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幻象——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2025-05-2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正义的幻象——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精选3篇)

1.正义的幻象——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篇一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上级、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上级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上级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上级要服从上级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上级。

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2.正义的幻象——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篇二

关键词:正义观 批判 理想国

“正义”贯穿柏拉图的整个《理想国》,在这个乌托邦的国度中,正义是评价一件事和一个人的重要的依据。在柏拉图看来,理想的国家是正义的国家,国家的正义来自人的灵魂的正义,國家的正义是通过至善得以实现。柏拉图追求个人的是正义与国家正义的结合天赋正义与人为正义的相融。

《国家篇》以“一个老人日益迫近死亡和忧虑死后可能发生的情景开场”1, 柏拉图接凯发卢斯之口说道,“我可以像塞米托克勒一样用相同的话来回敬那些叹老嗟贫的人,一个有理智的人同时忍受老年和平困固然不易,但一个无理智的人几百遍富有,到了老年也任然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2他依据指明生活的真正价值就是要抛弃感官欲望,保持理智的态度,拥有理智远比拥有财富更加富有,财富的价值只有在好人的手中才能够得以体现,意味着是人的理智和德性而不是财富体现了人的存在价值。接着,他就从言说品性和追求幸福安宁的生活角度点名正义的实质所在。以此为基础,柏拉图将论述自然而然地引申对传统的和当下流行的正义观念的批判上来。

1.对自然正义的批判

“不过,说到正义,我们能够不加限制地肯定说实话或者归还借来的东西就是正义吗这些行为有时是正义的,有时是不正义的。”3凯发卢斯和波勒马库斯代表传统的正义观念,他们都是从个人出来来认识正义的,柏拉图之处“如果从个人出发,则正义的规定必然具有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4,显然柏拉图依据充分意识到从个体角度索确认的正义只具有相对和狭隘的特质,缺乏绝对的内涵,难以达成普遍的额共识,难以解决正义的稳定性和公正性。在此,柏拉图的意图是--明辨个别、特殊、经验性的正义缺陷,把我一般的、普遍意义的正义的理念,寻找超越限制的正义观念。

2.对利益——强权正义观的批判

塞拉西马柯站在极端自然主义立场上,主张统治者实施政治统治的目的是为了统治者自身的利益,“正义就是对统治者有益,违反这条法律就是犯罪,就要受惩罚”5,并且自信地认为这一正义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城邦,甚至,他武断地认为:在城邦政治中坚信不正义要比正义好。同时塞拉西马柯奉行感觉上的相对主义,他的正义的关键就是必须要服从权威,同时要能够满足自己。他可以强调统治者个人的力量和尊严,把统治者的意志作为正义的源泉,明确主张“正义无异于合法的东西,既城邦的法律或习惯索规定的东西,除了认为的法律或惯例索规定的以外,人不能诉诸更高的东西。”6。这种理论混淆了正义的原则性和本体论基础。

柏拉图就从严格意义上的技艺出发,指出了技艺“除了为它的对象寻求利益,并不为其他事物需求利益,而技艺本身不受任何伤害,也不会变坏”7,指明技艺服务于对象。显而易见,统治者实际上位本统治者服务,统治者关心的是本统治者他人的利益,而不是自身的利益。柏拉图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技艺就是正义——行为中的正义而非仅仅守法之类的意向中的正义。技艺即正义这一命题反应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判断”8柏拉图对他加以继承和发挥,把技艺作为人的本质活动,是存在于认定额灵魂中能够使人的德性您能够充分实现的活动。

3.契约正义观的批判

当柏拉图指出“正义是属于最好的一种善,一个人要想快乐就必须正义,既由于它本身又由于它的后果”9,格劳孔紧接着指出:城邦一般公民并不这样看待,为避免产生矛盾与冲突激化,殃及自身理由一,正义不过是缺乏权威性的个体自身相互需要、约束和规范的结果,正义是人们利害得失权衡的结果,是自私自立的存在着迫不得已的结果。

柏拉图反对契约论的正义观,认为这一正义是建立在常识和契约的基础上,是智者“自然的”约定正义观认识的延伸,契约论的正义试图把自然和习俗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结合起来。但它定的实质是把正义看做个体意志的产物,护绿正义和道德的联系,混淆法律和正义的实质,否认正义是一种内在的德性,实质把外在性的利益置为正义的标准,结果导致把自我利益虚假化,根本涉及不到正义的本真所在。

4.正义的本质——城邦的正义

“人是存在于城邦共同体中的城邦正义的实现者”10,公民作为城邦共同体中的实践主体,是实现城邦正义的根本保证与重要条件。柏拉图要建构纯粹完整的政治正义,就不能一味地停留在构建他那大写的正义上。由于理想城邦存在着哲学王、护卫者和生产者三个阶层,确证不同阶层的正义观念就显得格外重要。柏拉图必然探讨认识三个阶层的有限正义。惟有把城邦政治正义划分成不同等级存在的正义,并将其依附在大写的正义之下,才能体现城邦正义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英】A·E·泰勒著. 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 谢行知,苗力田,徐鹏译.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

[2]【美】列奥·施特劳斯, 约瑟夫·克罗波西. 政治哲学史[M].李天然等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古希腊】柏拉图. 国家篇[M].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论德性、教育与人的福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注释:

【英】A·E·泰勒著. 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 谢行知,苗力田,徐鹏译.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378

2 【古希腊】柏拉图. 《国家篇》.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30A,276.

3 【古希腊】柏拉图. 《国家篇》.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31C,277

4 万绍和. 从古代带现代正义.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0401:5

5 【古希腊】柏拉图. 《国家篇》.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38E,290

6 【美】列奥·施特劳斯, 约瑟夫·克罗波西. 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5

7 【古希腊】柏拉图. 《国家篇》.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43C,296

8 【美】列奥·施特劳斯, 约瑟夫·克罗波西. 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5-36

9 【古希腊】柏拉图. 《国家篇》.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58,313.

3.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 篇三

学号:201121010032学院:教育学部(4+2)姓名:赵文静

引言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是从理论上积极探讨国家、政治、哲学、教育和法律问题的先驱,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对国家和政治问题的分析居于首位,柏拉图的很多哲学思想都蕴含着一些教育意义。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甚至认为,《理想国》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他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尔》留存世界,纵使其它教育论著全部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芳香的。”柏拉图的思想实质一直渗透到西方思想的血脉中,从未断绝,相对于其他的哲人,柏拉图的著作是颇丰的,几十篇对话著作历经两千年流传至今,其中可以作为柏拉图思想的代表的当属《理想国》,在《理想国》中的第二、四、五、七卷中对教育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他的理论内涵,都可从中总结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理论。

正文

《理想国》这部集柏拉图的政治学、伦理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于一体,并以他的本体论——相论为基本原理融会贯通的哲学思想和探讨的儿童教育计划乃至诗和美学问题对于我这个刚刚接触教育思想的初学者而言阅读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很多人都承认《理想国》并不是一部容易读懂的著作,初看时觉得这是朋友之间较为轻松的闲聊,但本质却并非如此,那仅仅是一个序幕,渐渐晦涩的相论和辩证法使人百思难解,其中的对话风格让人觉得很有意思,但是要想对对话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把握的时候,却又是那么的不容易,例如我们要是想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诸多之前提到的问题时,柏拉图的对话风格都很少给出结果,在柏拉图冗长的对话中,重要的问题出现后我们并没有认识到问题得到解决了,问题却在谈话中消失了,貌似给我的印象柏拉图提出这一点仅仅是为了偏离到另一点去,或仅仅是为了使他的论述更为详尽,这种柏拉图式的对话为我们理解这部著作又增添了一些困难,《理想国》的长度和复杂性使它总体结构变得模糊,在一些资料的帮助下,我试图理清《理想国》整部著作的大致轮廓。《理想国》从讨论正义和心灵的关系开始,相继描述了公民教育的途径,理想城邦的构建,统治者和军人的塑造,最终为人们指出心灵的归宿,总的来说,《理想国》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美好理想的和谐之邦,整部著作贯穿一条主线:教育方可兴邦。全书共有十卷:

第一卷、通过苏格拉底、格老孔和阿迪满图谈论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几种流行的正义观,如“言行诚实”,“帮助朋友,伤害敌人”,“强者得利”,“公正无利可图,不公正有利可图”等等说法;

第二卷、在讨论正义的本质和起源,论城邦与个体的正义过程中指出“我们探寻的个人的正义就是构成灵魂的各个部分的正确发挥作用,城邦的正义就是构成城邦的各个公民阶层各司其职”,总之,在《理想国》列举的每隔事例中,城邦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事,不要试图去做那些对于别人来说更容易做的事情”;

第三卷、探讨城邦卫士的教育,主张将音乐和体育有效的组合在一起,个体有金银铜质之分; 第四卷、提出理想城邦的四个主要特性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涉及社会组织的主要构成要素,护国卫士的品性与基础教育,诗歌教育内容要进行严格筛选,护国卫士的生活方式与职责,并提出“个人的正义就是做自己分内的事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说人的心灵分为三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部分,是“用来学习的”;理性是人心灵中最高贵的部分,是它把人与野兽区别开来;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 欲望主要表现为感官的需要,在利的趋使下对物、情等欲望的需要。激情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是人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激情与欲望相联系,但比欲望要高贵。当这三部分保持节制与谐调时,个人就会理智的控制自己主宰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然而人的理性、欲望和激情并非天生就能够保持平衡。“靠理智和正确信念帮助,由人的思考指导着的简单而有分寸的欲望,则只能在少数人中见到,只能在那些天分最好且又受过好教育的人中间见到。”一般情况下,人心灵中的欲望经常操纵着人的理性,欲望与激情相结合推动个人走向欲望的顶峰。因此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净化人的“心灵”,剔除欲望的困惑,排除灵魂中低劣部分对认识理性世界的干扰,使灵魂不断理性化。通过培养理性和激情,以达到节制欲望,主持正义的目的。个体具有三种基本德性:爱智的哲学精神,英勇的战斗精神和求利的商业精神;

第五卷、在这部分中提及了对女子的教育,以及妇女儿童的归属问题;

第六卷、在论述哲学家和治国者的职能问题时提出了哲学王生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是有差异的,哲学王才能成为一个理想城邦的好的统治者,善的理念是认识的至高境界,为了培养哲学王高等教育的主要科目应包括:数学、几何、天文学、谐音学

与辩证法;

第七卷、在教育方面通过隐喻讲述受过教育的人和缺乏教育的人是有本质差别的饿,提出了认知的不同阶段;

第八卷、主要论述理想国的衰落与荣誉整体,寡头政体与寡头领导,平民政体与平民派,僭主政体与僭主,正义生活与不正义生活的比较,徳与利的取舍问题等;

第九卷、论哲学与诗歌,主要论述艺术摹仿与真理的关系,戏剧诗与情感和理性的关系,戏剧诗对人及其品格的影响等,在讨论诗歌的时候,柏拉图提出他的关于艺术的“摹仿说”,他认为,事物真正的“相”只有一个,是神造的,如:“木匠摹仿‘床的相’造出了很多个具体的床,画家也只是摹仿具体的床作画,离开真正的‘床的相’甚远”;

第十卷、讨论不朽的心灵与正义的回报,主要论证心灵不朽,正义在生前和死后的回报等。

有人认为,《理想国》主要由一个讨论加一个前言和一个后记以及中间的一次离题构成,中心的讨论集中在第二、三、四和第八、九卷,讨论的问题中心是“什么是正义”“正义有益处吗”,具体说来,第一卷可以说是前言,主要是讨论什么是正义?正义有益吗?提出了问题,二、三、四、八、九卷是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个人呢和城邦都糅合了一些潜在的相互冲突的力量,城邦中的社会阶层和人的灵魂中的各个部分,对这二者而言,正义都在于这些势力之间的和谐,但是如果它们没有达到和谐的关系,结果就是不幸福,混乱越大,就越是悲惨,因此正义是有益的。五、六、七卷是离题,正义的城邦不同于现存的城邦,在于对待妇女、儿童的方式以及统治阶层的正当性,统治者将会是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对相自身的知识和什么是善自身作出说明,最后第十卷是关于诗和不朽的讨论。

柏拉图从哲学高度思索着人类本性、人类社会的存在模式,对教育体制、政治体制和人的成长都有清晰深刻的认识,他力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勾勒出一幅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美好社会景象。理性教育是一条红线,贯穿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全过程。其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特性是,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哲学化的特点。这不仅因为柏拉图作为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还因为柏拉图身处古希腊,当时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在古希腊,公民与城邦异常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城邦不仅是政治共同体、伦理共同体,也是教育共同体,人们普遍相信只有通过成为城邦的一员才能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公民教育是柏拉图“城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柏拉图的全部思想都“打上了他人格的烙印”,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柏拉图全部思想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城邦的教育。柏拉图认为,人之优秀,除了决定于他的遗传素质外还取决与他是否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认为“环境、个人生活状况、经济条件和政治地位等对人的形成均有影响,但教

育在改造人方面更具有巨大的力量”。他强调:“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坚持下去,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性得以改造。”从此可以看出,柏拉图提出的教育理念中具有相当浓厚的现代意识。我们可以通过思想能够更好地理解柏拉图,更接近地体会柏拉图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

柏拉图没有教育专著,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著作中。柏拉图在辩证法体系及国家学说等一系列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大量有关教育的问题,形成了他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柏拉图试图建立一种抽象的实用的哲学,即用一种纯理性的东西来统治一个社会,治理一个国家,并试图把政治与哲学结合起来。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能建立、竹理和统治他的理想之国所需要的人才,来实现他的理想。在阅读这部著作的同时思考着现今我国的教育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1、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提倡公民教育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首先设定了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培养举国之人,能做到敬神孝亲爱友,二是培养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即哲学王,柏拉图认为在这两个目的中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哲学王是柏拉图理想国能否实现的条件,如果教育不能培养出兼为政治家的哲学家,建立理想国就是空想,理想国能否建立,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的根本,这一点将教育的重要地位确立了,《理想国》中描绘的“理想国”并非简单源于柏拉图的个人幻想,它是建立在柏拉图对希腊现实社会进行深刻批判和对城邦未来出路不懈探索的基础之上,在柏拉图的眼里,教育是“理想国”得以存在和实现的重要支柱和途径。柏拉图指出,统治者所应当注意的重大事情就是教育。《理想国》在谈及哲学王的教育时指出,“哲学王在出生后就应该离开母亲,由国家公共机构给予抚养和教育,他们应该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为了他们将来担任治国者或护国者而接受一种特殊的教育,”柏拉图认为公民教育,特别是哲学王的教育是以政治实践为途径的,政治活动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同一的,公民个体与城邦共同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国家体系就是一个教育体系,公民教育既是政治活动的目的,也是其手段,个体只有成为城邦的公民才能实现他的本质,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他将公民的教育当作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其目标是使个体明确自身的角色,承担相应的义务,公民教育不是国家存在的结果,相反,国家是公民教育的结果,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建立,理想的国家也被架构起来。对于现今的社会我们都不能忽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现在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实际上就是柏拉图设定的教育地位的现今解释,无论公民的先天条件如何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确保公民教育水平的国家法律保障,并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今在主要城市中几乎确立了全民的高中教育,但是由于高中教育体制的设定,这

一条道路现在还是有争议的,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柏拉图分出的智者教育和平民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现今设定的教育,因材施教方式发展个人的有效途径。

2、个人教育关系国家兴衰,国办教育的必要性

在《理想国》开头就明确提到,“在建立我们的城邦(指理想国)的时候,我们关注的目标并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作为整体的城邦所可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当然也“不能把城邦中某一类人划出来确定他们的幸福,而是把城邦作为一个整体给予考虑。”由此出发,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系于城邦的整体利益,始终把教育与城邦整体联系在一起,教育为城邦而培养人才,城邦理所当然要设立教育机构,重视教育事业的兴办。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和谐有序的国家,关键在于统治者必须是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哲学家。哲学王治国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所阐述的一个重要理念。他说,一个皮匠或农夫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城邦的统治者不履行自己的职责,那就会由护国者变成毁国者,也就是说教育如果没发展好,天赋好的人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比天赋差的人更大。柏拉图认为,优秀的统治者是绝对不可能自发产生的,必须由国家有意识的培养造就,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家办教育作为实现和维护理想城邦治理的根本手段,他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应由国家举办。在柏拉图看来,“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便会使一国中的人性得到改造,而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这种教育又变成更好的人,胜过他们的祖宗,也使他们的后裔更好。”他一方面强调教育是改造人性的手段,另一方面又调强它是建立理想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在谈及哲学王的幼年教育时,他要求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相适应。政治上既然是由哲学家治理国政,军人保卫国家,手工业者和农民从事生产服从统治,教育就该依据这种社会阶层制度来进行,帮助建立和巩固这种社会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对那些优异分子要把他们一步步地提高,最高层为哲学家(统治者),其次为军人。柏拉图着重指出,教育重在使人回忆理念世界,接近“善”的理念。

我们接受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充实自己有利于自己的生活和存在,但从更大的角度上看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更高的地位上看受教育是为了国家的发展,针对于现在很多高学历者移居海外的现状我国应对教育进行更好的调整,使教育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避免人才的流失,这些人才的流失对我国而言是一种重大的损失,从长远利益考虑这将使大的隐患。

小结

柏拉图的《理想国》可谓是一个充满了颇多教育思想的宝库,很多至今对我们都有启发和教育的意义,这样一部著作并不是阅读一遍方可领略其中内涵的,在今后的日子里,自己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桃花山游记初中作文下一篇:医师资格和执业医师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