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临终关怀

2025-03-2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社区护理临终关怀(精选14篇)

1.社区护理临终关怀 篇一

一、突出协会特色,坚持执行上级计划生育有关政策和有关规定。做到计生服务到家,宣传到家,少生快富奔小康,确定计生困难户帮扶对象,帮扶项目措施落实责任到人,重点对计生两女户和独生子女户优抚政策,推动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水平。

二、把育龄群众放在计划生育重点来抓,帮助不育的育龄寻医问药,发挥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建立健全协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二至三次协会会议,安排工作,每月至少一次协会活动,整顿增加和对该劝退的老会员进行整改和变动计生协会会员。联系户认真配合人口学校),搞好计划生育协会优质服务工作。

四、认真配合村计生工作,做到协会人员健全,进行年终评分促进会员积极性。协会会员赏罚分明,表彰会员先进个人事迹。

五、在春节期间,上门慰问计生困难户。促进计划生育人人有责,协会会员分组专人人员积极把计划生育工作搞好。为加快奔小康做贡献。

六、为开展计划生育协会创一流村而努力奋斗。争取保持计生协会一流村标准。为我社区在来年的201x年计划生育工作做贡献。

2.社区护理临终关怀 篇二

1 有效控制疼痛

大多数临终病人, 特别是恶性肿瘤晚期的病人, 其主要症状是疼痛。疼痛不仅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或引起病人强烈的心理反应, 还会给病人家属带来极度的不安和焦虑, 因此, 必须有效地控制疼痛。控制疼痛的方法:一般性疼痛, 只用非麻醉性镇痛剂, 如阿司匹林等;中等疼痛, 可用弱麻醉性镇痛剂, 如可待因类;严重疼痛, 可用强麻醉性镇痛剂, 如吗啡、哌替啶等。

2 加强基础护理

2.1 饮食

社区护士应指导病人少量多餐, 以高热量、高蛋白流质饮食为主, 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 指导其家属注意膳食的营养搭配和食品卫生, 如不能进食者, 应给予胃肠外营养。

2.2 睡眠

对于睡眠欠佳者, 社区护士可指导病人家属做睡前的准备, 如用热水泡脚、按摩足下、喝杯温牛奶等, 促进睡眠;对于失眠者, 可适当服用镇静剂帮助睡眠。

2.3 口腔及皮肤护理

由于临终病人免疫力低下, 易发生口腔及皮肤的感染。社区护士每天巡访时, 应仔细检查口腔及皮肤, 发现口腔内有溃疡时, 应涂龙胆紫, 指导家属给病人早晚各刷牙一次, 饭后漱口, 嘴唇要涂液状石蜡以防干裂。保持皮肤清洁, 勤换衣服, 经常更换卧位, 按摩肢体受压部位以防压疮的发生。

2.4 排泄的护理

便秘的临终病人可以给予灌肠或其他通便药物, 必要时可采用手抠法。尿潴留的临终病人应给予留置导尿, 定时开放, 大小便失禁的临终病人, 指导家属必须注意清洁局部的皮肤, 保持床褥整洁和干燥。

2.5 环境

临终病人所处的环境要保持安静、整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 但避免风直接吹到病人身上。

3 心理护理

大部分临终病人已知道自己的病情, 认识到治疗无望, 即将面对死亡, 身心非常痛苦, 感到悲伤绝望, 甚至可发生自杀。社区护士应给予关心和安慰, 多与病人交流, 倾听病人的心声, 从交流中建立起病人对护士的信赖关系, 尽量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维护病人自尊, 指导病人正确看待死亡, 鼓励其家属多陪伴多照顾病人。

4 关心理解家属

3.人文关怀,社区教育受欢迎 篇三

因地制宜,营造环境

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比较实际,尤其是在内容的选择上,一般都是有针对性的根据地域特色而确定,根据当地的人文风俗习惯作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居民能够真正用得上的内容来进行集中性的培训,使得所学内容的实用性较强。在笔者的社区中,经常会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创造,因地制宜地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将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融合,对居民进行实质性的人文关怀教育。

例如:在进行社区教育时,首先会进行教育前的调查,内容主要为社区的所在地区的物质环境、经济条件、居民的日常生活,根据调查的内容进行相对应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居民的生活或者技能的薄弱点,根据这些调查的结果来进行选择,有针对性地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讲解,让居民受到教育,增长技能。如在笔者的社区中,通过调查发现在家的居民女性居多,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全职太太,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在找工作时自己没有相应的学历,自己经商又没有“手艺活”来吸引,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对原因进行分析后,开设了“面点班”“刺绣班”和“手工串珠班”,培训对象多为女性,聘请专业的教师和行业能手来进行培训,培训采取“理论+操作”的形式,同时,为了节约能源,吸引居民参与,培训在免费的基础上,学员的实际操作成果都可以作为赠品赠送给居民,通过这种因地制宜的方式,将社区教育人文关怀进行了物质环境的策划。

人文关怀为社区教育赋予了更多的任务和责任,在人文关怀的背景下,社区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人性化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在接受教育或者技能操作时,居民又能够通过自身的意愿来进行学习的选择。

完善机制,优化管理情怀

任何的教育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机制,机制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障。在这种保障下,居民对社区教育更加充满信心,对社区教育也充满意义。在以往的社区教育中,往往只能针对管理体制上的一种教育机制的完善,并不能真正的将教育与其他方面进行融合,使得社区教育越来越狭窄,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在笔者的社区中,教育在管理下的优化,再加上人文关怀的融合,让社区教育内容更加温暖。

例如:在社区管理体制中,对于居民参与量比较多的社区教学内容,适当的增加教学课时和教学比例。同时将社区居民的学习成果在社区内进行展示,与其他培训机构联合,对于优秀的居民,通过推荐的方式向个体、国有企业进行推荐,并且通过正确的渠道给居民颁发各类的学习结业证书和资格考试证书,让教育真正的具有实质性,居民可以依据社区颁发的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的概率,也可以根据证书来申请相关的个体经营项目,践行人文关怀。在社区教育中,学员在面对社区的多种课程时可以进行自由地选择,灵活地参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比较实际、感兴趣的课程,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将优秀的学员树立典型,调动积极性,用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其他居民,以此来优化社区教育的管理情怀。

隨着时代的变化和社区教育管理的需求的不断增加,社区教育的管理机制需要不断的完善,无论怎样完善,其宗旨都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增长居民的知识,让居民拥有更多的技能,增加居民的就业概率和创业机会。

组织活动,传递美好传统

社区教育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重视,在社区活动中,形式和内容都比较丰富,变化多样,同时互动性比较强,将人文关怀融入到社区活动中,可以增强社区教育的真实性,充分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文化课程也可以陶冶学员的文化情操,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传递美好传统,让居民在社区文化课程的带动下,有一种安适、归宿和满足的“家”的感觉。

例如: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为了践行尊老爱幼的传统,让居民在意识中产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内容,在社区教育中,我们经常会组织一些户外活动,集体慰问敬老院时,让学员亲自走进老人的生活,熟悉老人的环境,体验人之衰老之时的悲凉,从而激发出敬老爱老的思想感情,从自己做起,真正地为身边的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心与心的沟通,让学员接受教育的同时,给老人传递了温暖。在组织的知识竞赛中,为了让学员们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发挥自身所能,我们提前为学员准备了课程,通过课程让不擅长的学员接触,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将活动开展到实处。

活动的组织上,要具有针对性,选择的活动既要有教育意义,又能够给居民以实际的感受,同时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居民的知晓率,逐渐增大社区教育和社区活动的影响力,通过传递的美好传统,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践行人文关怀教育。

社区教育涉及范围比较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区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有效融合,将社区教育变得有意义。在管理上进行改进,使活动变得有组织、有依据、有条理,升华社区教育的真正内涵,将社区变成居民的另一个“家”。

4.社区护理临终关怀 篇四

----------北京路街道插旗山社区老干部工作汇报材料

北京路街道插旗山社区面积0.5平方公里,有居民3000户、1.2万人,流动人口1万余人,辖区有企事业单位300余家,60岁以上老人752人,老干部 人。今年以来,社区党支部在老干部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老干部工作与四民社区创建工作和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总体安排、分类服务、突出重点”的要求,开展以“三四举措”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式,推进“居家养老、社区关怀”的试点工作,全力为社区老干部服务,促进社区和谐建设。

一、以“四个建立”夯基础,为老干部工作增强新引力。一是建立服务网络。织牢了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社区两委委员为成员、社区楼组长为联络员的服务网络,及时为社区老人排忧解难。二是建立信息档案。通过摸底调查和入户走访,对统计对象的年龄、性别、工作情况、居住地、身体状况和同居人员信息等进行统计,建立起了一套社区老干部的家庭信息档案并及时更新。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社区老干部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健康状况。三是建立服务队伍。从社区455名社区志愿者中抽出15名具备医疗保健知识的志愿者,组建了5个爱心服务队,不定时为社区老干部提供服务。四是建立服务制度。制定了《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等制度,1

为开展老干部工作提供保障。

二、以“四项服务”为抓手,为老干部工作注入新活力。一是依托服务项目开展活动。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为契机,依托社区服务项目,为社区老干部开展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建立了邮政服务站、远程教育站、便民工具屋、爱心救助玲、微笑小屋等10多个服务项目,老干部可以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缴纳水电费,收看健康知识讲座,免费借用常用工具,聊天、娱乐、就餐、学习等20多种服务。二是开展节日活动。按照“逢节必有活动”的社区活动要求,在节日期间,组织老干部到社区开展书画比赛、看图猜谜、红歌大家唱、集中就餐等活动,不断丰富社区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爱心服务队进社区活动。定期组织爱心服务队到空巢老人家里开展做拉面、包饺子和聊天解闷服务,尽今年以来,开展活动5次。四是开展送医送药活动。充分利用社区芝林药房、怀仁药房、万盛堂药房和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等医疗服务资源,定期开展健康咨询、身体检查、免费办卡等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干部,社区居委会还组织医务人员上门开展健康检查服务。

三、以“四进家门”搭平台,为老干部工作汇聚新动力。一是开展送学服务进家门。为满足社区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为老干部订阅了《遵义晚报》、《贵州都市报》等报刊杂志,还利用社区市民学校,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为社区老干部提供学习、娱乐等必要的阵地。二是开展送保健服务上门。社区医疗服务志愿者定期走访入户,重点对常

见病、慢性病的康复治疗进行指导,并在小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社区居委会还在老干部相对集中的小区增添了健身器材,为老干部日常运动、健身创造了条件。三是开展送陪护服务进家门。针对社区老干部的实际情况,实施“夕阳红”聊天陪护行动,社区爱心服务队定期上门谈心交流,了解老干部的生活情况,及时为他们提供服务。四是开展送家政服务进家门。根据老干部的需求,为社区老干部开展家电维修、管道疏通、代购物品、配送粮油等家政服务,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系统。

5.临终护理教案 篇五

临终护理

第一节

概述

【新课导入】

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客观规律,死亡是生命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生命的必然结果。那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现在老龄化的趋势如何?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收集相关信息;能够判断问题的性质;为解决问题提供

依据;具备独立学习的习惯

2.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临终关怀的概念,濒死及死亡的定义,死亡过程的分期

3.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具有慎独精神;学会尊重生命。【教-学过程】

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客观规律,死亡是生命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生命的必然结果。

一、临终关怀

(一)、概念

1.临终概念:现代医学不能医治,经维持治疗不能好转并恶化,医生认为是无效治疗时至病人临床死亡的时间为临终。

2.关怀概念:是一种社会及亲属对临终者总体的、特殊的、人文的态度,自始至终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3.临终关怀概念:是有组织地向临终心里、社会等方面,主要是为临终病人缓解痛苦,使生命得到尊重,提高生活质量,家人身心得到维护和增强,使得病人能无痛,安宁、舒适的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二)、临终关怀的组织形式 1.专门的机构

2.综合性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 3.居家照顾

二、现在临终关怀的起源于发展(小先生)

现代临终关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7年,由桑德斯博士首创“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在英国成立。1988年8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死亡的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 成立。之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

和临终关怀基金会、上海临终关怀机构也相继成立。

三、濒死及死亡的定义

(一)、濒死(dying)即临终,指患者已接受治疗性和姑息性的治疗后,虽意识清楚,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即: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二)、死亡(death)是生命活动不可逆的终止。是个体生命功能的永久终止。布拉克法律词典对死亡的定义:生命的永息,生存的灭失,血液循环停止,同时呼吸及脉搏等身体重要生命活动的终止。

(三)、脑死亡(brain death)即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是生命活动结束的象征。脑死亡是现代医学界提出的新的比较客观的死亡标准。

(四)、脑死亡标准

1.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制定了脑死亡标准: 对刺激无感受性及反应性,无呼吸无运动,无反射,脑电波平坦,持续24小时测定,每次不少于10分钟,除外两种情况:1.体温过低;2.服用大量中枢抑制药物。

2.我国脑死亡的标准

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的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脑电图平直、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持续12小时以上。

四、死亡过程的分期

死亡不是骤然发生的,而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一般分为三期

(一)、濒死期(又称临终状态):此期主要特点是脑干以上的神经中枢功能丧失或深度抑制,导致意识、心跳、血压、呼吸和代谢方面的紊乱。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反射减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此期生命处于可逆阶段,若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可复苏。反之则进入临床死亡期。

(二)、临床死亡期(又称躯体死亡或个体死亡):此期主要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质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状态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此期一般持续5-6分钟,超过此时,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但在低温条件下,尤其是头部降温脑耗氧量降低时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达1小时或更久。临床上对触电、溺水、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病人仍有复苏的可能,因此期重要器官的代谢尚未停止。

(三)、生物学死亡期(又称全脑死亡):此期主要特点为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机体各器官代谢活动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已不可复苏。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尸冷(一般死后10h内每小时下降1度,10h后为0.5度大约24小时,尸温与环境温度相同),尸斑(出现在死亡后2-4h),尸僵(出现在死后1-3h,4-6h扩展全身,12-16h高峰,24h后减弱尸体逐渐变软)晚期出现尸体腐败(在死后24h后出现)

【护考链接】

一、濒死、死亡、脑死亡的定义

二、死亡过程分三期(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案例分析】

2000年人口普查,12.95亿,老年人占10.43%以上。2010年人口普查,13.39亿,老年人占13.36%,上升2.93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6.社区护理临终关怀 篇六

刚开始,部分班子成员以为“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是护理部门的事,思想上不统一。为打开工作局面,院部在2010年7月专门成立了“优质护理”专项领导小组,由现任一把手院长任组长,由分管护理和后勤的副院长分别担任副组长,负责协调职能部门,理顺条块关系;设备科、办公室、总务科正职主任组建支持保障系统;护理部及各病区护士长任护理服务网络成员,具体负责和督查护理服务工作的落实。制定详细工作内容,明确职责。第一个季度“优质护理”专项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强势推进优质护理工作的具体落实进度,以后正常每季度召开一次优护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协调该项工作推进存在的问题。

二、紧扣主题,领会病人需求,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出台系列管理举措。病人来院就诊,解除病痛,恢复健康、促进健康是最终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不同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提供帮助。护士是接触病人时间最多的医务人员,没有足够的人和时间,优质护理就只会是纸上谈兵。如何把护士从忙于繁重非临床工作及治疗工作解放出来,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积极引进护理人员。两年来,我院共新招聘护士计64名,目前床护比1:0.6,病区实际护患比1:0.37。指导科室实现弹性排班,根据各科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达到杜绝出现忙闲不均现象,保证示范病区护士编制达1:0.4-0.5。

2、成立院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在取送临床各种标本、运送药品、物资、设备器械维护、陪同病人检查和治疗、协助护士长为住院患者提供其他系列便民措施等环节,3、简化护理文件。2010年9月份在全院统一简化护理交班报告的书写、撤去一般护理记录单、入院护理评估单等,2011年重新设计护理文件,保证护士护理文件书写时间低于30分钟,以更好适应临床护理要求。

4、改善基础设施,添置部分生活护理设备。2011年3月,供应室完成了整体搬迁,规范了工作流程,落实手—供一体化管理及无菌包临床下收下送工作;改建了门急诊输液室,重塑工作流程普通病区购置了洗头盆,ICU购置了洗头车等基础护理设备,便于临床护士的护理病人。

5、规范护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病区推行流动护士工作站,减少护士在病区内的来回走动的路程;对部分工作流程重新细化设定,将输液流程分解成备药流程、集中加药流程、集中穿刺流程、更换输液流程;输血流程分解成受血者血样采集流程、接受血液流程、输入血液流程;并从细节上完善出入院接待流程、健康教育和护患沟通流程;同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了全员培训,护士的主动工作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6、建立护士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我们通过对**二院、**医院的实地考察,结合上海等地成熟的护理绩效管理经验,根据我院信息化管理水平及工作特点,初步拟定了《****人民医院护理绩效管理草案》,改变过去奖金分配中岗位技术含量、责任、风险和劳动强度与护士奖金收入不成正比的状况,护士月奖金=岗位奖金(占60%)+月绩效考核奖金(占40%)。;依据各级各类护士的工作岗位及承担的职责、完成工作的质量、病人的满意度等综合指标,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细则,向一线倾斜,向夜班倾斜,提高了临床一线护士待遇,真正体现

了优劳优得,多劳多得,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7、努力提高合同制护理人员待遇,落实同工同酬政策。院部出台了*医【2010】19号文件,明确规定合同制护士在工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职称晋升、职务竞聘、进修学习等方面与人事代理享有同等权利,今年出台了*医【2012】4号《关于*****医院合同制护士管理的规定(暂行)》文件,年选拔30%优秀合同制护士享受正式在编护士的待遇,达成逐步实现合同制护士同工同酬的有效机制。

8、贴近临床,落实护理 “整点定时巡视制”。严格分级护理及输液巡视制度落实,减少红灯出现。我院于2011年4月在全院推行了分级护理“整点巡视定时制度”:

⑴非危重症病人整点巡视,即在每个整点时间护士下病房巡视,如8:00、09:00......使每个护士的工作更有计划性,强化时间管理;

⑵按分级护理要求:一级护理每小时巡视一次,二级护理2小时巡视一次,其他病人每班巡视一次;

⑶白天输液巡视,实行流动护士站,各病室定人定房巡视,职责明确;

⑷与绩效挂钩,奖惩分明。无红灯的责任人科室要加大奖励力度;

⑸夜间巡视多督查,要求每个整点巡视,总值班护士长随时督查,护理部定期不定期调院部中心监控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

经过短时间的强制入轨,获得了明显效果:

⑴职责更明确,工作效率高。特别是在输液更换上,原来未实施定人定房巡视时,大家都在等病人的呼叫器,被动工作,如果病区有100瓶输液,护士就会跑100次。施行定人定房巡视后,便于考核管理,护士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工作效率明显上升。

⑵病区红灯大幅度下降,每个病区仅在更换输液峰值时有个别红灯存在。

⑶方便了病人,病人满意度达98%以上。

9、落实1名护士负责8名以下病人的护理的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全面负责病人护理、健康宣教和病历的质量控制、出院病历的整理,还要负责分管房的环境卫生,物品摆放等环境管理。重危病人由责任组长或高年资护士负责护理;责任护士与每位病人每天的交流时间不低于10分钟。强化护患沟通及健康教育,全院各病区实行健康宣教以口述、书面和示范指导等多形式结合,从病区护士长、白班责任护士以及三班护士多层次落实,各科都制定了与本科室实际相结合的书面健康宣教资料,一房一册,夯实健康宣教效果。

10、为病人提供相关便民措施。为住院病人发放“医患连心卡”,提供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电话号码,方便病人随时咨询;对出院病人一周内进行电话回访,及时了解病人出院后状况,抱括病情变化、服药情况、生活自理及社会交往,并及时解答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给予康复指导和心理疏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各科设有便民盒为病人提供纸、笔、针、线等便民措施。我院在心内科、普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的A类试点病房,全院其他病区均能达省卫生厅优质护理B类标准,责任护士实行扁平化管理病人、为不能完全自理的病人提供生活护理等等。

11、护理服务纳入院务公开。在各病区公示各级护理服务项目及服务收费标准和病人出入院流程,引入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机制。

12、成立护理服务质控小组。制定优护服务考核细则,每两月定期督查与不定期随查结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7.社区老年患者的人文关怀 篇七

关键词:老年患者,人文关怀,社区卫生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长, 老年患者逐渐增多, 社区卫生服务是老年疾病防治的最佳途径, 它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 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对老年患者实行人文关怀,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自觉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原则, 关心、爱护、尊重老年人, 为他们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让老年患者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 在治疗过程中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

提高医务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

老年患者常有多种慢性疾病, 有些疾病之间相互影响, 全科医生要具有全面的技术水平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服务, 诠释“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医疗模式。除了不断更新知识, 调整知识结构, 还要进行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 只有将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融为一体, 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才能更好地将人文关怀融入到为老年患者的服务中。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老年人听力、记忆力下降以及反应慢, 严重影响了与他人的沟通, 有些老年人因疾病困扰不讲卫生, 有些对治疗目的不了解, 对治疗方案不信任, 这均需要我们要有高尚的医德与足够的耐心与老年人进行沟通, 在关心、体贴、尊重理解的基础上,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 帮助他们了解病情, 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老年人在诊治过程中, 亲身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与呵护, 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理解, 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发挥社区团队精神, 开展个性化全科医疗服务

多学科协作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要求, 在国外医疗领域应用较广[1]。社区卫生服务是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 提供综和性、连续性与协调性卫生保健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服务。建立以全科医生为责任主体, 联合全科护士、临床心理医生、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的多人协作团队, 为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等全科医疗服务, 不仅体现了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关心, 保证了服务的连续性, 还有助于医务人员动态观察疾病发展、转归, 提高医疗水平, 这也是循证医学对医学人文关怀内涵丰富与发展的体现[2]。

总之, 社会老龄化的现象日渐明显, 老年患者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我们应该更多的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 实现对人的生命从生到死的全程关怀, 从“整体人”的角度去考虑生存质量, 从“社会人”的角度去考虑人的权利与义务[3]。

参考文献

[1] Blazeby JM, Wilson L, Metcalfec, et al.Analysis of clinical decision_making in multi-disciplinary cancer teams[J].Ann oncol, 2006, 17 (3) :457.

[2] 罗爱静, 平静波.循证医学与人文关怀[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0, 31 (7) :73-74.

8.论晚期癌症的临终关怀护理 篇八

【关键词】晚期癌症 临终关怀护理

我院是一个基层医院,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多是经过大医院确诊后来进行临终关怀的。临终关怀是通过向临终患者及其亲友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顾,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与不适,满足患者身心基本需要,提高生命质量,对患者亲友提供身心援助的一种社会活动。掌握晚期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护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晚期癌症病人的基础护理

1.1.体位

给病人垫上松软、透气的厚海绵或充气床垫,置病人于舒适的体位。神志清醒者,采用半卧位,昏迷者,采用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长期卧床,很有可能引起褥疮,必要时帮助患者翻身,以防褥疮发生。

1.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经常按摩皮肤受压部位。勤于观察,帮助患者及时排便,搞好清洁,维护患者尊严,并预防感染,满足患者舒适的需要。尿失禁者,可采用留置导尿,或用尿垫。便秘者可给灌肠或通便药,大便失禁者,可采用成人尿不湿,及时更换,清洁会阴。

1.3.饮食与营养护理

可提供病人所想要的食物,但不能强制进食进水,一切以病人的需要为主,如患者不能进食,可通过鼻饲或静脉高营养途径,以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

1.4.补液

应根据需要量、消耗量、丢失量等精确地补足液体。如能进食,可鼓励患者自饮,以增强自信,不能吞咽者,可使用湿纱布覆盖口唇,保持口唇湿润,静脉补足液體,以满足病人所需,维持生命。

1.5.氧疗

由于呼吸系统的功能进行性衰退,临终患者可能有不同成都的缺氧。根据患者缺氧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或减轻由于缺氧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与不适。

2.环境的管理

2.1.病房环境

对于晚期癌症的病人我们设立专门病室,保持空气新鲜、光线柔和、病室整洁,给病人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如同自己家一样。让患者找到家的感觉,便于患者家人和亲友交流。

2.2.语言环境

在与晚期癌症病人交流时,语言艺术是很重要的,医护人员可根据病人的不同阶段,病人理解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语言与病人交谈,进行劝慰。使临终病人心境平和,对于不愿直接谈论死亡的病人,可婉转地开导、安慰,对于能坦然面对死亡的病人,可与之进行讨论。

3.晚期癌症的心理护理

患有癌症的病人都会因为恐惧和焦虑、忧愁而产生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失眠多梦等症状,甚至发生了绝望的思想,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了信心。

其病人心理反应如下:

(1)、否认期

当患者直接或间接得知自己可能会死亡时,不仅感到震惊,并表示否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应给予保护。既不要揭穿,也不对患者撒谎,要仔细倾听患者陈述,热心理解并给予心理支持。

(2)、愤怒期

当患者了解到病情却已无望时,可以出现愤怒、怨恨或者妒忌,护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这种情况不是针对自己的,对患者这种绝望的心情要充分理解和同情,并给予适当的劝解,使病人从消极的心态转化为积极的心态。

(3)、侥幸期

患者提出一系列理由,希望延长生命,做完自己想做的事,这个时期对患者是有益的,应该理解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上的支持。

(4)、忧郁期

患者知道死亡即将到来,忧愁、郁闷和悲伤、哭泣。但有的患者可能掩饰自己的忧郁,忧郁和悲伤对于一个临终的人是正常的,应该允许患者表达这些感情。

(5)、接受期

此时患者的恐惧、痛苦已消失,患者觉得已处理好善后事宜,准备好接受死亡,护士要给予患者宁静,不要强与之交谈,陪伴并酌情给予心理支持。

4.疼痛处理

许多癌症晚期病人,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就是疼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疼痛时时刻刻折磨着病人,极大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家属看着病人不得不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时,内心极为不安和焦躁,因此疼痛控制是晚期癌症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晚期癌症病人要严密观察疼痛的程度,并进行评估,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疼痛,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疼痛控制有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两种。

4.1.非药物治疗

注意消除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暗示,与病人谈论病人较为感兴趣的人或事,耐心地陪伴病人,听病人的倾诉,尽量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让病人暂时忘却疾病的痛苦。对于能下床活动的病人,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看电视、下棋、做手工等。让病人从轻微的疼痛中解脱出来。

4.2.药物治疗

晚期癌症病人多数需要用药才能进行疼痛控制,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所进行的三步阶梯止痛方法,在疼痛不太严重时可先用非阿片类加减以辅助药,如疼痛持续或加剧,可用弱阿片类加减以辅助药,如疼痛仍不能控制,必要时使用强阿片类加减以辅助药。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运用各种方法为患者控制或减轻疼痛。

通过对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护理,可帮助患者及其亲友正确地面对死亡,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满足其身心基本需要,改善和提高其生命质量,舒适、安详和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参考文献

9.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研究进展 篇九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综述

人文关怀是护理情感中的一部分,是护理的精髓。目前,护理界普遍认为人文关怀在护理上[]有三层涵义1。第一层涵义为照顾,即护理行为。一个护士要照顾患者,必须采取适当的护理活动来满足患者的需要。第二层涵义为关心和爱护,即对待患者的态度及情感支出。第三层涵义为小心谨慎,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一种责任心。而人文关怀能力是护理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护理学生(护生)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人员,其人文关怀的能力对自身素质、护理质量等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护理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人文关怀能力相关概念

1.1关怀照顾

关怀照顾又名关爱、关怀,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诞生。关怀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关怀体现为一种关系,即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关系[2]。Leininger[3]是第一位研究关爱的护理学家,她曾经指出关爱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特性,是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

1.2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具有科学、道德、价值原则、人本和终极5个层面的涵义。人文关怀实质上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指的是一种态度,确切地讲就是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相关的一切事物表示关注的一种精神,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4]。1.3护理人文关怀能力

人文关怀能力是护士秉承人性、德行,融体力、智力、知识、观念、情感、态度、意志为一体的内在修养,外化为自觉地、创造性地服务于患者的实际本领与才能,是综合护理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灌输信念和希望的能力,促进情感交流的能力,帮助寻求精神力量的能力,提供良好环境的能力,协助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健康教育的能力[5]。

2国内外人文关怀理论研究进展

2.1国外人文关怀理论研究进展

最先提出关怀理论的护理学者Leininger[3]认为护理是伴随着关爱的发展而诞生的,关怀即护理的本质,护理也即关怀[6]。Orem[7]认为关爱是护士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的治疗性护理措施,是一种有目的的专业措施及行为,意义是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最终达到恢复或保持健康的目的。Watson[8]把护理定义为一门关爱的科学,指出关怀是一种道德观念,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互动才能有效地实践和体现。关怀是一种在具体行动中自觉表现意愿、目的和承诺的价值观和态度。她认为护理中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其目的是帮助他人达到生理、精神、灵性及社会文化的健康[9]。Roach[10]提出5C理论,指出护理关爱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及意义,由同情、能力、信心、良心及义务5方面组成。Roach[10]亦强调了护理关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以及经验的积累。Brody[11]将关怀视为伦理学的中心思想,护士则是实践要素,并认为关怀照护是护理实质的价值,完全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工作,而不止是尽义务而已。Benner等[12]在1989年指出护理人文关怀是一种人际活动,是护士与患者双方共同努力,从而达到人际的协调,帮助患者提高应对能力的过程。Morse等[13]综合有关人文关怀的理论,归纳为以下5种:(1)关怀照护是人性的本质,将关怀照护视为一种原发性的文化概念及表达方式,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2)关怀照护是必然的道德规范,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保护、促进及保留人类的尊严;(3)关怀照护是一种情感的自然表达方式,一种对他人奉献的感受能力;(4)关怀照护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可提供人性化护理并能深化整体护理;(5)关怀照护是一种治疗行为,应用倾听、触摸、安慰等技巧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学术界对于护理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也有争论。因为护理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而人文关怀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情感行为,如果将这二者等同起来为一个概念显然也是不准确的。Smith[14]认为如果护理专业继续强调主观体验,排斥客观规律及科学思想,那么护理专业将永远不会被认为是一门正规的学科。我们认为Leininger和内尔·诺丁斯对于关怀的分类和解释,可以帮助这两个概念对立统一。Leininger把普通关怀和专业关怀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和阐释;而诺丁斯认为关怀有两种来源,即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护理工作者除了要求主观的普通关怀、自然关怀外,还应具备“我必须”的强制性的有客观衡量指标的专业关怀、伦理关怀[2]。2.2国内人文关怀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的人文关怀工作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已受到学者、医护人员、管理者、患者各个方面的普遍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李旭[15]给护理人文关怀下的定义为,护士将获取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的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李小妹等[16]认为,护理专业为人类提供关怀,护士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护理关怀并具备与关怀有关的广博的知识,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但关怀不是护理专业的唯一指导思想。护理关怀是护理人员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患者恢复或保持健康的一种过程。而黄弋冰等[5]提出了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灌输信念和希望的能力,促进情感交流的能力,帮助寻求精神力量的能力,提供良好环境的能力,协助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健康教育的能力。2.3国内外人文关怀测量工具研究进展

近年来,测量人文关怀的量表工具被不断制定,并经过不断改良修缮。研究和应用得较为广泛的有Larson在1984年提出来的Q分类关怀评估报告是以测量患者认为和感知到的重要的护理关怀行为。该工具包括6个维度,即平易近人、解释和协助、舒适、期望、信任、监护和随访[17]。Wolf制定的关怀行为问卷(caringbehaviorsinventory,CBI),从最初的75个条目经修改删减为43个条目,包括5个方面:尊重他人、人性化的存在、正性沟通、专业知识和技能、关注他人经验。2006年Wu等[18]对362例住院患者进行了测量,又将其简化到24个条目,形成了CBI的简化版,更方便于临床的使用。Cronin等[19]根据Watson[8]的关怀理论制定了关怀行为评价工具编制的LikertL5级评分量表。量表包括63个条目,分为7个子量表描述护理关怀行为。内容效度由4位熟悉Watson理论的专家评定[19]。Watson等[20]研制关怀维度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不同国籍或民族的护士对于关怀的理解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对于护生的关怀意识检测。其核心问题是护理人员对所列有关关怀描述的理解。25个问题分属4个主题:护患关系、护理干预、护理态度和交流沟通[20]。1990年纽约城市大学护理系主任Nkongho教授的关爱能力量表从3个维度编制了37个条目:即认识(对自己和他人及周围环境了解程度,14个条目)、勇气(主动关心自己和他人、处理未知情况的能力,13个条目)和耐心(其特点是耐性和韧性,10个条目),这3个维度来自于Mayeroff的8个关怀重要成分理论,经过严格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重测信度和内在一致性检验,是一个信度、效度较高的测评工具[21]。其他还包括护士关怀行为量表、整体关怀量表、关怀属性量表、关怀性护患互动量表、护理效能量表、同伴间关爱行为量表等。

目前国内人文关怀能力测量工具的研究较少,2005年台湾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的李皎正教授通过研究制定了一个敏感的从患者的角度测量护理学生关爱行为的工具,包括28个条目,分为真诚、同情、尊重和职业关爱行为两个维度[22]。

3关爱能力相关影响因素

3.1护士关爱能力相关影响因素

国外有研究[23]表明,护士关爱行为与年龄和工作经验有关,关爱能力随着年龄和工作经验的增长而增加。国内对于护士关爱能力的研究[24]表明,主管护师、具有硕士学历护理人员及肿瘤科护理人员关怀能力最强;工作压力、工作强度、护理人员人文素质及不同患者对关怀需要个体差异性是影响护理人员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24]。

3.2护生关爱能力相关影响因素

在护生方面,Simmons等[25]对随机抽取的350名美国高年级本科护生的调查发现,护生的关怀能力与学校氛围有着积极的统计学意义,通过感受到更多周围人的关怀,最终能提高自身的关怀能力。Sadier等[26]运用关怀效度量表对193名本科护生的关怀能力进行评估测量,研究结果显示,关怀教育和人文关怀能力呈正相关,通过关怀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马芳等[27]研究发现,护生关爱能力的影响因素可能为学习环境的氛围、教师的示范作用、临床实习的经历等方面。黄弋冰等[28]调查认为,不同性别、城市与农村、班干部与非班干部以及对外界关怀程度感受不同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马芳等[27]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却不尽相同:不同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护生关爱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年级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评分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刘秀娜等[29]研究护理本科生关怀行为认知的相关影响因素时发现,护生每学期参加社会活动次数、对护理关怀重要性的认同、对护理课程的兴趣等3项与关怀行为的认知呈现显著正相关。陈双琴等[30]的研究发现,学校关爱环境、护生间的关爱与护生的关爱能力呈正向相关关系;大力改善学校关爱环境,促进护生间的关爱发展将有利于护生关爱能力的提高。

4目前护理关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世界范围内,有哲学基础的人文关怀,作为一个特定的护理概念,仍然存在着严重缺陷[31]。人文关怀能力在我国还是一个较为新生的研究课题。从已有的文献类型看,近年人文关怀理论相关文献只占文献总量的16%[32],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关怀护理理论存在缺陷,仅有的文献研究也大都是依据和参照国外的理论和研究经验进行的。而关怀能力的评价测量工具基本上也是由国外的量表进行翻译后使用的。如何根据我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人情、传统思想制定我国自己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此外我国目前仅有的评价工具也都只是在横断面上进行的研究,无法了解研究对象在护理工作和教育的各个时期,护理关怀能力情况的动态变化,故无法系统比较不同的变量对相同研究对象的影响。更进一步来说,根据我们现已知的人文关怀能力的若干相关因素,如何进一步系统有效地解决问题,彻底地提高我国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就目前来讲,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制定适合我们国家的标准化的人文关怀能力量表。现在已经有学者在着手做这项工作了,建议未来对于人文关怀的研究设计多做一些纵向性研究,以深入了解工作和教育过程中的变化。制定符合国情的标准化量表,从影响因素探讨制定干预措施,逐步地找到提高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建立起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系统化科学体系。

[参考文献]

[1]SmithMJ.Caring:ubiquitousorunique[J].NursSciQ,1990,3(3):102. [2]内尔·诺丁斯.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3-238. [3]LeiningerM.Caring:an essential human need[M].Thorpfare,NJ:CharlesB,Slack,1981:24.

[4]赵继红.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向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31. [5]黄弋冰,许乐.刍议当代护理人才人文关怀能力的建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0(4):70-72.

[6]LeiningerM.CareTheessenceofnursingandhealth[M].ThorpfareNJ:SlackInc,1984:12.

[7]OremDE.Nursingconceptandpracticecherychase[M].MD:Mcgraw-Hill,1985:49.

[8]WatsonJ.Thephilosophyandscienceofnursing[M].NewYork:NationalLeagueforNursing,1979:23-50.

[9]WatsonJ.Nursing:humanscienceandhumancare-atheoryofnursing[M].NewYork:NationalLeagueofNursingPress,1985:32.

[10]RoachS.Thehumanactofcaringottawa[M].TheCanadianHospitalAssociation,1987:54.

[11]BrodyJK.Virtueethics,caringandnursing[J].ScholarlyInquiryNursPract,1988,2(2):87-101.

[12]BennerP,WrubelJ.Theprimacyofcaringmenlopark[M].CA:Addison-Wesley,1989:35.

[13]MorseJM,BottorffJ,NeanderW,etal.Comparativeanalysisof conceptualizationsandtheoriesofcaring[J].ImageJNursSch,1991,23(2):119-126. [14]SmithMJ.Perspectivesonnursingscience[J].NursSciQ,1988,1(2):80-85. [15]李旭.今后十年我国护理管理发展的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24-27.

[16]李小妹,何贵蓉,顾炜.关怀与护理专业[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1):498-501.

[17]LarsonP.Importantnursecaringbehaviorsperceivedbypatientswithcancer[J].OncolNursForum,1984,11(6):46-50.

[18]WuY,LarrabeeJH,PutmanHP.CaringBehaviorsInventory:areductionofthe42-Iteminstrument[J].NursRes,2006,55(1):18-25.

[19]CroninS,HarrisonB.Importanceofnursecaringbehaviorsas perceivedbypatients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J].HeartLung,1988,17(4):374-380. [20]WatsonR,LeaA.Thecaringdimensionsinventory(CDI):content validity,reliabilityandscaling[J].JAdvancNurs,1997,25(1):87-94. [21]StricklandO,WaltzC.Measurementofnrsingocomes[M].New York:NewYorkSpringer,1990:3-16.

[22]JaneLH,KuoCL,TsengHF,etal.Developmentofaninstrument tomeasurecaringbehaviorsinnursingstudentinTaiwan[J].IntJNursStud,2005,42(5):579-588.[23]BennerP.FromNovicetoExpert:excellenceandpowerinclinical nursingpractice[J].AmJNurs,1984,84(12):1480.

[24]许娟,刘义兰,罗健.护理人员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J].护理研究,2009,23(12C):3306-3308. [25]

SimmonsPR,CavanaughSH.Relationshipsamongchildhoodparentalcare,professionalschoolclimate,andnursingstudentcaringability[J].JProfNurs,1996,12(6):373-381.

[26] SadierJ.Apilotstudytomeasurethecaringefficacyofbaccalaureatenursingstudents[J].NursEducatPerspect,2003,24(6):294-299.

[27]马芳,朱丹.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3):706-709.

[28]黄弋冰,许乐,姜小鹰.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2008,22(3B):674-675.[29]刘秀娜,蒋艺,周娟,等.护理本科生对护理关怀行为的认知及

其影响因素[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5B):723-726.

[30]陈双琴,李斯俭,张智霞.学校关爱环境护生间的关爱与护生关爱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11B):1-3.

[31]BarkerPJ,ReynoldsW,WardT.Theproperfocusofnursing;acritiqueofthe“caring”ideology[J].IntJNursStud,1995,32(4):386-397.

10.观看临终护理视频学习心得与感受 篇十

前段时间观看了临终患者护理技术视频,听着视频里老师讲临终患者的状态及护理过程,脑海中也呈现了相应的画面。

第一感慨刹那芳华,红颜弹指老;人生如梦,醒时万事空。时光如白驹过隙,所谓我们拼命的长大,您们却老去,在此时此刻真正的感受到了那种离别。

第二是学到了很多详细的临终患者临床知识及护理技术。

第三是联想到了未来以后我们在临床中实习或者工作,反思如何做一个合格优秀的白衣天使。从新生命的迎接到人生中最后一站的陪伴,在每个过程中我们如何认真的照顾病人,面对死亡,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让每个生命带着尊严谢幕。更要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让临终者家属积极面对,陪伴临终者共同享受生命的最后一缕阳光。

很喜欢葛文德作家《最美的告别》中的一段话:“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再坚强、豁达的人在死神面前也无法高傲、从容起来。”在临终阶段,患者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那么对于我们即将成为一名白衣天使的接班人十分重要学会临终关怀病人。

首先我们要建立好护患关系,具备亲切温柔自然的表情,镇定自若的眼神,这样患者才会无戒备心理容易接近,使患者具有安全感,不会感到慌乱。

我们需动作灵敏轻柔的操作,以降低噪音,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对于不同心理阶段的也应采取不同方式的护理。如对于否认期的护理,我们要坦诚,理解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最后尸体的护理,我们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适当遮挡,减少惊扰;妥善处理遗物遗嘱;消毒隔离;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

11.社区护理临终关怀 篇十一

关键词: 晚期癌症 临终关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85-01

晚期癌症患者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治愈已不可能,如何让患者较为舒适、安然地离去,是护理工作的重要问题。临终关怀的目的就是将临终阶段看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使病人免受疾病痛苦,为其提供持续性照顾及安全的护理环境,保证病人及家属不陷入绝望[1]。我科自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对收治的213例晚期癌症患者实施了临终关怀,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3例,年龄27~89岁,男122例,女91例。肺癌132例,肝癌33例,胃癌14例,乳腺癌10例,直腸癌9例,胰腺癌7例,胆囊癌4例,食管癌4例,所有病例均根据病情给予综合性对症支持治疗。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要做好晚期癌症病人的临终护理,必须深入了解分析病人的心理状况,对不同心理反应作出不同的护理措施。临终病人的心理是痛苦的、复杂的,既有强烈的求生希望,又有强烈的恐惧和自卑心理。多数病人都表现有沉闷孤独、抑郁委曲、愤怒不平、悲痛欲绝、担心、忧虑、留恋生活等心理反应,护士应首先多与病人沟通,关心爱护他们,把临终者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一个正在完成他全部生命过程中重要阶段的人,给病人以真诚的关心,使病人信赖护士,然后进行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应抓住病人的心理特点,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神态、眼神、体态姿势等非语言行为,探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其变化,鼓励病人与疾病斗争,增强生活的信心,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关心。尊重病人意愿,帮助他们从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应该帮助病人和家属共同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疾病,了解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观规律。通过与病人及家属推心置腹的交流、讨论,使病人对疾病的现状、发展和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增强了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生活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

2.2 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 晚期癌症病人受尽病痛的折磨,渴望社会关爱,希望得到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怀和爱抚。他们害怕孤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不希望亲人离开。因此,为他们创造安静良好的休息环境,尽量为病人安排单人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允许家属或朋友陪护和探视,满足他们在生命最后时刻与亲人朋友一起度过。对晚期癌症病人要实行全天候服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在任何时间里,只要临终病人提出需要,医护人员都要克服一切困难,及时为临终病人提供服务。

2.3 做好各项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工作 由于临终患者各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增多,护士应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专科及基础护理,集中进行各项治疗与护理,尽量避免不适当的、有创伤的治疗。操作前向患者耐心解释治疗对其利害关系及操作方法,并以熟练的技术,轻柔的语言,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增加舒适感。当病人特别口干时,应给予湿润。临终病人由于肌肉无张力,加之体质衰弱和长期卧床,极易导致褥疮发生。皮肤护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尽量帮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勤翻身、叩背,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和骨突处,及时更换潮湿被褥,保持床单、褥、衣服的干燥、舒适、清洁,避免褥疮发生。临终前病人多缺乏食欲,为保证其营养充分,应了解病人饮食习惯,选择适合病人口味且营养价值丰富的食物,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营养需求。但不要强迫病人进食,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苦。

2.4 疼痛护理 癌性疼痛在晚期肿瘤病人中较为普遍,70%以上的病人最终会遭受中至重度疼痛[2]。临终病人最痛苦的是疼痛,它可以改变病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从而出现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甚至加重病情,因此解决疼痛问题对于晚期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及临终前的关怀治疗影响很大。对临终病人应尽量控制疼痛,避免病人在疼痛中死亡。可根据疼痛程度,合理采取三阶梯止痛法,具体方案是:第一步,使用非麻醉性镇痛剂,如阿司匹林、安痛定、布洛芬等,适用于晚期癌症轻、中度疼痛病人。第二步,当使用常规非麻醉性镇痛剂无效时,应加入可待因等弱阿片类药物。第三步,当以上复合用药仍不能解除疼痛时,对于中度到剧烈疼痛病人应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对疼痛的处理采取主动预防用药。止痛剂应有规律按时给予,而不是必要时才给,下一次用药应在前一次药物药效消失之前给予,得以持续镇痛。通过正确治疗,除少数病例外大多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3 体会

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等症状虽然可以通过用药来控制,但必须有更多的细致而周到的临床护理才是临终关怀的基础,也是减轻临终患者各种不适和痛苦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从事临终护理的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还要掌握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理论与技术。临终关怀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作为医护工作者,应根据实际需要,因人而异地做好临终关怀工作,充分显示临终关怀的温暖和力量,使临终病人在真正人间温情的照顾下,舒适、安详、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参考文献

[1] 宋春艳.护理人员掌握临终关怀知识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1,15(4):73

12.浅谈临终关怀与护理伦理 篇十二

临终关怀是有组织的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护, 包括医疗, 护理, 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这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也称“安宁照护”。主要研究临床患者的生理, 心理以及疾病各方面改变的特点。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消除或减轻病痛, 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恐惧, 从心理学, 生理学, 生命伦理学等的角度, 对临终患者完善照护, 这不仅体现维护患者的尊严,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患者的生命, 而在一定程度上, 还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使垂危患者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中得到需要的满足, 和舒适的照顾, 做好善后工作, 使逝者安息, 生者得到安慰。

2 临终关怀的道德要求

2.1 对临终患者进行“优死教育”。临终患者大都对生活充满依恋, 即将与亲人分别, 对未知的恐惧, 失去尊严和自尊心等复杂心态, 患者常把生命的一线希望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 渴望回天有术, 因此护理时应通过亲切的语言, 和蔼的体态, 胜似亲人般的安慰患者, 让患者认识到死亡时不可避免的, 是生命的终结, 要正确的对待疾病与死亡。在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 护士应该掌握患者的性格和承受能力, 主动, 热情, 用心的去照护患者, 鼓励患者, 耐心, 细心, 贴心的于患者进行沟通, 让临终者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 心理上有所准备, 提前安排好后事。

2.2 努力减少病痛。临终患者大都伴随疾病的折磨, 对那些极端痛苦的患者要同情和理解, 关怀备至, 利用所学专业知识, 配合医疗手段, 以满腔热情, 尽最大努力去接触患者的痛苦, 包括心理安慰。

2.3 对意识不清的患者, 要不离不弃, 细心, 耐心加以照料。对于因病心情烦躁, 易怒的患者, 应宽容谅解, 不和患者计较, 时候做到能够换位思考, 想患者之所想, 急患者之所急。

2.4 在患者去逝之际, 医护人员应在场, 且应镇静不慌乱, 有条不紊的指导家属进行后事处理, 为患者做好细致的临终关怀。

3 临终患者的心里需求及护理对策

3.1 孤独感面临死亡, 患者一度陷入孤独当中, 恐被家人遗弃, 又怕给家人带来情感上的负担, 故患者矛盾, 并产生很强烈的关怀需求。此时, 护理人员及家人提供足够的爱心, 支持和关怀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家人需要自己的存在, 产生被爱的感觉。

3.2 失落感死亡给患者带来强烈的失落感, 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包括事业, 家庭, 朋友等, 即将烟消云散, 成为一场空, 总觉得自己的权利被无情剥夺, 在这样的失落过程中, 患者会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 会给自己及家人带来过度的感情压力。此时, 应尊重患者, 经常陪伴患者, 加强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使其逐步面对现实, 不再怨天尤人。

3.3 愧疚感因生病给家人带来过重的经济, 精神, 心理上的负担, 患者往往深感愧疚, 另外不能工作, 不能做家务, 失去自主能力, 也失去自我价值。患者很痛苦, 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故在照护患者的时候, 应想方设法让患者消除顾虑, 疏导患者, 尽力参与到生活中来,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自我肯定。

4 美化病室环境, 满足患者生理需求

病室的环境是影响患者精神及身体舒适的重要因素。因此, 护理人员应积极营造光线充足, 空气新鲜, 温度适宜和整洁安静, 安全舒适的病室环境。改善其身心状态, 使其拥有安全感, 归宿感, 同时加强基础护理, 定时翻身, 扣背, 并保持床褥整洁, 干燥, 预防并发症及肺炎的发生。

5 细心观察病情及发生的各种问题, 及时做出处理。

13.社区护理临终关怀 篇十三

关键词:肿瘤科护理论文发表,发表肿瘤内科护理论文,肿瘤患者心理护理论文投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于1月~1月在我院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128例,其中24例乳腺癌、21例肺癌、23例胃癌、12例结肠癌、13例直肠癌、6例宫颈癌、3例鼻咽癌、10例肝癌、5例白血病,其他癌症患者11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患者,男32例,女32例,年龄22~75岁,平均(45.2±6.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3.4±2.3)年;实验组64例患者,男31例,女33例,年龄21~77岁,平均(45.5±6.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3.2±2.4)年。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项研究且不存在沟通障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医护人员根据常规护理流程和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人文关怀进行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1)舒适护理。为患者创建一个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和氛围,病房色调可以选用温馨舒适的,将病房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患者舒适的状况下,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适时给患者播放音乐,缓解患者紧张忧虑情绪。

(2)心理干预。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团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中负面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对治疗过程中所要进行的检查、用药等,为患者进行介绍,消除其疑虑。患者因为过度担心病情、难以接受现状,常常出现失眠、恐惧等状况,严重者则出现焦虑症,情绪低落。对于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与其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热情诚恳地对待患者,建立和谐护患关系,让患者感觉到有所依靠;护理过程中频繁给患者灌输积极正能量,为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基础。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不仅给患者家属经济上带来重大负担,且给患者家属心理上也造成很大的压力,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间的沟通,帮助指导患者正确认识治疗意义,也有利于患者家属给患者带来不可或缺的关怀,方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3)语言和肢体干预。治疗护理期间,护理人员态度应温和,注意说话语气,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怀。适当说些鼓励的话,树立患者信心。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面部表情是最容易被对方捕捉到的,会直接影响对方的心理。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面带微笑,态度亲和,保证良好的护理氛围,让患者体会到安全感、信任感,从而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当然,护理人员也要学会控制和调整面部表情,如若患者病情危急、家属忧虑担心,面带微笑就不合适,而应站在患者家属的立场来引导抚平患者家属心情。

(4)个性化护理。适当给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尊重患者及其家属意见,结合患者自身病情和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患者提供更好地个性化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采用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对患者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进行评分[3],分值越低表示患者情绪越好;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和满意率之和。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患者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显著,组间差异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比较

对照组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为87.50%,显著低于实验组的9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恶性肿瘤是因为机体内的细胞增殖,而偏离了原本的生长环境,形成癌细胞并侵入机体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进而侵袭其他组织,对患者机体功能损伤较大[4],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健康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患者本身就是特殊弱势群体,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关怀。有研究表明,在得知自己确诊后的病情的患者中有33%的.患者出现焦虑、失眠、食欲下降等压抑情绪;有40%患者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自己人生就要就此终结;有57%的患者认为自己成为家庭负担与累赘[5]。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者治疗效果、预后以及疾病转归有着重大意义。临床上的人文关怀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患者自身情况相结合,不仅为患者提高基本的诊疗服务,还为患者提供精神文化以及情感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对健康的需求[6]。进行人文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在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为其提供主动真诚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建立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以及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从而方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另外,不少患者一直认为癌症就是不治之症[7],因此,适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改变患者对癌症的认知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信心[8]。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家属也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家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治疗,从而方便减缓患者心理压力[9]。本研究中采用常规护理联合人文关怀对实验组6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护理,患者SAS评分由护理前(76.3±3.5)分下降至(43.8±2.6)分,SDS评分由(82.4±4.1)分下降至(43.7±3.7)分,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从而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研究表明,患者所产生的各类不良情绪主要是因为其对疾病认知不足而导致的[10]。而人文关怀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都进行健康宣教,主动了解患者对健康的需求状况,并提供个性化护理方案,因而,有如此显著的护理效果。而单纯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焦虑和抑郁情况改善状况不太理想[11]。

14.社区护理临终关怀 篇十四

摘要:目的:探讨在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应用中医情志关怀的价值。方法:对湖北省中医院2012年7月~2014年10月间的2534位妇产科入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26例与观察组1308例两组,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使用中医情志关怀护理模式,患者出院后对参加调查的患者进行满意度、护理质量、以及护理人员对自我工作满意度的评价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调查中的宣教、态度、操作等满意度的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次在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可靠性、整体护理衔接的护理质量等方面的调查问卷也远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愉快度、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对自我沟通能力的评价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以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产科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用中医情志关怀,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认可,值得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中医;情志关怀

doi:10.3969/ji.ssn.1004-4337.2016.02.089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疾病治疗中“以疾病为中心”已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这种模式的改变正是医疗环节中人性化的体现。同样,传统的护理模式以及功能也已经不能够在满足社会的发展,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在今天越来越被重视。为了能够做好优质护理工作的开展,在进行妇产科的护理工作进行中,采用中医情志关怀的护理模式,必然能够为妇产科护理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针对我院在2012年7月~2014年10月进行妇产科护理中应用的中医情志关怀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在2012年7月~2014年10月到我院妇产科进行妇产科疾病治疗的253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参与调查的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1308例,对照组患者1226例,本次研究选取的患者均排除精神疾病、可能死亡、治疗护理不配合以及中途转院的患者。同时,两组患者的体重、身高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中发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妇产科疾病的护理治疗,包括: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功能排班的模式开展工作,对所有的患者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宣传教育。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中医情志关怀护理模式进行,具体措施包括:(1)重视患者护理治疗的环境因素:避免噪音、强光和不良颜色(如血液、浓痰等)的刺激;重视不同气候环境对患者的影响,及时对病房温度、湿度等进行调节控制;(2)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不同性格、家庭和睦程度、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根据不同患者的“性情所失”而论之,掌握好他们的情志活动,“适其志意”而为之;(3)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讲:特别是孕产妇的护理治疗中,积极向其传授各种有助于妊娠分娩等知识。宣讲男女平等,消除偏见思想,多从日常交流的语言、举止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关心、爱护,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护理治疗环境,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感;(4)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把握患者各类情绪。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往往可以通过其日常举止言行等细微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判定,通过患者的个人修养、文化素质等深入了解,然后进行相关类别的划分,方便个体化治疗;(5)手术患者分为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的情志变化进行区别对待:根据中医辨证的原理,采取诸如说教、示教、按摩、推拿、针灸及药物等中医治疗方法,消除患者心理障碍,博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其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

(1)患者满意度调查:项目包括五类,即环境满意度、宣教满意度、态度满意度、操作满意度及结果满意度,评分标准:“最满意”为5分,“满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满意”为2分,“差”为1分。(2)护理质量调查:由护理部对护理质量控制,项目包括基础护理质量、操作前准备工作质量、针对性护理质量、操作中流程质量及整体护理程序衔接质量5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均为100分,100分为质量最好,0分为质量最差。(3)自身满意度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妇产科护士进行调查,项目包括日常工作愉快感、实现自我价值、分散性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学习兴趣及能力成长,100分为满分,0分为最低得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比较通过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旋床教育满意度、态度满意度、操作满意度等,然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2.2护理质量比较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护理质量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操作护理质量评分、操作流程护理质量屏风等五个方面,然后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过计算比较后发现P<0.01,差异具有较高的统计学意义,值得信任,见表2。2.3护理人员自身满意度比较对参加护理治疗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自身工作开展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3)显示,观察组的相关护理人员对自我的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本次对我院中2012年7月~2014年10月参加妇产科疾病护理的`2534例妇产科患者进行中医情志护理与传统护理应用效果的调查分析后,经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在针对妇产科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观察组采用中医情志关怀护理护理模式护理之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的质量以及参加护理工作的护理工作人员对自身的满意度都有显著的上升,从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断定,采用中医情志关怀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之后,可以有效的通过皮质以及内脏的相关机理改善患者的自身机体功能,帮助患者合理的调理并改善了身体的技能,从而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增加了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保证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避免的医患纠纷的产生。同时采用中医情志关怀护理之后,有助于降低参加妇产科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在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对患者开展护理工作,进而有效的保证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护理的相关质量,同时也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对自身的护理工作开展的状况给予了较高的满意度评价。总的来说,在进行妇产科患者疾病治疗中采用中医情志关怀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具有突出个性的、创造性的、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管理应用护理方式;该方式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效果中生理及心理的满意度,还为患者提供了更为舒适的护理方案,确保了治疗工作的有效的开展,保证了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出院。所以说,中医情志关怀护理模式在妇产科疾病的护理治疗中是值得进行临床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张俊秀.中医情志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基层医学论坛,2013,15(27):3649~3650.

2李晓丰,王晓雪.中医情志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河南中医,2014,39(3):571~572.

3钱佩琼.更年期综合征病人中医情志护理临床观察.中外妇儿健康,2011,2(7):294~295.

4钟晓丽.中医情志护理在异位妊娠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6(7):172~173.

5唐文斌,中医情志护理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河南中医,2013,38(9):1597~159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改善办公环境的请示下一篇:淘宝客服回答总结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