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性科研论文(共7篇)
1.综述性科研论文 篇一
护理科研的基本方法与护理综述撰写
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韦义萍
2010年7月14日
护理科研的基本方法
一、科学研究(research)的概念
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进而阐明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科学研究的类型】
(1)基础研究:未知因素多,探索性强,研究周期长,对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要求高;(2)应用研究:结果是为直接解决当前生产或临床医疗、护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新的或改进的技术、方法途径等;
(3)发展研究:为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等而开展的研究
二、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概念
是从工作实践中发现需要研究的护理问题,然后通过系统的方法研究和评价护理问题,得出结果直接或间接地用以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
简言之: 是指为阐明有关护理的某一未知事项而进行的钻研和努力。
三、护理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对象主要为人,存在形态、生理、语言、思维、社会、活动等方面 的差异;
(2)测量指标的不稳定性: 由人的复杂性引起。
(3)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在病人身上进行的研究,注意是否会有不良影响、增加痛苦、延误治疗、促进病情发展或增加经济负担;
临床实践的宗旨是:以患者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临床医学研究应坚持和维护这一最高准则。
在研究中,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权利和尊重人尊严。
(4)依从性: 1)研究人员的依从性;
2)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5)研究措施(处理因素)的标准性
处理因素的性质、强度及施加方法应通过查阅文献和预试验找出各自的“最适条件”,然后订出有关常规及制度,并相对固定,在正式的研究中不允许轻易改动,即称为标准化。
是保证研究的比较性和得出可靠结果的必要条件。
(6)研究结果的社会公益性: 护理研究从人的需要出发,以服务于人类健康为目的;
如:急救护理研究如何实施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保护
目的:促进健康、减少痛苦、保护生命。
四、护理研究的类型
1、非实验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客观地描述、记录研究对象某种现象特征的研究 特点: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和处理 常用于:
(1)现况调查(普查,抽样调查):对高血压病、护理管理的现状、护理心理、医院感染、护理队伍现状等情况进行调查
(2)纵向研究(随访研究):在不同时间对一人群进行多次现状调查的综合研究。(3)相关性研究: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4)病例对照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
2、实验性研究
指以实验方法作为收集资料主要手段的研究。
特点: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施加护理干预和处理。具备:干预、设对照组、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
干预:研究者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施加某些护理措施。
是实验性研究与非实验性研究的根本区别。
3、类实验性研究
与实验性研究相似。
不同点:设计内容缺少按随机分组原则分组或无对照组。相同点:有干预内容。
缺点:对因果关系论述较弱,可信度稍低。护理应用:较实用。
五、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提出研究问题
提出护理问题即选题,是护理科研活动的第一步。决定撰写论文的水平。
1、选题的来源——自选课题方向(1)临床护理
——住院护理方法技术的不足
——从医疗新技术开展的护理配合技术选题
——新的医疗技术的开展将面临新的护理课题的产生。
◎ 护理新技术:婴儿抚触;各类介入治疗、新的诊断技术、各类腔镜应用、各类微创技术、各类置管技术或植入性器械应用、机械通气、新的静脉治疗技术、人工血管、人工关节、人工器官及器官移植、信息网络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等 ——临床护理信息方面的研究 ——心理护理
个案护理→群体心理保健;
病人心理护理→家属及护理人员本身的心理压力疏导; 心理护理程序及评估体系的研究。
(2)护理管理
目前关注的护理管理问题: 护理管理标准与评价、护理质量监控、护理文化、护理成本、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人文护理、细节管理、分层次管理、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源管理等。⊙重视护理人员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完善文书记录
例: 紧急情况处置中减少护理纠纷的对策 ⊙合理使用人才,做好质量监控管理
例:高学历护理人员在护理教研中的作用探讨 ⊙重视护理人员安全性的管理
例:护理行为与护理安全管理(3)从护理专业中的空白处选题
例:我国对高级专业护理人才需求增加,如何培养临床护理专家(CNS,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4)人文社会护理学
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遗传学等;
如:不同阶段、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组、不同的干预、人际关系变化,护理人员应如何面对等。
(5)边缘学科:医院感染学是近年来兴起的学科,寻找医院感染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是其研究的内容。(6)护理教育
☆ 重新认识护理教育目标;
☆ 引入新的护理教育理论,重新构建护理课程; ☆ 改革护士临床实习带教方式; ☆ 重视继续教育; 选题来源——研究课题的来源
(1)计划内的课题(指令性;指导性)
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护理学科的权威部门,及各系统、各单位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或根据本地区、本单位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提出的研究课题。(2)计划外的课题
【课题例——桡动脉波形与血容量关系的研究】——提出问题 消毒隔离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护理人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临床监护发现,桡动脉波形是不断变化的,尤其输血前后“桡动脉波形的重搏波切迹高度” 有明显变化。随着血容量的增加,“桡动脉波形的重搏波切迹高度”上移。
以往知识:判定血容量的指标是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 思考:如果能从图形判断血容量情况是否更直观 问题:桡动脉波形与血容量有无关系?
2、查阅文献和确立选题
(1)目的:(带着问题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①了解目前的进展、动向及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关的理论依据,是最后定题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②避免重复,减少盲目性;
③了解前人与他人对本课题及类似问题、相关问题已做过的工作,取得的成就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启发研究思路。(2)文献检索:
①中文: 中国知网 http://2 专用公式: abcdacbd
P值 >0.05 ≤0.05 ≤0.01
统计结论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记住:χ2 0.05(1)=3.84; χ2 0.01(1)=6.63 ; χ2 0.005(1)=7.88 例6:输液瓶塞消毒方法的探讨。共71份分两组。碘酊+酒精组:用2%碘酊消毒瓶塞一次,75%酒精再消毒瓶塞一次。酒精组:用75%酒精消毒瓶塞一次。采样条件(手套、物品等)、取样监测(无菌采样、细菌培养)相同。问两种方法(单纯用酒清消毒法和碘酊+酒精法)消毒瓶塞是否有差异?
表 71份细菌培养两种消毒法的比较
组别 酒精组 碘酊+酒精组
合计 无菌 32(a)34(c)66(a+c)
有菌 4(b)1(d)5(b+d)
合计 36(a+b)35(c+d)71(n)
有菌率% 11.1 2.8 13.9 将数据代入χ2公式,χ2=0.16。
查表知χ2 0.05(1)=3.84,现χ2=0.16<χ2 0.05(1)=3.84,P>0.05,所以不能认为两种消毒方法的有菌率有差别。从医学角度分析,即碘酊+酒精法消毒效果未见得比单纯酒精法消毒效果好。
2.综述性科研论文 篇二
关键词:铁人三项,价值意义,未来发展
1、综述
铁人三项是将游泳、自行车和长跑这三项本身已经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运动结合起来, 而创造的一项新型的体育运动, 他具有这三个运动项目所不具的特点。因为铁人三项是连续一次完成游泳、自行车、长跑的综合型体育。比赛场地可因地制宜、灵活多变、距离可长可短、项目设置可三项可两项, 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设计便于推广。铁人三项比赛赛程长、难度大、连续性强, 便于排除人为因素干扰比赛的进行。铁人三项是一项耐力与毅力相结合的运动项目, 运动员通过比赛完成对在自然和自我的挑战, 因此具有强烈地刺激与挑战性。同时, 比赛在室外进行, 风雨无阻, 赛场既可设置在海滨城市、风景名胜城市, 也可设在山区乡村, 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当下, 铁人三项运动被已评为当今世界最具魅力和最具商业价值的十大体育运动之一。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的当中, 铁人三项的发展应该比较光明。而且, 中国的铁人三项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和比赛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多。
2、中国铁人三项的发展
铁人三项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期, 发源于美国, 随即风行于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国的铁人三项运动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我国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96年在中国铁人三项协会赛事的积极组织和推广下, 由北京市团市委和北京体育总会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协会自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铁人三项运动的推广与普及。针对铁人三项运动组织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尚处于空白, 这就大大制约了该项目组织的发展。一些省、市相继成立了专业铁人三项运动队, 我国铁人三项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中国从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开始将铁人三项比赛设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成为亚洲铁人三项运动发展最快的国家。
3、关于推进中国铁人三项的思考
由于铁人三项运动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 项目的广泛普及和开展有所欠缺, 专业人才培养相对匮乏, 竞技队伍的建设发展缓慢, 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足, 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在这个过程当中, 就需要从群众性铁人三项运动的开展与普及、竞技性铁人三项运动的发展途径, 赛事品牌的树立、体育产业的发展四个方面, 提出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发展定位。因为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当中, 全民体育才是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流。铁人三项也不例外。因此就需要调整项目布局和设置, 构建组织体系, 扩大宣传。实现社会共享体育资源, 实施体教结合工程, 培育高素质人才, 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以期能够为中国铁人三项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为我国铁人三项运动的发展起到启示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 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轻爱好者加入铁三运动。同时, 丰富协会活动内容, 吸引并培养多样的铁人三项运动爱好者。另外, 拓宽资金渠道, 努力开拓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 完善和发挥协会的服务功能。这样, 才能够保证加强铁人三项运动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希望为铁人三项运动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以及为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及体育社会化等方面起到一个启示作用。
4、中国铁人三项的研究
1989年1月13日国家体委决定将其列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竞赛项目, 并于同年8月22日下发了《关于开展铁人三项运动的通知》。通知强调:铁人三项运动是由游泳、自行车、长跑连续组合一次完成的一项体育竞技项目, 自1973年开展以来,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铁人三项竞赛规则》和《铁人三项裁判员管理制度》, 9月17日下发了《关于加强铁人三项运动管理的通知》。《通知》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执行8月22日发出的第一个通知的精神, 加强管理;抓紧铁人三项运动队伍建设并严格奖惩。两份重要《通知》的下发, 标志着中国铁人三项运动的训练、竞赛组织, 对外交流, 从此纳入正规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而且, 我国在2012年对于《国际铁人三项联盟竞赛规则》等相关文件也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来适应中国铁人三项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铁人三项运动的发展。
铁人三项运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发展实力。中国铁人三项协会主席李孝生先生指出:铁人三项运动一开始就受到了业余爱好者们的支持和参与, 因此社会各界应尽可能地帮助和关心他们, 使这项检验人体综合能力、挑战自然、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运动能在我国稳步地发展下去。中国的铁人三项运动虽然起步较晚, 但通过积极组织比赛和推广工作, 这项运动在中国已取得了迅猛发展,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专业铁人三项队的队伍构成较为单一, 队员的选材范围很窄, 从而导致了我们队员的运动成绩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另外我国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国最强选手相比, 还是有很多欠缺之处, 最突出的是缺乏比赛经验。我们的队员平时训练非常刻苦, 毫不逊于其他国家选手。可是参加比赛, 尤其是参加奥运会这样重大比赛, 成绩总不理想。我国铁人三项竞技水平要提高, 就必须遵循本项目训练的科学规律, 善于分析和总结经验。
5、结语
在中国, 一些冷门运动项目的普及, 被体育部门管理者看成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并认为只有取得优异的竞技成绩, 才能带动这些项目的发展。因此, 这些项目的主管部门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主要投向竞技体育, 但即便竞技成绩再优异, 普及依然举步维艰。通过对于党琦近年来, 对于铁人三项研究项目的进展来看, 他本人也十分看好中国铁人三项的未来。一个运动项目, 最重要的生命力体现在参与者享受这项运动的过程, “就像中国的铁人三项, 只有参与过的人才知道, 它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运动, 在参与的过程中, 最大的收获也不是身体的反应, 而是完成了自我挑战, 和从运动中得出的生活态度。对于铁人三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过程当中, 要向实现中国铁人三项的突破, 除了要更加注重对于铁人三项的研究以外, 更好的在全民体育当中, 推进该项目, 扩大赛事影响力度, 才是未来铁人三项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笃志, 王宣庆, 李新煜.中国优秀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及其评价研究[J].科技信息, 2014, (09) .
[2]王乐.优秀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比赛前后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红蛋白变化的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14, (01) .
[3]车志宏, 蔡晓红, 曹建民, 苏浩, 谭海.营养干预对运动性贫血铁人三项女性运动员铁代谢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 (01) .
3.教育科研评价“适切性”研究 篇三
某县域高中坚持科研兴师三十多年来,始终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自从“九五规划课题”实施以来,学校就用课题的方式来规划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机制的实验与研究”课题。学校管理积累了一些实践性研究的工作方法,带动了管理干部和教师反思性研究的工作方法。“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期间,学校就开始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提炼,并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研究的积极性。倡导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实践了“问题即课题,析因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草根式”研究工作方法。学校周期性地总结教研文化中成功的经验,发现典型及时推广,形成了校本特色的教育科研规划和教科研管理方式,在实践科研兴校,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进入“十一五”后,学校对散乱无序的课题研究加强了管理,突出了学校层面大课题研究对学校发展目标的服务功能,强调了学科研究课题和教育管理课题的定位。突出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探究释疑”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实施合作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期望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带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并强化了已有教学模式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作用,同时鼓励骨干教师能基于学科特点和自我研究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学校通过校刊及时宣传他们改革的经验,提高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学校青年教师的比例急剧提高,在教育文化的继承上出现了断裂。教学改革的锐进,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各种时髦的课堂教学理论面前渐失光泽,青年教师还没有继承已有的教学方法,面对眼花缭乱的教学口号失去了信心。学校面临着如何使先进的教育理论贴近学校发展实际的困惑,如何使有效理论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同时学校也面临着如何提高群体参与的校本研究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问题。缺失任何一项都无法保障学校发展取得成效。学校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迫于眼前的既得利益,浮躁的心态使科研的动机逐渐偏离了预设的轨道。动辄用国家重点课题,轻辄用省级规划课题来装点门面。学校开始用科研来粉饰外在形象宣传,宠众媚俗的心态偏离了固有价值的追求,一个个假而大,不切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子课题成为虚假教育科研的景观,这些不断谤使那些不知道教育科研本意,但怀着科研热情教师的浮躁心理。只有开题申报而无法结题,或者只有开题和东拼西凑。拼盘形成结论而缺失过程研究的课题,混淆了基础教育科研发展的认识,这也因此使广大学校拒课题研究于门外,科研兴校就是造假,这已成为心知肚明的共识。
学校制定并出台了“课题研究管理方案”,重点突出了过程性检查和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评估。随着实践的深入,学校发现频繁的检查课题统得过死,不仅限制了课题主持人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课题参与者也有逐渐被边沿化的倾向。本来在研究范围之内的问题也被课题组剔除在外,课题研究一旦丧失了自主性,也就无所谈及前瞻性研究和成效的推广,这虽然有利于学校管理,但失去了课题发展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如何通过课题研究带动一群教师的发展?如何将课题研究演变成教师培训的平台?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同伴真实的互助?基于这些科研评价的困惑,学校提出了“以课题研究搭建团队互助性研修平台”这一设想。该项工作开展一年来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课题研究团队加强了集体理论研修的力度,通过对课题项目组的阶段性评估与检查,督促阶段性工作的总结,实施项目组成员互助性评价,加强了课题的自我管理,使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提高了对未来问题的预设能力,初步改变了单打独斗的课题研究局面,课题研究已不再是主持人一个人的事情了,每个课题下若干个子课题的研究成为课题管理喜人的现象,课题研究已成为项目组合作共进的文化组织。
“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课题数量日渐增多,学校提出以下思考: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是通过课题研究推动科研繁荣的景象?还是通过科研的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已经结题的课题如果对未来的工作仍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还有必要再将此问题通过课题申报的方式进行立项研究?立项课题和校本课题哪一个更具有实际的意义?为此,学校出台了《教科研成果阶段性评审制度》,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表彰那些在不同时期发挥科研引领和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都能用科研的方式进行工作,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文化的内涵。
为加强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提高科研的服务意识,扭转“务虚不务实”的虚假研究作风,学校对原先制定的《教科研成果认定与奖励方案》在三年内进行了四次修订,努力降低无效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导。突出并加大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原创科研成果的奖励,突出了课程资源有效整合、教学模式创新和教法改革的奖励力度。同时强化了基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发与实践科研成果的评审与奖励力度,以此引导教师科研发展的方向。
为扭转教辅市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导,学校降低试题选编和加剧应试教育的研究成果的奖励。从数量的限制到奖励数额折算的奖励方式都进行了规定,强调了对教科研成果的审议,保障了该项工作的公平与合理。同时,学校实施了“重奖冒尖,鼓励新人,突出团队,淡化个人”的科研奖励方式,从学术论文数量的累加,到突出教育类核心期刊和重要报纸奖励数额的变化;从对个人的奖励过渡到对团队优秀成果的奖励,改变了以往仅关注个人而忽视团队建设,只要发表就是成果的单一做法。以上措施在推动教师群体科研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同时实施了三年一次的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评选工作,把科研型教师的评比放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工作上来抓。近年来,在市级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评比中,该校已有16住教师获此殊荣,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真实生产力。
上述案例展示出一个学校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以校为本学校科研评价遵循的师本价值取向。从学校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发展过程看出,科研立校、科研兴校是这所学校坚持的发展方式,学校对教育科研的定位是通过科研评价调整教师科研的目的,使之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发展科研是为提高自我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准,提升对未来工作的预见性,提升学校在未来发展中实践的层次而进行的研究,是以校为本的,而不是外界的。随着对实践认识的提高,科研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实现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管理,教科研评价开始注重团队的建设,更加突出精神激励和人文关照,学校通过评价体现管理的价值倾向,繁荣并推动着学校教育文
化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科研价值的功能定位。
学校用科研的方式从事管理,实际上是在理论的引导与实践探索的对接中,寻找适合自身和谐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用科研的方式从事管理,用研究的态度致力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这就是教育科研评价的“适切性”。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科研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激励形式上。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的适切性是指学校为实现管理目标,基于学校自身和学校管理的外部环境,调整自我管理方式和管理策略,使评价适应管理现状中个体发展的心理需求,以尊重人、满足人、成就人的发展为目标,不断调整管理诸要素相适应的关系,使之协调达到最大合力,在节约管理成本的前提下,促进成员有序发展的校本管理行为。学校科研评价的适切性就是通过完善科研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引导教师从事有效的科研,解决真问题,能够实施自主管理的行为,并以此提高对未来工作的胜任力,增加心理体验,提高职业幸福指数的情感发展过程。基于此,对学校科研的管理就必须远离功利,基于学校长远的价值追求定位校本教育科研评价,随学校的发展不断调整管理的形式。这就是以校为本的适切性。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目标的适切性
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研究的方式审视自我的实践行为。通过研修提高自我认知,要对已取得成效的实践行为不断进行反思性研究,提炼经验中的智慧,剥离浮躁的外形,沉淀那些成功的经验便是智慧,最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实践性理论。当对已有的铺垫性理论和工作方法进行重读时,这无疑又是在提高自我的认识,这就是实践性研究赋予我们的智慧。我们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并不断发展着已有的认知,使我们的实践行为越来越趋近真和善,距离学校本源的教育价值越来越近,在提高学校管理层次的同时,推动着生命主体的发展,我们南衷感到研究赋予工作的意义,这就是建设学习型组织,打造研究性团队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必然结果。
当这种景象成为一所学校主流价值观时,学校文化的张力将成为统领人发展的主导意识,所有强制性的规约都将退隐到后面,未来的制度呈现将更多体现在制度的伦理上。同样当人们遵循着相同的伦理基础不断审视制度的内隐文化时,价值将成为最高的约束力。这是以文化方式经营学校带来的必然效应。因此说以研究的方式致力于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的管理,是推动科研兴校从管理设想走向常态实践,实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前提。当我们把这一问题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审视和定位的时候,学校管理才能富有无尽的智慧,管理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研究提高了我们的认知和道德水准,我们的工作才富有真实的生命意义,这就是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目标的适切性。
以课题研究的方式破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症结,都是从问题人手,自下而上基于校本而形成的课题研究,它的真实性是指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要求。有效是指成果的有效性,即研究成果可转化为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生产力。当这些问题解决的时候,教师专业发展得以推动,课堂教学效益得以提高,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为此说,教育科研评价是为了取得上述成效,通过对科研成果的认定和评审,激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增强问题的破解意识而进行的校本管理行为,它是自主而非外界强求的,是基于学校的工作,为了学校的发展而进行的研究。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内容的适切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是有差异的。教学技能好的教师往往有显著的教学成效,他们对教材有较高的驾驭能力,但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方法的完善,对学科的统整能力和对有效资源的开发比较感兴趣,较少关注这些现象背后隐含的普适性规律,很难做到实践探索和理论认知的统一。同样,对于那些敏于现象背后规律探寻,解构教学难题的科研型教师,由于对普遍问题的研究而弱化了对教学技能的习得性训练,尽管有丰富的思想,但教学成效未必就最佳,这是这类教师的缺憾。
一味突出某一方面的成效而舍弃对另一层面的激励,或者压制某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不科学,有失人本。学校管理要做的既要顾及眼前的现实利益,又要使教育教学成效最大化,同时还要兼顾到科研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要把教师的发展等同于学生的成长,实现差异性、个性化的成长,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层次的教师,更不可将评价作为筛选教师,实施末尾淘汰制的主要依据。推动教师专业自主成长,并不是学校发放多少数额的奖金,也不是通过多少活动或者制定了多少规章制度就能保障教师专业良性发展。学校管理的主体意愿是否以成就人、发展人和尊重人为目的,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是否从伦理的角度审视制度遵循的道德尺度,我们的价值评判是否从普遍意义和人的角度定位学校的管理,这既是管理定位的问题,同时也是管理追寻什么道德尺度的问题。只有持这样的态度,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才能回归到人的定位上来。
教学成绩优异科研成效显著的“双师型”教师,在现实的学校管理环境下是稀缺资源,这也就导致学校管理对教育科研存在着误解,教学科研两张皮已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思维定势,这也就很难使我们的基础教育通过学校的管理就能培养出学者型教师。教育科研评价的适切性就应当致力于改变目前这种片面的人才管理模式,通过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改革,创建和谐人本的发展环境,推动双师型教师稳步成长,实现教学文化的自主发展,这应当是教科研评价追求的价值。
基于这种认识,在确立教育科研评价内容上我们就应当基于广大教师的发展基础,考虑到目前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倾向,依据学校管理的要求确定教科研评价的内容。不仅让评价与教师现有的基础发展力相对接,能使广大的教师获得激励,同时要通过评价指标的制定体现学校的管理意愿。要把外部的要求转化成以校为本的内容,基于此。学校管理中的科研评价才富有真实的意义,这就是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每一学年都要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并实施奖励,这是学校进行科研管理的主要方式。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和评价,是想通过评选发现一批具有推广价值,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改变目前单一的教与学方式,提高育人质量。学校通过对优秀成果的表彰,鼓励更多教师致力于微型课题的研究,用科研方式提高工作的效能,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从目前学校管理的现状来看,学校科研奖励只是注重对个人成果的奖励,和对显性成效的肯定,更多时候具体在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有无学术专著和课题研究报告上,这种评价有用但奖励后未必有成效。因为这种评价模式只是对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激励,广大的教师,尤其是那些还没有
取得科研成效,还没有涉入教育科研阵营的教师,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是被边沿化的群体。即便是学校对优秀群体奖励的数额再高,也不会引起广大教师对这种激励的认同和向往,起不到见贤思齐的评价效应,对于学校管理是无效的。
因此说教育科研奖励应改变重在个人的表彰,提倡基于团队合作性研究项目的奖励上。加大对研究项目奖励的力度,弱化对个人奖励的数额。对团队项目的奖励重点放在项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解决的效益、团队成员发展的成效等方面来进行评定。在团队成员的评价上,要注重构成项目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基础发展力和团队研修实践的方式等内容评价上。
教育科研评价要尊重学校发展的基础,依据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设定阶段性的评价内容。既然评价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航标,我们就要通过改变评价的内容来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切实把评价变成多数教师能参与并以此获得激励的管理方式时,评价才会得到教师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他们才会自觉地参与到管理中来,也就会自觉地研修学校管理的目标,学校的管理要求才会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目标定向,群体才会出现有序的发展。这就是评价适切学校发展需求的做法。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方式的适切性
改变目前单一的外控性评价,倡导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管理形式。为此,学校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管理,尤其是评价过程的诚信管理和评价后反馈交流的管理,是保障民主管理的前提。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就要对评价主体成员的组成、评价制度形成的方式、区分性评价的适用范围和评价结果的对待等问题,都要随学校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这就是教育科研评价方式的适切性。
1.加强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变成教师对管理目标研修的学习性行为
加强教师对自我科研效能的评价,不仅是学校实施民主管理的工作形式,更是将学校的管理目标具体为一种要求,一种发展的引导,让教师加强自我过程管理的行为。通过对目标的参照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修订自我,缩短与学校管理要求之间的差距。
2.加强过程性管理是保证终绔性评价公正的前提
学校通过必要的形式加强对教科研成果的过程性管理,像建立“教育科研成果登记”制度,每一学期一统计,并通过学校的期刊或者电子信息发布栏给予公布。为加强过程管理的力度,教育科研成果登记栏中必须注明学术成果的名称、发表在那一种学术期刊第几期上,成果的类型是学校管理类、德育研究、学科研究,还是其他。同时注明类别,是中文核心期刊还是一般期刊类。对于取得的科研成果要注明获奖的时间、颁奖单位、公布的文件号。只有对过程记录有了明确的规定,才能减小教育科研成果评审的工作负担,这无疑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成果分类标准的认识。
3.加强对团队的区分性评价,降低个人评价的区分度,是激励广大教师广泛参与的重要措施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基层组织,它承担着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通过案例研讨和教学常规的执行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它还承担着课程介绍、选课指导、基于学科的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等任务。加强对教研组教育科研基础发展力的评估,实施对教研组阶段性教育科研成效的评价就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提倡教育科研评价应当弱化对教师个体的区别性评定,通过必要的奖励形式鼓励科研领军人物的积极发展,但不能无限制提高奖励的数额而舍弃对广大教师的激励。教育科研评价标准要降低到大多数教师都能参与的群体性科研活动上来,可以提高受奖的层次,加大受奖的面积,但必须保证让广大教师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是评价的适切性。
像评估教研组科研基础发展力,要从教研基础和科研能力上评价。教研能力体现在县级以上优质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多少人次,每一种赋予一定的分值,计算教研组人均占有值进行排序。同样对于科研基础发展力的评估,要从课题承担、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科研奖励等内容上进行积分,计算平均值。以上两项构成教研组基础发展力。
对教研组实施年度内评价,是以指定时间段内取得的教研和科研成效进行积分,求出人均占有值就是当年的教育科研成绩。对各教研组进行量化排序,就能够实现教育科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所以说,学校管理要弱化对个人的区分性评价,但必须突出团队评价的区分度,以期提高团队的协作和有效互助,用区分性评价的方式强化教研组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意识,这对于发展学习型的组织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4.关于生成性教学文献综述 篇四
摘要:生成性教学是过程性思维方式在教学论中的体现,强调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活 动。国外对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既有教学意义上的探索,也有心理意义上的研究。国内学者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的基本认识,从多方面展开了对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一、国外生成性教学研究
(一)教学意义上的生成性教学思想的研究
1.研究历史概述
从教育或教学的角度来看,生成性教学思想较早地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卢梭(1712-1778)从他的自然哲学观出发,认为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在教学中,他强调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强调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自然地获得知识[1]。因此,在他的理想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一定的生成性教学思想。
在杜威的教学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成性因素,可谓生成性教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方面,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通过经验的改组,使个体知识得到不断建构与生成,学习者得到持续不断地发展;否则,一定会发生反作用,即趋向从外部强加的生硬的方法,这一点也是杜威对他最反感的基于灌输的传统教育最具建设性的改造。也即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与自主生成。另一方面,杜威坚决反对强加于个体生长的任何外在目的,在教育上,由于这些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成为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2]。
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在20世纪70年代,倡导一种过程模式的课程开发思想。他认为泰勒的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对于知识的学习来说是不恰当的,他认为目的不应是预先规定的和外在于过程的,而是在过程中内在地被决定的。课程不应以外部事先规定好了的目标为中心,而是要以过程为中心,强调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展提出相应的目标。课程应当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用某种不科学的目标束缚学习活动。在他看来,教学意味着一些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而不是达到别的目标的手段[3]。在学前教育领域,苏霍姆林斯基可谓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真正践行者。他在教学实践中抛弃了传统的备课,也没有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是在实际活动中使教学不断生成,从而与传统的预成式的教学发生了决裂。在他看来,儿童只有在生成中才是自由自主的、主动创造的。备课实际上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束缚了教师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创造性的反应而进行创造性的应对。尽管在教学的生成中,教师仍然要帮助和指导符合儿童天性的那种生活的展开。但这种帮助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包办,不再是生硬地控制,这种帮助和指导是支持、搀扶和引领[4]。概括而言,后现代教学观明显体现了以下两个重要特征,在我们看来,这也许是生成性教学的应然特征。第一,教学的非线性特征。一是教学设计的非线性。在后现代教学框架中,重视隐喻胜于重视逻辑的作用。多尔认为,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所没有看到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已经看到的[5]。所以。以隐喻为特征的后现代教学具有非逻辑、非线性的特征。二是教学过程的非线性。第二,教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学目标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它必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逐步生成: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事先预成的、固定的确定性知识.而且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包含了一定的师生共同建构的不确定性知识;教学活动的过程不是预先设置的,因为教学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这样,教学方案应在执行中途不断地得到修正或改变。
(二)心理意义上的生成性教学思想的研究
从以上的概述中不难看出,教学意义上所谓的生成.主要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问题。
然而,如果从心理的角度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生成是相对于接受而言的,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与超越[6]。这里必须提及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维特罗克于1974年发表的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文中最早提出生成学习的概念。
维特罗克将生成界定为:学生设置新模式和解释,或者使用、修改旧模式和解释,把新信息组织进一个牢固的整体。这个整体会弄清楚新信息并且使之与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相一致。在他看来,生成的过程就是对材料与经验之关系的积极建构过程,知识学习的本质就是意义的建构与生成。生成可能是一种同化学习,即图式适应:生成也可能是一种顺应学习。即导致新图式的重新建构[7]。生成包含同化与顺应两个方面,这与皮亚杰的思想是一致的,而比之奥苏伯尔单纯强调同化理论则显得更为完善。
二、国内生成性教学研究
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提出
在我国历代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渗透和包含着一些生成性教学思想。比如孔子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就体现了生成性教学思想。在近现代,受杜威等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中,明显地反映出了生成性教学思想。但从总体上看,生成性教学思想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未能蔚然成风,我国历代的教育实践以预成式为其主要特征[8]。
国内最早明确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当属叶澜教授。她于1997年率先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在随后几年里又不断地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充实。叶教授认为,特殊认识活动论0不能概括课堂教学的全部本质,必须突破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9]。
首先,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所以要使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0]。
可以看出,叶澜教授主要是从教学生态学的视角、立足于生命的高度而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即认为学生的发展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学过程应通过师生对话与合作的共同参与、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来推进。国内多数研究者正是在这一意义下来理解和研究生成性教学的。同时她的上述基本思想也被许多研究者在不同文献中直接或间接地广泛引用。
三、生成性教学研究的现状
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思想上述的基本认识,目前国内研究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生成性教学展开了探索。以下对此做出简要概括。
l对生成性教学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所谓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会涌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教师不能
机械地按原计划确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应凭借自身的素质,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把教学中人的、物的、精神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之灵活地调控,积极引导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11]。
以上这种对生成性教学内涵的理解,被国内研究者广泛地引用,也有一些研究者采用学前教育专家约翰尼莫教授的,排除定义法,即用说明生成性教学不是什么的方式,来说明生成性教学是什么。
2对生成性教学基本特征的研究
不同研究者由于着眼点的不同,对生成性教学的特征作了不同的概括。比如,有研究者指出,角色互换,情境起伏,不平衡中建构是生成性教学的主要特征[12]。也有研究者受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方法论转向的启发,归纳出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应具有的几个典型特征:重过程创造反机械预设:主体作用方式的变化:从教师学生单向度到师生、生生多向互动:重关系而非实体:提倡多元和个性。反对中心[13]。但综观相关文献。人们提及最多的教学特征,主要有动态性、非预设性、非线性、开放性、主体性、交互性等。
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成性教学特征的刻画,主要还是停留在教学的外部表现形态。由于对教学中生成的本质与机制缺乏深入的认识。使得对教学特征的描述并没有体现出生成的本原性特征。
3.对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
预设制约着生成,生成反作用于预设,二者是相互对立统一的:预设是对生成的规约,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生成的动态性和随机性要求预设必须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自由度。预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要求生成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过程应该建基于预设,但又能突破预设的樊笼。从预设走向生成.在生成中超越预设等等。
以上这些素朴的思想是多数人的共识。此外,有的研究者还依据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生成区分成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还有的人进一步来考究预设未生成等等。但从总体上看,此类研究多属理念+案例+体会的解释性、应用性研究,缺乏理论的深层追问与学理考究,这样极易导致实践中问题的出现。比如,由于对生成概念认识上的模糊性,就出现了对是否存在预设生成理解上的歧义性[14]。
4基于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研究
多数研究者认为,基于生成的教学预设,应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种预设就是人们普遍称为的弹性预设。从弹性预设的基本理念出发,许多研究者探讨了教学方案的应然特点、设计策 略等。但这些研究普遍缺乏理论的支持,多是理念的乏力倡导与案例的大量堆积。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受复杂性科学等的影响,有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教学设计所作的分析与思考,在我们来看,对基于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研究还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概括而言,这主要包含了以下一些思考教学设计的维度:线性与非线性、有序性与无序性、封闭性与开放性、可预测性与不可预测性等[15]。
5生成与应对生成的策略研究
对生成策略的探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宏观层面上探讨生成的教学策略:另一类是从相对微观的层面上介绍生成的具体方法。关于如何应对生成,不同的人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也给出了一些不同的主张。譬如。有研究者从教学中的若干核心要素出发,指出教学流程、探究主题、预设目标、环节推进等要在生成的过程中随机调整、更换或增删[16]。也有研究者依据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性、参与性、随机性、互变性等特点,给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对策。从研究现状的总体看,探讨与生成相关的策略的资料较为丰富和庞杂,但多呈现为要点+事例的简单形式,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概括。没有揭示出策略与生成的内在关联性。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成的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研究。也有实践层面的探索:既存在着直接的正面研究。也存在着间接的相关研究:既有教学意义上的研究,也有心理意义上的研究。体现出一种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幕前幕后研究彼此交融共存的局面。从教学实践探索的角度来看,目前对生成性教学思想贯彻得较为彻底的。主要是在幼教领域和学前教育领域。其中了解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要有意大利瑞吉欧的案例教学、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等。尽管这些教学改革的项目名称各异,但究其实质,都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5.需求追踪性综述 篇五
在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遗失或没有实现的需求和需求变更的影响常常可能被忽略,而系统很小的变化往往会造成重大安全和可靠性问题,从而导致整个软件开发的失败。需求追踪,作为需求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确保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未遗漏任一需求或任一需求变更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符合合同与规格说明,保证整个软件工程实施的正确性。
然而在许多实际系统的开发中考虑到成本的关系却往往忽视了对需求进行追踪,从而导致开发后期软件结构需要重新变化,大量代码需要重新编写,跟需求追踪的成本相比,需要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有些系统一开始考虑到了需求追踪,但是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摆设或者是合同必须的一部分,并没有对需求追踪的方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应用。还有一些系统也从提高系统质量的角度进行需求追踪,也采用相应的一些需求追踪的方法对需求进行追踪,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因此,对需求追踪的方法进行研究,找到一条能对需求进行明确需求追踪的线路,对软件系统的成功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需求追踪的定义和分类
1994年,Gotel和Finkelstein在文献[1]中通过实际调查并分析了需求追踪问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Gotel等人在对需求追踪问题在经过一系列的实际调查和分析之后,给出了需求追踪的完整性定义,即“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前后两个方向描述并追踪需求的能力”。根据Gotel等人对需求追踪问题做出的总结,他们把需求追踪分为两个方向:前向追踪和后向追踪。前向追踪是指从书写文档形式的需求(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追踪到需求的来源,后向追踪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从需求文档确定后一直到软件发布过程中的各种制品之间的追踪。在前向追踪和后向追踪概念的基础上,Jarke又给出了四类需求追踪能力链[2]。如图1,客户需求可向前追踪到文档形式的需求,这样就能区分出开发过程中或开发结束后由于需求变更受到影响的需求,这也确保了需求规格说明书包括所有客户需求;同样,可以从需求回溯相应的客户需求,确认每个软件需求的源头。需求可以向前追踪到需求对应的下游制品,从而确保制品满足每个需求;同样,可以从下游制品回溯到相应的需求,了解每个制品存在的理由。
3 需求追踪在应用方面面临的问题
根据对国内外文献关于需求追踪研究文献的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需求追踪在应用方面面临着三个问题:
3.1 如何根据不同职责参与者来确定各自追踪关注点。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不同的项目参与人员由于他们本身的职责和目的不同,他们所要获取的需求追踪性信息也不相同。项目经理关心的可能是需求与需求之间的追踪关系。而软件工程师或程序员他们所关心的则是软件开发细节方面,比如需求跟制品的之间的追踪关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和使用追踪信息,所以在制定需求追踪方法和策略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获取需求追踪信息的项目参与人员可能不是实际使用它的人。如何根据不同目的的项目参与人员来确定各自追踪关注点成为需求追踪应用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2 如何根据以确定的追踪关注点确定追踪对象。
在确定了不同的项目参与人员各自的追踪关注点以后,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追踪什么?也就是拿什么作为追踪对象才能保证在锁定的关注点里面进行有效的追踪。然而,在需求的层次上,需要追踪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事先追踪者并不能确定要不要对这个对象进行追踪,只有用到这个对象的时候才能够确定追踪这个对象对于这个追踪者的关注点进行有效的追踪如何根据以确定的追踪方向确定被追踪对象又是需求追踪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3 如何在确定的追踪对象的情况下确定追踪对象之间的追踪关系。
确定了所要追踪的对象以后,接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确定追踪对象之间的追踪关系。追踪对象之间如何进行追踪,是利用追踪对象名字之间相似性进行追踪,还是利用追踪对象属性进行追踪,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许多追踪对象的属性并没有规范化,就这更给需求追踪的过程增加了难度。进一步的来说,需求追踪必须使用专业化的工具记录、管理追踪和进行更新的影响分析,但是,有效的需求追踪工具却很缺乏。所以如何根据以确定的追踪对象确定追踪对象之间的追踪关系也是需求追踪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 需求追踪的方法概述
在需求追踪的研究领域,人们都试图使用各种方法与模型来指导需求追踪的实践从而解决需求追踪的难题。下面介绍几种前人对需求追踪方法与模型的研究。
B.Remesh和Matthias Jarke在对26个组织进行了4年的调查后,提出了需求追踪参考模型[3]。需求追踪参考模型定义一个统一的、可供项目参与人员共享的需求追踪模型,以帮助他们管理需求追踪信息。用户需要选择参考模型中的相应部分,针对现有项目对其做出修改和调整,从而形成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在其方法中,Ramesh把实施追踪的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端用户,这类用户利用追踪表把追踪信息的各种组成部分连接起来,他们把追踪性简单的看作为项目投资者的一种要求,而不是项目的需要。另一类是高端用户,这类用户在要求实现低端用户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需求管理,设计分配,一致性检验,理由管理。参考模型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明确提供如何定制适应于某一特定项目的可追踪性信息,因此没有充分地解决项目的特定需要。因为对所有的RT信息全部获取既不可行也没有必要,可追踪性的获取和使用必须适应于项目的特定需要,由此提高成本-利益比。另外,由于不同的项目参与人员对需求和其演变起到的作用不同,忽略这一信息将严重影响需求追踪的使用。
Jane-Cleland-Huang、Carl K.Change和Mark Christensen提出一种基于事件的追踪方法[4]。管理可追踪性机制的最大困难来源于被追踪的制品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不断变更,这种方法在事件—通知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解决可追踪性更新问题的方案。在基于事件的可追踪性方法(EBT)中,需求和其他阶段的制品通过publish-subscribe的关系关联起来,其中需求承担了publish的角色,而依赖于它们的其他阶段的制品作为subscriber。当需求改变时,这一事件被公布给一个事件服务器,相关的通知被传送给所有的相关订阅者。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其起始点是建立在已有的一套需求和可追踪性关联关系上,它没有说明如何将它应用在一个全新的开发项目上,因此,它不能用来获取初始的需求追踪信息,必须和其他的方法一起使用才能完成需求追踪的任务。
张闯等人提出一种利用语义模型的需求可追踪性的实现方法[5],把从需求获取到软件需求说明的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它们分别为顶级需求开发、用例需求开发、需求分析、需求说明开发、测试用例开发和需求管理,从而找出每一阶段的语义元素和联系。在其方法中,语义网络模型用来描述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和需求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制品之间的知识关系。通过顶级需求语义模型、用例需求语义模型、需求分析语义模型和软件需求说明书编制语义模型可得到供设计使用的软件需求说明,在这4层语义网络中,建立和描述语义模型的数据结构和确定查找,从而保证需求了阶段各语义模型中元素的可追踪性。该方法描述了需求分析阶段各种制品和元素的关系,并用关系数据库对需求分析过程中的制品进行存储和管理,它是需求过程中一个较好的模型和处理方法。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它仅局限于追踪需求分析阶段的各种制品和元素的关系,如果能把需求分析过程中建立的各种图(类图,顺序图,ER图)同其它过程中元素关联起来,这种方法就会更完善。
Ian Spence和Leslee Probasco在Rational公司发表的白皮书中提出可能的几种通过用例进行需求管理的可追踪性策略[6]。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任何开发流程都隐含一定量的可追踪性,这些可追踪性通常由流程中制品之间的关系提供,比如在RUP中,设计模型中的用例实现可以追踪到实现它们的用例。而且,用例驱动的开发包括一系列相互关系的模型,用例模型,设计模型,实施模型以及测试模型之间都有隐含的可追踪性的关系。然而,仅有隐含关系还不能够满足软件开发的要求,明确的可追踪性通常也是开发过程必须的。例如系统特性(直接满足某一需要的系统功能或特征)与用例模型之间的关系以及用例模型与用例文档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增加制品之间明确的可追踪性会显著提高开发成本。因此,在建立需求可追踪性流程时,需要做出重大决定之一就是确定所需的可追踪性级别,以及达到该目标需要多大的明确可追踪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给项目增加明确的可追踪性成本之前,需要建立可追踪性策略,并对策略进行评估。Ian Spence等人提出的几个策略分别是唯用例模型(Use Case Model Only)、特性驱动用例模型、用例是对软件需求说明的一种解释和用例模型和用例模型调和多重软件需求集。通过几种策略的优缺点比较,作者认为特性驱动用例模型是适合RUP开发的最有效的可追踪性策略。在特性驱动用例模型中,用例模型和补充说明形成了软件开发过程的软件需求说明(SRS)。需要(为了证明购买或使用的合理性而必须解决的业务问题)和系统特性记录在前景文档(Vision Document)中,并追踪至用例。如果它们没有在用例模型中反映出来,则将它们追踪至补充说明。在这个策略中,用例模型作为软件需求的主要声明,它通过补充说明加以完善,因为补充说明囊括了用例本身难以描述的软件需求。这种策略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用例和传统需求管理方案所提供的好处,同时尽量减少它们的缺点。但是这种追踪策略没有考虑到基于用例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制品(如顺序图,类图等等)与用例的关系,难以通过此开发策略严格保证每个需求被正确实现和没有实现多余的功能。
Jane Cleland-Huang等人[7]提出了一种方法,通过有策略地采用不同种类的可追踪性技术来使投资回报最大化,使因演化带来的风险最小化。提供了一个用于不同种类可追溯性的原理,描述了一个可扩展的框架,然后定义了确定项目级跟踪策略的过程。Jane Cleland-Huang等人[8]提出了三种将支持信息集成到算法中的策略,提高动态需求可追溯性的性能。这三种策略包含层次化建模、对产物逻辑聚类和对可能性网络的半自动裁剪。Joao Paulo Almeida等人[9]提出了一种方法框架,以简化需求和不同模型之间关系的管理。他们提出了一种模型之间一致性的概念,并讨论如何将这种概念集成到模型转换关系中去。但是需求之间有交集,甚至互相包含,导致和需求相对应的模型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也不能很好的表现实际需求的情况。Ahmed M.salem[10]开发了一种有效的动态需求跟踪模型,这种模型适用于小项目也适用于大型项目。这些方法中普遍对需求的表现很模糊,很难实际应用。
目前很多研究者在研究自动追踪需求的方法,主要是使用信息获取技术得到需求在不同阶段产物上的关联性,然后根据这些关联性来管理需求可追踪性。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得到全部的关联性关系,用recall和precision两个指标来衡量方法的有效性。Recall表示获得的正确关联性关系占产品线中所有关系的比例,precision表示获得的正确关联性关系占所获得的所有关系的比例。通常为了得到90%的recall,precision一般在10%~40%。因为有未被管理的需求追踪关系,其中某些需求变更时将不能贯彻到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的所有制品上去。
通过以上的概述和分析,我们已对集中主要的需求追踪方法有初步的了解,上述的需求跟踪方法总体说来成功的极少。有些在开始阶段做得还比较好,随着开发进度的加深,渐渐不能坚持到最后阶段,原因是传统的方法很耗时、而且也不实用。传统的需求追踪方法的缺点有建立不必要的追踪制品又不能准确维护这些制品;集中精力于前端写可理解的文档,但延误了编码和发布产品的工作;认为完成了重要的工作,但是实际上时间耗费在维护追踪矩阵上;建立了一个改变过程管理,但是实际上使得改变更难实现。
5 结论
在软件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里,从一开始的捕获并定义需求,到最后提交一个符合质量要求的系统,整个开发团队的工作都是围绕需求而展开的,需求的可追踪性在对于保证一个软件系统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需求追踪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重要进展,但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近年来,在需求获取中大量应用了用例的方法,用例建模逐渐成为十多年来软件需求获取中最为重要的技术,用例作为需求获取的媒介,它可以为需求追踪提供依据,从而避免了需求层次上追踪对象的不确定性和追踪对象之间无关联性,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因此,建立用例在用例驱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可追踪性对于保证大型复杂软件系统的成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Gotel,O.C.Z.and Finkelstein,A.C.W.An Analysis of the 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 Prob-lem,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Colorado.
[2]Jarke,Matthias.Requirements Tracing.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41(12):32-36,1998.
[3]Toward Reference Models for RequirementsTraceability Ramesh,B.;Jarke,M.;Software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Volume:27Issue:1,Jan.2001.
[4]Jane Cleland-Huang et al.Event-based traceability for managing evolutionary change.Software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Volume:29Issue:9,Sept.2003.
[5]张闯,唐胜群,王策.利用语义模型的需求课跟踪性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工程,2004.
[6]Ian Spence,Leslee Probasco.Traceabilit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Requirements with Use Cases.Rational Corporation.
[7]Jane Cleland-Huang et al.A Heterogeneous Solution for Improving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 of 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A].In proc of the12th IEEE International Requirements Conference(RE'04)[C].
[8]Jane Cleland-Huang et al.Utilizing Support Evidence to Improve Dynamic 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A].In proc of the13th IEEE In-ternational Requirements Conference(RE'05)[C].
[9]J P Almeida,et al.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 Conformance in Model-Driven Development[A].In proc of the10th IEEE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Distributed Ob-ject Computing Conference(EDOC'06)[C].
6.现代汉语顺序象似性研究综述 篇六
关键词:现代汉语 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任意性作为语言的基本特征一直是语言学界公认的真理。索绪尔(1916)、萨皮尔(1921)都分别指出语言的任意性是一条基本规律。1965年Jakobson对语言的任意性第一次提出了实质性的挑战。Peirce把记号分成图像、标记和符号,并进一步将图像分成三种下位图像:印象、拟象和暗喻。这种符号区分法构成了语言象似性研究的符号学基础。语言象似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映像象似和拟象象似。顺序象似原则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出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属于句法象似性的研究层面,主要体现在拟象象似上。
一、现代汉语象似性研究概况
汉语语言学界较早对汉语象似性进行研究的是戴浩一(1988),他认为汉语是象似性极高的语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象似性进行评介和研究的主要有沈家煊(1993)、杜文礼(1996)和严辰松(1997)等。他们对象似性的含义、分类和发展进行了评介,并认为它可以表现在词汇、句法、语言变化、语篇、修辞等各个方面。
王寅(1999)、王德春(2001)等学者对“象似性”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王寅认为象似性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前者相当于Peirce所说的映象符,即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后者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理据性”,即语言符号相对于人们的体验方式、经验结构、概念框架、语义系统来说是有理可据的,是有其动因的,不是任意的。王德春也认为词语的理据性是极为重要的语言现象。目前,学者达成的共识是:强调象似性不是指语言形式直接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是强调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更倾向于将象似性看作一种理据,解释语言的认知动因。
关于象似性的类型,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划分。学者研究较多的有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重叠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等五种。张敏(1998)还研究了复杂象似性、独立象似性和范畴化象似性,王寅(2003)提出了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句式象似性、篇章象似性和滤减象似性。以上分类比较细致,但象似性的研究范围还有待确定,否则,一味强拉硬扯,势必减弱认知解释力,会造成很大的片面性。
二、现代汉语顺序象似性研究
戴浩一先生(1988)将时间顺序原则表述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他认为时间顺序原则在语法中具有独立的依据和很高的解释价值,等同于一条总的句法限制。如:
(1)我吃过饭,你再打电话给我。
(2)我们工作一结束,他就来了。
(3)你给他钱,他才给你书。
在上述三个句子中,每一句都是由时间连接词(再、就、才)连接起来的,而第一个小句中,时间发生的时间总是在第二个小句之前,这遵循了时间顺序原则。
时间顺序原则也可以用来说明汉语中处所状语的排列现象。如“他昨天到美国来。”“他昨天来到美国。”在第一句中“到”因为表示计划中的目的地,所以出现在动词之前,而第二句中“到”指到达的场所。从时间顺序来看,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应先向目的地移动,从而明确两句话不同的意义。其它的对于比较结构、动词之间的介词短语的语序、表示情况和工具的副词等附加语在句中的排序现象都可以做出解释。
戴浩一还提出了时间范围原则。他将此原则定义为:如果句法单位X表示的概念状态在句法单位Y表示的概念状态的时间范围之中,那么语序是YX。这一原则要求时距成分由大到小排列。例如:
(4)他昨天走了/昨天他走了。
(5)你不在的时候他走了。
这两个句子,不可以说成“他走了昨天”或者“他走了你不在的时候”。这是因为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时距处在时间副词制定的视距之内,所以,动词包含在时间副词的视距之中,动词位于时间副词之后。
戴浩一提出的这个原则解释了汉语表示处所和空间关系的句子基本的观念原则,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汉语仍有一些句子不能用它来解释,如“勇士们向山顶冲去”“他出生在解放前”等。
后来沈家煊(1993)在讨论句法的象似性一文中也提到汉语句法参照概念领域的原则多于参照句法和形态范畴上起作用的原则,而与英文相比,汉语是采用直接映照的办法。谢信一(1994)深化了戴浩一时间顺序原则的思想,并把时间分为真实的、推断的和想象的三类,认为它们都是汉语为构建其世界中的现实而创造的,如“摔破、吃饱”表示的是推断时间,“他走进来了”反映的是想象时间。
刘宁生(1995)运用方位参照顺序解释了偏正结构的语序特征,即“修饰语”位于“中心语”的词序取决于汉语中“参照物”先于“目的物”的方位参照。可见,汉语中存在着一个“参照物先与目的物”的语序原则,决定了修饰语位于中心语之前的语序一致性。这有助于说明汉语兼有VO和OV两类语言的语序特征而同时又有自身严整一致的语序。秦洪武(2001)认为,顺序象似性主要体现在感知方式、行为的顺承性、动作性质和环境与动作的亲疏关系以及社会意向等方面。聂新艳(2003)在此基础上从英汉语言出发,分析了顺序象似原则的两大方面,即基本语序顺序象似原则和线性顺序语义原则,以并连句式为例初步探讨了顺序象似性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体效果。刘世英,曹华(2005)分别就时间、空间顺序和复句中分句顺序三方面对顺序象似性进行了阐述。
三、结语
关于顺序象似性的研究论证了汉语语序与现实发生顺序之间的象似性。象似性从认知角度探讨语言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机制和动因,将会开拓汉语研究的新视野,给汉语研究带来新的活力。但汉语顺序象似性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象似性的认知原因没有深入的探索,造成了理解与使用上的混乱,以致汉语研究的认知依据不够严密;二是研究还比较零散,多集中于对语序、词类等的解释上,没能对汉语结构、规则等做出系统的分析和解释;三是研究范式不够规范,容易主观臆断;四是有些语序受汉语规则制约不具象似性,呈现出复杂性,象似性与句法规则到底如何起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象似性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使语法分析更具科学性和解释性;同时要注重汉语实际,力求对汉语的象似性做出全面的考察。
参考文献:
[1]Jacobson,R.Quest for the Essence of Language[M].Diogenes,1965.
[2]Peirce,Charles.The Collected Papers (Vol.I):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M].Cam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
[3]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
[4]杜文礼.语言的象似性探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1).
[5]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2).
[6]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5).
[7]聂新艳.认知语言学中的顺序象似原则及其文体效果[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8]秦洪武.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J].外语研究,2001,(1).
[9]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10]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12]王寅.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
[13]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A].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4]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J].国外语言学,1997,(3).
[15]周红.汉语象似性研究述评[J].滨州学院学报,2005,(4).
[1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7]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综述) 篇七
1 组织发生
LPD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1 LPD与雌、孕激素
LPD主要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文献报道LPD主要发生于妊娠及产后[2],部分患者有服用避孕药或伴卵巢功能性肿瘤病史,一旦终止妊娠、停止用药或肿瘤切除,LPD多可自限,也可在下次妊娠分娩时再发,由此说明LPD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或机体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高相关。超微结构显示,雌孕激素共同作用较单一雌激素作用细胞增生活跃,雌激素诱导孕激素受体表达,促其激活是LPD生长机理之一[3]。孕激素及泌乳素是子宫肌瘤生长的促进因子,孕酮使肌瘤中细胞成分、细胞有丝分裂率、细胞增殖相关抗原和表皮生长因子明显升高;泌乳素通过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对肌瘤细胞起促有丝分裂作用[4],这也证明了性激素对LPD样结节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1.2 LPD与腹膜化生
近年来也有绝经期妇女、非妊娠期、未服避孕药者、男性及幼儿发生LPD的报道,说明雌、孕激素并非LPD发生的唯一原因,故有学者提出腹膜化生学说[5,6]。陈忠年等[7]提出LPD系腹膜化生性改变,这种改变的发生机制与苗勒管上皮及腹膜在胚胎时均起源于体腔上皮有关,腹膜的间质及其下的结缔组织保留了向苗勒管分化的潜能,当腹膜受到某种刺激时,其下的结缔组织可向膜间质及平滑肌组织分化。有学者认为:LPD为体腔下间充质多灶性化生引起[8],概括为3种学说:原始体腔干细胞化生;平滑肌成纤维母细胞化生;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在病理条件下增生、分化、生成平滑肌细胞。另有学者[9]对LPD进行电镜观察,提示为多灶性发源于腹膜下多潜能的间充质细胞。
1.3 LPD与生长因子
研究发现,许多生长因子与平滑肌瘤发生有关。研究较多的有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发现雌孕激素通过刺激EGF、IGF的产生而维持肌瘤生长,细胞培养证实BFGF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肌层细胞均有致有丝分裂作用[10],说明生长因子对LPD有潜在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增生、血管形成和维持瘤体血供来完成。
1.4 LPD与遗传
子宫平滑肌瘤有种族遗传倾向,有报道[11]约50%发生在黑人女性,有多种染色体畸变,包括点突变及染色体丢失和增加。通过对LPD进行分子及细胞水平的基因研究,Quade等[12]认为其与子宫平滑肌瘤增生相似,为衍生于单个肌细胞的单克隆肿瘤,染色体结构也异常。在研究的4例LPD患者及42份标本中,发现X染色体杂合子缺失,核型异常包含7、12和l8基因位点畸变。Dimitrios等[13]发现绝经后LPD患者中,LH受体存在于组织血循环、肌细胞、肌动静脉管壁内。由于LH及FSH受体上升,促使雌激素受体(ER)基因转录及孕激素受体(PR)和蛋白表达增强,造成细胞有丝分裂活动增多。Garcia等[14]报道了一种显性遗传病也伴有LPD,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及胞外基质的研究。细胞遗传的多相性,涉及不同体细胞突变。克隆的增殖先于细胞遗传学的重排。虽然血中E及P水平未见上升,但结节局部ER、PR表达增强,并定位于肌瘤细胞核与胞浆中,在多种肽类生长因子以自分泌及旁分泌方式作用下,介导受体基因诱导肌细胞有丝分裂活动,增进体细胞突变的繁衍,促进LPD细胞弥漫性生长。
2 临床表现
LPD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文献报道的病例几乎全部为手术后或术中经冰冻病理被诊断[15],约35%的患者因发现盆腔包块就诊。有症状的患者多伴有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并表现为相应的症状,如月经过多、小腹下坠、压迫症状及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不孕症、性交痛等,还可因LPD自发破裂出血或卵巢囊肿扭转发生急腹症。在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手术时,可发现腹膜表面有灰白色或灰红色结节,多位于子宫、输卵管、卵巢、大网膜、肠管、肠系膜、子宫直肠陷凹或腹壁的腹膜下,也可见于膀胱表面、肝包膜、横膈,酷似恶性肿瘤的腹膜播散,但不伴腹水,也没有坏死现象,另有累及阴道及阑尾系膜者,少数患者可发现淡黄色或血性腹水[16,17]。
3 诊断
由于LPD是发生在腹腔内的良性平滑肌增生性病变,有类似恶性转移行为,但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及体征,故术前近乎100%误诊为恶性肿瘤并广泛转移,病理检查即可证实结节的良性平滑肌本质。腹腔镜下活检应做为首选的诊断方式。
4 鉴别诊断
LED术前很难诊断,手术医生常误诊为恶性肿瘤,甚至病理医生也常与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相混淆。LPD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4.1 子宫平滑肌肉瘤
主要来源于子宫肌层及子宫血管壁平滑肌纤维或由子宫肌瘤恶变转移而来,也可原发于腹膜。巨检见肉瘤于腹膜表面种植,呈浸润性生长,肉眼呈鱼肉样,多有坏死出血,镜下可见明显的细胞多形性及核分裂相。而LPD位于间皮下,呈膨胀性生长,核无异型性,核分裂相罕见。核分裂相<5/lOHPF为LPD:5~9/10HPF为潜在恶性:>10/10HPF为平滑肌肉瘤。williams指出,当光镜检查难以鉴别退化的LPD和平滑肌肉瘤时,可经电镜检查确诊[12]。
4.2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在极为罕见情况下,良性子宫平滑肌瘤可转移到静脉,也可转移到盆、腹腔淋巴结,当发生在盆腔时常见于园韧带或髂静脉处,有的甚至可转移到肺,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肺部结节[18],病理及组织形态为良性。LPD则弥漫分布于腹膜壁层和脏层,发病常与女性激素水平增高有关。
4.3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膜型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与种植时限相关,分为色素沉着型和非色素沉着型两种,前者呈紫蓝色或黑色结节,为典型病灶;而早期病灶则无色素沉着,但较前者更具活性,并有红色火焰样、息肉样、白色透明变、卵巢周围粘连、黄棕色腹膜斑等类型[19],无明显的结节。镜检见内膜腺体与间质,常与LPD并存。
4.4 术后纤维瘤样病变
瘤细胞主要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为主的分化良好的自限性肿瘤样病变,虽浸润性生长但无浸润破坏能力及转移等。
4.5 恶性肿瘤腹膜种植转移
组织形态具有原发肿瘤结构,病变位于腹膜表面但不被覆间皮,呈浸润性生长而形成广泛粘连,常可找到原发肿瘤。
4.6 腹膜间皮瘤
原发于腹膜脏层及壁层,有向腹腔内突入生长倾向。临床表现为局限性包块或弥漫性小结节,无自限性。组织学细胞均有双向分化结构,常为实性包块,为不规则的复杂乳头,腹水中可有异型性间皮瘤细胞[20]。
5 病理
5.1 大体所见
其特点是灰白色或灰红色小结节弥漫分布于腹膜的壁层及脏层,结节表面光滑、质硬、边界清楚,由几毫米至十几厘米大小不等,数量可达数百个[17]。
5.2 镜下所见
结节主要由纵横交错的梭形成熟平滑肌束组成,在间皮下膨胀性生长,细胞细长,无核异型及核分裂相。发生在围产期或伴有内膜异位症时,在平滑肌细胞间可见到蜕膜细胞或内膜的间质与腺体[8,17]。
5.3 超微结构
电镜可见具有成熟平滑肌细胞的所有特征,并具四型细胞:即平滑肌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蜕膜细胞,细胞浆内存在肌动蛋白丝、肌凝蛋白丝、散在致密小体及边缘致密斑等结构,胞质纤细并见脆弱连接的特殊复合物,也能鉴别肌性或末梢神经鞘之差异[8,17]。
5.4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研究发现,结节内含有波形蛋白、肌动蛋白和结蛋白,ER、PR多为阳性。为区别肌瘤的良恶性,可进行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 eactin, SMA)、全特异性肌动蛋白(pan-muscle-specific actin, PMSA)、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及与恶变或转移相关的细胞角蛋白S-100、CD34等检查[8,17]。
6 治疗及预后
【综述性科研论文】推荐阅读: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03-24
就业论文综述07-17
论文综述范文11-24
毕业论文综述09-15
科技论文文献综述04-09
食品综述方面的论文10-01
计算机综述论文02-24
外科护理综述论文范文04-01
区域创新网络论文综述04-10
音乐学论文文献综述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