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精选12篇)
1.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篇一
台州市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2010-08-10 15:43来源:点击数:23
3台州市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工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
[2009]30号)及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要求,台州市切实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调查实施方案》,认真组织了土地变更调查工作,2010年1月13日完成数据汇总。现对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本各地类变化情况
根据变更调查汇总数据,全市耕地减少2815.9亩,园地减少7781.1亩,林地减少1421.9亩,草地减少114.8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14002.1亩,交通运输用地增加
2327.8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减少4264.7亩,其他用地增加68.5亩。
二、耕地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2009年全市耕地减少10319.6亩,增加7503.7亩,增减相抵净减少了2815.9亩。
(一)耕地减少去向分析
1、建设占用耕地情况。本次变更调查建设占用耕地总量为9958.5亩,具体情形按四种类型分为:
(1)以前批准本年建设占用耕地4967亩(由于第二次土地调查中“批而未用”土地本年建设数据无法在地星软件中变更,“以前批准本年建设占用耕地数据”不齐全,此数据包含黄岩区和路桥区往年“批而未用”土地本年建设占用耕地2801.6亩)。其中地星软件统计“以前批准本年建设”占用耕地2165.4亩,占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21.74%,主要是一些跨实施的城市和建制镇建设、农居点建设、铁路和公路用地建设占用耕地。
(2)本批准本建设占用耕地2842.4亩,占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28.54%。主要是本依法批准的城市和建制镇建设、农居点建设和公路建设占用耕地。
(3)本批准本未建设占用耕地4320.8亩,占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43.39%。主要是今年已办理农转用或征用手续但未建设的城市和建制镇、农居点和公路用地占用耕地。
(4)本未批先建占用耕地629.9亩,占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6.33%。主要是本新增的城市和建制镇建设、农居点建设和公路建设违法占用耕地。
2、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0.1亩,主要是农民发展畜禽养殖,畜禽舍及其他生产设施占用耕地。
3、生态退耕和灾毁耕地情况。全市本无生态退耕和灾毁耕地数据。
4、其他原因耕地减少241亩,原因有二:一是全市实施康庄工程,农村道路建设占用耕地74.7亩;二是三门县海游镇河流改道占用耕地166.3亩。
(二)耕地增加来源分析
1、土地整理新增耕地4281.8亩,土地开发新增耕地2758.6亩,复垦新增耕地400.9亩。使用“占补平衡”项目经费补充耕地7348.5亩,农民自发开垦和社会其他资金补充耕地92.8亩。全市的耕地增加主要是得益于近年来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各县(市、区)积极开展溪滩地整治、海涂围垦、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等工程新增耕地。
2、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70.8亩。主要是果园调整为旱地。
三、建设用地增减变化情况分析
(一)建设占用农用地、未利用地情况
本次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建设占用农用地12656.4亩,占用未利用地2055亩。
(二)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类型、数量及分析
本全市建设用地变更为农用地面积有456.7亩,主要类型及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建设用地复垦将废弃的农村居民点和采矿用地整治为耕地,面积399.2亩;二是玉环县开展1:2000比例尺调查,农村居民点打开调查,9.6亩农居点变为农村道路;三是建设用地复垦,47.9亩农村点变为田坎。
本全市无建设用地变为未利用地数据。
(三)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数量与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2009年上级下达给台州市土地利用计划分六个部分:年初奖励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总量3067亩,其中农用地1570亩,耕地1122亩;切块下达的计划指标建设用地总量为4881亩,其中农用地4437亩,耕地2866亩;切块下达的折抵指标建设用地总量为12373亩,其中农用地11248亩,耕地8704亩;欠发达地区异地搬迁指标建设用地总量为467亩,其中农用地467亩,耕地331亩;12月8日,省追加我市用地计划建设用地总量为5090亩,其中农用地1680亩,耕地620亩;单独选址项目指标新增建设用地5723亩,其中农用地5405亩,耕地4212亩。以上六部分累计,全年用地计划是:建设用地总量为31601亩,其中农用地24807亩,耕地17855亩。
根据变更调查数据,全市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是16939.2亩,其中占用农用地12656.4亩,占用耕地9958.5亩,未超出上级下达的用地计划。分析差距原因,主要是今年我市年底报批项目,在12月31日未得到批复,这部分项目未纳入变更调查。
四、耕地总量平衡、占补平衡及用地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一)耕地总量平衡情况
2009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2815.9亩,可调整地类面积净减少541.3亩,耕地保有量净减少3357.2亩,而2008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达2956910.8亩,今年年末耕地保有量为2953553.6亩,已达到考核要求。
(二)占补平衡情况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9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9958.5亩,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7441.3亩,今年全市从市外购入折抵指标3496亩(椒江区从丽水龙泉市买进500亩、椒江区从海盐县购入500亩、路桥区从东阳市购入500亩,温岭市从庆元县购入1546亩,三门县从龙游县购买450亩,以上单位均复函表示实现占补),全市已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存在的问题。
1、需要探索变更调查日常工作机制,改变集中在某一时段变更的现状。
2、变更调查耕地占补与实际考核脱节。国土资源部2006年下发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明确规定“经依法批准的非农业建设用地,按照补充耕地方案的实施计划需在考核内完成补充耕地义务的,列入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范围”,历年变更调查数据中未批先建占用耕地也需要补充,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越来越大。
五、2009年标准时点地类数据对比分析
1、耕地基本情况及变化原因分析:
统一时点更新耕地面积为2887822.2亩,比变更调查耕地面积2749243.7亩增加138578.5亩。
耕地增加原因分析:①第二次土地调查重新测算了田坎系数,台州市除临海平原区域和玉环全县外,全部采用新测算的田坎系数,这是导致耕地增加的原因之一;②部分县(市、区)可调整土地变为耕地;③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使较多滩涂、坑塘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田坎被整理成了耕地;农民自主开发的耕地,在历年变更调查中未及时更新,使二调和统一时点更新面积汇总中耕地增加;④2009由于开发、复垦项目导致耕地的增加。
2、园地基本情况及变化原因分析:
统一时点更新园地面积为932196.9亩,比变更调查园地面积1010509.8亩净减少78312.9亩。
园地减少主要原因分析:①由于土地整理,部分园地变为耕地;②部分可调整园地调查为耕地。
3、林地基本情况及变化原因分析:
全市统一时点更新林地面积为7605760.5亩,比变更调查林地面积7489784.4增加115976.1亩。
林地增加主要原因:①自1997年以来,我市每年实行退耕还林,虽然变更时已经变更了部分,但实际还有较大面积未进行统计;②未利用土地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已转化为林地,但一直没有变更,本次调查均作为林地调查;③④将风景旅游区中的成片林地都单独调绘引起增加;⑤由于历年变更调查时未对林地的变更情况进行实地调绘,本次统一时点更新后发现许多原来园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混杂在一起自然成林而变更为有林地,造成有林地增加。
4、草地基本情况及变化原因
全市统一时点更新草地面积为121214.1亩,比变更调查草地面积1196.6亩增加
120017.5亩。草地增加的主要原因:①二调中的草地面积包含了原分类中未利用土地的荒草地;②历年火灾后,部分园地和林地变为了草地,而变更调查一直未变更;③将风
景旅游区、公园等中的成片草地地都单独调绘出来。
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变化原因分析
统一时点更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308031.05亩,变更调查面积为1148352.9亩,增加了159678.15亩。增加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①近几年台州经济发展迅速,城镇、村庄及开发区日渐壮大,这是建设用地增加的最主要原因;②台州采矿、采石等用地的增加也是该类建设用地的一大原因;③二次调查工作开展较细,增加了历年 “批而未用”土地;④农村建设用地存在“少批多占”现象,宅基地是按占地进行审批,但实际占用的土地往往超过审批范围很多。
6、交通运输用地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
交通运输用地统一时点更新面积为278907.75亩,变更调查面积为116389.6亩,增加162518.15亩。增加原因分析如下:
①新公路建设,增加了交通运输用地,如诸永高速、台金高速东延段、76省道、82省道等;②台州市近几年大力开展的农村康庄工程导致农村道路面积的增加。
六、有关政策、措施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土地变更日常工作制度。由于缺乏日常变更机制,在短时候内全面查清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变更情况,工作量大、压力重、出错多,因此变更调查结合建设用地报批和违法用地巡查开展情况,及时做好日常变更登记,做到月清季累。
2、加强业务培训,稳定技术队伍。国土所承担了外业调查的主要任务,而目前全市国土员技术普遍达不到要求,负责调查技术人员的也在不断调动,不利于调查工作的良好运转。建议在保证土地变更调查队伍的稳定性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和引进不断提高调查水平。
3、由于变更调查耕地占补平衡与实际工作考核脱节,且部分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已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予以变更,变更调查汇总数据未包含这部分补充的耕地。基于以上两点,建议工作报告中省略耕地占补平衡部分。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三日
2.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篇二
全球和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是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1]。目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热点区域,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较为复杂,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针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遥感监测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21世纪以来, 为了保证中国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 以及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土地利用发生显著变化。因此, 开展中国西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湟水谷地地处青海高原东部, 位居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生态环境脆弱, 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区域。同时, 该区域又是青海东部城市群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区域。然而, 针对近年来在环境治理与城镇化等人为因素驱动下, 该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特征的分析尚显不足。为此, 本文以位于青海高原东部湟水谷地的平安县为研究区, 研究人为因素驱动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特征, 以便为青海高原东部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规划提供参考, 也为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遥感技术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倍受关注。遥感分类方法得到不断的改善, 有最大似然法, 神经网络分类, 支持向量机法等。随着群体智能理论的快速发展, 许多学者尝试将蚁群分类规则挖掘算法引入遥感影像分类, 获得了比最大似然法、神经网络等分类算法更好的分类效果[3,4]。本文采用群智能算法, 集成粒子群与蚁群算法进行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研究, 以此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1 研究区概况
本文以青海高原东部湟水谷地的平安县为研究区, 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 地理位置介于E101°49′~102°10′, N36°15′~36°34′之间, 属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土地总面积为735.03km2。该区平均海拔在2066~4166.7m之间, 地貌以谷地、低中山地为主。研究区北部河谷地带, 坡度较小, 经济相对发达, 人口密度较大, 是以西宁市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城市群及青海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区域;而研究区中部、南部区域, 地形较为复杂, 交通欠发达, 经济相对薄弱, 以耕地、林地分布为主。
2 研究方法
2.1 遥感数据来源
(1) 采用的遥感数据主要为Landsat TM/ETM+/OLI影像, 主要来源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USGS网站, 具体的获取日期、类型、轨道编号见表1。将各期实验数据经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图像裁剪等前期遥感图像处理工作后得到研究区遥感图像。
对TM影像进行K-T变换, 以提升植被、土壤等地物信息的判别效果, 突出地物纹理特征。
(2) 采用DEM、坡度、坡向数据作为分类辅助数据。
2.2 遥感影像分类体系与分类方法
本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参考体系主要参考文献[5]的分类体系, 将影像解译为草地、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五类。
由于研究区自然条件复杂, 区域海拔高低悬殊, 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传统的遥感分类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分类精度;近年来, 群体智能算法在遥感分类中的应用为遥感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智能化途径, 它无须统计分布等先验知识, 且具有较强的自学习、鲁棒性、自适应性和存在正反馈机制等优点, 在海量遥感图像数据的信息提取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然后对多源数据进行区域的植被区分, 采用粒子群算法[6]寻找最优断点, 实现波段的自动离散化, 再利用蚁群算法挖掘分类规则实现遥感数据的自动分类。
2.3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能够定量描述当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 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研究时段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指的是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 通常其单位是年。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通过遥感图像分类, 获得研究区1995—2013年共5期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 分类总体精度达到85%以上。并通过统计分析, 获得研究区1995—2013年间各期土地利用面积、土地利用结构和各土地利用变化 (表2、表3) 。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以林地、草地、耕地为主 (表2、表3) , 各期林地、草地、耕地面积占总面积分别为97.72%、97.37%、96.79%、96.47%、95.43%, 三类生态用地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由于退耕还林和生态防护林建设, 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74.66km2和54.3km2, 年均减少4.15km2和3.02km2。而林地增加112.1km2, 占总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40.58%增加为2013年54.14%, 生态环境的建设导致耕地的减少与林地的显著增加。
与此同时, 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 从1995年的9.98km2增加至2013年的26.7km2, 西部大开发与城镇化的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也导致耕地的减少。
1995—2001年研究区各类土地利用/覆盖面积比例变化大小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 其中以林地的增幅最大, 共增加了39.11km2, 耕地、草地面积急剧减少, 分别减少了24km2和17.77km2。这主要是由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建设工作, 耕地、草地等大量转换为林地;2001—2006年草地、耕地进一步减少, 分别减少了26.18km2和19.7km2, 林地面积增加41.70km2, 呈现明显增加趋势;2006—2013年林地、耕地、草地变化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6年的变化幅度, 说明随着大规模生态退耕工程的结束, 以及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推行, 耕地减少得到控制。总体上来说, 1995—2006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于2006—2013年。
3.2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1995—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18年间共有约261km2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发生了变化, 占总面积的35.55% (表2、表3、表4) 。
1) 草地
1995—2013年, 草地面积减少了54.3km2。2001—2006年期间减幅最大, 面积减少26.18km2, 年变化率为-2.84%;在2006—2009年间变化幅度最小, 年变化率为-0.46%。区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实施, 生态林的建设导致草地的减少。
2) 耕地
1995—2013年,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其变化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6―2009年达到最大值, 年均减少3.65%, 2009―2013年减幅速率明显放缓, 为1.91%。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后退耕地还林政策的实施, 致使大量的耕地转变为林地。另外,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速, 城镇化、城市化过程中侵占了大量耕地。
3) 林地
由于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 林地面积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在2001―2006年间变化速率最快, 年变化率达2.47%, 随着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 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建设。
4) 建设用地
1995―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速率最快的是建设用地, 年均增加9.31%。从变化速率上看, 2001―2013年大于1995―2001年。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 2000年以来研究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得到快速发展。
4 结论
1995—2013年, 在生态环境治理与快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驱动下, 青海高原东部湟水谷地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显著, 并呈现显著的阶段性。
1) 1995—2013年, 在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推动下, 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面积增加并得到有效保护;快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建设用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该区域有限的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高任务逐步加重。
2) 1995—2001林地增加39.11km2, 增幅最大, 耕地和草地分别减少24km2和17.77km2, 这都得益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2001—2006年耕地面积也减少约19.7km2, 林地增加41.70km2, 表明退耕还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成效显著效;2006—2013年各类土地变化量小于1995―2006年, 随着大规模生态工程告一段落, 人为因素驱动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区域缓和。
3) 1995―2013年研究区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 说明在西部开发、区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下, 18年间建设用地迅速增加。2001―2009年期间, 由于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
参考文献
[1]史培军, 宫鹏, 李晓兵, 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35.
[2]曾永年, 靳文凭, 何丽丽, 等.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土地利用遥感分类制图[J].农业工程学报, 2012.
[3]陈玉敏.基于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分类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2 (27) :6-8.
[4]刘小平, 黎夏, 何晋强, 等.基于蚁群智能的遥感影像分类新方法[J].遥感学报, 2008, 12 (2) :253-262.
[5]马正龙.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动态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 2011.
3.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景观格局
中图分类号: F301.2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318-05
收稿日期:2013-05-31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2ZX07506-001)。
作者简介:田颖(1982—),女,河北承德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研究。E-mail:searchty@126.com。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1]。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生态效应密不可分[2-5]。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LUCC不仅带来地表景观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影响景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过程影响深刻[6]。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的原理和途径的交叉性学科。景观生态学非常重视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时空的异质性,景观格局研究是其基础性核心研究领域之一[7-8]。以景观几何特征为基础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有效地反映LUCC的空间格局[9]。因此,将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结合起来研究有助于探讨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
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带,是一个生态相对敏感、脆弱的过渡区;江苏沿海地区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的密集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地,大量滩涂的围垦和开发利用可能导致沿海滩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沿海新一轮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正变得日益突出。同时,近年来沿海开发的的逐步深入驱动着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总的生态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和农业空间增加较快[10]。目前,将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和南通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时空格局相结合的量化分析研究工作相对薄弱。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探讨了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方向、景观结构特点以及演变规律,以期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市的市区以及下属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海安、如东、通州、如皋、海门、启东等17个县(市),共20个行政单元,面积2.84万km2。研究区地理位置见图1。
该区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地势低平,土地资源和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水网密集,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征:(1)盐田和滩涂等后备资源丰富,但利用效率较低;(2)农用面积较大,但优质耕地资源流失严重;(3)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集约利用水平低;(4)沿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土地围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11]。
2研究方法
2.1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来源
在本研究中,按照数据可获得性和数据质量较高的原则,分别选用了1989、1995、2009年3个时段共12景分辨率为 30 m 的TM 7个波段的影像数据以及地形图数据来研究20年间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土地覆被信息获取方面,采用了3S集成技术。首先在Erdas环境下,采用三次多项式及最近邻域插值法对各期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纠正,其中包括对影像的几何纠正、大气校正、图像拼接、图像裁剪等。其次,运用GPS到研究区进行实地考察,并根据地表覆盖分布的空间特征和光谱特征,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再次,以ArcGIS9.3为支撑,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别得到3个时期的土地覆被图,并统计不同时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比例。
3个时间段所选用的TM影像數据的时段如下:其中1989年选用了3月的1景、5月的2景、8月的1景;1995年选用了3月的2景、4月的1景、8月的1景;2009年选用1月的1景、4月的2景、5月的1景。由于时段不同对于影像数据的色彩影响较大,尤其是对植被(如林地、耕地等)信息的获取影响较大,而遥感解译的很大一部分信息获取来自于不同地块颜色的区分。针对江苏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1、3、4月的数据对于植被的分辨主要通过地物的形状特征以及周边参照物作为解译的依据,而5、8月可以同时参照影像的颜色对不同地物进行分辨,其他地物(如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道路河流等)的分辨采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区别不大。
2.2土地利用空间转化类型与强度计算
2.2.1土地利用空间转化类型计算在ArcGIS平台下,运用地图代数的方法,提取研究区1989—1995年、1995—2009年2个时期的土地覆被转移矩阵。具体原理是,将k时期的土地覆被图中的像元值乘以一个整数减去k+1时期中的对应像元值,即可得到同一像元在2个时期之间的土地覆被变化情况。一般来说,当地类数少于10时,乘以10即可以区分所有不同地类之间的转移情况,本研究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9类,公式如下:
nlc202309041918
Cij=Mkij×10-Mk+1ij(1)
式中,Cij为k时期至k+1时期的土地覆被变化图中第i行j列新像元的值;Mkij为k时期的土地覆被图中第i行j列的像元值;Mk+1ij为k+1时期的土地覆被图第i行j列的像元值。
2.2.2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计算
2.2.2.1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主要反映某一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的各种动态变化的总体情况,该值越大,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越剧烈,反之则越弱。计算公式如下[11]:
LC=∑n1i=1ΔLUij1∑n1i=1LUi×11T×100%(2)
式中,LUi为监测起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ΔLUij为监测时段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监测时段长度,当T设定为年时,LC的值就是该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年平均变化率。
2.2.2.2土地利用度土地利用度主要反映研究区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强度,其基本思想是把研究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利用程度分为4级,通过每级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区中所占的百分比乘以其分级指数进行加权求和,最后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度。计算公式如下[12]:
LUD=∑n1i=1Li×Ai(3)
式中,LUD是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度;Li是区域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强度分级指数;Ai是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在区域内的百分比。
2.3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景觀格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13-15]。景观格局变化分析采用景观变化研究的景观格局指数方法进行分析。景观指数能够反映研究区的整体变化情况,特别是反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的变化[16-17]。根据各景观指数的生态学意义和实用性[18-20],该研究中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栅格板),实现了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参数的计算和分析[21-23]。由于定量描述景观特征的指数很多,并且大部分指数所指示的格局特征往往不全面,具有局限性且存在冗余[24],因此,根据研究区特点和研究需要,本研究选取总斑块数(NP)、香农多样性指数(SDI)、香农均匀度指数(SEI)、聚集度(AI)和蔓延度指数(CON)5个主要的景观度量指标。总斑块指各类型斑块的个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描述斑块类型的多少及各类型在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香农均匀度指数表示不同景观类型在其数目或面积方面的均匀程度。聚集度反映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蔓延度指数反映景观不同斑块类型的聚集和延展程度,高蔓延度表明景观中有连通性较好的优势类型斑块,反之则表明景观有连结性较差的斑块类型组成,景观破碎化[25-26]。
3结果与分析
3.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分别对1989、1995、2009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将区域土地根据利用类型,划分为林地、耕地、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水域、河流、滩涂、道路和未利用地9类,详见表1和图2。
3.21989—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分析
3.2.11989—199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20世纪80年代,江苏沿海地区的优势地类为耕地和水域,二者占研究区面积的90.66%,其中耕地占84.5%,是研究区内最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到了1995年,尽管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之间发生了较频繁的转移,但耕地和水域占优势的格局并未发生变化。6年间,发生增加的地类有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交通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减少的地类为林地、耕地、水域、河流和滩涂;所有地类中,增幅最大的是农村居民点,减幅最大的是水域(表2)。总体来看,1989—1995年,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利用度从2.89增至2.92,其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81(表3),但研究区内各主要地类的变化过程有所不同(图3)。
3.2.21995—200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20世纪90年代,江苏沿海地区的优势地类为耕地和水域,二者占研究区面积的88.63%,其中耕地占84.21%,是研究区内最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到了2009年,尽管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之间发生了较频繁的转移,但耕地和水域占优势的格局并未发生变化。14年间,发生增加的地类有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交通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减少的地类为林地、耕地、水域、河流和滩涂;所有地类中,增幅最大的是农村居民点,减幅最大的是水域(表4)。总体来看,1995—2009年,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利用度从2.92增至2.95,其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39(表3),但研究区内各主要地类的变化过程和速率有所不同(图4)。表21989—1995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转移矩阵km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1土地利用度(%)1989—1995年11995—2009年11989年11995年12009年1.8112.3912.8912.9212.95
3.31989—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景观分析模块分别计算出1989、1995、2009年各种生境类型的总斑块数(NP)、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聚集度(AI)、蔓延度指数(CONTAG),详见表5。
江苏沿海地区3个时期的基本景观结构指数变化见表5。从整个研究区景观水平而言,20年间总斑块数从1989年的13 841个增加到1995年的14 691个,然后迅速减少到2009年的13 067个,因而景观破碎化程度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从1989年到1995年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从1995年到2009年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同时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均表明从1989年到2009年景观破碎化程度变高。从1989年到1995年江苏沿海地区聚集度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从1995年到2009年聚集度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研究区景观类型斑块的聚集程度先降低后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先增加后降低。蔓延度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景观中不同斑块类型的团聚程度逐渐下降,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随之加剧。
nlc202309041918
景观斑块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规划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集约利用土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后期上升,表明江苏沿海地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有趋于平均的趋势,这是由于建设用地上升导致的。聚集度指数数值较高且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说明在规划土地利用方式中少数景观优势程度变强。江苏沿海地区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说明耕地面积为景观的基质,能够有效为区域内提供生态支持和服务。景观蔓延度指数在逐年下降,这说明了江苏沿海地区景观的连通性在逐年下降,生态网络作用不断降低。
4结论与讨论
应用遥感与GIS技术、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是区域LUCC过程、格局、机理研究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选择总斑块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聚集度和蔓延度指数几个景观指数,探讨了江苏沿海地区从1989年至2009年的景观格局的演变,发现从1989年至2009年,20年间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呈现加剧的状态,但在后期有缓和的趋势。近年来由于沿海开发的不断深入,势必会对江苏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造成影响,随着建设用地的增加,必然会使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但在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有意识地保护对改善景观格局起到一定的作用。耕地作为景观的基质,能够有效为区域内提供生态支持和服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耕地的保护。应从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角度出发,建立适应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同时也应对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作必要的调整。
无论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还是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讲,江苏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有恶化的趋势。因此应结合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为防治土地退化、环境恶化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同时江苏沿海地区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带,是一个生态相对敏感、脆弱的过渡区。江苏沿海地区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的密集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地,生态极为敏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滩涂的围垦和开发利用可能导致沿海滩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针对滩涂湿地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定量分析,探讨变化的驱动力,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纪元.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3.
[2]罗为检,王克林,刘明. 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50-152.
[3]邱扬,傅伯杰.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J]. 资源科学,2000,22(6):1-8.
[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6.
[5]肖笃宁.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4-7.
[6]潘竟虎,刘菊玲.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69-74.
[7]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 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J]. 生态学报,2002,22(7):1135-1142.
[8]万荣荣,杨桂山.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3):475-480.
[9]Herzog F,Lausch A,Müller E,et al. Landscape metrics for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de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27(1):91-107.
[10]李冰,吴海锁. 从决策源头保护生态敏感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环评经验[J]. 环境保护,2009(21):44-46.
[11]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等. 聚类分析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分区中的作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6):310-314.
[12]刘纪远,布和敖斯尔.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J]. 第四纪研究,2000,20(3):229.
[13]Donovan F,Lewis D H,Matthew W.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plans approach:Using and making plans for landscape protectio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1(1/2):132-145.
[14]Poudevigne I,Alard D. Landscape and agricultural patterns in rural areas:a case study in the Brionne basin,Normandy,Franc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0(4):335-349.
[15]刘军会,高吉喜,耿斌,等.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2007,20(5):148-154.
[16]吕世海,刘立成,高吉喜.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及预测[J]. 环境科学研究,2008,21(4):63-68.
[17]王丽婧,席春燕,付青,等. 基于景观格局的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J].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0):1268-1273.
[18]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26.
[19]李秀珍,布仁倉,常禹,等. 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 生态学报,2004,24(1):123-134.
[20]刘颂,李倩,郭菲菲.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进展[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2):114-119.
[21]张华兵,刘红玉,郝敬锋,等. 自然和人工管理驱动下盐城海滨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空间差异[J]. 生态学报,2012,32(1):101-110.
[22]张莹,雷国平,林佳,等. 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3):60-62.
[23]林卉,刘培,杜培军,等.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4):9-10.
[24]董建军,张庆,牛建明.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4):417-424.
[25]摆万奇,张镱锂,包维楷. 大渡河上游地区景观格局与动态[J].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1):75-80.
[26]张银辉,罗毅,刘纪远,等.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61-65.康爱彬,宗慧敏,霍鹏,等. 分段进水三级串联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高氨态氮生活污水[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323-325.
4.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一、铜陵市土地资源情况及利用现状
铜陵地域面积小,境内多丘陵,耕地后备资源非常匮乏。与大建设、大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相比,土地供给严重不足。
一是人均土地资源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全国人均土地约10.5亩、拥有耕地1.4亩。而我市人均拥有土地2.25亩,人均耕地不足0.6 亩。
二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2006年至2010年期间,铜陵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63%。同期,铜陵年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达到20%,特别是近年来新上项目占用新增建设用地比例大幅提高。
三是人均占有建设用地水平较高。城郊及农村建设用地分散,存在较多的“空心村”现象。
四是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近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较发达地区。2010年,我市开发区平均投资强度约110万元/亩,产出效益为150万元/亩。同期,合肥经开区和高新区的投资强度为200-250万元,芜湖开发区的投资强度为150-180万元。
五是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现象仍比较普遍。从区域上看,主要分布在铜胥以东,泰山大道以西等区域;其余分布在大桥经济开发区“大通工贸园”及铜陵县金桥工业园;从项目类型上看,闲置土地主要涉及纺织、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材料等产业,特别是一些一次性申请用地500亩以上的大型项目闲置土地较多;从时间上看,主要是在2007年工业用地招拍挂和控制指标制度未实施前形成的。
二、近期我市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是实行“三集中”,即工业向工业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
原则上不在工业园区外,审批单独选址新建工业项目。全面推行人口向城区集中的做法,集中建造安置住宅小区。截止2010年,全市共选址19宗土地,用地面积约110.9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近2万户。初步测算,此举可减少新增建设用地3600亩,节地效果显著。
二是挖掘内部潜力,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一方面采取多项举措鼓励企业通过整合挖潜,利用老厂房翻建多层新厂房,同时通过有关税费优惠,鼓励企业腾出老厂房或空置厂房依法转让、出租给其他小型企业作生
产用房,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规划指标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三是在工业园区内推行标准厂房建设
通过规范标准厂房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用地难的问题,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与降低初创投产成本的“双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四是处置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市政府出台了《铜陵市闲置土地清理工作方案》,对全市各类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工程进度缓慢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登记,依法认定并分类汇总提出处理意见。
五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集约用地。
三、目前我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入园企业控制不严,投资强度不高
有一些企业在取得土地后,迟迟不动工建设、或将项目分成一期、二期、三期直至遥遥无期,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国有建设用地空闲,另一方面新的项目落地难,影响招商引资。
二是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外延轻挖潜
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城市公用设施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产业结构总体上偏低,缺少高、精、尖行业和同行业龙头规模企业。
三是“城中村”和“空心村”改造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还有一部分“城中村”需要改造完善。同时,因以往村镇建设缺乏规划指导,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错位现象,村庄宅基地中“空心村”现象仍较严重。
四是土地集约监管机制不完善,执法力度仍需加大
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的全程监管还不够到位,对闲置和各种违法用地查处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实际效果。
四、促进我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对策
(一)增强节地意识,摸清可用地潜力
1、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充分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自觉把推进城市建设与节约集约用地有机结合起来。
2、开展建设用地潜力调查。对全市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和具有建设用地挖掘潜力的土地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摸清家底特别是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
3、制定和实施节约集约用地的战略规划。重点搞好节约集约用地 “五大战略”规划(农村宅基地整合规划、采矿塌陷地综合利用规划、沿江滩涂合理开发规划、城市建成区土地高效利用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二)加强建设用地供应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供应行为
1、落实净地交易制度,严肃政府交地承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采取“净地交付,定价回购用于安置”出让方式的,县、区政府出具交地承诺,市政府将把拆迁承诺完成情况纳入督查范围。
2、加强土地供后管理,加大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后的监管工作。对进展缓慢,不能按照出让合同约定实施开发的,要做好督促和指导工作;对确实无力开发的,及时收回用地,重新出让。
(三)提高土地利用强度要求,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提高土地利用强度。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探索“带详规出让土地”或“带详规竞买土地”的土地供应新模式,鼓励城市向空中和地下发展。
2、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强度。从严执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探索建立工业项目投资与用地面积的核减约束制度,投资强度达不到承诺值的,投资方必须承担违约责任。鼓励工业项目建设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缩短流程,节约使用土地;鼓励用地单位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厂房再建设。
3、适当提高工业用地供应门槛。对投资总额低于5000万元的一般产业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各开发园区应当根据自身园区投资与发展的需要,兴建多层标准化厂房,以“租赁、自购”的方式接纳小型投资。
4、建立大型企业用地的“有限预留”机制。对工业项目分期建设的,可以分期供地,有限预留,在承诺的开发期限内未完成前期开发投产的,政府为其预留的土地可以规划用于其他项目建设。
(四)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
1、继续推进征迁安置房建设。对农民选择进入高层住宅享受安置的,适当给予优惠。
5.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篇五
根据国家、省、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今年开展的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我们对姜堰经济开发区的部分企业用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开发区企业在用地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开 发区注册工业企业约320家,目前运营的企业约270家,另有大约50家企业因多种原因没有运营。今年上半年,我们调查了2008年在开发区销售纳税的 93家企业用地情况,且全部为工业用地。93家企业总用地面积2717.8576亩,总投资额为285139万元,平均投资强度为104.91万元;总建 筑面积762818.4平方米,平均容积率为0.42,平均覆盖率为38%;93家企业年销售总额为267374.8万元,亩均98.377万元;全年纳 税额为6263.05万元,亩均纳税额为2.304万元。其中18家企业年纳税额为零。93家企业中有36家企业存在土地闲置现象,闲置面积达656.8 亩,占总面积的24.17%。
二、土地利用与产出情况分析
通过上面一组数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方面的几个特点:
1.平均投资强度偏低。从调查的93家企业看平均投资强度只104.91万元/亩,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210万元/亩,省、市规定的160万元/亩以上的标 准,分别低35%和37.11%,达到或超过160万元/亩的企业只有13家,占13.98%,最高为308万元/亩;100-159万元/亩的企业32 家,占34.4%;100万元/亩以下企业有48家,占51.62%;最低的只有22.6万元/亩,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企业(86.02%)投资强度偏低,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低效利用土地的企业较多。93家企业的平均容积率只有0.42,最低只有0.06,最高的也只有1.5。其中0.4 以下的企业有25家,占26.88%;0.4到0.6企业有11家占11.83%,0.6以上的企业有57家,占61.29%。低效利用土地必然带来了土 地产出率及财税贡献率的低下。
3.土地产出率及财税贡献率低下。93家工业企业2008年实现销售额267374.8万元,平均每亩产出率只有 98.377万元:其中每亩1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15家,占16.13%,每亩10万元到50万元的企业有38家,占40.86%;每亩50万元至100 万元的企业有8家,占8.6%;每亩100万元至200万元的企业 有20家,占21.50%;每亩200万元至500万元的企业有9家,占9.68%;每亩500万元以上的只有3家,占3.23%;最低的每亩只有 0.111万元,最高三家企业分别为市化肥有限公司(750.33万元/亩)、市科研精细化工有限公司(742.24万元/亩)、市江苏景泰石油化工装备 有限公司(613万元/亩)。去年93家企业纳税额为6263.05万元,平均每亩仅有2.304万元。其中纳税额为零的企业有18家,占19.35%,每亩1万元以下的企业达32家,占34.41%,每亩1万元至5万元的企业有28家,占30.11%;每亩5万元到10万元的企业有7家,占7.53%; 每亩10万元至20万元的企业有5家,占
5.38%;每2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3家,占3.22%。由此可见,53.76%的企业每亩财税贡献率在1万 元以下;83.87%的企业每亩财税贡献率在5万元以下;91.4%的企业每亩财税贡献率在10万元以下。除无纳税额企业外,最低的每亩只有68元,最高 的每亩达33.58万元(菁茂科技有限公司老厂区),粗犷利用土地由此可见一斑。
4.闲置土地较多,93家企业中有36家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土地闲置现象,占企业数的38.71%,闲置土地面积达534.8亩,占总用地面积的24.17%。而据我们统计,开发区实际存在闲置土地现象的企业约63家,闲置面积高达1835亩。
5. 开发区预征土地较多。前几年,由于招商引资形势较好,开发区以其下属的市鑫源建设有限公司为主体向农民预征了大量土地(大部分为农用地),除少部分土地有 企业进驻外,大部分土地仍由农民耕种,而开发区每年还要向农民支付4.43万元/亩的土地补偿利息。光这部分土地就有4500多亩,每年需支付农民利息近1100万元。给开发区财政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三、成因分析
分析93家企业之所以出现上述几大特点,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
一是决策失误。这里既有投资人决策失误,也有引资人的决策失误。主要体现在盲目投资和重复投资,使得市场供大于求,造成土地闲置和土地产出率及财税贡献率不高。
二是贪大求全。一些企业不从市场和自身能力考虑,贪大求全,圈占了土地后无力投资建设或难以一步到位,导致生产、销售、流动资金出现问题,造成土地资产和其它资产的严重浪费。
三是形势影响。由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观望、转型、裁员成为普遍现象,一些企业生产销售大打折扣,生产销售下降,利税降低甚至无利可图。
四是投机心理。一些企业当初投资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真正想办企业,他们看中的是廉价的土地,注册后厂房建设起来了,想从中捞取土地差价,但苦于形势变化,土地厂房无法抛售,现在只能出租一些,再伺机寻找下家,摆脱困境,导致部分土地和厂房闲置。
五是措施不力。虽然国家、省、市都相继出台了一些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但对闲置土地企业和个人处置手段不多,措施不力,特别是国土部门和财政部门没有动真碰硬,使得一些企业土地闲置多年,不能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
六是处理不当。开发区目前闲置土地面积较大,而招商人员在招商进程中与国土部门对接较少,未能将招商项目引进到征而未用以及开发区收而未用的土地上,造成土地计划紧张而大部分土地又长期闲置的局面。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部分企业投资不足,低容积率,产出率和财税贡献率不高以及土地长期闲置等现象,政府应从源头上抓起,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促使企业朝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方向努力,使企业的土地产出率、财税贡献率最大化,充分发挥出土地资产的最大效益。
1.政府扶持。在企业经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形势下,政府应从多方面考虑对企业的扶持,包括生产、销售、税收(含退税)、财政扶持、集约节约用地激励机制、技术改造等方方面面,让企业轻装上阵,全心全意抓生产、促销售。
2.源头把关。各地在把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挑选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必要时可进行先期评估调查,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将那些良莠不齐的企业统统招进来。对一些实力弱,资信度差,科技含量不高,环保达不到国家标准或污染大的企业一概拒之门外。
3. 条件约束。在与投资人签订投资协议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客商在用地行为上从投资强度、容积率、覆盖率、行政办公占地率等方面加以规范约 束,对投入产出率、财税贡献率等也要有硬性承诺和奖惩条款,对达不到国家规范要求,不能兑现当初承诺的除按协议进行惩罚外,将不得在其它方面享受任何优惠 政策。国土部门在对企业用地进行初始登记时,对达不到国家和省市规范的企业不得发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证。
4.严肃查处。政府对企业发生闲置土地的现象一定要有明确的态度,国土部门应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绝不手软,该征收土地闲置费的一定要及时足额征收,该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坚决在法定程序内收回土地使用权。
5.全面清理。开发区要配合市国土、财政部门对闲置土地进行全面清理,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把征而未用的土地真正盘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最大效益,对从农民手中收购而未利用的4500亩土地也要清理一遍,同样要拿出处置方案,把开发区的财政负担减少到最低程度。
M"n
6.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篇六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重要因素.文章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新的展望.土地利用变化对基因多样性的`影响涉及了对物种生境的隔离、农牧业活动对物种改良和生境条件的改变方面,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对少数物种繁殖过程方面影响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影响包括对物种优势度和丰富度、种间关系、物种分布格局、物种入侵和灭绝方面的影响,目前对物种丰富性和多样性影响方面研究较多,对物种灭绝、物种入侵和种间关系影响方面的研究极少,且还限于大型动物和植物,对微生物和小型动植物研究却很少;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涉及了对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及分布方面的影响.另外,目前缺少土地利用变化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综合影响方面的研究,难以量化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效应.未来需要综合考虑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系统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趋势和机制方面的研究,定量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 者:吴建国 吕佳佳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期 刊:生态环境 ISTICPKU Journal:ECOLOG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7(3) 分类号:X176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生物多样性 影响
7.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篇七
巩义市, 位于北纬34°31′-34°52′, 东经112°49′-113°17′, 西距十三朝古都洛阳市76公里, 东距郑州市82公里, 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由于东南部山区对东南暖湿气流的抬升作用, 该市雨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选取
本文选用的遥感影像为ETM数据, 分别为2005年06月22日和2011年06月07日遥感影像。此外, 还有2005年巩义市CBERS影像、巩义市行政边界矢量图、巩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巩义市的统计年鉴数据等。
2.2 数据处理过程
2.2.1 遥感影像的数据预处理
首先分别对下载的2005年、2011年的ETM影像利用ENVI去除条带;然后利用MAPGIS进行波段组合, 其中选取第1、2、3、4、5、7波段, 采用RGB显示即第743波段显示。在组合后的影像中剪取要分析的地区, 为了保持两幅图大小一致, 我们采取坐标剪切, 然后进行几何校正。为保证几何校正的精度, 采用三次多项式, 选取了45个控制点, 最终校正结果与参照影像的重合度还是很高的, 校正精度达到要求。使用巩义市行政边界矢量图对几何校正之后的影像进行矢量区裁剪。
2.2.2 遥感影像的融合
遥感图像融合是对多遥感器的图像数据和其他信息的处理过程, 它着重于将那些在空间或时间上冗余或互补的多源数据, 按一定的规则 (或算法) 进行运算处理, 获得比单一数据更精确、更丰富的信息, 生成一幅具有新的空间、波谱、时间特征的合成图像。所以我们分别把巩义市两期ETM影像与巩义市CBERS影像进行融合。
2.2.3 遥感影像的图像增强
针对巩义市影像的特征, 我们利用MAPGIS软件对其进行了“薄云去除”、“噪声去除”、“主成份变换”等影像增强操作。通过分析对比结果, 我们最终决定将经过“薄云去除”后的影像作为分类影像。我们采用的分类方法是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法, 根据巩义市土地利用特征将其分为黄河、耕地、林地 (含园地) 、城镇村及建筑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它用地共6类, 并进行分类后处理。其中精度评价显示2005年、2011年影像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0.93、0.85, Kappa系数分别为0.90、0.84。采用分类后比较法对两期影像进行处理, 得到2005-2011年巩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3 土地利用变化及分析
3.1 土地利用变化
利用MAPGIS对巩义市两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后得到2005-2011年土地利用变化如下表1所示。变化率公式为:K= (Ub-Ua) /Ua*100%。式中Ua、Ub分别表示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
3.2 结果分析
结合表1可知, 巩义市主要的土地类型为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约占总面积的95%。其中黄河、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变化最明显, 分别变化了72.72%, 46.46%, 且都是减少的;其它用地变化较为明显, 增加了34.51%;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有所增加, 分别增加15.12%、3.11%, 但是耕地面积减少了7.75%, 由巩义市土地利用规划资料了解到耕地较少的面积主要是转换为林地, 但是由于干旱, 耕地面积有一部分也变为其它用地。
4 结语
通过RS与GIS相结合的方法, 获取和分析了巩义市地区2005至2011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林地面积、其它用地有所增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略有增加;水域面积大幅减少;耕地面积略有减少。巩义市地形地貌奇特, 山地、丘陵、滩地兼备, 境内南部、东部山区面积较大, 大部分地区坡陡土薄, 地块破碎, 水源不足,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水土流失成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了发展巩义市的经济, 需要先治理好水土问题, 要大力种植树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我们始终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本文以巩义市为例, 获取相距六年的两期遥感影像, 利用GIS软件定量分析巩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
关键词:巩义市,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
参考文献
[1]陈民, 等.3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 (02) .
[2]殷继勇.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2 (12) .
8.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篇八
一、乐清市区域概况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东经120°47-125°15,北纬27°57-28°32),东临乐清湾与台州为邻,南濒瓯江和温州相望,西北为雁荡山山脉。地形属浙南中低山区和沿海丘陵,东南部为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河网交叉,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陆地面积1 223.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70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1 240 544人,非农业人口128 993人。乐清市行政区域包括21个镇和10个乡。实现全市生产总值495.84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62亿元、306.21亿元、173.01亿元,可比增长4.0%、13.7%、10.2%;财政总收入68.7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 798元,同比增长12.5%。
温州乐清市人口多耕地少,土地資源相对短缺,人地矛盾突出,这里主要探讨乐清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区域差异,以促进市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持续高效利用,为今后各个乡镇间的各种类型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研究数据来自乐清市1996年土地详查、2009年第二次土地更新调查数据以及乐清市2001——2011年社会统计年鉴。
二、乐清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区域差异
9.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篇九
作者:马玉霞
来源:《环境与发展》2014年第03期
摘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掌握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别从土地利用及其管理方式变化的角度,综合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温室效应
中图分类号 X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0370(2014)03-0064-04 Abstract: Studying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dynamic change rules,help to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land use change.By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summarizes major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C,explaining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SOC change induced by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land management.Key words: Land use;Soil organic carbon;Greenhouse effect 土壤碳库是大气碳库的3.3倍,生物碳库的4.5倍,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1-2],也是最活跃的碳库之一。土壤碳可分为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无机碳相对稳定,而有机碳则与大气频繁地进行着二氧化碳交换,与大气进行活性交换的SOC约占陆地生态系统碳的2/3[3],所以SOC的变化将会影响大气CO2浓度,进而改变全球碳循环[4]。SOC是直接影响土壤性质和植物营养系统的土壤重要属性之一,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重要释放源,也是吸收汇 [5]。在人类活动扰动下,自然土壤原有的结构状态被破坏,改变了土壤碳库的正常代谢,从而影响大气中CO2浓度[6],增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
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反射率和糙度[7],通过改变植被和土壤碳库的方式[8],影响地表的热量平衡、大气温室气体浓度[9-10]。自然生态系统转换到农业生态系统,其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使SOC库在温带地区降低60%热带地区降低75%以上[1]。严重的SOC库缩减将使土壤质量、生物产量和水资源质量下降,也可能使预期的全球变暖现象恶化[1,11]。所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SOC的影响对认识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1总有机碳(TOC)与溶解性有机碳(DOC)、有机质(OM)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SOC的研究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方法,主要以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有机质(OM)为研究对象。有机碳与有机质是土壤中有机物质的不同表示方式,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部分,表示土壤肥沃程度的指标。TOC是通过将有机物全部高
龙源期刊网 http:// 温燃烧成CO2,通过非分散红线外吸收法(NDIR)测定其浓度。有机质是使用重铬酸钾氧化,硫酸亚铁滴定测定有机碳含量,再乘以转换系数1.724换算成有机质含量。因此有机质是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物质的总合,即包括有机物,也包括还原性的无机物。对不同的实际样品,燃烧氧化与重铬酸钾氧化其氧化效率有所不同,因此测得有机质与有机碳比值有很大差异[12]。
SOC可分为溶解性有机碳和非溶解性有机碳。国内外有关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术语很多,如有效碳、易氧化碳、可矿化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虽然溶解性有机碳只占SOC很小一部分,但参与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是土壤微生物可直接利用的有机碳源[13],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全球SOC的平衡。2土地管理方式对SOC的影响
SOC的储量是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量和分解损失量二者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如自然植被的清除、轮垦、耕地、施肥、作物残余物还田、土地撂荒、有机土壤的农业利用等[14]。土地利用变化既可以通过影响地表净初级生产量和死有机物质的滞留直接影响SOC的储量输入,也可以通过潜在改变土壤的生物、化学与物理过程而间接影响SOC的储量输出[15],因此,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SOC动态平衡的最主要人为因素。2.1农田的变化对其SOC的影响
影响农田中SOC的主要管理类型可分为:残余物管理类型、耕作管理、肥料管理、作物的选择和耕作系统的强度、灌溉管理,以及轮作等。由耕作引起的土壤有机碳的损失涉及3个过程。[16]:(1)由于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所引起的氧化和矿化过程;(2)可溶性有机碳或颗粒有机碳的淋溶和迁移过程;(3)加速的土壤侵蚀过程。传统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温度、湿度发生变化,加快氧化和矿化过程,并提高可溶性有机碳或颗粒有机碳的淋溶和迁移,加速土壤侵蚀,一般会引起SOC的损失。秸秆燃烧、湿地排水、翻耕以及类似的措施,去除作物残留物、夏闲和无覆盖播种,以及过度使用杀虫剂等均可使土壤碳库迅速下降。保护性耕作(少耕或免耕)、合理施用肥料、覆盖作物、应用深根且富含木质素的作物等[16]措施,增加了地表归还生物量,减弱了表土扰动和土壤有机质的氧化与矿化,使得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增加,团聚体中的碳含量也相应增加,从而提高了SOC[15]。实施秸秆还田与免耕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增加[17],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增加量显著高于传统翻耕.秸秆还田处理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深松>旋耕>免耕>耙耕>传统翻耕,说明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提高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18]。科学的农业措施包括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覆盖作物、合理施肥、应用深根且富含木质素的作物等,会使碳损失量的60%-70%被重新被固定,SOC会得到较大提高[19-21]。
以有机肥或以化肥形式配合施用,不但可以极大提高土壤生产力,而且有益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作用显著高于化肥[22]。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土壤无机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化肥、有机肥长期配
龙源期刊网 http:// 合施用和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在0~30cm土层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23,24]。将保护性耕作与合理配置施肥结合可显著提升SOC。因此,在我国现在措施下,减少化肥的同时增加秸秆还田比例和增施有机肥是既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又减少化肥污染的双赢措施[25]。化肥处理中不同氮肥施用量有利于耕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积累,配施秸秆还田效果更佳[26]。
灌溉被认为是最具固碳潜力的管理措施,灌溉能够改变土壤C输入、输出以及土壤C储量[27]。长期使用污染的渭水灌溉,使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加。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其增加幅度会显著降低[28]。渭河水中富含的有机污染物提升了灌溉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29]。干旱区荒漠土壤开垦为灌溉农田后,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还田、种植多年生苜蓿或苜蓿插入轮作体系是快速提升SOC水平[30]。2.2林地的变化对其SOC的影响
不同的森林管理活动,如轮伐期的长度、树种的选择、排水、采伐做法(全树或锯材原木、更新、部分采伐或疏伐)、整地活动(计划火烧、松土)以及施肥等,均会影响SOC库[31],其中采伐和火烧是造成林地SOC减少的主要的原因。森林采伐后,地表生物量大量减少,地表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加快,土壤微生物分解活动增强,加上表土扰动可能带来侵蚀,SOC 将会减少,但适度采伐的林地既能保持系统的平衡,又能调节林内环境因子,有利于系统内的元素转化利用。
不同强度火干扰对林地SOC 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低强度火干扰长时间内不会导致SOC 减少,而高强度火干扰则会使SOC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5]。重度火烧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极显著的即时下降,主导因素是表层有机碳燃烧损失和高温挥发损失,以及后期的侵蚀损失等所致[32]。高强度林火有使土壤有机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低值趋同”趋势[33]。合理的林地管理措施可以增加林地SOC,如增加林地储量、水土保持、减少风和火的干扰、林间道与沟渠灌排网络的设计、采用间伐减少森林砍伐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短期木材林与能源作物轮作、肥料施用等[15],这些措施不仅可以维持或增加现有土壤碳库,还可以预防或减缓森林砍伐、限制森林退化,从而加强林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林地转为农田或草地都会使SOC降低,因为植被净生产力降低减少了SOC输入量,覆被类型改变使地表温度升高而加快了SOC分解。实施退耕还林以后,土壤有机碳会有明显增加,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24.4%,退耕还林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34]。2.3草地的变化对其SOC的影响
影响草地SOC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开垦、放牧、火烧、肥料管理、石灰施用、灌溉等。草原开垦会使草原SOC大量释放,开垦活动减少了碳素向土壤输入,增强了有机质分解和土壤侵蚀活动,破坏了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农地转为草地一般会使SOC提高,这是由于林、草地凋落物量和质量均较高且易分解,土壤有机质稳定性增强,而且随着林、草地郁
龙源期刊网 http:// 闭度的提高,地表温度降低,土壤湿度和水分得以保持,从而降低了SOC的分解速率,促进了SOC的积累[15]。
只以打草场作为利用方式的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高,常年放牧场的总有机碳水平较低[12],过度放牧可使草原固碳能力下降,减少了其向土壤中的碳输入,因此使得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其平均水平。一般情况下,不同强度的放牧都会造成草地表层(0-30cm)SOC的下降,且表现为过牧>重牧>轻牧>中牧,而补播、围封和禁牧将使SOC增加[35]。过度放牧,由于牲畜采食减少了植物向土壤的碳素归还量,加上过度放牧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干扰,加速了土壤的呼吸作用,造成SOC的损失。重建或修复开垦牧场可大幅增加SOC,在自然保护区和高草草原地区尤为明显。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SOC含量具有明显影响,放牧导致SOC显著下降,而施肥和封育可以提高SOC[36]。3结语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不仅影响土壤有机物的输入,也可通过对土壤条件的改变来影响SOC的分解速率,从而改变其含量。如林地、草地的退化,及其向耕地的转化都将使SOC净固存率降低,反之,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将增加SOC的净固存,提高土壤中有机碳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0.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篇十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
以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民勤绿洲为例,利用1992年、1999年和2006年三期TM影像资料,分析民勤绿洲15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包括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土地利用/覆被重心迁移的`方向.结果表明:绿洲的面积先增加后又减少,但总量是增加的;绿洲的耕地面积一直呈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在1999年急剧增加,增加的草地主要由沙地转化而来,后又急剧减少到1992年的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绿洲有从下游向上游迁移的趋势,绿洲下游质量明显恶化.
作 者:马爱功 王杰 MA Ai-gong WANG Jie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9(3) 分类号:X144 关键词:民勤绿洲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时空变化
11.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熵;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各种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是农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复合地区,是城市和乡村相互作用的产物。城乡交错带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地理单元,也是目前土地利用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由于受到城市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双重影响,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呈现出鲜明的动态性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变更频繁。对这一特殊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演变规律开展研究,对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及乡村城市化进程,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利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区域概况
淮安市淮阴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的腹地,因古代县域在淮河南岸(水之南为阴)而得名。地处北纬33°22′—33°56′,东经118°56′—119°09′。东与楚州区、涟水县相依,南濒洪泽湖,西与宿迁市泗阳县相邻,北隔六塘河与宿迁市沭阳县相望,中间半环抱淮安市的清河、清浦两区。区政府所在地王营镇,为淮安市的“北大门”。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
假定一个区域的土地总面积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种,则每种利用类型的土地面积为 ,则
据此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则
显然,依照Shannon熵的公式,可以把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定义为:
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来描述土地利用结构有序度和复杂度,它可以综合反映某区域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以及转换程度。一般地,信息熵值越大,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程度就越低;信息熵越小,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程度就越高。
根据熵值最大和最小原理,当区域处于未开发状态时,其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为0,即;相反,当区域已发展成熟,各土地类型已趋于均匀稳定,且满足熵最大化条件时,即时,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为最大,。一般情况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会介于两者之间,综合反映土地利用结构的复杂程度。
2.1.2 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与优势度
基于信息熵的概念和公式,可定义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衡度:
即为实际熵值与最大熵值之间的比值,取值,其值越大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比例差别越小,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越强;反之,则表明均质性越低。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势度则可定义为:
优势度的内涵意义与均衡度相反,它反映的是区域内某种或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对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支配程度。
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研究数据主要是淮阴区1998-200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来源于淮安市国土资源局淮阴分局。
本文采用《全国土地分类》(国土资发[2002] 247号)中规定的土地用分类系统,共包括3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和52个三级类。二级分类中,农用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分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分为未利用地和其他土地。为了使研究区域各时段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且分类类型不过于简化或者复杂,本文将研究区域的土地整理为8种类型进行计算与分析。
3基于信息熵的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3.1 土地利用结构时序变化
淮阴区土地总面积为130999.07公顷。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淮阴区1998年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1998年,农用地100032.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36%;建设用地20226.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44%;未利用地10739.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0%。2008年,农用地98901.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50%;建设用地21778.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62%;未利用地10318.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8%。1998-2008年间,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整体表现为农用地及未利用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则不断增加。
3.2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分析
根据公式(1)至公式(5),可以计算出淮阴区1998-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和集中度数值。图3为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的变化趋势,图4为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和集中度值的变化趋势。
由图3、图4可以看出,近10年来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现较不稳定状态,但总体趋于增长,期间信息熵平均值为1.3054,年均增长0.07%;均衡度和集中度的变化不明显,但总体上均衡度呈上升趋势,集中度降低,土地利用结构缓慢向均衡状态发展。1998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最低,为1.2973;此后整体呈现升高的趋势,到2005年达到最大值1.3091;2005年后开始持续回落,并逐渐趋于稳定;到2008年降到1.3058。1998年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最低,说明此时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度较高。而2005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最高,说明此时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度最低,无序度升高。但2005年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说明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稳定。同时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呈上升趋势表明淮阴区土地利用的均衡程度不断增强。
根据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波动幅度大小,可以发现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经历了4个比较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9年以前,是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剧烈变动阶段。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从1998年的1.2973增长到1999年的1.3029,年增长幅度为0.43%,远远大于1998-2008年的年均增长幅度0.07%。这个阶段变动最大的是交通用地面积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而林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变动最小。这期间人口的增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工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交通运输用地的需求增加,而这也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
第二阶段为1999-2001年,是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相对稳定阶段。这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整体变化幅度较小,从1999年的1.3029减少到2001年的1.3025,年均变化仅0.01%。这个阶段发生变动的主要集中表现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以及园地和未利用地小幅度的减少,而其他各类用地都只有比较轻微的变动。
第三阶段为2001-2005年,是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增长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从2001年的1.3025增长到2003年的1.3091,年增长幅度为0.13%。这个阶段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逐步增长,但增幅逐年呈下降趋势。用地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居民点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增加,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这期间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居民点工矿用地规模逐步扩张,占用大量耕地,而未利用地增加则表明淮阴区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有所下降,有一定面积的土地退化为未利用地。
第四阶段为2005—2008年,是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缓慢下降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从2005年的1.3091减少到2008年的1.3058,年增长幅度仅为0.09%。用地结构变化主要是耕地和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有所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这期间土地整理,尤其是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了一定数量的耕地,此外未利用地开发也是用地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
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处于不断变化中,整体表现为“调整—平稳—再调整—再平稳”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土地利用从一个剧变期进入平稳期,接着由逐步增长期进入逐步减少期,说明淮阴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且表现出逐渐趋于稳定的态势。
3.3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演变的成因分析
应用SPSS软件分别对淮阴区8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重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与水利设施用地这5种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负相关;剩下3种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正相关。结合前文可以发现,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正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负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此外,耕地比重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关联程度最大,绝对值为0.959;其次是园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农用地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关联程度最小,仅为-0.129。这表明耕地、园地、水利设施用地等用地类型面积所占比重对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变化起主要作用。同时也表明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越多,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相差越小,土地利用结构熵值越大;但是如果区域土地总面积与土地利用类型数量保持不变,则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4结论与建议
淮阴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变化趋势显示,淮阴区土地利用现状正遵循着城市土地信息熵的动态演化规律,土地利用系统有序度正在由有序向无序方向发展,最后逐步好转并趋于稳定。但是淮阴区现阶段土地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使土地资源得到更佳合理的配置,必须采取措施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一方面应加强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护,控制农地非农化;引进先进技术,重视农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而调动农民保护耕地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开发利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限制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
※基金项目:2010年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淮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HAS2010008)
参考文献:
范涛等.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163-165.
[2] 张增峰,黄克龙.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2001,24(2):110~113,118.
[3]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J].地理研究,2001,20(2):146~152.
[4] 谭永忠,吴次芳.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分异规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1):112~117.
12.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篇十二
1察布查尔县区域概况
察布查尔县隶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中国仅有唯一的一个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位于伊犁河谷地伊犁河南岸平原区。境域属于大陆性北温带温和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春长、冬季寒冷、夏秋短、夏季炎热、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其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适宜栽培各种农作物。
根据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察布查尔县土地总面积为446935.6公顷。其中,地方面积364041.97公顷,兵团面积82893.60公顷。全县耕地面积为97313.50公顷,占全县面积的21.77%,地方耕地面积为81894.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8.32%;园地面积为5704.4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8%;林地面积为64284.0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38%,;草地面积为211014.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7.2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2723.9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85%;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5312.7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0858.6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43%;其他土地面积为39723.9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89%(见表1)。
2察布查尔自治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与许许多多的因素直接相关,其变化过程极为复杂,因而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需要简化和抽象化的各种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建模,对察布查尔县2008年至2014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定量研究,其研究主要从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程度变化以及空间变化等角度出发。
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的数学公式:
式中:为研究时间段内某土地类型利用的变化幅度;
Ua、Ub分别为研究初期、末期某土地类型利用的面积。
对察布查尔县2008年、2014年两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该县土地利用面积、构成、变化幅度(见表2)。
由表中可以得出:察布查尔县总体来看,在整个研究区域中,草地、耕地、林地和园地所占的面积比重是较大的,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察布查尔县土地利用变化早期主要受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发展较慢,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小,速率也比较慢,且受人为影响较小,主要受自然气候影响。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政府的扶持下,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土地利用变化逐渐由原来的自然导致转变到人为引导,通过土地开发等商业活动盘活了察布查尔县的土地利用,商服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规模逐步扩大,但也带来了污染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该加大土地利用的管理,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对察布查尔县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分析,从总体上看,耕地、草地和林地是察布查尔县各乡镇的主要用地类型,种植业、畜牧业也是察布查尔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因此,各个乡镇几乎都存在这三种地类,并且通过这几年的对比,其所占比重并未有太大变化;证明察布查尔县农牧业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商服用地虽然发展有些波动,但总量上逐渐占据一席地位,也就是说察布查尔县委今年来大力推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开始见效,察布查尔县经济发展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
3察布查尔县土地利用结构预测分析
采用灰色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同一个地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预测,把预测值进行比较,可以提高预测的可信度。对比这两种预测方法所得到的未来五年的数值,采取将两者的平均值作为本文求取的最终预测值(见表3)。
4结束语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建设用地的增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日益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鉴于此,基于察布查尔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建议察布查尔县通过节约、集约用地,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夯实第一产业基础,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察布查尔县对其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摘要:察布查尔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是其发展的主脉。为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因此,文章以察布查尔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土地利用现状的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预测未来5年察布查尔县土地利用情况,对布查尔县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开发提供预判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察布查尔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但草地面积连年减少,商服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却大幅度、高速度的增长,给县域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威胁。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GM(1,1)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察布查尔县
参考文献
[1]陆大道,郭来喜.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地理学报,1998,(2):97-105.
[2]叶岱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J].地理研究,2001,3(20):307-314.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0-29
榆阳区土地利用和生态效应变化分析06-25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06-09
土地利用影响下的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特征03-16
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08-07
关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05-02
土地利用02-06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论文题目07-01
土地利用规划档案07-26
国土局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调研报告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