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的串联与并联说课

2025-03-3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说课(精选2篇)

1.电阻的串联与并联说课 篇一

<<电阻的串联>>说课稿 万庾中学 熊燕

一、教材 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阻的串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九年级第十四章《探究电路》第四节的内容,第十四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化等基本理念。本节教材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结合前章所学的串联电路的特点可应用欧姆定律直接导出串联电路总电阻的公式,本节教材在安排上采用了先科学探究,后理论推导的顺序,是新教材对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及计算公式;(2)会利用串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验证的过程;(2)能用“等效代替”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形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法,掌握串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根据猜想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同时借助于等效代替的观点分析串联、并联电路是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新课程初期目标是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等特色课堂教学。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有浓厚的探究兴趣,但是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他们是一个挑战。

(二)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等环节,使学生较全面的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若干要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等效代替法”研究物理问题,从理论上学会分析并推导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对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要肯定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三)关于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特色,为了充分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入理解交流与合作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节课采用以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主,以理论讲解为辅;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向学生提问“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特点”,对前面的知识是一个复习,同时也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特别能为实验探究时的猜想提供帮助。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提出问题:电阻串联后,其总电阻会增大还是减小?两个(或几个)电阻串联之后的总电阻比参与串联的各个电阻(分电阻)大些还是小些?

猜想与假设:由于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有关,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几个电阻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总电阻应当比各个分电阻大些。这些猜想对吗? 实验的设计:

实验的设计方案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根据欧姆定律,也可以根据伏安法测电阻,对学生设计的正确电路图都要给予肯定。

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先设计电路,再连接电路。实验中,教师巡视。通过理论推导验证实验结论:

对于教材有的理论推导过程,我将不再在黑板上重复板书,由学生自行推导。交流与讨论:上述结论是由两个串联的电阻推导出的,它适合于3个、4个、多个电阻串联的情况吗?

(三)迁移深化,发展能力:

本环节的任务是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归纳出探究结论后,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我设计了将“等效代替”的方法与“合力与分力”联系起来,同时要求学生选择多种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需要一个200欧姆的电阻,但是手上只有50欧姆、100欧姆、150欧姆的电阻个两个,你将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2.电阻的串联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并能推导出来;

2.会运用串联电路的特性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

3.初步领会等效替换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分析电路问题的思路。(二)教具

6伏电源,5欧、10欧、15欧定值电阻各一个,演示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电阻箱一个,串联的灯泡若干。(三)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串联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2、引出课题

实验:先将一只灯泡接在照明电路中观察亮度,然后将两只灯泡串联在照明电路中观察亮度发生什么变化?分析亮度变暗是由于电流减小,电流减小是由于电阻变大。所以两个灯泡串联后的总电阻变大,那么两个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到底大到什么程度,与原来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本节要探究的物理问题——电阻的串联。

3、进行实验探究,研究问题

提出问题:那么两个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到底大到什么程度,与原来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R=R1+R2 ……..? 设计实验:

①实验的方法和原理

引导学生回答:用伏安法测电阻。只要利用电压表测出R1和R2串联电阻两端的总电压,再用电流表测出通过串联电阻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从而可以比较出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大小关系。

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器材设计一个测两个定值电阻(R1 = 5欧、R2 = 10欧)串联总电阻的实验电路图,并将学生设计的不同电路画在黑板上。

②演示实验:

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记录数据,再由欧姆定律计算出串联后的总电阻R。讨论实验数据得出:R = R1 + R2

得出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串联电阻之和。理论推导:

设:串联电阻的阻值为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R。由于U = U1 + U2, 因此IR = I1R1 + I2R2,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I = I1 = I2 所以R = R1 + R2。

指出: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大,总电阻也叫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来了总电阻R=15欧,那么用一个15欧的电阻去代替串联着的R1、R2,效果是不是一样的呢?

为了证实串联后的总电阻与两个串联着的电阻等效进行演示实验:

将一个15欧的电阻接入刚才的实验电路,替代串联着的电阻R1、R2,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变化说明这个15欧的电阻和刚才那两个串联的电阻是等效的。

由该实验引出新的物理研究方法:等效代替法。即:如果用一个电阻R代替两个串联着的电阻R1、R2接入电路后,电路的状态不变,即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都与原来的相同,R就叫做这两个串联电阻R1、R2的等效电阻。

思考题:有两只5欧的电阻,现在我们需要10欧的电阻,怎么办?(串联)交流与讨论:上述结论是由两个串联的电阻推导出的,它适合于3个、4个、多个电阻串联的情况吗?

思考题:

如果电视机里的一个10欧的电阻烧坏了,现在手头上只有1欧的电阻2个,2欧的电阻3个,3欧的电阻4个,可以采用什么办法解决呢?

(答:串联,1欧+2欧+2欧+2欧+3欧;1欧+1欧+2欧+3欧+3欧;2欧+2欧+3欧+3欧;1欧+3欧+3欧+3欧)

4、例题:

课本109页例1和例2 讲解解题的方法、规范。

5、拓展练习: 1).一个10Ω的电阻R1接到电压为10V的电源上它两端电压为多少伏?流过它的电流多大?再把一个10Ω的电阻R2与它串联还接到这个10V的电源上每个电阻两端分到的电压是多大?

2).电阻R1=10Ω,R2=40Ω,把它们串联后接到电压为50V的电源上它们两端的电压U1、U2各是多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市场认知实习报告会感想与心得下一篇:著名的长跑运动员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