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伊索寓言》内容(精选11篇)
1.儿童《伊索寓言》内容 篇一
一、成人对儿童读寓言的认识误区
关于寓言的作用, 有两个误区必须要及早发现:其一, 所有的寓言都能给儿童健康成长带来积极作用;其二, 寓言故事儿童越早读越好。
如果我们不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过早的让儿童读一些成人认为的比较“简单”的寓言, 那么很可能造成儿童认知上的混乱, 即使是经典的寓言也不例外!正如我们吃补品, 如果选择不当, 它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副作用!
某权威机构的幼教专家为3到6岁的儿童设计了一些寓言故事, 情节大部分简单易懂, 的确吸引儿童, 但是有的寓言在读给儿童听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
寓言一:法国诗人拉封丹的《狐狸和山羊》。故事大意是狐狸和山羊都掉进了井里, 它们都很着急, 后来狐狸对山羊说:“你站好了, 我站在你的犄角上先爬上去, 再来救你。”山羊说:“还是你聪明, 好的。”狐狸爬出了井口, 却对山羊说:“再见了愚蠢的山羊, 你自己想办法出去吧!”
专家设计这个寓言的本意是:希望儿童读了以后, 能懂得山羊很愚蠢, 狐狸很狡猾, 要养成动脑筋的习惯, 不能被狡猾的狐狸欺骗。可是儿童在听完故事后会领悟到什么呢?是否如我们成人所期望的那样?让我们听听一位妈妈和五岁孩子的对话:
妈妈:“狐狸和山羊谁做对?为什么?”
孩子:“山羊做得对, 因为山羊互相帮助。”
妈妈:“那山羊有没有做错的地方?”妈妈试图得到她所期望的答案。
“没有。”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狐狸坏不坏呀, 为什么?”妈妈继续追问。
孩子:“坏, 因为它没有互相帮助, 老师说狐狸很狡猾。”
显而易见, 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明白寓意是什么。相反, 他认为学习的榜样应该是山羊!
儿童的思维单纯, 在成人的教育下,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然而很多寓言告诉我们, 人世间有很多丑恶, 对于狡猾和狠毒的人, 我们要学会分辨。可是这些深奥的道理,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会明白吗?
寓言二:《农夫和蛇》的故事。心地善良的农夫遇到一条冻僵的蛇, 动了恻隐之心, 于是就把蛇放进怀里。蛇被暖醒了, 可是蛇醒了以后不仅没有报恩, 却反咬农夫一口。农夫本来是做好事, 却招致祸患。专家设计这个寓言的本意是警戒儿童, 不要盲目去帮助别人, 要认清他的本来面目之后, 再去提供帮助。可是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 他们认为:原来帮助别人不仅可能没有得到奖励, 反而会被伤害, 那么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还会帮助别人吗?现实生活中见死不救的现象频频发生, 是不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呢?狐狸和蛇已经被贴了“坏蛋”的标签, 然而现实社会中坏人的脸上没有标记, 儿童如何去识别呢!
《狐狸和山羊》《农夫和蛇》是寓言故事中的经典, 它们的积极意义我们无法否认, 但儿童的认知能力太有限,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 了解儿童的思维, 正确引导和教育儿童, 就有可能造成儿童认知上的混乱, 给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关于儿童读寓言的不同理论观点
其实关于对寓言的教育功能提出不同见解的早已有之, 不少大师对儿童读寓言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例如, 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站在另一个角度反对小孩子读寓言。他指出:只要长期同曾经学过寓言的孩子在一起, 就可以发现, 当他们有机会把所学的寓言拿来应用时, 他们的所作所为差不多与寓言作者的意图完全相反;对于你想纠正或防止的缺点, 他们不但毫不在乎, 而且还偏偏喜欢无法无天, 以便从别人的缺点中得到好处。总之, 卢梭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 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指出了儿童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 如伊索寓言《狐狸和乌鸦》: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站在树上, 狐狸看见了垂涎欲滴, 狐狸想, 怎么才能从乌鸦嘴里骗到这块肉呢?于是狡猾的狐狸开始甜言蜜语地赞美乌鸦的歌声多么动听, 乌鸦禁不住狐狸的诱骗终于开口唱歌, 可是它刚一开口肉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 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因为对于孩子来说, 美味的吸引力似乎更大一些!卢梭同时还指出:没有哪一个孩子能真正学懂寓言, 即使有的寓言写得很简单, 但成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加进去并试图教育孩子, 但孩子又怎能理解成人这种拐弯抹角的教育意图!
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提出:寓言要不得, 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简单了, 愈发幼稚了。如果小孩以为人世间是非的辨别、善恶的果报, 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 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当然, 我们不能完全同意卢梭和钱钟书先生的观点, 不能因为寓言有可能给儿童产生的消极影响, 就因噎废食, 就完全否定儿童读寓言。我们应帮助儿童科学选择寓言, 正确地引导儿童读寓言, 避免儿童读寓言可能出现的误区。
三、科学引导儿童读寓言
调查表明, 现实生活中极少有成人考虑到寓言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 大部分成人认为只要选择权威专家和部门推荐的寓言读物就足够了, 而且大部分成人只是倾向于把故事情节读给孩子听, 却很少有成人和孩子共同谈论寓言, 思考孩子对寓言的理解。针对现实状况, 如何科学引导儿童读寓言呢?
首先, 前面两位大师的观点无疑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借鉴, 使我们站在另外两个角度思考寓言给儿童带来的影响, 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儿童读寓言, 成人要慎选。我们不能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 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教育孩子。我们还需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 关注儿童的思维细节, 才能更好地解读儿童, 教育儿童。成人可以通过与儿童的谈话了解他的观点和想法, 如果寓言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儿童的理解能力, 甚至儿童对寓言的理解已经与本意背道而驰, 就不应该让儿童读这样的寓言, 如拉封丹的《狐狸和山羊》。
其次, 仅仅依靠理论和前人经验也是不够的, 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有的成人盲目相信权威, 认为自己给孩子选择的书是世界名著, 是权威专家推荐给某一年龄阶段儿童读。诚然, 专家应该更能体察儿童的心理, 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对专家推荐的读物进行质疑!正如上文提到的某权威机构推荐给3到6岁儿童的寓言读物, 如果成人在给孩子讲述每一个寓言时都能和他谈谈, 体察儿童的认知风格, 相信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不是盲目相信专家和前人的经验。
再次, 成人要学会引导儿童读寓言。正如儿童看电视要给予指导一样, 儿童读寓言也要给予指导。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贫乏, 处于感性思维阶段, 难以辨别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儿童总是把电影电视中的人物简单地归结为好人或坏人。而很多寓言内涵深刻, 而且多是关于竞争和斗智的, 只有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成人才能明白, 儿童不易懂, 即使懂了也不易分辨好坏, 容易把坏的当榜样。所以成人可以和儿童一起讨论寓言中的故事和人物, 帮助儿童进行理解, 从而提升儿童的思维水平, 帮助儿童初步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总之, 有的儿童寓言太过现实, 太脱离儿童的思维世界, 使儿童原本清晰的思维变得混沌不清。在我们的社会还未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之前, 儿童读寓言, 需要成人根据儿童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知识经验等有目的选择和指导。只有这样, 寓言才能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儿童《伊索寓言》内容 篇二
周益民:任教于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0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获南京市新世纪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12年被评为南京市鼓楼区首批杰出教师,先后担任第二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第三届信谊图画书奖初审评委。应邀赴国内数十个城市及马来西亚讲学、执教观摩课。著有《做个书生教师》《回到话语之乡》《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周益民讲语文》《步入诗意的丛林》等书。
(一)
我以为,文学阅读是小学阶段儿童阅读课程的核心内容。
阅读课程的领域多维而丰富,就作品言,既有文学也有文章。但是,任何领域针对特定人群,都有轻重主次的层级之分。就儿童言,文学作品居于阅读圈的核心层。
文学与童年几乎构成同义语,儿童其实生活在自己构想的童话世界,而并非生活在现实世界,朱自强先生干脆宣称“儿童期是文学期”。
还在襁褓之中,节奏鲜明、音韵协调的童谣就搭乘母亲慈爱的眼神、温柔的拍抚、悦耳的嗓音飞入摇篮梦境。童谣让孩子快乐、放松、安全。这便是个体最初的文学启蒙。再长大,故事与童话成了童年的最佳伴侣。有哪个孩子不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欢呼雀跃,不为阿凡提的智慧勇气拍掌叫好,不为神笔马良加油鼓劲,不为皮诺曹的鼻子喜忧参半?儿童就是这样“真实地想象”着。
将文学视作阅读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儿童心性的一种顺应,也是与其天性的一种合作。
(二)
我在坚守、弘扬传统语文课程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尝试以儿童阅读为龙头,整合、组织课程。
我理解的儿童阅读指儿童本位的阅读,即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出发,指向儿童精神建构、促进儿童人格完善的阅读,具体包含三个层面:
1.作为儿童的阅读:指生理意义的儿童阅读。2.回归童心的阅读:对于成年人而言,童年是一种心灵状态,是一个精神家园。挪威儿童文学作家乔斯顿·伽德尔的话耐人寻味:“在幻想文学中充满镜子的小屋里,我们受到感召擦去现实中的灰尘,这样我们就可以再次体验像儿时一样纯净的世界——那是我们变得‘世故之前的世界。我们所有人都还有希望。”富于童心的成人在儿童阅读中找回了纯真、良知、满足和快乐。3.为了儿童的阅读:一部分人群(如父母、教师等)因为某种身份或者责任、兴趣驱使,投身儿童阅读,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传递。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阅读的妈妈》作者)曾写有短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位“妈妈”的阅读就是为了儿童的阅读。
可见,儿童阅读是沟通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桥梁,其读者群具有双重结构性,即不仅包括年龄意义的儿童,也包括心性意义的“儿童”(成人)。
儿童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多样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它的兴起蕴藏着某些理念的变革。我尝试将其与传统的课外阅读作一比较:
●阅读性质:课外阅读定位于课外(课堂、学校以外)的阅读,属弹性课程,学生的阅读行为基本属于半自发状态,阅读时间与效果难以保证。儿童阅读着力于打通课内外的鸿沟,还阅读以应有的地位。
●阅读功能:课外阅读定位于教材延伸,从属、服务于教材,处于课程边缘地带。儿童阅读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形态,有着自己的独立价值。
●阅读内容:传统的课外阅读来源于成人本位,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比较隔膜。儿童阅读的理念促使教师关注、了解儿童文学,强调阅读文本儿童性与文学性的融合。
●阅读文本:传统课外阅读以单篇为主,阅读量得不到保证。儿童阅读理念强调整本书的阅读,既大大拓展了阅读内容审美蕴含的丰富性,也满足了儿童挑战自我的心理。
●阅读目标:因为阅读活动大多属于阅读主体的自发行为,传统课外阅读中阅读者的阅读享受很少得到分享、提升的机会。儿童阅读作为课程的形态,经验分享、审美愉悦等是其明确的目标追求,教师必须给予相应的关注与帮助。
(三)
在儿童阅读课程的构建中,以下几方面是我所用心着力的:
1.整本书阅读课程
整本书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多样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整本书阅读进入课程,不管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看,都已引发原有语文课程形态的变革——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展了课程内容,开拓了阅读教学组织方式,具有课程重构的意义。
民国时期,叶圣陶就曾呼吁重视整本书阅读。1941年,叶老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叶老针对的是中学,但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同样适宜。
我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非常强调共读的意义。endprint
所谓共读,是指团体成员共同阅读、交流同一本书,包括同伴共读、师生共读乃至亲子共读,一般每学期共读两至三本书。
共读有利于建立话语环境。成员共同阅读慎重择定的符合大多数成员趣味的书籍,等于建设一个该群体的话语系统,为成员间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共有平台。共读也使得读书的讨论交流更富针对性与效率性。每一位个体将各自的背景投影同一文本、相同话题,其间的认同与碰撞、互动与融通将得到最大效应的同化。这种互动过程常常也是经由他者发现自我的过程。
共读满足了儿童对群体归属感的天然需求。共读使得成员拥有相通的言语方式。语言的本质是人的存在,言语方式相通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相互认同与包容。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一种成长过程,共读建立了一种拥有共同记忆的生活方式。这当中,尤其亲子共读的进行,更使得故事的音韵带着体温划过耳边,煞是温馨。
2.诵读与聆听课程
这儿的诵读与聆听,并非指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而是指语文课程的一种形态。
先说诵读课程。
诵读,包括背诵、吟咏、朗读三个基本要素,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对儿童的语言发展、精神涵育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诵读的材料强调“有我的诵读”,也就是所诵材料应该合乎儿童趣味、切合儿童包括语言在内的身心发展需求,为儿童乐于接受。在内容选择上,应以韵语为主,包括儿歌、童诗、现代诗歌、古诗词曲等。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说,韵语“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譬如传统韵语中的对对子,即是具有汉语典型意义的一种形式。张志公先生说:“对偶,跟押韵一样,也是汉语汉字的特点,也有利于儿童的朗读、记诵。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而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境界高的,更给人以优美隽永之感。”
儿童诵读的材料应饱含民族文化、寄托民族精神。索绪尔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再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诸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借月思乡,“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梅花的纯净洁白,“岁寒三友”的高洁品格,都是在儿童心田种下民族文化的基因。
儿童诵读的材料还应放眼世界文化,增进对异域文明的了解。金子美铃的童谣,斯蒂文森、希尔弗斯坦的童诗,泰戈尔、纪伯伦的散文诗,都是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优秀篇什。
再谈聆听课程。
聆听课程与作为学习方法的“聆听”不同,它不只是听知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品质的培育,而是以文学审美为目标、以作品聆听为途径的综合体验。
聆听课程是幼儿亲子阅读的延续与发展,与亲子阅读的随意、自发比较,它更具计划与自觉。
在低年级,识字量的限制与学生阅读量的扩大渴求是长久以来的一对矛盾。由于汉字的固有特点,中国学龄儿童初期的阅读量与拼音文字国家同龄儿童的阅读量相比大大不足。聆听课程的开展从一个角度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叙事性文本,譬如童话《小猪唏哩呼噜》、民间故事《田螺姑娘》、儿歌《孙悟空打妖怪》等,声情并茂地讲述或诵读,满足了孩子的阅读渴求。长篇作品的讲述则讲究故事的悬念设置,让儿童欲罢不能,有效激起持续聆听的欲望。
聆听课程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儿童切察母语的音韵之美。洪堡特说:“为什么母语能够用一种突如其来的魅力愉悦回归家园者的耳朵,而当他身处远离家园的异邦时,会撩动他的恋乡之情?在这种场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语言的精神方面或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恰恰是语言最不可解释、最具个性的方面,即语音。每当我们听到母语的声音时,就好像感觉到了我们自身的部分存在。”耿占春先生谈及童谣的押韵时,也精辟地揭示了这一奇妙现象:“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由于它们押同一个韵,由于它们的和谐。没有比这更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联系了。”聆听,正是以顺应儿童特点的方式从音韵角度帮助儿童建立与母语的联系。譬如,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儿童的美感、愉悦感,是儿童最早感受母语文化的重要语言和文学形式,有助于儿童语音方面的美感熏陶。再如,由于西方理论的套用,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只剩下字义,而真正藏于声韵之中的言外之意却丢失了。那些字义是通过声韵的流动得以展示,我们通过名家吟诵的聆听、跟学,让学生感受到汉语平仄交替的节律,“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叶嘉莹)。遗憾的是,随着年级的增高,欣赏意义的聆听正从我们的课堂逐渐缺失。在诗化语文的视域,凡能体现汉语韵味的作品,都是聆听课程的重要内容,包括诸如评书、相声、话剧表演等。
聆听课程的元素也是丰富的,除最为通常的配合文字声音的音乐,还可有画面的介入、文字的视读、身体的表现等,以使聆听效益最大化。
3.表演性阅读课程
表演性阅读也是阅读的一个组成,以形体的外部表现为表征,以对应文本的体验为内容。表演性阅读是文本与阅读者互为渗透的一种表现,也是阅读者对文本二度开发的过程,是对文本最本真的理解和再创作。
表演性阅读与阅读活动中的表演基本同义。传统的阅读教学间或也有表演,但一般仅作为教学过程中理解词语或揣摩语意的辅助方法。表演性阅读更强调故事的相对完整与编导演协作的全程。这种“表演”与目的为演出的表演不尽相同,它重在参与的过程与投入的兴趣,对结果的完美度没有过高要求,有时甚至表现为某种粗陋。
表演性阅读符合阅读规律。当阅读者为作品深深打动时,内心的情绪常会情不自禁地通过自己的体态显露,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表演性阅读符合儿童天性。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成人的演员应该向儿童学习表演!”“等你们(指演员)在艺术中达到儿童在游戏中所达到的真实与信念的时候,你们就能够成为伟大的演员了。”儿童游戏时的自然、本真与投入,确是最伟大的演员。表演性阅读正是与儿童这种最天然的表演能力合作。在表演性阅读中,儿童表现出鲜明的身心一元性,“身体的实践生活帮助儿童建立起生活的实感,对‘自我具有召唤意义”(朱自强)。endprint
譬如低年级的儿歌诵读。歌戏互补是儿歌的一大特点,诵、唱、戏、笑合为一体,往往与游戏配合。因此,有些儿歌的诵读就可与表演、游戏相结合。
儿童参与表演的多是有较强故事性和形象性的叙事型作品,如童话、小说,一般经历“阅读——改编——排练——表演”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次二度创作的过程,是不断想象、体验、内化、表现的过程。
4.口传民间文学课程
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曾经陪伴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成为永远的记忆。然而,随着现代化的阵阵凯歌,人日渐疏离栖息的土地,城市文化迅速入侵,那些哺育了我们民族的民间文学被视作粗陋之物而被人们逐渐抛弃。
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是鲜活生动的语言,最为贴近普通民众的旨趣,实质是民众的一种狂欢。
民间文学也是民族的文化传统。因为嫦娥与吴刚,中国人眼中的月亮肯定不同于外国人之所见;因为牛郎与织女,我们眼中的夜空更加神秘;说到大海,我们必然想起水晶宫、海龙王。阿里山、日月潭因为大尖哥、水社姐的传说更为动人,春节也因为“年”的传说更增加了热闹的气氛,刑天舞干戚的神话则形成了中国童话最早的审美模式——变形再生……这些,都已经弥漫在我们的肌体之中,成为中国人的血脉、气质与标志。
可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作品,是民族的文化之根,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民众情感和历史价值。民间文学作品与儿童其实有着密切的关联,歌戏一体的童谣是孩子们喜欢的形式,作为先民歌唱的神话,其泛灵论的思维方式不正是孩童的吗?传说与故事自然也是孩子的最爱。孩子们乐不可支地阅读着,民族的文化悄然得到渗透。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朵盛开在田间山头的野花,朴素、芬芳而持久。
近年,我们尝试着将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学样式带入课堂,受到热烈欢迎。与此同时,适时引入诸如对歌、相声、快板、西河大鼓、戏曲等民间语言艺术形式,甚至方言诵读,既增强了情趣,更让现代疏离田园的孩子嗅到泥土的芳香——这是母语学习的源头。这一探索正从一个角度弥补了当下语文课程的不足,坚定了从母语获得的尊严。
3.观儿童伊索寓言故事有感 篇三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饱含哲理的故事书——《伊索寓言》,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则寓言是《狮子与驴子》。
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头狮子和一头驴碰到了一块,它们商量好,准备一起去捕猎。它们翻过一座小山,又走过了一座独木桥,来到了野羊居住的山洞。狮子和驴分好工后,狮子便在洞口监视,驴从山洞后面溜进野羊家,接着神哗鬼叫起来,四肢乱跳乱踢,怒视着野羊。野羊们被突如其来的大家伙吓坏了,纷纷向洞口跑去,狮子在那“守洞待羊”,见了野羊就张开血盆大口去咬,不一会儿野羊就全被咬死了。驴这时立刻跑到了洞口,在狮子面前昂首挺胸,天花乱坠地自吹自擂:“看,还是我最厉害!没有不怕我的动物,野羊们都是被我吓出来的。”狮子看都没看驴一眼,回答道:“是呀!如果我不知道你是驴,我也许也会怕你的。”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那些在能人或行家面前自我吹嘘的人,自然会遭到讥笑。
4.给孩子的动物寓言内容 篇四
当野驴来到野牛面前,它微笑着向野牛问道:“朋友,你为何主动为我让路呢?”
野牛说道:“我其实是在为自己让路。”
野驴困惑道:“你明明是在为我让路,为何却说是为自己让路呢?”
野牛笑容满面道:“我小时候,妈妈就对我说——孩子,两者狭路相逢,让别人过去,自己就能过去;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
5.儿童寓言故事 篇五
庄辛说:“在为臣看来,确实会是这样啊!并非是我故意说楚国不吉祥的。大王如果始终宠爱这四个小人,那么楚国就非亡不可,为臣请求大王让我到赵国去回避一下,让我待在那里看结果吧。”
庄辛到赵国不到五个月,秦国果然一举攻下楚国的鄢、郢、巫、上蔡、陈这几个地方,襄王自己也逃到齐国避难去了。这时,襄王派人驾车到赵国去召庄辛回来,庄辛就乘车回来了。
庄辛回来后,襄王就说:“我没有听先生的话,造成今天这样的结果,你看怎么办才好呢?”
6.儿童寓言小故事 篇六
如果主人有一个聪明的小伙计,他既顺从听话,又能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行事,那主人多幸运啊,他的家又该是多安乐!曾有这样一位聪明的小伙计汉斯,一次主人让他去找回走失的牛,他出去后好长时间没回家,主人想:“汉厮多忠心,干起活来多卖力!”可这么晚他还没回来,主人担心他出意外,便亲自起身去找他。他找了好久,最后总算瞧见汉斯在宽阔的田野另一头,正一蹦一跳地朝他迎面赶来。“喂!亲爱的汉斯,我打发你去找牛,找到没有?”主人走近问。“没有,老爷。我没有找到牛,不过我也没去找。”小伙计答道。“那你去找什么了,汉斯?”“找更好的东西,很幸运找到了。”“是什么,汉斯?”“三只山鸟。”小家伙答道。“在哪里?”主人问。“我见到一只,听到一只,然后拔腿去赶第三只。”聪明的小家伙回答道。
学学榜样吧!别再为主人或他们的命令犯愁。想干什么,乐意怎么干,尽管去做,到时你肯定会像聪明的汉斯一样机智。
7.寓言儿童故事 篇七
1茶杯与奖杯的寓言故事
奖杯又得了冠军,他骄傲地来到茶杯家炫耀:“你看我自打出生起都不用劳动,但是每年都会拿冠军。你再努力也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
茶杯恭敬地说:“您教训的是,您的高贵是与生俱来的,怎是我们这些小辈可比的。”
奖杯一听茶杯的好话心里美滋滋的:“不能光羡慕就完了,你要向我这个杯中之王学习。像你这样不思进取,迟早要埋没在众人之中。”
茶杯谦卑地说:“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我天生就没有您高贵的气质,这辈子无法成为杯中之王。”
奖杯听了这番话更加猖狂了:“上天造就了我却没有造就像我一样优秀的人,没有对手真让我寂寞啊。”
这时,房间的主人匆匆走进屋子,端起茶杯倒了满满一杯水咕咚咕咚咽到肚里。他扭头看到放在桌上的奖杯:“谁把这破玩意扔到桌子上的?”
主人拿起奖杯扔进了仓库,还自言自语道:“茶杯还能喝水,这破玩意有什么用!”
2 茶杯与奖杯的寓言故事点评
8.儿童英语寓言故事 篇八
从前,有一只狮子住在森林里。有一天,它在饱餐一顿之后,在一棵树下休息。过了一会儿,来了一只小老鼠,它跑到了狮子身上玩耍。
Suddenly the lion got up with anger and looked for those who disturbed its nice sleep。 Then it saw a small mouse standing, trembling with fear。 The lion jumped on it and started to kill it。
突然,狮子醒了,它非常生气地看着这个打扰了自己美梦的小老鼠。它看到这个小老鼠害怕得站在那里颤抖着。狮子跳了起来,想要吃掉它。
The mouse requested the lion to forgive it。 The lion felt pity and left it。 The mouse ran away。
小老鼠请求狮子原谅它,狮子起了怜悯之心,于是就走了。小老鼠跑走了。
On another day, the lion was caught in a net by a hunter。 The mouse came there and cut the net。 Thus it escaped。
又是一天,狮子被一个猎人用网抓住了。老鼠过去帮它把网弄开了。狮子逃了出来。
There after, the mouse and the lion became friends。 They lived happily in the forest afterwards。
从此以后,狮子和老鼠成了好朋友,它们快乐地一起生活在森林里。
Moral: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9.儿童寓言小故事精选 篇九
猎豹心想“要是我能拥有这么坚硬的龟壳就好了,这样我就不用怕狮子和老虎了。”
猎豹走到乌龟面前说:“乌龟,你的龟壳真厉害,能不能借我用用呢?”
乌龟说:“那可不行,这可是用来保护我的,没了它,我会有生命危险的,你已经那么强壮了,而且你的奔跑速度是草原上最快的,你根本用不到龟壳的保护。”
猎豹说:“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如果我奔跑的速度,再加上你坚硬的外壳,那我就会成为森林里最快最强的动物。”
乌龟哈哈大笑起来说:“你背上我沉重的龟壳,又怎么能跑的起来。”
10.儿童朗诵寓言故事 篇十
到了对岸,它们把身上的水抖索一回,就开始检点猪群,看有没有遗失。但是,它数来数去,只有十一只。
于是它惊叫道:“这一只一定是在过渡时,给水冲走了。”
它们就悲叫着,哭那只牺牲了的小猪。
11.儿童寓言故事 篇十一
1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天早上,猫妈妈带着猫宝宝到小河边去钓鱼。他们刚坐下,一只蜻蜓飞来了,猫宝宝丢下鱼竿高兴地跑去捉。可是,猫宝宝捉了半天也没有捉着,只好空着手又回到河边钓鱼。一会儿,一只花蝴蝶飞来了,猫宝宝又丢下鱼竿高兴地跑去抓。 可是,猫宝宝抓了半天也没有抓到,只好空着手又回到河边。这时,猫宝宝看到猫妈妈已经钓了好多条大鱼了。 “真气人,我怎么一条鱼也钓不着呢?”猫宝宝说。猫妈妈说:“钓鱼要专心,你一会捉蜻蜓,一会捉蝴蝶,怎么能钓着鱼呢?”猫宝宝听了猫妈妈的话,一心一意地钓鱼,果然钓到了大鱼。
小猫钓鱼的故事启示: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
2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个窝,大树底下有个洞,洞里住着狐狸。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孩子找吃的,她找到了一片肉。乌鸦叼着肉站在窝边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这时候,狐狸看见了乌鸦嘴里的肉,很想抢过来。它笑着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不做声。狐狸又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乌鸦有些开心了。最后,狐狸说:“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得意极了,就唱起歌来:“呱…”她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狐狸叼起肉,美美地吃了一顿。
狐狸和乌鸦的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认准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相信。
3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出世了,青蛙妈妈却出了远门。小蝌蚪们长得很可爱: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一天,它们看到鸭妈妈和小鸭们快乐地游玩,非常羡慕。它们说:“鸭妈妈,您知道我们的妈妈在哪吗?”鸭妈妈说:“你们的妈妈长着大眼镜、宽嘴巴,你们去找找看吧!”小蝌蚪们游啊游啊,看见了一只鱼,它有大大的眼睛。“妈妈,妈妈!”小蝌蚪们开心地叫起来。鱼连连摆头,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小蝌蚪们继续游,看见乌龟有四条腿,又大叫“妈妈!”乌龟连连摆头,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是白肚皮!”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蝌蚪们继续游,看见了一只白鹅,它有白白的肚皮。“妈妈,妈妈!”小蝌蚪们开心地叫起来。白鹅连连摆头,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它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唱起歌来呱呱叫呢!”白鹅接着说。小蝌蚪们继续游,看到了一只青蛙,坐在荷叶上“呱呱”唱歌。小蝌蚪们游过去小声说:“请问,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有大大的眼镜,宽宽的嘴巴,四条腿走路蹦蹦跳跳,白白肚皮绿衣裳…….” 青蛙没等小蝌蚪说完,就“呱呱”叫起来:“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呀!”小蝌蚪们开心地扑进妈妈的怀里,笑了。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不同特征。
4蚊子和狮子的故事
狮子认为自己是森林之王,能打败所有的动物。一只蚊子不服气,跑去挑战狮子。狮子轻蔑地说:“你这小蚊子,我用两根手指就能把你捏死!”蚊子说:“你长得这么高大,可根本不是我的对手!”狮子听到非常生气,用手去抓蚊子。可是蚊子专门咬狮子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最后,狮子要求停战,也承认蚊子比自己厉害。蚊子非常得意,哼着歌在空中飞来飞去。可是一不注意,居然一头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抓住了。
蚊子和狮子的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取得了成功,也不能骄傲自满。
5两只打架的公鸡的故事
有两只好斗的公鸡,它们住在同一个鸡棚里,每天都会打架。这天,两只公鸡又打了起来,小一点的公鸡被打败了。被打败的公鸡觉得非常丢脸,于是躲进了鸡棚的角落里。那只打了胜仗的公鸡高兴极了,到处炫耀说:“看,我才是常胜将军!”它觉得外面的鸡也应该知道它这个胜利者。于是,它张开翅膀,“扑啦扑啦”地飞上了高墙。 它对着外面“喔喔”地高声叫唤,向大家说自己打胜了。天上飞的老鹰听到了它的叫声,开心极了,心想:“我的晚餐有着落了。”它猛冲下来,一把抓起那只公鸡,飞走了。
【儿童《伊索寓言》内容】推荐阅读:
儿童故事伊索寓言04-11
关于儿童寓言故事07-23
儿童寓言故事摘抄08-12
儿童英文寓言小故事04-18
儿童教育寓言故事09-03
儿童寓言故事文字稿件09-19
狐狸攀亲儿童寓言故事01-13
小猴子捞月亮儿童寓言故事01-09
儿童寓言故事:叼着肉的狗04-11
伊索寓言名著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