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12篇)
1.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篇一
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矛盾?
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其实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教者尽管会对教学思路有所预判,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我们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还不太相吻合的情况。从而造成教与学的矛盾,即所谓的预设和生成的矛盾。怎样去比较妥善解决它呢?我认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比如,在上八年级下册《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这一课的时候。在课堂上,我曾经按照前几个班既定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八(7)班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观看第3、4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但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由于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因而,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很好的解决,提出来的问题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整个班出现了教学冷场的局面。这个时候,我果断的把整个问题拆解成几个单独的要素进行引导,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及时播放了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经过调整之后,学生开始陆续理解和消化了该章节的内容,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因此,当我们提出问题后感觉学生在下面没有反应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问题学生可能还没有理解,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们应及时的变换问题的提问方式,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把专业性的问题变换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现实问题,把成人化的问题变成学生能接受的问题。总之,我们提出问题的好坏应以学生的反应是否强烈为标准。
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怎样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于倾听,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通过不断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
2.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篇二
一、制造各种错误, 期待主体表现的精彩生成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由于生活经验不足, 思维发展不够成熟, 在课堂上表现出错误或偏差是很正常, 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课堂生成的资源, 教师及时捕捉, 巧妙挖掘, 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 自我体验等方式, 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而有些错误是可以预设的。
“人之过也, 如日月之蚀也。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这是我们对待错误的一种正确认识, 无可非议。我们想说, 如果教师不慎出错或故意出错, 更有胜者制造错误, 一定要让错误体现价值。就教师本身而言, 有意制造“错误”更有一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意味。
1. 明知会错误, 在辨析中激发主动思考
在《背影》第一课时, 我发现不少学生对“天无绝人之路”不得其解, 解释牵强附会, 就立即停止原计划。我首先要求学生弄清“天无绝人之路”在文中是谁说的, 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学生通过仔细阅读, 把该找的语句都找出来了, 接着我又引导他们展开激烈的辨析。结果学生不但理解了“天无绝人之路”的意思, 而且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在学生的不同理解中不着痕迹地理解了“天无绝人之路”这个难理解的词句, 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学习, 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展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2. 用错误契机, 在比较中获得真知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 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留心捕捉和筛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错误资源, 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还可以巧妙设计一些“陷阱”, 诱使学生失误出错, 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目标,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设想各种问题, 期待主体思维的精彩生成
课堂提问既是师生对话和交往的重要形式, 又是引发师生之间对话的手段,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熟悉发问的艺术, 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 教学效果越好, 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有位教育家说过:“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的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而有效的课堂提问需要精心预设。
1. 多角度提问
多角度提问是指教师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多种答案的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可促进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 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 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观点, 从而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新异性。
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 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长的课文, 全文的内容都在心里了, 光掌握这个大意是不行的, 还得好好学习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为什么那么多人痛哭流涕去怀念他、追悼他?为什么他生前的这些事情周晔都历历在目?这都是有道理的, 所以请同学们自己读书, 一边读一边想, 你看看悟出了什么道理来, 这篇课文很感人, 你有没有受到什么感动?鲁迅先生这样做人, 这样做事, 你受到什么启发没有?这篇文章哪里有疑难之处?有问题解决不了, 通过读书把它解决了。一边读一边想这五点, 你有哪一点收获, 你就把它记下来, 在旁边写上批注, 圈点勾画, 读完之后, 你们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强化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把握, 全面地思考, 深入地研究, 这个问题一交给学生, 就意味着把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此时只在一旁静心的聆听, 细心地发现, 巧妙的引导, 这样的课堂怎么不会精彩迭出呢?
2. 悬念式提问
悬念式提问就是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构成悬念, 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如在讲解记叙文时经常用到这种提问。学生在阅读倒叙式的记叙文时, 往往阅读了开头便产生了一系列疑问, 教师就应该预设问题, 关键时刻一一抛出。同学们会马上七嘴八舌嚷开了, 不少学生急于催促教师讲下去。问题一旦提出, 就构成悬念, 使学生答之不能、罢之不忍, 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三、设置探究性预案, 期待主体的创造性精彩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往往由主导课堂变成主宰课堂, 导致教学预设的刻板和僵化, 更无从奢望在课堂中的生成活跃的学习氛围, 这是一种刚性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是“弹性设计”, 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 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 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的“生成性资源”。
3.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篇三
一、“嘘!”,拉近师生关系
【案例】
课前我让学生深入生活,到商店、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信息,并安排了4人小组准备一些水果、饮料等。想着可以在课前谈话时熟悉学生,所以也没有去班级熟悉情况,结果学生来到上课地点,没等我开口,就自己随便找了个座位,我原先安排的4人小组给学生这么叽叽喳喳地一闹全完了。“小朋友,安静!安静!”我大声喊着,可是一点用都没有,乱糟糟的,我当时就傻眼了,怎么办?课前谈话是泡汤了,我马上镇定下来,微笑着伸出食指:“嘘!”学生却出奇地立刻安静下来了,“小朋友真对不起,老师刚才没有跟小朋友们说清楚这里的座位,请按照4人小组坐在一张课桌旁,好吗?”虽然课前谈话泡汤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轻轻的一句话,我赢得了学生的心,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我们经常在自己的班级上课,和学生相处久了,大家都有了一定的默契,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然而这次的课堂组织显然是我忽视的地方,学生的天性就是这样,幸亏我处理得当,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安静了学生,安排了座位。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
二、“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预设多种情况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备之仗,成功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案例】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苹果、橘子、梨、饼干、牛奶、果冻、香肠等),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弹簧秤称一称。
学生格外兴奋,根据以往经验,小组合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情况,所以在课件出示小组合作的“温馨提示”外,我在事先做了多种情况的预设:
1.让每个成员都经历不同的工作,“你们几个可以换换工作,让其他小朋友帮你分担一下。”
2.对于“霸道”的不愿意给别人秤的情况,“是吗?原来你这么喜欢称呀,是不是很开心?那么把你的快乐给其他小朋友分享一下吧!”
3.对于一人承担所有角色的情况,“老师知道你很能干,可是一棵树不挡风,一片森林挡狂风呢,一个人力量小,人多力量大呀!大家一起合作会更加好呢!”……
我们说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正是我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虽然在准备的过程中,我花了一定的时间去背诵这几句话,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生成的契机,才能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让每一个成员都经历了每一项工作,有效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效率,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红领巾和石头”,生成意外惊喜
课堂应是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走固定的路线。特别是课堂上某些意外生成稍纵即逝,如不及时点拨,那是非常遗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课堂的反映,及时地生成教学目标,调整预设的教学板块。
【案例一】
师: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
生:其实我们用的一个2分硬币就大约重1克。
师:动手掂一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学生动手掂量硬币,感觉1克很轻。)
师:在各组的商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1粒纽扣
生3:1个图钉
生4:我的红领巾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回答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讨论,意见不统一。)
师:……我们这里有电子秤,来验证一下吧!
【案例二】
师: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
生:像铅笔盒子大小的石头。
师:这个老师也说不准,最好的方法是……
生:掂一掂,称一称。
师:是的,秤就在这里,下课的时候我们去找一找这样的石头,或者找一堆这样的石头来称一称,好吗?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一定会遇到很多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可能”。在备课时我认为自己考虑得比较全面了,想到了常见的大约重1克的物品如钮扣、黄豆、图钉、小发夹、乒乓球、药片等,就是没有想过这个红领巾,一时半会儿,我也答不上来啊,于是我就抓住了这一契机,顺水推舟,让学生去称一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会用秤称重。这样让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数学方法,于是在遇到案例二中关于“像铅笔盒大小的石头重1千克”的时候,学生没有争论,而是一致认同用事实说话的方法。endprint
这些意外中就蕴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变缺点为“亮点”。善待意外,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更显精彩!
四、“用哪个单位更合适”,积累教育智慧
在课堂里,我们所遇到很多的“意外生成”,这种意外生成会造成两极性的效果——尴尬或精彩。无论是何种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
【案例】
在“红领巾和石头”发生后,我骤然想到,估计物体的重量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不要说孩子了,就是成人要通过掂一掂来估计重量也是很困难的,更不要说看物体估重量了。正因为如此,估计物体的重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然而,我又想到在我们的练习中,出现最多的是“填上合适的单位”,而并不是估计重量,所以,在意外发生之后,我又追问道:“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好?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好?”事后想想,其实这个问题更加契合新课程“学有用的数学”的数学思想。
数学课堂中的“精彩”往往并不是事先设计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其不意,我们在备课时很难预料,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才能使课堂“错误”不再“错误”,并成为教学知识新的增长点和活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出现老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不相符的现象时,老师要顺应着学生的这种思维状态重新调整、组织自己的教学。虽然这些意外会打乱我们原定的教学程序,但我们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也提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即使是有限贡献”。钱梦龙老师曾有过备一节课既是一小时又是一辈子的说法,其实正好说明了预设之必然和生成之偶然的道理。“生成”即意味着课堂的不可掌控性,而实际上却又需要教师极好的掌控能力,把好方向,勇往直前,才能欣赏到沿途美丽的风光,采集到路边盛开的花朵!
4.「预设」和「生成」的艺术融合 篇四
「预设」和「生成」的艺术融合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应对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更是课程整合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互相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气与活力,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作 者:朱瑛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刊 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英文刊名:KECHENG JIAOCAI JIAOXUE YANJIU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5.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反思 篇五
课堂预设是指教学预设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会成为课堂的精彩之举,处理不好,则反映出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机智有所欠缺,给课堂留下缺憾。下面我就课堂中的几个有关预设与生成的小片段与大家分享:
片段一:
在讲《杠杆》这节内容时,我用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进行导课: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话音刚落,就听王煜在下面嚷嚷:“吹牛!到哪儿去找那么长的硬棒?”
“难道你没听出是‘如果’吗?”(我的语气里明显带有不满的情绪。)“那也撬不动!”王煜继续嚷嚷,但就是说不出理由。
阿基米德,那可是两千年前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毛头小孩竟然也敢和他PK?为了给王煜一个下马威,我就顺势而为: “同学们,下去之后,我们大家都来想办法证明一下,阿基米德和王煜谁的观点成立。” 课后,我首先开始进行验证,没想到证明结果出人意料——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虽然在理论上成立,但在实际中却不能成立。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需要一根长得难以想象的杠杆。地球的质量为6×1024千克,设阿基米德的身体质量为60kg,两者之比是1023:1。如果阿基米德所用的杠杆阻力臂长1米,,则动力臂需长1023米,这样长的杠杆长度大约等于107光年(一光年指光在一年里走过的路程,为365×24×3600×3.0×108m = 9.46×10 15米)!而银河系的直径大约只有十万光年,杠杆长度大约为银河系直径的一百倍,是无法找到的!(就算找到了,阿基米德用一辈子的时间从杠杆的始端也走不到杠杆的末端。)
第二,找不到合适的支点。宇宙间的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无法找到一个相对不动的支点。
第三,即使上面两个条件能够办到,阿基米德也撬不动地球。省力的机械必然费距离,按照以上第一点的假设,把地球举起1毫米,阿基米德必须在杠杆的动力臂一端,按下长约1020米长的一条弧。按照一秒钟按下一米的速度计算,需要3.17×1012年的时间。谁的寿命能有这么长呢?就算阿基米德一辈子都在按杠杆,用接近光速的速度奔跑(大约需要一万年),也不会把地球举起头发丝粗细的一段距离!
反思:我们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可是事实上我们自身的思想无形之中却在受权威思想的束缚,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是在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在头脑中不断进行复制,然后再不断“粘贴”给学生,那么老师和学生都成了知识的“搬运工”,缺乏质疑精神、求异精神。这样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没有半点涟漪,永远不会有创新精神的诞生!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鲜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每当课堂上有求异精神的火花闪烁时,教师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知识的有限而避而不谈,一定要抓住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师生之间及时进行互动。如果课堂应变措施特别得当,教学效果就会超出预先设定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共鸣。
片段二:
在讲《功》这节内容时,我计划用做功的多少来引入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等于力乘以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于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同学们,下面老师要布置三种劳动任务——第一种,把重为50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二楼;第二种,把重为50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三楼;第三种,把重为80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三楼。请问:你选择哪一种?”(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做功有多少,而且做功的多少应该和力以及距离有关。老师期待的答案不言而喻,当然为第一种。)
没想到张青万同学的回答却让我大跌眼镜。下面就是我和他一段有趣的对话——
生:“老师,我选择第二种。”(第二种任务做功的多少介乎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师:“请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生:“如果我选择第一种,别人会认为我懒。如果我选择第三种,又怕别人说我笨。所以最好选择第二种。”(学生们哄堂大笑。)
这绝不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无言以对,尴尬万分,课堂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反思:课堂的生成是千变万化的,教师的预设不可能完美无缺。但是,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一门心思按照自己的预设去进行,当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生成时,应对策略不够灵活,成为课堂处理的失败之笔。如果当时我能够很快冷静下来,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看来张青万同学很善于思考。请大家说一说,他明白哪一种劳动任务做功最少?哪一种最多?”(学生一定会给出满意的答案。)
紧接着又问:
“那么做功的多少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
从而就会很顺利的过渡到做功的多少与力和距离的关系上来,这样巧妙地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处理了预设与生成不符的情况,也许会成为课堂中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片段三:
在带领九年级学生进行中考总复习时,我曾经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2012年6月,我国首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km级海试,“蛟龙号”采用向空气舱中注入海水实现下沉,用抛弃压载铁的办法实现上浮.“蛟龙号”下沉、上浮的原理是()
A下沉时靠减小浮力,上浮时靠增大浮力 B下沉时靠增加自重,上浮时靠减小自重 C下沉时靠减小浮力,上浮时靠减小自重 D下沉时靠增加自重,上浮时靠增大浮力
正确答案选B,大部分同学都明白其中的道理,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可是正当我准备讲下一题时,杨博宇同学却提出了新的问题:“蛟龙号要上浮,便要抛弃压载铁,压载铁是什么?如果每次都抛弃,那得需要多少铁呀?”
说实话,我根本没注意到这一点,对潜水器的了解也知之甚少。于是就诚恳地对学生说:“老师也不明白,我们还是在课后一起查阅资料吧。”
不久我就收到了学生查阅到的有关蛟龙号的详细资料—— “蛟龙号”采用常用的“深潜器无动力下潜上浮技术”。潜水器两侧配备一定数量的压载铁,重量可以根据不同深度与要求调整。在下潜过程中,压载铁使潜水器具备负浮力,按照一定速度下潜;当潜水器到达设定深度时,可抛载其中两块压载铁,使潜水器处于零浮力悬停状态,保持在这个深度上实现作业;当任务完成,再抛弃另外的压铁,使潜水器具备正浮力,按照一定的速度上浮,到达水面。至于扔掉的压载铁,并不进行回收(因为压载铁就是几块生铁,并不值钱,而回收成本又高)。
就这样,通过一道习题的讲解,师生双方获得了许多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达到了双收的效果。
反思:例题与习题的讲解看似枯燥无味,但如果能够跳出教材,将学生生活中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体现了教学的生活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充分展示了教学的价值观!
6.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篇六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好吗?怎样 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近段时间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读了《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一书,感触颇深,收益匪浅。书中概括的写了随着课改的深入,“预设” 和“生成”这对互相对立的概念已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对学生“统死”,基本上是按照固定的路线实施“硬操作”,结果和许多“美 丽的图景”失之交臂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不断冲击着旧的 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但冷静分析这些现象,有较多的课堂表面上似乎师生互动非常之好,有问,有答,有操作,而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没有超越原有的教学模式。
如
1、“预设”不够准确,结果导致“生成”时乱了手脚。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其一是“粗处理”,问题设计范围过广,没有穷尽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情况,怎能游刃有余?
其二是“精处理”,问题设计太细,有支解内容嫌疑,学生疲于细枝末节的回答,又怎能动态生成?
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的确如此,本人已有的文化知识常常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或是不能根据实际情 况有效的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是置之不理,仍按预设方案进行;或是对文本价值判断不分主次或失察,疲于应付,因此,我不得不思考语文课堂应该“预设 什么”、“怎么预设”的问题,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认为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1、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 和态度。”我在教学《江姐》一文时,先让学生看江姐就义时的图片,同时在背景音乐“红梅赞”的伴奏下,我声情并茂的讲解了江姐的生平,这样英雄的形象就站 在了学生心头,进而感知学习文本知识就容易多了,自认为这个预设是成功的。
2、充分了解学生,预设“已知” 新课程主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心里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想,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把握学生的“现有 发展水平”。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 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 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以后我应该在进行 课堂预设的时候,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3、预设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 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 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该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这个方面我曾有过深刻教训,在上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因为没有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那天课题导入后我布置学生自学,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老师,我对这篇文章有意见。”“什么呀?”冷不丁的,我被吓了一跳。“喏,就是这句话„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太不真实了,孩子们 都上学去了,连四五岁的儿童也上幼儿园了,哪有孩子去放牛吹笛呀?还有从„成天‟这个词里我领会到牧童不是真的只吹一天短笛,而是很多天,这更不可能 了。”她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也是啊,除非是双休日我们才有空。”“哇,骑到牛背上多好玩。”.....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心里却不禁“咯 噔”一下,不觉汗颜,课题引入时我偷工减料,只简单介绍说,本文作者朱自清是伟大的散文家、诗人。预设时也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对语文知识的教学 环节设计是比较注重的,却忽视了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没有深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预设。更没告诉他们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是什么年代,难怪他们要这么认 为了,我连忙想亡羊补牢,去讲台找寻语文教参,真是要命,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可是我也确实不知道朱自清是什么时候写这篇文章的,也不知道他是那年去世的。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春》这篇文章应该是作者在解放前写的,怎么办?公开说我不知道吧,我倒不怕出丑,可这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打折扣,或者狠狠的 瞪一眼这刁钻古怪的学生,让她永远的记住这样的意见不可以被采纳,因为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关系不大。可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又怎么忍心?急中生智 我搬出了《义务教育法》,现在我国所有适龄儿童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当然没有空闲的孩子去学放牛吹笛了,作者写的是以前的事,那时侯很多家里的孩子都上不 起学,有的孩子就给有钱人家去放牛做工。(我生怕他们又提出上不起学怎么会有牛的问题,把话给他们封死了)“是吗?”孩子们还是半信半疑,“不信的话,回 家问你们爷爷奶奶去。”搞了好半天,才得以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一下课,我飞快奔回办公室找到教参一看,暗自庆幸没有误导学生,原来朱自清在1948年就 去世了,那《春》这篇文章里写的牧童就是解放前的孩子了。事后我楞了好一阵子,为自己知识的贫乏而难受,也为自己预设不全面而后悔,更为自己在课堂的窘迫 表现而羞愧。孩子在探究自己未知时,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惟有在以后的课堂预设时多为孩子考虑一些,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设身处地的站在 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给自己充充电,以防陷入类似两难的境地。
4、生成-----预设的升华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 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作为 “首席”的教师,离开了引导与调控,教学目标 的达成,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时间的控制就难以得到落实,以至于学生中产生的思维创新 的火花不能引燃。如果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因此,我认为在教师转变观念时,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即 从“教书匠”转变为“艺术大师”,这样,我们的课堂生成才会时时升华、处处升华。而这个“艺术大师”的形成就应该是教师不断的完善自己,反思自己,充实自 己,锻炼自己的过程。
5、创设教学环境,生成动态资源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如我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有一个同学忽然对文本提出质疑:“„只有画家才能 写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画家应该用画的,为什么说写呢?”对这样史料未及的问题,我没有草率了事,而是改变原来预设,引发他们就 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同学们各抒己见,都亮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从而获得了更深一步的知识,他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然后我说: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 到的这些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 这堂课上,老师用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 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6、提升教育智慧,捕捉动态资源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 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辩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 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只有勇于进取的教师才会时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我在教学 《詹天佑》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我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我很快发现许多 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可能是上节语文课画了温柔的大兴安岭、险峻的秦岭,他们意犹未尽)忽然我发现其中几幅有问题的画,一张 是画了詹天佑采用“中部凿井法”隧道示意图,一张是表示詹天佑创造“人字形”线路的铁路示意图,前一张只画了4个工作面,而且不在一条线上,后一张画了一 个倒立的“人”字。我马上调整教案,就从这几幅图入手,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正确画出示意图,再让学生闭上眼走一走,体会开凿隧道定点构图的严谨,扛起长 竹条拐一拐,体会“人字形”线路两个火车头的妙用,这样学生就在亲身实践中领略到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创新精神。------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预设”,而是以智启智,抓住契机,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学 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 成”。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 的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7.预设和生成,让音乐课堂一路芬芳 篇七
一、意外碰撞, 节外生枝的美丽。
音乐课堂, 是需要训练技能, 更要情感陶冶的课堂, 教学的“预设”如果过于僵化, 一味遵循原先的设计, 不知变通的话, 就会适得其反。当一堂课开始时, 我们可以把他当作和学生一起开始, 坐上马车驶向未知的前方去看沿途的风景, 一路行来, 采集精彩, 收获激情。
故事一:“不唱啦, 小鸭子累了要回家!”
上《鸭子拌嘴》一课, 千锤百炼之下, 设置了童话氛围, 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吻合得天衣无缝, 而听课与磨课的老师都觉得这样的课堂, 已经让小孩子融合进去了, 效果很好, 心下就不禁得意起来。直到那一天, 在他校展示的一节课, 狠狠地给了我一“砖头”, 让我对预设又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
同前两次在自己学校上课一样, 一切水到渠成, 小鸭子在我这个鸭妈妈的带领下, 学得尽兴, 在课堂时间还剩下3分钟时, 我按照原先都取得成功的设计, 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唱, 可以跳, 可以说。一个, 两个……说得都很精彩, 有的还学起了鸭子走路, 十分可爱。这时, 一个孩子站起来, 很无理地说:“不要唱啦, 不要跳啦!”这下全体哗然。
我按捺住自己, 走近他亲切地问:“为什么呢?你看, 小鸭子们多开心呀, 你也要开心地和同伴一起哦。”他瞪着晶晶亮的眼睛, 大声说:“不唱啦, 小鸭子累了要回家!”“哦”, 心念电转之间, 我赶紧说:“对啦, 小鸭子累了, 要回家休息了, 大家快跟着妈妈一起走吧!”在双响筒的伴奏下, 孩子们摇摇摆摆地走出了教室, 铃声响了, 掌声也响了。
其实, 这是一个多么有思想的孩子!这是一番多么独特精彩的见解!幸亏我当时很受了点“开放课堂”意识的影响, 很诚恳地询问, 而没有认为他捣蛋, 置之不理或者“批斗”他。随之抓住这个时机改写新的“结局”, 不是也一样精彩么?而这样的节外生枝的生成, 对于我来说, 也是一种惊喜。
故事二:“为什么不让我说?”
“这是一首非常值得仔细聆听, 反复回味的单乐章管弦乐曲, 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这个孩子在我津津乐道于《瑶族舞曲》时, 站起来毫不客气地打断我:“为什么不让我说?老师, 我都知道的!”小眼睛一眨不眨, 逼视着我。要知道, 我可精心准备了说辞来介绍这首经典曲子的, 为的是用美的语言让学生走近乐曲。可现在……“你说说吧!”我的口气真有点赌气的意味。
他一口气开讲:这首曲子反映的是瑶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场面, 是以当地传统歌舞鼓乐为素材, 先创作了《瑶族长鼓舞歌》后, 由一位叫茅沅的作曲家将该曲的部分主题改编为管弦乐, 最终完成了这首中国管弦乐著名作品——《瑶族舞曲》……”啊, 真是有备而来, 听得大家一楞一楞的。他刚说完, 一生又站起来说:“老师, 我表姐也喜欢这首曲子, 她说瑶族很多人生活在广东北边, 一到节日, 那里的男女老少都要载歌载舞……”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上活跃者众, 说的欲望得到了强化, 气氛意外热烈。
庆幸:自己给了学生机会, 没有举起“大棒”, 因而也获得了课堂上欣喜。
反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还没有完全实现, 有时还要“陶醉”在师者自高的落后观念中。
转变:以后的教学, 一定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围绕学生设计, 突出学生主体。
在开放课堂, 主体学习的理念指导下, 自己也算是精心预设了下, 但是对学生的能力却还是估计不足, 值得欣慰的是, 学生敢于在课堂上顶撞我, 与老师发生“碰撞”, 引发了思维的火花与课堂的亮点。我不得不警醒:我的教材和学生, 包括对我自己作为教者的预设是否是合理的?下一次, 我是否能收获美丽的生成。
二、踏实预设, 水到渠成的精彩。
在教学《八只小鹅》的磨课中, 我收获了这样的思想:要在预设与生成之间自由地行走, 凭的是一个“实”字。
在这堂课的设计中, 我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什么音乐技能, 更关注应该怎样去学习。斯洛伐克民歌《八只小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活泼可爱的小鹅欢歌起舞, 神采奕奕的形象, 小鹅的叫声和嬉戏玩耍相结合, 将歌曲推向高潮。吃透了歌曲的特点, 我在整体上预设了完整的童话故事建构起教学的背景, 始终以“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鹅, 我生活在快乐的集体中”这样的角色来学习, 让学生在其中体验、积累、感悟、学习、应用与创造。
课堂效果告诉我, 这样的预设是切合实际的, 在课堂上就是在童话里, 在歌曲中就是在故事中, 学生获得了学习上的积极主动与自我觉醒, 使得课堂“活而不乱, 乐而不空”, 既进行了扎实的音乐技能训练, 又熏陶了孩子们的音乐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从教师方面讲, 本着实实在在的态度, 踏踏实实的做法, 去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出教材内核, 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进去得深, 跳出得高, 预设得科学, 这是课堂上有价值生成的前提;其次要通过多种手段, 把音乐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 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规律, 强调精心的预设, 激起情, 迸出火花, 激发高水平和真正有价值的生成。美丽的预设, 精彩的生成, 让我的音乐课堂收获一路芬芳!■
8.数学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 篇八
一、课前充分备课
没有课前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课前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课堂不可预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或预设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知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预设滞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缺乏张力。那么,教师不管遇到上述哪种情况,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备教材
教材是为学生的学习而编写的,教学过程离不开知识的传递,在没有进行教学过程之前,教科书上或教师头脑中的教学内容,都处于知识的储存状态.要使它们获得可传递的性质,就离不开教材的分析,需要教师更加用心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灵活地选用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备学生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再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关注生成
课堂生成的内容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假设,沉着应对,既不能挫伤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又不能急于求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始料未及的“意外”。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非预期性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巧妙运用课堂生成,这样的课堂才能构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1、善于倾听、选择生成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然而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的不同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了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有位老师在教学三上的《一一间隔排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每组两个事物之间相差“1”,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会:“一一对应”这个概念。操作完后,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得?生1:我在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后面画一个小竖线,再在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后面画一个小竖线,最后多了一只兔子,所以兔子比蘑菇多“1”。师:你说得真好!方法也不错!生2:我是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圈起来,再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圈起来,最后也多了一只兔子。师:圈一圈的方法也是很棒的……这时有个孩子高高举着手想要发言,老师说:你怎么想的?生3:老师,有只兔子没吃到蘑菇,真可怜!(这时听课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可能在这样的公开课上,有的老师会偷偷瞪一眼那位学生,然后忽略这个学生的发言。但是这位老师却一脸疑惑地问生3:怎么会没吃到蘑菇啊?生3刚开始有点难为情,听老师这么一问,就指手画脚开始说道:你们看,一只兔子吃一个蘑菇,一只兔子吃一个蘑菇……最后这只兔子就没蘑菇吃了。这位老师马上接口说:说得真好,同学们像这样一只兔子吃一个蘑菇,在数学上就叫做“一一对应”,我们可以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把它们俩圈在一起,最后多了一只兔子没蘑菇吃了,所以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多了“1”……这位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估计也没想到学生会想到一个“吃”字,但是这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却认真倾听了每一位学生的回答,巧妙地用这个“吃”字引出了“一一对应”这个概念,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了这个概念,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
可见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2、灵活捕捉,运用生成
作为数学教师,面对“意外”生成的材料,应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采用不同的反馈策略:或放大,深入追问,适当改变预设教案;或缩小,简约处理;或暂时搁置,后续探究。应该在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并积极评价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有效思考。
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回答,老师不能只根据课前的备课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当所有学生对简单的乘法都已经有所了解时,我们就要沿着学生的思路反问:为什么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呢?学生已经知道答案了,至于原因他们却还不是很清楚,所以老师让他们利用已有的加法算式进行思考时,是为他们开通了一条研究乘法的通道,从而自然而然达到教学的目标。
9.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篇九
【摘要】品德课堂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预设与生成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看待课堂教学,用教学智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从而让品德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精心预设 有效引领 关注情感 走进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70-01
品德课堂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这是由品德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由品德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关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知识、方法、资源,才能使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使课堂显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创设前提
教学艺术讲究预设的科学性,同样讲究生成的有效性。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因此更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预测多种可能,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使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可以预约的精彩生成。
如《纸的心声》,教师预设“纸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纸?” 但这样的设计会导致学生回答杂乱,不利于感受纸张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改为按学习用纸、生活用纸、办公用纸、社会用纸四类进行汇报。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社会调查的能力,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深切地感受纸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二、有效引领,为生成搭建平台
教学预设的弹性?O计、课堂上的互动构建等都为生成搭建了平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新问题的生长点往往来自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有效引领,从而让品德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例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当讲到节约用水时,有一个孩子突然发问:“我这瓶矿泉水已经好几天了,不倒掉难道还要喝吗?”面对这题外的发问,我顺势引导:“是呀,好几天的矿泉水不能喝,那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用来洗手、浇花、喂小狗、擦地、擦车……”孩子们成功地找到了一水多用的妙法。受到刚才事例的启发,讲到节水标志时,教师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理解其含义,而是发问:“你准备把这样一枚小小的节水标志贴在哪里?”在同学们的畅所欲言中,自觉的节水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三、关注情感,用生成装点课堂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学生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回答,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敏锐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全新的教学境界。
如执教三上《家庭树》,学生正讨论“你知道哪些尊敬长辈的礼节?”。“我妈妈叫我不用对奶奶好。……”声音虽小,却引起了我的关注。讨论结束,我问这个学生:“你的话刚才老师听见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犹豫了会儿说:“我妈妈跟奶奶吵过架,有时我替奶奶做些事,妈妈就会骂我。” 我又问:“那你想对你奶奶好吗?”该生点点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对全班同学说:“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想出了许多办法:把奶奶对你的好经常讲给妈妈听;找外婆帮忙,让外婆从老人的角度说说晚辈不孝敬他们的感受……
虽然“怎样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并不是我预设的目标,然而这又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目标,巧妙地将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受到了预设之外的“和谐家庭”教育,用漂亮的生成装点了课堂。
四、走进生活,为生成延续活力
让品德教学回归学生生活,品德教学对学生才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努力为课堂生成延续生命的活力。
例如教学《养成生活好习惯》,我设计了玩“快乐生活棋”,将学生生活中 “按时起床、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好习惯和“吃饭慢、边写边玩”等坏习惯都融入游戏。遇到好习惯,可以多掷色子或前进若干格;遇到坏习惯,就停掷一次或后退若干格,甚至退回起点。游戏中学生真切体验到好习惯、坏习惯的价值,道德行为悄然内化。课接近尾声,我告诉学生将开展争当“好习惯小明星”比赛。这样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生命的张力得以充分显现。
10.课堂教学中,生成比预设更重要 篇十
广元市实验小学 史远
预设关注“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生成关注“怎么学,学什么”的问题,孰轻孰重?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成。”“以生为本”是这个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新课程竭力推崇的新理念。教学以学生为本,就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现状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现代教育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自主建构的过程。
一、生成彰显“生本”理念
以生为本就是要学生在课堂过程中主动学习、自主建构,而这样就要为学生创设活动、探究、交流、表现的开放过程,使孩子在这开放的过程中作出真实的表现。这开放的过程是无法完全预见的,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虽然有些是可预设的,但生成是“常见的”和“不可避免”的。不过,传统教学不大关注这些生成,一般出现一些不同于教师预想的,就会否定之,最好的也是“冷处理”,搁置一旁。这是“以师为本”、“以本为本”。
反之,要想从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动态生成资源,自然就不能“困住”学生,而是要努力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尽情地活动和展现、自由地思索和表述,从学生的反馈中特别是细节性的反应中揣摩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推进学习进程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服务,这就是“生本”理念的追求。
二、生成成就真实的课堂
“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训导要求我们上“真”课。
近几年,新课改的理念被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了课堂教学之中,给我们的视觉、听觉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冲击。但仍改变不了老师们戏剧课堂的面貌:如果说课堂如戏,戏子就是我们老师和学生。综观许多公开课,我们总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万变不离其中的困惑和担忧——十八般武艺齐上阵,花样百出的背后是什么?是喧哗之后的繁杂空洞,是华而不实!热热闹闹的结果是什么?是费时低效,是草草收场!何以至此,我认为是课堂失真的根本体现,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繁杂 ”而丢失了教学“求真务实”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了最致命的真实性,以期达到满意的“表演效果”,殊不知,这样的教学行为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小而言之,学生感到今天老师上的课是假的;大而言之,是在教学生如何弄虚作假,如何蒙骗他人。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变化莫测、丰富多彩,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因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
一老师执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请学生上台板写自己喜欢的词。生:纷纷上台写了自己喜欢的词。
多数孩子都整齐地写在了老师划好的横线上,而有一生很自然地把:“乱闯”一词写得很高,真正的闯了出去。此时,老师抓住了这一机会,马上向全班学生进行“乱闯”一词的词义教学,形象而生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意外”,动态生成,真实而自然。
三、生成促进课堂开放
让课堂真正开放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开放的课堂,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诚实的养成、民主的熏陶、科学精神的塑造、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无不都是“开放”的功效。开放的课堂包含教学时空的开放,课堂氛围的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还有教学过程的开放和评价的开放等。动态生成为实现课堂真正开放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策略。为了使动态调整有针对性,教师必须掌握丰富、准确的动态反馈信息。那就要求我们努力创设真正开放的课堂,在学习进程中促成更多的信息资源生成。
一位老师在执教《草原》一课时,预设的教案已经烂熟于胸,只是在教学中,由于一名学生的“发现”让课堂变得鲜活与灵动。当学到“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弛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老师心里一愣,随即惊喜地说:“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黑板上写下“色彩美”三个字,并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再次朗读去感受色彩美。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名学生刚刚落座,又一名学生说:“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弛的那种动感美。”老师大加赞赏。接下去的课堂,完全离开了老师预设的教学
过程,同学们沉浸在发现美感悟美的境界中。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是老师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但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于是才生成了愈来愈精彩的对话。
课堂中的“过程生成”与“结论生成”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也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往往只注重“正中下怀”的反馈,常常忽视那些“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信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当我们树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注重“动态生成”的策略时,就会在教学中全程关注学生,就会促使“开放”真正走进课堂。
四、生成张扬学生个性
许多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共性是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和自由发展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甚至否定,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个性和多样化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个性化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过程即是学生个性张扬的显性状态。
一位老师教学《丑小鸭》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讨论:丑小鸭到底该不该离家出走?
生:老师,丑小鸭在外面受了那么多的苦,还差点冻死,真是太可怜了。可我觉得丑小鸭不该离家出走,他在家毕竟还有妈妈喜欢他呀!
师:你读得真认真,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丑小鸭应该出走,因为他在家实在太孤单了,没有一个同他要好的同伴。没有要好的伙伴一起玩,那么多没意思呀!
生:我觉得丑小鸭不应该出走。在家多好呀,又不用出去找吃的。再说他本来就是只小天鹅,虽说现在丑点,过不多久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
生:那怎么行呢?丑小鸭应该到外面去,要知道他到外面去可不是玩的。他有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想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呀。
生:对,虽说眼前吃些苦,但为了自己美好的理想是值得的。„„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个性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就有不同的方法的角度,对同一个情境下的刺激也就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对于这些,只有给予了恰当的肯定,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11.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篇十一
一、合理预设,留有生成空间
强调动态生成,但并不是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有开放、弹性、发展的合理教学预设。因此,需要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谋划,把握好尺度,要精心而不精细,为课堂的生成留白。记得听一位老师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是这样提示学生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
(1)想一想,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剪开,就可以拼成已学的图形?
(3)平行四边形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拼成图形的什么?高呢?你能根据这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如此的紧锣密鼓,公式的推出自然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精细预设”,学生无需付出相应的智力代价,就能轻而易举地摘取“胜利果实”。
二、抓住时机,捕捉有效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应开启慧眼,认真倾听,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神情、动作表现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等动态资源,把握求之不得的良机,捕捉瞬间的“生成”,并进行正确的辨识和处理,选择性地变成课堂的宝贵资源。如教学二年级“解决问题”中的一道例题:操场上原有22人在玩游戏,跑走了6人,又跑来13人,现在做游戏的有多少人?课前我这样预设,通过学生做游戏的场景,让他们体会跑走了用减法,又跑来用加法。猜测学生会这样列式:①22-6+13=29(人),②22+13-6=29(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见解:13-6+22=29(人)。我顺势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个学生说:“13-6=7是算又跑来的比跑走的多几人,所以做游戏的人就会比原来多7人,即22+7=29(人)。”这时另一个学生说:“那如果又跑来的人比跑走的人少,那该怎办呢?用他的办法就不行了。“这真是个好问题。”于是我乘机说:“你能将两个条件交换一下,变成一道新的问题,真不简单!”突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可以做。那说明跑走的比又来的多 7人,也就是说操场上多跑走7人,人数比原来少了7人,用22-7=15(人)就算出来了。”又有一学生发言了,如果题中告诉我们现在做游戏的是22人,那怎样求操场上原来的人数呢?我抓住时机赶紧鼓励他:“你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学难点在学生一次次的辩论中不攻自破。教师适时抓住了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调整教学预设,让学生在辩论中自主探究,同时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及时捕捉的教学资源,为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三、灵活应变,巧用动态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课堂上我们应运筹帷幄,始终围绕目标,同时要有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善于发现课堂上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因势利导,激活这些资源,让其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巧用质疑资源,点化学生思维困惑。著名特级教师李烈在《我教小学数学》一文中指出:因为教学活动本来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活动,必然有师生双方之间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要欢迎学生的发问,善待学生的质疑。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其它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而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却是10000呢?难道它们不是相邻的面积单位吗?这位学生的质疑是在我的教学预想之外,我灵机一动,随即让大家查阅资料,果然学生们在新华字典后面的面积进率表中找到了答案。1公顷=100公亩,1公亩=100平方米。在学生的质疑中教师不要运用已有经验去武断做出回答,而是应适时点拨激起他们急于寻找答案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同时也体验了劳动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困惑。
(2)巧用错误资源,点亮数学课堂。爱心是敬业的根本。我们要用“阳光心态”来关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直接纠正学生错误,表面看用时少,但实际往往收效不大。记得在我听过的一节课中,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1.3米,下底是2.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一个学生这样解答:1.3+1.5=2.8(平方米)。全班学生顿时哄堂大笑,这位学生十分发窘,但这位教师没有把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让他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梯形的高是2米,而计算梯形面积时要除以2,乘2和除以2相互抵消了。”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教师顺势说是谁帮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全班学生的视线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负重,先前的那种羞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12.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篇十二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传统的课堂, 教师是灌输者, 学生是倾听者, 教学任务大多是在教师的预设下按部就班地完成, 学生思考不足, 课堂有效的动态生成很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 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正在从对高效课堂的理念和课堂操作方法的关注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和实效的追求, 对导学案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讨论已成为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提升课堂实效的关注焦点, 其中越来越多地涉及课堂生成的话题。三年来, 通过研究学校的各种研讨课、过关课、比赛课、示范课, 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能按照预设, 也就是课前教师们精心编写的导学案, 比较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上学生活动也比较丰富, 学生展示时积极大方。但学生主要是展示课前完成的导学案, 核对答案, 那些课前已经掌握了该知识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对抗很少或没有, 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缺乏思维的精彩碰撞、缺乏师生之间的真情互动。简单地说, 就是缺乏课堂精彩动态的生成。随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 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对对立的概念已不断融入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成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一) 什么是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预设是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活动, 即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个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 它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 (策略) 。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教学预设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和学生, 确定重点和难点, 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安排教学时间, 思考课堂互动模式, 选择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设计和安排课后作业等。
课堂教学生成通常以学生的思维、参与和情感体验为重心, 使师生和生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展开真情互动和真心交流, 在互动和交流中引发思维碰撞、激活灵感、发现新知、产生感悟、分享感动, 以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感悟。生成的教学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表现为内心的澄明和视觉的开朗” (余文森2006) 。
(二) 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巧妙的课堂预设与精彩生成是成功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和生成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反之, 如果不重视生成, 预设就会僵化, 没有生命力。只有预设和生成并重, 课堂才会焕发精彩的活力。因此, 我们必须思考“预设什么?”“怎么预设?”“如何预设促进生成?”“如何提高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等问题, 最终达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三、在英语课堂中如何做到有效预设和精彩生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 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 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 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 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教育部2001)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要在教学中突显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模式,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深入了解学生, 预测学生的学习方式, 预设出富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英语教学策略,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那么,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达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笔者根据教学实践, 总结了如下一些心得体会:
(一) 预设合理的教学目标, 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布卢姆 (2009) 认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清晰明确的目标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处于期望的有目的的控制之中。目标导向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 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因此, 课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目标要求, 让学生预先对新旧知识作积极复习和预习, 使新课学习更具目标性和指向性, 而有目的的学习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 教师还应对教学目标的预设作精心的调配和细致的落实, 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具体教学目标, 使学生一目了然而又可以达到。
如:在在人教版选修7 Unit 5的Reading Keep It Up, Xie Le i—Chinese student fitting in well的教学中, 需要学生理解标题的内涵。该篇文章标题包含了一个新词组keep up, 比较难理解, 笔者打破传统的先讲标题再讲文章内容的形式, 将标题的处理在文章学习结束时进行, 并预设了一个学习任务, 让学生就文章的标题Keep It Up, Xie Lei—Chinese student fitting in well进行修改或重新拟订。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后, 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确定本小组的最佳标题, 全班一起交流, 共享成果, 最后评选出最佳标题。
【课堂生成】
“Well done, Xie Lei”
“Xie Lei is the Chinese students’pride”
“A Chinese girl—Xie Lie in western university”
“Xie Lie’s pains and gains”
“Come on, Xie Lie”
从学生生成修改的标题来看,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文章的大意, 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达到了教学目标。这种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讨论的预设,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促使其个性意志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最大发展和最快提升。
(二) 预设有效的教学问题, 生成有效的教学活动
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 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 如果预设的空间过窄, 答案唯一, 生成必将太小;反之, 如果预设空间过大, 答案漫无边际, 生成必将太杂。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讨论、思考, 能使师与生、生与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对话式、互动式、学生自主式的学习状态。一个合适的问题, 可以激活学生思维, 创造生长点, 能使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到良性思维情景活动中, 产生积极的互动。例如, 教学Module 7 Unit 1 Living well Reading一课时, 笔者给学生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From Mary’s inspiring story,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学生结合课文所学知识给出了不同的见解:
1.We should be patient with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We shouldn’t get annoyed just because they are slow.
2.We shouldn’t feel sorry for them.That might hurt them.
3.We should help them in a clever way.
4.We should encourage them when they feel down.
5.Just having a disability doesn’t mean your life is not satisfying.
6.Everyone can live well even if he has a disability.
结合学生的回答, 笔者引导学生做出小结:Disabilities can be visible or invisible.People with invisible disabilities don’t look disabled.Depression, sleep disorders and learning difficulty are invisible disabilities.No matter what disability one has, life is not easy.They have many difficulties to overcome, but they should keep in mind they can also live well, even achieve great success.
(三) 预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生成真实的教学情感
教师应“以生为本”来完成教学预设, 让个性各异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去参加课堂学习, 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虚拟语气在写作中的应用时, 笔者给学生预设了这样两个话题:
话题1:有关佛山小女孩悦悦被撞, 18个路人见死不救的新闻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假如你路过会怎么办;你是伸出援助之手还是袖手旁观?
话题2:假如你处在那些动物的处境, 对人们喜欢和动物照相你会有什么反应? (2009广东)
这两个话题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并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学生有很多话可说, 学生大脑处于开放式益智活动状态。学生围绕这两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并将虚拟语气的结构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得淋漓尽致。以下是学生生成的习作。
【话题1】
学生生成习作1:The little girl, Xiaoyueyue who was crashed by a car, had not been saved by the18 passers-by, which caused me a deep thought.If I were one of the passers-by, I would have stopped and offered my hand to help her.I would have called for help and sent her to hospital.Had we helped her without hesitation, we might have saved her.How I wish that had not happened and she had been saved and could live today.
学生生成习作2:If I had passed by, I would have lent a helping hand to her.If peopl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life, they would have offered their hands.Xiaoyueyue would have been helped by the doctors, and her parents wouldn’t have heard the sad news.Helping others is helping ourselves and this is what everyone should do.If the girl hadn’t died, she would play and play happily with her friends.If everybody offers a little love, the world will be more beautiful.So,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us to help others extremely when they are in trouble which is also our responsibility.
【话题2】
学生生成作品1:If I were the animal, I would feel unpleased or even angry with this impolite behavior of taking photos with me.Perhaps I would show my angry face to them or make them frightened.What’s worse, I would like to bite them if they interrupt me or my friend.It is unfair for me.We would be affected by the light of the cameras, which do harm to our eyes.Thus, it’s necessary that people should not take photos with animals as possible as they can and people should show respect to animals.
学生生成作品2:If I was an animal, I would feel happy when people take photos with me.The reason why people like taking photos with me is that they think I’m cute or beautiful.Apart from that, they can have a wonderful memory.So I was an animal, I would not mind people’s taking photos with me.I would be delighted with the visitors’taking photos with me.It’s high time that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got well along with each others.
又如在Module 3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 Noun Clauses (名词性从句) 的教学中, 笔者给学生预设了这样的练习:Rewrite the sentences with a noun clause as the appositive.
Example:Global warming might be increasing.This possibility worries scientist.The possibility that global warming is increasing worries scientists.
1.The fact was reported in the newspaper.The teaching revolution (课改) in our school is successful.
2.The news spreads all over the school.A lot of teachers come to visit our school today.
3.The new English teacher wished that she would come and visit Zhengzhou again.She expressed her wish i n her speech.
4.All the people were excited when they heard the news.115 trapped miners were rescued successfully in Shansi.
以上的几个例句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和情景, 学生一看到就觉得很亲切, 这样语言学习就有了真实的语境。通过这个练习的预设, 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方面, 学生在真实情景的教学氛围中产生了许多无法预计的课堂兴奋点, 使课堂教学有效而精彩。学生的生成也是非常精彩:
S:In the third sentence the new English teacher’s wish is that she would visit Zhengzhou again.So we can rewrite like this:
The new English teacher expressed her wish that she would visit Zhengzhou again.
T:Yes, I do wish I can visit Zhengzhou again because I have made a lot of new friends here.
S:In the fourth sentence, the news is that 115trapped miners (矿工) were rescued successfully in Shansi.
So we can join the two sentences like this:All the people were excited when they heard the news that 115 trapped miners (矿工) were rescued successfully in Shansi.
T:Are you excited to hear the news?
Ss:Yes.
T:We are sorry to hear the news that the terrible disaster happened in Shansi.And until now many miners are trapped under the mine.So let’s give our best wishes to them.Wish them safe.
(四) 预设留白, 给学生生成的空间
教师要让课堂留有自主的空间, 要让教学留有拓展的余地, 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唤起学生头脑中相关知识, 激发其兴趣。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点滴新知时, 就会产生幸福感、自豪感。而当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后, 他们的思维被开启, 他们的乐趣被引发, 他们会以更积极的姿态和心理投入到有效的教学中去。那么,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即时学习进度和水平, 凭借学生已被点燃的思维火花, 成功地让课堂朝着知识和技能的更深处前进。
例如:在设计名词性从句—同位语从句的教学中, 笔者预设了这样的任务:Talk about you wish, plan, belief, question and so on.Try to use appositive clause.
这样的预设是想让学生在表达思想的同时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作出准确的反馈, 使课堂更切合学生实际。当这个拓展问题提出之后, 学生思维豁然开朗, 纷纷畅谈自己的理想,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 教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向学生发出到广州的邀请, 师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和升华。具体生成如下 (笔者为广州教师, 该节课是在郑州某中学的一节示范课) :
T:We know appositive clause is very useful in writing.Next let’s try to use it in our daily life to talk about our wish, plan, belief, question and so on.
S1:I hope my wish that I can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will come true.
S2:I hope my wish that I can be a doctor will come true.
S3:My parents have the hope that I can be admit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S4:My parents have the hope that I will be healthy and happy everyday.
S5:My plan that I took part in the swimming competition wasn’t carried out last year.
S6:I am always troubled by a question that Ican’t finish the homework in time.
S7:I am always troubled by a question that my oral English is not good.
S8:I am always troubled by a question that Ihave no time to do what I like with so many homework to do.
S9:I make a decision in this term that I will make use of time to study.
S10:I make a decision in this term that I will give up the habit of smoking.
S11:I always believe the fact that 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 person who set his mind to it.
T:I have the belief too.
S12:I have a wish that the new English teacher will come to our school again.
T:Thanks.I have the same wish.I wish you will have a chance to Guangzhou.As we know the 16th Asian Games will be held in Guangzhou on Nov.12.A lot of people will come to Guangzhou.I do hope to see you, my new friends in Guangzhou.Welcome to Guangzhou.
四、结束语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 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 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叶澜 (1997) 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预设与生成是精彩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 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 才算是精彩的。因此, 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 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 追求动态生成, 从而让课堂达成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摘要: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互促进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生成”是“预设”的提高, 在英语课堂中既要能通过“预设”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学目标, 又要能通过对“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课堂教学实现对“预设”的超越。因此, 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 追求动态生成, 从而达到成功教学的目的, 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英语课堂,预设,生成
参考文献
布卢姆.2009.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育部.2001.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澜.1997.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学研究, (9)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推荐阅读:
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1-26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09-08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论文11-2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07-23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04-15
教学的预设与生成05-31
预设生成教学中的高中物理教学论文03-24
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04-12
处理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