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书笔记摘抄

2025-03-2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摘抄(精选9篇)

1.世说新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一

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再说“评价”。“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读后感偏重写自己的主观感受。读后感要注意三点:第一,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第二,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第三,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写读后感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

写书评无论偏重评还是偏重感,都要下工夫反复研读作品本身,然后方能评便能切中肯綮,悟便有独到之见。

下面是资料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这部著作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撰。全书分“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这三十六篇,共收353个故事,大多是关于汉末至东晋年间一些士大夫的言行轶事。那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

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况乃至精神世界。

《世说新语》的“说人明理”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形骸之外”这则故事就以“王朗从表面上来学华歆,结果离华歆(的境界)更远了”这个结果,向我们揭示了从表面上来模仿别人,内心会离别人更远。

再比如,“舍生取义”这则故事里,苟巨伯为了救朋友而宁愿用自己的命换友人的命。贼兵见了苟巨伯这样做,于是相互说:“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接着就撤退了。苟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大家应该拥有的。

再比如,“顾荣施灸”里的顾荣,他看见送烤肉的人脸上流露出像吃烤肉的神态,便说了一句“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就把烤肉送给了送肉的人。后来他经遇危急时,常有一人帮助自己,这就是接受烤肉的人。笼统地说,这就是“好心必有好报”。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主要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谢安以其脱俗的言行、超逸的气质而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总体说来,《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原生态地记录了“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喜欢追求美的时代,欣赏形体、神态之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因为政治原因,魏文学智慧、人生智慧晋时期“玄言”成风,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名士风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张扬个性,标举才情,狂放不羁,随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蔑视富贵,不就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上的龙骨,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怀想起他们:名士本色,独立特行。或体现为山林之志,或表现为乖时癖行。耿介不阿,傲视万物,不与时务经怀,潇潇洒洒。

我想不愤世嫉俗人的很难成为名士,尤其难成为魏晋时代的名士。《世说新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群体或说是文化群体。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世说新语一书里记载许多种类,内容有关人的言行轶事,分别有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 …等,而今天我们所要谈论的是有关德行的这一部分。德行有分很多种,诸如孝顺、人为作风和对金钱的看法… …等。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宁锄与瓦石不异,华歆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 …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 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 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它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已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有时德行和孝顺亦可兼为,如王祥。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实非常甜美,后母常派他去守着李树,有时遇到刮风下雨王祥便害怕死去,而抱住李树哭泣。有一次,王祥曾经再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趁机悄悄的暗中前往砍杀他,但王祥恰好起身便溺,因此只砍到被子,后母却一直遗憾不已,王祥于是跪在后母前面,请求后母杀他,后母这时才感动觉悟,从此疼爱王祥有如亲身儿子,有时人可以不用为了对方的讨厌而彼此互相憎恨,反而可以化悲愤为力量,进而互相欣赏对方,平等看待对方,我想这样会比互相憎恨还来的好。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如果下一个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吗?如果倒霉一点反而还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为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由这些故事可得知只要有很好的德行不管是交朋友,或是父母和儿女之间良好的关系都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德行究竟要如何培养呢?这就和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只要平常生活作息正常、面对任何事物都以平常心看待、长幼有序… …等。只要具备这一些准则时,相信距离良好的德行就不远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德行吧!

2.世说新语德行读书笔记 篇二

几个月前,偶在小街摊上看到此书,虽包装不算精美,倒也落落大方,随掏钱买下。此时之意,已不是自发向上,沽名钓誉之嫌,而是觉得此书经典,故装一素雅;二来意觉女儿以大,为之所用,亦可助其发展;另女儿亦在学习古文期间,可以以此作为女儿的课外读物,曾其对古文的认识和理解。然来买回家之后,女儿却并不感兴趣,只好自己在闲暇之隙,偶尔翻看,殊不知,我越看越着迷,其博大精深,诲人之意如滔滔江河,不增间断,我亦为之所叹服。

几天来,我阅读背诵了其德行篇之几章,顿觉古人之伟大明智,让现今吾辈不敢进出其左右,是吾辈所学之典范。有其文观之,以下皆为我所认识,认识肤浅,有待商榷:

一、德不在多,在精、纯。如“周子居常曰:‘吾时月不见黄书度,则吝啬之心复生矣’。”“季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寥寥数语,则把黄叔度、荀淑、钟皓之德跃然纸上,让我们遐想连篇,从侧面反衬本是行文的一大手法,《世说新语》此法用的是淋漓尽致,让人佩服。

二、德不在深,在情。如:“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为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短短句句话,把人间至情写在纸上却如写在人的心里。

三、德不在广,在真。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管宁用真性情去识别好友,不愿与庸俗物欲之辈合流同污,怎一”真“字了得!

3.世说新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00字 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 读书笔记:古代的士大夫,被皇帝宠爱一回,都可以当成炫耀的资本,真是皇恩浩荡啊。这种集权下的恩宠,今日可以赐给你,明日也可以收回来。一切荣辱都系君主之好恶。君主的一点小恩小惠,官僚们如沐天恩,为之赴死。君主的一点小忿小怒,下面就人头落地。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伏滔以此向他的儿子炫耀,真是鼠目寸光啊,可以肯定他不懂老庄之学的奥妙!《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00字 韦仲将能书。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既下,头鬓皓然,因敕儿孙:“勿复学书。” 读书笔记:写字画画,本来是一消遣之事,陶冶情操,砥砺性情。一旦散失乐趣,当成负累反而失去本真了。韦诞之苦,苦在他成为了一个御用书法家,从此写字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难以直抒胸臆了。想中国有太多的御用文人,他们的命运何其相似。古如纪晓岚,近如郭沫若。韦诞写字,一夜头发雪白,让我想起了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其中有一段是唐伯虎与对穿肠对对联的情节,最后对穿肠吐出几两血来!哎,唐伯虎所言一语中的:对对子本为消遣,今日穿肠兄对出几两血来,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3、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读书笔记:顾恺之乃大画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主张: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技法,为后世画家所推崇。观人观眼,眼可辨人之真伪善恶。所以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画人也是如此,传神之处就在眼神。顾恺之深得绘画之奥妙。据说西方蒙娜丽莎的微笑,其眼神也充满神秘!《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00字

10、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内恶,诸医不可疗。闻于法开有名,往迎之。既来,便脉云:“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合一剂汤与之。一服,即大下,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读书笔记:郗愔再次登场,每次登场都是负面形象,这次因为迷恋天师道,吃符箓太多,导致肠胃不畅而得病,由此可见,当时一大批士大夫迷恋道教炼丹之术。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们主要做三件事:饮酒,服药,清谈。当时的人服用一种药石叫:五石散,也称寒食散。据说服用后可以娇美姿容,延年益寿,其实却使人脾气暴躁,过早衰亡。可惜!可叹!可悲啊!

4.世说新语读书心得 篇四

——《世说新语·任诞》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但是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习而学习呢?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

学习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习死死的绑在了那单调的阿拉伯数字上。学习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他变得似乎与每个人都有关联,老师、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升学率,这些都与我们的学习紧紧相连。在我们身上背负得越多,最后的目的也就越重要,这就像是层层的堡垒,我们被它困住了。

那么何时我们的心灵与肉体才能得到释放?其实答案可以是:随时。我们虽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是生活与学习的心境是由自己支配的。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自我解放,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快乐,那么即使不能做到王徽之那么洒脱,也可以让心灵得到休憩与释放。

5.名著《世说新语》读书收获 篇五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我觉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语》,寥寥数语的小故事却诉说着发人深思的大道理。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举例来说,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共同在菜园里种菜,劳作中他们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块,而是把金子视作土块,继续干活。华韵却把金子拿在手里,反复地看不忍丢弃,导致管宁对他心存芥蒂。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路过,引起大家围观。华韵丢下书本也去凑热闹,管宁心里十分不满。于是,他拿刀割断草席,和华韵分席而坐,说:我们不是朋友!因为管宁发现他们两人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华韵太看重金钱和名利。而华韵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这就是著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简单但道理很深刻。我绝不会学华韵,不是自己的东西,我绝不存占有之心,我绝不为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

6.《世说新语》导学案 篇六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朝文人组织编写的《》。一.咏雪 一读:读准字音

准确读出下列生字: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二读: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划分节奏、重音。三读: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四读: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也让人感受到家庭里所洋溢的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感受到家庭里的亲情.◆拓展思维: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A;B;c

二、陈太丘与友期 读一读:注意断句 译一译:疏通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答曰:“” “!”元方曰:“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疏通探究:

1、本文中“尊君”、“君”、“家君” 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君”、“家君”

2、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

3、拓展积累。各写出一个含句中加点词且意思一样的成语:(1)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则是无信()--------;

(4)下车引()之-----;

5、入门不顾()----诵一诵:进一步把握文意 想一想:问题探究

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错误?由此可见,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课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元方:友人:

()——————————()

2、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2)3.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4.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 补充练习:

1、比较古今差异的意义:

与儿女讲论期日中舍去门外戏



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入门不顾因风起



2、一词多义:

不尊君在不

7.《世说新语》教案 篇七

备课人:审核:初一语文组12-2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一、预习形成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

()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元方入门不顾()...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不少于四个)

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

样的家庭气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新课前,让学生说说下面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的大意,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

集《世说新语》。

二、背景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世说新语》是一部

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

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

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

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

(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

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

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三、朗读《咏雪》回答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

事件“________”等要素。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四、朗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问题

1)《陈太丘与友期》中“尊君” “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2)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五、当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3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

门不顾。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

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二)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

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

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

ùjí):不安的样子。

10.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11.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③②①

②人以其语语之。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13.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

8.读《世说新语》有感 篇八

黄显鸿

《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志人小说的名著。该书共三十六篇,主要记述自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由长短不一的一千多则小故事组成。所记述之事,或高尚品行,或忿狷轻躁;或超逸气度,或调笑诋毁;或豁达胸怀,或狡诈假谲,都可窥见当时文人名士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以及思想情趣,其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生动感人、余味无穷。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列于卷首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从汉代开始,这四科就一直作为考察和品评士人的重要准则,所以,就有了“仲尼之门,考以四科”的说法。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周礼》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忠孝节义、仁信智礼等传统美德,从古到今,都是仁人志士追求的行为准则。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体制转轨,经济调整,社会转型,人们思想多元性、差异性明显,价值观点纷杂多元,人际交往形态各异。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魏晋时期虽处乱世,但人们对德行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故

事所述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风范值得我等学习借鉴。

重诺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守则。华歆与王朗同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华歆予以拒绝。王朗则认为船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华歆却不以急相弃,携拯如初。魏晋时期,战乱不止,华歆“难之在前”,“后则救助”,可见其重诺守信;王朗“后贼追至”,欲舍所携之人,可见其轻率鲁莽,轻诺寡信。面对承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急公好义,全力相助,一诺千金,当为楷模。轻率鲁莽,轻诺寡信,甚至视利益前诺后撤,不讲诚信,当为世人所唾。慎重承诺,一旦承诺,则不离不弃,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实现承诺,也不失君子所为。当今之世,市场经济,交易频繁,轻诺寡信之事常见,朝令夕改、与民争利,出尔反尔、利令智晕,都是诚信缺失的表现。

名利态度,是人们价值观的试金石。管宁与华歆在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管宁如《陋室铭》刘禹锡一般淡泊名利,而华歆如《学弈》中三心二意者,为名利所蔽,失去他原有的德行,也失去了一位至交。看似小题大做,却能领略魏晋时期名士清谈与崇尚老庄之风气。陈谌在评价家父功德时说,家君譬如桂树生于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源之深,不知其功德与

无也。对其父的功德评价极为谦逊,更为淡然。如何对待如利,有的淡然处之,有的逐名追利,也有的主张清静无为。这几种态度也无以非议,关键的是动机、目的、手段。以积极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品格,通过辛勤劳动而取得的经得起群众、历史、实践检验的政绩,则应是大力提倡的。如果出于不良动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牺牲群众利益,破坏环境资源,当我们所唾弃。

与人为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石。人得到不好的东西,本能的反应都会闪而避之。避之后,如他人再得之,肯定也是弃之,但已经受其所害。庾公乘马有的卢(传说中的凶马),有人劝他卖掉,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阮裕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与人为善,是传统美德。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人相处,不害人,不损人,这是与人为善的初级境界。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不管环境如何变化,爱人、敬人,则与人为善的境界又高一层次。《论语〃卫灵公》篇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以己及物,仁也;以己推人,恕也。这应当是与人为善更高的境界。

控制情绪,是养成良好品性的重要途径。德行不好的人

以自我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的时候,大家相安无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就要遭殃。竹林七贤之一王戎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不管快乐与失意,都不表现在情绪上。晋文王司马昭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阮籍作为皇帝身边的高官,从来未评论过他人的长短得失。慎微,是一个人的良好品行。先哲苏格拉底说过,要左右世界,先要能左右自己。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管理者就难有良好的绩效。这不也值得团队中的每一个自我深思吗?

9.《世说新语》读书报告 篇九

世说新语导读———关于清谈是否误国

王溱 2013级2013541

4“清谈”作为魏晋名士们谈玄论道的一种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清谈的话题一般都是围绕着《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清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在正统士大夫看来,此类清谈都与国计生民无关,因此就有“清谈误国”之类的说法。从《世说新语》中,我们确实可以找到可以支撑清谈误国这一观点的记载:很多官员们不专于政务,而是把精力放在这些虚无飘渺的东西上,致使官场效率低下,国家的执政荒废。自东汉末,到魏,到晋,从豪门望族的达官贵人,到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可以用“好庄老,尚虚无,崇玄谈,喜颓废”十二字来概括其精神状态。比如王衍在西晋末年清谈老庄玄学,以虚浮之妙言为尚,在其位而不谋其职,最终导致西晋亡于石勒。但是清谈真的会误国吗?清谈与政治才能之间本无必然联系,与王衍齐名的另一个清谈宗主乐广,在做河南尹时就显示出很高的政治才华。再如创建东晋政权的士人主体也多为元康时期的清谈名士,王导、王敦均好清谈,但却开创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可见清谈与误国之间未必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浅谈教学方法及运用下一篇:小学家委会校长发言稿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