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协会援建项目工作总结

2025-04-2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扶贫开发协会援建项目工作总结(精选2篇)

1.扶贫开发协会援建项目工作总结 篇一

文章标题:市扶贫开发协会2006年工作成效及2007年工作安排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一、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

视下,在省扶贫两会关心及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扶贫工作的整体部署,联系协会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一年协会筹集资金107万元(其中市政府和市财政拨款48万元、省扶贫两会赞助7万元、晋江市赞助20万元、协会自筹32万元)。市农业局、市贸发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拨给协会扶贫挂钩点扶贫资金29万元,合计共筹措扶贫资金136万元。去年无偿投入挂钩点的扶贫资金67.5万元,用于14个帮扶挂钩乡、村,扶持22个科技扶贫开发项目;有偿投资50万元;帮助25名贫困学生上大学5.15万元,建卫生所、义诊、慰问2.5万元;协会办公费、会务费22.5万元。合计支出147.65万元。去年的工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扶持特色产业在规模和效益上有新的发展

德化县三班镇龙阙村戴云黑鸡养殖,由前几年的3000只,2006年发展到6.8万只,并幅射扩大到8个乡镇,这个项目已成为德化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仅三班镇龙阙村黑鸡产值就达到530万元,已引起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该村有许多在县城和外地打工的农民见养鸡效益好纷纷回家从事养殖业。永春县东关镇历来有种冬瓜的习惯,但规模小,2003年只种冬瓜200亩,近三年来不断扩大面积,2006年发展到1200亩,同时还幅射带动周边的东平、湖洋、外山等乡镇种植冬瓜,去年全县发展到2000多亩,仅东关一个镇冬瓜总产量达到810吨、总产值858万元,全镇人均增收512元。永春县横口乡原来种植茶叶3000多亩,该乡毗邻安溪,在安溪县发展茶叶的影响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发展茶叶是脱贫致富、农民增收的好项目,2006年发展到1.2万亩,扩大了四倍,人均茶园1.2亩,人均收入已达到8000多元。同时该镇还大抓新村建设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方面有新的发展。德化县美湖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南矿北农发展格局,实施“农业稳乡、矿业立乡、科技兴乡、三产活乡”四大战略,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06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51亿元,比增21.8,乡财政收入比增13.09,人均收入达5900元。此外,其他挂钩点的特色产业,在规模和效益上也有新的进展。

(二)整村推进扶贫和新村建设有新的发展

协会帮扶的几个乡(镇)、村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中心村的建设上,中心村的建设都分别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进行科学规划,然后按规划实施。如安溪县城厢镇经岭村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居民住宅区、工业园区、文化广场、农贸市场等。并开通便民服务网站,率先成为全省信息化的示范村。石狮市祥芝镇湖西村是石狮市有名的贫困村,该村土地贫瘠,种粮无收,只能靠发展工业脱贫致富。几年来在石狮市、祥芝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协会的帮助下,该村从抓发展工业入手,大抓新村建设,目前该村已建成环村硬化路1.3公里,建成排水排污水渠一条,完成村南工业区大道长1.5公里、宽24米的路坯建设。湖西村工业区建设,石狮市计划在2007年度拨出资金400万元,征地1600亩,兴办小五金生产基地,建成后,将彻底改变该村的落后面貌。此外,各挂钩乡村都以推广沼气来推动种养业的发展和清洁家园的开展,南安市东田镇西坑村去年建成中小沼气池50口,群众基本普及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村容村貌有很大改善。这些挂钩村在基础设施方面如村道硬化、自来水、电视、电灯及医疗保健等都有新的进展。

(三)科技协作扶贫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发展

2003年市扶贫协会牵头组建了科技扶贫协作组,当时成员单位三个(协会、老科协、农科所),去年根据农村科技发展的需求,2006年协作组扩大到9个单位,除原有3个外,新增市农办、市科协、市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大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在科技信息提供、资金筹集、科技扶持、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现功能互补,形成了“社社联动”、“政社互动”合作扶贫的良好局面。去年4月底,永春县东关冬瓜出现病害,当时协作组马上派出专家赶赴现场,及时施治,使冬瓜迅速恢复生机,保证了冬瓜丰产增收。又如市科技局开展的科技示范乡镇活动,都能把协会的挂钩乡镇纳入他们的扶持项目,并请协会同志参与论证。大家将精力和有限资金集中到扶贫上,扶贫力度得到加强。此外,协会还与老科协合作,组织专家到南安东田镇和惠安紫山镇开展科技三

2.扶贫开发协会援建项目工作总结 篇二

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翟家河乡位于庆城县西北部山区,地理条件差,境内沟壑纵横,峁梁起伏,地形支离破碎,是全市十四个特困乡之一。土地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草畜业发展较快。全乡辖6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1693户7014人。共有大家畜2020头,牛存栏1786头,羊存栏9451只,猪存栏1204口,规模养殖户35户,全乡种草面积累计达到19860亩。

国务院绒山羊产业化扶贫开发项目试点工作分两年三批次共投放绒山羊853户3614只(其中09年投放绒山羊209户1000只,10年投放绒山羊644户2614只)。截至目前,新增1642只,死亡413只,养殖户达到了853户4843只。

二、工作方法与措施

1、选准扶持对象。严格执行选户标准,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审查,与养殖户签订协议,建立档案,确保把羊只投放给有养殖积极性、具备饲养能力的贫困户。

2、抓好设施棚圈建设。棚圈羊舍是舍饲饲养的基本设施。按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坚固耐用、满足需要、方便管理”的原则,积极发动群众利用旧庄园或废弃窑洞建设经济适用的棚圈。每处棚圈按照舍内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舍外活动场所不少于60平方米的要求规划建设,同时配套完善好饮水槽、食槽等设施。

3、抓好优质饲草基地建设。绒山羊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饲草料资源的支撑。我乡坚持走以草兴牧的路子,扶持绒山羊养殖户每户种植紫花苜蓿10亩以上,确保每只羊有2亩饲草地。同

时,充分利用大面积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机遇,全面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确保每户建一个10立方米的青贮氨化池,每30户有一个能揉丝的铡草机。

4、抓好日常饲养技术培训。绒山羊养殖是一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产业。我乡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印发明白卡、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养殖户进行全面系统地培训,确保每户的直接养羊人成为“科技明白人”。

5、抓好疫病防控工作。我们在加强日常疫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认真落实消毒、驱虫、免疫等措施,重点抓好口蹄疫、羊痘等重大疫病的免疫注射。建立健全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充实防疫人员,配套防疫设备,确保每个项目实施村都有一名防疫员。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棚圈和青贮窖建设标准低。个别农户棚圈建设面积较小,一些棚圈没有长远规划,只能适应目前小规模饲养,部分养殖户的棚圈建设过于简陋。二是饲养管理粗放。部分农户没有对羊只进行药浴,疫苗注射、定期消毒、草料粉碎饲喂等都没有达到l00%。三是基础设施跟不上。我乡为纯山区,乡村电力不足,大型铡草机无法使用,而小型铡草机没有揉丝功能,所铡草料粗长,适口性差,利用率低。四是防疫基础条件薄弱。乡兽医站设备落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绒山羊投放后的技术培训、科学管理等后续服务和疫病防控存在许多困难。五是资金到位不及时。绒山羊养殖项目扶持资金大多为整合资金,来自多个渠道,部分资金下达较迟,有的投资是几个项目相互顶替,一项投资,多项任务,统筹难度较大。多数农户自筹资金能力不足,导致配套设施建设进度慢。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严格按标准落实棚圈建设任务。棚圈建设是进行舍饲圈养、落实封山禁牧政策的前提,也是落实绒山羊生产管理措施的基础。对于圈舍建设面积和配套设施不达标的养殖户,要督促尽快进行改造,逐步扩建达到标准面积要求。今后投放时,将按照“先建圈、后投羊”的原则认真落实,促进棚舍标准化建设。

2、加大饲草基地建设和饲草料储备工作力度。饲草基地建设是绒山羊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充对种草面积不足的农户,要动员其抢抓农时和墒情,在复种小秋时套种紫花苜蓿,保证紫花苜蓿留存面积每户达到20亩以上或每年金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l0亩以上。

3、切实加强科学饲养管理。要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加强羊只日常饲养管理。要坚持分类管理,科学喂养,提高产羔率和成活率。要重视饲草料配方,充分利用青干草、青贮玉米秸秆及其它农作物副产品等搭配饲喂并全面推广营养砖或盐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适时抓绒,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伯牙绝弦教案下一篇:TnPM1001问——试卷五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