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精选12篇)
1.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篇一
房地产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摘要:伴随着整个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加快,房地产行业在最近的十余年来可谓是发展最迅速、最能挣钱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之一,可以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的走向。吉林省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房地产发展对该地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本文就吉林省房地产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讨论,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对比,房地产的发展可以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增长;吉林省
一、吉林省房地产发展现状
从上面的表格数据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在吉林省2010-2014年间的GDP总量中,建筑行业的所占整体GDP的比重还是非常高的。这些数据也充分说明了房地产在整个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影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最大数据之一,虽然房地产对吉林省的GDP贡献很大,但是随着政府调控政策和市场规律的自动调节,房地产经济已经不复当年之勇,整个房地产行业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泡沫,而此时如果地方经济发展仍然需要房地产行业来拉动的话,那么对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一)房地产发展速度快,推动经济不断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这些因素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人们的购房需求极大的增加。这种急剧的需求也刺激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使得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大规模的向房地产行业聚集。吉林省的房地产发展也非常迅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我们知道房地产行业是一个牵涉到多方面的行业,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促进经济的增长:房地产从开发、投资到消费是和钢铁产业、建筑行业、原材料行业、建筑材料、室内设计与装修等行业存在紧密联系的,同时这些行业的发展也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1]。相对于其他行业在GDP上的单一贡献,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综合维度的贡献上有着绝对优势,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资源消耗量大
虽然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非常大,但是也存在着资源消耗大等现象,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目前能够利用的土地资源虽然在土地总量上占据世界前列,但是缺陷依然不能忽视,那就是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后备土地资源少等问题。自改革开放而来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盲目的城市扩张导致了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带来了巨大的、不可挽回式的破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扩张难免会带来房地产业的扩张,房地产的开发驶入了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快车道”时期[2],这样快速发展的后果就是大量的可利用耕地被占用、自然环境恶化、各种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加剧、动植物灭绝速度加快、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种类增加等问题。
(三)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
在2009年的1-9月份中,吉林省房地产持续升温,在建设投资、施工面积、房屋交易量、商品房平均价格、二手房交易额、房地产购房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等方面均达到历史最高点,在房贷产投资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投资商的热情和政府的支持,所以在总的房屋建筑面积和土地出售量都呈现出比较高位的增速[3];而因为商品房的价格普遍较高,所以退而求其次的二手房交易市场也比较火爆,在1-9月份的交易额中与上年相比高出15个百分点。
二、吉林省房地产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过快,价格虚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额比2013年的全年销售额总共上涨了19%,当然这也和物价、房价的不断上涨有关系,比如从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末间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是比往年的价格要高的。我国的房价长期处于一个虚假过高的特殊情况,这就导致房地产行业的利润远远高于其他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但是因为国人对住房的特殊情结和受结婚、孩子上学等的影响,所以虽然房价虚高但是市场需求量一直很大。但是从国际一线城市的房价来看,纽约住户的平均收入与房价比仅为6.9倍,德国柏林的为3.6倍,法国巴黎的是4.2倍,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更低一点,只有2.9倍,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的平均收入与房价比则为20-30倍;另外在房地产的利润率上,国际一线城市中的房地产利润率均保持在5%左右,最高的也不过是6%~8%之间,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房地产利润率高达30%~40%,虽然我国的政体发展水平还未赶得上发达国家的发展,但是最起码已经在房价上高别人一线了。
(二)房地产市场“泡沫化”高
我国房地产行业存在着起步晚、时间短、炒房猖獗、后来居上、房价虚高等特点,同时因为特殊国情,导致房地产行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无法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的调节,因此不免受到外界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后果之一局势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程度非常高。高房价带来的资产泡沫一旦破灭,将影响整个房地产行业中上下游的所有供应商,不利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无法发挥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房地产业的巨额收益和房价的居高不下甚至是略有反弹的前提下,使得各种流动资金不断加入到对房地产的投机行为中去,各种炒房现象和行为愈演愈烈,大有全民炒房的架势,这种结果就导致了房价本身的价值已经远远的偏离了真实的市场价值,也远远高于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三)高房价问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使得房价无规律、上涨速度过快,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房地产价格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拆迁过程中的补偿费用过高,但是这笔过高的补偿费是转嫁到购房者的身上的,所以就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个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的人的资产还不如一套被拆迁的房子的补偿价格,那么人们的心里难免会受到影响;其次,许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马上面临的问题不是找工作,而是买房,可以说在未来预期的多少年内“房贷”都是一个令我们非常沉重的话题;另外因为房价的过高,也催生了许多“离奇”的事情,比如假离婚就为了多分一套房,比如为了争夺房产证上的署名而闹离婚等社会现象。这些例子都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因为不正常的房价而引发的社会不良现象。
三、房地产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房地产行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近十几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行业之一,可以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和相关附属行业的发展上市有着巨大的贡献的。而且经济的增长也就表明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居民收入增加直接导致住宅需求的增加;其次,经济快速增长的直接后果就是老百姓手中的钱多了,消费增加了,消费增加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中的生产种类不断扩大,企业不断扩大生产,在这种市场急剧扩大的前提下,商业、工业用地的需求也会大量增加;另外,经济增长也会促使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国民的生活环境和出行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成本的减少会相应提高其他方面的消费[4],所以说房地产行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它的发展是和整个地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现代经济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政府土地收入的经济贡献
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而取得土地资源收入,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购买,虽然这其中的一部分严格来说属于投资,但是另外一部分则属于消费领域。从消费领域来看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房地产业集中消费的重要阶段,同时由于中国的传统家居思想,对房地产的特殊消费偏好,以及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剪差”去支援城市建设的手段等等原因[5],促使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房地产行业对经济的带动要远远高于其他任何经济体,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就是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影响下,我国的房地产经济总额仍占全国经济总额的14.67%,贡献率达到了当时的历史新高17.29%,可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当时“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回升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四、未来吉林省房地产发展战略
(一)改革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要改变“唯GDP论”和城市建设的考核制度,“唯GDP论”不是吉林省的特产,而是全国性的论调,但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和民生的改善。但是GDP是目前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也是上级领导对下属的考核标准之一,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讲,地方政府仍然会通过支持房地产业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要根除这一思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综合体系的建立。
(二)加快各类保障房建设,完善住房市场结构
受到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中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城市住房的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政府要在三方面下功夫,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在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多种房型的供给上多下功夫,尽可能的保证稳定且够量的房源供给,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刚性需求[6];其次,要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级制度”,建设不同种类和档次的住房,比如开设高、中、低档不同层次的商品房,用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最后,省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关于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的规定,因为二手房市场也是整个房地产行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政府可以通过差别化补贴、合理开发等手段来促进二手房市场的健康发展,不断扩大二手房利用率。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房地产行业的特殊地位使得房地产业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置身事外,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把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保命药方已经不是一个地方在做了,但是如果政府能够大力扶持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那么就能够逐渐摆脱房地产行业“一家独大”的局面[7],这样对于政府调控地方经济发展也会更加容易。
(四)调控房价
除了市场的自动调节之外,还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那么当前除了税收政策之外,还需要其他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因为仅仅依靠税收政策的调控是达不到目的的。比如对于高售价的别墅,政府对于这种别墅住宅可以不予审批;同时政府也可以制定适用于当地的人均最高居住标准制度,在居住面积、购买数量等方面加以控制,以抑制高标准住房的市场需求[8];此外,对于圈地不建、捂盘拒售等违背市场正常发展的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分龙,汤浩.地方财政收入、经济增长与房地产价格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31):120-123.[2] 万冬.地方政府行为与房地产发展-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95-100.[3] 许宪春,贾海,李皎,李俊波.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1):84-101.[4] 吕涛.房地产投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基于东部10个省市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2012(10):34-36.[5] 张伦俊.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与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基于多元分析方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10(4):18-26.[6] 徐毅然.三线城市房地产行业发展对地方财政经济的影响分析[J].《西部财会》,2014(12):75-77.[7] 田文杰.中国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J].《中国商界》,2010(9).[8] 只德胜,贺芳凝.地方政府行为与房地产市场过热发展-基于地方财政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0(5):60-61.
2.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篇二
谈儒勇认为中国金融中介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但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陈刚等人利用1979—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银行贷款总额占同期GDP的比重作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检验了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并不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而韩廷春实证分析的结论则有所不同,他认为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极其有限。
一、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的实证模型
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为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假设某地区的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CD生产函数,则其形式为:(1)
其中y表示人均产出,A表示人均资本的边际生产率,k表示人均资本的投入数量。在方程(1)两边对时间t取微分,得:
在方程(2)两边同除以y,则可得经济增长率方程:
方程(3)表示地区经济增长率等于资本边际生产率和投资率的乘积。而投资来自储蓄,金融中介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唯一途径。所以,当金融市场处于均衡时,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当金融市场非均衡时,只有部分储蓄能够有效转化为投资。则假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为R,则方程(3)可以表示为:
方程(4)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
其中,s表示储蓄率。从方程(4)易知,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为:
1.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A
金融发展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l)金融体系通过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和甄别,将资金使用到收益率高和具有创新性的项目;(2)金融体系对企业和投资项目进行监督,提高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3)通过二级市场金融资产的交易引导资源向收益率高的项目和创新项目集中,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4)为家庭提供融资,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
2.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的比率R
1-R表示资金从储蓄者转移到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包括金融部门的经营成本和利润,金融部门承担的风险升水以及其它一部分资源漏损(如垄断效率损失、寻租、金融腐败等)。随着金融部门经营效率的提高、金融市场竞争程度的上升以及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交易成本下降,储蓄-投资转化比率将上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
3.影响储蓄率
由于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金融发展对储蓄率的影响不确定。金融部门不断推出的高收益率、低风险的金融产品和理财工具以及资产组合管理能够提高居民的储蓄愿望和储蓄率。另一方面高收益率的资产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将提高当前消费并降低储蓄。另外,资产组合管理降低了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风险,从而降低了预防性储蓄。开放经济中,金融发展还可以有利于吸引外资流入,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确定估计模型为:
其中,影响的指标有:
(1)金融相关指标FIR(Financial Interrelation s Ratio):麦金农(1973)使用货币存量(M2)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标尺,认为“货币负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是经济中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和‘实际规模’的最简单标尺”。通常,人们一般将其简化为,以衡量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由于中国的主要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也是存款和贷款,所以利用存贷款的数据,基本可以揭示出中国金融发展的状况。即
中S表示存款,L表示贷款
(2)存贷比:存贷比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存款额与贷款额的比率,它反映一个地区信贷资金的自给程度。若超过其信贷资金来源(存款额扣除上缴存款准备金部分),则信贷资金不能自给,反之,则信贷资金自给有余。其计算公式为:储蓄-投资转化率R=L/Ss=S/GDP
二、实证检验
(一)时间序列检验:上海市52-07年数据
采用1952年至2007年上海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存贷款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了具有可比性,都采用增长率的形式进行检验。SHGR为上海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SHDR表示存款增长率,SHCR表示贷款增长率,SHDCBG表示存贷款之和与上海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SHDBG表示存款与上海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SHDBC表示存贷款比率,CHGR表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估计方程为:
其中time79,time98为79年和98年的虚拟变量。
(二)面板数据: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52-07年数据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还采用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从52年到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对模型检验。
其中,GDP表示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增长率,rdep,rcre,dbc,dbg,cbg,time78,time98分别表示各省、市、自治区的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存贷比增长率,存款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虚拟变量1978年和1998年。使用LS方法进行估计。
三、研究结论分析
在上海市样本中,time79变量的系数为-2.700923,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发展受到国家存贷款资源的宏观调控,广东等地已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照顾”地区。Time98的系数为-0.387179,与国家重新开始重视上海的浦东建设有关。存款增长率shdr的系数为93.57760,存贷款之和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shdcbg的系数为-17.41660,但是统计上不显著,说明金融相关比率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强。存款占贷款的比率shdbc的系数为15.96335,与经济发展正相关,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自力更生能力在上海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贷款增长率的系数为31.67983,而且统计上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也非常显著。这个有力的证明了贷款增长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核心作用。作为衡量其他所有外生变量的代表变量CHGR,它的系数是0.887225,而且统计上即使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上海经济受到周边地区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整个模型的R-squared为0.912335,模型拟和能力较好。
在全国样本中,存款增长率也是正相关,且统计上显著。可能原因是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依赖于自身的存款积累以及金融机构把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能力;贷款增长率为正值,不显著;存款与贷款比率,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都为负值,说明全国贷款应用效率太低,不如上海。Tim78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而time98统计上不显著,说明改革开放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98年的深化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成功。
四、政策建议
通过样本对比,上海与全国共性少于显著差异,与实际相符。共性是都依赖于存款的增长,即存款转化为贷款在经济发展中有明显作用。说明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机构的其他信息传递、甄别功能还没有欧美国家完善。金融机构还是局限于基本的存贷款业务。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上海地区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已发挥明显作用,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Patrick(1966)的供给导向模式和需求跟进模式都得到体现。而对于全国而言,贷款使用效率较低,生产技术落后,吸纳生产性投资的能力还差。国家资金多数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对生产性领域投入依然较少,这种投资结构也决定了金融对经济作用速度较慢。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及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大力推进中国金融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在东、西部实施有差别的金融政策。如果在东、西部采用“大一统”的“一刀切”的金融政策,事实上会造成东部对西部金融资源的掠夺,对西部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具体而言,国家在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及利率、信贷等相关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时必须正视东西部差异,做到差别对待。
2.重视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协调,构建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机制。当务之急,要改革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逐步转向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西部产业群;推进以“自生能力”建设为中心的企业改革,增强西部经济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营造西部金融与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无明显的短期因果关系,因此,西部地区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的绩效在短期内可能并不明显,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
3.要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东西部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机制研究结论清楚表明,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摘要:金融发展在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中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分别运用上海市52-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及中国21个省、1952-2007年的面板数据,通过5个金融发展指标,检验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指标在上海样本与全国样本中存在明显差别,只有贷款增长率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说明中国经济还是严重依赖于金融系统的贷款,金融系统配置资源等其他职能还未能发挥作用。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地区差异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155-213
[2]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Brooking Instition,Washington,DC.1973.121-145.
[3]Show,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Growth”[M],Oxford University Press,NY..1973.211-278
[4]Levine,Ross.“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5):688-726
[5]Patrick,H.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nge,1966.14(2):174-189
[6]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7]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国际经济危机 扩大内需 就业增长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risi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the influence of employment
WangXiaoLu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risis on China's export industry blow, make employment greatly affected. In the consumer deficiency, excess savings, investment will only produce short to economic growth of the driving effect. Once the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nvestment over, excess capacity, demand spot situation can appear again, the economy may fall ag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policy as soon as possible to adjust to domestic demand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of the track, mainly rely on urbanization and consumer demand growth to drive. It should be a long-term task, and should not be expedient.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risi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employment growth
國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出口产业的打击。由于我国出口产业劳动密集度高,这种打击对就业的影响很大。当前,虽然扩大内需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果已经显现,增长速度正在回升,但一方面,由于这种回升主要还是投资拉动的结果,增长的可持续性仍然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目前的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仍然乏力。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具有长期效果的扩大内需政策和积极的扩大就业政策。在当前,就业目标应当优先于增长目标。并非有增长就有就业。宁要较低增长率情况下实实在在的就业增长,不要高增长低就业。
1 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中国在过去一个时期,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最主要带动因素有两个,即城市化和出口的超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显著加快,其中在1995-2005年期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在整个改革时期保持了年均24%的高增长(按现价美元计算),其中在2001~2007年期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4%上升到8.9%,平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这两个带动因素创造了大量的GDP和新增就业机会。
但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我国的出口额由过去每年增长20%以上,今年1~7月份转变为猛降22%(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球经济危机还未见底,真正恢复很可能需要5到10年时间。特别是美国要从超消费调整到正常消费和储蓄,意味着今后若干年美国消费市场是停滞或收缩的。而我国过去对美净出口占了净出口总额的多一半。欧、日的情况也不乐观。这意味着我国出口产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高增长。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两个主要带动因素少了一个。这势必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形势造成深刻的影响,需要采取积极的、有远见的应对措施。
2 扩大就业首先要给“规模以下”小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从过去的0.4左右下降到0.1左右或以下。这固然有劳动力增长放慢的因素,但与增长模式的变化也是分不开的。在出口下降带来大量失业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投资带动增长但不能显著带动就业就成为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要促进就业,首当其冲的是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小企业实际是就业的主要承担者,根据2004年底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末全国工业就业人员12209万人,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只有3508万人,占29%,小型工业企业和工业个体户的从业人员为870l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71%。其中,所谓“规模以下”(即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加上个体户从业人员在5300万人以上,是小企业的主体,它们承担了全部工业就业的44%。在服务业中,“规模以下”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承担的就业数量和比重可能更大。因此可以说,“规模以下”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占了我国非农业就业的半壁江山。
但是长期以来,“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基本上不在各级政府的视野和关心范围之内。我国目前的统计系统只公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情况,其中的“小企业”数据,实际上只反映了小企业中规模较大的那一小部分。“规模以下”小企业不纳入正常统计范围,它们的经营状况怎样谁也不清楚,基本上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尽管过去各级政府有若干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实际从这些政策中受益的基本上是中型企业,而且往往是中型企业中规模较大的那一部分。小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则很少受益。它们在贷款融资方面,基本上不属于银行服务的对象;在其他方面,其面临的经营环境也远远比不上规模较大的企业。许多地方政府出于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和扩大地方税收的考虑,往往倾向于给规模较大的企业在融资政策、土地供应、减轻企业额外负担、减少干预等方面“吃偏饭”,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通常是享受不到的。它们与较大型的企业往往不处在市场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其发展空间受到了明显的挤压。
各级政府如果不能把关注焦点从大企业转向小企业,我国的就业问题很难真正解决,启动内需也很难持续。
3 扩大内需是长期任务
当前形势要求我们把经济调整到以内需为主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轨道上来,主要依靠城市化和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带动。这应当是一个长期任务,而不应是权宜之计。出口当然不能放弃,但那种认为一两年内世界经济就会全面复苏,我们就可以恢复到过去那种靠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的想法,恐怕不仅是过分乐观的,也是危险的。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5%,到发达国家的70%~80%,至少还有30年的路要走,潜力很大。但过去10年中,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由45%迅速降低到35%,而且城市化的速度也在放慢。城市化率由1995~2005年期间的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2006~2007年减缓至不到1个百分点,2008年进一步降至0.7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我国经济存在明显的结构失衡。这有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需要尽快进行调整。
首先,为什么出现居民消费在GDP中比重持续下降?这一方面是劳动报酬相对比重下降,资本收益和其他非劳动收入相对比重上升,以及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居民的未来预期风险加大,因而导致强制性储蓄的结果。根据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调查数据,从1997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储蓄率从18.9%提高到27.5%,同期农村居民的平均储蓄率从22.6%微降至22.1%。加权平均计算,全国居民储蓄率从20.6%提高到26.0%,还是明显上升的趋势。考虑到近些年来城镇高收入居民的收入调查数据明显偏低,实际的城镇居民储蓄率和全国居民储蓄率上升幅度可能更大。
收入差距扩大,劳动报酬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这在过去一个短时期内并没有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反而由于保持了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成为加快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这也是一部分人反对改善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障的一个理由。但是從宏观经济和长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因为即便不从公平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劳动者收入伴随经济增长而相应增 长,经济就没有足够的需求支撑,增长就不可能长期持续。
4 扩大内需靠投资还是靠消费?
政府投资、扩张信贷和鼓励居民消费都可以拉动经济。短期内,因为消费不可能迅速启动,需要一定的投资拉动。信贷扩张带动的也是投资。但投资越多,生产能力扩张越快,就越要靠消费增长来吸收产能,否则就会导致供求失衡和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增长乏力。即便政府投资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不用于生产性项目,也无法起到调整消费和储蓄结构失衡的作用;而大幅度放松信贷的结果,更会导致生产性投资迅速扩张。
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的情况下,投资只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短期的拉动效应。一旦扩大内需的投资结束了,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的局面就可能再次出现,经济就有可能再次掉下来。现在的4万亿扩大内需计划中,投资占了一大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也主要是投资,而且事实上不可能不导致产能扩大。现在应当调整政策重点,从以投资为主的扩大内需,转移到调整结构、改善机制、启动国内消费正常增长的轨道上来。
5 启动消费增长靠什么?
导致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长期以来在劳动力供应充裕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竞争抑制了低技术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上升,使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导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非劳动收入比重上升,收入差距扩大,限制了可用于消费的居民收入增长。
其次,现行税收体系没有解决资源收益、垄断收益和国有企业利润的合理分配问题,国有企业不分红,资源产业不交资源税,助长了非劳动收入比重的上升和企业储蓄的上升。公共资金管理不当和流失更加剧了上述情况。
第三,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过分追求高投资、高增长、高税利,使要素配置发生失衡,不利于小企业发展和就业增长,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
第四,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助长了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这是因为高收入居民储蓄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收入分配向高收入居民倾斜的情况下,居民储蓄率自然上升。
第五,社会保障缺失使老百姓不敢消费。医疗、教育、廉租房等公共服务不足,价格居高不下,超过了中低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这些都导致了强制储蓄。有人说近些年居民储蓄率没有提高,这与数据失真有关。近些年高收入居民的收入大大低估了,他们的储蓄率也被低估了。
6 政策考虑
(1)我国现在的社保体系不但没有对城镇居民全覆盖,更由于地区分割,不利于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保障。建议加快推进基本社保的全国统筹和联网,尽快实现流动人口的异地接续。较发达地区可以搞附加保障。
(2)扩大教育是长期回报率非常高的社会投资,同时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减少居民储蓄压力,提高居民消费。建议进一步扩大和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用较短的时间基本普及12年教育,不要等到2020年。这也有利于在近几年推迟新增就业,减小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压力。
(3)现在1.4亿农民工大部分把家留在农村,无法在城市安家,主要是住不起房,孩子上不起学。这不利于城市化和社会和谐稳定。建议将廉租房政策扩大到覆盖全体城市低收入居民和进城的农民工,让他们在城市能够安家,他们才能安下心来,也有利于启动消费。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实际上只补贴了少部分中等以上收入居民,造成分配不公平,建议将这部分资源全部转移到廉租房建设和维护上来。
(4)改革财税体制,将垄断行业和资源性行业的超额收入收上来,用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4.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篇四
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或实体与在另一国的`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具有长期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行为”,国际直接投资对某国而言就是外国直接投资(FDI).
作 者:薛斌锋 寿志敏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刊 名: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英文刊名:STATISTICS AND DECISION年,卷(期):“”(3)分类号:C8关键词:
5.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篇五
以来,我国经济先后经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为了扩大内需和“保增长”,中央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同时,力图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增长增添新的活力。
在两次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有何不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此做一个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财政转型的方向。
基于此,本文拟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向公共财政转型,对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倡议。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学者对于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Barro(1990)对98个国家进行研究发现,生产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非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甚至具有负效应[1]。
Lin(1994)以20个发达国家和42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研究发现政府的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非生产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有正的效应,长期则不具有[2]。
Devarajan、Swaroop 和 Zou利用43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政府经常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效应,政府资本性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但同样的回归策略应用于21个OECD国家时,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3]。
De Mello()分析了住房、医疗卫生和运输服务等三类政府支出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三类支出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均有推动作用[4]。
Adewara Sunday O la-bisi 和 Oloni()对尼日利亚的经济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教育和水利方面的支出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医疗卫生、农业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5]。
在国内方面,由于研究的角度和策略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
杨友才()考察了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支出的各个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支出、部门事业费支出和城市维护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显著地推动了省际人均GDP增长。
文教科卫支出、经济建设总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对省际人均GDP增长具有统计上不显著的正向作用;行政管理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对省际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负效应;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关系[6]。
刘华和郭凯(2009)的实证研究显示:基本建设支出比重的增加有助于地区经济增长,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过高会损害地区经济效率;经济越发达,科技支出对经济的推动效果越明显;教育支出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较大[7]。
王新军和赖敏晖()研究了分税制改革前后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在分税制改革前,基本建设支出和支农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和代表政府公共消费的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的效应。
分税制改革后的财政分权加剧了支出结构的扭曲,在显著提升科教文卫支出和农业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同时,也加大了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8]。
三、模型设定和指标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设计了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比较两次金融危机下不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酌it=?琢i+?茁1kit+?茁2lit+?茁3?子it+?茁4wit+■?渍jvjit+?着it (1)
其中,下标i、t表示i省区t年;?酌it为经济增长率;?琢i为常数项;kit为物质资本储蓄率;lit为劳动增长率;?子it为政府财政支出规模; wit为对外开放水平;vlit~v4it为按政府职能划分的财政支出结构指标,分别为预算内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着it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国防支出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在各省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予以剔除。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为比较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的各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何不同,本文采用—和—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酌it为各省区为基期的实际GDP增长率;kit用各省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其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近似计算,用以反映各省区物资资本的积累情况;lit为各省区就业人数的增长率,用以反映各省区劳动力的参与情况;?子it采用各省区预算内财政支出总额占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度量。
用以反映各省区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wit用各省区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表示,其中进出口总额用相应年份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转化为人民币金额;vlit~v4it分别为预算内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占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由于自开始我国实行了新的财政收支分类,为增强(1998—20)和(2008—20)两个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可比性,我们按前一阶段政府职能分类对后一阶段的财政支出进行了重新归类。
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包括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和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的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不含国内外债务付息)、外交、公共安全等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保障性住房支出。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面板数据模型有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形式,如果模型的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与实际的经济情况有所偏离。
因此,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通常需要检验样本数据符合哪种模型形式。
由于这里所用两个时段的样本数据时期数都较短,选取的解释变量又较多,不适合建立变系数模型,而通过变截距模型可以剔除各省区的特殊影响,集中分析比较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采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
经Hausman检验(见表1),两个时段都拒绝了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的原假设,因此,本文建立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6.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篇六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点严重问题
(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据世界银行测算,2001~200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按官方统计,20012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4,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10: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
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据官方统计,政府和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的62%,下降到2012年的43%;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3%。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亚洲国家50%~60%的水平。
(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8%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和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面临这种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有力的调控。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紧缩政策,但成效不大,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哈罗德多马模式到现在, 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哈罗德模式是第一个发展阶段, 索洛模式和丹尼森模式是第二个发展阶段, 舒尔茨模式是第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第四个发展阶段。新增长理论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它不仅对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方面: 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按点子和专利权的数量来衡量)。四个要素中以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为最重要,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能提高要素的收益, 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 从而使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递增的收益保证着经济的长期增长。这就能说明长期收益为什么能增长, 也能解释各国增长率为什么有差异, 为什么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素边际收益。知识既是生产要素之一, 也就如同资本一样, 要通过投资才能取得。过去投资于知识积累, 现在就能取得利润, 因此有可能存在有良性循环, 投资促进知识, 知识促进投资。
物质资本是稀缺的, 而新思想、点子是丰富的, 知识和点子的复制不需要或只需要很低的成本,所以收益可以递增。罗默找到了使要素收益增加的办法, 就等于找到了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罗默把知识作为独立因子纳入经济增长,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他认为一般知识可产生外在经济效应, 使全社会都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效应, 使个别厂商获得垄断利润, 而垄断利润又能使个别厂商有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产出中的内在和外在效应表明, 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独立的知识积累过程, 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不仅它本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可以带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收益也是递增的,给厂商和全社会带来递增收益。从而知识积累使总产出的规模收益产生递增, 为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由此, 罗默得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罗默将社会各部门划分为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即知识积累部门。由于知识积累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越来越超过物质的积累而处于支配地位, 研究和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罗默指出,由于各国间的贸易可以使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积累, 从而提高全世界的总产出水平。特别是对后进国家, 可以产生赶超效应。
(二)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运用更加微观的、个量的分析方法, 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和索洛的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索洛模型, 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增长动力形式, 视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
卢卡斯将资本划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 并据此把劳动力划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后者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卢卡斯给出了人力资本对生产的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内在效应是指单个个人的人力资本对他自身的生产率的影响, 外在效应是由平均的人力资本所引致的。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 一是通过脱离生产的正规和非正规学校教育, 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得以提高, 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 这类似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观点;二是通过生产中的边干边学、工作中的实际训练和经验积累也能够增加人力资本, 这类似于阿罗1962 年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理论。卢卡斯认为,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内在效应, 而边干边学所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它拓宽了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 尤其是为那些教育经费缺乏的不发达国家设计了一种提高人力资本形成的方法, 即: 引进外国的高技术产品, 通过直接操作新机器或消费
高技术产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先进技术, 从而提高穷国的劳动力素质并使它转化为人力资本。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在于将人力资本发展包括在内的技术问题,这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应该参照先进国家的路径,更多地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走向高速增长的通道。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加速中国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积累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就要加速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大力增加对教育的预算、平衡不同地区间的教育投入、建立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运转良好的人力资本投资借贷市场等途径来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鼓励个人终身学习,鼓励技术革新和知识进步,促进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积累。
(二)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并将重点放在技术培训上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科技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保障。发展科教事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民总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个具有规模的新兴产业,扩展增长空间。因此我国要继续提高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和科技经费支出比重,使科教费用支出增长率高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吸收和激励海外华侨、社会团体、企业以及个人捐资助教;加强教育、科技和生产的一体化进程,消除它们相互割据的状况;改善教育和科技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知识、科技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或外溢性,尽量做到资源共享。此外,政府还应依靠整个社会的教育培训体系和高效的技术交易体系,在合法范围内加快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扩散速度。依托企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职能,使基本的知识普及推广。
(三)完善各项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在水平,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减少经济运行在微观层面的扭曲,使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生产性行为。加强对个人和企业合法财产的保护,加强企业再投资信心;建设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
(四)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鼓励技术革新
教育和知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力,而它们对生产的直接作用是通过技术和发明,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率。技术具有外溢性和独占性;外溢性表现在技术就是经验,知识是公共产品,任何其他企业都可以无成本地获得。外溢性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向发达国家取得“示范效应”,吸取经验,保持持续性。技术的独占性表现在技术就是创新,创新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保持竞争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国家要重视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使本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7.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篇七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它反映了生产资源在一国或地区的配置状态。而有效的生产资源配置是经济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通过有差异的资源配置状态,必然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1]。从理论上讲,生产资源配置最优的必要条件是各个部门生产资源的边际生产率相等,此时,经济实现最大产出。而当资源配置未达到最优状态时,就存在着效率改善的余地。本文以此为理论的出发点,通过一个两部门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样本的选择上,大多数的相关研究采用国家或省份的样本,而本文选择中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扩大了样本的容量。同时,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空间。根据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共有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661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68个,县级市374个。其中,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生产总值达到91 652.1亿元,占当年全国GDP比重的70%。
1 模型阐述
费德提出并用于估计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出口与非出口两部门模型,已被推广应用于若干领域[2]。这一非均衡模型可以用于城市经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分析,不仅可以考察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差异,还可以分析各个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由于本文主要考虑产业结构通过边际生产率差异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暂不考虑产业间外溢效应的影响。
根据第一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较小、而且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本文假设城市经济活动仅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构成,生产函数方程如下:
S=S(LS,KS) (1)
N=N(LN,KN) (2)
L=LS+LN (3)
K=KS+KN (4)
Y=S+N (5)
其中,S、N、Y分别表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出和总产出,L、K、KS、LS、KN、LN分别表示t年总劳动力、总资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力。
假设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在部门之间存在差异,即:
其中,SK、SL、NK、NL分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资本和劳动力边际生产率,δ反映两个产业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差异,理论上可以等于、大于、小于零。当δ=0时,资源配置实现最优,此时经济实现最大产出。当δ≠0时,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在产业间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由于一些原因,第二产业可能具有高于第三产业的边际生产率,此时δ值大于0。例如,第二产业较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第二产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等,这些都有可能提高第二产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3]。
对(1)、(2)、(3)、(4)、(5)式进行微分,得
dS=SL·dLS+SK·dKS (7)
dN=NL·dLN+NK·dKN (8)
dK=dKN+dKS (9)
dL=dLN+dLS (10)
dY=dS+dN (11)
把(7)和(8)代入(11),并结合(6),得
dY=NL·dLN+NK·dKN+(1+δ)NL·dLS+(1+δ)NK·dKS (12)
结合(6)与(7),得
把(9)、(10)、(13)代入(12),得
两边除以Y,得
假设第三产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与人均总产出存在线性关系,即NL=β(Y/L),定义第三产业资本的边际生产率NK=α,则(15)可变形为
式中,GY、GL、GS分别表示总产出的增长率、总劳动力的增长率和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率。I表示总资本存量的增量,本文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代替。GS·S/Y表示加权的第二产业产出增长率,反映了产业结构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果δ=0,公式(17)就是传统的新古典增长方程,变为:
此时,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在第二、三产业之间无差异,因此α和β也是整个经济的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2 数据和变量的说明
研究的时间区间为1988-2004年,选定的样本包括18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GY和GS分别为按各省的GDP缩减指数进行平滑之后的1988-200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实际年均增长率。由于1997年以后城市仅统计了单位就业人数,存在对总就业人数的低估,因此本文以市区非农业人口增长率表示总劳动力增长率。I/Y和S/Y分别为取值区间的平均值。所有数据资料来源于相应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总体来看是一个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现连年上升的趋势。在这样一种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中,哪一种产业具有更高的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究竟发展哪一种产业将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根据1988-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计算而得。1992和1993年的数据缺失,因此未考虑。
3 实证检验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考虑到产业结构因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时,F和R2的值都大大增加,反映了公式(16)更具有解释力。当δ=0时,整个经济的资本和劳动边际生产率都大大提高。I/Y和GL的系数较小,反映了第三产业部门较低的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GS· S/Y的系数为0.96,说明δ>0,第二产业部门的劳动和资本要素边际生产率大大高于第三产业部门。因此,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余地,将会促进经济增长[4]。
注:括号里的值为t检验值。
4 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及对中国城市1988-2004年数据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通过对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产业构成的分析,发现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总体来看是一个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现连年上升的趋势。
2)通过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两部门模型的回归分析后,发现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3)通过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要素边际生产率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第二产业的资本和劳动边际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要素边际生产率在产业间的差异将会促进生产要素由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流动,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尽管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是下降的,但是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黎德福,陈宗胜·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快速的效率改进[J]·经济学季刊,2006,10(6):8-9·
[2]GERSHON FEDER·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3,12(1):59-73·
[3]张世贤·论产业投资效率与结构变动方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2(12):30-32·
8.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经济增长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金融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一、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增长
在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时,如发展“一优双高”农业需要引进技术、购置优良品种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厂需要购买设备、聘请技术人才,开办农产品批发市场需要市场基础建设资金,这时会需要大量启动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首先是企业筹集自有资金,通常数额较少,因此需要农村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在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潜在需求被充分的激发,并进而转化成实际需求,这时将出现农业投资供给不足的状况。
(二)农村金融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乡镇企业从发展之初就得到农村金融的信贷扶持,利用银行资金建筑厂房、购置设备、进原料,银行还为这些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和资金结算服务。目前,迅速成长的镇企业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需求,投资主体要多元化和股份化,企业发展集团化和集约化,这些都要以资本为纽带来完成。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情况下,农村金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为农村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原本就不完善,农村城镇化对这些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小城镇基础建设拉动金融需求。
二、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单一,难于满足多样化需求
我国农村之间区位、资源、资本、人才、基础设施条件千差万别,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势必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农村金融供给的品种受规模效益、人员素质、农民认知程度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其供给水平远低于城市。比如:信用卡业务、票据业务、担保业务、财务治理服务等业务量少质差。银行中间业务量也远低于城市地区。比如,利率管制很严,农村金融供给企业的受规模限制,其供给成本高于城市地区,却得不到利率水平的补偿;企业发展中极需的理赔服务、治理咨询等中间业务,许多银行都不能提供。
(二)农村金融供给垄断严重
农业信贷主要集中在农村信用社,乡镇企业贷款主要集中在农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基本垄断于农业银行,其业务相对量均在50%以上。这种垄断的格局虽然推动了金融机构改革,但效率提高却很缓慢,也带来很大的效益和福利损失;垄断还损害了农户及乡镇企业等用户的利率,减少了他们的福利。此外,垄断还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竞争严重不足,服务质量低劣。
(三)货币市场强、中长期资本市场弱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中货币市场供给品种比较发达,而资本市场供给种类比较稀少,非凡是中长期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种类不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流产品是各类短期货币资金和短期资本;而长期贷款、股票、产权投资等长期资本则比重短缺,国外农村金融中比较常见的长期土地抵押贷款、长期房屋抵押贷款在国内很少见到,一般只提供中期资金、很少提供超过10年的贷款。
(四)间接融资强、直接融资弱
目前农村的直接投资渠道还比较少。除少数发达地区外,绝大多数县级行政区没有证券经营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证券投资愿望,非上市公司以外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无法得到流通与变现,直接影响了其发行规模对民间投资的引导作用。目前农村借贷以合作信贷为主,商业性信贷次之,民间借贷再次之,政策性信贷最少。
三、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建议
(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美、法、韩等国家除了众多的商业银行为农村经济服务外,一般都有独立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融资渠道。实践证实,这些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格局是与农村经济的多层次发展相适应的:政策金融机构体现国家政策的支持重点主要是为农业开发、技术进步和农副产品收购服务;商业金融机构主要是为一般工商企业服务;而合作金融机构主要为农户服务。这种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满足农村各个市场主体的资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农村金融体系必须以合作金融为基础
合作金融体系及其内部结构应表现为:第一,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应有不同层次的乃至全国性的协调治理机构,直接或间接地与国家政府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使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政策能够通过金融方式得以有力实施。第二,应有健全的合作金融结算系统,使基层合作金融组织的资金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方便融通、调度和清算。第三,应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通常是自下而上地持股、存款,自上而下地融通资金。第四,基层合作银行应按其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向上级行缴存贷款担保基金,以便减轻个别机构出现问题时的影响,能够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这几点也都是我国合作金融体系所欠缺的。
(三)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有健全的筹资手段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对政府依靠过强,筹资手段又过于单一。因此在金融市场日益成熟的情况下,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凡是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地运用发行股票、债券和向商业银行借款的形式,融通更多的资金,从而为农村信贷提供更强的资金保障。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发展的好坏快慢对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农村经济增长的快慢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农村经济的增长又主要取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程度。所以,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使之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样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使农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从而使我国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玉杰. 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
[2]李春友. 解决农村金融缺失和错位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现代商业银行,
[3]张玉凤. 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问题的思考,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
[4]岳意定. 蔡四平: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
收刊姓名:马焕文 手机:15884427605
9.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篇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进行了多次改革,相关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也随之不断的发生变化。收入的分配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与每个劳动者的利益直接相关联,因此,收入分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功能收入分配研究和规模收入分配研究两个部分。功能收入分配,又称要素收入分配,以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劳动为主体,根据它们在产品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或做出的贡献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是以收入来源为研究视角对收入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的。规模收入分配,也称个人收入分配或家庭收入分配,是以居民个人或家庭为主体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以某个阶层的人口或家庭的比重与其所得的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为视角展开研究。现有的研究中,主要是以规模收入分配研究为主,而对功能收入分配研究还很不充分,为了对现有的文献作有益的补充,本文即以功能收入分配为对象进行研究。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情况
劳动收入份额是指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主要反映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关系,是考察功能性收入分配的重要指标。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动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10.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篇十
浅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摘要: 本文以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出口贸易的具体状况,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协整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关键字: 贸易、经济、商品、结构 正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2位。200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7.1%,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将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但是,同其它各国一样,我国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也主要关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受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口导向战略成功的影响,我国政界和学界表现出高度重视出口贸易而低估甚至忽视进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倾向。一.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概述
进口贸易指一国向他国购进商品用于国内生产或非生产性消费的全部贸易性业务。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因素:(1)社会总产出和国民收入水平;(2)汇率;(3)贸易效率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指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其衡量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因素: 供给因素及需求因素。二.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80^-2007年这二十年间,外贸总量从1980年的570亿元迅猛增长到2007年165295.7亿元,不考虑物价指数的影响,年均增长122.4%。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从1980年的298.8亿元和271.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2679.0亿元和92616.7亿元,不考虑物价
[l]
王敏 王敏
指数影响,年均增长100.7%和123.2%0。而我国的GDP增长也“不甘示弱”,从当初的4517.8亿元增加到246619亿元,增长幅度相当惊人。[2] 三.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一直放在出口方面,国家通过出口 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积极地扩大出口,而对进口却实行不同程度的关税和非关 税限制措施。
1.关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低估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于进口贸易的认 识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想法。一是外扎储备越多国家金融越安全的误区。2005 年底我国外旅储备已达到8189亿美元。金融安全的程度并不在于外汇储备多少,因为投机资金数量要远远大于任何国家外11储备数额,真正的危机是国外投机资金利用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发起攻击。二是出口越多国家越有实力。实际上出口创造的外汇并不是真正的财富,只是货币符号而己,只有将外汇花出去才能获得实际的财富。从另一方面来看,出口多只能说明中国在为世界“打工”,世界在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2.进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进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原材料进口比重较高,技术进 口比重较低;二是高附加值原料材料进口较多,低附加值原材料进口较少;三是 技术设备进口用于加工行业的较多,用于原材料工业的较少。这种进口商品结构 是由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决定的,同时也将对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 级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形成阻碍。3.加工贸易进口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弱,拉 动作用相对较小。我国绝大部分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短缺产品开 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属于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生产 能力严重过剩的同时,真正高、精、尖的加工能力却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能力集 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 更是严重依赖进口。三.我国进口贸易特征分析
王敏 王敏
从建国至今,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建国初期,我国处于经济恢复阶段。在1953年的进口总值中,生产资料的比重占进口总值的比重达到92.1,占了绝大部分,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和调整时期,生活资料占进口总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7.9%上升到1962年的44.8%,生产资料比重则相应下降。70年以后才明显回升。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又发生新的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始终处于高位水平。[3]由上表可见,现在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特点主要是:
1、工业制成品进口在总进口中一直保持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我国从国外进口了大量机械设备以及用于生产的工业原料。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制成品进口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的高位水平上。
2、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设备及工业原料进口占支配地位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两个主要类别(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在总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40.1%上升到2006年的56.1;相应地,作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在总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20.8%下降到2006年的11.0%。这说明,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减少。
3、我国已成为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及一些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现在,我国发展经济所需的许多重要能源物资已主要依靠进口。四.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供给角度)从长期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要素供给的增长,包括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投入的增加包括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效应、制度创新等,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有密切关系。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
王敏 王敏
GDP增长率的提高。所以说,如果一国的进口结构保持以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为主的格局,进口在一定时期中增加较快,甚至出现适度的贸易逆差也是可以容忍的。统计资料显示,随着美国先进技术进口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美国高科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不断增长,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至少有27%要归功于高科技产业及高新技术的进口,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力的推动力。1981年至2007年这27年间,相比于出口增长率,我国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波动曲线更加吻合。特别是1991年以来,GDP增长率与进口增长率的波动更加一致。总体来看,GDP与进口的波动平均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差,这与我国进口以投资品为主的情况符合。出口增长波动情况,与GDP增长率波动差异较大,说明我国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较进口要小。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与推测相关性较强,进口贸易促进了要素供给的增长,进口贸易增长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2.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需求角度)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Y=C+工十G+(EX-IM),进口是国民收入的负向因子,进口会挤占进口国的资金和市场,削弱进口国的内需,这些都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从系统角度来看,国民经济也是一种系统,是由进口、出口、投资、消费等诸要素构成的,各要素间及与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4] 1980年以来,我国进口、出口、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有很快增长。进口与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1984年以前较低,之后这一比例大幅度提高,近年呈基本稳定趋势。我国进口增幅的波动与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波动基本一致,仅1998年出现反向情况。1980年以来,我国进口大于出口仅有9年,其余均为顺差,自1993年以来,己有连续14年的顺差。近年来,进口与出口比例逐年下降,2007年这一数据降到78.5%。进口增长波动与出口增长波动有一定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结论和推测2:进口贸易增幅波动与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三者的增幅波动都呈现较强的同步性,进口贸易与这三者关联程度较强,且进口促进了这三者的增长。
3.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进口商品结构角度)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进口商品结构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两大
王敏 王敏
类内部又各分为五个小类。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来源于合理的进口产品结构。不同类的商品会对经济增长起增长或抑制作用。比如,某些初级产品的 进口会缓解我国的资源瓶颈,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这些显然会促进经济增长。同样地,含有大量高新技术的机械设备类产品的进口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干中学效应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某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会造成与国内产品的竞争,不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内市场,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与推测3:不同的进口商品结构会对经济增长起不同的作 用。
五.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
从前文的实证可知,进口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对于进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途径,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进口贸易从供给角度和需求角度推动经济增长,从微观层面上说,初级产品和高新技术的资本品的进口则有利于经济增长。[5] 1.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供给角度)从长期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给(主要是劳动和资本)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明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进口贸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
通过进口贸易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其一,更多种类中间产品能够增加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进口国不必对新的中间产品支付额外的费用;其二,中间产品的进口会刺激进口国对这些产品的学习和模仿,甚至开发出具有竞争性的类似产品,从而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这就是所谓的的技术外溢,本国通过进口贸易直接分享到了出口国R&D投入的成果,进而促进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进口贸易促进竞争:外国商品意味着外国企业加入了竞争,这迫使国内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创新,这本身就意味着丁FP的增长。
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口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促进的增长。通过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关键设备,提升了进口国加工制造能力,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国际竞争力,逐步开始品牌化经营,占有产品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
王敏 王敏
(2)进口贸易促进劳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一定条件下,进口可以促进劳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是增加就业,人们总是担心进口会冲击国内产业,增加失业。实际上,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因情形不同而不同,与进口国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在灵活的经济结构中,如果高效率产业具有更高的增长率或较高的就业弹性,进口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就业,即就业弹性高的产业比就业弹性低的产业更能吸纳就业。对我国而言,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因此,加工贸易的进口对增加就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干中学”,通过从发达国家进口设备、仪器等给本国带来更多的技术模仿、学习机会,在“干中学”过程中,必然会培养出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实现本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当然,这种“干中学”也是有条件的,即工人和管理者必须不断地从事崭新的工作,持续地“沿着质量阶梯向上爬行”。(3)进口贸易改善资源瓶颈
进口贸易的一个最直接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克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和要素的限制,给本国或地区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实现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运行,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而言,进口贸易关系到该国经济是否能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甚至还可能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对于一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来说,进口贸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不管一个国家的资源察赋如何丰裕,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本国经济生产和人民消费的需要。显然,通过进口贸易途径弥补了我国生产资源的缺陷,缓解了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瓶颈,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需求角度)
从要素供给的角度分析了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现在我们从国民经 济恒等式的需求角度考虑来分析这个问题。实际上,进口贸易分别与消费、投资、出口这三者互相促进,存在着一种互动效应。(1)进口贸易优化国内消费结构
进口贸易有利于改变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有利于培育新的消 费需求,发现新的市场,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进口一方面带来了国内消费者原先 从未接触的新产品,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国外的文化和消费理念,引领他们接
王敏 王敏
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和新的消费方式,进而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刺激国内相关产业 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汽车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表 现突出。而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进口的增加。于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进口增 加—培育新的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紧接着又会带来进口的提高,所以说,进口和消费两者之间存在着是一种互动效应,互为促进。(2)进口贸易与FDI的互动效应
FDI通过资本积累、技术转移和扩散、“干中学”等效应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己经成为学术界一个公认的事实。进口贸易之所以能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归结于进口与FDI的互动效应。首先,进口促进了FDI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对于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进口会不断增长,这就会导致外商市场驱动型的FDI。这是因为通过FDI,外商可以节约运输成本,绕过关税等各种贸易壁垒,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FDI的流入又促进了本国的进口贸易。[6]首先,FDI可间接派生出进口贸易,如外国子公司的跨行业生产可能对东道国多种产业的产品产生进口需求,有的外商利用我国廉价的生产成本,从海外进口原料或半成品,经过加工后再出口销售,这样就会增加本国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其次,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与本地企业的联动效应促进本土企业的进口,如生产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的企业,因受外商投资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限制,必须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从而使进口增加。(3)进口贸易促进出口增长
进口的增加意味着外汇需求的增加,从而缓解了本币升值的压力,进而有利 于出口。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进口,有利于提高 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出口的增长。进口能够满足国内对外国产品的潜在 需求,改变消费方式和习惯,形成新的消费生产,由此带动国内相关生产领域的 变化,导致新的投资生产。比如我国的彩电、手机等产业,开始时,这些消费品 都是进口的,然后国内企业开始模仿生产直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样在满足国 六.我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结论
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是从履行我国对WTO的承诺来看,我国都将面临进一步增加进口的情况。进口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进口工作的重视和对我国进口的研究,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进口
王敏 王敏
对经济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出口,相对忽视进口的情况,认为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国内外许多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却发现,进口对经济增长有着比出口更为显著和长期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1.城市化影响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 篇十一
摘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研究,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发展经济学中的城乡人口迁移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二者关系的理论基础。文章结合中国实际,论证了城市化正是通过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经济结构这一作用渠道,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经济结构
一、引言
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城市化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发展经济学中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发展经济学认为,城市化的缘起,一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农地的相对稀缺,将缺地的劳动力推向城市:二是城市经济的力量将农村劳动力拉进城市。Lewis(1954)最早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二元经济模型,后来,人力资本理论开始被引人模型,用来解释城乡人口转移的问题(Taylor&Martin;,2001)。Lucas(2002)用人力资本理论构建了一个在无限增长的经济里,劳动力从传统的土地技术密集型部门向人力资本密集型部门转移的城乡二元模型,并对二战以后的低收入国家城乡移民进行了理论研究,强调了城市对移民积累现代产业新技能的重要性。
按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终将会停止。可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保留了传统的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前提下,将外生的技术进步作为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此后,围绕着如何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和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如何被经济系统内生地决定的问题,发展起一系列的新经济增长模型。这类模型通过知识(或人力资本)的外溢性来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但新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注意到知识外溢性所导致的经济活动在空间的聚集,以及空间聚集对于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前者是经济增长如何影响城市化方式的问题,而后者是城市化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的问题。这二者正是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于国内当前关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研究,多把城市化直接作为经济要素来考察。按照Henderson(2002)研究结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城市化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城市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尤其对中国实践而言,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尝试作深入探讨。
二、经济增长要素分析
由新经济增长理论,可以总结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有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经济结构、制度变迁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对于一具体国家而言,自然资源基本上是给定的,即使能够能动地改良生态环境等,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选择的。制度变迁虽是人为的因素。但是受一个国家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制约,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因此自然资源和制度变迁在一定时期内就称为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因素。因此,对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经济结构要素的分析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1物质资本。一般来说,充足的资本积累和投入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一些发展很快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很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资本的形成或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存量的持续增加是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资本存量的高增长需要持续的高水平的投资支出,而为了维持持续的高水平的投资支出,就必须增加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储蓄或公共储蓄,也包括引进外资。因此,一切影响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和引进外资的政策都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
2劳动力。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社会财富的创造是劳动力作用于物质资本的过程。离开劳动力,物质资本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社会财富的。关于劳动力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家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仍存在很大分歧。从经济角度讲,劳动力不仅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所以足够的劳动力无疑是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所揭示的原理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力资本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示,并将成为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总体说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有利于提高人类自身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人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2)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直接改善和提高物质资本生产的效果,推动经济增长。掌握较多知识的劳动力能够发现许多未被应用的物质资料,获得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的新资源。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生产物质产品的新手段,或者创造和发现替代品,都有利于节约短缺的物质资料,克服瓶颈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3)人力资本是一种高增值资本。人力资本积累进程是一个知识扩展、技能熟练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者所蕴含的生产能力会加倍地扩张。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劳动者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能发挥出更大的协调、配置、创造等能力,实现更高经济效率。
4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经济结构。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能否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否既有利于促进近期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尤为重要。产业结构,也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即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一般地说,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
总结关于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为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经济结构等,而把其余归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三、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要素影响分析
1城市化对物质资本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多依靠资本投入的增加。这种低效率的投资扩张,正是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直接原因。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简
单的数量扩张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将会逐渐减弱,特别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带来的投资增长,将会使社会整体投资效率提高,投资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增强。城市化引诱投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城市化可产生收入增加效应进而促进投资的增长。城市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收入有明显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化所导致的聚集效应使生产要素市场尤其使劳动力市场更好地发育,而发育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将有助于人们获得就业机会;其次,已经实现了城市化的地区的工资率相对于农村地区的工资率要高,因此城市化可以成为提高人们收入的一个间接手段:再有,民营企业和城市第二、三产业部门继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劳动者收入。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国内储蓄必然相应增加。(2)城市化将伴随大量投资。要实现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有足够的持续快速增长的需求支撑。投资需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高增长,主要靠旺盛的投资需求来支撑。21世纪初,无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城镇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住宅方面的投资需求几乎是不可估量的,而且城市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从投资需求的角度看,人口城市化进程将促使国家和投资者增大投入,从而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应该肯定,对于今后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的边际影响越来越大。
2城市化对劳动力影响。城市化过程。是现代社会提高就业率的最好途径。城市化水平是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我国长期的低城市化水平影响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导致城乡低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化过程是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人口和劳动力整体素质和个体素质提高的过程。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增多,毫无疑问会增加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数量,从而总体上增加了劳动力的数量。另外,更重要的是,城市化会我国劳动力的素质,这方面将在下面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部分里展开讨论。
3城市化对人力资本影响。要表现在:一是城市化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先天素质。城市通常拥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包括文化医疗卫生条件等,因此,优生优育使得新生一代具有较好的遗传素质。二是城市化有利于改善劳动力的身体和智力素质。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远较农村地区高,城市居民营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通常远高于农村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高的生活质量,从而具有较高的身体和智力素质。三是城市化有利于提高劳动力普通教育水平。普通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由于城市地区拥有较好的普通教育条件,城市公民普通教育水平通常较显著地高于农村地区。四是城市化有利于人劳动力获得职业技术培训的便利和机会。职业技术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城市地区通常拥有良好的职业技术培训设施和网络,能够提高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从而能使城市化人口和劳动力获得所需的职业技术培训服务,提高其职业技能素质。五是城市化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通过城市化迁移可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调整人力资本分布的稀缺程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城市化迁移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将显著提高迁移人口的劳动生产率。
4城市化对经济结构影响。对于经济结构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结构来说,产业结构的成长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城市化反映了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的推进为产业结构成长奠定了基础,产业结构的成长则对城市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成长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城市化推进了产业结构成长。这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化引起产值结构、需求结构、投入结构变动方面:(1)在产值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比重上升,以及服务业的比重相应的上升,使传统的生产结构向现代生产结构转变;(2)在最终需求结构中,农业和食品需求份额下降,工业消费品社会基础设施以及服务业的需求份额上升,这就从需求方面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成长;(3)在投入结构中,初级产品的投入减少,制成品的投入增加,中间使用量的比重上升,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成长。二是从收入拉动了产业结构成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演进,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转移,会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效率,从而在人口增长不出现异常变化现象的条件下,会导致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而收入上升,会增强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带来资本积累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并引起消费结构、从而需求结构的变化。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当我们明确城市化不是一种经济增长的要素后,自然的逻辑就是探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前文论述,我们得出城市化正是通过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经济结构——这一作用渠道,从而与经济增长建立了联系。
12.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篇十二
1 金融通过提高储蓄率作用于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一条路径是改变储蓄率。一国或地区的储蓄率的高低受到收入水平、存款利率高低、预期收益、养老保险制度、人口年龄结构、现金约束、投资与投机需求、预防动机、风险态度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发展理论正是考虑到储蓄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影响, 因此放弃了索罗模型关于储蓄率外生的假定。金融体系通过庞大的网点系统、优质的的服务、丰富的理财产品和政府做后盾的保障, 最大限度的集聚社会上闲置的资金, 他们可以通过存款优惠政策和改变存款利率水平提高闲置资金的机会成本, 从而使得手持闲散资金的人将其存入银行系统, 社会储蓄率得到提高, 使得银行信贷资金总额增加, 无论是消费市场还是生产市场都可以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以扩大消费和增加投资建设, 从而促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2 金融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作用于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二条路径是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作用于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本国或地区的经济, 就必须为社会消费和投资尽最大努力筹集资金。仅仅获得大量的资金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要考虑怎么将既定数量资金合理分配以达到资本边际产出最大化, 蛋糕既要做的足够大还要切好分好。信息不对称使得大量投资者和手持现金的居民不敢轻易作出投资决定, 只得将财富持于手上, 放弃高额收益, 而一些找到高收益项目的投资者可能苦于资金短缺。因此社会需要一种重新分配资金使用权的机制, 使得资本流向收益高地领域, 从而使全社会福利最大化。资本市场的出现, 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 使得资金在全世界范围流动, 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最合理配置、风险也在世界市场进行分散。
无疑, 充当这种资金使用权重新分配机制正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风险共担的机制, 使得资源流向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领域。尤其是具有“三高” (高风险、高收益、高流动) 特点的股票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投资平台, 他们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投资买进或变现卖出, 资本在该平台自由流动, 最终流向高收益项目。具有投资性质的金融机构, 例如证券公司, 他们在市场上寻找最有潜力的经济主体, 为其提供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 并为其提供各项服务, 确保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为经济主体带来了充足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和长期性投资。对于单个投资者而言, 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收集投资项目的完全信息, 并且是成本大、效果差, 而金融体系则可以集中资源收集信息, 而后将收集成本分摊到各个提供服务的投资者身上,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
由此可见, 金融体系的存在为投资者降低了信息成本、降低了风险, 提高了投资效率;为筹资者提供了融资渠道;并大大提高了资本的配置效率, 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 金融通过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作用于经济增长
金融体系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那么多少资金最终流向了经济建设呢?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假设社会有100亿闲散资金:首先金融系统需要提高储蓄率, 无论金融体系采取什么策略, 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使这100亿转化为储蓄, 假设储蓄率为80%, 那么金融系统可以获得80亿的储蓄;其次, 这80亿的储蓄也不可能完全流向经济建设, 因为金融机构获取储蓄也需要成本, 假设成本率是10%, 那么金融系统可以投放的是72亿。最后, 金融系统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分配这72亿才能达到资源最合理的配置。当然, 储蓄转化为投资不仅仅要考虑成本因素, 还涉及到风险态度、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等等因素。由例子可以看出, 经济实体要想获得足够的资金, 就需要金融系统努力提高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和分配效率。
一个健康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凭借自身的实力最大限度降低吸蓄成本和信息交易成本, 从而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 为实体经济建设提供更多资金。
4 金融通过提高便捷支付和交易功能作用于经济增长
金融系统为经济主体提供了一个平台, 而这个平台具有便捷的支付功能, 它使得市场中的交易更加迅速, 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为经济实体节约了资金。以往市场中最为传统的交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两者必须同时进行, 由于存在资金上周转不开和产品周转不开, 使得大量本应促成的交易泡汤。金融系统拥有大量的支付工具, 例如:信用卡、托收承付、信用证、支票等等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使得经济市场成交率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课题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从动员性扩张向市场配置的转变[J].经济研究, 2007, (4) .
[2]左券.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经济视野, 2004.
【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推荐阅读: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01-10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2-02
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2-31
城市农村--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03-26
拆迁对城市发展03-26
我对城市综合执法的认识和看法11-15
《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08-15
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08-07
探析轨道交通对我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0-22
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发展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