经与药物毒理学”、“分子与遗传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为研究方向的学科特色。近5 年来,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为主持单位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 项、国家863 重大专项1 项、国家973 课题3 项、青年973 课题1 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 项、面上项目45项及青年项目26 项, 共获得纵向科研经费11000 余万元。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研平台建设的水平及其对学科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坚定不移地“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 不断提升科研平台水平”应作为该学科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3. 4 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加快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统计的该学科论文中, 有影响力、被引次数较多、质量较高的论文均出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或创新团队。加快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第一, 要促使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除积极选拔、培养之外, 更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机制和氛围, 使一大批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并让他们有可以创造出更多成果的发展空间; 第二, 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形成人尽其才、沟通顺畅、合作有效的创新环境, 鼓励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 协作积极、工作协同, 激发各成员的整体创新热情; 第三, 进一步整合全校科技队伍, 促进与其他高校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之间、与其他学院、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8]。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所在学科全体工作者的埋头苦干, 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协作和大力支持, 并在不断的实践中, 认识并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努力实现健康高效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EB/OL].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xsbdxz/mtjjp/index.shtml, 2013-01-29/2013-08-13.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对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的通知 (学位办[2012]54号) .2012.10.23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9.
[5]杨晓雯, 吴建国.2006年~2010年中国部分地区高校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2 (6) :68-69.
[6]吴倩文, 卢建华, 吴建国.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2:811-813.
[7]邹小莉, 王耀刚.医改新政下医学学科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全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4:268-271.
8.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卫生学校 护理专业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R197.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49-01
一、人无德不立,医德当先。
人无德不立,卫生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行者,首先培育的应是医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医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也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适应现代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德修养的教育,培养医学生人道主义伦理精神,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后勇于担当从事基层医疗实际工作。因此,必须教育每位医学生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忠诚和热爱自己的工作。
二、创新教学方法
1、课堂为准,创新模式
过去学校均以应试教育为主,偏重于知识灌输。因此,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学应以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多思考、科学想象思维能力为主,做到:①明确指导思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辅导作用。②对教学要求,教师精讲少讲,只讲思路、方法、难点、重点。③理顺教学程序,设情景设问题,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自学,遇到问题归纳、综合,然后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答疑,学生反复训练。强调还学生自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
2、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①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和投入,在课外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②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创新活动它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例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活动平台实施护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性学习。
3、升华综合素质培养。
具备全科护理素质,树立护士威信 1)具备全科护理素质的护士,在遇到临床问题时,大脑中输入信息及对应措施要比具备专科护理素质的要大、要多。从而能及时反映给医生,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避免误诊及延误病情。2)由于各科疾病都有一定地了解,并有一定的护理经验,无论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在临床工作中,遇有病人或家属询问时,都应从容应答,从而提高护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树立护士在社会上的威信。3)具备全科护理优越性。还在于如发生突发事件,个别科室造成人员短缺,临时调往人员如具备全科护理的素质,不仅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且亦更为病员及家属所接受。
三、注重实践,突出实践能力。
3.1护理内容个体化 ①护理级别个体化。严格按患者病情变化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分级护理。对完全不能自理患者进行帮助护理;部分自理患者护士予以协助。②疾病护理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并存疾病和既往病史、手术方式和效果及时与医生沟通,参与医生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③健康教育个体化。根据疾病健康教育系列手册,内容涵盖疾病基本知识、治疗方法、示范病例、护理内容、康复锻炼、家庭护理等,以图文形式表现,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种在其人院后,将健康教育手册分发给患者,每天根据其治疗进程进行针对性指导,并根据患者的反馈及时修改护理计划。
3.2全程护理人性化 ①语言人性化。规范人院、住院和出院护理流程,全程采用热忱、温馨的服务用语,以诚相待,用笑容去化解所有的矛盾,以一颗诚心换取患者的信任[1]。护士见面先问“您好”;开口先加称谓;治疗先用“请”;操作失误先道歉;不能满足时说“抱歉”;操作结束说“谢谢”。护患沟通时避免“四个不”,称呼患者“不直接呼叫床号”;碰到难处理的事“不说不行”;患者询问时“不说不知道”;患者主诉不适时“不说没事”。②环境人性化。随时进行病房整理为患者创造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将病区按男女病房设置,床与床之间设置活动式隔帘,无条件提供患服和床单元设施,床边有独立的床头柜和物品柜,便器规范化放置,定时进行房间清洁及消毒。③便民措施人性化。为方便患者,病区内设置了公用电话,阅报处,微波炉,便民箱(内装有针、线、橡皮筋、梳子、指甲剪、纸笔、信封、信纸),轮椅、拐杖。设立订餐、送餐服务,支助陪检服务,陪床下送下收服务,提供出院患者联系卡、病房咨询手册、回访电话、网站。
3.3 护患沟通亲情化 从入院到出院过程中,积极加强医护患之间的交流,责任护士每日与每名病友的交流不少于15分钟,高度重视患者的心理顾虑,通过交谈、暗示或病区内的楷模[2]的作用缓解其顾虑。增加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如健康教育安排家属在场时进行,有助于患者遵医。制作人院须知,内容涵盖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内容、专家介绍、咨询电话、回访电话。建立多个走廊展板,介绍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护理、康复注意事项。鼓励和便于患者发表自己的言论,开辟“心语心愿—医护患沟通桥”的展板,上面张贴患者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包括批评、表扬、感激、道歉等。护士和医生也在展板留言,有祝福、鼓励、感谢,还有道歉。医护患沟通桥将与患者的沟通起到了零距离的接触,达到了心与心的交流。
综上所述,培育现代化步伐的护理专业医学工作者,首先还是要以医德为先,注重能力、提升实践, 只有这三点做好, 才能培养出综合性的高技术人才,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Chapman K B.Improving communication among nurses,patients,and physicians[J].Am J Nurs,2009,109(11Suppl):21-25.
【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02-17
公共卫生调查与分析能力09-23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3年软件工程(医学方向)硕士招生简介03-02
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03-30
公共卫生考研卫生综合07-11
公共卫生总结09-06
卫生院公共卫生整改措施报告02-22
公共卫生培训试卷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