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15篇)
1.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 篇一
纪念汶川大地震朗诵稿
女: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记住的时刻。
男: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大地崩裂、房屋垮塌,山摇地撼、家园摧毁。人员伤亡更是惨重。
女:地震过后余震仍然不断,目前已造成四川及周围九省市三万多同胞人遇难,二十四万余人受伤,失踪者不计其数,无数骨肉同胞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男:就在这时,人民解放军开赴灾区抗灾救援,温家宝总理在亲临一线指挥。在这里,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争分夺秒,竭尽全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女:我们最可爱的人奋战在生死大营救的第一线,全国的企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纷纷捐款捐物。
男: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到救助的行列,干部学生挽起衣袖献出赤诚的血液。
女:科学技术人员带来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搜寻生命的气息,国际组织救援队不远万里接踵而至。
男:面对灾害,我们坚强、坚韧、坚定、坚信。
女:面对灾害,我们不抛弃、不放弃。
合:我们只记得,总理说过:“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女:天灾无情,人有情。此时我们不只是祈祷上天的眷顾,我们更冀望着彼此的关怀和温暖。
男: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去拉一把,用自己的肩去扛一份,用自己的心去暖一回。
女:无情的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带走了我们最爱的亲人。但是,地震震不垮我们的心,撼不了我们的情!
男:我们是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我们是血浓于水的骨肉同胞,我们是危难时刻最贴心的一家人。
女:家,是什么,家,是一盏灯,一缕炊烟,一份牵挂,一种责任。
男:国,又是什么,国是一个更大的家,是一部序写了五千年的家谱,是一条繁衍了13亿兄弟姐妹的血脉,是一座遮风挡雨、屹立不倒的精神长城。
合:别哭,别怕,我们用真心为你们祈祷,我们用爱心给你们力量。我们,就站在你的身边。
女:5月19日,是距汶川大地震发生7天的日子,也是中国传统祭奠风俗中的“头七”日。
男:这一天,全国上下气氛庄重肃穆,悲哀在每个人心中默默流淌。所有的机关单位都降下了半旗,天安门广场前万人同悲。
女:这一天,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们自觉地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只为缅怀心中那份沉痛的哀思。
男:这一刻,高山肃穆,江河呜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沉浸在令人撕心裂肺的悲痛里。
女:这一刻,中国国家领导人胸佩白花,集体在中南海怀仁堂前默哀。
男:这一刻,车辆停运鸣笛,行人原地肃立,白发苍苍的老人和重病的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站起。
女:这一刻,正在夜色中的部分海外华人聚集地烛光点点,这一刻,无数人的泪水夺眶而出……
合:举国同悲,长歌当哭。无限哀伤与痛苦化作泪水,那流不完的眼泪是对生者切切同情的慰藉,是对逝者声声不舍的呼唤。
男:然而,除了叹息,除了眼泪,除了悲伤,我们还能做更多!
女:失去了亲人,要好好照顾自己,把悲痛化作力量,我们就是你的亲人;
男:失去了家园,我们还有勤劳的双手,我们要重建一切,我们会创造奇迹!
女:我们要坚信,地震会过去,终有一天,灾难留给我们的阴影也会散去,那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汶川会回来的。
男:三十二年前,唐山亦遭地震大劫,伤亡更巨。如今,它却已凤凰涅盘、富甲河北。
女:有党中央的关心,有全国13亿人民做后盾,我们无比坚强、无所畏惧。今日的唐山便是明日的汶川。
男:山河动容,天地同悲,然而擦干眼泪,我们再增宽容之心、凝聚之力。
女:死者长已矣,生者犹可追。哀笛悲鸣过,太阳又升起。这一刻,我们用泪水浇灌着希望。
男:2008注定是荣耀与灾难交辉的一年,灾难的是中国人的土地,荣耀的是中国人的心。
女: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
男:当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
女: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
男: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
女: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
男: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开山辟路!
合: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加油,四川!加油,中国!
2.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 篇二
从主观因素来看, 目前我国墙体材料极不适应抗震的需要, 现实向墙体材料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型抗震墙体材料亟待出现。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住宅建设发展很快, 居民基本都已住入近20年新建的房屋。这些新建住宅中, 绝大多数是低层 (1~4层) 砌体结构建筑。现有农村住宅结构, 不论是平屋顶还是坡屋顶结构, 屋架是木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小梁;无论是单层还是多层, 砌体几乎都是无筋砌体, 特别是没有配竖向钢筋。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 往往仅在墙基础上设置两根水平钢筋 (称之为地基础圈梁结构) 、楼层楼板与墙体搭接处有水平钢筋。显然这种砌体墙结构的住宅抗风荷载性能、抗震性能很差。但现实中的墙体材料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进, 汶川大地震从一定的层面暴露出我国墙体材料存在的问题。
从客观因素来看, 地震的不可预报性与震灾预报的艰难性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新型抗震墙体材料研发力度。震灾预报的艰难性至今世界上发生了无数次的大小地震, 据资料介绍, 只有海城与墨西哥两次地震的临震预报稍准, 由于中长期预报不准, 建筑物损坏与震灾还是严重的。关于地震发生的机理目前众说纷纭, 例如, 断裂带错动、地壳板块插入、整板变形断裂, 学说越多说明可靠的学说尚未形成。日本是震灾较多、研究地震机理及预报人员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 可是1995年1月17日偏偏在其预报安全区西部的阪神发生大地震, 死亡5 000多人, 经济损失1 000亿美元, 全国震惊。因此在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地震会议上有关专家指出, 目前地震是不可预报的, 因此各国应将重点放在建造抗震的建筑上。这次汶川大地震由于不可预报性而导致伤亡惨重, 因此, 应该把地震的不可预报性转化为墙体材料的抗震性, 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此, 我们必须从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吸取教训, 切实在新型抗震墙体材料上下工夫。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通过配筋或加强边缘约束来改善砌体结构。现代砌体结构已与传统的砌体有许多区别。按照砌体中的配筋率大小可将其分为无筋砌体结构、约束砌体和配筋砌体三类, 它们的界限定义为:仅有少量的拉结钢筋, 含筋量在0.07%以下时为无筋砌体;约束砌体适用于地震设防地区的砌体结构, 如在墙段边缘设置边缘构件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 同时墙段上下设置有圈梁, 此类砌体结构的特点是在砌体周边均有钢筋混凝土约束构件, 砌体配筋量在0.07%~0.17%左右;配筋砌体适用于10层以上的中高层建筑, 如配筋混凝土空心砌块, 其实就是一种砌筑成型的剪力墙结构, 其配筋率也接近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即在0.2%左右。1966年的邢台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地震等数十次破坏性大地震, 以及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等, 几乎无一例外的表明无筋砌体结构不能承受大地震的考验。因此目前国外抗震规范一般只允许建造3层及三层以下的砌体结构。尽管目前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如此之差, 然而在城镇建设中, 由于我国人口集中, 土地有限, 所以我们不可能把砌体结构限制过严, 而是要适应发展的需要, 在研究和总结震害的基础上, 改进砌体的抗震性能, 砌体结构的脆性性质可以通过配筋或加强边缘约束来改善。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 总结地震中八栋裂而不倒的砌体房屋的经验, 提出了在承重墙体中设置边缘约束构件的规定。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考验证明, 设有构造柱的砌体房屋, 在经受九度地震后未发现有垮塌的实例, 此种做法是安全的。同时, 建设部新规范也逐步完善了对多层砌体结构构造柱设置的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砌体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有效地保证了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总目标的实现。在国外, 尤其是1992年以后, 美国佛罗里达州居民虽然还难以割舍对木结构房屋的喜爱, 但大多数新建住宅已采用混凝土砌块配筋砌体结构;配筋砌块墙体已占主导地位。看来, 今后我国配筋砌块墙体是发展方向。
二是利用滑移减震技术改造砌体结构。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震灾是通过房屋的垮塌产生。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较差, 只要用滑移减震技术改造砌体结构, 此类房屋亦能在特大地震中不垮塌。此种建筑在辽宁省经过试点推广, 受到各方面的普遍欢迎。滑移减震建筑技术是在唐山大震后出现的。海城地震后, 天津市有些工程搞了抗震加固。在唐山大地震时, 这些加固过的工程表现了明显的耐震性能, 因此唐山地震后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现有建筑抗震加固与新建建筑抗震设防工作。我国的抗震设防是按地区设防烈度划分等级的, 例如按六度设计的房屋的设防目标是:遭遇烈度 (5.5度) 时建筑不损坏;遭遇基本烈度 (7度) 时建筑有些损坏, 但可修复使用;遭遇罕遇地震 (8度强) 时, 破坏严重, 但不垮塌。海城地震时海城是9度, 唐山地震时唐山中心区是10度。7度设计的房屋如果遇到海城、唐山那样的9度、10度大震就要破坏垮塌了。全国把大多数地区均划为七度、六度区, 由于经济的原因及技术的困难, 尚无法按10度的条件设计这些地区的房屋结构, 因此无法避免唐山地震的悲剧重演。为了避免唐山大地震的悲剧重演, 为了寻求抵御10度大地震的建筑技术, 在1985年开展了滑移减震技术的研究。从1985年至1990年为项目研究, 以机理为主;第二阶段1995年至1997年结合试点建筑, 进行设计、构造及施工等配套技术研究。该项目研究成果主要为 (1) 石墨是较理想的助滑剂材料:它耐久、构造简单、适宜的上部结构抗震构造与适宜的最大错动位移值; (2) 最大错动位移是54 mm;残存错动位移小于20 mm; (3) 高宽比控制为2, 能保证只滑不摇摆; (4) 能起到保险丝作用, 滑移减震房7度时起滑, 10度时上部建筑只滑不破坏垮塌。该试验建筑可达到相当于6~7度地震不坏, 7度强地震时, 滑动层刚开始动作, 9~10度地震时下垮塌。这是一项防止房屋垮塌、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的创新途径。用石墨作分隔层材料, 建成六层住宅在国内、国际上属首创。今后, 我国要吸取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教训, 利用滑移减震技术改造砌体结构, 形成新型抗震的墙体材料。
三是新农村住宅建设, 不应仅仅考虑改善居住条件与环境, 也应提高农村住宅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珍惜农民的生命与财产。这次汶川大地震中, 城市房屋的抗震性明显优于农村, 农民与城镇居民的生命是等价的, 农村住宅应享受与城镇房屋同样的安全系数。因此, 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 不能光追求美观气派, 更要兼顾抗震实用坚固, 在墙体材料的使用上, 尽量少用未配筋的素砌体, 砌块配筋砌体值得提倡。无论从抗风荷载, 还是抗震的角度, 无筋砌体都不是一个好的方案。虽然农村住宅多为低层建筑结构, 但现已具备提高农村住宅用钢的经济条件。随着新型墙体材料“入村进户”, 从技术层面上具备了在农村住宅中推广砌块配筋砌体的条件。要向农民宣传配筋砌体的好处, 传授配筋砌体的施工方法与注意事项。
四是建议引入“避难房”的设计理念, 高度重视“避难房”的建设, 进行规避安全知识教育。考虑到各地农村的建筑风俗文化的不同, 建议引入“避难房”的理念, 即无论新农村住宅建设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与墙体材料, 在住宅的底层设计一个砌块配筋砌体的“避难房” (可以是卫生间) 。同时对住户进行地震等自然灾害来袭时, 规避到“避难房”的教育。我讲一个1992年飓风“安德鲁”袭击美国佛罗里达州 (造成43人死亡, 经济损失达31亿美元) 时所发生的真实故事:飓风袭来时, 一所学校的老师带着几十名学生躲进校区最窄小的房屋卫生间内避难 (美国预防龙卷风袭击的日常安全教育知识) 。飓风过后, 学校建筑基本夷为平地, 这几十名师生却无一伤亡, 因为用配筋混凝土砌块墙体建造的卫生间完好无损, 保护了他们。美国人总结、分析了飓风“安德鲁”过后几个未垮塌房屋的孤立事件, 又参考以前其他州遭遇龙卷风袭击房屋的受损案例, 提出一个全新的观念:混凝土砌块配筋砌体墙的抗风荷载能力, 远优于木结构房屋、烧结砖无筋砌体。这次汶川大地震表现出的一个薄弱环节, 就是我们没有避难房, 只能被动地躲, 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 提出“避难房”的概念, 在房屋建筑中建设“避难房”迫在眉睫!即在强风荷载地区的住宅或公共建筑中, 无论其建筑结构形式和所用的墙体材料是什么, 都应有一间配筋砌体 (或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体。但实际上都采用砌块配筋砌体) 房间———避难房, 开间大小、与周边墙体的连接方式, 都有特殊的结构要求;因此, 在以后的重建和房屋开发建设中, 要高度重视“避难房”的建设问题。
3.从汶川大地震谈起…… 篇三
情景:乔和林芝刚刚募捐了善款,帮助四川灾区人民灾后重建。
Joe: Well, now at least we've done something to try and help. I just wish there was more that we could do.
乔:好了,现在我们至少尽力做了些事情去帮助他们。我希望我们能做的更多。
LinZhi: Yeah. I'm full of admiration for anyone who actually volunteered to go down there and help. That takes a whole lot of guts.
林芝:是啊。我真的很羡慕那些真正到灾区救助的志愿者。那可真需要很大的勇气啊。
Joe: Agreed. I don't think I'd be able to do it myself, so I respect them plenty.
乔:同意!我觉得我没有能力亲力亲为,所以我很尊重他们。
LinZhi: Man, it's like Mother Nature herself is really angry with us. You've had the cyclones in Burma, the floods in Iowa, the tornadoes through Louisiana, and the earthquake… what's she punishing us for?
林芝:老兄,好像是大自然对我们很生气啊。缅甸遭遇了强暴风,爱荷华州的洪灾,路易斯安那州的龙卷风,当然还有地震……她为什么要惩罚我们呢?
Joe: Are you kidding me? Look at the crap we're doing to the Earth. The hole in the ozone layer? Our fault. Global warming? Blame us. We're screwing this planet up step by step, and maybe this is Gaia's way of telling us to stop being so cruel to it.
乔:开玩笑,难道你不知道?看看我们都对地球做了些什么吧。臭氧层空洞?我们的错。全球变暖?我们也难逃其咎。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把地球搞得越来越糟,或许这是大地女神以自己的方式在告诉我们不要再这样粗鲁地对待地球。
LinZhi: Gaia?
林芝:大地女神?
Joe: Yeah, Gaia. Back in the '60s, this professor called James Lovelock put forward a theory that because the Earth is a bunch of self-regulating systems – for example, we breathe oxygen, recycle it as carbon dioxide, trees take in the carbon dioxide and recycle it as oxygen – it may as well be considered a single organism. This theory took on amongst a lot of scientists and writers at the time, and they decided to call this earth-organism "Gaia", after the ancient Greek goddess of the Earth. Basically, what the Gaia hypothesis boils down to is that the more harm we do to the planet, the more we put ourselves at risk.
乔:是啊,盖亚大地女神。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一名叫詹姆斯•洛夫洛克的教授提出了一个理论——由于地球自身的调节系统,地球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有机体系。比如我们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当时这一理论在众多科学家和作家中很是盛行,他们决定将之命名为“盖亚”,与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亚同名。基本上将盖亚学说概括起来就是我们对地球的伤害越深,我们冒的风险也就越大。
LinZhi: So you're saying these natural disasters are caused by humans?
林芝:那么你的意思是这些自然灾害是由人类自身引起的?
Joe: No, of course not. Natural disasters happen. But if you look at a lo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 rising sea levels, air pollution et cetera, they're the result of human negligence. If you over-log an area, there are no roots left to hold the soil together, which leads to erosion. Dumping waste leads to reduced fish stocks and poor quality water. It is common sense, and we know it's killing our planet, but we just keep on doing it.
乔:当然不是。自然灾害总会发生。但是你看看如此多的环境问题,比如海平面上升、空气污染等等问题,这都是人类的过失。如果在某个区域过度砍伐,土壤没有了根系的维持将会导致水土流失。向水中倾倒废物会导致鱼类种群减少和水体质量下降。这些都是常识,我们也知道这样对地球而言无异于“谋杀”,但是我们还在继续自己的行为。
LinZhi: So we're busy killing off the planet, but we're also content to kill off ourselves too. Look at all the war and death that humans inflict on each other.
林芝: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的进行着对地球的“谋杀”行动,但是,我们也在毁灭人类自己。看看人类强加于彼此的战争和死亡吧。
Joe: Sad, isn't it? We're a completely self-destructive race,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There's only one other organism like us – it uses up resources and gives nothing back to the host. You know what that is?
乔:真是悲哀啊!我们真是个自我毁灭的物种,不管我们是否喜欢这样。只有一个种群会像我们这样——用尽了资源却不知回报。你知道是什么吗?
LinZhi: (Thinks for a while) No idea.
林芝:(想了片刻)不知道啊。
Joe: A virus.
乔:是病毒。
LinZhi: So you're saying that basically, that's all we are? Damn, Joe, that's really deep. I never knew you had it in you to be so philosophical.
林芝:在你看来我们基本都是这样吗?算了吧,乔,这个太深奥了。我从没发现你还这么有哲学家气质。
Joe: Actually, I got that from The Matrix.
乔:其实我是从《黑客帝国》上知道的。
LinZhi: (groans) Joe, you suck.
林芝:(发了下牢骚)乔,你真讨厌。
Notes
1. take a whole lot of guts
该短语就等于take a lot of courage,拿出很大的勇气。
例句:
It takes a whole lot of guts to quit a high paying job.
辞去一份高薪的工作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
2. take on
在文中意为“被接纳、流行”。
例句:
No one expects this freaky hairstyle will take on in the future.
没人认为这种奇怪的发型会在将来流行于世。
3. inflict… on…
将某事强加于某人身上。
例句:
She would never put up with what she inflicts on others.
她强加给别人的事情自己却无法忍受。
4. use up…
指“用光、用完”。和run out of…意义相同。
例句:
She always buys useless things and her salary is usually used up before she gets paid again.
4.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 篇四
2008年5月12日下午北京时间14:28分,这一刻,自然大灾害地震震倒了昔日欢乐的学校和充满和谐的家庭,使许多可爱的小天使没有了家,没有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志愿者和解放军叔叔们不惜一切,只要有一线的希望,他们都不放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群众们虽然不能去救人,但他们用捐钱捐物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心。
在地震中,曾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解放军的救护下,救出了一位妈妈和她几个月大的孩子。地震前,她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孩子没事,可是她为了孩子安全,自己被石头砸死了。解放军在救护的过程中,发现了旁边有一部手机,上面写着:“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这是让我最受感动的故事。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悲痛的一刻吧!让我们一起为汶川地震死去的人默哀吧!失去亲人的人,请不要伤心,你开心就是给你死去的亲人最大的安慰。
5.汶川大地震周年特别报道:这一年 篇五
------------------
2009年05月12日
07:09:02
杭州网
双胞胎女孩琦琦和佳佳近一年前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5月10日,用她们的骨灰塑造成的“生命之花”在中国陶都广东石湾的民窑出窑绽放,制作人舒勇表示:“生命之花”是献给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们的礼物。
琦琦和佳佳昔日美丽的容颜。他们的父母捐出女儿的骨灰做永久纪念物。(资料图)
“谢”字大娘、“敬礼娃娃”、“让路女孩”、“可乐男孩”、“范跑跑”„„这些随汶川地震而出现的特殊称谓的人物近日又受到了媒体的关注。他们现在在哪里?他们过得还好吗?
喜住新房 “谢”字大娘享亲情
“5·12”汶川地震后,许多灾区群众手捧感恩的文字,在路边向好心的救援者致谢。在遵道镇高安村,12个老人和小孩坐在路边,一人手中捧着一个字,组成了“一路平安谢谢一路平安谢谢”的横幅,记者停下车,拍摄了这个感人的场景,并选取了其中一位捧着“谢”字的老大娘,拍摄了她的特写照片。手捧“谢”字老大娘的照片被新华社播发后,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类媒体在一年时间里,反复使用;各种感恩晚会、影展上,也经常可以见到这张照片。
照片中的老大娘刘惠珍当时80岁,两个儿子一个在绵竹,另外一个在土门镇生活,平常在外面打工,都不在她的身边。在地震中,她的房子被震坍,幸好人未受伤。
今年2月8日,记者再次来到遵道镇,找到了刘慧珍老人。震后,老人用国家发给的2000元临时住房补贴,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棚屋,一个人生活着。她的两个儿子,震后都回家了,正在修建新房,一时照顾不到老人。在老人的棚屋里,老人从破烂的柜子中取出一个烫着金色寿字的礼封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当地政府为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了寿金,她要把这个烫金的礼封,作为传家宝,留给儿女。
5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绵竹,找到了刘慧珍老人。老人今年3月3日就已经搬到了土门镇团结村,和两个儿子住在一起。老人对记者说,儿子媳妇对她都好得很,两个儿子都在新房为她留了一个房间,都给她买了新床。在大儿子家里,老人拉着记者去她的房间参观,对记者说,国家补贴她的2万元建房款,她给了两个儿子各1万元,自己就不修房子了,今后在两个儿子家里轮换着住,一家住一个月。
记者看到,老人大儿子李永福的房子已基本修好,只是室内还没有抹上白灰。在客厅里,摆着一套沙发,一套花2000多元买来的电视机和音响。老人的小儿子李永华的新房距哥哥的房子只有100多米远,贴着瓷砖的正房已经修完,十分漂亮。李永华和老人带着记者来到他家参观,记者看到,老人的房间刚刚抹完了灰,宽敞明亮,新床的床架放在屋子的正中央。
看着刘慧珍老人幸福的笑容,记者由衷为老人震后温馨的晚年生活而高兴。
走出阴影 “敬礼娃娃”更感恩
今年5月3日傍晚,记者在绵阳市高新区某小区,又见到了“敬礼娃娃”小郎铮和他的妈妈吴晓红。记者发现小郎铮比去年胖了不少,只有左胳膊上的一大片疤痕,还在告诉人们大地震曾经给这个孩子的身体带来过伤害。
吴晓红说,如今小郎铮已经慢慢地走出了地震的阴影,他目前已经恢复了一个孩子应有的天真和可爱,脸上已难见灾难带来的恐惧和不安。前不久,去重庆某部队感谢救他的战士们,当看到部队播放去年救援的碟片时,郎铮对妈妈说:“不怕,我不怕!”
吴晓红说,去年11月伤情痊愈后,绵阳的一所部队幼儿园免费接收郎铮上了中班,并很快融入了新幼儿园的生活。曾经有人送郎铮一套小迷彩服,因为对军队有感情,他特别喜欢,天天都穿着。在爸爸妈妈眼里,小郎铮过去很淘气很调皮,而现在懂事了很多,懂得了感恩。
叫声“妈妈” “让路女孩”找到家
“祝你生日快乐„„” 4月25日,是汶川大地震孤儿宋馨懿4岁的生日,也是她失去父母后的第一个生日。记者特地从北京赶往她成都的新家,和志愿者们一起陪她过生日。
小馨懿的新家很宽敞,3室1厅,里面摆满了新家具。这是助养人——全国人大代表赵步长几天前为她购置的。伴随着生日歌,赵步长的儿媳张玉洁把系着红绳的新房钥匙挂在了宝宝脖子上,亲了亲她的小脸蛋。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叫了一声“妈妈”——这是在地震中失去父母以后,孩子叫的第一声妈妈。看到这一幕,在场所有人的眼里都噙满泪水„„
去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川老县城外察看灾情时,忽然听到身后有人急促地呼喊:“让开、让开”,几名战士抬着当时仅3岁的宋馨懿从县城方向飞奔过来,总理和随行人员赶紧让到一边。媒体报道后,宋馨懿被人们称作“总理让路女孩”。她在地震中失去了右腿。去年10月的一天,记者、志愿者和小馨懿的叔叔奶奶一起陪她在天安门玩了一个下午。小馨懿是个早早就懂事的孩子,她不愿让大人抱着,就一条腿蹦着走,头上的两条小辫也随之有节奏地跳跃起伏。
到了新校 “可乐男孩”改称呼
“可乐男孩”薛枭这些天有点小小的烦恼。灾后一周年期间,电视、电台、报纸、网络„„各类媒体都在做相关专题,薛枭从上个月开始,几乎每天都要接受各类媒体的采访邀请,“从地震至今采访过我的记者大概要超过1000人„„现在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功课停了大半年,要努力跟上,根本不可能抽出那么多时间接受采访。”薛枭和父亲已经商量好,在“5·12”之前,他会尽力配合采访;而过了这个时间,他将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暂时向媒体说声抱歉了。
在北京参与媒体节目的薛枭11日才回到家中。记者问:“同学们都称呼你什么样的外号? ”“以前在东汽中学,他们都叫我‘枭哥’,现在到了新学校,人人都叫我‘可乐’。”薛枭说。
“牛排长回来了!” 没宴席有婚礼
“牛排长回来了!”江油市大康镇旧县村的乡亲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
抗震救灾中,驻滇某炮兵旅排长牛玉新在旧县村排查险情时突发余震,为了拯救残疾村民先宇顺和他9岁的侄子先康,牛玉新被弹起的一根断棍击穿下颌。至今,他的下颌里还安有钛合金材料。
听说牛排长要和新婚妻子张雅斐到村里来,乡亲们悄悄准备了一个没有宴席却格外隆重的婚礼。
刚进村口,一对新人就被乡亲们拥到了用山花和松枝扎成的礼台上。“一拜天地,拜旧县村地震重建后的这片新天地,拜一拜这块曾经浸透了牛玉新和他2000多名战友血汗的山山水水!二拜高堂,拜旧县村1800位父老乡亲,拜一拜你受伤后一直关心照顾你,将你视为亲生儿子,为你请功的旧县村‘父母们’!夫妻对拜,愿好人一生幸福,祝佳人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欢呼声中,子弟兵和群众的心融在一起。
4月26日,喜庆的爆竹响彻羌寨。北川20对重组家庭的集体婚礼在这里举行。面对媒体的镜头,34岁的羌族汉子魏光武和31岁的妻子张雪梅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魏光武是北川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名职工,张雪梅是北川茅坝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地震时,张雪梅的丈夫和六岁半的孩子不幸遇难。
魏光武说;“应该说在年前,我就觉得我们应该走到这一步了,但是她觉得我们北川老百姓当中有个风俗习惯,就是说人走了以后,最好等满一周年再考虑这个问题。我挺尊重她的意见。”
十五勇士跳伞 一人遇上姻缘
历史将这一刻永远定格:2008年5月14日11时47分,解放军某部15名空降兵中的7人率先从地震灾区4999米的高空奋不顾身跳下,他们脚下是重灾区之一的茂县,当时通信中断、道路阻绝,成为孤域困城。
在汶川大地震周年前夕,记者特地从成都赶赴空降兵驻地,探访十五勇士现状。
记者采访期间在聊天时得到了一个消息:25岁的李亚军要结婚了。这段姻缘颇有些传奇色彩:2008年汶川地震时,李亚军的未婚妻还在上海师范学院读大四,她作为志愿者在灾区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从媒体上得知15勇士的故事后,她只身前往李亚军的安徽老家,看望李亚军的父母,并获取了李亚军的联系方式。2008年8月,两个年轻人见面了,感情发展迅速,今年春节见了双方父母,并计划于汶川地震一周年时完婚,但由于李亚军任务在身,婚礼不得不推后到今年7月。
如今,十五勇士之一的王君伟转业到四川乐山,郭龙帅退伍返回老家山东菏泽,赵海东退伍返回老家陕西定边。十五勇士中12位勇士依然在空降兵服役,他们仍挂念着灾区。
两个肢残女孩 结成“健全”对子
在北川中学长虹临时校区蓝白相间的板房校园内,不难发现一对肢残的花季女孩,她们如影随形,形同整体。当一名女孩不能使用双手,另一名双手健全的女孩一定会来帮忙,而当双手健全的女孩无法独立行走时,另一名女孩便会帮扶。我的手就是你的手,你的脚助我同行。
杨珊,北川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5·12大地震时,她被埋在了废墟下面,之后右腿被高位截肢。苟景秀,杨珊的同班同学,她的左手在地震中受了重伤,无法完成最简单的抓握动作。地震让两位身心受到创伤的女孩,彼此走得更近了。
5月4日,记者来到了北川中学,这所因惨烈而让人记住她名字的学校,此时已不在北川。在绵阳长虹培训中心的临时校区,记者见到了杨珊、苟景秀。
此时正值午休,能够容纳50多名学生的教室只有杨珊和苟景秀两人在说笑。杨珊因为装有假肢,中午通常不离开教室,为了照顾她,苟景秀也留在了教室里。坐在课桌前,两人看上去均与常人无异,若不是放置在墙边的拐棍,和苟景秀无意中抬起的左手提醒,你很难发现她们在地震中受了重伤。
苟景秀说,地震前我和她同一个班,一个寝室,是上下铺的好友。地震时,我和她同时被埋在废墟下,虽然都受了伤,但都坚持活着出来了。地震后,我们都留了级,而且分在了同一个班。而杨珊说,“其实,在生活中,主要都是她帮助我”,回寝室,去教室,上厕所都靠苟景秀帮扶,洗脸、刷牙也是她去打水,我能做的,不过是帮她叠叠被子,剪剪指甲之类。
对于彼此的帮助,苟景秀说:“我们之间没有感激,也无须感激。”
“范跑跑”的眼镜 也进了博物馆
汶川地震博物馆经过近一年紧张施工,目前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正式建成。记者从其“母馆”建川博物馆获悉,原定于5月12日14时28分的开馆时间已提前到11日。
该博物馆共征集地震实物5万多件。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武警部队第一艘冲到灾区映秀镇的冲锋舟,馆内还有空降部队使用的降落伞,抗震救灾部队、医疗队所用过的救灾工具、荣誉锦旗等大批捐赠物品。而为抢救受灾群众而失事的邱光华直升机组坠毁的飞机残骸,也静静地躺在展厅一隅。在数万件实物中,温家宝总理指挥救灾时用过的扩音话筒以及他在直升机上使用过的军用地图等格外引人注目。
另外,颇有争议的都江堰光亚中学老师“范跑跑”的眼镜也在其中。
6.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 篇六
那一刻,山崩地裂,地动地摇。水变浊了,山变矮了,天变昏了,地震,好可怕的东西!在那短短的瞬间,我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校园,失去了家,灾难啊,你多么残忍!
在灾难面前,我感到多么脆弱。可是没有多久,我就不再孤单,也不再害怕,因为有整个中国给我们做后盾,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人在为我们祈祷。我亲眼看到,从各地来了数不清的好心人,他们丢下自己的工作和亲人,来到灾区为大家服务。风烛残年的老人卖掉财产,给灾区捐钱;这了抢时间救人,空降兵隔着浓雾从几千米的高空往下跳„„你们太善良了,善良得让我想哭。尤其是那个可爱的阿姨,我这一生也记得你。
你一来我就注意到你了,你扎着一条小辫子,在残垣断壁间手脚不停地忙碌着。你看到我一个人孤单地站着,就温柔地冲我笑。你那么瘦弱,可每天干那么多活儿,总也不肯停下。毒辣的太阳把你晒得那样黑,你也全然不顾。那天,一辆运赈灾物资的车开了过来,刚清理完垃圾的你马上去搬东西。那么沉的大箱子,你搬了一箱又一箱,好像不知累似的。我明明看见你双手发软,喘着粗气,就劝你歇一歇,可你还说:“阿姨力气大,没问题。”我看见你的手已经磨出血,你却说那是粘的红油漆。听了这话,你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吗?连旁边的叔叔们都说你真犟。直到傍晚,总算是搬完了。我把你拉到我们住的帐篷,让你晚上就住在这里,可你说:“不行,这是灾民住的,我不能住!”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挽留你。你艰难地挪动着步子,走到一个用几张油布撑起的“帐篷”前。你也许不知道我就在后面偷偷地注视着你吧!你脱下鞋子,啊!那是怎样的脚啊!脚底流着血,一定是水疱都磨破了。我多想替你分担一些疼。夕阳照在你的脸上,红红的,阿姨,你真美啊。我想写一篇文章赞美你,可我此时的千言万语只化成了两个字:谢谢!
7.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 篇七
关键词:汶川地震,结构抗震,震害分析
1 震后建筑物的破坏现象
从震后拍摄的现场照片可以看出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各不不相同, 按照建筑物的功能及建造时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1 住宅的破坏
图1为一栋民宅, 采用砖混加坡屋顶木屋架的结构形式, 地震中木屋架散落破坏。图2是一栋底框砖混结构住宅, 采用预制楼板, 其中一半已完全垮塌。
1.2 公共建筑办公楼的破坏
图3为都江堰市12层框架结构国堰宾馆, 仅填充墙破坏, 框架没事。图4是都江堰建设局7层框架结构, 同样仅有填充墙破坏, 框架结构在地震中保存完好。
1.3 公共建筑学校的破坏
汶川地震中由于学校的垮塌造成中小学生死伤惨重, 是大家痛心疾首的。图5为都江堰市新建小学预制楼板结构的教学楼, 其中一部分已经从底到顶倒塌, 从中还可以看到挂在黑板处的一块块不完整的预制板。图6是绵竹中学一栋新建框架结构教学楼, 从中可以看出, 除了局部少量外墙瓷砖脱落几乎完好地经受大震的考验。
1.4 工业建筑厂房、体育场馆的破坏
图7为一单层有吊车厂房, 仅山墙倒塌。钢屋盖及有吊车跨排架保存完好。图8为江油体育馆[1], 在大震中主体结构保存完好。
2 建筑物破坏的原因推断
从上述建筑物的破坏情况, 不难发现, 修建时间越早, 破坏越严重;自建房屋比经过设计建造的房屋破坏严重;大开间的砖混结构比框架结构破坏严重[2];预制楼板结构的砖混破坏最突出[3]。造成这些破坏的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 我们更应重视许多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严重生命和财产损失。
2.1 客观因素
主要包括地震震中区域烈度高, 波及范围很广, 持续时间长以及地震区山地较多, 产生的次生灾害和地质灾害严重等等。
2.1.1 浅源大地震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受的最大一次地震, 震级达到里氏8.0级。在如此高震级的浅源地震作用下, 处在震中附近的场地将遭受超过10度的地震烈度影响。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 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 震源深度为10~20km。而这一地区的建筑物大多数未进行抗震设计或者抗震设防烈度根本未达到这一级别, 所以出现严重破坏是不可避免。
2.1.2 强震持续时间长
据专家统计测得的汶川地震断层错动时间是二十二点二秒, 比唐山地震十二点九秒要长近一倍。错动时间越长, 人们感受到强震的时间越长, 也就是说汶川地震建筑物的摆幅持续时间比唐山地震要强。
2.1.3 地震区域为山地
相比于唐山地震发生在平原地区, 汶川地震区主要为山区, 从而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要严重得多。像崩塌、滚石加上滑坡等, 另外由滑坡及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同样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或破坏。滑坡或泥石流造成主要交通中断, 给救援带来很大障碍。
2.2 非客观人为因素
建筑物修建的年代长短不齐, 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设计及施工技术水平不高, 部分相关职权部门的监管不力等诸多因素是这次地震后所发现的主要非客观问题 (如图5) 。
2.2.1 建筑年代有早有晚
在这次地震中有少数建筑物还是在新中国之前建造的, 那是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决定了这些建筑物的质量无法经受大震的考验, 而且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 没有进行维修的建筑本就接近危房。早期建筑多为砖混或木结构, 且那是先进的抗震设计未能引入中国。所以早期的建筑物倒塌严重。
2.2.2 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因素
在地震区, 很大一部分是边远山区, 这里的建筑及施工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从而造成许多民宅未经技术人员设计和施工, 甚至未经相应政府部门审核自行建造。在大震来临时, 这一类无法避免地出现垮塌。而经过严格设计但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的建筑物在大震之后明显暴露出来, 有的局部破坏, 严重的甚至整体坍塌。
2.2.3 部分职能部门的监管因素
像近十来年的建筑, 特别是城镇建筑都是可以依据相应的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的, 而且能经受住一定强度的地震。如图6所示教学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在现场看到的有些破坏情况是存在不少人为因素的 (图5) , 比如预制楼板与墙体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 砖混结构中构造柱和圈梁的设置严重不够 (有的甚至没有) , 框架中靠楼层位置柱箍筋根本没有加密措施等等。而这些问题, 只要我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检查当时在建项目, 未达到技术要求时不给竣工验收来避免在大震中的巨大损失。而事实不少建筑物未得到严格的监管, 从而造成人为的破坏。
3 震害的教训与启示
通过上述对汶川地震的分析, 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抱着对人民生命及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以后的工作中, 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应严格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及规范。总结几个方面如下:
⑴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应精通相应法规、规程及规范, 严格按照法规及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达到建筑物能够满足相应地震烈度性能要求。
⑵在地震多发区域严格限制不合理的结构方案及建筑材料的使用, 比如预制板应禁止在地震区用于建筑。
⑶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 保证在建筑物按照相应技术进行设计及施工, 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⑷高校及科研设计单位加强相关课题的研究, 对规范规程进一步改进。
⑸加强抗震知识的教育及普及, 使得人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采取最快最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救和救援。
参考文献
[1]叶列平等.建筑结构的抗倒塌能力——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教训.建筑结构学报, 2008.29 (4) 42-50
[2]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GB50003-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8.汶川大地震对车市影响几何 篇八
那么,5.12大地震究竟对国内车市影响几何?
四川周边地区汽车业遭重创
四川一汽丰田距离震中汶川映秀直线距离不到60公里,是距离震中最近的汽车生产企业。受地震影响,该企业已停产数日。5月19日虽短暂复工,但受余震影响再次停产。绵阳也是此次受灾较重地区,华晨汽车绵阳生产基地也受损严重,至今未能恢复生产。长安福特马自达及重庆力帆、长安铃木尽管也受到地震影响。但工厂厂房和生产设备未遭破坏,估计生产不会受太多影响。
除此之外,位于成都周边的汽车销售目前几乎处于全面瘫痪状态,包括东风标致、广州本田、上海大众以及上海通用的经销商在成都以及周边灾区的4s店大多数处于无限期停业状态,位于重灾区的德阳、彭州、温江等地区的4s店及展厅、车辆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总体损失数千万元。地震发生之后,为了救助从灾区转来的伤员,成都车管所已经停止新车上牌工作,转由其他经销商代为上牌。预计川渝周边地区的汽车销售恢复差不多要等到震后一个月左右,而地震造成的首要冲击将是汽车行业成本可能继续攀升。
四川作为全国私家车第三大消费市场,成都对于众多汽车企业来说,不仅仅是销量的巨大支撑,还对西南市场有辐射作用和风向标意义。此次地震灾害,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地的购买力,同时由于各类资金大量向支援灾区倾斜,也会间接影响其他地区机构消费者乃至私家车消费者今后一段时期的购买计划,此外四川灾后的巨大重建预计会继续冲击潜在的公务车购买。
即使车企迅速恢复生产,但灾后汽车物流体系必然受到考验,川渝地区集中了许多汽车和零部件厂商,交通要道的中断、阻塞,企业的产品能否运得出来?生产所需的零部件能否送得进去?同时物流运输要服从国家向灾区运送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物资,进出的物流将受考验。由于联动效应作用,川渝地区物流成本上升,同样会延伸到与该地区厂家相关的其他整车和零部件企业。
对国内车市运行将产生负面影响
汶川特大地震引发的道路中断,基础设施被毁,影响的不仅是川渝境内的整车企业。由于川渝地区聚集大量零部件企业,与辖区外地区的整车企业联系紧密,一旦物流中断,受灾害影响车企可能扩展至更大地区。很多国内汽车制造商生产计划也在这场灾难中受到影响。由于绵阳发动机厂受损严重,比亚迪从那里采购的发动机零配件,被迫紧急寻找替代品。神龙在绵阳的一个为新爱丽舍供应转向柱的零部件企业厂房倒塌,神龙需要尽快寻找替代产品,不排除从法国直接采购相关零部件的可能。本田公司设在武汉与广州的合资工厂14日停止了部分生产,原因是成都的日企厂商因震灾中断了零件供货。
此次大地震暴露出国内汽车工业供应体制还存在较大缺陷。一些企业没有实现就近配套,一旦出现危机,可能出现零部件供应中断,生产瘫痪。此外,在突发事件面前,一些厂商没有应急措施,甚至没有后备零部件,加上物流、采购和计划系统衔接出现问题,最终造成停产和限产。
此次大地震灾难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给二元体制下本已相对脆弱的中西部经济再加压力。房屋坍塌,路桥损毁,大量基础设施亟待重建,这对水泥、钢材等基本材料形成巨大需求,但如此一来,无疑会继续拉高目前已经高企的原材料的成本,包括钢材、PP件在内的原材料成本可能会在下半年迎来更大的增幅。
车市信心正在恢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地震对车企造成的影响基本上局限在川渝周边地区,即使是成都、重庆等直接受灾区域的厂商也只是遭遇“阶段性”受阻,目前车市信心正在恢复。虽然目前的汽车消费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市场对于汽车刚性的需求是存在的。德阳、绵阳、什邡、都江堰这些地方受灾情况不同,但购买力都很强。预计今年6~9月份,用于运输生产资料的车辆消费和私车消费都会有一个爆发式增长。
“灾后经济”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并不陌生,问题是在经济转型、调控紧缩和灾后重建一连串因素作用下,车企必须找准自身定位,积极调整应对,准确解读政策走向和把握市场预期,企业应该适当调整在四川地区全年的销售目标,这样经销商的压力也会减轻。地震之后,上海通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对四川境内所有授权经销商二季度按照最高标准进行返利。哈飞、东风本田、雪佛兰等品牌减少对经销商的考核,调低今年在成都的销售目标。有些企业还加大紧俏资源对成都的供应,例如东风本田CRV目前优先供应成都市场。
9.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 篇九
一、活动背景: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不会忘记,2008年5月12日,黑色的指针指到了14;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面对这场举世震惊的灾难,灾区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带领下,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更是震撼了全世界。大地震动,山河失色,举世震撼。震痛后的中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感天动地,共面国难。四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大难之地,凤凰涅磐。光阴似箭,“5.12”大地震已经四周年了,为缅怀逝去的亲人,祭奠在抗震救灾中牺牲的英灵,支持汶川重建,中国计量学院西部发展协会特举办这次纪念活动。
二、活动主题:
用我们永不朽的汶川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携手共创未来!
三、活动目的、意义和目标:
在5.12地震四周年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中国计量学院用我们自己的方式为同学们带来人间亲人灾后重建的家园和生活的消息,也带去我们对52遇难同胞的祝福!让我们一起为四川遇难同胞们祈求祝福!祝愿我们血脉相连的同胞重建更美好的家园!祝西部发展得更加繁荣富强!
同时也向全校的同学展示灾后重建的西部现在发展状况及灾后重建中所体现的汶川精神!当然也是为了丰富校园的文化气息,我们也希望借着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成为我们向新发展路途前途中的第一步!
四、活动时间:2012 年 5月 10日到12号 历时三天
五、活动地点:10号到11号在G3食堂门口摆摊 12号晚上在启明广场 举办纪念晚会
六、主办单位:中国计量学院西部发展协会
活动对象:中国计量学院在校学生
七、·活动流程:
1、前期宣传:
(1)、活动前期通知宣传部,提前制作大型海报,(2)、在活动开始之前分别张贴在两个餐厅门口宣传栏处,激发同学兴趣,吸引同学的参与。
2、具体活动:
(1)、纪念大签名和祝福小便签;
(2)、西部灾前及灾后发展对比图片展;
(3)、5月12号晚上的烛光晚会;
(4)、放孔明灯
八、活动形式:
1、纪念大签名和祝福小便签:我们会在5月10号到11号在G3门口摆摊,同学们可以在我们准备的签名的条幅上签名,再在我们准备的心形便签上写上对西部的祝愿话语。我们会把那些同学们写的祝愿贴成一个大的“心”展示在展板上!
2、图片画展:采用灾前灾后对比的形式,灾前印黑白图片,灾后打印彩色图片。以此来展现我们西部重建的顺利与成功!汶川精神永不朽!
3、烛光晚会:5月12号晚上在启明广场举办纪念晚会。我们会在广场周围都摆放蜡烛。大家手捧蜡烛围成心形,大家先集体默哀一分钟;默哀完毕,欣赏由心青手语社的手语表演,然后大家一起朗诵纪念5、12的诗词;最后大家一起唱《明天会更好》送给西部!我们共同祝愿西部发展得更好!
4、大家去放孔明灯,我们会把前两天同学们写的祝福小便签贴在孔明灯上,让孔明灯把我们的祝福送得更远!
九、活动的财务预算:
1、宣传费用:横幅一条150元、传单100份10元、画笔一套25元、画纸5张10元
2、活动工具费用:小蜡烛100支100元、大蜡烛100支300元、心形便签纸3叠10元、签字笔10支20元、绳子10元、孔明灯3个15元
3、音响设备租赁400元
10.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 篇十
一场地震,震撼了大地,震撼了人心。八级的大地震,一时间,死亡无数。那一天,人们还都像往常一样的沿者原来的轨道生活着,可是,没有人会想到,一刹那,竟然山崩地裂,多少鲜活的生命啊,一瞬间暗淡了光彩。也许他们还是个孩子,在课堂上等待老师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也许他们是备考的考生,紧张的复习着,踌躇满志;也许他们是年轻有为的青年,在社会上刚刚立足,前程似锦;也许他们是垂暮的老人,那一刻,正步履蹒跚在小巷……或者,也许他们就是刚刚出世的婴儿,小小的心里,也许早已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地震来临时,顿时的,世界成了蛮荒,大楼顷刻倒塌,生命啊,被压在那废墟之下。有的人,临危不惧,以生命保护他身旁的学生,那是最伟大的老师!有的人,失去了亲人,把别人当作亲人,累倒在抗震第一线上,那是最伟大的人民子弟兵!还有的人,虽死犹荣他们以集体利益为最高利益,为了更多人的生命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最伟大的人民干部!
地震,你除了压倒了房屋,还能压倒什么?人民,永远不会向你屈服!一批批救援物资不断往灾区运送,一匹匹志愿者不断涌现,人们一次次献出救援之手,一次次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无数双手伸了出来,每个中国人都洒下心底最真诚的泪,我相信大家是被这一切震撼了——在情感日益淡薄的今朝社会,人们蓦然发现自己内心深处那善良、那感恩的心,那一刻火热的中国心!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为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我不能为灾区人民做更多了,我只能在捐款时投入我不多的心意,在网上参加抗震救灾的活动…更多的时候,我甚至只能在电视机前流泪,给英雄拼命鼓掌,为遇灾者默默祈福。
今天,我坐在电视机前,第一次认真地观看着新闻联播。无数次灾区镜头的回放,五星红旗降半沉沉的飘扬,让我的心里浮想联翩,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是激动:我想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心系灾区,尽显中国英雄本色;是兴奋:我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强的精神——这是中国富强的希望;是感慨:社会的主流总是积极的,中国人是团结的。更多的是感动吧:十三亿中国人啊,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有,我想起今天那难忘的三分钟。
当音乐开始响起,我看到老师,以及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不约而同的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几乎是同时的,在刺耳的警笛拉响的一瞬间,大家同时起立,闭上眼睛,进行。警鸣声不断的响着,周围静极了,(我想这大概是我自出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如此静的环境吧),只有警鸣声,尖锐地叫喊着,划破天际,似乎就要嵌进这寂静中的无比沉痛。是的,我能感觉得到,空气都是沉重的。我怀着无比虔诚的心,默默地感恩世界,默默地为中华祈福,为灾区人民祈福,同时深深地哀悼那些在地震中离开的人。我明白了,是有一种叫做中华的力量在支撑着所有人的心!
坐下来,才发现泪流满面。是的,这是感动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
当灾难降临,中国,以他独有的定力毅然傲立于世界。我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光荣的人,不为别的,我是一个中国人。
11.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 篇十一
在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时,北京联合视业公司全体员工及下属各分公司就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重建家园。
为此我们发起此次义拍活动,希望能为灾区在救援和重建中有机会出一份力,我们在为同胞们向天祈福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与他们共同渡过这场灾难。
5月16日,在北京联合视业总部举行的赈灾义拍活动现场董事长陈海丽女士表示作为企业公民,在祖国有灾,人民有难之时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和人民分忧解难。活动善款表达了全体联合视业希望灾区能够早日重建的心愿!
5月17日在上海铁路大厦酒店举行的著名画家杨月刚书画交流会上,当四川地震片断出现在银幕时,全场肃然宁静,人们为四川地震所引发灾情惨状不禁落泪,大家纷纷投入义拍活动中去。在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刘霏带领下,与会人员纷纷解囊,走向捐款箱,表现出大家对处于危难中的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帮助他们度过这一空前难关,重建家园的希望。
5月20日在唐山分公司义拍活动现场经历过大地震的唐山人民更是纷纷解囊捐赠。尽管几次义拍捐献的金额并不是很大,但却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心愿。正如一位捐赠者所说的我们尽管已经在其他场合捐赠过给灾区的人民,但再次捐赠表明我们的心永远牵挂着灾区的人民。
“地震无情人有情!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愈加坚强。”军人出身从事书画经纪活动的北京联合视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丽在副总经理徐辉赴上海参加书画交流会表示,在北京、上海和其他分公司举行的义拍活动,是要把企业社会责任奉献给灾区人民,虽然我们的捐赠只是杯水车薪,但却表达我们每一个人发扬中华民族美德,伸出援手,帮助受灾民众共渡难关的信念。并号召所有员工向受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捐款,用各种形式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12.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 篇十二
1 重灾区房屋震害的特征
汉中重灾区房屋震害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未考虑抗震设防的房屋震害严重;从80年代以后,按照抗震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物,明显比没考虑抗震要求如农村自建房的震害小的多(见图1,图2)。本文主要对汉中重灾区宁强县中常见结构类型,如砖混结构、砌体木屋架结构、生土建筑和混合结构等房屋震害进行调查,归纳分析其震害特点。
1.1 砖混结构震害情况
重灾区宁强县城和村镇的住宅、教学楼、医院和宿舍楼等多采用砖混结构,此种结构数量最多,破坏形式多样,墙体、楼地板和圈梁等构件的开裂最为常见[2],严重者整体或局部倒塌。
1.1.1 裂缝
斜裂缝和交叉斜裂缝在地震震害中最为明显,多出现在内外纵墙、横墙和山墙上(见图3);水平裂缝常出现在底层地面以上或楼板以下墙体中;竖直裂缝在此次地震中有些较严重,裂缝宽度一般为1 cm~3 cm,较大处5 cm左右(见图4);砖混结构中构件在地震中破坏也较常见,像屋面大梁、楼梯平台梁、圈梁和构造柱等都会出现裂缝(见图5)。在此次震害调查中还发现房屋内地面裂缝,楼板裂缝等其他形式裂缝,裂缝破坏有些单独存在,有些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破坏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1.1.2 倒塌破坏
此次地震中有些村镇受害严重,建筑物主体发生整体、局部倒塌破坏,墙体外闪,裂缝发展严重导致墙体塌落,局部凸出部位倒塌等(见图6)。村镇砖混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1)结构布置不合理,如教学楼多采用纵墙承重,外部是悬挑走廊,农村自建房开间过大等;2)抗震设施构造严重不足,一些建筑物未设置构造柱,也未设置圈梁,预制板未拉接;3)当地村民建房时防震意识淡薄,建造房子只考虑到经济性和舒适性,没有过多考虑安全性。
1.2 砌体—木屋架房屋震害情况
汉中灾区有一部分房子采用砌体—木屋架结构,这种结构经济耐用,多用作仓库、客房等。汉中、宁强、青木川镇某几户建造于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单层或双层砌体—木屋架,主要破坏形式为墙体裂缝和倒塌破坏,其次山墙外倾,屋架塌落,落瓦等现象也常发生(见图7)。
1.3 生土建筑震害情况
生土取材方便、造价低,在广大乡村存在年代久远,施工工艺成熟,至今还多被宁强县多数山区的农民使用。在宁强和略阳受灾严重地区,有些村镇的生土建筑整片全部倒塌,有些即使构架不倒,墙体也倒塌严重;在震害较轻地区,地基基础开裂错位,生土建筑墙体裂缝较多,屋盖落架等震害随处可见。
1.4 混合结构震害情况
在汉中宁强县,广平镇旧的供销社、粮食局及最近几年建的临街商用房等采用混合结构,这些房屋有些底层框架,上部砖混,但下部纯框架不设抗震墙,更有甚者下部临街设柱子,其余砖墙;有些底层砖混上部框架等。这类结构体系复杂,大多数比较混乱,再加上经济原因和施工不规范等加重了本身承重墙承载力和变形的不协调,平面抗侧刚度不均匀,不符合抗震规范要求[3]。其破坏形式主要为前后山墙出现大的不均匀沉降,墙体裂缝,上层结构墙体集中破坏,底层框架柱破坏等。
2 结语
本文通过对汉中地区特别是宁强县房屋震害的统计分析,发现这次震害与以往地震中震害有诸多相同之处,也有些许区别,统计结果可为该地区防震减灾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为今后该地区的房屋灾后重建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群众的抗震防灾意识,做好抗震预防工作,大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2)选取合适的建筑结构体系,特别是一些公共建筑如学校和医院等重要建筑,建议提高抗震设计标准或选取抗震性能更佳的混凝土结构体系。3)高度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由于某一确定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是不准确的,以及人们对结构地震破坏和倒塌原因认识的局限,所以应该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设计建造符合地方要求的安全房屋,以减轻建筑物的震害。4)严把施工质量关,防止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等现象发生,从材料、构造和施工工艺等多方面保证房屋的施工质量。
注:本文在调研和写作过程中得到冯磊、李沙、崔毅沼等同学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摘要:通过对宁强县不同结构类别房屋的震害进行调查,归纳分析了其震害特征,并提出灾后房屋重建应加强群众的抗震防灾意识、选取合适的建筑结构体系、高度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严把施工质量关等建议。
关键词:地震,震害特征,抗震建议
参考文献
[1]汉中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hanzhong.gov.cn.
[2]王铁梦.建筑物的裂缝控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13.汶川大地震思考 篇十三
写在前面的话:
当我开始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眼前的数字是32477…… 原本鲜活的生命就在地动山摇之后,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遭受了惨痛的灾难,无论是1月份的雪灾,还是刚刚发生的地震,吞噬了许多无辜的生命,更加刺痛了每一颗中华儿女的赤诚的心。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张成巨大的网,让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无限悲伤。
总有种感情值得期待,总有种诚实永不褪色,总有种珍惜细水流长。从雨里眺望南方,隔山越海无处不在的是悲伤的目光泪流满面的脸庞。这种感觉叫做遍体鳞伤。
当许多年后我们用手指划过记忆的水面,指尖的涟漪都会在诉说刻骨铭心的痛。但是面对伤痛,我们会用尽力气团结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国的年轻人,我们有同一个家,面对抉择我们选择坚强,面对向左还是向右的困惑,我们决定向前。
五月的天,书写着残忍,但我们身边尽是铿锵动人的温暖……
感动中国
在这次赈灾救援中,有太多太多的事迹一次次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为了纪念,为了不忘,我愿意整理并为大家呈现出来。
掩埋不了的爱
母爱篇——
(一).母亲已死,3个月的孩子压在她身下,手机留下了: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2008.05.16 19:13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那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身体,被压得变了形的身躯下,一个赢弱的婴儿正在天然安睡,毫发无伤。而裹婴儿的小被子里,塞着一部手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死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泪落满襟……
(二)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的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人奋力挖掘,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出现在眼前:
一名年轻的母亲双手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里,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没有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的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沾满灰尘的双乳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两位遇难母亲的故事,它让数人落泪。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它给了我们前行动力量。
爱情篇——
(一)“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是你的女人。”
“宝贝,我很想你,我们结婚吧!”在北京的女孩5月12日收到了男友的最后一条短信,发送时间15:07。是时,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39分钟,男友就在汶川。
此后,男友杳无音信。
她发了疯一样打回去,忙音,无人接听,对方不在服务区内。很快,她知道了,那里地震了,是大震。
接下来的几天里,她一步不离在屏幕前方关注着四川传来的每个信息。1.2万,1.9万,5万……这些恐怖的黑数字里面有他的影子吗?
她坚信他一定是最勇敢的那一个,“在最后一刻一直在想我,向我求婚…” “亲爱的,如果还有下辈子……我一定还是你的女人。”
(二)“请你坚持下去,做我美丽的新娘。”
“亲爱的,没有我在身边,你一定很害怕吧。别担心,我会找到你的,你一定一定要坚持下去,做我美丽的新娘……”
他说,女友是汶川人,二人一起在重庆一家餐馆工作。4年前,他们成为恋人,准备在今年6月牵手走上红地毯。
“地震发生前,我女友正在汶川老家筹备我们的婚礼。我因为工作忙提前一天回了重庆,没想到刚离家就地震了……什么方法都用过了,还是联系不上女友。我该怎么办……”
他已经请假,准备回汶川去,走前在“许愿墙“上表明心迹。
地震后,彼此觉得都很重要,劫后余生,很多情侣手拉手走向婚姻登记处。快餐文化时代,“爱情“成为经典奢侈品,但今天我们发现,还有什么,能比生死之约更令人神往。有多少机会,能够体会海誓山盟的力量。这唯一一次决心,请让我在这个时候擦亮:她(他),就是我的新娘(郎)!
师生篇——
用身体当水泥板,孩子获救老师牺牲。
汶川地震发生后,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位孩子正在午睡……
“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孩子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才让更多的孩子得救。
军人篇——
战士十指刨土,含泪抬出父嫂遗体。
从5月12日到15日,3天,对武警成都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张秋红来说,像是一个世纪。这个14年兵龄的铁铮铮汉子,率队解救都江堰一废墟中的幸存者,而他的父亲和嫂子就埋在这片废墟中。
虎目噙泪,十指掘土,战友帮助张秋红将父亲和嫂子从废墟中刨出时,他已经没有了眼泪,颤抖的身影依旧站在废墟的顶部,指挥救援……
时代楷模
国难当头,总理的表情就是人民的自信。
——5月14日东方早报社评
肩负抗震救灾总指挥的温家宝总理,从灾情突发后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我们看到总理席不暇暖,倾力部署抗灾,言辞谆谆,叮嘱再三;我们读到总理忧心如焚的表情;我们体会总理悲痛而急切的心情;我们听到总理沙哑而坚定的声音:“人命关天,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每一个字都在感动中国。
一.总理和赶往灾区的登机部队领导讲话
“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二.“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总理在电话里大喊,说完摔了电话。随行人员说,头一次看到老头子这么厉害。在抢救现场,年过花甲的温总理,已然哭得不成样子。三.面对安置在绵阳九州体育馆的孤儿
“别哭,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的学习,要好好的活下去!” 四.看到广场上摆放的遇难者的遗体,温家宝心情十分沉重,他说
“我给遗体三鞠躬。”
温总理在四川灾区第一线指导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他穿行于泥水,水泥碎块和瓦砾堆之间。爬上破损的建筑,满含眼泪的安抚流泪的孩子……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人们难以忘怀。在灾区的日子里,温总理说了多少话,流了多少泪,我们不知道,我们只有深深的感动和揪心的牵挂。
看,总理的头发都白了!多难兴邦,就让这遒劲的四个大字永远铭刻在你我心底。我们最最可爱的总理!
零碎的哽咽
“为了和灾难搏斗,我们开始展开第二次长征。”
——南京军区的一名解放军战士说 “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失去15位亲人坚持抗震 “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最可爱的人最感人 “叔叔,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吧。”
——懂事小孩一句话让援救人员热泪盈眶 “她只是听战友叫我的名字,她就记住了,还不停地叫我于叔叔,我就是死也要把她救出来。”
——援救战士于明华 …… ……
祈福在中国
抗震救灾,我们众志成城; 暴雪肆虐,我们守望相助; 西藏事件,我们改变世界; 扰乱圣火,我们传递价值; 胶济撞车,我们彼此扶携; 阜阳疫情,我们冷静以对。
今天,全国各地都在捐款捐物,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很多人都在网上通过msn,QQ相互招呼,相互鼓励邀约捐款,大家见面就谈赈灾,救灾的事情,很关心灾区。股民中甚至出现了爱国就不要抛股票的说法。人类总是从苦难中成长,中国人更是不怕灾难。中华民族在一场场灾难面前精诚团结,万众一心,用智慧,信心和勇气,越发斗志昂扬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越发文明,富强,民主。天佑中华,多难兴邦!
为灾区同胞祈福,为深受灾难但一直昂首面对明天的祖国祝福!
外面的声音
“无怪乎他们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么?”
——CNN报道引外国网友热议
没错,中国人民的团结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迎接奥运的中国,中国的同情心,慷慨和爱,因为地震,因为信息公开,在西方得到一次难得的,集中的展现,其实无需多余言语,因为中国人此次的表现和西方对我们的肯定已经做了最好的证明。
英雄的中国人民,这次,我愿意心甘情愿地大声呐喊!
我的思考
似乎发生于昨日的汶川大地震,在带给你我无尽的震痛与悲伤之余,或许还可以牵发我们理性深刻的人生思考。
生于80后的我们,社会经济,消费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扭曲所导致的个人精神信仰的迷失: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普遍寻找不到可以信任,有归属感的群体,物质上的充裕,精神上的缺失。
就是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震救援运动,激发了我们大学生爱国运动的狂潮。他们在抗震救灾中表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它不能用爱国两个字简单替代,它是激情在理性的指引下幻化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更是心智在激情的动员下去拥抱,去解析,去重新界定,去认真确认这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
抗震救援重建是缓慢的,在此期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需要的是一份日后的反省,审视内心,静察社会,我们到底应该在哪里安放自我?在物质生活的压迫下,在精神生活的虚弱之中,我们青年人要去建设属于自己的集体信念。走出迷茫,追寻定位。
14.汶川大地震作文 篇十四
在网上,电视上都有地震的踪影。汶川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无数的人失去了生命、亲人和房屋。地震那是5月12日星期1:14时28分。那一串数字多么吉祥,可是被地震夺走了。地震使无数的房屋、学校倒了,地上出现了裂开一条条缝,山上滚下来狰狞的岩石,隧道塞满了一节一节火车,山体滑坡使道路无法畅通。地震把整个汶川移为平地,还有一位奶奶写给宝贝的,信上说:“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着我爱你。还有在网上的宝贝有多少人在为你流泪,还有站在路一旁举着牌子,上面写着你们辛苦了,这几个大字就体现出灾区小朋友对解放军叔叔的感恩之情。地震无情,人有情。
15.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 篇十五
一、内视角叙事——现场亲历
灾难性事件由于突发性和破坏性, 以及不能预料的严重后果, 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成为社会舆论的聚焦点。新闻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报道采用什么角度对社会舆论有着重大影响。 (2)
长期以来, 新闻报道多采用外视角叙事。而从《南方周末》对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来看, 其新闻报道大量采用了内视角叙事, 正确地引导了舆论, 迅速集结了社会救灾力量。内视角叙事不仅指从作者亲历出发的第一人称视角, 也包括从地震亲历者出发的第三人称视角。
《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里面还有呼救, 还有希望”——南方周末记者亲历都江堰震区现场》:“车至都江堰市区, 空气中粉尘与焦糊味交织而来, 这是灾难的气息。……这同样是一个正在经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的城市。晚上11时, 市区陷入黑暗, 天空低沉, 仿佛就压在城市头上, 透着怪异的乌红色。……市运管大楼几成废墟, 钢筋大梁和水泥预制板杂乱交叠;沿街商铺外墙剥落玻璃散碎。”这里面的所见所闻都是记者亲历现场的所感所想, 是从记者的内视角来看的。记者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将自己的切身感受描述出来, 给人一种真实的画面感, 不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使人如同亲历, 深刻的感受到震区的惨烈情形与悲伤氛围。
《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王理效被埋在废墟中。当他醒过来后, 四周漆黑, 死一样的寂静。他忍着剧痛, 拼尽全力用双手挖, 一寸一寸向前推进”。这篇报道许多地方采用了地震亲历者的内视角, 既真实又有现场感, 将地震的巨大摧毁力以及亲历者的恐惧痛苦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让读者了解信息的同时, 也引发了其心灵的共鸣。
二、综合性聚焦——面面俱到
面对同一新闻事件, 采用同一视角, 只要聚焦不同, 新闻报道也会不同。同样是报道灾后北川的情况, 《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新闻报道《灾后北川残酷一面》和《北川村民出深山记》两篇文章就大不相同。
“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 一个被废墟埋葬的县城。大灾大难后面, 显示的是复杂的人心与人性。……《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一个人走进了一家通讯器材店, 出来时拿着一只手机。他边走边拆掉包装, 从各个角度查看它。一个男人对我们辩解说:‘现在拿点儿东西不叫抢劫, 叫自救。’” (《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去哪里寻找活的希望?翻出大山, 离开险地, 到平原地带去, 到北川县上去, 到绵阳市里去。那里会有水和食物, 而不会有塌方和泥石流。在那里, 他们会再次回归人类的社会……” (《北川村民出深山记》)
两篇报道分别聚焦于灾后北川令人寒心的人性恶劣和让人同情的北川深山居民, 让读者从多个侧面全面了解到真实的北川, 既激发民众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引导舆论和激发爱心;也揭示了震后让人触目惊心的丑陋人性, 引起政府和民众的关注。
除了关注灾区情况, 《南方周末》还用大量篇幅广泛涉及爱心捐赠、灾区志愿者、灾后经济以及疫情控制等许多方面。《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更是明显地细分了九大版块, 从地震的各个方面详细地作了报道, 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的灾区、完整的事态和广泛的后续影响。
聚焦的综合不仅实现了报道事件内容的不同, 也体现了不同的意义价值。
三、叙事修辞:“事”全势“足”
新闻阅读有求知和感受两种心理, 很明显, 灾难报道更偏向于面向后者。要完整地将普通人的状态陈述出来, 达到信息传播的最好效果, 如何建构文本, 使其有效地勾勒当事人的性格特征或者事件的发生状态, 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是一件更重要的事。 (3)
灾难报道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彰显爱心, 维护正义, 坚守良知”则是《南方周末》的办报宗旨, 这使得《南方周末》的灾难报道人本主义的特征特别明显。从叙事修辞事、势、理三方面来看, 《南方周末》的地震报道有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 情景事实:现场与细节
如前文所引的《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里面还有呼救, 还有希望”——南方周末记者亲历都江堰震区现场》一文的节选片段:“……都江堰灾区, 天空透着怪异的乌红色, 空气中交织着粉尘与焦糊味, 这座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城区寂寂无声, 时间似乎凝固了”。全篇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 用极其细腻的笔调描画了一个灾后凄惨的城区, 满目萧零, 没有生命的迹象, 只有肃杀的死寂。这种情景事实的描写与刻画既是一种情景再现, 也是一种情感共鸣。再如《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这个人正是王理效。……绵阳市委的一位干部说, 他衣衫褴褛, 浑身挂满一条条深深的血痕;十指指甲外翻, 血迹清晰可见。”生动的描绘, 形象地刻画了王理效受伤的严重, 同时也凸显了王理效不顾个人安危、及时通报北川灾情的可敬的形象。
第二, 数据事实:“人本”与真实
灾难报道的核心是人。《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你知道吗, 140多名医务人员的县医院, 还有数量不少的病患, 最终只出来3个人。’这所医院和县城的很多建筑一样, 被埋在一座塌下的大山下, 县委书记宋明告诉本报记者情况不容乐观:有6000名群众和学生埋在废墟下, 估计最终能生还的最多30%左右。”短短一小段文字, 罗列了四个数据, 记者用数字说话, 暗示人们此次地震的强烈破坏性和惨烈的损失。使用精确的数据事实, 不仅遵循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明确地传达了信息, 而且以数据有效地服务了主题。
第三, 专家引语:权威与公信
由于汶川地震的突发性与强大破坏力, 公众对震区灾情、地震原因、所造成的影响以及震后经济等情况有许多疑惑。这时仅仅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已不够力度, 而官方、专家、权威的出面则很好地增强了公信力、稳定了民心, 也有效地疏导了舆论。如《南方周末》2008年5月15日《捐赠, 如何捐?怎么花?》:“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接受监督的方式主要为公布账目, 透明进出, 由社会监督。‘这些捐款的使用均应符合捐赠人的意愿。如果捐赠人提出要定向捐给学校或是医院等, 都应被尊重。’中华慈善总会理事章立凡说。”除此之外, 《南方周末》还引用了大量的专家引语来解释地震原因和预测灾后情况。这样可以以势服人, 塑造权威的公信力。
四、打造可读性:谋篇布局
1、文学化标题——吸引眼球
灾难新闻本身就不缺乏眼球关注, 但要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 对于文本叙事可读性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可读性”是指作品的文本形式吸引读者注意和阅读的能力的大小。首先看灾难报道的新闻标题。《汶川震痛, 痛出一个新中国》、《徒步汶川都江堰-汶川:90公里生命之路》、《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国家测绘局:地图!卫星!飞机!》、《绝境中的生命高于一切》、《绵竹:看不见脸的幸存者什邡:大雨落下青春已逝》等等, 这些标题的共同特征就是文学化、艺术化, 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痛、生命、悲伤、绝境等一系列感情倾向明显的词语的使用, 包括惊叹号等标点符号的使用, 都使得灾难报道的新闻瞬间抓住了读者眼球, 用抒情的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2、引语式导语——引人入胜
提炼和构思导语, 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导语有许多种写法, 大众传播学认为, 传播是一个编码到译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将信息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传播符号完整地传达给受传者一方, 是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新闻叙事中, 记者和编辑是编码者, 读者是译码者, 记者和编辑的编码方式直接决定读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感受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 直接引语无疑是减少信息损耗最有效的方法, 而且直接引语能够增强读者对文章表达内容的信任。
“ (善款的使用) 没有专门的监督部门。”章立凡说, “事实上, 慈善一手托两家——捐款人和受助人, 本身就应承担物资划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捐赠, 如何捐?怎么花?》)
“县城两万多人一下子全没了!小学、中学全没了!一家医院都没了!”5月13日午夜一点左右, 连夜守候救援的绵阳市北川县交警支队的队员李宁失魂落魄地告诉前来救援的省政府官员。 (《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
临走前, 他让士兵把帐篷扔下了车, “今晚不要睡觉了!” (《理县:西线无“战事”》)
新闻是一个叙事的过程, 尤其对读者而言, 也是一个解谜的过程。直接引语的使用从意义上看, 是对主题的涵盖, 但是, 从形式上看, 有一种无厘头的感觉。这让读者有了了解的欲望、有了阅读的兴趣。
3、快与慢结合——扣人心弦
节奏, 原意是指音乐中有规律出现的强弱、快慢的变化。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报道节奏, 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通过作者的主观努力, 使新闻呈现一种文字上或结构上或不同报道之间符合事件特点的、有规律的变化。这其中既包括一篇新闻中某段文字音律上的节奏, 也包括一篇新闻作品的整体节奏, 即通过内容的虚实、强弱的变化而形成的节奏, 还包括一组新闻前后呼应配合的宏观节奏。从《南方周末》对地震灾情的报道来看, 大部分消息都采用了快节奏行文、慢节奏抒情方式。从报道整体行文来看, 灾难报道往往截取许多灾情片段, 用蒙太奇镜头叙事法组构全文。全文节奏紧凑, 或者塑造了灾区的危急情况, 或者渲染了救援的紧张。而正是由于灾难报道充斥着人本主义的关怀精神, 因此文章有大量的抒情话语和细节描写, 这使得文章语言节奏缓慢, 或者体现一种窒息的沉重感, 或者体现一种揪心的悲痛感。这种快慢结合, 张弛相合的节奏处理, 饱含了信息与情感张力, 在扣人心弦的同时也实现了感情的强烈迸发。
恩格斯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一个聪明的民族, 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 中国新闻媒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思考, 当代灾难报道不仅秉承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同时也借鉴了多种文学艺术手法, 极具现场感的内视角叙事、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聚焦、叙事修辞与谋篇布局的巧妙设置, 令新闻报道不仅“能读”而且“可读”。
参考文献
[1]、何纯:《新闻叙事学》, [M].岳麓书社, 2006年6月版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版
[4]、曹筠武、孟登科:《“里面还有呼救, 还有希望”——〈南方周末〉记者亲历都江堰震区现场》,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14日
[5]、张悦:《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14日
[6]、李海鹏、陈江:《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22日
[7]、鞠靖:《理县:西线无“战事”》,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22日
[8]、沈亮:《捐赠, 如何捐?怎么花?》,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15日
【汶川大地震9周年纪念】推荐阅读:
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08-08
纪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朗诵06-20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感想08-31
纪念汶川5.12大地震两周年演讲01-10
在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座谈会上讲话02-01
地理汶川大地震09-19
08汶川大地震有感12-13
汶川大地震的演讲稿202009-04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汇报材料汇总09-15
5.12汶川大地震作文450字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